CN107249823A - 打入机 - Google Patents

打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49823A
CN107249823A CN201680011204.2A CN201680011204A CN107249823A CN 107249823 A CN107249823 A CN 107249823A CN 201680011204 A CN201680011204 A CN 201680011204A CN 107249823 A CN107249823 A CN 107249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air
piston
motor
beat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12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驹崎义
驹崎义一
海野眞由美
三苫祐辉
佐藤慎郎
佐藤慎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i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49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498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25C1/047Mechanical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6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electric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为了提供能够对空气压室内的空气进行补充(加压)的打入机,打入机包括:外壳;气缸,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空气压室,在空间上连结于所述气缸;活塞,可来回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内;撞针,安装于所述活塞并对扣件进行撞击;以及移动机构,通过马达,使所述空气室或所述气缸内的一者的体积缩小,利用受到压缩后的空气的反弹力来打入所述扣件,所述打入机包括:蓄压模式,通过所述马达,从使所述空气室与外部连通的状态起,对所述空气压室进行加压;以及撞击模式,通过所述马达,使所述活塞在所述气缸内从下止点移动至上止点后,从所述上止点向所述下止点移动,由此来打入所述扣件。

Description

打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空气等气体的压力使驱动撞针(drive blade)移动而撞击扣件的打入机。
背景技术
以往,利用压缩后的空气的力来撞击扣件的打入机或打钉机已为人所知,此打入机已记载于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入机包括:马达(motor),设置在外壳(housing)内;齿轮(gear),将马达的旋转力传递至凸轮(cam);气缸(cylinder),设置在外壳内;活塞(piston),可来回移动地收容在气缸内;驱动撞针,固定于活塞;以及波纹管(bellows),设置在气缸内。波纹管可伸缩,波纹管的第一端部连接于活塞,波纹管的第二端部固定于外壳。将压缩空气封入至波纹管内而形成压力室(空气压室)。
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入机,在凸轮利用马达的旋转力而旋转后,活塞利用凸轮的旋转力,从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在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期间,波纹管受到压缩,压力室的压力上升。在活塞到达上止点后,凸轮的旋转力不会传递至活塞,活塞利用压力室的压缩后的空气的力,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结果是驱动撞针撞击扣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692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入机始终将空气预先封入至波纹管内所形成的压力室,因此,即使在不撞击扣件的情况下,也需要对波纹管进行密封。波纹管内部的空气有可能会随着使用次数、使用期间增加而逐渐减少,有时撞击力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打入机,此打入机能够容易地补充用以对活塞进行撞击的空气压室内的空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打入机,此打入机通过电动马达使活塞向反方向移动,由此,对空气压室内的空气进行补充(蓄压)。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将空气压室内的气体排出的打入机。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打入机,其包括:外壳;气缸,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空气压室,在空间上连结于所述气缸;活塞,可来回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内;撞针,安装于所述活塞并对扣件进行撞击;以及移动机构,通过马达,使所述空气室或所述气缸内的一者的体积缩小,利用受到压缩后的空气的反弹力来打入所述扣件,所述打入机中采用如下结构,此结构包括:蓄压模式,通过所述马达,从使所述空气室与外部连通的状态起,对所述空气压室进行加压;以及撞击模式,通过所述马达,使所述活塞在所述气缸内从下止点移动至上止点后,从所述上止点向所述下止点移动,由此来打入所述扣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增加空气压室内的气体的压力,所以不会受到由长年使用引起的空气压室内的压力下降的困扰,能够实现长寿命且高性能的打入机。另外,因为能够使空气压室内的压力下降,所以卡钉时等的维护性大幅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打入机201的纵剖面图。
图2是从图1的A方向观察的箭视图(活塞47处于下止点时)。
图3是从图1的A方向观察的箭视图(活塞47处于上止点时)。
图4是从图1的A方向的相反侧对突伸部254进行观察的箭视图。
图5是打入机201的方框电路图。
图6是图1的蓄压容器250中所设置的外部气体抽入阀260附近的局部放大图(之一)。
图7是图1的蓄压容器250中所设置的外部气体抽入阀260附近的局部放大图(之二)。
图8是图1的蓄压容器250中所设置的外部气体抽入阀260附近的局部放大图(之三)。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蓄压模式下的空气压室249的加压顺序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打入机301的纵剖面图。
图11是图10的泄放阀360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打入机的局部纵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打入机10的正面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打入机10的侧面剖面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打入机10的正面剖面图(之一)。
图16是图13所示的打入机10的正面剖面图(之二)。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入机的第四实施例的侧面剖面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打入机的正面剖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入机的第五实施例的正面剖面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打入机的侧面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打入机201包括:撞击机构(包含气缸245、蓄压容器250、活塞47、撞针48),撞击作为打入对象的钉子11;电动马达13,产生用以驱动撞击机构的动力;动力传递机构,通过电动马达13的动力使撞击机构的撞针48移动;蓄电池15,将电力供应至电动马达13;以及钉匣(magazine)16,向撞击机构的射出路径逐根地供应钉子11,并且保持所射出的多根钉子11。钉子11是使细圆棒或方棒的前端变尖,并呈凸缘状地扩大后端的宽度而成的扣件,能够通过打入机201来撞击50mm~110mm左右的钉子。撞击机构为合成树脂制,且收容在筒状的主体外壳202的内部。在主体外壳202的侧方,设置供作业人员单手持握的把手203,在把手203的末端部设置蓄电池15的安装部204。蓄电池15能够相对于安装部204装卸。在安装部204中收容用以搭载后述的控制器(控制部)的控制电路基板81。
在活塞47的外周面安装密封部件55,所述活塞47能够在气缸245内,在沿着中心线B1的轴方向上来回移动。在活塞47的下部,固定有用以打入钉子11且在轴方向上细长的撞针48,在活塞47的移动空间的上部,设置有用以预先积存空气的蓄压容器250。蓄压容器250由开口朝下的大致杯状的容器主体部251、与凸缘部255形成,所述凸缘部255封闭容器主体部251的开口部分,并且形成安装于圆筒状的气缸245的安装部。蓄压容器250的内部空间(空气压室249)包括将从外部抽入的空气维持于加压后的状态的空气压室249,并以流体学方式,与通过活塞47来对空气进行压缩的空间(图2中的后述的气缸室248)连接。为了将空气从外部抽入至空气压室249,在蓄压容器250的上部设置外部气体抽入阀260。外部气体抽入阀260的详情将后述。
蓄电池15包括收容壳、与收容在收容壳内的多个电池单元(未图示)。电池单元是能够充电及放电的直流二次电池,电池单元能够使用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镍镉电池等。安装部204的一部分与马达外壳17连接,所述马达外壳17与壳体233相连。此处,主体外壳202、把手203、安装部204、壳体233、马达外壳17是由塑料等合成树脂制的成形件制造,突伸部254是由铝合金或铁系金属制造,这些结构物构成打入机201的框体部分(广义的外壳)。
电动马达13是无刷直流(Direct Current,DC)马达,且包括:定子18,无法旋转地固定于马达外壳17;以及转子19,可旋转地轴支撑于定子18的内周侧。定子18是将通电用的线圈21卷绕于包含层叠铁芯的定子芯(stator core)而成。转子19包括受到两个轴承82a、轴承82b支撑的输出轴24、固定于输出轴24的转子芯(rotor core)及永磁铁。输出轴24能够以轴线A1为中心而旋转。在电动马达13的端部侧设置大致圆环状的逆变电路基板83,并搭载形成后述的逆变电路的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或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等多个开关元件84。另外,在逆变电路基板83上设置用以对转子19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的霍尔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等磁检测元件(未图示)。
电动马达13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27而传递至驱动轴234。能够使用众所周知的减速机构作为减速机27,但此处,通过两段直列地设置行星齿轮机构,将输出轴24的转速减低至十几分之一左右而使驱动轴234旋转。旋转体238固定于驱动轴234的端部,并与驱动轴234同步地旋转。旋转体238构成通过电动马达13的动力使撞击机构的撞针48移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一部分,所述旋转体238的结构或动作将在图2~图4中后述。
突伸部254安装于主体外壳202的射出方向侧,并形成所射出的钉子11的射出路径。在突伸部254处,以覆盖其前端部分的方式设置有顶杆(pushrod)104。顶杆104是一种安全装置,其能够相对于突伸部254,在规定范围内,向与射出方向相同的方向及相反的方向移动,且在进行打入动作时使用。打入机201以如下方式受到控制,即,在打入钉子11时,若未处于作业人员将顶杆104推压至钉子11的打入对象物(被打入材料)的状况,则即使扣动扳机(扳机杆)72,电动马达13也不会旋转。顶杆104在射出方向的前端侧无任何接触时,受到压缩弹簧105施力而位于射出方向侧。作业人员将顶杆104推压至对象物后,顶杆104会对抗压缩弹簧105的力而向反射出方向移动并停止。顶杆104后退后,未图示的推压侦测开关导通,此推压侦测开关的输出传输至后述的控制器。控制器只有在顶杆104受到按压的状态与扣动了扳机72的状态均成立时,才允许电动马达13启动。
图2是从图1的A方向观察的箭视图,且表示活塞47处于下止点时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包括移动机构,此移动机构使活塞47在气缸45内,向使空气压室249的压力增加的方向移动。此移动机构主要包含通过电动马达13的驱动力而旋转的旋转体238、与具有齿条(rack)53的撞针48。此处,使在外周缘的一部分具有小齿轮(齿轮)241的旋转体238旋转,并使小齿轮241啮合于在撞针48的长边方向侧面所形成的齿条53,由此,使活塞47从下止点移动至上止点。旋转体238与小齿轮241由金属制的一体件形成,旋转体238能够通过驱动轴234的旋转,向箭头242的方向或其相反方向旋转。小齿轮241呈约270度的旋转角,配置于旋转体238的外缘部分。因此,旋转体238旋转后,小齿轮241的前端齿241a开始与齿条53的上端齿53a啮合,由此,能够使撞针48向上方移动,从而也能够使固定于撞针48的活塞47向上止点侧移动。
图3是表示使旋转体238从图2的状态向箭头242的方向旋转约300度后的状态的图,且表示了齿条53与全部的小齿轮241完成啮合,齿条53的下端齿53b与小齿轮241的后端齿241b的啮合即将分离之前的状态。撞针48的前端48b在射出路径256中向上方侧移动后,下一个被打入的钉子11从钉匣16输送至射出路径256内。在图3的状态后,即在活塞47到达上止点后,小齿轮241的后端齿241b与齿条53下端齿53b之间的接触状态解除,因此,支撑着对空气压室249内的空气进行了压缩的活塞47的力消失,活塞47利用空气压室的受到压缩的空气的反弹力,开始急速向下止点移动。在此时间点,已经以使头顶部11a到达撞针48的前端48b正下方的方式,通过钉匣16将钉子11装填完毕,因此,撞针48能够将钉子11打入至物体。
图4是从图1的A方向的相反侧,对图3之后的状态即钉子11的打入已完成后的突伸部254进行观察的箭视图。在撞击钉子11时,因为电动马达13旋转,所以驱动轴234也持续地旋转。但是,在旋转体238的圆周方向的一个部位,设置有与驱动轴234平行地设置的圆柱状的销235,在钉子11的打入结束时,销235作用于关闭开关236。关闭开关236设置在突伸部254的侧面,所述关闭开关236的输出连接于控制器,并在射出钉子11时,传递输出脉冲。在关闭开关236的附近,设置用以对柱塞(plunger)236a进行操作的操作杆237。由于旋转体238旋转,销235的位置也会沿着圆周方向移动。操作杆237是由弹簧材料等具有弹性的金属薄板制造,且前端具有呈半圆筒状弯曲的部分。旋转体238向箭头242的方向旋转后,与驱动轴234平行地设置的销235会抵接于操作杆237的半圆筒部,操作杆237受到销235按压而变形,由此,关闭开关236的柱塞236a受到按压。在受到按压的该时间点,钉子11的打入已完成,因此,后述的控制器在接收关闭开关236的输出信号后,停止向电动马达13供应驱动电力。在柱塞236a受到按压后,操作杆237与销235的抵接状态解除,因此,驱动轴234也停止,旋转体238停止于图4的位置。再者,在钉子11已被打入的时间点,齿条53与小齿轮241处于非接触状态。
能够使用磁传感器257来检测钉子11是否正确地受到撞击,或撞针48是否停止于正确的位置。磁传感器257安装于突伸部254,且设置于活塞47移动至下止点时的齿条53的下端齿53b与邻接的齿之间的位置。磁传感器257因齿条53的向磁传感器257侧突出的齿的接近而将信号送出至控制器。再者,图4中示意性地进行了图示,因此,磁传感器257虽大,但实际上,所述磁传感器257以内置于突伸部254的方式而小型化,导线也以不显眼的方式布设(由此,图1~图3中并未图示)。活塞47移动至下止点后,仅撞针48的下端齿53b横贯于磁传感器257前方,因此,从磁传感器257对控制器发送一个脉冲的输出信号。由此,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输出信号的有无,正确地识别撞针48是否已移动至射出位置。在此停止状态下,活塞47的位置处于下止点,因此,作业人员暂时松开顶杆104后,在下一个撞击位置,再次推压顶杆104并扣动扳机72,由此,能够开始进行下一个撞击动作。在发生了卡钉的情况下,撞针48的下端齿53b不会通过磁传感器257的前方。由此,在检测出卡钉后,释放蓄压室内的压力,在释放压力后,作业人员进行将卡住的钉子拆除的作业。
图5是本实施例的打入机201的控制方框图。逆变电路65是由蓄电池15的直流电流产生用以驱动电动马达13的三相交流电流(励磁电流)的电路,且搭载于逆变电路基板83(参照图1),此逆变电路基板83设置在电动马达13的后端侧。逆变电路65包括与电动马达13的定子18的线圈连接的6个开关元件84(参照图1),多个开关元件84的导通断开受到控制器66控制。控制器66对撞击钉子11时(第二工序)的电动马达13的旋转进行控制,并且对使用了电动马达13的空气压室249的加压(第一工序)时的旋转进行控制。控制器66中包含未图示的微型电脑(以下称为“微电脑”)。在电动马达13中设置有对转子19的旋转方向的相位进行检测的相位检测传感器67。能够包含多个霍尔IC等来实现相位检测传感器67,所述多个霍尔IC对电动马达13的转子19中所含的永磁铁的磁场进行检测,控制器66能够基于相位检测传感器67的信号,求出转子19的旋转方向的位置及转速。控制器66基于相位检测传感器67的信号及减速机27的变速比,推定旋转体38的旋转方向的位置即旋转角度。
设置有对电动马达13的转子19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的旋转方向切换开关68。旋转方向切换开关68由作业人员操作。旋转方向切换开关68有正转及倒转的操作位置。而且,对钉子11的打入完毕进行检测的关闭开关236、与检测撞针48是否已到达下止点的磁传感器257的信号输入至控制器66。控制器66对从相位检测传感器67输入的信号进行处理,推定活塞47在气缸46的中心线B1方向上的位置。扳机开关71(参照图1)是通过作业人员对扳机72(参照图1)进行操作而开闭的开关机构。扳机开关71的信号输入至控制器66。而且,设置有侦测顶杆104是否已推压至物体的推压侦测传感器121,从推压侦测传感器121输出的信号输入至控制器66。控制器66基于这些开关及传感器的信号,对电动马达13的旋转、停止、转速、旋转方向进行控制。
其次,对打入机10的动作及控制进行说明。控制器66在扳机开关71打开后,对逆变电路65进行控制,将电流供应至线圈21,使电动马达13的转子19旋转。控制器66基于旋转方向切换开关68的信号,对流入至线圈21的电流的方向进行控制,从而决定转子19的旋转方向。另外,控制器66基于相位检测传感器67的信号,对转子19的旋转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对使逆变电路65的开关元件导通断开的时机及开关元件的导通比例即占空比进行控制。这样,转子19的单位时间的转速受到控制。电动马达13通过切换对于线圈21的电流的供应方向,能够将转子19的旋转方向切换为正转与倒转。转子19旋转后,输出轴24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27而传递至驱动轴234。
在使用打入机10进行撞击的情况下,若有必要,则预先进行使空气压室249内的空气压上升的第一工序。第一工序是撞击作业开始前的准备工序,可仅在空气压室249的压力已降低的情况下进行(例如每隔数周~数月),通常能够直接执行第二工序(通常的打入动作)。在第二工序中,作业人员将顶杆104推压至物体且扣动扳机72后,空气压室249内的空气压进一步上升,钉子11受到撞击。
其次,使用图6~图8来对第一工序中的使空气压室249的压力上升的顺序进行说明。图6~图8是图1的蓄压容器250中所设置的外部气体抽入阀260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6表示外部气体抽入阀260关闭的状态,即禁止将外部气体抽入至蓄压容器250的状态。外部气体抽入阀260是以贯穿设置于蓄压容器250上侧的贯穿孔251b的方式设置的开闭阀机构,在打开状态(图7、图8)下,允许空气从外部气体向空气压室249侧流入,在关闭状态(图6)下,将外部气体与空气压室249内之间的空气流动完全阻断。蓄压容器250收容于合成树脂制的主体外壳202的内部,在凸缘部255的下侧设置缓冲材料270,以稳定地保持蓄压容器250。气缸245与凸缘部255的圆筒部分通过气缸245侧所形成的公螺纹245c、与凸缘部255的内周侧所形成的母螺纹255c而螺合,而且,使两个O形环256a、O形环256b介于螺合部分的上侧来提高机密性。
外部气体抽入阀260包含:选择阀265,作为阀机构的主要结构组件;圆筒套筒262,用以保持选择阀265,并且使所述选择阀265沿着轴方向(轴线B1方向)移动;可动机构(264与图7所示的262b、263a),将圆筒套筒262的旋转力转换为使选择阀265向轴方向移动的移动力;以及切换杆261,用以使圆筒套筒262旋转。切换杆261是配置于贯穿孔202b的内部的旋钮(knob),对中央形成有外部气体导入通路262a的中空的圆筒套筒262进行固定,所述贯穿孔202b开设在主体外壳202的上部。在切换杆261的上部中央也形成有贯穿孔261a,且与外部气体导入通路262a连通。将环状的金属266安装于容器主体部251中所形成的贯穿孔,以能够沿着B1轴方向移动的方式,通过金属266来保持圆筒套筒262。垫圈(washer)267介于切换杆261与圆筒套筒262之间。在圆筒套筒262的下侧设置选择阀265。选择阀265是以能够一边旋转一边沿着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且具有与圆筒套筒262的外周侧抵接的杯状的内壁面。在杯状的内壁面的底部(下侧面)附近,形成用以使杯状的内侧部分与选择阀265的外侧部分连通的连通路径265a。连通路径265a是从选择阀265的轴心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两个或多个贯穿孔,在圆筒套筒262的下端部离开选择阀265的底面部时,能够通过连通路径265a使外部气体导入通路262a与空气压室249连通。连通路径265a的外周侧出口以沿着圆周方向相连的方式形成槽部,橡胶制的O形环273配置于槽部。O形环273发挥止回阀的功能,阻止空气从空气压室249侧流向连通路径265a侧,相反地,在存在空气压力差的情况下,允许空气从连通路径265a侧流向空气压室249侧。气缸245中还形成有呈圆筒状地从下方向朝向上方向的圆筒凹部265b、与从圆筒凹部265b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两条或多条连通路径265c。连通路径265c的外周侧出口以沿着圆周方向相连的方式形成槽部,橡胶制且发挥止回阀的功能的O形环272配置于槽部。
在将圆筒套筒262的旋转力转换为使选择阀265向轴方向移动的移动力的可动机构中,包含设置于选择阀265的内周侧的轴环(collar)263与钢珠(steel ball)264。在轴环263的内周面形成半球状的凹部263a(参照图7)。在圆筒套筒262的外周面形成花键槽262b,此花键槽262b一边沿着圆周方向及轴方向变化,一边形成180度的旋转角。钢珠264配置在花键槽262b与凹部263a之间。作业人员使切换杆261沿着圆周方向旋转约180度后,圆筒套筒262也会随着所述切换杆261的旋转而旋转。这样,钢珠264受到倾斜地配置的花键槽262b引导,由此,轴环263向轴方向下侧移动。图7的选择阀265的状态表示所述移动后的状态。
在图7中,选择阀265通过可动机构向下方移动,形成于选择阀265下侧的阶差部265e密合于气缸245上端的开口部245a,由此,使空气压室249与气缸室248的空间分离。此时,配置于选择阀265的上侧外周槽265d(参照图6)的O形环271抵接于容器主体部251的内周侧所形成的圆筒部252的内壁部分,因此,空气压室249保持于与外部气体或气缸室248隔绝的状态。通过所述O形环272,仅允许空气从气缸室248流向空气压室249侧(但是,是在存在压力差的情况下)。
若在如图7所示,对切换杆261进行操作,外部气体抽入阀260处于“开”状态时,使活塞47向箭头277的方向移动,则气缸室248内会成为负压,因此,外部气体如箭头276所示,经由外部气体导入通路262a、连通路径265a而导入至气缸室248内。此时,O形环273以向外周侧延伸的方式变形,因此,允许箭头276的空气流动。这样,使活塞47从图6的状态(处于比上止点稍靠下侧处的状态)移动至下止点,由此,能够将外部气体抽入至气缸室248。在活塞47到达下止点后,使活塞47再次移动至上止点附近(但是不到达上止点)。图8为此状态。
在图8中,使活塞47向箭头278的方向移动后,气缸室248内部的压力会变得充分大于空气压室249内部的压力,因此,空气如箭头279所示,从圆筒凹部265b经由连通路径265c流向空气压室249侧。再者,O形环273因空气的压力而从外侧被推压至内侧,从而将连通路径265a封闭,因此,气缸室248的空气不会被释放至外部。另一方面,O形环272因连通路径265c侧的压力高而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允许箭头279的方向的空气流动。结果是能够使空气压室249内的空气量增加而提高空气压。
这样,使活塞47在气缸室248中移动,从而执行第一工序中的使空气压室249的空气压上升的操作。对于所述活塞47的动力源,只要能够使活塞47或撞针48移动,则可以使用任何动力源,理论上,也能够用手使撞针48沿着上下方向移动,或使用专用的可动工具。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用以在进行撞击动作时使撞针48移动的驱动源,此处使用电动马达13,进行第一工序中的空气压室249及气缸室248内的加压。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无刷DC马达作为电动马达13,所述无刷DC马达的旋转位置能够利用微电脑来高精度地检测,且能够高精度地对正转及倒转进行控制。即,在第一工序时,通过使电动马达13倒转,使到达上止点之前的活塞47下降至下止点,在到达下止点后,再次使电动马达13正转,由此,使所述活塞47移动至上止点之前。所述电动马达13的倒转及正转是在不使齿条53与小齿轮241的噛合分离的范围内进行,并受到控制器66中所包含的微电脑高精度地控制。这样,通过反复多次地进行活塞室248内的活塞47的加压操作(一个冲程),能够使空气压室249的空气压加压至3个气压~5个气压左右。空气压室249内被加压至规定的空气压后,通过微电脑结束蓄压模式的执行,因此,作业人员使外部气体抽入阀260的切换杆261返回至图6所示的原来的位置。在此状态下,打入钉子11的事先准备(蓄压模式)完成。
其次,使用图9的流程图来对使用了电动马达13的第一工序中的空气压室249的加压顺序进行说明。图9所示的一连串的步骤能够通过控制器66中所包含的微电脑,使用预先存储的程序而以软件的方式执行。图9的流程图开始于将蓄压模式的开关(切换杆261)打开(“开”)的状态,此状态是使切换杆261从图6所示的状态起旋转,如图7所示,使选择阀265下降,阶差部265e抵接于气缸245的开口部245a(步骤281)。再者,图6~图8中虽未图示,但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即,设置对切换杆261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能够通过控制器66来检测切换杆261是否已切换。
首先,微电脑检测蓄压模式是否在切换杆261旋转后打开(步骤281)。在未处于蓄压模式的情况下,等待直到由作业人员切换为蓄压模式为止(步骤289)。在已处于蓄压模式时,微电脑检测钉匣16及钉子的射出路径内是否残留有钉子11(步骤282)。为了进行此检测,可设置对钉子11是否装填至射出路径256、有无钉子11进行检测的众所周知的扣件传感器等。在钉匣16或射出路径内残留有钉子11的情况下,使表示残留有钉子11的警告灯(warning lamp)闪烁,等待直到作业人员取出钉子11为止(步骤290)。此处,在钉匣16及射出路径256内无钉子11后,电动马达13成为可旋转状态。由作业人员扣动扳机72后,微电脑使电动马达13倒转而使提升用的凸轮(旋转体238)倒转,由此,使活塞47向下止点侧移动(步骤283),如图7的箭头276所示,将外部气体抽吸至活塞室248内。再者,当在蓄压模式下,凸轮最初倒转时,因为活塞47几乎处于下止点位置,所以步骤283会瞬间结束。
其次,微电脑对在凸轮(旋转体238)倒转时流入至马达的电流值I进行检测,由此,检测是否为钉子11卡在射出路径内的状态即卡钉状态。根据检测出的电流值I是否超过表示卡钉的电流的阈值I0来进行所述判定(步骤284)。微电脑通过用以使电动马达13驱动的控制电路中所包含的电流检测电路,始终对电流值I进行监视,所以只要利用所述电流值I的检测值,就无需设置新的电流检测单元。此处,原因在于:在使活塞47下降时,只要能够利用电动马达13顺利地下降,则流入至马达的电流值I不会太大。在所述电流值I超过设定的电流值(阈值I0)的情况下,因为会阻碍活塞47及撞针48移动,所以使表示残留有钉子11的警告灯闪烁,并等待直到作业人员取出钉子11为止(步骤291)。
其次,微电脑使电动马达13正转(是撞击时提升活塞47的方向的旋转,即朝向图2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的旋转)从而使提升用的凸轮(旋转体238)正转,由此,使活塞47从下止点移动至上止点附近(跟前)(步骤285)。通过所述移动,能够像图8所示的箭头249那样,将气缸室248的空气(从外部抽吸的空气)送出至空气压室249内。此处,使活塞47移动至上止点后,提升用的凸轮(旋转体238)与撞针48的齿条53的卡合状态解除,导致活塞47因蓄压后的空气的压力而急速地移动(与撞击模式相同),因此,重要的是在上止点之前的位置,使活塞47停止上升。这样,通过活塞47的下降动作(步骤283)及上升动作(步骤285),如图7及图8所示,能够经由外部气体抽入阀260抽吸外部气体,使空气压室249的空气量增加,从而提高空气压。
其次,微电脑判定通过活塞47的下降及上升操作进行的蓄压是否已完成(步骤286)。例如能够通过下述的任一种方法来实施所述蓄压(加压动作)是否已完成。(1)对使活塞47从下止点侧向上止点侧移动时流入至电动马达13的电流值I进行检测,判定所述电流值I是否大于蓄压动作完成时的阈值I1。原因在于:若空气压室249内的压力(此处,假定通过蓄压模式加压至3个气压~5个气压左右)上升,则使活塞47从下止点侧向上止点侧移动时的负载会增大,因此,电流值I会随着负载的上升而增加。(2)设置对空气压室249内的压力进行测定的未图示的压力传感器,检测所述压力P是否超过设定压力P0。此方法因为对空气压进行直接测定,所以是精度最佳的方法。但是,因为需要设置压力传感器,所以会导致成本上升、装置大型化。(3)由微电脑计数执行了多少次一个冲程的动作,此一个冲程的动作是指使活塞47从上止点之前的位置返回至下止点,并再次从下止点上升至上止点之前的位置。在所述活塞的来回移动的次数执行了作为规定次数的阈值N次后,使蓄压动作结束。所述阈值例如能够设为3次。通过以上的任一种方法判断为蓄压动作已完成后(步骤286),微电脑检测蓄压模式是否在切换杆261旋转后关闭(步骤287)。在仍处于蓄压模式的情况下,等待直到由作业人员对切换杆261进行操作而关闭蓄压模式为止(步骤292)。当蓄压模式关闭时,即当切换杆261恢复至图6的状态时,微电脑使活塞47返回至初始位置(下止点或下止点附近的规定位置)(步骤288),使第一工序的空气压室249的蓄压处理结束。然后,作业人员能够执行实际的打钉动作(第二工序)。
以上,根据第一实施例,能够通过由电动马达13驱动的活塞47的移动,使空气压室249内的气体压力升高,因此,不会受到由长年使用引起的空气压室内的压力下降的困扰,能够实现长寿命且高性能的打入机。
实施例2
其次,使用图10及图11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打入机301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将手动泄放机构即泄放阀(1eak valve)360设置于蓄压容器350,所述手动泄放机构在空气压室349的压力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用以将内部的空气释放至外部。因此,使蓄压容器350的形状沿着径向伸长,在上表面的与外部气体抽入阀260邻接的位置设置了泄放阀360。外部气体抽入阀260的构造或功能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构造或功能相同。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利用容器主体部351与凸缘部355,以一分为二的型式来制造蓄压容器350,但作为储存压缩空气的容器,可以是一体式,也可以是分割式,另外还可以是其他构造。打入机301的主体外壳302的上部部分的形状随着蓄压容器350的形状变更而变更,但除了蓄压容器350附近的形状之外,其他部分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打入机201相同。
图11是表示泄放阀360的详细构造的纵剖面图。泄放阀360除了设置有在空气压室349(参照图10)的压力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将内部的空气释放至外部的作为“泄气阀”的功能之外,还设置有能够由作业人员在任意时机将空气压室349的空气排出的作为“泄放阀”的功能。在钉子11卡在形成于突伸部254的射出路径256(参照图2)中的情况下,在进行将卡住的钉子11拆除的作业时使用泄放阀的任意排气功能,是方便的。原因在于:在空气压室349的压力高的状态下,即使想要拆除钉子11,有时也难以移动撞针48。另一方面,若在钉子11的拆除作业时抽出空气压室349的空气,则空气压室349与气缸室248的内部变为大气压,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移动撞针48。而且,只要使空气压室349恢复至大气压,则使活塞47移动的力就会消失,因此,不会担心错误地进行撞击动作,所以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在图11(1)、图11(2)中,蓄压容器350的容器主体部351中设置有泄放阀360,此泄放阀360形成有成为空气压室349内的空气的出口的贯穿孔353,并在规定状态时,允许空气从贯穿孔353排出。泄放阀360包括:粗径部351c及细径部351d,使容器主体部351向内侧呈杯状地突出而成;圆筒状的柱塞370,能够在粗径部351c及细径部351d的内部沿着轴方向移动;柱塞固定器(plunger holder)361,用以将柱塞370保持于容器主体部351;按钮385,用以使柱塞370移动;球体381,配置在圆筒状的柱塞370的内部;以及推动器(pusher)382,用以向规定方向对球体381施力。
柱塞370中形成有多个通路(连通路径371、连通路径374)、与用以利用球体381实现阀机构的节气部分372,在外周面设置有用以与柱塞固定器361之间保持密闭的橡胶制的O形环376~O形环378。球体381从容器主体部351的外侧插入至柱塞370的内部,由推动器382与螺旋弹簧(coil spring)383施力,并由金属板384保持。通过合成树脂制的按钮385来防止金属板384松脱。再者,在按钮385的下侧插入有扣环386。柱塞固定器361将柱塞370保持于容器主体部351,并且与柱塞370外周侧的槽部一起形成规定的空气通路,或进行封闭。柱塞固定器361贯穿主体外壳302的贯穿孔302c,并被压入至容器主体部351的粗径部351c,为了保持所述柱塞固定器361与粗径部351c之间的气密性而设置有O形环363。另外,设置有使容器主体部351沿着与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排出管路365。排出管路365利用钻头等而形成于容器主体部351的一部分,使主体外与在柱塞固定器361中所形成的横孔361c连通。
图11(1)是未使用打入机301时,或进行通常的撞击动作时的状态。(2)表示由作业人员向箭头395的方向按下了按钮385后的状态,按钮385向轴方向下侧移动,由此,如箭头391所示,划定从贯穿孔353朝向排出管路365的空气通路。此处,空气从贯穿孔353通过柱塞固定器361的下端部与粗径部351c内侧的间隙,并通过柱塞固定器361的内周侧的斜面部与O形环377之间所产生的间隙而流向上方,流动至以从轴方向下侧连通的方式而沿着圆周方向相连的宽槽375部分,空气如箭头391所示,从排出管路365排出至外部。在排出所述空气时会发出高压空气的排出声,但在此声音停止后,若作业人员不再按下按钮385,则柱塞370会利用螺旋弹簧379的复原力而恢复至(1)的状态。这样,在发生了卡钉的情况下,在将卡住的钉子拆除时,能够通过按下按钮385来对蓄压容器350进行减压。
图11(3)是表示在对打入机301的空气压室349进行加压而抽入了规定量以上的空气时,作为泄气阀而发挥作用时的状况的图。本实施例的打入机301假定打入长度为50mm~90mm左右的钉,在预先进行蓄压的预准备工序(第一工序)中,将空气压室内设为5个气压~8个气压左右,在进行实际打入的撞击工序(第二工序)中,空气压室内增加至最大10个气压~14个气压左右。假如在第一工序中的蓄压进行了规定量以上后,进行撞击工序,则会导致空气压室349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此时,过剩的空气通过(3)所示的箭头393的路径排出至外部。在(3)的状态下,按钮385处于与(1)相同的通常位置,因此,无法采用(2)所示的排出路径。因此,设置连通路径371,以将空气压室349的压力(箭头392)施加至球体381,所述连通路径371在空间上,将由球体381封闭的节气部分372、及柱塞固定器361的下端部与粗径部351c内侧的间隙之间连接。由此,在规定以上的空气压施加至球体381后,经由推动器382使螺旋弹簧383压缩,由此,球体381脱离节气部分372。这样,过剩的空气流经球体381的周围,并通过连通路径374,如箭头393所示地排出至外部。再者,在(3)中,以向左排出的方式图示了箭头393,同样也向右排出。此时,在排出规定量的空气,空气压室349的压力达到恰当空气压后,螺旋弹簧383的弹力变得比空气压室349的压力(箭头392)更强,球体381再次推压至节气部分372,由此,恢复至图11(1)的状态,空气压室349内保持密闭状态。
以上,根据第二实施例,当发生卡钉而将钉子取出时,作业人员能够释放空气压室349的高压空气,因此,能够在安全状态下进行将钉子取出的作业。另外,在长期不使用打入机的情况下等,能够根据作业人员的意愿来释放空气压室349的高压空气,因此,能够防止空气压室的密封部分、或活塞的密封部等提前随着时间劣化。而且,当空气压室349的内部达到规定值以上的高压时,能够自动地使内部的过剩空气排出,因此,不会担心第一工序中的加压作业失败。
图12是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将图11的泄放阀360更换成了电磁阀460。电磁阀460是以贯穿容器主体部451的方式配置,设置有形成排出空气的连通路径462的排出管461、用以将连通路径462打开或阻断的阀463、及使阀463移动的螺线管致动器(solenoidactuator)464。排出管461是轴方向中央封闭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安装于容器主体部451的贯穿孔部451b,且隔着橡胶制的O形环468而被安装。在排出管461的封闭部分形成沿着轴方向及径向延伸的极细的连通路径462a、连通路径462b。连通路径462a、462b的沿着径向延伸的部分露出至形成于排出管461的外周侧的凹陷部分,以覆盖所述凹陷部分的方式配置阀463。螺线管致动器464利用磁力,使铁芯467在设置于外壳465内的线圈466的内侧移动。阀463固定于铁芯467,通过对线圈466通电,阀463以靠近连通路径462侧的方式移动,通过停止对线圈466通电,阀463因未图示的弹簧的作用而向远离连通路径462的一侧移动。由于所述阀463离开连通路径462,在排出管461的凹陷部分与阀463之间形成空间,通路462a与通路462b连通,因此,能够使空气压室449的加压后的空气经由排出管461而排出至外部。这样,通过微电脑的控制来驱动螺线管致动器464,由此,能够进行将连通路径462打开或阻断的控制。
以上,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当发生了卡钉等异常,微电脑检测出需要将钉子取出时,微电脑对电磁阀460进行操作,由此,能够释放空气压室449的高压空气,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在安全状态下进行将钉子取出的作业。另外,在将钉子取出后,作业人员对外部气体抽入阀260进行操作,能够执行第一工序中的使空气压室449的压力上升的蓄压模式,因此,能够实现易使用性佳的打入机。
实施例3
其次,使用图13~图16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3的基本结构、特别是钉匣16等的供钉机构、由电动马达13进行的驱动、把手101或安装部1的形状、将蓄电池15作为动力源的方面、蓄电池15能够相对于安装部102装卸的方面等与第一实施例所说明的打入机201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点是撞击钉子11的撞击机构12,用以对空气压室进行加压的机构不同。此处,并非像第一实施例那样利用活塞47进行蓄压,而是利用可动式的第二气缸46来构成空气压室,能够通过电动马达13(后述)的驱动力,使气缸46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另外,配合气缸46的形态,盖体100的形状也不同。未图示的电动马达13设置在马达外壳17内,此构造是型式与图1所说明的构造相同的无刷DC马达。型式与图1所说明的减速机相同的减速机27收容在邻接于马达外壳17的壳体33的内部,壳体33连接于筒状的突伸部54。
图14是从图13的A方向观察的侧面图,且将一部分表示为剖面图。电动马达13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减速机27的输出而传递至驱动轴34与从动轴35。此处,设置有因从动轴35的旋转而受到驱动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与因驱动轴34的旋转而受到驱动的第二动力传递路径这两条动力传递路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能够使用通过从动轴35而旋转的齿轮44,沿着可动式的第二气缸46的上下方向移动。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使用通过驱动轴34而旋转的齿轮41,使撞针48向上方向移动,由此,使活塞47(参照图15)从下止点移动至上止点。详情后述,但采用如下结构,即,使电动马达13向正方向旋转后,动力仅传递至驱动轴34,仅齿轮41旋转,使电动马达13向相反方向旋转后,动力仅传递至从动轴35,仅齿轮44旋转。因此,通过对电动马达13的旋转方向进行设定,能够二者选其一地选择将动力传递至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侧,还是将动力传递至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侧。
驱动轴34是与电动马达13的输出轴24(参照图1)同心地配置,且能够以轴线A1为中心而旋转。驱动轴34上安装有旋转体37及旋转体38。在旋转体37的外周面设置齿轮40,旋转力通过齿轮40而传递至从动轴35侧。在旋转体37的外周面设置有齿轮40。设置将旋转体37与驱动轴34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连接或阻断的单向离合器(one way clutch)39(参照图15),驱动轴34向图1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后,将驱动轴34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体37。即使驱动轴34向图1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单向离合器39也不会将驱动轴34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体37。即,单向离合器39根据驱动轴34的旋转方向,将驱动轴34与从动轴35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连接或阻断。
在旋转体38的外周面的规定角度的范围内设置有齿轮41。另外,在旋转体38的旋转方向上,在未设置有齿轮41的部位设置有辊42。辊4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配置得比旋转体38的外周面更靠外侧。辊42可旋转地受到支撑。
在从动轴35上设置有齿轮44。齿轮44与齿轮40啮合。撞针48沿着中心线B1配置,且能够在轴孔52(参照图15)内移动。在壳体33中设置有对旋转体60的旋转进行限制的作为保持部件的止转件73。止转件73能够以支撑轴74为中心而摆动。止转件73通过啮合于齿轮61,防止旋转体60向图1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允许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利用齿轮61与止转件73来构成棘轮(ratchet)机构。在撞针48上,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齿条53。齿轮41能够啮合于齿条53或脱离齿条53。壳体33包括筒状的突伸部54,撞针48能够在突伸部54内移动。
突伸部54露出至盖体100(参照图13)外。在突伸部54上设置有顶杆104。顶杆104能够相对于突伸部54,在规定范围内,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移动。顶杆104利用压缩弹簧105(参照图15)的力,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受到按压而停止。将顶杆104推压至物体后,顶杆104会对抗压缩弹簧105(参照图15)的力而在中心线B1方向上移动并停止。
图15是图13所示的打入机的正面剖面图。如图15所示,撞击机构12包括第一气缸45、第二气缸46、活塞47、撞针48。气缸45及气缸46配置在盖体100(参照图13)内。气缸45包括圆筒部49、及与圆筒部49相连的朝外的凸缘50。圆筒部49的中心线B1与轴线A1呈大致直角地交叉,圆筒部49的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的第一端部(下端部)固定于壳体33。动力传递机构14的一部分设置在壳体33内。动力传递机构14包括彼此平行地配置的驱动轴34及从动轴35。驱动轴34经由轴承36而可旋转地受到壳体33支撑。驱动轴34配置为与输出轴24同心的形状,且能够以轴线D1为中心而旋转。另外,在驱动轴34上安装有旋转体37及旋转体38。旋转体37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配置在旋转体38与减速机27之间。驱动轴34的旋转方向与电动马达13的转子19的旋转方向相同。在旋转体38与驱动轴34之间设置单向离合器43。单向离合器43在驱动轴34向图1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后,将驱动轴34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体38,在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不将驱动轴34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体38。
在旋转体37的外周面设置有齿轮40。设置有将旋转体37与驱动轴34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连接或阻断的单向离合器39。单向离合器39在驱动轴34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后,将驱动轴34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体37。即使驱动轴34向图1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单向离合器39也不会将驱动轴34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体37。即,单向离合器39根据驱动轴34的旋转方向,将驱动轴34与从动轴35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连接或阻断。
凸缘50在沿着作为气缸45的轴线的中心线B1的方向上,设置于圆筒部49的第二端部(上端部)。另外,在圆筒部49与壳体33之间,设置有通过橡胶弹性体而一体成形的环状的减振器51。减振器51包括轴孔52。
活塞47在圆筒部49内,能够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来回移动,在活塞47的外周面安装有密封部件55。另外,轴形状的撞针48连接或固定于活塞47。气缸46包括圆筒部56、及与圆筒部56相连的圆板部57。凸缘50配置在圆筒部56内,气缸46能够相对于气缸45,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移动。在凸缘50的外周面安装有密封部件103,在气缸46内形成有空气压室58。空气压室58与气缸45内连通。设置有沿着径向贯穿圆筒部56的呼吸孔59。呼吸孔59连接空气压室58的内外。密封部件55、密封部件103气密地对空气压室58进行密封。作为压缩性流体的空气经由呼吸孔59而出入于空气压室58。
在露出至壳体33外的部位的从动轴35上安装有旋转体60,此旋转体60在外周面设置有齿轮61。旋转体60能够与从动轴35一起,以轴线D1为中心而旋转。在旋转体60的从轴线D1偏心的位置设置有支撑轴62。另外,在气缸46上设置有支撑轴63。而且,设置有连结旋转体60与气缸46的连杆64。连杆64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轴62、支撑轴63,并与旋转体60一起构成将通气路径打开的开闭机构。
在未对扳机72进行操作的情况下,电动马达13停止。另外,气缸46停止于图14及图15的初始位置。若气缸46停止于初始位置,则空气压室58经由呼吸孔59而与空气压室58外相连。即,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的初始压力与大气压相同。另外,活塞47与减振器51接触并停止,齿轮41未啮合于齿条53(参照图14)。
作业人员在进行撞击之前的准备工序(第一工序)中,对旋转方向切换开关68(参照图5)进行操作,将驱动轴34的旋转方向设定为图14中的逆时针方向,并对扳机72施加操作力。再者,在第一工序中,顶杆104可以不推压至物体,但也可以在推压后移动。这样,在打开扳机开关71后,电动马达13旋转。此处,驱动轴34利用电动马达13的旋转力而向图14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轴34的旋转力经由单向离合器39而传递至从动轴35,从动轴35及旋转体60向图14中的顺时针方向一体地旋转。
旋转体60向图1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后,旋转体60的旋转力经由连杆64而传递至气缸46,气缸46沿着中心线B1向箭头B方向(射出方向)侧进行动作,从图14、图15所示的初始位置向靠近壳体33的方向下降。气缸46下降,呼吸孔59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到达密封部件103与壳体33之间后,凸缘50将呼吸孔59与空气压室58阻断。即,呼吸孔59关闭,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成为气密状态。因此,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的压力在气缸46的下降行程中上升。结果是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的压力变为高于大气压的第一压力。
接着,在从动轴35的旋转角度处于从图14中的旋转开始的位置旋转了不足180的规定角度的位置后,控制器66使电动马达13停止。即,气缸46停止于圆板部57与气缸45的凸缘50接触之前的(下止点)附近。气缸46的圆板部57承受空气压室58的压力,气缸46向沿着中心线B1上升的方向被施力。气缸46所承受的施压力经由连杆64而传递至旋转体60。即,旋转体60承受图14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
其次,作业人员为了进行撞击工序(第二工序)而对旋转方向切换开关68进行操作,与第一工序相反地设定电动马达13的旋转方向。电动马达13在设定了旋转方向的时间点停止。接着,在将顶杆104推压至物体的状态时,对扳机72进行操作后,电动马达13旋转,驱动轴34向图1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轴34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后,单向离合器39不将驱动轴34的旋转力传递至从动轴35。
驱动轴34向图1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后,齿轮41啮合于齿条53,驱动轴34的旋转力转换为使活塞47上升的力。因此,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的压力进一步上升。即,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的压力变为高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接着,活塞47到达最靠近圆板部57的上止点后,齿轮41离开齿条53。
这样,活塞47利用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的空气压而迅速地向减振器51下降,撞针48对钉子11进行撞击而将其打入至物体。接着,活塞47碰撞减振器51并停止。电动马达13即使在齿轮41离开齿条53后,仍会旋转,在齿轮41到达规定的位置后,即,在齿轮41啮合于齿条53之前,电动马达13停止。然后,作业人员使顶杆104离开物体,由此,钉子11的打入动作结束。
作业人员在下一个打入位置,将顶杆104推压至物体并扣动扳机72后,电动马达13旋转,旋转体38向图1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齿轮41啮合于齿条53,活塞47上升,由此,利用与所述相同的作用来将钉子11打入。
再者,打入机10在钉子11未设置于钉匣16的状态下,在活塞47停止时,由作业人员用手抓住止转件73,使所述止转件73向图1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止转件73与齿轮61分离,由此,能够使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的压力下降。
如上所述,通过将空气压室58连接于呼吸孔59,能够使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的压力下降,因此,在钉子11卡住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钉子11拆除。另外,在保管打入机10时,能够抽出空气压室58的空气压,因此,无需设置用以维持空气室的高压的密封部件。
实施例4
相当于第四实施例的打入机表示于图17~图18。图17的打入机10包含与第三实施例所示的打入机10相同的构造及相同的要素。气缸45呈圆筒状且包括安装于气缸45的间隔壁75,而未设置实施例3所说明的凸缘50。间隔壁75包括能够沿着气缸45的圆筒部49的外周面移动的圆筒部76、及与圆筒部76相连的朝外的凸缘77。凸缘77的外径小于圆筒部56的内径。间隔壁75能够相对于气缸45及气缸46,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移动。
在圆筒部76的内周面安装有密封部件78,密封部件78气密地对圆筒部49的外周面与间隔壁75之间进行密封。另外,在凸缘77的外周面安装有密封部件79。密封部件79气密地对圆筒部56的内周面与凸缘77之间进行密封。而且,在圆筒部76的外周面设置有支撑轴80,连杆64可转动地连结于支撑轴80。即,旋转体60与间隔壁75经由连杆64,以可传递动力的方式连结。在中心线B1的径向上,支撑轴80及连杆64的配置范围小于圆筒部56的内径。
首先,进行使空气压室58的空气压上升的第一工序。在第二工序中,使空气压室58的空气压进一步上升,且对钉子11进行撞击。作业人员对旋转方向切换开关68进行操作而对电动马达13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将第一工序中的驱动轴34的旋转方向设定为图17中的逆时针方向。
间隔壁75在驱动轴34开始旋转之前,停止于图17的初始位置。若间隔壁75停止于初始位置,则空气压室58经由呼吸孔59而与空气压室58外相连。即,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的压力与大气压相同。另外,活塞47与减振器51接触并停止。
接着,在顶杆104未推压至物体的状态下,对扳机72施加操作力后,电动马达13旋转,驱动轴34向图17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根据与实施例3的打入机10相同的原理,旋转体60向图17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体60的旋转力通过连杆64而转换为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的动作力。因此,间隔壁75沿着中心线B1上升。间隔壁75上升,密封部件79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到达呼吸孔59与圆板部57之间后,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成为气密状态。因此,随着间隔壁75上升,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的压力上升。即,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的压力变为高于大气压的第一压力。
接着,在从动轴35的旋转角度处于从图17中的旋转开始的位置旋转了不足180的规定角度的图18的位置后,电动马达13停止。即,间隔壁75在到达上止点之前停止。间隔壁75的凸缘77承受空气压室58的压力,间隔壁75向沿着中心线B1靠近壳体33的方向被施力。间隔壁75所承受的施压力经由连杆64而传递至旋转体60。即,旋转体60承受图17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
其次,作业人员为了进行第二工序而对旋转方向切换开关68进行操作,对电动马达13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以后的第二工序的动作与第三实施例相同。
对于第四实施例的打入机10,即使间隔壁75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上升及下降,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的打入机10的全长也不会改变。打入机10的全长是从顶杆104的前端到气缸45的上端为止的高度。
实施例5
相当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打入机表示于图19、图20。图19所示的打入机10能够使用与第四实施例的打入机10相同构造的电动马达13、减速机27、旋转体38、活塞47、辊42、撞针48、气缸45,但不包括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部分(从动轴35、旋转体37、单向离合器43、连杆64)。取而代之,打入机10包括固定于壳体33的外筒106,气缸45配置在外筒106内。在外筒106内设置有内筒107。气缸45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配置在内筒107与壳体33之间。
内筒107包括大径部108及小径部109。小径部109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配置在大径部108与壳体33之间。大径部108的内径大于小径部109的内径。而且,内筒107包括连接大径部108与小径部109的连接部117。连接部117呈环状。设置有沿着径向贯穿大径部108的呼吸孔111。气缸45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固定于小径部109。设置有对气缸45的外周面与小径部109的内周面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110。
固定器112固定于外筒106。设置有将固定器112固定于外筒106的螺纹部件113。内筒107通过固定器112,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定位固定于外筒106。呼吸孔111经由外筒106内而与外筒106的外部相连。
另外,在固定器112中安装有柱塞114。柱塞114是使用了螺纹部件的机构,形成有柱塞114的轴部115的公螺纹。在固定器112中设置有母螺纹孔116,轴部115插入至母螺纹孔116。作业人员能够手动地使柱塞114正转倒转,柱塞114无论向哪一个方向旋转,均能够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移动。对于柱塞114,若旋转方向不同,则沿着中心线B1移动的方向不同。
在轴部115的前端安装有可动间隔壁118。可动间隔壁118配置在大径部108内。可动间隔壁118是能够相对于轴部115,以中心线B1为中心而旋转的圆板。可动间隔壁118的外径小于大径部108的内径,在可动间隔壁118的外周面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19。在大径部108内,从可动间隔壁118与连接部117之间的空间到气缸45内,形成有空气压室120。密封部件55、密封部件110、密封部件119气密地对空气压室120进行密封。呼吸孔111使空气压室120的内外相连。
在图20中,包含旋转体38的第二动力传递路径部分的结构及动作与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相同。但是,因为没有必要,所以未设置用以对电动马达13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的旋转方向切换开关68。
作业人员在使用打入机10的情况下,在将顶杆104推压至物体之前,进行使空气压室120的空气压上升的第一工序。作业人员在第二工序中,使空气压室120的空气压进一步上升,且将顶杆104推压至物体,对钉子11进行撞击。在作业人员进行第一工序之前,驱动轴34停止。另外,如图14的中心线B1的右侧所示,活塞47与减振器51接触。而且,可动间隔壁118停止于图1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即,空气压室120经由呼吸孔111而与外筒106外相连,空气压室120的压力与大气压相同。
在第一工序中,作业人员使用扳手等,使柱塞114向规定方向旋转,从而使柱塞114在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移动。在第一工序中,柱塞114向靠近气缸45的方向下降。这样,可动间隔壁118将空气压室120与呼吸孔111阻断,空气压室120的压力随着可动间隔壁118的移动而上升。作业人员将可动间隔壁118停止于沿着中心线B1的方向上的规定位置。因此,空气压室120的压力维持在高于大气压的第一压力。
第二工序中的动作与第三实施例及第四实施例相同。第五实施例中的打入机10使柱塞114向与所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使柱塞114向远离气缸45的方向,在中心线B1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使空气压室120的压力下降。可动间隔壁118与柱塞114一起向远离气缸45的方向上升后,密封部件119在中心线B1方向上,到达呼吸孔111与固定器112之间,呼吸孔111与空气压室120相连。因此,空气压室120的空气压下降,变得与大气压相同。因此,第五实施例的打入机10能够获得与实施例4的打入机10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打入机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将动力传递至驱动轴的马达除了可以是电动马达之外,还可以是发动机、液压马达、空气压马达。电动马达可以是附带电刷的马达或无刷马达中的任一种马达。电动马达的电源可以是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中的任一种电源。而且,也可以将压缩空气填充至空气压室58及气缸45内,所述压缩空气的初始压力高于大气压且为第一压力以下。
另外,对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各图的打入机10将中心线B1表示为上下方向即垂直方向,但能够使中心线B1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而使用打入机10。而且,利用打入机打入的对象物除了轴形状的钉子之外,还包含U字形状的钉子。另外,轴形状的钉子包含具有头部的钉子、或无头部的钉子。而且,本发明中的第一压力及第二压力并非固定值,根据可动部件的动作量、受压面积等条件而不同。
第三打入机及第四打入机10对电动马达13的转子19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从而对驱动轴34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相对于此,只要在电动马达13与驱动轴34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中设置旋转方向切换机构,并对旋转方向切换机构进行控制,就能够不对电动马达13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而对驱动轴34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
[符号的说明] 11a:头顶部
10:打入机 12:撞击机构
11:钉子(扣件) 13:电动马达
14:动力传递机构 56:圆筒部
15:蓄电池 57:圆板部
16:钉匣 58:空气压室
17:马达外壳 59:呼吸孔
18:定子 60:旋转体
19:转子 61:齿轮
21:线圈 62:支撑轴
24:输出轴 63:支撑轴
27:减速机 64:连杆
33:壳体 65:逆变电路
34:驱动轴 66:控制器
35:从动轴 67:相位检测传感器
36:轴承 68:旋转方向切换开关
37:旋转体 71:扳机开关
38:旋转体 72:扳机(扳机杆)
39:单向离合器 73:止转件
40:齿轮 74:支撑轴
41:齿轮 75:间隔壁
42:辊 76:圆筒部
43:单向离合器 77:凸缘
44:齿轮 78、79:密封部件
45:气缸 80:支撑轴
46:气缸 81:控制电路基板
47:活塞 82a、82b:轴承
48:撞针 83:逆变电路基板
48b:前端 84:开关元件
49:圆筒部 100:盖体
50:凸缘 101:把手
51:减振器 103:密封部件
52:轴孔 104:顶杆
53:齿条 105:压缩弹簧
53a:上端齿 106:外筒
53b:下端齿 107:内筒
54:突伸部 108:大径部
55:密封部件 109:小径部
110:密封部件 251b:贯穿孔
111:呼吸孔 252:圆筒部
112:固定器 254:突伸部
113:部件 255:凸缘部
114:柱塞 255c:母螺纹
115:轴部 256:射出路径
116:孔 257:磁传感器
117:连接部 260:外部气体抽入阀
118:可动间隔壁 261:切换杆
119:密封部件 261a:贯穿孔
120:空气压室 262:圆筒套筒
121:侦测传感器 262a:外部气体导入通路
201:打入机 262b:花键槽
202:主体外壳 263:轴环
202b:贯穿孔 264:钢珠
203:把手 265:选择阀
204:安装部 265a:连通路径
233:壳体 265b:圆筒凹部
234:驱动轴 265c:连通路径
235:销 265d:外周槽
236:关闭开关 265e:阶差部
236a:柱塞 266:金属
237:操作杆 270:缓冲材料
238:旋转体 271~273:O形环
241:小齿轮 301:打入机
241a:前端齿 302:主体外壳
241b:后端齿 302c:贯穿孔
245:气缸 303:把手部
245a:开口部 349:空气压室
245c:公螺纹 350:蓄压容器
267:垫圈 351:容器主体部
248:气缸室 351c:粗径部
249:空气压室 351d:细径部
250:蓄压容器 353:贯穿孔
251:容器主体部 355:凸缘部
360:泄放阀
361:(泄放)柱塞固定器
361c:横孔
363:环
365:排出管路
365a:前端部分
370:(泄放)柱塞
371:连通路径
372:节气部分
374:连通路径
375:宽槽
376~377:O形环
379:螺旋弹簧
381:球体
382:推动器
383:螺旋弹簧
384:金属板
385:按钮
386:扣环
449:空气压室
450:蓄压容器
451:容器主体部
451b:贯穿孔部
455:凸缘部
460:电磁阀
461:排出管
462:连通路径
463:阀
464:螺线管致动器
465:外壳
466:线圈
467:铁芯
468:O形环

Claims (17)

1.一种打入机,其包括:外壳;气缸,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空气压室,在空间上连结于所述气缸;活塞,可来回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内;撞针,安装于所述活塞并对扣件进行撞击;以及移动机构,通过马达,使所述空气室或所述气缸内的一者的体积缩小,利用受到压缩的空气的反弹力来打入所述扣件,所述打入机包括:
蓄压模式,通过所述马达,从使所述空气室与外部连通的状态起,对所述空气压室进行加压;以及撞击模式,通过所述马达,使所述活塞在所述气缸内从下止点移动至上止点后,从所述上止点向所述下止点移动,由此来打入所述扣件。
2.一种打入机,其包括:外壳;气缸,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空气压室,在空间上连结于所述气缸;活塞,可来回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内;撞针,安装于所述活塞并对扣件进行撞击;以及移动机构,使所述活塞在所述气缸内,向使所述空气压室的压力增加的方向移动,利用受到压缩后的空气的反弹力来打入所述扣件,所述打入机的特征在于:
设置有用以将外部气体抽入至所述空气压室的阀,并设置有蓄压模式,所述蓄压模式在未将所述扣件装填至所述撞针的射出路径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活塞在所述气缸内移动来抽入外部气体,对所述空气压室进行加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在打入扣件的撞击模式时,通过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活塞在所述气缸内,从下止点移动至上止点,在所述蓄压模式时,通过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活塞在从下止点到上止点跟前的范围内来回移动,由此进行加压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压模式时的所述气缸内的所述活塞的移动由马达驱动,所述马达受到控制部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包括外部气体导入通路、仅允许空气从外部气体流入至所述空气压室侧的止回阀、及对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通路进行开闭的切换杆,通过所述切换杆的操作来允许或禁止导入外部气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所述马达、旋转体及形成于所述撞针的齿条,所述旋转体通过所述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且具有使所述撞针移动的小齿轮,所述小齿轮在所述活塞从下止点即将到达上止点之前,与所述小齿轮啮合,在到达上止点后,所述小齿轮与所述齿条的啮合解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是无刷直流马达,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驱动所述马达,所述方式是指在所述蓄压模式时,在所述齿条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未分离的状态下,使所述小齿轮反复地正转与倒转。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对是否安装了受到撞击的所述扣件进行检测的扣件传感器,在残留有所述扣件时,使所述蓄压模式无法执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蓄压模式下,通过所述马达使所述活塞移动时,对流入至所述马达的电流值进行监视,在超过设定电流值时,结束所述蓄压模式的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对所述空气压室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蓄压模式下,通过所述马达使所述活塞移动时,对所述压力进行监视,在超过设定压力时,结束所述蓄压模式的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对在所述蓄压模式下,通过所述马达使所述活塞来回移动的次数进行计数,在所述计数值达到规定次数时,结束所述蓄压模式的动作。
12.根据权利要求4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开关机构及与被打入材料接触的顶杆,所述开关机构具有用手指操作的扳机杆,在推压了所述顶杆的状态下,对所述扳机杆进行操作后,所述马达启动。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压室中设置有泄放阀,所述泄放阀在所述空气压室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用以将空气释放至外部。
14.一种打入机,其包括:外壳;气缸,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空气压室,在空间上连结于所述气缸;活塞,可来回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内;撞针,安装于所述活塞并对扣件进行撞击;以及移动机构,使所述活塞在所述气缸内,向使所述空气压室的压力增加的方向移动,利用受到压缩后的空气的反弹力来打入所述扣件,所述打入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压室中设置有泄放阀,所述泄放阀在所述空气压室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用以将空气释放至外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泄放阀中设置手动泄放机构,所述手动泄放机构能够任意地释放所述空气压室的压力。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泄放阀包括:球体,封闭空气通路;泄放柱塞,保持所述球体,并且形成空气通路;弹簧,将所述球体推压至空气通路的出口;泄放柱塞固定器,用以保持泄放柱塞并将所述泄放柱塞固定于所述外壳;以及按钮,使所述泄放柱塞固定器移动,解除所述球体对于所述出口的抵接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使所述空气室的压力上升的第一压缩机构、与使所述气缸内的压力上升的第二压缩机构。
CN201680011204.2A 2015-02-26 2016-02-19 打入机 Pending CN1072498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7416 2015-02-26
JP2015037416 2015-02-26
JP2015-189060 2015-09-26
JP2015189060 2015-09-26
PCT/JP2016/054905 WO2016136632A1 (ja) 2015-02-26 2016-02-19 打込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49823A true CN107249823A (zh) 2017-10-13

Family

ID=56788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1204.2A Pending CN107249823A (zh) 2015-02-26 2016-02-19 打入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036870A1 (zh)
EP (1) EP3263286A4 (zh)
JP (1) JP6481751B2 (zh)
CN (1) CN107249823A (zh)
WO (1) WO2016136632A1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53503A (zh) * 2019-06-11 2019-09-20 南京腾亚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紧固件击打工具
CN110385675A (zh) * 2019-07-10 2019-10-29 南京腾亚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紧固件打击工具
CN110802557A (zh) * 2019-10-22 2020-02-18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机械式泡钉打钉器
WO2020252438A1 (en) * 2019-06-14 2020-12-1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mechanism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CN112236268A (zh) * 2018-05-08 2021-01-15 创科无线普通合伙 用于检测紧固件工具中的工件卡住状况的方法
CN112368112A (zh) * 2018-07-06 2021-02-12 工机控股株式会社 打入机
US11338421B2 (en) 2017-11-02 2022-05-24 Basso Industry Corp. Pneumatic nail gun
RU2775020C1 (ru) * 2019-06-11 2022-06-27 Наньцзин Тоуа Хардвеа Энд Тулз Ко., Лтд. Инструмент для забивания крепеж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11571794B2 (en) 2019-06-14 2023-02-0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mechanism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TWI822953B (zh) * 2020-02-06 2023-11-21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瓶式電動釘槍
WO2024036918A1 (zh) * 2022-08-15 2024-02-22 台州市大江实业有限公司 过钉机构及射钉枪
US11951601B2 (en) 2019-06-14 2024-04-09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mechanism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Z735578A (en) 2015-03-30 2019-03-29 Senco Brands Inc Lift mechanism for framing nailer
CN107708934B (zh) * 2015-06-10 2022-01-11 工机控股株式会社 打入机
CN105818099B (zh) * 2016-05-26 2017-11-17 杭州科龙电器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气弹簧的电动钉枪
JP6730900B2 (ja) * 2016-09-29 2020-07-29 大和ハウス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貼合装置
EP3967456A1 (en) 2016-11-09 2022-03-16 Techtronic Cordless GP Cylinder assembly for gas spring fastener driver
US10821585B2 (en) 2016-12-22 2020-11-03 Kyocera Senco Industrial Tools, Inc. Fastener driving tool with driver position sensors
US10800022B2 (en) * 2017-02-09 2020-10-13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Powered-fastener-driving tool including a driver blade having a varying cross-section
WO2019026502A1 (ja) * 2017-07-31 2019-02-07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TWI744560B (zh) * 2017-11-02 2021-11-01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壓式釘槍及其撞針裝置
WO2019208102A1 (ja) * 2018-04-24 2019-10-31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DE102018117519A1 (de) * 2018-07-19 2020-01-23 Prebena Wilfried Bornemann Gmbh & Co. Kg Druckluftbetriebene Austreibvorrichtung
EP3843948A4 (en) * 2018-08-28 2022-06-01 Kyocera Senco Industrial Tools, Inc. FORCED AIR COOLING FROM PISTON MOVEMENTS OF A NAILING TOOL
USD900575S1 (en) 2018-09-26 2020-11-03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US11130221B2 (en) 2019-01-31 2021-09-28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JP7263831B2 (ja) * 2019-02-22 2023-04-25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空気圧式工具
US11511406B2 (en) * 2019-08-26 2022-11-29 Taizhou Dajiang Ind. Co., Ltd Control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nail gun having same
US11975432B2 (en) 2020-03-25 2024-05-0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with lifter
EP4146437A1 (en) 2020-05-07 2023-03-15 Kyocera Senco Industrial Tools, Inc. Power driving tool with latch position sensor
JP7459648B2 (ja) * 2020-05-14 2024-04-0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打ち込み工具
US20220063074A1 (en) * 2020-08-26 2022-03-03 Robert Bosch Gmbh Gas Spring for a Fastener Driving Tool
TW202325493A (zh) * 2021-12-16 2023-07-01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動能的電動釘槍
WO2024004878A1 (ja) * 2022-06-29 2024-01-04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作業機
CN115024851B (zh) * 2022-08-01 2023-10-20 暨南大学 自动化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备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28454A1 (de) * 1987-08-26 1989-03-16 Bosch Gmbh Robert Druckmittelbetriebenes schlaggeraet
CN201012490Y (zh) * 2007-02-08 2008-01-30 旭吉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击钉机构
CN101259608A (zh) * 2007-03-06 2008-09-10 株式会社牧田 螺钉打入机
US20080251559A1 (en) * 2004-03-31 2008-10-16 Jpf Works Co., Ltd. Portable Type Fastener Driving Tool
WO2011010511A1 (ja) * 2009-07-24 2011-01-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込み工具
CN102554875A (zh) * 2010-11-26 2012-07-11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紧固件驱动工具
CN103029102A (zh) * 2011-09-30 2013-04-10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驱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78106A (en) * 1965-04-15 1966-10-11 Senco Products Firing control means
US3278104A (en) * 1965-09-14 1966-10-11 Senco Products Fastener applying device
US4215808A (en) * 1978-12-22 1980-08-05 Sollberger Roger W Portable electric fastener driving apparatus
US4679719A (en) * 1985-12-27 1987-07-14 Senco Products, Inc. Electronic control for a pneumatic fastener driving tool
CN1046453C (zh) * 1994-10-21 1999-11-17 森考产品公司 气动紧固件驱动工具及其电子控制系统
JP3676879B2 (ja) * 1995-07-25 2005-07-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締結具打込み工具
US5927585A (en) * 1997-12-17 1999-07-27 Senco Products, Inc. Electric multiple impact fastener driving tool
WO2004011201A1 (fr) * 2002-07-25 2004-02-05 Yih Kai Enterprise Co.,Ltd. Outil de clouage a main
US20060180631A1 (en) * 2005-02-16 2006-08-17 Chris Pedicini Electric motor driv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for impacting
JP4687572B2 (ja) * 2006-06-14 2011-05-2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NZ584294A (en) * 2007-10-05 2012-08-31 Senco Brands Inc Fastener driving tool using a gas spring
US7793811B1 (en) * 2009-02-25 2010-09-14 Tricord Solutions, Inc. Fastener driving apparatus
US8042717B2 (en) * 2009-04-13 2011-10-25 Stanley Fastening Systems, Lp Fastener driving device with contact trip having an electrical actuator
JP2012187640A (ja) * 2009-07-24 2012-10-04 Makita Corp 打込み工具
DE102011076087A1 (de) * 2011-05-19 2012-11-22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Eintreibgerät
US20140158740A1 (en) * 2011-08-23 2014-06-12 Hitachi Koki Co., Ltd. Fastening Tool
DE102012210347A1 (de) * 2012-06-19 2013-12-19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Setzgerät und Steuerungsverfahren
JP2014008566A (ja) * 2012-06-29 2014-01-20 Hitachi Koki Co Ltd 打込機
JP2014028422A (ja) * 2012-07-31 2014-02-13 Hitachi Koki Co Ltd 打込機
JP5849920B2 (ja) * 2012-09-28 2016-02-03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JP2014104533A (ja) * 2012-11-27 2014-06-09 Makita Corp 打ち込み工具
WO2015037299A1 (ja) * 2013-09-10 2015-03-19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ち込み工具
CA3146951A1 (en) * 2014-03-27 2015-10-01 Techtronic Power Tools Technology Limited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TWI781941B (zh) * 2016-07-29 2022-11-01 日商工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釘打機
EP3321037B1 (en) * 2016-11-09 2020-10-07 TTI (Macao Commercial Offshore) Limited Control system for gas spring fastener drive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28454A1 (de) * 1987-08-26 1989-03-16 Bosch Gmbh Robert Druckmittelbetriebenes schlaggeraet
US20080251559A1 (en) * 2004-03-31 2008-10-16 Jpf Works Co., Ltd. Portable Type Fastener Driving Tool
CN201012490Y (zh) * 2007-02-08 2008-01-30 旭吉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击钉机构
CN101259608A (zh) * 2007-03-06 2008-09-10 株式会社牧田 螺钉打入机
WO2011010511A1 (ja) * 2009-07-24 2011-01-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込み工具
CN102554875A (zh) * 2010-11-26 2012-07-11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紧固件驱动工具
CN103029102A (zh) * 2011-09-30 2013-04-10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驱动器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38421B2 (en) 2017-11-02 2022-05-24 Basso Industry Corp. Pneumatic nail gun
TWI804476B (zh) * 2017-11-02 2023-06-11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壓式電動釘槍
CN112236268A (zh) * 2018-05-08 2021-01-15 创科无线普通合伙 用于检测紧固件工具中的工件卡住状况的方法
CN112368112A (zh) * 2018-07-06 2021-02-12 工机控股株式会社 打入机
CN110253503B (zh) * 2019-06-11 2022-03-22 南京腾亚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紧固件击打工具
WO2020248531A1 (zh) * 2019-06-11 2020-12-17 南京腾亚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紧固件击打工具
CN110253503A (zh) * 2019-06-11 2019-09-20 南京腾亚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紧固件击打工具
RU2775020C1 (ru) * 2019-06-11 2022-06-27 Наньцзин Тоуа Хардвеа Энд Тулз Ко., Лтд. Инструмент для забивания крепеж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11618145B2 (en) 2019-06-14 2023-04-04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mechanism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US11331781B2 (en) 2019-06-14 2022-05-1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mechanism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US11571794B2 (en) 2019-06-14 2023-02-0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mechanism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US11577372B2 (en) 2019-06-14 2023-02-14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mechanism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WO2020252438A1 (en) * 2019-06-14 2020-12-1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mechanism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US11951601B2 (en) 2019-06-14 2024-04-09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mechanism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CN110385675B (zh) * 2019-07-10 2022-03-08 南京腾亚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紧固件打击工具
CN110385675A (zh) * 2019-07-10 2019-10-29 南京腾亚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紧固件打击工具
CN110802557A (zh) * 2019-10-22 2020-02-18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机械式泡钉打钉器
CN110802557B (zh) * 2019-10-22 2022-11-08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机械式泡钉打钉器
TWI822953B (zh) * 2020-02-06 2023-11-21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瓶式電動釘槍
US11865684B2 (en) 2020-02-06 2024-01-09 Basso Industry Corp. Pneumatic electric nail gun
WO2024036918A1 (zh) * 2022-08-15 2024-02-22 台州市大江实业有限公司 过钉机构及射钉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36632A1 (ja) 2016-09-01
EP3263286A1 (en) 2018-01-03
JPWO2016136632A1 (ja) 2017-11-30
JP6481751B2 (ja) 2019-03-13
US20180036870A1 (en) 2018-02-08
EP3263286A4 (en) 2018-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49823A (zh) 打入机
CN107708934A (zh) 打入机
CN208697341U (zh) 打桩机
CN107530871B (zh) 打入机
TW201803702A (zh) 釘打機
WO2018180082A1 (ja) 打込機
CN102838064B (zh) 压盖头装置
CN109982813A (zh) 钉打机
CN102332598A (zh) 基于ccd定位的全自动打钢珠和上化成螺丝设备
WO2016174995A1 (ja) 打込機
TWI729351B (zh) 釘打機
JP6547420B2 (ja) 打込機
CN207159602U (zh) 双腔柱塞泵
CN103552032B (zh) 一种滑板卡板的宝塔弹簧装配专用机及其装配方法
JP6485791B2 (ja) 打込機
US3112562A (en) Method of assembling clinch pins
JPWO2020179305A1 (ja) 打込機
TWI523739B (zh) Pneumatic electric nail gun
US9873189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hand-held working device
CN105051365B (zh) 一种用于致动交替型压缩机的半受控阀的方法及其系统
JP2016190277A (ja) 打込機
CN203514050U (zh) 洗衣机及其洗衣粉自动投放机构
CN207441607U (zh) 一种断路器操作机构的指示装置
JP2013188849A (ja) 打込機
CN202541852U (zh) 重力式包装机的控制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he Japanese port of Tokyo Gangnan two chome 15 No. 1

Applicant after: Machine holding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he Japanese port of Tokyo Gangnan two chome 15 No. 1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Koki Company Limite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0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