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62775A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62775A
CN114562775A CN202210452219.XA CN202210452219A CN114562775A CN 114562775 A CN114562775 A CN 114562775A CN 202210452219 A CN202210452219 A CN 202210452219A CN 114562775 A CN114562775 A CN 1145627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branch pipe
wate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5221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62775B (zh
Inventor
凌雄
廖福兴
桂省锋
杨江
陆泳霖
赵军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ngweiteng Ne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ngweiteng Ne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ngweiteng Ne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ngweiteng Ne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5221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627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62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27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627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27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空调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包括风机、换热器和管路组件;风机用于空气循环;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状态和第二换热状态;管路组件包括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分别与换热器接通,以与换热器共同循环换热介质;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被配置为当制冷需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使换热器处于第一换热状态,以供换热介质和风机的风顺向换热,还被配置为当制冷需求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使换热器处于第二换热状态,以供换热介质和风机的风逆向换热。如此设置,当制冷需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在满足制冷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显热比,这样能够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机房空调在运行时,显热比较低,普遍在90%以下,潜热制冷量较大,机房空调在制冷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导致机房内的空气湿度因此降低;其中,显热比为显热制冷量和总制冷量的比值,总制冷量为显热制冷量和潜热制冷量之和。
为维持机房内的空气湿度在预设范围内,一般需要开启加湿器,从而提升机房内的空气湿度;如此设置,添加了不必要的除湿再加湿过程,增加了机房空调的能耗,造成能源极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潜热制冷量大、显热比低导致机房空调能耗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
风机,风机用于空气循环;
换热器,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状态和第二换热状态;
管路组件,管路组件包括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分别与换热器接通,以与换热器共同循环换热介质;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被配置为当制冷需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使换热器处于第一换热状态,以供换热介质和风机的风顺向换热,还被配置为当制冷需求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使换热器处于第二换热状态,以供换热介质和风机的风逆向换热;
其中,第二预设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还被配置为:
当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的变化率满足Tn≤Tn-1时,使换热器处于第一换热状态;
当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变化率不满足Tn≤Tn-1时,使换热器处于第二换热状态;
其中,n>1,Tn-1为第n-1个检测周期的回风温度,Tn为第n个检测周期的回风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具有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第二出水管和第二进水管被配置为沿位于换热器处的风的流向依次分布;换热器处于第一换热状态下,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分别对应接通第二出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换热器处于第二换热状态下,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分别对应接通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管路组件还包括中间管路,中间管路连接于第一进水管和换热器之间、第一出水管和换热器之间,且中间管路具有第一接通状态和第二接通状态;
空调系统还包括开关组件,开关组件被配置为控制中间管路在第一接通状态和第二接通状态之间切换;
中间管路被配置为在第一接通状态下使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分别对应接通第二出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且在第二接通状态下使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分别对应接通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间管路包括连接于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之间的第一支管,连接于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之间的第二支管,连接于第一进水管和第二支管之间的第三支管,以及连接于第一出水管和第一支管之间的第四支管;
开关组件包括:
第一阀门组,第一阀门组被配置为控制第一进水管通过第一支管接通于第二进水管,或者,控制第一进水管依次通过第三支管和第二支管接通于第二出水管;
第二阀门组,第二阀门组被配置为控制第一出水管通过第二支管接通于第二出水管,或者,控制第一出水管依次通过第四支管和第一支管接通于第二进水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阀门组包括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设置于第一进水管、第一支管和第三支管之间,以控制第一进水管接通于第一支管或接通于第三支管;
或者,第一阀门组包括设置于第一支管上的第一开关阀和设置于第三支管上的第二开关阀,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可择一开启,以控制第一进水管接通于第一支管或接通于第三支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阀门组包括第二三通阀,第二三通阀设置于第一出水管、第二支管和第四支管之间,以控制第一出水管接通于第二支管或接通于第四支管;
或者,第二阀门组包括设置于第二支管上的第三开关阀和设置于第四支管上的第四开关阀,第三开关阀和第四开关阀可择一开启,以控制第一出水管接通于第二支管或接通于第四支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和风机均具有回风侧和送风侧;风机位于换热器的送风侧,或者,换热器位于风机的送风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和风机均具有回风侧和送风侧,换热器的回风侧或风机的回风侧设有温度检测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当制冷需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控制换热器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以供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和风机的风顺向换热;
当制冷需求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控制换热器切换为第二换热状态,以供换热介质和风机的风逆向换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当制冷需求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使换热器处于第二换热状态,此时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与风机的风逆向换热,则换热介质和风具有较高的换热效果,如此提升了空调系统在运行时的显热制冷量,使得空调系统具有较佳的制冷效果,从而满足预设的制冷需求;当制冷需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使换热器处于第一换热状态,使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和风机的风顺向换热,相较于第二换热状态,此时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较差,如此,在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能够满足预设的制冷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潜热制冷量,提升了显热比,这样能够缩短加湿器的运行时长,从而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在不同的制冷需求下控制换热器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或第二换热状态,使得空调系统能够分别适用于制冷需求较小和制冷需求较大两种情况下的制冷操作,有助于在满足室内空间的制冷需求的同时,使得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显热制冷量实现较为优化的调配使用,从而有助于减小空调系统处于部分负荷状态下的潜热制冷量,以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并且,该空调的控制方法十分简单,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风机;20-换热器;21-换热片;211-第二进水管;212-第二出水管;213-壳体;30-管路组件;31-第一进水管;32-第一出水管;33-中间管路;331-第一支管;3311-第一段;3312-第二段;332-第二支管;3321-第三段;3322-第四段;333-第三支管;334-第四支管;40-开关组件;41-第一阀门组;411-第一三通阀;412-第一开关阀;413-第二开关阀;42-第二阀门组;421-第二三通阀;422-第三开关阀;423-第四开关阀;43-调节阀;50-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3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其中,两个以上包含两个。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风机10、换热器20和管路组件30。其中,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应用于数据中心机房中,当然,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空调系统也可以应用于厂房、仓库等其他室内空间中。
具体地,风机10用于空气循环;可以理解地,风机10用于送风和回风,运行时,风机10向室内空间送风,室内空间的回风会回到风机10内,最后通过风机10再次送出室内空间中,也即是,风机10实现了风的循环流动,也即是风机10实现了空气的循环;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风和空气可同理解释。
换热器20主要用于供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进行换热,且换热器20具有第一换热状态和第二换热状态。其中,以上和以下描述的“风机10的风”可以是风机10送出的风,也可以是风机10的回风,具体情况可参考下文实施例中的说明,此处不详细赘述。
管路组件30包括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分别与换热器20接通,并与换热器20共同循环换热介质,从而能够使得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进行循环换热;可以理解地,外部的换热介质通过第一进水管31进入换热器20内,并与风机10的风进行换热,最后通过第一出水管32回流至外部设备中,如此实现了换热介质的循环换热。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被配置为当制冷需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使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以供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顺向换热;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还被配置为当制冷需求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使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以供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逆向换热;其中,第二预设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
其中,制冷需求为室内空间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时,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顺向换热;可以理解地,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的流动方向和风机10的风的流向大致相同,也即是,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的流动方向和位于换热器20处的风的流向大致相同。当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时,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逆向换热;可以理解地,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的流动方向和风机10的风的流向大致相反,也即是,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的流动方向和位于换热器20处的风的流向大致相反,此时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具有较佳的换热效果,且该换热效果优于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下的换热效果。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空调系统运行时,风机10开启并进行送风和回风,外部的换热介质通过第一进水管31进入换热器20内,并与风机10的风进行换热,最后通过第一出水管32回到外部设备中,以实现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的循环换热,此时和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后的风送出室内空间内,以达到室内空间的温度需求。
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主要用于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换热介质可选为冷冻水或其他具有制冷效果的换热介质;具有制冷效果的换热介质通过第一进水管31进入换热器20内并与风机10的风换热,此时换热介质温度升高,并通过第一出水管32回流至外部设备,最后在外部设备中进行冷却后再次通过第一进水管31进入换热器20内,以实现换热介质的循环换热;其中,和换热介质换热后送出室内空间的风为冷风,能够对室内空间实现制冷效果。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空调系统可用于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则换热介质可选为具有制热效果的换热介质;具有制热效果的换热介质通过第一进水管31进入换热器20内并与风机10的风换热,此时换热介质温度降低,并通过第一出水管32回流至外部设备,最后在外部设备中进行升温后再次通过第一进水管31进入换热器20内,以实现换热介质的循环换热;其中,和换热介质换热后送出室内空间的风为暖风,能够对室内空间实现制热效果。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当制冷需求大于第二预设阈值,也即是当室内空间具有较大的制冷需求时,通过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使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这样,空调系统运行时,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与风机10的风进行逆向换热,则换热介质和风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如此使得空调系统在运行时具有较高的显热制冷量,进而使得空调系统具有较佳的制冷效果,从而能够满足预设的制冷需求。当制冷需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也即是当室内空间的制冷需求较小时,通过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使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这样,空调系统运行时,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进行顺向换热,相较于第二换热状态,此时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较差,如此显著降低了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潜热制冷量,虽然此时空调系统在运行时的显热制冷量得以降低,但此时室内空间的制冷需求较小,从而仍然能够满足预设的制冷需求;因此,当制冷需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也即是当室内空间的制冷需求较小时,通过使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降低了空调系统的工作负荷,在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能够满足预设的制冷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潜热制冷量,提升了显热比,这样能够缩短加湿器的运行时长,从而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如此设置,使得空调系统能够分别适用于制冷需求较小和制冷需求较大两种情况下的制冷操作,有助于在满足室内空间的制冷需求的同时,使得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显热制冷量实现较为优化的调配使用,从而有助于减小空调系统处于部分负荷状态下的潜热制冷量,以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
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显热比为显热制冷量和总制冷量的比值,总制冷量为显热制冷量和潜热制冷量之和;其中,显热制冷量用于降温,潜热制冷量用于除湿。
可选地,如图1所示,换热器20的下方设有接水盘50,接水盘50用于接收换热器2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还被配置为:
当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的变化率满足Tn≤Tn-1时,使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
当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变化率不满足Tn≤Tn-1时,使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
其中,n>1,且n为自然数;Tn-1为第n-1个检测周期的回风温度,Tn为第n个检测周期的回风温度;并且,第二预设阈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回风温度的变化率满足Tn≤Tn-1时,第n个检测周期的回风温度小于第n-1个检测周期的回风温度,可以理解地,连续检测周期内,回风温度逐渐降低,则此时室内空间具有较佳的降温效果;基于此,当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的变化率满足Tn≤Tn-1时,可以理解为,此时室内空间的制冷需求较小,通过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使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降低了空调系统的工作负荷,在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能够满足预设的制冷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潜热制冷量,提升了显热比,这样能够缩短加湿器的运行时长,从而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变化率不满足Tn≤Tn-1时,可以理解为,此时室内空间的降温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具有较大的制冷需求,通过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使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能够使得空调系统在运行时具有较高的显热制冷量,进而使得空调系统具有较佳的制冷效果,从而能够满足预设的制冷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换热器20具有第二进水管211和第二出水管212,第二出水管212和第二进水管211被配置为沿位于换热器20处的风的流向依次分布;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下,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分别对应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和第二进水管211;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下,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分别对应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和第二出水管212。其中,第二进水管211和第二出水管212接通。
基于此,当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下,第一进水管31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第一出水管32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换热介质在循环流动时,换热介质依次通过第一进水管31、第二出水管212、第二进水管211和第一出水管32,可以理解地,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的流动方向为从第二出水管212至第二进水管211,而第二出水管212和第二进水管211被配置为沿位于换热器20处的风的流向依次分布,则空调系统运行时,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的流动方向和位于换热器20处的风的流向大致相同,如此能够使得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顺向换热,从而在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能够满足预设的制冷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潜热制冷量,提升了显热比,这样能够缩短加湿器的运行时长,从而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
当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下,第一进水管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第一出水管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换热介质在循环流动时,换热介质依次通过第一进水管31、第二进水管211、第二出水管212和第一出水管32,可以理解地,则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的流动方向为从第二进水管211至第二出水管212,空调系统运行时,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的流动方向和位于换热器20的风的流向大致相反,如此能够使得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逆向换热,从而使得空调系统具有较佳的制冷效果,以满足室内空间较大的制冷需求。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第二进水管211位于第二出水管212的上方,且位于换热器20处的风的流向为从下向上。基于此,当第一进水管31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且第一出水管32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时,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的流动方向为从第二出水管212到第二进水管211,也即是大致为从下到上,则此时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和换热器20处的风的流向大致相同;相应的,当第一进水管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且第一出水管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时,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的流动方向大致为从上到下,则此时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和换热器20处的风的流向大致相反。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和以下描述的“接通”,并不仅仅指两个结构之间具有特定的连接关系,还指的是,当两个结构在接通状态下,这两个结构处于可供流体从其中一个结构流动至另一个结构的连通状态;相反,当两个结构不处于接通状态时,指的是流体无法在两个结构之间流通,并不意味着两个结构没有相应的连接关系。示例性地,第一进水管31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具体指的是,第一进水管31连接于第二出水管212,且第一进水管31和第二出水管212处于能够供换热介质从第一进水管31进入到第二出水管212内的连通状态;相反,当第一进水管31和第二出水管212不处于接通状态时,指的是换热介质无法在第一进水管31和第二出水管212之间流通,此时并不意味着第一进水管31不与第二出水管212连接。
可选地,如图1所示,换热器20包括换热片21,换热片21包括壳体213、上述第二进水管211、上述第二出水管212和中间管(图未示),第二进水管211、第二出水管212和中间管均设置在壳体213内,且第二进水管211和第二出水管212通过中间管接通。其中,壳体213上可设置多个通风槽(图未示),以供风机10的风更加顺利地通过换热器20,以送至室内空间内。
可选地,换热器20包括至少两个换热片21,至少两个换热片21的第二进水管211并联,至少两个换热片21的第二出水管212并联,如此两个换热片21内的换热介质能够同时和风机10的风进行换热,如此有助于提高换热介质和风的换热效率,以提高制冷效果。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换热器20包括两个上述换热片21,且两个换热片21呈“V”型分布,如此有助于风从换热器20穿过,以高效送至室内空间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管路组件30还包括中间管路33,中间管路33连接于第一进水管31和换热器20之间,且连接于第一出水管32和换热器20之间,中间管路33具有第一接通状态和第二接通状态。空调系统还包括开关组件40,开关组件40被配置为控制中间管路33在第一接通状态和第二接通状态之间切换;基于此,可通过开关组件40控制中间管路33切换为第一接通状态,或者控制中间管路33切换为第二接通状态。中间管路33被配置为在第一接通状态下使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分别对应接通第二出水管212和第二进水管211,且在第二接通状态下使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出水管32分别对应接通第二进水管211和第二出水管212。
基于此,当制冷需求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的变化率满足Tn≤Tn-1,也即是,当制冷需求较小时,可通过开关组件40控制中间管路33切换为第一接通状态,使得第一进水管31通过处于第一接通状态的中间管路33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且使得第一出水管32通过处于第一接通状态的中间管路33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从而使得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这样,换热介质循环流动时,换热介质依次通过第一进水管31、中间管路33、第二出水管212、第二进水管211、中间管路33和第一出水管32,则空调系统运行时,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顺向换热,如此在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能够满足预设的制冷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潜热制冷量,提升了显热比,这样能够缩短加湿器的运行时长,从而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
相应地,当制冷需求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的变化率不满足Tn≤Tn-1时,也即是,当制冷需求较大时,可通过开关组件40控制中间管路33切换为第二接通状态,使得第一进水管31通过处于第二接通状态的中间管路33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且使得第一出水管32通过处于第二接通状态的中间管路33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从而使得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这样,换热介质循环流动时,换热介质依次通过第一进水管31、中间管路33、第二进水管211、第二出水管212、中间管路33和第一出水管32,则空调系统运行时,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和风机10逆向换热,如此使得空调系统在运行时具有较高的显热制冷量,以具有较高的制冷效果,从而满足室内空间的较大的制冷需求。
如此设置,通过开关组件40来控制中间管路33的状态,能够选择性地将换热器20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或第二换热状态,也即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来控制开关组件40,能够使得空调系统分别适用于制冷需求较小和制冷需求较大两种情况下的制冷操作,有助于在满足制冷需求的同时,使得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显热制冷量实现较为优化的调配使用,从而有助于减小空调系统处于部分负荷状态下的潜热制冷量,以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并且,通过控制开关组件40来实现换热器20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或第二换热状态,简化了换热器20切换状态的操作,易于操作和实现。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管路组件30不设置中间管路33时,可通过直接将第一进水管31直接接通至第二进水管211或第二出水管212,相应的,也可通过直接将第一出水管32直接接通至第二出水管212或第二进水管21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中间管路33包括第一支管331、第二支管332、第三支管333和第四支管334。具体地,第一支管331连接于第一进水管31和第二进水管211之间,也即是,第一支管33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进水管31的出水端,第一支管33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进水管211;第二支管332连接于第一出水管32和第二出水管212之间,也即是,第二支管33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出水管32的进水端,第二支管33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出水管212;第三支管333连接于第一进水管31和第二支管332之间,也即是,第三支管33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进水管31的出水端,第三支管33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支管332;第四支管334连接于第一出水管32和第一支管331之间,也即是,第四支管33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出水管32的进水端,第四支管33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管331。
开关组件40包括第一阀门组41和第二阀门组42。具体地,第一阀门组41被配置为控制第一进水管31通过第一支管3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或者,控制第一进水管31依次通过第三支管333和第二支管3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第二阀门组42被配置为控制第一出水管32通过第二支管3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或者,控制第一出水管32依次通过第四支管334和第一支管3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
基于此,当制冷需求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的变化率满足Tn≤Tn-1,也即是,当制冷需求较小时,可通过第一阀门组41控制第一进水管31依次通过第三支管333和第二支管3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且通过第二阀门组42控制第一出水管32依次通过第四支管334和第一支管3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基于此,在第一阀门组41和第二阀门组42的控制下,第一进水管31、第三支管333、第二支管332、第二出水管212、第二进水管211、第一支管331、第四支管334和第一出水管32依次接通,使得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则空调系统运行时,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与风机10的风顺向换热,以有助于在满足室内空间的制冷需求的同时,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相应地,当制冷需求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的变化率不满足Tn≤Tn-1时,也即是,当制冷需求较大时,可通过第一阀门组41控制第一进水管31通过第一支管3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且通过第二阀门组42控制第一出水管32通过第二支管3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基于此,在第一阀门组41和第二阀门组42的控制下,第一进水管31、第一支管331、第二进水管211、第二出水管212、第二支管332和第一出水管32依次接通,使得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则空调系统运行时,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与风机10的风逆向换热,如此有助于使得空调系统具有较佳的制冷效果。
如此设置,通过控制第一阀门组41和第二阀门组42,可使得换热器20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或第二换热状态,易于实现换热器20的换热状态切换,从而易于使得空调系统能够分别适用于制冷需求较小和制冷需求较大两种情况下的制冷操作。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支管331包括第一段3311和第二段3312,第一段331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进水管31的出水端,第二段331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段3311的另一端,第二段331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进水管211,并且,第四支管334远离第一出水管3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段3311和第二段3312之间;第二支管332包括第三段3321和第四段3322,第三段332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出水管32的进水端,第四段3322的一端连接于第三段3321的另一端,第四段332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出水管212,并且,第三支管333远离第一进水管31的一端连接于第三段3321和第四段3322之间。基于此,当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时,第一进水管31、第三支管333、第二支管332的第四段3322、第二出水管212、第二进水管211、第一支管331的第二段3312、第四支管334和第一出水管32依次接通;当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时,第一进水管31、第一支管331的第一段3311、第一支管331的第二段3312、第二进水管211、第二出水管212、第二支管332的第四段3322、第二支管332的第三段3321和第一出水管32依次接通。
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换热器20包括至少两个换热片21时,第一支管331远离第一进水管31的一端同时连接于各换热片21的第二进水管211,从而实现至少两个换热片21的第二进水管211之间的并联关系;相应的,第二支管332远离第一出水管32的一端同时连接于各换热片21的第二出水管212,从而实现至少两个换热片21的第二出水管212之间的并联关系。基于此,中间管路33的如此设置,实现了至少两个换热片21之间并联关系,则当至少两个换热片21能够同时实现风机10的风和换热片21内的换热介质的换热操作,从而有助于提高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电连接于第一阀门组41和第二阀门组42,基于此,可通过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一阀门组41和第二阀门组42,从而能够更加快速、方便地实现控制换热器20的换热状态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第一阀门组41包括第一三通阀411,第一三通阀411设置于第一进水管31、第一支管331和第三支管333之间,以控制第一进水管31接通于第一支管331或接通于第三支管333。
具体地,第一进水管31的出水端、第一支管331远离第二进水管211的一端、第三支管333远离第二支管332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地连接于第一三通阀411的三端。
示例性地,关闭第一三通阀411时,第一进水管31通过第一三通阀411接通于第三支管333,以依次通过第三支管333和第二支管332的第四段332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此时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支管331之间不接通;打开第一三通阀411时,第一进水管31通过第一三通阀411接通于第一支管331,以通过第一支管3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此时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三支管333之间不接通。
如此设置,通过打开或者关闭第一三通阀411,可选择性地使得第一进水管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或第二出水管212,从而有助于实现换热器20的换热状态切换,简化了换热器20的换热状态切换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第二阀门组42包括第二三通阀421,第二三通阀421设置于第一出水管32、第二支管332和第四支管334之间,以控制第一出水管32接通于第二支管332或接通于第四支管334。
具体地,第一出水管32的进水端、第二支管332远离第二出水管212的一端、第四支管334远离第一支管331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地连接于第二三通阀421的三端。
示例性地,关闭第二三通阀421时,第一出水管32通过第二三通阀421接通于第四支管334接通,以依次通过第四支管334和第一支管331的第二段3312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此时第一出水管32和第二支管332之间不接通;打开第二三通阀421时,第一出水管32通过第二三通阀421接通于第二支管332,以通过第二支管3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此时第一出水管32和第四支管334之间不接通。
如此设置,通过打开或者关闭第二三通阀421,可选择性地使得第一出水管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或第二进水管211,从而有助于实现换热器20的换热状态切换,简化了换热器20的换热状态切换的操作。
具体地,控制器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三通阀411和第二三通阀42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同时打开第一三通阀411和第二三通阀421时,第一进水管31通过第一支管3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第一出水管32通过第二支管3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如此使得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此时空调系统适用于制冷需求较大的情况;此时,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三支管333之间不接通,这样能够防止第一进水管31内未进行换热的循环介质依次通过第三支管333和第二支管332的第三段3321直接回流至第一出水管32,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效率,以提高换热介质和风的换热效果;并且,此时第一出水管32和第四支管334之间不接通,这样能够防止换热后回流至第二支管332的循环介质依次通过第四支管334和第一支管331的第二段3312再次流动至换热器20内,如此有助于使得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具有较佳的换热效果。
当同时关闭第一三通阀411和第二三通阀421时,第一进水管31依次通过第三支管333和第二支管332的第四段332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第一出水管32依次通过第四支管334和第一支管331的第二段3312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如此使得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此时空调系统适用于制冷需求较小的情况;此时,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支管331之间不接通,这样能够防止第一进水管31内未进行换热的循环介质依次通过第一支管331的第一段3311和第四支管334流动至第一出水管32;并且,此时第一出水管32和第二支管332之间不接通,这样能够防止换热后回流至第四支管334的换热介质再次通过第二支管332流动至换热器20内。
可选地,第一出水管32上设置有调节阀43,调节阀43用于调节换热介质的流量。具体地,当制冷需求较大时,可通过调节阀43增大换热介质的流量,当制冷需求较小时,可通过调节阀43减小换热介质的流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20和风机10均具有回风侧和送风侧。其中,假设风机10的送风方向为第一方向,风机10的回风侧和送风侧依次分布于风机10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假设位于换热器20处的风的流向为第二方向,换热器20的回风侧和送风侧依次分布于换热器20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请参阅图1,风机10位于换热器20的送风侧。基于此,风机10从其送风侧向室内空间送风,室内空间的回风依次经过换热器20的回风侧和换热器20的送风侧,然后通过风机10的回风侧回到风机10内,最后再次从风机10的送风侧送出室内空间;如此设置,回风先依次经过换热器20,以与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后,再通过风机10送出至室内空间内。其中,本实施例中,“风机10的风”指的是风机10的回风,具体指的是风机10的位于换热器20处且未回到风机10的回风侧的回风。
或者,换热器20位于风机10的送风侧。基于此,室内空间的回风先通过风机10的回风侧回到风机10内,然后从风机10的送风侧送出,最后依次通过换热器20的回风侧和换热器20的送风侧送出至室内空间内;如此设置,回风被风机10送出后,再经过换热器20,以与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最后送出至室内空间中,这样能够避免和换热介质换热后的风需回到风机10,导致在风机10的作用下再次升温的现象,如此能够使得换热后的风只有较佳的制冷效果。其中,本实施例中,“风机10的风”指的是风机10送出的风,具体指的是风机10送出的位于换热器20处的风。
可选地,如图1所示,风机10设置为一个,当然,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风机10可设置为至少两个;并且,至少两个风机10均设置在换热器20的送风侧,或者,换热器20均设置在至少两个风机10的送风侧,或者,部分风机10位于换热器20的送风侧,且换热器20位于部分风机10的送风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大致相同,也即是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大致为风机10的送风方向,则位于换热器20处的风的流向大致为风机10的送风方向;基于此,第二出水管212和第二进水管211沿风机10的送风方向依次分布。
可选地,如图1所示,风机10位于换热器20的送风侧,且换热器20的回风侧设有温度检测器;基于此,通过温度检测器,可获取位于换热器20的回风侧的回风温度,如此能够在连续检测周期内检测回风温度,以当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时,判断回风温度的变化率是否满足Tn≤Tn-1,从而获取具体的制冷需求,如此可基于上述条件将换热器20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或第二换热状态,以使得空调系统能够分别适用于制冷需求较小和制冷需求较大两种情况下的制冷操作,有助于在满足室内空间的制冷需求的同时,使得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显热制冷量实现较为优化的调配使用,以有效减小空调的能耗。
或者,当换热器20位于风机10的送风侧时,风机10的回风侧设有上述的温度检测器;或者,当风机10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且换热器20的回风侧具有风机10时,风机10的回风侧设有上述的温度检测器。
基于上述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与上一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该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S1、当制冷需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控制换热器20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以供换热器20内的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顺向换热;
基于此,通过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的顺向换热,降低了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的换热效果,降低了空调系统的工作负荷,在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能够满足预设的制冷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潜热制冷量,提升了显热比,这样能够缩短加湿器的运行时长,从而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
S2、当制冷需求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控制换热器20切换为第二换热状态,以供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逆向换热。
基于此,通过换热介质和风机10的风的逆向换热,使得换热介质和风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进而使得空调系统在运行时具有较高的显热制冷量,从而使得空调系统具有较佳的制冷效果,以满足预设的制冷需求。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在不同的制冷需求下控制换热器20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或第二换热状态,使得空调系统能够分别适用于制冷需求较小和制冷需求较大两种情况下的制冷操作,有助于在满足室内空间的制冷需求的同时,使得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显热制冷量实现较为优化的调配使用,从而有助于减小空调系统处于部分负荷状态下的潜热制冷量,以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并且,该空调的控制方法十分简单,易于实现。
具体地,步骤S1还包括,当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的变化率满足Tn≤Tn-1时,控制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
步骤S2还包括,当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的变化率不满足Tn≤Tn-1时,控制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
如此设置,通过判断制冷需求和回风温度的变化率,来控制换热器20的换热状态切换,能够有效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具体地,步骤S1中,控制换热器20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第一三通阀411和第二三通阀421关闭;
基于此,可使第一进水管31依次通过第三支管333和第二支管3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第一出水管32依次通过第四支管334和第一支管3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且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支管331之间、第一出水管32和第二支管332之间不接通,如此使得控制器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可以理解地,此时第一进水管31、第三支管333、第二支管332的第四段3322、第二出水管212、第二进水管211、第一支管331的第二段3312、第四支管334和第一出水管32依次接通。
具体地,步骤S2中,控制换热器20切换为第二换热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第一三通阀411和第二三通阀421开启;
基于此,可使得第一进水管31通过第一支管3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第一出水管32通过第二支管3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且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三支管333之间、第一出水管32和第四支管334之间不接通,如此使得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可以理解地,此时第一进水管31、第一支管331、第二进水管211、第二出水管212、第二支管332和第一出水管32依次接通。
如此设置,通过控制第一三通阀411和第二三通阀421的开关,即可实现换热器20的换热状态切换,进一步简化了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实现操作。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第一阀门组41不包括第一三通阀411,而是包括第一开关阀412和第二开关阀413,第一开关阀412设置于第一支管331上,第二开关阀413设置于第三支管333上;第一开关阀412和第二开关阀413可择一开启,以控制第一进水管31接通于第一支管331或接通于第三支管333。示例性地,当第一开关阀412开启,且第二开关阀413关闭时,第一进水管31通过第一支管3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且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三支管333之间不接通;当第一开关阀412关闭,且第二开关阀413开启时,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一支管331之间不接通,第一进水管31依次通过第三支管333和第二支管3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
第二阀门组42不包括第二三通阀421,而是包括第三开关阀422和第四开关阀423,第三开关阀422设置于第二支管332上,第四开关阀423设置于第四支管334上;第三开关阀422和第四开关阀423可择一开启,以控制第一出水管32接通于第二支管332或接通于第四支管334。示例性地,当第三开关阀422开启,且第四开关阀423关闭时,第一出水管32通过第二支管3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且第一出水管32和第四支管334之间不接通;当第三开关阀422关闭,且第四开关阀423开启时,第一出水管32和第二支管332之间不接通,且第一出水管32依次通过第四支管334和第一支管3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开关阀412设置于第一支管331的第一段3311,第三开关阀422设置于第二支管332的第三段3321。
基于此,当控制第一开关阀412和第三开关阀422开启,且控制第二开关阀413和第四开关阀423关闭时,第一进水管31通过第一支管331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第一出水管32通过第二支管33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如此使得换热器20处于第二换热状态;此时,第一进水管31和第三支管333之间不接通,且第一出水管32和第四支管334之间不接通。
当控制第一开关阀412和第三开关阀422关闭,且控制第二开关阀413和第四开关阀423开启时,第一进水管31依次通过第三支管333和第二支管332的第四段3322接通于第二出水管212,第一出水管32依次通过第四支管334和第一支管331的第二段3312接通于第二进水管211,如此使得换热器20处于第一换热状态。
如此设置,使得控制第一开关阀412、第二开关阀413、第三开关阀422和第四开关阀423,可实现换热器20的换热状态切换,从而能够使得空调系统能够分别适用于制冷需求较小和制冷需求较大两种情况下的制冷操作,有助于在满足室内空间的制冷需求的同时,使得空调系统运行时的显热制冷量实现较为优化的调配使用,从而有助于减小空调系统处于部分负荷状态下的潜热制冷量,以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
具体地,控制器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开关阀412、第二开关阀413、第三开关阀422和第四开关阀423。
具体地,基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在步骤S1中,控制换热器20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第一开关阀412和第三开关阀422关闭,且控制第二开关阀413和第四开关阀423开启;
基于此,第一进水管31、第三支管333、第二支管332的第四段3322、第二出水管212、第二进水管211、第一支管331的第二段3312、第四支管334和第一出水管32依次接通,使得换热器20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
在步骤S2中,控制换热器20切换为第二换热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第一开关阀412和第三开关阀422开启,且控制第二开关阀413和第四开关阀423关闭;
基于此,第一进水管31、第一支管331、第二进水管211、第二出水管212、第二支管332和第一出水管32依次接通,使得换热器20切换为第二换热状态。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所述风机用于空气循环;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状态和第二换热状态;
管路组件,所述管路组件包括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出水管分别与所述换热器接通,以与所述换热器共同循环换热介质;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出水管被配置为当制冷需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使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一换热状态,以供所述换热介质和所述风机的风顺向换热,还被配置为当制冷需求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使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二换热状态,以供所述换热介质和所述风机的风逆向换热;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出水管还被配置为:
当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的变化率满足Tn≤Tn-1时,使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一换热状态;
当第一预设阈值<制冷需求≤第二预设阈值,且回风温度变化率不满足Tn≤Tn-1时,使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二换热状态;
其中,n>1,Tn-1为第n-1个检测周期的回风温度,Tn为第n个检测周期的回风温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和所述第二进水管被配置为沿位于所述换热器处的风的流向依次分布;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一换热状态下,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出水管分别对应接通所述第二出水管和所述第二进水管;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二换热状态下,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出水管分别对应接通所述第二进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中间管路,所述中间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换热器之间,且所述中间管路具有第一接通状态和第二接通状态;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被配置为控制所述中间管路在所述第一接通状态和所述第二接通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中间管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接通状态下使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出水管分别对应接通所述第二出水管和所述第二进水管,且在所述第二接通状态下使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出水管分别对应接通所述第二进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管路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所述第二进水管之间的第一支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之间的第二支管,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所述第二支管之间的第三支管,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一支管之间的第四支管;
所述开关组件包括:
第一阀门组,所述第一阀门组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进水管通过所述第一支管接通于所述第二进水管,或者,控制所述第一进水管依次通过所述第三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接通于所述第二出水管;
第二阀门组,所述第二阀门组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出水管通过所述第二支管接通于所述第二出水管,或者,控制所述第一出水管依次通过所述第四支管和所述第一支管接通于所述第二进水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组包括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三支管之间,以控制所述第一进水管接通于所述第一支管或接通于所述第三支管;
或者,所述第一阀门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管上的第一开关阀和设置于所述第三支管上的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可择一开启,以控制所述第一进水管接通于所述第一支管或接通于所述第三支管。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组包括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支管和所述第四支管之间,以控制所述第一出水管接通于所述第二支管或接通于所述第四支管;
或者,所述第二阀门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支管上的第三开关阀和设置于所述第四支管上的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和所述第四开关阀可择一开启,以控制所述第一出水管接通于所述第二支管或接通于所述第四支管。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均具有回风侧和送风侧;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送风侧,或者,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风机的送风侧。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均具有回风侧和送风侧,所述换热器的回风侧或所述风机的回风侧设有温度检测器。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制冷需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控制换热器切换为第一换热状态,以供所述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和风机的风顺向换热;
当制冷需求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控制所述换热器切换为第二换热状态,以供所述换热介质和所述风机的风逆向换热。
CN202210452219.XA 2022-04-27 2022-04-27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5627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2219.XA CN114562775B (zh) 2022-04-27 2022-04-27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2219.XA CN114562775B (zh) 2022-04-27 2022-04-27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2775A true CN114562775A (zh) 2022-05-31
CN114562775B CN114562775B (zh) 2022-08-02

Family

ID=81721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52219.XA Active CN114562775B (zh) 2022-04-27 2022-04-27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6277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5254A (zh) * 2022-02-18 2022-05-13 佳木斯大学 一种飞机设备均匀换热控制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5397A (ja) * 1995-04-12 1996-11-01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プロペラファン
CN105588272A (zh) * 2015-09-29 2016-05-18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风机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440560A (zh) * 2016-09-12 2017-02-2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冷凝面积可调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705474A (zh) * 2015-11-18 2017-05-24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
CN211650477U (zh) * 2019-11-08 2020-10-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12444006A (zh) * 2020-12-09 2021-03-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12963944A (zh) * 2021-03-26 2021-06-15 广东Tcl智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式空调控制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1234956A1 (ja) * 2020-05-22 2021-1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室外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5397A (ja) * 1995-04-12 1996-11-01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プロペラファン
CN105588272A (zh) * 2015-09-29 2016-05-18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风机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705474A (zh) * 2015-11-18 2017-05-24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
CN106440560A (zh) * 2016-09-12 2017-02-2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冷凝面积可调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650477U (zh) * 2019-11-08 2020-10-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WO2021234956A1 (ja) * 2020-05-22 2021-1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室外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444006A (zh) * 2020-12-09 2021-03-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12963944A (zh) * 2021-03-26 2021-06-15 广东Tcl智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式空调控制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谢秉正: "《低碳节约型建筑工程技术》", 31 October 2010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5254A (zh) * 2022-02-18 2022-05-13 佳木斯大学 一种飞机设备均匀换热控制方法
CN114485254B (zh) * 2022-02-18 2023-10-10 佳木斯大学 一种飞机设备均匀换热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2775B (zh)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9101A (zh)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热泵空调系统
CN114562775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6521915U (zh) 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15692927A (zh) 一种液冷储能机组的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JP5775185B2 (ja) 熱交換コイル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10579036A (zh) 一种多联机冷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294912A (zh) 一种水系统耦合的热泵热水器和温控总成
CN210808038U (zh) 一种机柜气流优化装置及机柜
CN208108375U (zh) 一种蓄能式双循环热泵空调系统
CN212362257U (zh) 多区域空调系统
CN212936542U (zh) 一种机房散热降温系统、机房
CN112050305B (zh) 多区域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0864387A (zh) 空调机组
CN210014503U (zh)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热泵空调系统
CN210267500U (zh) 一种复合式空调系统
CN114390851A (zh) 一种机房散热降温系统、机房
CN113324350A (zh) 双重设定温度分流器及其模拟系统
CN203533982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20524224U (zh) 具有间歇换热功能的空调系统
CN218672360U (zh) 适配风盘的风盘、地暖及旁通一体控制阀
CN219572327U (zh) 热管理系统
CN213273002U (zh) 一种机房散热降温系统、机房
CN218864524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冷暖多联供模块热水系统
CN114517940B (zh) 空调系统
CN212029714U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