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73394A - 基于桦褐孔菌的作物生长调节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基于桦褐孔菌的作物生长调节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73394A
CN107173394A CN201710584215.6A CN201710584215A CN107173394A CN 107173394 A CN107173394 A CN 107173394A CN 201710584215 A CN201710584215 A CN 201710584215A CN 107173394 A CN107173394 A CN 1071733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
crop
inonotus obliquus
growth regulator
r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842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增华
高娃
张丕奇
戴肖东
马庆芳
孔祥辉
姜宏宇
张介驰
于德水
王晗
丛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71058421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73394A/zh
Publication of CN107173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733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animals or substances produced by, or obtained from,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or animals, e.g. enzymes or fermentates
    • A01N63/30Microbial fungi; Substances produced thereby or obtained therefrom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0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or more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0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or more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with one hetero atom
    • A01N43/1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or more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with one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01N43/16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or more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with one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xygen as the ring hetero ato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包含有效调节植物生长的含多糖活性成分,所述含多糖活性成分包含来源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guus(Fr.)Pilat)的含多糖活性成分。本发明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中活性成分的多糖含量为0.1‑100mg/mL。本发明来源于桦褐孔菌的含多糖活性成分包含桦褐孔菌提取液或发酵液。本发明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可包含另外的食药用菌的活性成分。食药用菌选自灵芝、香菇、猴头、虫草、茯苓、猪苓、桑黄、木耳、云芝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还提供制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法以及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用途。

Description

基于桦褐孔菌的作物生长调节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涉及作物生长调节剂,具体涉及基于桦褐孔菌的作物生长调节剂、作物生长调节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guus(Fr.)Pilat)是珍稀的药用真菌。桦褐孔菌又名白桦茸、桦树泪,主要分布于芬兰、波兰、俄罗斯、日本和我国,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一带。桦褐孔菌在野生环境下很少形成子实体,子实体生长缓慢,只有在活的桦树上生长10~15年才具有药用价值,并且每两万棵桦树上只有一棵着生桦褐孔菌。因此,桦褐孔菌野生资源极其珍稀。随着近年来的药用开发,桦褐孔菌的野生资源遭受着掠夺式开发,已面临枯竭。野生桦褐孔菌价格昂贵,是灵芝的7-8倍,且子实体野生资源有限,日益枯竭。桦褐孔菌含有丰富的多糖、桦褐孔菌素、萜类、甾醇、生物碱、黑色素等活性物质,具有抗癌、降糖、抗衰老、抗病毒、防治艾滋病等作用。民间将桦褐孔菌广泛用于防治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病毒性疾病。随着人类对菌类药物的重新认识,桦褐孔菌在全球范围内将会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桦褐孔菌进行了液体发酵方面的研究。现阶段,有关桦褐孔菌的深层发酵配方和发酵方法的研究报道较多,主要是在桦褐孔菌菌丝体的生长、培养条件以及相关代谢产物(多糖、多酚)等方面进行研究。2004年江玉姬等对桦褐孔菌菌丝体生长的营养需求和培养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江玉姬等,桦褐孔菌的培养特性研究,福建农业学报,19(2):92~95,2004)。2006年王振河等利用二次回归预测并试验了不同碳/氮源对菌丝发酵生物量及条件进行研究(王振河等,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培养研究,菌物学报,25(3):461~467,2006)。2008年雷萍等采用L9(34)的正交试验,得到桦褐孔菌液体培养的最优方案(雷萍等,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6):967~970,2008)。这些报道对桦褐孔菌的发酵配方、发酵技术和代谢产物等开展工作,未涉及针对胞外β-葡聚糖代谢产物为指标的液体发酵技术,更没有将发酵产物作为生长调节剂用于调节作物生长、提高经济价值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包含有效调节植物生长的、来源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guus(Fr.)Pilat)的含多糖活性成分;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活性成分能改善植物如作物(如水稻)的以下性状中的至少一种:促进植株生长、促早熟、提高产量和植物收获部分(如种子,果实,作物谷粒等)中β-葡聚糖含量,改善作物食用部分口感和/或使其增香;特别是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和提高植物收获部分(如种子,果实,如谷粒)中β-葡聚糖含量。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桦褐孔菌的活性成分含有桦褐孔菌多糖。
植物包括具有经济意义的植物和/或人工培育的植物,如栽培植物,如作物。优选地,植物可以选自农业、造林和园艺植物。植物也包括已经通过育种、诱变或基因工程被修饰的植物。例如,植物包括禾谷类,蔬菜,水果,豆科植物等。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作物生长调节剂。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作物生长调节剂,其包含有效调节作物生长的、来源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guus(Fr.)Pilat)的含多糖活性成分;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活性成分能改善作物(如水稻)的以下性状中的至少一种:促进植株生长、促早熟、提高产量和作物谷粒中β-葡聚糖含量,改善作物食用部分口感和/或使其增香;特别是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和提高谷粒中β-葡聚糖含量。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桦褐孔菌的活性成分含有桦褐孔菌多糖。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作物生长调节剂是指影响作物(如水稻)生长和分化的制剂,其在使用后可以促分蘖、促早熟、促生长和提高产量等,可以改善作物食用部分的口感、增香等。
本发明所述的生长调节包括但不限于提高植物如作物的株高、植株鲜重、干重以及叶绿素含量(SPAD值,利用叶绿素计(例如,SPAD-502,由KONICA MINOLTA Holdings,Inc.制造)测得的叶绿素含量)、改善植株的生育性状、增加植物如作物例如水稻穗长、提高作物例如水稻穗重、增加作物结实率、提高作物千粒重、提高作物产量、提高作物谷粒中β-葡聚糖含量、改善作物食用部分口感和/或使其增香。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所述植物(如作物)是单子叶植物,如禾本科作物,如小米、玉米或稻,如水稻;例如可以选自饲料作物、油料作物、谷类作物、水果作物、观赏植物、蔬菜作物、纤维作物、香料作物、坚果作物、草料作物、糖料作物、饮料作物、块茎作物、块根作物和森林作物。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作物优选禾本科作物。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作物优选为水稻。在又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作物优选为玉米。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作物为转基因作物。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作物为非转基因作物。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转基因作物是指基因组中稳定地整合有编码某种蛋白的某种异源基因的作物,非转基因作物是指不含异源基因的作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生长调节剂是液体或者固体,例如浓缩液或者干燥的固体如粉末,或者稀释液。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生长调节剂是用于直接施用给植物如作物的液体或固体。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包含(或者是)来源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guus(Fr.)Pilat)的有效调节植物(如作物)生长的活性成分。所述来源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guus(Fr.)Pilat)的有效调节植物(如作物)生长的活性成分优选含有桦褐孔菌多糖。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中,桦褐孔菌多糖含量可以为(以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为基础计算)0.1-100mg/mL、1-100mg/mL、1-30mg/mL、2-20mg/mL,优选桦褐孔菌多糖含量为0.1、0.2、0.3、0.4、0.5、0.6、0.7、0.8、0.9、1、2、3、4、5、6、7、8、9、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mg/mL或者介于它们任何两个数值之间的多糖含量,更优选桦褐孔菌多糖含量为10mg/mL。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桦褐孔菌多糖含量是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在稀释后或者配制成最终施用液时浓度为(以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为基础计算)0.1-100mg/mL、1-100mg/mL、1-30mg/mL、2-20mg/mL,优选桦褐孔菌多糖含量为0.1、0.2、0.3、0.4、0.5、0.6、0.7、0.8、0.9、1、2、3、4、5、6、7、8、9、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mg/mL或者介于它们任何两个数值之间的多糖含量,更优选桦褐孔菌多糖含量为10mg/mL。
多糖含量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法测定。优选地,多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苯酚-硫酸法是利用多糖在硫酸的作用下先水解成单糖,并迅速脱水生成糖醛衍生物,然后与苯酚生成橙黄色化合物。再以比色法测定。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含有桦褐孔菌多糖作为活性成分。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优选所述多糖是水溶性多糖,如β-葡聚糖。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多糖是采用苯酚-硫酸法能测定的多糖。
现已明确发现,桦褐孔菌液体发酵的水溶性多糖类以β-葡聚糖(1,3-β-葡聚糖、1,6-β-葡聚糖)为主。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来源于桦褐孔菌的含多糖活性成分包含或者是桦褐孔菌提取物,例如桦褐孔菌的水提取物或其浓缩物或干燥产物或其他加工产物。例如桦褐孔菌的水提取物是用水提取桦褐孔菌菌体得到的产物,可通过例如在加热的条件(如70-100摄氏度,如80-100、90-100或100摄氏度)下用水提取桦褐孔菌菌体而获得。在一个具体例子中,桦褐孔菌提取物为提取液。
桦褐孔菌提取物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提取方法获得。优选地,将桦褐孔菌烘干至恒重,然后将菌体粉碎,过筛,得桦褐孔菌菌粉,然后将桦褐孔菌菌粉加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如70-100(如80-100、90-100或100)摄氏度处理1-5h,提取1-3次,合并提取液;还可以包括测定多糖含量,稀释至所需多糖含量,获得桦褐孔菌提取液。任选地,还可以包括对桦褐孔菌提取液进一步加工,如浓缩或者干燥等步骤。因此,本发明还提供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包含桦褐孔菌提取液或其浓缩物、干燥产物或其他加工产物。
在又一个实施方案中,来源于桦褐孔菌的含多糖活性成分包含(或者是)桦褐孔菌发酵液或其浓缩物、干燥产物或提取物或其他加工产物。在一个具体例子中,桦褐孔菌发酵液是桦褐孔菌深层发酵液;所述发酵液可以含有或不含桦褐孔菌。
桦褐孔菌发酵液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发酵方法获得。优选地,采用深层发酵技术获得桦褐孔菌发酵液。优选地,将桦褐孔菌用cPDA培养基培养获得母种,将母种用活化一级种培养基培养获得活化一级种,将活化一级种用二级种子培养基培养获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用深层发酵培养基培养至所需多糖含量,过滤菌丝,将过滤液灭活得到桦褐孔菌发酵液。其中,也可以不进行过滤菌丝的步骤。任选地,还可以包括将发酵液进一步加工,如浓缩或者干燥或提取等步骤。
cPDA培养基、活化一级种培养基、二级种子培养基、深层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为本领域常见配方。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桦褐孔菌用cPDA培养基(综合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转接一到三次,每次22-27℃培养8-12天,获得母种块;在一个具体例子中,将桦褐孔菌用cPDA培养基(综合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转接两次,每次25℃培养10天,获得母种块。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配制好的活化一级种培养基装500-1000mL三角瓶,每瓶装湿料350-650g,高压滤菌薄膜封口,115~121℃灭菌1-2h,冷却,无菌操作接入0.5cm×0.5cm~1.5cm×1.5cm母种块1-3块,22-27℃静止培养至满瓶,为活化一级种;在一个具体例子中,将配制好的活化一级种培养基装500mL三角瓶,每瓶装湿料450g,高压滤菌薄膜封口,121℃灭菌1.5h,冷却,无菌操作接入1cm×1cm母种块2块,25℃静止培养至满瓶,为活化一级种。在一个实施方案中,500-1500mL三角瓶中装入二级种子培养基500-1000mL,高压滤菌薄膜封口,115~121℃灭菌30-60min,冷却,无菌操作接入活化一级种量3-10%,发酵温度25-30℃,摇床转速80-160r/min,前期静止培养时间1-2d,后期摇床发酵时间3-5d,为二级种子;在一个具体例子中,1000mL三角瓶中装入二级种子培养基700mL,高压滤菌薄膜封口,115℃灭菌40min,冷却,无菌操作接入活化一级种量3%,发酵温度27℃,摇床转速130r/min,前期静止培养时间1d,后期摇床发酵时间4d,为二级种子。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cPDA培养基(/L):马铃薯100.0-300.0g(浸出汁),葡萄糖10.0-30.0g,蛋白胨0.1-1.0g,KH2PO4 1.0-5.0g,MgSO4.7H2O 0.5-2.5g,维生素B1 0-15mg,琼脂10-30g,pH自然;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cPDA培养基(/L):马铃薯200.0g(浸出汁),葡萄糖20.0g,蛋白胨0.5g,KH2PO4 3.0g,MgSO4.7H2O 1.5g,维生素B1 10mg,琼脂14g,pH自然。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活化一级种培养基:细杂木屑(过10-30目筛,筛孔尺寸:2.000mm-0.600mm)70-90%,麦麸15-25%,石灰0.5-1.5%,石膏0.1-1%,白糖0.5-1.5%,含水量40-70%;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活化一级种培养基:细杂木屑(过20目筛,筛孔尺寸:0.850mm)87.5%,麦麸20%,石灰1%,石膏0.5%,白糖1%,含水量60%。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二级种子培养基:以葡萄糖,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为原料,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碳源0.1~10.0%,氮源0.01~5.0%,磷酸二氢钾0.01~1.0%,硫酸镁0.01~1.0%,维生素B10~0.05‰,培养基初始pH3-6.0;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二级种子培养基:以葡萄糖,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为原料,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碳源2.0%,氮源0.4%,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 0.01‰,培养基初始pH4.5。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深层发酵培养基:以麦芽糖,葡萄糖,豆粉(过100-140目筛,筛孔尺寸:0.150mm-0.106mm),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为原料,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麦芽糖0.5~5.0%、葡萄糖0.1~3.0%,豆粉0.01~2.0%,酵母膏0.01~2.0%,磷酸二氢钾0.01~1.0%,硫酸镁0.01~1.0%,维生素B10~0.05‰,培养基初始pH2~7.0;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深层发酵培养基:以麦芽糖,葡萄糖,豆粉(过120目筛,筛孔尺寸:0.125mm),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为原料,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麦芽糖2.0%、葡萄糖1.0%,豆粉0.2%,酵母膏0.6%,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0.01‰,培养基初始pH4.5。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100~5000L发酵罐中使用深层发酵培养基,采用装样量2/5~4/5v/v,接种量5~15%(v/v),发酵温度23~34℃,罐压0.02~0.06Mpa,通气量1:0.2~1:0.5v/v.m,发酵时间85~160h,发酵液以胞外多糖含量达0.1-100mg/mL以上时终止发酵,170目-230目(孔径尺寸:0.090mm-0.063mm)滤膜过滤菌丝,清液70-100、80-100、90-100、100℃灭活10~20min得桦褐孔菌深层发酵液;在一个具体例子中,在2000L发酵罐中使用深层发酵培养基,采用装样量4/5v/v,接种量0.5%(v/v),发酵温度27℃,罐压0.04Mpa,通气量1:0.3v/v.m,发酵时间144h,,发酵液以胞外多糖含量达10mg/mL以上时终止发酵,200目(孔径尺寸:0.075mm)滤膜过滤菌丝,清液100℃灭活15min得桦褐孔菌深层发酵液。
本发明还提供包含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包含桦褐孔菌提取物,如水提取物或其浓缩物、干燥产物或其他加工产物;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包含桦褐孔菌发酵液或其浓缩物、干燥产物、提取物或其他加工产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优选含有桦褐孔菌多糖。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还包含另外的食药用菌的活性成分,例如提取物(如提取液)或发酵液(发酵液可含有或不含食药用菌)或它们的浓缩物、干燥产物或提取物或其他加工产物。食药用菌选自灵芝、香菇、猴头、虫草、茯苓、猪苓、桑黄、木耳、云芝等食药用菌中的一种或多种。食药用菌的活性成分如提取物(如提取液)或发酵液(发酵液可含有或不含食药用菌)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法获得。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制备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法,包括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提取方法获得桦褐孔菌提取物。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制备桦褐孔菌提取物,例如桦褐孔菌的水提取物(用水提取桦褐孔菌菌体得到的产物,可通过例如在加热的条件(如70-100(如80-100、90-100或100)摄氏度)下用水提取桦褐孔菌菌体而获得);在一个具体例子中,桦褐孔菌提取物为提取液。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制备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法,包括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发酵方法获得桦褐孔菌发酵液。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农业组合物,其包含本发明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另外非必须地还可以含有其他农业上有用的成分。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用于促进植物(如作物)分蘖的用途。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用于促进植物(如作物)生长的用途。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用于促进植物(如作物)早熟的用途。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用于提高植物(如作物)产量的用途。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用于提高植物(如作物)谷粒中β-葡聚糖含量的用途。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用于改善植物(如作物)食用部分口感的用途。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用于使得植物(如作物)食用部分增香的用途。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促进植物(如作物)分蘖的方法,包括向植物(如作物)施用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促进植物(如作物)生长的方法,包括向植物(如作物)施用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促进植物(如作物)早熟的方法,包括向植物(如作物)施用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提高植物(如作物)产量的方法,包括向植物(如作物)施用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提高植物(如作物)谷粒中β-葡聚糖含量的方法,包括向植物(如作物)施用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改善植物(如作物)食用部分口感的方法,包括向植物(如作物)施用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使植物(如作物)食用部分增香的方法,包括向植物(如作物)施用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施用是喷施。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喷施的具体步骤。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喷施是按照每亩的具体施用量通过喷灌设备将本发明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喷洒至植物(如作物)表面。在具体的例子中,根据施用量,可将本发明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稀释后进行喷施。
在又一个实施方案中,施用是冲施。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冲施的具体步骤。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冲施是在灌溉施肥的同时将本发明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溶于水中并以水带肥的方式进行施肥。在具体的例子中,根据施用量,可将本发明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稀释后进行冲施。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施用是用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如作物)的分蘖期和/或孕穗期喷施。在一个具体例子中,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如作物)的分蘖期和/或孕穗期喷施的施用量每亩10-500mL、20-400mL、30-300mL、40-250mL、50-200mL,优选施用量为每亩10mL、20mL、30mL、40mL、50mL、60mL、70mL、80mL、90mL、100mL、110mL、120mL、130mL、140mL、150mL、160mL、170mL、180mL、190mL、200mL、210mL、220mL、230mL、240mL、250mL、260mL、270mL、280mL、290mL、300mL、350mL、400mL、450mL、500mL或者介于它们任何两个数值之间的量。在一个具体例子中,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的喷施是将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与5-30kg、6-25kg、7-20kg、8-15kg、9-12kg水混合后喷施,优选与5kg、6kg、7kg、8kg、9kg、10kg、11kg、12kg、13kg、14kg、15kg、16kg、17kg、18kg、19kg、20kg、25kg、30kg或者介于它们任何两个数值之间的水混合后喷施。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施用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是多糖含量为1-50mg/ml(如1-30或5-20或10mg/ml)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是固体或者浓缩液体,这时可以将其稀释或配制为多糖含量为1-50mg/ml(如1-30或5-20或10mg/ml)的(液体)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或者也可以直接施用,直接施用时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量参照上述施用量来计算,以保证最终施用的多糖量与上述施用方法相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施用是用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如作物)的分蘖期和/或孕穗期冲施。在一个具体例子中,所述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如作物)的分蘖期和/或孕穗期冲施的施用量每亩1-10L、2-9L、3-8L、4-7L、5-6L,优选施用量为每亩1L、2L、3L、4L、5L、10L或者介于它们任何两个数值之间的量。在一个具体例子中,分蘖期每亩冲施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3L,孕穗期每亩冲施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5L。在一个具体例子中,分蘖期每亩冲施发酵原液3L,孕穗期每亩冲施发酵原液5L。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施用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是多糖含量为1-50mg/ml(如1-30或5-20或10mg/ml)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是固体或者浓缩液体,这时可以将其稀释或配制为多糖含量为1-50mg/ml(如1-30或5-20或10mg/ml)的(液体)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或者也可以直接施用,直接施用时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量参照上述施用量来计算,以保证最终施用的多糖量与上述施用方法相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量可以是,使得每亩施用的多糖的量为0.05g/亩到300g/亩,例如0.1-200g/亩,0.2-100g/亩,0.5-50g/亩,如0.1、0.2、0.5、1、2、5、10、20、30、50、80、100、120、150、200、300g/亩或者其中任何两个数值之间的数值范围。对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量可以是,例如,使得每亩施用的多糖的量为,0.05g/亩到20g/亩,例如0.1-10g/亩,0.2-5g/亩,0.5-2g/亩,如0.05、0.1、0.2、0.5、1、2、3、4、5、8、10、20、30、50g/亩或者其中任何两个数值之间的数值范围。对于冲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量可以是,例如,使得每亩施用的多糖的量为,使得每亩施用的多糖的量为1g/亩到300g/亩,例如2-200g/亩,5-200g/亩,10-100g/亩,20-80g/亩,30-50g/亩,如1、2、5、10、20、30、50、80、100、120、150、200、300g/亩或者其中任何两个数值之间的数值范围。
我国微生物肥料主要以活菌制剂为主,存在有效活菌含量低、杂菌率偏高、有效期短等共性问题,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为活性物质的生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桦褐孔菌液体发酵液是以代谢产物β-葡聚糖为主要活性物质的新型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微生物肥料的成效已得到大家的认可。从战略高度来说,新型稳定微生物制剂的研发是可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需求,也是我国当前无公害食物和绿色食物生产实际需求,可削减化肥和农药用量、降低环境污染。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种植面积达4.3亿亩,用桦褐孔菌肥替代20%化学药剂,其市场占有率也相当可观,由此可见,该项目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发展潜力巨大,项目实施后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一个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桦褐孔菌液体发酵菌液生产高含量β-葡聚糖功能性稻米的生产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桦褐孔菌液体发酵菌液和以发酵液活性物质用作水稻生长调节剂,通过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喷施、冲施,生产β-葡聚糖功能性稻米。发酵菌液主要富含β-葡聚糖、三萜、植物促生长因子,田间应用具有促早熟、促生长和提高水稻产量等功效,尤为重要的是能改善稻米口感、增香,生产的大米中的“β-葡聚糖”含量可显著高出普通大米3倍以上。
在又一个方面,本发明是以建立高β-葡聚糖代谢产物为目的进行的液体发酵,通过复合碳/氮源合理复方复配,使用最低的营养成分获得高收率活性物质的一种技术,同时将富含β-葡聚糖的桦褐孔菌发酵液用在水稻种植的特定阶段,激活植物免疫系统,从而达到促进植株生长、促早熟、提高产量和稻米中β-葡聚糖含量,改善稻米口感,使稻米增香,生产具有保健功能的稻米,目前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研发桦褐孔菌水稻促生长调节剂,将其用于绿色(有机)和特色水稻种植上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该项研究将有助于开展药用真菌的大力开发利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人类身体健康,对将来开展保健食品和抗癌药剂的开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的桦褐孔菌发酵液在水稻田间施用,将微生物发酵代谢活性物质用作水稻生长调节剂,生产功能稻米,该技术已在保密条件下推广田间试验3年,获得了大田促分蘖、促早熟、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中β-葡聚糖含量的效果,技术稳定可靠,操作简单,也是符合无公害和绿色食物生产需求,更是削减化肥和农药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
我国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5000万亩以上,气温冷凉和生长期病害致使年减产3%以上,化学农药使用过当可造成人畜伤害,使稻米质量下降。本发明的高活性发酵液应用可显著提高大米中的“β-葡聚糖”含量,功能大米具有巨大的消费人群,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国内、外首次以发酵液为主液作为水稻生长调节剂,用于水稻田间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五常、方正等水稻种植户大田使用在插秧后5-7天和分蘖期前5天冲施该菌液,可促进秧苗返青,增加水稻有效分蘖数11.0%以上。抽穗期使用可促进稻米β-葡聚糖含量,小区使用该菌剂熟期总体提前5-7天,产量提高10-12%,β-葡聚糖含量提高3倍。这无疑将药用菌功效成分扩大化的转移到百姓日常餐桌上,通过三餐温饱实现强身健体,生产的稻米功能显著经济效益可提升1倍以上,这项应用社会效益显著。在黑龙江省五常、方正、鸡西等水稻主产区推广应用1000公顷,新增总利润4000万元以上。
本发明涉及的微生物保藏信息:本发明的一种桦褐孔菌菌株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为2014年12月25日,保藏编号为CGMCCNo.10297。但是,本发明桦褐孔菌菌株并不限于该保藏菌株,而是可以采用任何桦褐孔菌菌株。
附图说明
本发明采用以下附图来举例说明本发明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的有益效果,其中菌液1或1号菌液为下文实施例1中的生物菌液1号,菌液2或2号菌液为下文实施例2中的生物菌液2号,空白为对照组作物。应当理解的是,这些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并不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使用本发明的作物生长调节剂的分蘖期水稻照片。
图2为使用本发明的作物生长调节剂的成熟期水稻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促进对本发明的理解,以下将参考某些实施方式,并且将使用特定语言来描述本发明。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不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任何改变和进一步的修改,以及本发明的任何进一步应用,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会想到的。
实施例1
桦褐孔菌子实体提取液的制备
野生桦褐孔菌购自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将野生桦褐孔菌于60℃烘干至恒重,然后将菌体粉碎,过筛120目(筛孔尺寸:0.125mm),得桦褐孔菌菌粉。精确称取桦褐孔菌菌粉500g,按1:40体积料水比加入蒸馏水。于100℃下煮2.5h,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测定多糖含量(多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加水稀释至多糖含量10mg/mL,为生物菌液1号。
实施例2
桦褐孔菌深层发酵液的生产
菌种制备:将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297的桦褐孔菌菌株(本发明还可以使用其他桦褐孔菌菌株)用cPDA培养基(综合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转接两次,每次25℃培养10天,获得母种块。cPDA培养基(/L):马铃薯200.0g(浸出汁),葡萄糖20.0g,蛋白胨0.5g,KH2PO4 3.0g,MgSO4.7H2O 1.5g,VB1 10mg,琼脂14g,pH自然。活化一级种培养基:细杂木屑(过20目筛,筛孔尺寸:0.850mm)87.5%,麦麸20%,石灰1%,石膏0.5%,白糖1%,含水量60%。将配制好的活化一级种培养基装500mL三角瓶,每瓶装湿料450g,高压滤菌薄膜封口,121℃灭菌1.5h,冷却,无菌操作接入1cm×1cm母种块2块,25℃静止培养至满瓶,为活化一级种。二级种子培养基:以葡萄糖,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为原料,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碳源2.0%,氮源0.4%,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 0.01‰,培养基初始pH4.5。1000mL三角瓶中装入二级种子培养基700mL,高压滤菌薄膜封口,115℃灭菌40min,冷却,无菌操作接入活化一级种量3%,发酵温度27℃,摇床转速130r/min,前期静止培养时间1d,后期摇床发酵时间4d,为二级种子。
深层发酵培养基:以麦芽糖,葡萄糖,豆粉(过120目筛,筛孔尺寸:0.125mm),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为原料,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麦芽糖2.0%、葡萄糖1.0%,豆粉0.2%,酵母膏0.6%,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 0.01‰,培养基初始pH4.5。在2000L发酵罐中使用深层发酵培养基,采用装样量4/5v/v,接种量0.5%(v/v),发酵温度27℃,罐压0.04Mpa,通气量1:0.3v/v.m,发酵时间144h,发酵液以胞外多糖含量达10mg/mL以上时终止发酵,200目(孔径尺寸:0.075mm)滤膜过滤菌丝,清液100℃灭活15min得桦褐孔菌深层发酵液。
上述处理后的桦褐孔菌深层发酵液加水稀释至工作液中多糖含量为10mg/mL,为生物菌液2号。
实施例3
生物菌液试验工作
3.1试验目的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明确生物菌液在水稻上喷施的安全浓度,以及喷施、冲施的应用效果。
3.2试验材料
本实施例的试验材料为生物菌液1号、生物菌液2号。
3.3试验设计
采用大区对比的试验方法,整地前取0-20cm土层,测定土壤养分本底值;对水稻生育性状进行动态测定;成熟期,各处理随机选择长势均匀地点,采收1m2进行测产。
3.3.1喷施的试验设计:
大区对比试验,每处理100m2,不设重复,分别在分蘖期、孕穗期喷施。试验设三个菌液施用梯度,分别为每亩200mL、100mL、50mL,菌液与10kg水混合后喷施。试验设计处理如下:
处理1,常规施肥(10kg清水对照);
处理2,常规施肥+分蘖期、孕穗期1号菌液200mL/亩喷施;
处理3,常规施肥+分蘖期、孕穗期1号菌液100mL/亩喷施;
处理4,常规施肥+分蘖期、孕穗期1号菌液50mL/亩喷施;
处理5,常规施肥+分蘖期、孕穗期2号菌液200mL/亩喷施;
处理6,常规施肥+分蘖期、孕穗期2号菌液100mL/亩喷施;
处理7,常规施肥+分蘖期、孕穗期2号菌液50mL/亩喷施。
3.3.2冲施的试验设计:
大区对比试验,不设重复,分蘖期每亩冲施菌液(提取液或者发酵液的原液)3L,孕穗期每亩冲施菌液5L,试验设计处理如下:
对照组:常规施肥;
子实体提取组:常规施肥+1号菌液;
深层发酵液组:常规施肥+2号菌液。
3.4试验地点
本实施例的试验地点设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会发镇永丰村,种植水稻的品种为龙稻18,当地施肥量为每亩施底肥(17-12-16,为N:P:K百分比)22.5kg,追返青肥(硫酸铵含N 20.5%)5kg,追分蘖肥(尿素含N 46%)5kg,追穗肥(15-0-12,为N:P:K百分比)3kg,试验地土壤情况见表1。
表1试验地点基本情况
3.5试验结果分析
3.5.1喷施生物菌液应用效果分析
3.5.1.1喷施生物菌液对孕穗期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稻孕穗期,1号菌液(200mL/亩)喷施的平均株高最高,达45.62cm;其次为2号菌液(50mL/亩)喷施平均株高44.76cm;各喷施生物菌液处理的植株鲜重、干重以及叶绿素含量(SPAD)均高于常规施肥,其中2号菌液(200mL/亩)喷施的植株鲜重最大、分蘖数最多,1号菌液(200mL/亩)喷施的叶绿素含量(SPAD)最高。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喷施生物菌液处理生育性状整体优于常规施肥,但喷施生物菌液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2喷施生物菌液对水稻孕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3.5.1.2喷施生物菌液对成熟期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
喷施生物菌液能够促进水稻分蘖,各喷施生物菌液处理的分蘖数均多于常规施肥,其中2号菌液(200mL/亩)喷施分蘖数增加的最多,分蘖数增加幅度为1.67%-6.56%。喷施生物菌液能够增加水稻穗长,穗长由大至小顺序为1号菌液(100mL/亩)喷施>2号菌液(200mL/亩)喷施>2号菌液(100mL/亩)喷施>常规施肥;各喷施生物菌液处理的株高和穗重均高于常规施肥。
表3喷施生物菌液对成熟期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
3.5.1.3喷施生物菌液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喷施生物菌液能够提高水稻产量,1号菌液(200mL/亩)喷施产量最高(612.50kg/亩),较常规施肥增加4.26%,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增产幅度为1.07%-4.26%。产量大小顺序为:1号菌液(200mL/亩)喷施>1号菌液(100mL/亩)喷施>2号菌液(50mL/亩)喷施>2号菌液(100mL/亩)喷施>2号菌液(200mL/亩)>1号菌液(50mL/亩)>处理1(常规施肥)。
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各喷施生物菌液处理穗数和千粒重均高于常规施肥,其中1号菌液(200mL/亩)喷施的穗数比常规施肥多10.4穗/m2,千粒重比常规施肥高1.25g,因此,喷施生物菌液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穗数的提高。
表4喷施生物菌液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abc:0.05水平差异显著性
3.5.2生物菌液冲施应用效果分析
3.5.2.1冲施生物菌液对孕穗期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冲施生物菌液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在水稻孕穗期,施用菌液的处理植株鲜、干重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其中2号菌液鲜、干重最高,分别比常规施肥增加了16.05%和19.39%。冲施生物菌液处理的株高比常规施肥高,分蘖数也多于常规施肥。
表5冲施生物菌液对水稻孕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ab:0.05水平差异显著性
3.5.2.2冲施生物菌液对成熟期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
冲施生物菌液能够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株高、穗重和穗长。与常规施肥相比,1号菌液和其中2号菌液冲施的分蘖数分别增加了10.52%和11.08%;株高分别增高了5.04%和7.36%,穗重分别增加了16.20%和18.43%,穗长分别增加了5.85%和5.37%。
表6冲施生物菌液对成熟期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
3.5.2.3冲施生物菌液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冲施生物菌液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冲施生物菌液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其中2号菌液产量最高(660.60kg/亩),较常规施肥增加12.45%;1号菌液较常规施肥增加10.62%。
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各冲施生物菌液处理穗数和穗粒数均高于常规施肥,特别是1号菌液和2号菌液的穗数与常规施肥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这也是冲施生物菌液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表7冲施生物菌液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ab:0.05水平差异显著性
3.6试验结论
本实施例的结果显示:
1.喷施生物菌液、冲施生物菌液均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本发明的试验条件下,冲施效果好于喷施;喷施生物菌液的增产幅度为1.07%-4.26%,冲施1号、2号生物菌液分别增产了10.62%和12.45%。
2.在生物菌液喷施量为每亩50mL-200mL时,各处理均表现为增产,叶片未出现肥害现象。
实施例4
生物菌液大田使用
在插秧后5-7天和分蘖期前5天冲施该菌液(生物菌液1号和生物菌液2号),可促进秧苗返青,增加水稻有效分蘖数11.0%以上(图1)。抽穗期使用可促进稻米β-葡聚糖含量,小区使用该菌液熟期总体提前5-7天,产量提高10-12%(图2),β-葡聚糖含量提高3倍。
实施例5
β-葡聚糖含量测定
按谷物及其制品中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国家标准NY/T2006-2011方法测定实施例3中水稻生产的稻米的β-葡聚糖含量。简言之,取50g以上样品,使用粉碎机粉碎,混匀后于广口瓶中密闭保存。精确称取待测样品0.10000g,放入玻璃试管底部。向待测样品试管中添加0.2mL 50%乙醇溶液,于旋涡混合仪上剧烈振荡数秒,沸水浴中继续保持2min,同前振荡处理。试管在50℃水浴中保温5min,添加0.2mL地衣聚糖酶溶液,剧烈振荡数秒;加盖试管塞,50℃水浴继续保温60min;其间将试管取出,振荡处理3~4次。取出试管,向其中添加5mL200mmol/L乙酸钠缓冲液,混合均匀,室温下冷却5~10min;离心(1000g,10min),取上清液,备用。分别准确移取0.1mL上清液至3支试管的底部,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添加0.1mLβ-葡聚糖苷酶溶液;另一支试管中添加0.1mL 50mmol/L乙酸钠缓冲液,作为反应空白,将上述试管在50℃保温10min。分别移取3.0mL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缓冲液混合物至各试管(包括2个测试样(每种米分别2个测试样)、1个反应空白、3个D-葡萄糖标准工作溶液、1个试剂空白),50℃反应20min;取出试管,冷却至室温。以试剂空白调零,于510nm处测定吸光值。计算样品中的β-葡聚糖含量。以上测定方法中所用试剂配制方法及计算方法见谷物及其制品中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国家标准NY/T 2006-2011方法。
结果显示,喷施或冲施生物菌液1号或生物菌液2号后,稻米中β-葡聚糖含量为6.1-6.4%,与对照处理组相比至少提高3倍。
实施例6
米饭口感和风味品尝实验
取实施例3中水稻生产的稻米做出的饭进行口感风味品尝实验。品尝人数共100人(18-28岁的男性和女性各50人),分别对用实施例3所生产的稻米做出的饭进行品尝(品尝样品均为收获的米一周内获得的新鲜米)。采用不记名打分制,满分10分,分数高则表示效果好,并对是否喜欢产品程度进行总体评价。
结果显示,90人以上的品尝者认为处理2-7的喷施处理的水稻所生产的大米与作为对照的处理1的常规施肥处理的水稻所生产的大米相比口感更有嚼头,并且与对照相比,处理2-7的水稻所生产的大米闻起来和吃起来米香味更浓;至于冲施处理的水稻,与对照组相比,子实体提取组和深层发酵液组的水稻生产的大米的口感更有嚼头,并且与对照相比,子实体提取组和深层发酵液组的水稻生产的大米闻起来和吃起来米香味同样更加浓郁。
实施例7
食药用菌提取液的制备
野生灵芝购自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将野生灵芝于60℃烘干至恒重,然后将菌体粉碎,过筛120目(筛孔尺寸:0.125mm),得灵芝粉。精确称取灵芝粉500g,按1:40体积料水比加入蒸馏水。于100℃下煮2.5h,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测定多糖含量,加水稀释至多糖含量10mg/mL,为灵芝提取液。
将本实施例获得的灵芝提取液与实施例1的生物菌液1号混合,得到本发明的一种替代植物生长调节剂。
其他食药用菌如香菇、猴头、虫草、茯苓、猪苓、桑黄、木耳、云芝等食药用菌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提取液也参照上述制备方法进行生产,并且将如此获得的一种或多种提取液与实施例1的生物菌液1号混合,得到本发明的另外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实施例8
食药用菌发酵液的生产
吉林省长白山地区的野生灵芝学名为松杉灵芝,栽培户已经从野生松杉灵芝中分离和制作了原种。本实施例将该原种用cPDA培养基(综合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转接两次,每次25℃培养10天,获得母种块。cPDA培养基(/L):马铃薯200.0g(浸出汁),葡萄糖20.0g,蛋白胨0.5g,KH2PO4 3.0g,MgSO4.7H2O 1.5g,VB1 10mg,琼脂14g,pH自然。活化一级种培养基:细杂木屑(过20目筛,筛孔尺寸:0.850mm)87.5%,麦麸20%,石灰1%,石膏0.5%,白糖1%,含水量60%。将配制好的活化一级种培养基装500mL三角瓶,每瓶装湿料450g,高压滤菌薄膜封口,121℃灭菌1.5h,冷却,无菌操作接入1cm×1cm母种块2块,25℃静止培养至满瓶,为活化一级种。二级种子培养基:以葡萄糖,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为原料,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碳源2.0%,氮源0.4%,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 0.01‰,培养基初始pH4.5。1000mL三角瓶中装入二级种子培养基700mL,高压滤菌薄膜封口,115℃灭菌40min,冷却,无菌操作接入活化一级种量3%,发酵温度27℃,摇床转速130r/min,前期静止培养时间1d,后期摇床发酵时间4d,为二级种子。
深层发酵培养基:以麦芽糖,葡萄糖,豆粉(过120目筛,筛孔尺寸:0.125mm),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为原料,其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麦芽糖2.0%、葡萄糖1.0%,豆粉0.2%,酵母膏0.6%,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 0.01‰,培养基初始pH4.5。在2000L发酵罐中使用深层发酵培养基,采用装样量4/5v/v,接种量0.5%(v/v),发酵温度27℃,罐压0.04Mpa,通气量1:0.3v/v.m,发酵时间144h,发酵液以胞外多糖含量达10mg/mL以上时终止发酵,200目(孔径尺寸:0.075mm)滤膜过滤菌丝,清液100℃灭活15min后加水稀释至工作液中多糖含量为10mg/mL,为灵芝发酵液。
将本实施例获得的灵芝发酵液与实施例2的生物菌液2号混合,得到本发明的又一种替代植物生长调节剂。
其他食药用菌如香菇、猴头、虫草、茯苓、猪苓、桑黄、木耳、云芝等食药用菌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发酵液也参照上述制备方法进行生产,并且将如此获得的一种或多种发酵液与实施例2的生物菌液2号混合,得到本发明的另外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实施例9
采用与实施例3相似的步骤对实施例7和8所获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或者冲施实施例7和8所获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处理后的水稻生育性状整体优于常规施肥;相比常规施肥,喷施或者冲施实施例7和8所获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水稻分蘖数增加,穗长更长,株高更高,穗重更重;与常规施肥相比,喷施或者冲施实施例7和8所获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水稻产量更高,喷施或冲施后水稻的穗数更多,千粒重更重;相比于常规施肥处理,喷施或者冲施实施例7和8所获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水稻的植株鲜、干重显著高于常规施肥。这表明,喷施或者冲施实施例7和8所获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在增产的同时植株叶片没有出现肥害现象。
采用与实施例4相似的步骤对实施例7和8所获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例7和8所获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促进秧苗返青,增加水稻有效分蘖数,熟期总体提前。
通过实施例5的测定方法测量通过施用实施例7和8所获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得到的稻米中β-葡聚糖含量。结果显示,施用实施例7和8所获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后,稻米中β-葡聚糖含量相比常规施肥的对照组至少提高了3倍。
通过实施例6的米饭口感和风味品尝实验对通过施用实施例7和8所获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得到的稻米所做出的米饭进行口感风味品尝测试。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对照相比,施用实施例7和8获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后,米饭口感更有嚼头、闻起来和吃起来更加香甜。
本文提供的任何和所有实施例或示例性语言的使用仅旨在更好地说明本发明,而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限制,除非另有要求。说明书中的语言不应被解释为指示任何未要求保护的元素对于实施本发明是必要的。
本说明书中引用的所有出版物和专利申请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如同每个单独的出版物或专利申请被具体地和单独地指明通过引用并入。此外,本文所述的任何理论、机制、证明或发现旨在进一步增强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且不意图以任何方式将本发明限制到这样的理论、机制、证明或发现。尽管已经在附图和前面的描述中详细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应当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本发明还涉及如以下段落所示的实施方案:
段落1.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包含有效调节植物(如作物)生长的、来源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guus(Fr.)Pilat)的含多糖活性成分;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其中所述活性成分能改善植物(如作物)的以下性状中的至少一种:促进植株生长、促早熟、提高产量和植物(如作物)食用部分(如谷粒)中β-葡聚糖含量,改善食用部分口感和/或使其增香;特别是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和提高谷粒中β-葡聚糖含量;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其中桦褐孔菌的活性成分含有桦褐孔菌多糖;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包含桦褐孔菌提取物,如水提取物或其浓缩物、干燥产物或其他加工产物;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包含桦褐孔菌发酵液或其浓缩物、干燥产物、提取物或其他加工产物;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浓缩物、干燥产物、提取物或其他加工产物含有桦褐孔菌多糖。
段落2.段落1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所述植物(如作物)是单子叶植物,如禾本科植物(如作物),如小米、玉米或稻,如水稻;例如可以选自饲料作物、油料作物、谷类作物、水果作物、观赏植物、蔬菜作物、纤维作物、香料作物、坚果作物、草料作物、糖料作物、饮料作物、块茎作物、块根作物和森林作物,优选谷类作物,更优选水稻。
段落3.段落1或2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活性成分的多糖含量为0.1-100mg/mL、1-100mg/mL、1-30mg/mL、2-20mg/mL,优选活性成分的多糖含量为0.1、0.2、0.3、0.4、0.5、0.6、0.7、0.8、0.9、1、2、3、4、5、6、7、8、9、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mg/mL或者介于它们任何两个数值之间的多糖含量。
段落4.段落1-3任一项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来源于桦褐孔菌的含多糖活性成分包含(或者是)桦褐孔菌提取物,例如桦褐孔菌的水提取物(用水提取桦褐孔菌菌体得到的产物,可通过例如在加热的条件(如70-100(如80-100、90-100或100)摄氏度)下用水提取桦褐孔菌菌体而获得);在一个具体例子中,桦褐孔菌提取物为提取液。
段落5.段落4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桦褐孔菌提取液是通过以下方法获得的:将桦褐孔菌烘干至恒重,然后将菌体粉碎,过筛,得桦褐孔菌菌粉,然后将桦褐孔菌菌粉加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如70-100(如80-100、90-100或100)摄氏度处理1-5h,提取1-3次,合并提取液;还可以包括测定多糖含量,稀释至所需多糖含量,获得桦褐孔菌提取液。
段落6.段落1-3任一项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来源于桦褐孔菌的含多糖活性成分包含(或者是)桦褐孔菌发酵液,在一个具体例子中,是桦褐孔菌深层发酵液;所述发酵液可以含有或不含桦褐孔菌。
段落7.段落6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采用深层发酵技术获得桦褐孔菌发酵液。
段落8.段落7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桦褐孔菌发酵液是通过以下方法获得的:将桦褐孔菌用cPDA培养基培养获得母种,将母种用活化一级种培养基培养获得活化一级种,将活化一级种用二级种子培养基培养获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用深层发酵培养基培养至所需多糖含量,过滤菌丝,将过滤液灭活得到桦褐孔菌发酵液。
段落9.段落6-8任一项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不进行过滤菌丝的步骤。
段落10.段落1-9任一项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还包含另外的食药用菌的活性成分如提取物(如提取液)或发酵液(发酵液可含有或不含食药用菌)。
段落11.段落10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食药用菌选自灵芝、香菇、猴头、虫草、茯苓、猪苓、桑黄、木耳、云芝中的一种或多种。
段落12.制备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法,包括制备桦褐孔菌提取物,例如桦褐孔菌的水提取物(用水提取桦褐孔菌菌体得到的产物,可通过例如在加热的条件(如70-100(如80-100、90-100或100)摄氏度)下用水提取桦褐孔菌菌体而获得);在一个具体例子中,桦褐孔菌提取物为提取液。
段落13.制备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法,包括制备桦褐孔菌发酵液。
段落14.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促进植物分蘖的用途。
段落15.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促进植物生长的用途。
段落16.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促进植物早熟的用途。
段落17.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提高植物产量的用途。
段落18.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提高植物谷粒中β-葡聚糖含量的用途。
段落19.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改善植物食用部分口感的用途。
段落20.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使植物食用部分增香的用途。
段落21.促进植物分蘖的方法,包括向植物施用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段落22.促进植物生长的方法,包括向植物施用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段落23.促进植物早熟的方法,包括向植物施用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段落24.提高植物产量的方法,包括向植物施用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段落25.提高植物谷粒中β-葡聚糖含量的方法,包括向植物施用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段落26.改善植物食用部分口感的方法,包括向植物施用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段落27.使植物食用部分增香的方法,包括向植物施用段落1-1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段落28.段落21-27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施用是喷施。
段落29.段落21-27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施用是冲施。

Claims (10)

1.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包含有效调节植物(如作物)生长的、来源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guus(Fr.)Pilat)的含多糖活性成分;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其中所述活性成分能改善植物(如作物)的以下性状中的至少一种:促进植株生长、促早熟、提高产量和植物(如作物)谷粒中β-葡聚糖含量,改善食用部分口感和/或使其增香;特别是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和提高谷粒中β-葡聚糖含量;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其中桦褐孔菌的活性成分含有桦褐孔菌多糖。
2.权利要求1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所述植物(如作物)是单子叶植物,如禾本科植物(如作物),如小米、玉米或稻,如水稻;例如可以选自饲料植物(如作物)、油料植物(如作物)、谷类植物(如作物)、水果植物(如作物)、观赏植物、蔬菜植物(如作物)、纤维植物(如作物)、香料植物(如作物)、坚果植物(如作物)、草料植物(如作物)、糖料植物(如作物)、饮料植物(如作物)、块茎植物(如作物)、块根植物(如作物)和森林植物(如作物),优选谷类植物(如作物),更优选水稻。
3.权利要求1或2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活性成分的多糖含量为0.1-100mg/mL、1-100mg/mL、1-30mg/mL、2-20mg/mL,优选活性成分的多糖含量为0.1、0.2、0.3、0.4、0.5、0.6、0.7、0.8、0.9、1、2、3、4、5、6、7、8、9、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mg/mL或者介于它们任何两个数值之间的多糖含量。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来源于桦褐孔菌的含多糖活性成分包含桦褐孔菌提取物,例如桦褐孔菌的水提取物(用水提取桦褐孔菌菌体得到的产物,可通过例如在加热的条件(如70-100(如80-100、90-100或100)摄氏度)下用水提取桦褐孔菌菌体而获得);在一个具体例子中,桦褐孔菌提取物为提取液。
5.权利要求4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桦褐孔菌提取液是通过以下方法获得的:将桦褐孔菌烘干至恒重,然后将菌体粉碎,过筛,得桦褐孔菌菌粉,然后将桦褐孔菌菌粉加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如70-100(如80-100、90-100或100)摄氏度处理1-5h,提取1-3次,合并提取液;还可以包括测定多糖含量,稀释至所需多糖含量,获得桦褐孔菌提取液。
6.权利要求1-3任一项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来源于桦褐孔菌的含多糖活性成分包含桦褐孔菌发酵液,在一个具体例子中,是桦褐孔菌深层发酵液;所述发酵液可以含有或不含桦褐孔菌。
7.权利要求6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中采用深层发酵技术获得桦褐孔菌发酵液。
8.权利要求7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桦褐孔菌发酵液是通过以下方法获得的:将桦褐孔菌用cPDA培养基培养获得母种,将母种用活化一级种培养基培养获得活化一级种,将活化一级种用二级种子培养基培养获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用深层发酵培养基培养至所需多糖含量,过滤菌丝,将过滤液灭活得到桦褐孔菌发酵液。
9.权利要求6-8任一项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中不进行过滤菌丝的步骤。
10.权利要求1-9任一项的植物(如作物)生长调节剂,其还包含另外的食药用菌的活性成分如提取物(如提取液)或发酵液(发酵液可含有或不含食药用菌)。
CN201710584215.6A 2017-07-18 2017-07-18 基于桦褐孔菌的作物生长调节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Pending CN1071733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84215.6A CN107173394A (zh) 2017-07-18 2017-07-18 基于桦褐孔菌的作物生长调节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84215.6A CN107173394A (zh) 2017-07-18 2017-07-18 基于桦褐孔菌的作物生长调节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73394A true CN107173394A (zh) 2017-09-19

Family

ID=59838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84215.6A Pending CN107173394A (zh) 2017-07-18 2017-07-18 基于桦褐孔菌的作物生长调节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73394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0808A (zh) * 2018-01-31 2018-07-10 万宁万维诺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诺丽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73673A (zh) * 2019-01-14 2019-04-26 四川惠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植物β-葡聚糖含量的调节剂
CN110477024A (zh) * 2019-08-30 2019-11-22 天津农学院 一种玉米苗期助长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121283A (zh) * 2021-04-30 2021-07-16 五常市你知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葡聚糖植物能量营养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RU2794783C1 (ru) * 2022-07-05 2023-04-25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Куба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ФГБОУ ВО "КубГУ") Применение спиртового экстракта березового гриба чага в качестве ростстимулирующего средства для томатов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61586A (ja) * 2005-12-09 2007-06-28 Sakurano Boeki Kk カバノアナタケ抽出液、カバノアナタケ抽出液の製造方法、カバノアナタケ抽出液を水田に使用する方法、カバノアナタケ抽出液を果実・野菜・花卉に使用する方法、カバノアナタケ抽出液をファレノプシスに対して使用する方法
CN102115350A (zh) * 2010-12-16 2011-07-06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一种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基及桦褐孔菌的深层发酵方法
CN102898210A (zh) * 2012-09-20 2013-01-30 福建农林大学 用于桦褐孔菌发酵的培养基及发酵产多糖的方法与应用
CN105143149A (zh) * 2013-04-26 2015-12-09 倍薰诊(株式会社) 含有泥炭提取物与白桦茸提取物的肥料组合物
CN106434755A (zh) * 2016-09-30 2017-02-22 北京工商大学 桦褐孔菌深层发酵产物及用途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61586A (ja) * 2005-12-09 2007-06-28 Sakurano Boeki Kk カバノアナタケ抽出液、カバノアナタケ抽出液の製造方法、カバノアナタケ抽出液を水田に使用する方法、カバノアナタケ抽出液を果実・野菜・花卉に使用する方法、カバノアナタケ抽出液をファレノプシスに対して使用する方法
CN102115350A (zh) * 2010-12-16 2011-07-06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一种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基及桦褐孔菌的深层发酵方法
CN102898210A (zh) * 2012-09-20 2013-01-30 福建农林大学 用于桦褐孔菌发酵的培养基及发酵产多糖的方法与应用
CN105143149A (zh) * 2013-04-26 2015-12-09 倍薰诊(株式会社) 含有泥炭提取物与白桦茸提取物的肥料组合物
CN106434755A (zh) * 2016-09-30 2017-02-22 北京工商大学 桦褐孔菌深层发酵产物及用途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0808A (zh) * 2018-01-31 2018-07-10 万宁万维诺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诺丽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73673A (zh) * 2019-01-14 2019-04-26 四川惠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植物β-葡聚糖含量的调节剂
CN109673673B (zh) * 2019-01-14 2021-01-19 四川惠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植物β-葡聚糖含量的调节剂
CN110477024A (zh) * 2019-08-30 2019-11-22 天津农学院 一种玉米苗期助长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121283A (zh) * 2021-04-30 2021-07-16 五常市你知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葡聚糖植物能量营养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RU2794783C1 (ru) * 2022-07-05 2023-04-25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Куба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ФГБОУ ВО "КубГУ") Применение спиртового экстракта березового гриба чага в качестве ростстимулирующего средства для томатов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0157B (zh) 蛹虫草的固态发酵方法
CN103819267A (zh) 用于花生种植的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73394A (zh) 基于桦褐孔菌的作物生长调节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7164272A (zh) 一种用于园林废弃物降解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993576A (zh) 一种富硒红薯的栽培方法
CN103518781B (zh) 一种核心生防菌素及含该核心生防菌素的有机肥
CN101891548A (zh) 一种三株地衣芽孢杆菌制作的多效微生物菌肥
CN107646878A (zh) 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的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994092A (zh) 一种生物除草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48928A (zh) 一种温室有机菠菜的种植方法
CN102630709A (zh) 一种马尾松抗逆保健菌根菌剂及其应用方法
CN107673854A (zh) 一种金针菇多次出菇营养补充液及其制备方法
Zhang et al. Brief introduction to a unique edible Bolete-Phlebopus portentosus in Southern China
CN103329720A (zh) 拟康氏木霉smf2菌株在促进植物生长中的应用
CN106282067A (zh) 多功能农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微生态制剂与应用
KR101844633B1 (ko) 복합기능성 재료가 혼합된 발효 활성액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7324940A (zh) 一种火龙果增效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18472A (zh) 牛樟芝的椴木栽培法
CN101248799A (zh) 一种蜡蚧轮枝菌杀虫剂及其应用
Alshallash et al. Biostimulation of Plectranthus amboinicus (Lour.) spreng. with different yeast strains: Morphological performance, productivity, phenotypic plasticity,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CN109134081A (zh) 一种富含功能性多糖的生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34602A (zh) 一种球孢毛壳菌、菌剂、浸种液及应用
CN107372509A (zh) 一种作物壮苗剂及其用途
CN103931665B (zh) 一种防治褐飞虱的混合配方制剂
Ningsih et al. Application of liquid bioactivator contains Trichoderma spp. and elements of boron (B) as growth of growth and improvement of red onion (Allium cepa L.) resul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