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54582A - 火花塞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54582A
CN107154582A CN201710102885.XA CN201710102885A CN107154582A CN 107154582 A CN107154582 A CN 107154582A CN 201710102885 A CN201710102885 A CN 201710102885A CN 107154582 A CN107154582 A CN 107154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insulator
spark plug
axis
metal fix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028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54582B (zh
Inventor
山本真弘
中川敬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54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54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545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545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4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f electrodes in insulation, e.g. by embed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16Means for dissipating heat

Landscapes

  • Spark Plugs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火花塞,用于提高耐提前点火性能。该火花塞具备:中心电极,沿轴线的方向延伸;绝缘体,具有沿轴线的方向贯通的轴孔并在轴孔内保持中心电极;主体配件,配置在绝缘体的径向的周围并保持绝缘体;和接地电极,与主体配件电连接并在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间隙。主体配件具备在装配于内燃机时向内燃机的燃烧室内露出的前端筒部,前端筒部具有从外周面贯通到内周面并供吸入到燃烧室内的气体通过的贯通孔,所述火花塞的特征在于,在从贯通孔的外周面侧的第一开口向贯通孔的内周面侧的第二开口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绝缘体的前端缘。

Description

火花塞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一种用于在内燃机等中对燃料气体进行点火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在用于内燃机的火花塞中,在绝缘体的前端突出到内燃机的燃烧室侧的情况下,使配置于该绝缘体的外周的主体配件的前端部分突出到燃烧室侧并且在该前端部分设置通气孔。在该技术中可认为,通过设置该通气孔,能够得到绝缘体的冷却效果,能够提高耐提前点火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8/102842号
发明内容
在此,由于近年来的内燃机的高输出化等,因此存在火花塞在容易产生提前点火的更高温的环境下使用的倾向。因此,对火花塞谋求耐提前点火性能的更进一步的提高。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在用于内燃机的火花塞中提高耐提前点火性能的技术。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够作为如下的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一种火花塞,具备:中心电极,沿轴线的方向延伸;绝缘体,具有沿所述轴线的方向贯通的轴孔并在所述轴孔内保持所述中心电极;主体配件,配置在所述绝缘体的径向的周围并保持所述绝缘体;以及接地电极,与所述主体配件电连接并在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主体配件具备在装配于内燃机时向所述内燃机的燃烧室内露出的前端筒部,所述前端筒部具有从外周面贯通到内周面并供吸入到所述燃烧室内的气体通过的贯通孔,所述火花塞的特征在于,在从所述贯通孔的所述外周面侧的第一开口向所述贯通孔的所述内周面侧的第二开口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所述绝缘体的前端缘。
根据上述结构,吸入到燃烧室内的气体从前端筒部的贯通孔的外周面侧通过贯通孔,向绝缘体的前端吹送。其结果是,能够利用吸入到燃烧室内的气体高效地冷却绝缘体的前端。因此,能够抑制由绝缘体的前端过度加热而产生提前点火的情况,能够提高火花塞的耐提前点火性能。
[应用例2]根据应用例1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比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大。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通过贯通孔的气体的流量和流速的增加。
[应用例3]根据应用例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筒部具有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的四个以上的所述贯通孔。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四个以上的贯通孔,无论火花塞装配于内燃机的周向上的位置如何,都能够高效地冷却绝缘体的前端。
[应用例4]根据应用例1~3中的任一例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以在从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开口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开口无法观察到所述绝缘体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由内燃机的异常燃烧而产生的压力通过贯通孔而直接冲击绝缘体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内燃机的异常燃烧引起的绝缘体的损伤。
[应用例5]根据应用例1~3中的任一例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以在从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开口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开口仅能够观察到所述贯通孔的内壁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由内燃机的异常燃烧而产生的压力通过贯通孔而直接冲击绝缘体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内燃机的异常燃烧引起的绝缘体的损伤。
[应用例6]根据应用例1~5中的任一例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配件的前端位于比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靠前端侧处。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内燃机的异常燃烧而产生的压力直接冲击绝缘体。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由内燃机的异常燃烧引起的绝缘体的损伤。
[应用例7]根据应用例1~6中的任一例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至少形成于所述接地电极与所述主体配件连接的周向上的位置处。
从与接地电极连接的周向上的位置侧朝向绝缘体的气体容易被接地电极妨碍。由于通过将贯通孔设置于与接地电极连接的周向上的位置处,能够将从该周向上的位置侧朝向绝缘体的气体引导至绝缘体,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耐提前点火性能。
另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能够以例如火花塞、使用了火花塞的点火装置、搭载该火花塞的内燃机、搭载使用了该火花塞的点火装置的内燃机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是火花塞100的前端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从前端侧向后端方向BD观察火花塞100的图。
图4是图2的贯通孔551附近的放大图。
图5是变形例的主体配件50b的说明图。
图6是变形例的主体配件50c的说明图。
图7是变形例的主体配件50d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方式:
A-1.火花塞的结构:
图1是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一例的剖视图。所图示的点划线表示火花塞100的轴线CL。所图示的截面是包含轴线CL的截面。在下文中,也将与轴线CL平行的方向称为“轴线方向”。将与轴线CL平行的方向中的图1的下方向称为前端方向LD,也将与轴线CL平行的方向中的图1的上方向称为后端方向BD。前端方向LD是从后述的端子配件40朝向后述的电极20、30的方向。并且,也将以轴线CL为中心并位于与轴线CL垂直的面上的圆的直径方向简称为“径向”,也将该圆的圆周方向简称为“周向”。也将前端方向LD的端部简称为前端,也将后端方向BD的端部简称为后端。
火花塞100具备绝缘体10、中心电极20、接地电极30、端子配件40、主体配件50、第一导电性密封层60、电阻体70、第二导电性密封层80、第一密封垫8、滑石9、第二密封垫6以及第三密封垫7。
绝缘体10是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并贯通绝缘体10的轴孔12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绝缘体10通过烧成氧化铝而形成(也能够采用其他绝缘材料)。绝缘体10具有向后端方向BD按顺序排列的腿部13、收缩外径部15、第一主体部17、凸缘部19和第二主体部18。收缩外径部15的外径向前端方向LD逐渐变小。在绝缘体10的收缩外径部15的附近(在图1的例中是第一主体部17)的内部形成有内径向前端方向LD逐渐变小的收缩内径部16。
中心电极20位于绝缘体10的轴孔12内的前端侧。中心电极20是沿轴线方向延伸的棒状体。中心电极20具备中心电极端头28和中心电极主体26。
中心电极主体26具有向后端方向BD按顺序排列的腿部25、凸缘部24和头部23。腿部25的前端侧的部分在绝缘体10的前端侧处向轴孔12的外部露出。中心电极20的其他部分保持在轴孔12内。凸缘部24的前端侧的面被绝缘体10的收缩内径部16支撑。
中心电极主体26通过使用例如镍(Ni)或者包含镍来作为主成分的合金(例如NCF600、NCF601)而形成。另外,中心电极主体26也可以包含埋设于内部的芯材,所述芯材由在热传导性方面比Ni或者包含Ni来作为主成分的合金更优异的铜或者以铜为主成分的合金而形成。
中心电极端头28通过例如激光焊接而与中心电极主体26的腿部25的前端部分接合。中心电极端头28由以高熔点的贵金属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该中心电极端头28的材料使用例如铱(Ir)、铂(Pt)或者以Ir、Pt为主成分的合金。
端子配件40位于绝缘体10的轴孔12内的后端侧。端子配件40是沿轴线方向延伸的棒状体,使用导电材料(例如低碳钢等金属)而形成。端子配件40具有向前端方向LD按顺序排列的盖安装部41、凸缘部42和腿部43。盖安装部41在绝缘体10的后端侧处向轴孔12的外部露出。腿部43插入于绝缘体10的轴孔12。
圆柱状的电阻体70在绝缘体10的轴孔12内配置在端子配件40和中心电极20之间。电阻体70具有降低产生火花时的电磁波噪声的功能。电阻体70由包含例如作为主成分的玻璃颗粒、玻璃以外的陶瓷颗粒以及导电性材料的组成物形成。
第一导电性密封层60配置在中心电极20和电阻体70之间,第二导电性密封层80配置在端子配件40和电阻体70之间。其结果是,中心电极20和端子配件40经由电阻体70和导电性密封层60、80而电连接。导电性密封层60、80由包含例如B2O3-SiO2系等的玻璃颗粒和金属颗粒(Cu、Fe等)的组成物而形成。
主体配件50是具有沿轴线CL延伸并贯通主体配件50的插入孔59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主体配件50通过使用低碳钢而形成(也能够采用其他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材料))。主体配件50的插入孔59供绝缘体10插入。主体配件50以配置在绝缘体10的径向上的周围的状态保持绝缘体10。在主体配件50的前端侧处,绝缘体10的前端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腿部13的前端侧的部分)向插入孔59的外部露出。在主体配件50的后端侧处,绝缘体10的后端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二主体部18的后端侧的部分)向插入孔59的外部露出。
主体配件50具有向后端方向BD按顺序排列的前端筒部55、螺纹部52、基座部54、变形部58、工具卡合部51和敛缝部53。在基座部54和螺纹部52之间嵌入有折弯金属板而形成的环状的衬垫5。
基座部54是凸缘状的部分。螺纹部52是在外周面形成有用于螺合于内燃机(例如汽油发动机)的装配孔的螺纹的大致圆筒状的部分。前端筒部55是配置于螺纹部52的前端侧且未在外周面形成螺纹的大致圆筒状的部分。前端筒部55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例如优选为1.5mm以上。前端筒部55具有从外周面贯通到内周面的多个贯通孔551。关于前端筒部55的详细的结构将在下文中叙述。
主体配件50具有配置于比变形部58靠前端侧处的收缩内径部56。收缩内径部56的内径从后端侧向前端方向LD逐渐变小。在主体配件50的收缩内径部56和绝缘体10的收缩外径部15之间夹持有第一密封垫8。第一密封垫8是铁制的O环(也能够采用其他材料(例如铜等金属材料))。
工具卡合部51的形状是与火花塞扳手卡合的形状(例如六棱柱)。在工具卡合部51的后端侧设置有敛缝部53。敛缝部53配置于比绝缘体10的凸缘部19靠后端侧处且形成主体配件50的后端侧的端部。敛缝部53向径向的内侧弯折。
在主体配件50的后端侧处,在主体配件50的内周面和绝缘体1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的空间SP。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空间SP是被主体配件50的敛缝部53以及工具卡合部51和绝缘体10的凸缘部19的后端部分以及第二主体部18包围的空间。在该空间SP内的后端侧配置有第二密封垫6。在该空间SP内的前端侧配置有第三密封垫7。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密封垫6、7是铁制的C环(也能够采用其他材料)。在空间SP内的两个密封垫6、7之间填充有滑石(脱石)9的粉末。
在制造火花塞100时,敛缝部53以向内侧折弯的方式进行敛缝。并且,敛缝部53向前端侧按压。由此,变形部58变形,经由密封垫6、7和滑石9,绝缘体10在主体配件50内向前端侧按压。第一密封垫8在收缩外径部15和收缩内径部56之间被按压,并对主体配件50和绝缘体10之间进行密封。由此,抑制内燃机的燃烧室内的气体通过主体配件50和绝缘体10之间而向外泄漏。并且,主体配件50固定于绝缘体10。
接地电极30具有接地电极主体33和接地电极端头38。接地电极主体33是与主体配件50电连接的棒状的部件。接地电极主体33使用例如Ni或者包含Ni来作为主成分的合金(例如NCF600、NCF601)而形成。另外,接地电极主体33也可以与中心电极主体26同样地包含埋设于内部的芯材,所述芯材由在热传导性方面比Ni或者包含Ni来作为主成分的合金更优异的铜或者以铜为主成分的合金而形成。接地电极端头38使用例如Pt(铂)或者以Pt为主成分的合金,具体来说使用Pt-20Ir合金(含有20质量%的铱的铂合金)等而形成。
A-2.火花塞的前端附近的结构
参照图2、图3对火花塞100的前端附近的结构进一步进行说明。图2是火花塞100的前端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2的放大剖视图是以包含轴线CL的截面将装配于内燃机的缸盖EH的装配孔PH的状态下的火花塞100的前端附近剖切的剖视图。图3是从前端侧向后端方向BD观察火花塞100的图。在图3中,为了避免图的复杂化,图示主体配件50的前端筒部55和绝缘体10的腿部13的前端面13s,省略其他构成要素的图示。
前端筒部55在火花塞100装配于内燃机时在内燃机的燃烧室内露出。更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前端筒部55的大致整体在火花塞100装配于内燃机的缸盖EH的装配孔PH时从缸盖EH的内壁面IS向燃烧室内突出。
绝缘体10的前端(即腿部13的前端)位于比前端筒部55的前端靠前端侧处。并且,中心电极主体26的前端和中心电极端头28位于比绝缘体10的前端靠前端侧处。
接地电极主体33的一端是通过例如电阻焊而与主体配件50的前端连接以使接地电极30与主体配件50电导通的连接端31。接地电极主体33的另一端是自由端32。接地电极主体33从与主体配件50连接的连接端31向前端方向LD延伸并向轴线CL弯曲。并且,接地电极主体33沿与轴线CL垂直的方向延伸至自由端32。
接地电极主体33中的沿与轴线CL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自由端32侧的部分的一侧面与中心电极端头28在轴线CL上沿轴线方向相对。在接地电极主体33的该一侧面在与中心电极端头28相对的位置上焊接有接地电极端头38。接地电极端头38在与中心电极端头28之间形成火花间隙。
上述的形成于前端筒部55的贯通孔551以供吸入到内燃机的燃烧室内的气体通过的方式形成。如图3所示,多个贯通孔551的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使得多个贯通孔551在前端筒部55处的周向上的位置分散地配置。具体来说,多个贯通孔551以使周向上的位置相邻的两个贯通孔551之间的周向上的角度θ相等的方式配置。在图3的例中,由于贯通孔551的个数是四个,因此是θ=90度。
在图3中,以点划线示出与接地电极主体33的连接端31连接的位置。由此可知,四个贯通孔551中的一个形成于接地电极30(接地电极主体33)与主体配件50连接的周向上的位置处。
图4是图2的贯通孔551附近的放大图。图4的截面也能够称为以包含轴线CL和贯通孔551的外周面侧的第一开口OP1的中心的面将贯通孔551剖切的截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4的截面也包含第二开口OP2的中心。多个贯通孔551中的每一个是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孔。贯通孔551的外周面侧的第一开口OP1相对于内周面侧的第二开口OP2向后端方向BD偏移。由此,多个贯通孔551中的每一个相对于轴线CL的方向以及与轴线CL垂直的方向中的任一方向都倾斜。
多个贯通孔551中的每一个以在从贯通孔551的外周面侧的第一开口OP1向贯通孔551的内周面侧的第二开口OP2观察时能够从第一开口OP1目视确认绝缘体10的前端缘TP的方式形成。前端缘TP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绝缘体10的腿部13的前端面13s的外缘。
例如,在图4的截面中,将与连结第一开口OP1的中心和第二开口OP2的中心的线平行的方向设为AR1。将与方向AR1平行并且通过贯通孔551且不通过前端筒部55中未形成贯通孔551的壁部分的直线组中的最靠后端方向BD的直线设为L11,将最靠前端方向LD侧的直线设为L12。在图4的例中,在两条直线L11、L12之间包含绝缘体10的前端缘TP和比前端缘TP靠前端侧的空间TA。因此,可知,在图4的例中,在沿方向AR1观察贯通孔551的第一开口OP1时能够清楚地目视确认绝缘体10的前端缘TP。
进而,如图4所示,多个贯通孔551中的每一个以在沿与轴线CL垂直的方向AR2观察第一开口OP1的情况下从第一开口OP1无法观察到绝缘体10的方式形成。
例如,在图4的截面中,将与方向AR2平行且通过第一开口OP1的后端的直线设为L21。并且,将与方向AR2平行且通过第一开口OP1的前端的直线设为L22。可知,在图4的例中,位于两条直线L21、L22之间且与方向AR2平行的直线都通过前端筒部55中的未形成贯通孔551的壁部分。因此,可知,在图4的例中,在沿方向AR2观察贯通孔551的第一开口OP1时,仅能够观察到贯通孔551的内壁551w而无法目视确认绝缘体10。
在火花塞100中,通过设置向上述的燃烧室内突出的前端筒部55,能够使火花塞100的引燃部(即火花间隙)向燃烧室内突出,而避免将接地电极主体33的长度过度增加。由于通过使引燃部向燃烧室内突出而使其位于远离缸盖EH的内壁面IS的位置,能够抑制由内壁的消减火焰作用而阻碍火焰的生长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火花塞100的引燃性。如果接地电极主体33的长度过度变长,则到接地电极主体33的成为热传导的起点的与主体配件50连接的连接端31的长度变长,因此热传导性能下降。并且,如果接地电极主体33的长度过度变长,则对振动或冲击的耐久性下降。通过设置前端筒部55,能够抑制这样的不良情况。
并且,在燃烧室内存在通过例如异常燃烧的产生而产生比一般情况更高的冲击波(压力)的情况。由于通过设置前端筒部55而能够抑制这样的异常燃烧时的冲击波与绝缘体10的腿部13直接地撞击,因此能够抑制绝缘体10的损伤。
另一方面,通过形成前端筒部55,吸入到内燃机的燃烧室内的吸入气体变得不易流入到绝缘体10的前端(腿部13的前端)附近。由于吸入气体例如与燃烧气体相比较是低温的,因此对于绝缘体10的冷却是适当的。如果吸入气体不流入到绝缘体10的前端附近,则由引燃部产生的热量积攒,绝缘体10的前端部分变得过热,引起所谓的提前点火的可能性变高。形成于前端筒部55的四个贯通孔551设置成用于抑制这样的不良情况来使耐提前点火性提高。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在从前端筒部55的贯通孔551的外周面侧的第一开口OP1向贯通孔551的内周面侧的第二开口OP2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绝缘体10的前端缘TP。因此,从第一开口OP1侧通过贯通孔551的吸入气体向前端筒部55的前端完成定向。因此,燃烧室内的吸入气体从前端筒部55的贯通孔551的外周面侧通过贯通孔551,向绝缘体10的前端吹送。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燃烧室内的吸入气体高效地冷却绝缘体10的前端。因此,能够抑制由绝缘体10的前端过度加热而产生提前点火的情况,能够提高火花塞100的耐提前点火性能。
进而,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0,前端筒部55具有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的四个贯通孔551。其结果是,无论火花塞100相对于内燃机而装配的周向上的位置如何,都能够高效地冷却绝缘体10的前端。
如果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则燃烧室内的吸入气体的流动方向AR(图2)是例如从内燃机的吸气口(省略图示)向排气口(省略图示)的方向。在前端筒部55中,贯通孔551优选形成于使从第一开口OP1朝向轴线CL的方向与流动方向AR平行的周向上的位置处,以使沿流动方向AR流动的吸入气体高效地从第一开口OP1侧通过贯通孔551。但是,由于形成于缸盖EH的装配孔PH的内螺纹和形成于火花塞100的螺纹部52的外螺纹的关系等,因此燃烧室内的贯通孔551的周向上的位置不一定始终是恒定的。如果前端筒部55具有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的四个以上的贯通孔551,则至少一个贯通孔551在燃烧室内配置在上述的优选的周向上的位置或者与优选的周向上的位置接近的位置的可能性变高。其结果是,如上所述,能够高效地冷却绝缘体10的前端。
进而,如上所述,贯通孔551以在从与轴线CL垂直的方向AR2观察第一开口OP1的情况下从第一开口OP1无法观察到绝缘体10的方式形成。例如,贯通孔551以在从方向AR2观察第一开口OP1的情况下从第一开口OP1仅能够观察到贯通孔551的内壁551w的方式形成。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内燃机的异常燃烧而产生的冲击波(压力)通过贯通孔551而直接冲击绝缘体10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由内燃机的异常燃烧引起的绝缘体10的损伤,特别是壁的厚度比较小的腿部13的损伤。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0中,一个贯通孔551形成于接地电极30与主体配件连接的周向上的位置处(图3)。从与接地电极30连接的周向上的位置侧朝向绝缘体10的吸入气体容易被接地电极30(特别是接地电极主体33)妨碍。通过将贯通孔551设置于与接地电极30连接的周向上的位置处,能够将从该周向上的位置侧朝向绝缘体10的吸入气体引导至绝缘体10。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耐提前点火性能。
B.变形例
(1)由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51中,从第一开口OP1直到第二开口OP2为止的孔径是一定的,因此第一开口OP1的面积和第二开口OP2的面积彼此相等。第一开口OP1的面积也可以形成为比第二开口OP2的面积大来代替该情况。
图5是变形例的主体配件50b的说明图。图5的主体配件50b具备具有贯通孔551b的前端筒部55b。该贯通孔551b具备内周面侧的等径孔553和外周面侧的扩径孔552。等径孔553与孔的轴向上的位置无关而具有一定的直径。扩径孔552从内周面侧(等径孔553侧)向外周面侧扩径。因此,在图5的贯通孔551b中,第一开口OP1的面积比第二开口OP2的面积大。
图6是变形例的主体配件50c的说明图。图6的主体配件50c具备具有贯通孔551c的前端筒部55c。该贯通孔551c具备内周面侧的小等径孔555和外周面侧的大等径孔554。小等径孔555与孔的轴向上的位置无关而具有一定的直径。大等径孔554与孔的轴向上的位置无关而具有一定且比小等径孔555的直径大的直径。因此,在图6的贯通孔551c中,与图5的贯通孔551b同样地,第一开口OP1的面积比第二开口OP2的面积大。
根据本变形例,由于第一开口OP1的面积形成为比第二开口OP2的面积大,因此能够使从第一开口OP1导入至贯通孔551b、551c的吸入气体的流量增加,能够使从第二开口OP2吹送至绝缘体10的前端的吸入气体的流速增大。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冷却绝缘体10的前端。
另外,从图5、图6的直线L11、L12可知,本变形例的贯通孔551b、551c与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51同样地,以在从贯通孔551b、551c的外周面侧的第一开口OP1向贯通孔551b、551c的内周面侧的第二开口OP2观察时能够从第一开口OP1目视确认绝缘体10的前端缘TP的方式形成。并且,从图5、图6的直线L21、L22可知,本变形例的贯通孔551b、551c与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51同样地,以在沿与轴线CL垂直的方向AR2观察第一开口OP1的情况下从第一开口OP1无法观察到绝缘体10而仅能够观察到贯通孔551b、551c的内壁551wb、551wc的方式形成。
(2)图7是变形例的主体配件50d的说明图。图7的主体配件50d具备具有贯通孔551c的前端筒部55d。由于图7的贯通孔551c与图6的贯通孔551c相同,因此在图7中,标注同样的标号。图7的前端筒部55d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图6的前端筒部55c长。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图5、图6的变形例中,主体配件50、50b、50c的前端55s位于比绝缘体10的前端13s靠后端侧(后端方向BD侧)处,但在本变形例中,图7的主体配件50d的前端55sd位于比绝缘体10的前端13s靠前端侧(前端方向LD侧)处。其结果是,由于在从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AR2观察时,绝缘体10的前端部分的整体被前端筒部55d包围,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内燃机的异常燃烧而产生的冲击波(压力)直接冲击绝缘体10。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由内燃机的异常燃烧引起的绝缘体10的损伤。
并且,由于图7的前端筒部55d具有与图6同样的贯通孔551c,因此即使绝缘体10的前端部分的整体被前端筒部55包围,也能够利用通过贯通孔551c的吸入气体而有效地冷却绝缘体10的前端。因此,不会牺牲耐提前点火性能。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贯通孔551的个数是四个,但并不限于此。贯通孔551的个数也可以是比四个多的个数例如五个或六个。并且,贯通孔551的个数也可以是小于四个的个数例如一个、两个、三个。在贯通孔551的个数是多个的情况下,与实施例同样地优选多个贯通孔551的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使得多个贯通孔551在前端筒部55处的周向上的位置分散地配置。例如,在贯通孔551是两个、三个、五个、六个的情况下,周向上的位置相邻的两个贯通孔551之间的周向上的角度θ分别优选为180度、120度、72度、60度或者与这些角度接近的角度。并且,更优选为,至少一个贯通孔551形成于与接地电极30(接地电极主体33)连接的周向上的位置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贯通孔551以在沿与轴线CL垂直的方向AR2观察第一开口OP1的情况下从第一开口OP1无法观察到绝缘体10的方式形成,但也可以是,能够观察到绝缘体10。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贯通孔551以在沿与连结第一开口OP1的中心和第二开口OP2的中心的直线平行的方向AR1从第一开口OP1向第二开口OP2观察的情况下能够从第一开口OP1目视确认绝缘体10的前端缘TP的方式形成。贯通孔551以在不限于方向AR1而沿从第一开口OP1朝向第二开口OP2的任意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能够从第一开口OP1目视确认绝缘体10的前端缘TP的方式形成即可。
(6)上述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51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贯通孔551例如也可以是具有截面为三角形或四角形的角筒形状的孔。
(7)上述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0的具体的结构是一例,能够采用其他结构。例如,火花塞的点火部的结构能够采用各种结构。例如,火花塞也可以是接地电极和中心电极20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相对而形成间隙的类型的火花塞。并且,例如,绝缘体10的材料和端子配件40的材料不限于上述的材料。例如,绝缘体10也可以使用以其他化合物(例如AlN、ZrO2、SiC、TiO2、Y2O3等)为主成分的陶瓷而形成来代替以氧化铝(Al2O3)为主成分的陶瓷。
在上文中,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丝毫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方式下的实施。
标号说明
5...衬垫、6...密封垫、6...第二密封垫、7...第三密封垫、8...第一密封垫、9...滑石、10...绝缘体、12...轴孔、13...腿部、13s...前端面、15...收缩外径部、16...收缩内径部、17...第一主体部、18...第二主体部、19...凸缘部、20...中心电极、23...头部、24...凸缘部、25...腿部、26...中心电极主体、28...中心电极端头、30...接地电极、31...连接端、32...自由端、33...接地电极主体、38...接地电极端头、40...端子配件、41...盖安装部、42...凸缘部、43...腿部、50、50b~50d...主体配件、51...工具卡合部、52...螺纹部、53...敛缝部、54...基座部、55、55b~55d...前端筒部、56...收缩内径部、58...变形部、59...插入孔、60...第一导电性密封层、70...电阻体、80...第二导电性密封层、100...火花塞、551、551b、551c...贯通孔、OP1...第一开口、OP2...第二开口。

Claims (7)

1.一种火花塞,具备:
中心电极,沿轴线的方向延伸;
绝缘体,具有沿所述轴线的方向贯通的轴孔并在所述轴孔内保持所述中心电极;
主体配件,配置在所述绝缘体的径向的周围并保持所述绝缘体;以及
接地电极,与所述主体配件电连接并在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形成间隙,
所述主体配件具备在装配于内燃机时向所述内燃机的燃烧室内露出的前端筒部,
所述前端筒部具有从外周面贯通到内周面并供吸入到所述燃烧室内的气体通过的贯通孔,
所述火花塞的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贯通孔的所述外周面侧的第一开口向所述贯通孔的所述内周面侧的第二开口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所述绝缘体的前端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比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筒部具有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的四个以上的所述贯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以在沿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开口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开口无法观察到所述绝缘体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以在从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开口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开口仅能够观察到所述贯通孔的内壁的方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配件的前端位于比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靠前端侧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至少形成于所述接地电极与所述主体配件连接的周向上的位置处。
CN201710102885.XA 2016-03-02 2017-02-24 火花塞 Active CN1071545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40507 2016-03-02
JP2016040507A JP2017157451A (ja) 2016-03-02 2016-03-02 点火プラ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54582A true CN107154582A (zh) 2017-09-12
CN107154582B CN107154582B (zh) 2020-05-12

Family

ID=58094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02885.XA Active CN107154582B (zh) 2016-03-02 2017-02-24 火花塞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214706B1 (zh)
JP (1) JP2017157451A (zh)
CN (1) CN10715458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68315A (zh) * 2020-08-04 2022-08-05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火花塞
CN115280615A (zh) * 2020-05-13 2022-11-01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火花塞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3329B2 (ja) * 2019-07-18 2023-03-06 株式会社Soken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7274375B2 (ja) 2019-07-18 2023-05-16 株式会社Soken スパークプラグ
WO2021140756A1 (ja) * 2020-01-10 2021-07-15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6926A (ja) * 1981-07-30 1983-02-17 エスパダ・アンスタルト・ユニヴア−サル・マ−ケテイング 点火プラグ
JPH0222594U (zh) * 1988-07-14 1990-02-15
CN101558536A (zh) * 2007-03-26 2009-10-14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火花塞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04422B (en) * 2003-07-29 2006-07-05 Federal Mogul Ignition Uk Ltd Spark plug
EP2139081B1 (en) 2007-02-23 2014-11-05 Ngk Spark Plug Co., Ltd. Spark plug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spark plug
JP6015678B2 (ja) * 2014-01-09 2016-10-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6926A (ja) * 1981-07-30 1983-02-17 エスパダ・アンスタルト・ユニヴア−サル・マ−ケテイング 点火プラグ
JPH0222594U (zh) * 1988-07-14 1990-02-15
CN101558536A (zh) * 2007-03-26 2009-10-14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火花塞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80615A (zh) * 2020-05-13 2022-11-01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火花塞
CN115280615B (zh) * 2020-05-13 2023-10-10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火花塞
CN114868315A (zh) * 2020-08-04 2022-08-05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火花塞
CN114868315B (zh) * 2020-08-04 2023-12-15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火花塞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14706A1 (en) 2017-09-06
JP2017157451A (ja) 2017-09-07
CN107154582B (zh) 2020-05-12
EP3214706B1 (en) 2019-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54582A (zh) 火花塞
JP6509999B2 (ja) ガスで作動する内燃機関のためのプレチャンバ点火プラグおよびプレチャンバ点火プラグを製造する方法
US8378560B2 (en) Spark plug
JP5045286B2 (ja) 内燃機関の点火装置
JP4787339B2 (ja) プラズマジェット点火プラグ
CN103138160B (zh) 火花塞
JPWO2008102842A1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スパークプラグを備えた内燃機関
JP2011175980A5 (zh)
JPWO2021111719A1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22029128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6611769B2 (ja) 点火プラグ
KR101822723B1 (ko) 점화 플러그
JP2009545856A (ja) 一体型のシェルの高位置にねじ部を有する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622991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15185285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点火システム
JP5922087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140718B2 (ja) プラズマジェット点火プラグ
JP6645168B2 (ja) 点火プラグ
JP5642129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7093223B2 (ja) 点火プラグ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点火プラグ
CN107154581B (zh) 火花塞
JP6411433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6293107B2 (ja) 点火プラグ
JP2019102368A (ja) 点火プラグ
JP7060551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