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51674B - 元件供给装置及安装机 - Google Patents

元件供给装置及安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51674B
CN107251674B CN201580076788.7A CN201580076788A CN107251674B CN 107251674 B CN107251674 B CN 107251674B CN 201580076788 A CN201580076788 A CN 201580076788A CN 107251674 B CN107251674 B CN 1072516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production method
recess portion
accommodating recess
receiv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678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51674A (zh
Inventor
石川一真
森川俊治
松本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 filed Critical Fuji Co
Publication of CN107251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516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51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516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3Feeding one by one by other means than belts
    • H05K13/0434Feeding one by one by other means than belts with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8Simultaneously loading a plurality of loose objects, e.g. by means of vibrations, pressure differences, magnetic fie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1/00Manipula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04Pick-and-place heads or apparatus, e.g. with jaws
    • H05K13/0408Incorporating a pick-up to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5/00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 B25J15/0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 B25J15/061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with vacuum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与元件的形状对应的第一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6)和使与该第一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形状相同的凹部旋转180度且与第一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的第二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8)形成为元件接受部件(480)。因此,能够将保持于元件保持件的元件载置于第一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与第二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中的任一方。由此,能够将各种姿势的元件载置于元件接受部件。而且,在本发明的元件安装机中,将表示载置于元件接受部件的元件的姿势的信息向元件安装机侧的控制装置报知。由此,元件安装机侧的元件保持件能够基于表示载置于元件接受部件的元件的姿势的信息,而从元件接受部件适当地保持元件。

Description

元件供给装置及安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将多个元件以散布的状态予以支撑的元件支撑部的元件供给装置及具备该元件供给装置的安装机。
背景技术
在具有将多个元件以散布的状态予以支撑的元件支撑部的元件供给装置中,通过元件保持件,对支撑于元件支撑部的元件进行保持,并将该元件以规定的姿势整齐排列,由此进行元件的供给。因此,需要识别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的姿势,而将该元件以规定的姿势予以载置。下述专利文献记载了识别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的姿势并将该元件以规定的姿势予以载置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42995号公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56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记载的技术,能够识别保持于元件保持件的元件的姿势,并将该元件以规定的姿势予以载置。然而,多个元件以各种姿势散布于元件支撑部上,因此根据元件的姿势的不同,可能无法向载置部载置元件。本发明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作出,课题在于将各种姿势的元件载置于载置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记载的元件供给装置具备:元件支撑部,将多个元件以散布的状态予以支撑;第一元件保持件,对支撑于上述元件支撑部的元件进行保持;第一移动装置,使上述第一元件保持件向任意的位置移动;及载置部,用于将保持于上述第一元件保持件的元件以整齐排列的状态予以载置,上述元件供给装置对整齐排列于上述载置部的状态的元件进行供给,上述元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载置部具有:第一凹部,与元件的形状对应;及第二凹部,以使与上述第一凹部相同形状的凹部旋转规定角度并与上述第一凹部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形成,能够将保持于上述第一元件保持件的元件载置于上述第一凹部与上述第二凹部中的任一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记载的安装机具备:上述元件供给装置;第一控制装置,控制上述元件供给装置的上述第一元件保持件和上述第一移动装置的动作;第二元件保持件,对载置于上述元件供给装置的上述载置部的元件进行保持;第二移动装置,使上述第二元件保持件向任意的位置移动;及第二控制装置,控制上述第二元件保持件和上述第二移动装置的动作,上述安装机由上述第二元件保持件对载置于上述元件供给装置的上述载置部的元件进行保持,并将由上述第二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向基板安装,上述安装机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控制装置具有:第一动作控制部,控制上述第一元件保持件和上述第一移动装置的动作,以将由上述第一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载置于上述载置部的上述第一凹部与上述第二凹部中的任一方;及报知部,将表示由上述第一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通过第一动作控制部的控制而载置于上述载置部的上述第一凹部与上述第二凹部中的哪一方的信息向上述第二控制装置报知。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记载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与元件的形状对应的第一凹部和使与第一凹部相同形状的凹部旋转规定的角度并与第一凹部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的第二凹部形成为载置部。因此,能够将保持于元件保持件的元件载置于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中的任一方。由此,能够将各种姿势的元件载置于载置部。而且,在本发明的安装机中,将表示载置于载置部的元件的姿势的信息,即,表示在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中的哪一个载置有元件的信息向安装机侧的控制装置报知。由此,安装机侧的元件保持件能够基于表示载置于载置部的元件的姿势的信息,而从载置部适当地保持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元件安装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元件安装机的元件安装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散装元件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元件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元件回收容器上升到上升端位置的状态下的元件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元件保持头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收纳有引线元件的状态下的元件接受部件的图。
图8是表示元件安装机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9是表示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引线元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多个引线元件散布的状态下的元件支撑部件的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元件接受部件的俯视图。
图13是概念性地表示向以往的元件接受部件移载引线元件时的状态的图。
图14是概念性地表示向以往的元件接受部件移载引线元件时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元件接受部件的俯视图。
图16是概念性地表示向本发明的元件接受部件移载引线元件时的状态的图。
图17是概念性地表示向本发明的元件接受部件移载引线元件时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及元件返回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变形例的元件接受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参照附图并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元件安装机的结构>
图1表示元件安装机10。元件安装机10是用于执行元件对电路基材12的安装作业的装置。元件安装机10具备装置主体20、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元件安装装置24、拍摄装置26、28、元件供给装置30、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控制装置(参照图8)34。另外,作为电路基材12,可列举电路基板、三维构造的基材等,作为电路基板,可列举印刷配线板、印刷电路板等。
装置主体20由框架部40和架设于该框架部40的梁部42构成。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配置在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具有输送装置50和夹紧装置52。输送装置50是输送电路基材12的装置,夹紧装置52是对电路基材12进行保持的装置。由此,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输送电路基材12,并在规定的位置处固定地保持电路基材12。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路基材12的输送方向称为X方向,将与该方向垂直的水平的方向称为Y方向,将铅垂方向称为Z方向。即,元件安装机10的宽度方向是X方向,前后方向是Y方向。
元件安装装置24配置于梁部42,具有两台作业头60、62和作业头移动装置64。各作业头60、62具有吸嘴(参照图2)66,通过吸嘴66保持元件。而且,作业头移动装置64具有X方向移动装置68、Y方向移动装置70、Z方向移动装置72。并且,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68和Y方向移动装置70,而使两台作业头60、62一体地向框架部40上的任意的位置移动。而且,如图2所示,各作业头60、62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滑动件74、76,Z方向移动装置72使滑动件74、76单独地沿上下方向移动。即,作业头60、62通过Z方向移动装置72而单独地沿上下方向移动。
拍摄装置26以朝向下方的状态安装于滑动件74,并与作业头60一起沿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移动。由此,拍摄装置26拍摄框架部40上的任意的位置。如图1所示,拍摄装置28以朝向上方的状态配置在框架部40上的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与元件供给装置30之间。由此,拍摄装置28拍摄保持于作业头60、62的吸嘴66的元件。
元件供给装置30配置在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端部。元件供给装置30具有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和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省略图示)。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供给载置在托盘上的状态的元件的装置。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是通过带式供料器(省略图示)、棒式供料器(省略图示)供给元件的装置。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配置在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方侧的端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是使分散地散布的状态的多个元件整齐排列,并以整齐排列的状态供给元件的装置。即,是使任意的姿势的多个元件整齐排列成规定的姿势而供给规定的姿势的元件的装置。以下,详细地说明元件供给装置32的结构。另外,作为通过元件供给装置30及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的元件,可列举电子电路元件、太阳能电池的构成元件、电源模块的构成元件等。而且,电子电路元件包括具有引线的元件、不具有引线的元件等。
如图3所示,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具有主体80、元件供给单元82、拍摄装置84、元件交付装置86。
(a)元件供给单元
元件供给单元82包括元件供给器88、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90、元件返回装置92,上述元件供给器88、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90、元件返回装置92一体地构成。元件供给单元82以可拆装的方式组装于主体80的基体96,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五台元件供给单元82沿X方向并列地配置成一列。
(i)元件供给器
如图4所示,元件供给器88包括元件收纳器100、壳体102、把手104。元件收纳器100大致呈长方体形状,上表面和前表面开口。该元件收纳器100的底面成为倾斜面116,朝向元件收纳器100开口的前表面倾斜。
壳体102具有一对侧壁120,在上述一对侧壁120之间将元件收纳器10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予以保持。而且,在一对侧壁120之间,以位于元件收纳器100的前表面的下端部的前方的方式固定地配置倾斜板152。倾斜板152以越朝向前方则越下降的方式倾斜。
把手104配置在壳体102的后方侧的端部,由固定把持部件170和可动把持部件172构成。可动把持部件172能够相对于固定把持部件170接近/分离。并且,可动把持部件172通过连结臂(省略图示)而连结于元件收纳器100的后表面。由此,通过把持把手104,而可动把持部件172相对于固定把持部件170接近/分离,元件收纳器100在一对侧壁120之间进行摆动。
另外,元件供给器88配置于组装在基体96上的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相对于基体96能够拆装。另外,在把手104的可动把持部件172的下端部设有锁定机构(省略图示),通过把持把手104而将该锁定机构解除。即,作业者在把持了元件供给器88的把手104的状态下,通过抬起元件供给器88而将元件供给器88从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拆下。
(ii)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
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90包括元件支撑部件220、元件支撑部件移动装置222、供给器振动装置224。元件支撑部件220大致呈长条形状的板形状,以从元件供给器88的倾斜板152的下方向前方延伸的方式配置。而且,在元件支撑部件22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缘形成有侧壁部228。
元件支撑部件移动装置222是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8)223的驱动而使元件支撑部件220沿前后方向移动的装置。由此,元件支撑部件220在比元件供给器88的倾斜板152的下端稍靠下方处,以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上表面水平的状态,沿前后方向移动。
供给器振动装置224包括凸轮部件240、凸轮随动件242、限动件244。凸轮部件240呈板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侧壁部228的外侧的侧面。在凸轮部件240的上端部沿前后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齿245。凸轮随动件242包括杆252和辊254。杆252配置在元件供给器88的侧壁120的下端部,能够以上端部为中心进行摆动。辊25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在杆252的下端部。另外,杆252由螺旋弹簧(省略图示)的弹性力向朝着前方的方向施力。而且,限动件244呈突状地设置于侧壁120,被螺旋弹簧的弹性力施力的杆252与限动件244接触。
(iii)元件返回装置
如图5所示,元件返回装置92包括容器升降装置260、元件回收容器262。容器升降装置260包括气缸266和升降部件268,升降部件268通过气缸266的动作而进行升降。而且,气缸266固定于元件支撑部件220的前方侧的端部。由此,气缸266通过元件支撑部件移动装置222的动作,而与元件支撑部件220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
元件回收容器262配置在升降部件268的上表面,通过气缸266的动作而沿上下方向移动。元件回收容器262呈上表面形成开口的箱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于升降部件268的上表面。如图4所示,在该元件回收容器262的后方侧的端部配置有突出销272。突出销272朝向元件回收容器262的侧方的外侧突出。而且,在侧框架部190的前方侧的上端部的内侧固定有卡合块274。并且,如图5所示,在元件回收容器262通过气缸266的动作而上升至上升端位置时,突出销272与卡合块274卡合。由此,元件回收容器262进行转动。
(b)拍摄装置
如图3所示,拍摄装置84包括相机290和相机移动装置292。相机移动装置292包括导轨296和滑动件298。导轨296在元件供给器88的上方,以沿着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主体80。滑动件298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导轨296,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8)299的动作而向任意的位置滑动。而且,相机290以朝向下方的状态安装于滑动件298。
(c)元件交付装置
如图3所示,元件交付装置86包括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元件保持头302、两台梭式装置304。
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包括X方向移动装置310、Y方向移动装置312、Z方向移动装置314。Y方向移动装置312具有以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元件供给单元82的上方的Y滑动件316,Y滑动件316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8)319的驱动而向Y方向上的任意的位置移动。X方向移动装置310具有配置于Y滑动件316的侧面的X滑动件320,X滑动件320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8)321的驱动而向X方向上的任意的位置移动。Z方向移动装置314具有配置于X滑动件320的侧面的Z滑动件322,Z滑动件322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8)323的驱动而向Z方向上的任意的位置移动。
如图6所示,元件保持头302包括头主体330、吸嘴332、吸嘴回旋装置334、吸嘴旋转装置335。头主体330与Z滑动件322一体地形成。吸嘴332保持元件,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支架340的下端部。支架340在支撑轴344处能够弯折,通过吸嘴回旋装置334的动作而支架340向上方向弯折90度。由此,在支架340的下端部安装的吸嘴332回旋90度,位于回旋位置。即,吸嘴332通过吸嘴回旋装置334的动作而在非回旋位置与回旋位置之间回旋。而且,吸嘴旋转装置335使吸嘴332绕其轴心旋转。
另外,如图3所示,两台梭式装置304分别包括元件载体388和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在元件供给单元82的前方侧沿横向排列而固定于主体80。五个元件接受部件392以沿横向排列成一列的状态安装于元件载体388,在各元件接受部件392上载置元件。
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由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的元件是具有引线的电子电路元件(以下,有时简称为“引线元件”)410,引线元件410包括块状的元件主体412和从元件主体412的底面突出的多个引线414。而且,在元件接受部件392上形成有元件收容凹部416。元件收容凹部416是带阶梯的形状的凹部,包括在元件接受部件392的上表面开设的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18和在该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18的底面开设的引线收容凹部420。并且,引线元件410以引线414朝向下方的姿势插入到元件收容凹部416的内部。由此,以引线414插入于引线收容凹部420且元件主体412插入于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18的状态,将引线元件410载置于元件收容凹部416的内部。
另外,如图3所示,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是板状的长条部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元件供给单元82的前方侧。元件载体388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在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的上表面,通过电磁马达(参照图8)430的驱动而而前后方向上的任意的位置滑动。另外,元件载体388在向接近元件供给单元82的方向滑动时,滑动至位于基于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的元件保持头302的移动范围内的元件接收位置。另一方面,元件载体388在向远离元件供给单元82的方向滑动时,滑动至位于基于作业头移动装置64的作业头60、62的移动范围内的元件供给位置。
另外,如图8所示,控制装置34包括总括控制装置450、多个单独控制装置(在图中图示了两个)452、453、图像处理装置454。总括控制装置450以计算机为主体而构成,并与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元件安装装置24、拍摄装置26、拍摄装置28、元件供给装置30、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连接。由此,总括控制装置450总括地控制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元件安装装置24、拍摄装置26、拍摄装置28、元件供给装置30、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多个单独控制装置452、453以计算机为主体而构成,且与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元件安装装置24、拍摄装置26、拍摄装置28、元件供给装置30、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对应地设置(在图中,仅图示出与元件安装装置24和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对应的单独控制装置452、453)。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单独控制装置452与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90、元件返回装置92、相机移动装置292、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元件保持头302、梭式装置304连接。由此,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单独控制装置452控制元件散布状态实现装置90、元件返回装置92、相机移动装置292、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元件保持头302、梭式装置304的动作。而且,图像处理装置454与拍摄装置84连接,处理由拍摄装置84拍摄到的拍摄数据。该图像处理装置454与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单独控制装置452连接。由此,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单独控制装置452取得由拍摄装置84拍摄到的拍摄数据。而且,元件安装装置24的单独控制装置453与作业头60、62及作业头移动装置64连接,并控制这些作业头60、62及作业头移动装置64的动作。
<元件安装机的动作>
元件安装机10通过上述结构而对由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保持的电路基材12进行元件的安装作业。具体而言,电路基材12被输送至作业位置,在该位置处,由夹紧装置52固定地保持。接下来,拍摄装置26移动到电路基材12的上方,拍摄电路基材12。由此,得到与电路基材12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相关的信息。而且,元件供给装置30或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在规定的供给位置供给元件。另外,关于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进行的元件的供给,在后文详细说明。并且,作业头60、62中的任一个移动到元件的供给位置的上方,通过吸嘴66保持元件。接下来,保持有元件的作业头60、62移动到拍摄装置28的上方,通过拍摄装置28拍摄由吸嘴66保持的元件。由此,得到与元件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相关的信息。并且,保持有元件的作业头60、62移动到电路基材12的上方,对电路基材12的保持位置的误差、元件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等进行补正,而向电路基材12上安装保持的元件。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的动作>
(a)散装元件供给装置进行的引线元件的供给
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通过作业者向元件供给器88的元件收纳器100投入引线元件410,所投入的引线元件410通过元件供给单元82、元件交付装置86的动作,而以载置于元件载体388的元件接受部件392的状态被供给。详细而言,作业者从元件供给器88的元件收纳器100的上表面的开口投入引线元件410。此时,元件支撑部件220通过元件支撑部件移动装置222的动作,移动到元件供给器88的下方,元件回收容器262位于元件供给器88的前方。
从元件收纳器100的上表面的开口投入的引线元件410落下到元件收纳器100的倾斜面116上,在倾斜面116上扩散。此时,在落下到倾斜面116上的引线元件410越过倾斜板152而滚落的情况下,由位于元件供给器88的前方的元件回收容器262收容。
向元件收纳器100投入了引线元件410之后,元件支撑部件220通过元件支撑部件移动装置222的动作,而从元件供给器88的下方朝向前方移动。此时,如果凸轮部件240到达凸轮随动件242,则如图9所示,凸轮随动件242的辊254越过凸轮部件240的齿245。凸轮随动件242的杆252被螺旋弹簧的弹性力向朝着前方的方向施力,对杆252向前方的施力受到限动件244的限制。因此,在元件支撑部件220朝向前方移动时,维持成辊254与齿245啮合的状态,杆252不朝向前方转动,辊254越过齿245。此时,元件供给器88通过辊254越过齿245而升降。即,在辊254与齿245啮合的状态下,元件支撑部件220朝向前方移动,由此辊254越过多个齿245,元件供给器88沿上下方向连续地振动。
在元件收纳器100的倾斜面116上扩散的引线元件410由于元件供给器88的振动和倾斜面116的倾斜而向前方移动,经由倾斜板152而向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上表面排出。此时,通过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侧壁部228,防止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支撑部件220的落下。并且,通过元件支撑部件220朝向前方移动,而引线元件410散布于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上表面。
另外,当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收纳器100的内部散布于元件支撑部件220上时,引线元件410以各种姿势散布于元件支撑部件220上。具体而言,例如,在图10所示的形状的引线元件410中,元件主体412由主体部460和一对侧壁部462、464构成。主体部460呈大致矩形的板形状,在四个侧面中的短边的侧面配置有多个引线414。而且,沿着主体部460的上表面的长边的两缘,立设有一对侧壁部462、464。
这样的形状的引线元件410散布于元件支撑部件220上时,如图11所示,引线元件410以大致两个姿势支撑在元件支撑部件220上。详细而言,以使主体部460与元件支撑部件220接触且一对侧壁部462、464朝向上方的姿势(以下,有时记载为“第一姿势”)和使一对侧壁部462、464与元件支撑部件220接触且主体部460朝向上方的姿势(以下,有时记载为“第二姿势”)这两个姿势中的任一个姿势,将引线元件410支撑在元件支撑部件220上。
另外,虽然也存在以使一对侧壁部462、464中的一方与元件支撑部件220接触且另一方朝向上方的姿势将引线元件410支撑在元件支撑部件220上的情况,但是以这样的姿势支撑引线元件410的概率较低,因此在本说明中,省略这样的姿势的引线元件410。
如上所述,当引线元件410散布于元件支撑部件220上时,拍摄装置84的相机290通过相机移动装置292的动作而移动到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上方,拍摄引线元件410。并且,基于由相机290拍摄到的拍摄数据,来确定成为拾取的对象的引线元件(以下,有时简称为“拾取对象元件”),该拾取对象元件由元件保持头302的吸嘴332保持。另外,在通过吸嘴332吸附保持拾取对象元件时,吸嘴332位于非回旋位置。
并且,在引线元件410由吸嘴332保持之后,元件保持头302移动到元件载体388的上方,但是此时,元件载体388通过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的动作而移动到元件接收位置。而且,在元件保持头302移动到元件载体388的上方时,吸嘴332回旋到回旋位置。另外,以使回旋位置的吸嘴332保持的引线元件410的引线414朝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的方式,吸嘴332通过吸嘴旋转装置335的动作而进行旋转。
当元件保持头302移动到元件载体388的上方时,引线414朝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的状态下的引线元件410插入到元件接受部件392的元件收容凹部416内。由此,如图7所示,引线元件410以引线414朝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的状态,载置于元件接受部件392。
但是,在元件接受部件392的元件收容凹部416为以往的形状的情况下,有时第一姿势的引线元件410成为拾取对象元件,但是第二姿势的引线元件410无法成为拾取对象元件。即,有时仅第一姿势的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支撑部件220向元件接受部件392移载,第二姿势的引线元件410残留在元件支撑部件220上。
具体而言,在以往的元件接受部件392中,如图12所示,元件收容凹部416的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18由主体部收容凹部470和一对侧壁部收容凹部472、474构成。另外,图12是元件接受部件392的以来自上方的视点表示的图。主体部收容凹部470设为与引线元件410的元件主体412的主体部460对应的形状。一对侧壁部收容凹部472、474设为与引线元件410的元件主体412的一对侧壁部462、464对应的形状,从主体部收容凹部470的两端部,与主体部收容凹部470以90度相交地向相同方向延伸。并且,引线元件410的元件主体412的主体部460插入到主体部收容凹部470内,引线元件410的元件主体412的一对侧壁部462、464插入到一对侧壁部收容凹部472、474内,由此引线元件410的元件主体412载置于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18内。另外,在引线元件410的元件主体412载置于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18内时,当然,引线414插入到引线收容凹部420内。
如图13所示,关于上述构造的元件接受部件392以一对侧壁部收容凹部472、474位于元件支撑部件220侧的方式安设于元件载体388的情况,以下进行详细说明。首先,以第一姿势由元件支撑部件220支撑的引线元件410通过吸嘴332保持在一对侧壁部462、464之间的主体部460。另外,吸嘴332在保持引线元件410时,位于非回旋位置。
并且,当通过吸嘴332保持引线元件410时,吸嘴332通过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的动作而从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上方移动到元件接受部件392的上方。此时,吸嘴332回旋到回旋位置,但是吸嘴332需要向元件接受部件392的上方移动,以使回旋位置的由吸嘴332保持的引线元件410的姿势与元件接受部件392的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18的形状一致。在这样吸嘴332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安装有吸嘴332的元件保持头302位于基于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的元件保持头302的移动范围内。因此,能够这样使吸嘴332移动,通过这样的吸嘴332的移动,而由吸嘴332保持的引线元件410载置在元件接受部件392内。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以第二姿势由元件支撑部件220支撑的引线元件410在一对侧壁部462、464朝向下方的状态下,由吸嘴332保持于主体部460。此时,吸嘴332位于非回旋位置。
并且,当通过吸嘴332保持引线元件410时,吸嘴332通过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的动作,从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上方移动到元件接受部件392的上方。此时,吸嘴332回旋到回旋位置,但是吸嘴332需要向元件接受部件392的上方移动,以使回旋位置的由吸嘴332保持的引线元件410的姿势与元件接受部件392的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18的形状一致。然而,为了这样使吸嘴332移动,必须使安装有吸嘴332的元件保持头302如图14所示超过基于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的元件保持头302的移动范围地移动。因此,无法这样使吸嘴332移动,无法将由吸嘴332保持的引线元件410载置于元件接受部件392。因此,在元件接受部件392安设于元件载体388的情况下,仅第一姿势的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支撑部件220向元件接受部件392移载,第二姿势的引线元件410残留在元件支撑部件220上。
然而,当仅第一姿势的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支撑部件220向元件接受部件392移载而第二姿势的引线元件410残留于元件支撑部件220上时,向元件接受部件392移载的引线元件410的个数减少,效率非常差。鉴于这样的情况,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采用不仅能载置第一姿势的引线元件410而且也能载置第二姿势的引线元件410的元件接受部件。
详细而言,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采用的元件接受部件480上,如图15所示,形成有大致H型的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82。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82由主体部收容凹部484、一对第一侧壁部收容凹部486、488、一对第二侧壁部收容凹部490、492构成。主体部收容凹部484设为与引线元件410的元件主体412的主体部460对应的形状,设为与以往的元件接受部件392的主体部收容凹部470相同的形状。
一对第一侧壁部收容凹部486、488设为与引线元件410的元件主体412的一对侧壁部462、464对应的形状,设为与以往的元件接受部件392的一对侧壁部收容凹部472、474相同的形状。而且,一对第一侧壁部收容凹部486、488从主体部收容凹部484的两端部,与主体部收容凹部484以90度相交地向相同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一对第二侧壁部收容凹部490、492也设为与引线元件410的元件主体412的一对侧壁部462、464对应的形状,设为与以往的元件接受部件392的一对侧壁部收容凹部472、474相同的形状。而且,一对第二侧壁部收容凹部490、492从主体部收容凹部484的两端部,与主体部收容凹部484以90度相交地向一对第一侧壁部收容凹部486、488的相反侧延伸。
由此,由主体部收容凹部484和一对第一侧壁部收容凹部486、488构成的第一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6、及由主体部收容凹部484和一对第二侧壁部收容凹部490、492构成的第二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8成为与引线元件410的元件主体412对应的形状,上述第一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6与第二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8以主体部收容凹部484重叠的状态形成于元件接受部件480。即,第一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6和第二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8中的一方以另一方的中央为中心,以使该另一方旋转了180度的状态形成于元件接受部件480。另外,在主体部收容凹部484的底面形成有用于插入引线414的引线收容凹部500。该引线收容凹部500的形状与元件接受部件392的引线收容凹部420的形状相同。
如图16所示,关于上述构造的元件接受部件480以一对第一侧壁部收容凹部486、488位于元件支撑部件220侧的方式安设于元件载体388的情况,以下详细说明。首先,由元件支撑部件220以第一姿势支撑的引线元件41通过吸嘴332保持于一对侧壁部462、464之间的主体部460。此时,吸嘴332位于非回旋位置。
并且,当通过吸嘴332保持引线元件410时,吸嘴332通过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的动作而从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上方移动到元件接受部件480的上方。此时,吸嘴332回旋到回旋位置,但是以使由回旋位置的吸嘴332保持的引线元件410的姿势与元件接受部件480的第一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6的形状一致的方式使吸嘴332向元件接受部件480的上方移动。在吸嘴332这样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安装有吸嘴332的元件保持头302位于基于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的元件保持头302的移动范围内。因此,能够这样使吸嘴332移动,通过吸嘴332的移动,将由吸嘴332保持的引线元件410载置在元件接受部件480内。
另外,如图17所示,由元件支撑部件220以第二姿势支撑的引线元件410以一对侧壁部462、464朝向下方的状态通过吸嘴332保持于主体部460。此时,吸嘴332位于非回旋位置。
并且,当通过吸嘴332保持引线元件410时,吸嘴332通过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的动作而从元件支撑部件220的上方移动到元件接受部件480的上方。此时,吸嘴332回旋到回旋位置,但是以使通过回旋位置的吸嘴332保持的引线元件410的姿势与元件接受部件480的第二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8的形状一致的方式使吸嘴332向元件接受部件480的上方移动。在吸嘴332这样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安装有吸嘴332的元件保持头302位于基于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的元件保持头302的移动范围内。因此,能够这样使吸嘴332移动,通过吸嘴332的移动,将由吸嘴332保持的引线元件410载置于元件接受部件480内。
这样,通过在元件载体388安设元件接受部件480,不仅是第一姿势的引线元件410,而且第二姿势的引线元件410也能够从元件支撑部件220向元件接受部件480移载。由此,能够使残留在元件支撑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10的个数减少很多。即,能够将很多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支撑部件220上向元件接受部件480移载,效率性提高。
并且,当引线元件410载置于元件接受部件480时,元件载体388通过元件载体移动装置390的动作而向元件供给位置移动。移动到元件供给位置的元件载体388位于作业头60、62的移动范围,因此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在该位置供给引线元件410。这样,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以引线414朝向下方且与连接有引线414的底面相对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的状态,供给引线元件410。因此,作业头60、62的吸嘴66能够适当地保持引线元件410。
另外,在元件安装机10中,与载置于元件接受部件480的引线元件410的姿势相关的信息从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单独控制装置452向元件安装装置24的单独控制装置453传递。即,在从元件支撑部件220上向元件接受部件480移载引线元件410时,将表示引线元件410向第一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6和第二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8中的哪一个载置的信息向元件安装装置24的单独控制装置453传递。
由此,元件安装装置24的单独控制装置453能够在不进行拍摄装置26对元件接受部件480的拍摄等的情况下,得到与载置于元件接受部件480的引线元件410的姿势相关的信息。并且,元件安装装置24的单独控制装置453基于与从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单独控制装置452传递的引线元件410的姿势相关的信息,来控制作业头60、62及作业头移动装置64的动作,由此能够对元件接受部件480内的引线元件410进行保持,并将所保持的引线元件410向基板安装。
(b)引线元件的回收
另外,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能够回收散布在元件支撑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10。详细而言,元件支撑部件220通过元件支撑部件移动装置222的动作,而朝向元件供给器88的下方移动。此时,如图18所示,元件支撑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10由元件供给器88的倾斜板152阻拦,元件支撑部件220上的引线元件410被刮落到元件回收容器262的内部。
接下来,元件回收容器262通过容器升降装置260的动作而上升。此时,如图5所示,配置于元件回收容器262的突出销272与配置在侧框架部190的内侧的卡合块274卡合。由此,元件回收容器262转动,使元件回收容器262内的引线元件410向元件收纳器100的内部返回。
另外,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中,如上所述,将元件接受部件480安设于元件载体388,从而第一姿势的引线元件410及第二姿势的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支撑部件220向元件接受部件480移载。因此,能够减少向元件收纳器100返回的引线元件410的个数。
并且,作业者通过把持元件供给器88的把手104而如上所述,解除元件供给器88的锁定,通过抬起元件供给器88而将元件供给器88从一对侧框架部190之间拆下。由此,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外部,从元件供给器88回收引线元件410。
另外,如图8所示,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的单独控制装置452具有第一动作控制部510、报知部512。第一动作控制部510是在将引线元件410从元件支撑部件220向元件接受部件480移载时,用于控制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300和元件保持头302的动作的功能部。报知部512是用于将与载置于元件接受部件480的引线元件410的姿势相关的信息向单独控制装置453传递的功能部。而且,元件安装装置24的单独控制装置453具有第二动作控制部514。第二动作控制部514是用于基于与从单独控制装置452传递的引线元件410的姿势相关的信息,为了通过吸嘴66保持载置于元件接受部件480的引线元件410并将保持的引线元件410向基板安装,而控制作业头60、62和作业头移动装置64的动作的功能部。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实施了各种变更、改良的各种形态实施。具体而言,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6与第二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498中的一方以另一方的中央为中心,以使该另一方旋转了180度的状态形成于元件接受部件480,但是旋转角度并不局限于180度,可以设为45度、90度等任意的角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了引线元件410作为由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的元件,但是也可以采用太阳能电池的构成元件、电源模块的构成元件、不具有引线的电子电路元件等。在通过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不具有引线的电子电路元件的情况下,能够在元件载体388上安设图19所示的元件接受部件520。
元件接受部件520是载置不具有引线的电子电路元件522的结构,在元件接受部件520上形成有元件收容凹部524。元件收容凹部524呈大致十字型,由第一姿势元件收容凹部526和第二姿势元件收容凹部528构成。第一姿势元件收容凹部526和第二姿势元件收容凹部528设为与电子电路元件522对应的形状,为相同形状。而且,第一姿势元件收容凹部526和第二姿势元件收容凹部528中的一方以另一方的中央为中心,在以该另一方旋转了90度的状态形成于元件接受部件520。如果是这样的形状的元件接受部件520,则能够将电子电路元件522载置于第一姿势元件收容凹部526与第二姿势元件收容凹部528中的任一个中,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0:元件安装机(安装机) 32:散装元件供给装置(元件供给装置) 64:作业头移动装置(第二移动装置) 66:吸嘴(第二元件保持件) 220:元件支撑部件(元件支撑部) 300:元件保持头移动装置(第一移动装置) 332:吸嘴(第一元件保持件) 452:单独控制装置(第一控制装置) 453:单独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480:元件接受部件(载置部) 496:第一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第一凹部) 498:第二姿势元件主体收容凹部(第二凹部) 510:第一动作控制部 512:报知部 514:第二动作控制部 520:元件接受部件(载置部) 526:第一姿势元件收容凹部(第一凹部) 528:第二姿势元件收容凹部(第二凹部)。

Claims (4)

1.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元件支撑部,将多个元件以散布的状态予以支撑,所述元件至少被以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予以支撑;
第一元件保持件,对支撑于所述元件支撑部的元件进行保持;
第一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向任意的位置移动;及
载置部,用于将保持于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的元件以整齐排列的状态予以载置,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对整齐排列于所述载置部的状态的元件进行供给,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具有:
第一凹部,与元件的形状对应;及
第二凹部,以使与所述第一凹部相同形状的凹部旋转规定角度并与所述第一凹部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形成,
能够将保持于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的元件载置于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中的任一方,
处于所述第一姿势的所述元件由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保持,以使所述元件的姿势与所述第一凹部的形状一致,处于所述第二姿势的所述元件由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保持,以使所述元件的姿势与所述第二凹部的形状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角度是90°与180°中的至少一个角度。
3.一种安装机,具备: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
第一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和所述第一移动装置的动作;
第二元件保持件,对载置于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所述载置部的元件进行保持;
第二移动装置,使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向任意的位置移动;及
第二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和所述第二移动装置的动作,
所述安装机由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对载置于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所述载置部的元件进行保持,并将由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向基板安装,所述安装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装置具有:
第一动作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和所述第一移动装置的动作,以将由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中的任一方;及
报知部,将表示由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通过第一动作控制部的控制而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中的哪一方的信息向所述第二控制装置报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控制装置具有第二动作控制部,所述第二动作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第一控制装置的所述报知部报知的信息,来控制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和所述第二移动装置的动作,以由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对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元件进行保持,并将由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保持的元件向基板安装。
CN201580076788.7A 2015-02-26 2015-02-26 元件供给装置及安装机 Active CN1072516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5526 WO2016135909A1 (ja) 2015-02-26 2015-02-26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装着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51674A CN107251674A (zh) 2017-10-13
CN107251674B true CN107251674B (zh) 2019-10-08

Family

ID=56788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6788.7A Active CN107251674B (zh) 2015-02-26 2015-02-26 元件供给装置及安装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55447B2 (zh)
EP (1) EP3264877B1 (zh)
JP (1) JP6442039B2 (zh)
CN (1) CN107251674B (zh)
WO (1) WO20161359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42039B2 (ja) * 2015-02-26 2018-12-19 株式会社Fuji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装着機
US11425849B2 (en) 2016-11-02 2022-08-23 Fuji Corporation Component supply system
WO2018189862A1 (ja) * 2017-04-13 2018-10-18 株式会社Fuji 作業機
JP6845938B2 (ja) * 2017-09-15 2021-03-24 株式会社Fuji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
WO2019058499A1 (ja) * 2017-09-22 2019-03-28 株式会社Fuji 部品供給装置
JP7304536B2 (ja) * 2019-02-27 2023-07-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1321A (en) * 1980-02-21 1983-04-26 Palomar Systems & Machines, Inc. Method of processing miniature electronic components such a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O2012039172A1 (ja) * 2010-09-22 2012-03-2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2012134347A (ja) * 2010-12-22 2012-07-12 Samsung Techwin Co Ltd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23398U (ja) * 1983-02-09 1984-08-20 日立電子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ダイオ−ド自動取付け機における反転機構
JPS60242116A (ja) * 1984-05-16 1985-12-02 Hitachi Metals Ltd 薄物部品整列装置
CA2090117A1 (en) * 1990-08-25 1992-02-26 Steven J. Gordon Programmable reconfigurable parts feeder
JPH0682041U (ja) * 1993-05-11 1994-11-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ワーク搬送プレート
JPH0824237B2 (ja) 1994-01-06 1996-03-0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の装着方法
US5687831A (en) * 1995-04-25 1997-11-18 Adept Technology, Inc. Flexible parts feeder
JPH11138477A (ja) * 1997-11-10 1999-05-25 Fujitsu Ltd ベアチップの処理装置
JP5288908B2 (ja) * 2008-06-30 2013-09-11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物品整列システム及びロボットハンド
KR102047505B1 (ko) * 2009-08-26 2019-12-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노광 장치, 노광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JP5618908B2 (ja) 2011-05-31 2014-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JP2013046024A (ja) * 2011-08-26 2013-03-04 Fuji Mach Mfg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JP5887499B2 (ja) * 2013-03-19 2016-03-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ノズル検査装置及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US9949417B2 (en) * 2013-12-27 2018-04-17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Component supply system
CN106576437B (zh) * 2014-08-25 2019-12-03 株式会社富士 元件供给装置
EP3232755B1 (en) * 2014-12-11 2021-02-17 FUJI Corporation System for storing a component, and component housing method
JP6442039B2 (ja) * 2015-02-26 2018-12-19 株式会社Fuji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装着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1321A (en) * 1980-02-21 1983-04-26 Palomar Systems & Machines, Inc. Method of processing miniature electronic components such a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O2012039172A1 (ja) * 2010-09-22 2012-03-2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2012134347A (ja) * 2010-12-22 2012-07-12 Samsung Techwin Co Ltd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55447B2 (en) 2020-02-04
EP3264877A1 (en) 2018-01-03
CN107251674A (zh) 2017-10-13
JP6442039B2 (ja) 2018-12-19
JPWO2016135909A1 (ja) 2017-11-30
US20180249606A1 (en) 2018-08-30
EP3264877B1 (en) 2021-08-04
WO2016135909A1 (ja) 2016-09-01
EP3264877A4 (en) 2018-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51674B (zh) 元件供给装置及安装机
CN107432106B (zh) 安装作业机
US10874038B2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CN107251673B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6576437A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7006142A (zh) 元件收纳部件及收纳方法
CN109156096B (zh) 元件供给装置
EP3203821B1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CN109315086A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8136595A (zh) 元件供给系统
CN111434201B (zh) 元件供给装置以及元件供给方法
CN110248777A (zh) 作业机
US11632885B2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CN109863839B (zh) 元件供给系统
EP3627984A1 (en) Component feeding device
CN113950873A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9997426B (zh) 作业机
CN110050523A (zh) 作业机
US11510352B2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CN114342581A (zh) 元件保持装置
JP2020080354A (ja) 作業機、および載置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