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6142A - 元件收纳部件及收纳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元件收纳部件及收纳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6142A
CN107006142A CN201480083851.5A CN201480083851A CN107006142A CN 107006142 A CN107006142 A CN 107006142A CN 201480083851 A CN201480083851 A CN 201480083851A CN 107006142 A CN107006142 A CN 1070061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recess
suction nozzle
state
production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38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6142B (zh
Inventor
松本达
森川俊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06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6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6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61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0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 B65G47/0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 B65G47/1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 B65G47/1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0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G47/91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pneumatic, e.g. suction, gripp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Loading or unloading of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2Feeding of components with orientation of th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8Simultaneously loading a plurality of loose objects, e.g. by means of vibrations, pressure differences, magnetic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3Feeding one by one by other means than belts
    • H05K13/0434Feeding one by one by other means than belts with containers

Abstract

在具备形状与收纳对象的元件(410)对应的元件容纳凹部(416)和在由吸嘴(332)保持的元件沿左右方向移动时与该元件抵接的侧壁部(422)的元件支撑部件(392)中,当元件在与侧壁部抵接的状态下脱离的情况下,该元件的引线(414)沿着锥面(426)落下,由此通过自重旋转90度而收纳于元件容纳凹部。因此,即使在元件以上表面(432)朝向侧方的状态保持于吸嘴(332)的情况下,通过该元件在元件支撑部件中旋转90度,也能将元件以上表面朝向上方的状态收纳于元件容纳凹部。即,根据本发明,不使用夹具等,而仅通过略微变更元件支撑部件的形状,就能够容易地将元件收纳于收纳凹部。由此,元件收纳部件及收纳方法的实用性提高。

Description

元件收纳部件及收纳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收纳对象的元件向收纳凹部收纳的元件收纳部件及收纳方法。
背景技术
元件收纳部件具备形状与收纳对象的元件对应的收纳凹部,在该收纳凹部收纳元件。收纳于收纳凹部的元件的姿势根据元件来规定,因此收纳对象的元件需要以规定的姿势收纳于收纳凹部。例如,在将元件的预定的面规定为上表面的情况下,需要将上表面朝向上方的状态的元件收纳于收纳凹部。下述专利文献记载了使用2个元件收纳部件和夹具用于将收纳对象的元件以规定的姿势收纳于收纳凹部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7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记载的技术,能够将收纳对象的元件以规定的姿势收纳于收纳凹部。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记载的技术中,需要多个元件收纳部件和夹具,使用便利度差,无法容易地将元件收纳于元件收纳部件。而且,应准备的部件多,不经济。即,使用上述专利文献记载的技术将元件收纳于元件收纳部件的情况实用性低。本发明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作出,课题在于提供实用性高的元件收纳部件及收纳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记载的元件收纳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形状与收纳对象的元件对应的收纳凹部;及在由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沿左右方向移动时与该元件抵接的抵接部,当在由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与所述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解除了所述元件保持件对元件的保持的情况下,该元件沿着从所述抵接部至所述收纳凹部的底面的面的至少一部分落下,由此通过自重旋转90度而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记载的收纳方法向具备形状与收纳对象的元件对应的收纳凹部的元件收纳部件收纳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收纳方法包括以下工序:保持工序,由元件保持件保持在使预定的面与载置台接触的状态下载置的元件;回转工序,通过所述元件保持件的回转机构使保持于所述元件保持件的元件沿上下方向回转90度;抵接工序,使保持于所述元件保持件的元件的所述预定的面抵接于所述元件收纳部件的与收纳凹部的底面垂直的抵接部;及收纳工序,在使所述预定的面与所述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解除所述元件保持件对元件的保持,该元件沿着从所述抵接部至所述收纳凹部的底面的面的至少一部分落下,由此使该元件通过自重旋转90度,而以所述预定的面朝上的状态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记载的元件收纳部件及收纳方法中,元件收纳部件具备收纳凹部和在由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沿左右方向移动时与该元件抵接的抵接部。并且,当在由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与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通过元件保持件脱离的情况下,该元件沿着从抵接部至收纳凹部的底面的面的至少一部分落下,由此通过自重旋转90度而收纳于收纳凹部。即,在元件收纳部件形成抵接部,并且从抵接部至收纳凹部的底面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预定的形状,由此,即使在例如收纳对象的元件以上表面朝向侧方的状态保持于元件保持件的情况下,通过该元件在元件收纳部件中旋转90度,也能将元件以上表面朝向上方的状态收纳于收纳凹部。即,在本发明记载的元件收纳部件及收纳方法中,不使用夹具等,仅通过略微变更元件收纳部件的形状,就能够容易地将元件收纳于收纳凹部。由此,元件收纳部件及收纳方法的实用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元件安装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元件安装机的元件装配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散装元件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元件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元件回收容器上升到上升端位置的状态的元件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元件保持头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收纳有引线元件的状态的元件支撑部件的图。
图8是表示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多个引线元件散布的状态的元件支承部件的图。
图10是表示收纳引线元件时的元件支撑部件的图。
图11是表示收纳引线元件时的元件支撑部件的图。
图12是表示收纳引线元件时的元件支撑部件的图。
图13是表示收纳引线元件时的元件支撑部件的图。
图14是表示收纳有引线元件的状态的元件支撑部件的图。
图15是表示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及元件返回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收纳电子元件时的元件支撑部件的图。
图17是表示收纳电子元件时的元件支撑部件的图。
图18是表示收纳有电子元件的状态的元件支撑部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元件安装机的结构>
图1示出元件安装机10。元件安装机10是用于执行对于电路基材12安装元件的安装作业的装置。元件安装机10具备装置主体20、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元件装配装置24、摄像装置26、28、元件供给装置30及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电路基材12,可列举电路基板、三维构造的基材等,作为电路基板,可列举印制配线板、印制电路板等。
装置主体20由框架部40和架设于该框架部40的梁部42构成。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配设在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具有搬运装置50和夹紧装置52。搬运装置50是搬运电路基材12的装置,夹紧装置52是保持电路基材12的装置。由此,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搬运电路基材12,并在预定的位置处,固定地保持电路基材12。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路基材12的搬运方向称为X方向,将与该方向垂直的水平的方向称为Y方向,将铅垂方向称为Z方向。即,元件安装机10的宽度方向为X方向,前后方向为Y方向。
元件装配装置24配设于梁部42,具有2台作业头60、62、作业头移动装置64。各作业头60、62具有卡盘、吸嘴等元件保持件(参照图2)66,通过元件保持件66保持元件。而且,作业头移动装置64具有X方向移动装置68、Y方向移动装置70、Z方向移动装置72。并且,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68和Y方向移动装置70,使2台作业头60、62一体地移动到框架部40上的任意的位置。而且,如图2所示,各作业头60、6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滑动件74、76,Z方向移动装置72使滑动件74、76单独地沿上下方向移动。即,作业头60、62通过Z方向移动装置72而单独地沿上下方向移动。
摄像装置26以朝向下方的状态安装于滑动件74,与作业头60一起沿着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移动。由此,摄像装置26拍摄框架部40上的任意的位置。如图1所示,摄像装置28以朝上的状态配设在框架部40上的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与元件供给装置30之间。由此,摄像装置28拍摄作业头60、62的元件保持件66所保持的元件。
元件供给装置30配设在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元件供给装置30具有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和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图示省略)。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是对载置在托盘上的状态的元件进行供给的装置。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是通过带式供料器(图示省略)、杆式供料器(图示省略)供给元件的装置。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配设在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是使分散地散布的状态的多个元件整齐排列而以整齐排列的状态供给元件的装置。即,是使任意的姿势的多个元件整齐排列成预定的姿势而供给预定的姿势的元件的装置。以下,详细说明元件供给装置32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通过元件供给装置30及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的元件,可列举电子电路元件、太阳能电池的构成元件、功率模块的构成元件等。而且,电子电路元件包括具有引线的元件、不具有引线的元件等。
如图3所示,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具有主体80、元件供给单元82、摄像装置84及元件交付装置86。
(a)元件供给单元
元件供给单元82包括元件供给器88、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90、元件返回装置92,上述元件供给器88、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90、元件返回装置92一体地构成。元件供给单元8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组装于主体80的基体96,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5台元件供给单元82以沿着X方向排成1列的方式配设。
(i)元件供给器
如图4所示,元件供给器88包括元件收纳器100、壳体102、抓握处104。元件收纳器100呈大致长方体形状,上表面和前表面开口。该元件收纳器100的底面成为倾斜面116,朝向元件收纳器100的开口的前表面倾斜。
壳体102具有一对侧壁120,在这一对侧壁120之间保持有能够摆动的元件收纳器100。而且,在一对侧壁120之间,以位于元件收纳器100的前表面的下端部的前方的方式固定地配设有倾斜板152。倾斜板152以越朝向前方则越下降的方式倾斜。
抓握处104配设在壳体102的后方侧的端部,由固定把持部件170和可动把持部件172构成。可动把持部件172相对于固定把持部件170能够接近、分离。并且,可动把持部件172通过连结臂(图示省略)而连结于元件收纳器100的后表面。由此,通过把持抓握处104,而可动把持部件172相对于固定把持部件170接近、分离,元件收纳器100在一对侧壁120之间摆动。
另外,元件供给器88配设于在基体96组装的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相对于基体96能够拆装。需要说明的是,在抓握处104的可动把持部件172的下端部设有锁定机构(图示省略),通过把持抓握处104,来解除该锁定机构。即,在作业者把持元件供给器88的抓握处104的状态下,通过抬起元件供给器88而将元件供给器88从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拆卸。
(ii)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
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90包括元件支承部件220、元件支承部件移动装置222、供给器振动装置224。元件支承部件220大致呈长条形状的板形状,以从元件供给器88的倾斜板152的下方向前方延伸的方式配设。而且,在元件支承部件22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缘形成有侧壁部228。
元件支承部件移动装置222是通过电磁马达(图示省略)的驱动而使元件支承部件220沿前后方向移动的装置。由此,元件支承部件220在从元件供给器88的倾斜板152的下端略微靠下方处,以元件支承部件220的上表面为水平的状态沿前后方向移动。
供给器振动装置224包括凸轮部件240、凸轮随动件242、止动件244。凸轮部件240呈板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侧壁部228的外侧的侧面。在凸轮部件240的上端部,沿前后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齿245。凸轮随动件242包括杆252和辊254。杆252配设在元件供给器88的侧壁120的下端部,能够以上端部为中心进行摆动。辊25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杆252的下端部。需要说明的是,杆252由螺旋弹簧(图示省略)的弹性力向朝着前方的方向施力。而且,止动件244呈突状地设置于侧壁120,由螺旋弹簧的弹性力而施力的杆252与止动件244接触。
(iii)元件返回装置
如图5所示,元件返回装置92包括容器升降装置260和元件回收容器262。容器升降装置260包括气缸266和升降部件268,升降部件268通过气缸266的工作而升降。而且,气缸266固定于元件支承部件220的前方侧的端部。由此,气缸266通过元件支承部件移动装置222的工作而与元件支承部件220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
元件回收容器262配设于升降部件268的上表面,通过气缸266的工作而沿上下方向移动。元件回收容器262呈上表面开口的箱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于升降部件268的上表面。如图4所示,在该元件回收容器262的后方侧的端部配设有突出销272。突出销272朝向元件回收容器262的侧方的外侧突出。而且,在侧框架部190的前方侧的上端部的内侧固定有卡合块274。并且,如图5所示,元件回收容器262在通过气缸266的工作而上升至上升端位置时,突出销272与卡合块274卡合。由此,元件回收容器262转动。
(b)摄像装置
如图3所示,摄像装置84包括相机290和相机移动装置292。相机移动装置292包括导轨296和滑动件298。导轨296在元件供给器88的上方,以沿着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主体80。滑动件298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导轨296,通过电磁马达(图示省略)的工作而滑动到任意的位置。而且,相机290以朝向下方的状态装配于滑动件298。
(c)元件交付装置
如图3所示,元件交付装置86包括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元件保持头302、2台梭式装置304。
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包括X方向移动装置310、Y方向移动装置312、Z方向移动装置314。Y方向移动装置312具有以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在元件供给单元82的上方的Y滑动件316,Y滑动件316通过电磁马达(图示省略)的驱动而移动到Y方向的任意的位置。X方向移动装置310具有配设于Y滑动件316的侧面的X滑动件320,X滑动件320通过电磁马达(图示省略)的驱动而移动到X方向的任意的位置。Z方向移动装置314具有配设在X滑动件320的侧面的Z滑动件322,Z滑动件322通过电磁马达(图示省略)的驱动而移动到Z方向的任意的位置。
如图6所示,元件保持头302包括头主体330、吸嘴332、吸嘴回转装置334、吸嘴旋转装置335。头主体330与Z滑动件322一体地形成。吸嘴332通过负压而吸附保持元件,装配于吸嘴支架340的下端部。吸嘴支架340在支承轴344处能够弯折,通过吸嘴回转装置334的工作,吸嘴支架340向上方向弯折90度。由此,在吸嘴支架340的下端部装配的吸嘴332回转90度而位于回转位置。即,吸嘴332通过吸嘴回转装置334的工作而在非回转位置与回转位置之间回转。而且,吸嘴旋转装置335使吸嘴332绕着其轴心旋转。
如图3所示,2台梭式装置304分别包括元件载体388和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沿横向排列在元件供给单元82的前方侧,固定于主体80。5个元件支撑部件392以沿横向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装配于元件载体388,在各元件支撑部件392载置元件。
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由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的元件是具有引线的电子电路元件(以下,有时简称为“引线元件”)410,引线元件410包括块状的元件主体412、从元件主体412的底面413突出的多个引线414。需要说明的是,引线元件410是在元件主体412的单侧呈一列地排列配设有多个引线414的结构,所谓SIP(Single Inline Package:单列直插式封装),在图7中,引线元件410以来自多个引线414的排列方向的视点表示。因此,在图7的引线元件410中,仅示出1条引线414。
另外,在元件支撑部件392形成有元件容纳凹部416。元件容纳凹部416是阶梯形状的凹部,包括开设于元件支撑部件392的上表面的主体部容纳凹部418和开设于该主体部容纳凹部418的底面的引线容纳凹部420。并且,引线元件410以引线414朝向下方的姿势插入到元件容纳凹部416的内部。由此,在引线414插入于引线容纳凹部420且元件主体412插入于主体部容纳凹部418的状态下,引线元件410载置于元件容纳凹部416的内部。
另外,在元件支撑部件392,以从主体部容纳凹部418的缘部略微分离的状态形成有侧壁部422。侧壁部422大致沿铅垂方向竖立设置,在侧壁部422与主体部容纳凹部418之间形成有阶梯部424。此外,在引线容纳凹部420的阶梯部424侧的缘部,以与主体部容纳凹部418连续的方式形成锥面426,该锥面426朝向引线容纳凹部420的底面倾斜。需要说明的是,侧壁部422、阶梯部424、锥面426在引线元件410载置于元件容纳凹部416的内部时使用,详情在后文说明。
另外,如图3所示,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是板状的长条部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于元件供给单元82的前方侧。元件载体388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配设在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的上表面,通过电磁马达(图示省略)的驱动而滑动到前后方向的任意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元件载体388在向接近元件供给单元82的方向滑动时,滑动至位于由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产生的元件保持头302的移动范围内的元件接受位置。另一方面,元件载体388在向从元件供给单元82分离的方向滑动时,滑动至位于由作业头移动装置64产生的作业头60、62的移动范围内的元件供给位置。
<元件安装机的工作>
元件安装机10通过上述的结构而对于由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保持的电路基材12进行元件的装配作业。具体而言,电路基材12被搬运至作业位置,在该位置处,由夹紧装置52固定地保持。接下来,摄像装置26移动到电路基材12的上方,对电路基材12进行拍摄。由此,得到与电路基材12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相关的信息。而且,元件供给装置30或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在预定的供给位置处供给元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进行的元件的供给,在后文详细说明。并且,作业头60、62中的任一个移动到元件的供给位置的上方,通过元件保持件66保持元件。接下来,保持有元件的作业头60、62移动到摄像装置28的上方,通过摄像装置28,拍摄由元件保持件66保持的元件。由此,得到与元件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相关的信息。并且,保持有元件的作业头60、62移动到电路基材12的上方,校正电路基材12的保持位置的误差、元件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等,并将保持的元件装配到电路基材12上。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的工作>
(a)散装元件供给装置对引线元件的供给
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引线元件410由作业者向元件供给器88的元件收纳器100投入,该投入的引线元件410通过元件供给单元82、元件交付装置86的工作,以载置于元件载体388的元件支撑部件392的状态供给。详细而言,作业者从元件供给器88的元件收纳器100的上表面的开口投入引线元件410。此时,元件支承部件220通过元件支承部件移动装置222的工作而移动到元件供给器88的下方,元件回收容器262位于元件供给器88的前方。
从元件收纳器100的上表面的开口投入的引线元件410落下到元件收纳器100的倾斜面116上,并在倾斜面116上扩展。此时,在落下到倾斜面116上的引线元件410越过倾斜板152而滚落的情况下,向位于元件供给器88的前方的元件回收容器262收容。
在向元件收纳器100投入了引线元件410之后,元件支承部件220通过元件支承部件移动装置222的工作而从元件供给器88的下方朝向前方移动。此时,如果凸轮部件240到达凸轮随动件242,则如图8所示,凸轮随动件242的辊254越过凸轮部件240的齿245。凸轮随动件242的杆252由螺旋弹簧的弹性力向朝着前方的方向施力,杆252向前方的施力受到止动件244的限制。因此,在元件支承部件220朝向前方移动时,维持成辊254与齿245啮合的状态,杆252不朝向前方转动,辊254越过齿245。此时,元件供给器88通过辊254越过齿245而升降。即,在辊254与齿245啮合的状态下,元件支承部件220朝向前方移动,由此辊254越过多个齿245,元件供给器88沿上下方向连续振动。
在元件收纳器100的倾斜面116上扩展的引线元件410由于元件供给器88的振动和倾斜面116的倾斜而向前方移动,经由倾斜板152,向元件支承部件220的上表面排出。此时,通过元件支承部件220的侧壁部228,防止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支承部件220落下。并且,通过元件支承部件220朝向前方移动,引线元件410散布于元件支承部件220的上表面。
当引线元件410散布于元件支承部件220上时,摄像装置84的相机290通过相机移动装置292的工作,移动到引线元件410散布的元件支承部件220的上方,对引线元件410进行拍摄。并且,基于由相机290拍摄到的摄像数据,通过元件保持头302的吸嘴332保持成为拾取的对象的引线元件(以下,有时简称为“拾取对象元件”)。
具体而言,基于相机290的摄像数据来运算拾取对象元件的位置及拾取对象元件的姿势。并且,基于运算出的拾取对象元件的位置及拾取对象元件的姿势,来控制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的工作。由此,元件保持头302移动到拾取对象元件的上方,通过吸嘴332吸附保持拾取对象元件。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吸嘴332吸附保持拾取对象元件时,吸嘴332位于非回转位置。
并且,在引线元件410由吸嘴332保持之后,使元件保持头302移动到元件载体388的上方,但是此时,元件载体388通过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的工作而移动到元件接受位置。而且,在元件保持头302移动到元件载体388的上方时,吸嘴332回转到回转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吸嘴332通过吸嘴旋转装置335的工作而旋转,以使回转位置的吸嘴332所保持的引线元件410的引线414朝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
当元件保持头302移动到元件载体388的上方时,引线414朝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的状态的引线元件410插入到元件支撑部件392内。由此,如图7所示,引线元件410以引线414朝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的状态载置于元件支撑部件392。但是,仅仅是在元件支承部件220上以预定的姿势散布的引线元件410按照上述的顺序载置于元件支撑部件392。
详细而言,散布到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多个引线元件410中,如图9所示,包括元件主体412的引线414突出的底面413朝上的状态的引线元件(以下,有时记载为“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和元件主体412的侧面430朝上的状态的引线元件(以下,有时记载为“9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b。需要说明的是,偶尔在元件主体412的底面413的相反侧的面朝上的状态、即引线414与元件支承部件220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引线元件410也有时散布到元件支承部件220上,但是在此省略。
在散布到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9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b中,元件主体412的侧面430朝向上方,因此吸嘴332在元件主体412的侧面430处,吸附保持9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b。此时,吸嘴332如上所述位于非回转位置,吸嘴332通过吸嘴旋转装置335的工作而旋转,以调整保持的引线元件410的引线414的方向。接下来,吸嘴332通过吸嘴回转装置334的工作而回转到回转位置,由此保持的引线元件410的引线414朝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并且,吸嘴332移动到元件支撑部件392的上方,使引线元件410脱离,由此,吸嘴332所保持的引线元件410如图7所示载置于元件支撑部件392的元件容纳凹部416。
另一方面,在散布于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中,如图9所示,元件主体412的底面413朝向上方,因此吸嘴332在元件主体412的底面413处,吸附保持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此时,吸嘴332位于非回转位置,在此状态下,吸嘴332所保持的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的引线414朝向上方。并且,吸嘴332通过吸嘴回转装置334的工作而回转到回转位置,由此如图10所示,引线414大致朝向水平方向。即,即使吸嘴332回转到回转位置,引线414也不朝向下方,因此无法将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载置于元件支撑部件392的元件容纳凹部416。
这样,仅仅是散布到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10中的9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b、即元件主体412的侧面430朝上的状态的引线元件按照上述的顺序载置于元件支撑部件392。因此,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利用元件支撑部件392的侧壁部422、阶梯部424、锥面426而载置于元件容纳凹部416。
详细而言,通过位于非回转位置的吸嘴332,来保持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吸嘴332通过吸嘴回转装置334的工作而回转到回转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吸嘴332通过吸嘴旋转装置335的工作而旋转,以使回转位置的吸嘴332所保持的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的引线414如图10所示位于吸嘴332的下方。并且,回转到回转位置的吸嘴332在元件支撑部件392的上方,沿左右方向移动,由此吸嘴332所保持的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的底面413的相反侧的上表面432与元件支撑部件392的侧壁部422接触。此时,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的侧面430的一部分与元件支撑部件392的阶梯部424接触。
并且,吸嘴332使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脱离,由此,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以与阶梯部424的元件容纳凹部416侧的角进行接触的侧面430为中心,通过自重而朝向元件容纳凹部416倾斜。此时,如图11所示,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的引线414与元件支撑部件392的锥面426接触。并且,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进而由于自重,边旋转边落下。此时,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的引线414沿着锥面426滑落。由此,如图7所示,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的引线414收容在元件容纳凹部416的引线容纳凹部420内,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的元件主体412收容在元件容纳凹部416的主体部容纳凹部418内。这样,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利用元件支撑部件392的侧壁部422、阶梯部424、锥面426而旋转90度,由此载置于元件容纳凹部416。由此,当吸嘴332基于吸嘴回转装置334而回转90度时,通过元件支撑部件502处的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的90度旋转,使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即以底面413朝向上方的状态载置于元件支承部件220的引线元件旋转180度,由此,能够以上表面432朝上的状态收容于元件容纳凹部504内。
另外,在元件载体388准备了多个种类的与引线元件的形状对应的元件支撑部件。详细而言,在图12所示的形状的引线元件450为拾取对象元件的情况下,引线元件450载置于与引线元件450对应的形状的元件支撑部件452。详细而言,引线元件450由元件主体454和引线456构成,在元件主体454的侧面458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底面460倾斜的倾斜面462。
另一方面,在元件支撑部件452形成有元件容纳凹部466。元件容纳凹部466是阶梯形状的凹部,由开设于元件支撑部件452的上表面的主体部容纳凹部468和开设于该主体部容纳凹部468的底面的引线容纳凹部470构成。而且,对主体部容纳凹部468进行划分的一个侧面472设为主体部容纳凹部468的深度尺寸的约2倍的长度。即,这一个侧面472比对主体部容纳凹部468进行划分的其他的侧面更向上方突出。此外,在引线容纳凹部470的侧面472侧的缘部,以与主体部容纳凹部468连续的方式形成锥面476,该锥面476朝向引线容纳凹部470的底面倾斜。
在这样的形状的元件支撑部件452上载置以底面460朝上的状态散布于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50的情况下,与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同样,通过位于非回转位置的吸嘴332来保持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50,吸嘴332通过吸嘴回转装置334的工作而回转到回转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吸嘴332通过吸嘴旋转装置335的工作而旋转,以使回转位置的吸嘴332所保持的引线元件450的引线456如图12所示位于吸嘴332的下方。并且,回转到回转位置的吸嘴332在元件支撑部件452的上方,沿左右方向移动,由此,吸嘴332所保持的引线元件450的与侧面458的倾斜面462连续的部分与元件支撑部件452的侧面472接触。
并且,吸嘴332使引线元件450脱离,由此,引线元件450以与侧面458的倾斜面462连续的部分为中心,通过自重而朝向元件容纳凹部466倾斜。此时,如图13所示,引线元件450的引线456与元件支撑部件452的锥面476接触。并且,引线元件450进而由于自重,边旋转边落下。此时,引线元件450的引线456沿着锥面476滑落。由此,如图14所示,引线元件450的引线456收容在元件容纳凹部466的引线容纳凹部470内,引线元件450的元件主体454收容在元件容纳凹部466的主体部容纳凹部468内。这样,在元件载体388中,准备与引线元件410、450的形状对应的元件支撑部件392、452,引线元件410、450载置于与自身的形状对应的元件支撑部件392、452。
并且,当引线元件410、450载置于与自身的形状对应的元件支撑部件392、452时,元件载体388通过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的工作而向元件供给位置移动。移动到元件供给位置的元件载体388位于作业头60、62的移动范围,因此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在该位置供给引线元件410。这样,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以引线414朝向下方且与连接有引线414的面相向的面朝向上方的状态,供给引线元件410。因此,作业头60、62的元件保持件66能够适当地保持引线元件410。
(b)引线元件的回收
另外,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能够将散布在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10回收。详细而言,元件支承部件220通过元件支承部件移动装置222的工作而朝向元件供给器88的下方移动。此时,如图15所示,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10由元件供给器88的倾斜板152阻挡,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10被刮落到元件回收容器262的内部。
接下来,元件回收容器262通过容器升降装置260的工作而上升。此时,如图5所示,配设于元件回收容器262的突出销272与配设在侧框架部190的内侧的卡合块274卡合。由此,元件回收容器262转动,元件回收容器262内的引线元件410返回到元件收纳器100的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如上所述,散布在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及9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b由吸嘴332拾取。因此,能够减少返回到元件收纳器100的引线元件410的个数。
并且,作业者通过把持元件供给器88的抓握处104,如上所述解除元件供给器88的锁定,通过抬起元件供给器88而将元件供给器88从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拆卸。由此,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外部,从元件供给器88回收引线元件410。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例,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够以实施了各种变更、改良的各种形态实施。具体而言,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具有引线414、456的引线元件410、450载置于元件支撑部件392、452,但是也可以将不具有引线的电子元件载置于元件支撑部件。具体而言,例如,在图16所示的形状的电子元件500为拾取对象元件的情况下,电子元件500载置于与电子元件500对应的形状的元件支撑部件502。在元件支撑部件502形成有元件容纳凹部504。元件容纳凹部504是阶梯形状的凹部,由开设在元件支撑部件502的上表面的主体部容纳凹部506和开设在该主体部容纳凹部506的底面的凹部508构成。而且,对主体部容纳凹部506进行划分的一个侧面510比主体部容纳凹部506的深度尺寸长。即,这一个侧面510比对主体部容纳凹部506进行划分的其他的侧面向上方突出。而且,在凹部508的一个侧面510侧的缘部形成有锥面512,该锥面512朝向凹部508的底面倾斜。此外,在锥面512与侧面510之间形成有阶梯面514。
在这样的形状的元件支撑部件502载置以底面520朝上的状态散布于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电子元件500的情况下,与18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a同样,通过位于非回转位置的吸嘴332来保持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电子元件500,吸嘴332通过吸嘴回转装置334的工作而回转到回转位置。由此,由吸嘴332保持的电子元件500的底面520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
并且,回转到回转位置的吸嘴332在元件支撑部件502的上方,沿左右方向移动,由此,吸嘴332所保持的电子元件500的底面520的相反侧的上表面522与元件支撑部件502的侧面510接触。此时,电子元件500的侧面524与元件支撑部件502的阶梯面514接触。
并且,吸嘴332使电子元件500脱离,由此,电子元件500以与锥面512和阶梯面514之间的角进行接触的侧面524为中心,通过自重而朝向元件容纳凹部504倾斜。此时,如图17所示,电子元件500的侧面524与元件支撑部件502的锥面512接触。并且,电子元件500进而由于自重,边旋转边落下。此时,电子元件500的侧面524沿着锥面512滑落,电子元件500的侧面524的角部进入到元件容纳凹部504的凹部508内。并且,以该角部为中心,使电子元件500进一步旋转,由此电子元件500如图18所示收容在元件容纳凹部504的主体部容纳凹部506。这样,在不具有引线的电子元件500中,也是通过吸嘴332基于吸嘴回转装置334的90度回转和元件支撑部件502处的电子元件500的90度旋转,能够以载置于元件支承部件220的状态的电子元件500旋转了180度的状态、即沿上下方向颠倒的状态收容在元件容纳凹部504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适用于吸嘴332通过吸嘴回转装置334而回转90度的构造的元件交付装置86,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吸嘴不回转的构造的装置。详细而言,例如,在吸嘴不回转的构造的装置中,在9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b(参照图9)散布于元件支承部件220上的情况下,吸嘴332吸附保持9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b的侧面430。并且,在此状态下使保持有9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b的吸嘴332移动到元件支撑部件392的上方。并且,通过使吸嘴332沿左右方向移动,而吸嘴332所保持的9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b的上表面432如图10所示与元件支撑部件392的侧壁部422接触。此时,吸嘴332使9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b脱离,由此90度旋转状态元件410b旋转90度,如图7所示,收容在元件容纳凹部416内。这样,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吸嘴不回转的构造的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利用锥面476,使引线元件410在元件支撑部件392中旋转90度,但也可以取代锥面,使用凸部、凹部、阶梯部等,使引线元件410在元件支撑部件392中旋转90度。
附图标记说明
220:元件支承部件(载置台)332:吸嘴(元件保持件)334:吸嘴回转装置(回转机构)392:元件支撑部件(元件收纳部部件)410:引线元件(元件)416:元件容纳凹部(收纳凹部)422:侧壁部(抵接部)426:锥面450:引线元件(元件)452:元件支撑部件(元件收纳部件)466:元件容纳凹部(收纳凹部)472:侧面(抵接部)476:锥面500:电子元件(元件)502:元件支撑部件(元件收纳部件)504:元件容纳凹部(收纳凹部)510:侧面(抵接部)512:锥面。

Claims (3)

1.一种元件收纳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形状与收纳对象的元件对应的收纳凹部;及
在由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沿左右方向移动时与该元件抵接的抵接部,
当在由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与所述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解除了所述元件保持件对元件的保持的情况下,该元件沿着从所述抵接部至所述收纳凹部的底面的面的至少一部分落下,由此通过自重旋转90度而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收纳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收纳部件具备锥面,
该锥面形成于从所述抵接部至所述收纳凹部的底面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并朝向所述收纳凹部倾斜,
在该元件收纳部件中,当在由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与所述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解除了所述元件保持件对元件的保持的情况下,该元件沿着所述锥面的一部分落下,由此通过自重旋转90度而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
3.一种收纳方法,向具备形状与收纳对象的元件对应的收纳凹部的元件收纳部件收纳元件,所述收纳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收纳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保持工序,由元件保持件保持在使预定的面与载置台接触的状态下载置的元件;
回转工序,通过所述元件保持件的回转机构使保持于所述元件保持件的元件沿上下方向回转90度;
抵接工序,使保持于所述元件保持件的元件的所述预定的面抵接于所述元件收纳部件的与收纳凹部的底面垂直的抵接部;及
收纳工序,在使所述预定的面与所述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解除所述元件保持件对元件的保持,该元件沿着从所述抵接部至所述收纳凹部的底面的面的至少一部分落下,由此使该元件通过自重旋转90度,而以所述预定的面朝上的状态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
CN201480083851.5A 2014-12-11 2014-12-11 作业机及收纳方法 Active CN1070061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82787 WO2016092658A1 (ja) 2014-12-11 2014-12-11 部品収納部材、および収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6142A true CN107006142A (zh) 2017-08-01
CN107006142B CN107006142B (zh) 2020-04-28

Family

ID=56106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3851.5A Active CN107006142B (zh) 2014-12-11 2014-12-11 作业机及收纳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33030B2 (zh)
EP (1) EP3232755B1 (zh)
JP (1) JP6522653B2 (zh)
CN (1) CN107006142B (zh)
WO (1) WO201609265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11338A (zh) * 2017-09-19 2019-03-26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CN111096098A (zh) * 2017-09-22 2020-05-01 株式会社富士 元件供给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36832B1 (en) * 2014-04-22 2020-11-18 FUJI Corporation Load measurement method and recovery method
WO2016135909A1 (ja) * 2015-02-26 2016-09-01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装着機
JPWO2016139742A1 (ja) 2015-03-03 2017-12-07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装着作業機
JP7111518B2 (ja) * 2018-06-18 2022-08-02 株式会社Fuji 吸着ノズルの回収装置と吸着ノズルの回収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2897U (ja) * 1993-03-19 1994-11-2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チップ状回路部品配置用テンプレ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70212A (en) * 1979-11-09 1981-06-12 Hitachi Ltd Method of arranging cylindrical parts
JPS5678387U (zh) * 1979-11-12 1981-06-25
US4733462A (en) * 1986-06-24 1988-03-29 Sony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positioning circuit components at predetermined positions and method therefor
KR0169467B1 (ko) * 1988-10-14 1999-01-15 야마무라 가쯔미 Ic패키지용 콘테이너 및 그 이송 방법
JPH02180099A (ja) * 1988-12-30 1990-07-12 Matsushita Electron Corp 半導体素子の位置決め搬送装置
JP2975425B2 (ja) * 1990-11-29 1999-11-10 株式会社日立テレコムテクノロジー Ic等の部品供給方法及び部品供給装置
JP2857545B2 (ja) * 1992-10-06 1999-02-1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薄形円筒状ワークの整列装置
JPH06127698A (ja) * 1992-10-20 1994-05-10 Omron Corp 部品供給装置
JP3494828B2 (ja) * 1996-11-18 2004-02-09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水平搬送テストハンドラ
JP2001225941A (ja) * 2000-02-10 2001-08-21 Taiyo Yuden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US6449531B1 (en) * 2000-08-25 2002-09-10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System for batching integrated circuits in trays
FR2944001A1 (fr) * 2009-04-03 2010-10-08 Ermap Vibrations Installation de distribution de pieces.
JP2011014735A (ja) 2009-07-02 2011-01-20 Fujikura Ltd チップを移動させる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治具
JP5729719B2 (ja) * 2011-04-12 2015-06-03 Juki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実装装置
JP6135598B2 (ja) * 2013-08-20 2017-05-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ップの振込装置
CN106458465B (zh) * 2014-06-04 2019-03-1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搬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2897U (ja) * 1993-03-19 1994-11-2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チップ状回路部品配置用テンプレート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11338A (zh) * 2017-09-19 2019-03-26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CN111096098A (zh) * 2017-09-22 2020-05-01 株式会社富士 元件供给装置
CN111096098B (zh) * 2017-09-22 2021-04-27 株式会社富士 元件供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092658A1 (ja) 2017-09-21
EP3232755A1 (en) 2017-10-18
EP3232755B1 (en) 2021-02-17
WO2016092658A1 (ja) 2016-06-16
US10233030B2 (en) 2019-03-19
EP3232755A4 (en) 2018-03-21
US20170341874A1 (en) 2017-11-30
JP6522653B2 (ja) 2019-05-29
CN107006142B (zh) 202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48825B (zh) 元件供给系统
CN107006142A (zh) 元件收纳部件及收纳方法
CN107432106B (zh) 安装作业机
CN111615323B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7251673A (zh) 元件供给装置
JP6542353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WO2015186188A1 (ja) ばら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CN107251674B (zh) 元件供给装置及安装机
CN106576437A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7079613B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9156096A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9983858A (zh) 元件供给系统及元件安装机
CN108136595A (zh) 元件供给系统
JP2017103342A (ja) ばら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JP6698748B2 (ja) ばら部品供給装置、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ばら部品供給方法
JP2019197929A (ja) 部品保持装置、および吸着ノズル決定方法
JP6484707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CN109997426B (zh) 作业机
JP7022763B2 (ja) トレイパレット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機
JP2020080354A (ja) 作業機、および載置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