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20802B - 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20802B
CN107020802B CN201610849548.2A CN201610849548A CN107020802B CN 107020802 B CN107020802 B CN 107020802B CN 201610849548 A CN201610849548 A CN 201610849548A CN 107020802 B CN107020802 B CN 1070208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belt
conveying
roller
pri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4954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20802A (zh
Inventor
原幸司
森和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20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0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20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08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7Clean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印装置。能够在抑制装置的大型化的情况下进行介质的输送中使用的多个输送部件的清洁。打印装置具有:打印部,其向纸张(14)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多个输送部件(15),它们分别配置在纸张(14)的输送路径(13)的多个部位,通过与纸张(14)接触并旋转而能够沿着输送路径(13)输送纸张(14);以及单一的清洁单元(90),在对多个输送部件(15)中的各输送部件(15)进行清洁时共用该单一的清洁单元(90)。

Description

打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多个输送部件对输送来的介质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打印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这样的喷墨式打印机,其使用与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纸张接触并旋转的输送辊和环状的输送带将该纸张输送至打印部的位置,通过从打印部所具有的液体喷出头朝向纸张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由此对纸张进行图像等的打印。
在这样的打印机中,从液体喷出头喷出的墨水附着于输送带的表面时,该墨水有会被转印于由输送带输送的纸张上而污物纸张。因此,在这样的打印机中设置有下述这样的带清洁器,该带清洁器能够利用无纺布等的清洁网来擦去附着于输送带表面的墨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1454号公报
但是,在现有的打印机中,当从液体喷出头对纸张喷出的墨水成为雾状而飞散时,墨水不仅会附着于输送带的表面,还会附着于输送辊的周面,导致在输送纸张时与纸张接触并旋转的输送部件即输送带与输送辊一同被污染。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作为输送带的专用清洁单元的带清洁器外,还设置专门清洁输送辊的周面的辊清洁器(即,另外的清洁单元),这样一来,分别需要各自的设置空间,从而导致装置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了装置的大型化的情况下进行介质的输送中使用的多个输送部件的清洁的打印装置。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述。
解决上述课题的打印装置具有:打印部,所述打印部向介质喷出液体来进行打印;多个输送部件,所述多个输送部件分别配置在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的多个部位,通过与所述介质接触并旋转而能够沿着所述输送路径输送所述介质;以及单一的清洁单元,在对所述多个输送部件中的各输送部件进行清洁时共用所述单一的清洁单元。
根据该结构,在配置在输送路径的多个部位的多个输送部件被从打印部喷出的液体污染了的情况下,在对各输送部件进行清洁时,能够共用单一的清洁单元。因此,无需针对每个输送部件分别设置专用的清洁单元。因此,能够在抑制装置的大型化的情况下进行介质的输送中使用的多个输送部件的清洁。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输送部件包括:辊部件,所述辊部件使周面与所述介质接触并旋转,从而能够输送所述介质;和环状的带部件,所述环状的带部件被配置在与所述辊部件不同的位置,所述环状的带部件使带面与所述介质接触并呈环绕状地旋转,从而能够输送所述介质。
根据该结构,在从打印部向利用包括辊部件和带部件在内的多个输送部件输送的介质喷出液体来进行打印的结构中,在辊部件的周面和带部件的带面被污染的情况下,在该辊部件的清洁时和带部件的清洁时,共用单一的清洁单元。因此,无需分别设置辊部件专用的清洁单元和带部件专用的清洁单元,因此,能够在抑制装置的大型化的情况下进行辊部件和带部件的清洁。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清洁单元具有:能够清洁1个输送部件的第1清洁部;和能够在与所述第1清洁部不同的位置处清洁其他输送部件的第2清洁部。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1个输送部件的清洁中使用后的第1清洁部被污染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在与该第1清洁部不同的位置上具有的第2清洁部对其他输送部件进行清洁,因此,能够抑制在其他输送部件的清洁时转印了从1个输送部件上去除的污物的可能性。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清洁单元具有遍及多个绕挂部地搭绕的带状部件,在所述带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带状部件的绕挂于1个绕挂部的部分构成所述第1清洁部,并且,所述带状部件的绕挂于另1个绕挂部的部分构成所述第2清洁部。
根据该结构,只要遍及多个绕挂部地搭绕带状部件,就能够在该带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不同的位置形成第1清洁部和第2清洁部,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可在多个输送部件的清洁中共用的清洁单元。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带状部件在绕挂于所述绕挂部的状态下,其长度方向上的绕挂于所述绕挂部的部分能够向从该绕挂部移位的方向移动。
根据该结构,在第1清洁部和第2清洁部由于对各输送部件的清洁而被污染的情况下,只要移动带状部件,就能够在带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将第1清洁部和第2清洁部替换为还未被污染的部分。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带状部件的在绕挂于所述1个绕挂部的状态下构成所述第1清洁部的部分能够向接近绕挂有构成所述第2清洁部的部分的所述另1个绕挂部的方向移动。
根据该结构,在利用第2清洁部进行清洁的输送部件的污染程度比利用第1清洁部进行清洁的输送部件的污染程度大的情况下,能够将在污染程度较低的输送部件的清洁中所使用的第1清洁部作为清洁污染程度较高的输送部件的第2清洁部再次使用。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带状部件的在其长度方向上构成所述第1清洁部的部分被使用于所述多个输送部件中距所述打印部相对较远的所述输送部件的清洁,另一方面,所述带状部件的在其长度方向上构成所述第2清洁部的部分被使用于所述多个输送部件中、距所述打印部相对较近的所述输送部件的清洁。
通常,在配置在距打印部较近的位置上的输送部件和配置在距打印部较远的位置上的输送部件中,配置在距打印部较远的位置上的输送部件与配置在距打印部较近的位置上的输送部件相比,从打印部喷出的液体的附着导致的污染的程度相对较低。在这方面,根据上述结构,在污染程度相对较高的输送部件的清洁时,能够将污染程度相对较低的输送部件的清洁中所使用的第1清洁部作为第2清洁部再次使用。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清洁单元能够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位,在所述第1位置处,所述带状部件的所述第1清洁部与所述1个输送部件接触而能够清洁该1个输送部件,在所述第2位置处,所述带状部件的所述第2清洁部与所述其他输送部件接触而能够清洁该其他输送部件。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清洁单元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位,能够在第1清洁部对1个输送部件进行清洁的状态和第2清洁部对其他输送部件进行清洁的状态之间切换。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绕挂部沿着与所述输送部件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构成为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和其中间部被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是对该绕挂部朝向所述输送部件施力的力。
根据该结构,利用对绕挂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也施加的作用力,避免了由于对绕挂部的两端施加的力而绕挂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挠曲成不与输送部件接触的状态,从而能够使绕挂于该绕挂部的带状部件与输送部件可靠地接触以进行清洁。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输送部件中,被所述第2清洁部清洁的输送部件是在与所述打印部对置的位置处与所述介质接触的带面呈环绕状地旋转的带部件,被所述第1清洁部清洁的输送部件是在比所述带部件靠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的位置处与所述介质接触的周面旋转的辊部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1清洁部清洁辊部件,另一方面,能够利用第2清洁部清洁带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作为打印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输送带从图1的状态移动至退避位置而盖与打印部接触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使输送带位于打印位置的带移动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使输送带位于退避位置的带移动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输送带位于打印位置的情况下的清洁单元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输送带从图5的状态移动至退避位置的情况下的清洁单元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清洁单元位于带清洁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从输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本实施方式中的清洁单元的一部分时的图。
图9是从输送方向下游侧观察变形例中的清洁单元的一部分时的图。
图10是示出清洁单元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清洁单元的另一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2是作为变形例示出具有余量检测机构的清洁单元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余量检测机构对快用尽状态进行检测时的清洁单元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1:打印机(打印装置);13:输送路径;14:纸张(介质);15:输送部件;16:辊部件;18:打印部;30a:供给驱动辊;30b:供给从动辊;33:第3供给辊对;51:输送带(带部件);51a:带面;52:驱动辊;53:从动辊;55:带框体;55a:基体部;55b:伸缩部;57:凹部;81:带电辊;81a:辊轴;90:清洁单元;91:清洁部件(带状部件);92:基础框架;94a:卷芯;94b:卷芯;95:绕挂部;96:延伸部;97:弹簧;98:滚子;99:辊清洁部(第1清洁部);100:带清洁部(第2清洁部);IP:打印位置;TP:退避位置;RCP:辊清洁位置(第1位置);BCP:带清洁位置(第2位置);X:宽度方向;Y:输送方向;Z:铅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打印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下述喷墨式打印机进行说明,该喷墨式打印机具有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的打印部,向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纸张喷出墨水,由此来打印包括文字及图形等在内的图像。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1具有壳体12作为装置主体,该壳体12呈大致长方体并由多个外装壳等构成,如图1中以较粗的单点划线所示的那样,在该壳体12内具有输送纸张14的输送路径13。并且,壳体12中装配有输送部件15和打印部18,其中,输送部件15通过与纸张14接触而能够沿着输送路径13输送纸张14,打印部18对由输送部件15输送来的纸张14喷出墨水。输送部件15在壳体12内配置于输送路径13的多个部位,构成为包括:多个辊部件16,它们通过旋转来输送纸张14;和输送带(带部件)51,其从铅直方向Z上的重力方向-Z侧(下侧)支承并输送纸张14。辊部件16构成分别配置在输送路径13上的各种辊,例如,后述的供给驱动辊30a、供给从动辊30b和输送驱动辊48、带齿辊49等是辊部件16的一种。输送带51在能够利用带移动部60移动至隔着输送路径13而与打印部18对置的第1位置的状态、即能够使用的状态下被装配于壳体12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部18形成为所谓的行式头(Line head),其行式头具有液体喷出头,所述液体喷出头以与纸张14的输送方向Y交叉(在此为垂直)的宽度方向X为长度方向,并能够在该长度方向的整个范围内同时喷出墨水。并且,为了使以后的说明容易,以宽度方向X中的、从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观察时的左方向(朝向纸面的正面侧的方向)为+X方向,以从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观察时的右方向(朝向纸面的背面侧的方向)为-X方向。
形成为行式头的打印部18通过下述方式来进行打印:从重力相反方向+Z侧(上侧)朝向以支承于输送带51的状态被输送的纸张14喷出墨水。并且,将利用打印部18对纸张14进行打印时的输送带51的位置、即输送带51与打印部18对置的第1位置称作打印位置IP。
输送路径13是由下述路径构成的:比打印部18靠输送方向Y上游侧的第1供给路径21和第2供给路径22;以及比打印部18靠输送方向Y下游侧的第3供给路径23、分支路径24和排出路径25。第1供给路径21是连结纸张盒27和打印部18的路径,其中,纸张盒27以能够插入和拔出的方式设置于壳体12的重力方向-Z侧的底部。并且,在第1供给路径21上设置有拾取辊28和分离辊29,其中,拾取辊28用于将以层叠状态载置于纸张盒27中的纸张14中的最上位的纸张14送出,分离辊29用于将由该拾取辊28送出的纸张14逐张分离。而且,在比分离辊29靠输送方向Y下游侧设置有第1供给辊对31,该第1供给辊对31夹持着从纸张盒27送出的纸张14进行输送。并且,拾取辊28和分离辊29也是辊部件16的一种。
第2供给路径22是连结插入部12b和打印部18的路径,其中,通过打开设置于壳体12的一个侧面的罩12a而使插入部12b露出。并且,第2供给路径22中设置有第2供给辊对32,该第2供给辊对32夹持着从插入部12b插入的纸张14进行输送。而且,在第1供给路径21、第2供给路径22和第3供给路径23汇合的位置设置有第3供给辊对33,并且,在第3供给路径23中设置有第5供给辊对35。并且,所述第1供给辊对31~第3供给辊对33和第5供给辊对35分别由基于未图示的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旋转的圆柱状的供给驱动辊30a和伴随着供给驱动辊30a的旋转而从动旋转的供给从动辊30b构成。
第3供给路径23是被设置成围绕打印部18的路径,并且是用于供暂且通过了打印部18的纸张14再次返回至比打印部18靠上游侧的位置的路径。即,在比打印部18靠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分支机构36,并且,在从排出路径25分支出的分支路径24中设置有能够进行正转和反转这两种旋转的分支辊对37。并且,分支辊对37也是辊部件16的一种。
排出路径25是连结用于排出打印完毕的纸张14的排出口38和打印部18的路径。并且,从排出口38排出的纸张14被载置于载置台39上。并且,在排出路径25中设置有至少1个输送辊对(本实施方式中,第1输送辊对41~第5输送辊对45)。而且,在第3供给路径23中还设置有第6输送辊对46和第7输送辊对47。所述第1输送辊对41~第7输送辊对47夹持着附着有墨水的纸张14进行输送。此外,还存在第3输送辊对33和第5输送辊对35夹持着附着有墨水的纸张14进行输送的情况。
即,第1供给辊对41~第7供给辊对47分别由基于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旋转的圆柱状的输送驱动辊48和伴随着输送驱动辊48的旋转而从动旋转的带齿辊49构成。此外,在输送路径13中,带齿辊49也可以不与输送驱动辊48成对而单独设置。即,在第3供给路径23、分支路径24和排出路径25中,带齿辊49设置在实施了纸张14的打印的面即打印面(即,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喷出而附着的面)所通过的一侧。此外,带齿辊49还设置在输送方向Y上的第1输送辊对41~第7输送辊对47的各输送辊对之间,并且,还设置在各输送辊对与打印部18之间。另一方面,输送驱动辊48设置在未实施纸张14的打印的非打印面、或进行了双面打印的纸张14中的在先被打印了的面所通过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与打印部18对置的打印位置IP的输送带51构成为,通过在利用静电吸附将纸张14支承于成为其外周面的带面51a上的状态下进行环绕来输送纸张14。即,输送带51是张紧架设于2个辊之间的环状的带,2个辊中的一方的辊为被驱动源旋转驱动的驱动辊52,另一方的辊为伴随着带的环绕而旋转的从动辊53。此外,带电辊81构成为,在金属制成的辊轴81a的表面形成有橡胶层,使未图示的板簧与辊轴81a的端部直接接触并施加高压。或者,带电辊81也可以构成为,支承带电辊81的辊轴81a的轴承部形成为导电性轴承(导电性树脂或烧结轴承等),经由该导电性轴承来施加高压。并且,输送带51伴随着驱动辊52的旋转而环绕,在该环绕时,利用与带面51a接触的带电辊81而使输送带51带静电。输送带51利用所带的静电使纸张14吸附于驱动辊52与从动辊53之间形成的重力相反方向+Z侧的平坦的带面51a,在使所吸附的纸张14与打印部18对置的情况下将纸张14向输送方向Y输送。在此,还可以理解为:带面51a借助驱动辊52的旋转而环绕的输送带51以输送方向Y上的驱动辊52与从动辊53的中间位置为中心呈环绕状地旋转。即,可以说,包括辊部件16和输送带51在内的输送部件15通过与纸张14接触并旋转,从而沿着输送路径13输送纸张1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打印部18配设有第1传感器Sa和第2传感器Sb,其中,第1传感器Sa用于在输送方向Y上游侧检测纸张14,第2传感器Sb用于在输送方向Y下游侧检测纸张14。第1传感器Sa和第2传感器Sb是在检测到纸张14时输出规定的信号并成为“接通”的状态的传感器(例如光学式传感器),在纸张14不停滞地被输送带51输送的情况下,在第1传感器Sa变成“接通”之后,在规定时间之后,第2传感器Sb变成“接通”。
且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印机11中具有带移动部60,该带移动部60用于使输送带51从利用打印部18进行打印的打印位置IP向比该打印位置IP远离打印部18的第2位置移动。即,带移动部60具有连杆部件61,该连杆部件61伴随着作为驱动源的马达M的旋转驱动而进行动作。该连杆部件61伴随着马达M的驱动而进行动作,如图1中双点划线的箭头所示的那样,以驱动辊52为中心使从动辊53侧朝向重力方向-Z摆动,从而使输送带51从作为第1位置的打印位置IP移动至比打印位置IP远离打印部18的第2位置。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带51从打印位置IP以驱动辊52为中心旋转(摆动)大约90度后的位置为第2位置,将该第2位置称作退避位置TP。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带51的带面51a在打印位置IP上处于成为大致水平面的水平姿态,在退避位置TP上成为沿着铅直方向Z的大致垂直面的垂直姿态。
另外,输送带51位于该退避位置TP的状态是不进行打印部18对纸张14的打印的状态。因此,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11中,具有例如盖移动机构70,该盖移动机构70使盖71从重力方向-Z侧与不进行打印的状态的打印部18接触并覆盖打印部18,以便通过抑制打印部18内的墨水干燥来维持打印部18的打印性能(例如打印质量)。
该盖移动机构70形成为这样的结构:部件72和部件73在沿着输送方向Y往复移动时借助连杆机构或凸轮机构使盖71沿着铅直方向Z移动(上下移动),其中,所述部件72和部件73是用于保持盖71的部件,所述盖71能够至少将打印部18中的喷出墨水的部分覆盖在封闭空间内。并且,如图1所示,在从打印部18离开后的不覆盖打印部18的状态下,盖71以及构成盖移动机构70的部件(例如,部件72和部件73)被配设在不与如图中以双点划线的箭头所示的那样在打印位置IP与退避位置TP之间移动(摆动)的输送带51接触的位置。换而言之,输送带51以下述方式设置于打印机11中:其在打印位置IP与退避位置TP之间的移动过程中,不与未覆盖打印部18的状态下的盖71和盖移动机构70接触。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印机11中,具有单一的清洁单元90,该清洁单元90具有清洁部件91,该清洁部件91用于去除输送带51和构成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的污物。即,清洁部件91的一部分与供给驱动辊30a的周面接触着的清洁单元90能够伴随着作为未图示的驱动源的马达的旋转驱动而沿着输送方向Y往复移动。并且,利用清洁部件91向输送方向Y的移动而与输送带51的带面51a接触,由此来擦去附着于带面51a的墨水等污物而进行清洁。在后面参照图5对该清洁单元90进行说明。
接下来,对带移动部6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输送带51与打印部18相同地,在宽度方向X上具有长度方向。并且,在宽度方向X上,带移动部60与输送带51的两端部连接。该带移动部60使输送带51在打印位置IP与退避位置TP之间移动。即,固定于蜗轮65的一端的旋转轴64伴随着该蜗轮65的旋转而旋转,所述蜗轮65与蜗杆66啮合,该蜗杆66被固定于带移动部60所具有的马达M的马达轴上。在该旋转轴64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X)上的分离开的两个部位处固定安装有第1连杆板63的一端,在该第1连杆板63的另一端旋转自如地安装有第2连杆板62的一端。这样安装而成的第1连杆板63和第2连杆板62构成了连杆部件61。
使输送带51环绕的驱动辊52和从动辊53各自的辊轴端在输送带51的带宽度方向(在此,X方向)的两侧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带框体55。该带框体55上的将从动辊53的辊轴端支承成能够旋转的部分形成为伸缩部55b,在设将驱动辊52的辊轴端支承成能够旋转的部分为基体部55a时,该伸缩部55b相对于该基体部55a在连结驱动辊52的轴心和从动辊53的轴心的方向上伸缩。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伸缩部55b被设置于带框体55的未图示的施力部件朝向从基体部55a弹出的方向施力。其结果是,支承于伸缩部55b的从动辊53构成为以其与驱动辊52之间的距离变长的方式被施力,从而对悬架于驱动辊52和从动辊53的输送带51施加规定的张力。这样,输送带51被张紧架设于驱动辊52与从动辊53之间。
此外,在带框体55的基体部55a形成有凹部57,凹部57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槽。另一方面,在第2连杆板62的另一端安装有大致圆柱形状的销67,该销67形成为进入到带框体55的凹部57并与带框体55的凹部57卡合的状态。因此,如图3中以实线箭头CW所示那样,利用马达M的驱动而使旋转轴64绕从+X方向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第1连杆板63和第2连杆板62伴随着该旋转轴64的旋转而移动,由此,安装于第2连杆板62的销67使带框体55移动(摆动)。这样,带移动部60使带框体55移动,由此使得输送带51向打印位置IP移动。此外,如图3中以虚线箭头CCW所示那样,利用马达M的驱动而使旋转轴64绕从+X方向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第1连杆板63和第2连杆板62伴随着该旋转轴64的旋转而移动,由此,安装于第2连杆板62的销67使带框体55移动。
如图4所示,输送带51借助基于带移动部60实现的带框体55的移动而移动(摆动)至与图2所示的状态相同的退避位置TP。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M的旋转被转换为与安装于其旋转轴(马达轴)的蜗杆66啮合的蜗轮65的旋转。因此,安装有蜗轮65的旋转轴64以比马达M的转速(蜗杆66的转速)小的旋转角旋转。换而言之,能够利用马达M的旋转而使旋转轴64以高精度的旋转角旋转。此外,蜗轮65的旋转方向为与蜗杆66的旋转方向交叉的方向,因此,在马达M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旋转轴64能够维持其旋转后的旋转角。其结果是,在打印位置IP上形成为大致水平面的输送带51的带面51a被以较高的位置精度被定位,在退避位置TP上形成为大致垂直面的输送带51的带面51a被以较高的位置精度被定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控制马达M的旋转量来检测输送带51被定位在打印位置IP上的状态。另一方面,构成为,利用未图示的检测传感器来检测输送带51被定位在退避位置TP上的状态。当然,也可以构成为,设置用于检测输送带51被定位在打印位置IP上的状态的传感器,利用该所设置的检测传感器来检测输送带51被定位在打印位置IP上的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带51被设置成,不仅在位于打印位置IP的状态下,而且在位于退避位置TP的状态下,也能够呈环绕状地旋转。
如图4所示,在带框体55上设置有纸粉刮板58,该纸粉刮板58用于除掉附着于输送带51的纸粉。纸粉刮板58上设置有延伸设置部,该延伸设置部以横跨位于输送带51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的带框体55的基体部55a之间的方式沿着宽度方向X延伸设置。该延伸设置部构成为,与带面51a接触而将附着于带面51a的纸粉从带面51a上刮除、或者吸附纸粉而将纸粉从带面51a上除掉。
接下来,对清洁单元90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中具有清洁单元90,该清洁单元90具有清洁部件91,该清洁部件91用于擦去并去除(清洁)附着于构成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的周面和输送带51的带面51a的污物(参照图1和图2)。
由织布(网)等的带状部件构成的清洁部件91以在圆轴形状的卷芯上卷成卷筒状的状态被安装于清洁单元90所具有的基础框架92。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洁单元90具有清洁部件91的卷出侧的卷芯94a和卷取侧的卷芯94b,各卷芯94a、94b的两端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基础框架92。并且,卷绕在卷出侧的卷芯94a上的清洁部件91在该卷芯94a的轴线方向(宽度方向X)上具有与输送带51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并被卷取于卷取侧的卷芯94b。在本实施方式中,卷出侧的卷芯94a位于比卷取侧的卷芯94b靠重力相反方向+Z侧即上方的位置。另外,图5中的清洁部件91以大致开始卷出状态被图示出。
此外,清洁单元90具有安装于基础框架92的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该动力传递机构由例如多个齿轮构成,利用该动力传递机构将同样未图示的作为驱动源的马达的旋转驱动传递至卷取侧的卷芯94b,从而使卷芯94b旋转。利用该卷取侧的卷芯94b的旋转而将卷在卷出侧的卷芯94a上的清洁部件91卷出,并在保持着搭绕在多个绕挂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95上的状态下移动,被卷取于卷取侧的卷芯94b,其中,多个绕挂部95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基础框架92。即,清洁部件91是与宽度方向X交叉的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的部件,被设置成能够在其长度方向上移动。
在此,在清洁单元90中设置的多个绕挂部95中,在铅直方向Z上位于最上方的一个绕挂部95在与供给驱动辊30a对置的位置上,经由一对延伸部96而被支承于基础框架92,该一对延伸部96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从基础框架92向上方延伸。此外,在各延伸部96各自的内部具有弹簧97,该弹簧97对设置于延伸部96的末端的绕挂部95朝向供给驱动辊30a施力。即,清洁部件91的、绕挂于延伸部96的末端处设置的绕挂部95的部分与供给驱动辊30a的周面接触。换而言之,清洁部件91的、绕挂于延伸部96的末端处设置的绕挂部95的部分作为清洁供给驱动辊30a的辊清洁部(第1清洁部)99发挥功能。并且,为了便于说明,将绕挂有作为辊清洁部99发挥功能的清洁部件91的该绕挂部95称作第1绕挂部95。
此外,清洁单元90中设置的多个绕挂部95中,在输送方向Y上位于最靠下游侧(图5中为最左侧)的一个绕挂部95被配置成与位于退避位置TP的输送带51对置。并且,为了便于说明,将该绕挂部95称作第2绕挂部95。
在此,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基础框架92的下端部的滚子98沿着未图示的导轨滚动,由此清洁单元90能够沿着输送方向Y滑动移动。即,清洁单元90构成为,例如利用未图示的驱动源(例如致动器)将基础框架92沿着输送方向Y推或拉而使滚子98旋转,从而沿着输送方向Y往复移动(滑动移动)。伴随着该清洁单元90的移动,清洁部件91沿着输送方向Y滑动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滚子98作为使清洁单元90移动的清洁部件移动部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该清洁部件移动部通过使清洁单元90向输送方向Y上游侧移动而使绕挂于第2绕挂部95的清洁部件91位于从位于退避位置TP的输送带51离开的离开位置。位于离开位置的清洁单元90的、绕挂于第1绕挂部95的清洁部件91与供给驱动辊30a的周面接触。即,该离开位置成为清洁单元90的辊清洁部99进行供给驱动辊30a的清洁的辊清洁位置(第1位置)RCP。
此外,清洁部件移动部通过使清洁单元90向输送方向Y下游侧移动而使绕挂于第2绕挂部95的清洁部件91位于与输送带51的带面51a接触的接触位置。即,绕挂于第2绕挂部95的清洁部件91作为清洁输送带51的带清洁部(第2清洁部)100发挥功能。此外,该接触位置成为清洁单元90的带清洁部100进行输送带51的清洁的带清洁位置(第2位置)BCP(参照图8)。因此,清洁单元90被设置成能够借助清洁部件移动部而在辊清洁位置RCP与带清洁位置BCP之间移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在输送带51被推定为已被污染的情况下,进行清洁输送带51的工作处理。此外,在未进行打印部18的打印的情况下等,进行调节输送带51的张力的工作处理。并且,上述的工作处理是通过下述方式来进行的:打印机11的控制部按规定的顺序来控制驱动各驱动源等,其中,所述打印机11的控制部由中央运算处理装置(CPU)及存储装置(存储器)等构成,并控制打印部18中使墨水喷出的处理等打印处理。
如图5所示,在打印机11对纸张14进行打印的情况下,输送带51位于打印位置IP。此时,清洁单元90位于辊清洁位置RCP,辊清洁部99与构成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的周面接触。并且,供给驱动辊30a旋转,以借助第3供给辊对33沿着输送方向Y输送纸张14。即,在输送带51位于打印位置IP的状态下,清洁单元90中,在使辊清洁部99与供给驱动辊30a接触的基础上使供给驱动辊30a旋转,由此来清洁供给驱动辊30a。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供给辊对33是下述这样的结构:与其他辊部件16相比位于打印部18附近,因此,由于打印部18喷出的墨水的雾而导致比其他辊部件16更容易被污染。
在此,当打印机11的控制部推定为由于打印部18的打印动作而使输送带51已被污染时,清洁单元90进行输送带51的清洁工作。并且,该清洁工作是基于第1传感器Sa和第2传感器Sb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的,所述第1传感器Sa和第2传感器Sb在输送方向Y上分别设置于比打印部18靠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位置。具体而言,第1传感器Sa变成“接通”之后,在规定时间内第2传感器Sb没有变成“接通”的情况下,控制部推定为输送带51已被污染。这是因为,在第2传感器Sb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变成“接通”的情况下,控制部推定为在输送带51上纸张14的输送停滞,从打印部18喷出的墨水没有附着于纸张14上,而是附着于输送带51上。
如图6所示,在进行基于清洁单元90的输送带51的清洁工作时,首先,输送带51以驱动辊52为中心转动(摆动)而从打印位置IP移动至退避位置TP。在该输送带51移动到了退避位置TP的状态下,输送带51的带面51a与清洁单元90的带清洁部100对置。此时,清洁单元90保持辊清洁部99与供给驱动辊30a接触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7所示,当输送带51位于退避位置TP时,清洁单元90借助滚子98的旋转而从辊清洁位置RCP滑动移动至带清洁位置BCP。通过该清洁单元90向带清洁位置BCP的移动而使带清洁部100与输送带51的带面51a接触。此时,输送带51被构成带框体55的基体部55a从与带清洁部100接触的接触侧的相反侧支承。即,基体部55a还作为带支承部发挥功能。接着,在带清洁部100接触着的状态下,通过使输送带51呈环绕状地旋转,使得清洁单元90对输送带51进行清洁。此时,伴随着清洁单元90的移动,辊清洁部99从供给驱动辊30a离开。即,在清洁单元90位于带清洁位置BCP的状态下,辊清洁部99成为不与供给驱动辊30a接触的状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由于擦去墨水而被污染的清洁部件91的污物程度而适当地从卷出侧的卷芯94a朝向卷取侧的卷芯94b送出清洁部件91。即,通过使清洁部件91在其长度方向上移位而使卷在卷出侧的卷芯94a上的未使用的清洁部件91作为辊清洁部99重新发挥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将作为辊清洁部99使用的清洁部件91的一部分输送至卷取侧的卷芯94b侧而使其作为带清洁部100被再次使用。通常,位于打印部18附近的输送带51比供给驱动辊30a容易附着从打印部18喷出的墨水。并且,由于输送带51与打印部18对置,因此,更容易附着墨水,污染的程度较大。因此,即使将擦去附着于污染程度较小的供给驱动辊30a上的墨水的辊清洁部99作为擦去附着于污染程度较大的输送带51上的墨水的带清洁部100再次使用,也不用担心输送带51比清洁之前更被污染。
综上所述,清洁单元90是下述这样的结构:能够在辊清洁位置RCP上清洁构成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另一方面,能够在带清洁位置BCP上清洁输送带51的带面51a。即,在清洁包括辊部件16和输送带51在内的多个输送部件15时能够共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单一的清洁单元90。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下述的效果。
(1)在配置在输送路径13的多个部位的多个输送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和输送带51)15被从打印部18喷出的墨水污染了的情况下,当对各输送部件15进行清洁时,共用单一的清洁单元90。因此,无需针对每个输送部件15而分别设置专用的清洁单元90。因此,能够在抑制装置的大型化的情况下进行纸张14的输送中使用的多个输送部件15的清洁。
(2)在从打印部18向利用辊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16和输送带51在内的多个输送部件15输送的纸张14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的结构中,在辊部件16的周面和输送带51的带面51a被污染的情况下,在该辊部件16和输送带51的清洁时,共用单一的清洁单元90。因此,无需分别设置辊部件16专用的清洁单元和输送带51专用的清洁单元90,因此,能够在抑制装置的大型化的情况下进行辊部件16和输送带51的清洁。
(3)即使在1个输送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15的清洁中使用的第1清洁部(辊清洁部)99被污染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在与该第1清洁部99不同的位置上具有的第2清洁部(带清洁部)100对其他输送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输送带51)15进行清洁,因此,能够抑制在进行其他输送部件15的清洁时转印从1个输送部件15去除的污物的可能性。
(4)只要遍及多个绕挂部95地搭绕清洁部件91,就能够在该清洁部件91的长度方向上的不同的位置形成第1清洁部(辊清洁部)99和第2清洁部(带清洁部)100。由此,能够简单地构成能够在多个输送部件15的清洁中共用的清洁单元90。
(5)在第1清洁部(辊清洁部)99和第2清洁部(带清洁部)100由于对各输送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和输送带51)15的清洁而被污染的情况下,只要移动清洁部件91,就能够在清洁部件91的长度方向上将第1清洁部99和第2清洁部100替换为还未被污染的部分。
(6)在利用第2清洁部(带清洁部)100进行清洁的输送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带51)15的污染程度比利用第1清洁部(辊清洁部)99进行清洁的输送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15的污染程度大的情况下,能够将第1清洁部99作为第2清洁部100再次使用。
(7)通常,在配置在距打印部18较近的位置上的输送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输送带51)15和配置在距打印部18较远的位置上的输送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15中,配置在距打印部18较远的位置上的输送部件15与配置在距打印部18较近的位置上的输送部件15相比,从打印部18喷出的墨水的附着导致的污染的程度相对较低。在这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污染程度相对较高的输送部件15的清洁时,将污染程度相对较低的输送部件15的清洁中所使用的第1清洁部(辊清洁部)99作为第2清洁部(带清洁部)100再次使用。
(8)通过使清洁单元90在第1位置(辊清洁位置)RCP与第2位置(带清洁位置)BCP之间移位,能够在第1清洁部(辊清洁部)99对1个输送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15进行清洁的状态和第2清洁部(带清洁部)100对其他输送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输送带51)15进行清洁的状态之间切换。
(9)清洁单元90不同时清洁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和输送带51。因此,与辊清洁部99和带清洁部100分别跟供给驱动辊30a和输送带51接触而同时清洁供给驱动辊30a和输送带51的结构相比,能够减轻从卷芯94a朝向卷芯94b输送清洁部件91时的负载。
(10)由于使从动辊53侧相对于驱动辊52移动以改变辊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容易地使辊移动来调节输送带51的张力。
(11)带移动部60通过使从动辊53沿着以驱动辊52为中心的转动轨迹旋转,而使输送带51在打印位置IP与退避位置TP之间移动(摆动),因此,与例如平行移动相比,能够容易地使输送带51移动至退避位置TP并调节输送带51的张力。
(12)使清洁单元90在带清洁部100与带面51a接触的带清洁位置BCP和带清洁部100从带面51a离开的辊清洁位置RCP之间移动。因此,能够去除输送带51的污物,并且,与始终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输送带51的耐久性。
(13)在被推定为输送带51已被污染的情况下使清洁部件91与输送带51接触,因此,能够适当地去除输送带51的污物,并且,与始终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输送带51的耐久性。
(14)构成带框体55的基体部55a从与带清洁部100的接触侧相反的一侧支承输送带51,由此,带清洁部100可靠地与输送带51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去除输送带51的污物。此外,利用基体部55a来抑制输送带51的由带清洁部100造成的挠曲量,因此,能够提高输送带51的耐久性。
并且,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变更为以下那样的另外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清洁单元90所清洁的输送部件15不限于构成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和输送带51的组合。例如,清洁单元90所清洁的输送部件15也可以是构成第1输送辊对41的输送驱动辊48和输送带51,也可以是多个带齿辊49等只有辊部件16的组合。此外,清洁单元90所清洁的输送部件15的数量不限于2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清洁单元90是能够对沿着输送路径13输送纸张14的多个输送部件15中的2个以上的输送部件15进行清洁的单一的单元。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的打印部18是宽度方向X为长度方向的行式头,因此,构成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也在宽度方向X上形成为长条。并且,将清洁该供给驱动辊30a的清洁单元90也在宽度方向X上形成为长条。因此,在利用基础框架92仅支承第1绕挂部95的两轴端的结构中,存在在第1绕挂部95的宽度方向X的中间部,在铅直方向Z上产生挠曲S而导致无法适当地清洁供给驱动辊30a的可能性。
因此,如图9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可以在绕挂有作为辊清洁部99发挥功能的清洁部件91的第1绕挂部95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间部设置由弹簧等构成的施力部件101。通过利用施力部件101对第1绕挂部95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间部朝重力相反方向+Z侧施力,能够消除那样的挠曲S。并且,可以说,在朝向输送方向Y下游侧突出的第2绕挂部95也相同。
根据该变形例,除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效果外,还得到了以下效果。
(15)通过对绕挂部9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也施加的作用力,避免了由于对绕挂部95的两端施加的力而绕挂部9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挠曲成不与输送部件(该情况下为第3供给辊对33的供给驱动辊30a和输送带51)15接触的状态。即,能够使绕挂于该绕挂部95的清洁部件91与输送部件15适当地接触以进行清洁。
·如图10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清洁单元90也可以是能够清洁位于打印位置IP的输送带51的结构,例如可以是下述这样的清洁单元90:通过以轴102为中心旋转而在辊清洁位置RCP与带清洁位置BCP之间移动。该清洁单元90具有:臂部件103,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102;和清洁部件91,其在臂部件103上设置于与支承于轴10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且,清洁单元90通过以轴102为中心旋转,从而清洁部件91的互不相同的部分与供给驱动辊30a、输送带51接触。即,清洁部件91具有辊清洁部99和带清洁部100。根据该结构,在清洁输送带51时,无需使输送带51移动至退避位置TP,因此,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来清洁多个输送部件15。
·如图11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清洁单元90中,也可以构成为,与第1绕挂部95相同地,在绕挂有作为带清洁部100发挥功能的清洁部件91的一部分的第2绕挂部95也设置延伸部96和弹簧97。根据该结构,带清洁部100被朝向输送方向Y下游侧施力,因此,能够以适当的力使带清洁部100与输送带51接触。
·如图11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清洁单元90,不限于能够在辊清洁位置RCP与带清洁位置BCP之间移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辊清洁部99和带清洁部100同时与供给驱动辊30a和输送带51接触的结构。图11中的清洁单元90与本实施方式相比,带清洁部100的输送方向Y上的突出量变大。根据该结构,无需设置使清洁单元90移动的清洁部件移动部,因此,能够使清洁单元90形成为更简单的结构。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清洁单元90也可以具有检测清洁部件91的余量的余量检测机构110。如图12所示,余量检测机构110具有:挡板111,其安装于基础框架92上;和光遮断器112,其位于清洁单元90的上方。挡板111被设置成能够以安装于基础框架92上的轴113为中心旋转,并且,处于输送方向Y下游侧的一端侧与卷在卷出侧的卷芯94a上的清洁部件91接触。并且,在其另一端侧形成有末端向上折曲而成的折曲部114。另外,通过设置螺旋弹簧等,该挡板111以轴113为中心绕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被施力。另一方面,光遮断器112由彼此对置的发光部115和受光部116构成,受光部116接收来自发光部115的发光。
如图13所示,挡板111基于清洁部件91的余量,保持着其一端侧与卷在卷芯94a上的清洁部件91接触的状态,以轴113为中心旋转。并且,当卷在卷出侧的卷芯94a上的清洁部件91的余量成为较少状态、即所谓的快用尽状态时,折曲部114进入到彼此对置的发光部115与受光部116之间。通过折曲部114的进入,受光部116检测到来自发光部115的发光的遮蔽,从而检测到清洁部件91的余量较少的情况。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更换清洁部件91。此外,余量检测机构110不限于由挡板111和光遮断器112构成的结构,也可以由例如用于测量卷在卷出侧的卷芯94a上的清洁部件91的半径的距离传感器等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1中,不限于控制部基于第1传感器Sa和第2传感器Sb的检测结果来推定输送带51已被污染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输送了比从外部输入的打印数据所指定的纸张14的尺寸小的尺寸的纸张14的情况推定为输送带51已被污染。或者,也可以将打印部18对带面51a进行喷射(flushing)处理的情况、或对带面51a进行用于进行打印部18的喷出不良检测或喷出方法的校正的测试模式(的打印的情况推定为输送带51已被污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悬架有输送带51的2个辊中,也可以并不一定是一方的辊形成为驱动辊52而另一方的辊形成为从动辊53。例如,2个辊也可以全部是从动辊,也可以全部是驱动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送带51也可以是张紧架设于3个以上的多个辊之间的环状的带。并且,该情况下,多个辊中的至少2个辊中的1个辊形成为处于输送带51的摆动中心的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辊52,另1个辊形成为从动辊53,该从动辊53在其与驱动辊52之间形成带面51a,该带面51a与打印部18对置并用于输送纸张1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未必是下述这样的结构:以从动辊53与驱动辊52之间的距离变长的方式对从动辊53施力,由此对输送带51施加打印部18对纸张14进行打印时的张力。例如,也可以是,关于从动辊53与驱动辊52之间的距离,不是通过施力部件的施力,而是通过相对于驱动辊52移动从动辊53的位置而使从动辊53与驱动辊52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由此调节对输送带51施加的张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带框体55的基体部55a也可以不作为支承输送带51的带支承部发挥功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限于下述这样的结构:在控制部推定为输送带51已被污染的情况下,清洁单元90移动至带清洁位置BCP。也可以是,例如,在除打印部18对纸张14进行打印的情况下外还进行喷出墨水的喷射处理的情况下,或者,在利用盖71来覆盖打印部18以维持墨水的喷出性能的压盖处理等、不进行打印部18的打印的情况下,清洁单元90移动至带清洁位置BCP。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打印部18不限于具有液体喷出头、该液体喷出头能够在纸张14的宽度方向X的大致整个范围内同时喷出墨水的所谓的行式头的结构。例如,打印部18也可以是在与纸张14的输送方向Y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往复移动的滑架上具有喷出墨水的液体喷出头的所谓的串式头结构。并且,在串式头结构的情况下,构成为,打印部18的长度方向是滑架的移动方向,将被输送的纸张14向输送方向Y间歇地输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1中,也可以设置从重力方向-Z侧支承由辊部件16输送来的纸张14的支承台来代替输送带51。该情况下,清洁单元90成为能够清洁多个辊部件16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清洁单元90也可以在辊清洁部99和带清洁部100具有各自不同的作为带状部件的清洁部件9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清洁单元90所具有的清洁部件91不限于织布,也可以是无纺布或海绵等。此外,清洁部件91不限于遍及辊清洁部99和带清洁部100地绕挂的带状部件,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清洁部件9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限于清洁部件91只能够从卷出侧的卷芯94a朝向卷取侧的卷芯94b移动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再加上从卷取侧的卷芯94b朝向卷出侧的卷芯94a的方向而能够双向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打印部18所打印的介质不限于纸张14,也可以采用织物或塑料薄膜等其他片状介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打印装置的打印机11也可以是下述这样的流体喷出装置:喷出或喷射墨水以外的其他流体(包括液体、由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成的液状体、凝胶那样的流状体、能够作为流体流动并喷出的固体)来进行打印。例如,也可以是下述这样的液状体喷出装置:喷出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在液晶显示器、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和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彩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来进行打印。此外,也可以是喷出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的流状体发热流状体喷出装置。并且,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所述流体喷出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流体喷出装置。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流体”是指不包括仅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概念,流体中例如含有液体(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包括金属熔液等)、液状体、流状体)等。
于2015年10月22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207761的全部公开内容被以引证的方式援引于此。

Claims (6)

1.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装置具有:
打印部,所述打印部向介质喷出液体来进行打印;
多个输送部件,所述多个输送部件分别配置在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的多个部位,通过与所述介质接触并旋转而能够沿着所述输送路径输送所述介质;以及
单一的清洁单元,所述清洁单元具有带状部件,所述清洁单元能够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位,在所述第1位置处,所述带状部件的第1清洁部与1个输送部件接触而能够清洁该1个输送部件,在所述第2位置处,所述带状部件的处于与所述第1清洁部不同的位置处的第2清洁部与其他输送部件接触而能够清洁该其他输送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输送部件包括:
辊部件,所述辊部件使周面与所述介质接触并旋转,从而能够输送所述介质;和
环状的带部件,所述环状的带部件被配置在与所述辊部件不同的位置,所述环状的带部件使带面与所述介质接触并呈环绕状地旋转,从而能够输送所述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部件遍及多个绕挂部地搭绕,在所述带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带状部件的绕挂于1个绕挂部的部分构成所述第1清洁部,并且,所述带状部件的绕挂于另1个绕挂部的部分构成所述第2清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挂部沿着与所述输送部件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构成为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和其中间部被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是对该绕挂部朝向所述输送部件施力的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输送部件中,被所述第2清洁部清洁的输送部件是在与所述打印部对置的位置处与所述介质接触的带面呈环绕状地旋转的带部件,被所述第1清洁部清洁的输送部件是在比所述带部件靠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的位置处与所述介质接触的周面旋转的辊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的带部件构成为,在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位置与不输送所述介质的非输送位置之间移位,所述清洁单元构成为,在清洁所述辊部件的第1位置与清洁所述环状的带部件的第2位置之间移位,
在所述环状的带部件位于所述输送位置时,所述清洁单元移位到所述第1位置,在所述环状的带部件位于所述非输送位置时,所述清洁单元移位到所述第2位置。
CN201610849548.2A 2015-10-22 2016-09-23 打印装置 Active CN1070208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7761 2015-10-22
JP2015207761A JP6620509B2 (ja) 2015-10-22 2015-10-22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0802A CN107020802A (zh) 2017-08-08
CN107020802B true CN107020802B (zh) 2020-05-01

Family

ID=58562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49548.2A Active CN107020802B (zh) 2015-10-22 2016-09-23 打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27795B2 (zh)
JP (1) JP6620509B2 (zh)
CN (1) CN1070208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72652B2 (ja) 2014-12-18 2019-02-20 株式会社Adeka アクリル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積層してなる積層体
JP6836102B2 (ja) 2016-02-25 2021-0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09130531B (zh) * 2017-11-30 2024-04-12 深圳市思乐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彩票打印终端
US10703092B1 (en) 2019-02-04 2020-07-07 Xerox Corporation Self-advancing cleaner
US11504970B2 (en) * 2019-03-13 2022-11-2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 fluid collectors
US11192394B2 (en) * 2019-05-30 2021-12-07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312162B2 (en) * 2019-05-30 2022-04-26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cleaning device
US11090962B2 (en) 2019-05-30 2021-08-17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375412B2 (ja) * 2019-05-30 2023-11-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273657B2 (en) * 2019-05-30 2022-03-15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1054650A (ja) * 2019-05-30 2021-04-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318768B2 (en) * 2019-05-30 2022-05-03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2015068B (zh) * 2019-05-30 2022-11-1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清洁装置以及具备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7425396B2 (ja) 2019-05-30 2024-01-3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745208B1 (en) * 2019-05-30 2022-11-16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leaning device
JP7425397B2 (ja) 2019-05-30 2024-01-3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148442B2 (en) * 2019-05-30 2021-10-19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326955B2 (ja) * 2019-07-18 2023-08-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シート搬送装置
JP7371402B2 (ja) 2019-09-06 2023-10-3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34565B2 (ja) * 2019-09-30 2023-08-2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51181B2 (ja) * 2019-10-31 2023-09-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1172476A (ja) * 2020-04-23 2021-11-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22095073A (ja) * 2020-12-16 2022-06-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79381A (ja) * 1989-12-08 1991-08-05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H0891635A (ja) * 1994-09-22 1996-04-09 Ricoh Co Ltd 用紙搬送装置
JP3639644B2 (ja) * 1995-09-08 2005-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手段の清掃装置を備えたシート搬送装置
JP2000305375A (ja) * 1999-04-22 2000-11-02 Sharp Corp トナー像転写装置
JP2001125446A (ja) * 1999-10-25 2001-05-11 Ricoh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61454A (ja) * 2002-11-14 2004-06-1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250208A (ja) * 2003-02-21 2004-09-0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096973A (ja) * 2003-09-26 2005-04-14 Kyocera Mita Corp 紙粉除去装置
WO2006133024A2 (en) * 2005-06-06 2006-12-14 Seratek,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tape-rewinding substrate cleaner
JP4705539B2 (ja) * 2006-09-19 2011-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記録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2835A (ja) * 2008-08-26 2010-03-11 Shimizu Seisaku Kk 用紙の紙粉除去装置
JP5152923B2 (ja) * 2009-02-13 2013-02-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6307235B2 (ja) 2013-09-26 2018-04-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20509B2 (ja) 2019-12-18
US20170113476A1 (en) 2017-04-27
CN107020802A (zh) 2017-08-08
US9827795B2 (en) 2017-11-28
JP2017077960A (ja) 2017-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20802B (zh) 打印装置
US85562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lutch assembly
JP4640067B2 (ja) 液滴吐出装置
CN107031203B (zh) 打印装置及运送辊
CN108944040B (zh) 印刷装置以及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
JP449236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550841B2 (ja) 記録装置
JP200619898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013763B2 (ja) 払拭装置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JP2017109811A (ja) 記録装置
US9505242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US8628170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7159972A (ja) 記録装置
JP6746904B2 (ja) 記録装置
JP6714818B2 (ja) 印刷装置
JP2017132043A (ja) 印刷装置
JP2017109812A (ja) 記録装置
JP2018130919A (ja) 記録装置
JP6686669B2 (ja) 印刷装置
JP6841060B2 (ja) 印刷装置
JP2017124637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7109813A (ja) 記録装置
JP2016185865A (ja) 記録装置
JP2016185680A (ja) 記録装置
JP2023077098A (ja) 汚れ防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