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18317A -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18317A
CN107018317A CN201611063562.6A CN201611063562A CN107018317A CN 107018317 A CN107018317 A CN 107018317A CN 201611063562 A CN201611063562 A CN 201611063562A CN 107018317 A CN107018317 A CN 1070183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val
determination unit
thing
picture
camera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635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寿
林寿一
野中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18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183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4Image or video pattern matching; Proximity measures in feature spaces
    • G06V10/75Organisation of the matching processes, e.g. simultaneous or sequential comparisons of image or video features; Coarse-fine approaches, e.g. multi-scale approaches; using context analysis; Selection of dictionaries
    • G06V10/751Comparing pixel values or logical combinations thereof, or feature values having positional relevance, e.g. templ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0002Inspection of images, e.g. flaw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4Computer-aided capture of images, e.g. transfer from script file into camera, check of taken image quality, advice or proposal for image composition or decision on when to tak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能够简易地测定对象物之间的间隔。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具有:图像取得部,其取得拍摄有被排列的多个判定对象物的判定用图像;以及间隔判定部,其根据所述判定用图像中所拍摄的多个所述判定对象物的像,判定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是否适当。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利用照片图像来测定物体的长度和位置等的方法已经实用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根据映入了要测定的对象即对象物和尺寸已知的测定基准的图像来计算对象物的实际尺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81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通过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等测定对象物的情况下,需要在图像中映入测定的对象物和测定基准,所以,存在花费劳力和时间的课题。
并且,存在根据摄像装置与对象物之间的距离、图像上的对象物的尺寸、摄像镜头的焦距来测定对象物的尺寸的方法。但是,根据这种方法,为了计算距离不同的多个对象物之间的间隔,需要按照每个对象物取得图像和距离,存在花费劳力和时间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易地测定对象物之间的间隔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具有:图像取得部,其取得拍摄有被排列的多个判定对象物的判定用图像;以及间隔判定部,其根据所述判定用图像中所拍摄的多个所述判定对象物的像,判定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是否适当。
发明效果
能够提供能够简易地测定对象物之间的间隔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使用例的例子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例子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由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取得的判定用图像的例子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中的第1间隔判定处理的例子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中的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例子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动作的例子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间隔判定处理的例子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间隔判定处理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判定程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示出通过摄像装置1对由并列在同一平面上的多个钢筋构成的构造体2进行摄像的情况的例子的说明图。摄像装置1例如是如下装置:在施工现场等进行使用,取得构造体2的图像,根据所取得的图像判定构成构造体2的钢筋的间隔是否是预先设定的间隔(例如等间隔)。
构造体2具有并列在同一平面上的多个钢筋3和多个钢筋4。构造体2例如由桥面板中使用的格子状排列的多个钢筋3和多个钢筋4构成。钢筋3和钢筋4分别形成为规定直径的棒状。多个钢筋3在同一平面上以规定间隔相互平行地排列。另外,将多个钢筋3排列的方向称为排列方向,将钢筋3延伸的方向称为延伸方向,将包含排列方向和延伸方向的平面称为排列平面。并且,多个钢筋4在与多个钢筋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同一排列平面上以规定间隔相互平行地排列。在图1中,示出在画面的进深方向上取排列方向的例子,但是,该情况下,可以将“排列方向”表达为“进深方向”,或者,虽然稍微带有角度,但是可以广义地表达为“拍摄光轴方向”,还可以表达为“从摄像装置起的距离方向”、“距离变化方向”。并且,在图1的例子中,“延伸方向”可以表达为与其大致正交,所以,可以是“与进深方向正交的方向”这样的与上述记载对应的表达。当然,还可以表达为“画面左右方向”、“视场角方向”、从图4观察的摄像元件面的展开方向、摄像元件的一边的方向、以及X、Y方向。该情况下,排列方向也可以称为“Z方向”。
摄像装置1将从摄像装置1观察排列在进深方向上的钢筋(在图1的例子中为钢筋3)作为判定对象物,取得判定用图像。摄像装置1根据所取得的判定用图像,判定多个对象物是否以规定间隔排列。另外,摄像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进一步判定排列在与摄像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多个其他钢筋(在图1的例子中为钢筋4)是否以规定间隔排列。
图2是示出摄像装置1的结构的例子的框图。
如图2所示,摄像装置1具有镜头11、摄像元件12、信号处理部13、图像处理部14、操作部15、显示部16、存储器I/F17、通信部18、角速度传感器19和主控制部20。
镜头11使透射的光在摄像元件12上成像。镜头11具有摄像镜头、光圈机构、对摄像镜头和光圈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镜头控制部。
摄像镜头使来自被摄体的光线在摄像元件12的摄像面上成像。摄像镜头由多个镜头的组合构成。
光圈机构构成为开闭自如,根据镜头控制部的控制对经由摄像镜头入射到摄像元件的光线的量进行调整。
镜头控制部构成为能够与主控制部20进行通信。镜头控制部根据来自主控制部20的输入或设置在镜头11上的操作部件的操作,分别对摄像镜头和光圈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
并且,摄像镜头具有对焦用的镜头(对焦镜头)、用于变更焦距的镜头(变倍镜头)和中继镜头等。镜头控制部通过使变倍镜头沿着摄像镜头的光轴移动,能够改变焦距。镜头控制部通过检测变倍镜头的位置,能够检测摄像镜头的焦距。并且,镜头控制部通过使对焦镜头沿着摄像镜头的光轴移动,能够改变从摄像镜头的主点到对焦对象即被摄体的距离(被摄体距离)以及从主点到摄像元件12的摄像面的距离(像距离)。镜头控制部通过检测对焦时的对焦镜头的位置(对焦位置),能够检测被摄体距离和像距离。镜头11将焦距、被摄体距离和像距离的检测结果输入到主控制部20。
另外,摄像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代替镜头11而具有能够装配镜头11的安装件。
摄像元件12设置在镜头11的后部、即摄像装置1的壳体的内部侧。摄像元件12具有排列多个对光进行光电转换并蓄积电荷的摄像用像素而构成的摄像面。在各摄像用像素的供光入射的面设置有滤色器。摄像元件12例如由Charge Coupled Devices(CCD: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或其他摄像元件构成。摄像元件12将经由镜头11会聚而在摄像面上成像的被摄体像转换为与光量对应的电信号,由此生成图像信号。
信号处理部13根据主控制部20的控制读出由摄像元件12生成的图像信号。信号处理部13根据主控制部20的控制对所读出的图像信号实施各种信号处理。信号处理部13将实施了信号处理的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图像数据,将其输入到主控制部20。
如上所述,镜头11、摄像元件12和信号处理部13构成摄像部。摄像部是图像取得部的一例。摄像元件12对通过镜头11在摄像面上成像的光进行摄像,由此,摄像部取得图像数据。摄像部通过上述摄像动作取得作为静态图像的图像数据。并且,摄像部连续取得用于作为实时取景画面进行显示的图像数据。例如,摄像部以基于主控制部21的控制的周期,通过信号处理部13读出由摄像元件12进行连续摄像而得到的图像信号,由此,能够取得能够作为实时取景画面进行显示的连续的图像数据。
图像处理部14根据主控制部20的控制对图像数据进行颜色校正、伽马(γ)校正、对比度校正、黑白/彩色模式处理和实时取景画面处理等各种图像处理。并且,图像处理部14根据主控制部20的控制,以JPEG方式对图像数据进行压缩,将其转换为JPEG方式的图像数据即JPEG数据。图像处理部14将JPEG数据输入到主控制部20。
操作部15具有用于供用户进行摄像装置1的各种操作的多个操作部件。操作部件例如包括触摸传感器15t和各种按钮等。触摸传感器15t例如是电阻膜式触摸传感器或静电电容式触摸传感器等。即,触摸传感器15t是取得表示在某个区域内指定的位置的信息的指定位置取得部。触摸传感器15t与后述显示部16的显示面板一体设置,检测表示显示面板的被触摸的位置的信号(触摸位置信号),将检测到的触摸位置信号输入到主控制部20。
显示部16根据从主控制部20输入的图像数据显示画面。显示部16具有显示装置和根据图像数据使显示装置显示画面的驱动电路。显示部16例如具有显示面板作为显示装置。显示面板例如是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或其他的用于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16与上述触摸传感器15t组合成一体来作为触摸面板(触摸屏)发挥功能。显示面板例如设置在以能够从摄像装置1的壳体的背面转动的状态设置的支承体上。支承体以能够以设置在壳体的背面上的铰链的轴为中心转动的状态设置。由此,能够变更显示面板的角度。在该显示部中显示判定结果是一个重要的实施例,但是,也可以设置通信部而显示在远处或外部,还可以不显示检测结果而反映在其他控制中。
存储器I/F17具有能够插入具有多个接触端子的记录介质M的卡槽、以及在将记录介质M插入到卡槽中的情况下与记录介质M的接触端子电连接的接触端子。记录介质M例如是存储卡。存储器I/F17对记录介质M与主控制部20之间的数据的输入输出进行中继。
通信部18是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的接口。通信部18例如通过与未图示的接入点进行无线通信,能够和与接入点连接的网络上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并且,通信部18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点对点模式而与智能手机、节点PC等信息处理装置进行通信。并且,通信部18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与上述信息处理装置进行有线通信。
角速度传感器19检测伴随摄像装置1的壳体的姿势的变化而产生的旋转运动作为角速度信号。角速度传感器19例如是陀螺仪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19例如分别检测将摄像元件12的摄像面的水平方向作为轴的俯仰方向上的旋转运动、将摄像面的垂直方向作为轴的偏航方向上的旋转运动、将镜头11的光轴作为轴的滚动方向上的旋转运动,生成角速度信号。
主控制部20对摄像装置1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主控制部20例如具有CPU和存储器。例如CPU读出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并执行,由此,主控制部20实现各种功能。例如,主控制部20具有操作判定部21、摄像控制部22、显示控制部23、倾斜判定部24、对象提取部25、间隔判定部26和记录控制部27。
操作判定部21判定由操作部15输入的操作。即,操作判定部21识别通过操作部15指示了什么操作。并且,操作判定部21根据从操作部15的触摸传感器15t输入的触摸位置信号,识别触摸了显示面板的哪个位置。
摄像控制部22对各部进行控制来执行用于取得图像的动作。例如,摄像控制部22通过对镜头11输入控制信号,对光圈机构进行驱动而进行曝光控制。并且,摄像控制部22通过对镜头11输入控制信号,对对焦镜头进行驱动而进行对焦处理。具体而言,摄像控制部22根据穿过摄像镜头的光线,进行在搜索区域(AF区)内的任意被摄体处对焦而得到对焦状态的自动对焦(AF)处理。
进而,摄像控制部22通过信号处理部13从摄像元件12读出图像信号来进行A/D转换,由此取得图像数据。例如,摄像控制部22在对焦于判定对象物即钢筋3的状态下取得作为判定用图像的图像数据。
并且,例如,摄像控制部22对信号处理部13进行控制,以使得以预先设定的周期读出由摄像元件12生成的图像信号,由此取得能够在显示部16中作为实时取景画面进行显示的图像数据。
并且,摄像控制部22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进行自动曝光(AE)处理、白平衡(WB)调整处理和其他各种处理。
显示控制部23对基于显示部16的显示处理进行控制。例如,显示控制部23通过对显示部16输入图像数据,使显示部16的显示装置显示画面。例如,显示控制部23对显示部16输入通过摄像动作而取得的图像数据,由此使显示部16进行静态图像的显示。并且,显示控制部23对显示部16输入由摄像部连续取得的图像数据,由此使显示部16进行实时取景画面显示。
进而,显示控制部23根据各种设定信息和摄像装置1的状态等,生成用于使显示部16显示包含各种图标和文字等显示在内的屏幕显示器(OSD)的OSD数据。例如,显示控制部23生成用于使显示部16的显示装置显示摄像装置1的拍摄模式、各种设定信息、电池余量、可拍摄张数、可拍摄时间以及AF区等各种信息的OSD数据。显示控制部23将图像数据输入到显示部16,该图像数据叠加了基于OSD数据的OSD。
倾斜判定部24根据由角速度传感器19检测到的角速度信号,计算镜头11的摄像镜头的光轴相对于判定对象物的倾斜。例如,在将桥面板中使用的格子状排列的多个钢筋3作为判定对象物的情况下,钢筋3的排列平面成为与水平面平行的面。该情况下,倾斜判定部24计算摄像镜头的光轴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
对象提取部25从图像中提取判定对象物。例如,在将桥面板中使用的格子状排列的多个钢筋3作为判定对象物的情况下,对象提取部25从图像中提取钢筋3。首先,对象提取部25从图像中提取作为判定基准的对象物(基准对象物)。接着,对象提取部25从图像中提取与基准对象物进行比较的对象物(比较对象物)。例如,对象提取部25使用空间识别、图案识别或物体识别等,提取映入判定用图像中的钢筋3。具体而言,对象提取部25通过从图像中提取棒状的物体,提取构成为构造体2的多个钢筋3作为判定对象物。进而,对象提取部25也可以构成为根据颜色或花纹来提取钢筋3。
间隔判定部26根据映入判定用图像中的多个钢筋3的像,判定多个钢筋3的间隔是否适当。例如,判定多个钢筋3是否以预定间隔(例如等间隔)排列。进而,间隔判定部26也可以构成为根据多个对象物的间隔是否适当来进行警告显示。即,间隔判定部26在判定为多个对象物的间隔不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显示部16中显示该意思。进而,间隔判定部26也可以在显示部16中显示的判定用图像上明示间隔不适当的对象物。间隔判定部26具有进行第1间隔判定处理的第1间隔判定部28和进行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第2间隔判定部29。
第1间隔判定部28进行如下的第1间隔判定处理:通过对映入判定用图像中的多个钢筋3的直径进行比较,判定多个钢筋3是否以预定间隔(例如等间隔等)排列。第1间隔判定部28进行的第1间隔判定处理在后面叙述。
第2间隔判定部29进行如下的第2间隔判定处理:根据映入判定用图像中的多个钢筋3的位置和判定用图像摄像时的镜头11的摄像镜头的光轴的倾斜,判定多个钢筋3是否以预定间隔(例如等间隔等)排列。第2间隔判定部29进行的第2间隔判定处理在后面叙述。
间隔判定部26根据第1间隔判定部28进行的第1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和第2间隔判定部29进行的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的双方或任意一方,综合判定多个钢筋3的排列是否适当。例如,在第1间隔判定部28进行的第1间隔判定处理和第2间隔判定部29进行的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双方中判定为多个钢筋3以预定间隔排列的情况下,间隔判定部26判定为多个钢筋3的排列适当。并且,例如,间隔判定部26也可以构成为,在第1间隔判定部28进行的第1间隔判定处理和第2间隔判定部29进行的第2间隔判定处理中的任意一方中判定为多个钢筋3以预定间隔排列的情况下,判定为多个钢筋3的排列适当。
记录控制部27对通过摄像动作而取得的图像数据进行文件化,将其写入装配在存储器I/F17上的记录介质M中。并且,记录控制部27将上述判定处理的结果写入装配在存储器I/F17上的记录介质M中。并且,记录控制部27也可以构成为将判定用图像和判定处理的结果关联起来写入装配在存储器I/F17上的记录介质M中。例如,记录控制部27也可以构成为,将第1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综合的判定结果中的任意一方或多方和判定用图像关联起来写入装配在存储器I/F17上的记录介质M中。
接着,对第1间隔判定部28进行的第1间隔判定处理进行说明。图3示出由摄像部取得的判定用图像31的例子。在判定用图像31中拍摄有3个钢筋3和多个钢筋4。另外,按照离摄像装置1从近到远的顺序称为钢筋3a、钢筋3b、钢筋3c。并且,设将钢筋3b作为基准对象物进行处理,将钢筋3b前后的钢筋3a和钢筋3c作为比较对象物进行处理。另外,这里,成为摄像元件的横向(X方向)和测定对象的延伸方向完全一致的图,但是,追记了如下情况:即使存在旋转,如果通过马达等致动器对摄像元件的旋转校正也能够进行图像处理的校正,则能够取得同样的图像。具有这种结构(摄像元件位置变更部、旋转图像处理部)的情况也进入本申请的范畴。并且,这里,设钢筋与钢筋之间为间隔,但是,如果观察间隔与间隔之间的钢筋部,则当然也能够观察钢筋的粗细度的均匀性。并且,不需要是棒状的部件,即使是踏脚石这样的部件,也能够以同样的效果进行测定。
第1间隔判定部28根据判定用图像31中的钢筋3a的直径rn、钢筋3b的直径r0和钢筋3c的直径rf的关系,判定多个钢筋3是否以预定间隔排列。
例如,第1间隔判定部28判定多个钢筋3是否以等间隔排列。图4是从钢筋3的延伸方向观察摄像装置1和钢筋3的位置关系的图。如图4所示,设钢筋3a、钢筋3b和钢筋3c的实际的直径为R,设与作为基准的钢筋3b之间的被摄体距离为L,设从摄像面到摄像镜头的主点P的距离(焦距)为X。
这里,设钢筋3a、钢筋3b和钢筋3c以间隔ΔK排列在排列平面上。并且,设摄像镜头的光轴和排列平面所成的角为θ。该情况下,钢筋3a与钢筋3b的被摄体距离之差以及钢筋3a与钢筋3c的被摄体距离之差即ΔL能够用ΔL=ΔK·cosθ表示。在多个钢筋3以等间隔排列的情况下,下式成立。
r0=R·X/L…(数学式1)
rn=R·X/(L-ΔL)…(数学式2)
rf=R·X/(L+ΔL)…(数学式3)
根据数学式2,能够导出下式。
ΔL=L-R·X/rn…(数学式4)
并且,根据数学式3,能够导出下式。
ΔL=R·X/rf-L…(数学式5)
在数学式4和数学式5中,左边相等,所以,下式成立。
L-R·X/rn=R·X/rf-L…(数学式6)
根据数学式6,下式成立。
X·R((1/rf)+(1/rn))=2L…(数学式7)
并且,根据数学式1,能够导出下式。
X·R=r0·L…(数学式8)。
通过在数学式7中代入数学式8,能够导出下式。
(r0/rf)+(r0/rn)=2…(数学式9)
第1间隔判定部28根据判定用图像31,分别计算钢筋3a的直径rn、钢筋3b的直径r0和钢筋3c的直径rf。第1间隔判定部28在将直径rn、直径r0和直径rf的值代入数学式9中而使数学式9成立的情况下,判定为钢筋3a、钢筋3b和钢筋3c以等间隔排列。另外,这里,说明了将3根钢筋3作为对象来判定间隔的例子,但是,第1间隔判定部28通过变更作为基准对象物的钢筋来判定间隔,还能够判定4根以上的钢筋的间隔。
另外,考虑到实际上钢筋3无法严格地以等间隔排列,所以,也可以在第1间隔判定部28进行的钢筋3a、钢筋3b和钢筋3c是否以等间隔排列的判定中设置余量。例如,第1间隔判定部28也可以构成为,在(r0/rf)+(r0/rn)≒2的情况下判定为钢筋3a、钢筋3b和钢筋3c以等间隔排列。进而,第1间隔判定部28也可以构成为,在(r0/rf)+(r0/rn)的值在任意设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为钢筋3a、钢筋3b和钢筋3c以等间隔排列。
接着,对第2间隔判定部29进行的第2间隔判定处理进行说明。第2间隔判定部29根据图3所示的判定用图像31中的钢筋3a与钢筋3b之间的间隔Δy1和钢筋3b与钢筋3c之间的间隔Δy2的关系,判定多个钢筋3是否以预定间隔排列。另外,设将钢筋3b作为基准对象物进行处理,将钢筋3b前后的钢筋3a和钢筋3c作为比较对象物进行处理。
例如,第2间隔判定部29判定在作为基准的钢筋3b和摄像镜头的光轴(摄像光轴)交叉的状态下是否排列为钢筋3b与钢筋3a之间的间隔和钢筋3b与钢筋3c之间的间隔相等。图5是从钢筋3的延伸方向观察摄像装置1和钢筋3的位置关系的图。如图5所示,设与钢筋3b之间的被摄体距离为L,设从摄像面到摄像镜头的主点P的距离(焦距)为X。设空间上的钢筋3a的位置为点A、钢筋3b的位置为点B、钢筋3c的位置为点C。设摄像光轴上位于与点A相同的被摄体距离处的点为点D,设像光轴上位于与点C相同的被摄体距离处的点为点E。设主点P与点A的延长线和点E处与摄像光轴正交的平面交叉的点为点F。设从点A起与摄像光轴平行地延伸的辅助线和点E处与摄像光轴正交的平面交叉的点为点G。并且,设摄像面上的拍摄有钢筋3a的位置为点H,设拍摄有钢筋3b的位置为点I,设拍摄有钢筋3c的位置为点J。
这里,设钢筋3a、钢筋3b和钢筋3c以间隔ΔK排列在排列平面上。并且,设摄像镜头的光轴和排列平面所成的角为θ。该情况下,钢筋3a与钢筋3b的被摄体距离之差以及钢筋3b与钢筋3c的被摄体距离之差即ΔL能够用ΔL=ΔK·cosθ表示。
当设钢筋3a、钢筋3b和钢筋3c以等间隔排列在排列平面上时,三角形ABD和三角形CBE全等,所以,从点D到点B的间隔和从点E到点B的间隔的长度为ΔL,是相等的,从点D到点A的间隔和从点E到点C的间隔为ΔY1,是相等的。并且,三角形JIP和三角形CEP相似,所以,点J与点I之间的间隔Δy1用下式表示。
Δy1=X·ΔY1/(L+ΔL)…(数学式10)
并且,三角形HIP和三角形FEP相似,所以,点H与点I之间的间隔Δy2用下式表示。
Δy2=X·(ΔY1+ΔY2)/(L+ΔL)…(数学式11)
并且,三角形HIP和三角形FAG相似,所以,点F与点G之间的间隔ΔY2用下式表示。
ΔY2=2ΔL·Δy2/X…(数学式12)
并且,从点D到点A的间隔和从点E到点C的间隔即ΔY1用下式表示。
ΔY1=ΔL·tanθ…(数学式13)
通过在数学式11中代入数学式12,能够导出下式。
Δy2=X·(ΔY1+2ΔL·Δy2/X)/(L+ΔL)…(数学式14)
根据数学式14,能够导出下式。
Δy2(L+ΔL)=X·ΔY1+2ΔL·Δy2…(数学式15)
进而,通过在数学式15中代入数学式13,能够导出下式。
Δy2(L+ΔL)=X·ΔL·tanθ+2ΔL·Δy2…(数学式16)
并且,通过对数学式10进行变形,能够导出下式。
Δy1(L+ΔL)=X·ΔY1…(数学式17)
进而,通过在数学式17中代入数学式13,能够导出下式。
Δy1(L+ΔL)=X·ΔL·tanθ…(数学式18)
进而,使用数学式16和数学式18表示Δy1和Δy2的比率,能够导出下式,
Δy2/Δy1=(X·ΔL·tanθ+2ΔL·Δy2)/(X·ΔL·tanθ)…(数学式19)
通过对数学式19进行变形,能够导出下式。
Δy2/Δy1=1+(2·Δy2)/(X·tanθ)…(数学式20)
第2间隔判定部29根据判定用图像31,分别计算钢筋3a与钢筋3b之间的间隔Δy1和钢筋3b与钢筋3c之间的间隔Δy2。第2间隔判定部29在将间隔Δy1、间隔Δy2、焦距X和倾斜θ的值代入数学式20中而使数学式20成立的情况下,判定为钢筋3a、钢筋3b和钢筋3c以等间隔排列。另外,这里,说明了将3根钢筋3作为对象来判定间隔的例子,但是,第2间隔判定部29通过变更作为基准对象物的钢筋来判定间隔,还能够判定4根以上的钢筋的间隔。
另外,考虑到实际上钢筋3无法严格地以等间隔排列,所以,也可以在第2间隔判定部29进行的钢筋3a、钢筋3b和钢筋3c是否以等间隔排列的判定中设置余量。例如,第2间隔判定部29也可以构成为,在Δy2/Δy1≒1+(2·Δy2)/(X·tanθ)的情况下判定为钢筋3a、钢筋3b和钢筋3c以等间隔排列。进而,第2间隔判定部29也可以构成为,在Δy2/Δy1与1+(2·Δy2)/(X·tanθ)之差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为钢筋3a、钢筋3b和钢筋3c以等间隔排列。
图6~图8是用于说明摄像装置1的动作的例子的流程图。图6是用于说明与摄像装置1的模式选择有关的处理的流程图。
摄像装置1的主控制部20分别判定是否选择了拍摄模式(步骤S11)、是否选择了间隔判定模式(步骤S12)、是否选择了再现模式(步骤S13)。
在步骤S11中判定为选择了拍摄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1:是),主控制部20执行拍摄处理(步骤S14),转移到步骤S17。拍摄处理是摄像装置1根据操作来执行摄像动作并记录图像数据的处理。
在步骤S12中判定为选择了间隔判定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2:是),主控制部20执行间隔判定处理(步骤S15),转移到步骤S17。间隔判定处理是判定钢筋3等多个对象物的间隔是否是预先设定的间隔的处理。
在步骤S13中判定为选择了再现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3:是),主控制部20执行再现处理(步骤S16),转移到步骤S17。再现处理是摄像装置1根据操作来再现记录介质M中记录的文件并将其显示在显示部16中的处理。
在步骤S13中判定为未选择再现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3:否),主控制部20判断是否结束动作(步骤S17)。主控制部20在不结束动作的情况下(步骤S17:否),返回步骤S11。并且,主控制部20在结束动作的情况下(步骤S17:是),结束图6的处理。
图7和图8是用于说明图6的步骤S15所示的间隔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主控制部20通过摄像部取得能够作为实时取景画面进行显示的图像数据(步骤S21)。主控制部20执行使显示部16显示步骤S21中取得的图像数据的实时取景画面显示(步骤S22)。
主控制部20通过对象提取部25从图像数据中提取基准对象物(步骤S23)。主控制部20例如从图像数据中提取棒状且从摄像装置1观察在里侧并列排列3个的钢筋3中的正中间的一个作为基准对象物。
主控制部20判定步骤S23中是否提取出基准对象物(步骤S24)。主控制部20在判定为提取出基准对象物的情况下(步骤S24:是),通过对象提取部25从图像数据中提取比较对象物(步骤S25)。主控制部20例如从图像数据中提取棒状且从摄像装置1观察在里侧排列且与基准对象物相邻的2个钢筋作为比较对象物。
主控制部20判定是否提取出比较对象物(步骤S26)。主控制部20在步骤S24中判定为未提取出基准对象物的情况下(步骤S24:否),或在步骤S26中判定为未提取出比较对象物的情况下(步骤S26:否),输出警告(步骤S27),结束间隔判定处理。例如,由于未在视场角内提取出基准对象物或基准对象物和比较对象物双方,所以,主控制部20通过显示部16输出提示修正摄像装置1的朝向的警告显示。并且,本身不是等排列的情况可以作为问题而显示不良情况标记,也可以在测定对象物的图像上显示哪个部分的测定存在问题来明确问题点。当然,也可以联合根据测定结果修正对象物的排列这样的机构。并且,在检查的姿势较差时,进行检查的装置也可以采用对角度、位置、视场角进行校正这样的进行自动化的应用。
主控制部20在步骤S26中判定为提取出比较对象物的情况下(步骤S26:是),判定是否对焦于判定对象物(步骤S28)。例如,主控制部20判定是否对焦于基准对象物和比较对象物双方。另外,主控制部20也可以构成为根据通常的摄像处理时的对焦的基准来判定是否对焦,还可以构成为如果是能够执行上述第1间隔判定处理和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对焦程度则判断为对焦。
主控制部20在判定为未对焦于判定对象物的情况下(步骤S28:否),进行自动对焦处理(步骤S29),返回步骤S28的处理。另外,主控制部20也可以构成为,在即使进行步骤S29的自动对焦处理也未对焦于判定对象物的情况下,通过对镜头11的光圈机构进行控制来加深景深。例如,主控制部20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成为能够进行泛焦的光圈值而省略步骤S28和步骤S29。
主控制部20在判定为对焦于判定对象物的情况下(步骤S28:是),通过执行摄像动作来取得判定用图像(步骤S30)。
并且,主控制部20取得判定用图像的取得时的摄像光轴的倾斜(步骤S31)。主控制部20取得摄像光轴相对于与进行判定的间隔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倾斜。例如,在如本例那样将桥面板中使用的钢筋3的排列作为判定对象的情况下,假设钢筋的延伸方向和排列方向与水平面平行。因此,主控制部20取得摄像光轴相对于判定用图像的取得时的水平面的倾斜。
主控制部20判断是否根据第1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和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的双方进行间隔判定(步骤S32)。
主控制部20在判断为根据第1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和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的双方进行间隔判定的情况下(步骤S32:是),根据步骤S30中取得的判定用图像,通过第1间隔判定部28执行第1间隔判定处理,根据步骤S30中取得的判定用图像和步骤S31中取得的倾斜,通过第2间隔判定部29执行第2间隔判定处理,根据第1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和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的双方判定多个钢筋3的排列是否适当(步骤S33),结束间隔判定处理。例如,主控制部20在第1间隔判定部28进行的第1间隔判定处理和第2间隔判定部29进行的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双方中判定为多个钢筋3以预定间隔排列的情况下,判定为多个钢筋3的排列适当。并且,例如,主控制部20也可以构成为,在第1间隔判定部28进行的第1间隔判定处理和第2间隔判定部29进行的第2间隔判定处理中的任意一方中判定为多个钢筋3以预定间隔排列的情况下,判定为多个钢筋3的排列适当。
主控制部20在步骤S32中判断为不根据第1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和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的双方进行间隔判定的情况下(步骤S32:否),判断是否执行第1间隔判定处理(步骤S34)。主控制部20在步骤S34中判断为执行第1间隔判定处理的情况下(步骤S34:是),根据步骤S30中取得的判定用图像,通过第1间隔判定部28执行第1间隔判定处理,根据第1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判定多个钢筋3的排列是否适当(步骤S35),结束间隔判定处理。
并且,主控制部20在步骤S34中判断为不执行第1间隔判定处理的情况下(步骤S34:否),根据步骤S30中取得的判定用图像和步骤S31中取得的倾斜,通过第2间隔判定部29执行第2间隔判定处理,根据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判定多个钢筋3的排列是否适当(步骤S36),结束间隔判定处理。
进而,主控制部20也可以构成为,将第1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综合的判定结果中的任意一方或多方和判定用图像关联起来写入装配在存储器I/F17上的记录介质M中,作为间隔判定处理的结果。
如上所述,摄像装置1对排列在平面上的钢筋3进行摄像并取得判定用图像,根据映入所取得的判定用图像中的多个钢筋3的像,判定多个钢筋3是否以预定间隔排列。由此,摄像装置1不检测对象物与摄像装置1之间的距离,能够根据判定用图像的信息来判定多个钢筋3的排列是否适当。
并且,如上所述,摄像装置1根据第1间隔判定处理和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双方或任意一方来判定多个钢筋3的排列是否适当,在第1间隔判定处理中,通过对映入判定用图像中的多个钢筋3的直径进行比较,判定多个钢筋3是否以预定间隔排列,在第2间隔判定处理中,根据映入判定用图像中的多个钢筋3的位置和判定用图像摄像时的镜头11的摄像镜头的光轴的倾斜,判定多个钢筋3是否以预定间隔排列。
根据第1间隔判定处理,在不具有在判定用图像摄像时检测摄像镜头的倾斜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判定多个钢筋3是否以预定间隔排列。由此,摄像装置1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判定多个钢筋3的排列是否适当。
根据第2间隔判定处理,通过检测判定用图像摄像时的摄像装置1的状态作为倾斜,能够更加严格地判定多个钢筋3是否以预定间隔排列。由此,摄像装置1能够高精度地判定多个钢筋3的排列是否适当。
并且,通过使用第1间隔判定处理和第2间隔判定处理的双方,摄像装置1能够在双方的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下判定为多个钢筋3的排列不适当。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判定多个钢筋3的排列是否适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摄像装置1对钢筋3进行摄像并取得判定用图像、根据所取得的判定用图像判定多个钢筋3的排列是否适当的结构,但是不限于该结构。摄像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根据记录介质M中存储的图像数据进行第1间隔判定处理。并且,摄像装置1还可以构成为在对记录介质M中存储的图像数据附加了摄像时的倾斜的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记录介质M中存储的图像数据进行第2间隔判定处理。总之,摄像装置1可以通过摄像来取得判定用图像,也可以通过从记录介质M读取图像数据来取得判定用图像。摄像装置1只要具有取得判定用图像的图像取得部的功能即可。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摄像装置1通过进行对焦处理而取得对焦于基准对象物和比较对象物的双方的判定用图像的结构,但是不限于该结构。摄像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对对焦镜头进行驱动并进行连拍,取得多张图像,通过使用所取得的多张图像进行深度合成,生成深度合成图像,使用深度合成图像作为判定用图像。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摄像装置1判定桥面板中使用的从摄像装置1观察在进深方向上并列的钢筋3的间隔是否适当的结构,但是不限于该结构。摄像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判定在与钢筋3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钢筋4的间隔是否适当。该情况下,摄像装置1提取判定用图像中所拍摄的钢筋4,根据判定用图像中的多个钢筋4的间隔,判定钢筋4的间隔是否适当。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摄像装置1判定桥面板中使用的钢筋3的间隔是否适当的结构,但是不限于该结构。摄像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判定墙壁或天花板等平面排列的钢筋、梁或柱子中使用的分布钢筋(带钢筋)的间隔是否适当。该情况下,摄像装置1根据摄像镜头的光轴相对于要进行判定的对象钢筋的延伸方向和排列方向所成的面的倾斜和判定用图像,判定钢筋的间隔是否适当。
并且,摄像装置1也可以具有通过GPS识别自身位置的功能。根据这种结构,摄像装置1预先取得包含每个施工案件的施工名称、每个施工名称的施工场所的一览、每个施工场所的部位名的一览和表示每个部位名的钢筋的配置的钢筋配置图等在内的设计信息,将通过GPS识别出的自身位置与位置信息和设定信息进行核对,由此,能够在取得判定用图像时识别进行设计信息中的哪个部位的钢筋的判定。即,摄像装置1能够根据设计信息和位置信息识别作为间隔判定对象的钢筋的排列方向和延伸方向。由此,摄像装置1能够识别作为间隔判定对象的钢筋的排列方向和延伸方向而与用户操作无关,所以,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上述第2间隔判定处理。并且,通过在设计信息上记录间隔判定完成的部位,能够防止多次对相同部位进行间隔判定。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多个钢筋的间隔作为间隔判定对象的例子,但是不限于该结构。摄像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除了钢筋以外,还判定钢骨、墙壁的孔、线路的轨道和枕木或桥墩部等的间隔是否适当。当然,不需要限于建筑物或构造物,当然能够应用于工厂制造出的制造物的制造成果管理、利用显微镜观察的微细构造的排列、微细部件的制造成果、其安装和加工时的问题发现、利用内窥镜观察的内部构造的规则性判定。如果是由摄像元件和将对象物的像引导至该摄像元件的光学系统构成的系统,则通过利用像倍率根据距离的差异而变化的性质,能够应用于任何用途。即,如果是根据基于距离差的像倍率变化而产生的几何学的关系式,则成为本申请覆盖的范畴。进而,当然也可以采用如果不是等间隔的话是什么样、哪个部分不是等间隔等、具体显示存在问题的部分的应用。例如,如果作为自动修理机器人等的眼睛而联合,则成为正确排列的修正作业也能够实现自动化。并且,除了是否是等间隔以外,还可以采用判定是否是特定间隔的应用,只要对各数学式的比和常数进行变更即可。如果能够掌握间隔,则能够进行双足步行、多足步行的机器人等的步幅的控制等,需要根据间隔而止步,所以,能够防止无用的动作和机器人的故障、破坏。并且,也可以代替盲杖等或以对其进行辅助的形式来实现为了眼睛不方便的人而设置的盲文块等的掌握。不仅停留于间隔是否是等间隔,在不是等间隔的情况下,如果判定后续位于何处,则还能够进行中断检测。判定与检测到的图像类似的类似图像位于何处即可,人行横道等成为代表例,但是,还可以应用于规则的排列在何处中断的判断等。因此,能够根据摄像结果瞬间掌握对象物的特定规则的本申请成为在各种设备的自动化、用户的辅助方面发挥作用的非常有用的发明。
并且,通过在现有的一般拍摄用的照相机中搭载与间隔判定部26对应的功能,能够实现上述摄像装置1的结构。例如,由于能够通过在一般的照相机中搭载应用来实现,所以,能够期待摄像装置1的批量生产效果带来的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用户接口的亲和性的提高带来的应用性的提高等。
并且,上这种摄像装置1的摄像部、显示部和间隔判定部等各种结构通过分散搭载于能够通信的多个装置中,也可以作为系统来实现。通过这样将摄像装置1的各种结构分散搭载于多个装置中,能够实现摄像装置的简单化、小型化和轻量化。由此,通过将摄像部搭载于无人机等无人飞行装置等中、将显示部和间隔判定部搭载于能够与无人机进行通信的智能手机等信息处理装置中,容易进行人很难确认的场所的对象间隔的判定。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功能不停留于使用硬件构成,也可以使用软件使计算机读入记载了各功能的程序来实现。并且,各功能可以适当选择软件、硬件中的任意一方来构成。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并且,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的适当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素中删除若干个结构要素。进而,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只要是对具有间隔地配置的部分进行拍摄、判定该间隔中的位置关系并显示该意思的设备,则能够考虑利用本申请。
标号说明
1:摄像装置;2:构造体;3:钢筋;4:钢筋;11:镜头;12:摄像元件;13:信号处理部;14:图像处理部;15:操作部;15t:触摸传感器;16:显示部;17:存储器I/F;18:通信部;19:角速度传感器;20:主控制部;21:操作判定部;22:摄像控制部;23:显示控制部;24:倾斜判定部;25:对象提取部;26:间隔判定部;27:记录控制部;28:第1间隔判定部;29:第2间隔判定部。

Claims (12)

1.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
图像取得部,其取得拍摄有被排列的多个判定对象物的判定用图像;以及
间隔判定部,其根据所述判定用图像中所拍摄的多个所述判定对象物的像,判定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是否适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间隔判定部对基准对象物的像和一对比较对象物的像进行比较,判定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是否适当,所述基准对象物是所述判定用图像中所拍摄的多个所述判定对象物中的一个,所述一对比较对象物是与所述基准对象物相邻的所述判定对象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部,
所述间隔判定部在判定为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不适当的情况下,在所述显示部中显示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不适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间隔判定部具有第1间隔判定部,该第1间隔判定部在所述基准对象物的像的尺寸与一对所述比较对象物中的一方的像的尺寸之比和所述基准对象物的像的尺寸与一对所述比较对象物中的另一方的像的尺寸之比为预先设定的关系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适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有倾斜判定部,该倾斜判定部判定所述判定用图像的摄像时的摄像光轴相对于所述判定对象物的排列平面的倾斜,
所述间隔判定部具有第2间隔判定部,该第2间隔判定部在所述基准对象物的像的位置与一对所述比较对象物中的一方的像的位置之间的间隔、所述基准对象物的像的位置与一对所述比较对象物中的另一方的像的位置之间的间隔、所述判定用图像的摄像时的焦距、所述倾斜为预先设定的关系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适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有倾斜判定部,该倾斜判定部判定所述判定用图像的摄像时的摄像光轴相对于所述判定对象物的排列平面的倾斜,
所述间隔判定部具有第1间隔判定部,该第1间隔判定部在所述基准对象物的像的尺寸与一对所述比较对象物中的一方的像的尺寸之比和所述基准对象物的像的尺寸与一对所述比较对象物中的另一方的像的尺寸之比为预先设定的关系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适当,
所述间隔判定部具有第2间隔判定部,该第2间隔判定部在所述基准对象物的像的位置与一对所述比较对象物中的一方的像的位置之间的间隔、所述基准对象物的像的位置与一对所述比较对象物中的另一方的像的位置之间的间隔、所述判定用图像的摄像时的焦距、所述倾斜为预先设定的关系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适当,
根据所述第1间隔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和所述第2间隔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判定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是否适当。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第1间隔判定部在多个所述判定对象物的像的尺寸以预先设定的比率变化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适当。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第2间隔判定部在多个所述判定对象物的像的位置为所述基准对象物与所述比较对象物之间的间隔根据所述倾斜、所述焦距而变化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适当。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第1间隔判定部在设所述基准对象物的像的尺寸为r0、一对所述比较对象物中的一方的像的尺寸为rn、一对所述比较对象物中的另一方的像的尺寸之为rf时,在式(9)成立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是预先设定的间隔,
(r0/rf)+(r0/rn)=2…(9)。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第2间隔判定部在设所述基准对象物的像的位置与一对所述比较对象物中的一方的像的位置之间的间隔为Δy1、所述基准对象物的像的位置与一对所述比较对象物中的另一方的像的位置之间的间隔为Δy2、所述判定用图像的摄像时的焦距为X、所述倾斜为tanθ时,在式(20)成立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是预先设定的间隔,
Δy2/Δy1=1+(2·Δy2)/(X·tanθ)…(20)。
11.一种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取得拍摄有被排列的多个判定对象物的判定用图像,
根据所述判定用图像中所拍摄的多个所述判定对象物的像,判定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是否适当。
12.一种存储介质,其存储由计算机来执行的判定程序,其中,
所述判定程序使所述计算机作为以下部分进行动作:
图像取得部,其取得拍摄有被排列的多个判定对象物的判定用图像;以及
间隔判定部,其根据所述判定用图像中所拍摄的多个所述判定对象物的像,判定所述多个判定对象物的间隔是否适当。
CN201611063562.6A 2015-11-25 2016-11-25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070183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9966 2015-11-25
JP2015229966A JP6564693B2 (ja) 2015-11-25 2015-11-25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判定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18317A true CN107018317A (zh) 2017-08-04

Family

ID=58721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63562.6A Pending CN107018317A (zh) 2015-11-25 2016-11-25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32843B2 (zh)
JP (1) JP6564693B2 (zh)
CN (1) CN10701831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1068B2 (ja) * 2017-07-27 2021-06-18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計測器
JP7245937B2 (ja) * 2017-11-16 2023-03-24 前田建設工業株式会社 補強部材を挿入するための削孔データ管理システム
JP2019090263A (ja) * 2017-11-16 2019-06-13 前田建設工業株式会社 補強部材を挿入するための削孔データ管理システム
JP7037678B2 (ja) * 2021-01-20 2022-03-16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配筋検査装置及び配筋検査方法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0506A (ja) * 1994-12-07 1996-06-21 Tsuchiya Kensetsu:Kk 鉄筋写真の撮影方法と撮影標識
JPH09189526A (ja) * 1996-01-10 1997-07-22 Kajima Corp 鉄筋径の計測方法及び装置
JPH10281728A (ja) * 1997-04-02 1998-10-23 Minolta Co Ltd 画像データ処理装置及び撮影装置
JP2013134183A (ja) * 2011-12-27 2013-07-08 Denso Corp 孔加工物品の検査装置及び検査方法
CN203069149U (zh) * 2013-02-06 2013-07-17 湖南大学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钢筋间距与大小快速识别系统
JP2013217881A (ja) * 2012-04-12 2013-10-24 Kajima Corp 配筋記録システム、配筋記録方法
US20140104414A1 (en) * 2012-10-16 2014-04-17 Hand Held Products, Inc. Dimensioning system
CN103954213A (zh) * 2014-04-17 2014-07-30 北京力信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析零件的实测图的方法
CN104180760A (zh) * 2013-05-24 2014-12-03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越浪形态观测方法及系统
JP2015001146A (ja) * 2013-06-18 2015-01-05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鉄筋検査支援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50221128A1 (en) * 2014-01-31 2015-08-06 Hover Inc. Scale error correction in a geo-referenced multi-dimensional model
CN105043271A (zh) * 2015-08-06 2015-11-11 宁波市北仑海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长度测量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35642A (ja) * 2008-12-05 2010-06-17 Tokyo Electron Ltd 基板検査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US20100157135A1 (en) * 2008-12-18 2010-06-24 Nokia Corporation Passive distance estimation for imaging algorithms
JP5832345B2 (ja) * 2012-03-22 2015-12-16 株式会社ニューフレアテクノロジー 検査装置および検査方法
WO2014006832A1 (ja) * 2012-07-02 2014-01-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ズ測定装置及びサイズ測定方法
US9410827B2 (en) * 2012-10-09 2016-08-09 Pixameter Corp. Measurement using a calibration pattern
JP6159124B2 (ja) * 2013-04-04 2017-07-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
US9741134B2 (en) * 2013-12-16 2017-08-22 Symbo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mensioning box object
US9396555B2 (en) * 2014-10-08 2016-07-19 Robert George Reference based sizing
US9996749B2 (en) * 2015-05-29 2018-06-12 Accenture Global Solutions Limited Detecting contextual trends in digital video content
US9390315B1 (en) * 2015-06-25 2016-07-12 A9.Com, Inc. Image match for featureless objects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0506A (ja) * 1994-12-07 1996-06-21 Tsuchiya Kensetsu:Kk 鉄筋写真の撮影方法と撮影標識
JPH09189526A (ja) * 1996-01-10 1997-07-22 Kajima Corp 鉄筋径の計測方法及び装置
JPH10281728A (ja) * 1997-04-02 1998-10-23 Minolta Co Ltd 画像データ処理装置及び撮影装置
JP2013134183A (ja) * 2011-12-27 2013-07-08 Denso Corp 孔加工物品の検査装置及び検査方法
JP2013217881A (ja) * 2012-04-12 2013-10-24 Kajima Corp 配筋記録システム、配筋記録方法
US20140104414A1 (en) * 2012-10-16 2014-04-17 Hand Held Products, Inc. Dimensioning system
CN203069149U (zh) * 2013-02-06 2013-07-17 湖南大学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钢筋间距与大小快速识别系统
CN104180760A (zh) * 2013-05-24 2014-12-03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越浪形态观测方法及系统
JP2015001146A (ja) * 2013-06-18 2015-01-05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鉄筋検査支援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50221128A1 (en) * 2014-01-31 2015-08-06 Hover Inc. Scale error correction in a geo-referenced multi-dimensional model
CN103954213A (zh) * 2014-04-17 2014-07-30 北京力信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析零件的实测图的方法
CN105043271A (zh) * 2015-08-06 2015-11-11 宁波市北仑海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长度测量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50035A1 (en) 2017-05-25
US10432843B2 (en) 2019-10-01
JP2017096808A (ja) 2017-06-01
JP6564693B2 (ja) 2019-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93181B (zh) 多vr/ar设备协同系统及协同方法
CN107018317A (zh)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3037185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CN102959941A (zh) 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装置及信息处理方法
KR101533686B1 (ko) 시선 추적 장치 및 방법,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기록매체
JP5664161B2 (ja) 監視システム及び監視装置
CN107402000A (zh) 用于相对于测量仪器参照显示装置的系统和方法
CN105282435B (zh) 变焦控制设备和变焦控制方法
CN103048846B (zh) 焦点调节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204848B (zh) 具有测距相机的勘测设备
CN105359502B (zh) 追踪装置、追踪方法以及存储了追踪程序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
JP6522434B2 (ja)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02598650A (zh) 摄像装置、调整装置和摄像装置的光轴调整系统
CN105592301B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监视照相机系统
CN108028881A (zh) 摄像辅助系统、装置及方法、以及摄像终端
CN106464793A (zh) 摄像装置、摄像辅助方法和记录了摄像辅助程序的记录介质
CN107211088A (zh) 相机装置、摄像系统、控制方法及程序
JP2007243509A (ja) 画像処理装置
Min et al. Non-contact and real-time dynamic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using smartphone technologies
JPWO2018025825A1 (ja) 撮像システム
CN109816628A (zh) 人脸评价方法及相关产品
US20200128188A1 (en)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system
JP2021027584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20145004A1 (ja) 撮影ガイド装置
CN107958202A (zh) 人体检测设备、人体检测设备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0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