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0613B - 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00613B CN107000613B CN201580063298.3A CN201580063298A CN107000613B CN 107000613 B CN107000613 B CN 107000613B CN 201580063298 A CN201580063298 A CN 201580063298A CN 107000613 B CN107000613 B CN 1070006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torage component
- holding section
- rotatable parts
- ro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60N2/235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and provided with memory lo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60N2/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linearly mov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通过在第一存储部件的周壁部抵接第二存储部件的卡合部,来对伴随各锁定部件的锁定动作而产生的卡合部的径向移动进行限制。并且,通过使第一存储部件的周壁部与抵接于周壁部的第二存储部件的卡合部卡合,上述第一存储部件在与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相同的轴上与第一转动部件一体转动。在利用转动限制机构限制第一存储部件与第一转动部件的一体转动的状态下,第一存储部件允许卡合部沿其周壁部的长度方向的滑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至今,公知一种构成为在规定的倾倒角度范围内对解除了倾斜调节器对座椅靠背的束缚的解锁状态进行保持的车辆用的座椅倾斜调节装置。通过设置保持机构,不维持解锁操作输入就能够较大地变更座椅靠背的倾倒角度。并且,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且在能够从座椅靠背的后方进行操作的位置设有用于将倾斜调节器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操作输入部。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具备设于座椅靠背的上端的前倒操作杆、和基于前倒操作杆的操作输入而转动的连接杆。连接杆转动,由此倾斜调节器移至解锁状态。并且,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具备能够限制连接杆的转动的凸轮盘。凸轮盘通过卡合于与前倒操作杆联动地转动的连接杆,来限制连接杆的转动。凸轮盘在与作为座椅靠背的基本位置的中立位置相比靠前方设定的规定的倾倒角度范围内对相对于连接杆的卡合状态进行保持。
在现有例的座椅倾斜调节装置中,基于连接杆与凸轮盘的卡合关系,不对相对于前倒操作杆的操作输入进行维持就能够使座椅靠背较大地前倒。并且,通过拉起座椅靠背,就能够使座椅靠背复位至作为基本位置的定点,而不受前倒操作前的倾倒角度影响。
现有例的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具备与构成保持机构的连接杆以及凸轮盘独立分开的倾斜调节操作杆。倾斜调节操作杆设于座椅坐垫的侧方。通过基于相对于倾斜调节操作杆的操作输入来使倾斜调节器进行解锁动作,能够对座椅靠背的比基本位置靠前方的倾倒角度进行调整。
然而,有时在后部座位等车辆用的座椅仅设有一个座椅靠背的操作系统。该情况下,上述现有技术中,有拉起操作的复位位置与能够调整座椅靠背的倾倒角度的范围的初级位置一致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00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能够利用一个操作系统来调整倾倒角度,并且能够利用拉起操作来使座椅复位至定点,从而复位位置的设定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具备:第一转动部件;第二转动部件,其以能够与第一转动部件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于与第一转动部件相同的轴;锁定部件,其对第一转动部件以及第二转动部件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制;操作机构,其使锁定部件进行锁定以及解锁动作;第一存储部件,其设为能够与第一转动部件以及第二转动部件同轴地自由转动;第二存储部件,其以连结于操作机构的状态来与第一转动部件一体转动;以及转动限制机构,其对第一存储部件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在第一存储部件设有沿第一存储部件的周向延伸的第一卡合部,在第二存储部件设有与锁定部件的锁定以及解锁动作联动地移动的第二卡合部,通过在第一卡合部抵接第二卡合部,第一存储部件对伴随锁定部件的锁定动作而产生的第二卡合部的移动进行限制,通过在第一卡合部将抵接于第一卡合部的第二卡合部卡合,第一存储部件与第一转动部件一体转动,在利用转动限制机构限制第一存储部件与第一转动部件的一体转动的状态下,第一存储部件允许第二卡合部沿第一卡合部的长度方向的滑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设有座椅倾斜调节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2是座椅靠背配置于前倒操作前的初级位置的座椅倾斜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座椅倾斜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座椅倾斜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座椅倾斜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沿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第一存储部件以及转动限制机构的俯视图。
图9是杆部件以及第二存储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说明杆部件以及第二存储部件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11是沿图10的XI-XI线的截面。
图12是在前倒操作时座椅靠背配置于最大前倾位置的座椅倾斜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13是拉起操作开始时的座椅倾斜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14是座椅靠背配置于初级位置的座椅倾斜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15是使座椅靠背复位至基本位置后的座椅倾斜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座椅倾斜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用的座椅1具备座椅坐垫2、和设为相对于座椅坐垫2的后端能够自由倾动的座椅靠背3。座椅1作为车辆的后部座位来使用。在车辆的地板部4设有左右一对下轨道5和上轨道6。上轨道6在各下轨道5上沿下轨道5的长度方向移动。座椅1配置为通过被支承在各上轨道6上,能够对前后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另外,在座椅1设有能够对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进行调整的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
如图2~图6所示,在座椅坐垫2与座椅靠背3之间夹持有倾斜调节器11。倾斜调节器11限制对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椅坐垫2的转动,或者允许座椅靠背3的转动。如图1所示,在座椅靠背3的上端设有操作杆13。车辆的乘员通过操作操作杆13,能够基于倾斜调节器11的功能来调整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
如图2所示,作为板状部件的支承板15从形成座椅坐垫2的骨架的侧面框架14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形成座椅靠背3的骨架的座椅靠背侧面构件16在分别设于座椅坐垫2的两侧部的支承板15的内侧配置。倾斜调节器11以被夹入在沿座椅宽度方向对置的支承板15的上端与座椅靠背侧面构件16的基端之间的方式分别设于座椅靠背3的两侧。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倾斜调节器11具有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下托架以及上托架)21、22,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具有共同的转动轴N且配置为能够相对转动。
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均具有近似圆盘状的外形。在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各周缘分别形成有圆环状的周壁部23、24。第一转动部件21的周壁部23从第一转动部件21的主体部21a朝向第二转动部件22突出。第二转动部件22的周壁部24从第二转动部件21的主体部22a朝向第一转动部件21突出。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通过使周壁部23、24嵌合,来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配置在同轴上。
第一转动部件21的周壁部23的内径与第二转动部件22的周壁部24的外径大致相等。利用该结构,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在使彼此的周壁部23、24沿径向滑动接触了的状态下组装为能够相对转动。
倾斜调节器11具备环状支架25。环状支架25具有能够在厚度方向(图6的左右方向)上夹入第一转动部件21的周壁部23和第二转动部件22的周壁部24的截面形状。通过将环状支架25嵌装于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外周,来允许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并且限制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沿转动轴N的相对移动。
如图6所示,第一转动部件21固定于座椅靠背3的座椅靠背侧面构件16的基端,第二转动部件22固定于座椅坐垫2的支承板15的上端。在第一转动部件21与第二转动部件22之间夹持有三个作为锁定部件的棘爪30。棘爪30通过卡合于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双方,来限制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间的相对转动。
如图7所示,第一转动部件21具备在周壁部23的径向内侧将各锁定部件30保持为能够沿径向移动的导向部31。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各锁定部件30形成为板状。第一转动部件21具有与第二转动部件22对置的对置面21s(图6的左侧的面)。在第一转动部件21的对置面21s形成有三个保持凸部32。各保持凸部32沿周向以大致均等的间隔配置。各保持凸部32形成为近似扇形。由此,沿周向相邻的彼此的侧壁部32a全部大致平行。各锁定部件30分别配置于相邻的保持凸部32间。
即,通过在沿周向相邻的保持凸部32的侧壁部32a间夹入锁定部件30,来使各保持凸部32的侧壁部32a作为导向部31发挥功能。各锁定部件30在与沿周向相邻的各保持凸部32的侧壁部32a滑动接触的状态下由第一转动部件21保持为能够沿径向移动。并且,各锁定部件30在通过与各侧壁部32a的抵接而被限制了沿周向的相对移动的状态下由第一转动部件21保持。
如图7所示,在第二转动部件22的周壁部24,遍及呈圆环状的内周的整个区域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内齿33。另外,在保持于第一转动部件21的状态下与径向外侧相对的各锁定部件30的前端,形成有能够与第二转动部件22的周壁部24的内齿33啮合的外齿34。通过在第二转动部件22的内齿33啮合各锁定部件30的外齿34,来对保持各锁定部件30的第一转动部件21与第二转动部件22的相对旋转进行限制。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倾斜调节器11具备设于各锁定部件30的径向内侧的凸轮部件35。凸轮部件35具有近似平板状的外形。凸轮部件35能够配置在与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相同的轴上且能够转动。凸轮部件35以使其周缘抵接于各锁定部件30的基端的状态配置于各锁定部件30的径向内侧。
凸轮部件35转动,由此各锁定部件30沿径向分别移动。由此,各锁定部件30的外齿34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周壁部24的内齿33卡合、分离。
凸轮部件35相对于如上述那样保持各锁定部件30的第一转动部件21沿图7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来使各锁定部件30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倾斜调节器11通过使各锁定部件30的外齿34啮合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内齿33,来将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束缚为不能相对转动,从而切换至对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椅坐垫2的倾倒角度进行固定的锁定状态。
另一方面,凸轮部件35沿图7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来使各锁定部件30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倾斜调节器11通过使各锁定部件30的外齿34从第二转动部件22的内齿33脱离,来允许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间的相对转动,从而切换至能够对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进行调整的解锁状态。
如图5~图7所示,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倾斜调节器11以及凸轮部件35的操作轴36。
操作轴36形成为两面宽形状,具有平行的一对平面部。在凸轮部件35形成有嵌合孔35a。嵌合孔35a与操作轴36的形状对应而具有两面宽形状。通过在嵌合孔35a插通操作轴36,来将凸轮部件35固定为相对于操作轴36无法转动。由此,在与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相同的轴上,凸轮部件35与操作轴36一体转动。
如图2~图6所示,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固定于操作轴36的杆部件37。杆部件37与操作轴36一体转动。
杆部件37固定于贯通倾斜调节器11的操作轴36的靠第一转动部件21侧的第一端部36a。由此,杆部件37相比固定有第一转动部件21的座椅靠背侧面构件16配置为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图2的近前侧、图6的左侧)。在座椅靠背侧面构件16形成有供操作轴36插通的插通孔16a。在杆部件37的基端形成有与凸轮部件35相同的嵌合孔37a。通过在嵌合孔37a内插入操作轴36的第一端部36a,来将杆部件37固定为相对于操作轴36的第一端部36a无法旋转。
另外,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将杆部件37的前端连接于操作杆13的线缆38。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基于操作杆13的操作输入来使各锁定部件30进行锁定以及解锁动作的操作机构40。
若操作操作杆13,则与操作轴36连结的杆部件37被线缆38向上拉拽,而沿图2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杆部件37的转动,经由操作轴36而连结于杆部件37的凸轮部件35沿图7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各锁定部件30进行解锁动作,允许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从而切换至能够对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进行调整的解锁状态。
并且,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嵌插至操作轴36的扭转螺旋弹簧41。在支承板15形成有供操作轴36的第二端部36b插通的插通孔15a。操作轴36在比支承板15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嵌插在扭转螺旋弹簧41的内侧。利用扭转螺旋弹簧41的弹性复原力,来向使各锁定部件30进行锁定动作的方向对操作轴36进行施力。
即,若操作杆13的操作输入中断、即利用者手离开操作杆13,则操作轴36基于扭转螺旋弹簧41的弹性力而沿图7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各锁定部件30进行锁定动作,因此限制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从而切换至对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进行固定的锁定状态。
如图1所示,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能够在以预先设定的基本位置(中立)P0为基准而向前方倾倒的倾倒角度θ1以及向后方倾倒的倾倒角度θ2的范围内,对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进行变更以及固定。
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能够使座椅靠背3倾倒超过可对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进行调整的前方的初级位置(直立位置)P1,直至以倾倒角度θ3倾倒的最大前倾位置P3。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未图示的限位器规定了座椅靠背3的最大前倾位置P3以及最大后倾位置P2。在超过初级位置P1的前方的倾倒范围内,即使不维持操作杆13的操作输入,也会维持倾斜调节器11的解锁状态,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不被固定。并且,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定点复位功能,即:通过拉起被操作而前倒至初级位置P1的前方的座椅靠背3,能够使座椅靠背3复位至基本位置P0而不论前倒操作前的倾倒角度大小如何。
接下来,对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所安装的利用拉起操作进行的定点复位功能进行说明。
如图2~图6所示,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第一存储部件51和第二存储部件52。第一存储部件51设于与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相同的轴上。第二存储部件52以连结于杆部件37的状态而与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
如图8所示,第一存储部件51具备形成为近似圆环状的嵌合部53、从嵌合部53的周缘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延出部54、以及设于延出部54的周缘的周壁部55。第一存储部件51通过对板材进行塑性加工(冲压加工)来形成。如图2~图6所示,第一存储部件51通过使嵌合部53嵌合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外周,而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转动。该状态下,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配置于倾斜调节器11的径向外侧。
如图2以及图8所示,在延出部54形成有沿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向延伸的长孔56。另外,第二转动部件22以在其外周嵌合有第一存储部件51的状态而固定于支承板15。在支承板15设有插入于延出部54的长孔56的限制凸部57。第一存储部件51能够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以限制凸部57能够在长孔56内移动的范围转动。
在第一存储部件51形成有朝向长孔56突出的卡合凸部58。卡合凸部58形成于长孔56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在第一存储部件51嵌装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外周的状态下,长孔56内的限制凸部57配置为比卡合凸部58更靠后方(图2的右侧)。
如图8所示,卡合凸部58以及长孔56的后端56b分别构成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限制部S1、S2,限制凸部57构成第三转动限制部S3。转动限制机构60在第三转动限制部S3抵接于第一转动限制部S1的第一转动位置Q1与第三转动限制部S3抵接于第二转动限制部S2的第二转动位置Q2之间,对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
如图2以及图8所示,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沿图2以及图8的逆时针方向对第一存储部件51进行施力的作为施力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61。第一存储部件51在周壁部55的周向的前端55a具备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62。在支承板15且在比凸缘部62更靠后方的位置,安装有轴状的卡止销63。拉伸螺旋弹簧61的各端部分别卡止于凸缘部62的卡止部62a和卡止销63。由此,拉伸螺旋弹簧61基于自身的弹性复原力,向使第一存储部件5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向对第一存储部件51进行施力。
如图8所示,第一存储部件51基于拉伸螺旋弹簧61的作用力而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转动。由此,安装于支承板15的限制凸部57与长孔56内的卡合凸部58抵接。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构成为,将第一存储部件51保持在作为第一转动限制部S1的卡合凸部58与作为第三转动限制部S3的限制凸部57所抵接的第一转动位置Q1。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第二存储部件52通过连结于杆部件37来形成连杆机构70。由此,第二存储部件52的第一端部52a的卡合部72与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以及解锁动作联动地进行径向移动。
第二存储部件52通过对板材进行塑性加工(冲压加工)来形成为平板且大致曲柄状。卡合部72通过对第二存储部件52的第一端部52a进行折弯加工来形成。第二存储部件52在卡合部72配置于倾斜调节器11的径向外侧的状态下与第一转动部件21连结。
如图9所示,第二存储部件52在第一端部52a以及第二端部52b的各附近具有长孔73、74。各长孔73、74沿平行的两条直线L1、L2分别延伸。如图2~图5所示,在座椅靠背侧面构件16设有插入于各长孔73、74的轴状的连结销75、76。如图10所示,第二存储部件52与第一转动部件21连结。第二存储部件52能够沿各长孔73、74的长度方向移动,且能够与设有连结销75、76的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
如图9所示,通过在各长孔73、74内插入各连结销75、76,来将第二存储部件52配置为使长孔73的长度方向与通过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转动轴N的直线L1一致。因此,第二存储部件52配置为卡合部72在径向上沿直线L1移动。
第二存储部件52在长孔73、74间的中间位置具备轴状的连结销77。在杆部件37形成有沿杆部件37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79。通过将连结销77插入于杆部件37的长孔79内,来使第二存储部件52与杆部件37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各连结销75、76插入于第二存储部件52的各长孔73、74内,来形成连结座椅靠背侧面构件16和第二存储部件52的第一以及第二连结部Z1、Z2。并且,通过将连结销77插入于杆部件37的长孔79内,来形成连结杆部件37和第二存储部件52的第三连结部Z3。另外,通过使构成各连结部Z1~Z3的作为导向卡合部的各连结销75、76、77、杆部件37转动,来使构成各连结部Z1~Z3的作为导向部的各长孔73、74、79分别移动。第二存储部件52形成能够与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以及解锁动作联动地使卡合部72沿径向移动的连杆机构70。
如图10所示,杆部件37基于操作杆13的操作输入而沿图10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配置于倾斜调节器11的径向外侧的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沿径向内侧移动。此时,进行各锁定部件30的解锁动作。并且,因操作杆13的操作输入的中断,受到扭转螺旋弹簧41(参照图6)的施力的杆部件37沿图10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第二存储部件52向径向外侧移动。此时,进行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动作。伴随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以及解锁动作而产生的卡合部72的径向移动以跨越配置有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的径向位置R1的方式进行。
如图2、图8以及图10所示,当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在第一存储部件51的设有周壁部55的周向范围X外配置的情况下,允许与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以及解锁动作联动的径向移动。另一方面,如图8、图10以及图11所示,当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在周向范围X内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卡合部72抵接于周壁部55的内周面55s,所以伴随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动作而产生的卡合部72的径向移动受到限制。由此,不维持相对于操作杆13的操作输入,就能够将倾斜调节器11保持为解锁状态。
如图10所示,在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基于操作杆13的操作输入而向径向内侧移动的情况下,在比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所配置的径向位置R1更靠外侧,各锁定部件30成为解锁状态。并且,若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相对转动,则沿周向移动的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与设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的周向端部55a的凸缘部62抵接。也就是说,在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配置为比径向位置R1更靠外侧的情况下,卡合部72无法进入周向范围X内。也就是说,当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在周向上抵接于作为旋入防止部80发挥功能的第一存储部件51的凸缘部62的状态下,座椅靠背3配置于图1所示的初级位置P1。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若使座椅靠背3从初级位置P1向后方倾倒,则第二存储部件52与固定于座椅靠背3的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沿图2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当使座椅靠背3从初级位置P1倾倒至后方时卡合部72所移动的范围(图2的左侧、前方的周向范围)内,不存在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在该周向范围内,第二存储部件52基于操作杆13的操作输入而与各锁定部件30的解锁动作联动地向径向内侧移动,或者因操作输入的中断而伴随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动作地向径向外侧移动。并且,在从初级位置P1至最大后倾位置P2为止的倾倒范围内,能够自由地调整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
另一方面,若使座椅靠背3从初级位置P1向前方倾倒,则第二存储部件52与固定于座椅靠背3的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地沿图2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当使座椅靠背3从初级位置P1倾倒至前方时卡合部72所移动的范围(图2的右侧、后方的周向范围)内,不存在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在该周向范围X(参照图8)内,若操作杆13的操作输入中断而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向径向外侧移动,则卡合部72抵接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抵接。
这样,基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与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的卡合,来限制伴随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动作而产生的卡合部72的径向移动。因而,在从初级位置P1至最大前倾位置P3为止的倾倒范围内,不维持操作杆13的操作输入就能够以解锁状态来维持倾斜调节器11。
此处,操作轴36基于扭转螺旋弹簧41的弹性力被向使各锁定部件30进行锁定动作的方向施力。因此,连结于与操作轴36一体转动的杆部件37的第二存储部件52也基于扭转螺旋弹簧41的弹性力被向使卡合部72移动至径向外侧的方向施力。因而,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基于扭转螺旋弹簧41的作用力而被按压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并且与周壁部55的内周面55s摩擦卡合。
即,在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被按压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的状态下,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相对转动。由此,第一存储部件51与第二存储部件52以及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由此,在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内,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位置移位。
第一存储部件51在被转动限制机构60限制与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的情况下,允许卡合部72的沿周壁部55的长度方向的滑动。由此,被按压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的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伴随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而朝向周壁部55的前端55a移动,从而从周壁部55脱离。也就是说,若解除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与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的卡合,则允许伴随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动作而产生的卡合部72的径向移动。
如图1以及图12所示,在前倒操作座椅靠背3而越过初级位置P1的情况下,第二存储部件52和固定于座椅靠背的第一转动部件21一起沿图12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卡合部72基于扭转螺旋弹簧41的作用力而被按压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的内周面55s(参照图11)。
然而,此时,第一存储部件51基于拉伸螺旋弹簧61的作用力,预先保持在当座椅靠背3的前倒操作时被转动限制机构60限制与第一转动部件21的一体转动的转动限制范围的第一转动位置Q1(参照图8)。即,第一存储部件51的卡合凸部58与第二转动部件22的限制凸部57抵接,由此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沿图12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因此,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克服在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之间产生的摩擦卡合力而在周壁部55的内周面55s上滑动。这样,在第一存储部件51保持于第一转动位置Q1的状态下,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以相对角度β相对转动,由此座椅靠背3被前倒操作直至到达最大前倾位置P3。
另一方面,如图1以及图13所示,在从最大前倾位置P3起对座椅靠背3进行拉起操作的情况下,第二存储部件52和固定于座椅靠背3的第一转动部件21一起沿图13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拉起操作的开始时,第一存储部件51基于在与被按压于周壁部55的卡合部72之间产生摩擦卡合力,来与第二存储部件52以及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
即,在拉起操作的开始前,第一存储部件51保持在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的第一转动位置Q1、即设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第一转动限制部S1与设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第三转动限制部S3所抵接的第一转动位置Q1。因此,在进行使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方向反转的拉起操作时,第一存储部件51能够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转动直至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的第二转动位置Q2。
也就是说,在拉起操作的开始时,第一存储部件51以与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对应的规定的相对角度α来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转动。第一存储部件51克服拉伸螺旋弹簧61的作用力而与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地沿图13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直至第二转动限制部S2(长孔56的后端56b)抵接于第二转动部件22侧的第三转动限制部S3为止。在拉起操作持续的期间,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位置保持于第二转动限制部S2与第三转动限制部S3抵接的第二转动位置Q2。
在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位置移位后,与前倒操作时相同,被按压于第一转动部件21的周壁部55的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克服摩擦卡合力而在周壁部55的内周面55s上滑动。由此,允许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该状态下,以在前倒操作时产生的相对角度β来拉起座椅靠背3,而使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相对转动,由此解除第一存储部件51与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
即,通过在拉起操作的开始时,使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位置移位,来使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脱离的时机延迟。由此,在前倒操作中,在比开始第一存储部件51与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的初级位置P1更靠后方的基本位置P0处,使倾斜调节器11从解锁状态复位至锁定状态。
如图1以及图14所示,在座椅靠背3因拉起操作而到达了初级位置P1的时刻,即在将座椅靠背3拉起直至前倒操作中的卡合开始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被按压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
图1以及图15示出如下状态:从图14所示的状态起,以与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对应的相对角度α来使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相对转动,从而拉起座椅靠背3。该状态下,抵接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的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向能够从周壁部55脱离的前端55a移动。而且,伴随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动作,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向径向内侧移动。这样,倾斜调节器11复位至锁定状态,并且被操作而前倒了的座椅靠背3复位至基本位置P0。
也就是说,从基本位置P0至初级位置P1的倾倒角度θ1与对应于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的相对角度α一致,即与在拉起操作的开始时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的方向反转而产生的、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位置的位移量一致。基于这样的座椅靠背3的拉起操作,无论前倒操作前的倾倒角度大小如何,都能够使座椅靠背3复位至基本位置P0。
并且,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脱离,从而第一存储部件51基于拉伸螺旋弹簧61的作用力而沿图15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在拉起操作的开始时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的方向反转而产生的、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位置的位移量(相对角度α)复原。也就是说,第一存储部件51复位至在前倒操作时被转动限制机构60限制与第一转动部件21的一体转动的转动限制范围的第一转动位置Q1。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1)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第一存储部件51和第二存储部件52。第一存储部件51设为能够在与构成倾斜调节器11的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相同的轴上自由转动。第二存储部件52与将倾斜调节器11的各锁定部件30进行锁定以及解锁动作的操作机构40连结,并且与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在第一存储部件51设有沿周向延伸的作为第一卡合部的周壁部55。在第二存储部件52设有与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以及解锁动作联动地向径向移动的作为第二卡合部的卡合部72。并且,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对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相对转动范围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机构60。另外,通过使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抵接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来限制伴随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动作而产生的卡合部72的径向移动,并且通过使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与周壁部55卡合,来使第一存储部件51与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在第一存储部件51被转动限制机构60限制与第一转动部件21的一体转动的状态下,允许卡合部72的沿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的长度方向的滑动。
根据上述结构,基于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相对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沿周向移动。并且,在卡合部72配置于设有周壁部55的周向范围X的情况下,通过使卡合部72与周壁部55卡合,来将各锁定部件30保持为解锁状态。另外,若卡合部72伴随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而从周壁部55的前端55a脱离,则各锁定部件30复位至锁定状态。这样,能够利用一个操作系统来调整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并且也能够利用拉起操作来使座椅靠背3复位至预先设定的倾倒位置(定点)。
并且,在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与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卡合的状态下,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的方向反转,从而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位置以与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对应的规定的相对角度α移位。由此,能够使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脱离的时机延迟。因而,将比通过座椅靠背3的前倒操作而开始解锁状态的保持的倾倒位置(初级位置P1)更靠后方的倾倒位置(基本位置P0)作为定点,能够使各锁定部件30复位至锁定状态。
另外,从基本位置P0至初级位置P1的倾倒角度θ1与对应于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的相对角度α一致,即与在拉起操作的开始时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的方向反转而产生的、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位置的位移量一致。也就是说,能够基于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对各锁定部件30复位至锁定状态的时机进行调整。由此,能够自由地设定基于拉起操作而得到的座椅靠背3的复位位置。
除此之外,根据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来决定从基本位置P0至初级位置P1的倾倒角度θ1。因此,不需要严格地管理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与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之间的卡合力。因而,制造误差以及组装误差的管理变得容易,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2)操作机构40具备向使各锁定部件30进行锁定动作的方向对各锁定部件30进行施力的作为施力部件的扭转螺旋弹簧41。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基于扭转螺旋弹簧41的作用力而被按压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从而与周壁部55摩擦卡合。根据上述结构,利用简单的结构就能够使第一存储部件51与第二存储部件52以及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并且,在第一存储部件51与第一转动部件21的一体转动受到转动限制机构60限制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卡合部72顺畅地沿周壁部55的长度方向滑动。
(3)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对第一存储部件51进行施力的作为施力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61。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脱离后,能够使伴随拉起操作而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的方向反转而产生的、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位置的位移量复原。由此,在利用拉起操作而使座椅靠背3复位至基本位置P0后,能够迅速地使可调整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至处于基本位置P0的前方的初级位置P1为止的状态复原。
(4)第一存储部件51具备从周壁部55的前端55a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62。并且,当在比配置有周壁部55的径向位置R1更靠径向外侧、即在各锁定部件30进行锁定动作的锁定方向上配置有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的情况下,凸缘部62在周向上抵接于卡合部72。该情况下,通过使凸缘部62作为旋入防止部80发挥功能,能够限制配置为比径向位置R1更靠外侧的卡合部72进入设有周壁部55的周向范围X内。因而,在卡合部72配置于周向范围X内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各锁定部件30以锁定状态保持。
(5)在第一存储部件51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长孔56。并且,第一存储部件51具有朝向长孔56突出的卡合凸部58。在用于固定第二转动部件22的支承板15,设有向长孔56内插入的限制凸部57。根据上述结构,利用简单的结构,在卡合凸部58抵接于限制凸部57的第一转动位置Q1、与长孔56的后端56b抵接于限制凸部57的第二转动位置Q2之间,形成对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机构60。并且,基于作为第一转动限制部S1的卡合凸部58与作为第二转动限制部S2的长孔56的后端56b的间隔,也能够容易地调整第三转动限制部S3能够在长孔56内移动的距离、即第一存储部件51能够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转动的范围。
(6)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具有周壁部55的第一存储部件51、和与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的第二存储部件52。第二存储部件52具有通过与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来相对于周壁部55沿周向移动的卡合部72。并且,第二存储部件52连结于在与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相同的轴上设置的杆部件37。由此,第二存储部件52形成与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以及解锁动作联动地使卡合部72沿径向移动的连杆机构70。另外,通过在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抵接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来限制卡合部72伴随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动作而沿径向移动。另外,连杆机构70具备将第二存储部件52连结于作为保持部件的座椅靠背侧面构件16的第一以及第二连结部Z1、Z2、以及将第二存储部件52连结于杆部件37的第三连结部Z3。并且,第一以及第二连结部Z1、Z2由分别沿平行的两条直线L1、L2延伸的作为导向部的长孔73、74、以及卡合于各长孔73、74而能够在各长孔73、34分别移动的作为导向卡合部的连结销75、76来构成。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更直线地移动。由此,能够使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脱离后的卡合部72迅速地向作为锁定方向的径向内侧移动。其结果,能够在更正确的时机使各锁定部件30锁定。
另外,基于各连结部Z1~Z3的配置的连杆机构70的设计自由度变高。由此,能够抑制设置空间的扩大,同时能够确保更大的卡合部72的移动量。其结果,更可靠地基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与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的卡合关系,来将各锁定部件30保持为解锁状态或者解除卡合状态,从而能够使各锁定部件30复位至锁定状态。
并且,通过将第二存储部件52的长孔73、74作为导向部,并将设于座椅靠背侧面构件16的轴状的连结销75、76作为导向卡合部,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形成可靠性较高的连杆机构70。
(7)第二存储部件52配置为,使长孔73的长度方向与通过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转动轴N的直线L1一致,并且使卡合部72沿直线L1径向移动。由此,能够使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脱离的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更迅速沿锁定方向移动。
(8)构成第一以及第二连结部Z1、Z2的长孔73、74分别形成于第二存储部件52的第一端部52a以及第二端部52b。并且,构成第三连结部Z3的连结销77设于长孔73、74间的中间位置。利用该结构,能够确保设置空间的扩大,同时能够更高效地确保卡合部72的移动量。
(9)第一存储部件51设为能够在与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相同的轴上自由转动。并且,座椅倾斜调节装置10具备对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机构。通过使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与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卡合,来使第一存储部件51与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并且在第一存储部件51被转动限制机构60限制与第一转动部件21的一体转动的状态下允许卡合部72的沿周壁部55的滑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一个操作系统来调整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并且也能够利用拉起操作来使座椅靠背3复位至预先设定的倾倒位置(定点)。并且,通过在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与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卡合的状态下,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的方向反转,使得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位置以与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对应的相对角度α移位。由此,能够使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脱离的时机延迟。因而,将比通过座椅靠背3的前倒操作而开始解锁状态的保持的倾倒位置(初级位置P1)更靠后方的倾倒位置(基本位置P0)作为定点,能够使各锁定部件30复位至锁定状态。
另外,从基本位置P0至初级位置P1的倾倒角度θ1与对应于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的相对角度α一致,即与在拉起操作的开始时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的相对转动的方向反转而产生的、第一存储部件51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22的转动位置的位移量一致。也就是说,能够基于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对各锁定部件30复位至锁定状态的时机进行调整。由此,能够自由地设定基于拉起操作而得到的座椅靠背3的复位位置。
除此之外,根据转动限制机构60的转动限制范围来决定从基本位置P0至初级位置P1的倾倒角度θ1。因此,不需要严格地管理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与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之间的卡合力。因而,制造误差以及组装误差的管理变得容易,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变更。
·倾斜调节器的结构具备同轴配置的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以及能够与操作机构联动地限制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的相对转动的锁定部件即可,也可以任意变更。例如,也可以将在第一转动部件21保持各锁定部件30、且在第二转动部件22的周壁部24形成内齿33的结构变更为,在第二转动部件22保持各锁定部件30、且在第一转动部件21的周壁部23形成内齿33的结构。
·也可以将在座椅靠背3固定第一转动部件21、且在座椅坐垫2固定第二转动部件22的结构变更为,在座椅坐垫2固定第一转动部件21、且在座椅靠背3固定第二转动部件22的结构。
·也可以任意变更基于设于座椅靠背3的上端的操作杆13的操作输入来使各锁定部件30进行锁定以及解锁动作的操作机构40的结构。例如,操作杆13也可以采用脚拨杆式的杆,并且也可以任意地变更杆的配置、形状。
·也可以将在杆部件37连结第二存储部件52而形成连杆机构70、使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与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动作联动地向径向外侧移动并且使之与解锁动作联动地向径向内侧移动的结构变更为,使之与各锁定部件30的锁定动作联动地向径向内侧移动并且使之与解锁动作联动地向径向外侧移动的结构。也就是说,也可以采用在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的外周面抵接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的结构。
·第一存储部件51的位置是能够在与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部件21、22相同的轴上转动即可,也可以变更为第二转动部件22的外周以外的任意位置。
·第一存储部件51以及第二存储部件52的形状也可以任意变更。例如,第一存储部件51的嵌合部53除形成为圆环状以外,还可以形成为C环状、E环状。
·也可以将在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形成第一卡合部、且使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第二卡合部)抵接于周壁部55的内周面55s的结构变更为,形成沿周向延伸的长孔、且使第二卡合部抵接于长孔的内壁面的结构。
·也可以如下那样变更第二存储部件52的卡合部72基于扭转螺旋弹簧41的作用力被按压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周壁部55而进行摩擦卡合的结构,即,在基于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力而第一存储部件51与第二存储部件52以及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且一体转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第二卡合部能够克服卡合力而沿第一卡合部的长度方向滑动即可,两卡合部的卡合关系不一定必须基于摩擦。
·通过受到作为施力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61的施力,从而在前倒操作时,在利用转动限制机构60而与第一转动部件21的一体转动受到限制的转动限制范围的第一转动位置Q1保持第一存储部件51,也可以从上述那样的结构中省略对第一存储部件51进行施力的施力部件。
·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动限制机构60通过将固定有第二转动部件22的支承板15的限制凸部57插入于第一存储部件51的长孔56来形成。并且,将形成于第一存储部件51且突出至长孔56内的卡合凸部58、和长孔56的后端56b分别作为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限制部S1、S2,在作为第三转动限制部S3的限制凸部57能够在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限制部S1、S2之间移动的范围内,限制第一存储部件51的转动范围。
然而,转动限制机构60的结构也可以任意变更。例如,也可以将长孔56的前端56a以及卡合凸部58作为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限制部S1、S2。另外,也可以构成转动限制机构60,形成多个突出至长孔56内的卡合凸部,从而使用各卡合凸部能够变更第一以及第二转动限制部S1、S2的位置,即能够调整第一存储部件51的转动限制范围(相对角度α)。
·也可以在第二转动部件22形成相当于长孔56的凹部,并在第一存储部件设置相当于卡合凸部58的凸部。也可以由凸部来构成第一~第三转动限制部S1~S3。
·也可以如下那样变更在第二存储部件52的各长孔73、74内插入座椅靠背侧面构件16的各连结销75、76、而形成将座椅靠背侧面构件16和第二存储部件52连结的第一以及第二连结部Z1、Z2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第一转动部件21的保持部件形成相当于各长孔73、74的作为导向部的凹部,并在第二存储部件52形成相当于各连结销75、76的作为导向卡合部的卡合凸部。并且,也可以在第二存储部件52形成构成第一以及第二连结部Z1、Z2中的一方的导向部、以及形成另一方的导向卡合部。并且,除凹部以外,导向部还可以是突条部。
·构成第三连结部Z3的连结销77设于构成第一以及第二连结部Z1、Z2的各长孔73、74间的中间位置,但形成于第二存储部件52的第三连结部Z3的位置也可以任意变更。
·将用于固定第一转动部件21的座椅靠背侧面构件16保持于第一转动部件21侧的保持部件是与第一转动部件21一体转动的部件即可,也可以任意变更。并且,第一转动部件21本身也可以是保持部件。
·沿与构成第一连结部Z1的导向部(长孔73)相同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L1、和沿与构成第二连结部Z2的导向部(长孔74)相同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L2也可以不平行。
·除直线以外,构成第一以及第二连结部Z1、Z2的导向部例如也可以沿曲线延伸。
·构成第一以及第二连结部Z1、Z2的导向部例如也可以其中一方形成为长孔形状,另一方形成为圆孔状。即,至少一个导向部具有在导向卡合部的移动方向上对导向卡合部进行引导的导向面即可。
Claims (14)
1.一种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具备:
第一转动部件;
第二转动部件,其与上述第一转动部件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同轴配置;
锁定部件,其对上述第一转动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转动部件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制;
操作机构,其使上述锁定部件进行锁定以及解锁动作;
第一存储部件,其与上述第一转动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转动部件同轴设置且转动自如;
第二存储部件,其以连结于上述操作机构的状态来与上述第一转动部件一体转动;以及
转动限制机构,其限制上述第一存储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部件的转动范围,
在上述第一存储部件设有沿上述第一存储部件的周向延伸的第一卡合部,
在上述第二存储部件设有与上述锁定部件的锁定以及解锁动作联动地移动的第二卡合部,
通过在上述第一卡合部抵接上述第二卡合部,上述第一存储部件限制上述第二卡合部伴随上述锁定部件的锁定动作进行的移动,
通过将抵接于上述第一卡合部的上述第二卡合部与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使上述第一存储部件与上述第一转动部件一体转动,
在由上述转动限制机构限制上述第一存储部件与上述第一转动部件的一体转动的状态下,上述第一存储部件允许上述第二卡合部沿上述第一卡合部的长度方向的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卡合部与上述锁定部件的锁定以及解锁动作联动地沿上述第一转动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转动部件的径向移动,
上述第一存储部件限制上述第二卡合部伴随上述锁定部件的锁定动作而进行的上述径向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上述操作机构具备将上述锁定部件向锁定动作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上述第二卡合部基于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与上述第一卡合部摩擦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具备以使上述第一存储部件转动的方式对上述第一存储部件进行施力的施力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在上述第一卡合部的周向端部设有旋入防止部,
在相比上述第一卡合部所配置的径向位置向锁定方向配置上述第二卡合部的情况下,上述旋入防止部在周向上抵接于上述第二卡合部,从而限制上述第二卡合部进入上述第一卡合部所设置的周向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上述转动限制机构具备设于上述第一存储部件侧以及上述第二转动部件侧中的一方的第一转动限制部以及第二转动限制部、和设于上述第一存储部件侧以及上述第二转动部件侧中的另一方的第三转动限制部,
上述转动限制机构在上述第三转动限制部抵接于上述第一转动限制部的第一转动位置与上述第三转动限制部抵接于上述第二转动限制部的第二转动位置之间,限制上述第一存储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部件的相对转动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还具有通过与上述第二转动部件同轴转动来使上述锁定部件进行锁定以及解锁动作的杆部件,
上述第二存储部件通过连结于上述杆部件来形成与上述锁定部件的锁定以及解锁动作联动地使上述第二卡合部移动的连杆机构,
上述连杆机构具备将上述第二存储部件与上述第一转动部件侧的保持部件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和将上述第二存储部件与上述杆部件连结的第三连结部,
上述第一连结部以及上述第二连结部由与上述第一连结部以及上述第二连结部分别对应的导向部、和通过卡合于各个上述导向部而能够进行相对移动的导向卡合部来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上述导向部由设于上述第一连结部的第一导向部、和设于上述第二连结部的第二导向部构成,
上述第一导向部以及上述第二导向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在上述导向卡合部的移动方向上对上述导向卡合部进行引导的导向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导向部沿第一直线延伸,
上述第二导向部沿第二直线延伸,
上述导向卡合部能够沿上述第一导向部以及上述第二导向部的长度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直线以及上述第二直线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存储部件构成为,上述第一连结部的上述导向部的长度方向与通过上述第一转动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转动部件的转动中心的直线一致,并且上述第二卡合部在上述直线上进行径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连结部以及上述第二连结部分别设定于分离的两个位置,
上述第三连结部在上述第一连结部与上述第二连结部之间的位置将上述第二存储部件与上述杆部件连结。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上述导向部是长孔,
上述导向卡合部是插入于上述长孔的卡合凸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其中,
上述转动限制机构构成为能够对上述第一存储部件的转动限制范围进行调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39374 | 2014-11-26 | ||
JP2014239374A JP6417897B2 (ja) | 2014-11-26 | 2014-11-26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JP2014239373A JP6327129B2 (ja) | 2014-11-26 | 2014-11-26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JP2014-239373 | 2014-11-26 | ||
PCT/JP2015/077542 WO2016084471A1 (ja) | 2014-11-26 | 2015-09-29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00613A CN107000613A (zh) | 2017-08-01 |
CN107000613B true CN107000613B (zh) | 2019-02-26 |
Family
ID=56074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6329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000613B (zh) | 2014-11-26 | 2015-09-29 | 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52978B2 (zh) |
CN (1) | CN107000613B (zh) |
WO (1) | WO201608447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18509B2 (en) * | 2014-07-14 | 2018-11-06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Seat reclining device for vehicle |
CZ201937A3 (cs) * | 2019-01-22 | 2020-04-01 | Brano A.S. | Ovládací mechanismus západky zámku |
CN114801914A (zh) * | 2021-01-28 | 2022-07-29 | 宝钜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防旋转误用装置和座椅 |
JP2023049441A (ja) * | 2021-09-29 | 2023-04-10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91238B1 (fr) * | 1994-07-05 | 1997-10-15 | Cesa Compagnie Europeenne De Sieges Pour Automobiles | Articulation à mémoire de position de réglage pour siège |
CN102088890A (zh) * | 2008-07-16 | 2011-06-08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 |
CN203228664U (zh) * | 2011-01-14 | 2013-10-09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座椅倾斜装置以及座椅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051346B4 (de) * | 2000-10-16 | 2004-05-13 |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Kg | Rastbeschlag zur Neigungsverstellung einer Rückenlehne |
JP2005137893A (ja) * | 2003-10-17 | 2005-06-02 | Aisin Seiki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US7255398B2 (en) | 2004-10-26 | 2007-08-14 | Fujikiko Kabushiki Kaisha | Seat reclining apparatus |
JP4673080B2 (ja) | 2004-10-26 | 2011-04-20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US20110127821A1 (en) * | 2008-08-15 | 2011-06-02 | Lear Corporation | Vehicle seat and recliner memory module |
JP5527067B2 (ja) * | 2010-07-12 | 2014-06-18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US9073458B2 (en) * | 2011-11-04 | 2015-07-07 | Aisin Seiki Company, Ltd. | Vehicle seat apparatus |
US8864234B2 (en) * | 2012-05-30 | 2014-10-21 | Lear Corporation | Discontinuous recliner with movable internal memory stop |
JP6379773B2 (ja) * | 2014-07-14 | 2018-08-29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2015
- 2015-09-29 WO PCT/JP2015/077542 patent/WO201608447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9-29 CN CN201580063298.3A patent/CN10700061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9-29 US US15/528,284 patent/US1005297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91238B1 (fr) * | 1994-07-05 | 1997-10-15 | Cesa Compagnie Europeenne De Sieges Pour Automobiles | Articulation à mémoire de position de réglage pour siège |
CN102088890A (zh) * | 2008-07-16 | 2011-06-08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 |
CN203228664U (zh) * | 2011-01-14 | 2013-10-09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座椅倾斜装置以及座椅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00613A (zh) | 2017-08-01 |
WO2016084471A1 (ja) | 2016-06-02 |
US20170327010A1 (en) | 2017-11-16 |
US10052978B2 (en) | 2018-08-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00613B (zh) | 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 | |
JP7565327B2 (ja) | サイドプロテクション幅の調整機構および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 |
US10065537B2 (en) | Seat reclining device | |
JP5496892B2 (ja) | 車両の傾斜可能な座席のヒンジをロック解除位置に保持する装置 | |
US20070241603A1 (en) | Armrest Locking Mechanism | |
US20110148164A1 (en) | Vehicle seat | |
US9683397B2 (en) | Pivot fitting for pieces of furniture for sitting and/or lying on | |
WO2013021980A1 (ja) | アームレスト | |
JP2005137893A (ja)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
TW201213173A (en) | Child car safety seat | |
JP2004208721A (ja) | アームレストの高さ調節装置 | |
US7380886B1 (en) | Pivot column for a chair armrest or similar mechanism | |
WO2007043628A1 (ja) | リクライニングアジャスタ | |
KR101547102B1 (ko) | 차량 시트용 조정 수단 | |
WO2016009877A1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KR101453077B1 (ko) | 차량용 직진 리클라이너 | |
JP2016097746A (ja) | ヘッドレスト用傾倒装置及びヘッドレスト | |
JP2012144224A (ja)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
JP6327129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JP6417897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JP4383907B2 (ja) | 椅子の肘掛け装置 | |
JP5827766B1 (ja) | ヘッドレスト | |
US20170151893A1 (en) | Seat reclining device for vehicle | |
CN107415784B (zh) | 一种汽车扶手位置转动调节装置 | |
JP5862356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