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71487B - 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871487B CN106871487B CN201610940447.6A CN201610940447A CN106871487B CN 106871487 B CN106871487 B CN 106871487B CN 201610940447 A CN201610940447 A CN 201610940447A CN 106871487 B CN106871487 B CN 1068714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temperature
- absorber
- liquid
-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0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2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6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25 crystall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5 crystal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865 dilu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4—Heat pumps of the sorption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sorpt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吸收式热泵,不设置安全阀而抑制吸收器壳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吸收式热泵(1)具备:吸收器(10(30、50))、再生器(70)、冷凝器(80)、蒸发器(20(40、60))、压力检测器(14P(34P、54P))以及控制装置(100)。当由压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控制装置停止吸收液朝吸收液供给部的导入以及制冷剂液(Vf)朝蒸发器的导入中的至少一方。而且,能够阻止可能会成为吸收器壳体(14(34、54))的内部压力的上升重要因素的吸收热的产生以及朝吸收器供给的制冷剂的蒸气(Va(Vb、Vc))的产生中的至少一方,从而不设置安全阀便能够抑制吸收器壳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式热泵,特别是涉及不设置安全阀而抑制吸收器壳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的吸收式热泵。
背景技术
作为取出温度比驱动热源高的被加热介质的热源机械,存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作为主要结构具备:使制冷剂液蒸发的蒸发器、由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气的吸收器、使制冷剂从吸收液脱离的再生器、以及使制冷剂蒸气冷凝的冷凝器,在蒸发器以及吸收器的内部压力变得比再生器以及冷凝器的内部压力高的状态下运转。在吸收式热泵机内,对可能会变得高于大气压的部分实施避免过度的压力上升的措施。作为一个例子,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存在在将汲取热而加热生成的被加热介质朝外部供给的被加热介质蒸气管设置有安全阀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53748号公报(图1等)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泵在将被加热介质朝外部供给的被加热介质蒸气管设置有安全阀,但根据被导入的热源的温度等的运转条件,可能存在蒸发器以及吸收器的内部压力超过大气压的情况。另外,设置多个蒸发器以及吸收器而多段升温的结构存在高压侧的蒸发器以及吸收器的内部压力超过大气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可能会超过大气压的蒸发器以及吸收器的系统实施避免过度的压力上升的措施。但是,若在蒸发器以及吸收器的系统设置安全阀,则在停止热泵的运转而成为负压时,存在空气侵入内部的担忧。若空气侵入蒸发器、吸收器的内部,则存在内部产生腐蚀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不设置安全阀而抑制吸收器壳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的吸收式热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吸收式热泵例如如图1所示,具备:吸收器10(30、50),具有被加热流体流路11(31、51)、朝向被加热流体流路11(31、51)供给吸收液Sa(Sb、Sc)的吸收液供给部12(32、52)、以及收纳被加热流体流路11(31、51)和吸收液供给部12(32、52)的吸收器壳体14(34、54),利用在从吸收液供给部12(32、52)供给的吸收液Sa(Sb、Sc)吸收制冷剂的蒸气Va(Vb、Vc)时产生的吸收热对在被加热流体流路11(31、51)流动的流体Wq(Vf、Vf)进行加热;再生器70,导入在吸收器50中吸收制冷剂的蒸气Vc而浓度降低了的吸收液亦即稀溶液Sw并对其进行加热,使制冷剂从稀溶液Sw脱离而使吸收液Sw的浓度上升;浓溶液输送部75、76,将在再生器70中与稀溶液Sw相比浓度上升了的吸收液Sa导向吸收液供给部12;冷凝器80,导入在再生器70中从稀溶液Sw脱离的制冷剂的蒸气Vg,并将上述制冷剂的蒸气Vg冷却而使之冷凝,从而生成制冷剂的液体Vf;蒸发器20(40、60),导入在冷凝器80中生成的制冷剂的液Vf,对上述制冷剂的液Vf进行加热而使之蒸发,从而生成朝吸收器10(30、50)供给的制冷剂的蒸气Va(Vb、Vc);制冷剂液输送部82、84、86、88、89,将冷凝器80的制冷剂的液Vf导向蒸发器20(40、60);压力检测器14P(34P、54P),直接或者间接地检测吸收器壳体14(34、54)的内部压力;以及控制装置100,当由压力检测器14P(34P、54P)检测到的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停止吸收液Sa(Sb、Sc)朝吸收液供给部12(32、52)的导入以及制冷剂的液体Vf朝蒸发器20(40、60)的导入中的至少一方。
若这样构成,则当由压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能够阻止可能会成为吸收器壳体的内部压力的上升重要因素的吸收热的产生以及朝吸收器供给的制冷剂的蒸气的产生中的至少一方,从而不设置安全阀便能够抑制吸收器壳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吸收式热泵例如如图1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吸收式热泵1的基础上,当由压力检测器14P(34P、54P)检测到的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控制装置100停止制冷剂的液体Vf朝蒸发器20(40、60)的导入,并继续吸收液Sa(Sb、Sc)朝吸收液供给部12(32、52)的导入。
若这样构成,则由蒸发器产生的制冷剂的蒸气较快减少,另一方面,在吸收器进行制冷剂的蒸气的吸收,因此吸收器壳体内的制冷剂的蒸气的量快速减少,从而能够使吸收器壳体内的压力快速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吸收式热泵例如如图1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的吸收式热泵1的基础上,吸收器构成为包括高温吸收器10、以及工作压力比高温吸收器10低的低温吸收器50;蒸发器构成为包括高温蒸发器20、以及工作压力比高温蒸发器20低的低温蒸发器60;构成为将由低温蒸发器60生成的制冷剂的蒸气Vc导入低温吸收器50,并且将由高温蒸发器20生成的制冷剂的蒸气Va导入高温吸收器10;压力检测部14P、54P构成为直接或者间接地对高温吸收器10以及低温吸收器50的各自的吸收器壳体14、54的内部压力进行检测;规定的压力在高温吸收器10与低温吸收器50中单独地设定。
若这样构成,则将高温吸收器以及低温吸收器的各自的吸收器壳体单独地构成以便适于工作压力从而实现吸收式热泵的轻型化,并且在各吸收器壳体的内压上升至允许压力附近时能够抑制压力上升。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吸收式热泵例如如图1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乃至第三方式的任一个方式的吸收式热泵1的基础上,当由压力检测器14P(34P、54P)检测到的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控制装置100停止加热源hg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再生器70的导入、加热源he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蒸发器60的导入、以及冷却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冷凝器80的导入中的至少一个。
若这样构成,则能够抑制吸收热的产生以及朝吸收器供给的制冷剂的蒸气的产生,从而有助于吸收器壳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的抑制。
另外,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吸收式热泵例如如图1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乃至第四方式的任一个方式的吸收式热泵1的基础上,上述吸收式热泵具备制冷剂液导入部78、78v,该制冷剂液导入部78、78v能够将冷凝器80的制冷剂的液Vf导入再生器70;当由压力检测器14P(34P、54P)检测到的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控制装置100开始冷凝器80的制冷剂的液Vf朝再生器70的导入。
若这样构成,则在因停止制冷剂的液体朝蒸发器的导入而不朝吸收器导入制冷剂的蒸气从而将浓度未降低的吸收液导入再生器,以及/或者因停止吸收液朝吸收器的导入而使再生器内的吸收液的流动停止而使得朝再生器导入的吸收液的浓度变高的情况下,能够使再生器的吸收液的浓度降低。
根据本发明,当压力检测器所检测到的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能够阻止可能会成为吸收器壳体的内部压力的上升重要因素的吸收热的产生以及供给至吸收器的制冷剂的蒸气的产生中的至少一方,能够不设置安全阀便抑制吸收器壳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式热泵的示意性的系统图。
图2(A)是表示停止制冷剂液朝蒸发器的导入并且继续吸收液朝吸收器的导入的情况下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吸收器壳体的内压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图2(B)是停止吸收液朝吸收器的导入并且继续制冷剂液朝蒸发器的导入的情况下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吸收器壳体的内压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于彼此相同或者相当的部件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式热泵1进行说明。图1是吸收式热泵1的示意性的系统图。吸收式热泵1是三段升温型的吸收式热泵。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式热泵1是将利用价值比较低的低温(例如80℃~90℃左右)的排温水he、hg作为热源介质导入,能够取出利用价值高的被加热水蒸气Wv(例如,压力超过约0.2MPa(计示压力),优选为0.8MPa(计示压力)左右)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吸收式热泵1作为主要构成设备,具备高温吸收器10、高温蒸发器20、中温吸收器30、中温蒸发器40、低温吸收器50、低温蒸发器60、再生器70以及冷凝器80。另外,吸收式热泵1具备控制装置100。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吸收液(也存在称为“溶液”的情况),为了便于进行热泵循环上的区分,根据性状、热泵循环上的位置而称呼为“高浓度溶液Sa”、“中浓度溶液Sb”、“低浓度溶液Sc”、“稀溶液Sw”等,但在不问性状等时通称为“吸收液S”。同样,关于制冷剂,为了便于进行热泵循环上的区分,根据性状、热泵循环上的位置而称呼为“高温制冷剂蒸气Va”、“中温制冷剂蒸气Vb”、“低温制冷剂蒸气Vc”、“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制冷剂液Vf”等,但不问性状等时通称为“制冷剂V”。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液S(吸收剂与制冷剂V的混合物)使用LiBr水溶液,作为制冷剂V使用水(H2O)。另外,构成为从吸收式热泵1向外部供给被加热水蒸气Wv来作为生产物(目的物)。被加热水蒸气Wv是被加热水液Wq蒸发的水蒸气,在不问它们的性状时称为被加热水W。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被加热水W使用水(H2O)。
高温吸收器10在高温吸收器壳体14的内部具有构成被加热水W的流路的导热管11、以及喷洒高浓度溶液Sa的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2。导热管11相当于被加热流体流路,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2相当于吸收液供给部,高温吸收器壳体14相当于吸收器壳体。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2配设在导热管11的上方以使得所喷洒的高浓度溶液Sa落到导热管11。高温吸收器10在从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2喷洒高浓度溶液Sa而高浓度溶液Sa吸收高温制冷剂蒸气Va时产生吸收热。构成为在导热管11流动的被加热水W接受该吸收热,将被加热水W加热。在高温吸收器10中,在导热管11的内部流动的被加热水W相当于被加热流体。在高温吸收器10的下部形成有供中浓度溶液Sb存积的存积部13。中浓度溶液Sb是从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2喷洒的高浓度溶液Sa吸收高温制冷剂蒸气Va而高浓度溶液Sa的浓度降低了的吸收液S。导热管11配设在相比存积部13靠上方的位置以免没入中浓度溶液Sb。若这样,则产生的吸收热迅速地传递至在导热管11内流动的被加热水W,能够提高吸收能力的恢复。另外,高温吸收器壳体14成为可耐受对设计运转压力增加了余裕的压力的厚度。在高温吸收器壳体14设置有作为对内部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检测器的高温吸收器压力计14P。
高温蒸发器20是对高温吸收器10供给高温制冷剂蒸气Va的构成部件。高温蒸发器20具有:收纳制冷剂液Vf以及高温制冷剂蒸气Va的制冷剂气液分离体21、高温制冷剂液供给管22、以及高温制冷剂蒸气接纳管24。高温制冷剂液供给管22是构成将制冷剂液Vf引导至中温吸收器30的加热管31的流路的管。高温制冷剂蒸气接纳管24是构成将通过中温吸收器30的加热管31将制冷剂液Vf加热而生成的高温制冷剂蒸气Va或者高温制冷剂蒸气Va与制冷剂液Vf的制冷剂气液混相引导至制冷剂气液分离体21的流路的管。在制冷剂气液分离体21内设置有使包含于高温制冷剂蒸气Va中的制冷剂V的液滴碰撞分离的挡板(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中温吸收器30的加热管31的内表面作为高温蒸发器20的导热面。另外,在高温蒸发器20连接有将制冷剂液Vf导入的制冷剂液管82。在与高温蒸发器20连接的制冷剂液管82配设有流量调节阀83。高温制冷剂液供给管22一端连接于供制冷剂气液分离体21的存积制冷剂液Vf的部分,另一端连接于加热管31的一端。高温制冷剂蒸气接纳管24一端连接于制冷剂气液分离体21,另一端连接于加热管31的另一端。由于在加热管31的内部制冷剂液Vf变化为蒸气而密度大幅度减少,因此使加热管31作为气泡泵发挥功能,对于高温蒸发器20,省略将制冷剂气液分离体21内的制冷剂液Vf输送至加热管31的泵。此外,也可以使将制冷剂气液分离体21内的制冷剂液Vf输送至加热管31的泵(未图示)配设于高温制冷剂液供给管22。
高温蒸发器20与高温吸收器10通过作为高温制冷剂蒸气流路的高温制冷剂蒸气管29连接。高温制冷剂蒸气管29的一方的端部与制冷剂气液分离体21的上部(典型而言为顶部)连接,另一方的端部在相比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2靠上方的位置与高温吸收器壳体14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由高温蒸发器20生成的高温制冷剂蒸气Va经由高温制冷剂蒸气管29供给至高温吸收器10。另外,高温吸收器10与高温蒸发器20经由高温制冷剂蒸气管29连通,由此成为大体相同的内部压力。
中温吸收器30在中温吸收器壳体34的内部具有构成制冷剂液Vf以及高温制冷剂蒸气Va的流路的加热管31、以及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2。加热管31相当于被加热流体流路,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2相当于吸收液供给部,中温吸收器壳体34相当于吸收器壳体。加热管31如上述那样,一端连接有高温制冷剂液供给管22,另一端连接有高温制冷剂蒸气接纳管24。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2在本实施方式中喷洒中浓度溶液Sb。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2配设在加热管31的上方以使得所喷洒的中浓度溶液Sb落到加热管31。在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2连接有使中浓度溶液Sb在内部流动的中浓度溶液管15的一端。中温吸收器30构成为从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2喷洒中浓度溶液Sb,借助中浓度溶液Sb吸收中温制冷剂蒸气Vb时产生的吸收热,能够对在加热管31流动的制冷剂液Vf进行加热而生成高温制冷剂蒸气Va。在中温吸收器30中,在加热管31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液Vf以及高温制冷剂蒸气Va相当于被加热流体。中温吸收器30构成为以比高温吸收器10低的压力(露点温度)工作,工作温度比高温吸收器10低。在中温吸收器30的下部形成有供低浓度溶液Sc存积的存积部33。低浓度溶液Sc是从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2喷洒的中浓度溶液Sb吸收中温制冷剂蒸气Vb而浓度降低了的吸收液S。加热管31配置在相比存积部33靠上方的位置。另外,中温吸收器壳体34成为可耐受对设计运转压力增加了余裕的压力的厚度。中温吸收器30的工作压力比高温吸收器10的工作压力低,因此中温吸收器壳体34能够使厚度比高温吸收器壳体14薄。在中温吸收器壳体34设置有作为对内部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检测器的中温吸收器压力计34P。
中温蒸发器40是对中温吸收器30供给中温制冷剂蒸气Vb的构成部件。中温蒸发器40具有对制冷剂液Vf以及中温制冷剂蒸气Vb进行收纳的制冷剂气液分离体41、中温制冷剂液供给管42以及中温制冷剂蒸气接纳管44。中温制冷剂液供给管42是构成将制冷剂液Vf引导至低温吸收器50的加热管51的流路的管。中温制冷剂蒸气接纳管44是构成将通过低温吸收器50的加热管51加热制冷剂液Vf而生成的中温制冷剂蒸气Vb或者中温制冷剂蒸气Vb与制冷剂液Vf的制冷剂气液混相引导至制冷剂气液分离体41的流路的管。制冷剂气液分离体41与高温蒸发器20的制冷剂气液分离体21相同地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低温吸收器50的加热管51的内表面作为中温蒸发器40的导热面。另外,在中温蒸发器40连接有将制冷剂液Vf导入的制冷剂液管84。制冷剂液管84从制冷剂液管82分支。在与中温蒸发器40连接的制冷剂液管84配设有流量调节阀85。中温制冷剂液供给管42一端与供制冷剂气液分离体41的存积制冷剂液Vf的部分连接,另一端与加热管51的一端连接。中温制冷剂蒸气接纳管44一端与制冷剂气液分离体41连接,另一端与加热管51的另一端连接。由于在加热管51的内部制冷剂液Vf变化为蒸气而密度大幅度减少,因此将加热管51作为气泡泵而发挥功能,对于中温蒸发器40,省略将制冷剂气液分离体41内的制冷剂液Vf输送至加热管51的泵。此外,也可以使将制冷剂气液分离体41内的制冷剂液Vf输送至加热管51的泵(未图示)配设于中温制冷剂液供给管42。
中温蒸发器40与中温吸收器30通过作为中温制冷剂蒸气流路的中温制冷剂蒸气管49连接。中温制冷剂蒸气管49的一方的端部与制冷剂气液分离体41的上部(典型而言为顶部)连接,另一方的端部在相比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2靠上方的位置与中温吸收器壳体34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由中温蒸发器40生成的中温制冷剂蒸气Vb经由中温制冷剂蒸气管49供给至中温吸收器30。另外,中温吸收器30与中温蒸发器40经由中温制冷剂蒸气管49连通,由此成为大体相同的内部压力。
低温吸收器50在低温吸收器壳体54的内部具有构成为制冷剂液Vf以及中温制冷剂蒸气Vb的流路的加热管51、以及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加热管51相当于被加热流体流路,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相当于吸收液供给部,低温吸收器壳体54相当于吸收器壳体。加热管51如上述那样,一端连接有中温制冷剂液供给管42,另一端连接有中温制冷剂蒸气接纳管44。在本实施方式中,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喷洒低浓度溶液Sc。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配设在加热管51的上方以使得所喷洒的低浓度溶液Sc落到加热管51。在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连接有使低浓度溶液Sc在内部流动的低浓度溶液管35的一端。低温吸收器50构成为,从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喷洒低浓度溶液Sc,借助低浓度溶液Sc吸收低温制冷剂蒸气Vc时产生的吸收热,能够将在加热管51流动的制冷剂液Vf加热而生成中温制冷剂蒸气Vb。在低温吸收器50中,在加热管51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液Vf以及中温制冷剂蒸气Vb相当于被加热流体。低温吸收器50构成为以比中温吸收器30低的压力(露点温度)工作,工作温度比中温吸收器30低。在低温吸收器50的下部形成有供稀溶液Sw存积的存积部53。稀溶液Sw是从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喷洒的吸收液S(在本实施方式中低浓度溶液Sc)吸收低温制冷剂蒸气Vc而浓度降低了的吸收液S。稀溶液Sw与高浓度溶液Sa以及中浓度溶液Sb相比较,包含大量的制冷剂V。加热管51配设于相比存积部53靠上方的位置。另外,低温吸收器壳体54形成为可耐受对设计运转压力增加了余裕的压力的厚度。低温吸收器50的工作压力比中温吸收器30的工作压力低,因此能够使低温吸收器壳体54厚度比中温吸收器壳体34薄。在低温吸收器壳体54设置有作为对内部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检测器的低温吸收器压力计54P。
低温蒸发器60在内部具有:构成作为蒸发器热源流体的蒸发器热源热水he的流路的热源管61、以及喷洒制冷剂液Vf的制冷剂液喷洒喷嘴62。制冷剂液喷洒喷嘴62配设在热源管61的上方以使得所喷洒的制冷剂液Vf落到热源管61。在低温蒸发器60连接有使制冷剂液Vf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液管86的一端。在制冷剂液管86配设有对朝低温蒸发器60导入的制冷剂液Vf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流量调节阀87。在低温蒸发器60的下部(典型而言为底部)连接有将存积于低温蒸发器60的下部的制冷剂液Vf朝制冷剂液喷洒喷嘴62引导的低温制冷剂液管65的一端。低温制冷剂液管65的另一端连接于制冷剂液喷洒喷嘴62。在低温制冷剂液管65配设有对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液Vf进行压送的低温制冷剂液泵66。低温蒸发器60构成为,从制冷剂液喷洒喷嘴62喷洒制冷剂液Vf,所喷洒的制冷剂液Vf因在热源管61内流动的蒸发器热源热水he的热蒸发而产生低温制冷剂蒸气Vc。蒸发器热源热水he成为对制冷剂液Vf进行加热的加热源。在供在热源管61流动后的蒸发器热源热水he流动的流路设置有能够对在热源管61流动的蒸发器热源热水he的流量进行调节的蒸发器热源热水阀64。低温蒸发器60构成为以比中温蒸发器40低的压力(露点温度)工作,工作温度比中温蒸发器40低。
低温吸收器50与低温蒸发器60相互连通。构成为通过低温吸收器50与低温蒸发器60连通,能够将由低温蒸发器60产生的低温制冷剂蒸气Vc供给至低温吸收器50。低温吸收器50与低温蒸发器60典型而言在相比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靠上方以及相比制冷剂液喷洒喷嘴62靠上方的位置连通。另外,低温吸收器50与低温蒸发器60连通,由此成为大体相同的内部压力。
再生器70具有:构成作为再生器热源流体的再生器热源热水hg的流路的热源管71、以及喷洒稀溶液Sw的稀溶液喷洒喷嘴72。在再生器70的热源管71流动的再生器热源热水hg也可以是与在低温蒸发器60的热源管61流动的蒸发器热源热水he相同的热水,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配管(未图示)连接以便在热源管61流动后在热源管71流动。也可以在各热源管61、71流动不同的热源介质。稀溶液喷洒喷嘴72配设在热源管71的上方以使得所喷洒的稀溶液Sw落到热源管71。再生器70通过再生器热源热水hg加热所喷洒的稀溶液Sw,从稀溶液Sw蒸发从制冷剂V而生成浓度上升了的高浓度溶液Sa。再生器热源热水hg成为对稀溶液Sw进行加热的加热源。再生器70构成为所生成的高浓度溶液Sa存积于下部。在供在热源管71流动后的再生器热源热水hg流动的流路设置有能够对在热源管71流动的再生器热源热水hg的流量进行调节的再生器热源热水阀74。
冷凝器80具有形成冷却介质流路的冷却水管81。在冷却水管81流动有作为冷却介质的冷却水c。冷凝器80构成为,导入作为由再生器70产生的制冷剂V的蒸气的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通过冷却水c使其冷却而冷凝。冷却水c成为对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进行冷却的冷却源。冷却水管81配设成能够直接冷却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以免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侵入冷凝了的制冷剂液Vf。在供在冷却水管81流动后的冷却水c流动的流路设置有能够对在冷却水管81流动的冷却水c的流量进行调节的冷却水阀81v。在冷凝器80连接有将冷凝了的制冷剂液Vf朝向高温蒸发器20、中温蒸发器40以及低温蒸发器60输送的制冷剂液管88的一端。构成为制冷剂液管88的另一端与连接于高温蒸发器20的制冷剂液管82以及连接于低温蒸发器60的制冷剂液管86连接,从而能够将冷凝器80内的制冷剂液Vf分配给高温蒸发器20、中温蒸发器40以及低温蒸发器60。在制冷剂液管88配设有用于对制冷剂液Vf进行压送的冷凝制冷剂泵8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制冷剂液管88、冷凝制冷剂泵89以及制冷剂液管82、84、86构成制冷剂液输送部。
再生器70与冷凝器80相互连通。构成为再生器70与冷凝器80连通,由此能够将由再生器70产生的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供给至冷凝器80。再生器70与冷凝器80通过上部的气相部连通。另外,再生器70与冷凝器80连通,由此成为大体相同的内部压力。另外,再生器70的下部与冷凝器80的下部通过制冷剂液导入管78连接。制冷剂液导入管78在冷凝器80侧端部与存积制冷剂液Vf的部分连接,在再生器70侧贯通壳体且在相比吸收液S的液面靠上方的位置处端部开口。在制冷剂液导入管78配设有能够切断流体的流通的制冷剂液导入阀78v。通过制冷剂液导入管78与制冷剂液导入阀78v构成制冷剂液导入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再生器70以及冷凝器80设置于高温吸收器10、高温蒸发器20、中温吸收器30、中温蒸发器40、低温吸收器50以及低温蒸发器60的下方。
再生器70的存积高浓度溶液Sa的部分、与高温吸收器10的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2通过高浓度溶液管75连接。在高浓度溶液管75配设有将再生器70内的高浓度溶液Sa压送至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2的高浓度溶液泵76。高浓度溶液管75以及高浓度溶液泵76成为浓溶液输送部的构成要素。高温吸收器10的存积部13与中温吸收器30的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2通过中浓度溶液管15连接。在中浓度溶液管15配设有将高温吸收器10内的中浓度溶液Sb压送至中温吸收器30的中浓度溶液泵16。中温吸收器30的存积部33与低温吸收器50的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通过低浓度溶液管35连接。在低浓度溶液管35配设有将中温吸收器30内的低浓度溶液Sc压送至低温吸收器50的低浓度溶液泵36。低温吸收器50的存积部53与再生器70的稀溶液喷洒喷嘴72通过稀溶液管55连接。
在中浓度溶液管15以及高浓度溶液管75配设有高温热交换器18。高温热交换器18是在流动于中浓度溶液管15的中浓度溶液Sb与流动于高浓度溶液管75的高浓度溶液S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在低浓度溶液管35以及高浓度溶液管75配设有中温热交换器38。中温热交换器38是在流动于低浓度溶液管35的低浓度溶液Sc与流动于高浓度溶液管75的高浓度溶液S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在稀溶液管55以及高浓度溶液管75配设有低温热交换器58。低温热交换器58是在流动于稀溶液管55的稀溶液Sw与流动于高浓度溶液管75的高浓度溶液S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设备。
吸收式热泵1除了上述的主要构成设备之外,还具备将在高温吸收器10的导热管11流动而被加热的被加热水W分离成被加热水蒸气Wv以及被加热水液Wq的气液分离器90。气液分离器90的下部与高温吸收器10的导热管11的一端通过将被加热水液Wq导向导热管11的被加热水液管92连接。内部成为气相部的气液分离器90的侧面与导热管11的另一端通过将被加热的被加热水W导向气液分离器90的加热后被加热水管94连接。在被加热水液管92连接有将用于补充作为蒸气供给至系统外那么多的被加热水W的作为补给流体的补给水Ws从系统外导入的补给水管95。在补给水管95配设有朝向气液分离器90压送补给水Ws的补给水泵96。另外,将被加热水蒸气Wv供给至系统外的被加热水蒸气供给管99与气液分离器90的上部(典型而言为顶部)连接。在被加热水蒸气供给管99设置有安全阀98。此外,安全阀98也可以取代被加热水蒸气管99而设置于气液分离器90的上部(典型而言为顶部)。气液分离器90也可以导入在导热管11内被加热水液Wq的一部分蒸发而被加热水液Wq与被加热水蒸气Wv混合的混合流体Wm,也可以使将被加热水液Wq保持原样地导入气液分离器90并减压使一部分气化从而成为混合流体Wm的物质气液分离。
控制装置100对吸收式热泵1的工作进行控制。控制装置100构成为通过信号电缆分别与中浓度溶液泵16、低浓度溶液泵36、低温制冷剂液泵66、高浓度溶液泵76、冷凝制冷剂泵89以及补给水泵96连接,并能够进行各泵的启停以及旋转速度的调节。另外,控制装置100构成为,通过信号电缆分别与高温吸收器压力计14P、中温吸收器压力计34P以及低温吸收器压力计54P连接,并能够将由各压力计14P、34P、54P检测到的值作为信号而接受。另外,控制装置100构成为,通过信号电缆分别与蒸发器热源热水阀64、再生器热源热水阀74以及冷却水阀81v连接,并能够对各阀64、74、81v的开度进行调节。另外,控制装置100构成为,通过信号电缆与制冷剂液导入阀78v连接,并能够对制冷剂液导入阀78v的开闭进行控制。
继续参照图1对吸收式热泵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吸收式热泵1的起动时以及稳定运转时,制冷剂液导入阀78v关闭,蒸发器热源热水阀64、再生器热源热水阀74以及各流量调节阀83、85、87打开。首先,对制冷剂侧的循环进行说明。对于冷凝器80而言,接纳由再生器70产生的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通过在冷却水管81流动的冷却水c将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冷却而使之冷凝,成为制冷剂液Vf。冷凝的制冷剂液Vf通过冷凝制冷剂泵89朝向高温蒸发器20、中温蒸发器40以及低温蒸发器60被压送。由冷凝制冷剂泵89压送的制冷剂液Vf在制冷剂液管88流动,被分流到制冷剂液管82与制冷剂液管86。在制冷剂液管82流动的制冷剂液Vf在中途一部分流入制冷剂液管84,剩余保持原样在制冷剂液管82流动而导入高温制冷剂液供给管22。在制冷剂液管84流动的制冷剂液Vf导入中温制冷剂液供给管42。在制冷剂液管86流动的制冷剂液Vf被导入低温蒸发器60。
被导入至低温蒸发器60的制冷剂液Vf通过低温制冷剂液泵66压送至制冷剂液喷洒喷嘴62,从制冷剂液喷洒喷嘴62朝向热源管61喷洒。从制冷剂液喷洒喷嘴62喷洒的制冷剂液Vf被在热源管61内流动的蒸发器热源热水he加热而蒸发从而成为低温制冷剂蒸气Vc。由低温蒸发器60产生的低温制冷剂蒸气Vc朝与低温蒸发器60连通的低温吸收器50移动。另一方面,被导入至中温制冷剂液供给管42的制冷剂液Vf通过气泡泵的作用流入低温吸收器50的加热管51。流入至加热管51的制冷剂液Vf在低温吸收器50中通过从低温蒸发器60移动来的低温制冷剂蒸气Vc被低浓度溶液Sc吸收时所产生的吸收热而被加热,通过该加热而蒸发从而成为中温制冷剂蒸气Vb。加热管51内所产生的中温制冷剂蒸气Vb在中温制冷剂蒸气接纳管44流动,到达制冷剂气液分离体41。流入至制冷剂气液分离体41的中温制冷剂蒸气Vb经由中温制冷剂蒸气管49朝与中温蒸发器40连通的中温吸收器30移动。另外,被导入至高温制冷剂液供给管22的制冷剂液Vf通过气泡泵的作用流入中温吸收器30的加热管31。流入至加热管31的制冷剂液Vf在中温吸收器30中通过从中温蒸发器40移动来的中温制冷剂蒸气Vb被中浓度溶液Sb吸收时所产生的吸收热而被加热,通过该加热而蒸发从而成为高温制冷剂蒸气Va。加热管31内产生的高温制冷剂蒸气Va在高温制冷剂蒸气接纳管24流动,到达制冷剂气液分离体21。流入至制冷剂气液分离体21的高温制冷剂蒸气Va经由高温制冷剂蒸气管29朝与高温蒸发器20连通的高温吸收器10移动。
接下来,对吸收式热泵1的吸收液侧的循环进行说明。对于高温吸收器10而言,从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2喷洒高浓度溶液Sa,该喷洒的高浓度溶液Sa吸收从高温蒸发器20移动来的高温制冷剂蒸气Va。吸收高温制冷剂蒸气Va后的高浓度溶液Sa浓度降低而成为中浓度溶液Sb。高温吸收器10在高浓度溶液Sa吸收高温制冷剂蒸气Va时产生吸收热。通过该吸收热,将在导热管11流动的被加热水液Wq加热。此处,对用于取出被加热水蒸气Wv的气液分离器90周围的作用进行说明。
补给水Ws从系统外经由补给水管95被导入气液分离器90。补给水Ws通过补给水泵96在补给水管95被压送,被导入被加热水液管92。被导入至被加热水液管92的补给水Ws作为被加热水液Wq与从气液分离器90的下部流来的被加热水液Wq合流,通过气泡泵的作用,流入高温吸收器10的导热管11。流入至导热管11的被加热水液Wq通过高温吸收器10的上述的吸收热而被加热。在导热管11被加热的被加热水液Wq作为一部分蒸发而成为被加热水蒸气Wv的混合流体Wm,或者作为温度上升了的被加热水液Wq,朝向气液分离器90在加热后被加热水管94流动。温度上升了的被加热水液Wq在加热后被加热水管94流动的情况下,当被加热水液Wq被导入气液分离器90时,通过设置于朝气液分离器90的导入部的阀、小孔等减压装置(未图示)被减压,作为一部分蒸发而成为被加热水蒸气Wv的混合流体Wm而被导入气液分离器90。被导入至气液分离器90的混合流体Wm被分离成被加热水液Wq与被加热水蒸气Wv。被分离了的被加热水液Wq存积于气液分离器90的下部,再次被输送至高温吸收器10的导热管11。另一方面,被分离了的被加热水蒸气Wv在被加热水蒸气供给管99流出,供给至蒸气利用场所。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0.8MPa(计示压力)左右的被加热水蒸气Wv。
再次返回到吸收式热泵1的吸收液侧的循环的说明。在高温吸收器10中吸收了高温制冷剂蒸气Va的高浓度溶液Sa浓度降低而成为中浓度溶液Sb,存积于存积部13。存积部13内的中浓度溶液Sb通过中浓度溶液泵16的工作而朝向中温吸收器30在中浓度溶液管15流动,在高温热交换器18中与高浓度溶液Sa进行热交换而温度降低后,到达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高温吸收器10内的吸收液S直接(不经由其它吸收器)导入中温吸收器30。此外,优选高温吸收器10的内部压力比中温吸收器30的内部压力高,即便中浓度溶液泵16不工作,也能够借助两者的内压之差将高温吸收器10内的中浓度溶液Sb输送至中温吸收器30,在该情况下,可以停止中浓度溶液泵16。
对于中温吸收器30而言,从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2喷洒中浓度溶液Sb,该喷洒的中浓度溶液Sb吸收从中温蒸发器40移动来的中温制冷剂蒸气Vb。吸收中温制冷剂蒸气Vb后的中浓度溶液Sb浓度降低而成为低浓度溶液Sc,存积于存积部33。中温吸收器30在中浓度溶液Sb吸收中温制冷剂蒸气Vb时产生吸收热。通过该吸收热,如上述那样,将在加热管31流动的制冷剂液Vf加热。存积部33内的低浓度溶液Sc在通过低浓度溶液泵36的工作而朝向低温吸收器50在低浓度溶液管35流动,在中温热交换器38中与高浓度溶液Sa进行热交换而温度降低后,到达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中温吸收器30间接地将高温吸收器10内的吸收液S导入低温吸收器50。此外,中温吸收器30的内部压力比低温吸收器50的内部压力高,即便低浓度溶液泵36不工作,也能够借助两者的内压之差将中温吸收器30内的低浓度溶液Sc输送至低温吸收器50,在该情况下,可以停止低浓度溶液泵36。
对于低温吸收器50而言,流入至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的低浓度溶液Sc朝向加热管51喷洒。所喷洒的低浓度溶液Sc吸收从低温蒸发器60移动来的低温制冷剂蒸气Vc。吸收低温制冷剂蒸气Vc后的低浓度溶液Sc浓度降低而成为稀溶液Sw。低温吸收器50在低浓度溶液Sc吸收低温制冷剂蒸气Vc时产生吸收热。通过该吸收热,如上述那样,将在加热管51流动的制冷剂液Vf加热,生成中温制冷剂蒸气Vb。低温吸收器50内的稀溶液Sw借助重力朝向再生器70在稀溶液管55流动。此时,稀溶液Sw在低温热交换器58中与高浓度溶液Sa进行热交换而温度降低后,被导入再生器7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中温吸收器30以及低温吸收器50间接地将高温吸收器10内的吸收液S导入再生器70。
被输送至再生器70的稀溶液Sw从稀溶液喷洒喷嘴72喷洒。从稀溶液喷洒喷嘴72喷洒的稀溶液Sw通过在热源管71流动的再生器热源热水hg(在本实施方式中约80℃前后)而被加热,所喷洒的稀溶液Sw中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高浓度溶液Sa,存积于再生器70的下部。另一方面,从稀溶液Sw蒸发出的制冷剂V作为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朝冷凝器80移动。存积于再生器70的下部的高浓度溶液Sa通过高浓度溶液泵76,经由高浓度溶液管75被压送至高温吸收器10的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2。在高浓度溶液管75流动的高浓度溶液Sa在低温热交换器58中与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而温度上升,在中温热交换器38与低浓度溶液Sc进行热交换而温度进一步上升,接下来在高温热交换器18与中浓度溶液Sb进行热交换而温度进一步上升后流入高温吸收器10,进而从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2喷洒。以下,反复进行相同的循环。
如上述那样若吸收式热泵1工作,则通过蒸发器热源热水he以及再生器热源热水hg的导入,并且通过吸收液S吸收制冷剂V的蒸气而产生的吸收热,气液分离器90、各吸收器壳体14、34、54的内部压力上升,超过大气压。超过大气压的壳体相当于压力容器,谋求将内部的压力保持为最高使用压力以下。气液分离器90在与其内部连通的被加热水蒸气供给管99(或者气液分离器90的上部)设置有安全阀98,因此若超过最高使用压力则安全阀98打开,被保持为最高使用压力以下。另一方面,各吸收器壳体14、34、54在吸收式热泵1的停止时内压不足大气压,因此若在与壳体内部连通的部分设置安全阀,则存在当不足大气压时空气经由安全阀侵入内部的担忧,存在因空气的混入致使输出降低的担忧、壳体内部的腐蚀加剧的担忧。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1而言,进行以下的控制,以便在与壳体内部连通的部分不设置安全阀也能够抑制壳体的内部超过规定的压力。
即,控制装置100判断在吸收式热泵1的运转中,由高温吸收器压力计14P、中温吸收器压力计34P、低温吸收器压力计54P检测到的压力是否分别成为单独地设定的规定的压力以上。对于规定的压力例如能够设为:在高温吸收器壳体14内为0.35MPa(计示压力),在中温吸收器壳体34内为0.1MPa(计示压力),在低温吸收器壳体54内为0.05MPa(计示压力)。若由各压力计14P、34P、54P检测到的压力中的任一个成为规定的压力以上,则控制装置100停止低温制冷剂液泵66以及冷凝制冷剂泵89。若停止低温制冷剂液泵66,则停止从制冷剂液喷洒喷嘴62喷洒制冷剂液Vf,因此低温制冷剂蒸气Vc的生成停止,低温吸收器50的吸收热的产生停止。由此,可抑制低温吸收器50内的压力的上升。另外,若冷凝制冷剂泵89停止,则制冷剂液Vf朝低温蒸发器60的供给停止,并且制冷剂液Vf朝中温制冷剂液供给管42以及高温制冷剂液供给管22的供给也停止。这样,中温蒸发器40的中温制冷剂蒸气Vb的产生以及高温蒸发器20的高温制冷剂蒸气Va的产生停止,中温吸收器30的吸收热的产生以及高温吸收器10的吸收热的产生停止。由此,可抑制中温吸收器30内的压力的上升以及高温吸收器10内的压力的上升。而且,各吸收器10、30、50在吸收热的产生的停止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温度降低,与此相应地内压也降低。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继续高浓度溶液泵76的运转,根据需要中浓度溶液泵16以及/或者低浓度溶液泵36的运转也继续。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由各压力计14P、34P、54P检测到的压力中的任一个成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停止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并且继续吸收液S朝各吸收器10、30、50的导入。若停制冷剂液Vf朝止高温蒸发器20的导入,并且继续高浓度溶液Sa朝高温吸收器10的导入,则残存于高温蒸发器20的高温制冷剂蒸气Va移动至高温吸收器10而被高浓度溶液Sa吸收,因此高温吸收器壳体14以及与其连通的制冷剂气液分离体21内的制冷剂的蒸气的量减少,从而能够使高温吸收器壳体14内的压力比较快地降低。同样,若继续吸收液朝中温吸收器30以及低温吸收器50的导入,则能够使中温吸收器壳体34内的压力以及低温吸收器壳体54内的压力比较快地降低。
图2(A)示出停止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并且继续吸收液S朝各吸收器10、30、50的导入的情况下的气液分离器90、高温吸收器壳体14、中温吸收器壳体34的内压的变化的一个例子。图2(A)所示的曲线图在纵轴取压力,在横轴取时间,线图P90示出气液分离器90的内压,线图P10示出高温吸收器壳体14的内压,线图P30示出中温吸收器壳体34的内压。在图2(A)所示的曲线图中,示出中温吸收器壳体34的内部压力缓缓上升,在时间t1达到规定的压力,因此停止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的状况。在图2(A)所示的例子中,可知:在时间t1停止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后,气液分离器90、高温吸收器壳体14以及中温吸收器壳体34的内压迅速降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1,当由各压力计14P、34P、54P检测到的压力中的任一个成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停止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因此不设置安全阀便能够抑制各吸收器壳体14、34、54的内部压力的上升。另外,停止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另一方面,继续吸收液S朝各吸收器10、30、50的导入,因此能够使各吸收器壳体14、34、54的内部压力比较快地降低。
在以上的说明中,当由各压力计14P、34P、54P检测到的压力中的至少一个成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停止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但也可以取代停止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转而停止吸收液S朝各吸收器10、30、50的导入。对于停止吸收液朝各吸收器10、30、50的导入,只要停止高浓度溶液泵76、中浓度溶液泵16以及低浓度溶液泵36的运转即可。若停止这些泵76、16、36,则在高温吸收器10中,从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2的高浓度溶液Sa的喷洒停止,因此高浓度溶液Sa对高温制冷剂蒸气Va的吸收停止,高温吸收器10的吸收热的产生停止。由此,可抑制高温吸收器10内的压力的上升。同样,对于中温吸收器30而言,从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2的中浓度溶液Sb的喷洒停止而中温吸收器30的吸收热的产生停止,在低温吸收器50中,从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的低浓度溶液Sc的喷洒停止而低温吸收器50的吸收热的产生停止。由此,可抑制中温吸收器30内的压力的上升以及低温吸收器50内的压力的上升。而且,对于各吸收器10、30、50而言,在吸收热的产生停止后,随着时间的的流逝而温度降低,与此相应地内压也降低。
图2(B)示出停止吸收液S朝各吸收器10、30、50的导入,并且继续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的情况下的气液分离器90、高温吸收器壳体14、中温吸收器壳体34的内压的变化的一个例子。图2(B)所示的曲线图与图2(A)所示的曲线图相同,在纵轴取压力,在横轴取时间,线图P90、线图P10、线图P30分别示出气液分离器90、高温吸收器壳体14、中温吸收器壳体34的内压。在图2(B)所示的曲线图在示出中温吸收器壳体34的内部压力缓缓上升,在时间t2达到规定的压力,因此停止各泵76、16、36从而停止吸收液朝各吸收器10、30、50的导入的状况。在图2(B)所示的例子中,可知:在时间t2停止各泵76、16、36后,在高温吸收器壳体14以及中温吸收器壳体34中内压暂时上升后,气液分离器90、高温吸收器壳体14以及中温吸收器壳体34的内压又迅速降低。此外,在停止吸收液朝各吸收器10、30、50的导入时在高温吸收器壳体14以及中温吸收器壳体34中内压暂时上升是因为在各泵76、16、36停止后,由于各吸收器壳体14、34、54的内压差而残留于吸收器壳体14、34、54的内部的吸收液暂时流动的缘故。
或者,当由各压力计14P、34P、54P检测到的压力中的至少一个成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不是进行停止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与停止吸收液S朝各吸收器10、30、50的导入中的一方,而是同时进行它们双方。并且,也可以与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的停止以及/或者吸收液S朝各吸收器10、30、50的导入的停止重叠,对蒸发器热源热水阀64以及/或者再生器热源热水阀74以及/或者冷却水阀81v的开度进行调节而将蒸发器热源热水he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低温蒸发器60的导入以及/或者再生器热源热水hg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再生器70的导入以及/或者冷却水c朝冷凝器80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导入停止。若停止蒸发器热源热水he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低温蒸发器60的导入,则可抑制低温制冷剂蒸气Vc的产生,可抑制低温吸收器50的吸收热的产生,从而有助于各吸收器10、30、50的内压的上升的抑制。另一方面,若停止再生器热源热水hg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再生器70的导入,则可抑制再生器70的吸收液S的浓缩,可抑制高温吸收器10的吸收热的产生,从而有助于各吸收器10、30、50的内压的上升的抑制。另外,若停止冷却水c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冷凝器80的导入,则从冷凝器80释放出的热量减少,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冷凝的露点上升,因此在与冷凝器80连通的再生器70中吸收液S的沸腾温度上升、再生器热源热水hg对吸收液S的加热量减少而抑制吸收液S的浓缩,可抑制高温吸收器10的吸收热的产生,从而有助于各吸收器10、30、50的内压的上升的抑制。
另外,也可以当由各压力计14P、34P、54P检测到的压力中的至少一个成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与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的停止以及/或者吸收液S朝各吸收器10、30、50的导入的停止重叠,或者在这些基础上与蒸发器热源热水he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低温蒸发器60的导入的停止以及/或者再生器热源热水hg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再生器70的导入的停止以及/或者冷却水c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冷凝器80的导入的停止重叠,打开制冷剂液导入阀78v经由制冷剂液导入管78将冷凝器80内的制冷剂液Vf导入再生器70。若将冷凝器80内的制冷剂液Vf导入再生器70,则能够稀释吸收液S不吸收制冷剂V的蒸气而浓度成为最高的再生器70内的吸收液S,能够防止吸收液S结晶。若停止制冷剂液Vf朝各蒸发器20、40、60的导入,则制冷剂V的蒸气未流入各吸收器10、30、50,各吸收器10、30、50的出口的吸收液S的浓度保持较浓,该吸收液S流入再生器70,从而再生器70内的吸收液S的浓度变高。或者,若停止吸收液S朝各吸收器10、30、50的导入,则再生器70内的吸收液S的流动也停止,再生器70内的吸收液S因再生器热源热水hg的残留热而浓缩,再生器70内的吸收液S的浓度变高。通过打开制冷剂液导入阀78v而将冷凝器80内的制冷剂液Vf导入再生器70,能够抑制再生器70内的吸收液S的结晶。此外,由于没有吸收液S的结晶的担忧等理由,不进行将冷凝器80内的制冷剂液Vf导入再生器70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制冷剂液导入管78以及制冷剂液导入阀78v。
在以上的说明中,通过各压力计14P、34P、54P直接检测各吸收器壳体14、34、54的内部压力,但高温吸收器10与高温蒸发器20、中温吸收器30与中温蒸发器40、低温吸收器50与低温蒸发器60分别连通,因此也可以对各蒸发器20、40、60的内部压力进行检测而间接地对各吸收器壳体14、34、54的内部压力进行检测,也可以对各蒸发器20、40、60中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进行检测而通过将其换算为压力而间接地对各吸收器壳体14、34、54的内部压力进行检测。
在以上的说明中,从再生器70将高浓度溶液Sa输送至高温吸收器10,其后,以串联的方式朝中温吸收器30、低温吸收器50输送吸收液,但也可以从再生器70朝各吸收器10、30、50并列输送吸收液。
在以上的说明中,吸收式热泵1是三段升温型,但也可以是二段升温型、单段升温型。在设为二段升温型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从三段升温型的吸收式热泵1的结构省略中温吸收器30以及中温蒸发器40周围的结构,将高温蒸发器20的高温制冷剂液供给管22以及高温制冷剂蒸气接纳管24连接于低温吸收器50的加热管51,将中浓度溶液管15与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2连接而将高温吸收器10内的中浓度溶液Sb直接(不经由其它的吸收器)导入低温吸收器50。在设为单段升温型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从上述的二段升温型的吸收式热泵的结构进一步省略高温蒸发器20以及低温吸收器50,将由低温蒸发器60产生的低温制冷剂蒸气Vc导入高温吸收器10内,也可以构成为将中浓度溶液管15与再生器70内的稀溶液喷洒喷嘴72连接而将高温吸收器10内的中浓度溶液Sb直接(不经由其他的吸收器)导入再生器70。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吸收式热泵;10:高温吸收器;11:导热管;12:高浓度溶液喷洒喷嘴;14:高温吸收器壳体;14P:高温吸收器压力计;20:高温蒸发器;30:中温吸收器;31:加热管;32:中浓度溶液喷洒喷嘴;34:中温吸收器壳体;34P:中温吸收器压力计;40:中温蒸发器;50:低温吸收器;51:加热管;52:低浓度溶液喷洒喷嘴;54:低温吸收器壳体;54P:低温吸收器压力计;60:低温蒸发器;70:再生器;78:制冷剂液导入管;78v:制冷剂液导入阀;80:冷凝器;75:高浓度溶液管;76:高浓度溶液泵;82、84、86、88:制冷剂液管;89:冷凝制冷剂泵;100:控制装置;he:蒸发器热源热水;hg:再生器热源热水;Sa:高浓度溶液;Sb:中浓度溶液;Sc:低浓度溶液;Sw:稀溶液;Va:高温制冷剂蒸气;Vb:中温制冷剂蒸气;Vc:低温制冷剂蒸气;Vf:制冷剂液;Vg:再生器制冷剂蒸气;Wq:被加热水液。
Claims (6)
1.一种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具备:
吸收器,具有被加热流体流路、朝向所述被加热流体流路供给吸收液的吸收液供给部、以及收纳所述被加热流体流路和所述吸收液供给部的吸收器壳体,利用在从所述吸收液供给部供给的所述吸收液吸收制冷剂的蒸气时产生的吸收热对在所述被加热流体流路流动的流体进行加热;
再生器,导入在所述吸收器中吸收所述制冷剂的蒸气而浓度降低了的吸收液亦即稀溶液并对其进行加热,使制冷剂从所述稀溶液脱离而使所述吸收液的浓度上升;
浓溶液输送部,将在所述再生器中与所述稀溶液相比浓度上升了的所述吸收液导向所述吸收液供给部;
冷凝器,导入在所述再生器中从所述稀溶液脱离的制冷剂的蒸气,并将所述制冷剂的蒸气冷却而使之冷凝,从而生成所述制冷剂的液体;
蒸发器,导入在所述冷凝器中生成的所述制冷剂的液体,对所述制冷剂的液体进行加热而使之蒸发,从而生成朝所述吸收器供给的制冷剂的蒸气;
制冷剂液输送部,将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制冷剂的液体导向所述蒸发器;
压力检测器,直接或者间接地检测所述吸收器壳体的内部压力;以及
控制装置,当由所述压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停止所述吸收液朝所述吸收液供给部的导入以及所述制冷剂的液体朝所述蒸发器的导入中的至少一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压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所述控制装置停止所述制冷剂的液体朝所述蒸发器的导入,并继续所述吸收液朝所述吸收液供给部的导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器构成为包括高温吸收器、以及工作压力比所述高温吸收器低的低温吸收器;
所述蒸发器构成为包括高温蒸发器、以及工作压力比所述高温蒸发器低的低温蒸发器;
构成为将由所述低温蒸发器生成的所述制冷剂的蒸气导入所述低温吸收器,并且将由所述高温蒸发器生成的所述制冷剂的蒸气导入所述高温吸收器;
所述压力检测部构成为直接或者间接地对所述高温吸收器以及所述低温吸收器的各自的所述吸收器壳体的内部压力进行检测;
所述规定的压力在所述高温吸收器与所述低温吸收器中单独地设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压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所述控制装置停止作为加热源的再生器热源热水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所述再生器的导入、作为加热源的蒸发器热源热水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所述蒸发器的导入、以及冷却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所述冷凝器的导入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压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所述控制装置停止作为加热源的再生器热源热水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所述再生器的导入、作为加热源的蒸发器热源热水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所述蒸发器的导入、以及冷却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朝所述冷凝器的导入中的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式热泵具备制冷剂液导入部,该制冷剂液导入部能够将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制冷剂的液体导入所述再生器;
当由所述压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所述控制装置开始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制冷剂的液体朝所述再生器的导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11007 | 2015-10-27 | ||
JP2015211007A JP6570965B2 (ja) | 2015-10-27 | 2015-10-27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71487A CN106871487A (zh) | 2017-06-20 |
CN106871487B true CN106871487B (zh) | 2020-07-10 |
Family
ID=58714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940447.6A Active CN106871487B (zh) | 2015-10-27 | 2016-10-25 | 吸收式热泵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70965B2 (zh) |
CN (1) | CN10687148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11106A (zh) * | 2021-12-08 | 2022-03-01 | 荏原冷热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方法及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03765A (ja) * | 2002-06-03 | 2004-01-08 | Meidensha Corp | 吸収冷凍機・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JP4786504B2 (ja) * | 2006-11-10 | 2011-10-05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熱媒体供給設備および太陽熱複合発電設備ならびにこれらの制御方法 |
JP6080598B2 (ja) * | 2013-02-21 | 2017-02-15 | 荏原冷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及び吸収ヒートポンプの運転方法 |
JP6297377B2 (ja) * | 2014-03-25 | 2018-03-20 | 荏原冷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
2015
- 2015-10-27 JP JP2015211007A patent/JP6570965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0-25 CN CN201610940447.6A patent/CN10687148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570965B2 (ja) | 2019-09-04 |
JP2017083062A (ja) | 2017-05-18 |
CN106871487A (zh) | 2017-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0164248A (ja)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
KR20160120325A (ko) | 성층식 축열 탱크를 디스차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 |
CN106871487B (zh) | 吸收式热泵 | |
JP6397747B2 (ja)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
JP2010276304A (ja) | 蒸気発生システム | |
JP6080598B2 (ja)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及び吸収ヒートポンプの運転方法 | |
JP6084485B2 (ja)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及び吸収ヒートポンプの運転方法 | |
CN106895600B (zh) | 吸收式热泵 | |
JP5514003B2 (ja)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
JP2010096374A (ja)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
JP5395502B2 (ja)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
WO2012140974A1 (ja) | 冷凍機の抽気装置及び抽気方法 | |
CN106871488B (zh) | 吸收式热泵 | |
JP2020204454A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6614873B2 (ja) | 吸収式冷凍機 | |
JP6111094B2 (ja)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
CN107270585B (zh) | 吸收式热泵 | |
CN106969527B (zh) | 吸收式热泵 | |
JP2013044489A (ja) | 蒸気発生装置 | |
JP6521793B2 (ja)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
CN106949671B (zh) | 吸收式热泵 | |
CN220001490U (zh) | 热量交换装置 | |
JP2015025610A (ja) | 三段昇温型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
JP6200655B2 (ja)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及び吸収ヒートポンプの運転方法 | |
JP5513979B2 (ja)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