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4446A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4446A
CN107204446A CN201710393313.1A CN201710393313A CN107204446A CN 107204446 A CN107204446 A CN 107204446A CN 201710393313 A CN201710393313 A CN 201710393313A CN 107204446 A CN107204446 A CN 1072044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electric network
nanometer
anode material
primary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933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4446B (zh
Inventor
毛方会
杨玉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Candle Light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Candle Light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Candle Light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Candle Light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39331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044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204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4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4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44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6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organic compounds
    • H01M4/602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储能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壳结构,所述核结构为二次颗粒结构,且其中包括具有多孔结构的主导电网络以及填充于所述多孔主导电网络孔结构中的纳米一次颗粒;所述纳米一次颗粒包括纳米钴酸锂、纳米锰酸锂、纳米磷酸铁锂、纳米镍钴锰、纳米镍钴铝、纳米镍酸锂、纳米锂钒氧化物、纳米富锂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主导电网络与所述纳米一次颗粒之间,分布有辅导电网络,所述辅导电网络将所述主导电网络与所述纳米一次颗粒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确保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Description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储能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快速充放电、低温性能好、比能量大、自放电率小、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自其诞生以来,便给储能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中。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高的用户体验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长的待机时间、更加快速的充放电速度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寻找新的性能更加优异的电极材料。
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基本均为半导体或绝缘体,材料颗粒本身的导电性能非常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主要有将材料颗粒纳米化之后造球得到二次颗粒结构、一次颗粒造球过程中加入具有优良导电性能的导电材料等等,以提高正极材料整体颗粒的导电性能;同时采用包覆技术,对材料表面进行包覆,从而增加材料表面的导电性能。
然而纳米结构的一次颗粒极易团聚,分散难度大;而常用的导电剂材料,通常尺寸均较小(纳米级),且比表面积较大,分散难度更大。但时,要最大化导电剂的导电效果以及制备性能更加优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二次颗粒材料,必须确保纳米一次颗粒与导电剂均匀分散。同时,纳米结构的一次颗粒与导电剂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缝隙较大,因此接触电阻相对较大,制备出来的正极材料成品内部电阻较大,从而影响以其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发挥(主要表现为阻抗大、极化大、发热严重)。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出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能够将两种分散难度均较大的材料(纳米一次颗粒、导电剂)均匀分散,同时确保两者之间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制备得到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壳结构,所述核结构为二次颗粒结构,且其中包括具有多孔结构的主导电网络以及填充于所述多孔主导电网络孔结构中的纳米一次颗粒;所述主导电网络与所述纳米一次颗粒之间,分布有辅导电网络,所述辅导电网络将所述主导电网络与所述纳米一次颗粒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确保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本发明适用于储能研究领域的、所有需要一次颗粒造球得到二次颗粒结构的材料,具体包括锂离子正极材料、锂离子负极材料(如石墨、硅碳、钛酸锂、合金负极等等)以及其他电池电容器材料(如锂空气电池、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等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壳结构,所述核结构为二次颗粒结构,且其中包括具有多孔结构的主导电网络以及填充于所述主导电网络的孔结构中的纳米一次颗粒;所述纳米一次颗粒包括纳米钴酸锂、纳米锰酸锂、纳米磷酸铁锂、纳米镍钴锰、纳米镍钴铝、纳米镍酸锂、纳米锂钒氧化物、纳米富锂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主导电网络与所述纳米一次颗粒之间分布有辅导电网络,所述辅导电网络将所述主导电网络与所述纳米一次颗粒紧密连接在一起。壳结构是指负极材料通用的包覆层,主要为沥青等材料包覆、碳化得到,因此本发明不做详细阐述。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主导电网络为多孔无定型碳网络结构、多孔硬碳网络结构、开口石墨烯结构、开口膨胀石墨结构、蠕虫状石墨烯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辅导电网络由高分子材料碳化得到,所述辅导电网络质量为所述一次颗粒质量的0.5%~10%。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高分子材料由高分子单体原位聚合而得到。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辅导电网络中,还包括导电炭黑、超级导电碳、科琴黑、碳纳米管、石墨烯、乙炔黑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前驱体制备:将一次颗粒、聚合物单体混合后捏合,得到聚合物单体均匀的分散于纳米一次颗粒表面的前驱体;
步骤2,主导电网络结构制备:制备得到具有多孔结构的主导电网络结构待用;
步骤3,填充:将步骤1制得的前驱体填充进入主导电网络结构中;
步骤4,聚合反应:将步骤3的产物,置于引发剂存在的环境中,促使分散于一次颗粒表面的高分子单体聚合,得到高分子聚合物;此时生成的聚合物将把一次颗粒与主导电网络紧密的粘接在一起;
步骤5,将步骤4的产物进行包覆、碳化即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1所述聚合物单体包括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类、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N,N-二甲基丙烯酰胺、N-丙烯酰吗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正丙烯酸己酯、2-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十二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四甘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丙氧化季戊四醇丙烯酸酯、双-三羟基丙烷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甘油三丙烯酸酯、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步骤4所述引发剂异丙苯过氧化氢、特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特丁基、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十二酰、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捏合反应时还可以加入高分子聚合物、碳源组分、导电剂组分或/和溶剂组分,所述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偏氟乙烯(PVDF)、丁苯橡胶(SBR)、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聚丙烯晴(PAN)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碳源组分包括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环糊精、糠醛、蔗糖、葡萄糖、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小麦淀粉、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乙烯蜡、酚醛树脂、乙烯基吡咯烷酮、环氧树脂、聚氯乙烯、聚糖醇、呋喃树脂、脲醛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或聚丙烯腈、石油焦、油系针状焦、煤系针状焦中至少一种,所述导电剂组分包括导电炭黑、超级导电碳、科琴黑、碳纳米管、石墨烯、乙炔黑中的至少一种,水、醇类、酮类、烷类、酯类、芳香类、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酰胺、二乙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和四氢呋喃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1所述捏合过程为:将纳米一次颗粒、表面活性剂1、聚合物单体、溶剂1捏合,得到混合物1;将导电剂组分、表面活性剂2、溶剂2捏合,得到混合物2;再将混合物1与混合物2共混,所述共混方式包括捏合、球磨、沙磨、高压均质、高速剪切中的至少一种,分散均匀得到前驱体浆料。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2所述主导电网络结构制备过程包括:
多孔无定型碳网络结构和多孔硬碳网络结构制备:碳源组分与发泡剂反应后碳化、模板法、聚合物直接反应得到多孔结构后碳化;
开口石墨烯结构、开口膨胀石墨结构和蠕虫状石墨烯结构制备:以鳞片石墨或微晶石墨(可以制备得到蠕虫状石墨烯,改石墨烯片层之间紧密连接在一起,同时片层之间分部有发达的空隙结构,便于一次颗粒的填充;同时微晶石墨烯颗粒尺寸较小,制备得到的蠕虫状石墨烯粒径为10μm左右,与最终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颗粒直径非常匹配)为原料,控制氧化插层程度(主要制氧化程度要适中,氧化程度过低,不能形成多孔结构;氧化程度过高,还原过程中石墨片层将完全剥离开来,无法形成连接在一起的多孔结构),之后还原,即可得到同一颗石墨之间片层连接在一起、片层与片层之间开口的多孔结构。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3所述的填充过程为:
将多孔主导电网络结构材料做预处理,所述预处理包括表面活化或/和添加表面活性剂;
填充之前,将多孔主导电网络结构材料置于真空环境中抽真空,排除孔结构中的空气,为前驱体的填充腾出空间,之后置于前驱体浆料中开始填充;
填充过程中,施加压强,将前驱体挤压进入孔洞中;提高温度,降低前驱体的粘度;增加机械扰动,打开孔洞口。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表面活性剂1占纳米一次颗粒质量的0.01-10%,浆料固含量不低于1%;所述表面活性剂2占导电剂质量的0.01-10%,浆料固含量不低于0.5%。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表面活性剂1包含润湿剂、分散剂、渗透剂、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溶剂1为水、醇类、酮类、烷类、酯类、芳香类、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酰胺、二乙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和四氢呋喃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表面活性剂2包含润湿剂、分散剂、渗透剂、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溶剂2为水、醇类、酮类、烷类、酯类、芳香类、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酰胺、二乙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和四氢呋喃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1中也可以加入引发剂,但此时需要特别注意控制条件,使得在步骤3所述填充步骤完成之前,引发剂不会引发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待填充过程完成后再控制反应条件,促使单体发生聚合形成聚合物。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主导电网络结构可以起到电子传导与固定一次颗粒结构的双重作用,在确保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颗粒内部优良导电性能的同时,稳定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颗粒的宏观结构;
2.辅导电网络结构将主导电网络结构与一次颗粒紧密连接,增加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确保所有一次颗粒均能有效的与主导电网络结构紧密连接,形成电子通路;从而确保每个一次颗粒的电化学性能在循环过程中均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材料内部的电阻;
3.制备过程中,使用粘度低的高分子单体与一次颗粒进行捏合分散,可以确保纳米一次颗粒均匀分散,且高分子单体均匀的分布于纳米一次颗粒表面;
4.具有更低粘度(因为高分子单体粘度低)的前驱体,更容易填充进入主导电网络的孔结构中,确保主导电网络多孔结构的孔洞里均填满一次颗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及其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比较例,制备颗粒直径为10μm的磷酸铁锂二次颗粒材料;
步骤1,混合:将粒径为100nm的磷酸铁锂、导电炭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以(质量比为:磷酸铁锂:导电炭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94:4.9:1:0.1)及NMP(固含量为0.5%)混合搅拌10h,得到浆料。
步骤2,二次颗粒制备:调节喷雾干燥条件,制备得到颗粒直径为10μm的磷酸铁锂二次颗粒;之后进行包覆、碳化得到成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实施例1,与比较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前驱体制备:将粒径为100nm的磷酸铁锂、甲基丙烯酸甲酯、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比为磷酸铁锂:甲基丙烯酸甲酯:十二烷基硫酸钠=100:2:1)、NMP混合之后(固含量为10%)捏合,公转为30转/min,自转为300转/min;捏合4h得到均匀分散的前驱体;
步骤2,蠕虫状石墨烯主导电网络结构制备:选择微晶石墨为原料,之后加入浓硫酸、高锰酸钾进行氧化插层,得到含氧官能团质量占整个氧化石墨质量15%的氧化石墨,之后热处理得到蠕虫状石墨烯待用;
步骤3,填充:将步骤2得到的蠕虫状石墨烯抽真空,之后置于步骤1的前驱体中,再向前驱体中施加压力,同时超声震荡,使得前驱体填入蠕虫状石墨烯孔结构中,分离得到填充满前驱体的蠕虫状石墨烯;
步骤4,聚合反应:将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溶于NMP中分散得到溶液,之后喷洒到步骤3得到的填充满前驱体的蠕虫状石墨烯表面,加热,促使分散于一次颗粒表面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从而将一次颗粒与蠕虫状石墨烯片层紧密粘接在一起。
步骤5,将步骤4的产物进行包覆、碳化(同时将包覆层和聚合物碳化)即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蠕虫状石墨烯主导电网络结构制备:选择微晶石墨为原料,之后加入浓硫酸、高锰酸钾进行氧化插层,得到含氧官能团质量占整个氧化石墨质量5%的氧化石墨,之后热处理得到蠕虫状石墨烯待用;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蠕虫状石墨烯主导电网络结构制备:选择微晶石墨为原料,之后加入浓硫酸、高锰酸钾进行氧化插层,得到含氧官能团质量占整个氧化石墨质量20%的氧化石墨,之后热处理得到蠕虫状石墨烯待用;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4,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蠕虫状石墨烯主导电网络结构制备:选择微晶石墨为原料,之后加入浓硫酸、高锰酸钾进行氧化插层,得到含氧官能团质量占整个氧化石墨质量25%的氧化石墨,之后热处理得到蠕虫状石墨烯待用;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5,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蠕虫状石墨烯主导电网络结构制备:选择微晶石墨为原料,之后加入浓硫酸、高锰酸钾进行氧化插层,得到含氧官能团质量占整个氧化石墨质量40%的氧化石墨,之后热处理得到蠕虫状石墨烯待用;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6,与比较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前驱体制备:将粒径为100nm的磷酸铁锂、N,N-二甲基丙烯酰胺、异辛酯磺酸钠(质量比为磷酸铁锂:N,N-二甲基丙烯酰胺:异辛酯磺酸钠=100:0.5:1)、乙醇混合之后(固含量为10%)捏合,公转为30转/min,自转为300转/min;捏合4h得到均匀分散的前驱体,再加入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搅拌均匀;
步骤2,开口膨胀石墨主导电网络结构制备:选择鳞片石墨为原料,之后加入浓硫酸、高锰酸钾进行氧化插层,得到含氧官能团质量占整个氧化石墨质量20%的氧化石墨,之后热处理得到开口膨胀石墨待用;
步骤3,填充:将步骤2得到的开口膨胀石墨抽真空,之后置于步骤1的前驱体中,再向前驱体中施加压力,同时超声震荡,使得前驱体填入开口膨胀石墨孔结构中,分离得到填充满前驱体的开口膨胀石墨;
步骤4,聚合反应:加热,促使分散于一次颗粒表面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从而将一次颗粒与开口膨胀石墨片层紧密粘接在一起。
步骤5,将步骤4的产物进行包覆、碳化(同时将包覆层和聚合物碳化)即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实施例7,与实施例6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前驱体制备:将粒径为100nm的磷酸铁锂、N,N-二甲基丙烯酰胺、异辛酯磺酸钠(质量比为磷酸铁锂:N,N-二甲基丙烯酰胺:异辛酯磺酸钠=100:1:1)、乙醇混合之后(固含量为10%)捏合,公转为30转/min,自转为300转/min;捏合4h得到均匀分散的前驱体,再加入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搅拌均匀;
其余与实施例6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8,与实施例6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前驱体制备:将粒径为100nm的磷酸铁锂、N,N-二甲基丙烯酰胺、异辛酯磺酸钠(质量比为磷酸铁锂:N,N-二甲基丙烯酰胺:异辛酯磺酸钠=100:2:1)、乙醇混合之后(固含量为10%)捏合,公转为30转/min,自转为300转/min;捏合4h得到均匀分散的前驱体,再加入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搅拌均匀;
其余与实施例6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9,与实施例6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前驱体制备:将粒径为100nm的磷酸铁锂、N,N-二甲基丙烯酰胺、异辛酯磺酸钠(质量比为磷酸铁锂:N,N-二甲基丙烯酰胺:异辛酯磺酸钠=100:5:1)、乙醇混合之后(固含量为10%)捏合,公转为30转/min,自转为300转/min;捏合4h得到均匀分散的前驱体,再加入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搅拌均匀;
其余与实施例6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10,与实施例6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前驱体制备:将粒径为100nm的磷酸铁锂、N,N-二甲基丙烯酰胺、异辛酯磺酸钠(质量比为磷酸铁锂:N,N-二甲基丙烯酰胺:异辛酯磺酸钠=100:10:1)、乙醇混合之后(固含量为10%)捏合,公转为30转/min,自转为300转/min;捏合4h得到均匀分散的前驱体,再加入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搅拌均匀;
其余与实施例6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11,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前驱体制备:将粒径为100nm的磷酸铁锂、甲基丙烯酸甲酯、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比为磷酸铁锂:甲基丙烯酸甲酯:十二烷基硫酸钠=100:2:1)、NMP混合之后(固含量为2%)捏合,公转为30转/min,自转为300转/min;捏合4h得到均匀分散的前驱体;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1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前驱体制备:将粒径为100nm的磷酸铁锂、甲基丙烯酸甲酯、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比为磷酸铁锂:甲基丙烯酸甲酯:十二烷基硫酸钠=100:2:1)、NMP混合之后(固含量为20%)捏合,公转为30转/min,自转为300转/min;捏合4h得到均匀分散的前驱体;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13,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捏合:将粒径为100nm的磷酸铁锂+钴酸锂(质量比为磷酸铁锂:钴酸锂=9:1)、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十六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质量比为(磷酸铁锂+钴酸锂):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十六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100:2:1)、水混合之后(固含量为10%)捏合,公转为5转/min,自转为10转/min;捏合8h得到混合物1;将石墨烯、聚氧乙烯烷基酚醚(石墨烯:聚氧乙烯烷基酚醚=4.9:0.1)及乙醇混合后(固含量为4%)捏合,公转为5转/min,自转为10转/min;捏合8h得到混合物2;将混合物1、混合物2(质量比为(磷酸铁锂+人造石墨):石墨烯=100:4.9)混合在一起,继续捏合,公转为5转/min,自转为10转/min;捏合6h后得到聚合物单体均匀包覆于一次颗粒表面、聚合物单体与石墨烯均匀分散、石墨烯与一次颗粒均匀分散的前驱体;
步骤2,无定型碳主导电网络结构制备:选择沥青与发泡剂混合,之后进行发泡反应再碳化,得到无定型碳主导电网络结构。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14,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前驱体制备:将粒径为100nm的镍钴锰(NCM)、甲基丙烯酸甲酯、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比为镍钴锰:甲基丙烯酸甲酯:十二烷基硫酸钠=100:2:1)、NMP混合之后(固含量为10%)捏合,公转为30转/min,自转为300转/min;捏合4h得到均匀分散的前驱体;
步骤2,蠕虫状石墨烯主导电网络结构制备:选择微晶石墨为原料,之后加入浓硫酸、高锰酸钾进行氧化插层,得到含氧官能团质量占整个氧化石墨质量20%的氧化石墨,之后热处理得到蠕虫状石墨烯待用;
其余与实施例3相同,不再赘述。
电池组装:将比较例、各实施例制备得到的正极材料与导电剂、粘接剂、溶剂搅拌得到电极浆料,之后涂敷在集流体上形成正极电极;将正极电极与负极电极(石墨为活性物质)、隔离膜组装得到裸电芯,之后入袋进行顶侧封、干燥、注液、静置、化成、整形、除气得到成品电池。
材料性能测试:
克容量测试:在25℃环境中按如下流程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硅碳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进行克容量测试:静置3min;0.2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3min;0.2C恒流放电至3.0V,得到放电容量D1;静置3min;0.2C恒流放电至3.85V;静置3min之后完成容量测试,D1除以负极电极片中硅碳材料的重量,即得到负极克容量,所得结果见表1。
内阻测试:在25℃环境中按如下流程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磷酸铁锂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进行内阻测试:静置3min;1C恒流充电至3.85V,3.85V恒压充电至0.1C;静置3min;再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电芯的DCR值,所得结果见表1。
倍率性能测试:在25℃环境中按如下流程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硅碳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进行倍率性能测试:静置3min;0.2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3min;0.2C恒流放电至3.0V,得到放电容量D1;静置3min;0.2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3min;2C恒流放电至3.0V,得到放电容量D21;静置3min;之后完成倍率性能测试,电池倍率性能=D2/D1*100%,所得结果见表1。
循环测试:在25℃环境中按如下流程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硅碳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进行循环测试:静置3min;0.2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3min;0.2C恒流放电至3.0V,得到放电容量D1;静置3min,“0.2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3min;0.2C恒流放电至3.0V,得到放电容量Di;静置3min”重复299次得到D300,之后完成循环测试,计算容量保持率为D300/D1*100%,所得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比较例及实施例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组装的电芯的电化学性能
由表1可得,本发明可以制备得到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正极活性物质组装得到的电芯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具体的,对比比较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5可得,随着含氧官能团的增加,磷酸铁锂电极材料组装出来的电池性能先变好后有变差的趋势,这是由于含氧官能团太少,制备得到的多孔骨架空隙少,填充的一次颗粒量较少;含氧官能团过多,制备的多孔骨架空隙太多,无法充分发挥骨架的导电性能。对比实施例6-实施列10可得,随着辅导电网络质量的增加,电池性能先变好后变差,这是因为辅导电网络含量过低,无法充分发挥其导电性能;含量过高,制备得到的磷酸铁锂材料二次颗粒内部磷酸铁锂含量低、孔隙率大,材料的容量低。对比实施例1、11、12可得,一次颗粒捏合时,也需要控制固含量,因为固含量过高,分散不均匀,固含量过低,生产成本高,且会影响填充效果。由各实施例可得,本发明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储能研究领域的、所有需要一次颗粒造球得到二次颗粒结构的材料,具体包括锂离子正极材料、锂离子负极材料(如石墨、硅碳、钛酸锂、合金负极等等)以及其他电池电容器材料(如锂空气电池、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等等)。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结构为二次颗粒结构,且其中包括具有多孔结构的主导电网络以及填充于所述主导电网络的孔结构中的纳米一次颗粒;所述纳米一次颗粒包括纳米钴酸锂、纳米锰酸锂、纳米磷酸铁锂、纳米镍钴锰、纳米镍钴铝、纳米镍酸锂、纳米锂钒氧化物、纳米富锂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主导电网络与所述纳米一次颗粒之间分布有辅导电网络,所述辅导电网络将所述主导电网络与所述纳米一次颗粒紧密连接在一起。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电网络为多孔无定型碳网络结构、多孔硬碳网络结构、开口石墨烯结构、开口膨胀石墨结构、蠕虫状石墨烯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辅导电网络由高分子材料碳化得到,所述辅导电网络质量为所述一次颗粒质量的0.5%~10%。
3.一种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由高分子单体原位聚合而得到。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导电网络中,还包括导电炭黑、超级导电碳、科琴黑、碳纳米管、石墨烯、乙炔黑中的至少一种。
5.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前驱体制备:将一次颗粒、聚合物单体混合后捏合,得到聚合物单体均匀的分散于纳米一次颗粒表面的前驱体;
步骤2,主导电网络结构制备:制备得到具有多孔结构的主导电网络结构待用;
步骤3,填充:将步骤1制得的前驱体填充进入主导电网络结构中;
步骤4,聚合反应:将步骤3的产物,置于引发剂存在的环境中,促使分散于一次颗粒表面的高分子单体聚合,得到高分子聚合物;
步骤5,将步骤4的产物进行包覆、碳化即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6.一种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聚合物单体包括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类、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N,N-二甲基丙烯酰胺、N-丙烯酰吗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正丙烯酸己酯、2-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十二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四甘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丙氧化季戊四醇丙烯酸酯、双-三羟基丙烷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甘油三丙烯酸酯、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步骤4所述引发剂包括异丙苯过氧化氢、特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特丁基、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十二酰、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中的至少一种。
7.一种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捏合反应时还加入高分子聚合物、碳源组分、导电剂组分、溶剂组分。
8.一种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捏合过程为:将纳米一次颗粒、表面活性剂1、聚合物单体、溶剂1捏合,得到混合物1;将导电剂组分、表面活性剂2、溶剂2捏合,得到混合物2;再将混合物1与混合物2共混,分散均匀得到前驱体浆料。
9.一种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主导电网络为多孔无定型碳网络结构、多孔硬碳网络结构、开口石墨烯结构、开口膨胀石墨结构、蠕虫状石墨烯结构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多孔无定型碳网络结构和多孔硬碳网络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碳源组分与发泡剂反应后碳化、模板法、聚合物直接反应得到多孔结构聚合物后碳化;开口石墨烯结构、开口膨胀石墨结构和蠕虫状石墨烯结构的制备方法为:以鳞片石墨或微晶石墨为原料,控制氧化插层程度,之后还原,即可得到同一颗石墨内片层与片层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在一起、同时片层与片层之间又形成开口的多孔结构。
10.一种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填充过程为:
对主导电网络结构材料做预处理,所述预处理包括表面活化或/和添加表面活性剂;
填充之前,将主导电网络结构材料置于真空环境中抽真空,排出孔结构中的空气,为前驱体的填充腾出空间,之后置于前驱体浆料中开始填充;
填充过程中,施加压强,将前驱体挤压进入孔洞中;提高温度,降低前驱体的粘度;增加机械扰动,打开孔洞口。
CN201710393313.1A 2017-05-27 2017-05-2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72044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93313.1A CN107204446B (zh) 2017-05-27 2017-05-2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93313.1A CN107204446B (zh) 2017-05-27 2017-05-2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4446A true CN107204446A (zh) 2017-09-26
CN107204446B CN107204446B (zh) 2020-04-28

Family

ID=59907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93313.1A Active CN107204446B (zh) 2017-05-27 2017-05-2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04446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8009A (zh) * 2017-10-29 2018-03-23 山东思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含正极材料的导电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7936318A (zh) * 2017-11-10 2018-04-20 苏州鸿博斯特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抗静电高洁净乳胶手套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65215A (zh) * 2018-01-19 2018-08-03 王群华 一种镍锰酸锂电池正极的方法
CN110085839A (zh) * 2019-05-07 2019-08-02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081998A (zh) * 2019-11-25 2020-04-28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1261864A (zh) * 2020-02-10 2020-06-09 马鞍山科达普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54168A (zh) * 2019-06-06 2020-12-08 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再生三元前驱体和三元前驱体废料制备再生三元前驱体的方法
CN114628637A (zh) * 2021-12-15 2022-06-14 杭州华宏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电导磷酸铁锂正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6022783A (zh) * 2023-01-09 2023-04-28 南阳天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4330A (zh) * 2012-12-27 2014-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石墨烯基复合三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锂离子电池
CN103003193B (zh) * 2010-09-29 2014-12-10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铁锂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047918A (zh) * 2015-06-25 2015-11-1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一种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3193B (zh) * 2010-09-29 2014-12-10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铁锂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904330A (zh) * 2012-12-27 2014-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石墨烯基复合三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锂离子电池
CN105047918A (zh) * 2015-06-25 2015-11-1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一种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8009A (zh) * 2017-10-29 2018-03-23 山东思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含正极材料的导电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7828009B (zh) * 2017-10-29 2020-06-09 山东森久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含正极材料的导电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7936318A (zh) * 2017-11-10 2018-04-20 苏州鸿博斯特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抗静电高洁净乳胶手套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65215A (zh) * 2018-01-19 2018-08-03 王群华 一种镍锰酸锂电池正极的方法
CN110085839A (zh) * 2019-05-07 2019-08-02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054168A (zh) * 2019-06-06 2020-12-08 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再生三元前驱体和三元前驱体废料制备再生三元前驱体的方法
CN111081998A (zh) * 2019-11-25 2020-04-28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1261864A (zh) * 2020-02-10 2020-06-09 马鞍山科达普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28637A (zh) * 2021-12-15 2022-06-14 杭州华宏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电导磷酸铁锂正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4628637B (zh) * 2021-12-15 2023-08-04 杭州华宏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电导磷酸铁锂正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6022783A (zh) * 2023-01-09 2023-04-28 南阳天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022783B (zh) * 2023-01-09 2023-08-08 南阳天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4446B (zh) 202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4446A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04461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04227A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34567A (zh)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16992B (zh) 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41170A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56502A (zh) 一种高倍率性能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98755A (zh) 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硅碳负极材料
CN106898756A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16995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45802A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导电聚合物包覆钴酸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75598A (zh) 一种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69010A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86305A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80956A (zh) 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20949B (zh)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69016B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69008A (zh)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69009B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86297A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硅碳负极材料
CN106602069A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05489897B (zh)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用导电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07069038A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93719B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69007A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