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15170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215170A CN107215170A CN201710165942.9A CN201710165942A CN107215170A CN 107215170 A CN107215170 A CN 107215170A CN 201710165942 A CN201710165942 A CN 201710165942A CN 107215170 A CN107215170 A CN 1072151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ousing parts
- heat exchanger
- evaporator
-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1—Mounting or fastening of components in housings, e.g. heat exchangers, fans, electronic regul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装置(100)具备:空调壳体(1),将多个壳体部件组合而形成;以及蒸发器(11),具有将热介质的流出用配管及流入用配管结合在一起的配管连接部(113)。多个壳体部件中的第一壳体部件(2)具备连接壁部(22),该连接壁部(22)具有从设置用开口部(20)的一侧向里侧壁(23)延伸的引导面。蒸发器(11)以空气通过面(110a)相对于引导面倾斜的方式被收容于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部,并且蒸发器(11)的靠近设置用开口部(20)的部位相比于蒸发器(11)的靠近里侧壁(23)的部位更远离连接壁部(2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的发明涉及一种在组合多个壳体部件而形成的壳体的内部收容热交换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将固定侧壳体和装卸侧壳体组合而形成的空调壳体。在将装卸侧壳体安装于固定侧壳体时,固定侧壳体的第一分割开口部和装卸侧壳体的第二分割开口部彼此位置符合而形成壳体开口部。被收容于空调壳体内的蒸发器的热交换介质配管贯通该壳体开口部,且从空调壳体的内部向外部延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05641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那样地在热交换介质配管的位置组合两个壳体的构造,将蒸发器设置于固定侧壳体内后,通过将装卸侧壳体安装于固定侧壳体,从而能够容易地将蒸发器设置于空调壳体内。
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因为在蒸发器的热交换介质配管的位置分割空调壳体,所以容易将蒸发器设置于空调壳体内。然而,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将两个壳体的嵌合部设定于热交换介质配管贯通壳体的位置,设定嵌合部的形成部位的自由度变小,或嵌合部变成复杂的形状。另外,通过嵌合部的形状变复杂从而嵌合部容易变形,因此对在安装两个壳体时的安装方便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在热交换介质配管结露的水通过毛细管现象容易在嵌合部传递流落。这些问题起因于在热交换介质配管的位置分割空调壳体的构造。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课题,本说明书中的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不采用将从热交换器延伸的配管等通向空调壳体的分割位置的结构,而能够将热交换器设置于空调壳体内。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空调壳体,在该空调壳体的内部具有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所流通的空气通路,该空调壳体是将多个壳体部件组合而形成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具有内部供热介质流动的热交换部和将热介质的流出用配管及流入用配管结合在一起的配管连接部,该热交换器设置于空调壳体的内部并使通过热交换部的空气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进行空气调节;配管用开口部,该配管用开口部以与配管连接部相对的方式设于多个壳体部件中的一个规定的壳体部件;设置用开口部,该设置用开口部设置于所述规定的壳体部件,并且具有能够使热交换器插通于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部的大小;以及引导部,该引导部是设于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引导部,且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在规定的壳体部件从设置用开口部的一侧向里侧壁延伸。
热交换器具备热交换部的空气通过面,该空气通过面与通过热交换部的空气通过热交换部时的入口面或出口面相当,热交换器以空气通过面相对于引导面倾斜的方式被收容于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部,并且热交换器的靠近设置用开口部的部位相比于热交换器的靠近里侧壁的部位更远离引导部。
根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设于形成空调壳体的多个壳体部件中的一个规定的壳体部件;以及设置用开口部,该设置用开口部设于规定的壳体部件,具有热交换器能够插通的大小。该引导部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从设置用开口部的一侧向里侧壁延伸。因此,在将热交换器设置于规定的壳体部件内时,能够使热交换器的一部分沿着引导面而从设置用开口部进入至壳体部件的内部。并且,在热交换器被收容于一个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部的状态下,热交换器的姿势是空气通过面相对于引导面倾斜,并且热交换器的靠近设置用开口部的部位相比于热交换器的靠近里侧壁的部位更远离引导部。由此,从一边使空气通过面沿着引导面一边使热交换器进入直到规定的壳体部件的里侧壁的状态,动作成使靠近设置用开口部的部位远离引导面,从而能够以配管连接部与配管用开口部相对的姿势收容热交换器。
因此,能够通过将其他壳体部件安装于这样地收容了热交换器的一个壳体部件来形成空调壳体1。由以上可知,根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不采用将从热交换器延伸的配管等通向空调壳体的分割位置的结构就能够将热交换器设置于空调壳体内。
附图说明
图1是在车辆后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后视图。
图2是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空调壳体的第一壳体部件的内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在箭头方向观察图3的IV–IV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表示使蒸发器沿着引导部进入至第一壳体部件的内部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壳体部件的配管用开口部的主视图的局部图。
图8是表示将蒸发器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的内部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蒸发器沿着引导部进入至第一壳体部件的内部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将蒸发器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的内部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空调壳体
2…第一壳体部件(规定的壳体部件)、3…第二壳体部件(壳体部件)
10…送风通路(空气通路)、11…蒸发器(热交换器)
12…冷风通路(空气通路)、15…热风通路(空气通路)
20…设置用开口部、21…配管用开口部
22…连接壁部(引导部)、23…里侧壁
110…热交换部、110a…出口面(空气通过面)、113…配管连接部
122…肋(引导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在各方式中,存在对与在先前的方式中已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的情况。在各方式中,在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他的部分能够应用先前说明的其他的方式。不仅是在各实施方式中具体地明示能够组合的部分彼此组合,只要不特别地对组合产生阻碍,即使不明示也能够使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用空调装置100具备空调壳体1,该空调壳体1在内部形成空气通路并且收容各种功能零件。空调壳体1是多个壳体部件组合而形成的。空调壳体1是通过在嵌合部30至少将第一壳体部件2和第二壳体部件3在上下方向结合而形成的。第一壳体部件2配置于车辆上侧,第二壳体部件3配置于车辆下侧。
第一壳体部件2和第二壳体部件3形成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嵌合部30。例如,嵌合部30是形成于一方的壳体部件的结合端面的突起部和形成于另一方的壳体部件的结合端面的槽部嵌合的部分。
例如,车辆用空调装置100以图1及图2所示的姿势设置于缓冲板的后方,该缓冲板处于车室内前部的里侧并且作为将发动机室和车室内隔开的隔壁板。如图1所示,车辆用空调装置100成为送风单元100a和空调单元100b两个部分大致并排设置于左右的结构。
送风单元100a具有将车室内空气或者车室外空气吸引至空调壳体1的内部的功能,在上部具备内外气切换箱。送风单元100a具备电动式的送风机。送风机具有离心多叶片风扇和风扇驱动用的电动机。离心多叶片风扇配置于涡形壳体内。在涡形壳体的空气流下游侧设有构成从涡形壳体的出口延伸的流路的管道部。该管道部形成用于将从送风机吹送的送风空气导入至蒸发器11的送风通路10。送风单元100a的出口部通过该管道部连接于空调单元100b的入口部。
空调单元100b在空调壳体1的内部内置有称为蒸发器11和加热器芯14的热交换器、空气混合门13、以及吹出口切换门17、18。空调壳体1是通过多个壳体部件而形成的,该多个壳体部件由例如聚丙烯那样的具有一定程度弹性,强度也优良的树脂的模制品构成。该多个壳体部件在将蒸发器11及加热器芯14的热交换器等收纳于规定的位置之后装配,通过弹性配合等卡合构件、金属弹簧夹、螺钉等连结构件等一体地结合而形成空调壳体1。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空调壳体1与涡形壳体和管道部一体地成形。涡形壳体及管道部的车辆上侧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壳体部件2而一体成形,涡形壳体及管道部的车辆下侧的剩余部分通过第二壳体部件3而一体成形。
第一壳体部件2是构成空调壳体1的多个壳体部件中的一个规定的壳体部件。在将蒸发器11收容于第一壳体部件2的状态下,在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部也收容有从蒸发器11延伸的流出用配管、流入用配管、以及配管连接部113。
流出用配管、流入用配管、以及配管连接部113与设于第一壳体部件2的配管用开口部21相对。如图6~图8所示,配管用开口部21是在第一壳体部件2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配管用开口部21是外形比配管连接部113的外形大的开口部。在将蒸发器11收容于第一壳体部件2的状态下,在车辆后方从正面观察配管用开口部21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配管用开口部21用目视确认流出用配管、流入用配管、配管连接部113中的至少一部分。
在配管连接部113的外周设有接触于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表面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密封部件113a。密封部件113a是例如由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氨酯等弹性材料形成的密封用部件。在将蒸发器11收容于第一壳体部件2的状态下,密封部件113a接触于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表面,例如接触于配管用开口部21的内周缘或者在内周缘的周围形成的面。密封部件113a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接触于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表面,从而能够防止从送风通路10流下的空气从配管连接部113的周围向空调壳体1的外部泄漏。
第一壳体部件2具备设置用开口部20,该设置用开口部20具有能够将蒸发器11插通至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部的大小。如图6及图8所示,设置用开口部20在第一壳体部件2中在车辆前方侧向下方开口。设置用开口部20是在将蒸发器11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部时成为插入口的开口部。
在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壁设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具有从设置用开口部20的一侧向第一壳体部件2的里侧壁23延伸的引导面。里侧壁23是在蒸发器11中靠近配管连接部113的一端112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的壁部。例如,一端112相当于将蒸发器11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2内时成为蒸发器11的前头侧的集水箱。另一方面,另一端111相当于成为蒸发器11的后侧的集水箱。
引导部从设置用开口部20的内缘部向里侧壁23具有规定的长度。如图3、图4、图6以及图8所示,引导部通过连接壁部22构成,该连接壁部22将第一壁部220和第二壁部221连接,其中,第一壁部220对蒸发器11的侧面进行支承,第二壁部221相对于第一壁部220位于内侧形成台阶差。因此,在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部,形成于第一壁部220与第一壁部220之间的空气通路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通路宽度尺寸相比于形成于第二壁部221与第二壁部221之间的空气通路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通路宽度尺寸变大。
引导面是连接壁部22的表面。引导部也可以通过遍及从设置用开口部20的内缘部至里侧壁23的整体地延伸的连接壁部22构成,或者通过部分地设于从设置用开口部20的内缘部至内壁部23的连接壁部22构成。另外,引导部从设置用开口部20的内缘部向里侧壁23以规定长度分开设置,也可以通过不延伸至里侧壁23而延伸至途中的连接壁部22构成。
如图4所示,连接壁部22的引导面是仿形于蒸发器11的端部的表面形状,例如,是仿形于对热交换部110进行加强的侧板的表面的表面形状。侧板是在热交换部110的端部以沿着制冷剂管的方式设置的加强用部件。在该情况下,优选连接壁部22的引导面对设于蒸发器11的两侧部的侧板整体地进行支承。
另外,如图5所示,引导部也可以通过从第一壳体部件2的侧壁向内侧突出的肋122构成。在该情况下,不形成用于形成引导面的台阶差,肋122的蒸发器11侧的表面成为引导面。第一壳体部件2的侧壁对设于蒸发器11的两侧部的侧板整体地进行支承。
连接壁部22的引导面与从配管用开口部21遍及至设置用开口部20而形成的壁部2a的距离W2,设定成比包含配管连接部113的蒸发器11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尺寸W1大。在图6中,在使蒸发器11从设置用开口部20进入第一壳体部件2内而设置时,用双点划线表示描述配管连接部113侧的端部的轨迹L1。该轨迹L1到空气通过面110a的距离相当于尺寸W1。
在将蒸发器11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2内时,如图6所示,蒸发器11从一端112插通于设置用开口部20的内侧,向第一壳体部件2的里侧壁23压入。此时,在使空气通过面110a的一部分或者侧板沿着连接壁部22的引导面的状态下,使蒸发器11向里侧壁23侧进入。并且,因为距离W2比尺寸W1大,所以配管连接部113侧的端部不接触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表面而能够顺利地使蒸发器11进入直至接触里侧壁23。
在蒸发器11的一端112进入直至到达里侧壁23时,以使蒸发器11的另一端111侧向配管用开口部21侧旋转移动的方式变更蒸发器11的姿势。通过该移动,密封部件113a变成接触于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表面。此外,蒸发器11在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部的状态下变成空气通过面110a相对于连接壁部22的引导面以规定角度倾斜的姿势,并且与蒸发器11的一端112侧的部位相比,蒸发器11的另一端111侧的部位更远离连接壁部22。在该状态下,一端112接触于里侧壁23,此外,第一壁部220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于蒸发器11的两侧面,从而蒸发器11由第一壳体部件2支承。接着,将第二壳体部件3安装于第一壳体部件2,以形成嵌合部30。
如图1及图8所示,相对于第一壳体部件2,将第三壳体部件4从外部安装固定于与配管用开口部21对应的位置。由此,能够制作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0。
第三壳体部件4通过螺钉、螺栓等螺合构件固定于第一壳体部件2。第三壳体部件4是具备将贯通孔部40的周围包围的凸缘部42的环状部件。贯通孔部40形成连接于配管连接部113的来自外部的配管能够插通的开口部。该来自外部的配管是构成设置于发动机室的制冷循环的配管,例如,是通向冷凝器的配管和通向压缩机的配管。通向冷凝器的配管在配管连接部113以连通于流入用配管的方式连结,通向压缩机的配管在配管连接部113中以连通于流出用配管的方式连结。
凸缘部42具有能够从外部覆盖配管用开口部21的内周缘的大小及形状。在相比于凸缘部42的外周缘位于内侧的面的全周设有密封部件41。密封部件41由例如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氨酯等弹性材料形成。在所述的缓冲板,第三壳体部件4在密封部件41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接触于与贯通孔部40对应的位置的周围。由此,空调壳体1与缓冲板连接。
接着,对车辆用空调装置100的内部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在空调壳体1内的前方侧部位设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送风通路10,在该送风通路10从送风机吹送的空气向蒸发器11流下。在空调壳体1的内部,在送风通路10的后方设置有蒸发器11,该蒸发器11横跨通路的全部区域。蒸发器11是从空气吸收在制冷循环中流通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而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
车辆用空调装置100是如下的装置:不采用在空调壳体中通过多个壳体部件形成的配管用开口部通有从热交换器延伸的配管等的结构,就能够将热交换器设置于空调壳体内。在该实施方式中,对与空调壳体1外的配管连接的结构的热交换器是蒸发器11的情况进行了示例。
蒸发器11例如具备:热交换器110,该热交换器110具有彼此空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制冷剂管及外侧翅片;集水箱,该集水箱与热交换部110的多个制冷剂管的两端部连接;以及配管连接部113。配管连接部113将作为热介质的制冷剂向蒸发器11流入的流入用配管和制冷剂从蒸发器11流出的流出用配管结合在一起。配管连接部113是构成设于空调壳体1的外部的回路的配管能够进行连接的配管接头部。另外,在配管连接部113也可以连接膨胀阀5,或者该也可以构成与膨胀阀5一体地形成的配管连接部113。
集水箱分别设于热交换部110的制冷剂流方向的两端部。流入用配管位于蒸发器11的一端侧,且连接于与蒸发器11的制冷剂流入部相当的流入侧集水箱。流出用配管处于蒸发器11的一端侧且位于与流入侧集水箱相邻的位置,且连接于与蒸发器11的制冷剂流出部相当的流出侧集水箱。在各集水箱与空调壳体1的壁部之间也可以具备用于防止空气泄漏的绝缘体。
在热交换部110流通有通过送风机吹送的空气。因此,蒸发器11具备热交换部的空气通过面110a,该空气通过面110a相当于通过热交换部110的空气通过热交换部110时的入口面或者出口面。空气通过面110a成为矩形平板状,空气在该矩形平板状的厚度方向上通过。热交换部110是以在与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扩大的方式延伸的部分。该空气通过面110a是在通过热交换部110时通过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流而在垂直方向上贯通的假想的面,是通过制冷剂管、外侧翅片而形成的具有凹凸的端部。因此,空气通过面110a不是在热交换部110形成于空气流方向的端部的平坦的面。热交换部110以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的姿势配置。此外,蒸发器11以倾斜成热交换部110的上端相比于下端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姿势而设置于空调壳体1的内部。
在蒸发器11的空气流下游侧、或者车辆后方侧设置有加热器芯14。加热器芯14是对已通过蒸发器11的冷风进行再加热的结构,加热器芯14是在其内部流动有高温的发动机冷却水,并将该冷却水作为热源而对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
在空调壳体1的内部且蒸发器11的车辆后方侧设有冷风通路12。在冷风通路12流动有通过蒸发器11的热交换部110而被冷却的冷风。在空调壳体1的内部且从加热器芯14的车辆后方侧遍及车辆上方侧的部位设有热风通路15。在热风通路15流动有在流过冷风通路12之后,通过加热器芯14而被加热的热风。
在蒸发器11的车辆后方且加热器芯14的车辆前方的部位设置有空气混合门13,该空气混合门13对朝向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入通路进行开闭,对通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和未通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的风量比例进行调整。空气混合门13具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板状的门主体,空气混合门13是通过门主体的旋转位置来调节通路的开放程度的门。空气混合门13能够成为例如碟式门、悬臂门。另外,空气混合门13也可以由例如滑动式门构成,该滑动式门通过设于门主体的齿条与小齿轮的啮合而使门主体平行移动对通路的开放程度进行调整。
在冷风通路12及热风通路15的下游侧的部位设有空气混合部16,该空气混合部16使来自冷风通路12的冷风和来自加热器芯14的热风合流,使冷风和热风混合。空气混合部16是连通于冷风通路12的下游侧和热风通路15的下游侧的双方的规定范围的区域。由空气混合部16调节温度的空调空气进一步通过设于下游的除霜器通路170、面部通路171、脚部通路180等向车室内的规定的位置吹出。
在空调壳体1内的上部且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设有与空气混合部16连通并向上方延伸的除霜器通路170。除霜器通路170经由除霜器管道连通于向车室内开口的除霜器吹出口。除霜器吹出口向前窗玻璃的内表面开口。在空调壳体1的上部且与除霜器通路170的车辆后方侧相邻的部位设有连通于空气混合部16的面部通路171。面部通路171经由面部管道连通于向车室内开口的面部吹出口。面部吹出口向乘员上半身吹出空调风。
除霜器通路170、面部通路171能够通过吹出口切换门17开闭。吹出口切换门17是与空气混合门13相同的门,能够通过旋转位置将除霜器通路170及面部通路171的双方控制成开状态,也能够将一方控制成开状态并且将另一方控制成闭状态。
在空调壳体1内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设有连通于空气混合部16的脚部通路180。脚部通路180经由脚部管道连通于向车室内开口的脚部吹出口。脚部吹出口向乘员下半身吹出空调风。脚部通路180能够通过吹出口切换门18开闭。此外,通向除霜器通路170及面部通路171的上流侧的通路能够通过吹出口切换门17开闭。吹出口切换门18是与空气混合门13相同的门。吹出口切换门18通过旋转位置,能够将通向除霜器通路170及面部通路171双方的上流侧的通路和脚部通路180控制成开状态,也能够将一方控制成开状态并且另一方控制成闭状态。另外,吹出口切换门17、18也可以例如通过滑动式门构成,该滑动式门通过设于门主体的齿条和小齿轮的啮合而使门主体平行移动对通路的开放程度进行调整。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0带来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车辆用空调装置100具备:组合多个壳体部件形成的空调壳体1;以及具有配管连接部113的蒸发器11,该配管连接部113将热介质的流出用配管及流入用配管结合在一起。作为多个壳体部件中的规定的壳体部件的第一壳体部件2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具有从设置用开口部20的一侧向里侧壁23延伸的引导面。蒸发器11以空气通过面110a相对于引导面倾斜的方式被收容于第一壳体部件2的内部,并且蒸发器11的靠近设置用开口部20的部位相比于蒸发器11的靠近里侧壁23的部位更远离引导部。
根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100,具备:设于形成空调壳体1的多个壳体部件中的一个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引导部;以及具有蒸发器11能够插通的大小的、设于规定的壳体部件的设置用开口部20。该引导部具有从设置用开口部20的一侧向里侧壁23延伸的引导面。因此,能够在将蒸发器11设置于规定的壳体部件内时,使蒸发器11的空气通过面110a沿着引导面通过设置用开口部20进入内部。并且,在蒸发器11被收容于一个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部的状态下,蒸发器11的姿势是空气通过面110a相对于引导面倾斜,并且蒸发器11的靠近设置用开口部20的部位相比于蒸发器11的靠近里侧壁23的部位更远离引导部。由此,能够进行以下动作:从一边使空气通过面110a沿着引导面一边使蒸发器11进入至规定的壳体部件的里侧壁23的状态,动作成使靠近设置用开口部20的部位从引导面离开。因此,能够以配管连接部113与配管用开口部21相对的姿势收容蒸发器11。
因此,能够通过将其他壳体部件安装于这样地收容了蒸发器11的一个壳体部件来形成空调壳体1。由以上可知,根据车辆用空调装置100,不采用将从蒸发器11延伸的配管等通向空调壳体1的分割位置的结构,就能够将蒸发器11设置于空调壳体1内。
另外,根据车辆用空调装置100,因为不采用将从蒸发器11延伸的配管等通向空调壳体1的分割位置的结构,所以能够抑制附着于配管的结露水通过毛细管现象而在空调壳体1的分割部传递流动。根据该结构,多个壳体部件的安装性提高,并且能够提高空调壳体1的强度,能够抑制空调壳体1的歪斜和变形。
另外,根据车辆用空调装置100,空调壳体1的分割部位的形状能够简单化,因此壳体部件的模具费能够降低,另外能够降低成形劣质品,因此有助于抑制装置的产品成本。另外,通过分割部位的形状的简单化,罩等的必要性降低,能够消减零件件数。
另外,引导部是将第一壁部220和第二壁部221连接的连接壁部22,其中,第一壁部220对蒸发器11的侧面进行支承,第二壁部221相对于第一壁部220位于内侧且形成台阶差。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空调壳体1的外形形状在壳体的内部形成引导部。另外,通过台阶差形成引导部,从而能够提高壳体的强度并且能够提供起模性好的壳体部件。
引导部是从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的肋122。根据该结构,不通过台阶差形成引导部,因此不需要对于空气通路的宽度尺寸设置差值。因此,能够尽可能大地形成空调壳体1内的通路空间。另外,能够仅通过在用于成形壳体部件的模具挖槽就能够形成引导部,因此实现模具费的降低。
蒸发器11以空气通过面110a相对于引导面倾斜的方式被收容于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部,并且与蒸发器11的靠近配管连接部113的一端112侧的部位相比,蒸发器11的另一端111侧的部位更远离引导部。根据该结构,在壳体部件内将蒸发器11向里侧壁23侧设置之后,使不结合配管的体积小的另一端111侧以旋转的方式移动而设置于规定的位置,因此,能够实施操作性良好的装配。因此,能够提供实现装配工时降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0。
在配管连接部113的外周设有接触于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表面的密封部件113a。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密封部件113a而直接进行与空调壳体1的密封。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参照图9及图10对作为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200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200具有以下不同点:在将蒸发器11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102时,使位于与配管连接部113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111变成前头并进入至第一壳体部件102。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相同符号的构成零件及未说明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等进行说明。图9及图10为了便于理解设置蒸发器11时的状况,以仅能看到设置蒸发器11的部位的内部的方式将第一壳体部件102断裂表示。因此,在各图中,对于第一壳体部件102中蒸发器以外的部位,表示外观。
如图9及图10所示,车辆用空调装置200具有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是将位于下方的第一壳体部件102和位于上方的第二壳体部件103组合而构成的。第一壳体部件102在车辆前侧且上部具备向上方开口的设置用开口部20。第一壳体部件102的里侧壁是在蒸发器11中作为与配管连接部113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111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的壁部。例如,另一端111相当于在将蒸发器11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102内时成为蒸发器11的前头侧的集水箱。另一方面,一端112相当于成为蒸发器11的后侧的集水箱。
在将蒸发器11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102内时,如图9所示,蒸发器11从另一端111插通至设置用开口部20的内侧,向第一壳体部件102的里侧壁B压入(参照图9的实线表示的另一端111)。此时,在使空气通过面110a的一部分或者侧板沿着连接壁部22的引导面的状态下,使蒸发器11向里侧壁B侧进入。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配管连接部113侧的端部不与第一壳体部件102的内表面接触就能够使蒸发器11顺利地进入直到接触于里侧壁B。在蒸发器11的另一端111设有衬垫111a,衬垫111a能够起到绝热材料的功能。图9的虚线位置A表示蒸发器11安装后的位置。
在蒸发器11的另一端111进入直到到达里侧壁B时,使蒸发器11的一端112侧以向配管用开口部21侧旋转的方式移动而变更蒸发器11的姿势。通过该移动,密封部件113a接触于第一壳体部件102的内表面。此外,蒸发器11在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102的内部的状态下变成空气通过面110a相对于连接壁部22的引导面以规定角度倾斜的姿势,并且蒸发器11的一端112侧的部位相比于另一端111侧的部位更远离连接壁部22。在该状态下,另一端111接触于里侧壁B,此外,第一壁部220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于蒸发器11的两侧面,从而蒸发器11由第一壳体部件102支承。接着,将第二壳体部件103安装于第一壳体部件102。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蒸发器11以空气通过面110a相对于引导面倾斜的方式被收容于第一壳体部件102的内部,并且蒸发器11的靠近配管连接部113的一端112侧的部位相比于蒸发器11的另一端111侧的部位更远离连接壁部22的引导面。根据该结构,在壳体部件内将蒸发器11向里侧壁23侧设置之后,使配管连接部113侧的一端112以旋转的方式移动。由此,该旋转的那样的移动成为靠近配管部的轴向的轨迹,因此能够使密封部件113a以相对于配管用开口部21的周围面大致正交的角度接触于该配管用开口部21的周围面。因此,能够提供能够提高密封部件113a和壳体部件的密封性的车辆用空调装置200。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的发明不限定于示例的实施方式。发明包含已示例的实施方式和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变形方式。例如,发明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所表示的零件、要素的组合,能够实施各种变形。发明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组合来实施。发明能够具有能够追加于实施方式的追加的部分。发明包含省略了实施方式的零件、要素的方式。发明包含一个实施方式与其他实施方式之间的零件、要素的置换,或者组合。所公开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记载。所公开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表示,此外,应该理解成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等同的意思及在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空调壳体1的多个壳体部件主要是第一壳体部件2和第二壳体部件3,但是不限定于该个数和结构。车辆用空调装置100中,只要是配管用开口部21由一个壳体部件形成的结构即可,也可以是配管用开口部21以外的部位通过多个壳体部件而形成的结构。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0、200不采用将从蒸发器11延伸的配管等通向空调壳体1的分割位置的结构就能够将蒸发器11设置于空调壳体1内,但是作为对象的热交换器不限定于蒸发器11。例如,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00,200能够应用其他热交换器代替蒸发器11,其他蒸发器具有冷凝器等的制热用的热交换器、热水等所流通的加热器芯等、以及向空调壳体1的外部延伸的配管等。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表述为某部分和其他的部分直接的或者间接地接触,但是,间接地接触的情况是指为了使两者可靠地接触而在两者之间设置其他部件,例如在两者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等。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空调壳体(1),在该空调壳体(1)的内部具有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所流通的空气通路(10、12、15),该空调壳体(1)是将多个壳体部件组合而形成的;
热交换器(11),该热交换器(11)具有内部供热介质流动的热交换部(110)和将所述热介质的流出用配管及流入用配管结合在一起的配管连接部(113),该热交换器(11)设置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并使通过所述热交换部的空气与所述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进行空气调节;
配管用开口部(21),该配管用开口部(21)以与所述配管连接部相对的方式设于所述多个壳体部件中的一个规定的壳体部件(2、102);
设置用开口部(20),该设置用开口部(20)设置于所述规定的壳体部件,并且具有能够使所述热交换器插通于所述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部的大小;以及
引导部(22、122),该引导部(22、122)是设于所述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引导部,且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在所述规定的壳体部件从所述设置用开口部的一侧向里侧壁(23)延伸,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所述热交换部的空气通过面(110a),该空气通过面(110a)与通过所述热交换部的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部时的入口面或者出口面相当,
所述热交换器以所述空气通过面相对于所述引导面倾斜的方式被收容于所述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部,并且所述热交换器的靠近所述设置用开口部的部位相比于所述热交换器的靠近所述里侧壁的部位更远离所述引导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是将第一壁部(220)和第二壁部(221)连接起来的连接壁部(22),其中,该第一壁部(220)对所述热交换器的侧面进行支承,该第二壁部(221)相对于所述第一壁部位于内侧而形成台阶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是从所述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的肋(122)。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以所述空气通过面相对于所述引导面倾斜的方式被收容于所述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部,并且与所述热交换器的靠近所述配管连接部的一端侧的部位相比,所述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侧的部位更远离所述引导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以所述空气通过面相对于所述引导面倾斜的方式被收容于所述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部,并且所述热交换器的靠近所述配管连接部的一端侧的部位相比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侧的部位更远离所述引导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配管连接部的外周设有接触于所述规定的壳体部件的内表面的密封部件(113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57214 | 2016-03-22 | ||
JP2016057214A JP6607108B2 (ja) | 2016-03-22 | 2016-03-22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215170A true CN107215170A (zh) | 2017-09-29 |
CN107215170B CN107215170B (zh) | 2021-05-14 |
Family
ID=59928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65942.9A Active CN107215170B (zh) | 2016-03-22 | 2017-03-20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607108B2 (zh) |
CN (1) | CN107215170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72916A (ja) * | 1997-03-31 | 1998-10-13 | Denso Corp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US6019162A (en) * | 1997-09-12 | 2000-02-01 | Denso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
JP2000264047A (ja) * | 1999-03-12 | 2000-09-26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04602928A (zh) * | 2012-08-30 | 2015-05-06 | 电装国际美国公司 | 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专用地板排气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72408U (zh) * | 1984-10-19 | 1986-05-16 | ||
JPH02227317A (ja) * | 1989-02-28 | 1990-09-10 | Calsonic Corp |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のクーラユニット |
JPH06127261A (ja) * | 1992-10-21 | 1994-05-10 | Nippondenso Co Ltd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JPH09123749A (ja) * | 1995-11-02 | 1997-05-13 | Showa Alum Corp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のクーリング・ユニットへの膨脹弁の取付構造 |
JPH09202132A (ja) * | 1996-01-30 | 1997-08-05 | Araco Corp | クーラーユニット |
JP3390301B2 (ja) * | 1996-02-20 | 2003-03-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配管接続構造 |
JP4174958B2 (ja) * | 2000-06-20 | 2008-11-0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02059735A (ja) * | 2000-08-15 | 2002-02-26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自動車用の空気調和ユニット |
JP2006111054A (ja) * | 2004-10-12 | 2006-04-27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5479004B2 (ja) * | 2009-09-11 | 2014-04-23 |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US9844997B2 (en) * | 2014-05-15 | 2017-12-19 | Hanon Systems |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
2016
- 2016-03-22 JP JP2016057214A patent/JP660710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
- 2017-03-20 CN CN201710165942.9A patent/CN10721517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72916A (ja) * | 1997-03-31 | 1998-10-13 | Denso Corp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US6019162A (en) * | 1997-09-12 | 2000-02-01 | Denso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
JP2000264047A (ja) * | 1999-03-12 | 2000-09-26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04602928A (zh) * | 2012-08-30 | 2015-05-06 | 电装国际美国公司 | 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专用地板排气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607108B2 (ja) | 2019-11-20 |
CN107215170B (zh) | 2021-05-14 |
JP2017171021A (ja) | 2017-09-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32740B (zh) | 空气吹出装置 | |
CN105682951B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05517819B (zh)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
US8079405B2 (en)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CN105008158B (zh) | 空气通路开闭装置 | |
CN101423010A (zh) | 汽车空调 | |
CN104203611B (zh) | 空气通路开闭装置 | |
CN104619531B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JP5911728B2 (ja) | 気液分離器及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6132737A (zh)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
CN104764091A (zh) | 空气调节箱、汽车空调装置及汽车 | |
JP2009018643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07000538A (zh)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
CN107107706B (zh) | 汽车用空调装置 | |
CN105939875B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06660427B (zh) | 空气通路切换装置 | |
CN107215170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US20040185768A1 (en) | Device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passage and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use | |
CN106061770B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JP2009006896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07009844B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空气流路的开度调整方法 | |
JP2008265447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07000539B (zh)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
JP6133811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H0671222U (ja) | 空調ユニ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