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2390A - 偏振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偏振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2390A
CN107102390A CN201710082553.XA CN201710082553A CN107102390A CN 107102390 A CN107102390 A CN 107102390A CN 201710082553 A CN201710082553 A CN 201710082553A CN 107102390 A CN107102390 A CN 1071023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ation plates
diaphragm
polarization
polarizer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8255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02390B (zh
Inventor
植田幸治
西幸二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02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23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02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23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3/00Lasers, i.e.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wave range
    • H01S3/14Lasers, i.e.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wave ran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as the active medium
    • H01S3/22Gases
    • H01S3/223Gases the active gas being polyatomic, i.e. containing two or more atoms
    • H01S3/225Gases the active gas being polyatomic, i.e. containing two or more atoms comprising an excimer or exciplex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光泄漏和光学膜的剥离的偏振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偏振板(1)具备膜状的偏振片(7)和重叠于偏振片(7)的多张光学膜(3、5、9、11、13)。偏振板(7)的端面(21)的铅垂度(a/b)为0.00以上且小于0.35。偏振板(7)的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端面(21)的部分(3e)处的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为0.00μm以上且小于35μm。

Description

偏振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偏振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偏振板是构成液晶电视、有机EL电视或智能手机等图像显示装置的光学部件之一。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偏振板具备膜状的偏振片和重叠于偏振片的光学膜(例如保护膜)。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03730号公报
电视或智能手机等通常的图像显示装置大多具有四边形形状的画面,因此搭载于图像显示装置的以往的偏振板也是四边形,其整体一致地具有偏振性能。另一方面,特殊的图像显示装置具有与它们的用途相应的特异形状,搭载于该装置的以往的偏振板也是特异形状。例如,为了将偏振板应用于智能手表或车载仪表所使用的图像显示装置,必须对偏振板进行加工而形成为与智能手表或车载仪表的形状、外观相应的形状(例如圆形)。偏振板的用途、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能够根据用途、目的而将偏振板加工成各种形状的方法。
然而,在采用以往的机械的切断方法(例如切削加工)来将偏振板切断而进行加工的情况下,存在偏振板的切断面(端面)倾斜、在切断面(端面)的附近形成龟裂的情况。偏振板的端面的倾斜以及龟裂会损害端面附近的偏振性能,并引起光泄漏。“光泄漏”是指振动方向与偏振片的吸收轴平行的光透过偏振板的现象。另外,在采用机械的切断方法来将偏振板切断而进行加工的情况下,构成偏振板的光学膜会局部地从偏振片剥离、相邻的光学膜彼此会局部地剥离。这样的层间剥离容易在偏振板的切断面(端面)的附近发生。
在代替上述那样的机械的切断方法而通过激光切断来对偏振板进行加工的情况下,容易将偏振板加工成各种形状。但是,在使用CO2激光等进行的热加工的情况下,存在偏振板的切断面(端面)倾斜、在切断面(端面)的附近形成龟裂的情况。而且,若采用激光切断,则切断面(端面)的附近被激光加热,因此偏振性能容易因偏振片的化学性的变质而被损害。偏振片的化学性的变质例如是偏振片的变色或熔解。以下,将偏振功能因偏振片的化学性的变质而受损的部分称作偏振板的“偏振消除部”。偏振消除部越广,则在图像显示装置中越容易泄漏光。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结果可知,即使在使用波长比CO2激光的波长短的准分子激光进行的加工(例如烧蚀加工)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与偏振板的切断相伴的上述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光泄漏和光学膜的剥离的偏振板以及包括该偏振板的图像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偏振板具备膜状的偏振片和重叠于偏振片的多张光学膜,偏振板的端面的铅垂度为0.00以上且小于0.35,偏振板的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上述端面的部分处的偏振消除部的宽度为0.00μm以上且小于35μm。“光学膜”是指构成偏振板的膜状的构件(除了偏振片自身)。例如,光学膜是含有保护膜以及脱模膜的意思。“偏振板的表面”可改称作偏振板的受光面或受光面的背面。
可以是,沿着上述端面的部分处的龟裂的数量在与上述端部平行的每单位长度1mm为0以上且4以下。
可以是,沿着上述端面的部分处的龟裂的长度为0μm以上且小于50μm。
可以是,夹着偏振片的一对光学膜中的至少一方的光学膜包含三乙酰纤维素。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偏振板可以还具备硬涂层,光学膜可以位于硬涂层与偏振片之间。
可以是,夹着偏振片的一对光学膜中的至少一方的光学膜包含环状烯烃聚合物。
可以是,夹着偏振片的一对光学膜中的至少一方的光学膜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图像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偏振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光泄漏和光学膜的剥离的偏振板、以及包括该偏振板的图像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偏振板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线方向上的偏振板的向视面(偏振板的与偏振板的表面垂直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偏振板的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端面的部分(区域III)的放大图。
图4是准分子激光的光点的示意图以及沿着穿过准分子激光的光点的中心的直线的准分子激光的强度分布。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6中的(a)是表示检查偏振板的光泄漏时的偏振板的配置的示意性侧视图,图6中的(b)是图6中的(a)所示的配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s…偏振板、3…第三保护膜、5…第一保护膜、7…偏振片、9…第二保护膜、10…液晶单元、11…粘合层、13…脱模膜、3e、3e’…偏振板的一方的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端面的部分(第一端部)、13e、13e’…偏振板的另一方的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端面的部分(第二端部)、20…液晶面板、21、21’…端面(切断面)、23…偏振消除部、25…龟裂、30…液晶显示装置(图像显示装置)、W…偏振消除部的宽度、1…龟裂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实施方式。各图所示的X、Y以及Z是指彼此正交的三个坐标轴。各坐标轴所示的方向在所有图中共通。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偏振板1具备膜状的偏振片7和重叠于偏振片7的多张光学膜(3、5、9、13)。偏振片7以及多张光学膜(3、5、9、13)均是四边形。多张光学膜(3、5、9、13)是指第一保护膜5、第二保护膜9、第三保护膜3、以及脱模膜13(分隔件)。即,偏振板1具备偏振片7、第一保护膜5、第二保护膜9、第三保护膜3以及脱模膜13。偏振板1也具备位于第二保护膜9与脱模膜13之间的粘合层11。在偏振片7的一方的表面重叠有第一保护膜5,在偏振片7的另一方的表面重叠有第二保护膜9。在第一保护膜5重叠有第三保护膜3。即,第一保护膜5位于偏振片7与第三保护膜3之间。脱模膜13隔着粘合层11而重叠于第二保护膜9。换言之,第二保护膜9位于偏振片7与粘合层11之间。
偏振板1的一方的表面(第一表面)由第三保护膜3构成。偏振板1的另一方的表面(第二表面)由脱模膜13构成。图2所示的偏振板1的截面与偏振片7以及各光学膜(3、5、9、13)垂直。换言之,图2所示的偏振板1的截面与Y轴垂直,与ZX面平行。换言之,图2所示的偏振板1的截面与偏振板1的表面(受光面)垂直。
偏振板1的端面21可以是平坦的。偏振板1的端面21也可以不是平坦的。例如,端面21可以是凹凸状。例如,偏振片7、光学膜(3、5、9、13)以及粘合层11中的一个以上的膜或层可以在端面21处突出。
偏振板1的端面21的铅垂度是0.00以上且小于0.35。以下,基于图2来说明铅垂度。
将偏振板1的一方的表面(第一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端面21的部分定义为第一端部3e。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的端部可改称作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的外缘。第一端部3e的整体可以在与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平行的方向(XY面方向)上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延伸。第一端部3e可以改称作位于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侧的第一光学膜(第三保护膜3)的端部。第一端部3e也可以改称作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与端面21共通的边。将偏振板1的另一方的表面(第二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端面21的部分定义为第二端部13e。第二端部13e的整体可以在与偏振板1的第二表面平行的方向(XY面方向)上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延伸。第二端部13e可改称作在端面21上与第一端部3e对置的端部。第二端部13e可以改称作位于偏振板1的第二表面侧的第二光学膜(脱模膜13)的端部。第二端部13e也可以改称作偏振板1的第二表面与端面21共通的边。以下,如图2所示,第一端部3e以及第二端部13e均视作位于与偏振板1的表面垂直的同一截面上的点。将第一端部3e与第二端部13e的距离定义为a。距离a是与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平行的方向(XY平面方向)上的距离。将偏振板1的厚度(例如厚度的平均值)定义为b。此时,将偏振板1的端面21的铅垂度定义为a/b。铅垂度也可以定义为a’/b。a’是第一端部3e’与第二端部13e’的距离。距离a’是与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平行的方向(XY平面方向)上的距离。第一端部3e’是指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端面21’的部分。端面21’是指与上述端面21对置的另一方的端面。第二端部13e’是指偏振板1的第二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端面21’的部分。第二端部13e’可以改称作在端面21’上与第一端部3e’对置的端部。a/b可以与a’/b相等。a/b也可以与a’/b不同。在a/b与a’/b不同的情况下,a/b以及a’/b均为0.00以上且小于0.35。只要符合上述的定义,则可以在偏振板1的任意的端面处测定a以及b,并根据a以及b各自的测定值来计算各端面的铅垂度a/b即可。在分别计算偏振板1的任意的多个端面的铅垂度a/b的情况下,多个铅垂度a/b中的最大值为0.00以上且小于0.35即可。a、a’、b、以及b’例如基于使用光学显微镜对偏振板1的截面进行观察来测定即可。
通过端面21的铅垂度a/b小于0.35,从而光泄漏得到抑制。在端面21的铅垂度a/b为0.35以上的情况下,在偏振片7的在端面21露出的截面(端面)处,因光的折射等而引起的光泄漏变得显著。端面21的铅垂度a/b可以是0.00以上且0.30以下、0.00以上且0.29以下、0.00以上且0.28以下、0.04以上且0.30以下、0.04以上且0.29以下、或0.04以上且0.28以下。铅垂度a/b越小,则越容易抑制光泄漏。因此,最优选a为零。即,最优选铅垂度a/b为零。铅垂度a/b为零意味着端面21与偏振板1的表面(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完全垂直。
偏振板1的厚度b例如可以为10μm以上且1200μm以下、1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1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或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第一端部3e与第二端部13e的距离a只要满足a/b为0.00以上且小于0.35,就可以是任意的值。
如图3所示,在偏振板1的一方的表面(第一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端面21的第一端部3e有时形成有偏振消除部23。在偏振板1的另一方的表面(第二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端面21的第二端部13e,也有时观察到偏振消除部。偏振消除部23在端面21的形成过程(激光切断工序)中因偏振片7或光学膜(3、5、9、13)的化学性的变质而产生。偏振消除部23可以在与偏振板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上连续或不连续地存在。即,偏振消除部23可以具有自偏振板1的表面起的深度。换言之,偏振消除部23可以三维地分布。例如,偏振消除部23可以沿着端面21形成。偏振消除部23是光泄漏的一个因素。偏振消除部23的光泄漏起因于偏振片7或光学膜(3、5、9、13)的化学组成的变化。例如,因构成偏振片7的聚乙烯醇或色素分子(包含碘的化合物)的取向性的混乱而引起偏振消除部23的光泄漏。
第一端部3e处的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为0.00μm以上且小于35μm。如图3所示,第一端部3e处的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是偏振消除部23的与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第三保护膜3的表面)平行的尺寸,且是偏振消除部23的在与第一端部3e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也可以改称作偏振消除部23的X轴方向上的尺寸。偏振板1大致透明,因此可以从第一表面侧(第三保护膜3的表面侧)观察位于第二表面侧(脱模膜13的表面侧)的偏振消除部23。即,在第一表面侧(第三保护膜3的表面侧)观察到的偏振消除部23未必形成于第一光学膜(第三保护膜3)。另外,也可以从第一表面侧或第二表面侧观察位于偏振板1的内部的偏振消除部23。可以从第二表面侧观察位于第一表面侧的偏振消除部23。即,在第二表面侧(脱模膜13的表面侧)观察到的偏振消除部23未必形成于第二光学膜(脱模膜13)。偏振板1大致透明,因此在与偏振板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上观察偏振板1的表面时,三维分布的偏振消除部23可以以重合的状态被看到。即,三维分布的偏振消除部23可以作为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XY平面)上的二维的正投影(例如、长方形)而被观察。
通过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小于35μm,从而光泄漏得到抑制。在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为35μm以上的情况下,偏振消除部23的光泄漏变得显著。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可以是0.00μm以上且20μm以下、0.00μm以上且19μm以下、或0.00μm以上且18μm以下。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越小,则越容易抑制光泄漏。因此,最优选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为0.00μm。即,最优选不存在偏振消除部23。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只要处于0.00μm以上且小于35μm的范围内,则可以不固定。在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不固定的情况下,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的最大值小于35μm。第二端部13e处的偏振消除部的宽度也可以是0.00μm以上且小于35μm。即,可以是,在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任一方上,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均为0.00μm以上且小于35μm。第一端部3e’以及第二端部13e’各自处的偏振消除部的宽度可以为0.00μm以上且小于35μm。
在第一表面上的第一端部3e有时形成有龟裂25。在第一表面上的另一第一端部3e’也有时形成有龟裂25。在第二表面上的第二端部13e也有时形成有龟裂25。在第二表面上的另一第二端部13’e也有时形成有龟裂25。龟裂25可以沿着第一表面(第三保护膜3的表面)地形成。龟裂25也可以沿着第二表面(脱模膜13的表面)地形成。龟裂25可以在与偏振板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上连续或不连续地形成。即,龟裂25可以具有自偏振板1的表面起的深度。换言之,龟裂25可以是三维分布。
第一端部3e处的龟裂25的数量可以在每单位长度1mm为0以上且4以下。单位长度1mm可以改称作与第一端部3e平行的长度1mm的线段。每单位长度1mm的龟裂25的数量可以改称作与单位长度1mm相交的龟裂25的数量。偏振板1大致透明,因此可以从第一表面侧(第三保护膜3的表面侧)观察位于第二表面侧(脱模膜13的表面侧)的龟裂25。即,在第一端部3e观察到的龟裂25未必形成于第一端部3e所属的第一光学膜(第三保护膜3)。另外,也可以从第一表面侧(第一端部3e侧)观察位于偏振板1的内部的龟裂25。也可以从第二表面侧(第二端部13e侧)观察位于偏振板1的内部的龟裂25。可以从第二表面侧(脱模膜13的表面侧)观察位于第一表面侧(第三保护膜3的表面侧)的龟裂25。即,在第二端部13e观察到的龟裂25未必形成于第二端部13e所属的第二光学膜(脱模膜13)。偏振板1大致透明,因此在与偏振板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上观察偏振板1的表面时,三维分布的龟裂25可以以重合的状态被看到。即,三维分布的龟裂25可以作为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XY平面)上的二维的正投影而被观察。在与偏振板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上重合的多个龟裂25可以在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作为一个龟裂25而被看到。即,在与偏振板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上重合的多个龟裂25可以在偏振板1的表面作为一个龟裂25而被计数。
在龟裂25的数量为4以下的情况下,容易进一步抑制光泄漏。龟裂25的长度l可以是0μm以上且小于50μm。龟裂25的长度l是在与偏振板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上观察到的龟裂25的长度,是龟裂25的一端与第一端部3e的最短距离。在龟裂25的长度l小于50μm的情况下,容易进一步抑制可被视觉辨认的程度的光泄漏。龟裂25的数量越少,龟裂25越短,则越容易进一步抑制光泄漏。另外,龟裂25的数量越少,龟裂25越短,则偏振板1的机械强度越高,越容易抑制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中的偏振板1的破损。因此,最优选不存在龟裂25。可以是,第二端部13e处的龟裂的数量也在每单位长度(1mm)为0以上且4以下。即,可以是,在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任一方上,龟裂的数量均在每单位长度(1mm)为0以上且4以下。第二端部13e处的龟裂的长度也为0μm以上且小于50μm。即,可以是,在偏振板1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任一方上,龟裂的长度均为0μm以上且小于50μm。可以是,第一端部3e’以及第二端部13e’各自处的龟裂的数量也在每单位长度(1mm)为0以上且4以下。可以是,第一端部3e’以及第二端部13e’各自处的龟裂的长度也为0μm以上且小于50μm。
本实施方式的偏振板1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膜状的偏振片与多张光学膜重叠而形成层叠体的工序;以及向层叠体照射准分子激光的脉冲波而切断层叠体的工序(切断工序),
准分子激光的输出小于20W,
准分子激光的光点的外周部分的强度比光点的强度的极大值的80%大,
准分子激光的聚光直径比50μm大,
准分子激光的重复频率小于1000Hz。
在上述层叠体中的被照射了准分子激光的部分形成的切断面与偏振板1的端面21相当。以下,详细说明各工序。
层叠体通过反复进行偏振片7与各光学膜(3、5、9、13)的贴合、或光学膜彼此的贴合而得到。需要说明的是,粘合层11例如可以通过向第二保护膜9的表面涂敷粘合剂而形成。
准分子激光可以是下述的任一者。
F2激光(振荡波长:157nm)
ArF激光(振荡波长:193nm)
KrF激光(振荡波长:248nm)
XeCl激光(振荡波长:308nm)
XeF激光(振荡波长:351nm)
准分子激光的振荡波长远短于其他激光的振荡波长。例如,CO2激光的振荡波长是9.4μm或10.6μm。在将波长短的准分子激光照射于层叠体的情况下,构成偏振片7以及各光学膜(3、5、9、13)的高分子容易瞬时分解、升华,与准分子激光的照射相伴的层叠体的加热得到抑制。因此,在被照射了准分子激光的部分,容易瞬时形成铅垂度小的切断面(偏振板1的端面21),由热量引起的偏振片7以及各光学膜(3、5、9、13)的化学性的变质也得到抑制。另一方面,在将波长长的激光照射于层叠体的情况下,在被照射了激光的部分,虽然温度容易上升,但难以发生构成偏振片7以及各光学膜(3、5、9、13)的高分子的分解、升华。即,通过借助激光的照射而被加热了的部分熔融、变形,才形成切断面(偏振板1的端面21)。因此,在假设使用波长比准分子激光的波长长的激光的情况下,难以控制(偏振板1的端面21)的铅垂度,容易因偏振片7以及各光学膜(3、5、9、13)的化学性的变质而形成偏振消除部23。
准分子激光的输出为1W以上且小于20W。在准分子激光的输出为20W以上的情况下,容易在切断面的附近形成龟裂25,偏振消除部23的宽度W容易变大。准分子激光的输出可以是5W以上且8W以下。
如图4所示,准分子激光的光点LS为圆形。沿着通过准分子激光的光点LS的中心Lc的直线的准分子激光的光点LS的强度分布ID是礼帽型。光点LS可以改称作与准分子激光的行进方向垂直的准分子激光的截面。使用礼帽型的准分子激光而形成的切断面(偏振板1的端面21)的铅垂度a/b容易比使用强度分布为高斯型的准分子激光而形成的切断面(偏振板1的端面21)的铅垂度a/b小。准分子激光的光点LS的外周部分Le的强度ILe比光点LS的强度的极大值ILc的80%大且为ILc的100%以下。换言之,(ILe/ILc)×100比80%大且为100%以下。换言之,{(ILc-ILe)/ILc}×100为0%以上且小于20%。ILc可以改称作强度分布ID中的平坦部(顶部)的强度的平均值。ILc也可以改称作光点LS的中心Lc的强度。在ILe为ILc的80%以下的情况下,切断面(偏振板1的端面21)的铅垂度a/b容易变大。换言之,在(ILe/ILc)×100为80%以下的情况下,切断面(偏振板1的端面21)的铅垂度a/b容易变大。换言之,在{(ILc-ILe)/ILc}×100为20%以上的情况下,切断面(偏振板1的端面21)的铅垂度a/b容易变大。ILe可以为ILc的90%以上且95%以下。换言之,(ILe/ILc)×100可以为90%以上且95%以下。换言之,{(ILc-ILe)/ILc}×100可以为5%以上且10%以下。强度ILe以及强度ILc的单位例如可以为W/m2。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准分子激光的光点也可以是细长的长方形。
准分子激光的聚光直径比50μm大,且为2000μm以下。在准分子激光的聚光直径为50μm以下的情况下,切断面(偏振板1的端面21)的铅垂度a/b容易变大。准分子激光的聚光直径可以改称作准分子激光的光点LS的直径。准分子激光的聚光直径可以是600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
准分子激光的重复频率为10Hz以上且小于1000Hz。在准分子激光的重复频率为1000Hz以上的情况下,容易形成龟裂25,也容易形成偏振消除部23。准分子激光的重复频率可以是100Hz以上且500Hz以下。
偏振片7可以是通过延伸、染色以及交联等工序而制作成的膜状的聚乙烯醇系树脂。偏振片7的详细情况如以下所述。
例如,首先,将膜状的聚乙烯醇系树脂沿着单轴方向或双轴方向延伸。沿着单轴方向延伸后的偏振片7的二色比存在高的倾向。继延伸之后,使用包含碘化钾等的染色液,由碘或二色性色素(聚碘)对聚乙烯醇系树脂进行染色。染色液也可以包含硼酸、硫酸锌或氯化锌。也可以在染色前对聚乙烯醇系树脂进行水洗。通过水洗而从聚乙烯醇系树脂的表面除去污垢以及防粘联剂。另外,聚乙烯醇系树脂因水洗而溶胀,结果容易抑制染色的色斑(不均匀的染色)。为了实现交联而由交联剂的溶液(例如硼酸的水溶液)处理染色后的聚乙烯醇系树脂。在基于交联剂进行的处理后,对聚乙烯醇系树脂进行水洗,接着对聚乙烯醇系树脂进行干燥。通过以上步骤而得到偏振片7。聚乙烯醇系树脂通过将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进行皂化而得到。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例如可以是乙酸乙烯酯的均聚体即聚乙酸乙烯酯、或乙酸乙烯酯与其他单体的共聚物(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与乙酸乙烯酯共聚的其他单体除了乙烯以外,还可以是不饱和羧酸类、烯烃类、乙烯基醚类、不饱和磺酸类、或具有铵基的丙烯酰胺类。聚乙烯醇系树脂也可以由醛类改性。改性后的聚乙烯醇系树脂例如可以是部分缩甲醛化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乙醛、或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系树脂可以是聚乙烯醇的脱水处理物、或聚氯乙烯的脱盐酸处理物等聚烯系取向膜。也可以在延伸前进行染色,也可以在染色液中进行延伸。延伸后的偏振片7的长度例如可以是延伸前的长度的3~7倍。
偏振片7的厚度例如可以是1μm以上且50μm以下、或4μm以上且30μm以下。通常,在薄的偏振片7沿着单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在开孔工序或小片切割工序中,容易形成沿着延伸方向的龟裂25。但是,通过使用准分子激光的上述的切断工序,能够抑制龟裂25的形成。
第一保护膜5以及第二保护膜9是具有透光性的热塑性树脂即可,也可以是光学上透明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第一保护膜5以及第二保护膜9的树脂例如可以是链状聚烯烃系树脂、环状烯烃聚合物系树脂(COP系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或它们的混合物或者共聚物。第一保护膜5的组成可以与第二保护膜9的组成完全相同。第一保护膜5的组成也可以与第二保护膜9的组成不同。
链状聚烯烃系树脂例如可以是聚乙烯树脂或聚丙烯树脂那样的链状烯烃的均聚体。链状聚烯烃系树脂也可以是由两种以上的链状烯烃构成的共聚物。
环状烯烃聚合物系树脂(环状聚烯烃系树脂)例如可以是环状烯烃的开环(共)聚合体、或环状烯烃的加成聚合体。环状烯烃聚合物系树脂例如可以是环状烯烃与链状烯烃的共聚物(例如无规共聚物)。构成共聚物的链状烯烃例如可以是乙烯或丙烯。环状烯烃聚合物系树脂也可以是利用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物对上述的聚合体进行改性而得到的接枝聚合体、或它们的氢化物。环状烯烃聚合物系树脂例如可以是使用降冰片烯或多环降冰片烯系单体等降冰片烯系单体的降冰片烯系树脂。
纤维素酯系树脂例如可以是纤维素三乙酸酯(三乙酰纤维素(TAC))、纤维素二乙酸酯、纤维素三丙酸酯或纤维素二丙酸酯。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共聚物。也可以使用用其他取代基修饰了羟基的一部分而得到的纤维素酯系树脂。
也可以使用纤维素酯系树脂以外的聚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例如可以是多元羧酸或其衍生物与多元醇的缩聚体。多元羧酸或其衍生物可以是二元羧酸或其衍生物。多元羧酸或其衍生物例如可以是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或萘二甲酸二甲酯。多元醇例如可以是二醇。多元醇例如可以是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新戊二醇、或环己烷二甲醇。
聚酯系树脂例如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酯、或聚萘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酯。
聚碳酸酯系树脂是借助碳酸酯基键合聚合单元(单体)而成的聚合体。聚碳酸酯系树脂可以是具有修饰后的聚合物骨架的改性聚碳酸酯,也可以是共聚聚碳酸酯。
(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例如可以是:聚(甲基)丙烯酸酯(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例如MS树脂);甲基丙烯酸甲酯与具有脂环族烃基的化合物的共聚物(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降冰片酯共聚物等)。
夹着偏振片7的一对光学膜(第一保护膜5以及第二保护膜9)中的至少一方的光学膜可以包含三乙酰纤维素(TAC)。夹着偏振片7的一对光学膜(第一保护膜5以及第二保护膜9)中的至少一方的光学膜可以包含环状烯烃聚合物系树脂(COP系树脂)。夹着偏振片7的一对光学膜(第一保护膜5以及第二保护膜9)中的至少一方的光学膜可以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夹着偏振片7的一对光学膜(第一保护膜5以及第二保护膜9)双方也可以包含三乙酰纤维素。也可以是,夹着偏振片7的一对光学膜(第一保护膜5以及第二保护膜9)中的一方的膜包含三乙酰纤维素,夹着偏振片7的一对光学膜中的另一方的膜包含环状烯烃聚合物。也可以是,夹着偏振片7的一对光学膜(第一保护膜5以及第二保护膜9)中的一方的膜包含三乙酰纤维素,夹着偏振片7的一对光学膜中的另一方的膜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也可以是,夹着偏振片7的一对光学膜(第一保护膜5以及第二保护膜9)中的一方的膜包含环状烯烃聚合物系树脂,夹着偏振片7的一对光学膜中的另一方的膜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由TAC、COP系树脂或PMMA构成的光学膜与偏振片7相接的情况下,通过以往的加工方法来降低端面21的铅垂度a/b且抑制偏振消除部23以及龟裂25的形成是困难的。但是,通过使用准分子激光的上述的切断工序,可降低端面21的铅垂度a/b,且抑制偏振消除部23以及龟裂25的形成。
偏振片7或各光学膜(3、5、9、或13)的玻化温度Tg可以是100~180℃、或108~180℃。在光学膜(3、5、9、或13)由三乙酰纤维素(TAC)构成的情况下,光学膜(3、5、9、或13)的玻化温度Tg可以是160~180℃。在光学膜(3、5、9、或13)由环状烯烃聚合物系树脂(COP系树脂)构成的情况下,光学膜(3、5、9、或13)的玻化温度Tg可以是126~136℃。在光学膜(3、5、9、或13)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构成的情况下,光学膜(3、5、9、或13)的玻化温度Tg可以是108~136℃。在偏振片7以及各光学膜(3、5、9、13)的玻化温度Tg为100℃以上的情况下,就偏振板1而言,耐热性优异,容易抑制由与准分子激光的照射相伴的热量引起的偏振板1的变形。
第一保护膜5或第二保护膜9可以包含从由润滑剂、增塑剂、分散剂、热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防静电剂以及防氧化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添加剂。
第一保护膜5的厚度例如可以是5μm以上且90μm以下、5μm以上且80μm以下、或5μm以上且50μm以下。第二保护膜9的厚度也例如可以是5μm以上且90μm以下、5μm以上且80μm以下、或5μm以上且50μm以下。
第一保护膜5或第二保护膜9可以是如相位差膜或增亮膜那样具有光学功能的膜。例如,将由上述热塑性树脂构成的膜延伸、在该膜上形成液晶层等,由此可得到被赋予了任意的相位差值的相位差膜。
第一保护膜5可以经由粘接层而贴合于偏振片7。第二保护膜9也可以经由粘接层而贴合于偏振片7。粘接层可以包含聚乙烯醇等水系粘接剂,也可以包含后述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是通过被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固化的树脂。活性能量射线例如可以是紫外线、可见光、电子射线或X射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可以是紫外线固化性树脂。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可以是一种树脂,也可以包含多种树脂。例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可以包含阳离子聚合性的固化性化合物、或自由基聚合性的固化性化合物。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可以包含用于引发上述固化性化合物的固化反应的阳离子聚合引发剂或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阳离子聚合性的固化性化合物例如可以是环氧系化合物(在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环氧基的化合物)、或氧杂环丁烷系化合物(在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氧杂环丁烷环的化合物)。自由基聚合性的固化性化合物例如可以是(甲基)丙烯酸系化合物(在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甲基)丙烯酰氧基的化合物)。自由基聚合性的固化性化合物也可以是具有自由基聚合性的双键的乙烯基系化合物。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可以根据需要而包含阳离子聚合促进剂、离子捕获剂、防氧化剂、链转移剂、增粘剂、热塑性树脂、填充剂、流动调整剂、增塑剂、消泡剂、防静电剂、流平剂、或溶剂等。
粘合层11例如可以包含丙烯酸系感压型粘接剂、橡胶系感压型粘接剂、硅酮系感压型粘接剂、或聚氨酯系感压型粘接剂等感压型粘接剂。粘合层11的厚度例如可以是2μm以上且500μm以下、2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或2μm以上且50μm以下。
构成第三保护膜3的树脂可以与作为构成第一保护膜5或第二保护膜9的树脂而例举的上述的树脂相同。第三保护膜3的厚度例如可以是5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构成脱模膜13的树脂可以与作为构成第一保护膜5或第二保护膜9的树脂而例举的上述的树脂相同。脱模膜13的厚度例如可以是5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例如可以是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EL显示装置等。例如,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30具备液晶单元10、重叠于液晶单元10的一方的表面(第一表面)的偏振板1a(第一偏振板)、以及重叠于液晶单元10的另一方的表面(第二表面)的另一偏振板1b(第二偏振板)。图5所示的偏振板1a以及1b除了不具备脱模膜13以及第三保护膜3这点以外,其他与图1以及2所示的偏振板1相同。偏振板1a(第一偏振板)经由粘合层11而粘贴于液晶单元10的第一表面。偏振板1a(第一偏振板)具有重叠于液晶单元10的第一表面的粘合层11、重叠于粘合层11的第二保护膜9、重叠于第二保护膜9的偏振片7、以及重叠于偏振片7的第一保护膜5。另一偏振板1b(第二偏振板)经由粘合层11而粘贴于液晶单元10的第二表面。另一偏振板1b(第二偏振板)具有重叠于液晶单元10的第二表面的粘合层11、重叠于粘合层11的第二保护膜9、重叠于第二保护膜9的偏振片7、以及重叠于偏振片7的第一保护膜5。液晶单元10与一对偏振板1a以及1b构成液晶面板20。液晶面板20与背光(面光源装置)等其他构件构成液晶显示装置30。在图5中省略背光等其他构件。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偏振板的形状可以是与用途相应的各种形状。在此,偏振板的形状是指从图1~3的Z方向(与偏振板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偏振板整体的形状。例如,偏振板的形状可以是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例如,偏振板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不定形状。偏振板的外缘可以仅由直线(多个边)构成。在此,偏振板的外缘是指从图1~3的Z方向(与偏振板的表面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偏振板的外缘。偏振板的外缘可以改称作偏振板的表面的端部。偏振板的外缘可以仅由曲线构成。偏振片7以及各光学膜(3、5、9、13)各自的形状也可以是与用途相应的各种的形状。
偏振板所具备的光学膜(重叠于偏振片的光学膜)的张数不被限定。偏振板所具备的光学膜的张数可以是一张。例如,图1以及2所示的偏振板1也可以不具备第一保护膜5以及第二保护膜9中的任一方的保护膜,也可以不具备双方的保护膜。例如,图5所示的偏振板1a(第一偏振板)以及偏振板1b(第二偏振板)中的任一方的偏振板或双方的偏振板也可以不具备第一保护膜5以及第二保护膜9中的任一方的保护膜。图5所示的偏振板1a(第一偏振板)以及偏振板1b(第二偏振板)中的任一方的偏振板或双方的偏振板也可以不具备双方的保护膜。
脱模膜也可以经由粘合层而配置于偏振板的两面。
偏振板所具备的光学膜也可以是反射型偏振膜、带防眩功能的膜、带表面反射防止功能的膜、反射膜、半透射反射膜、视角补偿膜、光学补偿层、触控传感器层、抗静电层或防污层。
偏振板也可以还具备硬涂层。例如,在偏振板1中,第一保护膜5可以位于硬涂层与偏振片7之间,硬涂层可以位于第一保护膜5与第三保护膜3之间。在该情况下,第一保护膜5可以包含三乙酰纤维素。硬涂层的表面硬度(铅笔硬度)可以是H以上且5H以下、或2H以上且5H以下。铅笔硬度是基于日本工业标准(JIS K 5400)而规定的硬度。铅笔硬度处于上述范围内的硬涂层在偏振板1的制造过程中不容易受到损伤。但是,硬涂层若硬则会变脆,因此在采用以往的切断方法来形成偏振板的端面(切断面)的情况下,容易在硬涂层形成龟裂。但是,通过使用准分子激光的上述的切断工序,能够抑制硬涂层中的龟裂的形成。
硬涂层例如是由在表面没置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丙烯酸系树脂膜构成的层。硬涂层例如可以由含有有机微粒子或无机微粒子的涂膜形成。也可以使用将该涂膜压接于具有凹凸形状的辊的方法(例如压花法等)。也可以在形成不含有有机微粒子或无机微粒子的涂膜后,使用将该涂膜压接于具有凹凸形状的辊的方法。
无机微粒子例如可以是二氧化硅、胶体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铝溶胶、硅铝酸盐、氧化铝-二氧化硅复合氧化物、高岭土、滑石、云母、碳酸钙、磷酸钙等。另外,有机微粒子(树脂粒子)例如可以是交联聚丙烯酸粒子、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粒子、交联聚苯乙烯粒子、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硅酮树脂粒子、聚酰亚胺粒子等。
用于使无机微粒子或有机微粒子分散的粘结剂成分从高硬度(硬涂层)的材料选定即可。粘结剂成分例如可以是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电子射线固化性树脂等。从生产率、硬度等观点出发,作为粘结剂成分,优选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
硬涂层的厚度例如可以是2μm以上且30μm以下、或3μm以上且30μm以下。在硬涂层的厚度为2μm以上的情况下,容易得到硬涂层的充分的硬度,硬涂层的表面更不容易受到损伤。在硬涂层的厚度为30μm以下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倾向:硬涂层更加不容易破裂,容易抑制由硬涂层的固化收缩引起的偏振板的弯曲(打卷),容易提高生产率。
可以是,偏振片7的厚度为30μm以下,且偏振片7的单体透射率T为42.5以上,且偏振片7的偏振度P为99.9以上。以往,在偏振片薄且单体透射率以及偏振度大的情况下,容易在偏振板的端面识别到光泄漏。但是,在通过使用准分子激光的上述的切断工序来形成铅垂度小的端面21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具备薄且单体透射率以及偏振度大的偏振片7的偏振板1中的光泄漏。
由偏振片7、第一保护膜5以及第二保护膜9这三个膜构成的层叠体的水分率可以是1.0~5.0%、0.5~5.5%、或1.0~5.0%。通过水分率处于上述范围内,容易抑制与加热相伴的偏振板1的翘曲,容易进一步抑制偏振板1中的光泄漏。
在图1以及2中,脱模膜13侧(第二光学膜侧)的第二端部13e比第三保护膜3侧(第一光学膜侧)的第一端部3e向外侧突出,但也可以是,第三保护膜3侧(第一光学膜侧)的第一端部3e比脱模膜13侧(第二光学膜侧)的第二端部13e向外侧突出。在切断工序中将准分子激光照射于第三保护膜3(第一光学膜)的情况下,位于脱模膜13侧(第二光学膜侧)的第二端部13e容易比位于第三保护膜3侧(第一光学膜侧)的第一端部3e向外侧突出。在切断工序中将准分子激光照射于脱模膜13侧(第二光学膜侧)的情况下,位于第三保护膜3侧(第一光学膜侧)的第一端部3e容易比位于脱模膜13侧(第二光学膜侧)的第二端部13e向外侧突出。
偏振板的所有端面的铅垂度可以为0.00以上且小于0.35,偏振板的表面的端部整个区域的偏振消除部的宽度可以为0.00μm以上且小于35μm。例如,矩形形状的偏振板的所有端面(4个端面)的铅垂度可以为0.00以上且小于0.35。在仅偏振板的一部分被要求抑制光泄漏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仅如下铅垂度即位于被要求抑制光泄漏的一部分的端面的铅垂度为0.00以上且小于0.35,也可以是位于该一部分的端部处的偏振消除部的宽度为0.00μm以上且小于35μm。例如,可以是,仅如下铅垂度即偏振板的一端面的一部分的铅垂度为0.00以上且小于0.35。例如可以是,仅如下铅垂度即矩形形状的偏振板的一个端面的铅垂度为0.00以上且小于0.35。可以是,仅如下铅垂度即矩形形状的偏振板的对置的一对端面的铅垂度为0.00以上且小于0.35。可以是,仅如下铅垂度即矩形形状的偏振板的三个端面的铅垂度为0.00以上且小于0.35。
偏振板1也可以不具备第三保护膜3以及脱模膜13中的一方或双方。例如,可以在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中将第三保护膜3从偏振板1剥离、除去。即,第三保护膜3可以是临时保护膜。可以在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中也将脱模膜13从偏振板1剥离、除去。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形成图1所示那样的由偏振片7以及光学膜(3、5、9、13)构成的板状的层叠体。层叠体具备脱模膜13、重叠于脱模膜13的粘合层11、重叠于粘合层11的第二保护膜9、重叠于第二保护膜9的偏振片7、重叠于偏振片7的第一保护膜5、以及重叠于第一保护膜5的第三保护膜3。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1中未示出,但在实施例1中,由硬涂层覆盖第一保护膜5,经由硬涂层将第三保护膜3重叠于第一保护膜5。作为偏振片7,使用被延伸且被染色后的膜状的聚乙烯醇。作为第一保护膜5,使用带硬涂层的三乙酰纤维素(TAC)膜(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制的25KCHCN-TC)。作为第二保护膜9,使用由环状烯烃聚合物系树脂(COP系树脂)构成的膜(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的ZF14-023-1350)。作为第三保护膜3,使用带粘合剂的PET防护膜(藤森工业(株式会社)制的AS3-304)。作为脱模膜13,使用PET(LINTEC(株式会社)制的SP-PLR382050)。脱模膜13的厚度是38μm。粘合层11的厚度是20μm。第二保护膜9的厚度是23μm。偏振片7的厚度是12μm。第一保护膜5的厚度是32μm。第三保护膜3的厚度是60μm。层叠体整体的厚度(与偏振板1的厚度b相当的厚度)是185μm。层叠体整体的纵向宽度是110mm。层叠体整体的横向宽度是60mm。
将准分子激光的脉冲波照射于层叠体的第三保护膜3侧的表面,笔直地切断了层叠体。通过以上的各工序而得到具有图1、2所示的构造的实施例1的偏振板1。层叠体的切断面与偏振板1的端面21相当。作为准分子激光,使用振荡波长为248nm的KrF激光。作为准分子激光的振荡器,使用Mlase公司制的MLI系列(型号1000)。准分子激光的输出被设定为5W。如图4所示,准分子激光的光点LS是圆形。在将准分子激光的光点LS的外周部分Le的强度记作ILe,将光点LS的强度的极大值(平坦的顶部的强度)记作ILc时,{(ILc-ILe)/ILc}×100是5%。以下,将{(ILc-ILe)/ILc}×100称作“密度分布”。准分子激光的聚光直径设定为1000μm。准分子激光的重复频率设定为100Hz。
在与偏振板1的表面(第三保护膜3的表面)以及端面21垂直的方向上切断偏振板1而使图2所示那样的偏振板1的截面露出。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该偏振板1的截面,测定了第一端部3e与第二端部13e的距离a。根据a的测定值而计算了端面21的铅垂度即a/b。得出铅垂度为0.07。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那样,第一端部3e是偏振板1的一方的表面(第一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端面21(切断面)的部分。第二端部13e是偏振板1的另一方的表面(第二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端面21(切断面)的部分。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位于被照射了准分子激光的第三保护膜3侧的第一端部3e进行了观察。通过该观察来尝试对第一端部3e处的龟裂(25)中的长度l小于50μm的龟裂的数量和长度l为50μm以上的龟裂的数量进行计数。需要说明的是,龟裂的个数的定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另外,龟裂的长度l的定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观察的结果是,在实施例1的偏振板1的第一端部3e不存在长度l小于50μm的龟裂。另外,在实施例1的偏振板1的第一端部3e也不存在长度l为50μm以上的龟裂。
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的上述观察来尝试对第一端部3e处的偏振消除部23(变色部)的宽度W进行测定。不过,在第一端部3e处,不存在偏振消除部23。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上述的偏振板1的截面进行观察,并调查了端面21侧的光学膜有无剥离(层间剥离)。发现在端面21侧在50μm以上的范围不存在剥离了的光学膜。需要说明的是,“50μm”是指与偏振板1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
如图6中的(a)以及(b)所示,由下侧偏振板62覆盖背光64(面光源)的整个面。下侧偏振板62相对于实施例1的偏振板而言是另一偏振板。使实施例1的偏振板(1s)的脱模膜13面对下侧偏振板62。将实施例1的偏振板(1s)重叠于下侧偏振板62之上,并使实施例1的偏振板(1s)的吸收轴A1s与下侧偏振板62的吸收轴A62正交。将上侧偏振板60重叠于实施例1的偏振板(1s)之上,并将上侧偏振板60的吸收轴A60配置为与实施例1的偏振板(1s)的吸收轴A1s平行。上侧偏振板60相对于实施例1的偏振板(1s)而言也是另一偏振板。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的偏振板(1s)的端面(21s)与图1以及2所示的偏振板1的端面21相当。
在将实施例1的偏振板(1s)以上述方式配置的状态下点亮背光64,并目视观察了实施例1的偏振板(1s)。观察的结果是,在偏振板(1s)的端面(21s)附近不存在光泄漏。
(实施例2~7、比较例1~4)
在实施例6中,作为准分子激光,代替KrF激光而使用了ArF激光(振荡波长:193nm)。
在实施例7中,使用了除了不具备脱模膜13、粘合层11以及第三保护膜3这点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的层叠体。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实施例7的偏振板的第二保护膜称作实施例7的偏振板的“脱模膜”,将实施例7的偏振板的第一保护膜称作实施例7的偏振板的“第三保护膜”。在下述表1中,将第三保护膜记作“Pf”,将脱模膜记作“Sp”。
在实施例2~7以及比较例1~4中,将准分子激光的输出、密度分布、聚光直径以及重复频率设定为下述表1所示的值。
除了以上的事项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使用准分子激光切断层叠体而得到了实施例2~7以及比较例1~4各自的偏振板。
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求出了实施例2~7以及比较例1~4各自的偏振板的端面的铅垂度a/b。将实施例2~7以及比较例1~4各自的铅垂度示于下述表1。
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分别对实施例2~7以及比较例1~4中的被照射了准分子激光的第三保护膜进行观察,对第一端部处的龟裂的数量进行计数,测定了各龟裂的长度。将实施例2~7以及比较例1~4各自的龟裂的数量示于下述表1。得出了,在任一实施例中,第一端部处的龟裂的数量均为4以下。在任一实施例中,第一端部处的龟裂的长度均小于50μm。
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分别对实施例2~7以及比较例1~4中的第三保护膜侧的第一端部进行观察,测定了第一端部处的偏振消除部(变色部)的宽度W。分别将实施例2~7以及比较例1~4各自的偏振消除部(变色部)的宽度W示于下述表1。在任一实施例中,第一端部处的偏振消除部(变色部)的宽度W均小于35μm。
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分别对实施例2~7以及比较例1~4中的偏振板的端面侧(切断面侧)处的光学膜的剥离(层间剥离)的有无进行了调查。将其结果示于下述表1。在50μm以上的范围存在剥离了的光学膜的情况下,在下述表1中记作“有”。在50μm以上的范围不存在剥离了的光学膜的情况下,在下述表1中记作“无”。
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分别对实施例2~7以及比较例1~4中的偏振板的端面(切断面)附近的光泄漏进行了检查。将检查结果示于下述表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偏振板例如粘贴于液晶单元或有机EL器件等,可用作构成液晶电视、有机EL电视或智能手机等图像显示装置的光学部件。

Claims (8)

1.一种偏振板,其具备膜状的偏振片和重叠于所述偏振片的多张光学膜,
所述偏振板的特征在于,
所述偏振板的端面的铅垂度为0.00以上且小于0.35,
所述偏振板的表面的端部中的沿着所述端面的部分处的偏振消除部的宽度为0.00μm以上且小于35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振板,其中,
沿着所述端面的部分处的龟裂的数量在与所述端部平行的每单位长度1mm为0以上且4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振板,其中,
沿着所述端面的部分处的龟裂的长度为0μm以上且小于5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偏振板,其中,
夹着所述偏振片的一对所述光学膜中的至少一方的光学膜包含三乙酰纤维素。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偏振板,其中,
所述偏振板还具备硬涂层,
所述光学膜位于所述硬涂层与所述偏振片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偏振板,其中,
夹着所述偏振片的一对所述光学膜中的至少一方的光学膜包含环状烯烃聚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偏振板,其中,
夹着所述偏振片的一对所述光学膜中的至少一方的光学膜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8.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偏振板。
CN201710082553.XA 2016-02-22 2017-02-15 偏振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Active CN1071023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1295 2016-02-22
JP2016031295A JP2017151164A (ja) 2016-02-22 2016-02-22 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2390A true CN107102390A (zh) 2017-08-29
CN107102390B CN107102390B (zh) 2021-10-19

Family

ID=59674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82553.XA Active CN107102390B (zh) 2016-02-22 2017-02-15 偏振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151164A (zh)
KR (1) KR20170098699A (zh)
CN (1) CN107102390B (zh)
TW (1) TWI72211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57987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夏普株式会社 偏光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788502A (zh) * 2018-02-28 2020-10-1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偏振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11816060A (zh) * 2019-04-12 2020-10-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89433B2 (ja) * 2018-05-31 2020-04-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280200A (zh) * 2020-03-16 2022-11-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层叠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16171395A (zh) * 2020-08-03 2023-05-2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层叠体及包含该光学层叠体的光学膜的图像显示装置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3846A (ja) * 1997-12-19 1999-07-09 Tokin Corp 光アイソレータ
JP2002072190A (ja) * 2000-08-31 2002-03-12 Optrex Corp 液晶表示素子
JP2002303730A (ja) * 2001-04-09 2002-10-18 Nitto Denko Corp 光学部材
GB2384865A (en) * 2002-02-02 2003-08-06 Holographic Imaging Llc Depolariser with random orientated regions of polarisation state modulating material
CN1480747A (zh) * 2002-07-23 2004-03-1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膜以及采用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器
CN1716024A (zh) * 2002-08-30 2006-01-04 富士通显示技术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025643A (ja) * 2005-06-14 2007-02-01 Fujifilm Corp 偏光板、その加工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144940A (zh) * 2006-09-14 2008-03-19 索尼株式会社 延迟补偿板、延迟补偿器、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投射型图像显示装置
CN101490588A (zh) * 2006-04-13 2009-07-22 克里索普提克斯株式会社 背光模组以及包括该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JP2009300611A (ja) * 2008-06-11 2009-12-24 Nitto Denko Corp 偏光板及び液晶パネル
JP2010277018A (ja) * 2009-06-01 2010-12-0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耐久性に優れた偏光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CN102089686A (zh) * 2009-02-26 2011-06-0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耐水性偏光膜的制造方法
CN102395919A (zh) * 2010-03-18 2012-03-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振片的贴合精度检查方法以及贴合精度检查装置
CN102466835A (zh) * 2010-10-29 2012-05-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振片的制造方法
CN102778704A (zh) * 2011-05-13 2012-11-1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以及3d图像显示系统
CN104749679A (zh) * 2013-12-30 2015-07-01 三星Sdi株式会社 偏光器及其制造方法、包括其的偏光板以及光学显示器
JP5789333B2 (ja) * 2014-07-25 2015-10-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80975A (ja) * 2015-07-17 2015-10-1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CN105204106A (zh) * 2015-10-12 2015-12-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量子点偏光片的制作方法
CN105209945A (zh) * 2013-05-17 2015-12-3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偏振片及具备其的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15261B2 (ja) * 2014-06-27 2017-10-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長尺状の偏光子、長尺状の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3846A (ja) * 1997-12-19 1999-07-09 Tokin Corp 光アイソレータ
JP2002072190A (ja) * 2000-08-31 2002-03-12 Optrex Corp 液晶表示素子
JP2002303730A (ja) * 2001-04-09 2002-10-18 Nitto Denko Corp 光学部材
GB2384865A (en) * 2002-02-02 2003-08-06 Holographic Imaging Llc Depolariser with random orientated regions of polarisation state modulating material
CN1480747A (zh) * 2002-07-23 2004-03-1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膜以及采用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器
CN1716024A (zh) * 2002-08-30 2006-01-04 富士通显示技术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025643A (ja) * 2005-06-14 2007-02-01 Fujifilm Corp 偏光板、その加工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490588A (zh) * 2006-04-13 2009-07-22 克里索普提克斯株式会社 背光模组以及包括该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CN101144940A (zh) * 2006-09-14 2008-03-19 索尼株式会社 延迟补偿板、延迟补偿器、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投射型图像显示装置
JP2009300611A (ja) * 2008-06-11 2009-12-24 Nitto Denko Corp 偏光板及び液晶パネル
CN102089686A (zh) * 2009-02-26 2011-06-0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耐水性偏光膜的制造方法
JP2010277018A (ja) * 2009-06-01 2010-12-0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耐久性に優れた偏光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CN102395919A (zh) * 2010-03-18 2012-03-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振片的贴合精度检查方法以及贴合精度检查装置
CN102466835A (zh) * 2010-10-29 2012-05-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振片的制造方法
CN102778704A (zh) * 2011-05-13 2012-11-1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以及3d图像显示系统
CN105209945A (zh) * 2013-05-17 2015-12-3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偏振片及具备其的显示装置
CN104749679A (zh) * 2013-12-30 2015-07-01 三星Sdi株式会社 偏光器及其制造方法、包括其的偏光板以及光学显示器
JP5789333B2 (ja) * 2014-07-25 2015-10-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80975A (ja) * 2015-07-17 2015-10-1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CN105204106A (zh) * 2015-10-12 2015-12-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量子点偏光片的制作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88502A (zh) * 2018-02-28 2020-10-1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偏振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11257987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夏普株式会社 偏光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816060A (zh) * 2019-04-12 2020-10-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816060B (zh) * 2019-04-12 2022-05-17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098699A (ko) 2017-08-30
TW201736881A (zh) 2017-10-16
CN107102390B (zh) 2021-10-19
JP2017151164A (ja) 2017-08-31
TWI722114B (zh) 2021-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2389B (zh) 偏振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7102390A (zh) 偏振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TWI735579B (zh) 偏光板、影像顯示裝置及偏光板的製造方法
CN105683788B (zh) 偏光板
KR102377352B1 (ko)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CN104823088B (zh) 偏振膜及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CN105467492B (zh) 偏振板
KR20110117243A (ko)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CN109277613A (zh) 切削装置及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CN113242986B (zh) 偏振板
TWI805738B (zh) 偏光板及顯示裝置
KR20200076709A (ko) 위상차 필름 및 광학 적층체
KR102301554B1 (ko)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2018005252A (ja) 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2116886A (zh) 偏光片
KR20200007531A (ko) 편광판의 가공 방법
CN106802441A (zh) 偏光板的制造方法
KR100905946B1 (ko) 광학시트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220116220A (ko) 광학 적층체
TW202045654A (zh) 附黏著劑層之光學積層膜及其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