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2162A - 用于电动转向设备的轴联接机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动转向设备的轴联接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2162A
CN106662162A CN201580031252.3A CN201580031252A CN106662162A CN 106662162 A CN106662162 A CN 106662162A CN 201580031252 A CN201580031252 A CN 201580031252A CN 106662162 A CN106662162 A CN 106662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portion
radially out
rotation transmission
rotary shaft
transmiss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12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62162B (zh
Inventor
山口修市
中川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iles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iles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iles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iles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662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2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62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21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7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with axially-spaced attachments to the coupling parts
    • F16D3/7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with axially-spaced attachments to the coupling parts the intermediate member or member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rubber-like flexible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6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element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similar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1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cumulation of energy to absorb shocks or vib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7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with axially-spaced attachments to the coupling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电动转向设备的轴联接机构(1)包括:联接基体(3),其联接到旋转轴(2);联接基体(5),其联接到旋转轴(4);旋转传递构件(8),其由一对刚性的旋转传递构件(6、7)构成,并通过联接基体(3、5)设置在旋转轴(2)和旋转轴(4)之间,适于将旋转轴(2)在围绕轴线(O)的R方向上的旋转传递至旋转轴(4);弹性构件(9),其插置在所述旋转传递构件(6、7)之间且联接到所述旋转传递构件(6、7),以便轴向地叠置在所述旋转传递构件(6、7)上;以及联接装置(10),其用于将一对旋转传递构件(6、7)联接到彼此。

Description

用于电动转向设备的轴联接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联接机构,其适用于联接在诸如电动转向设备中的电动马达的旋转源侧上的旋转轴与诸如机动车的转向轴的在操作侧上的旋转轴。
背景技术
电动转向设备用于通过将基于电动马达的输出旋转轴的旋转的扭矩添加到基于手动操作的转向盘的旋转的扭矩而有利于转向盘的手动转向。在这样的电动转向设备中,在转向盘侧上的转向轴和在电动马达的输出旋转轴侧上的旋转轴借助于轴联接机构(联轴器)来联接。
在其中转向轴和旋转轴借助于轴联接机构联接的情况中,在电动马达的输出旋转轴换向时的冲击和电动马达的电刷的振动有可能通过轴联接机构和转向轴传递到转向盘,从而对驾驶者造成不愉快的转向感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已经提出提供由诸如橡胶或软树脂制成的用于轴联接机构的间隔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T-2002-518242
专利文献2:JP-A-2004-148990
专利文献3:JP-A-2004-149070
专利文献4:JP-A-2006-183676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附带地讲,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轴联接机构,其中在旋转轴上安装有:一对刚性的旋转传递构件,其设置在电动马达侧上的旋转轴和在转向侧上的旋转轴之间,以将在电动马达侧上的旋转轴的旋转传递至在转向侧上的旋转轴;以及有回弹力的弹性构件,其插置在这对旋转传递构件之间。然而,在这样的轴联接机构中,如果在两个旋转轴之间发生轴向位移(轴向不对准),并且旋转轴和旋转传递构件在径向方向上抵靠彼此碰撞,由于旋转轴和旋转传递构件互相为刚性的,会生成异常的噪音(碰撞噪音)。如果这样的轴联接机构被用于机动车的电动转向设备,则对机动车的乘员造成不适,并且特别地对驾驶者造成不愉快的转向感觉。
本发明根据上述问题而设计,并且其目的是提供用于电动转向设备的轴联接机构,该机构使得可以避免在旋转轴和旋转传递构件之间的径向碰撞并抑制赋予驾驶者不愉快的转向感觉的异常噪音的生成。
用于克服问题的措施
一种根据本发明的轴联接机构,该轴联接机构用于通过设置在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之间而联接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以便将第一旋转轴的旋转传递到第二旋转轴,所述轴联接机构包括:刚性的旋转传递构件;以及弹性构件,其在轴向方向上叠置在旋转传递构件上,其中,旋转传递构件包括:第一基体部分,其具有圆柱形的第一内周表面和第一外周表面;和至少一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它们在围绕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且从第一外周表面径向延伸,并且其中,弹性构件包括:第二基体部分,其在轴向方向上叠置在第一基体部分上且具有圆柱形的第二内周表面和第二外周表面;和至少一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它们分别在轴向方向上叠置在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上且从第二外周表面径向延伸,第二基体部分具有比第一基体部分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具有比所述成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并且具有比在轴向方向上叠置在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上的第一径向伸出部分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更大的宽度,第二内周表面具有比第一内周表面的直径更小的直径。
根据根据本发明的轴联接机构,弹性构件的第二内周表面具有比刚性的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内周表面的直径更小的直径,使得在其中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中的一个被插入由第二内周表面限定的通孔中的情况下,即使在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之间发生轴向不对准,也可由弹性构件防止所述一个旋转轴与刚性的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内周表面的接触以及相对于刚性的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内周表面的碰撞,这因此使得可以避免在旋转轴和旋转传递构件之间的径向碰撞,从而使得可以抑制赋予驾驶者不愉快的转向感觉的异常噪音的生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轴联接机构,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具有比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成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并且具有比在轴向方向上叠置在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上的第一径向伸出部分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更大的宽度。因此,所述一个旋转轴向所述另一个旋转轴的旋转的传递通过弹性构件的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的弹性变形来实现,结果导致,所述一个旋转轴向所述另一个旋转轴的很小程度的旋转的传递可通过弹性构件的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的弹性变形来减小或防止,并且所述一个旋转轴相对于所述另一个旋转轴的较大程度的相对旋转向所述另一个旋转轴的传递可以实现,因为它是通过具有比弹性构件的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大的刚度的旋转传递构件进行的。此外,在弹性构件的一对径向伸出部分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固定程度或更大的弹性变形中,弹性构件的这对径向伸出部分的较大变形可由具有较大刚度的旋转传递构件防止,从而可以减小由于弹性构件的较大变形导致的机械疲劳,并且在其中具有较小刚度的柔韧的树脂材料被用于弹性构件的情况中,可减少由于树脂材料的蠕变导致的弹性构件的永久变形。
在本发明中,旋转传递构件优选地由诸如聚缩醛树脂、聚酰胺树脂等硬树脂形成,但可以由显示具有刚性的另一种硬树脂形成,而弹性构件可以整体上由诸如聚氨酯橡胶、聚酯弹性体等的橡胶弹性体形成。备选地,弹性构件可以由所谓的双色模制构成,该模制由芯部分和覆盖部分组成,芯部分由硬树脂以与旋转传递构件相同的方式形成,覆盖部分覆盖芯部分且由诸如聚氨酯橡胶、聚酯弹性体等的橡胶形成。例如,弹性构件的第二基体部分可具有:芯部分,其由诸如聚缩醛树脂、聚酰胺树脂等的显示具有刚性的硬树脂形成;和覆盖部分,其覆盖芯部分且由诸如聚氨酯橡胶、聚酯弹性体等的橡胶弹性体形成,该部分具有比第一径向伸出部分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所述一个旋转轴与刚性的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内周表面的接触或相对于第一内周表面的碰撞可以由第二基体部分的覆盖部分以弹性方式防止。类似地,弹性构件的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可具有:芯部分,其由诸如聚缩醛树脂、聚酰胺树脂等的硬树脂形成;和覆盖部分,其覆盖芯部分且由诸如聚氨酯橡胶、聚酯弹性体等的橡胶弹性体形成,该部分具有比第一径向伸出部分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所述一个旋转轴向所述另一个旋转轴的很小程度的旋转的传递可由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的覆盖部分的弹性变形来减小或防止。此外,整个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或其覆盖部分可能不一定由诸如聚氨酯橡胶、聚酯弹性体等的橡胶弹性体形成,并且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可以例如形成有径向延伸的间隙,以便能够经受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弹性挠曲变形。
在根据本发明的轴联接机构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旋转传递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并且弹性构件在轴向方向上插置在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之间,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均具有第一基体部分和所述成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第二基体部分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基体部分之间,具有比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的第一基体部分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之间,具有比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成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中的每一个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并且具有比在轴向方向上在两者间插置有第二径向伸出部分的第一径向伸出部分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更大的宽度,第二内周表面具有比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的第一内周表面的直径更小的直径。
在这样的优选实施例中,弹性构件在轴向方向上夹在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之间,并且弹性构件的第二内周表面具有比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内周表面的直径更小的直径。因此,在其中轴被插入由第二内周表面限定的通孔中的情况下,即使在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之间发生轴向不对准,也可由弹性构件防止轴与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内周表面的接触以及相对于第一内周表面的碰撞,这因此使得可以避免在旋转轴和旋转传递构件之间的径向碰撞,从而使得可以抑制赋予驾驶者不愉快的转向感觉的异常噪音的生成。此外,第一旋转轴的旋转可通过由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组成的两个旋转传递构件传递到第二旋转轴,并且可以改善耐久性。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轴联接机构还可包括用于联接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联接装置。该联接装置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包括:第一联接构件,其一体地设置在第一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基体部分上,以便从第一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基体部分的一个轴向端面朝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基体部分延伸,并且在第一联接构件的远端处由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基体部分闩锁在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基体部分的一个轴向端面处;和第二联接构件,其一体地设置在第一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基体部分上,以便从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基体部分的另一个轴向端面朝第一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基体部分延伸,并且在第二联接构件的远端处由第一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基体部分的另一个轴向端面闩锁。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内周表面中可以设有凹陷部分,该凹陷部分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在该凹陷部分中分别装配有第一和第二联接构件。
在包括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根据本发明的轴联接机构的优选实施例中,如果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通过联接装置联接到彼此,则可以提高组装效率并消除由于弹性构件的弹性变形导致的在轴向方向上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相互分离,从而使得可以将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在轴向方向上的扩展抑制到固定的范围。此外,如果第一和第二联接构件分别装配在设置于第二内周表面中的凹陷部分中,以便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则弹性构件通过第一和第二联接构件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定位,结果导致,由弹性构件产生的效应可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旋转轴在两个方向上的相对旋转而均匀地获得。
第一和第二联接构件中的每一个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均具有:联接基体,该联接基体与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基体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一体地设置,以便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该联接基体装配在凹陷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内;和吊钩,该吊钩一体地设置在联接基体的径向外表面上,并且由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基体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的所述另一个轴向端面闩锁,联接基体中的每一个均具有比凹陷部分的深度更小的径向厚度。此外,凹陷部分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在第二内周表面处开放的第一凹部和与第一凹部连通的第二凹部,并且其中装配有联接基体中的对应的一个,并且联接基体中的每一个均具有比第一凹部的深度和第二凹部的深度之和更小的径向厚度或者等于或小于第二凹部的厚度的径向厚度。如果联接基体中的每一个因此具有比凹陷部分的深度更小的径向厚度、优选地比第一凹部的深度和第二凹部的深度之和更小的径向厚度、更优选地等于或小于第二凹部的厚度的径向厚度,则可以消除从凹陷部分的每个联接基体的径向向内突起,从而可以避免联接基体与所述一个旋转轴的接触和抵靠所述一个旋转轴的碰撞。
在根据本发明的轴联接机构中,设置在两个旋转轴之间的至少一个旋转传递构件和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可以作为间隔件设置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然而,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轴联接机构还包括:第一联接基体,其联接到第一旋转轴;和第二联接基体,其联接到第二旋转轴,其中,第一联接基体具有第一联接基体部分和在轴向方向上从第一联接基体部分一体地伸出的第一轴向伸出部分,并且第二联接基体具有第二联接基体部分和在轴向方向上从第二联接基体部分一体地伸出的第二轴向伸出部分,并且第一联接基体和第二联接基体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轴,该轴在轴向方向上从联接基体的一个轴向端面的中心部分延伸,并且行进通过由旋转传递构件的第一内周表面限定的通孔和由弹性构件的第二内周表面限定的通孔,第一轴向伸出部分设置在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相应的成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中的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中的相邻者之间的一个间隙中以及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在相应的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相邻者之间的一个间隙中,第二轴向伸出部分设置在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在相应的成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中的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中的相邻者之间的另一个间隙中以及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在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相邻者之间的另一个间隙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在所述一个旋转轴相对于所述另一个旋转轴的相对初始旋转中不出现自由游隙,在第一和第二旋转轴的固定程度或更小的相对旋转中,第一和第二轴向伸出部分在其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的相应的侧表面处可以与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与该相应的侧表面相对的第二径向伸出部分的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侧表面接触,可以调适成在第一和第二旋转轴的固定程度或更小的相对旋转中,与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与该相应的侧表面相对的第一径向伸出部分的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侧表面不接触,并且可以调适成在第一和第二旋转轴的固定程度或更大的相对旋转中,与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与该相应的侧表面相对的第一径向伸出部分的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侧表面变得接触。虽然第一联接基体可以直接联接和固定到所述一个旋转轴,但第一联接基体可以通过诸如齿轮机构的另一个旋转传递机构间接联接到所述一个旋转轴,并且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联接基体的其它联接基体。
在上述实施例中,轴可以由轴部分构成,该轴部分一体地设置在第一联接基体和第二联接基体中的至少一个的轴向端面的中心部分上,或者轴可以由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中的至少一个的轴向轴端部分构成,并且第二外周表面可具有比第一外周表面的直径更大的直径。如果第二外周表面具有这样的直径,即使在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之间发生轴向不对准,也可由弹性构件防止第一轴向伸出部分和第二轴向伸出部分中的每一个的径向内表面与第一外周表面的接触和抵靠第一外周表面的碰撞,这由此使得可以避免一方面在第一轴向伸出部分和第二轴向伸出部分之间以及另一方面在第一基体部分之间的径向碰撞。这也使得可以抑制赋予驾驶者不愉快的转向感觉的异常噪音的生成。
在本发明中,第一轴向伸出部分和第二轴向伸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可具有变得与第二外周表面接触的径向内表面。
在该优选实施例中,在轴向方向上与弹性构件的伸出部分相对的旋转传递构件的伸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是中等高度的,使得其中心部分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与弹性构件的相对的伸出部分变得接触,而其边缘部分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弹性构件的相对的伸出部分形成空隙空间。如果这样的空隙空间形成,则由于弹性变形导致的弹性构件的一对伸出部分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边缘部分的鼓包可被空隙空间吸收,结果导致,旋转传递构件的轴向上相互对置的伸出部分的相互分离可被消除,并且因此有可能实现扭矩的稳定传递。
根据本发明的轴联接机构可以用于在电动转向设备中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旋转轴可以适于联接到电动马达的输出旋转轴,并且第二旋转轴可以适于联接到机动车的转向轴。
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可以为电动转向设备提供轴联接机构,其使得可以避免旋转轴和旋转传递构件之间的径向碰撞,并且抑制赋予驾驶者不愉快的转向感觉的异常噪音的生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前正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图2的局部剖开的前正视图;
图4是在沿着图2中所示线IV-IV的箭头的方向上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旋转传递构件和弹性构件的组合的说明性右侧视图;
图6是在沿着图5中所示线VI-VI的箭头的方向上截取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7是在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电动马达侧上的联接基体的说明性左侧视图;
图8是在沿着图7中所示线VIII-VIII的箭头的方向上截取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9是在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转向轴侧上的联接基体的说明性右侧视图;
图10是在沿着图9中所示线X-X的箭头的方向上截取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11是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动马达侧上的旋转传递构件的说明性右侧视图;
图12是在沿着图11中所示线XII-XII的箭头的方向上截取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13是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转向轴侧上的旋转传递构件的说明性右侧视图;
图14是在沿着图13中所示线XIV-XIV的箭头的方向上截取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15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弹性构件的说明性右侧视图;
图16是在沿着图15中所示线XVI-XVI的箭头的方向上截取的说明性剖视图;以及
图17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弹性构件的说明性局部放大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给出基于附图所示优选实施例的实现本发明的方式的更详细的描述。应当指出,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实施例。
在图1至图17中,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电动转向设备的轴联接机构1由下列部件构成:联接基体3,其联接到旋转轴2;联接基体5,其联接到旋转轴4;旋转传递构件8,其由一对刚性的旋转传递构件6和7构成,这对旋转传递构件通过联接基体3和5两者设置在旋转轴2和旋转轴4之间,并且适于将旋转轴2在围绕轴线O的R方向上的旋转传递至旋转轴4;弹性构件9,其插置在旋转传递构件6和7之间且联接到旋转传递构件6和7,以便轴向地叠置在旋转传递构件6和7上;以及联接装置10,其用于将一对旋转传递构件6和7联接到彼此。
旋转轴2是在电动转向设备的电动马达侧上的旋转轴,并且适于联接到例如电动马达的输出旋转轴,而旋转轴4是在机动车的转向轴侧上的旋转轴,并且适于联接到例如机动车的转向轴。
联接基体3为刚性的,其包括:环形的联接基体部分11;两对轴向伸出部分13,其一体地形成在联接基体部分11的一个环形表面12上,以便在轴向方向(即,A方向)上从环形表面12伸出,并且在围绕轴线O的方向上(即,在R方向上)以90°的相等角度间隔布置;以及通孔14,旋转轴2的一个端部部分通过键和键槽配合地固定在其中。联接基体5为刚性的,其包括:圆形的联接基体部分16;两对轴向伸出部分18,其在A方向上一体地形成在联接基体部分16的一个圆形端面17上,以便在A方向上从端面17伸出,并且在R方向上以90°的相等角度间隔布置;轴部分19,其用作轴并且一体地设置在联接基体部分16的端面17的中心部分上,以便从端面17的中心部分伸出并且在A方向上延伸;以及凹陷部分20,旋转轴4的一个端部部分通过键和键槽配合地固定在其中。
轴向伸出部分13中的每一个在R方向上具有充当刚性的旋转传递表面的一对侧表面21和22,并且轴向伸出部分18中的每一个也在R方向上具有充当刚性的旋转传递表面的一对侧表面23和24。轴向伸出部分13和18具有在径向方向(即,B方向)上延伸的内表面25和26。
刚性的旋转传递构件6,其由聚缩醛树脂、聚酰胺树脂等一体地形成,并且包括:环形基体部分33,其与联接基体部分11同心地设置且具有圆柱形的内周表面31和外周表面32;四对径向伸出部分34,其与基体部分33一体地设置,以便在B方向上从基体部分33的圆柱形外周表面32延伸并且布置成使得彼此在R方向上以45°的等角度间距间隔开;四个凹槽35,其具有相同的深度且设置在基体部分33的圆柱形内周表面31上,以便在A方向上延伸并且彼此在R方向上以90°的等角度间距间隔开;以及四个保持凹槽37,其分别连接到凹槽35的一个端部,并且设置在基体部分33的内周表面31上,具体地在与环形表面12相对的基体部分33的A方向上的一个环形端面36上。
径向伸出部分34中的每一个具有侧表面38和39,侧表面38和39充当在R方向上的一对刚性的旋转传递表面,并且在A方向上与弹性构件9相对的径向伸出部分34的表面40在R方向上为中等高度。
刚性的旋转传递构件7以与旋转传递构件6相同的方式由聚缩醛树脂、聚酰胺树脂等一体地形成,并且以与旋转传递构件6相同的方式形成,其以与旋转传递构件6相同的方式构造并且包括:环形基体部分53,其与联接基体部分16同心地设置且具有圆柱形的内周表面51和外周表面52;四对径向伸出部分54,其与基体部分53一体地设置,以便在B方向上从基体部分53的圆柱形外表面52延伸并且布置成使得彼此在R方向上以45°的等角度间距间隔开;四个凹槽55,其具有相同的深度且设置在基体部分53的圆柱形内周表面51上,以便在A方向上延伸并且彼此在R方向上以90°的等角度间距间隔开;以及四个保持凹槽57,其分别连接到凹槽55的相应的一个端部,并且设置在基体部分53的内周表面51上,具体地在与端面17相对的基体部分53的A方向上的一个端面56上。
径向伸出部分54中的每一个具有在R方向上的一对侧表面58和59,其充当刚性的旋转传递表面,并且在A方向上与弹性构件9相对的径向伸出部分54的表面60在R方向上为中等高度。
对于旋转传递构件6和旋转传递构件7来说,基体部分33和基体部分53彼此同心地布置,且在两者间插置有弹性构件9,使得径向伸出部分34中的每一个和径向伸出部分54中的每一个在A方向上彼此面对。
弹性构件9具有比旋转传递构件6和7更小的刚度,为可弹性变形的,并且由诸如聚氨酯橡胶、聚酯弹性体等的橡胶弹性体一体地形成。弹性构件9包括:环形基体部分73,其在A方向上重叠地且与基体部分33和53同心地设置在基体部分33和53之间,并且具有圆柱形内周表面71和圆柱形外周表面72,圆柱形内周表面71具有比内周表面31和51的直径R1更小的直径r1,圆柱形外周表面72具有比外周表面32和52的直径r2更大的直径R3;四对径向伸出部分74,其一体地设置在基体部分73上,以便在B方向上从具有比基体部分33和53的刚度更小的刚度的可弹性变形的基体部分73的圆柱形外周表面72延伸,并且在A方向上设置在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之间,以便彼此在R方向上以45°的等角度间距间隔开,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且具有比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具有比重叠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在R方向上的宽度d更大的宽度D;以及八个凹陷部分77,其设置在内周表面71中以便彼此在R方向上以45°的等角度间距间隔开,并且各自具有在内周表面71处开放的凹部75和与凹部75连通的凹部76。弹性构件9通过被一对旋转传递构件6和7夹住而设置并且在A方向上在其表面处与一对旋转传递构件6和7接触,并且外周表面72与轴向伸出部分13和18的内周表面25和26接触。
弹性构件9在其与旋转传递构件6相对的表面78处和其在A方向上与旋转传递构件7相对的表面79处为平坦的,并且径向伸出部分74中的每一个均具有比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在R方向上的宽度d更大的宽度D,且插置在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之间的相应的径向伸出部分74在R方向上具有侧表面81和82。
旋转传递构件6和7以及插置在两者间的弹性构件9同心地布置,使得基体部分33和53与基体部分73以及相应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与相应的径向伸出部分74在A方向上以在A方向上彼此面对面的关系布置成一列,并且使得凹槽35与凹部76以及凹槽55与凹部76分别在A方向上布置成一列。
轴部分19通过留下插入间距而具有与内周表面71的直径r1相同的直径,并且被穿过并插入由内周表面31和51与内周表面71限定的通孔83,以便与内周表面71接触。
联接装置10具有:四个联接构件92,其一体地设置在基体部分33上,以便从基体部分33在A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面91穿过相应的凹部76朝基体部分53延伸,并且彼此在R方向上以90°的等角度间距间隔开,并且分别在基体部分53在A方向上的端面56的保持凹槽57处由基体部分53闩锁在联接构件92的远端处;以及四个联接构件94,其一体地设置在基体部分53上,以便从基体部分53在A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面93穿过相应的凹部76朝基体部分33延伸,并且彼此在R方向上以90°的等角度间距间隔开,并且分别在基体部分33在A方向上的端面36的保持凹槽37处由基体部分33闩锁在联接构件94的远端处。
联接构件92中的每一个具有:联接基体95,其与基体部分33一体地设置,以便在A方向上延伸,并且紧密地装配在对应的凹部76和凹槽55中;和吊钩97,其一体地设置在联接基体95的径向外表面96上并且由基体部分53的端面56闩锁在对应的保持凹槽57中。联接基体95具有与凹部76和凹槽55的深度相同的径向厚度,并且具有与内周表面31和51齐平的内周表面98。联接构件94中的每一个具有:联接基体99,其与基体部分53一体地设置,以便在A方向上延伸,并且紧密地装配在对应的凹部76和凹槽35中;以及吊钩101,其一体地设置在联接基体99的径向外表面100上并且由基体部分33的端面36闩锁在对应的保持凹槽37中。联接基体99具有与凹部76和凹槽35的深度相同的径向厚度,并且具有与内周表面51和31齐平的内周表面102,凹槽35和55与凹部76具有彼此相同的深度。
因此,在内周表面71中设有凹部76,凹部76在R方向上以45°的等角度间距彼此间隔开,并且具有相同的深度,并且在其中分别装配有联接构件92和94的联接基体95和99,联接基体95和99中的每一个具有比凹部76的深度更小的径向厚度。
在弹性构件9与由联接装置10联接到彼此且在两者间插置有弹性构件9的旋转传递构件6和7中,联接基体3的轴向伸出部分13中的每一个设置在旋转传递构件6和7的相应的成对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中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中的相邻者之间的一个间隙中,即,在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中的相邻者之间的每隔一个的间隙中;以及在弹性构件9的相应的成对的径向伸出部分74中的径向伸出部分74中的相邻者之间的一个间隙中,即,在径向伸出部分74在R方向上的相邻者之间的每隔一个的间隙中。同时,联接基体5的轴向伸出部分18中的每一个设置在旋转传递构件6和7的相应的成对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中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的相邻者之间的另一个间隙中,即,在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中的相邻者之间的每隔一个的剩余间隙中;以及在弹性构件9的相应的成对的径向伸出部分74中的径向伸出部分74中的相邻者之间的另一个间隙中,即,在径向伸出部分74在R方向上的相邻者之间的每隔一个的剩余间隙中。在旋转轴2和4在R方向上的固定程度或更小的相对旋转(扭转)中,联接基体3的每个轴向伸出部分13在其在R方向上的侧表面21和22处与在R方向上与该侧表面相对的弹性构件9的每个径向伸出部分74在R方向上的侧表面81和82接触,但与在R方向上与该侧表面相对的旋转传递构件6和7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的侧表面38和58以及39和59不接触。同时,联接基体5的每个轴向伸出部分18在其在R方向上的侧表面23和24与在R方向上与该侧表面相对的弹性构件9的每个径向伸出部分74在R方向上的侧表面81和82接触,但与在R方向上与该侧表面相对的旋转传递构件6和7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的侧表面38和58以及39和59不接触。
在A方向上与弹性构件9的径向伸出部分74相对并且在R方向上中等高度的旋转传递构件6和7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中的每一个在其在R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与在相对的弹性构件9中的对应的径向伸出部分74的表面78和79中的每一个接触,并且同时在其在R方向上的边缘部分处相对于在相对的弹性构件9中的对应的径向伸出部分74的表面78和79中的每一个形成空隙空间111。
就配有上述轴联接机构1(用于互相联接旋转轴2和4,以便将旋转轴2在R方向上的旋转传递到旋转轴4)的电动转向设备而言,当转向盘被驾驶者手动操作时,旋转轴4在R方向上旋转,并且旋转轴4在R方向上的旋转被传递到转向拉杆和类似物以作为通过诸如齿轮的未图示的传递机构的往复运动,从而施加转向力以用于将控制车轮(车轮)转向。在驾驶者对转向盘的手动操作中,当由来自用于检测施加到转向盘的扭矩的扭矩检测器的检测信号控制的电动马达被操作时,旋转轴2在R方向上旋转。联接基体3在R方向上的旋转接着通过轴向伸出部分13朝R方向抵靠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的挤压而被传递到联接基体5的轴向伸出部分18,所述挤压基于在由轴向伸出部分13造成的径向伸出部分74在R方向上的变形之后侧表面21与侧表面38和58的接触或侧表面22与侧表面39和59的接触。因此,旋转轴2在R方向上的扭矩被添加到旋转轴4在R方向上的扭矩,从而辅助驾驶者对转向盘的手动操作。
就轴联接机构1而言,在其中转向盘不被驾驶者手动操作并且旋转轴4在R方向上不旋转的状态和其中转向盘被驾驶者手动操作并且旋转轴4在R方向上旋转的状态下,在其中旋转轴2在R方向上相对于旋转轴4的相对旋转具有非常小的程度以至于落入小于在宽度D和宽度d之间的差值的约一半的范围内的情况中,径向伸出部分74容易经受压缩变形。因此,旋转轴2在R方向上的这种非常小的相对旋转几乎不会被传递到旋转轴4。因此,可以减少在电动马达反转和电刷振动时的冲击通过轴联接机构1和旋转轴4向转向盘的传递,从而可以防止转向感觉变得不舒适。此外,在径向伸出部分74压缩变形固定的程度或更大之后,发生侧表面21与侧表面38和58的接触或侧表面22与侧表面39和59的接触,这使得可以抑制径向伸出部分74的任何进一步的压缩变形。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其蠕变导致的径向伸出部分74的永久变形。因此,可以在延长的时间段内保持轴向伸出部分13和18以及径向伸出部分74在R方向上一方面在侧表面21和22以及23和24之间和另一方面在侧表面81和82之间的相互接触,并且因此使得难以在旋转轴4和旋转轴2之间在R方向上发生反冲。此外,在其中旋转轴4通过驾驶者手动操作转向盘而在R方向上被旋转,然后旋转轴2通过电动马达的操作而在R方向上旋转,并且旋转轴2趋于在R方向上相对于旋转轴4相对旋转固定的程度或更大(即,在宽度D和宽度d之间的差值的约一半或更大)的情况下,响应于通过轴向伸出部分13朝R方向抵靠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的挤压(该挤压基于侧表面21与侧表面38和58的接触或侧表面22与侧表面39和59的接触)而在R方向上固定程度或更大的这种相对旋转,旋转传递构件6和7将旋转轴2在R方向上的旋转传递到旋转轴4,以便辅助旋转轴4的旋转。
如上所述,根据轴联接机构1,插置在旋转传递构件6和7之间的弹性构件9具有径向伸出部分74,径向伸出部分74在A方向上分别设置在旋转传递构件6和7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之间,并且各自具有比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中的每一个在R方向上的宽度d大的宽度D;并且弹性构件9的每个径向伸出部分74具有比旋转传递构件6和7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中的每一个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因此,旋转轴2在R方向上的旋转向旋转轴4的传递通过弹性构件9的径向伸出部分74的弹性变形实现,使得旋转轴2在R方向上的程度非常小的旋转向旋转轴4的传递可通过弹性构件9的径向伸出部分74的弹性变形减少或防止。同时,旋转轴2在R方向上相对于旋转轴4的较大程度的相对旋转向旋转轴4的传递可被实现,因为它是通过具有比弹性构件9的径向伸出部分74的刚度更大的刚度的旋转传递构件6和7来进行。此外,在旋转轴2在R方向上相对于旋转轴4的固定程度或更大的相对旋转中,弹性构件9的径向伸出部分74的较大弹性变形可由具有更大刚度的旋转传递构件6和7防止。因此,即使具有较小刚度的柔韧的树脂材料被用于弹性构件9,也可减少由于蠕变导致的弹性构件9的永久变形。此外,由于一对旋转传递构件6和7通过联接装置10联接到彼此,有可能提高组装效率并消除由于弹性构件9的弹性变形导致的一对旋转传递构件6和7在A方向上得相互分离,从而使得可以抑制一对旋转传递构件6和7在A方向上扩展至固定的范围。因此,有可能减少在电动马达反转和电刷振动时的冲击通过向转向盘的传递,并消除在旋转轴2和4之间在R方向上的反冲,从而使得可以防止转向感觉变得不舒适并获得优异的耐久性和稳定的特性。
此外,根据轴联接机构1,由于弹性构件9借助于联接装置10的两个联接构件92和94相对于一对旋转传递构件6和7定位在R方向上,源自弹性构件9的效应可相对于旋转轴2和4在两个R方向上的相对旋转均匀地获得。
此外,根据轴联接机构1,由于形成空隙空间111,由于压缩变形而形成的弹性构件9的每个径向伸出部分74在R方向上的边缘部分的压扁的鼓包可被空隙空间111吸收。因此,有可能避免在A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旋转传递构件6和7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的相互分离,并且由于压缩变形压扁的弹性构件9的径向伸出部分74的一部分被阻止扩展至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的侧表面38和39以及58和59并覆盖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的侧表面38和39以及58和59。结果,由于蠕变导致的弹性构件9的径向伸出部分74的永久变形可被更有效地防止,由此使得可以保持一对旋转传递构件6和7在R方向上的刚度并实现扭矩的稳定传递。
此外,根据轴联接机构1,由于弹性构件9的内周表面71具有比旋转传递构件6和7的内周表面31和51的直径R1更小的直径r1,即使在旋转轴2和4之间出现轴向不对准,也有可能通过弹性构件9防止轴部分19与刚性的旋转传递构件6和7的内周表面71的接触和抵靠内周表面71的碰撞,从而有可能抑制赋予驾驶者不愉快的转向感觉的异常噪音的生成。此外,由于每个联接基体99具有与凹部76和凹槽35的深度相同的径向厚度,每个联接基体99在B方向上从凹部76和凹槽35的向内突出可被消除,使得联接基体99与轴部分19的接触和抵靠轴部分19的碰撞可被消除,这也使得有可能抑制赋予驾驶者不愉快的转向感觉的异常噪音的生成。而且,由于外周表面72具有比外周表面32和52的直径r2更大的直径R3,即使在旋转轴2和4之间出现轴向不对准,也有可能通过弹性构件9防止轴向伸出部分13和18的内周表面25和26与外周表面32和52的接触和抵靠外周表面32和52的碰撞,从而避免在轴向伸出部分13和18与基体部分33和53之间在B方向上的碰撞,这也使得有可能抑制赋予驾驶者不愉快的转向感觉的异常噪音的生成。
虽然轴联接机构1在上述实施例中由单个弹性构件9构成,但轴联接机构1可以备选地由两个或更多个弹性构件9构成,并且旋转传递构件6和7中的每一个也可以由两个或更多个旋转传递构件构成。另外,联接基体3和5的轴向伸出部分13和18、旋转传递构件6和7的径向伸出部分34和54、弹性构件9的径向伸出部分74、和联接装置10的联接构件92和94、以及弹性构件9的凹部75的数目不限于上述数目。另外,轴部分19可以设置在联接基体部分11上,并且轴部分19可以由旋转轴2或4中的至少一个的轴向轴端部部分构成。同时,每个联接基体99可具有比凹部75的深度和凹部76的深度之和(即,凹陷部分77的深度)更小的在B方向上的厚度。
附图标记说明
1:轴联接机构
2,4:旋转轴
3,5:联接基体
6,7,8:旋转传递构件
9:弹性构件
10:联接装置

Claims (15)

1.一种轴联接机构,所述轴联接机构用于通过设置在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之间而联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轴,以便将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旋转传递到所述第二旋转轴,所述轴联接机构包括:旋转传递构件;以及弹性构件,其在轴向方向上叠置在所述旋转传递构件上,
其中,所述旋转传递构件包括:第一基体部分,其具有圆柱形的第一内周表面和第一外周表面;和至少一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它们在围绕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且从所述第一外周表面径向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弹性构件包括:第二基体部分,其在轴向方向上叠置在所述第一基体部分上且具有圆柱形的第二内周表面和第二外周表面;和至少一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它们分别在轴向方向上叠置在所述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上且从所述第二外周表面径向延伸,所述第二基体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具有比所述成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并且具有比在轴向方向上叠置在所述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上的所述第一径向伸出部分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更大的宽度,所述第二内周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内周表面的直径更小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联接机构,其中,所述旋转传递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并且所述弹性构件在轴向方向上插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之间,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均具有所述第一基体部分和所述成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所述第二基体部分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之间,具有比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之间,具有比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成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中的每一个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并且具有比在轴向方向上在两者间插置有所述第二径向伸出部分的所述第一径向伸出部分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更大的宽度,所述第二内周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内周表面的直径更小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联接机构,还包括:用于联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联接装置,其中,所述联接装置包括:第一联接构件,其一体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上,以便从所述第一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一个轴向端面朝所述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联接构件的远端处由所述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闩锁在所述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一个轴向端面处;和第二联接构件,其一体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上,以便从所述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另一个轴向端面朝所述第一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联接构件的远端处由所述第一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另一个轴向端面闩锁,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二内周表面中设有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在所述凹陷部分中分别装配有所述第一和第二联接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联接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联接构件中的每一个均具有:联接基体,所述联接基体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一体地设置,以便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联接基体装配在所述凹陷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内;和吊钩,所述吊钩一体地设置在所述联接基体的径向外表面上,并且由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的所述另一个轴向端面闩锁,所述联接基体中的每一个均具有比所述凹陷部分的深度更小的径向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联接机构,其中,所述凹陷部分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在所述第二内周表面处开放的第一凹部和与所述第一凹部连通的第二凹部,并且其中装配有所述联接基体中的对应的一个,并且所述联接基体中的每一个均具有比所述第一凹部的深度和所述第二凹部的深度之和更小的径向厚度或者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深度的厚度的径向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联接机构,其中,所述第二外周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外周表面的直径更大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联接机构,还包括:第一联接基体,其联接到所述第一旋转轴;和第二联接基体,其联接到所述第二旋转轴,
其中,所述第一联接基体具有第一联接基体部分和在轴向方向上从所述第一联接基体部分一体地伸出的第一轴向伸出部分,并且所述第二联接基体具有第二联接基体部分和在轴向方向上从所述第二联接基体部分一体地伸出的第二轴向伸出部分,并且所述第一联接基体和所述第二联接基体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轴,所述轴在轴向方向上从联接基体的一个轴向端面的中心部分延伸,并且行进通过由所述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内周表面限定的通孔和由所述弹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内周表面限定的通孔,
所述第一轴向伸出部分设置在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所述方向在相应的成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中的相邻者之间的一个间隙中以及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所述方向在相应的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所述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相邻者之间的一个间隙中,所述第二轴向伸出部分设置在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所述方向在相应的成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中的相邻者之间的另一个间隙中以及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所述方向在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所述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相邻者之间的另一个间隙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联接机构,其中,在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固定程度或更小的相对旋转中,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轴向伸出部分在其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的相应的侧表面处与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和所述相应的侧表面相对的所述第二径向伸出部分的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侧表面接触,调适成在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所述固定程度或更小的相对旋转中,与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与所述相应的侧表面相对的所述第一径向伸出部分的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侧表面不接触,并且调适成在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所述固定程度或更大的相对旋转中,与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与所述相应的侧表面相对的所述第一径向伸出部分的沿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侧表面变得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轴联接机构,其中,所述轴由轴部分构成,所述轴部分一体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联接基体和所述第二联接基体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轴向端面的中心部分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轴联接机构,其中,所述轴由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中的至少一个的轴向轴端部分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联接机构,其中,所述第二外周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外周表面的直径更大的直径。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联接机构,其中,所述第一轴向伸出部分和所述第二轴向伸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与所述第二外周表面接触的径向内表面。
13.用于在电动转向设备中使用的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联接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旋转轴适于联接到电动马达的输出旋转轴,并且所述第二旋转轴适于联接到机动车的转向轴。
14.一种轴联接机构,所述轴联接机构用于通过设置在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之间而联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轴,以便将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旋转传递到所述第二旋转轴,所述轴联接机构包括: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其联接到彼此;和弹性构件,其插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第一基体部分,其具有圆柱形的第一内周表面和第一外周表面;和至少一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其在围绕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且从所述第一外周表面径向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弹性构件包括:第二基体部分,其在轴向方向上插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之间且具有圆柱形的第二内周表面和第二外周表面;和至少一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它们在轴向方向上插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径向伸出部分之间且从所述第二外周表面径向延伸,所述第二基体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所述成对第二径向伸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均具有比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的所述成对第一径向伸出部分的刚度更小的刚度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并且具有比在轴向方向上在两者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径向伸出部分的所述第一径向伸出部分在围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更大的宽度,所述第二内周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内周表面的直径更小的直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轴联接机构,其中,所述第二外周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传递构件的所述第一外周表面的直径更大的直径。
CN201580031252.3A 2014-06-11 2015-05-27 用于电动转向设备的轴联接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6621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0984 2014-06-11
JP2014120984A JP6384134B2 (ja) 2014-06-11 2014-06-11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PCT/JP2015/002688 WO2015190054A1 (ja) 2014-06-11 2015-05-27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2162A true CN106662162A (zh) 2017-05-10
CN106662162B CN106662162B (zh) 2019-05-28

Family

ID=54833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125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662162B (zh) 2014-06-11 2015-05-27 用于电动转向设备的轴联接机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863482B2 (zh)
EP (1) EP3156679B1 (zh)
JP (1) JP6384134B2 (zh)
KR (1) KR101928485B1 (zh)
CN (1) CN106662162B (zh)
WO (1) WO201519005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1380A (zh) * 2015-11-20 2016-02-24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及其转向架的联轴节
CN107322843A (zh) * 2017-08-31 2017-11-07 重庆鲜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联轴器制造设备
CN110843901A (zh) * 2018-08-20 2020-02-28 株式会社万都 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装置
CN110871835A (zh) * 2018-09-03 2020-03-10 株式会社万都 转向系统的动力传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8124B2 (ja) * 2014-09-10 2018-02-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300780B2 (en) * 2015-01-07 2019-05-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upport structure for rotating shafts of vehicle
US10982721B2 (en) * 2016-10-13 2021-04-20 Nsk Ltd.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110494665B (zh) * 2017-03-30 2022-06-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US11396867B2 (en) * 2017-12-01 2022-07-26 Rencool Pty Ltd DC voltage air conditioning compressor drive unit
DE102018209236A1 (de) * 2018-06-11 2019-12-12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mit Feedback-Aktuator
CN109733472A (zh) * 2019-02-18 2019-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可自动装配对位的连接传动装置及电动转向泵
DE102019119128A1 (de) * 2019-07-15 2021-01-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enk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15182937B (zh) * 2022-07-18 2023-06-02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用于曲轴振动控制的变刚度叠片联轴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8682A (zh) * 2004-12-24 2008-02-20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转向装置的轴联接机构
US7699709B2 (en) * 2004-12-24 2010-04-20 Oiles Corporation Shaft coupling mechanism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2639892A (zh) * 2009-11-10 2012-08-15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联轴机构
CN102686898A (zh) * 2009-12-25 2012-09-19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联轴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00233B2 (ja) * 1985-03-22 1994-12-1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たわみ軸継手
GB9812844D0 (en) 1998-06-16 1998-08-12 Lucas Ind Plc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electrical power assisted steering
JP2004068943A (ja) * 2002-08-07 2004-03-04 Nok Corp 軸継手
JP4007159B2 (ja) 2002-10-30 2007-11-1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ジョイント
JP2004149070A (ja) 2002-10-31 2004-05-27 Koyo Seiko Co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ジョイント
JP4951568B2 (ja) 2008-03-28 2012-06-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機構
JP2010196863A (ja) * 2009-02-27 2010-09-09 Kayaba Ind Co Ltd 継手構造
JP5798946B2 (ja) 2012-02-24 2015-10-21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軸連結器
JP5892181B2 (ja) * 2012-11-06 2016-03-2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8682A (zh) * 2004-12-24 2008-02-20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转向装置的轴联接机构
US7699709B2 (en) * 2004-12-24 2010-04-20 Oiles Corporation Shaft coupling mechanism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2639892A (zh) * 2009-11-10 2012-08-15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联轴机构
CN102686898A (zh) * 2009-12-25 2012-09-19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联轴机构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1380A (zh) * 2015-11-20 2016-02-24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及其转向架的联轴节
CN107322843A (zh) * 2017-08-31 2017-11-07 重庆鲜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联轴器制造设备
CN107322843B (zh) * 2017-08-31 2023-10-03 重庆鲜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联轴器制造设备
CN110843901A (zh) * 2018-08-20 2020-02-28 株式会社万都 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装置
US11628879B2 (en) 2018-08-20 2023-04-18 Hl Mando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of steering system
CN110843901B (zh) * 2018-08-20 2023-08-04 汉拿万都株式会社 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装置
CN110871835A (zh) * 2018-09-03 2020-03-10 株式会社万都 转向系统的动力传动装置
US11530723B2 (en) 2018-09-03 2022-12-20 Hl Mando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of steer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63482B2 (en) 2018-01-09
JP2016001028A (ja) 2016-01-07
US20170114837A1 (en) 2017-04-27
KR101928485B1 (ko) 2018-12-12
CN106662162B (zh) 2019-05-28
EP3156679A1 (en) 2017-04-19
JP6384134B2 (ja) 2018-09-05
EP3156679B1 (en) 2019-03-20
KR20170016364A (ko) 2017-02-13
WO2015190054A1 (ja) 2015-12-17
EP3156679A4 (en) 2018-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62162A (zh) 用于电动转向设备的轴联接机构
US7883423B2 (en) Shaft coupling mechanism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EP1830090B1 (en) Shaft connection mechanism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102686898B (zh) 联轴机构
JP5169042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US20090143147A1 (en) Shaft Coupling Mechanism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5168972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CN107107730A (zh) 车辆的旋转轴的支承结构
CN107061545A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JP6653874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JP4992231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CN104246260B (zh) 轴连接机构
TWM283934U (en) Toque control mechanism for transmission shaft
JP5846229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JP6057611B2 (ja) 軸連結機構
JP5003637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JP5549708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US20050066768A1 (en) Turning drive apparatus for model, and slip gear apparatus
JP2562352B2 (ja) 軸方向運動および角度運動する差込み式噛み合い接手
JPS5912442Y2 (ja) 農機用プ−リ
JP2017067134A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