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70687B - 车辆用差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差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70687B
CN106870687B CN201610827467.2A CN201610827467A CN106870687B CN 106870687 B CN106870687 B CN 106870687B CN 201610827467 A CN201610827467 A CN 201610827467A CN 106870687 B CN106870687 B CN 1068706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gear
gear
coupling member
axial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274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70687A (zh
Inventor
金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870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706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706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706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10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20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 F16H48/28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using self-locking gears or self-braking gears
    • F16H48/285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using self-locking gears or self-braking gears with self-braking intermeshing gears having parallel axes and having worms or helical tee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48/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rotating c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10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 F16H2048/1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characterised by two sun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2048/387Shields or wash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并抑制差动限制力的偏差。车辆用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具有筒状部、第一侧壁部、第二侧壁部;第一输出部,通过螺旋齿使第一连结构件与第一侧齿轮啮合而成;第二输出部,通过螺旋齿使第二连结构件与第二侧齿轮啮合而成;及中间垫圈,配置在第一输出部与第二输出部之间,在中间垫圈与第一侧壁部之间第一连结构件及第一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互不相同,在中间垫圈与第二侧壁部之间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互不相同。

Description

车辆用差动装置
在2015年9月1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84135的公开,包括其说明书、附图及摘要作为参照而全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车辆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分配到一对输出轴的车辆用差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的左右的驱动轴之间配置有差动装置(差速器装置),该差动装置(差速器装置)具备接受由发动机等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的输入的差速器壳体、能够自转地保持于差速器壳体并且通过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而公转的多个小齿轮、及在相同的轴上能够相对旋转地收容于差速器壳体内的一对侧齿轮,该差动装置(差速器装置)将输入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分配到一对输出轴。这样的差动装置中存在具备差动限制功能的差动装置,该差动限制功能通过摩擦力来限制一对输出轴之间的差动旋转,提高车辆的直行性而提高行驶稳定性,并且能够抑制压雪路或泥泞路等低μ路上的车轮的空转(滑移)(例如,参照日本特开 2009-174577号公报)。
日本特开2009-174577号公报记载的差动装置中,作为侧齿轮发挥功能的一对太阳齿轮由与输出轴连结的内侧部分及与小齿轮(行星齿轮)啮合的外侧部分这两个构件构成,在内侧部分与外侧部分之间设有由螺旋齿构成的推力产生机构。该推力产生机构对内侧部分及外侧部分产生彼此反方向的推力,使在内侧部分及外侧部分的轴向的端面产生的摩擦阻力增大。并且,通过该摩擦阻力来限制一对输出轴之间的差动。
在各个太阳齿轮的外侧部分彼此之间配置中间垫圈,在内侧部分彼此之间也配置有与配置于外侧部分彼此之间的中间垫圈不同的中间垫圈。
日本特开2009-174577号公报记载的差动装置由于具有2个中间垫圈,因此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增大。因此,考虑了使2个中间垫圈成为1个并将这1个中间垫圈配置于一对太阳齿轮的内侧部分彼此及外侧部分彼此之间的方案。然而,这种情况下,如日本特开2009-174577 号公报记载那样内侧部分的轴向长度与外侧部分的轴向的长度设定为相同尺寸时,由于与加工误差相伴的微小的轴向长度的差异而差动限制力发生变动。
即,若外侧部分比内侧部分稍长,则在中间垫圈由于推力而移动到轴向的一侧的情况下,该一侧的太阳齿轮的外侧部分承受比内侧部分大的推力。另一方面,若内侧部分比外侧部分稍长,则内侧部分受到比外侧部分大的推力。在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由于其直径的差异,即使在受到相同大小的推力的情况下,产生的旋转阻力即差动限制力也会产生差异。因此,差动限制力容易产生偏差(各产品的个体差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并能够抑制差动限制力的偏差的车辆用差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将车辆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分配到一对输出轴,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接受所述驱动力的输入;多个小齿轮,能够自转地保持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并且通过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而公转;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在相同的轴上相对旋转地收容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分别将从所述差速器壳体经由所述多个小齿轮传递来的所述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一对输出轴;及中间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之间,所述第一输出部具有:第一连结构件,与所述一对输出轴中的第一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及第一侧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结构件与所述多个小齿轮之间,所述第一连结构件和所述第一侧齿轮通过螺旋齿而啮合,所述第二输出部具有:第二连结构件,与所述一对输出轴中的第二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及第二侧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连结构件与所述多个小齿轮之间,所述第二连结构件和所述第二侧齿轮通过螺旋齿而啮合,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筒状部,所述第一输出部及所述第二输出部和所述中间构件一起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第一侧壁部,设置于在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夹着所述第一输出部的位置;及第二侧壁部,设置于在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夹着所述第二输出部的位置,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一连结构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不同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一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且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连结构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不同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差动装置,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并抑制差动限制力的偏差。
附图说明
前述及后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并参照附图而明确,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车辆用差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将中立状态下的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状态图。
图5A是将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示意图。
图5B是将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示意图。
图5C是将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示意图。
图6A是将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示意图。
图6B是将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示意图。
图6C是将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构成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作为中间构件的间隔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6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构成例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3是车辆用差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该车辆用差动装置1为了将车辆的驱动源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分配到一对输出轴而使用。作为驱动源,可以使用发动机或电动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被使用作为将驱动源的驱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轮的差速器装置,将输入的驱动力分配到作为一对输出轴的左右的驱动轴。
车辆用差动装置1具有:接受驱动力的输入的差速器壳体10;能够自转地保持于差速器壳体10并且通过差速器壳体10的旋转而公转的多个小齿轮21、22;及将从差速器壳体10经由多个小齿轮21、22 传递的驱动力分别传递到一对输出轴的第一输出部4及第二输出部5。差速器壳体10具有:有底圆筒状的差速器壳体主体11;及以堵塞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开口的方式配置的差速器壳体盖体12。
差速器壳体主体11一体地具有:圆筒状的筒状部110;以堵塞筒状部110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的方式形成的第一侧壁部111;从第一侧壁部111的中心部朝向外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延伸部112;从筒状部110 的外周面向外方突出地形成的突缘部113。在突缘部113固定图示省略的齿圈,从该齿圈向差速器壳体10传递驱动源的驱动力。差速器壳体 10通过输入的驱动力,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旋转。以下,将与旋转轴线O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
差速器壳体盖体12一体地具有圆盘状的第二侧壁部121、及从第二侧壁部121的中心部朝向外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延伸部122。第二侧壁部121的外周侧的端部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在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筒状部110的和第一侧壁部1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另外,车辆用差动装置1具有中间垫圈30、第一端面垫圈31、及第二端面垫圈32。中间垫圈30是本发明的中间构件的一方式,配置在第一输出部4与第二输出部5之间。第一端面垫圈31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摩擦部而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0的第一侧壁部111,配置在第一输出部4的和中间垫圈30侧相反的一侧(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第一侧壁部 111侧)。第二端面垫圈32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摩擦部而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0的第二侧壁部121,配置在第二输出部5的和中间垫圈30侧相反的一侧(差速器壳体盖体12的第二侧壁部121侧)。
中间垫圈30、第一端面垫圈31、及第二端面垫圈32是沿着与差速器壳体10的旋转轴线O平行的方向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平板状。中间垫圈30具有环状的主体部300和从主体部300向外方突出地形成的多个突部301(在图3中仅示出其中的1个突部301)。
中间垫圈30的主体部300中,第一侧面300a与第一输出部4相对,第二侧面300b与第二输出部5相对。多个突部301与后述的第一小齿轮21及第二小齿轮22的各自的连结部213、223卡合,由此中间垫圈30在差速器壳体10内能够沿旋转轴线O进行轴向移动且相对于差速器壳体10不能相对旋转。
第一端面垫圈31收容于在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第一侧壁部111 形成的凹部111a。第一端面垫圈31具有环状的主体部310和从主体部 310向外方突出地形成的多个突部311(在图3中仅示出其中的1个突部 311)。多个突部311卡定于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第一侧壁部111,由此防止第一端面垫圈31相对于差速器壳体10的旋转。而且,第一端面垫圈31中,主体部310的第一侧面310a与第一输出部4沿轴向相对,第二侧面310b与凹部111a的底面111b抵接。
第二端面垫圈32收容于在差速器壳体盖体12的第二侧壁部121 形成的凹部121a。第二端面垫圈32具有环状的主体部320和从主体部 320向外方突出地形成的多个突部321(在图3中仅示出其中的1个突部 321)。多个突部321卡定于差速器壳体盖体12的第二侧壁部121,由此防止第二端面垫圈32相对于差速器壳体10的旋转。而且,第二端面垫圈32中,主体部320的第一侧面320a与第二输出部5沿轴向相对,第二侧面320b与凹部121a的底面121b抵接。
第一输出部4及第二输出部5和中间垫圈30一起配置在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筒状部110的内部,夹着中间垫圈30而沿差速器壳体10 的旋转轴线O排列。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第一侧壁部111设置于在与中间垫圈30之间夹着第一输出部4的位置。而且,差速器壳体盖体12 的第二侧壁部121设置于在与中间垫圈30之间夹着第二输出部5的位置。而且,第一输出部4及第二输出部5在多个小齿轮21、22的内侧收容于差速器壳体10,相对于差速器壳体10能够在相同的轴上相对旋转。
第一输出部4具有:与一对输出轴中的第一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的第一连结构件41;及设置于第一连结构件41与多个小齿轮 21、22之间的第一侧齿轮42。第一连结构件41及第一侧齿轮42均为圆筒状,在第一连结构件41的外周配置有第一侧齿轮42。
在第一连结构件41的内周设有直花键嵌合部410。该直花键嵌合部410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有例如向左前轮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轴的一端部。而且,在第一连结构件41的外周设有倾斜花键嵌合部412,该倾斜花键嵌合部412由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齿线的多个外周螺旋齿 411构成。
在第一侧齿轮42的内周设有由多个内周螺旋齿421构成的倾斜花键嵌合部422,这多个内周螺旋齿421与在第一连结构件41的外周设置的多个外周螺旋齿411啮合。即,第一连结构件41与第一侧齿轮42 通过外周螺旋齿411及内周螺旋齿421而啮合。而且,在第一侧齿轮 42的外周设有外周齿部423,该外周齿部423由具有向与内周螺旋齿 421相反的方向倾斜的齿线的螺旋齿轮构成。
第二输出部5具有:与一对输出轴中的第二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的第二连结构件51;及设置于第二连结构件51与多个小齿轮 21、22之间的第二侧齿轮52。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均为圆筒状,在第二连结构件51的外周配置有第二侧齿轮52。
在第二连结构件51的内周设置有直花键嵌合部510。该直花键嵌合部510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有例如向右前轮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轴的一端部。而且,在第二连结构件51的外周设有倾斜花键嵌合部512,该倾斜花键嵌合部512由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齿线的多个外周螺旋齿511构成。
在第二侧齿轮52的内周设有由多个内周螺旋齿521构成的倾斜花键嵌合部522,这多个内周螺旋齿521与在第二连结构件51的外周设置的多个外周螺旋齿511啮合。即,第二连结构件51与第二侧齿轮52 通过外周螺旋齿511及内周螺旋齿521而啮合。而且,在第二侧齿轮 52的外周设有外周齿部523,该外周齿部523由具有向与内周螺旋齿 521相反的方向倾斜的齿线的螺旋齿轮构成。
在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筒状部110保持有多组使一对小齿轮21、 22相互啮合而成的小齿轮组20。以下,将构成小齿轮组20的一对小齿轮21、22分别称为第一小齿轮21及第二小齿轮22。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差动装置1具备4组小齿轮组20。第一小齿轮21及第二小齿轮22的旋转轴线与差速器壳体10的旋转轴线O平行。
第一小齿轮21一体地具有长齿轮部211、短齿轮部212及连结部 213。连结部213将长齿轮部211与短齿轮部212沿轴向连结。在长齿轮部211及短齿轮部212的外周形成有螺旋齿轮。同样,第二小齿轮 22一体地具有长齿轮部221、短齿轮部222及连结部223。连结部223将长齿轮部221与短齿轮部222沿轴向连结。在长齿轮部221及短齿轮部222的外周形成有螺旋齿轮。
第一小齿轮21中,长齿轮部211与第一侧齿轮42的外周齿部423 及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啮合,短齿轮部212与第二小齿轮22 的长齿轮部221啮合。第二小齿轮22中,长齿轮部221与第二侧齿轮 52的外周齿部523及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啮合,短齿轮部 222与第一小齿轮21的长齿轮部211啮合。
如图2所示,第一小齿轮21收容于在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筒状部110形成的第一收容部110a。而且,第二小齿轮22同样收容于在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筒状部110形成的第二收容部110b。第一收容部110a与第二收容部110b在一部分连通,在该连通的部分,第一小齿轮21的长齿轮部211与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啮合,并且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与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啮合。图1 所示的截面是图2的B-B线截面。
在车辆的直行行驶时,第一及第二小齿轮21、22在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第一收容部110a及第二收容部110b内不自转,而与差速器壳体10一起旋转(公转)。而且,在车辆的转弯时,第一及第二小齿轮21、22在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第一收容部110a及第二收容部110b内自转并与差速器壳体10一起旋转。输入到差速器壳体10的驱动力经由多个小齿轮组20向第一侧齿轮42及第二侧齿轮52传递,进而经由第一连结构件41及第二连结构件51向一对输出轴传递。
此时,第一侧齿轮42由于外周齿部423与第一小齿轮21的长齿轮部211啮合而承受轴向的推力。第二侧齿轮52由于外周齿部523与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啮合而承受轴向的推力。
另外,在第一输出部4,由于第一连结构件41的外周螺旋齿411 与第一侧齿轮42的内周螺旋齿421的啮合,而产生将第一连结构件41 和第一侧齿轮42沿着旋转轴线O相互向反方向按压的推力。同样,在第二输出部5,通过第二连结构件51的外周螺旋齿511与第二侧齿轮 52的内周螺旋齿521的啮合,而产生将第二连结构件51和第二侧齿轮 52沿着旋转轴线O相互向反方向按压的推力。
通过这些推力,在第一输出部4的第一连结构件41及第一侧齿轮 42与中间垫圈30及第一端面垫圈31之间、以及第二输出部5的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与中间垫圈30及第二端面垫圈32之间产生由摩擦引起的旋转阻力。并且,该旋转阻力成为差动限制力而限制左右轮之间的差动,车辆的直行性升高,由此行驶稳定性提高,并且能抑制左右轮中的一方的车轮滑移而空转的情况。
此外,第一及第二小齿轮21、22也由于作用于第一及第二侧齿轮 42、52的推力的反力,而在第一收容部110a及第二收容部110b内沿轴向稍移动,被按压于第一收容部110a及第二收容部110b的轴向端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输出部4中,第一连结构件41的轴向长度不同于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在第二输出部5中,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不同于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设第一连结构件 41及第一侧齿轮42中的轴向的长度长的构件为第一轴长构件,设轴向的长度短的构件为第一轴短构件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齿轮42 为第一轴长构件,第一连结构件41为第一轴短构件。而且,设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中的轴向的长度长的构件为第二轴长构件,设轴向的长度短的构件为第二轴短构件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齿轮52为第二轴长构件,第二连结构件51为第二轴短构件。
设差速器壳体10的第一侧壁部111的凹部111a的底面111b与第二侧壁部121的凹部121a的底面121b之间的轴向尺寸为D1,设将第一轴长构件及第二轴长构件的轴向长度与中间垫圈30、第一端面垫圈 31及第二端面垫圈32的各自的轴向的厚度相加的尺寸为D2时,D1 比D2稍大。由此,在第一输出部4的第一侧齿轮42及第一连结构件 41、以及第二输出部5的第二侧齿轮52及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上形成能够使这些各构件旋转的间隙。
设第一端面垫圈31的侧面310b与第一侧壁部111的凹部111a的底面111b抵接且第二端面垫圈32的侧面320b与第二侧壁部121的凹部121a的底面121b抵接,并且中间垫圈30位于第一端面垫圈31与第二端面垫圈32的中间的状态为中立状态时,在中立状态下,在中间垫圈30与第一侧壁部111之间第一连结构件41及第一侧齿轮42能够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各不相同。而且,在该中立状态下,在中间垫圈30与第二侧壁部121之间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能够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各不相同。
图4是将该中立状态下的第一连结构件41、第一侧齿轮42、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和中间垫圈30、第一端面垫圈31及第二端面垫圈32一起表示的状态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L42比第一连结构件 41的轴向长度L41长,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L52比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L51长。因此,在中立状态下,第一连结构件41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大于第一侧齿轮42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第二连结构件51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大于第二侧齿轮52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
在此,第一连结构件41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是中间垫圈30的侧面300a与第一连结构件41的第一轴向端面41a之间的间隙S411的轴向宽度W411和第一端面垫圈31的侧面310a与第一连结构件41的第二轴向端面41b之间的间隙S412的轴向宽度W412相加的尺寸。第一侧齿轮42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是中间垫圈 30的侧面300a与第一侧齿轮42的第一轴向端面42a之间的间隙S421 的轴向宽度W421和第一端面垫圈31的侧面310a与第一侧齿轮42的第二轴向端面42b之间的间隙S422的轴向宽度W422相加的尺寸。
另外,第二连结构件51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是中间垫圈30的侧面300b与第二连结构件51的第一轴向端面51a之间的间隙S511的轴向宽度W511和第二端面垫圈32的侧面320a与第二连结构件51的第二轴向端面51b之间的间隙S512的轴向宽度W512相加的尺寸。第二侧齿轮52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是中间垫圈 30的侧面300b与第二侧齿轮52的第一轴向端面52a之间的间隙S521 的轴向宽度W521和第二端面垫圈32的侧面320a与第二侧齿轮52的第二轴向端面52b之间的间隙S522的轴向宽度W522相加的尺寸。
此外,在第一端面垫圈31能够轴向移动地配置于第一侧壁部111 的凹部111a,且在凹部111a的底面111b与第一端面垫圈31的侧面310b 之间形成间隙的情况下,该间隙的轴向宽度也包含于第一连结构件41 及第一侧齿轮42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同样,在第二端面垫圈32能够轴向移动地配置于第二侧壁部121的凹部121a,且在凹部121a的底面121b与第二端面垫圈32的侧面320b之间形成间隙的情况下,该间隙的轴向宽度也包含于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 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
在中立状态下,设第一侧齿轮42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及第二侧齿轮52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分别为外侧间隙宽度,设第一连结构件41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及第二连结构件51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分别为内侧间隙宽度时,外侧间隙宽度和内侧间隙宽度中的哪一个较大在第一输出部4和第二输出部5中是一致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比第一连结构件41的轴向长度长,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比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长,因此在第一输出部4中,内侧间隙宽度比外侧间隙宽度大,在第二输出部5中,内侧间隙宽度也比外侧间隙宽度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及图4中,为了说明的明确化,而夸张地表示第一连结构件41与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的差异及第二连结构件51与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的差异,但是各自的轴向长度的差异只要为例如0.05mm以上即可。
中间垫圈30中,第一输出部4侧的第一侧面300a形成作为与第一连结构件41的第一轴向端面41a及第一侧齿轮42的第一轴向端面 42a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一滑动接触面,第二输出部5侧的第二侧面300b 形成作为与第二连结构件51的第一轴向端面51a及第二侧齿轮52的第一轴向端面52a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二滑动接触面。
第一端面垫圈31中,第一侧面310a形成作为与第一连结构件41 的第二轴向端面41b及第一侧齿轮42的第二轴向端面42b进行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第二端面垫圈32中,第一侧面320a形成作为与第二连结构件51的第二轴向端面51b及第二侧齿轮52的第二轴向端面 52b进行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
接下来,参照图5A-图5C及图6A-图6C,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图5A-图5C及图6A-图6C是将第一连结构件41、第一侧齿轮42、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和中间垫圈30、第一端面垫圈31及第二端面垫圈32一起表示的示意图。
在图5A~图5C中,示出以在车辆的前进加速时将第一侧齿轮42 及第二侧齿轮52都朝向中间垫圈30按压的方式搭载车辆用差动装置1 的情况,在图6A~图6C中,示出以在车辆的前进加速时将第一侧齿轮 42及第二侧齿轮52都朝向离开中间垫圈30的方向按压的方式搭载车辆用差动装置1的情况。而且,在图5A~图5C及图6A~图6C中,示出例如由于车辆的左转弯而通过处于转弯的内侧的第一输出部4传递比处于转弯的外侧的第二输出部5更大的驱动力的情况。
图5A及图6A示出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比第一连结构件41 的轴向长度长,且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比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长的情况。图1及图4所示的第一侧齿轮42与第一连结构件41 的轴向长度的关系、及第二侧齿轮52与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的关系相当于该图5A及图6A所示的情况。
另外,图5B及图6B示出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与第一连结构件41的轴向长度相同,且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与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相同的情况。图5C及图6C示出第一连结构件41的轴向长度比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长,且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比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长的情况。
在图5A~C及图6A~C中,第一连结构件41、第一侧齿轮42、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将中间垫圈30、第一端面垫圈31及第二端面垫圈32沿轴向按压的按压力由箭头F1~F8表示。箭头F1~F8的长度表示各自的按压力的大小。
F1表示第一侧齿轮42按压第一端面垫圈31的按压力,F2表示第一侧齿轮42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3表示第一连结构件41按压第一端面垫圈31的按压力,F4表示第一连结构件41按压中间垫圈30 的按压力。F5表示第二侧齿轮52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6表示第二侧齿轮52按压第二端面垫圈32的按压力。而且,F7表示第二连结构件51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8表示第二连结构件51按压第二端面垫圈32的按压力。
中间垫圈30从第一输出部4及第二输出部5中的、通过多个第一小齿轮21及第二小齿轮22与第一侧齿轮42及第二侧齿轮52的啮合而产生较大的推力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沿差速器壳体10的轴向移动。即,在通过第一输出部4的第一侧齿轮42与多个(4个)第一小齿轮21的长齿轮部211的啮合而产生的推力大于通过第二输出部5的第二侧齿轮 52与多个(4个)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的啮合而产生的推力的情况下,中间垫圈30向第二输出部5侧移动,在推力的大小关系颠倒的情况下,中间垫圈30向第一输出部4侧移动。
在图5A~C及图6A~C中,示出通过第一侧齿轮42与多个第一小齿轮21的啮合而产生的推力大于通过第二侧齿轮52与多个第二小齿轮22的啮合而产生的推力的情况。
如图5A及图6A所示,在第一侧齿轮42及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比第一连结构件41及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长的情况下,通过第一输出部4的第一连结构件41或第一侧齿轮42按压中间垫圈 30的推力将第二输出部5沿轴向按压,第二输出部5的第二轴长构件即第二侧齿轮52的第一轴向端面52a与中间垫圈30的侧面300b抵接,并且第二轴向端面52b与第二端面垫圈32的侧面320a抵接。这种情况下,第二侧齿轮52承受沿轴向被压缩的力,作为其反力而将按压力 F5向中间垫圈30施加。
在图5A中,第一连结构件41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4由第一连结构件41与第一侧齿轮42的啮合产生。第一侧齿轮42按压第一端面垫圈31的按压力F1由第一侧齿轮42与多个第一小齿轮21的啮合、及第一侧齿轮42与第一连结构件41的啮合产生。而且,第二连结构件51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7由第二连结构件51与第二侧齿轮 52的啮合产生。第二侧齿轮52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5作为按压力F4与按压力F7的差量而是第二侧齿轮52按压中间垫圈30的反力。第二侧齿轮52按压第二端面垫圈32的按压力F6是由第二侧齿轮52与多个第二小齿轮22的啮合产生的推力和第二侧齿轮52经由中间垫圈 30承受的来自第一输出部4侧的按压力所形成的合力。
在图6A中,第一连结构件41按压第一端面垫圈31的按压力F3由第一连结构件41与第一侧齿轮42的啮合产生。第一侧齿轮42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2由第一侧齿轮42与多个第一小齿轮21的啮合、及第一侧齿轮42与第一连结构件41的啮合产生。而且,第二连结构件51按压第二端面垫圈32的按压力F8由第二连结构件51与第二侧齿轮52的啮合产生。第二侧齿轮52按压第二端面垫圈32的按压力F6由第二侧齿轮52经由中间垫圈30承受的来自第一输出部4侧的按压力产生。第二侧齿轮52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5是由第二侧齿轮 52与多个第二小齿轮22的啮合产生的推力和第二侧齿轮52从第一输出部4侧经由中间垫圈30承受的按压力的反力所形成的合力。
如图5B及图6B所示,在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与第一连结构件41的轴向长度相等,且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与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相等的情况下,通过第一输出部4的第一连结构件41 或第一侧齿轮42按压中间垫圈30的推力,第二侧齿轮52的第一轴向端面52a与中间垫圈30的侧面300b抵接且第二轴向端面52b与第二端面垫圈32的侧面320a抵接,并且,第二连结构件51的第一轴向端面51a与中间垫圈30的侧面300b抵接且第二轴向端面51b与第二端面垫圈32的侧面320a抵接。
但是,即便第一连结构件41、第一侧齿轮42、第二连结构件51 及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的设计值相同,由于加工误差等而它们的实际的轴向长度有时也会产生微小的尺寸的差异。例如若第二侧齿轮 52的轴向长度比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稍长,则与它们的轴向长度完全相同的情况相比,第二侧齿轮52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5增大,第二连结构件51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7减小。而且,与之相反,若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比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稍短,则与它们的轴向长度完全相同的情况相比,第二侧齿轮52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5减小,第二连结构件51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7增大。
在此,第二侧齿轮52配置在第二连结构件51的外周,因此即便以相同的力将第二连结构件51和第二侧齿轮52按压于中间垫圈30,第二侧齿轮52承受的旋转阻力也比第二连结构件51承受的旋转阻力大。因此,在第一连结构件41、第一侧齿轮42、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的设计值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加工误差等产生的轴向的长度的差异而差动限制力的偏差(个体差异)变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比第一连结构件41的轴向长度长,且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比第二连结构件 51的轴向长度长。各自的轴向长度的差异考虑在第一连结构件41、第一侧齿轮42、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的加工时产生的尺寸误差,以使第一连结构件41及第一侧齿轮42的各自的轴向的两端面均不与中间垫圈30及第一端面垫圈31抵接且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的各自的轴向的两端面均不与中间垫圈30及第二端面垫圈 32抵接的方式设定。由此,能够产生所希望的差动限制力。
另外,如图5C及图6C所示,即便设第一连结构件41的轴向长度比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长,且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比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长,也能够抑制上述的差动限制力的偏差。这种情况下,第一连结构件41与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的差异及第二连结构件51与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的差异考虑在第一连结构件41、第一侧齿轮42、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的加工时产生的尺寸误差,以使第一连结构件41及第一侧齿轮42的各自的轴向的两端面均不与中间垫圈30及第一端面垫圈31抵接,且第二连结构件51及第二侧齿轮52的各自的轴向的两端面均不与中间垫圈30及第二端面垫圈32抵接的方式设定。
在第一连结构件41及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比第一侧齿轮 42及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长的情况下,由于第一输出部4的第一连结构件41或第一侧齿轮42按压中间垫圈30的推力,第二输出部5 的第二轴长构件即第二连结构件51的第一轴向端面与中间垫圈30的侧面300b抵接,并且第二轴向端面与第二端面垫圈32的侧面320a抵接。
另外,当如前所述定义外侧间隙宽度及内侧间隙宽度时,如图5C 及图6C所示,在设第一连结构件41的轴向长度比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长,且第二连结构件51的轴向长度比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长的情况下,在第一输出部4,外侧间隙宽度大于内侧间隙宽度,且在第二输出部,外侧间隙宽度大于内侧间隙宽度。
在图5C中,第二侧齿轮52按压第二端面垫圈32的按压力F6由第二侧齿轮52与多个第二小齿轮22及第二连结构件51的啮合产生。第二连结构件51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7是相对于按压力F4的反力。第二连结构件51按压第二端面垫圈32的按压力F8由第二连结构件51经由中间垫圈30承受的来自第一输出部4侧的按压力产生。
在图6C中,第二侧齿轮52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5由第二侧齿轮52与多个第二小齿轮22及第二连结构件51的啮合产生。第二连结构件51按压中间垫圈30的按压力F7作为按压力F2与按压力F5的差量而是第二连结构件51按压中间垫圈30的反力。第二连结构件 51按压第二端面垫圈32的按压力F8由第二连结构件51经由中间垫圈 30承受的来自第一输出部4侧的按压力产生。
以下叙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中间垫圈30为1个,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并且能够抑制差动限制力的偏差。而且,在设第一侧齿轮42及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比第一连结构件41及第二连结构件 51的轴向长度长的情况下,与设第一连结构件41及第二连结构件51 的轴向长度比第一侧齿轮42及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长的情况下相比,能够增大差动限制力。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7及图8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A的构成例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构成车辆用差动装置1A的作为中间构件的间隔件90的立体图。
该车辆用差动装置1A具备:接受驱动力的输入的差速器壳体 10A;被固定成与差速器壳体10A一体旋转的小齿轮轴60;轴支承于小齿轮轴60的第一小齿轮61以及第二小齿轮62、第一输出部7、第二输出部8;作为本发明的中间构件的间隔件90;及第一至第四推力垫圈91~94。
差速器壳体10A一体地具有:圆筒状的筒状部100;以堵塞筒状部100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的方式形成的第一侧壁部101;以堵塞筒状部100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方式形成的第二侧壁部102;在筒状部 100的外周面上突出设置的环状的突缘部103;从第一侧壁部101的中心部朝向外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延伸部104;及从第二侧壁部102的中心部朝向外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延伸部105。
小齿轮轴60插通于在差速器壳体10A的筒状部100形成的插通孔 100a,并由防脱销106防脱。防脱销106被压入到与差速器壳体10A 的旋转轴线O平行地形成于筒状部100的贯通孔100b内。小齿轮轴60为圆柱状,其中心轴与旋转轴线O正交。防脱销106在形成于小齿轮轴60的径向孔60a内贯通。
第一小齿轮61及第二小齿轮62为锥齿轮,能够自转地保持于差速器壳体10A并且通过差速器壳体10A的旋转而公转。
第一输出部7及第二输出部8配置在差速器壳体10A的筒状部100 的内部,夹着间隔件90而沿差速器壳体10A的旋转轴线O排列。差速器壳体10A的第一侧壁部101设置于在与间隔件90之间夹着第一输出部7的位置,第二侧壁部102设置于在与间隔件90之间夹着第二输出部8的位置。
第一输出部7具有圆筒状的第一连结构件71和设置于第一连结构件71与第一及第二小齿轮61、62之间的第一侧齿轮72。在第一连结构件71的内周设有直花键嵌合部710。在该直花键嵌合部710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有例如向左前轮传递驱动力的作为输出轴的驱动轴的一端部。而且,在第一连结构件71的外周设有倾斜花键嵌合部712,该倾斜花键嵌合部712由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齿线的多个外周螺旋齿 711构成。
在第一侧齿轮72的内周设有由多个内周螺旋齿721构成的倾斜花键嵌合部722,这多个内周螺旋齿721与在第一连结构件71的外周设置的多个外周螺旋齿711啮合。而且,在第一侧齿轮72的外周形成有与第一小齿轮61的多个齿轮齿611及第二小齿轮62的多个齿轮齿621 啮合的多个齿轮齿723。
第二输出部8具有圆筒状的第二连结构件81和设置于第二连结构件81与第一及第二小齿轮61、62之间的第二侧齿轮82。在第二连结构件81的内周设有直花键嵌合部810。在该直花键嵌合部810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有例如向右前轮传递驱动力的作为输出轴的驱动轴的一端部。而且,在第二连结构件81的外周设有倾斜花键嵌合部812,该倾斜花键嵌合部812由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齿线的多个外周螺旋齿 811构成。
在第二侧齿轮82的内周设有由多个内周螺旋齿821构成的倾斜花键嵌合部822,这多个内周螺旋齿821与在第二连结构件81的外周设置的多个外周螺旋齿811啮合。而且,在第二侧齿轮82的外周形成有与第一小齿轮61的多个齿轮齿611及第二小齿轮62的多个齿轮齿621 啮合的多个齿轮齿823。
第一小齿轮61、第二小齿轮62、第一侧齿轮72及第二侧齿轮82 由锥齿轮构成,第一小齿轮61及第二小齿轮62与第一侧齿轮72及第二侧齿轮82使各自的旋转轴线正交而啮合。
第一推力垫圈91插入到差速器壳体10A的第一侧壁部101与第一连结构件71及第一侧齿轮72之间。第二推力垫圈92插入到差速器壳体10A的第二侧壁部102与第二连结构件81及第二侧齿轮82之间。第一推力垫圈91及第二推力垫圈92相对于差速器壳体10A被阻止旋转。
第三推力垫圈93插入到第一小齿轮61的齿轮背面与差速器壳体 10A的筒状部100之间。第四推力垫圈94插入到第二小齿轮62的齿轮背面与差速器壳体10A的筒状部100之间。第一推力垫圈91及第二推力垫圈92为平板状,第三推力垫圈93及第四推力垫圈94沿着第一小齿轮61及第二小齿轮62的齿轮背面弯曲。
第一连结构件71及第一侧齿轮72的各自的第一轴向端面与第一推力垫圈91相对,第二轴向端面与间隔件90相对。第二连结构件81 及第二侧齿轮82的各自的第一轴向端面与第二推力垫圈92相对,第二轴向端面与间隔件90相对。间隔件90是圆板状的构件,沿径向延伸而形成供小齿轮轴60插通的贯通孔90a。贯通孔90a的内径比小齿轮轴60的外径大,由此间隔件90能够相对于小齿轮轴60沿旋转轴线 O相对移动。而且,如图8所示,在间隔件90的侧面形成有用于供润滑油流通的油槽90b。
输入到差速器壳体10A的驱动力经由第一及第二小齿轮61、62 从第一输出部7向第一输出轴传递,而且经由第一及第二小齿轮61、 62从第二输出部8向第二输出轴传递。此时,在第一连结构件71与第一侧齿轮72之间,由于外周螺旋齿711与内周螺旋齿721的啮合,而产生将第一连结构件71和第一侧齿轮72沿旋转轴线O相互向反方向按压的推力。而且,在第二连结构件81与第二侧齿轮82之间,由于外周螺旋齿811与内周螺旋齿821的啮合,而产生将第二连结构件81 和第二侧齿轮82沿旋转轴线O相互向反方向按压的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螺旋齿711、811及内周螺旋齿721、821 的齿线相对于轴向倾斜,以在车辆的前进加速时将第一侧齿轮72朝向第一推力垫圈91按压并将第二侧齿轮82朝向第二推力垫圈92按压。
第一侧齿轮72的轴向长度不同于第一连结构件71的轴向长度。而且,第二侧齿轮82的轴向长度不同于第二连结构件81的轴向长度。由此,在间隔件90位于差速器壳体10A的第一侧壁部101与第二侧壁部102的中间的状态下,在间隔件90与第一侧壁部101之间第一连结构件71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不同于在间隔件90与第一侧壁部101之间第一侧齿轮72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且在间隔件90与第二侧壁部102之间第二连结构件81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不同于在间隔件90与第二侧壁部102之间第二侧齿轮82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
在图7中,图示出第一侧齿轮72的轴向长度比第一连结构件71 的轴向长度长,第二侧齿轮82的轴向长度比第二连结构件81的轴向长度长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与之相反,第一连结构件71的轴向长度比第一侧齿轮72的轴向长度长,第二连结构件81的轴向长度比第二侧齿轮82的轴向长度长。
间隔件90从第一输出部7及第二输出部8中的传递较大的驱动力的一侧朝向另一侧移动。例如,在通过第一输出部7传递比第二输出部8大的驱动力时,间隔件90从第一连结构件71承受轴向的按压力,将第二输出部8向第二侧壁部102侧按压。第二侧齿轮82承受该按压力而被按压于第二推力垫圈92,差动限制力增大。此时,由于第二侧齿轮82的轴向长度与第二连结构件81的轴向长度不同,因此第二侧齿轮82及第二连结构件81的轴向的两端面均不会与间隔件90及第二推力垫圈92进行滑动接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能抑制由于第一连结构件71、第一侧齿轮72、第二连结构件81及第二侧齿轮82的加工误差产生的轴向的些许的长度的差异而差动限制力的偏差变大的情况。即,通过本实施方式,也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形实施。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小齿轮21和第二小齿轮22在各自的两端部的两个部位啮合的情况,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小齿轮21与第二小齿轮22也可以在轴向的一端部的一个部位啮合。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推力垫圈91及第二推力垫圈92均为平板状的情况,但是第一推力垫圈91及第二推力垫圈92也可以和第一侧齿轮 72及第二侧齿轮82的齿轮背面一起呈局部球面状地弯曲。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第一连结构件41的轴向长度与第一侧齿轮42的轴向长度、以及第二连结构件51 的轴向长度与第二侧齿轮52的轴向长度分别为不同的长度从而使内侧间隙宽度与外侧间隙宽度为不同的宽度的情况,但是也可以设中间垫圈30或间隔件90的旋转轴方向的厚度为使与连结构件抵接的内侧部和与侧齿轮抵接的外侧部是不同的厚度从而使内侧间隙宽度与外侧间隙宽度为不同的宽度。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将车辆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分配到一对输出轴,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具备:
差速器壳体,接受所述驱动力的输入;
多个小齿轮,能够自转地保持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并且通过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而公转;
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在相同的轴上相对旋转地收容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分别将从所述差速器壳体经由所述多个小齿轮传递来的所述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一对输出轴;及
中间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之间,
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出部具有:第一连结构件,与所述一对输出轴中的第一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及第一侧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结构件与所述多个小齿轮之间,所述第一连结构件和所述第一侧齿轮通过螺旋齿而啮合,
所述第二输出部具有:第二连结构件,与所述一对输出轴中的第二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及第二侧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连结构件与所述多个小齿轮之间,所述第二连结构件和所述第二侧齿轮通过螺旋齿而啮合,
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筒状部,所述第一输出部及所述第二输出部和所述中间构件一起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第一侧壁部,设置于在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夹着所述第一输出部的位置;及第二侧壁部,设置于在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夹着所述第二输出部的位置,
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一连结构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不同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一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且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连结构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不同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中间构件从所述第一输出部及所述第二输出部中的、通过所述多个小齿轮与所述第一侧齿轮及所述第二侧齿轮的啮合而产生较大的推力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沿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轴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中间构件在所述第一输出部侧具有第一滑动接触面,在所述第二输出部侧具有第二滑动接触面,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面与所述第一连结构件及所述第一侧齿轮的轴向端面进行滑动接触,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面与所述第二连结构件及所述第二侧齿轮的轴向端面进行滑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差速器壳体中,在所述第一侧壁部设有第一摩擦部,在所述第二侧壁部设有第二摩擦部,所述第一摩擦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连结构件及所述第一侧齿轮的和所述中间构件侧相反的一侧的轴向端面进行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所述第二摩擦部具有与所述第二连结构件及所述第二侧齿轮的和所述中间构件侧相反的一侧的轴向端面进行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侧齿轮配置于所述第一连结构件的外周,且所述第二侧齿轮配置于所述第二连结构件的外周,
在所述第一输出部中,设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一连结构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为外侧间隙宽度,设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一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为内侧间隙宽度,并且,在所述第二输出部中,设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连结构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为外侧间隙宽度,设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为内侧间隙宽度时,所述外侧间隙宽度和所述内侧间隙宽度中的哪一个较大在所述第一输出部和所述第二输出部中是一致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输出部中所述内侧间隙宽度大于所述外侧间隙宽度,且在所述第二输出部中所述内侧间隙宽度大于所述外侧间隙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输出部中所述外侧间隙宽度大于所述内侧间隙宽度,且在所述第二输出部中所述外侧间隙宽度大于所述内侧间隙宽度。
CN201610827467.2A 2015-09-17 2016-09-14 车辆用差动装置 Active CN1068706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4135A JP6565524B2 (ja) 2015-09-17 2015-09-17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2015-184135 2015-09-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70687A CN106870687A (zh) 2017-06-20
CN106870687B true CN106870687B (zh) 2021-06-11

Family

ID=58224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27467.2A Active CN106870687B (zh) 2015-09-17 2016-09-14 车辆用差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97186B2 (zh)
JP (1) JP6565524B2 (zh)
CN (1) CN106870687B (zh)
DE (1) DE1020161171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28914B2 (en) * 2018-11-29 2021-06-08 Jtekt Corporation Vehicle differential device
JP7314548B2 (ja) * 2018-11-29 2023-07-2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2021134806A (ja) * 2020-02-25 2021-09-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差動装置
WO2023213444A1 (en) * 2022-05-05 2023-11-09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A pinion and a differential assembly
WO2024057460A1 (ja) * 2022-09-14 2024-03-2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差動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1524A (ja) * 2000-09-06 2002-03-22 Bosch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差動歯車装置
JP2003287105A (ja) * 2002-03-28 2003-10-10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ヘリカル差動制限装置
CN101498363A (zh) * 2008-01-29 2009-08-05 伊顿公司 改进的差速器保持环结构
CN102900824A (zh) * 2011-11-10 2013-01-30 韩昌利 机械锁止防滑差速器
CN104864065A (zh) * 2014-02-25 2015-08-26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3062A (en) * 1991-11-27 1995-09-26 Ivg Australia Pty. Ltd. Differential gear assembly
US5233757A (en) * 1992-10-19 1993-08-1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ethod of assembling a motor vehicle differential
JP2976204B1 (ja) * 1998-06-09 1999-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における潤滑構造
JP2002070986A (ja) * 2000-09-01 2002-03-08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4957274B2 (ja) * 2007-02-02 2012-06-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5018505B2 (ja) 2008-01-22 2012-09-0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差動歯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1524A (ja) * 2000-09-06 2002-03-22 Bosch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差動歯車装置
JP2003287105A (ja) * 2002-03-28 2003-10-10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ヘリカル差動制限装置
CN101498363A (zh) * 2008-01-29 2009-08-05 伊顿公司 改进的差速器保持环结构
CN102900824A (zh) * 2011-11-10 2013-01-30 韩昌利 机械锁止防滑差速器
CN104864065A (zh) * 2014-02-25 2015-08-26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97186B2 (en) 2018-02-20
JP2017057949A (ja) 2017-03-23
CN106870687A (zh) 2017-06-20
US20170082185A1 (en) 2017-03-23
JP6565524B2 (ja) 2019-08-28
DE102016117187A1 (de) 2017-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70687B (zh) 车辆用差动装置
US7311633B2 (en) Vehicular four-wheel drive unit
JP4367503B2 (ja) 車両用遊星歯車装置
JP4828847B2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WO2016047188A1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388487B2 (en) Differential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11028914B2 (en) Vehicle differential device
JP7314548B2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2010223295A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H07317878A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6233324B2 (ja) 車両の回転軸の支持構造
WO2020153332A1 (ja) 差動装置
JP2006308055A (ja) 差動歯車装置
WO2020153333A1 (ja) 差動装置
JP4665445B2 (ja) 車両用駆動力伝達装置
WO2024057460A1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3967575B2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WO2017154898A1 (ja) 伝動装置
JPH0949557A (ja) 差動制限装置
JP2018096502A (ja) 差動装置
JP3611887B2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2013185655A (ja)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H0893882A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3637013B2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2010223335A (ja) 差動歯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