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9859A - 尾门构造 - Google Patents

尾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9859A
CN107009859A CN201611163212.7A CN201611163212A CN107009859A CN 107009859 A CN107009859 A CN 107009859A CN 201611163212 A CN201611163212 A CN 201611163212A CN 107009859 A CN107009859 A CN 1070098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gate
strengthening part
windscreen wiper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632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9859B (zh
Inventor
三宅良典
髙田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09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98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98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98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6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mprising door or part of door being moveable by a linkage system to open/close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about door frame, panels, materials used, reinforc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043Attachment of the wiper assembly to the vehicle
    • B60S1/0441Attachment of the wiper assembly to the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attachment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0452Position of the wipers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56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 B60S1/58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for rear windows
    • B60S1/58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for rear windows including wip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60J5/0423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 B60J5/0433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the elements being arranged at the lock are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尾门构造,即使尾门受到荷载输入,也能够防止雨刷装置向车外分离而脱落。在树脂制的尾门(10)上设有擦拭后玻璃面板(60)的后雨刷装置(70)。此外,具有在尾门10封闭的状态下将尾门(10)与车身(1)固定的锁定装置(21)。而且,后雨刷装置(70)和锁定装置(21)由作为第1加强部件的线缆部件(50)连接。

Description

尾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门构造,尤其涉及谋求防止尾门装备部件的飞散,用于保护乘员的尾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车身的构造,已知如下的树脂制的后门构造,其具有配设于开口部周围的四个角落的加强铰链、以及配设于侧加强件和后门下端部的加强闩。
在这样的构造中,通过在各加强铰链与各侧加强件之间、侧加强件之间、以及各侧加强件与加强闩之间架设加强件,能够充分地确保后门的开口部周边的刚性、以及相对于向加强闩施加的关门时的冲击荷载的刚性,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基于树脂破裂或树脂飞散所造成的货物等的掉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6-1169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这样以往的尾门构造中,以雨刷装置为代表的具有重量的功能部件仅相对于尾门安装。由此,担心当在尾门上施加有荷载输入时,雨刷装置会从尾门分离并向车辆的内部或者外部脱落。
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尾门构造为课题,即使树脂制的尾门受到荷载输入,也能够防止雨刷装置从尾门分离并向车辆的内部或车外脱落,从而保护乘员以及防止货物向车外的掉出。
本发明的尾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树脂制的尾门,其设在车身的开口部;雨刷装置,其擦拭设在所述尾门上的玻璃;和锁定装置,其在所述尾门封闭的状态下,与所述开口部卡定,由此将尾门与车身固定,所述雨刷装置和所述锁定装置由第1加强部件连接。
根据这样的构成,雨刷装置通过第1加强部件而与锁定装置连接,因此即使尾门因荷载输入而破裂,从而使雨刷装置脱落而分离,也不必担心雨刷装置向车辆的内部或车外分离、脱落。
此外,第1加强部件是金属制的线缆部件。根据这样的构成,容易变形,即使考虑基于温度变化所造成的伸缩而挠曲地安装,也能够限制在不会使后雨刷装置脱落的范围内。
而且,锁定装置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与第1加强部件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连接,雨刷装置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与第1加强部件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连接。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尾门受到车辆内外方向上的荷载输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1加强部件的两端部相对于失去连接的方向来强力地抵抗。由此,即使后雨刷装置从内面板脱落而分离,线缆部件也能够持续维持与具有较高安装刚性的锁定装置所固定的部分之间的连结。
而且,锁定装置包括金属制的锁定壳体部,雨刷装置包括金属制的雨刷壳体部,第1加强部件与锁定壳体部和雨刷壳体部连接。
根据这样的构成,安装环部通过螺栓部件以及螺母部件,而在夹持于从后雨刷装置的金属制的雨刷壳体一体地延伸设置的凸缘部、与雨刷安装部座面之间的状态下安装。
另一方面,安装环部通过螺栓部件以及螺母部件经由金属制信箱状的锁定加强件的安装片而相对于具有金属制壳体的锁定装置安装。
由此,线缆部件的两端的安装环部连接在树脂制的内面板中的、刚性较高的金属制的后雨刷装置的雨刷壳体、以及作为锁定装置的锁定壳体的壳体、以及锁定加强件所固定的位置上。因此,不必担心因难以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的金属制的安装部分的变形而导致连接变得不稳定。
而且,在尾门上,设有将尾门轴支承在车身的开口部上的铰链机构,锁定装置与铰链机构由第2加强部件连接。
根据这样的构成,锁定装置和一体地设在将尾门开闭自如地轴支承的左、右铰链机构上的左、右铰链加强件的下端由第2加强部件连接。
由此,即使在尾门上作用有荷载输入,而万一导致后雨刷装置从尾门脱落,也能够通过线缆部件使连接持续,而有效地抑制后雨刷装置从尾门脱落的担心。
此外,在尾门上设有将尾门轴支承在车身的开口部上的铰链机构,雨刷装置与铰链机构由第3加强部件连接。
根据这样的构成,后雨刷装置和左、右铰链加强件由第3加强部件连接。
由此,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单侧,成为2点支承(在左右对称地连接了线缆部件的两侧,成为4点支承)。因此,即使在尾门上作用有荷载输入,而万一导致后雨刷装置从尾门脱落,也能够通过线缆部件使连接持续,而有效地抑制后雨刷装置从尾门脱落的担心。
而且,第1加强部件由板状的金属材料形成。
根据这样的构成,后雨刷装置由板状的金属材料制的第1加强部件与锁定装置以及左、右铰链加强件连接。
板状的第1加强部件是金属材料制,因此难以破裂,并容易变形来吸收荷载输入。此外,即使加强部件因向尾门的荷载输入而局部破损,其他的部分也会残留。由此,能够使后雨刷装置与尾门持续地连接,减少脱落的担心。
此外,也可以为,第1加强部件由化学合成纤维材料形成。
根据这样的构成,例如,若使用原材料与安全带相同的化学合成纤维材料来构成第1加强部件,则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尾门构造,其即使树脂制的尾门受到荷载输入,也能够防止雨刷装置的脱落,而保护乘员以及防止货物向车外的掉出。
上述的以外的课题、构成以及效果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尾门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的尾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中,拆下外面板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在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中,图3中的向视A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在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中,图3中的向视B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在变形例1的尾门构造中,与图3相当的部分的主视图。
图7是在变形例2的尾门构造中,与图3相当的部分的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
2 开口部
3 铰链机构
3L、3R 左、右铰链机构
10、110、210 尾门
10a 下端部
10b 上缘部
20 锁定机构
21 锁定装置
21a 锁定装置主体
21b 锁定加强件
21c 卡定爪
21d 安装片
21e 安装孔
21g 壳体
30 内面板
31L、31R 左、右铰链加强件
31La、32Ra 下端
32 锁定开口
32a 下侧边
32b 穿插孔
35 玻璃开口部
36 雨刷安装部
36a 雨刷安装孔
40 外面板
41 外面板上部件
42 外面板下部件
50、51、53、54 线缆部件
50a、50b、51a、51b、53a、53b、54a、54b 安装环部
60 后玻璃面板
70 后雨刷装置
71 雨刷壳体
71a 凸缘部
80 加强部件
80a 雨刷固定部
80b 铰链固定部
80d 锁定固定部
81 销部件
100 车辆
101 螺栓部件
102 螺母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说明方向的情况下,基于从车辆的驾驶员观察到的前后左右上下来进行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为同义。
图1是实施方式的尾门开放后的车辆后部的立体图。此外,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中,拆下外面板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中,图3中的向视A部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中,图3中的向视B部的放大立体图。
此外,后述的图6是在变形例1的尾门构造中,与图3相当的部分的主视图。图7是在变形例2的尾门构造中,与图3相当的部分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树脂制的尾门10上,设有擦拭后玻璃面板60的后雨刷装置70,该玻璃面板60设在尾门10上。此外,具有在尾门10封闭的状态下将尾门10与车身1固定的锁定装置21。
而且,后雨刷装置70与锁定装置21由作为第1加强部件的金属制的线缆部件50而连接。
(车身的整体构成)
如图1、图2所示,在实施方式的车辆100的后部,开口形成有开口部2,并在开口部2的上缘上固定有铰链机构3的左、右铰链机构3L、3R。左、右铰链机构3L、3R分别以沿着车宽方向在轴向上延伸设置的转动轴为旋转中心,以使尾门10的上缘部10b转动自如的方式将其轴支承,由此能够沿车辆上下方向开闭地安装尾门10。
(尾门的构成)
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尾门10主要具有:树脂制的内面板30;树脂制的外面板40;设在内面板30以及外面板40之间的加强部件;和后玻璃面板60。
其中,在内面板30上,经由上方开口的箱状的锁定加强件21b而固定设置有构成锁定装置21的锁定装置主体21a。此外,在内面板30的供后玻璃面板60安装的玻璃开口部35上固定设置有铰链机构3的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以及后雨刷装置70。
而且,在该树脂制的内面板30上,组合地粘接有树脂制的外面板40。外面板40包括:安装于内面板30的玻璃开口部35侧的外面板上部件41;和位于玻璃开口部35的下侧的外面板下部件42。
(与后雨刷装置之间的连接)
使用图3所示的拆下了外面板40以及后玻璃面板60的状态的主视图,并同时参照图4、图5所示的放大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后雨刷装置70的加强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中,在尾门10的供后玻璃面板60安装的玻璃开口部35的下端侧,并在车宽方向中央设有固定后雨刷装置70的雨刷安装部36。此外,在作为尾门10一个端部的下端侧10a的内面板30的车宽方向中央,开口形成有锁定开口32(参照图2),并在该锁定开口32的下侧边32a上固定有锁定装置21。
而且,为了即使后雨刷装置70成为从内面板30分离的状态也能进行防止使得后雨刷装置70不会飞散,而还通过作为第1加强部件的线缆部件50来使后雨刷装置70与锁定装置21之间连接。
图4所示的图3中向视A部的放大立体图表示了在后雨刷装置70与内面板30的雨刷安装部36固定时连接有线缆部件50的状态。
在设在玻璃开口部35的下缘侧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上的雨刷安装部36上,沿座面部周缘形成有多个雨刷安装孔36a、36a。
而且,在使用后雨刷装置70的螺栓穿插孔71b、71b、以及穿插至上述雨刷安装孔36a、36a内的螺栓部件101、以及螺母部件102,来使后雨刷装置70与内面板30紧固固定时,使线缆部件50的一端共同紧固地连接。
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1加强部件的金属制的线缆部件50上,在两端分别一体地形成有环状的安装环部50a、50b。而且,设在线缆部件50一端上的安装环部50a经由开口形成在雨刷安装部36上的线缆穿插孔36b而穿通至内面板30的相反侧(车辆前方侧)。
而且,螺栓部件101在穿插至形成在后雨刷装置70的凸缘部71a上的螺栓穿插孔71b内之后连续地,穿插至设在线缆部件50一端上的安装环部50a的中央圆孔、以及雨刷安装孔36a内的状态下,通过螺母部件102共同紧固地固定。
在该状态下,安装环部50a夹持在从金属制的雨刷壳体71一体地延伸设置的凸缘部71a、与使座面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雨刷安装部36之间。其结果是,成为使形成有螺栓穿插孔71b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与安装环部50a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面连接的状态。
(向锁定装置的连接)
图5是在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中,图3中向视B部的放大立体图。
尾门10在一方的下端侧10a的车宽方向中央,具有锁定机构20的锁定装置21。该锁定机构20具有该锁定装置21、和固定安装在车身侧的开口部2的下缘部上的未图示的闩眼。而且构成为,在尾门10封闭的状态下,锁定装置21与闩眼卡定。
此外,锁定装置21(参照图2)构成为,主要地具有:锁定装置主体21a;和金属制且上部开放的信箱状的锁定加强件21b,其与该锁定装置主体21a一体设置而提高刚性。
该锁定装置主体21a的锁定加强件21b作为与收纳有锁定装置主体21a的金属制壳体21g一同进行上锁的功能部件而具有规定的强度。
在该锁定加强件21b上,锁定装置主体21a的壳体21g从车辆上下方向组合而成为一体地卡合。
此外,在该锁定加强件21b的安装片21d上形成有安装孔21e、21e。而且,将锁定装置21与内面板30紧固固定的螺栓部件101经由开口形成在内面板30的锁定开口32的下侧边32a上的穿插孔32b、32b、开口形成在锁定加强件21b的安装片21d上的安装孔21e、21e而穿插。
而且,该螺栓部件101穿插至线缆部件50的安装环部50a,并与螺母部件102螺合,由此安装环部50b与锁定加强件21b一同与下侧边32a共同紧固。
此外,锁定装置21的安装片21b使法线方向与车辆内外方向一致。其结果是,成为锁定加强件21b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安装片21d与安装环部50b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连接的状态。
这样,设在线缆部件50的两端上的安装环部50a、50b将安装面朝向车辆内外方向,并相对于具有规定强度的后雨刷装置70以及锁定装置21来紧固固定。因此,即使在尾门受到车辆内外方向上的荷载输入的情况下,也能够相对于失去连接的方向而强力地抵抗。
由此,即使后雨刷装置70从内面板30脱落而分离,线缆部件50也能够持续维持与具有较高安装刚性的锁定装置21所固定的部分之间的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的锁定装置21上,还通过螺栓部件101以及螺母部件102,分别共同紧固地连接有设在左右的作为第2加强部件的线缆部件51、52一端上的安装环部51b、52b。
而且,如图1或图2所示,该左右的线缆部件51、52将设在另一端的安装环部51a、52a与从左、右铰链机构3L、3R一体地延伸设置的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的下端31La、31Ra连接。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中,后雨刷装置70相对于锁定装置21而由线缆部件50连接。
由此,即使尾门10因荷载输入而破裂,导致后雨刷装置70从内面板30脱落、分离,线缆部件50也能够延长设置,使后雨刷装置70不会掉落地停留在距锁定装置21规定范围内。因此,不必担心后雨刷装置70向车外飞散,即使向树脂制的尾门10作用有荷载输入,也能够防止后雨刷装置70脱落。
此外,线缆部件50与具有较高安装刚性的锁定装置21的锁定加强件21b连接。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锁定加强件21b由作为第2加强部件的线缆部件51、52与作为强度部件的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连接。
由此,即使锁定装置21与后雨刷装置70一同脱落而分离,也能够延长设置线缆部件51、52来防止脱落。
此外,即使尾门10因输入而断裂,也能够防止尾门10开放。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从后雨刷装置70的雨刷壳体71一体地延伸设置有舌片状的凸缘部71a。此外,雨刷安装部36的座面呈以车辆前后方向为法线的平坦状。
而且,线缆部件50的安装环部50a在夹持于这些凸缘部71a与雨刷安装部36之间的状态下,沿面内外方向使面彼此相对,并由螺栓部件101以及螺母部件102共同紧固,由此连接。
此外,如图5所示,在设在锁定装置21的信箱状的锁定加强件21b上的安装孔21e、21e的周围,形成有座面。该座面呈以车辆前后方向为法线的平坦状。
而且,线缆部件50的安装环部50b以及线缆部件51的安装环部51b在通过由螺栓部件101紧固的螺母部件102、和该锁定加强件21b的座面所夹持的状态下,沿面内外方向使面彼此相对地连接。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栓部件101以及螺母部件102的紧固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一致。
由此,在尾门10受到面内外方向(在此为车辆前后方向)的荷载输入的情况下,相较于在车辆上下方向或者车宽方向上连接的情况,能够相对于失去连接的方向而强力地抵抗。
因此,不会失去基于线缆部件50实现的后雨刷装置70与锁定装置21之间的连接,能够持续连接。
另外,在此,虽然将面内外方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但在尾门的倾斜大的车型中,会成为与向车辆上方向倾斜的规定的面板倾斜角度配合而倾斜的面内外方向,由此构成为,以沿该面内外方向使面彼此相对的方式连接。
此外,安装有线缆部件50的安装环部50a、50b的雨刷壳体71的凸缘部71a以及信箱状的锁定加强件21b为金属制,因此能够使安装部分的刚性良好,并且难以受到基于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变形的影响,不必担心连接变得不稳定。
而且,由于线缆部件50为金属制,所以如图3所示,能够使考虑了温度变化的线缆部件50等的挠曲量为最小限度。由此,还能够缩小使因荷载输入而脱落的后雨刷装置70停留的范围,能够通过线缆部件50的延长设置而将后雨刷装置70确实地停留在规定范围内。(变形例1)
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尾门构造中,与实施方式的图3相当的部分的主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变形例1的尾门110在实施方式的尾门10的构成的基础上还构成为,在线缆部件50的车宽方向相反侧,以在左右两侧对称地成为一对的方式设有线缆部件53。该线缆部件53将设在一端的安装环部53a与上述后雨刷装置70连接,并且将设在另一端的安装环部53a与上述锁定装置21连接。
而且,该变形例1的尾门110使后雨刷装置70与左、右铰链机构3L、3R的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由作为第3加强部件的线缆部件54、55来连接。
即,该线缆部件54、55将设在一端的安装环部54a、55a与上述后雨刷装置70连接,并且将设在另一端的安装环部54b、55b相对于上述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的下端31La、31Ra,分别与线缆部件51、52的安装环部51a、52a一同共同紧固地连接。
像这样构成的变形例1的尾门110在线缆部件50、53的基础上还构成为,通过线缆部件54、55使后雨刷装置70与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连接。由此,在车宽方向的左右单侧,成为2点支承(在两侧为4点支承)。
因此,即使在尾门110上作用有荷载输入而万一导致后雨刷装置70从尾门110脱落,也能够通过线缆部件50、53以及线缆部件54、55而持续连接,而有效地抑制后雨刷装置70从尾门110脱落的担心。
另外,在如图6所示的变形例1中,通过线缆部件51、52,使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的下端31La、31Ra与锁定装置21连接。由此,即使万一与后雨刷装置70一同,锁定装置21或者左、右铰链机构3L、3R脱落,也能够使未脱落的锁定装置21或者左、右铰链机构3L、3R与后雨刷装置70之间的连接持续,而防止飞散。
对于其他的构成以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因此省略说明。
(变形例2)
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尾门构造中,与图3相当的部分的主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变形例2的尾门210中,代替实施方式的各线缆部件50~55,而设有由板状的金属材料形成的加强部件80。
该加强部件80呈俯视大致长方形形状,且由与外面板下部件42大致相同面积的板状部件构成,并作为减重部而形成有多个开口部。
此外,该加强部件80的上缘部与后雨刷装置70以及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的下端31La、31Ra连接,并且使加强部件80的下缘部与锁定装置21连接。
即,在该加强部件80的上缘的车宽方向中央,与后雨刷装置70共同紧固地设有与内面板30固定的雨刷固定部80a。
此外,在该加强部件80的上缘的车宽方向两侧上,设有铰链固定部80b、80c。而且,加强部件80的左右两上缘使用销部件81、81而与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的下端31La、31Ra连接。
而且,在该加强部件80的下缘的车宽方向中央,设有与锁定装置21共同紧固地连结的锁定固定部80d。
而且,加强部件80的雨刷固定部80a与后雨刷装置70连接,且锁定固定部80d与锁定装置21连接,而且铰链固定部80b、80c与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连接。由此,后雨刷装置70经由加强部件80在车宽方向左右端以及车辆下侧与内面板30连结。
在像这样构成的变形例2的尾门210中,如图7所示,通过板状的加强部件80而使后雨刷装置70与锁定装置21、以及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连接。
加强部件80为金属材料制,因此难以断裂,并容易变形来吸收荷载输入。
此外,加强部件80即使因向尾门210的荷载输入而局部破损,其他的部分也会残留,由此,后雨刷装置70能够与尾门210持续地连接。由此,能够减少后雨刷装置70从尾门210脱落的担心。
对于其他的构成以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因此省略说明。
(作用效果的总结)
在本实施方式的尾门10中,后雨刷装置70相对于锁定装置21而由线缆部件50连接。由此,即使尾门10因荷载输入而破裂,从而导致后雨刷装置70从内面板30脱落而分离,也能够通过线缆部件50来维持尾门10与具有较高安装刚性的锁定装置21所固定的部分之间的连结。由此,不必担心后雨刷装置70从尾门10脱落。
此外,由于线缆部件50为金属制,所以容易变形,即使考虑因温度变化所造成的伸缩而挠曲地安装,也能够限制在不会使后雨刷装置70脱落的范围内。
而且,线缆部件50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与安装环部50b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连接。此外,安装环部50a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与后雨刷装置70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连接。
由此,在尾门10受到车辆内外方向的荷载输入的情况下,通过相对状态下所连接的线缆部件50的两端部,而能够相对于失去连接的方向来强力地抵抗。因此,即使后雨刷装置70从内面板30脱离而分离,线缆部件50也能够持续维持与具有较高安装刚性的锁定装置21所固定的部分之间的连结。
此外,安装环部50a通过螺栓部件101以及螺母部件102在夹持于从后雨刷装置70的金属制的雨刷壳体71一体地延伸设置的凸缘部71a与雨刷安装部36的座面之间的状态下安装。
另一方面,安装环部50b通过螺栓部件101以及螺母部件102,并经由为金属制信箱状的锁定加强件21b的安装片21d,而相对于具有金属制壳体21g的锁定装置21来安装。
由此,线缆部件50的两端的安装环部50a、50b连接在树脂制的内面板30中的、刚性较高的金属制的后雨刷装置70的雨刷壳体71、以及锁定装置21的锁定壳体即壳体21g、以及锁定加强件21b所固定的位置上。因此难以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必担心因安装部分的变形而导致连接变得不稳定。
而且,锁定装置21通过作为第2加强部件的线缆部件51、52而与一体地设在左、右铰链机构31L、31R上的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的下端31La、31Ra连接,其中,该左、右铰链机构31L、31R开闭自如地轴支承尾门110。
由此,即使在尾门110上作用有荷载输入而万一导致后雨刷装置70以及锁定装置21从尾门110脱落,也能够通过线缆部件51、52以及线缆部件50、53维持连接而有效地抑制后雨刷装置70从尾门110脱落的担心。
此外,在图6所示的变形例1中,后雨刷装置70与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的下端31La、31Ra通过作为第3加强部件的线缆部件54、55连接。
由此,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单侧,成为2点支承(在左右对称地连接的线缆部件53的两侧成为4点支承)。因此,即使在尾门110上作用有荷载输入而万一导致后雨刷装置70从尾门110脱落,也能够由线缆部件50、53以及线缆部件54、55维持连接,而有效地抑制后雨刷装置70从尾门110脱落的担心。而且,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2中,后雨刷装置70由板状的金属材料制的加强部件80与锁定装置21以及左、右铰链加强件31L、31R连接。
板状的加强部件80为金属材料制,因此难以断裂,并容易变形来吸收荷载输入。此外,加强部件80即使因向尾门210的荷载输入而一部分破损,其他的部分也会残留。由此,能够使后雨刷装置70与尾门210持续地连接,从而减少脱落的担心。
此外,也可以由化学合成纤维材料来形成加强部件80。例如,若使用与安全带相同材质的化学合成纤维材料来构成加强部件80,则能够共用原材料而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
以上,虽然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尾门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适当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将金属制的线缆部件50~55用于各部件间的连接的内容来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线缆部件的材质可以为铝、不锈钢、硬铝等,只要为金属制就可以由任何金属材料构成。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通过1条线缆部件50而使后雨刷装置70相对于锁定装置21连接的结构来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如变形例1那样地使用线缆部件53等的、使用多条线缆部件来将后雨刷装置70与锁定装置21之间连接。而且,只要为具有规定重量的功能部件,则也可以代替锁定装置21而将动力阻尼器装置等使用线缆部件53与后雨刷装置70连接。
而且,虽然示出了使用作为第2加强部件的线缆部件51、52、作为第3加强部件的线缆部件54、55的内容来进行说明,但并不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作为第1加强部件的线缆部件50、53以及作为第3加强部件的线缆部件54、55,只要使后雨刷装置70与锁定装置21连接,则线缆部件50等的形状、数量以及材质就并不被特别限定。
此外,在变形例2中,虽然示出了由板状的金属材料形成的加强部件80来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加强部件80的材质可以为铝、不锈钢、硬铝等,只要为金属制就可以包括任何的金属。
而且,也可以将作为第1加强部件的线缆部件50、53与板状的加强部件80组合地构成,加强部件80的形状、数量以及材质并不特别限定。
而且,加强部件也可以代替作为第1加强部件的金属制的线缆部件50、53、或者板状的加强部件80而使用化学合成纤维材料来构成。
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由与用于安全带的化学合成纤维材料相同的化学合成纤维材料构成,能够使部件通用化,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

Claims (8)

1.一种尾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树脂制的尾门,其设在车身的开口部;
雨刷装置,其擦拭设在所述尾门上的玻璃;和
锁定装置,其在所述尾门封闭的状态下,与所述开口部卡定,由此将尾门与车身固定,
所述雨刷装置和所述锁定装置由第1加强部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强部件为金属制的线缆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尾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装置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与所述第1加强部件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连接,
所述雨刷装置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与所述第1加强部件的朝向车辆内外方向的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尾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金属制的锁定壳体部,
所述雨刷装置包括金属制的雨刷壳体部,
所述第1加强部件与所述锁定壳体部和所述雨刷壳体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尾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尾门上,设有将该尾门轴支承在所述车身的所述开口部上的铰链机构,所述锁定装置与所述铰链机构由第2加强部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尾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尾门上,设有将该尾门轴支承在所述车身的所述开口部上的铰链机构,所述雨刷装置和所述铰链机构由第3加强部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尾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强部件由板状的金属材料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尾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强部件由化学合成纤维材料形成。
CN201611163212.7A 2015-12-16 2016-12-15 尾门构造 Active CN1070098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5064A JP6322179B2 (ja) 2015-12-16 2015-12-16 テールゲート構造
JP2015-245064 2015-1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9859A true CN107009859A (zh) 2017-08-04
CN107009859B CN107009859B (zh) 2019-05-28

Family

ID=59065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63212.7A Active CN107009859B (zh) 2015-12-16 2016-12-15 尾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9178B2 (zh)
JP (1) JP6322179B2 (zh)
CN (1) CN10700985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7319A (zh) * 2022-07-18 2022-11-0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掀背门钣金结构及汽车
CN117295626A (zh) * 2021-05-17 2023-12-26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尾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065266A (ko) * 2016-10-06 2019-06-11 마그나 익스테리어즈 인크. 리프트게이트 보강 배열체
EP3312033B1 (de) * 2016-10-21 2020-07-29 Magna Steyr Fahrzeugtechnik AG & Co KG Fahrzeugtür
JP6653397B2 (ja) * 2016-12-14 2020-0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ドア構造
EP3582985B1 (en) * 2017-02-16 2023-07-19 Magna Exteriors Inc. Infrared welded liftgate assembly and process of making same
WO2019006271A1 (en) * 2017-06-30 2019-01-03 Magna Exteriors Inc. HAYON REINFORCEMENT ARRANGEMENTS
FR3087172B1 (fr) * 2018-10-11 2020-12-25 Plastic Omnium Cie Panneau de carrosserie comportant des elements de rigidification rapportes
CN110001366A (zh) * 2019-04-03 2019-07-12 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特种车辆用跳板式尾门电控系统
WO2021172536A1 (ja) * 2020-02-28 2021-09-02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パネル部品の補剛構造
US11492051B2 (en) 2020-07-09 2022-11-0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Resin panel spacer block for energy absorption, load support, and gap preven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8884A (zh) * 2001-03-13 2003-11-26 菊池冲压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及其制造方法
JP2010159037A (ja) * 2009-01-09 2010-07-22 Kanto Auto Works Ltd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
CN201784432U (zh) * 2010-06-02 2011-04-0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背门加强结构
JP2015058808A (ja) * 2013-09-19 2015-03-30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42037A1 (fr) * 1999-12-13 2001-06-14 Asahi Glass Company, Limited Porte arriere pour vehicule
JP2006116997A (ja) * 2004-10-19 2006-05-11 Fuji Heavy Ind Ltd リヤゲート構造
US7618083B2 (en) * 2006-08-02 2009-11-17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
WO2009143627A1 (en) * 2008-05-30 2009-12-03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Composite liftgate system
JP4712855B2 (ja) * 2008-10-23 2011-06-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後部ドア構造
EP2504186B1 (de) * 2009-11-25 2013-09-25 Weber Automotive AG-Holding Heckklappe aus faserverstärktem thermoplastischem kunststoff
JP5760926B2 (ja) * 2011-10-05 2015-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開閉体構造
JP6004910B2 (ja) * 2012-11-21 2016-10-12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の補強構造
JP6190181B2 (ja) * 2013-06-25 2017-08-30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8884A (zh) * 2001-03-13 2003-11-26 菊池冲压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及其制造方法
JP2010159037A (ja) * 2009-01-09 2010-07-22 Kanto Auto Works Ltd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
CN201784432U (zh) * 2010-06-02 2011-04-0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背门加强结构
JP2015058808A (ja) * 2013-09-19 2015-03-30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95626A (zh) * 2021-05-17 2023-12-26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尾门
CN115257319A (zh) * 2022-07-18 2022-11-0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掀背门钣金结构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22179B2 (ja) 2018-05-09
US20170174057A1 (en) 2017-06-22
CN107009859B (zh) 2019-05-28
US10059178B2 (en) 2018-08-28
JP2017109584A (ja) 2017-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9859A (zh) 尾门构造
US9963021B2 (en) Tailgate structure
US8292352B2 (en) Utility vehicle
CN201049652Y (zh) 车体后部构造
CA2445192C (en) Structure for controlled deformation of body side structure
JP4622635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JP4556674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8668238B2 (en) Glove box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10654524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US20150014974A1 (en) Wheeled vehicle having a side door and a flexible lateral cover
JP4449758B2 (ja) 車体構造
US7819429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seatbelt retractor
EP1787895A2 (en)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7040639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employing gussets fastened to cross member portion between damper bases
EP3795391A1 (en) Work vehicle
JP5377043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KR20140010723A (ko) 오픈카의 배플구조
CN102826130A (zh) 车辆引擎盖结构
US11535299B2 (en) Vehicle
US6957844B2 (en) Mounting plate for vehicle door reinforcement members
JP3613124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取付け構造
JP4506204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EP4043293A1 (en) Barrier net
US6659540B1 (en)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WO2021234856A1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