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6481B - 制冷剂蒸发器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蒸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6481B
CN107076481B CN201580055479.1A CN201580055479A CN107076481B CN 107076481 B CN107076481 B CN 107076481B CN 201580055479 A CN201580055479 A CN 201580055479A CN 107076481 B CN107076481 B CN 1070764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space
shell
supply
vertic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54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6481A (zh
Inventor
神藤正宪
织谷好男
坂卷智彦
滨馆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76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6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64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64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3Header boxes having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28F9/0273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with multiple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by using inserts for modifying the pattern of flow inside the header box, e.g. by using flow restrictors or permeable bodies or blocks with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制冷剂分流供给部(89)包括:制冷剂供给部(86),其形成有多个供给空间(86A~86L);制冷剂导入分流部(70),其形成有将从下端侧面流入的制冷剂导入的导入空间(78)和将制冷剂分流的分流空间(75);和多个联络路(88A~88L),它们将制冷剂向多个供给空间(86A~86L)引导。与位于最下侧的最下层供给空间(86A)连通的第一扁平管(63A1)被配置在导入空间(78)的高度范围中包括的高度位置,并且,将制冷剂向最下层供给空间(86A)引导的最下层联络路(88A)被配置在高于导入空间(78)的位置。

Description

制冷剂蒸发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剂蒸发器,特别是涉及具备沿铅垂方向配置的多个扁平管和使流入的制冷剂流出到下游侧的多个扁平管的制冷剂分流器的制冷剂蒸发器。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1972号公报)所示,具有沿铅垂方向配置的多个制冷剂流出管(扁平管)和使流入的制冷剂流出到下游侧的多个制冷剂流出管(扁平管)的制冷剂分配器(制冷剂分流供给部)。根据该制冷剂分流器,将从下端下表面流入的制冷剂导入而使其流出到下游侧的多个制冷剂流出管。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以往的制冷剂分流器,从确保制冷剂的分流性能的角度而言,虽采用了从下端下表面将制冷剂导入的结构,但正因为从下端下表面将制冷剂导入而不得不将包括制冷剂分流器的制冷剂蒸发器配置在高的位置,由此,不适合设置在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等的外壳的底板上。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具备沿铅垂方向配置的多个扁平管和使流入的制冷剂流出到下游侧的多个扁平管的制冷剂分流供给部的制冷剂蒸发器中,确保制冷剂的分流性能并适于设置在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等的外壳的底板上。
第一方面的制冷剂蒸发器具备:沿铅垂方向配置的多个扁平管;和使流入的制冷剂流出到下游侧的多个扁平管的制冷剂分流供给部。这里,制冷剂分流供给部包括制冷剂供给部、制冷剂导入分流部和多个联络路。制冷剂供给部是如下部分:沿铅垂方向延伸,形成有多个供给空间,该多个供给空间将多个扁平管沿铅垂方向划分成包括规定数量的扁平管的多个制冷剂路径而使制冷剂流出。制冷剂导入分流部是如下部分:沿铅垂方向延伸,具有制冷剂导入部和制冷剂分流部,所述制冷剂导入部形成有将流入的制冷剂从下端侧面导入的导入空间,所述制冷剂分流部形成有将制冷剂分流的分流空间。多个联络路是将制冷剂从制冷剂分流部引导到制冷剂供给部的多个供给空间的部分。并且,当将多个供给空间中位于最下侧的供给空间作为最下层供给空间、将多个联络路中向最下层供给空间引导制冷剂的联络路作为最下层联络路、将与最下层供给空间连通的扁平管中位于最下侧的扁平管作为第一扁平管时,第一扁平管被配置在导入空间的高度范围中包括的高度位置,并且,最下层联络路被配置在高于导入空间的位置。
这里,能够将从下端侧面向制冷剂导入分流部流入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利用制冷剂导入分流部均等地分流后将该制冷剂通过最下层联络路而引导到制冷剂供给部的最下层供给空间。由此,这里,能够确保制冷剂向包括最下层供给空间的第一扁平管的多个扁平管的分流性能,并适于设置在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等的外壳的底板上。
第二方面的制冷剂蒸发器根据第一方面的制冷剂蒸发器,其中,导入空间与分流空间被形成有喷嘴孔的喷嘴部件间隔开。
这里,能够缩小导入空间和分流空间的高度尺寸,此外,还能够降低最下层联络路的高度位置。
第三方面的制冷剂蒸发器根据第二方面的制冷剂蒸发器,其中,在喷嘴部件的上表面形成有喷嘴凹部,该喷嘴凹部是直径大于喷嘴孔的凹陷部分,分流空间由喷嘴凹部形成的空间构成。
这里,能够利用形成于喷嘴部件的喷嘴凹部缩小分流空间的高度尺寸,此外,还能够降低最下层联络路的高度位置。
第四方面的制冷剂蒸发器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制冷剂蒸发器,其中,当将与最下层供给空间连通的规定数量的扁平管中位于最上侧的扁平管作为第二扁平管,最下层联络路被配置在第二扁平管以上的高度位置。
这里,能够抑制制冷剂容易被导入到与制冷剂供给部的最下层供给空间连通的扁平管中的第二扁平管的情况,以使流向与最下层供给空间连通的扁平管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均等。
第五方面的制冷剂蒸发器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制冷剂蒸发器,其中,制冷剂供给部、制冷剂导入分流部和联络路形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单一的集管-分流器兼用壳体。
第六方面的制冷剂蒸发器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制冷剂蒸发器,其中,制冷剂供给部形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集管壳体,制冷剂导入分流部形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分流器壳体。并且,集管壳体与分流器壳体经由形成多个联络路的多个联络管而被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示出室外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室外单元的将顶板卸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热交换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采用波形翅片作为传热翅片的情况下的与图5对应的图。
图7是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构成图。
图8是图4的出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分流器的放大图。
图9是图7的出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分流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出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分流器的下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杆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杆部件的俯视图。
图13是制冷剂分流器的分解图。
图14是示出将杆贯通导流板插入到分流器壳体中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将喷嘴部件和上下端侧分流导流板插入到分流器壳体中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将喷嘴部件插入到分流器壳体中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将喷嘴部件嵌合于分流器壳体中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利用杆贯通导流板将使喷嘴部件嵌合于分流器壳体中后的间隙填充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变形例的制冷剂分流器的图,并且是与图11对应的图。
图20是示出变形例的制冷剂分流器的图,并且是与图11对应的图。
图21是示出变形例的制冷剂分流器的图,并且是与图12对应的图。
图22是示出变形例的制冷剂分流器的图,并且是与图12对应的图。
图23是示出变形例的制冷剂分流器的图,并且是与图12对应的图。
图24是示出变形例的制冷剂分流器的图,并且是与图12对应的图。
图25是示出变形例的制冷剂分流器的图,并且是与图12对应的图。
图26是示出具有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的将顶板卸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7是示出变形例的制冷剂分流器的图,并且是与图10对应的图。
图28是示出变形例的制冷剂分流器的图,并且是与图10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制冷剂蒸发器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制冷剂蒸发器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变更。
(1)空调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1是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构成图。
空调装置1是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冷冻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和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通过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被连接起来而构成。这里,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经由液体制冷剂联络管5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6被连接起来。即,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经由制冷剂联络管5、6被连接起来,从而构成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10。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被设置在室内,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1。
室内热交换器41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而发挥作用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而发挥作用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41的液体侧与液体制冷剂联络管5连接,室内热交换器41的气体侧与气体制冷剂联络管6连接。
室内单元4具有室内风扇42,该室内风扇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室内单元4内而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作为供给空气提供到室内。即,室内单元4具有室内风扇42作为向室内热交换器41提供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加热源或冷却源的室内空气的风扇。这里,使用了通过室内风扇用马达42a驱动的离心风扇或多翼风扇等作为室内风扇42。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被设置在室外,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路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液体侧关闭阀25和气体侧关闭阀26。
压缩机21是将冷冻循环的低压的制冷剂压缩至成为高压的设备。压缩机21是通过压缩机用马达21a驱动旋转式或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要素(未图示)旋转的密闭式结构。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有吸入管31,排出侧连接有排出管32。吸入管31是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和四路切换阀22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排出管32是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四路切换阀22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
四路切换阀22是用于对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切换阀。在制冷运转时,四路切换阀22进行向制冷循环状态的切换,在所述制冷循环状态下,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散热器而发挥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散热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而发挥作用。即,在制冷运转时,四路切换阀22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这里是排出管32)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这里是第一气体制冷剂管33)连接起来(参照图1的四路切换阀22的实线)。并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这里是吸入管31)与气体制冷剂联络管6侧(这里是第二气体制冷剂管34)连接起来(参照图1的四路切换阀22的实线)。此外,在制热运转时,四路切换阀22进行向制热循环状态的切换,在所述制热循环状态下,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散热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而发挥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散热器而发挥作用。即,在制热运转时,四路切换阀22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这里是排出管32)与气体制冷剂联络管6侧(这里是第二气体制冷剂管34)连接起来(参照图1的四路切换阀22的虚线)。并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这里是吸入管31)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这里是第一气体制冷剂管33)连接起来(参照图1的四路切换阀22的虚线)。这里,第一气体制冷剂管33是将四路切换阀22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第二气体制冷剂管34是将四路切换阀22与气体侧关闭阀26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
室外热交换器23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将室外空气作为冷却源的制冷剂的散热器而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将室外空气作为加热源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与液体制冷剂管35连接,气体侧与第一气体制冷剂管33连接。液体制冷剂管35是将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和液体制冷剂联络管5侧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
膨胀阀24是在制冷运转时将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散热的冷冻循环的高压的制冷剂减压到冷冻循环的低压的阀。此外,膨胀阀24是在制热运转时将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散热的冷冻循环的高压的制冷剂减压到冷冻循环的低压的阀。膨胀阀24被设置在液体制冷剂管35的靠近液体侧关闭阀25的部分。这里,使用电动膨胀阀作为膨胀阀24。
液体侧关闭阀25和气体侧关闭阀26是被设置在与外部的设备/配管(具体而言是液体制冷剂联络管5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6)连接的连接口的阀。液体侧关闭阀25被设置在液体制冷剂管35的端部。气体侧关闭阀26被设置在第二气体制冷剂管34的端部。
室外单元2具有室外风扇36,该室外风扇用于在将室外空气吸入到室外单元2内而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排出到外部。即,室外单元2具有室外风扇36作为向室外热交换器23提供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源或加热源的室外空气的风扇。这里,使用通过室外风扇用马达36a驱动的螺旋桨式风扇等作为室外风扇36。
<制冷剂联络管>
制冷剂联络管5、6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建筑物等的设置场所时在现场施工的制冷剂管,根据设置场所、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的组合等设置条件而使用具有各种长度及管径的制冷剂管。
(2)空调装置的基本动作
下面,使用图1对空调装置1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空调装置1可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作为基本动作。
<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四路切换阀22被切换成制冷循环状态(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在制冷回路10中,冷冻循环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中并在被压缩到成为冷冻循环的高压后被排出。
从压缩机21被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22而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
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散热器而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通过室外风扇36与被提供作为冷却源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散热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送到膨胀阀24。
被送到膨胀阀24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24被减压到冷冻循环的低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24被减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液体侧关闭阀25和液体制冷剂联络管5而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1。
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1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通过室内风扇42与被提供作为加热源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室内空气被冷却,然后,被提供到室内而进行室内的制冷。
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蒸发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制冷剂联络管6、气体侧关闭阀26和四路切换阀22而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21中。
<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四路切换阀22被切换成制热循环状态(图1中的虚线所示的状态)。
在制冷剂回路10中,冷冻循环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中并被压缩到冷冻循环的高压后被排出。
从压缩机21中被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22、气体侧关闭阀26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6而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1。
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1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通过室内风扇42而与被提供作为冷却源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此,室内空气被加热,然后,被提供到室内而进行室内的制热。
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散热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液体制冷剂联络管5和液体侧关闭阀25而被送到膨胀阀24。
被送到膨胀阀24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24被减压到冷冻循环的低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24被减压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
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通过室外风扇36与被提供作为加热源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22而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21中。
(3)室外单元的基本结构
下面,使用图1至图4对室外单元2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这里,图2是示出室外单元2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室外单元2的将顶板57卸下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室外热交换器23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铅垂”及“前面”、“侧面”、“背面”、“顶面”、“底面”等词语是指以风扇吹出格栅55b侧的面作为前面的情况下的方向及面。
室外单元2具有单元外壳51的内部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隔板58间隔成送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的结构(所谓的箱型结构)。室外单元2构成为,将室外空气从单元外壳51的背面和侧面的一部分吸入到内部后将空气从单元外壳51的前面排出。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单元外壳51;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设备/配管类,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21、四路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关闭阀25、26和将这些设备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31~35;和室外风扇36及室外风扇用马达36a。另外,这里,对送风机室S1形成于单元外壳51的靠左侧面处、机械室S2形成于单元外壳51的靠右侧面处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左右相反。
单元外壳51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主要容纳: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设备/配管类,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21、四路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关闭阀25、26和将这些设备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31~35;和室外风扇36及室外风扇用马达36a。单元外壳51具有:底框52,其载置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设备/配管类21~26、31~35及室外风扇36等;送风机室侧侧板53、机械室侧侧板54、送风机室侧前板55、机械室侧前板56、顶板57和两个安装脚59。
底框52是构成单元外壳51的底面部分的板状部件。
送风机室侧侧板53是构成单元外壳51的靠送风机室S1的侧面部分(这里是左侧面部分)的板状部件。送风机室侧侧板53的下部被固定于底框52。在送风机室侧侧板53形成有侧面风扇吸入口53a,该侧面风扇吸入口53a用于通过室外风扇36将室外空气从单元外壳51的侧面侧吸入到单元外壳51内。
机械室侧侧板54是构成单元外壳51的靠机械室S2的侧面部分(这里是右侧面部分)的一部分和单元外壳51的靠机械室S2的背面部分的板状部分。机械室侧侧板54的下部被固定于底框52。在送风机室侧侧板53的背面侧的端部与机械室侧侧板54的送风机室S1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有背面风扇吸入口53b,该背面风扇吸入口53b用于通过室外风扇36将室外空气从单元外壳51的背面侧吸入到单元外壳51内。
送风机室侧前板55是构成单元外壳51的送风机室S1的前面部分的板状部件。送风机室侧前板55的下部被固定于底框52,送风机室侧前板55的左侧面侧的端部被固定于送风机室侧侧板53的前面侧的端部。在送风机室侧前板55设置有风扇吹出口55a,该风扇吹出口用于将被室外风扇36吸入到单元外壳51内的室外空气吹出到外部。在送风机室侧前板55的前面侧设置有覆盖风扇吹出口55a的风扇吹出格栅55b。
机械室侧前板56是构成单元外壳51的机械室S2的前面部分的一部分和单元外壳51的机械室S2的侧面部分的一部分的板状部件。机械室侧前板56的送风机室S1侧的端部被固定于送风机室侧前板55的机械室S2侧的端部,机械室侧前板56的背面侧的端部被固定于机械室侧侧板54的前面侧的端部。
顶板57是构成单元外壳51的顶面部分的板状部件。顶板57被固定于送风机室侧板53及机械室侧侧板54、送风机室侧前板55。
隔板58是配置在底框52上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这里,通过隔板58将单元外壳51的内部左右地进行分割,从而形成靠左侧面的送风机室S1和靠右侧面的机械室S2。隔板58的下部被固定于底框52,隔板58的前面侧的端部被固定于送风机室侧前板55,隔板58的背面侧的端部延伸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靠机械室S2的侧端部。
安装脚59是沿单元外壳5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安装脚59是被固定于室外单元2的安装面的部件。这里,室外单元2具有两个安装脚59,一个配置在靠近送风机室S1的位置,另一个配置在靠近机械室S2的位置。
室外风扇36是具有多个翼的螺旋桨式风扇,其在送风机室S1内以与单元外壳51的前面(这里是风扇吹出口55a)对置的方式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前面侧的位置。室外风扇用马达36a在送风机室S1内配置在室外风扇36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前后方向之间。室外风扇用马达36a由被载置在底框52上的马达支承台36b支承。并且,室外风扇36被枢轴支承于室外风扇用马达36a。
室外热交换器23是俯视为大致L字状的热交换器面板,其在送风机室S1内以与单元外壳51的侧面(这里是左侧面)和背面对置的方式被载置在底框52上。
这里,压缩机21是纵型圆筒形状的密闭式压缩机,其在机械室S2内被载置在底框52上。
(4)室外热交换器的基本结构
下面,使用图1至图7对室外热交换器23的结构进行说明。这里,图5是图4的热交换部60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采用波形翅片作为传热翅片64的情况下的与图5对应的图。图7是室外热交换器23的概略构成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表示方向及面的词语是指以室外热交换器23被载置于室外单元2的状态为基准的方向及面。
室外热交换器23主要具有:热交换部60,其进行室外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制冷剂分流器70和出入口集管80,它们被设置于热交换部60的一端侧;和中间集管90,其被设置在热交换部60的另一端侧。室外热交换器23是制冷剂分流器70、出入口集管80、中间集管90和热交换部60均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全铝热交换器,通过炉内钎焊等钎焊进行各部的接合。
热交换器60具有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上部的多个(这里是12个)主热交换部61A~61L和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部的多个(这里是12个)副热交换部62A~62L。在主热交换部61A~61L中,在最上层配置有主热交换部61A,从其下层侧沿铅垂方向向下顺次地配置有主热交换部61B~61L。在副热交换部62A~62L中,在最下层配置有副热交换部62A,从其上层侧沿铅垂方向向上顺次地配置有副热交换部62B~62L。
热交换部60是由多个传热管63和多个传热翅片64构成的插入翅片式热交换器,所述多个传热管由扁平管构成,所述多个传热翅片由插入翅片构成。传热管63由铝或铝合金形成,其是具有成为传热面的朝向铅垂方向的平面部63a和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小的内部流路63b的扁平多孔管。多个传热管63沿铅垂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多层,两端与出入口集管80和中间集管90连接。传热翅片64由铝或铝合金形成,以插入到配置在出入口集管80与中间集管90之间的多个传热管63中的方式形成有沿水平细长地延伸的多个缺口64a。传热翅片64的缺口64a的形状与传热管63的截面的外形大致一致。多个传热管63被划分成上述的主热交换部61A~61L和副热交换部62A~62L。这里,多个传热管63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最上层沿铅垂方向向下而形成按照规定数量(约3至8根)的传热管63构成主热交换部61A~61L的传热管组。此外,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最下层沿铅垂方向向上而形成按照规定数量(约1至3根)的传热管63构成副热交换部62A~62L的传热管组。
另外,室外热交换器23不限于采用插入翅片(参照图5)作为上述那样的传热翅片64的插入翅片式热交换器,也可以是采用了多个波形翅片(参照图6)作为传热翅片64的波形翅片式热交换器。
(5)中间集管的结构
下面,使用图1至图7对中间集管9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不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表示方向及面的词语是指以包括中间集管90的室外热交换器23被载置于室外单元2的状态为基准的方向及面。
如上所述,中间集管90被设置在热交换部60的另一端侧,连接有传热管63的另一端。中间集管90是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其主要具有纵长中空的中间集管壳体91。
中间集管壳体91的内部空间被多个(这里是11个)主侧中间挡板92、多个(这里是11个)副侧中间挡板93和边界侧中间挡板94沿铅垂方向间隔开。主侧中间挡板92以将中间集管壳体91的上部的内部空间间隔成与主热交换部61A~61K的另一端连通的主侧中间空间95A~95K的方式沿铅垂方向顺次地设置。副侧中间挡板93以将中间集管壳体91的下部的内部空间间隔成与副热交换部62A~62K的另一端连通的副侧中间空间96A~96K的方式沿铅垂方向顺次地设置。边界侧中间挡板94被设置成,将中间集管壳体91的最下层侧的主侧中间挡板92与最上层侧的副侧中间挡板93的铅垂方向之间的内部空间间隔成与主热交换部61L的另一端连通的主侧中间空间95L和与副热交换部62L的另一端连通的副侧中间空间96L。
在中间集管壳体91连接有多个(这里是11个)中间联络管97A~97K。中间联络管97A~97K是将主侧中间空间95A~95K和副侧中间空间96A~96K连通的制冷剂管。由此,主热交换部61A~61K和副热交换部62A~62K经由中间集管90和中间联络管97A~97K而连通,形成有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路径65A~65K。此外,在边界侧中间挡板94形成有使主侧中间空间95L与副侧中间空间96L连通的中间挡板连通孔94a。由此,主热交换部61L和副热交换部62L经由中间集管90和中间挡板连通孔94a而连通,形成有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路径65L。这样,室外热交换器23具有被划分成多路径(这里是12个路径)的制冷剂路径65A~65L的结构。
另外,中间集管90不限于上述那样的中间集管壳体91的内部空间被中间挡板92、93沿铅垂方向间隔开的结构,也可以是用于将中间集管9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状态维持成良好的进行了研究的结构。
(6)出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分流器的结构
下面,使用图1~图18对出入口集管80和制冷剂分流器70的结构进行说明。这里,图8是图4的出入口集管80和制冷剂分流器70的放大图。图9是图7的出入口集管80和制冷剂分流器70的放大剖视图。图10是图9的出入口集管80和制冷剂分流器70的下部的放大剖视图。图11是杆部件74的立体图。图12是杆部件74的俯视图。图13是制冷剂分流器70的分解图。图14是示出将杆贯通挡板77插入到分流器壳体71中的情况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将喷嘴部件79和上下端侧分流挡板73插入到分流器壳体71中的情况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将喷嘴部件79插入到分流器壳体71中的情况的剖视图。图17是示出将喷嘴部件79嵌合于分流器壳体71中的情况的剖视图。图18是示出将使喷嘴部件79嵌合于分流器壳体71中后的间隙利用杆贯通挡板77填充的情况的剖视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不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表示方向及面的词语是指以室外热交换器23被载置于室外单元2的状态为基准的方向及面,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3包括制冷剂分流器70和出入口集管80。此外,关于包括制冷剂分流器70、出入口集管80和中间集管90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流动,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是指以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为基准的制冷剂的流动。
<出入口集管>
如上所述,出入口集管80被设置在热交换部60的一端侧,并且与传热管63的一端连接。出入口集管90是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部件,其主要具有纵长中空的出入口集管壳体81。出入口集管壳体81主要具有上端和下端开口的圆筒形状的出入口集管筒状体82,上端和下端的开口被两个上下端侧出入口挡板83封闭。出入口集管壳体81的内部空间由边界侧出入口挡板84沿铅垂方向间隔成上部的出入口空间85和下部的供给空间86A~86L。出入口空间85是与主热交换部61A~61L的一端连通的空间,其作为使通过制冷剂路径65A~65L后的制冷剂在出口汇合的空间而发挥作用。这样,具有出入口空间85的出入口集管80的上部作为使通过制冷剂路径65A~65L后的制冷剂在出口汇合的制冷剂出口部而发挥作用。在出入口集管80连接有第一气体制冷剂管33,并与出入口空间85连通。供给空间86A~86L是与被多个(这里是11个)供给侧出入口挡板87间隔开的副热交换部62A~62L的一端连通的多个(这里是12个)空间,并作为使制冷剂流出到制冷剂路径65A~65L的空间而发挥作用。
这样,具有多个供给空间86A~86L的出入口集管80的下部作为被划分成多个制冷剂路径65A~65L而使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剂供给部86而发挥作用。
<制冷剂分流器>
如上所述,制冷剂分流器70是使通过液体制冷剂管35流入的制冷剂分流而流出到下游侧(这里是多个传热管63)的制冷剂通过部件,其被设置在热交换部60的一端侧,经出入口集管80的制冷剂供给部86而与传热管63的一端连接。制冷剂分流器70是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部件,其主要具有纵长中空的分流器壳体71。分流器壳体71主要具有上端和下端开口的圆筒形状的分流器集管筒状体72,上端和下端的开口被两个上下端侧分流挡板73封闭。这里,上下端侧分流挡板73是形成有半圆弧状的缘部73a的圆形的板部件,其以从分流器壳体71的侧面被插入到形成于分流器集管筒状体72的上端和下端的插入槽隙72a中的状态被钎焊接合。
在分流器壳体71内形成有:多个(这里是12个)分流路74A~74L,其沿圆周方向配置;分流空间75,其将制冷剂引导到多个分流路74A~74L;和多个(这里是12个)排出空间76A~76L,其通过多个分流路74A~74L与分流空间75连通并沿铅垂方向配置。
多个(这里是12个)分流路74A~74L由配置在分流器壳体71内的杆部件74形成。杆部件74是形成有沿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分流路74A~74L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杆状部件。通过铝或铝合金的挤压成型来制造杆部件74,多个分流路74A~74L由沿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一体成型于杆部件74的多个(这里是12个)孔构成。杆部件74的径向的中央部分被多个分流路74A~74L围绕。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即上端与被设置于分流器壳体71的上端的上下端侧分流挡板73的下表面接触,多个分流路74A~74L的上端被封闭。相对于此,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即下端延伸到分流器壳体71的下部,但未到达设置在分流器壳体71的下端的上下端侧分流挡板73的上表面,多个分流路74A~74L的下端未被封闭。由此,在分流器壳体71内形成有包括分流空间75的与杆部件74的下端对置的空间。
杆部件74的外径小于分流器壳体71的内径,在杆部件74的侧面与分流器壳体71的径向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形成多个排出空间76A~76L。这里,形成有供杆部件74贯通的杆贯通孔77b的多个(这里是11个)杆贯通挡板77从分流器壳体71的侧面被插入到分流器壳体71中,由多个杆贯通挡板77形成多个排出空间76A~76L。这里,杆贯通挡板77是形成有半圆弧状的缘部77a的圆形的板部件,其在从分流器壳体71的侧面被插入到沿铅垂方向形成于分流器集管筒状体72的侧面的插入槽隙72b中的状态下被钎焊接合。由此,杆部件74以沿铅垂方向贯通多个杆贯通挡板77的杆贯通孔77b的状态被配置在分流器壳体71内。这样,分流器壳体71的杆部件74的侧面与分流器壳体71的径向之间的空间被多个杆贯通挡板77间隔成沿铅垂方向的多个排出空间76A~76L。
在杆部件74的侧面形成有多个(这里是12个)杆侧面孔74a,多个排出空间76A~76L与多个分流路74A~74L通过多个杆侧面孔74a而连通。这里,多个分流路74A~74L与多个排出空间76A~76L彼此一对一地对应。例如,杆侧面孔74a形成为:如与排出空间76A连通的杆侧面孔74a形成为仅与分流路74A对应、与排出空间76B连通的杆侧面孔74a形成为仅与分流路74B对应这样地,与某排出空间连通的分流路不与其它排出空间连通。此外,多个杆侧面孔74a沿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这里是铅垂方向)配置成螺旋状。
在分流器壳体71中,以将与杆部件74的下端对置的空间间隔成将流入的制冷剂导入的导入空间78和将制冷剂引导到多个分流路74A~74L的分流空间75的方式设置有喷嘴部件79,该喷嘴部件形成有喷嘴孔79b。
喷嘴部件79由铝或铝合金形成,并且是形成有半圆弧状的缘部79a的圆形的板部件。在喷嘴部件79,在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这里是下端)侧的端面即杆部件侧端面79c形成有喷嘴凹部79d,该喷嘴凹部79d是直径大于喷嘴孔79b的凹陷部分,分流空间75由被杆部件74的下端和喷嘴凹部79d围绕而成的空间构成。这里,通过使杆部件74的下端与杆部件侧端面79c抵接而形成分流空间75。喷嘴凹部79d形成为,直径朝向杆部件74的下端而阶段性地变大。此外,在杆部件74的下端形成有被入口部74b,该被入口部被多个分流路74A~74L围绕、并且与喷嘴孔79b对置,被入口部74b的面积大于喷嘴孔79b的开口面积。另外,导入空间78是在喷嘴部件79的下侧将通过液体制冷剂管35而从分流器壳体71的下端侧面流入的制冷剂导入的空间。
作为形成有供制冷剂通过的孔即喷嘴孔79b的板状的带孔板部件的喷嘴部件79从分流器壳体71的侧面被插入到分流器壳体71中。这里,喷嘴部件79通过在经由形成于分流器壳体71的侧面的插入槽隙72c而被插入到分流器壳体71中的状态下向分流器壳体71的纵向(这里是下方向)移动,从而以相对于分流器壳体71不能向侧方移动的状态被嵌合于分流器壳体71中。具体而言,在喷嘴部件79的分流器壳体71的纵向的面(这里是下表面)形成有朝向分流器壳体71的下方向突出的台阶部79e。进而,喷嘴部件79通过在向分流器壳体71的下方向移动时台阶部79e的侧面79f与分流器壳体71的内表面接触,从而以相对于分流器壳体71不能向侧方移动的状态被嵌合于分流器壳体71中。并且,在喷嘴部件79向分流器壳体71的下方向移动后(即,使喷嘴部件79与分流器壳体71嵌合后),在插入槽隙72c形成有间隙,但这里,将杆贯通挡板77插入到该间隙中。即,这里,使杆贯通挡板77作为用于将在喷嘴部件79向分流器壳体71的下方向移动后形成于插入槽隙72c的间隙填充的间隙填充部件而发挥作用。喷嘴部件79与杆贯通挡板77被钎焊。由此,被插入到该插入槽隙72c中的杆贯通挡板77以杆部件74的下端贯通杆贯通孔77b的状态与喷嘴部件79的杆部件侧端面79c重叠地配置。
这样,制冷剂分流器70作为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制冷剂导入分流部而发挥作用,所述制冷剂导入分流部具有:制冷剂导入部70a,其形成有将从下端侧面流入的制冷剂导入的导入空间78;和制冷剂分流部70b,其形成有使制冷剂分流的分流空间75。并且,作为制冷剂导入分流部的制冷剂分流器70经由形成多个(这里是12个)联络路88A~88L的多个(这里是12个)联络管88而与作为制冷剂供给部86的出入口集管80的下部连接。即,多个联络路88A~88L是将制冷剂从构成制冷剂分流部70b的多个排出空间76A~76L向制冷剂供给部86的多个供给空间86A~86L引导的部分。这样,作为制冷剂供给部86的出入口集管80的下部、作为制冷剂导入分流部的制冷剂分流器70和形成多个联络路88A~88L的多个联络管88作为使流入的制冷剂流出到下游侧的由扁平管构成的多个传热管63的制冷剂分流供给部89而发挥作用。
并且,当将多个供给空间86A~86L中位于最下侧的供给空间86A作为最下层供给空间、将多个联络路88A~88L中向最下层供给空间86A引导制冷剂的联络路88A作为最下层联络路、并将与最下层供给空间86A连通的传热管63中位于最下侧的传热管作为第一传热管63A1(该第一传热管63A1作为第一扁平管)时,第一传热管63A1被配置在导入空间78的高度范围H1中包括的高度位置H2,并且,最下层联络路88A被配置在高于导入空间78的位置H3。此外,这里,当将与最下层供给空间86A连通的规定数量(这里是2根)的传热管63中的位于最上侧的传热管作为第二传热管63A2(该第二传热管作为第二扁平管)时,最下层联络路88A配置在第二传热管63A2的高度位置H4以上的高度位置H3。
(7)制冷剂分流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的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和室外热交换器23具有如下特征。
<A>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在分流器壳体71内配置有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杆状的杆部件74,多个分流路74A~74L由沿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一体成型于杆部件74的多个孔构成。
通过将这样的杆部件74配置在分流器壳体71内,从而能够得到可利用较少的部件数量形成多个分流路74A~74L的结构,由此,能够提高制冷剂分流器70的生产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在杆部件74的侧面形成有多个杆侧面孔74a,多个排出空间76A~76L与多个分流路74A~74L通过多个杆侧面孔74a而连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多个杆侧面孔74a沿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配置成螺旋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形成有供杆部件74贯通的杆贯通孔77b的多个杆贯通挡板77从分流器壳体71的侧面被插入到分流器壳体71中,多个排出空间76A~76L由多个杆贯通挡板77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多个分流路74A~74L与多个排出空间76A~76L彼此一对一地对应。
<B>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在分流器壳体71中,以将与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对置的分流器壳体71内的空间间隔成将流入的制冷剂导入的导入空间78和将制冷剂引导到多个分流路74A~74L的分流空间75的方式设置有喷嘴部件79,该喷嘴部件形成有喷嘴孔79b。进而,在喷嘴部件79,在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面即杆部件侧端面79c形成有喷嘴凹部79d,该喷嘴凹部79d是直径大于喷嘴孔79b的凹陷部分,分流空间75由被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和喷嘴凹部79d围绕而成的空间构成。
这里,可将作为分配器的喷嘴部件79、导入空间78和分流空间75形成在分流器壳体71内,并且可由被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和喷嘴凹部79d围绕而成的空间形成分流空间75。由此,这里,与分流器壳体71和分配器分体设置的结构相比,能够缩小铅垂方向的尺寸,并能够实现紧凑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在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形成有被多个分流路74A~74L围绕并且与喷嘴孔79b对置的被入口部74b,被入口部74b的面积大于喷嘴孔79b的开口面积。
这里,能够容易得到使通过喷嘴孔79b而从导入空间78被引导到分流空间75的制冷剂与被入口部74b碰撞的制冷剂流而将制冷剂的气液混合状态维持得均匀。由此,这里,能够容易地将制冷剂从分流空间75向多个分流路74A~74L均等地引导。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喷嘴凹部79d形成为,直径朝向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而阶段性地变大。
这里,与将喷嘴凹部79d的直径从喷嘴孔79b急剧增大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得到使通过喷嘴孔79b而从导入空间78被引导到分流空间75的制冷剂与被入口部74b碰撞的制冷剂流而均匀地维持制冷剂的气液混合状态。由此,这里,能够容易将制冷剂从分流空间75均等地引导到多个分流路74A~74L。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在分流器壳体71内形成有沿铅垂方向配置的多个排出空间76A~76L。并且,在杆部件74中,由沿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延伸并形成于杆部件74的多个孔形成有多个分流路74A~74L。在杆部件74的侧面形成有多个杆侧面孔74a,多个排出空间76A~76L与多个分流路74A~74L通过多个杆侧面孔74a而连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在喷嘴部件79的杆部件侧端面79c重叠地配置有杆贯通挡板77,该杆贯通挡板形成有供杆部件74贯通的杆贯通孔77b。
这里,能够防止杆部件74与喷嘴部件79向侧方的错位,由此,能够容易将制冷剂从分流空间75均等地引导到多个分流路74A~74L。
<C>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是通过相对于分流器壳体71(纵长中空的壳体)将形成有喷嘴孔79b(供制冷剂通过的孔)的喷嘴部件79(板状的带孔的板部件)从分流器壳体71的侧面插入到分流器壳体71中而构成的制冷剂通过部件。这里,喷嘴部件79被设置成,将分流器壳体71内的空间间隔成将流入的制冷剂导入的导入空间78和将制冷剂向多个分流路74A~74L引导的分流空间75。并且,喷嘴部件79以经由形成于分流器壳体71的侧面的插入槽隙72c而被插入到分流器壳体71中的状态向分流器壳体71的纵向移动,从而以相对于分流器壳体71而不能向侧方移动的状态被嵌合于分流器壳体71。
这里,能够防止形成于喷嘴部件79的喷嘴孔79b从适当的位置偏离,由此,在制冷剂分流器70中,能够得到符合要求的制冷剂流、即符合要求的分流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在喷嘴部件79的分流器壳体71的纵向的面形成有朝向分流器壳体71的纵向突出的台阶部79e。进而,喷嘴部件79通过在向分流器壳体71的纵向移动时台阶部79e的侧面79f与分流器壳体71的内面接触,从而以相对于分流器壳体71不能向侧方移动的状态被嵌合于分流器壳体71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在插入槽隙72c中插入有作为间隙填充部件的杆贯通挡板77,该杆贯通挡板对在喷嘴部件79向分流器壳体71的纵向移动后形成的间隙进行填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上所述,喷嘴部件79和作为间隙填充部件的杆贯通挡板77被钎焊。
<D>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制冷剂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具有:多个传热管63,它们沿铅垂方向配置,由扁平管构成;和制冷剂分流供给部89,其使流入的制冷剂流出到下游侧的多个传热管63。这里,制冷剂分流供给部89包括作为制冷剂供给部86的出入口集管81的下部、作为制冷剂导入分流部的制冷剂分流器70和多个联络路88A~88L。制冷剂供给部86是如下部分:沿铅垂方向延伸,形成有多个供给空间86A~86L,所述多个供给空间将多个传热管63沿铅垂方向划分成包括规定数量的传热管63的多个制冷剂路径65A~65L而使制冷剂流出。制冷剂导入分流部70是如下部分,沿铅垂方向延伸,具有:制冷剂导入部70a,其形成有将从下端侧面流入的制冷剂导入的导入空间78;和制冷剂分流部70b,其形成有使制冷剂分流的分流空间75。多个联络路88A~88L是将制冷剂从制冷剂分流部70b向制冷剂供给部86的多个供给空间86A~86L引导的部分。并且,当将多个供给空间86A~86L中位于最下侧的供给空间86A作为最下层供给空间、将多个联络路88A~88L中向最下层供给空间86A引导制冷剂的联络路88A作为最下层联络路、并将与最下层供给空间86A连通的传热管63中位于最下侧的传热管63A1作为第一传热管(该第一传热管作为第一扁平管)时,第一传热管63A1被配置在导入空间78的高度范围H1中包括的高度位置H2,并且,最下层联络路88A被配置在高于导入空间78的位置H3。
这里,在利用制冷剂导入分流部70b将从下端侧面向制冷剂导入分流部70流入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均等地分流后,能够通过最下层联络路88A引导到制冷剂供给部86的最下层供给空间86A。由此,这里,能够确保制冷剂朝向包括最下层供给空间86A的第一扁平管63A1在内的多个扁平管63的分流性能,并可适于设置在空调装置1的室外单元2等的外壳51的底板52上。
此外,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如上所述,导入空间78和分流空间75被形成有喷嘴孔79b的喷嘴部件79间隔开。
这里,能够缩小导入空间78和分流空间75的高度尺寸,此外,也能够降低最下层联络路88A的高度位置。
此外,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如上所述,在喷嘴部件79的上表面形成有喷嘴凹部79d,该喷嘴凹部79d是直径大于喷嘴孔79b的凹陷部分,分流空间75由喷嘴凹部79d所形成的空间构成。
这里,能够通过形成于喷嘴部件79的喷嘴凹部79d缩小分流空间75的高度尺寸,此外,也能够降低最下层联络路88A的高度位置。
此外,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如上所述,当将与最下层供给空间88A连通的规定数量的传热管63中的位于最上侧的传热管63A2作为第二传热管(该第二传热管作为第二扁平管)时,最下层联络路88A配置在第二扁平管63A2以上的高度位置(即,H3≥H4)。
这里,能够抑制制冷剂容易被导入到与制冷剂供给部86的最下层供给空间86A连通的扁平管中的第二扁平管63A2的情况,从而使向与最下层供给空间86A连通的扁平管63A1、63A2流动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均等。
(8)变形例
<A>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使多个分流路74A~74L与多个排出空间76A~76L连通的杆贯通孔74a各1个,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9所示,使多个分流路74A~74L与多个排出空间76A~76L连通的杆贯通孔74a是多个(这里是各2个)。
<B>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多个分流路74A~74L与多个排出空间76A~76L彼此一对一对应,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如图20所示,相对于某一个排出空间而形成与多个(这里是2个)分流路连通的杆侧面孔74a、或者相对于某一个分流路而形成与多个(这里是2个)排出空间连通的杆侧面孔74a等那样,多个分流路74A~74L与多个排出空间76A~76L未彼此一对一对应。
<C>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使多个分流路74A~74L的开口尺寸均相同,此外,使多个杆侧面孔74a的直径也均相同,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如图21所示,使分流路74A~74L的几个开口尺寸与其它分流路不同(这里,使分流路74B、74D、74F的开口尺寸小于其它分流路74A、74C、74E、74G~74L)。
<D>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杆部件74是沿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分流路74A~74L一体成型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杆状的部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这样:如图22及图23所示,通过将形成多个分流路74A~74L的多个(这里是12根)细管部件741A~741L沿圆周方向捆束起来而构成杆部件74。这里虽未图示,但在多个细管部件741A~741L的侧面,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杆部件74同样地形成有多个杆侧面孔74a,多个排出空间76A~76L与多个分流路74A~74L通过多个杆侧面孔74a而连通。另外,如图22所示,也可以在被多个细管部件741A~741L围绕的部分设置中心杆742而使该中心杆742的下端作为被入口部74b。此外,也可以这样:不是中心杆体742,而是如图23所示,在多个细管部件741A~741L的下端设置可供多个细管部件741A~741L贯通的间隔体743,并将该间隔体743的中央部分作为被入口部74b。
<E>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杆部件74是一体成型有沿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分流路74A~74L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杆状的部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这样:如图24及图25所示,利用筒状的外杆部件744和配置在外杆部件744的内周侧的内杆部件745构成杆部件74。这里,在外杆部件744的内周面或内杆部件745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沿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多个(这里是12个)槽744a、745a,利用由多个槽744a、745a和外杆部件744的内周面或内杆部件745的外周面围绕而成的空间形成多个分流路74A~74L。这里虽未图示,但在外杆部件744的侧面,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杆部件74同样地形成有多个杆侧面孔74a,多个排出空间76A~76L与多个分流路74A~74L通过多个杆侧面孔74a而连通。另外,这里,内杆部件745的下端的中央部分成为被入口部74b。
<F>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作为制冷剂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供给部86形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出入口集管壳体81,制冷剂导入分流部(这里是制冷剂分流器70)形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分流器壳体71,进而,出入口集管壳体81和分流器壳体71经由形成多个联络路88A~88L的多个联络管88而被连接,但不限于此。例如,这里虽未图示,但制冷剂供给部86、制冷剂导入分流部70和多个联络路88A~88L也可以形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单一的集管-分流器兼用壳体(例如,出入口集管壳体81的下部)。此外,当在出入口集管壳体81的下部形成制冷剂导入分流部70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制冷剂供给部86和多个联络路88A~88L而使传热管63与多个排出空间76A~76L直接连通。
<G>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构成为这样:在分流器壳体71内,在其上部配置杆部件74,并且在其下部配置喷嘴部件79,并且将制冷剂从分流器壳体71的下端导入,但不限于此。例如,这里虽未图示,但也可以构成为这样:在分流器壳体71内,在其下部配置杆部件74,并且,在其上部配置喷嘴部件79,并且将制冷剂从分流器壳体71的上端导入。
<H>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列举沿铅垂方向配置有多层俯视为一列的由扁平管构成的传热管63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如图26所示,沿铅垂方向配置有多层俯视为两列的传热管63。在该情况下,由于传热管63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左端)朝向长边方向的一端(右端)折返,因此,在传热管63的另一端(右端)侧不仅设置有制冷剂分流器70和出入口集管80、还设置有中间集管90。
<I>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作为制冷剂导入分流部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图10所示,液体制冷剂管35的末端部被设置成从分流器壳体71的下端侧面向导入空间78内稍微突出,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这样:如图27所示,将液体制冷剂管35的末端部设置成从分流器壳体71的下端侧面突出到导入空间78内的中央部。此时,将液体制冷剂管35的末端部的末端开口35a封闭,并且在液体制冷剂管35的末端部的与喷嘴部件79的喷嘴孔79b对置的位置形成导入孔35b。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从液体制冷剂管35被导入到导入空间78中的制冷剂从导入空间78迅速地引导到分流空间75中,能够抑制将制冷剂导入时的导入空间78内的液体制冷剂的积存以减少噪声的产生。这里,由于液体制冷剂管35的末端部的末端开口35a被到达导入孔35b的附近位置的铆钉35c封闭,因此,还能够抑制液体制冷剂管35的末端部内的液体制冷剂的积存。另外,封闭末端开口35a的方法不限于借助铆钉35c,也可以通过离心加工(スパン加工)或紧压加工(ピンチ加工)将末端开口35a封闭。此外,也可以这样:如图28所示,将喷嘴部件79向下方延伸而使液体制冷剂管35的末端部直接与喷嘴部件79连接以与喷嘴孔79b连通,从而从喷嘴部件79的下端侧面导入制冷剂。在该情况下,由于实质上喷嘴部件79形成导入空间78,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液体制冷剂的积存。
<J>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分流器70中,如图10所示,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与喷嘴部件79的杆部件侧端面79c抵接,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这里是下端)被嵌入到杆贯通导流板77的杆贯通孔77b中,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这样: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喷嘴部件79的杆部件侧端面79c形成供杆部件7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这里是下端)嵌入的杆嵌入部79g,以防止杆部件74和喷嘴部件79向侧方错位。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广泛地应用于具备沿铅垂方向配置的多个扁平管和使流入的制冷剂流出到下游侧的多个扁平管的制冷剂分流器的制冷剂蒸发器。
标号说明
23 室外热交换器(制冷剂蒸发器)
63 传热管(扁平管)
63A1 第一传热管(第一扁平管)
63A2 第二传热管(第二扁平管)
65A~65L 制冷剂路径
70 制冷剂分流器(制冷剂导入分流部)
70a 制冷剂导入部
70b 制冷剂分流部
71 分流器壳体
75 分流空间
78 导入空间
79 喷嘴部件
79b 喷嘴孔
79d 喷嘴凹部
81 出入口集管壳体(集管壳体)
86 制冷剂供给部
86A~86L 供给空间
86A 最下层供给空间
88 联络管
88A~88L 联络路
88A 最下层联络路
89 制冷剂分流供给部

Claims (8)

1.一种制冷剂蒸发器(23),该制冷剂蒸发器具备:
多个扁平管(63),它们沿铅垂方向配置;和
制冷剂分流供给部(89),其使流入的制冷剂流出到下游侧的所述多个扁平管,
所述制冷剂分流供给部包括:
制冷剂供给部(86),其沿铅垂方向延伸,形成有多个供给空间(86A~86L),该多个供给空间将所述多个扁平管沿铅垂方向划分成包括规定数量的所述扁平管的多个制冷剂路径(65A~65L)而使所述制冷剂流出;
制冷剂导入分流部(70),其沿铅垂方向延伸,具有制冷剂导入部(70a)和制冷剂分流部(70b),所述制冷剂导入部形成有将所述流入的制冷剂从下端侧面导入的导入空间(78),所述制冷剂分流部形成有将所述制冷剂分流的分流空间(75);和
多个联络路(88A~88L),它们将所述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分流部引导到所述制冷剂供给部的所述多个供给空间,
当将所述多个供给空间中位于最下侧的供给空间(86A)作为最下层供给空间、将所述多个联络路中向所述最下层供给空间引导所述制冷剂的联络路(88A)作为最下层联络路、将与所述最下层供给空间连通的所述扁平管中位于最下侧的扁平管(63A1)作为第一扁平管时,
所述第一扁平管被配置在所述导入空间的高度范围中包括的高度位置,并且,所述最下层联络路被配置在高于所述导入空间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蒸发器(23),其中,
所述导入空间(78)与所述分流空间(75)被形成有喷嘴孔(79b)的喷嘴部件(79)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蒸发器(23),其中,
在所述喷嘴部件(79)的上表面形成有喷嘴凹部(79d),该喷嘴凹部是直径大于所述喷嘴孔(79b)的凹陷部分,所述分流空间(75)由所述喷嘴凹部形成的空间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蒸发器(23),其中,
当将与所述最下层供给空间(86A)连通的所述规定数量的扁平管中位于最上侧的扁平管(63A2)作为第二扁平管时,
所述最下层联络路(88A)被配置在所述第二扁平管以上的高度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蒸发器(23),其中,
所述制冷剂供给部(86)、所述制冷剂导入分流部(70)和所述联络路(88A~88L)形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单一的集管-分流器兼用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蒸发器(23),其中,
所述制冷剂供给部(86)、所述制冷剂导入分流部(70)和所述联络路(88A~88L)形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单一的集管-分流器兼用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蒸发器(23),其中,
所述制冷剂供给部(86)形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集管壳体(81),
所述制冷剂导入分流部(70)形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分流器壳体(71),
所述集管壳体(81)与所述分流器壳体(71)通过形成所述多个联络路(88A~88L)的多个联络管(88)连接起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蒸发器(23),其中,
所述制冷剂供给部(86)形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集管壳体(81),
所述制冷剂导入分流部(70)形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分流器壳体(71),
所述集管壳体(81)与所述分流器壳体(71)通过形成所述多个联络路(88A~88L)的多个联络管(88)连接起来。
CN201580055479.1A 2014-10-16 2015-10-09 制冷剂蒸发器 Active CN1070764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1978A JP6361452B2 (ja) 2014-10-16 2014-10-16 冷媒蒸発器
JP2014-211978 2014-10-16
PCT/JP2015/078734 WO2016060078A1 (ja) 2014-10-16 2015-10-09 冷媒蒸発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6481A CN107076481A (zh) 2017-08-18
CN107076481B true CN107076481B (zh) 2019-05-14

Family

ID=55746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5479.1A Active CN107076481B (zh) 2014-10-16 2015-10-09 制冷剂蒸发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0899B2 (zh)
EP (1) EP3208559B1 (zh)
JP (1) JP6361452B2 (zh)
CN (1) CN107076481B (zh)
WO (1) WO20160600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3484B2 (ja) * 2015-05-29 2019-09-1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6202064B2 (ja) * 2015-09-16 2017-09-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装置
CN209054801U (zh) * 2016-03-31 2019-07-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USD910821S1 (en) * 2016-08-26 2021-02-16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Heat exchanger
KR102622732B1 (ko) * 2016-09-13 2024-0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열교환기용 헤더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8162901A (ja) * 2017-03-24 2018-10-18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EP3605002B1 (en) * 2017-03-27 2020-12-23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DE102017211529A1 (de) * 2017-07-06 2019-01-10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Einsatzrohr für den Eintrittskanal eines Plattenwärmetauschers
JP6774920B2 (ja) * 2017-09-27 2020-10-28 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 光電スイッチおよびセンサユニット
JP7174512B2 (ja) * 2017-09-29 2022-11-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90652B1 (ko) * 2004-04-28 2006-06-19 모딘코리아 유한회사 서브쿨 응축기
CN201203308Y (zh) * 2008-05-16 2009-03-04 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用平行流冷凝器
CN102235781A (zh) * 2010-04-20 2011-11-09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冷凝器
JP2012072997A (ja) * 2010-09-29 2012-04-12 Daikin Industries Ltd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5306279B2 (ja) * 2010-04-27 2013-10-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及び、蒸発器
CN103383171A (zh) * 2012-05-04 2013-11-06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JP5376010B2 (ja) * 2011-11-22 2013-12-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CN203629143U (zh) * 2013-12-02 2014-06-04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19966A (ja) * 1989-02-21 1990-09-03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媒分流器
JP2730299B2 (ja) * 1990-01-29 1998-03-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分配器
JPH04302964A (ja) * 1991-03-29 1992-10-26 Daikin Ind Ltd 冷媒分流器
JP4147709B2 (ja) * 1999-03-05 2008-09-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凝縮器
US20060124288A1 (en) * 2002-11-07 2006-06-15 Behr Gmbh & Co. Kg Heat exchanger
CA2596557A1 (en) * 2005-02-02 2006-08-10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with multiple stage fluid expansion in header
JP2006226563A (ja) * 2005-02-15 2006-08-31 Calsonic Kansei Corp 炭酸ガスエアコンの蒸発器
US7967060B2 (en) * 2005-08-18 2011-06-28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Evaporating heat exchanger
JP5009413B2 (ja) * 2010-12-22 2012-08-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CN103299150B (zh) * 2011-01-21 2015-09-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JP5287949B2 (ja) * 2011-07-28 2013-09-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KR20140116626A (ko) * 2013-03-25 2014-10-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90652B1 (ko) * 2004-04-28 2006-06-19 모딘코리아 유한회사 서브쿨 응축기
CN201203308Y (zh) * 2008-05-16 2009-03-04 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用平行流冷凝器
CN102235781A (zh) * 2010-04-20 2011-11-09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冷凝器
JP5306279B2 (ja) * 2010-04-27 2013-10-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及び、蒸発器
JP2012072997A (ja) * 2010-09-29 2012-04-12 Daikin Industries Ltd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5376010B2 (ja) * 2011-11-22 2013-12-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CN103383171A (zh) * 2012-05-04 2013-11-06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203629143U (zh) * 2013-12-02 2014-06-04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34587A1 (en) 2017-08-17
JP2016080255A (ja) 2016-05-16
EP3208559A1 (en) 2017-08-23
CN107076481A (zh) 2017-08-18
EP3208559B1 (en) 2020-11-25
US10030899B2 (en) 2018-07-24
JP6361452B2 (ja) 2018-07-25
EP3208559A4 (en) 2018-06-20
WO2016060078A1 (ja) 2016-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6481B (zh) 制冷剂蒸发器
CN106852169B (zh) 制冷剂分流器
US20160327343A1 (en) Heat exchanger of air conditioner
CN217817557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6288893A (zh) 换热器系统
CN110300876A (zh) 热交换单元
JP6791196B2 (ja) 室外ユニット
CN211650477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07208947B (zh) 制冷剂分流器
CN207779203U (zh) 制冷循环装置
EP2568233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06207812U (zh) 制冷剂分流器
CN202392911U (zh) 热管型再循环式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JP6202064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装置
JP6375959B2 (ja) 冷媒分流構造
CN111065867B (zh) 热交换器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
CN208091295U (zh) 热交换器
JP5175767B2 (ja) 冷蔵庫
JP6817996B2 (ja) 熱交換器用のヘッダ、熱交換器、室外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21888411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KR102169284B1 (ko)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US11732971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CN204830586U (zh) 一种双向进气的多回路蒸发器
CN110805958A (zh) 空调内机、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JP5849697B2 (ja) 室外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