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50477U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650477U CN211650477U CN201921918246.1U CN201921918246U CN211650477U CN 211650477 U CN211650477 U CN 211650477U CN 201921918246 U CN201921918246 U CN 201921918246U CN 211650477 U CN211650477 U CN 2116504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 pipe
- heat exchanger
- hole
- flow pa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和空调器,包括:壳体、风道、第一换热器和送风机构,风道位于壳体内部;第一换热器设置于风道内;送风机构通过风道进行送风,风道内空气在流经第一换热器时流动方向与第一换热器中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能够同时实现内机换热器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冷媒流向与空气流向形成逆流,进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根据本申请的空调内机和空调器能够同时实现内机换热器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冷媒流向与空气流向形成逆流,进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圆柱式柜机空调在市场上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圆柱式柜机空调的内机换热器通常采用圆柱形换热器,竖直布置,在运行制冷模式时,室内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经过节流之后的低温低压冷媒在蒸发器中蒸发吸热,提供冷量。当运行制热模式时,室内换热器充当冷凝器,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工质经四通阀换向后流入冷凝器后冷凝放热,为室内提供热量。
但是,由于制冷、制热模式存在冷媒换向流通,使得在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其内机换热器内的冷媒流向与空气流通方向形成顺流,从而影响其换热效率。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内机换热器在制冷、制热模式下冷媒流向与空气流向形成逆流,进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空调内机和空调器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和空调器,能够同时实现内机换热器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冷媒流向与空气流向形成逆流,进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内机,包括:
壳体;
风道,风道位于壳体内部;
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设置于风道内;
送风机构,送风机构通过风道进行送风,风道内空气在流经第一换热器时流动方向与第一换热器中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
优选地,第一换热器包括相互连通的外排换热器和内排换热器;外排换热器包括多个外流通管;内排换热器包括多个内流通管。
优选地,多个内流通管均为U形管;和/或,多个外流通管均为U形管。
优选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第一通风口位于风道的第一端,第二通风口位于风道的第二端;且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均与风道连通;第一换热器与第一通风口的位置相对应;且外排换热器和内排换热器向远离第一通风口的方向依次设置;送风机构将空气从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中的其中一个吸进风道,并从另一个排出。
优选地,外排换热器的形状为环形,内排换热器位于外排换热器的内周侧;第一通风口设置于壳体的侧壁上,且与外排换热器的位置相对应。
优选地,内排换热器的形状为环形。
优选地,第一通风口设置于壳体的下部;
和/或,第二通风口设置于壳体的顶端。
优选地,第一换热器包括相互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流路,每个流路均包括相互连通的至少一个外流通管和至少一个内流通管。
优选地,第一换热器中外流通管的总数与内流通管的总数相同。
优选地,第一换热器包括相互并联设置的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第一流路包括相连通的四个外流通管和两个内流通管;
和/或,第二流路包括相连通的两个外流通管和三个内流通管;
和/或,第三流路包括相连通的三个外流通管和两个内流通管;
和/或,第四流路包括相连通的两个外流通管和四个内流通管。
优选地,第一换热器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第一流路包括相连通的四个内流通管和两个外流通管;
和/或,第二流路包括相连通的两个内流通管和三个外流通管;
和/或,第三流路包括相连通的三个内流通管和两个外流通管;
和/或,第四流路包括相连通的两个内流通管和四个外流通管。
优选地,第一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内流通管、第二内流通管以及第一外流通管和第二外流通管、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第一内流通管设置于第二内流通管的下方;第一外流通管和第二外流通管、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第二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第五内流通管以及第五外流通管和第六外流通管;第五外流通管设置于第六外流通管的下方;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第五内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第三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六内流通管、第七内流通管以及第七外流通管、第八外流通管和第九外流通管;第六内流通管设置于第七内流通管的下方;第七外流通管、第八外流通管、第九外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第四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第十内流通管、第十一内流通管以及第十外流通管和第十一外流通管;第十外流通管设置于第十一外流通管的上方;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第十内流通管和第十一内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优选地,第一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内流通管、第二内流通管、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以及第一外流通管和第二外流通管;第一外流通管设置于第二外流通管的上方;第一内流通管、第二内流通管、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和/或,第二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内流通管、第六内流通管以及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和第五外流通管;第五外流通管设置于第六内流通管的上方;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和第五外流通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和/或,第三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七内流通管、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以及第六外流通管和第七外流通管;第六外流通管设置于第七外流通管的上方;第七内流通管、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和/或,第四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十内流通管、第十一内流通管以及第八外流通管、第九外流通管、第十外流通管和第十一外流通管;第十内流通管设置于第十一内流通管的上方;第八外流通管、第九外流通管、第十外流通管和第十一外流通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优选地,第一换热器上设置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端口用于连通四通阀与第一换热器,第二端口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第一换热器;第一端口设置于外排换热器上,第二端口设置于内排换热器上。
优选地,第一流路上设置有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第一流通孔位于外流通管上,第二流通孔位于内流通管上;第一流通孔用于连通四通阀与第一换热器,第二流通孔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第一换热器;
和/或,第二流路上设置有第三流通孔和第四流通孔,第三流通孔位于外流通管上,第四流通孔位于内流通管上;第三流通孔用于连通四通阀与第一换热器,第四流通孔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第一换热器;
和/或,第三流路上设置有第五流通孔和第六流通孔,第五流通孔位于外流通管上,第六流通孔位于内流通管上;第五流通孔用于连通四通阀与第一换热器,第六流通孔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第一换热器;
和/或,第四流路上设置有第七流通孔和第八流通孔,第七流通孔位于外流通管上,第八流通孔位于内流通管上;第七流通孔用于连通四通阀与第一换热器,第八流通孔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第一换热器。
优选地,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第一流通孔的位置高于第二流通孔;第三流通孔的位置高于第四流通孔;第五流通孔的位置高于第六流通孔;第七流通孔的位置高于第八流通孔;
和/或,第一流通孔的位置低于第二流通孔;第三流通孔的位置低于第四流通孔;第五流通孔的位置低于第六流通孔;第七流通孔的位置低于第八流通孔。
根据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内机,空调内机为上述的空调内机。
优选地,还包括:压缩机、四通阀、节流元件和第二换热器,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至四通阀的第一阀口,四通阀的第二阀口连通至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口,四通阀的第三阀口连通至压缩机的吸气口,四通阀的第四阀口连通至第二换热器,节流元件的第一端连通至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连通,四通阀通过换向控制冷媒的流向进而使得空调器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内机和空调器,能够同时实现内机换热器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冷媒流向与空气流向形成逆流,进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对比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对比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壳体;21、第一通风口;22、第二通风口;3、送风机构;4、第一换热器;41、第一流路;411、第一流通孔;412、第二流通孔;42、第二流路;421、第三流通孔;422、第四流通孔;43、第三流路;431、第五流通孔;432、第六流通孔;44、第四流路;441、第七流通孔;442、第八流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一种空调内机,包括:壳体1、风道、第一换热器4和送风机构3,风道位于壳体1内部;第一换热器4设置于风道内;送风机构3通过风道进行送风,风道内空气在流经第一换热器4时的流动方向与第一换热器4中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能够同时实现内机换热器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冷媒流向与空气流向形成逆流,进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4包括相互连通的外排换热器和内排换热器;外排换热器包括多个外流通管;内排换热器包括多个内流通管。
进一步地,多个内流通管均为U形管;和/或,多个外流通管均为U形管。
进一步地,壳体1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21和第二通风口22;第一通风口21位于风道的第一端,第二通风口22位于风道的第二端;且第一通风口21和第二通风口22均与风道连通;第一换热器4与第二通风口22的位置相对应;且外排换热器和内排换热器向远离第二通风口22的方向依次设置;送风机构将空气从第一通风口21和第二通风口22中的其中一个吸进风道,并从另一个排出。
进一步地,外排换热器的形状为方形,外排换热器与第二通风口22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外排换热器的形状为环形,内排换热器位于外排换热器的内周侧;第二通风口22设置于壳体1的侧壁上,且与外排换热器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内排换热器的形状为环形。
进一步地,第二通风口22设置于壳体1的下部;
和/或,第一通风口21设置于壳体1的顶端。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4包括相互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流路,每个流路均包括相互连通的至少一个外流通管和至少一个内流通管。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4中外流通管的总数与内流通管的总数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4包括相互并联设置的第一流路41、第二流路42、第三流路43和第四流路44;第一流路41包括相连通的四个外流通管和两个内流通管;
和/或,第二流路42包括相连通的两个外流通管和三个内流通管;
和/或,第三流路43包括相连通的三个外流通管和两个内流通管;
和/或,第四流路44包括相连通的两个外流通管和四个内流通管。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4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流路41、第二流路42、第三流路43和第四流路44;第一流路41包括相连通的四个内流通管和两个外流通管;
和/或,第二流路42包括相连通的两个内流通管和三个外流通管;
和/或,第三流路43包括相连通的三个内流通管和两个外流通管;
和/或,第四流路44包括相连通的两个内流通管和四个外流通管。
结合参见图2-3所示,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一流路4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内流通管、第二内流通管以及第一外流通管和第二外流通管、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第一内流通管设置于第二内流通管的下方;第一外流通管和第二外流通管、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第二流路4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第五内流通管以及第五外流通管和第六外流通管;第五外流通管设置于第六外流通管的下方;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第五内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第三流路4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六内流通管、第七内流通管以及第七外流通管、第八外流通管和第九外流通管;第六内流通管设置于第七内流通管的下方;第七外流通管、第八外流通管、第九外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第四流路4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第十内流通管、第十一内流通管以及第十外流通管和第十一外流通管;第十外流通管设置于第十一外流通管的上方;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第十内流通管和第十一内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制冷模式时,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中的液态冷媒先向下分别走3个U管和4个U管,当冷媒干度逐渐增大后,再向上分别走2个U管,充分利用液态冷媒的重力、气态冷媒上浮的相特性,能够强化换热;在制热模式时,各支路冷媒进口设置在外排换热管上,冷媒进口均低于冷媒出口,将空气流动方式设置为上进风下出风,冷媒流向与进风方向呈逆流形式;制热模式时,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中气态冷媒先向上走4个U管、3个U管,再分别向下走2个U管,充分利用气态冷媒、液态冷媒特性,换热充分。
结合参见图4所示,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一流路4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内流通管、第二内流通管、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以及第一外流通管和第二外流通管;第一外流通管设置于第二外流通管的上方;第一内流通管、第二内流通管、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和/或,第二流路4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内流通管、第六内流通管以及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和第五外流通管;第五外流通管设置于第六内流通管的上方;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和第五外流通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和/或,第三流路4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七内流通管、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以及第六外流通管和第七外流通管;第六外流通管设置于第七外流通管的上方;第七内流通管、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和/或,第四流路4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十内流通管、第十一内流通管以及第八外流通管、第九外流通管、第十外流通管和第十一外流通管;第十内流通管设置于第十一内流通管的上方;第八外流通管、第九外流通管、第十外流通管和第十一外流通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4上设置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端口用于连通四通阀与第一换热器4,第二端口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第一换热器4;第一端口设置于外排换热器上,第二端口设置于内排换热器上。
进一步地,送风机构3包括控制器和风机组件,控制器与风机组件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风机组件进行送风,风机组件设置于风道内。
进一步地,风机组件包括安装方向彼此相反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控制器单独控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自上而下依次布置,在向下送风时,第一风机反转,第二风机正转进行送风;在向上送风时,第一风机正转,第二风机反转进行送风,可以有效的改变送风方向,使得风道内空气在流经第一换热器4时的流动方向与第一换热器4中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且采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配合送风,可以增大风量,提高送风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流路41上设置有第一流通孔411和第二流通孔412;第一流通孔411位于外流通管上,第二流通孔412位于内流通管上;第一流通孔411用于连通四通阀与第一换热器4,第二流通孔412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第一换热器4;
和/或,第二流路42上设置有第三流通孔421和第四流通孔422,第三流通孔421位于外流通管上,第四流通孔422位于内流通管上;第三流通孔421用于连通四通阀与第一换热器4,第四流通孔422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第一换热器4;
和/或,第三流路43上设置有第五流通孔431和第六流通孔432,第五流通孔431位于外流通管上,第六流通孔432位于内流通管上;第五流通孔431用于连通四通阀与第一换热器4,第六流通孔432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第一换热器4;
和/或,第四流路44上设置有第七流通孔441和第八流通孔442,第七流通孔441位于外流通管上,第八流通孔442位于内流通管上;第七流通孔441用于连通四通阀与第一换热器4,第八流通孔442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第一换热器4。
进一步地,第一流路41、第二流路42、第三流路43和第四流路44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第一流通孔411的位置高于第二流通孔412;第三流通孔421的位置高于第四流通孔422;第五流通孔431的位置高于第六流通孔432;第七流通孔441的位置高于第八流通孔442;
和/或,第一流通孔411的位置低于第二流通孔412;第三流通孔421的位置低于第四流通孔422;第五流通孔431的位置低于第六流通孔432;第七流通孔441的位置低于第八流通孔442。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内机,空调内机为上述的空调内机。
进一步地,还包括:压缩机、四通阀、节流元件和第二换热器,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至四通阀的第一阀口,四通阀的第二阀口连通至第一换热器4的第一端口,四通阀的第三阀口连通至压缩机的吸气口,四通阀的第四阀口连通至第二换热器,节流元件的第一端连通至第一换热器4,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连通,四通阀通过换向控制冷媒的流向进而使得空调内机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为上述的空调器,包括:
检测空调器的工作模式;其中,工作模式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
根据空调器的工作模式控制送风机构3的送风方向。
进一步地,根据空调器的工作模式控制送风机构3的送风方向的步骤包括:
当空调在制冷模式时,冷媒通过第二端口进入第一换热器4,并从第一端口流出,控制送风机构3将空气从第二通风口22吸进风道,并从第一通风口21排出;
当空调在制热模式时,冷媒通过第一端口进入第一换热器4,并从第二端口流出,控制送风机构3将空气从第一通风口21吸进风道,并从第二通风口22排出。
结合参见图2-3所示,本申请还公开了实施例1:图2-3中的箭头代表冷媒流动方向及空气流动方向,图示中虚线为换热支路U管;
结合参见图5-6所示,本申请还公开了对比例1:图5-6中的箭头代表冷媒流动方向及空气流动方向,图示中虚线为换热支路U管;
在实施例1和对比例1中均采用:第一流路4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内流通管、第二内流通管以及第一外流通管和第二外流通管、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第一内流通管设置于第二内流通管的下方;第一外流通管和第二外流通管、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第二流路4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第五内流通管以及第五外流通管和第六外流通管;第五外流通管设置于第六外流通管的下方;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第五内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第三流路4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六内流通管、第七内流通管以及第七外流通管、第八外流通管和第九外流通管;第六内流通管设置于第七内流通管的下方;第七外流通管、第八外流通管、第九外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第四流路4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第十内流通管、第十一内流通管以及第十外流通管和第十一外流通管;第十外流通管设置于第十一外流通管的上方;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第十内流通管和第十一内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而实施例1中空气流通方向与冷媒流通方向相反,在对比例1中空气流通方向与冷媒流通方向相同。
将对比例1和实施例1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不同模式,换热器换热量仿真数据
由表1可知,的仿真数据可知,当换热器采用6、5、5、6U管布置,制冷、制热模式均采用逆流形式时,换热器的换热量最大,当仅有制冷、制热模式中的一种采用逆流布置或者全都设置成顺流时,换热器的换热量降低明显。显然,本申请可以有效的提高换热器的换热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
风道,所述风道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
第一换热器(4),所述第一换热器(4)设置于所述风道内;
送风机构(3),所述送风机构(3)通过所述风道进行送风,所述风道内空气在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4)时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换热器(4)中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4)包括相互连通的外排换热器和内排换热器;所述外排换热器包括多个外流通管;所述内排换热器包括多个内流通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内流通管均为U形管;和/或,多个所述外流通管均为U形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21)和第二通风口(22);所述第一通风口(21)位于所述风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通风口(22)位于所述风道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一通风口(21)和第二通风口(22)均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4)与所述第二通风口(22)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外排换热器和内排换热器向远离第二通风口(22)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送风机构将空气从第一通风口(21)和第二通风口(22)中的其中一个吸进所述风道,并从另一个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换热器的形状为环形,所述内排换热器位于所述外排换热器的内周侧;所述第二通风口(22)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且与所述外排换热器的位置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排换热器的形状为环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风口(22)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下部;
和/或,所述第一通风口(21)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顶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4)包括相互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流路,每个流路均包括相互连通的至少一个外流通管和至少一个内流通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4)中外流通管的总数与所述内流通管的总数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4)包括相互并联设置的第一流路(41)、第二流路(42)、第三流路(43)和第四流路(44);所述第一流路(41)包括相连通的四个外流通管和两个内流通管;
和/或,所述第二流路(42)包括相连通的两个外流通管和三个内流通管;
和/或,所述第三流路(43)包括相连通的三个外流通管和两个内流通管;
和/或,所述第四流路(44)包括相连通的两个外流通管和四个内流通管。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4)包括相互并联设置的第一流路(41)、第二流路(42)、第三流路(43)和第四流路(44);所述第一流路(41)包括相连通的四个内流通管和两个外流通管;
和/或,所述第二流路(42)包括相连通的两个内流通管和三个外流通管;
和/或,所述第三流路(43)包括相连通的三个内流通管和两个外流通管;
和/或,所述第四流路(44)包括相连通的两个内流通管和四个外流通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4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内流通管、第二内流通管以及第一外流通管和第二外流通管、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所述第一内流通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内流通管的下方;所述第一外流通管和第二外流通管、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流路(4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第五内流通管以及第五外流通管和第六外流通管;所述第五外流通管设置于所述第六外流通管的下方;所述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第五内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所述第三流路(4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六内流通管、第七内流通管以及第七外流通管、第八外流通管和第九外流通管;所述第六内流通管设置于所述第七内流通管的下方;所述第七外流通管、第八外流通管、第九外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所述第四流路(4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第十内流通管、第十一内流通管以及第十外流通管和第十一外流通管;所述第十外流通管设置于所述第十一外流通管的上方;所述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第十内流通管和第十一内流通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4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内流通管、第二内流通管、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以及第一外流通管和第二外流通管;所述第一外流通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外流通管的上方;所述第一内流通管、第二内流通管、第三内流通管、第四内流通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流路(4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内流通管、第六内流通管以及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和第五外流通管;所述第五外流通管设置于所述第六内流通管的上方;所述第三外流通管、第四外流通管和第五外流通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和/或,所述第三流路(4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七内流通管、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以及第六外流通管和第七外流通管;所述第六外流通管设置于所述第七外流通管的上方;所述第七内流通管、第八内流通管、第九内流通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和/或,所述第四流路(4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十内流通管、第十一内流通管以及第八外流通管、第九外流通管、第十外流通管和第十一外流通管;所述第十内流通管设置于所述第十一内流通管的上方;所述第八外流通管、第九外流通管、第十外流通管和第十一外流通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4)上设置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用于连通四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器(4),所述第二端口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4);所述第一端口设置于所述外排换热器上,所述第二端口设置于所述内排换热器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41)上设置有第一流通孔(411)和第二流通孔(412);所述第一流通孔(411)位于所述外流通管上,所述第二流通孔(412)位于所述内流通管上;所述第一流通孔(411)用于连通四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器(4),所述第二流通孔(412)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4);
和/或,所述第二流路(42)上设置有第三流通孔(421)和第四流通孔(422),所述第三流通孔(421)位于所述外流通管上,所述第四流通孔(422)位于所述内流通管上;所述第三流通孔(421)用于连通四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器(4),所述第四流通孔(422)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4);
和/或,所述第三流路(43)上设置有第五流通孔(431)和第六流通孔(432),所述第五流通孔(431)位于所述外流通管上,所述第六流通孔(432)位于所述内流通管上;所述第五流通孔(431)用于连通四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器(4),所述第六流通孔(432)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4);
和/或,所述第四流路(44)上设置有第七流通孔(441)和第八流通孔(442),所述第七流通孔(441)位于所述外流通管上,所述第八流通孔(442)位于所述内流通管上;所述第七流通孔(441)用于连通四通阀与所述第一换热器(4),所述第八流通孔(442)用于连通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4)。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41)、第二流路(42)、第三流路(43)和第四流路(44)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和/或,所述第一流通孔(411)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流通孔(412);所述第三流通孔(421)的位置高于所述第四流通孔(422);所述第五流通孔(431)的位置高于所述第六流通孔(432);所述第七流通孔(441)的位置高于所述第八流通孔(442);
和/或,所述第一流通孔(411)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流通孔(412);所述第三流通孔(421)的位置低于所述第四流通孔(422);所述第五流通孔(431)的位置低于所述第六流通孔(432);所述第七流通孔(441)的位置低于所述第八流通孔(442)。
17.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内机为权利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内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机、四通阀、节流元件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至所述四通阀的第一阀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二阀口连通至第一换热器(4)的第一端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三阀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四通阀的第四阀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节流元件的第一端连通至第一换热器(4)的第二端口,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四通阀通过换向控制冷媒的流向进而使得所述空调器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18246.1U CN211650477U (zh) | 2019-11-08 | 2019-11-08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18246.1U CN211650477U (zh) | 2019-11-08 | 2019-11-08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650477U true CN211650477U (zh) | 2020-10-09 |
Family
ID=72691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918246.1U Active CN211650477U (zh) | 2019-11-08 | 2019-11-08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65047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05958A (zh) * | 2019-11-08 | 2020-02-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内机、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
CN114562775A (zh) * | 2022-04-27 | 2022-05-31 | 深圳市英威腾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2019
- 2019-11-08 CN CN201921918246.1U patent/CN21165047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05958A (zh) * | 2019-11-08 | 2020-02-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内机、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
CN110805958B (zh) * | 2019-11-08 | 2023-12-1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内机、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
CN114562775A (zh) * | 2022-04-27 | 2022-05-31 | 深圳市英威腾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357660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13395606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5597582U (zh) | 房间温度调节装置 | |
CN106705298B (zh) | 一种带排风热泵热回收的多联式新风空调机组及换热方法 | |
CN112378004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211650477U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0425722A (zh)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1895492A (zh) | 空调系统、空调器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216522044U (zh) | 空调器 | |
CN211119734U (zh) | 一种四管制中央空调系统 | |
CN108443960A (zh) | 一种带新风功能的多联式空调机组 | |
CN213542655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4009332U (zh) | 一种热泵系统 | |
CN214250208U (zh) | 热交换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0805958A (zh) | 空调内机、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 |
CN209840291U (zh) | 室外机、换热系统及空调 | |
CN215929935U (zh) | 一种设有新风系统的空调器 | |
JP201714202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06153321A (ja)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 |
CN217584633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559965U (zh) | 空调器 | |
CN212619329U (zh) | 一种多联式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组 | |
CN110822567A (zh) | 一种带新风的一体多联式高温空调机组 | |
CN218154535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3362683U (zh) | 一种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