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09040B - 中间转印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间转印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09040B
CN106909040B CN201611120861.9A CN201611120861A CN106909040B CN 106909040 B CN106909040 B CN 106909040B CN 201611120861 A CN201611120861 A CN 201611120861A CN 106909040 B CN106909040 B CN 1069090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ody
metal oxide
fine particles
bod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2086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09040A (zh
Inventor
本谷昭博
滨口进一
矢吹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909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090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090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090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中间转印体及图像形成装置。中间转印体具有树脂制的基材层和表面层,其中,表面层是含有自由基聚合性的乙烯基类化合物和金属氧化物微粒的组合物的固化物,乙烯基类化合物含有以下式(1)表示的结构单元。[化学式1]
Figure DDA0001174238850000011
[式(1)中,R1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2~8的亚烷基,R2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甲基,m表示正数,n表示10以上的正数]。

Description

中间转印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间转印体及具有该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例如,将形成于感光体上的潜像利用调色剂进行显影,使得到的调色剂图像暂时性地保持于环形带状的中间转印体上,并将该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纸等记录材料上。作为中间转印体的形状,已知有例如环形带状(中间转印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中间转印带具有树脂制的基材层和配置于基材层表面的弹性层。弹性层由如下得到的有机-无机混合材料构成:通过将自由基聚合单体和无机微粒混合且对自由基聚合单体进行活性线照射并聚合。这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中间转印带的弹性层通过照射活性线可形成,因此,可以廉价地制造。
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中间转印带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多个辊而伸展。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中间转印带在图像形成时,对辊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在无端轨道上沿一个方向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248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中间转印带存在如下问题,弹性层的挠性较小,因此,在图像形成时,在无端轨道上移动时,由于变形而产生裂纹。这样,难以兼顾制造成本的降低和中间转印带的持久性。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以低成本进行制造,且具有持久性的中间转印体及具有该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中至少一个目的,反映了本发明一方面的中间转印体具有基材层和表面层,所述表面层位于所述基材层上,其中,所述表面层是含有自由基聚合性的乙烯基类化合物和金属氧化物微粒的组合物的固化物,所述乙烯基类化合物包含下述式(1)表示的结构单元,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1174238830000021
[式(1)中,R1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2~8的亚烷基,R2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甲基,m表示正数,n表示10以上的正数]
另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中至少一个目的,反映了本发明一个侧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用于将形成于感光体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反映了本发明一个侧面的中间转印体。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中,可提供可以以低成本进行制造,且具有持久性的中间转印体及具有该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的一个例子的图,图2B是图2A所示的区域A的放大图,图2C是另一方式的中间转印带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标记说明
10 图像形成装置
20 图像读取部
21 给纸装置
22 扫描器
23 CCD传感器
24 图像处理部
30 图像形成部
31 图像形成单元
32 感光鼓
33 带电装置
34 曝光装置
35 显影装置
36 清洗装置
40 中间转印部
41 一次转印单元
42 二次转印单元
43 中间转印带
43a 基材层
43b 弹性层
43c 表面层
44 一次转印辊
45 支撑辊
46 第一支承辊
47 清洗装置
48 二次转印带
49 二次转印辊
50 第二支承辊
60 定影装置
61 定影带
64 第二加压辊
80 记录介质输送部
71 给纸盒单元81
82 定位辊对
D 原稿
S 纸(记录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图像读取部20、图像形成部30、中间转印部40、定影装置60、记录介质输送部80。
图像读取部20从原稿D读取图像,得到用于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数据。图像读取部20具有:给纸装置21、扫描器22、CCD传感器23、和图像处理部24。
图像形成部30包含与例如黄色、品红、青色及黑色的各色对应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1。图像形成单元31具有:感光鼓32、带电装置33、曝光装置34、显影装置35、清洗装置36。
感光鼓32是例如具有光导电性的负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带电装置33使感光鼓32带电。带电装置33是例如电晕带电器。带电装置33可以是如下接触带电装置:使带电辊或带电刷、带电刀片等的接触带电部件与感光鼓32接触而使感光鼓32带电。曝光装置34对带电的感光鼓32照射光而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34是例如半导体激光器。显影装置35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32供给调色剂,形成与静电潜像相应的调色剂图像。显影装置35是例如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公知的显影装置。清洗装置36除去感光鼓32的残留调色剂。在此,“调色剂图像”是说将调色剂集合成图像状的状态。
调色剂可以使用公知的调色剂。调色剂可以是一组分显影剂,也可以是双组分显影剂。一组分显影剂由调色剂粒子构成。另外,双组分显影剂由调色剂粒子及载体粒子构成。调色剂粒子由调色剂母体粒子及附着于其表面的二氧化硅等的外添剂构成。调色剂母体粒子由例如粘接树脂、着色剂及蜡构成。
中间转印部40包含一次转印单元41和二次转印单元42。
一次转印单元41具有:中间转印带43、一次转印辊44、支撑辊45、多个第一支承辊46、清洗装置47。中间转印带43是环状带。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43利用支撑辊45及第一支承辊46展开。中间转印带43通过支撑辊45及第一支承辊46的至少一个辊进行旋转驱动,而在环形轨道上沿一方向以恒定速度移动。中间转印带43是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之一,因此,中间转印带43的详细的说明后述。
二次转印单元42具有:二次转印带48、二次转印辊49、多个第二支承辊50。二次转印带48是环状带。二次转印带48利用二次转印辊49及第二支承辊50而展开。
定影装置60具有:定影带61、加热辊、第一加压辊、第二加压辊64、加热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气流分离装置、导向板、导向辊。
定影带61依次叠层有基层、弹性层、和脱模层。定影带61在将基层设为内侧,且将脱模层设为外侧的状态下,利用加热辊和第一加压辊进行轴支。定影带61的张力例如为43N。
加热辊具有旋转自如的铝制的套筒和配置于套筒内部的加热器。第一加压辊具有例如旋转自如的带芯棒和配置于带芯棒外周面上的弹性层。
第二加压辊64经由定影带61与第一加压辊对置配置。第二加压辊64具有例如旋转自如的铝制的套筒和配置于该套筒内的加热器。第二加压辊64相对于第一加压辊接近、分开自如地配置,接近第一加压辊时,经由定影带61挤压第一加压辊的弹性层,形成与定影带61接触的接触部即定影密合部。
第一温度传感器是用于对通过加热辊加热的定影带61的温度进行检测的装置。另外,第二温度传感器是用于对第二加压辊64的外周面的温度进行检测的装置。
气流分离装置是从定影带61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向定影捏合部产生气流,用于促进来自定影带61的记录介质S的分离的装置。
导向板是用于将具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S导向至定影捏合部的部件。导向辊是用于将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从定影捏合部向图像形成装置10外导向的部件。
记录介质输送部80具有三个给纸盒单元81及多个定位辊对82。将基于坪量(每平方米纸的克数)或尺寸等识别的记录介质(本实施方式中,标准纸,特殊纸等)S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容于给纸盒单元81中。配置定位辊对82,使得形成期望的输送路径。
这种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由记录介质输送部80输送的记录介质S上,基于由图像读取部20读取的图像数据,利用中间转印部40在记录介质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利用中间转印部40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S向定影装置60输送。定影装置60中,使定影带61与记录介质S密接,由此,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快速在记录介质S上定影。从定影带61分离的记录介质通过导导向至辊向图像形成装置10。
(中间转印带的结构)
接着,参照附图的图2详细地说明中间转印带43。图2A是中间转印带43的立体图,图2B是图2A所示的区域A的放大图,图2C是另一方式的中间转印带4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如图2A、图2B、和图2C所示,中间转印带43具有基材层43a和表面层43c。另外,中间转印带43上,基材层43a位于内侧,表面层43c位于外侧。此外,也可以在基材层43a和表面层43c之间具有弹性层43b。
基材层43a是热塑性树脂制或热固化性树脂制。热塑性树脂及热固化性树脂可以在中间转印带43的使用温度的范围内,从不产生改性及变形的树脂中适宜选择。热塑性树脂及热固化性树脂的例子中包含:聚碳酸酯、聚苯硫醚、聚偏二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聚醚、聚醚酮、聚醚醚酮、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酰胺等。使用的耐热性树脂也可以是单独一种,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用于基材层43a的树脂从耐热性和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苯硫醚及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另外,用于基材层43a的树脂更优选含有聚苯硫醚或聚酰亚胺。聚酰亚胺可以通过作为聚酰亚胺的前体的聚酰胺酸的加热而得到。另外,聚酰胺酸可以通过使四羧酸二酐或其衍生物和二胺的大致等摩尔混合物溶解于有机极性溶剂中,以溶液状态反应而得到。
另外,基材层43a的电阻值(体积电阻率)优选为105~1011Ω·cm的范围内。为了将基材层43a的电阻值调整为指定的范围内,基材层43a只要含有例如导电性物质即可。作为导电性物质的例子,包括碳黑等。作为碳黑,可使用中性或酸性碳黑。导电性物质根据导电性物质的种类不同而不同,但只要添加导电性物质使中间转印带43的体积电阻值及表面电阻值为指定的范围即可。通常,相对于树脂100质量份只要在10~20质量份的范围内添加即可,优选相对于树脂100质量份只要在10~16质量份的范围内添加即可。
另外,基材层43a的厚度优选为50~200μm的范围内。另外,基材层43a只要具有上述的功能,就可以添加公知的各种添加剂。添加剂的例子中包含尼龙化合物等分散剂。
基材层43a可以通过目前公知的普通方法制造。例如,基材层43a可以通过利用挤出机使成为材料的耐热性树脂熔融,采用使用了环状冲模的吹塑法成形成筒状后,进行切片,由此,制成环状(无端带状)。
弹性层由弹性体构成。弹性体的例子中包含橡胶、合成橡胶、树脂等。从持久性的观点出发,弹性体优选含有氯丁二烯橡胶。这种弹性层的厚度从机械强度、图像品质、制造成本等观点出发,优选为100~500μm的范围内。
表面层43c是含有自由基聚合性的乙烯基类化合物和金属氧化物微粒的组合物的该乙烯基类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产生的固化物。即,表面层43c含有来自后述的式(1)所示的乙烯基类化合物的构成单元和金属氧化物微粒。
自由基聚合性的乙烯基类化合物含有至少以下式(1)表示的结构单元。下式(1)中,R1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2~8的亚烷基,R2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甲基,m表示正数,n表示10以上的正数。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1174238830000071
上述式(1)中的R1O对表面层43c赋予柔软度。上述式(1)中的整数m优选为1~5的范围内。上述式(1)中的整数m为1~5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易于对表面层43c赋予指定的硬度,故优选。
另外,在R1O中的碳原子数为1的情况下,表面层43c的硬度可能过高。另外,在R1O的碳原子数为9以上的情况下,表面层43c可能过于软化。
另外,上述式(1)中的整数n(聚合度)为10以上的正数。此外,上述式(1)中的整数n(聚合度)优选为10~500的范围内。上述式(1)中的n为10以上500以下的情况下,易于对表面层43c赋予指定的硬度,故优选。
另外,表面层43c中的自由基聚合性的乙烯基类化合物的含量从硬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为40~100体积份的范围内。
自由基聚合性的乙烯基类化合物(乙烯基类聚合物)可以通过制备阳离子聚合性的单体,并通过使用了该阳离子聚合性的单体的自由基聚合而制备。
作为阳离子聚合性的单体的制造方法,已知有:对(甲基)丙烯酸和含羟基的乙烯基醚类进行酯化的方法(制法A)、对(甲基)丙烯酸卤化物和含羟基的乙烯基醚类进行酯化的方法(制法B)、对(甲基)丙烯酸酐和含羟基的乙烯基醚类进行酯化的方法(制法C)、对(甲基)丙烯酸酯类和含羟基的乙烯基醚类进行酯交换的方法(制法D)等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将(甲基)丙烯酸和含卤素的乙烯基醚类进行酯化的方法(制法E)、将(甲基)丙烯酸碱(土)金属盐和含卤素的乙烯基醚类进行酯化的方法(制法F)进行制造。
这些制造方法中,通过(甲基)丙烯酸酯类和含羟基的乙烯基醚类的酯交换反应来制造含乙烯醚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类的方法,不使用昂贵或危险的原料,工业上有利。
自由基聚合性的乙烯基类化合物可以仅由以上述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构成,也可以含有其它单体。其它单体的例子中,包含: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A)、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DPHA)、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环己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等。其它多官能的单体的含量从硬度的观点出发,相对于自由基聚合性的乙烯基类化合物100体积份优选为40体积份以下。
金属氧化物微粒对表面层43c赋予强韧性,并且对表面层43c赋予较高的持久性。金属氧化物微粒可以是未处理的金属氧化物微粒(以下,均称为“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也可以是利用指定的表面处理剂进行了表面处理的金属氧化物微粒(以下,均称为“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
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只要可发挥上述功能即可,没有特别限定。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的例子中包含:二氧化硅(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锌、氧化铅、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钽、氧化铟、氧化铋、氧化钇、氧化钴、氧化铜、氧化锰、氧化硒、氧化铁、氧化锆、氧化锗、氧化锡、氧化钛、氧化铌、氧化钼、氧化钒等。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从强韧性赋予及持久性赋予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锌或氧化锡,进一步优选为氧化铝(氧化铝)或氧化锡。
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可以使用通过气相法、氯化法、硫酸法、等离子法、电解法等一般的制造方法制作的粒子。
从分散性或光的透射性的观点出发,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优选为超过10nm、60nm以下的范围内。
就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的数均一次粒径而言,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拍摄10000倍的放大照片,并利用自动图像处理解析装置(LUZEX AP;Nireco株式会社)软件版本Ver.1.32对利用扫描器随机读取300个粒子的照片图像(凝聚粒子除外),由此,可以算出。
另一方面,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在其表面具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及低表面能性官能团中之一或二者。
自由基聚合性的官能团的例子中包含(甲基)丙烯酰基。在此,“(甲基)丙烯酰基”是指丙烯酰基或甲基丙烯酰基。为了制备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所使用的表面处理剂是例如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
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优选为同一分子中具有碳间双键等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和下述烷氧基等极性基的化合物,所述烷氧基与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表面的羟基进行偶联。
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优选通过紫外线或电子束等活性能量线的照射进行聚合(固化),而成为聚苯乙烯或聚(甲基)丙烯酸酯等树脂。此外,从能够以较少的光量或较短的时间进行固化的观点出发,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更优选为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硅烷化合物。
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的例子中包含下述式(2)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3]
Figure BDA0001174238830000091
式(2)中,R9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0的芳烷基,R10表示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的有机基团,X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烷氧基、酰氧基、氨氧基或苯氧基,m表示1~3的整数。
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的例子中包含以表1的S-1~S-31表示的化合物。
【表1】
Figure BDA0001174238830000101
Figure BDA0001174238830000111
另外,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可以是由上述式(2)表示的化合物以外的化合物。这种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的例子中包含下述式(S-32)~(S-34)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4]
Figure BDA0001174238830000112
另外,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可以是环氧类化合物。这种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的例子中包含下述式(S-35)~(S-37)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5]
Figure BDA0001174238830000113
在此,“低表面能性官能团”是指通过用于降低金属氧化物微粒的表面自由能量的表面处理剂而导入的官能团。低表面能量官能团的例子中包含硅油与硅烷偶联剂的硅原子键合的官能团或多氟烷基等。如上所述的,用于制作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的表面处理剂的例子中包含未改性的硅油(例如,甲基氢聚硅氧烷(MHPS)等)及改性硅油。
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的制造方法是如下方法,例如,将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100质量份、表面处理剂0.1~200质量份及溶剂50~5000质量份利用湿式介质分散型装置进行混合。
另外,作为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的其它制造方法,例如,具有对含有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及表面处理剂的浆料(固体粒子的悬浮液)进行搅拌的方法。通过该搅拌,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被粉碎,同时,进行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的表面处理。然后,通过除去溶剂,取出金属氧化物微粒。由此,可以利用表面处理剂得到均匀且微细地进行了表面处理的金属氧化物微粒。
表面处理剂的表面处理量(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的表面处理剂的包覆量)相对于金属氧化物微粒优选为0.1~20质量%。特别优选为2~10质量%。
表面层43c中的金属氧化物微粒(未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或处理金属氧化物微粒)的含量优选为5~40体积份,更优选为10~30体积份。在金属氧化物微粒的含量为5体积份以上的情况下,中间转印带43的硬度变高,转印性及持久性变高,故优选。另外,在金属氧化物微粒的含量为40体积份以下的情况下,表面层43c不易破裂,并且在后述的制造时不易产生涂布不均,故优选。
从基材层43a的保护及电荷的移动的观点出发,表面层43c的厚度优选为1~10μm的范围内。
表面层43c的膜厚可以利用例如作为光源单元的使用了LES361的分光光度计(MV-3250;日本分光株式会社)进行测定。
另外,表面层43c含有上述式(1)的自由基聚合性的乙烯基类化合物可通过FT-IR、热分解GC-MS等已知的方法确认。
(其它添加剂)
表面层43c可以进一步含有其它添加剂。添加剂通过添加至例如固化性组合物中,而适当添加至表面层43c。该其它添加物也可以用于在表面层43c的制造中赋予适当的物性而添加至固化性组合物。该其它添加剂的例子中包含:聚合引发剂、有机溶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催化剂、着色剂、抗静电剂、滑剂、流平剂、消泡剂、聚合催化剂、抗氧化剂、阻燃剂、红外线吸收剂、界面活性剂及表面改性剂等。
表面层43c可以通过目前公知的普通方法制造。例如,表面层43c可以如下形成:将含有上述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及上述式(1)所示的自由基聚合性的乙烯基类化合物的固化性组合物涂布于基材层43a,照射活性能量线,使其为成为指定的累计光量。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1.材料的制备
(1)基材层的制作
将聚苯硫醚树脂(E2180;Toray株式会社)100体积份、导电填料(Furnace#3030B;三菱化学株式会社)16体积份、接枝共聚物(Modiper A4400;日本油脂株式会社)1体积份、滑材(褐煤酸钙)0.2体积份添加到单螺杆挤压机中,进行熔融混炼制成树脂混合物。
接着,使用单螺杆挤压机,所述单螺杆挤压机的前端安装有缝隙状且具有无缝带形状的喷出口的环状冲模,将混炼的树脂混合物以无缝带形状挤出。而且,使挤出的无缝带形状的树脂混合物外插于在喷出目的地设置的圆筒状的冷却筒进行冷却固化,由此,制作厚度120μm且无缝圆筒状(环形带状)的中间转印带用的树脂基材层。
(2)乙烯基类聚合物的制备
本实施例中,首先,制备阳离子聚合性的乙烯基类化合物(单体),并使用该阳离子聚合性的单体制备乙烯基类聚合物。
a.阳离子聚合性的单体的制备
向装备有搅拌装置、温度计、Oldershaw型精馏塔、气体导入管及液体添加路线的玻璃制3L五口烧瓶中,添加作为含羟基的乙烯基醚类的二乙二醇单乙烯基醚(DEGV;丸善石油化学株式会社)793g、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类的丙烯酸乙酯(AE;关东化学株式会社)1502g、作为聚合抑制剂的甲氧基对苯二酚(MEHQ;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300mg、作为催化剂的二丁基氧化锡(DBTO;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10g。此时,通过MKS510型费歇尔水分计(京都电子工业株式会社;以下成为“水分计”。指示剂;HYDRANAL Composite5K(RdHLaborchemikalien GmbH&Co.KG)。溶剂;由脱水溶剂KT(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对系统整体的水分量进行测定得到的水分量为0.1重量%。一边利用气体导入管将空气导入液相部,一边进行混合搅拌,实施130℃的油浴,开始升温。将从Oldershaw型精馏塔的塔顶部馏出的丙烯酸乙基-乙醇共沸组合物中的与丙烯酸乙酯相当的重量的丙烯酸酯通过液体添加路线一边连续添加至反应系统中,并且使反应继续12小时,得到No.1的阳离子聚合性的单体。另外,No.2~No.7的阳离子聚合性的单体除了将表2所示的化合物变更成指定的量以外,与No.1的阳离子聚合性的单体同样地制备。此外,在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类的情况下,将馏出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甲醇共沸组合物中的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相当的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通过液体添加路线连续添加至反应系统中。
表2中的AE是丙烯酸乙酯,MMA是甲基丙烯酸甲酯(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另外,DEGV是二乙二醇单乙烯基醚(丸善石油化学株式会社),TEGV是三甘醇单乙烯基醚(Kingstonchemistry),BDV是1,4-丁二醇单乙烯基醚(日本Carbide株式会社),HDV是通过下述所示的方法制备的1,6-己二醇单乙烯基醚,HEV是2-羟基乙基乙烯基醚(日本Carbide株式会社),NODV是通过下述所示的方法制备的1,9-壬二醇单乙烯基醚。另外,MEHQ是甲氧基对苯二酚(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DBTO是二丁基氧化锡(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b.1,6-己二醇单乙烯基醚及1,9-壬二醇单乙烯基醚的制备
在2000mL的SUS制耐压容器中,使纯度99重量%的1,6-己二醇(关东化学株式会社)437.8g以50℃熔融后,添加纯度95.6重量%的氢氧化钾(关东化学株式会社)30.0g。接着,密封反应容器,一边搅拌,一边升温到120℃,将氮气以流速1000mL/min流动,一边进行氮置换,一边将花费4小时生成的水馏去。接着,将反应容器内温升温至约130℃,以4~8kg/cm2压入乙炔(大阳日酸气体&Welding株式会社)。逐次补充乙炔,一边将反应容器内压保持成约4~8kg/cm2,一边反应4.1小时。反应结束后,对残留的乙炔气体进行提纯,得到反应液。得到的反应液加入至带Raschig ring的充填蒸留塔的2000mL三口烧瓶中,添加蒸留水101.2g,以内温172~202℃、回流比1进行精馏,由此,分离收集1,6-己二醇单乙烯基醚。除了设为1,6-己二醇437.8g、1,9-壬二醇601.1g以外,同样地制备1,9-壬二醇。
Figure BDA0001174238830000151
c.乙烯基类聚合物(乙烯基类化合物)的制备
向安装有搅拌棒、温度计、滴下路线及氮/空气混合气体导入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甲苯(关东化学株式会社)80g,并调温成25℃。调温后,将No.1的阳离子聚合性的单体200g及乙酸乙酯(关东化学株式会社)27g和磷钨酸(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13.5mg的混合溶解物分别用2小时滴下。滴下结束后,继续以25℃进行聚合反应30分钟后,添加三乙胺并停止反应。接着,利用蒸发器进行浓缩后,进行真空干燥。根据以上,得到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另外,No.2~1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在表3所示的条件下通过与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相同的方法进行制备。
Figure BDA0001174238830000171
(3)金属氧化物微粒的制备
将氧化锡、二氧化硅或氧化铝100质量份、表面处理剂15质量份、溶剂(甲苯:异丙醇=1:1(重量比)的混合溶剂)400质量份添加到湿式介质分散型装置中进行混合后,进行分散,然后除去溶剂。接着,以150℃干燥30分钟,得到表4所示的No.1~6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处理氧化物微粒)。另外,将未被表面处理剂处理的氧化锡用作No.7的金属氧化物微粒(未处理氧化物微粒)。
此外,表4中的氧化锡使用平均粒径21nm的Nanotek(注册商标)SnO2(CIK Nanotec株式会社),氧化铝使用平均粒径34nm的Nanotek Al2O3(CIK Nanotec株式会社),二氧化硅使用平均粒径30nm的AEROSIL 50(日本Aerosil株式会社)。
另外,KBM-5103是3-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KF-9901是甲基氢聚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另外,使用了KBM-5103及KF-9901的表面处理剂设为KBM-5103:KF-9901=5:3(重量比)。
[表4]
金属氧化物微粒No. 种类 表面处理剂
1 氧化锡 KBM-5103,KF-9901
2 氧化锡 KBM-5103
3 氧化锡 KF-9901
4 氧化铝 KBM-5103,KF-9901
5 氧化铝 KF-9901
6 二氧化硅 KBM-5103,KF-9901
7 氧化锡 -
2.中间转印体的制造
<实施例1>
(1)表面层形成用涂布液(固化性组合物)的制备
将表3所示的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75体积份、表4所示的No.1的金属氧化物微粒25体积份,溶解分散于溶剂即甲基异丁基酮(MIBK)中,使固体成分浓度成为10质量%,由此,制备表面层形成用涂布液(固化性组合物)。
(2)表面层的形成
在基材层的外周面上,使用涂布装置通过浸渍涂布方法以1L/min对表面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形成涂膜,并使干燥膜厚为5μm。
接着,对该涂膜在下述的照射条件下照射作为活性光线(活性能量线)的紫外线,由此,使涂膜固化,形成表面层。通过以上工序,得到No.1的中间转印体。此外,紫外线的照射一边固定光源,且以周速度60mm/s使基材层的外周面上的涂膜旋转,一边进行。
(紫外线的照射条件)
光源:365nmLED光源(SPX-TA;Revox株式会社)
从照射口到涂膜表面的距离:100mm
气氛:氮
照射光量:1J/cm2
照射时间(旋转时间):240秒钟
<实施例2>
除了将No.1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变更成利用KBM-5103对氧化锡进行了表面处理的No.2的金属氧化物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2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3>
除了将No.1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变更成利用KF-9901对氧化锡进行了表面处理的No.3的金属氧化物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3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4>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No.2的乙烯基类聚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4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5>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的添加量设为85体积份,且将No.1的金属氧化物微粒的添加量变更成15体积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5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6>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的添加量设为70体积份,且将No.1的金属氧化物微粒的添加量变更成30体积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6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7>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的添加量变更成50体积份,且将作为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进一步添加25体积份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7的中间转印体。此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使用SR351(Sartomer Japan株式会社)。
<实施例8>
除了将No.1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变更成KBM-5103及KF-9901且对氧化铝进行了表面处理的No.4的金属氧化物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8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9>
除了将No.1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变更成利用KF-9901对氧化铝进行了表面处理的No.5的金属氧化物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9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10>
除了将No.1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变更成利用KBM-5103及KF-9901对二氧化硅进行了表面处理的No.6的金属氧化物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10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11>
除了将No.6的金属氧化物微粒的添加量变更成40体积份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操作,得到No.11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12>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No.3的乙烯基类聚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12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13>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No.4的乙烯基类聚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13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14>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No.5的乙烯基类聚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14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15>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No.6的乙烯基类聚合物以外,与实施例8同样地操作,得到No.15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16>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No.7的乙烯基类聚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16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17>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No.8的乙烯基类聚合物以外,与实施例8同样地操作,得到No.17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18>
除了将No.1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变更成未表面处理的氧化锡即No.7的金属氧化物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18的中间转印体。
<实施例19>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pVEEA(株式会社日本催化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19的中间转印体。
<比较例1>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No.9的乙烯基类聚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操作,得到No.20间转印体。
<比较例2>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No.10的乙烯基类聚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21转印体。
<比较例3>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No.1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22转印体。
<比较例4>
除了不添加金属氧化物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23的中间转印体。
<比较例5>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DPHA(日本化药株式会社)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24转印体。
<比较例6>
除了将No.1的乙烯基类聚合物变更成DPHA(日本化药株式会社)50体积份及PEG二丙烯酸酯(A-400;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25体积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No.25转印体。
表5中表示No.1~25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层的组成。
Figure BDA0001174238830000221
2.评价
对制作的No.1~25的中间转印体进行下述的评价试验。
(1)耐裂纹性试验
耐裂纹性试验基于JIS P8115进行。耐裂纹性试验中的载荷设为250gf,并使用R0.38μm的灯。另外,试验速度设为175cpm。弯曲角度设为90°。评价基准如下述所示,在评价结果为“A”、“B”及“C”的情况下判断为可以使用。
A:MIT值为1000次以上
B:MIT值为500次以上,且低于1000次
C:MIT值为100次以上,且低于500次
D:MIT值低于100次
(2)清洗性的评价
作为用于评价清洗性的评价机,准备可搭载No.1~No.25的中间转印体的、图1所示那样的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株式会社制造的bizhub C554(激光器曝光,反转显影,中间转印体的串联式彩色复合机))。而且,在上述评价机上搭载各中间转印体,评价持久试验后的清洗性。
更具体而言,在20℃、50%RH下,进行下述持久试验:将黄色(Y)、品红(M)、青色(C)及黑色(Bk)各色的印刷率为2.5%的图像印刷在中性纸上,印刷60万张。在该持久试验后,将青色(C)的印刷率为100%(斗鱼图像)印刷100张,然后,输出黄色(Y)的印刷率为100%(斗鱼图像),根据以下的评价基准进行评价。评价基准如下述所示,在评价结果为“A”、“B”及“C”的情况下判断为可以使用。
A:印刷的图像上完全没有产生由清洗不良引起的纤维状污垢。
B:在印刷的图像上,产生有由清洗不良引起的纤维状污垢,但输出10张后消失。
C:印刷的图像上轻微由产生清洗不良引起的纤维状污垢。
D:印刷的图像上明显产生纤维状污垢。
(4)转印率的评价
作为用于评价转印率的评价机,准备可搭载中间转印体1~25的,图1所示那样的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Konica Minolta株式会社bizhub(注册商标)PRESS C8000)。而且,在上述评价机上搭载各中间转印体,求得上述的持久试验前后的转印率。
更具体而言,在20℃、50%RH下,进行下述持久试验:将黄色(Y)、品红(M)、青色(C)及黑色(Bk)各色的印刷率为2.5%的图像印刷在中性纸上,印刷60万张。在该持久试验的初期和持久试验后分别测定二次转印前的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的重量A(g)和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体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的重量B(g),并根据下式求得转印率(%)。就重量A而言,根据使用吸引装置对一次转印后且二次转印前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指定的面积的区域(对10mm×50mm取样三点)的调色剂进行取样的结果而求得。就重量B而言,利用布克胶带对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体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进行取样,将该布克胶带贴附于白色用纸上,使用分光测色计(Konica Minolta Sensing株式会社,CM-2002)对该白色用纸进行测色,根据预先校准的调色剂重量和测色值的关系求得。评价基准如下述所示,在评价结果为“A”、“B”及“C”的情况下判断为可以使用。
(式)
转印率(%)={1-(B/A)}×100
A:转印率为98%以上
B:转印率为95%以上,且低于98%
C:转印率为90%以上,且低于95%
D:转印率低于90%
将耐裂纹性试验、清洗性的评价及转印率的评价结果在表6中表示。
[表6]
Figure BDA0001174238830000251
如表6所示,包含金属氧化物微粒和以上述式(1)表示的结构单元的No.1~19的中间转印体中,耐裂纹性、清洗性及转印性均良好。
特别是金属氧化物微粒的添加量为10~30体积份的范围内的No.1~10、12~19的中间转印体的耐裂纹性比金属氧化物微粒的添加量为40体积份的No.18的中间转印体的耐裂纹性良好。
另外,自由基官能性的官能团在其表面上具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及低表面能性官能团中之一或二者,与使用了未处理的金属氧化物微粒的No.18的中间转印体相比,No.1~17的中间转印体的清洗性和转印性良好。
另外,与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为非(甲基)丙烯酰基,或含有其它官能团的No.1、3~7、9、11~14、16的中间转印体的转印率相比,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为(甲基)丙烯酰基的No.2、8、10、15、17的中间转印体的转印率良好。
乙烯基类化合物的聚合度n为9以下的No.20的中间转印体的转印率差。认为这是乙烯基类化合物的聚合度n较少,因此,表面层的硬度较低所引起的。
未添加金属氧化物微粒的No.23的中间转印体的耐清洗性差,认为这是由于No.23的中间转印体未添加金属氧化物微粒,从而未赋予表面层的强韧性及持久性而引起的。
不包含以上述式(1)表示的结构单元的No.24的中间转印体的耐裂纹性差,No.25的中间转印体的耐裂纹性及清洗性差,并且转印率低。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体包含式(1)所示的结构单元,因此,耐裂纹性、清洗性及转印性均良好。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体由于利用照射紫外线,表面层发生固化,因此,可以廉价地制造。

Claims (15)

1.一种中间转印体,其具有基材层和表面层,所述表面层位于所述基材层上,其中,
所述表面层是含有自由基聚合性的乙烯基类化合物和金属氧化物微粒的组合物的固化物,
所述乙烯基类化合物包含下述式(1)表示的结构单元,
[化学式1]
Figure FDA0002373618710000011
式(1)中,R1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4~8的亚烷基,R2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甲基,m表示正数,n表示10以上的正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金属氧化物微粒在其表面具有源自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及低表面能性官能团中之一或二者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金属氧化物微粒在其表面具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所述金属氧化物微粒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含有(甲基)丙烯酰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基材层含有聚苯硫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式(1)中的m为1以上、5以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表面层的厚度为1μm以上、10μm以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表面层的所述金属氧化物微粒的含量为10体积份以上、30体积份以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金属氧化物微粒含有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或氧化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金属氧化物微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超过10nm、且60nm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金属氧化物微粒含有源自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硅烷化合物的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硅烷化合物含有源自下述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结构,
[化学式2]
Figure FDA0002373618710000021
式(2)中,R9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0的芳烷基,R10表示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有机基团,X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烷氧基、酰氧基、氨氧基或苯氧基,m表示1~3的整数。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基材层的电阻值为105Ω·cm以上、1011Ω·cm以下。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中间转印体在所述基材层和所述表面层之间具有弹性层。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中,
所述中间转印体为环状带。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用于将形成于感光体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
CN201611120861.9A 2015-12-10 2016-12-08 中间转印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69090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1399A JP6332256B2 (ja) 2015-12-10 2015-12-10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41399 2015-12-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09040A CN106909040A (zh) 2017-06-30
CN106909040B true CN106909040B (zh) 2020-08-25

Family

ID=57406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20861.9A Active CN106909040B (zh) 2015-12-10 2016-12-08 中间转印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41446B2 (zh)
EP (1) EP3179310B1 (zh)
JP (1) JP6332256B2 (zh)
CN (1) CN1069090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97622A (ja) * 2019-06-03 2020-12-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14249647B (zh) * 2021-12-31 2024-05-03 广东希必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2-乙烯氧基乙氧基丙烯酸乙酯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37115A1 (en) * 2009-03-30 2010-10-06 Xerox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comprising a coating of a mxiture of glycoluril resin and polyol resin
CN102497998A (zh) * 2009-08-28 2012-06-13 扎尼尼汽车有限公司 具有带有不同外观的金属化饰面区域的部件的处理
JP2013024898A (ja) * 2011-07-15 2013-02-0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44243B2 (ja) * 2006-12-28 2013-02-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104467A1 (en) * 2009-10-29 2011-05-05 Xerox Corporation Uv cure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US20120064350A1 (en) * 2010-09-10 2012-03-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JP5821884B2 (ja) * 2013-03-25 2015-11-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転写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37115A1 (en) * 2009-03-30 2010-10-06 Xerox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comprising a coating of a mxiture of glycoluril resin and polyol resin
CN102497998A (zh) * 2009-08-28 2012-06-13 扎尼尼汽车有限公司 具有带有不同外观的金属化饰面区域的部件的处理
JP2013024898A (ja) * 2011-07-15 2013-02-0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41446B2 (en) 2019-03-26
US20170168428A1 (en) 2017-06-15
EP3179310A2 (en) 2017-06-14
EP3179310B1 (en) 2024-03-13
EP3179310A3 (en) 2017-07-19
JP2017107091A (ja) 2017-06-15
JP6332256B2 (ja) 2018-05-30
CN106909040A (zh) 2017-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24810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6102950B2 (ja)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6909040B (zh) 中间转印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114595A (ja) 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09172B2 (ja) 電子写真用の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US10133216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0042291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17134271A (ja) 電子写真像担持体
JP2015114586A (ja) 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81133B2 (ja) 中間転写体、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306411B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JP7455678B2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200322A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79066B2 (ja) 中間転写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72592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951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体
JP2018097061A (ja) 像担持体
JP2024031151A (ja) 電子写真ベルト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56775A (ja) 中間転写体、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20870A (ja)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219475A (ja)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34125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44772A (ja) 多層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51163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