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9663B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9663B
CN107079663B CN201710067684.0A CN201710067684A CN107079663B CN 107079663 B CN107079663 B CN 107079663B CN 201710067684 A CN201710067684 A CN 201710067684A CN 107079663 B CN107079663 B CN 1070796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ing box
grain collecting
grain
weight
load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76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9663A (zh
Inventor
北野达也
高原一浩
押谷诚
加藤胜秀
关光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132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1560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132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4009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145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5607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79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96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96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96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01D41/1275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for the level of grain in grain tan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01D41/127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for measuring grain qua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08Tanks for grain or chaff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19/00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5/00Weighing apparatus wherein the balancing is effected by fluid action
    • G01G5/003Weighing apparatus wherein the balancing is effected by fluid action load-cell construction or mountin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联合收割机,在利用负载传感器测量集谷箱重量时,能够通过使集谷箱重量稳定地作用而避免谷物重量的检测精度下降。在设置于集谷箱下部的支撑脚部和为了将支撑脚部向负载传感器的受压面的上侧引导而设置于机体框架的引导部件的各自的相向部位设置有平坦部,在支撑脚部的平坦部和引导部件的平坦部彼此面接触的状态下,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的重量作用于负载传感器。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3月27日、申请号为201310100853.8、发明名称为“联合收割机”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检测集谷箱内的谷物重量的联合收割机,其包括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用于贮存谷粒的集谷箱和检测该集谷箱重量的负载传感器。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如上所述的可检测集谷箱重量的负载传感器的联合收割机,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将负载传感器安装于集谷箱下部与机体框架之间以检测集谷箱重量的构成是公知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64967号公报(段落号〔0009〕、〔0010〕,图1)
如上所述,在作用有集谷箱重量的部位与机体框架之间利用负载传感器进行重量检测的构成中,可以在任意时刻检测集谷箱内的谷物重量。
因此,例如与利用设置在集谷箱内部适当部位的光传感器和感压传感器等检测集谷箱内的谷粒量达到满箱等规定水平的构成相比,除了能够在收获作业过程中任意时刻检测重量的方便性以外,其他优点在于,即使在检测规定水平之前或者在检测规定水平之后继续进行收获作业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检测最终收容的谷物重量。
但是,在这样检测集谷箱重量的结构中,如果不能确保集谷箱重量稳定地作用于负载传感器的状态,则存在有损于检测精度可靠性的情况。
另外,在如上所述那样利用负载传感器检测集谷箱重量的结构中,负载传感器的配置位置仅限于机体框架1上的设置有牢固的底盘的部位且具有可搭载负载传感器的面积的部位,存在设计上的自由度受到制约的倾向。
另外,在这样检测集谷箱重量的结构中,如果搭载有集谷箱的行驶机体的姿势倾卸,则集谷箱重量对负载传感器的作用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存在难以正确地进行重量检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利用负载传感器检测集谷箱重量时,能够使集谷箱重量稳定地作用而避免谷物重量的检测精度下降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利用收获量传感器检测集谷箱重量时,能够较容易且自由地设定收获量传感器的配置位置,以提高设计上的自由度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用负载传感器检测集谷箱重量时,能够避免因受到机体倾斜的影响而降低谷物重量检测精度的联合收割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中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案〕
在本发明第一方案中,包括:谷物储存用集谷箱,其搭载于机体框架,通过绕前后方向上位于一端侧的上下轴线进行摆动,能够将位置变更为位于所述机体框架上的作业姿势位置和位于从所述一端侧离开的位置的另一端向所述机体框架的横向外侧位移的非作业姿势位置;支撑脚部,其设置于所述集谷箱的下部;负载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机体框架;引导部件,其为了将所述支撑脚部向负载传感器的受压面上侧引导而设置于所述机体框架侧;所述支撑脚部设置于从所述上下轴心所在的一端侧离开的位置,在该支撑脚部和所述引导部件的彼此对置的部位设置有平坦部,在所述支撑脚部的平坦部和所述引导部件的平坦部面接触的状态下,位于所述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的重量作用于所述负载传感器。
〔本发明第一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一方案,由于在设置于集谷箱下部的支撑脚部和用于将支撑脚部引导到负载传感器的受压面上侧的引导部件的彼此对置的部位设置有平坦部,因此,在支撑脚部的平坦部和引导部件的平坦部面接触的状态下,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的重量作用于负载传感器。
因此,优点在于,在用引导部件的平坦部稳定地支撑与该平坦部面接触的支撑脚部的平坦部的状态下,容易维持集谷箱的重量作用于负载传感器的状态,因此,即使多少存在机体振动等,以稳定的状态容易精确地检测出集谷箱的重量。
〔第二方案〕
在本发明第二方案中,所述引导部件为了通过与所述支撑脚部接触而将从所述非作业姿势位置侧向所述作业姿势位置移动的所述集谷箱向上升侧引导,在所述集谷箱向所述作业姿势位置侧移动的方向上,在该引导部件的比平坦部靠近跟前侧的位置具有越靠前方侧高度越高的倾斜面。
〔本发明第二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二方案,由于在集谷箱向作业姿势位置侧移动的方向上越靠前方侧高度越高的倾斜面设置于引导部件的比平坦部靠近跟前侧的位置,因此,随着集谷箱向作业姿势位置侧移动,通过被倾斜面引导的支撑脚部,能够使集谷箱向上升侧引导的同时使其载置于平坦部。
因此,优点在于通过将集谷箱向作业姿势位置侧移动的操作,能够简单地出现被引导到上升侧的集谷箱的重量通过支撑脚部的平坦部和引导部件的平坦部可靠地作用于负载传感器的状态。
〔第三方案〕
在本发明第三方案中,所述支撑脚部包括具有该支撑脚部侧的平坦部的载置部件和被所述引导部件引导的被引导体。
〔本发明第三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三方案,优点在于通过具有容易与引导部件的平坦部接触的功能的载置部件和具有容易被引导部件引导的功能的被引导体,容易有效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第四方案〕
在本发明第四方案中,所述被引导体设置为向所述载置部件的平坦部的下方突出,所述被引导体与所述引导部件接触并被引导而上升。
〔本发明第四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四方案,由于被引导体设置为向载置部件的平坦部的下方突出,因此,该被引导体与引导部件的倾斜面接触,使集谷箱向上升侧引导。
因此,在载置部件侧不需要具有用于使载置部件上升到引导部件的倾斜面的功能的结构,只要具有与引导部件的平坦部接触的平坦部的结构即可,而且,在被引导体侧不需要与引导部件的平坦部接触的结构,而容易采用容易上升到倾斜面的旋转结构等。因此,优点在于容易采用顺利地上升到倾斜面并且在平坦部确保稳定姿势的结构。
〔第五方案〕
在本发明第五方案中,在所述集谷箱位于所述非作业姿势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被引导体的下端被设置为位于所述引导部件的平坦部的下方。
〔本发明第五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五方案,在集谷箱位于非作业姿势位置的状态下,被引导体位于从引导部件的平坦部所在的位置离开的部位,不在引导部件上作用无用的重量。
〔第六方案〕
在本发明第六方案中,在所述集谷箱位于所述作业姿势位置且所述载置部件的平坦部与所述引导部件的平坦部面接触的状态下,所述被引导体的下端位于所述引导部件的平坦部的下方。
〔本发明第六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六方案,优点在于在载置部件的平坦部与引导部件的平坦部面接触的状态下,被引导体位于从平坦部离开的部位,因此不会阻碍载置部件的平坦部和引导部件的平坦部彼此面接触。
〔第七方案〕
在本发明第七方案中,所述引导部件为了通过与所述支撑脚部接触而使从所述作业姿势位置向所述非作业姿势位置侧移动的集谷箱引导到上升侧,在所述集谷箱向所述非作业姿势位置侧移动的方向上,在该引导部件的比平坦部靠近跟前侧的位置设置有越是前方侧高度越高的倾斜面。
〔本发明第七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七方案,优点在于在集谷箱向非作业姿势位置侧移动的方向上,也可以利用被引导体使集谷箱向上升侧引导,顺利地使集谷箱向非作业姿势位置侧移动。
〔第八方案〕
在本发明第八方案中,在所述支撑脚部设置有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调节所述被引导体的下端相对于所述集谷箱的下部的相对高度位置。
〔本发明第八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八方案,通过调节被引导体的下端的相对高度位置,可以调节被引导部件的倾斜面引导时的集谷箱的上升量,可以调节被引导体下端的高度与载置部件的平坦部高度之差。
由此,优点在于可以保持集谷箱的重量经由载置部件的平坦部可靠地作用于负载传感器的状态,同时可以调节成减少由被引导体下端的高度与载置部件的平坦部高度之差引起的载置部件的落差。
〔第九方案〕
在本发明第九方案中,用于将所述被引导体安装在所述集谷箱上的安装部件具有纵边部和横边部,该纵边部形成有与所述集谷箱侧的沿上下方向的面相对且沿上下方向的面,横边部形成有与所述集谷箱侧的朝下的面相对且方向沿该朝下的面的面,所述调节机构具有松动部和调节螺栓,该松动部设置在所述纵边部而允许所述横边部相对于所述集谷箱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移动,该调节螺栓的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横边部上,并且该调节螺栓的上端能够与所述集谷箱的朝下的面接触。
〔本发明第九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九方案,优点在于利用用于将被引导体安装在集谷箱上的安装部件的纵边部和横边部构成简单结构。
〔第十方案〕
在本发明第十方案中,所述安装部件与所述载置部件一体地构成。
〔本发明第十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十方案,能够由单一部件构成安装部件和载置部件,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
〔第十一方案〕
在本发明第十一方案中,在所述集谷箱的下部设置有安装座板,该安装座板在所述集谷箱侧形成有与所述纵边部相对且沿上下方向的面,并且在所述集谷箱侧形成有与所述横边部相对且方向沿朝下的面的面。
〔本发明第十一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十一方案,优点在于不需要在集谷箱自身上形成与调节机构的纵边部相对的面和与横边部相对的面,而是通过设置在安装座板上,能够避免集谷箱的结构变得复杂。
〔第十二方案〕
在本发明第十二方案中,所述引导部件以所述集谷箱的从所述非作业姿势位置侧向所述作业姿势位置移动的方向上位于上游侧的端部为摆动支点,使下游侧端部能够上下摆动,并且通过摆动支点机构支撑于所述机体框架,该摆动支点机构允许所述摆动支点侧在规定范围内变化上下位置。
〔本发明第十二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十二方案,在引导部件的成为摆动支点的一侧,设置有允许该引导部件的摆动支点侧在规定范围内变化上下位置的摆动支点机构,因此,在引导部件的上表面设置有的平坦部的姿势容易变为沿载置部件侧的平坦部的状态。即,引导部件不是仅绕成为其摆动支点的一侧的一轴心起伏摆动,不将成为该摆动支点的轴心位置固定在一点,而在上下变化位置,从而在缴款范围内进行调节。
因此,优点在于容易形成引导部件的上表面所具有的平坦部以与载置部件的平坦部平行的姿势与载置部件的平坦部相对的状态。
〔第十三方案〕
根据本发明第十三方案,所述摆动支点机构包括支点轴和松动孔部,该支点轴固定在所述机体框架侧,该松动孔部允许所述引导部件在该支点轴的半径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的相对移动。
〔本发明第十三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十三方案,优点在于由固定在机体框架侧的支点轴和引导部件侧的松动孔部将摆动支点机构构成为简单结构。
〔第十四方案〕
在本发明第十四方案中,设置有谷物贮存用集谷箱、配置在所述集谷箱下方的收获量传感器、沿着机体前后方向配置的主框架和与该主框架连接的底座托架,所述收获量传感器横跨放置在所述主框架和所述底座托架上。
〔本发明第十四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十四方案,优点在于,收获量传感器的配置位置不限于主框架的上方位置,也能够利用与主框架连接的底座托架进行配置,因此,能够使收获量传感器的配置位置不受主框架上表面大小的限制等,较容易且自由地选择配置位置。
〔第十五方案〕
在本发明第十五方案中,所述底座托架与所述主框架和横向框架连接,该横向框架沿着与该主框架交叉的左右方向配置。
〔本发明第十五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十五方案,优点在于,利用主框架和沿着与该主框架交叉的左右方向配置的横向框架能够提高底座托架的安装强度。
〔第十六方案〕
在本发明第十六方案中,所述底座托架配置在比所述主框架靠近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部位。
〔本发明第十六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十六方案,优点在于,利用外侧的主框架避免配置在靠近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的底座托架与他物接触等,从而容易保护底座托架。
〔第十七方案〕
在本发明第十七方案中,所述底座托架具有用于确定所述收获量传感器的配置位置的定位部。
〔本发明第十七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十七方案,优点在于,将底座托架不仅当作收获量传感器的设置部来利用,还可以当作定位部来利用,通过部件的共用而能够期待结构的简单化和小型化。
〔第十八方案〕
在本发明第十八方案中,所述集谷箱通过绕位于机体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的上下轴心进行摆动,能够将位置变更为沿机体前后方向的作业姿势位置和从所述一端侧离开的另一端侧向机体横向外侧位移的非作业姿势位置;在该集谷箱的底部具有支撑脚部和引导脚部,该支撑脚部在所述作业姿势位置上升到所述收获量传感器的受压面的上侧,该引导脚部在所述支撑脚部从所述作业姿势位置脱离的位置能够上升到具有所述主框架的机体框架上,并且所述支撑脚部位于所述作业姿势位置时,从机体框架的上表面离开。
〔本发明第十八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十八方案,优点在于,由于除了用于测量集谷箱重量的支撑脚部外,还设置有在支撑脚部从作业姿势位置偏离时处于上升到机体框架上的状态下支撑集谷箱重量的引脚脚部,因此容易稳定地支撑位于机体框架上的集谷箱。
而且,该引导脚部在支撑脚部位于作业姿势位置时从机体框架的上表面离开,集谷箱的重量只通过支撑脚部传递给收获量传感器,因此不会因引导脚部的存在而难以用收获量传感器进行重量测量。
〔第十九方案〕
在本发明第十九方案中,所述支撑脚部在机体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引导脚部靠近所述上下轴心的一侧。
〔本发明第十九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十九方案,优点在于,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比支撑脚部配置在从上下轴心远离一侧的引导脚部距集谷箱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附近所存在的重心的距离长,因此减少集谷箱重量作用于引导脚部的比率,较轻松地移动集谷箱。
而且,支撑脚部与引导脚部相反配置在中心附近,容易使集谷箱重量精确地施加在收获量传感器。
〔第二十方案〕
在本发明第二十方案中,所述支撑脚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引导脚部靠近机体内侧的部位。
〔本发明第二十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二十方案,优点在于,相对于因尽量将成为集谷箱的转动中心的上下轴心设置在机体横向外侧附近而向横向外侧较大程度地敞开的集谷箱,能够使支撑脚部尽量位于靠近机体内侧的位置。
由此,将支撑脚部的位置容易设置在相比引导脚部接近将所述上下轴心与集谷箱中央附近的中心位置连接而朝向集谷箱对角方向的线段的位置,以使支撑脚部靠近通过集谷箱重心的所述线段,从而在将左右平衡保持为良好状态下容易检测重量。
〔第二十一方案〕
在本发明第二十一方案中,所述引导脚部被配置为,所述集谷箱从非作业姿势位置向作业姿势位置移动时,在所述支撑脚部上升到所述收获量传感器的受压面的上侧之前上升到所述机体框架上。
〔本发明第二十一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二十一方案,优点在于,通过在支撑脚部上升到收获量传感器的受压面的上侧之前使引导脚部上升到机体框架,能够由引导脚部和机体框架暂时承受集谷箱重量。
由此,即使集谷箱的重量有变动,也能够避免支撑脚部和收获量传感器的受压面的相对高度随着该变动而较大地变化,将支撑脚部和收获量传感器的受压面的相对高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利用收获量传感器容易测量重量。
〔第二十二方案〕
在本发明第二十二方案中,所述支撑脚部和所述引导脚部分别具有辊,该辊上作用有所述集谷箱的重量,将所述支撑脚部所具有的辊向所述收获量传感器的受压面的上侧引导的引导部件和将所述引导部件所具有的辊向所述主框架的上面侧引导的引导部件设置在所述主框架上。
〔本发明第二十二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二十二方案,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将引导脚部所具有的辊向主框架的上表面侧引导的引导部件,能够减少由将支撑脚部所具有的辊向收获量传感器的受压面上侧引导的引导部件引起的集谷箱的上升引导量,从而能够轻便地进行操作。
〔第二十三方案〕
在本发明第二十三方案中,设置有所述底座托架的部位的所述机体框架的下侧被地板覆盖,所述底座托架的下表面侧与所述地板连接。
〔本发明第二十三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二十三方案,优点在于,通过使底座托架的下表面侧与地板连接,不仅能够提高强度,并且容易抑制从下方侧飞散的泥土溅到收获量传感器。
〔第二十四方案〕
在本发明第二十四方案中,引导所述支撑脚部所具有的辊的引导部件安装在支撑于主框架的轴支撑部件上,该轴支撑部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接固定在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主框架的横向侧面的固定托架上。
〔本发明第二十四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二十四方案,优点在于,在构成不具有收获量传感器的结构的联合收割机时,除了固定托架外,能够简单地拆卸轴支撑部件和引导支撑脚部所具有的辊的引导部件。在拆卸状态下,在机体抗框架上不存在轴支撑部件和引导部件等无用的部件,在主框架的横向侧面上能够只存在固定托架,因此,容易进行结构变更。
〔第二十五方案〕
在本发明第二十五方案中,包括:集谷箱,其搭载于行驶机体,用于贮存谷粒;负载传感器,其检测该集谷箱的重量;倾斜传感器,其检测所述行驶机体的倾斜;控制装置,其被输入所述负载传感器检测出的重量和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输出对象设备,其接受来自所述控制装置的控制指令;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收获量测量机构,其基于从所述负载传感器输入的重量检测信号计算谷物重量;输出控制机构,其基于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能够切换为输出控制指令的状态和不输出控制指令的状态;当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内时,所述输出控制机构将基于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向所述输出对象设备输出,当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外时,所述输出控制机构将基于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不向所述输出对象设备输出。
〔本发明第二十五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二十五方案,设置有检测行驶机体的倾斜的倾斜传感器,只在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内时,向输出对象设备输出基于收获量传感器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外时,不向输出对象设备输出基于收获量传感器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
因此,优点在于,基于精度低的检测信号的控制指令不传递到输出对象设备,避免了降低谷物重量的检测精度,以高精度传递检测结果。
〔第二十六方案〕
在本发明第二十六方案中,设置有修正所述行驶机体的倾斜的姿势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姿势修正机构,随着检测出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外,该姿势修正机构对所述姿势控制装置输出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返回到容许范围内;所述输出控制机构构成为,随着检测出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外,使所述姿势修正机构的控制指令对所述姿势控制装置输出,当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内时,不输出所述姿势修正机构的控制指令。
〔本发明第二十六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二十六方案,由于设置有当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外时,为了使该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返回到容许范围内而对修正行驶机体的倾斜的姿势控制装置输出控制指令的姿势修正机构,因此,能够强制性地修正行驶机体的倾斜,从而能够在早期摆脱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外的状况。因此,优点在于,在作业中长时间维持得到基于落在容许范围内的倾斜检测值的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状况。
〔第二十七方案〕
在本发明第二十七方案中,设置有:谷粒输出用绞龙,其用于输送贮存在所述集谷箱内的谷粒;绞龙检测机构,其检测该谷粒输出用绞龙是否位于行驶机体上的规定位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基于来自所述绞龙检测机构的检测信号判别绞龙位置的绞龙位置判别机构;所述输出控制机构构成为,基于所述绞龙位置判别机构的判别结果判别所述谷粒输出用绞龙从规定位置偏离时,输出基于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基于所述绞龙位置判别机构的判别结果判别所述谷粒输出用绞龙位于规定位置时,不输出基于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
〔本发明第二十七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二十七方案,谷粒输出用绞龙从规定位置偏离时,输出基于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谷粒输出用绞龙位于规定位置时,不输出基于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
因此,在将所述规定位置设为例如绞龙收纳位置的情况下,如果绞龙从该收纳位置偏离时,输出基于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因此,集谷箱内的谷粒满箱而需要用绞龙排出时,只要从规定位置移动绞龙而做出排出准备,就可靠地输出基于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而能够检测谷物重量。
即,对需要检测谷物重量的程度而言,与割取作业过程等中的谷物贮存中途相比,想要排出谷物的满箱时的必要程度高,此时,不要做出特别的检测开始操作等,只要做出将绞龙从排出准备的规定位置移动的动作就可以检测谷物重量。而且,在将所述规定位置例如设在从收纳位置偏离的适当部位的情况下,通过使绞龙位于规定位置而能够检测割取作业中的谷物重量,从而能够设定适于使用形态的检测条件。
〔第二十八方案〕
在本发明第二十八方案中,所述负载传感器构成为,能够将位置变更为能够检测贮存于所述集谷箱的谷粒重量的测量位置和不作用有贮存于所述集谷箱的谷粒重量的非测量位置。
〔本发明第二十八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二十八方案,由于能够将负载传感器的位置变更为非测量位置,因此能够避免集谷箱的重量总是持续地作用于负载传感器。因此,在路上行驶中等不需要测量集谷箱重量时,将负载传感器的位置变更为非测量位置,从而优点在于,避免对负载传感器作用行驶中的机体振动等而引起的冲击载重。
〔第二十九方案〕
在本发明第二十九方案中,所述负载传感器在测量位置和非测量位置之间的位置变更是通过使所述负载传感器的受压面位置沿上下变化的液压缸的动作来进行的。
〔本发明第二十九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二十九方案,能够通过液压缸的上下升降动作来简单地进行负载传感器的测量位置和非测量位置之间的位置变更。
〔第三十方案〕
在本发明第三十方案中,设置有测量贮存于所述集谷箱内的谷粒的贮存量传感器;所述控制装置设置有重量比较机构,该重量比较机构基于来自所述贮存量传感器的贮存量检测信号计算谷物重量,并且将计算出的该谷物重量和由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计算出的谷物重量的比较结果输出;所述输出控制机构构成为由所述重量比较机构比较出的谷物重量的差在规定以上时输出通知测量值异常的控制指令。
〔本发明第三十方案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该第三十方案,除了检测集谷箱重量的负载传感器外,还设置有检测贮存于集谷箱内的谷粒量的贮存量传感器,并且根据基于该谷粒量计算出的谷物重量和基于集谷箱重量计算出的谷物重量的比较结果判别是否存在测量值异常,因此,优点在于,容易避免误检测出谷物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机体框架与集谷箱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机体框架与集谷箱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底座托架与负载传感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重量检测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7是表示重量检测部的主视图。
图8是从图7中用VIII-VIII线表示方向看重量检测部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向视图。
图9是表示支撑脚部与引导脚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引导脚部和重量检测部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重量检测部和集谷箱动作方向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重量检测部的靠机体框架侧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机体框架侧和集谷箱侧的重量检测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负载传感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5是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侧视图。
图16是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机体框架与集谷箱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机体框架与集谷箱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底座托架与负载传感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重量检测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21是表示重量检测部的主视图。
图22是从图21中用VIII-VIII线表示方向看重量检测部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向视图。
图23是表示支撑脚部与引导脚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引导脚部和重量检测部的主视图。
图25是表示重量检测部和集谷箱动作方向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重量检测部的靠机体框架侧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表示机体框架侧和集谷箱侧的重量检测部的立体图。
图28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9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0是集谷箱的主视图。
图31是集谷箱重量测量部位的纵剖主视图。
图32是集谷箱重量测量部位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负载传感器内部构造的剖面图。
图34使表示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5是表示主工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36是表示收获量输出控制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体框架
5 集谷箱
60 负载传感器
63A 受压面
70 可动引导部件
71,83 平坦部
74a 松动孔部
76 支点轴
77 摆动支点机构
80 支撑脚部
81 载置部件
82 被引导体
84 调节机构
84b 调节螺栓
81a 纵边部
81b 横边部
81c 松动部
85 安装座板
y1 上下轴心
1' 机体框架
5' 集谷箱
11' 横向框架
12' 主框架
13' 底座托架
14' 地板
15' 定位部
16' 固定托架
60' 收获量传感器
63A' 受压面
70' 可动引导部件
75' 轴支撑部件
80' 支撑脚部
81' 载置部件
82' 被引导体
90' 引导脚部
y1' 上下轴心
5″ 集谷箱
34″ 显示装置(输出对象设备)
44″ 检测开关(绞龙检测机构)
50″ 谷粒输出用绞龙
57″ 贮存量传感器
60″ 负载传感器
60A″ 受压面
66″ 倾斜传感器
100″ 控制装置
101″ 绞龙位置判别机构
103″ 姿势修正机构
104″ 收获量测量机构
105″ 重量比较机构
106″ 输出控制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收割机的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整体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半喂入型。
该联合收割机的机体框架1被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支撑而构成为自行式,在机体框架1上安装有驾驶室3、脱粒装置4、集谷箱5、秸秆处理装置7等。在该机体框架1的前部安装有割取部8,该割取部8以其后端侧为摆动支点使其前端侧可上下摆动。在这样构成的联合收割机中,将收获对象的植立谷秆割取并向机体后方输送,在脱粒装置4中对该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及清选处理,将被清选回收的谷粒贮存在集谷箱5中,然后在秸秆处理装置7中将秸秆切断处理并排出到田地。
在驾驶室3的底部侧配置有发动机罩31,该发动机罩31兼做驾驶座30的载置台,在该发动机罩31内安装有发动机9。该发动机9的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变速器壳从左右驱动链轮20分别传递到左右履带21。
因此,通过左右驱动链轮20的等速同方向旋转,进行前进或后退等直线行驶,并且通过左右驱动链轮20的不等速同方向旋转,或者通过彼此反方向的旋转进行转弯行驶。
在所述驾驶室3内,在驾驶座30的前方位置配置有操纵面板3,在驾驶座30的左侧配置有侧面板33。在前方的操纵面板32上安装有显示装置34及可向前后左右操作的操纵杆35,在侧面板33上安装有可对行驶速度变速的变速操作部件36及可进行后述绞龙50的起伏操作和旋转操作的绞龙操作部件37。
所述显示装置34除了显示车速、发动机转速及燃料剩余量等以外,还可以显示收容在集谷箱5内谷物重量和后述内部品质测量装置57的测量结果等。
所述操纵杆35通过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对割取部8进行升降操作,通过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对机体进行转向操作。在该操纵杆35的手握部附近,安装有用手指可操作的手指操作式开关(未图示),基于该手指操作式开关的操作,将控制指令向众所周知的姿势变更机构输出,以变更机体框架1相对水平面的姿势。
虽省略了图示,但传动系统构成为使发动机9的驱动力除如前所述传递到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以外,从该行驶用传动系统分支的动力经由割取输送用传动系统传递到割取部8,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还传递到脱粒装置4,另一方面,从该行驶用传动系统分支的动力传递到秸秆处理装置7。
〔脱粒装置〕
脱粒装置4构成为,一边将从割取部8输送过来的割取谷秆的茎根侧用未图示的供给链夹持并输送,一边利用在脱粒室内旋转驱动的脱粒筒(未图示)对穗稍侧进行脱粒处理,并利用设置在脱粒筒下部的清选机构(未图示)将脱粒处理物清选为谷粒、秸秆屑等尘埃,将单粒的谷粒回收并输送到集谷箱5,而把尘埃排出到机体外部。而且,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在秸秆处理装置7中被切断处理。
如图2所示,在脱粒装置4的底部安装有一次物回收螺旋装置40,利用该一次物回收螺旋装置40将谷粒沿着机体宽度方向横向输送到集谷箱5侧。在脱粒装置4与集谷箱5之间设置有通过未图示的锥齿轮传动机构与一次物回收螺旋装置40联动地连接的作为输送装置的螺旋输送式扬谷装置41。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由一次物回收螺旋装置40横向输送到的谷粒通过扬谷装置41输送到上方,并从形成在该扬谷装置41上端部的排出口42经过在集谷箱5的左侧壁部5A上部形成的供给口(未图示)向集谷箱5内部输送。
虽未图示,但所述扬谷装置41在圆筒状的筒内安装有螺旋轴,并且在螺旋轴的上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谷粒向集谷箱5内弹飞的旋转叶片,尽可能地将谷粒扩散到大范围而均匀地贮存在集谷箱5。
〔集谷箱〕
如图1至图3所示,集谷箱5形成为,与所述扬谷装置41对置的机体内侧的左侧壁部5A和机体外侧的右侧壁部5B在作业姿势位置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较长的箱状;并且构成为,以设置于在作业姿势位置比位于机体后侧的后侧壁部5D靠后侧的上下轴心y1为转动中心能够左右摆动。
这样,从后侧的上下轴心y1离开的前侧被设置为能够左右摆动,由此集谷箱5能够将姿势变更为,长度方向沿机体前后方向且左侧壁部5A朝向机体内侧的作业姿势位置和前侧的前侧壁部5C朝向右横向外侧而使机体内侧开放的维护位置(相当于非作业姿势位置)。
如图1所示,在集谷箱5的底部侧的下部设置有将谷粒朝向机体后侧输送的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在集谷箱5的机体后部侧设置有通过锥齿轮机构(未图示)与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联动地连接而从输送终端部将谷粒向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在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的上部,绕水平轴心x1上下摆动自如地通过锥齿轮机构(未图示)联动地连接有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的基端部,该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将被向上输送到谷粒横向输送并从前端的排出口53A排出。
由上述的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及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构成谷粒输送用绞龙50。该绞龙50将贮存在集谷箱5内的谷粒从排出口53A向外部排出。
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构成为通过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54的动作绕上下轴心y1可转动操作,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构成为通过液压缸55绕基端部的水平轴心x1可上下摆动操作。因此,基于设置在侧面板33上的绞龙操作部件37的操作,使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进行旋转操作以及升降操作,能够变更排出口53A的位置。由此,能够与位于机体外部的搬运用牵引车的货箱位置等对应而变更谷粒的排出位置并排出谷粒。
如图1所示,在集谷箱5的后侧壁部5D的下部连接有锥齿轮壳56,该锥齿轮壳56在内部安装有联动地连接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和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的未图示的锥齿轮传动机构。该锥齿轮壳56支撑向集谷箱5后方突出而露出的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的后端部以及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的始端部。此外,在锥齿轮壳56上一体地形成有从其底部向下部延伸的圆筒状的支撑轴部56A。
在机体框架1上设置有可相对旋转地支撑锥齿轮壳56的支撑轴部56A的轴支撑部1C。在该轴支撑部1C上枢轴支撑有成为上下朝向的支撑轴的锥齿轮壳56的支撑轴部56A,集谷箱5在机体框架1上被支撑为以支撑轴部56A为支点向左右方向可摆动操作。
即,支撑轴部56A的中心与所述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的上下轴心y1位于同一位置,集谷箱5的以所述支撑轴部56A为支点向左右方向的摆动成为绕上下轴心y1的摆动动作。
基于所述的构成,集谷箱5以位于其后端的锥齿轮壳56的支撑轴部56A为支点使机体前部侧向左右方向摆动位移,由此能够将位置变更为退入机体内侧而左侧壁部5A与脱粒装置4邻接以使供给口与扬谷装置41的排出口42连通的作业姿势位置和向横向外侧伸出而前部侧从脱粒装置4离开以使发动机9的后方及脱粒装置4的右侧开放的维护位置(图2参照)。
需要说明的是,在集谷箱5的输出用底部螺旋装置51的前端部,设置有将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自由切换为该动力传递到输出用底部螺旋装置51的传动状态和将该动力切断而处于传动切断状态的皮带张紧式排出离合器43,因此,将集谷箱5从作业姿势位置切换到维护位置时,预先将该排出离合器43切换到传动切断状态之后拆卸传动皮带44。
另外,在集谷箱5的前侧壁部5C的上部设置有作为光学式内部品质测量机构的内部品质测量装置57,该内部品质测量装置57对经过脱粒处理后自扬谷装置41供给到的谷粒的一部进行采样,然后对采样的谷粒进行内部品质的测量。内部品质测量装置57是通过利用近红外的吸收光谱的成分分析法测量内部品质的公知的装置。在该内部品质测量装置57中,用近红外照射谷粒,基于该透射光的光谱分析以解析吸收光谱,判定谷粒所含有的水分、蛋白质、直链淀粉等成分量,基于这些成分量测量味道。
〔重量检测部〕
在该联合收割机中,用于测量贮存于集谷箱5的谷粒重量的重量检测部6设置在机体框架1上。
如图3至图7所示,在重量检测部6中,用于测量贮存于集谷箱5的谷粒重量的负载传感器60设置在机体框架1,以便承受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重量并测量其重量。
在该重量检测部6中,作为用于将上述负载传感器60载置于机体框架1的载置结构,设置有纵向框架12(相当于主框架)和底座托架13,并且还设置有为了使集谷箱5侧的重量作用于负载传感器60的受压面63A而引导的可动引导部件70(相当于引导部件)。此外,在集谷箱5中,设置有将该重量作为负载施加于负载传感器60的支撑脚部80及用于使集谷箱5在机体框架1上圆滑地摆动移动的引导脚部90。
在机体框架1上配置负载传感器60的位置是与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底部下方相当的位置,并且是经由设置在集谷箱5下部侧的支撑脚部80作用有集谷箱5重量的位置。即,如图3和图4所示,将机体框架1上的配置负载传感器60的位置确定为在左右方向上与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重心G接近的位置。
具体而言,在机体框架1上将负载传感器60的位置确定为,通过负载传感器60中心的前后方向的假想铅垂面yF(参照图3及和4中的线段)位于与从正面看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时的投影图图心相同的位置或者其附近。
这样,使负载传感器6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从正面看集谷箱5时的投影图图心相同的位置或者其附近,由此实际上集谷箱5的重心位置G也因该集谷箱5内谷粒的储存量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动,但是大致位于通过负载传感器60中心的所述假想铅垂面yF附近,因此能够在良好地保持左右平衡的状态下由负载传感器60精确地检测出集谷箱5重量。
另外,如图4所示,在俯视图中,所述负载传感器60位于远离集谷箱5的摆动支点即上下轴心y1的位置,并且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前端附近,因此能够期待提高检测精度。也就是,如果负载传感器60位于远离集谷箱5的摆动支点即上下轴心y1的位置,则集谷箱5的与负载传感器60对应的部位也必然位于远离上下轴心y1的位置,在该与负载传感器60对应的部位由谷物重量引起的集谷箱5自身的弯曲变形量趋于变大。
因此,例如与负载传感器60位于集谷箱5的摆动支点附近且集谷箱5自身重量引起的弯曲变形量趋于极小的结构相比,可以利用集谷箱5自身的每平均重量引起的变形量的比例变大的倾向,用负载传感器60容易精确地测量集谷箱5重量。
俯视时机体框架1形成为格子状,为了支撑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2的履带架22,22,包括沿机体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一对底部支撑框架10,10、以架设在该底部支撑框架10,10上侧的状态沿机体左右方向配置的多个横向框架11(相当于横向框架)以及在与该横向框架11处于同一平面上沿机体前后方向配置的多个纵向框架12(相当于主框架)。
〔负载传感器的设置结构〕
下面,说明机体框架1上的负载传感器60的设置结构。
在与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下侧相当的部位,且在位于集谷箱5下侧的右侧纵向框架12和横向框架11交叉的部位中远离所述集谷箱5的上下轴心y1的集谷箱5前端附近部位设置有底座托架13。
该底座托架13设置在纵向框架12的机体内侧且与横向框架11的机体后侧相当的部位,具有与纵向框架12及横向框架1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面的上表面13a,分别焊接固定在纵向框架12及横向框架11上。
底座托架13是将板金制的材料通过弯曲加工而构成的,具有所述与纵向框架12及横向框架1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面的上表面13a、朝向机体后侧的后表面13b及朝向机体左侧的侧表面13c。后表面13b的右端缘焊接固定在纵向框架11的左侧面上,侧表面13c的前端缘焊接固定于横向框架11的后侧面。
而且,该底座托架13以载置于板金材料制成的地板14上表面侧的状态也对该地板14的上表面焊接固定下端缘侧,该板金材料制成的地板14跨设在纵向框架12及横向框架11的下表面侧和所述底部支撑框架10的上表面侧。
如图5所示,底座托架13的上表面13a具有在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的协作下载置负载传感器60所需的足够宽的面积。即,由该底座托架13的上表面和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构成用于载置负载传感器60的载置结构。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在底座托架13的上表面侧,以贯穿上表面13a的状态立设置有由三根圆柱状销构成的定位体15(相当于定位部)。通过对该定位体15嵌入形成于在负载传感器60的下部被固定的基板61的卡合孔61A,规定负载传感器60相对于机体框架1在水平方向上的安装位置。
如图5和图6所示,负载传感器60横跨载置在所述底座托架13的上表面和纵向框架12的上面上,在下端的基板61的上部一体地固定有圆筒状的主体部62。通过将形成于所述基板61的卡合孔61A嵌合在用于固定在底座托架13上的定位体15而在机体框架1上固定位置。
在所述主体部62的上表面侧的中央突出地形成有凸部63,该凸部63的上表面构成受压面63A。
该受压面63A形成为其中央部稍微鼓出的球面状,以便在中心位置容易承受来自上方的重量。
在形成有受压面63A的凸部63上,以使盖部件64的圆筒状部分与凸部63的外周侧可相对滑动地嵌合的状态,从上方侧覆盖形成为朝向圆筒状的盖部件64。盖部件64的上表面64a和下表面64b为彼此平行的平坦面,上表面64a从下侧与后述的可动引导部件70的下表面相接,而下表面64b从上侧与受压面63A相接。
这样,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的机体前部侧的重量经由可动引导部件70由负载传感器60来承受。由负载传感器6测量集谷箱5重量的测量结果输入到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基于储存在控制装置的规定程序,运算贮存在集谷箱5的谷粒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虽未图示,但在使集谷箱5相对于机体框架1可摆动地支撑的部位设置有供集谷箱5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稍微移动的上下方向的间隙,利用该间隙在负载传感器60上容易作用集谷箱5重量。因此,能够将集谷箱5的整个重量由负载传感器60来承受,能够测量所贮存的谷物重量。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的间隙,而可以通过集谷箱5自身因谷物重量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使重量作用于负载传感器60。
〔引导部件〕
下面说明可动引导部件70(相当于引导部件),该可动引导部件70使集谷箱5下部所具有的支撑脚部80朝向负载传感器60的受压面63A引导。
如图6至图8及图11所示,随着集谷箱5从维护位置朝向作业姿势位置转动,该可动引导部件70一边支撑成为集谷箱5的下端部的支撑脚部80,一边使该支撑脚部80引导到负载传感器60的可以测量重量的与受压面63A的上方相当的规定位置。
如图6至图8所示,将板金制材料通过弯曲加工而构成可动引导部件70,在与所述受压面63A的上侧相当的部位具有平坦部71。
随着集谷箱5从机体外侧的维护位置向机体内侧的作业姿势位置转动,为了使该集谷箱5引导到上升侧,在集谷箱5向所述作业姿势位置侧移动的方向上,在该可动引导部件70的比平坦部71靠近跟前侧(移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越靠近前侧高度越高的外侧倾斜面72(相当于倾斜面)。
另外,为了在集谷箱5从作业姿势位置返回到维护位置侧时也使集谷箱5引导到上升侧,在集谷箱5向维护位置侧移动的方向上,在该可动引导部件70的比所述平坦部71靠近跟前侧(返回移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越靠近前侧高度越高的内侧倾斜面73(相当于倾斜面)。
即,在可动引导部件70的上表面上,在集谷箱5的移动方向上的平坦部71的前后,分开形成有用于使集谷箱5朝向平坦部71引导到上升侧的倾斜面即外侧倾斜面72和内侧倾斜面73。
上述倾斜面中的在机体外侧位置将集谷箱5从维护位置向作业姿势位置侧引导其移动的外侧倾斜面72与内侧倾斜面73相比,无论在移动方向上的前后方向还是在上下方向上,该外侧倾斜面72的始端位置位于从平坦部71离开的位置。因此,该外侧倾斜面72构成为可以从与内侧倾斜面73相比距平坦部71远且从下方侧的位置开始引导支撑脚部80。
另外,外侧倾斜面72的倾斜长度在移动方向上与内侧倾斜面73相比长,形成为更加缓和的倾斜角度。其理由在于,对从作业姿势位置返回到维护位置侧的移动而言,如果不用上稍微大的拉力则难以简单地移动,并且,对从维护位置朝向机体内侧的作业姿势位置的移动而言,由于该移动是使集谷箱5的转动停止之前的移动,因此,可以通过缓慢的移动容易进行转动。
集谷箱5在该可动引导部件70上的移动方向的左右两侧(机体框架1上的前后两侧),延伸设置有从平坦部71及外侧倾斜面72的左右两侧朝下弯曲形成的脚部74,该脚部74的下部绕沿机体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1可摆动地枢轴支撑在安装于机体框架1上的轴支撑部件75。
所述轴支撑部件75在机体框架1上的安装结构为,在构成机体框架1的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的下侧,俯视时槽状的固定托架16通过焊接被固定在机体横向外侧的侧面上,在该固定托架16上经由安装螺栓16a可装卸地连接并固定有所述轴支撑部件75。
如图7和图8所示,绕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所述摆动轴心z1可摆动地枢轴支撑轴支撑部件75和可动引导部件70的支点轴76由跨设在轴支撑部件75和可动引导部件70上的可插拔的带头销来构成。
该支点轴76插入形成于轴支撑部件75的左右两侧侧板75a的枢轴支撑孔75b和在位于轴支撑部件75的侧板75a的横向外侧的可动引导部件70的脚部74上形成的松动孔部(融通孔部)74a,并在可动引导部件70的脚部74的外侧由β销76a来止脱。
将该轴支撑部件75和可动引导部件70枢轴支撑连接的支点轴76和在可动引导部件70的脚部74上形成的松动孔部74a构成摆动支点机构77,该该摆动支点机构77用于将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可靠地以面接触的状态抵接在支撑脚部80的平坦部83上。
即,可动引导部件70不是构成为仅绕支点轴76的摆动轴心z1摆动,而是通过使上下方向上的孔尺寸大于该支点轴76的轴径的松动孔部74a形成于可动引导部件70侧脚部74,在可动引导部件70枢轴安装于支点轴76的部位上形成上下方向上的松动间隙(融通)。由形成有该上下方向上的松动间隙的枢轴支撑结构构成摆动支点机构77,从而允许可动引导部件70在规定范围内相对沿机体前后方向的所述摆动轴心z1的上下位置变化。
另外,可动引导部件70可被切换为,如图9和图10中用实线表示的以从上方覆盖的状态处在负载传感器60上部的受压面63A上的重量支撑状态,和如图10中用假想线表示的向上方外侧退避而使负载传感器60的上方敞开的退避状态。这样,若敞开负载传感器60的上方,则不需要装卸可动引导部件70,就能够进行负载传感器60的装卸。
〔支撑脚部〕
下面,说明设置在集谷箱5下部的支撑脚部80。
如图2和图4所示,支撑脚部80在集谷箱5中从上下轴心y1所在的一端侧离开的部位设置在集谷箱5的下部。该支撑脚部80在集谷箱5的作业姿势位置下如图6和图7所示那样位于可动引导部件70的上表面上,将集谷箱5侧的重量传递给负载传感器60的受压面63A。
如图6至图8所示,支撑脚部80包括载置部件81和被可动引导部件70引导的被引导体82,该载置部件81具有在集谷箱5的作业姿势位置下位于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对置的部位的平坦部83。
载置部件81包括具有上下方向的面的纵边部81a和具有水平方向的面的横边部81b,其截面为L形,在该横边部81b的下表面形成有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面接触的平坦部83。
另外,由辊构成的被引导体82绕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摆动轴心z1平行的前后方向的旋转轴心z2自由旋转地安装在载置部件81的纵边部81a上。即,载置部件81和安装部件构成为一体,以使载置部件81兼有将被引导体82安装于集谷箱5的安装部件的作用。
由辊构成的被引导体82被安装成其下端(辊的最下端位置)位于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的下方。因此,被引导体82和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的相对高度位置被设定为,在辊被可动引导部件70引导的状态下,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不与可动引导部件70接触,而在辊从可动引导部件70的上表面离开的状态下,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面接触。
另外,在集谷箱5处于维护位置等非作业状态时,由辊构成的被引导体82被设置成其下端(辊的最下端位置)位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的下方。因此,该被引导体82随着集谷箱5向作业姿势位置侧移动而与可动引导部件70接触,将集谷箱5引导到上升侧。
在支撑脚部80设置有调节机构84,该调节机构84用于调节被引导体82的下端相对于集谷箱5下部的相对高度位置。
该调节机构84由松动部(融通部)84a和调节螺栓84b构成,该松动部84a由允许横边部81b相对于集谷箱5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移动的上下方向长孔构成,该调节螺栓84b能够使其上端推撞到集谷箱5的朝下的面。
所述松动部84a设置在用于将被引导体82安装在集谷箱5上的安装部件即载置部件81的纵边部81a上,调节螺栓84b的安装部84c设置在所述横边部81b上。
支撑脚部80在集谷箱5的底部侧的下部安装于机体内侧的斜面上,为了容易配置用于调节该支撑脚部80中的被引导体82下端的相对高度位置的调节机构84等,在集谷箱5的下部,将截面形状中的中央部以山形状鼓出的安装座板85在集谷箱5的前后方向(相对于上下轴线y1的远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设置。由此,在集谷箱5的底部侧的斜面部分,在改变集谷箱5自身形状的情况下能够使上下方向的面和水平方向的面出现。该安装座板85也能够起到加强集谷箱5的底部侧的加强部件的作用。
〔引导脚部〕
下面,说明设置在集谷箱5下部的引导脚部90。
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集谷箱5的前侧壁部5C的下部,沿着该前侧壁部5C设置有板状的支撑部件5E,并在该支撑部件5E的机体内侧的下端部设置有引导部件90。
引导脚部90由与支撑部件5E的前面侧接触的安装板部91、沿着该安装板部91的下缘比支撑部件5E的机体内侧的端缘更向内侧突出的撬状的止动片92和由轴支撑在设置于所述安装板部91的凸台部91a的辊构成的被引导体93构成。
如图10所示,该引导脚部90的止动片的功能在于,其向横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在集谷箱5的作业姿势位置与机体框架1侧的抵接部17接触而阻止引导部件90不能再向集谷箱5的机体内侧移动。
就该引导脚部90与支撑脚部80之间的位置关系而言,如图4所示,在集谷箱5的作业姿势位置,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该引导脚部90相比支撑脚部80配置在远离所述上下轴心y1的一侧,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该引导脚部90相比支撑脚部80配置在靠近机体外侧附近。
因此,在引导部件90的被引导体93位于机体框架1上的状态下使集谷箱5摆动动作时,确保与上下轴心y1之间的较长的跨距,使距集谷箱5的重心G的距离增加,能够尽量减轻集谷箱5重量作用于引导脚部90的被引导体93的比率。
另外,在集谷箱5的作业姿势位置,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支撑脚部80相比引导脚部90位于靠近所述上下轴心y1的一侧,因此,在该支撑脚部80与集谷箱5的重心G接近的位置容易使集谷箱5重量施加于负载传感器60。
另外,在机体左后方向上相比引导脚部90位于靠近机体内侧部位的支撑脚部80在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的左右方向上,也位于相比引导部件90靠近重心G的位置,容易使集谷箱5重量施加于负载传感器60。
当集谷箱5从维护位置向作业姿势位置移动时,在集谷箱5还未到达作业姿势位置之前,且在支撑脚部80的被引导体82位于可动引导部件70的上表面之前,引导部件90能够乘到机体框架1上。
即,如图9所示,在机体框架1侧,设置有将引导脚部90所具有的被引导体93向构成主框架的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侧引导的固定引导部件(相当于针对引导脚部90的引导部件),在该固定引导部件18上形成有越靠机体内侧高度越高的倾斜面。
另外,如图9所示,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和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用越靠近上方侧越向机体内侧倾斜的线段来表示,该线段为连接被引导体82,93的中心点彼此的假想线段a,b,c。
即,将被引导体82,93各自的位置设定为,使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位于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的上方的规定距离位置且向机体内侧进入规定距离的位置。
通过这样设定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和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的相对位置,在图9的线段a的位置,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上升到固定引导部件18的倾斜面上并被该倾斜面引导,而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既未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接触,也未与外侧倾斜面72和内侧倾斜面73中的任一倾斜面接触,从而未被引导。
在该状态下,集谷箱5重量仅通过引导脚部90支撑于机体框架1侧,而支撑脚部80未对负载传感器60施加任何重量。即,集谷箱5从维护位置向作业姿势位置移动时,在支撑脚部80上升到负载传感器60的受压面63A上侧的可动引导部件70之前,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先上升到作为机体框架1的一部分的固定引导部件18的倾斜面上。
在图9的线段b的位置,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被固定引导部件18的倾斜面引导而到达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附近,而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处于刚开始上升到可动引导部件70的外侧倾斜面72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存在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经由可动引导部件70开始对负载传感器60稍微施加重量的可能性,但是,重量的大部分仍然经由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作用于固定引导部件18的倾斜面上。
当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进一步被固定引导部件18的倾斜面引导而上升到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时,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稍微延迟上升到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上。此时,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从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离开,集谷箱5重量作用于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上,在该状态下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在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上移动。
当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到达图9的线段c的位置时,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离开,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也位于从机体框架1离开的位置。
这就是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被可动引导部件70的外侧倾斜面72引导而抬起,且过度地通过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而使支撑脚部80的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面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和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均处于被浮起的状态。
该位置就是集谷箱5的作业姿势位置,支撑脚部80的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面接触而处于稳定的状态就是由负载传感器60测量集谷箱5重量的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之一〕
如图14所示,在负载传感器60的盖部件64的外周侧设置环形软质橡胶等姿势保持部件65,以免盖部件64扭曲或者脱离。
对于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之二〕
将集谷箱5重量传递给负载传感器60的支撑脚部80的被引导体82或者在与机体框架1之间用于支撑集谷箱5重量的引导脚部90的被引导体93不限于由上述辊构成的结构,可以采用仅仅可以滑动的接触片等合适的结构。
另外,支撑脚部80未必组合载置部件81和被引导体82而构成,可以仅由具有平坦部83的载置部件81构成。
对于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之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支撑脚部80的载置部件81和被引导体82一体地构成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分别由不同的部件构成载置部件81和被引导体82,并安装在不同的部位。
对于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之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位置设定而使支撑脚部80的被引导体80的下端位于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的下方位置的构成,但不限于该构成,例如可以构成为使被引导体82的下端位于与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平坦部83的上方位置。
该情况下,需要在如下构成上下功夫:在集谷箱5的摆动移动方向的前后,载置部件81不是沿着与被引导体82所通过的轨迹相同的轨迹移动,而是沿着从被引导体82的通过轨迹向集谷箱5的摆动移动方向的左右方向等偏离的轨迹移动,从而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外侧倾斜面72及内侧倾斜面73与彼此移动轨迹不同的被引导体82和载置部件81配合,不是配置在集谷箱5的摆动移动方向的前后方向上,而是配置在向左右方向离开的位置。
总之,在集谷箱5的摆动移动方向上的移动中,不是载置部件81而是被引导体82被可动引导部件70引导而被抬起,当集谷箱5到达作业姿势位置时,解除可动引导部件70对被引导体82的抬起引导,使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和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面接触。
对于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之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调节机构84变更被引导体82相对于集谷箱5的相对高度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代替被引导体82而变更载置部件81相对于集谷箱5的相对高度的构成,或者变更被引导体82和载置部件81分别相对于集谷箱5的相对高度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之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可动引导部件70的摆动轴心z1侧设置有摆动支点机构77,作为该摆动支点机构77采用了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松动孔部74A的结构,但是松动孔部74a也可以是不仅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松动间隙而且在水平方向上也具有松动间隙的孔部。
对于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之七〕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对负载传感器60进行定位的机构,采用了在底座托架13上立设由三根圆柱状销构成的定位体15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立设两根以上的多跟圆柱状销,或者突出地设置方柱状等非圆柱状的不同直径的凸部而定位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不是销或者凸部,而是在底座托架13上形成孔部或凹部,使从负载传感器60侧朝下突出的销或者突起部嵌入底座托架13侧的孔部或凹部的结构。
对于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提供的联合收割机的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
〔整体构成〕
如图15和图16所示,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半喂入型。
该联合收割机的机体框架1'被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支撑而构成为自行式,在机体框架1'上安装有驾驶室3'、脱粒装置4'、集谷箱5'、秸秆处理装置7'等。在该机体框架1'的前部安装有割取部8',该割取部8'以其后端侧为摆动支点使其前端侧可上下摆动。在这样构成的联合收割机中,将收获对象的植立谷秆割取并向机体后方输送,在脱粒装置4'中对该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及清选处理,将被清选回收的谷粒贮存在集谷箱5'中,然后在秸秆处理装置7'中将秸秆切断处理并排出到田地。
在驾驶室3'的底部侧配置有发动机罩31',该发动机罩31'兼做驾驶座30'的载置台,在该发动机罩31'内安装有发动机9'。该发动机9'的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变速器壳从左右驱动链轮20'分别传递到左右履带21'。
因此,通过左右驱动链轮20'的等速同方向旋转,进行前进或后退等直线行驶,并且通过左右驱动链轮20'的不等速同方向旋转,或者通过彼此反方向的旋转进行转弯行驶。
在所述驾驶室3'内,在驾驶座30'的前方位置配置有操纵面板3',在驾驶座30'的左侧配置有侧面板33'。在前方的操纵面板32'上安装有显示装置34'及可向前后左右操作的操纵杆35',在侧面板33'上安装有可对行驶速度变速的变速操作部件36'及可进行后述绞龙50'的起伏操作和旋转操作的绞龙操作部件37'。
所述显示装置34'除了显示车速、发动机转速及燃料剩余量等以外,还可以显示收容在集谷箱5'内谷物重量和后述内部品质测量装置57'的测量结果等。
所述操纵杆35'通过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对割取部8'进行升降操作,通过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对机体进行转向操作。在该操纵杆35'的手握部附近,安装有用手指可操作的手指操作式开关(未图示),基于该手指操作式开关的操作,将控制指令向众所周知的姿势变更机构输出,以变更机体框架1'相对水平面的姿势。
虽省略了图示,但传动系统构成为使发动机9'的驱动力除如前所述传递到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以外,从该行驶用传动系统分支的动力经由割取输送用传动系统传递到割取部8',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还传递到脱粒装置4',另一方面,从该行驶用传动系统分支的动力传递到秸秆处理装置7'。
〔脱粒装置〕
脱粒装置4'构成为,一边将从割取部8'输送过来的割取谷秆的茎根侧用未图示的供给链夹持并输送,一边利用在脱粒室内旋转驱动的脱粒筒(未图示)对穗稍侧进行脱粒处理,并利用设置在脱粒筒下部的清选机构(未图示)将脱粒处理物清选为谷粒、秸秆屑等尘埃,将单粒的谷粒回收并输送到集谷箱5',而把尘埃排出到机体外部。而且,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在秸秆处理装置7'中被切断处理。
如图16所示,在脱粒装置4'的底部安装有一次物回收螺旋装置40',利用该一次物回收螺旋装置40'将谷粒沿着机体宽度方向横向输送到集谷箱5'侧。在脱粒装置4'与集谷箱5'之间设置有通过未图示的锥齿轮传动机构与一次物回收螺旋装置40'联动地连接的作为输送装置的螺旋输送式扬谷装置41'。
另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由一次物回收螺旋装置40'横向输送到的谷粒通过扬谷装置41'输送到上方,并从形成在该扬谷装置41'上端部的排出口42'经过在集谷箱5'的左侧壁部5A'上部形成的供给口(未图示)向集谷箱5'内部输送。
虽未图示,但所述扬谷装置41'在圆筒状的筒内安装有螺旋轴,并且在螺旋轴的上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谷粒向集谷箱5'内弹飞的旋转叶片,尽可能地将谷粒扩散到大范围而均匀地贮存在集谷箱5'。
〔集谷箱〕
如图15至图17所示,集谷箱5'形成为,与所述扬谷装置41'对置的机体内侧的左侧壁部5A'和机体外侧的右侧壁部5B'在作业姿势位置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较长的箱状;并且构成为,以设置于在作业姿势位置比位于机体后侧的后侧壁部5D'靠后侧的上下轴心y1'为转动中心能够左右摆动。
这样,从后侧的上下轴心y1'离开的前侧被设置为能够左右摆动,由此集谷箱5'能够将姿势变更为,长度方向沿机体前后方向且左侧壁部5A'朝向机体内侧的作业姿势位置和前侧的前侧壁部5C'朝向右横向外侧而使机体内侧开放的维护位置(相当于非作业姿势位置)。
如图15所示,在集谷箱5'的底部侧的下部设置有将谷粒朝向机体后侧输送的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在集谷箱5'的机体后部侧设置有通过锥齿轮机构(未图示)与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联动地连接而从输送终端部将谷粒向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在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的上部,绕水平轴心x1'上下摆动自如地通过锥齿轮机构(未图示)联动地连接有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的基端部,该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将被向上输送到谷粒横向输送并从前端的排出口53A'排出。
由上述的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及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构成谷粒输送用绞龙50'。该绞龙50'将贮存在集谷箱5'内的谷粒从排出口53A'向外部排出。
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构成为通过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54'的动作绕上下轴心y1'可转动操作,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构成为通过液压缸55绕基端部的水平轴心x1'可上下摆动操作。因此,基于设置在侧面板33'上的绞龙操作部件37'的操作,使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进行旋转操作以及升降操作,能够变更排出口53A'的位置。由此,能够与位于机体外部的搬运用牵引车的货箱位置等对应而变更谷粒的排出位置并排出谷粒。
如图15所示,在集谷箱5'的后侧壁部5D'的下部连接有锥齿轮壳56',该锥齿轮壳56'在内部安装有联动地连接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和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的未图示的锥齿轮传动机构。该锥齿轮壳56'支撑向集谷箱5'后方突出而露出的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的后端部以及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的始端部。此外,在锥齿轮壳56'上一体地形成有从其底部向下部延伸的圆筒状的支撑轴部56A'。
在机体框架1'上设置有可相对旋转地支撑锥齿轮壳56'的支撑轴部56A'的轴支撑部1C'。在该轴支撑部1C'上枢轴支撑有成为上下朝向的支撑轴的锥齿轮壳56'的支撑轴部56A',集谷箱5'在机体框架1'上被支撑为以支撑轴部56A'为支点向左右方向可摆动操作。
即,支撑轴部56A'的中心与所述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的上下轴心y1'位于同一位置,集谷箱5'的以所述支撑轴部56A'为支点向左右方向的摆动成为绕上下轴心y1'的摆动动作。
基于所述的构成,集谷箱5'以位于其后端的锥齿轮壳56'的支撑轴部56A'为支点使机体前部侧向左右方向摆动位移,由此能够将位置变更为退入机体内侧而左侧壁部5A'与脱粒装置4'邻接以使供给口与扬谷装置41'的排出口42'连通的作业姿势位置和向横向外侧伸出而前部侧从脱粒装置4'离开以使发动机9'的后方及脱粒装置4'的右侧开放的维护位置(图16参照)。
需要说明的是,在集谷箱5'的输出用底部螺旋装置51'的前端部,设置有将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自由切换为该动力传递到输出用底部螺旋装置51'的传动状态和将该动力切断而处于传动切断状态的皮带张紧式排出离合器43',因此,将集谷箱5'从作业姿势位置切换到维护位置时,预先将该排出离合器43'切换到传动切断状态之后拆卸传动皮带44'。
另外,在集谷箱5'的前侧壁部5C'的上部设置有作为光学式内部品质测量机构的内部品质测量装置57',该内部品质测量装置57'对经过脱粒处理后自扬谷装置41'供给到的谷粒的一部进行采样,然后对采样的谷粒进行内部品质的测量。内部品质测量装置57'是通过利用近红外的吸收光谱的成分分析法测量内部品质的公知的装置。在该内部品质测量装置57'中,用近红外照射谷粒,基于该透射光的光谱分析以解析吸收光谱,判定谷粒所含有的水分、蛋白质、直链淀粉等成分量,基于这些成分量测量味道。
〔重量检测部〕
在该联合收割机中,用于测量贮存于集谷箱5'的谷粒重量的重量检测部6'设置在机体框架1'上。
如图17至图21所示,在重量检测部6'中,用于测量贮存于集谷箱5'的谷粒重量的负载传感器60'(相当于收获量传感器)设置在机体框架1',以便承受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重量并测量其重量。
在该重量检测部6'中,作为用于将上述负载传感器60'载置于机体框架1'的载置结构,设置有纵向框架12'(相当于主框架)和底座托架13',并且还设置有为了使集谷箱5'侧的重量作用于负载传感器60'的受压面63A'而引导的可动引导部件70'(相当于引导部件)。此外,在集谷箱5'中,设置有将该重量作为负载施加于负载传感器60'的支撑脚部80'及用于使集谷箱5'在机体框架1'上圆滑地摆动移动的引导脚部90'。
在机体框架1'上配置负载传感器60'的位置是与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底部下方相当的位置,并且是经由设置在集谷箱5'下部侧的支撑脚部80'作用有集谷箱5'重量的位置。即,如图17和图18所示,将机体框架1'上的配置负载传感器60'的位置确定为在左右方向上与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重心G'接近的位置。
具体而言,在机体框架1'上将负载传感器60'的位置确定为,通过负载传感器60'中心的前后方向的假想铅垂面yF'(参照图17及和4中的线段)位于与从正面看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时的投影图图心相同的位置或者其附近。
这样,使负载传感器6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从正面看集谷箱5'时的投影图图心相同的位置或者其附近,由此实际上集谷箱5'的重心G'位置也因该集谷箱5'内谷粒的储存量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动,但是大致位于通过负载传感器60'中心的所述假想铅垂面yF'附近,因此能够在良好地保持左右平衡的状态下由负载传感器60'精确地检测出集谷箱5'重量。
另外,如图18所示,在俯视图中,所述负载传感器60'位于远离集谷箱5'的摆动支点即上下轴心y1'的位置,并且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前端附近,因此能够期待提高检测精度。也就是,如果负载传感器60'位于远离集谷箱5'的摆动支点即上下轴心y1'的位置,则集谷箱5'的与负载传感器60'对应的部位也必然位于远离上下轴心y1'的位置,在该与负载传感器60'对应的部位由谷物重量引起的集谷箱5'自身的弯曲变形量趋于变大。
因此,例如与负载传感器60'位于集谷箱5'的摆动支点附近且集谷箱5'自身重量引起的弯曲变形量趋于极小的结构相比,可以利用集谷箱5'自身的每平均重量引起的变形量的比例变大的倾向,用负载传感器60'容易精确地测量集谷箱5'重量。
俯视时机体框架1'形成为格子状,为了支撑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2'的履带架22',22',包括沿机体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一对底部支撑框架10',10'、以架设在该底部支撑框架10',10'上侧的状态沿机体左右方向配置的多个横向框架11'(相当于横向框架)以及在与该横向框架11'处于同一平面上沿机体前后方向配置的多个纵向框架12'(相当于主框架)。
〔负载传感器的设置结构〕
下面,说明机体框架1'上的负载传感器60'的设置结构。
在与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下侧相当的部位,且在位于集谷箱5'下侧的右侧纵向框架12'和横向框架11'交叉的部位中远离所述集谷箱5'的上下轴心y1'的集谷箱5'前端附近部位设置有底座托架13'。
该底座托架13'设置在纵向框架12'的机体内侧且与横向框架11'的机体后侧相当的部位,具有与纵向框架12'及横向框架1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面的上表面13a',分别焊接固定在纵向框架12'及横向框架11'上。
底座托架13'是将板金制的材料通过弯曲加工而构成的,具有所述与纵向框架12'及横向框架1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面的上表面13a'、朝向机体后侧的后表面13b'及朝向机体左侧的侧表面13c'。后表面13b'的右端缘焊接固定在纵向框架11'的左侧面上,侧表面13c'的前端缘焊接固定于横向框架11'的后侧面。
而且,该底座托架13'以载置于板金材料制成的地板14'上表面侧的状态也对该地板14'的上表面焊接固定下端缘侧,该板金材料制成的地板14'跨设在纵向框架12'及横向框架11'的下表面侧和所述底部支撑框架10'的上表面侧。
如图19所示,底座托架13'的上表面13a'具有在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的协作下载置负载传感器60'所需的足够宽的面积。即,由该底座托架13'的上表面和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构成用于载置负载传感器60'的载置结构。
另外,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底座托架13'的上表面侧,以贯穿上表面13a'的状态立设置有由三根圆柱状销构成的定位体15'(相当于定位部)。通过对该定位体15'嵌入形成于在负载传感器60'的下部被固定的基板61'的卡合孔61A',规定负载传感器60'相对于机体框架1'在水平方向上的安装位置。
如图19和图20所示,负载传感器60'横跨载置在所述底座托架13'的上表面和纵向框架12'的上面上,在下端的基板61'的上部一体地固定有圆筒状的主体部62'。通过将形成于所述基板61'的卡合孔61A'嵌合在用于固定在底座托架13'上的定位体15'而在机体框架1'上固定位置。
在所述主体部62'的上表面侧的中央突出地形成有凸部63',该凸部63'的上表面构成受压面63A'。
该受压面63A'形成为其中央部稍微鼓出的球面状,以便在中心位置容易承受来自上方的重量。
在形成有受压面63A'的凸部63'上,以使盖部件64'的圆筒状部分与凸部63'的外周侧可相对滑动地嵌合的状态,从上方侧覆盖形成为朝向圆筒状的盖部件64'。盖部件64'的上表面64a'和下表面64b'为彼此平行的平坦面,上表面64a'从下侧与后述的可动引导部件70'的下表面相接,而下表面64b'从上侧与受压面63A'相接。
这样,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的机体前部侧的重量经由可动引导部件70'由负载传感器60'来承受。由负载传感器6'测量集谷箱5'重量的测量结果输入到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基于储存在控制装置的规定程序,运算贮存在集谷箱5'的谷粒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虽未图示,但在使集谷箱5'相对于机体框架1'可摆动地支撑的部位设置有供集谷箱5'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稍微移动的上下方向的间隙,利用该间隙在负载传感器60'上容易作用集谷箱5'重量。因此,能够将集谷箱5'的整个重量由负载传感器60'来承受,能够测量所贮存的谷物重量。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的间隙,而可以通过集谷箱5'自身因谷物重量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使重量作用于负载传感器60'。
〔引导部件〕
下面说明可动引导部件70'(相当于引导部件),该可动引导部件70'使集谷箱5'下部所具有的支撑脚部80'朝向负载传感器60'的受压面63A'引导。
如图20至图22及图25'所示,随着集谷箱5'从维护位置朝向作业姿势位置转动,该可动引导部件70'一边支撑成为集谷箱5'的下端部的支撑脚部80',一边使该支撑脚部80'引导到负载传感器60'的可以测量重量的与受压面63A'的上方相当的规定位置。
如图20至图22所示,将板金制材料通过弯曲加工而构成可动引导部件70',在与所述受压面63A'的上侧相当的部位具有平坦部71'。
随着集谷箱5'从机体外侧的维护位置向机体内侧的作业姿势位置转动,为了使该集谷箱5'引导到上升侧,在集谷箱5'向所述作业姿势位置侧移动的方向上,在该可动引导部件70'的比平坦部71'靠近跟前侧(移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越靠近前侧高度越高的外侧倾斜面72'(相当于倾斜面)。
另外,为了在集谷箱5'从作业姿势位置返回到维护位置侧时也使集谷箱5'引导到上升侧,在集谷箱5'向维护位置侧移动的方向上,在该可动引导部件70'的比所述平坦部71'靠近跟前侧(返回移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越靠近前侧高度越高的内侧倾斜面73'(相当于倾斜面)。
即,在可动引导部件70'的上表面上,在集谷箱5'的移动方向上的平坦部71'的前后,分开形成有用于使集谷箱5'朝向平坦部71’引导到上升侧的倾斜面即外侧倾斜面72'和内侧倾斜面73'。
上述倾斜面中的在机体外侧位置将集谷箱5'从维护位置向作业姿势位置侧引导其移动的外侧倾斜面72'与内侧倾斜面73'相比,无论在移动方向上的前后方向还是在上下方向上,该外侧倾斜面72'的始端位置位于从平坦部71'离开的位置。因此,该外侧倾斜面72'构成为可以从与内侧倾斜面73'相比距平坦部71'远且从下方侧的位置开始引导支撑脚部80'。
另外,外侧倾斜面72'的倾斜长度在移动方向上与内侧倾斜面73'相比长,形成为更加缓和的倾斜角度。其理由在于,对从作业姿势位置返回到维护位置侧的移动而言,如果不用上稍微大的拉力则难以简单地移动,并且,对从维护位置朝向机体内侧的作业姿势位置的移动而言,由于该移动是使集谷箱5'的转动停止之前的移动,因此,可以通过缓慢的移动容易进行转动。
集谷箱5'在该可动引导部件70'上的移动方向的左右两侧(机体框架1'上的前后两侧),延伸设置有从平坦部71'及外侧倾斜面72'的左右两侧朝下弯曲形成的脚部74',该脚部74'的下部绕沿机体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1'可摆动地枢轴支撑在安装于机体框架1'上的轴支撑部件75'。
所述轴支撑部件75'在机体框架1'上的安装结构为,在构成机体框架1'的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的下侧,俯视时槽状的固定托架16'通过焊接被固定在机体横向外侧的侧面上,在该固定托架16'上经由安装螺栓16a'可装卸地连接并固定有所述轴支撑部件75'。
如图21和图22所示,绕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所述摆动轴心z1'可摆动地枢轴支撑轴支撑部件75'和可动引导部件70'的支点轴76'由跨设在轴支撑部件75'和可动引导部件70'上的可插拔的带头销来构成。
该支点轴76'插入形成于轴支撑部件75'的左右两侧侧板75a'的枢轴支撑孔75b'和在位于轴支撑部件75'的侧板75a'的横向外侧的可动引导部件70'的脚部74'上形成的松动孔部(融通孔部)74a',并在可动引导部件70'的脚部74'的外侧由β销76a'来止脱。
将该轴支撑部件75'和可动引导部件70'枢轴支撑连接的支点轴76'和在可动引导部件70'的脚部74'上形成的松动孔部74a'构成摆动支点机构77',该该摆动支点机构77'用于将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可靠地以面接触的状态抵接在支撑脚部80'的平坦部83'上。
即,可动引导部件70'不是构成为仅绕支点轴76'的摆动轴心z1'摆动,而是通过使上下方向上的孔尺寸大于该支点轴76'的轴径的松动孔部74a'形成于可动引导部件70'侧脚部74',在可动引导部件70'枢轴安装于支点轴76'的部位上形成上下方向上的松动间隙(融通)。由形成有该上下方向上的松动间隙的枢轴支撑结构构成摆动支点机构77',从而允许可动引导部件70'在规定范围内相对沿机体前后方向的所述摆动轴心z1'的上下位置变化。
另外,可动引导部件70'可被切换为,如图23和图24中用实线表示的以从上方覆盖的状态处在负载传感器60'上部的受压面63A'上的重量支撑状态,和如图24中用假想线表示的向上方外侧退避而使负载传感器60'的上方敞开的退避状态。这样,若敞开负载传感器60'的上方,则不需要装卸可动引导部件70',就能够进行负载传感器60'的装卸。
〔支撑脚部〕
下面,说明设置在集谷箱5'下部的支撑脚部80'。
如图16和图18所示,支撑脚部80'在集谷箱5'中从上下轴心y1'所在的一端侧离开的部位设置在集谷箱5'的下部。该支撑脚部80'在集谷箱5'的作业姿势位置下如图20和图21所示那样位于可动引导部件70'的上表面上,将集谷箱5'侧的重量传递给负载传感器60'的受压面63A'。
如图20至图22所示,支撑脚部80'包括载置部件81'和被可动引导部件70'引导的被引导体82',该载置部件81'具有在集谷箱5'的作业姿势位置下位于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对置的部位的平坦部83'。
载置部件81'包括具有上下方向的面的纵边部81a'和具有水平方向的面的横边部81b',其截面为L形,在该横边部81b'的下表面形成有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面接触的平坦部83'。
另外,由辊构成的被引导体82'绕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摆动轴心z1'平行的前后方向的旋转轴心z2'自由旋转地安装在载置部件81'的纵边部81a'上。即,载置部件81'和安装部件构成为一体,以使载置部件81'兼有将被引导体82'安装于集谷箱5'的安装部件的作用。
由辊构成的被引导体82'被安装成其下端(辊的最下端位置)位于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的下方。因此,被引导体82'和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的相对高度位置被设定为,在辊被可动引导部件70'引导的状态下,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不与可动引导部件70'接触,而在辊从可动引导部件70'的上表面离开的状态下,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面接触。
另外,在集谷箱5'处于维护位置等非作业状态时,由辊构成的被引导体82'被设置成其下端(辊的最下端位置)位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的下方。因此,该被引导体82'随着集谷箱5'向作业姿势位置侧移动而与可动引导部件70'接触,将集谷箱5'引导到上升侧。
在支撑脚部80'设置有调节机构84',该调节机构84'用于调节被引导体82'的下端相对于集谷箱5'下部的相对高度位置。
该调节机构84'由松动部(融通部)84a'和调节螺栓84b'构成,该松动部84a'由允许横边部81b'相对于集谷箱5'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移动的上下方向长孔构成,该调节螺栓84b'能够使其上端推撞到集谷箱5'的朝下的面。
所述松动部84a'设置在用于将被引导体82'安装在集谷箱5'上的安装部件即载置部件81'的纵边部81a'上,调节螺栓84b'的安装部84c'设置在所述横边部81b'上。
支撑脚部80'在集谷箱5'的底部侧的下部安装于机体内侧的斜面上,为了容易配置用于调节该支撑脚部80'中的被引导体82'下端的相对高度位置的调节机构84'等,在集谷箱5'的下部,将截面形状中的中央部以山形状鼓出的安装座板85'在集谷箱5'的前后方向(相对于上下轴线y1'的远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设置。由此,在集谷箱5'的底部侧的斜面部分,在改变集谷箱5'自身形状的情况下能够使上下方向的面和水平方向的面出现。该安装座板85'也能够起到加强集谷箱5'的底部侧的加强部件的作用。
〔引导脚部〕
下面,说明设置在集谷箱5'下部的引导脚部90'。
如图24和图26'所示,在集谷箱5'的前侧壁部5C'的下部,沿着该前侧壁部5C'设置有板状的支撑部件5E',并在该支撑部件5E'的机体内侧的下端部设置有引导部件90'。
引导脚部90'由与支撑部件5E'的前面侧接触的安装板部91'、沿着该安装板部91'的下缘比支撑部件5E'的机体内侧的端缘更向内侧突出的撬状的止动片92'和由轴支撑在设置于所述安装板部91'的凸台部91a'的辊构成的被引导体93'构成。
如图24所示,该引导脚部90'的止动片的功能在于,其向横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在集谷箱5'的作业姿势位置与机体框架1'侧的抵接部17'接触而阻止引导部件90'不能再向集谷箱5'的机体内侧移动。
就该引导脚部90'与支撑脚部80'之间的位置关系而言,如图18所示,在集谷箱5'的作业姿势位置,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该引导脚部90'相比支撑脚部80'配置在远离所述上下轴心y1'的一侧,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该引导脚部90'相比支撑脚部80'配置在靠近机体外侧附近。
因此,在引导部件90'的被引导体93'位于机体框架1'上的状态下使集谷箱5'摆动动作时,确保与上下轴心y1'之间的较长的跨距,使距集谷箱5'的重心G'的距离增加,能够尽量减轻集谷箱5'重量作用于引导脚部90'的被引导体93'的比率。
另外,在集谷箱5'的作业姿势位置,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支撑脚部80'相比引导脚部90'位于靠近所述上下轴心y1'的一侧,因此,在该支撑脚部80'与集谷箱5'的重心G'接近的位置容易使集谷箱5'重量施加于负载传感器60'。
另外,在机体左后方向上相比引导脚部90'位于靠近机体内侧部位的支撑脚部80'在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的左右方向上,也位于相比引导部件90'靠近重心G'的位置,容易使集谷箱5'重量施加于负载传感器60'。
当集谷箱5'从维护位置向作业姿势位置移动时,在集谷箱5'还未到达作业姿势位置之前,且在支撑脚部80'的被引导体82'位于可动引导部件70'的上表面之前,引导部件90'能够乘到机体框架1'上。
即,如图23所示,在机体框架1'侧,设置有将引导脚部90'所具有的被引导体93'向构成主框架的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侧引导的固定引导部件(相当于针对引导脚部90'的引导部件),在该固定引导部件18'上形成有越靠机体内侧高度越高的倾斜面。
另外,如图23所示,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和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用越靠近上方侧越向机体内侧倾斜的线段来表示,该线段为连接被引导体82',93'的中心点彼此的假想线段a',b',c'。
即,将被引导体82',93'各自的位置设定为,使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位于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的上方的规定距离位置且向机体内侧进入规定距离的位置。
通过这样设定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和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的相对位置,在图23的线段a'的位置,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上升到固定引导部件18'的倾斜面上并被该倾斜面引导,而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既未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接触,也未与外侧倾斜面72'和内侧倾斜面73'中的任一倾斜面接触,从而未被引导。
在该状态下,集谷箱5'重量仅通过引导脚部90'支撑于机体框架1'侧,而支撑脚部80'未对负载传感器60'施加任何重量。即,集谷箱5'从维护位置向作业姿势位置移动时,在支撑脚部80'上升到负载传感器60'的受压面63A'上侧的可动引导部件70'之前,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先上升到作为机体框架1'的一部分的固定引导部件18'的倾斜面上。
在图23的线段b'的位置,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被固定引导部件18'的倾斜面引导而到达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附近,而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处于刚开始上升到可动引导部件70'的外侧倾斜面72'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存在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经由可动引导部件70'开始对负载传感器60'稍微施加重量的可能性,但是,重量的大部分仍然经由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作用于固定引导部件18'的倾斜面上。
当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进一步被固定引导部件18'的倾斜面引导而上升到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时,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稍微延迟上升到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上。此时,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从纵向框架12'的上表面离开,集谷箱5'重量作用于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上,在该状态下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在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上移动。
当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到达图23的线段c'的位置时,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离开,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也位于从机体框架1'离开的位置。
这就是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被可动引导部件70'的外侧倾斜面72'引导而抬起,且过度地通过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而使支撑脚部80'的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面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支撑脚部80'侧的被引导体82'和引导脚部90'侧的被引导体93'均处于被浮起的状态。
该位置就是集谷箱5'的作业姿势位置,支撑脚部80'的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与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面接触而处于稳定的状态就是由负载传感器60'测量集谷箱5'重量的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之一〕
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收获量传感器采用负载传感器60'的构成,但不限于此,例如能够采用在重量作用的部位设置通过液压变化位置的受压部,并检测作用于该受压部的压力的传感器等合适的传感器。
对于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之二〕
将集谷箱5'重量传递给负载传感器60'的支撑脚部80'的被引导体82'或者在与机体框架1'之间用于支撑集谷箱5'重量的引导脚部90'的被引导体93'不限于由上述辊构成的结构,可以采用仅仅可以滑动的接触片等合适的结构。
另外,支撑脚部80'未必组合载置部件81'和被引导体82'而构成,可以仅由具有平坦部83'的载置部件81'构成。
对于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之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支撑脚部80'的载置部件81'和被引导体82'一体地构成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分别由不同的部件构成载置部件81'和被引导体82',并安装在不同的部位。
对于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之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位置设定而使支撑脚部80'的被引导体80'的下端位于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的下方位置的构成,但不限于该构成,例如可以构成为使被引导体82'的下端位于与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的上方位置。
该情况下,需要在如下构成上下功夫:将被引导体82'和载置部件81'不是在集谷箱5'的摆动移动方向上的前后方向而是在左右方向上离开配置,使得在集谷箱5'的摆动移动方向的前后,载置部件81'不是沿着与被引导体82'所通过的轨迹相同的轨迹移动,而是沿着从被引导体82'的通过轨迹偏离的轨迹移动,与此配合,将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外侧倾斜面72'及内侧倾斜面73'不是在集谷箱5'的摆动移动方向上的前后方向而是在左右方向上离开配置。
总之,在集谷箱5'的摆动移动方向上的移动中,不是载置部件81'而是被引导体82'被可动引导部件70'引导而被抬起,当集谷箱5'到达作业姿势位置时,解除可动引导部件70'对被引导体82'的抬起引导,使载置部件81'的平坦部83'和可动引导部件70'的平坦部71'面接触。
对于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之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调节机构84'变更被引导体82'相对于集谷箱5'的相对高度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代替被引导体82'而变更载置部件81'相对于集谷箱5'的相对高度的构成,或者变更被引导体82’和载置部件81'分别相对于集谷箱5'的相对高度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之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可动引导部件70'的摆动轴心z1'侧设置有摆动支点机构77',作为该摆动支点机构77'采用了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松动孔部74a'的结构,但是松动孔部74a'也可以是不仅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松动间隙而且在水平方向上也具有松动间隙的孔部。
对于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之七〕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对负载传感器60'进行定位的机构,采用了在底座托架13'上立设由三根圆柱状销构成的定位体15'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立设两根以上的多跟圆柱状销,或者突出地设置方柱状等非圆柱状的不同直径的凸部而定位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不是销或者凸部,而是在底座托架13'上形成孔部或凹部,使从负载传感器60'侧朝下突出的销或者突起部嵌入底座托架13'侧的孔部或凹部的结构。
对于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
〔整体构成〕
如图28和图29所示,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半喂入型。
该联合收割机的机体框架1″被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支撑而构成为自行式,在机体框架1″上安装有操纵部3″、脱粒装置4″、集谷箱5″、秸秆处理装置7″等。在该机体框架1″的前部安装有割取部8″,该割取部8″以其后端侧为摆动支点使前端侧可上下摆动。在这样构成的联合收割机中,将收获对象的植立谷秆割取并向机体后方输送,在脱粒装置4″中对该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及清选处理,将被清选回收的谷粒贮存在集谷箱5″中,然后在秸秆处理装置7″中将秸秆切断处理并排出到田地。
〔行驶装置〕
所述履带行驶装置2″构成为接受安装在发动机罩31″内的发动机9″的驱动力被驱动,该发动机罩31″兼作在机体框架1″上载置操纵部3″的驾驶座30″的载置台。即,该发动机9″的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变速器壳从左右驱动链轮20″分别传递到左右履带21″。因此,通过左右驱动链轮20″的等速同方向旋转,进行前进或后退等直线行驶,并且通过左右驱动链轮20″的不等速同方向旋转,或者通过彼此反方向的旋转进行转弯行驶。
另外,该履带行驶装置2″构成为可使机体框架1″相对于水平面的姿势变化。
即,在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中,支撑多个转轮23″的左右履带架22″分别被前后一对升降连杆24″,24″支撑,该升降连杆24″,24″分别绕摆动轴心P1″,P2″能够摆动,使得各履带架22″相对于机体框架1″分别在上下方向上进行远近移动。
前后的各升降连杆24″,24″包括与分别具有摆动轴心P1″,P2″的支撑轴一体构成的摆动臂(未图示),该摆动臂的自由端分别与液压缸25″(参照图34)连接在一起。前后的各升降连杆24″,24″通过分别进行伸缩动作的液压缸25″(参照图34)分别被驱动而摆动。因此,前后的各升降连杆24″,24″使履带架22″相对于机体框架1″在上下方向上平行移动,或者使履带架22″相对于机体框架1″将姿势变更为前倾或者后倾。
由这些各液压缸25″和通过对该各液压缸25″供给或排出压力油来控制其伸缩动作的电磁操作阀26″构成进行履带行驶装置2″的姿势控制的姿势控制装置27″。
利用上述姿势控制装置27″使前后的升降连杆24″,24″在前后以相同的量朝向同方向进行摆动动作,使履带架22″在上下方向上平行移动而能够变更机体框架1″的对地高度。因此,当在左右使履带架22″的升降移动量相等时,机体框架1″整体平行移动而能够变化对地高度,当在左右使履带架22″的升降移动量不同时,能够变更机体框架1″在左右方向上的倾斜。
另外,在前后升降连杆24″,24″中,相比后侧升降连杆24″较大程度地按下前侧升降连杆24″以抬高前侧时,能够使机体框架1″呈后倾姿势;相反,相比前侧升降连杆24″较大程度地按下后侧升降连杆24″以抬高后侧时,能够使机体框架1″呈前倾姿势。
〔操纵部〕
在所述操纵部3″中,将操纵面板32″设置在驾驶座30″的前方位置,将侧面板33″设置在驾驶座30″的左侧。在前方操纵面板32″上安装有显示装置34″(相当于输出对象设备)和可向前后左右摆动操作的操纵杆35″,在侧面板33″上安装有变速操作件36″和绞龙操作件37″。
在所述显示装置34″中除了能够显示车速、发动机转速、燃料剩余量等外,还可以显示收容在集谷箱5″中的谷物重量。
所述操纵杆35″通过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对割取部8″进行升降操作,通过向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对机体进行转向操作。另外,在该操纵杆35″的手握部附近安装有向前后左右变更机体框架1″相对于水平面的姿势的按钮式手指操作开关35A″(相当于姿势变更操作件,参照图34)。
该手指操作开关35A″构成为对设置于后述的控制装置100″中的姿势修正机构103″输入人为操作指令,基于手指操作开关35A″的人为操作指令,对使所述履带行驶装置2″的升降连杆24″摆动操作的姿势控制装置27″输出来自姿势修正机构103″的控制信号。
在所述操纵杆35″的附近位置也设置有显示指令开关38″。当对该显示指令开关38″进行按压操作时,根据后述的输出控制机构106″的指令,输出控制指令以便由姿势修正机构103″使机体回到水平姿势,通过使机体回到水平姿势,在显示装置34″中显示谷物重量。
在配置于驾驶座30″的横向侧方的侧面板33″上,设置有对绞龙50″进行操作的绞龙操作件37″,该绞龙50″是为了输出集谷箱5″内的谷物而设置的。
该绞龙操作件37″具有用于将绞龙50″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操作的操作开关部,通过人为操作,将绞龙50″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操作。
另外,设置有具有支撑部43A″的绞龙支撑装置43″,该支撑部43A″用于将绞龙50″在收纳位置从下方支撑。在支撑部43A″的底部具有作为绞龙检测机构的检测开关44″,该检测开关用于检测绞龙50″是否位于收纳位置。
虽省略了图示,但传动系统构成为使发动机9″的驱动力除如前所述传递到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以外,从该行驶用传动系统分支的动力经由割取输送用传动系统传递到割取部8″,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还传递到脱粒装置4″,另一方面,从该行驶用传动系统分支的动力传递到秸秆处理装置7″。
〔脱粒装置〕
脱粒装置4″构成为,一边将从割取部8″输送过来的割取谷秆的茎根侧用未图示的供给链夹持并输送,一边利用在脱粒室内旋转驱动的脱粒筒(未图示)对穗稍侧进行脱粒处理。通过设置在脱粒装置4″内部的清选机构(未图示)的清选作用,将脱粒处理物清选为单粒化的谷粒、秸秆屑等尘埃,将单粒化的谷粒输送到集谷箱5″,而把尘埃排出到机体外部。而且,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在秸秆处理装置7″中被切断处理。
如图29所示,在脱粒装置4″的底部安装有一次物回收螺旋装置40″,利用该一次物回收螺旋装置40″将谷粒沿着机体宽度方向横向输送到集谷箱5″侧。在脱粒装置4″与集谷箱5″之间设置有通过未图示的锥齿轮传动机构与一次物回收螺旋装置40″联动地连接的作为输送装置的螺旋输送式扬谷装置41″。
另外,由一次物回收螺旋装置40″横向输送到的谷粒通过扬谷装置41″输送到上方,并从形成在该扬谷装置41″上端部的排出口42″(参照图28)经过在集谷箱5″的左侧壁部5A″上部形成的供给口(未图示)向集谷箱5″内部输送。
虽未图示,但所述扬谷装置41″在圆筒状的筒内安装有螺旋轴,并且在螺旋轴的上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谷粒向集谷箱5″内弹飞的旋转叶片,尽可能地将谷粒扩散到大范围而均匀地贮存在集谷箱5″。
〔集谷箱〕
如图28所示,在集谷箱5″的底部设置有将谷粒朝向机体后侧输送的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在集谷箱5″的机体后部侧设置有通过锥齿轮机构(未图示)与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联动地连接而从输送终端部将谷粒向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在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的上部,绕水平轴心x1″上下摆动自如地通过锥齿轮机构(未图示)联动地连接有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的基端部,该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将被向上输送到谷粒横向输送并从前端的排出口53A″排出。
即,由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及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构成谷粒输送用绞龙50″。该绞龙50″将贮存在集谷箱5″内的谷粒从排出口53A″向外部排出。
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构成为通过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54″的动作绕纵轴心y1″可转动操作,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构成为通过液压缸55″绕基端部的水平轴心x1″可上下摆动操作。因此,基于设置在侧面板33″上的绞龙操作部件37″的操作,使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进行旋转操作以及升降操作,能够变更排出口53A″的位置。由此,能够与位于机体外部的搬运用牵引车的货箱位置等对应而变更谷粒的排出位置并排出谷粒。
此时,通过检测开关44″(相当于绞龙检测机构)的输入动作,能够检测作为用于输出谷物的绞龙50″的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是否处于收纳位置,即是否处于支撑在支撑部43A″的底部的状态,而且通过所述检测开关44″的切换动作,能够检测该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是否从收纳位置脱离而处于上升或旋转的状态。
如图28所示,联动地连接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和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的锥齿轮传动机构被设置在集谷箱5″的后侧壁部5D″下部。该锥齿轮传动机构被安装在锥齿轮壳56″内部,该锥齿轮壳56″覆盖向集谷箱5″后方突出而露出的输送用底部螺旋装置51″的后端部以及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的始端部。此外,在锥齿轮壳56″上一体地形成有从其底部向下部延伸的圆筒状的支撑轴部56A″。
在机体框架1″上设置有可相对旋转地支撑锥齿轮壳56″的支撑轴部56A″的轴支撑部1C″,集谷箱5″在机体框架1″上被支撑为以成为上下朝向的支撑轴的锥齿轮壳56″的支撑轴部56A″为支点向左右方向可摆动操作。支撑轴部56A″的中心与所述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的纵轴心y1″位于同一位置,集谷箱5″的以所述支撑轴部56A″为支点向左右方向的摆动成为绕纵轴心y1″的摆动动作。
基于上述的构成,集谷箱5″以位于其后端的锥齿轮壳56″的支撑轴部56A″为支点使机体前部侧向左右方向摆动位移,由此能够将位置变更为退入机体内侧而左侧壁部5A″与脱粒装置4″邻接以使供给口与扬谷装置41″的排出口42″连通的作业姿势位置和向横向外侧伸出而前部侧从脱粒装置4″离开以使发动机9″的后方及脱粒装置4″的右侧开放的维护位置(图29参照)。
如图30所示,在集谷箱5″的输出用底部螺旋装置51″的前端部,设置有将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自由切换为该动力传递到输出用底部螺旋装置51″的传动状态和将该动力切断而处于传动切断状态的皮带张紧式排出离合器70″,因此,将集谷箱5″从作业姿势位置切换到维护位置时,预先将该排出离合器70″切换到传动切断状态之后拆卸传动皮带71″。另外,如图30所示,在集谷箱5″的底部和左侧壁部5A″的附近,设置有以使集谷箱5″切换到作业位置的状态锁止的弹簧卡合式锁止机构72″,73″。
集谷箱5″形成为箱形,包括在作业位置,位于机体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左侧壁部5A″和位于外侧的右侧壁部5B″以及位于机体前侧的前侧壁部5C″和位于机体后侧的后侧壁部5D″。如图30所示,在该集谷箱5″中,设置有检测谷物贮存程度的贮存量传感器57″。
贮存量传感器57″由感压传感器构成,在机体前侧的前侧壁部5C″设置三个,在机体后侧的后侧壁部5D″设置一个,这样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共设置有四个,当谷物贮存到各贮存量传感器57″的设置位置时,将检测信号输出到后述的控制装置100″。
在控制装置100″中,当由四个贮存量传感器57″中设置在机体后侧的后侧壁部5D″的最下位的贮存量传感器57″检测到谷物的存在时,向后述的显示装置34″输出表示谷物开始投入集谷箱5″内的指令。
而且,在控制装置100″中,当设置于机体前侧的前侧壁部5C″的上数第三个贮存量传感器57″检测到谷物的存在时,表示在集谷箱5″内贮存有1/3的谷物,基于该时刻的贮存量计算谷物重量,当上数第二个贮存量传感器57″检测到谷物的存在时,表示在集谷箱5″内贮存有2/3的谷物,基于该时刻的贮存量计算谷物重量,当最上位的贮存量传感器57″检测到谷物的存在时,表示集谷箱5″内的谷物已满,并计算谷物重量。
另外,在集谷箱5″的内部设置有水分传感器58″,该水分传感器58″暂时接受被在扬谷装置41″所具有的未图示的螺旋轴上端部设置的旋转叶片向集谷箱5″内扩散排出的一部分谷物并测量其水分量,该水分传感器58″的水分量检测结果向所述控制装置100″输出。
在控制装置100″中,基于水分传感器58″的水分量的检测结果和贮存量传感器57″的谷物量的检测结果,计算所述贮存量传感器57″的各检测时刻的谷物重量。
〔重量检测部〕
在该联合收割机中,设置有用于测量贮存于集谷箱5″的谷粒重量的重量检测部6″。
如图30至图32所示,在该重量检测部6″中,用于测量贮存于集谷箱5″的谷粒重量的负载传感器60″设置在机体框架1″上,以便承受位于作业姿势位置的集谷箱5″重量并测量其重量。
另外,设置有支撑引导体61″,随着集谷箱5″从维护位置朝向作业位置转动,该支撑引导体61″一边支撑集谷箱5″的下端部,一边将该下端部引导到由负载传感器60″能够测量重量的规定位置。
如图30和图31所示,被支撑引导体61″引导的集谷箱5″的下端支撑部由被支撑为绕水平轴心可旋转且在所述支撑引导体61″上可转动的辊62″构成。
该辊62″绕朝向集谷箱5″的长度方向的支撑轴62a″可转动地支撑在安装于集谷箱5″的前侧下部的支撑部件5E″上,处于比该支撑部件5E″的下端部更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而且,该辊62″被设置为,集谷箱5″位于作业位置时,从集谷箱5″的机体前后方向看时位于集谷箱5″的左右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0所示,支撑部件5E″固定在集谷箱5″的前侧壁部5C″的下端部,用于支撑集谷箱5″的排出离合器70″的传动部件、锁止机构72″等。
支撑引导体61″被设置为,将从上方载置于负载传感器60″上部的受压面60A″上的载重支撑状态和向外侧退避而敞开负载传感器60″的上方的退避状态自由切换。
即,如图31和图32所示,在机体框架1″的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前后朝向框架部1A″,在该前后朝向框架部1A″的横向外侧面上以固定的状态设置前后一对托架10″,支撑引导体61″的基端部61A″被该前后的托架10″支撑为绕机体前后轴心z1″可转动。
在支撑引导体61″上以从基端部一体地延伸的状态设置有引导载置部61B″。在退避状态下,如图31的假想线所示,引导载置部61B″处于比基端部61A″位于机体外侧的状态,当被切换到载重支撑状态时,如图31的实线所示,引导载置部61B″处于比基端部61A″位于集体内侧的状态。
如图31所示,在支撑引导体61″被切换到载重支撑状态的情况下,引导载置部61B″的上表面为水平或者形成自基端部61A″远离的一侧稍微位于上方的程度的缓和倾斜面。
该引导载置部61B″的上表面之所以倾斜,是因为辊62″随着集谷箱5″从维护位置朝向作业位置转动而被辊动引导时,以稍微上升到的趋势移动而使集谷箱5″的重量可靠地传递到负载传感器60″侧。
因此,该引导载置部61B″的上表面的倾斜优选为,不对集谷箱5″的转动移动产生大的阻力,在集谷箱5″内大致装满谷粒的状态下,使辊62″上升到该上表面时因集谷箱5″的重量而支撑引导体61″自身发生稍微的变形,使得该上表面处于大致水平程度。
如图31至图33所示,负载传感器60″位于被切换到载重支撑状态的支撑引导体61″的下方,从下方由上端部的受压面60″支撑支撑引导体61″。该负载传感器60″在集谷箱5″位于作业位置时,从集体前后方向看时,位于与集谷箱5″的大致重心位置对应的部位。
如图33所示,负载传感器60″的本体部60B″经由由缸筒部件63A″和活塞部件63B″构成的支撑座部件63″安装在集体框架1″的支撑用框架部1B″上。所述支撑座部件63″构成为对缸筒部件63A″和活塞部件63B″之间的液室64″供给或排出压力油的液压缸装置。
在压力油供给到液室64″的状态下,所述活塞部件63B″将负载传感器60″的受压面60A″挤推到规定的位置而使其位于测量位置,当压力油从液室64″排出时,受压面60A″下降而与在负载传感器60″的周边存在的止动部65″的上表面同等的位置,或者位于止动部65″的上表面的下方。
这样,当受压面60A″下降而位于止动部65″的上表面同等位置或者该上表面的下方位置时,支撑引导体61″的下表面被止动部65″的上表面支撑,受压面60A″从支撑引导体61″的下表面离开。因此,来自辊62″的重量难以作用于受压面60A″,负载传感器60″处于其位于贮存在集谷箱5″的谷粒重量未作用的非测量位置的状态。
所述支撑座部件63″构成为其凸缘部63C″在支撑用框架部1B″上通过螺纹固定安装成装卸自如。
当集谷箱5″从维护位置向作业位置转动时,辊62″沿着引导载置部61B″的倾斜姿势的引导面被滚动引导,并且辊62″以稍微向上方抬起的状态被引导。于是,当负载传感器60″位于测量位置时,集谷箱5″的载重通过辊62″和支撑引导体61″被该负载传感器60″的受压面60A″支撑,而当负载传感器60″位于非测量位置时,集谷箱5″的载重通过辊62″和支撑引导体61″被止动部65″支撑。
这样位于作业位置的集谷箱5″的机体前部侧的载重通过支撑引导体61″被负载传感器60″或者止动部65″支撑,利用位于测量位置的负载传感器60″能够测量贮存于集谷箱5″的谷粒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机体框架1″的可摆动地支撑集谷箱5″的支撑部位沿上下方向设置有松动间隙(日文原文为:融通),利用该松动间隙使集谷箱5″的重量作用在负载传感器60″上。因此,能够将集谷箱5″的载重原封不动地由负载传感器60″支撑,能够测量所贮存的谷粒重量。
如果联合收割机的机体倾斜,则导致不能得到负载传感器60″的正确的检测值。因此,在本发明中,在行驶机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有倾斜传感器66″(参照图34),该倾斜传感器66″由检测机体的左右倾斜角的左右倾斜角传感器66A″和检测前后倾斜角的前后倾斜角传感器66B″构成,只有在通过后述的控制装置100″使行驶机体的倾斜角度位于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内时,通过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值所算出的谷物重量显示于显示装置34″。
随着进行割取作业,谷粒的贮存量逐渐变化,行驶机体的倾斜位于容许范围内时,由负载传感器60″检测到的谷粒重量显示在设于操纵部3″的显示装置34″。负载传感器60″能够无级地检测贮存谷粒的重量,而且,显示装置34″采用多级的测量显示或者数值显示等高分辨能力的显示方式,以便能够判断细微的变化。通过这样构成,不仅在割取作业中,而且例如在作业开始时,通过确认显示装置34″的显示内容,即使是少量,也能够检测到集谷箱5″内是否残留有谷粒。
〔控制装置〕
如图34所示,对姿势控制装置27″、绞龙50″和作为输出对象设备的显示装置34″输出控制指令的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如下:
即,控制装置100″利用微型计算机构成,用储存在EEPROM等非易失性储存器的程序分别构成绞龙位置判别机构101″、绞龙控制机构102″、姿势修正机构103″、收获量测量机构104″、重量比较机构105″、输出控制机构106″和位置检测机构107″。
绞龙位置判别机构101″基于从检测开关44″输入的检测信号判别绞龙是否偏离了规定位置,该检测开关44″设置在绞龙支撑装置43″的支撑部43A″的底部。当检测开关44″检测到绞龙50″的存在时,判别绞龙50″位于规定位置即处在位于支撑部43A″的收纳状态,当检测开关44″没有检测到绞龙50″的存在时,判别绞龙50″偏离了规定位置,并将检测结果传递给收获量测量机构104″。
绞龙控制机构102″基于设置在操纵部3″的绞龙操作件37″的开关操作,为了使绞龙50″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操作,对使纵向输送螺旋装置52″绕纵轴心y1″转动操作的电动机54″和使横向输送螺旋装置53″绕水平轴心x1″上下摆动操作的液压缸55″的控制用电磁阀45″输出控制指令。
姿势修正机构103″基于设置在操纵杆35″的手握部附近的手指操作开关35A″的操作,对用于控制姿势控制装置27″的液压缸25″的伸缩动作的电磁操作阀26″输出控制指令。
在该姿势修正机构103″中也输入有来自输出控制机构106″的控制指令。即,在检测行驶机体的倾斜的倾斜传感器66″检测出容许范围外的机体倾斜的状态下,当进行显示指令开关38″的按压操作时,从该倾斜传感器66″和被输入显示指令开关38″的检测信号的输出控制机构106″,对姿势修正机构103″输出使行驶机体回到水平姿势的指令信号。基于此,从姿势修正机构103″对姿势控制机构27″输出控制指令,行驶机体被控制为回到水平姿势。
收获量测量机构104″被输入绞龙位置判别机构101″的判别结果、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信号和基于倾斜传感器66″的检测信号从输出控制机构106″输出的控制指令。
即,从绞龙位置判别机构101″输入绞龙50″从规定位置偏离了的判别结果,从输出控制机构106″输入基于倾斜传感器66″检测信号的机体倾斜落在容许范围内而计算谷物重量的指令,并且输入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信号时,基于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信号计算谷物重量并输出到重量比较机构105″。
在从绞龙位置判别机构101″输入绞龙50″未从规定位置偏离的判别结果时,或者从输出控制机构106″输入基于倾斜传感器66″检测信号的机体倾斜落在容许范围外的指令时,基于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信号所进行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不输出到重量比较机构105″。
重量比较机构105″输入有贮存量传感器57″和水分传感器58″的检测信号及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在该重量比较机构105″中没有输入有任何的来自贮存量传感器57″的检测信号的状态下,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的信息原封不动地传递到输出控制机构106″,从输出控制机构106″对显示装置34″输出控制指令以显示负载传感器60″中基于检测信号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
在重量比较机构105″中,输入有来自所述贮存量传感器57″的检测信号,当该检测信号为来自最下端位置的贮存量传感器57″的检测信号时,对输出控制机构106″输入来自贮存量传感器57″的检测信号为最下端的贮存量传感器57″的检测信号的信息。然后,输出控制机构106″输出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的信息的同时,输出显示指令以指令显示装置34″显示开始在集谷箱5″内贮存谷物的情况。
在重量比较机构105″中,输入有来自所述贮存量传感器57″的检测信号,当该检测信号为与前次检测的贮存量传感器57″不同的新的贮存量传感器57″的检测信号时,根据基于来自该新的贮存量传感器57″的检测信号的谷物量和基于水分传感器58″的检测信号的水分量,计算所述新的贮存量传感器57″检测谷物的时刻的谷物重量。
当从贮存量传感器57″输入的检测信号为与前次检测的贮存量传感器57″相同的贮存量传感器57″的检测信号时,不进行基于该贮存量传感器57″所检测的谷物量和水分传感器58″所检测的水分量的谷物重量的计算,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104″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信息原封不动地传递给输出控制机构106″,输出控制机构106″对显示装置34″输出控制指令以显示基于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信号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
然后,比较基于该贮存量传感器57″所检测的谷物量和水分传感器58″所检测的水分量的谷物重量与基于所述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重量在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计算的谷物重量,如果两者之差不足规定值,则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104″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信息原封不动地传递给输出控制机构106″,输出控制机构106″对显示装置34″输出控制指令以显示基于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信号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
另外,比较基于贮存量传感器57″所检测的谷物量和水分传感器58″所检测的水分量的谷物重量与基于所述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重量在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计算的谷物重量,如果两者之差在规定值以上,则将测量值为异常的信息传递给输出控制机构106″,输出控制机构106″对显示装置34″输出控制指令以显示测量值为异常的警告。
位置检测机构107″输入有设置在行驶机体的适当部位的GPS接收机39″对位置信息的检测信号,基于该检测信号,向输出控制机构106″输出与田地分割区内的当前作业地点有关的信息。
输出控制机构106″构成为输入有倾斜传感器66″的机体倾斜的检测信号、来自重量比较机构105″的输入信号、显示指令开关38″的检测信号和来自位置检测机构107″的输入信号。
另外,输出控制机构106″输出针对姿势修正机构103″的控制指令、针对收获量测量机构104″的控制指令和针对输出对象设备即显示装置34″和发信机46″的控制指令。
当倾斜传感器66″检测到的机体倾斜落在容许范围内时,输出控制机构106″对收获量测量机构104″输出谷物重量的计算指令,当倾斜传感器66″检测到的机体倾斜落在容许范围外时,输出控制机构106″不对收获量测量机构104″输出谷物重量的计算指令。
此时,当显示指令开关38″被输入操作时,用于使倾斜的行使机体回到水平姿势的控制指令从姿势修正机构103″向姿势控制装置27″输出,用于使该姿势修正机构103″的控制指令与显示指令开关38″的操作联动地输出的指令从输出控制机构106″被输出。
输出控制机构106″基于来自重量比较机构105″的输入信号,将与基于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重量的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所计算的谷物重量相当的显示指令向显示装置34″输出,或者为了显示测量值为异常的警告,对显示装置34″输出显示指令。
另外,将从位置检测机构107″输入的与作业地点相关的信息向作为输出对象设备额发信机46″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虽未图示,但是关于从发信机46″发送的有关作业地点的信息,利用无线通信由位于适当外部的管理设施,与每一作业地点对应的谷物收获量、水分量等各种数据一同集中管理。
〔控制动作〕
下面,参照图35和图36说明控制装置100″的控制动作。
在图35所示的主工作流程中,依次进行姿势控制(步骤1)、绞龙操作控制(步骤2)、收获量输出控制(步骤3)、位置检测控制(步骤4)等各副工作流程中的控制,当未图示的发动机钥匙开关的输入操作等控制开始条件被满足时控制动作开始,当发动机钥匙开关的切换操作等结束条件等被满足时(步骤5)使控制动作停止。
在姿势控制中,对各电磁操作阀26″输出来自姿势修正机构103″的控制指令,使得随着作为姿势变更操作件的手指操作开关35A″的操作,使姿势控制装置27″的各液压缸25″进行伸缩动作。由此,进行对于液压缸25″的压力油的供给或排出,随着各液压缸25″的伸缩动作,升降连杆24″使履带架22″进行升降动作或者倾斜而控制机体姿势。
在绞龙操作控制中,从绞龙控制机构102″对旋转用电动机54″和起伏动作用液压缸55″的电磁阀45″输出控制指令,使得随着绞龙操作件37″的操作,使绞龙50″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操作。
在收获量控制中,如图36所示,进行如下[1]~[9]所述的控制。
[1]读取检测开关44″检测到的绞龙50″的位置信息、倾斜传感器66″检测到的机体倾斜角的信息、负载传感器60″检测到的重量、贮存量传感器57″检测到的谷物量信息、水分传感器58″检测到的水分量信息、显示指令开关38″的检测信息、GPS接收机接收到的位置信息等检测数据(步骤6)。
[2]绞龙位置判别机构101″根据检测开关44″的检测信息判别绞龙50″是否从规定位置偏离,如果未偏离,则返回到主工作流程,如果已偏离,则由输出控制机构106″根据倾斜传感器66″检测到的机体倾斜角的信息判别机体倾斜是否在容许范围内(步骤7和步骤8)。
[3]当机体倾斜在容许范围内时,该信息从输出控制机构106″输入到收获量测量机构104″,基于负载传感器60″对集谷箱5″重量的检测结果的谷物重量计算在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进行(步骤11)。
[4]当机体倾斜在容许范围外时,由输出控制机构106″判别显示指令开关38″是否被输入操作,如果未被输入操作,则返回到主工作流程。如果被输入操作,则对姿势修正机构103″发出指令,使得从姿势修正机构103″对姿势控制装置27″输出使行驶机体回到水平姿势的控制指令(步骤9和步骤10)。
[5]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计算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在重量比较机构105″中通过与贮存量传感器57″和水分传感器58″的检测信号的输入状况的相关关系进行处理。即,判别来自贮存量传感器57″的谷物检测信号是否已对重量比较机构105″输如,如果未被输入,则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计算到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原封不动地从输出控制机构106″向作为输出对象设备的显示装置34″输出(步骤12和步骤18)。
[6]当来自贮存量传感器57″的谷物检测信号已对重量比较机构105″输入时,判别该谷物检测信号是否为来自最下端的贮存量传感器57″的输入信号,如果是,则从输出控制机构106″将表示谷物贮存开始的指令与收获量测量机构104″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信息一同输出到显示装置34″(步骤13、步骤14和步骤18)。
[7]当判别为对重量比较机构105″输入的来自贮存量传感器57″的谷物检测信号不是来自最下端的贮存量传感器57″的输入信号时,判别该谷物检测信号是否与前次输入的来自贮存量传感器57″的谷物检测信号相同,如果相同,则不进行重量比较机构105″中的处理,将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计算到的谷物重量原封不动地传递给输出控制机构106″,从输出控制机构106″向作为输出对象设备的显示装置34″输出(步骤13,步骤15和步骤18)。
[8]当判别为对重量比较机构105″输入的来自贮存量传感器57″的谷物检测信号与前次输入的来自贮存量传感器57″的输入信号不同时,根据该贮存量传感器57″检测到的谷物量和水分传感器58″检测到的水分量,计算基于该贮存量传感器57″的检测时刻的谷物量的谷物重量。然后,比较基于该谷物量的谷物重量和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计算到的基于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重量的谷物重量,如果该差值在规定范围内,则将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计算到的谷物重量的计算结果原封不动地从输出控制机构106″向作为输出对象设备的显示装置34″输出(步骤16和步骤17)。
[9]当判别为基于贮存量传感器57″的检测时刻的谷物量的谷物重量与收获量测量机构104″中计算到的基于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重量的谷物重量之间的差在规定范围外时,向输出控制机构106″输送测量值为异常的信号,从输出控制机构106″输出对作为输出对象设备的显示装置34″发出指令以显示测量值异常(步骤16和步骤18)。
在位置检测控制中,向位置检测机构107″输入GPS接收机39″所接受的位置信息,从该接收的位置信息推断出当前田地中的作业地点,从输出控制机构106″对作为输出对象设备的发信机46″也输送作业地点的信息、谷物重量、水分量等其他检测信息。
〔其他实施方式之一〕
作为行驶机体的姿势控制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相对于机体框架1″使履带架22″升降或者倾斜的结构,也可以是例如在机体框架1″上设置未图示的其他搭载框架,使该搭载框架相对于机体框架1″向前后左右倾斜的结构。
对于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二〕
为了使集谷箱重量经由设置于集谷箱5″下部的辊62″可靠地作用于负载传感器60″,如图上述实施方式所述那样,在将集谷箱5″绕上下轴心可摆动地支撑于机体框架1″的支撑部位设置了使集谷箱5″在上下方向上可稍微移动的上下方向的松动间隙,但是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例如利用集谷箱自身因所贮存的谷粒重量而发生的稍微变形,并利用该稍微变形引起的上下移动,由负载传感器60″进行重量检测的结构。
另外,作为将集谷箱5″的载重传递给负载传感器60″的机构,不限于前述的辊62″,也可以是单一的抵接片等适当的机构。
对于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三〕
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当绞龙50″从规定位置偏离时可进行收获量检测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在绞龙50″位于收纳位置等规定位置时进行收获量检测。
另外,也可以与所述的绞龙50″的位置无关地进行收获量检测。
对于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四〕
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当行驶机体的倾斜在容许范围外时,随着显示指令开关38″的输入操作使行驶机体的倾斜回到水平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不通过显示指令开关38″的输入操作而使机体倾斜回到水平姿势,可以采用将与谷物重量一同机体倾斜在容许范围外的情况显示的机构。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显示指令开关38″。
对于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五〕
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集谷箱5″中设置感压式贮存量传感器57″和水分传感器58″以判别测量值异常的结构,但是贮存量传感器57″不限于感压式,也可以采用接近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等。另外,也可以不设置贮存量传感器57″和水分传感器58″。
对于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六〕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输出设备对象示出了表示谷物重量等的显示装置34″和发信机46″,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选择例如基于声音的预报装置等任意输出对象设备。
对于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七〕
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采用基于活塞部件63B″的升降动作的液压缸机构使负载传感器60″的受压面60A″退避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如下构成:例如使负载传感器60″向水平方向移动,从支撑引导体61″的作用部位退避,或者使用防止支撑引导体61″与受压面60A″的抵接的止动部件,使该止动部件相对支撑引导体61″的作用部位进行进退。
对于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八〕
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由GPS接收机39″接收到的位置信息向发信机46″输出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不设置这种GPS接收机39″和发信机46″。
对于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不限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还可以应用于具有集谷箱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Claims (5)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谷箱,其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用于贮存谷粒;
负载传感器,其检测该集谷箱的重量;
倾斜传感器,其检测所述行驶机体的倾斜;
控制装置,其被输入所述负载传感器检测出的重量和所述倾斜传感器检测出的倾斜检测值;
输出对象设备,其接受来自所述控制装置的控制指令;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收获量测量机构,其基于从所述负载传感器输入的重量检测信号计算谷物重量;
输出控制机构,其基于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能够切换为输出控制指令的状态和不输出控制指令的状态;
当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内时,所述输出控制机构将基于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向所述输出对象设备输出,当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外时,所述输出控制机构将基于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不向所述输出对象设备输出,
设置有测量贮存于所述集谷箱内的谷粒的贮存量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设置有重量比较机构,该重量比较机构基于来自所述贮存量传感器的贮存量检测信号计算谷物重量,并且输出计算出的该谷物重量和由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计算出的谷物重量的比较结果;
所述输出控制机构构成为由所述重量比较机构比较出的谷物重量的差在规定以上时输出通知测量值异常的控制指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修正所述行驶机体的倾斜的姿势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姿势修正机构,随着检测出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外,该姿势修正机构对所述姿势控制装置输出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返回到容许范围内;
所述输出控制机构构成为,随着检测出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外,使所述姿势修正机构的控制指令对所述姿势控制装置输出,当所述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检测值落在容许范围内时,不输出所述姿势修正机构的控制指令。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设置有:
谷粒输出用绞龙,其用于输送贮存在所述集谷箱内的谷粒;
绞龙检测机构,其检测该谷粒输出用绞龙是否位于行驶机体上的规定位置;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基于来自所述绞龙检测机构的检测信号判别绞龙位置的绞龙位置判别机构;
所述输出控制机构构成为,基于所述绞龙位置判别机构的判别结果判别所述谷粒输出用绞龙从规定位置偏离时,输出基于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基于所述绞龙位置判别机构的判别结果判别所述谷粒输出用绞龙位于规定位置时,不输出基于所述收获量测量机构的计算结果的控制指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传感器构成为,能够将位置变更为能够检测贮存于所述集谷箱的谷粒重量的测量位置和不作用有贮存于所述集谷箱的谷粒重量的非测量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传感器在测量位置和非测量位置之间的位置变更是通过使所述负载传感器的受压面位置沿上下变化的液压缸的动作来进行的。
CN201710067684.0A 2012-09-26 2013-03-27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70796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2-213248 2012-09-26
JP2012213248A JP5715607B2 (ja) 2012-09-26 2012-09-26 コンバイン
JP2012213249A JP5840099B2 (ja) 2012-09-26 2012-09-26 コンバイン
JPJP2012-213249 2012-09-26
JP2012214590A JP5756070B2 (ja) 2012-09-27 2012-09-27 コンバイン
JPJP2012-214590 2012-09-27
CN201310100853.8A CN103650798B (zh) 2012-09-26 2013-03-27 联合收割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0853.8A Division CN103650798B (zh) 2012-09-26 2013-03-27 联合收割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9663A CN107079663A (zh) 2017-08-22
CN107079663B true CN107079663B (zh) 2019-09-27

Family

ID=5029051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0853.8A Active CN103650798B (zh) 2012-09-26 2013-03-27 联合收割机
CN201710067684.0A Active CN107079663B (zh) 2012-09-26 2013-03-27 联合收割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0853.8A Active CN103650798B (zh) 2012-09-26 2013-03-27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2) KR102022594B1 (zh)
CN (2) CN1036507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8134B (zh) * 2014-03-26 2019-01-04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104155930A (zh) * 2014-06-29 2014-11-19 深圳市赛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颗粒类谷物智能管理控制方法
JP6459399B2 (ja) * 2014-10-30 2019-01-3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US10143133B2 (en) * 2015-03-18 2018-12-04 Kubota Corporation Combine
JP6451530B2 (ja) * 2015-07-08 2019-01-16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6640644B2 (ja) * 2016-04-15 2020-02-05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乾燥機及び乾燥機用分光分析装置
JP7213614B2 (ja) * 2017-12-18 2023-01-2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US11457563B2 (en) * 2019-06-27 2022-10-04 Deere & Company Harvester stabilit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US11937527B2 (en) * 2019-07-31 2024-03-26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sidue coverage within a field following a harvesting operation
KR102265432B1 (ko) 2019-08-20 2021-06-15 주식회사 케어젠 피부 미백 활성을 갖는 펩타이드 및 이의 용도
CN115031821A (zh) * 2022-05-26 2022-09-09 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车身倾角修正的光电测产系统、方法及收割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7958U (ja) * 1983-05-31 1984-12-13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穀粒タンク
JPH044190Y2 (zh) * 1983-05-14 1992-02-07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533364B2 (en) * 1979-09-17 1983-11-17 Little People Ltd. Cutlery
JPH0620983Y2 (ja) * 1988-05-18 1994-06-0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荷重測定用油圧回路
JP3068045B2 (ja) 1997-12-02 2000-07-24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重量測定装置
US6820459B2 (en) * 2002-09-18 2004-11-23 Deere & Company Automatic mass-flow sensor calibration for a yield monitor
JP2004129522A (ja) * 2002-10-08 2004-04-30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0425113C (zh) * 2003-12-05 2008-10-15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一种联合收割机粮食产量流量监视方法及装置
JP4493014B2 (ja) * 2004-09-17 2010-06-3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100506013C (zh) * 2005-10-14 2009-07-01 河南科技大学 联合收割机随机损失率实时监测方法
CN101904250B (zh) * 2009-06-02 2012-10-03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一种联合收割机喂入量测量方法与喂入量监测装置
JP5508619B2 (ja) * 2009-08-12 2014-06-0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2152117A (ja) 2011-01-24 2012-08-16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US8933367B2 (en) * 2011-02-09 2015-01-13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Laser process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190Y2 (zh) * 1983-05-14 1992-02-07
JPS59187958U (ja) * 1983-05-31 1984-12-13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穀粒タン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9663A (zh) 2017-08-22
KR102022594B1 (ko) 2019-11-20
CN103650798B (zh) 2017-07-28
CN103650798A (zh) 2014-03-26
KR102112694B1 (ko) 2020-05-19
KR20190109722A (ko) 2019-09-26
KR20140040603A (ko) 2014-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9663B (zh) 联合收割机
JP5508619B2 (ja) コンバイン
WO2016047187A1 (ja) 収穫機
JPH10229740A (ja) コンバイン
JP5715607B2 (ja) コンバイン
KR102521831B1 (ko) 콤바인
JP6300592B2 (ja) 収穫機
CN106332599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4919971B (zh) 收获机
JP667400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438842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12615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75607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457890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H044190Y2 (zh)
JP688424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5142580A5 (zh)
JP2006246849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2217457A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作业机的姿态控制装置
JP642039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84009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275010B2 (ja) 収穫機
JP637314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164838B2 (ja) 移植機
KR20230114945A (ko) 농업 보조용 로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