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1079A - 发光组件和多信道发光组件 - Google Patents

发光组件和多信道发光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1079A
CN107111079A CN201580057932.2A CN201580057932A CN107111079A CN 107111079 A CN107111079 A CN 107111079A CN 201580057932 A CN201580057932 A CN 201580057932A CN 107111079 A CN107111079 A CN 107111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light
optical signal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79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伯智哉
黑川宗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11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10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2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lens focusing means positioned between opposed fibre e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27Optical coupling means with polarisation selective and adjus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28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data bus means, i.e. plural waveguides interconnected and providing an inherently bidirectional system by mixing and splitting signals
    • G02B6/293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data bus means, i.e. plural waveguides interconnected and providing an inherently bidirectional system by mixing and splitting signals with wavelength selective means
    • G02B6/29379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data bus means, i.e. plural waveguides interconnected and providing an inherently bidirectional system by mixing and splitting signals with wavelength selective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use of the complete device
    • G02B6/2938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data bus means, i.e. plural waveguides interconnected and providing an inherently bidirectional system by mixing and splitting signals with wavelength selective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use of the complete device for multiplexing or demultiplexing, i.e. combining or separating wavelengths, e.g. 1xN, Nx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04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the coupling comprising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holograms
    • G02B6/4206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04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the coupling comprising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holograms
    • G02B6/42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the coupling comprising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holograms the intermediate optical component consisting of a short length of fibre, e.g. fibre stub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Semiconductor Lasers (AREA)

Abstract

该发光组件设置有:LD 11;第一透镜12,其一个焦点与LD 11的光输出点匹配;第二透镜14,其用于将从第一透镜12发出的光发出作为会聚光;以及第三透镜4,其用于使从第二透镜14发出的光入射到光纤5上。第二透镜14被设置成比从第二透镜14发出的光变为平行光的位置更靠近第三透镜4侧。从第三透镜4发出的光被会聚在光纤5内部。

Description

发光组件和多信道发光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射器光学组件和多信道发射器光学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专利文献已经公开了一种光学半导体组件。该现有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光学半导体组件包括: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其发射激光束;聚光透镜,其会聚从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发出的激光束;以及光学连接器,其将聚光透镜所会聚的激光束输出到被光纤插芯固定的传输线路中。该光学连接器包括:上述光纤插芯,其提供具有激光束入射穿过的入射面的光纤;以及光学衰减部,其覆盖该入射面。光学衰减部可以是偏振玻璃。光学衰减部具有针对激光束的透射率,该透射率随光学衰减部的旋转位置变化而变化。另外,半导体激光二极管、聚光透镜和光学连接器光学对准,使得投影在入射面上的激光束的光点直径表现出比光纤的芯部的直径小的直径。
在发射器光学组件中,即使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在下文中表示为LD)、聚光透镜和光纤彼此适当地对准,在预定偏置电流下操作的LD的光功率(即,从组件输出到外部且耦合到透镜的光功率)有时也会超过预定功率。降低偏置电流以将光功率设定在预定功率,还降低LD的谐振频率,以使LD的高频性能变差。
因此,如该现有专利文献中所公开的那样,沿Z轴(沿光轴)滑动光学连接器(这使光纤的入射面偏离聚光透镜的焦点),进入光纤芯部的激光束的一部分相对减少,这通常称为散焦。
[专利列表1]JP-2007-212795A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配备有多个LD的发射器光学组件将从LD输出的光信号多路复用在一根光纤的端面上。上述散焦仅能够对多个LD中的一个LD可选地调节与一根光纤耦合的光功率。然而,例如,当发射器光学组件需要对四个LD调节光功率时,存在这样的问题:用于多路复用各个LD的光输出功率或用于波长多路复用各个LD的激光束的部件的光耦合效率的偏差增大。
因为四个激光束通过一个聚光透镜被耦合在光纤的端面上,所以当散焦仅对多个LD中的一个LD调节光功率时,其余LD的激光束并不总是被适当地调节。也就是说,均指向聚光透镜的LD的光轴在理想情况下与聚光透镜的光轴对准;但它们实际上在各个LD中不对准。因此,即使沿着聚光透镜的光轴偏移光纤的端面,LD的激光束也并不总是沿着聚光透镜的光轴进入该端面。另外,各个LD的光学散焦量通常彼此不同,LD并不总是以相应最佳量散焦。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表现出稳定的光输出功率的发射器光学组件和多通道发射器光学组件。
本发明的概要
一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射器光学组件,包括:发射型光学器件;第一透镜,其具有与发射型光学器件的光输出点对准的一个焦点;第二透镜,其将第一透镜的光输出输出为会聚光束;以及第三透镜,其使会聚光束与光纤耦合。第二透镜被设置在比第二透镜将第二透镜的光输出输出为准直光束的位置更靠近第三透镜的另一位置处,并且第三透镜将会聚光信号会聚在光纤内。
一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信道发射器光学组件,其设置有均包括发光元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多个信号通道,多信道发射器光学组件包括:第三透镜,其使光信号与光纤耦合,光信号从各个信号通道中的第二透镜输出且彼此多路复用。在各个信号通道中,第一透镜具有与发光元件的光输出点对准的焦点,并且第二透镜被设置在第二透镜将第一透镜的光输出转换成会聚光束的位置处。从第二透镜输出的会聚光束被会聚在光纤内。
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射器光学组件和多通道发射器光学组件可以表现出稳定的光输出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射器光学组件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发射器光学组件的内部的平面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所示发射器光学组件的光耦合系统。
图4说明了配备在图1所示发射器光学组件中的透镜系统的光学对准。
图5示出了LD、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光纤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6示出了套管的XY对准公差,其中,图6中的(a)与第二透镜朝向LD偏移的情况对应,而图6中的(b)与第二透镜朝向光纤偏移的情况对应。
图7示出了反向光与第二透镜的偏移方向之间的关系。
图8说明了现有对准技术。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耦合系统。
图10说明了配备在图9所示发射器光学组件中的透镜系统的光学对准。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在参考附图的同时对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在附图的描述中,彼此相同或相似的数字或符号指的是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元件,而不进行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射器光学组件1的内部。图2是发射器光学组件1的内部的平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发射器光学组件1设置有箱状壳体2和具有凸缘的筒状光耦合部分3。发射器光学组件1安装有四个LD(发光元件)11a至11d、四个第一透镜12a至12d、分束器13、四个第二透镜14a至14d、第一WDM滤光器15、第二WDM滤光器16、反射镜17、隔离器18和偏振复合滤光器19。发射器光学组件1是配备有四个LD 11a至11d、四个第一透镜12a至12d和四个第二透镜14a至14d的四信道式发射器光学组件。
第一透镜12a至12d与LD 11a至11d对应,而第二透镜14a至14d与第一透镜12a至12d对应。下文的描述有时将LD 11a至11d统称为LD 11,将第一透镜12a至12d统称为第一透镜12,同样将第二透镜14a至14d统称为第二透镜14。因此,LD 11表示LD 11a至11d中的至少一者,第一透镜12表示第一透镜12a至12d中的至少一者,以及第二透镜14表示第二透镜14a至14d中的至少一者。
另外,尽管附图的描述有时提到术语“前后”,但该术语仅用于说明的目的。在下文的描述中,“前”与从第一透镜12a至12d观察放置有LD 11a至11d的一侧对应,而“后”与从壳体2观察设置有光耦合部分3的一侧对应。
在发射器光学组件1中,作为光源操作的LD 11a至11d被独立地驱动并且输出相应的光信号。从LD 11a至11d输出的光信号进入第一透镜12a至12d。因为LD 11a至11d被布置在与第一透镜12a至12d的焦点分离的相应位置;所以第一透镜12a至12d作为用于光信号的相应聚光透镜操作。
被第一透镜12a至12d会聚的光信号进入第二透镜14a至14d,并且被转换成准直光束。第二透镜14a至14d布置成:第二透镜14a至14d的在LD 11a至11d侧的焦点与第一透镜12a至12d的在第二透镜14a至14d侧的焦点对准。因此,从第一透镜12a至12d的焦点(即,第二透镜14a至14d的焦点)输出的光束可以被转换成准直光束。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发射器光学组件1的光耦合系统。如图3所示,穿过第二透镜14a至14d的光信号被包括第一WDM滤光器15、第二WDM滤光器16、反射镜17、光隔离器18和偏振复合滤光器19的光耦合系统多路复用,并且穿过设置在壳体2的后壁2A中的窗口2a被输出到外部。从壳体2输出的光信号通过设置在光耦合部分3中的第三透镜4与由光纤插头6保持的光纤5的端面耦合。
通常,通过沿着光轴偏移光纤的端面的技术(套管散焦)来调节与光纤端面耦合的光束的光功率(在下文中称为光纤耦合功率)。然而,本实施例通过沿着光轴偏移第二透镜14a至14d来调节相应光信号的光纤耦合功率。
本实施例的发射器光学组件1通过第二透镜14a至14d将从LD11a至11d输出的光信号转换成准直光束,并且通过光路多路复用该准直光束。从壳体2输出的光信号是准直光束并且被第三透镜4(其为聚光透镜)会聚在光纤5的端部上。当准直光束进入第三透镜4的有效区域时,即使穿过第二透镜14a至14d的光信号偏离其光轴,也可以将光束会聚在一个点上。然而,光信号的光耦合效率并不总是在预定范围内。与光纤耦合的光功率取决于LD 11a至11d的光输出功率和光学系统的光耦合效率。这两个因素实际上表现出约3dB的偏差。
具有直接调制布置的LD 11a至11d通常可以表现出平均值约为10dBm的光输出功率。因为光学系统通常表现出2dB至3dB的光损耗,所以从光纤5输出的光信号的平均功率变为7dBm至8dBm。另一方面,根据100GBASE-LR4的标准的规定,最大光功率被限制为4.5dBm。发射器光学组件1的7dBm至8dBm的光输出功率超过了该标准的限值。因此,需要通过调节与光纤5耦合的光耦合效率来降低光学组件的光输出功率。
用于调节光纤耦合效率的现有技术将光纤的端部的位置偏移成靠近或远离焦点(聚光位置)(这通常称为散焦技术),以调节光耦合效率。然而,将散焦技术应用于发射器光学组件1,能够用于仅一个光信号的光轴,但因LD 11a至11d的光输出功率的偏差和光学系统中的光轴的偏差而使得不可能调节其余光信号与光纤耦合的光耦合效率。因此,不可能调节所有光信号的光耦合效率。
将进一步具体地描述为什么与光纤耦合的光耦合效率发生偏差的原因。如图8所示,当四个准直光束L0至L3进入作为聚光透镜的第三透镜4并且准直光束L0至L3的相应光轴偏离第三透镜4的光轴时,从第三透镜4朝向光纤5输出的会聚光信号表现出彼此不同的角度。然而,只要准直光束L0至L3的光轴的偏移量在第三透镜4的有效直径的范围内,从第三透镜4朝向光纤5输出的会聚光信号就可以会聚在一个点上,并且可以获得与光纤5耦合的较高耦合效率。
然而,为了调节从发射器光学组件1输出的光功率,使光纤5的端部偏移成靠近或远离焦点;光纤5的端部上的各个耦合点因会聚光束的光轴的各个角度而分开的较散。因此,光耦合效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假设第三透镜4的焦距为f,自第三透镜4的中心起的偏移量ΔX与会聚角度θ之间的关系变为:ΔX/f=θ。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沿着相应光轴偏移第二透镜14a至14d的位置来调节LD11a至11d与第二透镜14a至14d之间的相对长度,直到与光纤耦合的光耦合效率变为在设计范围内为止。因此,对于所有LD 11a至11d而言,此类调节可以将光耦合效率设定在设计范围内。
接下来,将具体地描述把光耦合效率设定在设计范围内的调节。如图3所示,发射器光学组件1包括三透镜光学系统,其中,第一透镜12a至12d以5倍至6倍的倍率会聚从LD11a至11d输出的光信号,该倍率被称为用于将从DFB-LD输出的光信号与单模光纤(SMF)耦合的透镜的最佳倍率。设置在壳体2的外部的第三透镜4将穿过壳体2的后壁2A的光信号会聚在光纤5的端面上。
第一透镜12a至12d具有0.45mm的焦距和5倍至6倍的倍率。第二透镜14a至14d具有0.85mm的焦距和一(1)倍的倍率。第三透镜4具有0.85mm的焦距和一(1)倍的倍率。因此,该布置(其中,具有相对较小倍率的第二透镜14a至14d被设置在具有较大倍率的第一透镜12a至12d的后面,并且第二透镜14a至14d的各个位置要求最高精度)能够使第二透镜14a至14d用于调节光轴。
具有两透镜系统(省略第一透镜12)的光学组件的准直透镜需要0.3μm以下的位置精度。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二透镜14的位置精度设定为1.5μm以下,具有三透镜系统的本实施例的发射器光学组件1可以表现出与仅具有两透镜系统的光学组件的性能相当的性能。诸如透镜等光学部件通过环氧树脂体系的紫外线固化树脂进行固定。通过树脂进行的这种固定通常难以确保一(1)微米以下的位置精度。
另外,发射器光学组件1将第一透镜12a至12d的倍率设定为5倍至6倍,这意味着第二透镜14a至14d可以将穿过第二透镜14a至14d的准直光束的场图直径减小到约0.6mm至0.2mm。因此,构成光学系统的光学部件可以缩小其有效区域。
接下来,将描述对准透镜的过程。首先,将LD 11a至11d放置在壳体2内的相应位置中,并且实施与其的线接合,从而LD 11a至11d的电气测试变得可能。然后,如图4所示,依次执行第一透镜12相对于LD 11的对准、第二透镜14的初始位置相对于第一透镜12的确定以及第二透镜14的对准。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各个步骤。
首先可以如图4中的(a)所示那样确定第一透镜12相对于LD11的位置。该确定需要将从LD 11(其设置在壳体2内)输出的光信号引出到壳体2外部。专用工具可以将从LD 11输出的光信号平移到壳体2外部。
将红外摄像机30设定在远点(通常与壳体2相距1000mm),从而可以使用红外摄像机30对第一透镜12进行定位。具体而言,将从LD 11输出的光信号引出到壳体2外部从而通过专用工具横跨后壁2A,并且通过红外摄像机30监测由此引出的光信号的场图,可以确定第一透镜12相对于LD 11的位置,从而使光信号变为准直光束。
在第一透镜12的由此确定的位置处,LD 11的输出点与第一透镜12的焦点一致,穿过第一透镜12并到达红外摄像机30的光束变为准直光束。然后,使第一透镜12偏离由此确定的位置。也就是说,将第一透镜12偏移成远离LD 11,以获得LD 11与第一透镜12之间的5至6的倍率。
接下来,如图4中的(b)所示,确定第二透镜14相对于第一透镜12的初始位置。该过程同样使用设置在远离壳体2的远点处的红外摄像机30。具体而言,监测红外摄像机30所检测到的场图,第二透镜14沿其光轴定位,使得穿过第二透镜14并到达红外摄像机30的光束变为准直光束。
然后,如图4中的(c)所示,该过程将夹具40设置在壳体2的后壁2A中。夹具40设置有透镜44和光纤45,其中,透镜44与光纤45之间的光学关系模拟了第三透镜4与光纤5之间的光学关系。也就是说,将透镜44布置在专用工具内,使得其焦点定位在光纤45的端部上。
夹具40被设置在后壁2A上的布置第三透镜4和光纤5的位置处。夹具40可以相对于后壁2A对准。因此,穿过第二透镜14的准直光束被透镜44会聚在光纤45的端部上。夹具40被设置在通过光纤45监测到的光信号表现出最大功率的位置处。然后,对准第二透镜14,使得通过光纤45检测到的光信号表现出设计功率。具体而言,如图4中的(d)所示,该过程沿着第二透镜14a的光轴偏移第二透镜14a,使得通过光纤45监测到的光信号变为设计功率。然后,通过粘合剂树脂将第二透镜14固定在该处。上述说明集中于LD 11、第一透镜12和第二透镜14的四种组合中的一种组合。这样描述的过程同样适用于所有四种组合。
在第一透镜12中的一者相对于LD 11对准、第二透镜14中的一者相对于第一透镜12对准以及第二透镜14对准之后;执行其余信道的对准。应注意的是,其余信道的对准也需要夹具40的对准,也就是说,在其余信道对准期间,夹具40保持相对于后壁2A的位置关系。
在所有第一透镜12a至12d对准、所有第二透镜14a至14d对准之后,将夹具40更换为实际的光耦合部分3(其设置有第三透镜4和光纤5),并且实施光耦合部分3在后壁2A上的对准之后,将光耦合部分3固定在后壁2A上。具体而言,通过在后壁2A滑动光耦合部分3来将第三透镜4对准在与其光轴垂直的平面中,然后,使插头6相对于该平面中的第三透镜对准。重复这样描述的第三透镜4与插头6的对准,将光耦合部分3定位在通过光纤45检测到的光功率变为最大的位置处,并通过焊接将光耦合部分3固定在壳体2上。即使通过光纤45检测到的光功率为最大值,其绝对最大值也不会超过本说明书中规定的值,因为第二透镜14a至14d相对于相应的LD11a至11d被独立地对准。
YAG激光焊接适用于通过焊接进行的该固定。在YAG激光焊接中,通过在保持第三透镜4与光耦合部分3中的套管之间的沿其光轴的光学关系的同时执行壳体2、第三透镜4和光耦合部分3中的套管之间的三个主体对准,可以将与光纤耦合的所有四个通道的光功率设定为设计功率。
因此,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组装发射器光学组件1:在沿着第二透镜14a至14d的光轴偏移第二透镜14a至14d的同时对准第二透镜14a至14d。因此,在省略光耦合部分3内的对准的同时独立地对准第二透镜14a至14d,从而可以获得从各个LD 11a至11d输出的光信号的设计功率。
在对准第二透镜14的步骤中,沿着第二透镜14的光轴偏移第二透镜14,以便调节与光纤耦合的耦合功率。可以考虑第二透镜14的偏移的两种情况,也就是说,如图5中的(b)所示的第二透镜14靠近第三透镜4的情况和如图5中的(c)所示的第二透镜14靠近第一透镜12的情况。
当第二透镜14靠近第一透镜12时,第二透镜14的表面处的反射增大。该反射增加了返回到LD 11的光,这导致其光输出不稳定或加宽了光谱宽度。
另一方面,如图5中的(b)和图6中的(b)所示,当第二透镜14靠近第三透镜4时,与第二透镜14靠近第一透镜12的该其它情况相比,提高了与光纤5耦合的耦合公差。图6中的(a)示出了当第二透镜14朝向第一透镜12偏移时的耦合公差,而图6中的(b)示出了当第二透镜14朝向第三透镜4偏移时的耦合公差。
当第二透镜14朝向第三透镜4偏移时,第二透镜14变为会聚耦合系统。穿过该会聚耦合系统(即,第二透镜14)且被第三透镜4再次会聚的光信号表现出其焦点位于光纤5的端部的内部。也就是说,延长了从第三透镜4到其焦点的距离,并且放大了耦合公差。另外,增大第二透镜14的偏移量不仅减少了从第一透镜12输出并进入到第二透镜14的有效区域内的光信号,而且还减少了从第二透镜14输出并进入到第三透镜4的有效区域内的光信号,这极大地降低了耦合效率。例如,当第二透镜14和第三透镜4的焦距为1.5mm至2.5mm(其相对较长)时,第二透镜14的偏移量限于至多约250μm。
另外,如图7所示,当第二透镜14朝向第三透镜4偏移时,与第二透镜14朝向第一透镜12偏移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被反射回LD 11的光。这是因为:随着第一透镜12与第二透镜14之间的距离增大,近表面反射减少。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发射器光学组件51。在以下描述中将省略与第一实施例重复的元件的说明。如图9所示,遵循例如CWDM4的标准的发射器光学组件51包括两透镜光学系统。也就是说,发射器光学组件51省略了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透镜12a至12d。
发射器光学组件51配备有四个LD 11a至11d、四个第二透镜52a至52d、第一CWDM滤光器56、第二CWDM滤光器57、反射镜17和合束器59。合束器59设置有反射镜膜59a和半透明反射镜膜59b。下文的描述有时将第二透镜52a至52d表示为第二透镜52;也就是说,第二透镜52表示透镜52a至52d中的一者。
LD 11被安装在壳体2内的LD载体2b上,其中,载体2b作为散热片和用于高频信号的传输线路操作。从用于高频信号的互连电路的装配、检查和设计的观点来看,LD 11被布置为具有0.75mm的间距,并且一个LD载体2b设置有两个LD 11。LD载体2b被安装在基座2c上,基座2c具有通过敷金(Au)法形成的标记。第二透镜52a至52d与LD 11a至11d对应。从LD11a至11d输出的光信号进入第二透镜52a至52d,并且它们被第二透镜52a至52d转换成大致准直的光束。
从第二透镜52a输出的光信号在反射镜17处被反射90°,被第一CWDM滤光器55再次反射,并且与来自第二透镜52c且透过第一CWDM滤光器55的另一光信号多路复用。从第二透镜52b输出的光信号在反射镜17处被反射90°,被第二CWDM滤光器56再次反射并且与来自第二透镜52d且透过第二CWDM滤光器56的光信号多路复用。被第一CWDM滤光器55多路复用的光信号被反射镜膜59a反射,并且与来自第二CWDM滤光器56且透过合束器59的半透明反射镜膜59b的其它光信号多路复用。
被合束器59多路复用的光信号可以输出到壳体2外部,并且从壳体2输出的光信号通过支撑在耦合部件3中的第三透镜53与光纤5(其由光纤插头6保持)的端面光耦合。耦合部件3在光纤5的端面的正前方设置有偏振相关型光隔离器,并且偏振相关型光隔离器可以被紧凑地制造成具有0.45mm的尺寸。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实施例通过沿着第二透镜52a至52d的光轴移动第二透镜52a至52d可以将各个光信号的光纤耦合功率设定在预定范围内。也就是说,沿着第二透镜52a至52d的光轴调节第二透镜52a至52d的位置,直到光纤耦合功率变为在预定范围内。
接下来,将描述把透镜定位在发射器光学组件51中的过程。首先,该过程将LD 11a至11d安装在相应的预定位置中;实施LD 11a至11d的布线;然后,执行第二透镜52相对于LD11的对准。
在对准期间,将从LD 11输出的光信号引出到壳体2外部。也就是说,专用工具可以以平行于LD 11的光轴的方式将光信号的轴线平移到壳体2外部;然后,利用设置成远离壳体2的红外摄像机30对第二透镜52进行定位。
具体而言,在将从第二透镜52输出的光信号引出到壳体2外部并通过红外摄像机30监测由此引出的光信号的场图的同时,首先确定第二透镜52的位置,使得从LD 11输出的光信号通过第二透镜52变为准直光束。在第二透镜52的该位置处,LD 11的发光点与第二透镜52的焦点一致;因此,从第二透镜52输出并到达红外摄像机30的光信号变为准直光束。
接下来,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将夹具40设置在壳体2的后壁2A上的使通过光纤45检测到的光信号变为最大值的位置处。然后,沿着第二透镜52的光轴调节第二透镜52的位置,使得通过光纤45检测到的功率变为目标功率。最后,通过粘合剂树脂将第二透镜52固定在该处。
因此,相对于LD 11定位第二透镜52和对准第二透镜52,从而可以确定其余第二透镜52的位置,使得与光纤45光耦合的光信号的功率变为目标功率。然后,在保持第三透镜53与耦合部件3中的套管之间的沿光轴的位置关系的同时,用耦合部件3替换夹具40,将耦合部件3固定在壳体2上的通过套管检测到的功率变为目标功率的位置处。因此,来自第二透镜52a至52d的所有四个光输出表现出被调节成设计功率的光纤耦合功率。
因此,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可以组装发射器光学组件51:沿着第二透镜52a至52d的光轴对准第二透镜52a至52d。独立地对准第二透镜52a至52d,从而分别从LD 11a至11d输出的光信号表现出设计功率。
另外,可以考虑第二透镜52移动的两个方向,也就是说,第二透镜52移动靠近第三透镜53的方向和第二透镜52移动靠近LD 11的方向。当第二透镜52移动靠近第三透镜53时,与第一实施例类似,不仅增大了光纤5的耦合公差,而且还减少了由此反射并返回LD 11的光。
上文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所述这些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主题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修改和变化。例如,上述实施例集中于设置有包括LD 11a至11d、第一透镜12a至12d和第二透镜14a至14d的多个通道的多信道光学组件;但本发明也适用于设置有一个LD、一个第一透镜和一个第二透镜的光学组件。
另外,尽管上述第二实施例设置有具有反射镜膜59a和半透明反射镜膜59b的合束器59;但也可以独立地设置替代反射镜膜59a和半透明反射镜膜59b的反射镜和半透明反射镜。
附图标记的说明
1、51发射器光学组件(多信道发射器光学组件);2壳体;3光耦合部分;4、53第三透镜;5光纤;11、11a-11d LD(发光元件);12、12a-12d第一透镜;13分束器;14、14a-14d、52、52a-52d第二透镜;15第一WDM滤光器;16第二WDM滤光器;17反射镜;18隔离器;19偏振复合滤光器;30红外摄像机;40夹具;44会聚透镜;45光纤;55第一CWDM滤光器;56第二CWDM滤光器;59合束器;59a反射镜膜;59b半透明反射镜膜。

Claims (4)

1.一种发射器光学组件,包括:
发射型光学器件;
第一透镜,其具有与所述发射型光学器件的光输出点对准的一个焦点;
第二透镜,其将所述第一透镜的光输出输出为会聚光束;以及
第三透镜,其使会聚光信号与光纤耦合;
其中,所述第二透镜被设置在比所述第二透镜输出准直光束的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三透镜的另一位置处,并且
所述第三透镜将所述会聚光信号会聚在所述光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射器光学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以5倍以上且6倍以下的倍率会聚所述发射型光学器件的光输出。
3.一种多信道发射器光学组件,其设置有均包括发光元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多个信号通道,所述多信道发射器光学组件包括:
第三透镜,其使光信号与光纤耦合,所述光信号从各个通道中的所述第二透镜输出且彼此多路复用,
其中,在各个信号通道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输出点对准的一个焦点,并且所述第二透镜被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将所述第一透镜的光输出转换成会聚光束的位置处,并且
从所述第二透镜输出的所述会聚光束被会聚在所述光纤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信道发射器光学组件,
其中,在所述各个信号通道中,所述第一透镜以5倍以上且6倍以下的倍率会聚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输出。
CN201580057932.2A 2014-10-31 2015-10-27 发光组件和多信道发光组件 Pending CN1071110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2991 2014-10-31
JP2014222991 2014-10-31
PCT/JP2015/080238 WO2016068130A1 (ja) 2014-10-31 2015-10-27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多チャネル発光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1079A true CN107111079A (zh) 2017-08-29

Family

ID=55857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7932.2A Pending CN107111079A (zh) 2014-10-31 2015-10-27 发光组件和多信道发光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6579B2 (zh)
JP (2) JP2016091024A (zh)
CN (1) CN107111079A (zh)
WO (1) WO201606813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73707A1 (zh) * 2018-10-10 2020-04-16 英诺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集成模块以及微结构光纤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88097A1 (ja) 2016-04-25 2017-11-0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
KR102126238B1 (ko) * 2017-07-12 2020-06-2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광통신 시스템에서 광신호를 송신하기 위한 송신기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US10432341B2 (en) * 2017-07-12 2019-10-0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Transmitter for transmitting optical signal in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JP2019149445A (ja) 2018-02-27 2019-09-05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CN109031549B (zh) * 2018-08-31 2019-11-19 武汉联特科技有限公司 光发射组件以及光模块
CN110389414A (zh) * 2019-07-19 2019-10-29 杭州耀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纤双向多模波分复用光电转换装置及制备方法
WO2021059390A1 (ja) * 2019-09-25 2021-04-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受光素子モジュール
JPWO2022064938A1 (zh) * 2020-09-28 2022-03-31
CN115343811A (zh) * 2022-04-21 2022-11-15 讯芸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蝶型封装光收发器
CN115603166A (zh) * 2022-10-27 2023-01-13 中南大学(Cn) 一种阶梯式反射镜耦合封装设备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00207A (ja) * 1988-02-04 1989-08-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結合装置
US20120189306A1 (en) * 2011-01-21 2012-07-26 Finisar Corporation Multi-laser transmitter optical subassemblies for optoelectronic modules
CN103959124A (zh) * 2012-10-26 2014-07-30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波分复用发射器光学模块
CN105093436A (zh) * 2014-05-13 2015-11-25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多条信号通道的光学组件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8202008A (nl) * 1982-05-14 1983-12-01 Philips Nv Optische koppelinrichting.
US4942623A (en) * 1983-06-16 1990-07-17 Trw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odal separation and combination in an optical fiber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JPS61138905A (ja) * 1984-12-12 1986-06-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結合装置
JPH03149510A (ja) * 1989-11-07 1991-06-2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半導体レーザ光ファイバ結合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60506A (ja) * 1990-06-29 1992-02-26 Fujitsu Ltd 光モジュール
JPH0643341A (ja) * 1992-07-24 1994-02-18 Ando Electric Co Ltd 光源と光ファイバの結合器
JP3950779B2 (ja) * 2002-10-18 2007-08-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伝送モジュール
US6775068B2 (en) * 2002-11-06 2004-08-10 Bigbandwidth Inc. Integrated optical channel
KR100394912B1 (en) 2003-05-28 2003-08-14 Coset Co Ltd Optical structure of laser module packag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laser module package
US7184621B1 (en) * 2003-12-21 2007-02-27 Lijun Zhu Multi-wavelength transmitter optical sub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multiplexer
JP2007017580A (ja) * 2005-07-06 2007-01-25 Fujinon Corp 光モジュール
JP2007065463A (ja) 2005-09-01 2007-03-15 Fujifilm Corp レーザモジュールの組立装置及び組立方法
JP2007212795A (ja) 2006-02-09 2007-08-23 Nec Electronics Corp 光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その調整方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190025B2 (en) * 2008-02-28 2012-05-29 Olympus Corporation Wavelength selective switch having distinct planes of operation
US8254023B2 (en) * 2009-02-23 2012-08-28 Visiongate, Inc. Optical tomography system with high-speed scanner
US9008474B2 (en) * 2009-11-11 2015-04-14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ptical module having focused optical coupling system for single fiber
US8740432B2 (en) * 2010-08-25 2014-06-03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Transmission of laser pulses with high output beam quality using step-index fibers having large cladding
JP2013145356A (ja) * 2011-12-13 2013-07-25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通信モジュール
JP6136315B2 (ja) 2013-02-04 2017-05-3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送信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349792B2 (ja) * 2014-03-07 2018-07-04 富士通オプティカルコンポーネンツ株式会社 光送信装置
US9780882B2 (en) * 2014-05-13 2017-10-03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ptical transmitter module having multiple signal lanes
JP2017062341A (ja) * 2015-09-24 2017-03-30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及び光モジュールの検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00207A (ja) * 1988-02-04 1989-08-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結合装置
US20120189306A1 (en) * 2011-01-21 2012-07-26 Finisar Corporation Multi-laser transmitter optical subassemblies for optoelectronic modules
CN103959124A (zh) * 2012-10-26 2014-07-30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波分复用发射器光学模块
CN105093436A (zh) * 2014-05-13 2015-11-25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多条信号通道的光学组件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73707A1 (zh) * 2018-10-10 2020-04-16 英诺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集成模块以及微结构光纤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86579B2 (en) 2019-08-20
JP7040548B2 (ja) 2022-03-23
JP2020112811A (ja) 2020-07-27
WO2016068130A1 (ja) 2016-05-06
US20170322381A1 (en) 2017-11-09
JP2016091024A (ja) 2016-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1079A (zh) 发光组件和多信道发光组件
JP6340902B2 (ja) 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9829638B2 (en) Multichannel optical transmitter and method of aligning components in the same
CN103969769B (zh) 组装发射器光学子组件的方法
US7184621B1 (en) Multi-wavelength transmitter optical sub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multiplexer
CN105388571B (zh) 具有多个信号通道的光发射器模块
WO2017118271A1 (zh) 一种用于双链路传输的并行收发光模块和制作方法
US20160274305A1 (en) Optical Transmitter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 Optical Signal
JP7020039B2 (ja) 光受信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H1010373A (ja) レセプタクル型光送受信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55166A (ja) 立体光導波路、その製造方法、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光伝送システム
US20170192175A1 (en) Free Space Grating Coupler
US20160028489A1 (en) Optical transmitter module having multiple signal lanes
US9912437B2 (en) Optical transmitters
CN104914519A (zh) 一种40g光收发组件
US20030002839A1 (en) Mounts and alignment techniques for coupling optics, and optical waveguide amplifier applications thereof
US9274294B2 (en) Optical communication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3344709A (ja) ファイバ型光モジュール
US6236497B1 (en) Direct free space pump signal mixing for EDFA
US7371017B1 (en) Automated laser pressing system
Murao et al. A 4× 25 Gbps hybrid integrated EML module for 100 GbE transmitters using lens positional control by laser irradiation
US11022765B2 (en) Lens clip for coupling and optical alignment of an optical lens and an optical subassembly module implementing same
JP4703022B2 (ja) 送受信モジュール
JP3093000U (ja) 安定性アッド/ドロップ光学装置
JPH0389306A (ja) 光合分波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2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