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29143U - 平行流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平行流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29143U
CN203629143U CN201320783964.9U CN201320783964U CN203629143U CN 203629143 U CN203629143 U CN 203629143U CN 201320783964 U CN201320783964 U CN 201320783964U CN 203629143 U CN203629143 U CN 2036291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cavity
heat exchanger
parallel
flow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839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丰
岑晓维
汪先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8396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291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291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2914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扁管与翅片,每一扁管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第一集流管内的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为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第二集流管内的隔板将第二集流管分为第三腔体与第四腔体,第二集流管内的隔板开设有通孔,第二集流管设置有一弯折连通管并连接第二集流管的二端,其中一段开设有若干与扁管交换工质的开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通过对集流管结构的改进,使得制冷和制热过程时工质的分流特性得以改善,可以提高工质的换热效率,可以简化生产工艺,进而降低对生产技术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应用,该平行流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合理等特点。

Description

平行流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背景技术
中国是铝资源丰富而铜资源缺乏的国家。空调能效标准逐年提升,势必会消耗大量的铜资源,造成铜价飞速上涨与铜资源紧缺的风险。因此,铝代铜技术将成为今后空调换热器发展的必然趋势。平行流多孔微通道换热器就是一种全铝换热器,它作为一种用于空调的新型换热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现有技术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在用于单冷型空调非常广泛,但用于热泵几乎没有,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在热泵型平行流换热器流路设计非常复杂,既要做冷凝器,又要做蒸发器,而作为冷凝器的流路是完全不能适用于做蒸发器。目前,在行业内,分流的专利比较普遍,这些改进结构能够起到均匀分配工质的作用,但结构仍很复杂,工质的流动性欠佳,影响了工质的换热效率,且绝大多数专利只针对的是蒸发器(如:CN102027308A),很少有既能满足冷凝器分流又能兼顾蒸发器的流路设计,再就是集流管对生产技术要求也很高,容易出废品,致使生产成本难以下降,不利于产品的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行流换热器,旨在解决现有的热泵型平行流换热器不能兼顾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流路设计且集流管对生产技术要求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并排设置的第二集流管、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且并排间隔的若干根扁管以及设置于相邻的所述扁管之间的翅片,每一所述扁管的相对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每一所述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横向分隔所述第一集流管形成位于该第一集流管上部的第一腔体以及位于该第一集流管下部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横向分隔所述第二集流管形成位于该第二集流管上部的第三腔体以及位于该第二集流管下部的第四腔体,所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使得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相连通的通孔,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弯折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包括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纵向伸入所述第三腔体内部的第一段、伸入所述所述第四腔体内部的第二段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的第三段,所述第一段的自由端为封闭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段的侧部开设有若干开口,所述第二段的自由端为敞口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相同高度的位置上,所述第一腔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高度,所述第三腔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四腔体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腔体内设置有若干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分布于相邻的所述开口之间,所述第三隔板分隔所述第三腔体形成若干子腔体,所述连通管穿过所有所述第三隔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腔体的高度之比以及所述第三腔体的高度与所述第四腔体的高度之比是相等的,所述高度之比范围为2至4。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的数量与所述扁管的数量之比范围为1/4至1/3。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开口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4至5根所述扁管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距离范围是5mm至10mm。
进一步地,所述扁管具有二端口,所述开口正对于与所述第三腔体相连通的所述扁管的所述端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正对于与所述第四腔体相连通的所述扁管的所述端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平行分布,所有所述扁管平行分布,所有所述扁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线均垂直。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扁管与翅片,每一扁管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第一集流管内的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为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第二集流管内的隔板将第二集流管分为第三腔体与第四腔体,第二集流管内的隔板开设有通孔,第二集流管设置有一弯折连通管并连接第二集流管的二端,其中一段开设有若干与扁管交换工质的开口。制冷使用时,工质从第一腔体均匀分配进入,经过上部扁管与第一腔体,大部分工质通过隔板的通孔进入第四腔体,少部分工质通过连通管的若干开口进入连通管,顺着连通管进入到第四腔体,两股工质混合后沿下部扁管流动进入第二腔体,全部工质从第二腔体流出并汇集;制热使用时,工质从第二腔体均匀分配进入,经过下部扁管流动进入第四腔体,少部分工质通过第二集流管内隔板上的通孔喷射进入第三腔体,大部分工质进入连通管并从连通管的若干开口喷射进入第三腔体,气液两相工质在第三腔体内混合均匀后再经上部扁管流动进入第一腔体,最后全部工质从第一腔体流出并汇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通过对集流管结构的改进,使得制冷和制热过程时工质的分流特性得以改善,可以提高工质的换热效率,可以简化生产工艺,进而降低对生产技术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应用,该平行流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合理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平行流换热器的正视图;
图3是图2的A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B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平行流换热器的正视图;
图7是图6的C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11、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并排设置的第二集流管12、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12之间且并排间隔的若干根扁管30以及设置于相邻的所述扁管30之间的翅片40,每一所述扁管30的相对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12内,每一所述扁管30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12相连通。
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14,所述第一隔板14横向分隔所述第一集流管11形成位于上部的第一腔体111以及位于下部的第二腔体112,所述第二集流管1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隔板15,所述第二隔板15横向分隔所述第二集流管12形成位于上部的第三腔体121以及位于下部的第四腔体122。所述第二隔板15上开设有使得所述第三腔体121与所述第四腔体122相连通的通孔151,通孔151的尺寸取决于换热器的换热量。该平行流换热器的流路结构既满足制冷工况的需要又满足制热工况的需要。
所述第二集流管12上设置有弯折的连通管20,所述连通管20包括沿所述第二集流管12的纵向伸入所述第三腔体121内部的第一段21、伸入所述所述第四腔体122内部的第二段22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段21与所述第二段22的第三段23,所述第一段21的自由端为封闭的第一端21a,所述第一段21的侧部开设有若干开口23,所述第二段22的自由端为敞口的第二端22a。该平行流换热器的流路结构简单,可起到均匀分配工质的作用,拥有良好的工质流动性,有利于提高工质的换热效率。同时,集流管对生产技术要求降低,从而生产成本降低,有利于产品的推广。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扁管30与翅片40,每一扁管30与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相连通,第一集流管11内的隔板14将第一集流管11分为第一腔体111与第二腔体112,第二集流管12内的隔板15将第二集流管12分为第三腔体121与第四腔体122,第二集流管12内的隔板15开设有通孔151,第二集流管12设置有一弯折连通管20并连接第二集流管12的二端,其中一段开设有若干与扁管30交换工质的开口23。制冷使用时,工质从第一腔体111均匀分配进入,经过上部扁管30与第一腔体111,大部分工质通过隔板的通孔151进入第四腔体122,少部分工质通过连通管20的若干开口23进入连通管20,顺着连通管20进入到第四腔体122,两股工质混合后沿下部扁管30流动进入第二腔体112,全部工质从第二腔体112流出并汇集;制热使用时,工质从第二腔体112均匀分配进入,经过下部扁管30流动进入第四腔体122,少部分工质通过第二集流管12内隔板上的通孔151喷射进入第三腔体121,大部分工质进入连通管20并从连通管20的若干开口23喷射进入第三腔体121,气液两相工质在第三腔体121内混合均匀后再经上部扁管30流动进入第一腔体111,最后全部工质从第一腔体111流出并汇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通过对集流管结构的改进,使得制冷和制热过程时工质的分流特性得以改善,可以提高工质的换热效率,可以简化生产工艺,进而降低对生产技术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应用,该平行流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合理等特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14与所述第二隔板15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12的相同高度的位置上。所述第一隔板14与所述第二隔板15设置在相同高度的位置上,保证在制冷工况时或在制热工况时,工质均能在流路中流动。所述第一腔体111大于所述第二腔体112的高度,所述第三腔体12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四腔体122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111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腔体112的高度之比以及所述第三腔体121的高度与所述第四腔体122的高度之比是相等的,所述高度之比范围为2至4。该数值范围能保证平行流换热器在制冷工况或制热工况时拥有良好的工质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111的高度与第三腔体121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腔体112的高度与第四腔体122的高度相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流路结构既满足制冷工况的需要又满足制热工况的需要。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23的数量与所述扁管30的数量之比范围为1/4至1/3。该数值范围能保证平行流换热器在制冷工况或制热工况时拥有良好的工质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开口23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4至5根所述扁管30之间的距离相等。该结构能保证平行流换热器在制冷工况或制热工况时拥有良好的工质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21a与所述第二隔板15之间的距离范围是5mm至10mm。该平行流换热器的流路结构既满足制冷工况的需要又满足制热工况的需要。
进一步地,所述扁管30具有二端口31,所述开口23正对于与所述第三腔体121相连通的所述扁管30的所述端口31。该结构能降低工质的液阻,提高工质的流动性,从而提高工质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22a正对于与所述第四腔体122相连通的所述扁管30的所述端口31。该结构能降低工质的液阻,提高工质的流动性,从而提高工质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12平行分布,所有所述扁管30平行分布,所有所述扁管30的轴线m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轴线n均垂直。该平行流换热器结构简单,既满足制冷工况的需要又满足制热工况的需要。
请参阅图5至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大致相同,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第三腔体121内设置有若干第三隔板16,所述第三隔板16分布于相邻的所述开口23之间,所述第三隔板16分隔所述第三腔体121形成若干子腔体121a,所述连通管20穿过所有所述第三隔板16。该结构有利于在制热使用时,从连通管20的开口23喷射出的气液工质均匀分配到每根扁管30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并排设置的第二集流管、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且并排间隔的若干根扁管以及设置于相邻的所述扁管之间的翅片,每一所述扁管的相对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每一所述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横向分隔所述第一集流管形成位于该第一集流管上部的第一腔体以及位于该第一集流管下部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横向分隔所述第二集流管形成位于该第二集流管上部的第三腔体以及位于该第二集流管下部的第四腔体,所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使得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相连通的通孔,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弯折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包括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纵向伸入所述第三腔体内部的第一段、伸入所述所述第四腔体内部的第二段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的第三段,所述第一段的自由端为封闭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段的侧部开设有若干开口,所述第二段的自由端为敞口的第二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相同高度的位置上,所述第一腔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高度,所述第三腔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四腔体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体内设置有若干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分布于相邻的所述开口之间,所述第三隔板分隔所述第三腔体形成若干子腔体,所述连通管穿过所有所述第三隔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腔体的高度之比以及所述第三腔体的高度与所述第四腔体的高度之比是相等的,所述高度之比范围为2至4。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数量与所述扁管的数量之比范围为1/4至1/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开口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4至5根所述扁管之间的距离相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距离范围是5mm至10mm。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具有二端口,所述开口正对于与所述第三腔体相连通的所述扁管的所述端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正对于与所述第四腔体相连通的所述扁管的所述端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平行分布,所有所述扁管平行分布,所有所述扁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线均垂直。
CN201320783964.9U 2013-12-02 2013-12-02 平行流换热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291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83964.9U CN203629143U (zh) 2013-12-02 2013-12-02 平行流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83964.9U CN203629143U (zh) 2013-12-02 2013-12-02 平行流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29143U true CN203629143U (zh) 2014-06-04

Family

ID=50815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83964.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29143U (zh) 2013-12-02 2013-12-02 平行流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2914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1470A (zh) * 2014-12-16 2015-04-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6152287A (zh) * 2016-08-17 2016-11-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的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器
CN107076481A (zh) * 2014-10-16 2017-08-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蒸发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6481A (zh) * 2014-10-16 2017-08-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蒸发器
CN107076481B (zh) * 2014-10-16 2019-05-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蒸发器
CN104501470A (zh) * 2014-12-16 2015-04-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6152287A (zh) * 2016-08-17 2016-11-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的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440153U (zh) 一种管翅型微通道换热器
CN103837025A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01539997U (zh) 一种高效冷凝器及安装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104990433A (zh) 板翅式换热器
CN202993924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105157441A (zh) 多管排一体式联箱自动调节分液冷凝器
CN103913019A (zh) 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高性能微通道换热器
CN203629143U (zh) 平行流换热器
CN202719915U (zh) 一种新型分流结构的平行流换热器
CN101738016A (zh) 一种高效冷凝器及安装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104567113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CN103206885B (zh) 集流管、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装置
CN203375867U (zh) 集流管及平行流换热器
CN106895611A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及制冷剂的分配方法
CN203642561U (zh) 一种双排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装置
CN205066240U (zh) 热泵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
CN202835928U (zh) 一种热泵热水器用微通道换热器
CN201926341U (zh) “工”形树状式交叉流换热器
CN202719907U (zh) 组合式换热器
CN103697631A (zh) 一种双排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装置
CN203231591U (zh) 双回路过冷式平行流冷凝器
CN102735092B (zh) 一种新型分流结构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06626991U (zh) 一种紧凑式微通道换热器
CN205843141U (zh) 一种冰箱平行流管侧壁冷凝器
CN206160567U (zh) 一种冷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