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8902A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8902A
CN107208902A CN201680007660.XA CN201680007660A CN107208902A CN 107208902 A CN107208902 A CN 107208902A CN 201680007660 A CN201680007660 A CN 201680007660A CN 107208902 A CN107208902 A CN 107208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porium
steam
drainage channel
heating
he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76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8902B (zh
Inventor
涩谷昌树
片冈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8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8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9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647Aspects related to microwave heating combined with other heating techniques
    • H05B6/6473Aspects related to microwave heating combined with other heat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convection heating
    • H05B6/6479Aspects related to microwave heating combined with other heat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convection heating using st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3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 F24C15/32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C15/327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with air moisturis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66Circuits
    • H05B6/68Circui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
    • H05B6/687Circui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 for coo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Abstract

加热烹调器具有:加热室(2),其对食品进行加热;蒸汽产生装置,其产生蒸汽;蒸汽室(51),其配置于加热室(2)内;以及蒸汽投入通道(52),其将从蒸汽产生装置产生的蒸汽引导至蒸汽室(51)。在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将存储在蒸汽室(51)内的水引导至蒸汽室(51)的外部的蒸汽室排水通道(66)。由此,提供了将结露水浸到食品中或从蒸汽室(51)溢出的水浸到加热室(2)内防患于未然且卫生的加热烹调器。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进行蒸汽烹调的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具有设置于加热室内的具有蒸汽引入口的蒸制器以及喷出蒸汽的蒸汽产生喷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加热烹调器中,蒸汽产生喷嘴与蒸制器的蒸汽引入口分开设置,从蒸汽产生喷嘴朝向蒸制器的蒸汽引入口喷出蒸汽。由此,使蒸制器内充满蒸汽来进行蒸制烹调。
但是,在以往的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中,在基于蒸汽的加热后,在蒸制器的内部底面残留了蒸汽的结露水、或来自包含淀粉等食品成分的食品的水分。因此,在该状态下,当执行多次基于蒸汽的加热烹调时,食品被水浸到。或者,存在水从蒸制器的蒸汽引入口向外部溢出、水浸入加热室内的情况。
此外,当在残留有水的状态下进行高频加热时,对水进行加热而消耗了高频能量,食品的加热花费时间。而且,当在水残留于蒸制器内的状态下放置时,霉菌在蒸制器内等繁殖,不卫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711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残留水并高效地对食品进行加热的卫生的加热烹调器。
即,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具有:加热室,其对食品进行加热;蒸汽产生装置,其产生蒸汽;蒸汽室,其配置于加热室内;蒸汽投入通道,该蒸汽投入通道的一端与蒸汽产生装置连接,另一端与蒸汽室连接;以及蒸汽室排水通道,该蒸汽室排水通道的一端与蒸汽室连接。而且,构成为蒸汽投入通道将从蒸汽产生装置产生的蒸汽引导至蒸汽室,蒸汽室排水通道将蒸汽室内的水引导至蒸汽室外。
根据该结构,在基于蒸汽的加热后,将落到蒸汽室内的结露水、或来自包含淀粉等食品成分的食品的水分排出到蒸汽室的外部。由此,能够将结露水浸到食品中或从蒸汽室溢出的水浸到加热室内防患于未然。
此外,在基于微波等的高频加热时,能够防止对残留的水进行加热而导致的热量的浪费,从而高效地对食品进行加热。而且,提供防止由残留的水而导致的霉菌等的繁殖且卫生的加热烹调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卸下门后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载置台附近的正面剖视图。
图5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载置台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食品容器的取下盖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蒸汽室附近的俯视剖视图。
图8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蒸汽室的左侧视图。
图9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室排水通道附近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11A是对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从加热室排水时的排水阀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1B是对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从蒸汽产生装置排水时的排水阀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1C是对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不进行排水时的排水阀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的载置台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食品容器的取下盖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蒸汽室附近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外观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以后,假设后述的加热室2的开口侧为前方,相反的一侧为后方,从前方朝向后方时的右侧为右方,从前方朝向主体时的左侧为左方来进行以下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由主体1a、门3、底板4以及箱壳体6等构成。主体1a在内部形成有加热室2(参照图2),在前表面具有开口。在开口上设置有能够开闭的门3。而且,用户通过将门3向近前转动而打开门3,使主体1a的开口打开,能够将食品收纳于加热室2内,或者取出食品。
底板4配设于加热烹调器1的主体1a的下方,支承加热室2。底板4在加热室2的开口侧(前方侧)具有多个流入口5,经由流入口5将冷却风引入到加热烹调器1内。
箱壳体6配设于底板4的下方,支承底板4。箱壳体6在加热室2的开口侧的大致整个面上,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收纳供水箱7以及排水箱8。供水箱7以及排水箱8在前表面侧具有用于使用户的拿出放入变得容易的凹部9a以及凹部9b。
此外,供水箱7以及排水箱8例如由丙烯酸等透明的树脂形成,构成为用户能够识别所存储的水量。
门3例如设置为能够以底板4侧的下端部为支点向前方方向开闭。门3在前表面具有供用户能够设定烹调菜单和烹调时间的操作显示部10。
而且,在加热烹调器1的主体1a上配设有安全开关(未图示),该安全开关用于当在烹调中门3打开时,使后述的加热烹调器1的各热源的动作停止。
如上那样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的外观。
以下,使用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从前表面侧观察时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正面剖视图。
如图2所示,在加热室2中,顶壁2a、侧壁2b以及底面2d例如由镀铝钢板形成,其内表面侧的表面被氟涂装。加热室2在内部配设有顶板11、加热室加热器12以及分隔壁14(参照图3)等。顶板11例如由云母等形成,配置于加热室2的顶壁2a侧。加热室加热器12在顶板11的下方侧朝向后方相互平行地配置,例如由3根棒状的加热器构成。分隔壁14配置于加热室2的后方的侧壁2b侧,构成内壁。加热室2通过地线(未图示)接地。由此,安全性提高。
此外,加热室2在左右的侧壁2b一体成型有导轨13。导轨13将载置皿(未图示)等保持为装卸自如。导轨13也与加热室2同样地接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加热室2的内表面进行易于将污渍擦拭掉的氟涂装的例子,但也可以通过搪瓷涂装或其他具有耐热性的涂装形成。此外,作为加热室2的材质,除了上述材质以外还可以使用不锈钢等。
加热室2在分隔壁14的右上部具有将加热室2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多个加热室排气孔38。
而且,加热室2在右侧的侧壁2b的上部侧配设有箱内热敏电阻9以及红外线传感器17。箱内热敏电阻9检测加热室2内的环境温度。红外线传感器17通过设置在加热室2的右侧的侧壁2b上的检测用孔16来检测加热室2内的食品100和食品容器55的温度。
此外,如图2所示,蒸汽产生装置20在主体1a内配设于加热室2的外侧的下方,产生供给到蒸汽室51的蒸汽。蒸汽产生装置20在上部侧与蒸汽导入通道21连接,从加热室2的左侧的侧壁2b向加热室2内供给蒸汽。在加热室2的左侧的侧壁2b侧的蒸汽导入通道21的前端配设有蒸汽喷出口22。蒸汽喷出口22将蒸汽从水平方向朝向加热室2内喷出。
蒸汽产生装置20在下方配置有收纳供水箱7以及排水箱8的箱壳体6。蒸汽产生装置20与供水箱7通过供水通道27连接,经由供水泵23将水供给到蒸汽产生装置20。
此外,加热室2在左侧的侧壁2b具有将水从加热室2内排出的加热室排水通道24。蒸汽产生装置20在底部具有将水从蒸汽产生装置20排出的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经由排水阀26与使水流向排水箱8的排水通道45连接。这里,蒸汽导入通道21、加热室排水通道24、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排水通道45例如由硅酮树脂管等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供水箱7配置于右方,将排水箱8配置于左方的结构,但该位置可以左右相反。此外,可以前后配置供水箱7与排水箱8。
此外,如图2所示,具有侧壁50a的载置台50以覆盖底面2d的大致整个面(包含整个面)的方式具有规定的间隙地载置于加热室2的内部。由此,载置台50能够装卸地配置于加热室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载置台50覆盖加热室2的底面2d的大致整个面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仅覆盖底面2d的一部分的结构。此外,以使载置台50的侧壁50a接触到加热室2的底面2d上来支承载置台5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以使载置台50的侧壁50a从加热室2的底面2d浮起的方式在载置台50上设置脚形状。即,采用通过脚形状将载置台50支承于加热室2的底面2d上或导轨13上的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3对加热烹调器1的从侧面侧观察到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1的卸下门3后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如图3所示,加热室2在后方具有被分隔壁14隔开的空间。在空间内配设有循环风扇33以及对流加热器34等。循环风扇33将加热室2内的空气搅拌并使其循环。对流加热器34构成对在加热室2内循环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室内空气加热器。此时,对流加热器34配置为包围循环风扇33。
分隔壁14具有多个进气用通风孔35以及设置于进气用通风孔35的上部侧的多个送风用通风孔36。进气用通风孔35将加热室2内的空气送向循环风扇33侧。相反地,送风用通风孔36将被对流加热器34加热后的循环风扇33侧的空气送向加热室2侧。
如上所述,流入口5形成于供水箱7和排水箱8与加热室2之间的底板4的前表面。在加热时,流入口5引入被冷却风扇37抽吸的冷却风。引入的冷却风通过加热室2和蒸汽产生装置20与供水箱7和排水箱8之间并被朝向后方吸入。此时,如图3所示,冷却风防止在加热时产生的从加热室2向箱壳体6的传热2A、以及从蒸汽产生装置20向箱壳体6的传热20A并被吸入。
吸入的冷却风被吹向控制部40和构成微波产生部的磁控管41等,并将它们冷却。进行冷却后的冷却风从进气孔39流入到加热室2内。而且,通过加热室2内从加热室排气孔38向加热烹调器1外排出。由此,形成了对加热室2内进行冷却并换气的箭头所示的冷却路径CR。这里,进气用通风孔35、送风用通风孔36、加热室排气孔38以及进气孔39例如由多个冲孔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将流入口5在供水箱7以及排水箱8的上方按照大致均匀(包含均匀)的密度设置于底板4的前表面侧,从而均匀地防止来自加热室2和蒸汽产生装置20的传热2A、20A。可以与要冷却或者要防止传热的部件的位置对应地,改变流入口5的配置、数量和面积而形成。例如,如果在蒸汽产生装置20侧设置较多流入口5,则能够重点地对蒸汽产生装置20进行冷却。简言之,只要是在加热室2与供水箱7或排水箱8之间,在底板4上设置流入口5,能够将冷却风引入到控制部40等中进行冷却的结构,则流入口5的配置、数量和面积等可以任意形成。
此外,主体1a在加热室2的外侧后方的内部,具有例如垂直向上配置的、构成微波产生部的磁控管41。磁控管41与将微波传送到加热室2内的波导管42连接。波导管42例如通过将2个镀铝钢板弯曲并焊接而形成,形成了供微波传播的内部通道。
加热室2在顶壁2a的中央附近配设有扩散在波导管42内传播的微波的旋转天线43。旋转天线43例如由镀铝钢板形成,与电机44连接。旋转天线43被电机44旋转驱动,搅拌并照射对加热室2的食品等进行加热的微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磁控管41、波导管42、旋转天线43、电机44设置于加热室2的上方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上述结构要素设置于加热室2的底面2d或侧壁2b侧。此外,可以将上述结构要素的设置朝向设定为任意的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通过旋转天线43搅拌并照射微波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不设置旋转天线43,而从波导管42的出口的开口向加热室2内供给微波的结构。由此,能够使结构简略。
而且,如图3所示,控制部40配设于加热室2的后方。控制部40根据用户所选择的烹调菜单,对磁控管41、电机44、循环风扇33、冷却风扇37、加热室加热器12、对流加热器34、箱内热敏电阻9、红外线传感器17、供水泵23、操作显示部10以及箱内灯(未图示)等进行控制。
如上那样,构成了从侧壁侧观察到的加热烹调器1的内部。
接下来,使用图4对加热烹调器1的加热室2内的载置台50附近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载置台50附近的正面剖视图。
如图4所示,载置台50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包含长方体形状)的箱状,在下方具有开口。在载置台50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平面(包含平面)。载置台50具有从加热室2的底面2d起例如高度大约40mm的空间,配置为与加热室2的底面2d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在载置台50的下方配设有蒸汽室51以及与蒸汽室51连接的例如圆筒形状的蒸汽投入通道52。蒸汽投入通道52在蒸汽室51的左侧并且沿水平方向配置。此时,蒸汽投入通道52的内侧形状形成为与蒸汽喷出口22的外侧形状大致相同(包含相同)。而且,蒸汽投入通道52与蒸汽喷出口22的外侧例如以重叠大约30mm的方式装卸自如地嵌合。由此,不形成使蒸汽流路A变窄的嵌合部的阶差。因此,从蒸汽喷出口22喷出的蒸汽不容易进入嵌合部的间隙,因此,能够抑制蒸汽向外部泄漏。此时,可以在蒸汽喷出口22与蒸汽投入通道52之间设置衬垫。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蒸汽泄漏。另外,可以设置在圆筒形状的蒸汽喷出口22与蒸汽投入通道52嵌合时锁定的锁定机构。此时,只要是能够避免蒸汽泄漏的结构,则也可以相反地将蒸汽喷出口22的内侧形状与蒸汽投入通道52的外侧形状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蒸汽投入通道52与蒸汽喷出口22的内侧重叠并装卸自如地嵌合,形成蒸汽流路A。
此外,载置台50在大致中央部(包含中央部)具有开口,在开口的上表面侧配置有开口板53。在开口板53上形成有开口板凹部59,载置台50和蒸汽室51与该开口板53嵌合并装卸自如地卡定。开口板53在大致中央部(包含中央部)形成有贯通的多个开口板孔54。设置有开口板孔54的开口板53的上表面形成与载置台50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平面(包含相同的平面),在开口板53上配置有食品容器55等。
食品容器55形成为上方开口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包含长方体形状),在内部收纳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100。食品容器55在底部具有多个食品容器孔60以及从底部向外侧突出的食品容器凸部58。食品容器55的开口被具有贯通的多个蒸汽孔56的盖57覆盖。由此,在内部形成有能够充满蒸汽的空间。另外,食品容器55的食品容器孔60优选形成于与开口板53的开口板孔54对置的位置。
此时,食品容器55的食品容器凸部58与形成于开口板53的开口板凹部59嵌合并卡定。由此,能够实现供给到食品容器55内的蒸汽不容易向外部泄漏的构造。
此外,食品容器55经由形成于底部的食品容器孔60和形成于开口板53的开口板孔54而使得蒸汽室51与食品容器55内连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由与载置台50不同的部件构成开口板53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不设置开口板53,而在没有开口的载置台50的上表面设置多个贯通孔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收纳食品100的食品容器55配置于开口板53上而进行加热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直接将食品100载置于开口板53上并进行加热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食品容器55构成为长方体的容器形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食品容器55只要是能够封入食品的包装形态,则可以是袋状等任意的形状。即,只要是以包装食品100等形态而具有开口孔的结构即可。在该情况下,封入食品100的包装的材料除了上述树脂以外,例如可以是纸或橡胶等,只要是耐受蒸汽的热的材料,则没有特别限定。
此外,如图4所示,载置台50在前后方向的双方的侧壁50a具有载置台缺口63。载置台缺口63形成于当将载置台50配置于加热室2内时,避开蒸汽投入通道52以及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参照图7)的位置。由此,即使载置台50被左右相反地插入加热室2内,也能够设置为与蒸汽投入通道52和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不接触。其结果,作业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汽投入通道52、蒸汽室51、开口板53、载置台50由供微波透过的耐热温度为120℃的耐热聚丙烯树脂形成。另外,除了耐热聚丙烯树脂以外,例如可以由硅酮树脂等其他的材料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蒸汽喷出口22与蒸汽投入通道52沿水平方向设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可以沿倾斜方向或垂直方向嵌合配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食品100,但例如可例示冷藏或冷冻的中华包子、饺子、米饭、面条等。但是,不限于例示的食品100。而且,食品100的个数不限于1个,可以是多个。此外,可以是食品以外的例如毛巾、擦碗布等被加热物。
如上那样,构成了加热室2内的载置台50周围。
接下来,使用图5对载置于加热室2内的载置台50和开口板53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载置台50以及开口板53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载置台50在中央具有开口,形成为例如大致长方形(包含长方形)的薄板形状,具有没有贯通孔的平坦部64。平坦部64设置在配置于开口的开口板53的周围。
开口板53形成为例如大致长方形(包含长方形)的薄板形状,配置于载置台50的中央的开口。
开口板53具有开口板孔54、开口板凹部59以及开口板缺口65等。
开口板孔54构成为在载置台5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长边的例如异形椭圆,交错配置地设置有多个。另外,开口板孔54的孔形状可以是圆形或四边形等,只要是使蒸汽通过的形状,则可以是任意形状。但是,根据开口板孔54的大小、形状而产生了食品100通过的可能性。因此,优选与食品100的大小和形状等对应,适当地选择开口板孔54的孔形状等。
开口板缺口65在开口板53的前后方向例如设置有2处。由此,用户能够将手指或指甲放入开口板缺口65,从而容易地将开口板53从载置台50装卸而进行清扫等。另外,可以采用开口板53与载置台50通过爪结构而嵌合的结构。由此,能够防止由于从蒸汽室51供给的蒸汽的压力而导致开口板53从载置台50浮起。
开口板凹部59与食品容器55的食品容器凸部58对应地设置,并通过嵌合对食品容器55进行卡定。
接下来,使用图6对载置在载置台50上的食品容器55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1的食品容器55的取下盖57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6所示,食品容器55形成为俯视时呈例如大致矩形形状(包含矩形形状),在底部具有食品容器凸部58和食品容器孔60。食品容器孔60形成为与开口板53的开口板孔54处于大致的相同位置并且为大致相同的大小。
食品容器凸部58与上述开口板53的开口板凹部59对应地设置,并通过嵌合而对食品容器55进行卡定。由此,能够容易地使食品容器孔60与开口板孔54一致。另外,在将蒸汽向食品容器55内供给的情况下,可以不使食品容器孔60与开口板孔54完全一致,而是局部一致即可。
接下来,使用图7对载置有开口板53以及食品容器55的蒸汽室51周围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1的蒸汽室51附近的俯视剖视图。
如图7所示,蒸汽室51形成为俯视时呈例如大致矩形形状(包含矩形形状),具有蒸汽投入通道52以及蒸汽室排水通道66。蒸汽投入通道52以及蒸汽室排水通道66彼此大致平行(包含平行)地并列配置。而且,蒸汽投入通道52以及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一端与蒸汽室51的左方的侧壁的蒸汽室投入开口51a以及蒸汽室排水开口51b连接,并固定于蒸汽室51。此时,连接有蒸汽投入通道52的一端的蒸汽室投入开口51a与连接有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一端的蒸汽室排水开口51b在构成蒸汽室51的同一侧的壁面并列形成。
而且,在蒸汽产生装置20中产生的蒸汽经由蒸汽导入通道21、蒸汽喷出口22以及蒸汽投入通道52从蒸汽室投入开口51a向蒸汽室51内供给。另一方面,在加热时产生的存储在蒸汽室51内的蒸汽的结露水、或来自包含淀粉等食品成分的食品的水分从蒸汽室51的蒸汽室排水开口51b经由蒸汽室排水通道66、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以及加热室排水通道24而排出。即,箭头所示的蒸汽投入通道52的蒸汽的流向即蒸汽流路A的方向、与箭头所示的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水分的流向即排水流路B的方向形成为相反方向的流向。
这里,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的内侧形状与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外侧形状形成为大致相同(包含相同)的形状。蒸汽室排水通道66与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的内侧例如以重叠大约30mm的方式装卸自如地嵌合。而且,蒸汽室排水通道66与加热室排水通道24连接。由此,能够将落到蒸汽室51内的蒸汽的结露水或来自包含淀粉等食品成分的食品的水分经由蒸汽室排水通道66从蒸汽室51排出。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内径比蒸汽投入通道52的内径小。由此,能够使蒸汽室排水通道66内的管道压力损失变大。因此,通过蒸汽投入通道52而流入蒸汽室51内的蒸汽不容易流入蒸汽室排水通道66。其结果,能够降低供给到食品容器55内的蒸汽的损失,高效地对食品100等进行加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的内侧与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外侧嵌合。因此,相对于作为水的流向的排水流路B而言,能够消除使排水流路B变窄的嵌合部处的阶差。由此,能够抑制排出的水分等经由嵌合部向外部泄漏。此时,可以在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与蒸汽室排水通道66之间设置衬垫。此外,可以设置在蒸汽室排水通道66与圆筒形状的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嵌合的状态下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水分的泄漏。
另外,只要是能够避免水分的泄漏的结构,则也可以相反地,将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的外侧形状与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内侧形状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蒸汽室排水通道66与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的外侧重叠并装卸自如地嵌合,而形成了排水流路B。
如图7所示,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和蒸汽喷出口22例如由具有2处凸起部69的一体的部件形成。而且,通过将螺钉69a从加热室2的侧壁2b的内侧旋入凸起部69,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和蒸汽喷出口22被固定于加热室2。由此,能够防止朝向加热室2安装时的安装误差的产生,容易地与蒸汽投入通道52以及蒸汽室排水通道66嵌合。而且,通过使部件数减少,能够成为简单的结构。
此外,如图7所示,在蒸汽室51的蒸汽室排水开口51b装卸自如地配设有例如形成为网孔体的半球状的蒸汽室过滤器68。蒸汽室过滤器68由供微波透过、且耐热温度为120℃左右的例如耐热聚丙烯树脂形成。蒸汽室过滤器68防止存储在蒸汽室51内的食品的残渣等流入蒸汽室排水通道66内。由此,防止了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堵塞,抑制排水性能的下降。而且,蒸汽室过滤器68构成为装卸自如。因此,即使食品的残渣等塞住蒸汽室过滤器68,用户也能够卸下蒸汽室过滤器68而简单地进行清扫。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由耐热聚丙烯树脂形成蒸汽室过滤器68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例如可以由聚碳酸酯树脂等其他的材料形成蒸汽室过滤器6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蒸汽导入通道21、蒸汽喷出口22、蒸汽投入通道52、蒸汽室排水通道66、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加热室排水通道24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形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形成为例如椭圆形形状或矩形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蒸汽导入通道21、蒸汽喷出口22、加热室排水通道24、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设置于加热室2的左方的侧壁2b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右方的侧壁2b或后方的侧壁2b。即,可以设置于加热室2的任意的壁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用于插入蒸汽喷出口22以及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的、形成于加热室2的侧面的供蒸汽导入通道21以及加热室排水通道24通过的孔的最长内部尺寸,没有特别提及,但优选为微波的波长的1/2以下。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由于微波的波长为大约120mm,因此,将加热室2的侧面的孔的最长内部尺寸形成为例如60mm以下。由此,能够防止来自蒸汽喷出口22以及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的微波的泄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蒸汽投入通道52与蒸汽室排水通道66大致平行地配置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只要蒸汽不直接流入蒸汽室排水通道66,则角度以及位置是任意的。而且,可以不经由蒸汽喷出口22以及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而将蒸汽导入通道21与蒸汽投入通道52、加热室排水通道24与蒸汽室排水通道66分别连接而固定。由此,蒸汽不会泄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蒸汽室51中分别设置1个蒸汽投入通道52和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采用设置多个蒸汽投入通道52和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结构。由此,由于能够使蒸汽和排水分散,因此,能够使蒸汽流路A和排水流路B各自的内径变小。由此,也能够使形成在加热室2的壁面上的孔的尺寸变小。其结果,能够使从加热室2向外部泄漏的微波更少。
接下来,使用图8对与蒸汽室51连接的蒸汽投入通道52以及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图8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蒸汽室51的左侧视图。
如图8所示,蒸汽投入通道52的一端以朝向蒸汽室51的大致中央部(包含中央部)排出蒸汽的方式安装于蒸汽室51的蒸汽室投入开口51a。
另一方面,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一端以从蒸汽室51排出水分等的方式,安装于蒸汽室51的蒸汽室排水开口51b。
此时,蒸汽室51的蒸汽室排水开口51b的下端51bb以位于比蒸汽室投入开口51a的下端51aa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于下方。另外,蒸汽室投入开口51a的下端51aa优选设置于比在加热时残留在蒸汽室51中的水分的水位高的位置。由此,相比于蒸汽室投入开口51a的下端51aa,存储在蒸汽室51内的水的水位先到达蒸汽室排水开口51b下端51bb。因此,在蒸汽室51内存储的水通过蒸汽室排水通道66内沿着排水流路B向蒸汽室51的外部排出。
如上那样将蒸汽投入通道52和蒸汽室排水通道66配置于蒸汽室51。
接下来,使用图9对经由蒸汽室排水通道66与蒸汽室51连接的加热室排水通道24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1的加热室排水通道24附近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在加热室排水通道24的排水箱8侧的端部分体地配设有排水通道出口28。排水通道出口28形成为内径随着靠近排水箱8而逐渐变小的锐孔状。因此,通过排水通道出口28,管道压力损失变大。由此,抑制了流入蒸汽室51内的蒸汽通过加热室排水通道24向排水箱8泄漏。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将蒸汽供给到食品容器55内。
此外,通过使排水通道出口28与加热室排水通道24分体地构成,仅将排水通道出口28卸下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清扫。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排水通道出口28的内径形成为锐孔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不对排水通道出口28的内径赋予倾斜而形成使整体的直径逐渐变细的形状。而且,可以使排水通道出口28的管道长度变长。由此,同样能够通过排水通道出口28使管道压力损失变大,从而抑制蒸汽的泄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排水通道出口28与加热室排水通道24分体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一体构成。由此,能够使结构简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利用水的自重来进行排水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使用泵等来吸出水的结构。由此,即使结露水或来自食品的水分产生较多,也能够更快地将该它们从蒸汽室51排出。
如上那样,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
以下,与加热方法分开地对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1的动作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蒸汽加热中的动作以及作用)
首先,对蒸汽加热的情况下的动作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用户打开加热烹调器1的门3。用户使蒸汽室51的蒸汽投入通道52与固定于加热室2的蒸汽喷出口22嵌合,并且使蒸汽室51的蒸汽室排水通道66与固定于加热室2的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嵌合。然后,用户将蒸汽室51放置在加热室2的底面2d上。
接下来,用户将蒸汽室51经由载置台50的侧壁50a载置于加热室2的底面2d上,并将蒸汽室51配置于载置台50的开口。
接下来,将开口板53放置为塞住载置台50的开口。
另外,上述蒸汽室51、载置台50以及开口板53的设置作业无需每次进行。即,上述作业只要在对各部件进行清扫等并卸下之后,适当进行即可。
接下来,用户将供水箱7从箱壳体6拉出,从注水口(未图示)向供水箱7内注入水。此后,将供水箱7插入并放置于箱壳体6中。同样地,用户将排水箱8插入并放置于箱壳体6。
接下来,用户使收纳有食品100的食品容器55的食品容器凸部58与开口板53的开口板凹部59嵌合。由此,将食品容器55放置于开口板53。此时,开口板53的开口板孔54与食品容器55的食品容器孔60连通。
上述为止的动作是在载置台50等被放置于加热室2内的通常情况下由用户准备的作业。
接下来,用户关上门3,从操作显示部10选择基于蒸汽的烹调菜单。然后,用户例如按下开始按钮、或触摸开始按钮的图标。由此,开始食品100的加热。
接下来,当加热动作开始时,控制部40驱动蒸汽产生装置20而使其发热。当蒸汽产生装置20的温度充分上升时,控制部40驱动供水泵23,将供水箱7内的水经由供水通道27供给到蒸汽产生装置20。由此,在蒸汽产生装置20中瞬间产生蒸汽。另外,在上述内容中,通过加热的蒸汽产生装置20使水瞬间蒸发,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对存储在蒸汽产生装置20中的水进行加热,而逐渐产生蒸汽。
产生的蒸汽通过蒸汽导入通道21从蒸汽喷出口22喷出。喷出的蒸汽通过蒸汽投入通道52流入蒸汽室51内,并在蒸汽室51内扩散。
扩散的蒸汽通过开口板孔54、食品容器孔60流入食品容器55内。流入的蒸汽在食品100的周围整体上结露,提供蒸发潜热,对食品100进行均匀地加热。
此时,在间隙较多的例如面条类或多孔质状的食品100的情况下,蒸汽容易进入食品100内,也从内部高效地进行加热。
此外,在与蒸汽加热的同时进行微波加热的情况下,由于在食品容器55内充满的蒸汽而使空间的介电常数变化。由此,食品容器55内的微波的波长变短。其结果,能够得到进一步减轻食品100的加热不均的效果。
而且,当加热继续时,食品100的温度上升,蒸汽不容易在食品100上结露。因此,在保持蒸汽的状态下充满食品容器55内。最终,未结露而充满的蒸汽从盖57的蒸汽孔56向食品容器55的外部排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不在盖57上设置蒸汽孔56,而从盖57与食品容器55的间隙将充满的蒸汽排出的结构。
此时,伴随着加热的进行,蒸汽的结露水或来自包含淀粉等食品成分的食品100的水分以及食品100的残渣等经由食品容器孔60以及开口板孔54向蒸汽室51内落下并存储。通过使多余的水分从食品100落向蒸汽室51,使食品100不会过稀,使味道等变好。
当水分存储于蒸汽室51内时,水分由于自重而通过蒸汽室排水通道66、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加热室排水通道24、排水通道出口28而流向排水箱8内。
接下来,控制部40当检测到蒸汽产生装置20的温度上升时,使冷却风扇37进行动作,从底板4的流入口5引入外部的冷却风。由此,在抑制蒸汽产生装置20以及蒸汽产生装置20附近的温度上升的同时对控制部40进行冷却。
通过以上的动作,控制部40按照经由操作显示部10而选择的烹调菜单执行食品100的基于蒸汽的加热。此后,当经过了在烹调菜单中设定的规定的时间后,控制部40结束基于蒸汽的加热动作。
接下来,控制部40与加热结束大致同时(包含同时)地打开排水阀26,将蒸汽产生装置20内的水通过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而排出。而且,将排水阀26打开的状态维持规定的时间,控制部40再次将排水阀26关闭。
另外,在连续对食品100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在将排水阀26关闭规定的时间的状态下,在蒸汽产生装置20内保持热水。由此,利用所保持的热水迅速产生蒸汽,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始加热。
此外,当用户发出排水的指示时,打开排水阀26,由此能够防止如下情况:当忘记将存储在排水箱8中的水倒掉时,自动排水而导致水从排水箱8溢出。
而且,加热结束后,用户打开门3,将食品容器55从开口板53提起并取出。由此,向用户等提供食品100。此时,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例如用于店铺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将食品100以收纳于食品容器55的状态下提供给消费者。由此,能够将食品100以保温的状态并且卫生地提供给消费者。
另外,在将食品容器55卸下后,在不使用蒸汽而进行微波加热的情况下,仅通过将食品容器55或者食品100载置于包含开口板53在内的载置台50上,就能够迅速加热。
此外,在要将未排净的蒸汽室51内的水强制地排出的情况下,用户经由操作显示部10选择保养模式。在保养模式下,控制部40将比通常的蒸汽加热多的蒸汽量长时间地向蒸汽室51喷出。由此,能够将蒸汽室51内的水强制地排出。
具体而言,控制部40使蒸汽产生装置20长时间地产生比通常的蒸汽加热时多的蒸汽量。而且,使蒸汽通过蒸汽导入通道21从蒸汽喷出口22喷出。喷出的蒸汽通过蒸汽投入通道52流入蒸汽室51内。流入蒸汽室51的蒸汽的蒸汽量较多,因此,使蒸汽室51内的内压上升,该蒸汽通过开口板孔54流向上方。同时,将存储在蒸汽室51的内底部的水压出。而且,蒸汽通过蒸汽室排水通道66、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加热室排水通道24、排水通道出口28流入排水箱8内。由此,流入的蒸汽将存储在蒸汽室51内的水强制地向排水箱8排出。
另外,在上述内容中,以为了可靠地将蒸汽室51内的水排出而长时间地产生蒸汽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当存储在蒸汽室51中的水的量较少的情况下,即使产生短时间的蒸汽,也能够充分地排水。
此时,可以采用将盖部件(未图示)置于开口板53上,来塞住开口板孔54的结构。由此,由于蒸汽室51内的内压进一步变高,因此,能够有效地将蒸汽室51内的水排出。另外,塞住开口板孔54的盖部件只要不使蒸汽通过,则可以是任何部件。例如,可以是陶器或塑料制的食器。此外,可以是,无需完全塞住开口板孔54,而是以塞住开口板孔54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盖部件。由此,能够得到同样的强制排水的效果。
蒸汽加热的动作像以上那样执行。
(微波加热中的动作以及作用)
接下来,对微波加热的情况下的动作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用户将食品100载置于加热烹调器1的加热室2内,将门3关闭。用户通过操作显示部10选择微波加热的烹调菜单,并开始食品100的加热。
接下来,当开始加热动作时,控制部40驱动磁控管41而使其放射微波。放射的微波在波导管42内传播,通过电机44供给到旋转的旋转天线43。而且,微波通过旋转天线43而在加热室2内被搅拌并进行照射。
放射到加热室2内的微波直接被食品100中的水分吸收,使食品100发热。此时,控制部40能够通过旋转天线43的旋转控制而使加热室2内的微波分布发生变化。由此,控制部40能够与食品100的种类、形状、位置、数量对应地,按照所选择的烹调菜单选择适当的分布性能,来对食品100进行加热。
此时,控制部40在磁控管41进行动作的期间,使冷却风扇37动作。由此,从流入口5引入冷却风,对磁控管41以及控制部40等进行冷却。
微波加热的动作像以上那样执行。
(烤箱加热中的动作以及作用)
接下来,对烤箱加热的情况下的动作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用户将载置台50、蒸汽室51、蒸汽投入通道52从加热烹调器1的加热室2卸下。然后,用户将食品100载置于加热室2内的载置皿(未图示),并将门3关闭。而且,用户通过操作显示部10选择烤箱加热的烹调菜单,开始食品100的加热。
接下来,当开始加热动作时,控制部40驱动对流加热器34而使其发热。同时,控制部40使循环风扇33旋转。通过循环风扇33的旋转,从进气用通风孔35引入加热室2内的空气,并通过对流加热器34进行加热。此后,加热后的空气再次通过送风用通风孔36返回到加热室2内。由此,控制部40使加热室2内的空气循环并使温度上升,来对食品100进行加热。
此时,控制部40在烤箱加热的期间,使冷却风扇37动作,从流入口5引入冷却风。冷却风防止从加热室2向供水箱7或排水箱8的传热(参照图3),并对控制部40进行冷却。
在烤箱动作结束后,控制部40也短暂地使冷却风扇37动作。由此,有效防止了从加热室2向供水箱7或排水箱8的传热2A。
烤箱加热的动作像以上那样执行。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单独执行蒸汽加热、微波加热以及烤箱加热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执行利用加热室加热器12的烘烤加热、微波与蒸汽的复合加热的结构。而且,可以采用使用加热室加热器12或对流加热器34并利用辐射热或热风来执行单独加热或复合加热的结构。
此外,可以采用将载置台50、蒸汽室51、蒸汽投入通道52从加热室2取出,从蒸汽喷出口22向加热室2内直接喷出蒸汽,执行蒸汽加热的结构。由此,例如能够对较高的食品等进行加热。
此外,可以采用用户直接从操作显示部10输入并设定加热时间的结构。
此外,可以构成为在用户从操作显示部10选择自动菜单的情况下,根据所选择的自动菜单进行加热,在该情况下,根据与自动菜单对应的加热时间和来自箱内热敏电阻9或红外线传感器17等的检测信息,控制部40自动地设定最适合的时间并执行加热烹调。由此,用户的易操作性提高。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具有:加热室2,其对食品100进行加热;蒸汽产生装置20,其产生蒸汽;蒸汽室51,其配置于加热室2内;蒸汽投入通道52,该蒸汽投入通道52的一端与蒸汽产生装置20连接,另一端与蒸汽室51连接;以及蒸汽室排水通道66,该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一端与蒸汽室51连接。而且,蒸汽投入通道52构成为将从蒸汽产生装置20产生的蒸汽引导至蒸汽室51,蒸汽室排水通道66构成为将蒸汽室51内的水引导至蒸汽室51外。
根据该结构,在基于蒸汽的加热之后,将落到蒸汽室51内的结露水或来自包含淀粉等食品成分的食品100的水分排出到蒸汽室51的外部。由此,能够将结露水浸到食品100中或从蒸汽室51溢出的水浸到加热室2内防患于未然。
此外,在基于微波等的高频加热时,能够防止用于对残留的水进行加热的热量的浪费,高效地对食品100进行加热。而且,能够防止由残留的水而导致的霉菌等的繁殖,卫生地执行加热烹调。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具有:蒸汽室排水开口51b,其形成于蒸汽室51的壁部(例如,侧壁2b),与蒸汽室排水通道66连接;以及蒸汽室投入开口51a,其形成于蒸汽室51的壁部,与蒸汽投入通道52连接,蒸汽室排水开口51b配设于蒸汽室51的位于蒸汽室投入开口的附近的壁面。
根据该结构,当蒸汽通过蒸汽投入通道52向蒸汽室51内喷出时,蒸汽投入通道52的蒸汽流路A方向与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排水流路B方向成为相反方向。由此,能够减少从蒸汽投入通道52向蒸汽室51强势地流入的蒸汽向蒸汽室排水通道66流入。其结果,能够抑制蒸汽向外部泄漏,防止加热效率的下降。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中,将蒸汽室排水开口51b的下端51bb配置于比蒸汽室投入开口51a的下端51aa靠下方的位置处。根据该结构,当在蒸汽室51内存储了水,而使水位上升时,蒸汽室51内的水在逆流到蒸汽投入通道52中并流向蒸汽产生装置20内之前,流过蒸汽室排水通道66而排出。因此,能够防止存储在蒸汽室51内的食品100的成分等流入蒸汽产生装置20内而附着于蒸汽产生装置20内。其结果,能够将蒸汽性能的下降防患于未然。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具有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该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将经由蒸汽室排水通道66而流出的蒸汽室51内的水引导至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外部,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被设置为相对于蒸汽室排水通道66装卸自如。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蒸汽室排水通道66配设为能够从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卸下。由此,能够容易地对存储在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内部的水或污渍进行清扫。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中,蒸汽室排水通道66配设于蒸汽投入通道52的蒸汽喷出口22的附近。根据该结构,在将蒸汽投入通道52与蒸汽喷出口22嵌合的情况下,蒸汽室排水通道66也同时接近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双方的嵌合。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具有使从蒸汽产生装置20产生的蒸汽量比通常加热时增加,来提高蒸汽室51内的内压的保养模式。根据该结构,通过提高蒸汽室51内的内压,将存储在蒸汽室51内并由于自重而不容易流动的水压出到蒸汽室排水通道66。由此,能够将残留在蒸汽室51内的水强制地排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产生微波的加热烹调器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只要是至少具有蒸汽产生装置20的加热烹调器,则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图10至图11C对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正面剖视图。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在构成为能够通过排水阀26来切换加热室排水通道24与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这点与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不同。这以外的结构和作用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此,对相同要素赋予同一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因此,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结构、动作的差异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中,加热室排水通道24、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使水流向排水箱8的排水通道45与由三通阀构成的排水阀26连接。
即,排水阀26切换加热室排水通道24与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而与排水通道45连接。而且,将从与排水通道45连接的加热室排水通道24或者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排出的水向排水箱8排出。
以下,使用图11A至图11C对排水阀26的具体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1A是对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从加热室排水时的排水阀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11B是对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从蒸汽产生装置排水时的排水阀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11C是对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不进行排水时的排水阀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首先,如图11A所示,排水阀26在内部具有通过排水阀电机71使呈大致L字状(包含L字状)地开孔的球阀70旋转的构造。排水阀26根据球阀70的角度而对加热室排水通道24或者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进行切换,而与排水通道45连通。
即,在使加热室排水通道24与排水通道45连通的情况下,如图11A所示,排水阀26使球阀70旋转至加热室排水通道24与排水通道45连通的角度。由此,从加热室2内排出的水通过加热室排水通道24、排水通道45而流出。
另一方面,在使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与排水通道45连通的情况下,如图11B所示,使球阀70从图11A的状态旋转180度。由此,将球阀70配置为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与排水通道45连通的角度。其结果,从加热室2内排出的水通过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排水通道45而流出。
此外,在加热室排水通道24和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都未与排水通道45连通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使球阀70从图11A的状态向右旋转90度(在图11B的情况下是向左旋转90度)。此时,将球阀70配置为加热室排水通道24和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都不与排水通道45连通的角度。因此,成为水不流动的结构。另外,通常,排水以外的球阀70的基本位置是该状态。
此时,排水阀电机71在内部内置有将图11C中的球阀70的位置为检测原点的霍尔IC。排水阀电机71根据霍尔IC的检测使球阀70从原点向右旋转90度或者向左旋转90度,由此,切换排水通道45。
具体而言,排水阀电机71由步进电机构成。而且,排水阀电机71通过输入向左右旋转90度的规定的脉冲数来使球阀70旋转。
另外,作为排水阀电机71,除了步进电机以外,也可以使用通常的DC电机。在该情况下,如果通过霍尔IC等检测90度的角度,而停止DC电机的旋转,则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如上那样,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
以下,对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的动作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另外,除了排水阀26的动作以外,与实施方式1的动作同样,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即,通过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动作,例如当蒸汽加热结束时,控制部40大致同时地使排水阀26旋转以使球阀70成为图11A的状态。由此,从图11C所示的加热室排水通道24以及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关闭的状态起,打开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侧而与排水通道45连通。由此,将蒸汽产生装置20内的水排出。
而且,在将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侧打开规定的时间之后,控制部40再次使排水阀26动作,以使球阀70旋转而成为图11A的状态。由此,打开加热室排水通道24侧,通过蒸汽室排水通道66、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将蒸汽室51内的水排出。
而且,在将加热室排水通道24侧打开规定的时间之后,控制部40再次使排水阀26动作,以使球阀70旋转而成为图11C的状态。由此,加热室排水通道24和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都返回到关闭的状态。
另外,在连续加热的情况下,使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成为关闭规定的时间的状态,在蒸汽产生装置20内保持热水。而且,可以利用保持的热水以迅速产生蒸汽的方式进行加热。
此外,当用户发出排水的指示时,使加热室排水通道24侧与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侧的双方、或者任意一方打开,也能够防止如下情况:当忘记将存储在排水箱8中的水倒掉时,自动排水而导致水从排水箱8溢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具有将从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7流来的水引导至加热室2的外部的加热室排水通道24,在从蒸汽室排水通道66至加热室排水通道24的路径的中途设置排水阀26。由此,能够通过排水阀26的开闭控制使排出的水流出的时刻。因此,能够防止未插入排水箱8的情况下的、由排出的水导致的地板的浸水。此外,能够防止蒸汽向外部泄漏。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具有将存储在蒸汽产生装置20内的水引导至蒸汽产生装置20的外部的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由三通阀构成排水阀26,一个阀设置于从蒸汽室排水通道66至加热室排水通道24的路径的中途,另一个阀设置于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5的中途。由此,能够通过一个排水阀26进行排水的切换。由此,能够实现小型且轻量的加热烹调器1。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图12至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加热烹调器的载置台的俯视图。图1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食品容器的取下盖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4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蒸汽室附近的俯视剖视图。
如图12至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在如下方面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不同:将食品容器55构成为大致有底圆筒形状(包含有底圆筒形状),并与该食品容器55对应地构成蒸汽室51、载置台50以及开口板53。这以外的结构和作用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同样,因此,对相同要素赋予同一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因此,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结构和动作的差异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的载置台50形成为在中央具有开口的例如大致长方形(包含长方形)的薄板形状,具有无贯通孔的平坦部64。平坦部64设置于在开口配置的开口板53的周围。
开口板53例如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包含长方形)的薄板形状,配置于载置台50的开口。
此外,开口板53具有开口板孔54、开口板凹部59以及开口板缺口65等。开口板凹部59在开口板53的中央形成为例如大致圆形(包含圆形)。
开口板孔54设置于所形成的开口板凹部59的内侧。开口板凹部59构成为沿载置台50的长度方向具有长边的例如异形椭圆,交错配置地设置有多个。
此外,如图13所示,食品容器55形成为俯视时呈例如大致有底圆形形状(包含有底圆形形状),具有食品容器凸部58和食品容器孔60。食品容器孔60形成为与开口板53的开口板孔54处于大致的相同的位置且为大致相同的大小。
食品容器凸部58与上述开口板53的开口板凹部59对应地设置,通过嵌合而对食品容器55进行卡定。此时,为了防止食品容器55的旋转,优选在外周设置凸部或凹部。在该情况下,与食品容器55的凸部或凹部对应地在开口板53的开口板凹部59的外周设置凹部或凸部并使它们嵌合。由此,能够容易地使食品容器孔60与开口板孔54一致。另外,在能够将蒸汽供给到食品容器55内的情况下,可以不使食品容器孔60与开口板孔54完全一致,只要局部一致即可。在该情况下,无需形成上述凸部或凹部。
此外,如图14所示,蒸汽室51形成为俯视时呈例如大致筒形状(包含圆形形状),例如在外周具有蒸汽投入通道52以及蒸汽室排水通道66。蒸汽投入通道52以及蒸汽室排水通道66彼此大致平行(包含平行)地并列配置。而且,蒸汽投入通道52以及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一端与蒸汽室51的左侧的壁面的蒸汽室投入开口51a以及蒸汽室排水开口51b连接,并固定于蒸汽室51。此时,连接有蒸汽投入通道52的一端的蒸汽室投入开口51a在连接有蒸汽室排水通道66的一端的蒸汽室排水开口51b附近的侧壁并列地形成。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汽室51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圆形形状。因此,从蒸汽投入通道52流入的蒸汽沿着圆筒的内周的侧壁均匀地向蒸汽室51内扩散。由此,蒸汽通过开口板孔54、食品容器孔60而更均匀地对食品容器55内的食品100进行加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开口板53的开口板凹部59、食品容器55、蒸汽室51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圆形形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形成为椭圆形形状或多边形形状等任意的形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蒸汽产生装置的微波炉、烤箱微波炉、蒸制器等加热烹调器的用途。
标号说明
1:加热烹调器;1a:主体;2:加热室;2a:顶壁;2b、50a:侧壁;2d:底面;3:门;4:底板;5:流入口;6:箱壳体;7:供水箱;8:排水箱;9:箱内热敏电阻;9a、9b:凹部;10:操作显示部;11:顶板;12:加热室加热器;13:导轨;14:分隔壁;16:检测用孔;17:红外线传感器;20:蒸汽产生装置;21:蒸汽导入通道;22:蒸汽喷出口;23:供水泵;24:加热室排水通道;25: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26:排水阀;27:供水通道;28:排水通道出口;33:循环风扇;34:对流加热器;35:进气用通风孔;36:送风用通风孔;37:冷却风扇;38:加热室排气孔;39:进气孔;40:控制部;41:磁控管;42:波导管;43:旋转天线;44:电机;45:排水通道;50:载置台;51:蒸汽室;51a:蒸汽室投入开口;51aa、51bb:下端;51b:蒸汽室排水开口;52:蒸汽投入通道;53:开口板;54:开口板孔;55:食品容器;56:蒸汽孔;57:盖;58:食品容器凸部;59:开口板凹部;60:食品容器孔;64:平坦部;65:开口板缺口;66:蒸汽室排水通道;67:蒸汽室排水导入口;68:蒸汽室过滤器;69:凸起部;69a:螺钉;70:球阀;71:排水阀电机;100:食品;A:蒸汽流路;B:排水流路;CR:冷却路径;2A、20A:传热。

Claims (9)

1.一种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具有:
加热室,其对食品进行加热;
蒸汽产生装置,其产生蒸汽;
蒸汽室,其配置于所述加热室内;
蒸汽投入通道,该蒸汽投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蒸汽产生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蒸汽室连接;以及
蒸汽室排水通道,该蒸汽室排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蒸汽室连接,
所述蒸汽投入通道将从所述蒸汽产生装置产生的蒸汽引导至所述蒸汽室,所述蒸汽室排水通道将所述蒸汽室内的水引导至所述蒸汽室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该加热烹调器具有:
蒸汽室排水开口,其形成于所述蒸汽室的壁部,与所述蒸汽室排水通道连接;以及
蒸汽室投入开口,其形成于所述蒸汽室的壁部,与所述蒸汽投入通道连接,
所述蒸汽室排水开口配设于所述蒸汽室的位于所述蒸汽室投入开口的附近的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蒸汽室排水开口的下端配置于比所述蒸汽室投入开口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该加热烹调器具有蒸汽室排水导入口,该蒸汽室排水导入口将经由所述蒸汽室排水通道流出的所述蒸汽室内的水引导至所述蒸汽室的外部,
所述蒸汽室排水导入口被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蒸汽室排水通道装卸自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该加热烹调器具有蒸汽喷出口,该蒸汽喷出口装卸自如地与所述蒸汽投入通道连接,将从所述蒸汽产生装置产生的蒸汽喷出到所述蒸汽投入通道,
所述蒸汽喷出口配设于所述蒸汽室排水导入口的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该加热烹调器具有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加热室排水通道以及排水通道,
该加热烹调器具有由三通阀构成的排水阀,该排水阀与所述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所述加热室排水通道以及所述排水通道连接,
所述排水阀切换所述蒸汽产生装置排水通道与所述加热室排水通道而与所述排水通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食品收纳于食品容器,
从所述蒸汽室向所述食品容器导入蒸汽来对所述食品进行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食品容器构成为具有开口的箱形或者圆筒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该加热烹调器具有将所述蒸汽室的水强制地排出的保养模式。
CN201680007660.XA 2015-06-09 2016-06-07 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07208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6544A JP6589127B2 (ja) 2015-06-09 2015-06-09 加熱調理器
JP2015-116544 2015-06-09
PCT/JP2016/002730 WO2016199395A1 (ja) 2015-06-09 2016-06-07 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8902A true CN107208902A (zh) 2017-09-26
CN107208902B CN107208902B (zh) 2020-05-12

Family

ID=57503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7660.XA Active CN107208902B (zh) 2015-06-09 2016-06-07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78241B2 (zh)
JP (1) JP6589127B2 (zh)
CN (1) CN107208902B (zh)
WO (1) WO201619939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14102A (zh) * 2019-04-30 2020-06-0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
CN112137392A (zh) * 2019-06-28 2020-12-29 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烹调器
CN114727708A (zh) * 2019-08-20 2022-07-08 优铠快捷公司 食物加热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4831245A (zh) * 2022-05-05 2022-08-02 张瑜 一种预制菜智能加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65028A1 (en) 2017-08-09 2021-08-18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JP6986684B2 (ja) * 2018-02-28 2021-12-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高周波加熱装置
US20190327795A1 (en) * 2018-04-24 2019-10-24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Oven appliance with direct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nd related methods
WO2020008691A1 (ja) * 2018-07-06 2020-01-0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無線通信デバイス
WO2020017454A1 (ja) * 2018-07-18 2020-01-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US11051654B2 (en) 2019-02-25 2021-07-06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WO2020176477A1 (en) 2019-02-25 2020-09-03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system with guard
CN114731743A (zh) 2019-09-11 2022-07-08 优铠快捷公司 食品加热机
US11678765B2 (en) 2020-03-30 2023-06-20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9277A (zh) * 2003-03-12 2006-04-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具有蒸汽产生功能的高频加热设备
JP2007271104A (ja) * 2006-03-30 2007-10-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CN102362121A (zh) * 2009-04-16 2012-02-22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2551556A (zh) * 2010-12-13 2012-07-11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蒸煮器
CN102753894A (zh) * 2010-02-03 2012-10-24 夏普株式会社 高频烹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087U (zh) * 1989-01-06 1991-03-11
JP3751057B2 (ja) * 1995-10-04 2006-03-0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FR2888632B1 (fr) * 2005-07-18 2007-10-12 Brandt Ind Sas Four a cavite ventilee
JP5052988B2 (ja) * 2007-08-08 2012-10-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蒸気調理器
JP5820977B2 (ja) * 2009-05-13 2015-11-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5618621B2 (ja) * 2010-05-21 2014-1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圧過熱蒸気調理器
JP2012102917A (ja) * 2010-11-09 2012-05-31 Sharp Corp 蒸気調理器
JP5797729B2 (ja) * 2013-12-24 2015-10-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蒸気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9277A (zh) * 2003-03-12 2006-04-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具有蒸汽产生功能的高频加热设备
JP2007271104A (ja) * 2006-03-30 2007-10-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CN102362121A (zh) * 2009-04-16 2012-02-22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2753894A (zh) * 2010-02-03 2012-10-24 夏普株式会社 高频烹调装置
CN102551556A (zh) * 2010-12-13 2012-07-11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蒸煮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14102A (zh) * 2019-04-30 2020-06-0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
CN112137392A (zh) * 2019-06-28 2020-12-29 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烹调器
CN114727708A (zh) * 2019-08-20 2022-07-08 优铠快捷公司 食物加热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4831245A (zh) * 2022-05-05 2022-08-02 张瑜 一种预制菜智能加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CN114831245B (zh) * 2022-05-05 2024-01-05 临沂明安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菜智能加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347408A1 (en) 2017-11-30
US10278241B2 (en) 2019-04-30
JP2017003177A (ja) 2017-01-05
WO2016199395A1 (ja) 2016-12-15
CN107208902B (zh) 2020-05-12
JP6589127B2 (ja) 2019-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8902A (zh) 加热烹调器
KR100938881B1 (ko) 증기발생기능을 갖는 고주파 가열장치
JP3835804B2 (ja)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方法
JP4472412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1304555A (ja) 調理オーブンにおける蒸気発生機構
JP2016176619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4030462A (ja) 加熱調理器
JP5517736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0272211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6292189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4198007A (ja) 加熱調理器
JPH06272866A (ja) 複合型加熱装置
JP2008008556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1080666A (ja) 蒸気調理器
CN105874275B (zh) 加热烹调器
JP5405186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4044993A (ja) 蒸気発生機能付き高周波加熱装置
JP6229161B2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調理器
JP2012112572A (ja) 加熱調理器
JP4549128B2 (ja) 過熱水蒸気調理器
JP2011058677A (ja) 加熱調理器
KR100674570B1 (ko) 컨백션전자레인지의 습기제거방법
JP2004044995A (ja) 蒸気発生機能付き高周波加熱装置
JP4405318B2 (ja) 蒸気調理器
JP2009041818A (ja) 蒸気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