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80957A - 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80957A CN107180957A CN201710391708.8A CN201710391708A CN107180957A CN 107180957 A CN107180957 A CN 107180957A CN 201710391708 A CN201710391708 A CN 201710391708A CN 107180957 A CN107180957 A CN 1071809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thium titanate
- anode material
- titanate anode
- shell structure
- cl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储能研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壳结构,所述壳结构厚度为h1,h1≤5μm;所述壳结构为多孔结构;所述孔隙为微纳尺寸,均匀的分布于壳结构内,孔隙率为1%~20%;即所述壳结构厚度足够厚,从而保持壳结构的稳定性,起到有效的隔离核结构与电解液的作用,而多孔结构又使得其具有优良的离子传输性能;因此制备得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储能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快速充放电、低温性能好、比能量大、自放电率小、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自其诞生以来,便给储能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中。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高的用户体验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快速的充放电(比如5C甚至10C)、更广阔的温度范围(比如零下三十摄氏度)内使用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寻找新的性能更加优异的电极材料。
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但因其充放电速度慢(一般充放电速度在1C以内),且低温性能较差(使用温度一般在-10℃以上),已不能满足用户的迫切需求;因此,更高充放电速度、更宽温度范围内使用的负极材料的开发迫在眉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一直备受关注:其充放电速度可以在10C以上,且-30℃时仍然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容量,因此是新一代快充负极材料的最优选择之一。
但是由于钛酸锂材料本身导电性能差、组装成电池后电池的内阻较大,且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产生气体从而影响电池的使用,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主要有钛酸锂颗粒纳米化、或者在钛酸锂负极材料表面进行包覆,在稳定材料结构的同时,还能阻隔钛酸锂材料与电解液直接接触,避免电池在循环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在改善电池循环性能的同时,解决钛酸锂电池产气问题。然而当包覆层过薄时,不能提供足够的束缚力保持包覆层在电池制备过程中及时用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同时不能有效的隔离核结构与电解液接触的功能;当包覆层过厚时,容易阻碍离子在颗粒内外部的传输,从而影响钛酸锂负极材料本身电化学性能发挥。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出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能够优化包覆层结构,使得其既能保持结构稳定性及阻隔功能,同时又不至于影响离子在钛酸锂负极材料颗粒内外的传输,最终制备得到性能优良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壳结构,所述壳结构厚度为h1,h1≤5μm;所述壳结构为多孔结构;所述孔隙为微纳尺寸,均匀的分布于壳结构内,孔隙率为1%~20%;即所述壳结构厚度足够厚,能够保持结构稳定性及阻隔功能,而多孔结构又使得其具有优良的离子传输性能;因此制备得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壳结构,所述壳结构厚度为h1,h1≤5μm,即壳结构厚度足够厚,可以提供足够大的束缚力;所述壳结构为多孔结构;所述孔隙为微纳尺寸,均匀的分布于壳结构内,孔隙率为1%~20%,所述核结构中含有钛酸锂颗粒,多孔结构保证了壳结构良好的离子传输性能,因此制备得到性能优良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作为本发明钛酸锂负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壳结构厚度h1≤2μm,包覆层厚度太大,会降低整体颗粒中提供容量的核结构的体积,导致材料的容量低;所述孔隙率为2%~10%,孔隙率太大,电解液将直接渗入钛酸锂负极颗粒内部,与钛酸锂颗粒接触发生副反应。
作为本发明钛酸锂负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核结构为一次颗粒结构或二次颗粒结构(还可以为多次颗粒结构);所述核结构中含有钛酸锂颗粒。
作为本发明钛酸锂负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一次颗粒结构的粒径D1,D1≥1μm;所述二次颗粒结构中包含纳米一次颗粒结构,二次颗粒结构粒径D2,D2≥1μm,纳米一次颗粒结构粒径d2,d2≤1μm;所述纳米一次颗粒结构中,好可以包含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碳、硬碳、石油焦、碳纤维、热解树脂碳、硅碳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过渡金属氮化物、锡基合金、锗基合金、铝基合金、锑基合金、镁基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钛酸锂负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壳结构为传统壳结构层或/和单体原位聚合得到的聚合物碳化结构层。
作为本发明钛酸锂负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传统壳结构层为传统包覆层原料炭化得到;所述传统包覆层原料为酚醛树脂、密胺树脂、过氯乙烯、沥青、聚乙烯、硬脂酸、PVC、聚丙烯腈、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乙丙橡胶、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纳米氧化铜、纳米氧化镁、纳米氧化钛、纳米氧化铝、纳米石墨、石墨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单体包括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类、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N,N-二甲基丙烯酰胺、N-丙烯酰吗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正丙烯酸己酯、2-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十二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四甘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丙氧化季戊四醇丙烯酸酯、双-三羟基丙烷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甘油三丙烯酸酯、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制备核结构待用;
步骤2,配制包覆层浆料:将包覆层前驱体、造孔剂、溶剂混合均匀,得到包覆层浆料;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造孔剂得到钛酸锂材料。
作为本发明钛酸锂负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2所述造孔剂本身为固体组分,可升华或分解成气体组分。
作为本发明钛酸锂负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1所述造孔剂为苯甲酸、草酸、奈丸、碳酸氢铵、碳酸铵、氯化铵、硝酸铵中的至少一种,可以是其他分解产生气体的铵盐。
作为本发明钛酸锂负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1所述核结构为一次颗粒结构或二次颗粒结构,还可以为多次颗粒结构;所述核结构中含有钛酸锂颗粒组分;步骤2所述包覆层前驱体包括传统包覆层材料或/和聚合物单体。
作为本发明钛酸锂负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聚合物单体包括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类、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N,N-二甲基丙烯酰胺、N-丙烯酰吗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正丙烯酸己酯、2-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十二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四甘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丙氧化季戊四醇丙烯酸酯、双-三羟基丙烷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甘油三丙烯酸酯、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钛酸锂负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当步骤2所述包覆层前驱体中含有聚合物单体时,所述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之后置于引发剂(所述引发剂异丙苯过氧化氢、特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特丁基、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十二酰、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中的至少一种)存在的环境中,促使聚合物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得到网络状结构高分子聚合物,最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造孔剂得到钛酸锂材料。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壳结构厚度足够厚,能够提供足够的束缚力保持材料结构的稳定性,而多孔结构又使得其具有优良的离子传输性能;因此制备得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2.本发明的方法中创造性的引入造孔剂,之后通过升华或分解将造孔剂全部去除,不会向最终成品钛酸锂负极材料中引入杂质组分;保证了钛酸锂负极材料的纯度;
3.聚合物单体具有更低的粘度,更有利于与包覆层前驱体中其他组分均匀混合;同时单体原位聚合得到聚合物,之后再碳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壳结构中各组分之间的接触效果,降低电阻,增加壳结构的结构稳定性,改善钛酸锂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及其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比较例,制备颗粒直径为12μm的钛酸锂二次颗粒材料;
步骤1.核结构制备:选择100nm的钛酸锂颗粒,与导电剂(钛酸锂颗粒含量为90%,导电剂为Super P)均匀混合后进行造球,得到颗粒直径为大约10μm的二次颗粒核结构待用;
步骤2.选用沥青作为包覆材料,对步骤1制备得到的核结构进行包覆,之后碳化,得到壳结构层厚度为1μm、颗粒直径为12μm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实施例1,与比较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核结构制备:选择100nm的钛酸锂颗粒,与导电剂组分(钛酸锂颗粒含量为90%,导电剂为Super P)均匀混合后进行造球,得到颗粒直径为大约12μm的二次颗粒核结构待用;
步骤2.配制包覆层浆料:将沥青、硝酸铵(硝酸铵占固含量的1%)、NMP混合均匀,得到包覆层浆料;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包覆层中造孔剂,得到壳结构层孔隙率为1%、厚度为1μm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其它与比较例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配制包覆层浆料:将沥青、硝酸铵(硝酸铵占固含量的2%)、NMP混合均匀,得到包覆层浆料;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包覆层中造孔剂,得到壳结构层孔隙率为2%、厚度为1μm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配制包覆层浆料:将沥青、硝酸铵(硝酸铵占固含量的5%)、NMP混合均匀,得到包覆层浆料;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包覆层中造孔剂,得到壳结构层孔隙率为5%、厚度为1μm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4,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配制包覆层浆料:将沥青、硝酸铵(硝酸铵占固含量的10%)、NMP混合均匀,得到包覆层浆料;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包覆层中造孔剂,得到壳结构层孔隙率为10%、厚度为1μm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5,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配制包覆层浆料:将沥青、硝酸铵(硝酸铵占固含量的20%)、NMP混合均匀,得到包覆层浆料;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包覆层中造孔剂,得到壳结构层孔隙率为20%、厚度为1μm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6,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配制包覆层浆料:将沥青、硝酸铵(硝酸铵占固含量的5%)、NMP混合均匀,得到包覆层浆料;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包覆层中造孔剂,得到壳结构层孔隙率为5%、厚度为0.2μm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7,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配制包覆层浆料:将沥青、硝酸铵(硝酸铵占固含量的5%)、NMP混合均匀,得到包覆层浆料;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包覆层中造孔剂,得到壳结构层孔隙率为5%、厚度为2μm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8,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配制包覆层浆料:将沥青、硝酸铵(硝酸铵占固含量的5%)、NMP混合均匀,得到包覆层浆料;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包覆层中造孔剂,得到壳结构层孔隙率为5%、厚度为5μm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9,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核结构制备:选择颗粒直径大约12μm的钛酸锂颗粒为核结构待用;
步骤2.配制包覆层浆料:将沥青、硝酸铵(硝酸铵占固含量的5%)、NMP混合均匀,得到包覆层浆料;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包覆层中造孔剂,得到壳结构层孔隙率为5%、厚度为1μm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10,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50nm的钛酸锂颗粒,与碳纳米管(钛酸锂颗粒含量:导电剂=9:1)水均匀混合,得到前驱体浆料;
步骤2.配制包覆层浆料:将沥青、丙烯酸十二酯、硝酸铵(硝酸铵占固含量的5%)、NMP混合均匀,得到包覆层浆料;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促使单体聚合,形成高分子网络结构;最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包覆层中造孔剂,得到壳结构层孔隙率为5%、厚度为12μm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实施例11,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核结构制备:选择100nm的钛酸锂颗粒和100nm的人造石墨颗粒(质量比为9:1),与导电剂组分(钛酸锂颗粒含量为90%,导电剂为Super P)均匀混合后进行造球,得到颗粒直径为大约12μm的二次颗粒核结构待用;
其它与实施例3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电池组装:将比较例、各实施例制备得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与导电剂、粘接剂、溶剂搅拌得到电极浆料,之后涂敷在集流体上形成负极电极;将负极电极与正极电极(钴酸锂为活性物质)、隔离膜组装得到裸电芯,之后入袋进行顶侧封、干燥、注液、静置、化成、整形、除气得到成品电池。
材料性能测试:
克容量测试:在25℃环境中按如下流程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钛酸锂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进行克容量测试:静置3min;1C恒流充电至2.8V,2.8V恒压充电至0.1C;静置3min;1C恒流放电至1.5V,得到放电容量D1;静置3min;1C恒流充电至2.35V;静置3min之后完成容量测试,D1除以负极电极片中钛酸锂材料的重量,即得到负极克容量,所得结果见表1。
内阻测试:在25℃环境中按如下流程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钛酸锂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进行内阻测试:静置3min;1C恒流充电至2.35V,2.35V恒压充电至0.1C;静置3min;再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电芯的DCR值,所得结果见表1。
倍率性能测试:在25℃环境中按如下流程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钛酸锂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进行倍率性能测试:静置3min;1C恒流充电至2.8V,2.8V恒压充电至0.1C;静置3min;0.5C恒流放电至1.5V,得到放电容量D1;静置3min;1C恒流充电至2.8V,2.8V恒压充电至0.1C;静置3min;5C恒流放电至1.5V,得到放电容量D2;静置3min;之后完成倍率性能测试,电池倍率性能=D2/D1*100%,所得结果见表1。
循环测试:在25℃环境中按如下流程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钛酸锂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进行循环测试:静置3min;1C恒流充电至2.8V,2.8V恒压充电至0.1C;静置3min;1C恒流放电至1.5V,得到放电容量D1;静置3min,“1C恒流充电至2.8V,2.8V恒压充电至0.1C;静置3min;1C恒流放电至1.5V,得到放电容量Di;静置3min”重复999次得到D1000,之后完成循环测试,计算容量保持率为D1000/D1*100%,所得结果见表1。
产气量评价:观察上述做完循环测试的电池外观,判断其产气量的多少。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比较例及实施例制备的钛酸锂负极材料制组装的电芯的电化学性能
由表1可得,本发明可以制备得到性能优良的钛酸锂负极材料,以该钛酸锂负极材料为负极活性物质组装得到的电芯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具体的,对比比较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5可得,随着孔隙率的增加,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克容量先增加后减小,DCR呈减小的趋势,循环性能先维持不变后逐渐变差,倍率性能先增加后减小,气体产生有增加的趋势;对比实施例3、实施例6-实施例8可得,随着壳结构厚度增加,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也将显著改变。由实施例10可得,当添加原位聚合效果时,制备出来的钛酸锂负极具有更加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由各实施例可得,本发明具有普适性。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结构的厚度为h1,h1≤5μm;所述壳结构为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的孔隙为微纳尺寸,且所述多孔结构均匀的分布于所述壳结构内,孔隙率为1%~20%,所述核结构中含有钛酸锂颗粒。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结构的厚度h1≤2μm,孔隙率为2%~10%。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结构为一次颗粒结构或二次颗粒结构。
4.一种权利要求3所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颗粒结构的粒径为D1,且D1≥1μm;所述二次颗粒结构中包含纳米一次颗粒结构,二次颗粒结构的粒径为D2,且D2≥1μm,所述纳米一次颗粒结构的粒径为d2,d2≤1μm;所述纳米一次颗粒结构中包含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碳、硬碳、石油焦、碳纤维、热解树脂碳、硅碳负极、锡基负极材料、过渡金属氮化物、锡基合金、锗基合金、铝基合金、锑基合金、镁基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5.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结构为传统壳结构层或/和单体原位聚合得到的聚合物碳化结构层。
6.一种权利要求5所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统壳结构层为传统包覆层原料炭化得到;所述传统包覆层原料为酚醛树脂、密胺树脂、过氯乙烯、沥青、聚乙烯、硬脂酸、PVC、聚丙烯腈、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乙丙橡胶、聚乙烯、聚丙烯、
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纳米氧化铜、纳米氧化镁、纳米氧化钛、纳米氧化铝、纳米石墨、石墨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单体包括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类、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N,N-二甲基丙烯酰胺、N-丙烯酰吗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正丙烯酸己酯、2-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十二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四甘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丙氧化季戊四醇丙烯酸酯、双-三羟基丙烷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甘油三丙烯酸酯、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7.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制备核结构待用;
步骤2,配制包覆层浆料:将包覆层前驱体、造孔剂、溶剂混合均匀,得到包覆层浆料;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包覆在步骤1的核结构表面,之后加热碳化,同时去除造孔剂得到钛酸锂负极材料。
8.一种权利要求7所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造孔剂本身为可升华或分解成气体组分的固体组分。
9.一种权利要求7所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造孔剂为苯甲酸、草酸、奈丸、碳酸氢铵、碳酸铵、氯化铵、硝酸铵中的至少一种。
10.一种权利要求7所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核结构为一次颗粒结构或二次颗粒结构;步骤2所述包覆层前驱体包括传统包覆层材料或/和聚合物单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91708.8A CN107180957A (zh) | 2017-05-27 | 2017-05-27 | 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91708.8A CN107180957A (zh) | 2017-05-27 | 2017-05-27 | 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80957A true CN107180957A (zh) | 2017-09-19 |
Family
ID=59835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391708.8A Pending CN107180957A (zh) | 2017-05-27 | 2017-05-27 | 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180957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00924A (zh) * | 2019-07-29 | 2019-11-01 | 卢昌琴 |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US20230163271A1 (en) * | 2021-11-23 | 2023-05-25 | Global Graphene Group, Inc. | Elastic Polymer-Protected Anode Particles, Anode, and Lithium-Ion Battery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78119A (zh) * | 2008-10-06 | 2009-03-04 |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用碳包覆型钛酸锂的制备方法 |
CN102364729A (zh) * | 2011-11-10 | 2012-02-29 | 中南大学 | 一种高功率Li4Ti5O12/活性炭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JP5284400B2 (ja) * | 2011-03-18 | 2013-09-11 | 株式会社田中化学研究所 | カーボン複合チタン酸リチウム、その製造方法、非水電解質電池用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
CN105576220A (zh) * | 2016-03-21 | 2016-05-11 | 河北工业大学 | 一种多孔状碳包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2017
- 2017-05-27 CN CN201710391708.8A patent/CN10718095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78119A (zh) * | 2008-10-06 | 2009-03-04 |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用碳包覆型钛酸锂的制备方法 |
JP5284400B2 (ja) * | 2011-03-18 | 2013-09-11 | 株式会社田中化学研究所 | カーボン複合チタン酸リチウム、その製造方法、非水電解質電池用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
CN102364729A (zh) * | 2011-11-10 | 2012-02-29 | 中南大学 | 一种高功率Li4Ti5O12/活性炭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576220A (zh) * | 2016-03-21 | 2016-05-11 | 河北工业大学 | 一种多孔状碳包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00924A (zh) * | 2019-07-29 | 2019-11-01 | 卢昌琴 |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US20230163271A1 (en) * | 2021-11-23 | 2023-05-25 | Global Graphene Group, Inc. | Elastic Polymer-Protected Anode Particles, Anode, and Lithium-Ion Battery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16995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898756A (zh) |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898755B (zh) | 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硅碳负极材料 | |
CN107204461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941170A (zh) |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204446A (zh)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078090A (zh) |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269555A (zh) | 一种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用软碳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 |
CN114665065B (zh) |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7275598A (zh) | 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316992A (zh) | 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104227A (zh)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069009A (zh) |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204462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986442A (zh) | 一种内部含有三维导电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093719B (zh) |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086305A (zh) |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7096273B (zh) | 一种保护层修饰的锂金属复合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 |
Jiang et al. | Strategies and challenges of carbon materials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lithium metal anode: a review | |
CN107069016A (zh) |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069038A (zh) |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180956A (zh) | 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086297A (zh) |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硅碳负极材料 | |
CN107180957A (zh) | 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916161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电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19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