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23621A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23621A
CN107023621A CN201611080120.2A CN201611080120A CN107023621A CN 107023621 A CN107023621 A CN 107023621A CN 201611080120 A CN201611080120 A CN 201611080120A CN 107023621 A CN107023621 A CN 1070236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shaft
output shaft
framework
shaft
side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8012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23621B (zh
Inventor
高杉将司
西村优史
佐佐木彰彦
山本彦
山本一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23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3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23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36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ittently-driving members, e.g. with freewheel action
    • F16H2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ittently-driving members, e.g. with freewheel action between one of the shafts and an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intermediate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either of the shafts
    • F16H2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ittently-driving members, e.g. with freewheel action between one of the shafts and an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intermediate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either of the shafts in which the transmission ratio is changed by adjustment of a crank, an eccentric, a wobble-plate, or a cam, on one of the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8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reducing vibration or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86Measures for reducing size of gearbox, e.g. for creating a more compact transmission ca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将变速箱体的重量增加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抑制振动而降低噪音。变速箱体(11)由与驱动源(E)连结的支承框架(51)以及覆盖支承框架和多个传递单元(14)的密封盖(52)构成,支承框架(51)由一对侧部框架(54、55)以及连结框架(56、57)构成,所述一对侧部框架支承输入轴(12)和输出轴(13)的两端部,连结框架在输入轴(12)与输出轴(13)之间在不与连接杆(33)的移动轨迹干渉的位置将一对侧部框架连结,因此,由支承框架分担支承输入轴和输出轴的支承功能,由密封盖分担防止来自变速箱体的噪声或漏油的密封功能,由此,能够将变速箱体的重量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实现无级变速器(T)的防振以及防音。

Description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在该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中,与车辆的驱动源连接的无级变速器具有:输入轴,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被输入至该输入轴;输出轴,其与所述输入轴平行配置;多个传递单元,它们以连接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的方式并列设置;以及变速箱体,其收纳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和所述多个传递单元。
背景技术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而公知有这样的结构:曲轴式的无级变速器的壳体一体地具有:筒状的周壁部,其包围输入轴、输出轴和多个连接杆的外周;以及一对平板状的侧壁部,其将输入轴和输出轴支承为旋转自如,且封闭所述周壁部的轴向两端的开口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8925号公报
另外存在这样的问题:当该曲轴式的无级变速器的壳体发生膜面振动时,成为噪音的原因。为了抑制壳体的膜面振动,只要使壳体的厚度增大来提高刚性即可,但这样的话,存在壳体的重量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将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变速箱体的重量的增加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抑制振动来降低噪声。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第1方面中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在该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中,与车辆的驱动源连接的无级变速器具有:输入轴,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被输入至该输入轴;输出轴,其与所述输入轴平行配置;多个传递单元,它们以连接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的方式并列设置;以及变速箱体,其收纳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和所述多个传递单元,各所述传递单元具有:偏心部件,其与所述输入轴一体地进行偏心旋转;变速致动器,其变更所述偏心部件的偏心量;摆动连杆,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输出轴;单向离合器,其配置于所述输出轴与所述摆动连杆之间,在所述摆动连杆向一个方向进行了摆动时,该单向离合器接合,在所述摆动连杆向另一方向进行了摆动时,该单向离合器解除接合;以及连接杆,其连接所述偏心部件与所述摆动连杆,该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体由与所述驱动源连结的支承框架以及覆盖所述支承框架和所述多个传递单元的密封盖构成,所述支承框架由以下部分构成:一对侧部框架,它们分别借助于输入轴侧轴承支承所述输入轴的两端部并且分别借助于输出轴侧轴承支承所述输出轴的两端部;以及连结框架,其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在与所述连接杆的移动轨迹不干渉的位置连结所述一对侧部框架。
此外,根据第2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1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沿所述输入轴以及所述输出轴的轴向观察时,所述连结框架配置于与第1连接线和第2连接线都不重合的位置,所述第1连接线连接所述输入轴侧轴承与所述输出轴侧轴承的上端之间,所述第2连接线连接所述输入轴侧轴承与所述输出轴侧轴承的下端之间。
此外,根据第3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1或第2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框架配置于所述输入轴侧轴承与所述输出轴侧轴承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
此外,根据第4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1或第2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连杆与所述连接杆的连接部位于连结所述输入轴的轴线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线的一侧,位于所述线的另一侧的所述连结框架位比所述输入轴侧轴承与所述输出轴侧轴承之间的中央位置更靠所述输入轴侧,位于所述线的一侧的所述连结框架比所述输入轴侧轴承与所述输出轴侧轴承之间的中央位置更靠所述输出轴侧。
此外,根据第5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1至第方面中的任一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具有开口部,所述连结框架被配置成贯通所述开口部。
另外,实施方式的偏心盘19与本发明的偏心部件对应,实施方式的球轴承21、22与本发明的输入轴侧轴承对应,实施方式的球轴承34、35与本发明的输出轴侧轴承对应,实施方式的第1侧部框架54以及第2侧部框架55与本发明的侧部框架对应,实施方式的第1连结框架56以及第2连结框架57与本发明的连结框架对应,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与本发明的驱动源对应。
根据第1方面的结构,无级变速器的传递单元在偏心部件与输入轴一体地进行偏心旋转时,一端与偏心部件连接的连接杆进行往复运动,与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的摆动连杆进行往复摆动。当摆动连杆向一个方向进行了摆动时,单向离合器接合,当摆动连杆向另一方向进行了摆动时,单向离合器解除接合,由此,输入轴的旋转被变速并传递向输出轴。当通过变速致动器使偏心部件的偏心量变化时,连接杆的往复行程发生变化,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比被变更。
变速箱体由与驱动源连结的支承框架以及覆盖支承框架和多个传递单元的密封盖构成,支承框架由一对侧部框架以及连结框架构成,所述一对侧部框架分别借助于输入轴侧轴承支承输入轴的两端部并且分别借助于输出轴侧轴承支承输出轴的两端部,所述连结框架在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在不与连接杆的移动轨迹干渉的位置连结一对侧部框架,因此,由支承框架分担支承输入轴和输出轴的支承功能,由密封盖分担防止来自变速箱体的噪音或漏油的密封功能,由此,能够将变速箱体的重量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实现无级变速器的防振以及防音。
此外,位于驱动源侧的传递单元的连接杆与位于驱动源的相反侧的传递单元的连接杆以不同的相位传递驱动力,因此,因连接杆的传递载荷而产生的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轴间距离的变化在无级变速器的驱动源侧和驱动源相反侧相位不同,因此,一对侧部框架以不同的相位伸长。一对侧部框架的因伸长导致的相对位置偏移在输入轴以及输出轴的外侧最大,在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比在输入轴以及输出轴的外侧小,但由于连结框架在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将一对侧部框架连结起来,因此,能够将连结框架的两端的晃动抑制为最小限度从而抑制振动。
此外,根据第2方面的结构,当沿输入轴以及输出轴的轴向观察时,连结框架配置于与上部连接线和下部连接线都不重合的位置,所述上部连接线连接输入轴侧轴承和输出轴侧轴承的上端之间,下部连接线连接输入轴侧轴承和输出轴侧轴承的下端之间,因此,通过将连结框架配置于避开振动最大的上部连接线以及下部连接线的位置,能够有效抑制连结框架的振动。
此外,根据第3方面的结构,由于连结框架配置于输入轴侧轴承与输出轴侧轴承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因此,通过在一对侧部框架的因伸长导致的相对位置偏移最小的位置连结一对侧部框架,能够使连结框架的两端的晃动最小而更有效地抑制振动。
此外,根据第4方面的结构,摆动连杆以及连接杆的连接部位于连结输入轴的轴线与输出轴的轴线的线的一侧,位于线的另一侧的连结框架位于比输入轴侧轴承以及输出轴侧轴承之间的中央位置靠输入轴侧的位置,位于线的一侧的连结框架位于比输入轴侧轴承与输出轴侧轴承之间的中央位置靠输出轴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因连接杆传递驱动力而有旋转力矩作用于侧部框架,通过使该旋转力矩借助于连结框架而高效地支承于驱动源,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支承框架的振动。
此外,根据第5方面的结构,连接杆具有开口部,连结框架配置成贯通开口部,因此,能够避免与连接杆的干渉并且提高连结框架的位置的设定自由度,并且能够使变速箱体小型化而减轻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无级变速器的纵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沿图1中的2-2线的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偏心盘的主视图以及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示出偏心盘的偏心量与变速比的关系的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变速箱体的分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施加于发动机侧的侧部框架以及发动机相反侧的侧部框架上的载荷的变化的曲线图。(第1实施方式)
图7是沿图1中的箭头7方向的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8是沿着图7中的箭头8方向的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9是支承框架的立体图。(第2实施方式)
图10是与图7对应的图。(第2实施方式)
图11是与图7对应的图。(第3实施方式)
图12是与图7对应的图。(第4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11:变速箱体;12:输入轴;13:输出轴;14:传递单元;19:偏心盘(偏心部件);21:球轴承(输入轴侧轴承);22:球轴承(输入轴侧轴承);23:变速致动器;33:连接杆;33d:开口部;34:球轴承(输出轴侧轴承);35:球轴承(输出轴侧轴承);36:单向离合器;42:摆动连杆;51:支承框架;52:密封盖;54:第1侧部框架(侧部框架);55:第2侧部框架(侧部框架);56:上部连结框架(连结框架);57:下部连结框架(连结框架);E:发动机(驱动源);L:输入轴的轴线;L1:输出轴的轴线;L2:连结输入轴的轴线与输出轴的轴线的线;T:无级变速器;T1:第1连接线;T2:第2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8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输入轴12以及输出轴13相互平行地支承于汽车用的曲轴式的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箱体11,与发动机E连接的输入轴12的旋转借助于6个传递单元14…、输出轴13以及未图示的差动齿轮而传递至未图示的驱动轮。与输入轴12共有轴线L的变速轴15借助于7个滚针轴承16…而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在形成为中空的输入轴12的内部。
由于6个传递单元14…的构造是实质相同的构造,因此,以下,以一个传递单元14为代表对构造进行说明。
传递单元14具有设置于变速轴15的外周面的小齿轮17,该小齿轮17从形成于输入轴12的开口12a(参照图2)露出。以夹着小齿轮17的方式,在轴线L方向上分割为2部分的圆板状的偏心凸轮18花键结合在输入轴12的外周上。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偏心了距离d。此外,6个传递单元14…的6个偏心凸轮18…的偏心方向的相位彼此各差60°。
在圆板状的偏心盘19的轴线L方向两端面上形成的一对偏心凹部19a、19a借助于一对滚针轴承20、20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偏心凸轮18的外周面。偏心凹部19a、19a的中心O1(即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相对于偏心盘19的中心O2错开距离d。即,输入轴12的轴线L与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之间的距离d和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与偏心盘19的中心O2之间的距离d相同。
在轴线L方向上分割为2部分的偏心凸轮18的分割面的外周上,与该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同轴地设置有一对月牙状的引导部18a、18a,形成为使偏心盘19的一对偏心凹部19a、19a的底部之间连通的齿圈19b的齿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偏心凸轮18的引导部18a、18a的外周面抵接。而且,变速轴15的小齿轮17通过输入轴12的开口12a而与偏心盘19的齿圈19b啮合。
输入轴12的右端侧借助于球轴承21而直接支承于变速箱体11。此外,一体地设置在位于输入轴12的左端侧的1个偏心凸轮18上的筒状部18b(参照图1)借助于球轴承22支承于变速箱体11,与该偏心凸轮18的内周花键结合的输入轴12的左端侧间接地支承于变速箱体11。
变速致动器23使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相对旋转来变更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其具有:电动马达24,其以使马达轴24a与轴线L同轴的方式支承于变速箱体11;以及行星齿轮机构25,其与电动马达24连接。行星齿轮机构25具有:行星架27,其借助于滚针轴承26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电动马达24;太阳轮28,其固定于马达轴24a;多个二连小齿轮29…,它们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行星架27;第1齿圈30,其与中空的输入轴12的轴端(严格来说是所述1个偏心凸轮18的筒状部18b)花键结合;以及第2齿圈31,其与变速轴15的轴端花键结合。各二连小齿轮29具有大直径的第1小齿轮29a和小直径的第2小齿轮29b,第1小齿轮29a与太阳轮28以及第1齿圈30啮合,第2小齿轮29b与第2齿圈31啮合。
连接杆33具有大端部33a、杆部33b、33b以及小端部33c,大端部33a借助于滚子轴承32而支承于偏心盘19的外周。
输出轴13借助于一对球轴承34、35支承于变速箱体11,在其外周设置有单向离合器36。单向离合器36具有:摆动连杆42,其借助于销37而枢轴支承于连接杆33的小端部33c;环状的外部件38,其固定于摆动连杆42的内周;环状的内部件39,其配置于外部件38的内部并固定于输出轴13;多个辊41…,它们配置于形成在外部件38的内周面与内部件39的外周面之间的楔状的空间中,被多个弹簧40…施力。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变速箱体11由以下部分构成:支承框架51,其由支承输入轴12和输出轴13的厚金属部件构成;以及密封盖52,其由覆盖无级变速器T整体的薄金属部件构成。
支承框架51具有:与发动机E结合的板状的安装凸缘53;板状的第1侧部框架54;与第1侧部框架54大致相同形状的第2侧部框架55;以及板状的上部连结框架56和下部连结框架57,它们在轴向上连结第1侧部框架54和第2侧部框架55。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通过螺栓58…而与第1侧部框架54以及第2侧部框架55结合。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的一端部越过第1侧部框架54而突出,其突出部的末端与安装凸缘53的侧面结合。因而,在第1侧部框架54与安装凸缘53之间形成有间隙。密封盖52是一端开口的容器状的部件,形成于其开口部的凸缘52a通过螺栓59…而与支承框架51的安装凸缘53结合。
在右侧(发动机E侧)的第1侧部框架54上形成有第1开口部54a以及第2开口部54b,输入轴12的右端借助于球轴承21支承于第1开口部54a,并且输出轴13的右端借助于球轴承34支承于第2开口部54b。此外,在左侧(发动机E相反侧)的第2侧部框架55上形成有第1开口部55a以及第2开口部55b,输入轴12的左端借助于球轴承22而支承于第1开口部55a,并且输出轴13的左端借助于球轴承35而支承于第2开口部55b。
如图7所示,当设将支承输入轴12的球轴承21、22的上端与支承输出轴13的球轴承34、35的上端连接的上侧的连接线为T1,设将支承输入轴12的球轴承21、22的下端与支承输出轴13的球轴承34、35的下端连接的下侧的连接线为T2时,沿着该连接线T1、T2的区域是以输入轴12和输出轴13为振动源的振动传递得较强的区域,而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配置于避开了沿着所述连接线T1、T2的区域的位置,即上部连结框架56配置于上侧的连接线T1的更上侧,此外,下部连结框架57配置于下侧的连接线T2的更下侧。此外,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在输入轴12与输出轴13的中间位置连结于第1侧部框架54以及第2侧部框架55。
接下来,对无级变速器T的一个传递单元14的作用进行说明。
由图2以及图4的(A)~图4的(D)可知,当偏心盘19的中心O2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偏心时,如果输入轴12借助于发动机E而旋转,则连接杆33的大端部33a绕着轴线L进行偏心旋转,由此,连接杆33进行往复运动。
其结果为,当连接杆33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被向图中右侧按压时,外部件38与摆动连杆42一起在图2中向逆时针方向摆动,被弹簧40…施力的辊41…啮入外部件38与内部件39之间的楔状的空间中,外部件38和内部件39借助于辊41…而结合,由此,单向离合器36接合,连接杆33的动作被传递向输出轴13。相反地,当连接杆33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被向图中左侧牵拉时,外部件38与摆动连杆42一起在图2中向顺时针方向摆动,辊41…压缩弹簧40…并被从外部件38与内部件39之间的楔状的空间中推出,外部件38以及内部件39相互打滑,由此,单向离合器36解除接合,连接杆33的动作不会传递至输出轴13。
这样,在输入轴12旋转1周的期间,输入轴12的旋转在规定的时间被传递至输出轴13,因此,当输入轴12连续旋转时,输出轴13间隙地进行旋转。6个传递单元14…的偏心盘19…的偏心量ε全部相同,但偏心方向的相位相互各差60°,因此,6个传递单元14…将输入轴12的旋转交替地传递至输出轴13,由此,输出轴13连续旋转。
此时,偏心盘19的偏心量ε越大,连接杆33的往复行程越大,输出轴13的1次的旋转角越增加,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越小。相反地,偏心盘19的偏心量ε越小,连接杆33的往复行程越小,输出轴13的1次的旋转角越减少,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越大。而且当偏心盘19的偏心量ε为零时,即使输入轴12旋转,连接杆33也会停止移动,因此,输出轴13不旋转,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为最大(无限大)。
当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不进行相对旋转时、即输入轴12与变速轴15以同一速度旋转时,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被维持为恒定。为了使输入轴12与变速轴15以同一速度旋转,只要使电动马达24与输入轴12以相同速度旋转驱动即可。其理由在于,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1齿圈30与输入轴12连接而与该输入轴12以同一速度旋转,但当以与其相同的速度驱动电动马达24时,太阳轮28以及第1齿圈30以同一速度旋转,因此,行星齿轮机构25成为锁定状态,整体一体地进行旋转。其结果为,与一体地进行旋转的第1齿圈30和第2齿圈31连接的输入轴12以及变速轴15被一体化,从而不进行相对旋转而以相同速度旋转。
当使电动马达24的转速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转速增加或减少时,与输入轴12结合的第1齿圈30同与电动马达24连接的太阳轮28相对旋转,因此,行星架27相对于第1齿圈30进行相对旋转。此时,相互啮合的第1齿圈30与第1小齿轮29a之齿数比和相互啮合的第2齿圈31与第2小齿轮29b之齿数比稍微不同,因此,与第1齿圈30连接的输入轴12和与第2齿圈31连接的变速轴15相对旋转。
当这样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相对旋转时,使齿圈19b与各传递单元14的小齿轮17啮合的偏心盘19的偏心凹部19a、19a被与输入轴12一体的偏心凸轮18的引导部18a、18a引导而旋转,偏心盘19的中心O2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的偏心量ε发生变化。
图4的(A)示出变速比为最小的状态(变速比:TD),此时,偏心盘19的中心O2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的偏心量ε是与从输入轴12的轴线L至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的距离d同从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至偏心盘19的中心O2的距离d之和即2d相等的最大值。当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相对旋转时,偏心盘19相对于与输入轴12一体的偏心凸轮18相对旋转,由此,如图4的(B)以及图4的(C)所示,偏心盘19的中心O2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的偏心量ε从最大值的2d逐渐减少,变速比增加。当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进一步相对旋转时,偏心盘19进一步相对于与输入轴12一体的偏心凸轮18相对旋转,由此,如图4的(D)所示,最终偏心盘19的中心O2与输入轴12的轴线L重合,偏心量ε为零,变速比成为最大(无限大)的状态(变速比:UD),相对于输出轴13的动力传递被切断。
接下来,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无级变速器T的传递单元14的连接杆33向按压方向移动时,驱动力被传递,因此,在连接杆33的按压载荷的作用下,输入轴12以及输出轴13受到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载荷,支承框架51的第1侧部框架54以及第2侧部框架55以在前后方向上周期性地伸长的方式变形。在输入轴12与输出轴13之间并列配置的6个传递单元14…以不同的相位传递驱动力,因此,右侧的第1侧部框架54伸长的相位与左侧的第2侧部框架55伸长的相位不一致。
图6示出了伴随着输入轴12的旋转而作用于第1侧部框架54的伸长载荷(参照实线)以及作用于第2侧部框架55的伸长载荷(虚线参照),可知当第1侧部框架54大幅度伸长时,第2侧部框架55稍微伸长,相反地,当第2侧部框架55大幅度伸长时,第1侧部框架54稍微伸长。
因此,如图7所示,当引出通过输入轴12的轴线L以及输出轴13的轴线L1且与连接杆3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2根线时,在这2根线的前后方向外侧的区域,第1侧部框架54与第2侧部框架55的伸长量的差(即前后方向的位置偏移)为最大值。而且在所述2根线的前后方向内侧的区域,伸长量的差朝向输入轴12的轴线L与输出轴13的轴线L1的中间点而减少,在该中间点,伸长量的差为零,第1侧部框架54以及第2侧部框架55在前后方向上不发生位置偏移。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入轴12的轴线L与输出轴13的轴线L1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即第1侧部框架54以及第2侧部框架55在前后方向上不发生位置偏移的位置,配置了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因此,即使第1侧部框架54以及第2侧部框架55以不同的相位在前后方向上伸长,也防止了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的左右两端部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更有效地抑制了振动或噪声的产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将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箱体11分为支承框架51以及密封盖52,由支承框架51分担支承输入轴12以及输出轴13的支承功能,由密封盖52分担防止来自变速箱体11的噪音或漏油的密封功能,由此,能够将变速箱体11的重量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实现无级变速器T的防振以及防音。
此外,伴随着无级变速器T的工作,第1侧部框架54以及第2侧部框架55以不同的相位在前后方向上周期性地伸长,而在该伸长的振幅为零的输入轴12以及输出轴1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使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连结于第1侧部框架54以及第2侧部框架55,因此,第1侧部框架54以及第2侧部框架55的振动不容易向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传递,更有效地抑制了支承框架51的振动。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9以及图10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在使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的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为圆棒状这点上不同。圆棒状的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的两端部借助于螺栓而紧固于在第1侧部框架54和第2侧部框架55的上部以及下部突出设置的三角形状的突起部54c、54d、55c、55d的末端,以位于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的延长线上的方式突出设置于第1侧部框架54的右侧面上的凸部56a、57a与安装凸缘53的侧面连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达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11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使第2实施方式的上部连结框架56的位置向输入轴12侧移动,使下部连结框架57的位置向输出轴13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连接杆33的小端部33c与摆动连杆42连接的销37位于输出轴13的轴线L1的下方,因此,当连接杆33向按压方向移动而传递驱动力时,输入轴12以及输出轴13从连接杆33受到的载荷F、F的方向相对于连结输入轴12的轴线L与输出轴13的轴线L1的线L2倾斜角度θ。其结果为,在所述载荷F、F中的与所述线L2垂直的方向的分量的作用下,绕着连结输入轴12的轴线L与输出轴13的轴线L1的线L2的中间点Om的力矩M作用于支承框架51。
该力矩M从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借助于安装凸缘53向发动机E传递并被支承,而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仅在右端部与安装凸缘53连结,因此,存在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扭转变形、支承框架51的振动或噪音增加的可能。
为了降低由于所述力矩而作用于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的载荷以抑制支承框架51的扭转变形,只要使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的位置如上述那样移动、远离连结输入轴12的轴线L与输出轴13的轴线L1的线L2的中间点Om即可。根据本实施方式,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的位置与线L2的中间点Om之间的距离比第2实施方式大,因此,能够降低由于所述力矩而作用于上部连结框架56以及下部连结框架57的载荷,能够降低支承框架51的振动或噪音。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12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第2实施方式的下部连结框架57的位置向上方移动。在6个传递单元14…的连接杆33…上形成有开口部33d…,而通过在这些开口部33d…的移动轨迹的共同部分配置下部连结框架57,能够防止下部连结框架57与连接杆33…干渉。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下部连结框架57的位置向上方移动而使支承框架51以及密封盖52的尺寸小型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输入轴侧轴承或输出轴侧轴承不限于实施方式的球轴承21、22、34、35,也可以是滚子轴承等其他种类的轴承。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在该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中,与车辆的驱动源(E)连接的无级变速器(T)具有:输入轴(12),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被输入至该输入轴(12);输出轴(13),其与所述输入轴(12)平行配置;多个传递单元(14),它们以连接所述输入轴(12)与所述输出轴(13)的方式并列设置;以及变速箱体(11),其收纳所述输入轴(12)、所述输出轴(13)和所述多个传递单元(14),
各所述传递单元(14)具有:
偏心部件(19),其与所述输入轴(12)一体地进行偏心旋转;
变速致动器(23),其变更所述偏心部件(19)的偏心量;
摆动连杆(42),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输出轴(13);
单向离合器(36),其配置于所述输出轴(13)与所述摆动连杆(42)之间,在所述摆动连杆(42)向一个方向进行了摆动时,该单向离合器(36)接合,在所述摆动连杆(42)向另一方向进行了摆动时,该单向离合器(36)解除接合;以及
连接杆(33),其连接所述偏心部件(19)与所述摆动连杆(42),
该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箱体(11)由与所述驱动源(E)连结的支承框架(51)以及覆盖所述支承框架(51)和所述多个传递单元(14)的密封盖(52)构成,
所述支承框架(51)由以下部分构成:一对侧部框架(54、55),它们分别借助于输入轴侧轴承(21、22)支承所述输入轴(12)的两端部并且分别借助于输出轴侧轴承(34、35)支承所述输出轴(13)的两端部;以及连结框架(56、57),其在所述输入轴(12)与所述输出轴(13)之间,在与所述连接杆(33)的移动轨迹不干渉的位置连结所述一对侧部框架(54、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沿所述输入轴(12)以及所述输出轴(13)的轴向观察时,所述连结框架(56、57)配置于与第1连接线(T1)和第2连接线(T2)都不重合的位置,所述第1连接线(T1)连接所述输入轴侧轴承(21、22)与所述输出轴侧轴承(34、35)的上端之间,所述第2连接线(T2)连接所述输入轴侧轴承(21、22)与所述输出轴侧轴承(34、35)的下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框架(56、57)配置于所述输入轴侧轴承(21、22)与所述输出轴侧轴承(34、35)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连杆(42)与所述连接杆(33)的连接部位于连结所述输入轴(12)的轴线(L)与所述输出轴(12)的轴线(L1)的线(L2)的一侧,
位于所述线(L2)的另一侧的所述连结框架(56)比所述输入轴侧轴承(21、22)与所述输出轴侧轴承(34、35)之间的中央位置更靠所述输入轴(12)侧,位于所述线(L2)的一侧的所述连结框架(57)比所述输入轴侧轴承(21、22)与所述输出轴侧轴承(34、35)之间的中央位置更靠所述输出轴(13)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杆(33)具有开口部(33d),所述连结框架(57)被配置成贯通所述开口部(33d)。
CN201611080120.2A 2015-12-04 2016-11-30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Active CN1070236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7216 2015-12-04
JP2015237216A JP6251229B2 (ja) 2015-12-04 2015-12-04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3621A true CN107023621A (zh) 2017-08-08
CN107023621B CN107023621B (zh) 2019-08-13

Family

ID=59016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80120.2A Active CN107023621B (zh) 2015-12-04 2016-11-30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51229B2 (zh)
CN (1) CN10702362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73710A (ja) * 2013-03-13 2014-09-2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N104175856A (zh) * 2013-05-22 2014-12-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4364557A (zh) * 2012-09-04 2015-02-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
JP2015098925A (ja) * 2013-11-20 2015-05-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CN104797858A (zh) * 2012-12-05 2015-07-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4557A (zh) * 2012-09-04 2015-02-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
CN104797858A (zh) * 2012-12-05 2015-07-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2014173710A (ja) * 2013-03-13 2014-09-2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N104175856A (zh) * 2013-05-22 2014-12-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2015098925A (ja) * 2013-11-20 2015-05-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51229B2 (ja) 2017-12-20
JP2017101785A (ja) 2017-06-08
CN107023621B (zh) 2019-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008624A1 (ja) 無段変速機
JP2012021592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012021592A5 (zh)
CA2945875C (en) Mowing cutter drive
JP5161306B2 (ja) 往復回転動力変換装置
CN107023621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5786697B2 (ja) スライダリンク機構を用いて変速比を調整した無段変速装置
CN104175856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2000301384A (ja) ナックルプレス
JP5796499B2 (ja) 揺動運動を介在させて変速比を調整した無段変速装置
JP6029543B2 (ja) 潤滑油供給構造
JP6067593B2 (ja) 無段変速機
JP2014511980A (ja) 伝動装置
JP6913512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6596407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002286020A (ja) 往復運動機関のクランク機構
JP6847772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6213840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718527B2 (ja) 車両の動力装置
JPH02144280A (ja)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US1493601A (en) Power-transmitting device
JP2015152037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016014419A (ja) 無段変速機
JP6596408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N107128170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