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27334B -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以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以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27334B
CN106827334B CN201611020257.9A CN201611020257A CN106827334B CN 106827334 B CN106827334 B CN 106827334B CN 201611020257 A CN201611020257 A CN 201611020257A CN 106827334 B CN106827334 B CN 1068273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member
peripheral surface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lytic solution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202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27334A (zh
Inventor
进章彦
渡边耕郎
渡边耕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827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273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273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273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1/00After-treatment of articles without altering their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71/02Thermal after-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group B29C33/00 or B29C35/00
    • B29C37/0092Drying moulded articles or half products, e.g. preforms, during or after moulding o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7/00Producing 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29D7/01Films or she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13/00Machines and apparatus for drying fabrics, fibres, yarns, or other materials in long length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 F26B13/06Machines and apparatus for drying fabrics, fibres, yarns, or other materials in long length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in a sinuous or zig-zag path
    • F26B13/08Machines and apparatus for drying fabrics, fibres, yarns, or other materials in long length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in a sinuous or zig-zag path using 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7/00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 Tunnel Furnace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膜加热装置以及膜制造方法。干燥装置包括第1圆筒构件(23)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第1圆筒构件(23)的一端(E1)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比另一端(E2)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高,第2圆筒构件(123)的另一端(E12)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比一端(E11)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高。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以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 池用隔膜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对卷绕于外周面的膜进行加热的圆筒构件的膜加热装置、以及使用了该膜加热装置的膜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膜的制造工序中,使用通过使膜与加热后的圆筒形状的辊的外周面抵接而使膜干燥的膜干燥装置。
关于这种技术,公知通过使载热体流体在圆筒构件的内部循环通流而将与圆筒构件的外周面抵接的片状的处理物加热至规定温度进行干燥的干燥辊装置(专利文献1)。在该装置中,用于使构成干燥辊主体的圆筒构件的外周面的温度均匀化的载热体流体在将配置于在圆筒构件的内部形成的空间的芯部贯通的通流路中通过而流入圆筒构件,在圆筒构件的内周壁与芯部的外周壁之间的通流路中通过而从圆筒构件流出。
另外,公知对以保持恒定张力的方式卷绕于使加热介质呈螺旋状通流的圆筒构件的外周面的膜进行加热的干燥辊装置(专利文献2)。在该装置中,在圆筒构件的内部以多重螺旋状配置有使加热介质从圆筒构件的一方的端面朝向另一方的端面通过的配管,使膜以保持恒定张力的方式与多个圆筒构件的外周面抵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07-168222号公报(公开日:2007年07月05日)(图1~图4、[0003]、[0004])”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13-223947号公报(公开日:2013年10月31日)(图1~图3、图5、[0004]、[0005]、[0019]、[0022])”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圆筒构件的外周面的热分布不均匀,存在难以均匀地使卷绕于外周面的膜干燥的课题。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形成通流路的芯部设置至圆筒构件的一方的端面侧,因此从通流路以热状态排出的载热体流体被供给至圆筒构件的内周壁的一方的端面侧,导致内周壁的一方的端面侧的温度过度上升。因此,圆筒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外周面的热分布不均匀。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无法完全使圆筒构件的外周面的热分布均匀,各圆筒构件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不均匀的同样的热分布。因此,与所抵接的圆筒构件的数量相应地,在膜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之差增大。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鉴于上述的现有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膜加热至接近均匀的状态的膜加热装置以及膜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膜加热装置包括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该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通过使载热体在内部流动而对卷绕在外周面的膜进行加热,所述第1圆筒构件以及所述第2圆筒构件沿所述膜的搬运方向配置,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即第1一端侧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比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即第1另一端侧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高,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即第2另一端侧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比宽度方向的一端即第2一端侧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高。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膜加热装置包括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该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通过使载热体在内部流动而对卷绕在外周面的膜进行加热,所述第1圆筒构件以及所述第2圆筒构件沿所述膜的搬运方向配置,所述第1圆筒构件从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被供给载热体,所述第2圆筒构件从宽度方向的与一端相反一侧的另一端侧被供给载热体。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制造方法包括使用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进行的加热工序,该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通过使载热体在内部流动而对卷绕在外周面的膜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工序包括:第1工序,向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卷绕所述膜,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即第1一端侧的表面温度比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即第1另一端侧的表面温度高;以及第2工序,向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卷绕所述膜,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即第2另一端侧的表面温度比宽度方向的一端即第2一端侧的表面温度高。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制造方法包括使用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进行的加热工序,该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通过使载热体在内部流动而对卷绕在外周面的膜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工序包括:第1工序,向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卷绕所述膜,所述第1圆筒构件从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被供给载热体;以及第2工序,向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卷绕所述膜,所述第2圆筒构件从宽度方向的与一端相反一侧的另一端侧被供给载热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发挥能够提供能将膜加热至接近均匀的状态的膜加热装置、以及使用了该膜加热装置的膜制造方法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详细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层叠有上述另一结构的耐热层的隔膜卷料、即耐热隔膜卷料的图。
图5是示出使上述耐热隔膜卷料干燥的干燥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的(a)是示出设置于上述干燥装置的第1干燥辊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b)是示出设置于上述干燥装置的第2干燥辊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7的(a)是示出设置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干燥装置的第1干燥辊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b)是示出设置于上述干燥装置的第2干燥辊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8的(a)是示出设置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干燥装置的第1干燥辊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b)是示出设置于上述干燥装置的第2干燥辊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9的(a)是示出设置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干燥装置的第1干燥辊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b)是示出设置于上述干燥装置的第2干燥辊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b 隔膜卷料(膜)
21 干燥装置(膜加热装置)
23、23a、23b 第1圆筒构件
24、24a 排出管(第1排出管)
123、123a、123b 第2圆筒构件
124、124a 排出管(第2排出管)
E1 一端(第1一端)
E2 另一端(第1另一端)
E11 一端(第2一端)
E12 另一端(第2另一端)
H 热水(载热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以下,依次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池用的隔膜、耐热隔膜。
<锂离子二次电池>
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因能量密度高而现今广泛用作在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便携信息终端等设备、汽车、航空器等移动体中使用的电池,或者有利于电力的稳定供给的固定式电池。
图1是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1的剖面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锂离子二次电池1具备阴极11、隔膜12以及阳极13。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的外部,在阴极11与阳极13之间连接外部设备2。并且,在进行锂离子二次电池1的充电时,电子朝方向A移动,在放电时电子朝方向B移动。
<隔膜>
隔膜12配置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的正极即阴极11与其负极即阳极13之间,且配置为被阴极11与阳极13夹持。隔膜12是将阴极11与阳极13之间分离且能够使它们之间的锂离子移动的多孔质膜。作为隔膜12的材料,例如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的详细结构的示意图,图2的(a)示出通常的结构,图2的(b)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1升温时的状况,图2的(c)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1急剧升温时的状况。
如图2的(a)所示,在隔膜12上设置有多个孔P。通常,锂离子二次电池1的锂离子3能够经由孔P而往返。
在此,例如有时因锂离子二次电池1的过充电或者外部设备的短路所导致的大电流等而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1升温。在该情况下,如图2的(b)所示,隔膜12融解或者变柔软而堵塞孔P。并且,隔膜12收缩。由此,锂离子3的往返停止,故而上述的升温也停止。
但是,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急剧升温的情况下,隔膜12急剧收缩。在该情况下,如图2的(c)所示,有时隔膜12被破坏。然后,由于锂离子3从被破坏了的隔膜12漏出,因此锂离子3的往返不停止。因此继续升温。
<耐热隔膜>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图3的(a)示出通常的结构,图3的(b)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1急剧升温时的状况。
如图3的(a)所示,锂离子二次电池1也可以还具备耐热层4。耐热层4与隔膜12形成耐热隔膜12a(隔膜)。耐热层4层叠在隔膜12的阴极11侧的单面。需要说明的是,耐热层4既可以层叠在隔膜12的阳极13侧的单面,也可以层叠在隔膜12的两面。并且,在耐热层4上也设置有与孔P相同的孔。通常,锂离子3经由孔P与耐热层4的孔而往返。作为耐热层4的材料,例如包括全芳香族聚酰胺(芳香族聚酰胺树脂)。
如图3的(b)所示,即便锂离子二次电池1急剧升温,隔膜12融解或者变柔软,由于耐热层4辅助隔膜12,因此隔膜12的形状得以维持。因此,隔膜12融解或者变柔软,止于堵塞孔P的情况。由此,锂离子3的往返停止,故而上述的过放电或者过充电也停止。这样,隔膜12的破坏得到抑制。
<耐热隔膜卷料(隔膜卷料)的制造工序>
锂离子二次电池1的耐热隔膜12a的制造不特别限定,能够利用公知的方法进行。以下,假定隔膜12的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在隔膜12包含另一材料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相同的制造工序制造耐热隔膜12a。
例如,能够列举出在向热塑性树脂添加无机填充剂或者增塑剂进行膜成形之后,利用适当的溶剂将该无机填充剂以及该增塑剂除去的方法。例如,在隔膜12是由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聚乙烯树脂形成的聚烯烃隔膜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以下所示的方法制造。
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1)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无机填充剂(例如,碳酸钙、二氧化硅)或者增塑剂(例如,低分子量聚烯烃、液体石蜡)混炼而得到聚乙烯树脂组成物的混炼工序;(2)使用聚乙烯树脂组成物成形出膜的轧制工序;(3)从通过工序(2)获得的膜中除去无机填充剂或者增塑剂的除去工序;以及(4)使通过工序(3)获得的膜延伸而得到隔膜12的延伸工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工序(4)也能够在所述工序(2)与(3)之间进行。
通过除去工序在膜中设置多个微小孔。通过延伸工序被延伸后的膜的微小孔成为上述的孔P。由此,形成具有规定的厚度与透气度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即隔膜12。
需要说明的是,在混炼工序中,也可以混炼100重量份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5~200重量份的重量平均分子量1万以下的低分子量聚烯烃、以及100~400重量份的无机填充剂。
之后,在涂覆工序中,在隔膜12的表面形成耐热层4。例如,在隔膜12上涂布芳香族聚酰胺/NMP(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涂覆液),形成芳香族聚酰胺耐热层、即耐热层4。耐热层4可以仅设置在隔膜12的单面,也可以设置于两面。另外,作为耐热层4,也可以涂覆含有氧化铝/羧甲基纤维素等填料的混合液。
另外,在涂覆工序中,也能够通过向隔膜12的表面涂布聚偏二氟乙烯/二甲基乙酰胺溶液(涂覆液)(涂布工序)并使之凝固(凝固工序),由此在隔膜12的表面形成粘合层。粘合层可以仅设置在隔膜12的单面,也可以设置在两面。
将涂覆液向隔膜12涂覆的方法只要是能够均匀地进行湿法涂覆的方法则不特别限制,能够采用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毛细管涂法、狭缝涂布法、喷涂法、浸涂法、辊涂法、丝网印刷法、柔性印刷法、棒涂法、凹版涂布法、模涂法等。通过调节涂覆湿膜的厚度、涂覆液中的粘合剂浓度与填料浓度之和所表示的固体成分浓度、填料与粘合剂之比,由此能够控制耐热层4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进行涂覆时固定或搬运隔膜12的支承体,能够使用树脂制的膜、金属制的带、滚筒等。
<耐热隔膜卷料的结构>
图4是示出在隔膜卷料12c上层叠有耐热层4的耐热隔膜卷料(膜)12b的图。图4的(a)是示出耐热隔膜卷料12b被卷绕的状况,图4的(b)示出耐热隔膜卷料12b的俯视图,图4的(c)示出沿图4的(b)所示的面CC的剖视图。
根据上述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出在隔膜卷料12c上层叠有耐热层4的耐热隔膜卷料(以下,简称为“隔膜卷料”)12b。制造出的隔膜卷料12b卷绕于圆筒形状的芯53(图4的(a))。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以上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对象不限于隔膜卷料12b。该制造方法也可以不包括涂覆工序。在该情况下,被制造的对象是未层叠有耐热层4的隔膜卷料12c。以下,列举主要具有耐热层4作为功能层的隔膜卷料(膜)12b为例进行说明,但对于不具有功能层的隔膜(膜)以及隔膜卷料(膜卷料),也能够进行相同的处理(工序)。
<干燥装置21的结构>
图5是示出使隔膜卷料12b干燥的干燥装置21的结构的示意图。干燥装置(膜加热装置)21对在隔膜卷料12c上涂布有耐热层4的隔膜卷料12b进行加热并使之干燥。隔膜卷料12b沿箭头A1的方向供给至干燥装置21。隔膜卷料12b被两个搬运辊31搬运,以交替卷绕于左右交替配置成两列的5个第1干燥辊22与5个第2干燥辊122的方式被搬运。
然后,干燥后的隔膜卷料12b被6个另一搬运辊31搬运,沿箭头A2所示的方向从干燥装置21搬出。
图6的(a)是示出设置于干燥装置21的第1干燥辊22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图6的(b)是示出设置于干燥装置21的第2干燥辊122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第1干燥辊22)
第1干燥辊22具备第1圆筒构件23。第1圆筒构件23具有外周面S3、内周面S4、一端(第1一端)E1侧的内端面S1、以及与一端E1相反一侧的另一端(第1另一端)E2侧的内端面S2。
第1圆筒构件23的内部被热水(载热体)H填满。隔膜卷料12b卷绕于外周面S3而被搬运。
在第1圆筒构件23的另一端E2侧设置有圆筒形状的排出管25。另外,在第1圆筒构件23的另一端E2侧,设置有通过排出管25插入到第1圆筒构件23的内部的圆筒形状的排出管24。在排出管25的内周面与排出管24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将热水H排出的排出口30。
排出管24具有直径比排出口30小的直线状管形状。因此,通过排出口30插入到第1圆筒构件23的内部的排出管24的组装操作变得单纯且简单。
该排出管24延伸至第1圆筒构件23的内端面S1附近,在前端具有排出口26。从排出管24的排出口26朝向内端面S1排出的热水H沿着内周面S4从内端面S1侧流向内端面S2侧。从排出口26以热状态排出的热水H在经过内端面S1以及内周面S4到达内端面S2的期间,温度缓缓降低。因此,第1圆筒构件23的一端E1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相对较高,另一端E2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相对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一端E1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指定为,例如,在沿周向均等的六处测量外周面S3中的干燥时与隔膜卷料12b抵接的抵接区域的一端E1侧的缘端部分的温度的情况下的平均温度。另外,另一端E2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指定为,例如,在沿周向均等的六处测量所述抵接区域的另一端E2侧的缘端部分的温度的情况下的平均温度。
(第2干燥辊122)
第2干燥辊122具备第2圆筒构件123。第2圆筒构件123具有外周面S13、内周面S14、另一端(第2另一端)E12侧的内端面S11、以及与另一端E12相反一侧的一端(第2一端)E11侧的内端面S12。
第2圆筒构件123的内部被热水H充满。隔膜卷料12b卷绕于外周面S13而被搬运。
在第2圆筒构件123的一端E11侧设置有圆筒形状的排出管125。另外,在第2圆筒构件123的一端E11侧,设置有通过排出管125插入到第2圆筒构件123的内部的圆筒形状的排出管124。在排出管125的内周面与排出管124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将热水H排出的排出口130。
排出管124具有直径比排出口130小的直线状管形状。因此,通过排出口130插入到第2圆筒构件123的内部的排出管124的组装操作变得单纯且简单。
该排出管124延伸至第2圆筒构件123的内端面S11附近,在前端具有排出口126。从排出管124的排出口126朝向内端面S11排出的热水H沿内周面S14从内端面S11侧流向内端面S12侧。从排出口126以热状态排出的热水H在经过内端面S11以及内周面S14到达内端面S12的期间内,温度缓缓降低。因此,第2圆筒构件123的一端E11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相对较低,另一端E12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相对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一端E11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指定为,例如,在沿周向均等的六处测量外周面S13中的干燥时与隔膜卷料12b抵接的抵接区域的一端E11侧的缘端部的温度的情况下的平均温度。另外,另一端E12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指定为,例如,在沿周向均等的六处测量所述抵接区域的另一端E12侧的缘端部分的温度的情况下的平均温度。
第1圆筒构件23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以第1圆筒构件23的一端E1与第2圆筒构件123的一端E11相邻,并且第1圆筒构件23的另一端E2与第2圆筒构件123的另一端E12相邻的方式,以各自的宽度方向(轴向)大致一致的朝向沿隔膜卷料12b的搬运方向交替配置。
<干燥装置21的动作>
对于第1圆筒构件23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第1圆筒构件23的外周面S3与第2圆筒构件123的外周面S13的宽度方向上的热分布形成为相反。换言之,第1圆筒构件23的外周面S3与第2圆筒构件123的外周面S13形成为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
因此,通过使隔膜卷料12b交替地与第1圆筒构件23的外周面S3和第2圆筒构件123的外周面S13抵接,由此能够总体上使在隔膜卷料12b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历程)大致均匀化。
即,通过交替进行向一端E1侧的表面温度比另一端E2侧的表面温度高的第1圆筒构件23的外周面S3卷绕隔膜卷料12b的动作(第1工序)、以及向另一端E12侧的表面温度比一端E11侧的表面温度高的第2圆筒构件123的外周面S13卷绕隔膜卷料12b的动作(第2工序),能够总体上使在隔膜卷料12b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历程)大致均匀化(加热工序)。因此,能够将隔膜卷料12b加热至接近均匀的状态并使之干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干燥辊122(第2圆筒构件123)采用使第1干燥辊22(第1圆筒构件23)的朝向在宽度方向上大致旋转了180度的结构。因此,由于从不同的方向朝第1圆筒构件23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供给热水H,因此容易使第1圆筒构件23的外周面S3与第2圆筒构件123的外周面S13的宽度方向上的热分布相反。
另外,通过将相同构造的干燥辊分成第1干燥辊22或者第2干燥辊122使用,由此容易形成使第1圆筒构件23的外周面S3与第2圆筒构件123的外周面S13的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并且能够减少干燥装置21的制造成本。
但是,外周面S3与外周面S13的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只要形成为彼此互补的热分布即可,第1干燥辊22与第2干燥辊122也可以是相互不同构造的干燥辊的组合(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21包括第1圆筒构件23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第1圆筒构件23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通过使热水H在内部流动而使卷绕于外周面S3、S13的隔膜卷料12b干燥。
第1圆筒构件23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沿隔膜卷料12b的搬运方向交替配置,第1圆筒构件23的一端E1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比另一端E2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高,第2圆筒构件123的另一端E12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比一端E11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高。
在干燥装置21中,第1圆筒构件23与第2圆筒构件123的外周面S3、S13的宽度方向上的热分布形成为相反。因此,通过使隔膜卷料12b交替地与第1圆筒构件23的外周面S3和第2圆筒构件123的外周面S13抵接,由此能够总体上使在隔膜卷料12b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历程)大致均匀化。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能将隔膜卷料12b加热至接近均匀的状态并使之干燥的干燥装置2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从排出管24、124排出热水H的例子,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作为载热体,例如也可以使用加热油、蒸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1圆筒构件23与第2圆筒构件123沿隔膜卷料12b的搬运方向交替配置的例子,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只要能够总体上使在隔膜卷料12b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历程)大致均匀化,则第1圆筒构件23与第2圆筒构件123的配置顺序不比一定是交替的,也可以是周期性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配置于干燥装置21的第1圆筒构件23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的数量相同的例子,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只要在干燥装置21中配置至少一个第1圆筒构件23以及至少一个第2圆筒构件123即可,第1圆筒构件23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的数量也可以彼此不同。但是,从总体上使在隔膜卷料12b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历程)大致均匀化的观点出发,优选配置于干燥装置21的第1圆筒构件23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的数量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干燥装置21使隔膜卷料12b干燥的例子,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为了使隔膜卷料12b以外的带状膜、纸、布或者它们的复合物、加工物等织物干燥,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加热装置应用于使隔膜卷料12b干燥的干燥装置21的例子,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不仅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膜的干燥,还能够应用于重整、除皱、退火等加热膜的各种处理。
〔实施方式2〕
以下,根据图7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对具有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干燥装置的结构>
图7的(a)是示出设置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的第1干燥辊22a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图7的(b)是示出设置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的第2干燥辊122a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第1干燥辊22a以及第2干燥辊122a沿隔膜卷料12b的搬运方向交替配置。
(第1干燥辊22a)
第1干燥辊22a具备第1圆筒构件23a与排出管24a。排出管24a设置在第1圆筒构件23a的一端E1侧,从形成于第1圆筒构件23a的外周面的多个排出口26a朝向第1圆筒构件23a的内周面S4排出热水H。
从排出管24a的排出口26a朝向内周面S4排出的热水H沿着内周面S4从内端面S1侧流向内端面S2侧。从排出口26a以热状态排出的热水H在经过内周面S4到达内端面S2的期间内,温度缓缓降低。因此,第1圆筒构件23a的一端E1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相对较高,另一端E2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相对较低。
(第2干燥辊122a)
第2干燥辊122a具备第2圆筒构件123a与排出管124a。排出管124a设置在第2圆筒构件123a的另一端E12侧,从形成于第2圆筒构件123a的外周面的多个排出口126a朝向第2圆筒构件123a的内周面S14排出热水H。
从排出管124a的排出口126a朝向内周面S14排出的热水H沿着内周面S14从内端面S11侧流向内端面S12侧。从排出口126a以热状态排出的热水H在经过内周面S14到达内端面S12的期间内,温度缓缓降低。因此,第2圆筒构件123a的一端E11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相对较低,另一端E2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相对较高。
<干燥装置的动作>
对于第1干燥辊22a以及第2干燥辊122a,第1圆筒构件23a的外周面S3与第2圆筒构件123a的外周面S13形成为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
因此,通过使隔膜卷料12b交替与第1圆筒构件23a的外周面S3和第2圆筒构件123a的外周面S13抵接,能够整体上使在隔膜卷料12b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历程)大致均匀化。
<实施方式2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从一端E1侧供给的热水H沿着第1圆筒构件23a的内周面S4从一端E1侧流向另一端E2侧,从另一端E2侧排出,从另一端E12侧供给的热水H沿着第2圆筒构件123a的内周面S14从另一端E12侧流向一端E11侧,从一端E11侧排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形成使第1圆筒构件23a的外周面S3与第2圆筒构件123a的外周面S13的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并且能够减少干燥装置的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图8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对具有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干燥装置的结构>
图8的(a)是示出设置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的第1干燥辊22b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图8的(b)是示出设置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的第2干燥辊122b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第1干燥辊22b以及第2干燥辊122b沿隔膜卷料12b的搬运方向交替配置。
(第1干燥辊22b)
第1干燥辊22b具备第1圆筒构件23b。第1圆筒构件23b的周壁W1的一端E1侧的厚度比另一端E2侧的厚度薄。通过使第1圆筒构件23b的一端E1侧的周壁W1的厚度比另一端E2侧的周壁W1的厚度薄,由此一端E1侧的周壁W1的热阻比另一端E2侧的周壁W1的热阻小。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第1圆筒构件23b的外周面S3的宽度方向上的热分布,使得一端E1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比另一端E2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高。
(第2干燥辊122b)
第2干燥辊122b具备第2圆筒构件123b。第2圆筒构件123b的周壁W11的另一端E12侧的厚度比一端E11侧的厚度薄。通过使第2圆筒构件123b的另一端E12侧的周壁W11的厚度比一端E11侧的周壁W11的厚度薄,由此另一端E12侧的周壁W11的热阻比一端E11侧的周壁W11的热阻小。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第2圆筒构件123b的外周面S13的热分布,使得另一端E12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比一端E11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高。
<干燥装置的动作>
对于第1干燥辊22b以及第2干燥辊122b,第1圆筒构件23a的外周面S3与第2圆筒构件123a的外周面S13形成为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
因此,通过使隔膜卷料12b交替与第1圆筒构件23b的外周面S3和第2圆筒构件123b的外周面S13抵接,由此能够总体上使在隔膜卷料12b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历程)大致均匀化。
<实施方式3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第1圆筒构件23b的周壁W1的一端E1侧的厚度比另一端E2侧的厚度薄,第2圆筒构件123b的周壁W11的另一端E12侧的厚度比一端E11侧的厚度薄。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改变第1圆筒构件23b的周壁W1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b的周壁W11的厚度,能够适当地控制为形成第1圆筒构件23b的外周面S3与第2圆筒构件123b的外周面S13的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
〔实施方式4〕
以下,参照图9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对具有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干燥装置的结构>
图9的(a)是示出设置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的第1干燥辊22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图9的(b)是示出设置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的第2干燥辊122a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以使相同构造的干燥辊的朝向在宽度方向上旋转大致180度的方式交替配置干燥辊,由此使相同构造的干燥辊作为第1干燥辊以及第2干燥辊而发挥功能的例子。
但是,第1干燥辊以及第2干燥辊只要形成为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与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即可。因此,也可以组合构造彼此不同的第1干燥辊以及第2干燥辊。
例如,图6的(a)所示的第1干燥辊22以及图7的(b)所示的第2干燥辊122a也可以沿隔膜卷料12b的搬运方向交替配置。
如上所述,在第1干燥辊22中,从排出口26以热状态排出的热水H在经过内端面S1以及内周面S4到达内端面S2的期间内,温度缓缓降低。因此,第1圆筒构件23的一端E1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相对较高,另一端E2侧的外周面S3的表面温度相对较低。
另外,在第2干燥辊122a中,从排出口126a以热状态排出的热水H在经过内周面S14到达内端面S12的期间内,温度缓缓降低。因此,第2圆筒构件123a的一端E11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相对较低,另一端E2侧的外周面S13的表面温度相对较高。
<干燥装置的动作>
第1干燥辊22以及第2干燥辊122a被调整为,第1圆筒构件23的外周面S3与第2圆筒构件123a的外周面S13形成为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
因此,通过使隔膜卷料12b交替与第1圆筒构件23的外周面S3和第2圆筒构件123a的外周面S13抵接,由此能够整体上使在隔膜卷料12b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历程)大致均匀化。
<实施方式4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从另一端E2侧供给并在一端E1侧从排出管24排出的热水H沿着1圆筒构件23的内周面S4从一端E1侧流向另一端E2侧,从另一端E2侧排出,从另一端E12侧供给的热水H沿着第2圆筒构件123a的内周面S14从另一端E12侧流向一端E11侧,从一端E11侧排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从相同方向(另一端E2、E12侧)向第1圆筒构件23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a供给热水H,因此能够使热水H向第1圆筒构件23以及第2圆筒构件123a供给的供给构造简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总结〕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该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通过使载热体在内部流动而对卷绕在外周面的膜进行加热,所述第1圆筒构件以及所述第2圆筒构件沿所述膜的搬运方向配置,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即第1一端侧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比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即第1另一端侧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高,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即第2另一端侧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比宽度方向的一端即第2一端侧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高。
在上述结构中,第1圆筒构件与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热分布形成为相反。换言之,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与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形成为宽度方向的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因此,通过使膜与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和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抵接,能够总体上使在膜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历程)大致均匀化。
因此,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实现能将膜加热至接近均匀的状态的膜加热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加热装置中,也可以是,膜加热装置包括多个所述第1圆筒构件以及多个所述第2圆筒构件,所述第1圆筒构件以及所述第2圆筒构件交替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使膜交替与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抵接,因此容易提高对膜加热的加热效率,并容易整体上使在膜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历程)大致均匀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加热装置中,也可以是,从所述第1另一端侧供给并在所述第1一端侧从第1排出管排出的载热体沿着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内周面从所述第1一端侧向所述第1另一端侧流动,并从该第1另一端侧排出,从所述第2一端侧供给并在所述第2另一端侧从第2排出管排出的载热体沿着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内周面从所述第2另一端侧向所述第2一端侧流动,并从该第2一端侧排出。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以使相同构造的圆筒构件的朝向在宽度方向上旋转大致180度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将该圆筒构件分开用作第1圆筒构件或者第2圆筒构件。
因此,根据上述的结构,容易形成使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与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并且能够减少膜加热装置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加热装置中,也可以是,从所述第1一端侧供给的载热体沿着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内周面从所述第1一端侧向所述第1另一端侧流动,并从该第1另一端侧排出,从所述第2另一端侧供给的载热体沿着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内周面从所述第2另一端侧向所述第2一端侧流动,并从该第2一端侧排出。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以使相同构造的圆筒构件的朝向在宽度方向上旋转大致180度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将该圆筒构件分开用作第1圆筒构件或者第2圆筒构件。
因此,根据上述的结构,容易形成使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与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并且容易减少膜加热装置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加热装置中,也可以是,从所述第1另一端侧供给并在所述第1一端侧从第1排出管排出的载热体沿着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内周面从所述第1一端侧向所述第1另一端侧流动,并从该第1另一端侧排出,从所述第2另一端侧供给的载热体沿着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内周面从所述第2另一端侧向所述第2一端侧流动,并从该第2一端侧排出。
在上述的结构中,从相同方向(另一端侧)向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供给载热体。
因此,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使载热体向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供给的供给构造简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加热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周壁的所述第1一端侧的厚度比所述第1另一端侧的厚度薄,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周壁的所述第2另一端侧的厚度比所述第2一端侧的厚度薄。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使第1圆筒构件的第1一端侧的周壁的厚度比第1另一端侧的周壁的厚度薄,由此第1一端侧的周壁的热阻比第1另一端侧的周壁的热阻小。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热分布,使得第1一端侧的表面温度比第1另一端侧的表面温度高。
相同地,通过使第2圆筒构件的第2另一端侧的周壁的厚度比第2一端侧的周壁的厚度薄,由此第2另一端侧的周壁的热阻比第2另一端侧的周壁的热阻小。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热分布,使得第2另一端侧的表面温度比第2一端侧的表面温度高。
因此,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改变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的周壁的厚度,能够适当地控制为形成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该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通过使载热体在内部流动而对卷绕在外周面的膜进行加热,所述第1圆筒构件以及所述第2圆筒构件沿所述膜的搬运方向配置,所述第1圆筒构件从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被供给载热体,所述第2圆筒构件从与宽度方向的一端相反一侧的另一端侧被供给载热体。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从不同的方向朝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供给载热体,因此容易在第1圆筒构件与第2圆筒构件中使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热分布相反。因此,通过使膜与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和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抵接,能够整体上使在膜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历程)大致均匀化。
因此,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实现能将膜加热至接近均匀的状态的膜加热装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制造方法包括使用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进行的加热工序,该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通过使载热体在内部流动而对卷绕在外周面的膜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工序包括:第1工序,向宽度方向的一端即第1一端侧的表面温度比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即第1另一端侧的表面温度高的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卷绕所述膜;以及第2工序,向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即第2另一端侧的表面温度比宽度方向的一端即第2一端侧的表面温度高的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卷绕所述膜。
在上述的方法中,第1圆筒构件与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的热分布形成为相反。换言之,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与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形成为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彼此互补的热分布。因此,经过第1工序与第2工序,能够整体上使在膜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历程)大致均匀化。
因此,根据上述的方法,能够实现能在加热工序中将膜加热至接近均匀的状态的膜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制造方法包括使用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进行的加热工序,该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通过使载热体在内部流动而对卷绕在外周面的膜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工序包括:第1工序,向从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被供给载热体的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卷绕所述膜;以及第2工序,向从与宽度方向的一端相反一侧的另一端侧被供给载热体的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卷绕所述膜。
在上述的方法中,由于从不同的方向朝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供给载热体,因此容易在第1圆筒构件与第2圆筒构件使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热分布形成为相反。因此,经过第1工序与第2工序,能够整体上使在膜的宽度方向上给予的热量(热之后)大致均匀化。
因此,根据上述的方法,能够实现能在加热工序中将膜加热至接近均匀的状态的膜制造方法。

Claims (8)

1.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包括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该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通过使载热体在内部流动而对卷绕在外周面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进行加热,
所述第1圆筒构件以及所述第2圆筒构件沿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搬运方向配置,
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即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侧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比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即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高,
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即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比宽度方向的一端即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侧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高,
所述第1圆筒构件以及所述第2圆筒构件以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相邻,并且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相邻的方式,沿着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搬运方向交替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供给并在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侧从第1排出管排出的载热体沿着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内周面从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侧向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流动,并从该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排出,
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侧供给并在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从第2排出管排出的载热体沿着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内周面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向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侧流动,并从该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侧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侧供给的载热体沿着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内周面从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侧向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流动,并从该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排出,
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供给的载热体沿着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内周面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向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侧流动,并从该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侧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供给并在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侧从第1排出管排出的载热体沿着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内周面从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侧向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流动,并从该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排出,
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供给的载热体沿着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内周面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向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侧流动,并从该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侧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侧的周壁的厚度比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的周壁的厚度薄,
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的周壁的厚度比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侧的周壁的厚度薄。
6.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包括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该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通过使载热体在内部流动而对卷绕在外周面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进行加热,
所述第1圆筒构件以及所述第2圆筒构件沿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搬运方向配置,
所述第1圆筒构件从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被供给载热体,
所述第2圆筒构件从宽度方向的与一端相反一侧的另一端侧被供给载热体,
所述第1圆筒构件以及所述第2圆筒构件以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相邻,并且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相邻的方式,沿着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搬运方向交替配置。
7.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制造方法,包括使用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进行的加热工序,该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通过使载热体在内部流动而对卷绕在外周面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工序包括:
第1工序,向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卷绕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即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侧的表面温度比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即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的表面温度高;以及
第2工序,向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卷绕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即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侧的表面温度比宽度方向的一端即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侧的表面温度高,
其中,所述第1圆筒构件以及所述第2圆筒构件以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相邻,并且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相邻的方式,沿着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搬运方向交替配置。
8.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制造方法,包括使用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进行的加热工序,该第1圆筒构件以及第2圆筒构件通过使载热体在内部流动而对卷绕在外周面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工序包括:
第1工序,向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卷绕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所述第1圆筒构件从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被供给载热体;以及
第2工序,向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外周面卷绕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所述第2圆筒构件从宽度方向的与一端相反一侧的另一端侧被供给载热体,
其中,所述第1圆筒构件以及所述第2圆筒构件以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一端相邻,并且所述第1圆筒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2圆筒构件的另一端相邻的方式,沿着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搬运方向交替配置。
CN201611020257.9A 2015-11-20 2016-11-18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以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制造方法 Active CN1068273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7977 2015-11-20
JP2015227977 2015-11-20
JP2016-221660 2016-11-14
JP2016221660A JP6794228B2 (ja) 2015-11-20 2016-11-14 フィルム加熱装置およびフィルム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27334A CN106827334A (zh) 2017-06-13
CN106827334B true CN106827334B (zh) 2018-10-23

Family

ID=59016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20257.9A Active CN106827334B (zh) 2015-11-20 2016-11-18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以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94228B2 (zh)
KR (1) KR101787288B1 (zh)
CN (1) CN10682733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8209A (zh) * 2011-02-24 2013-06-19 大日本网屏制造株式会社 干燥装置及热处理系统
CN104512033A (zh) * 2013-09-26 2015-04-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及设备
CN204503498U (zh) * 2015-04-02 2015-07-29 河北金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涂布工艺的烘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89113A (ja) * 1989-12-19 1991-08-19 Toyobo Co Ltd 加熱ロール
JP3226296B2 (ja) * 1991-06-14 2001-11-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ドラムによる加熱・冷却方法
JPH1097050A (ja) * 1996-09-25 1998-04-14 Konica Corp 感光材料乾燥装置
US20030051662A1 (en) * 2001-02-26 2003-03-20 Dielectric Systems, Inc. Thermal reactor for transport polymerization of low epsilon thin film
TWI230658B (en) * 2002-03-06 2005-04-11 Allied Supreme Corp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fluoropolymer
JP3958166B2 (ja) * 2002-09-24 2007-08-15 トクデン株式会社 熱媒通流ローラ
JP4657096B2 (ja) * 2005-12-21 2011-03-23 トクデン株式会社 熱媒体通流ローラ装置
JP2009248421A (ja) * 2008-04-04 2009-10-29 Toshiba Mach Co Ltd シート・フィルム成形ロール及びシート・フィルム成形装置
JP2013223947A (ja) * 2012-04-20 2013-10-3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フィルムのアニール処理装置およびアニール処理方法
JP6621995B2 (ja) * 2015-03-27 2019-12-18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冷却用ローラ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8209A (zh) * 2011-02-24 2013-06-19 大日本网屏制造株式会社 干燥装置及热处理系统
CN104512033A (zh) * 2013-09-26 2015-04-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及设备
CN204503498U (zh) * 2015-04-02 2015-07-29 河北金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涂布工艺的烘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94228B2 (ja) 2020-12-02
CN106827334A (zh) 2017-06-13
KR101787288B1 (ko) 2017-10-18
JP2017101915A (ja) 2017-06-08
KR20170059420A (ko) 2017-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37773B2 (ja) ロール部材、塗布装置、セパレータ製造装置及び二次電池製造装置
JP6281220B2 (ja) 二次電池用耐熱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6965356A (zh) 加热辊以及膜制造方法
US10069172B2 (en) Spirally-wound electrod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pirally-wound electrode
JP6152184B2 (ja) セパレータ捲回体、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セパレータ捲回体の製造方法
CN102958694A (zh) 复合多孔质膜、复合多孔质膜的制造方法及使用了该复合多孔质膜的电池用隔板
US10115947B2 (en) Separator roll, method for producing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eparator roll
CN103081171A (zh) 复合多孔质膜及其制造方法
US10164234B2 (en) Separator roll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JP6040829B2 (ja) 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電池
CN106827334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加热装置以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制造方法
KR100646550B1 (ko) 이차 전지의 전극판과 이차 전지의 전극판 코팅 장치
EP3300156B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10427904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film and method for winding off film
US20170373290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separator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separator
US11239529B2 (en) Film production method
CN106910857A (zh) 电池用隔膜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池用隔膜制造装置
KR102016509B1 (ko) 이차전지 전극 제조 방법
JP6024556B2 (ja) 塗工層付きフィルム状基材の製造方法
US10263232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separator heating device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separator production method
JP6844502B2 (ja) セパレータ付き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7483306B2 (ja) 二次電池用電極スラリーコーティ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極スラリーコーティング方法
JP2019054011A (ja) 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フィルム、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202657761U (zh) 隔离物卷绕芯以及具备其的卷型物
Arnold et al. UV coating processes to enhance Li ion battery performance and reduce cos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