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05159A - 光纤连接构造、光纤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光纤连接构造、光纤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05159A
CN106605159A CN201580047963.XA CN201580047963A CN106605159A CN 106605159 A CN106605159 A CN 106605159A CN 201580047963 A CN201580047963 A CN 201580047963A CN 106605159 A CN106605159 A CN 1066051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matching parts
solid
rate matching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79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05159B (zh
Inventor
山口敬
松田贵治
泷泽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605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051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051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051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3Adjustment or alignment devices for alignment prior to splic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262Optical details of coupling light into, or out of, or between fibre ends, e.g. special fibre end shapes or associated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264Optical coupling means with optical elements between opposed fibre ends which perform a function other than beam splitt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 G02B6/3818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of a low-reflection-loss type
    • G02B6/382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of a low-reflection-loss type with index-matching medium between light 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33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 G02B6/3846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with fibre stub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33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 G02B6/3855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anchoring or fixing the fibre within the ferrule
    • G02B6/3858Clamping, i.e. with only elastic deform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2Optical fibres with cladding with or without a coating
    • G02B6/02042Multicore optical fib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6Semi-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the mechanical means keeping the fibres aligned allow for removal of the fib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纤连接构造、光纤连接器,该光纤连接构造在基座部件与盖部件之间把持固定第1光纤以及经由在第1光纤的前端面附属设置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而与第1光纤光连接的第2光纤,第2光纤的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抵接或者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离开地配置,固态折射率匹配件整体与第2光纤前端被配置于在基座部件与盖部件之间设置的液态折射率匹配剂中。

Description

光纤连接构造、光纤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光纤彼此光连接的光纤连接构造、光纤连接器。
本申请基于2014年9月11日申请的特愿2014-185447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可在现场容易地进行对光纤前端的组装作业的光连接器,存在所谓的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作为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以往公知有具有:被内插固定于套箍的短尺寸的光纤(裸光纤。以下,也称为内置光纤)、和被设置于与套箍的对接用的前端面相反的后侧的机械接头式的夹紧部的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图5)。
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的夹紧部具有:基座部件、盖部件、以及将上述盖部件朝向基座部件弹性施力的板簧。在夹紧部的基座部件与盖部件之间配置有内置光纤的后端部。在内置光纤后端能够对接连接从与套箍侧相反的后侧插入夹紧部的基座部件与盖部件之间的其他的光纤(例如光纤芯线。以下,也称为插入光纤)。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在夹紧部的基座部件与盖部件之间通过板簧的弹性把持固定内置光纤后端部与同内置光纤后端对接连接的插入光纤的前端部而被组装于插入光纤前端。
在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时,在内置光纤与插入光纤的对接连接部设置硅胶系润滑脂等液态的折射率匹配剂而实现连接损失的减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6(c))。
另外,也提出在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时,在内置光纤后端设置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透光性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经由固态折射率匹配件将抵接前端于该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的插入光纤与内置光纤光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7(a)、图7(b)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3731号公报
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的内置光纤的后端面(与露出于套箍的接合端面的前端相反的后端侧的端面)一般成为与内置光纤的光轴垂直的平坦面。另一方面,插入光纤在现场基于其前端部的被覆除去而引出裸光纤,进行了裸光纤前端的切割后,从后侧插入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的夹紧部而使裸光纤前端与内置光纤后端对接。插入光纤的裸光纤(以下,也称为插入侧裸光纤)的切割使用专用的切割器(切断机)进行,在裸光纤形成与其光轴垂直的平坦的镜面状的前端面。其中,存在未正确地进行现场的插入侧裸光纤的切割而在插入侧裸光纤前端形成有凹凸的情况。
在内置光纤与插入光纤的对接连接部设置液态折射率匹配剂的结构能够通过液态折射率匹配剂而埋入形成有凹凸的插入侧裸光纤前端与抵接了插入侧裸光纤前端的内置光纤后端面之间,其结果,能够减少连接损失。
但是,在该情况下,有时插入侧裸光纤前端的凹凸的凸部与内置光纤后端面外周的边缘部抵接而产生边缘部的缺口,成为内置光纤后端的机械特性劣化的原因。另外,存在由上述的缺口产生的碎片被夹在内置光纤与插入侧裸光纤之间而成为对接连接的障碍的可能性。
在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的内置光纤后端设置了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的结构能够使固态折射率匹配件作为缓冲层发挥功能。因此,上述结构通过利用固态折射率匹配件而埋入形成有凹凸的插入侧裸光纤前端与内置光纤后端面之间从而能够实现低损失的光连接。另外,作为缓冲层发挥功能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有效地有助于防止以插入侧裸光纤前端的凸部的抵接为起因的内置光纤后端面外周边缘部的缺口。
其中,在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的内置光纤后端设置了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的结构,若在插入侧裸光纤前端的特别是芯部(或者模场直径部分)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之间夹有空气则对连接损失有较大影响,无法进行光连接。因此,对于该结构而言,需要使插入侧裸光纤前端按压在固态折射率匹配件并可靠地紧贴。但是,维持插入侧裸光纤前端相对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的紧贴而在插入光纤前端组装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由于插入光纤1的未预期的拉动等,使插入侧裸光纤前端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离开从而不得不重新进行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实现由夹紧部内的光纤彼此的抵接引起的光纤的缺口的防止、和在夹紧部使光纤彼此光连接并把持固定的操作的效率提高的光纤连接构造、光纤连接器。
本发明的第1方式是一种光纤连接构造,在基座部件与盖部件之间把持固定有第1光纤以及经由在上述第1光纤的前端面附属设置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而与上述第1光纤光连接的第2光纤,上述第2光纤的前端被配置为,与上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抵接或从上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离开,上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整体与上述第2光纤前端被配置于在基座部件与盖部件之间设置的液态折射率匹配剂中。
本发明的第2方式在上述第1方式的光纤连接构造的基础上,上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被形成为部分球状,上述部分球状的顶部位于上述第1光纤前端的光轴上。
本发明的第3方式是一种光纤连接器,其具有:光纤固定部;第1光纤,其被固定于上述光纤固定部;夹紧部,其在基座部件与能够相对于上述基座部件开闭的盖部件之间对上述第1光纤的从上述光纤固定部延伸出的延伸部进行把持固定;固态折射率匹配件,其附属设置于上述第1光纤的延出部前端面;以及液态折射率匹配剂,其被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与上述盖部件之间并埋入上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构成为:插入上述夹紧部的基座部件与盖部件之间并在上述液态折射率匹配剂中将配置了前端的第2光纤能够经由上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而与上述第1光纤光连接。
本发明的第4方式在上述第3方式的光纤连接器的基础上,上述光纤固定部是内插固定有上述第1光纤的套箍,上述夹紧部的基座部件与上述套箍被一体地设置。
本发明的第5方式在上述第3或者第4方式的光纤连接器的基础上,上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被形成为部分球状,上述部分球状的顶部位于上述第1光纤前端的光轴上。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方式,通过被设置于第1光纤前端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能够防止第2光纤前端朝第1光纤前端的直接抵接并由直接抵接引起的第1光纤前端外周的缺口。
另外,对于在液态折射率匹配剂中配置有固态折射率匹配件和第2光纤前端的结构而言,即使第2光纤前端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隔离,也能够经由液态折射率匹配剂实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与第2光纤前端之间的光连接。因此,不一定需要使第2光纤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紧贴。其结果,能够实现在夹紧部使光纤彼此光连接并进行把持固定的作业的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纤连接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是对图1的光连接器的带夹紧部的套箍(光纤连接器)的构造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1的光连接器的带夹紧部的套箍(光纤连接器)的各元件的对置面并列配置,并示出其概略构造的说明图。
图4A是表示在图2的带夹紧部的套箍的夹紧部的截面(与调心槽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构造中,使插入部件挤进了元件间的状态的图。
图4B是表示在图2的带夹紧部的套箍的夹紧部的截面(与调心槽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构造中,从元件间拔出插入部件而将插入光纤(详细而言插入光纤的裸光纤)把持固定于元件间的状态。
图5A是表示被设置于图2的带夹紧部的套箍的基座部件(基座侧元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以及液态折射率匹配剂的附近的构造的图。
图5B是表示使插入光纤前端利用液态折射率匹配剂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抵接的状态的图。
图5C是表示使插入光纤前端利用液态折射率匹配剂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隔离配置的状态的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7是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例所使用的固定折射率匹配件的物性的优选的范围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表示作为相对于第1光纤光连接的第2光纤而使用的带空孔的光纤的截面(与光纤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构造的一个例子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光连接器10是将本发明的光纤连接器具体化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光连接器10具有将在套箍31的后侧(与前端的接合端面31a相反的一侧。图1中右侧)组装有夹紧部33的结构的带夹紧部的套箍30收纳于筒状的壳体20的结构。
如图1、图2所示,带夹紧部的套箍30具备:套箍31、在被形成于套箍31的光纤孔31b内插固定的光纤亦即内置光纤32(第1光纤)、以及夹紧部33而构成。
如图1、图3所示,内置光纤32具有向套箍31的后侧延出的部分。另外,如图3所示,在向内置光纤32的套箍31的后侧延出的部分的前端面(后端面32a)附属设置有由透光性的高分子材料构成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
以下,也将在后端面32a附属设置了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光纤(内置光纤32)称为带匹配件的光纤320。
如图1所示,带夹紧部的套箍30的夹紧部33对带匹配件的光纤320后端部、和经由带匹配件的光纤320后端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与内置光纤32光连接的其他的光纤1(第2光纤)的前端部进行把持固定而维持光纤1、32彼此的光连接状态。
带夹紧部的套箍30作为用于将光纤1、32彼此光连接的光纤连接器发挥功能。另外,将带夹紧部的套箍30收纳于壳体20的光连接器10也能够作为光纤连接器来对待。
图1、图2所例示的带夹紧部的套箍30的套箍31(套箍主体)是例如由氧化锆陶瓷、玻璃等构成的毛细管状的单纤芯用套箍。套箍31的光纤孔31b是贯通套箍31的内侧的贯通孔。
作为套箍31,能够使用例如SC型光连接器(SC型光连接器(JIS C 5973所规定的F04型光连接器。SC:Single fiber Coupling optical fiber connector(单光纤耦合光纤连接器))、MU型光连接器(JIS C 5973所规定的F14型光连接器。MU:Miniature-Unitcoupling optical fiber connector(微型单位耦合的光纤连接器))等单纤芯用光连接器所使用的套箍。
如图1、图3所示,内置光纤32(此处为裸光纤)具有与套箍31前端的对接接合用的接合端面31a对位的前端面。内置光纤32前端面与套箍31的接合端面31a都已完成了研磨。
内置光纤32通过基于粘合剂的粘合等将内插于光纤孔31b的部分固定设置于套箍31。
套箍31在带夹紧部的套箍30中作为对内置光纤32(第1光纤)进行固定的光纤固定部发挥功能。
如图1、图2所示,带夹紧部的套箍30的夹紧部33具有将由细长形状的基座侧元件35(基座部件)与沿着基座侧元件35延伸的盖侧元件36(盖部件)构成的对开构造的元件部331收纳保持于对金属板进行加工而成的以截面C形延伸的弹簧37的内侧的结构。弹簧37作为将盖侧元件36朝向基座侧元件35弹性施力的施力部件发挥功能。
夹紧部33的盖侧元件36由第1盖侧元件361、以及经由第1盖侧元件361而被配置于与套箍31以及凸缘部34相反的一侧(后侧)的第2盖侧元件362构成。以下,也将第1盖侧元件361称为前侧元件,将第2盖侧元件362称为后侧元件。
这些盖侧元件(前侧元件361以及后侧元件36)作为通过弹簧37的弹性将插入了盖侧元件与基座侧元件35之间的光纤1、32压入基座侧元件35的按压部件发挥功能。
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套箍31向后侧延出的部分亦即后侧延出部322插入夹紧部33的基座侧元件35与前侧元件361之间。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后端被配置于带夹紧部的套箍30前后方向(图1、图3中左右方向)上的与前侧元件361中央部对应的位置。
内置光纤32是从被配置于夹紧部33的基座侧元件35与前侧元件361之间的后端直至与套箍31的接合端面31a对位的前端面延伸的短尺寸的光纤。
如图3、图5A所示,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后端部埋入在夹紧部33的基座侧元件35的与前侧元件361对置的一侧设置的透光性的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例如硅胶系润滑脂)中。
带夹紧部的套箍30包括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和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
图1~图3所例示的夹紧部33的基座侧元件35是从外插固定于套箍31的后端部的环状的凸缘部34向后侧(图1、图3中右侧)延出的延出部。
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后侧延出部322被收纳于沿带夹紧部的套箍30前后方向延伸形成于基座侧元件35的与按压元件36对置的对置面35f的调心槽38a。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后侧延出部322通过内置光纤32的刚性能够维持朝调心槽38a的收纳状态。在调心槽38a收纳有内置光纤32的与其光轴垂直的截面(以下,也称为横截面)方向的一部分。内置光纤32的在其横截面方向上未被收纳于调心槽38a的部分从基座侧元件35向前侧元件361侧突出。
图3、图5A所示的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被附着设置于夹紧部33的基座侧元件35的带夹紧部的套箍30前后方向(图1、图3、图5A~图5C中左右方向)上的与前侧元件361中央部对应的位置。
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具有:与基座侧元件35的调心槽38a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方向等、连接器方向无关地常温(20±15℃)下相对于光连接器10的夹紧部32不流动而稳定地维持相对于基座侧元件35的附着状态的粘度。
在图3、图5A中,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在基座侧元件35的与前侧元件361对置的一侧堆积而设置。
如图3、图5A所示,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被整体埋入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也进入基座侧元件35的调心槽38a而埋入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整体,覆盖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后侧(图3、图5A~图5C中右侧)整体。另外,图3、图5A中,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不仅埋入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也埋入内置光纤32的后端部。
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在常温(20±15℃)下,能够与连接器方向无关地稳定维持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相对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附着状态。
如图1、图2所示,与内置光纤32光连接的光纤1从与套箍侧(前侧)相反的后侧插入带夹紧部的套箍30的夹紧部33的元件35、36之间。以下,也将光纤1称为插入光纤。
作为插入光纤1,可使用对光纤芯线、光纤素线之类的裸光纤涂敷(覆盖)树脂被覆件料的结构的被覆光纤。插入光纤1(被覆光纤)在除去前端部的覆盖而使裸光纤1a(以下,也称为插入侧裸光纤)露出的状态下,从壳体20的后侧(与套箍31的接合端面31a所处的前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插入带夹紧部的套箍30的夹紧部33的元件35、36之间。
插入夹紧部33的元件35、36之间的插入光纤1例如如图5B所示,使其前端(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抵接。使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抵接的插入光纤1经由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能够实现与内置光纤32的光连接。如图5B所示,插入光纤1的前端在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抵接。插入光纤1的前端在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抵接时成为埋入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的状态。
带夹紧部的套箍30的夹紧部33通过弹簧37的弹性在元件35、36间对带匹配件的光纤320后端部、和与内置光纤32光连接的插入光纤1的前端部进行把持固定,从而能够稳定维持内置光纤32与插入光纤1的光连接状态。带匹配件的光纤320后端部与插入侧裸光纤1a被把持固定于基座侧元件35与前侧元件361之间。
插入了夹紧部33的元件35、36间的插入光纤1的插入侧裸光纤1a插入基座侧元件35的调心槽38a(参照图3~图4B)。基座侧元件35的调心槽38a在通过弹簧37的弹性在元件35、36间对带匹配件的光纤320后端部、和与内置光纤32光连接的插入光纤1的前端部进行把持固定时,为了使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的光轴与内置光纤32后端的光轴高精度地对位,对带匹配件的光纤320后端部与插入侧裸光纤1a精密地进行定位调心。调心槽38a是以能够将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后侧延出部322与插入侧裸光纤1a对接连接的方式进行定位调心的槽。
另外,对于光连接器10的带夹紧部的套箍30而言,如图5C所示,使插入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的插入光纤1前端(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向后侧离开地配置,从而也能够实现插入光纤1与内置光纤32的光连接。该情况下(图5C所示的光纤连接构造的情况下),插入光纤1经由存在于插入光纤1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之间的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以及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与内置光纤32光连接。
图3、图5A所例示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被形成为覆盖内置光纤后端面32a整体的部分球状(局部球形的层状)。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突出尺寸最大的顶部位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光轴的假想延长上。
作为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也可以是沿着内置光纤后端面32a以大体均衡的厚度延伸而覆盖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层状。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被形成为,内置光纤后端面32a中的覆盖内置光纤32的芯部32c(或者模场直径)端面的部分的厚度成为覆盖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部分的最大厚度(或者整体均衡的厚度)。
此外,图5A中附图标记32d表示内置光纤32的包层部。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覆盖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芯部32c(或者模场直径)的部分的厚度D(参照图5A)优选为20~60μm(20μm以上,60μm以下),优选为20~50μm(20μm以上,50μm以下)。
对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厚度D,更具体而言,是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位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内置光纤32光轴的延长上的部分的带夹紧部的套箍30前后方向的尺寸。
此外,带夹紧部的套箍30前后方向与内置光纤32的后端面32a的光轴方向一致。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厚度D是指位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光轴延长上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覆盖厚度。
确保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覆盖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部分为20μm以上的厚度,有效地有助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缓冲性确保。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若厚度大于60μm,则通过其弹性变形,容易使插入光纤1产生无意中的挠曲。因此,优选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厚度为60μm以下。
如图5C所示,在使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向后侧离开地配置的插入光纤1与内置光纤32光连接的情况下,插入光纤1前端(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距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隔离距离L1(以下,也称为光纤端面间距离)优选最大为100~150μm。
光纤端面间距离L1是指暴露于插入光纤1的前端面1c(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面)的插入侧裸光纤1a的芯部1e与内置光纤32的芯部32c后端之间的隔离距离。更具体而言,光纤端面间距离L1是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的光轴位置与内置光纤32的后端面32a的光轴位置之间的距离。
此外,图5B、图5C中,附图标记1f表示插入侧裸光纤1a的包层部。
另外,在该情况下,插入光纤1前端(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之间的距离L2(参照图5C。以下,也称为匹配件光纤间距离)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下。
具体而言,匹配件光纤间距离L2是指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的光轴位置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顶部的位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内置光纤32光轴的延长上的点在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光轴方向上的隔离距离。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与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使用折射率相互相同的匹配剂。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以及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需要具有折射率匹配性。该情况下的折射率匹配性是指连接用透光性材料(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以及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的折射率与光纤(插入光纤1的裸光纤以及内置光纤)的折射率的接近的程度。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以及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的折射率只要接近光纤的折射率就未特别地限定,但从由菲涅尔反射的避免引起的传送损失的方面,优选其与光纤的折射率差为±0.1以内,进一步优选为±0.05以内。此外,在插入光纤1的裸光纤1a与内置光纤32的折射率相互不同的情况下,优选这些光纤的折射率的平均值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折射率之差处于上述范围内。
作为在内置光纤后端面32a设置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方法,未特别限定。
作为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例如也可以是使将液态高分子材料涂覆(包括印刷、喷涂、静电涂覆等)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涂膜固化的树脂膜、通过CVD法(化学气相蒸镀。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或者PVD法(物理气相蒸镀。PVD:Physical VaporDeposition)形成的蒸镀膜(树脂膜)等。
层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也可以将从薄膜基材(高分子薄膜)切出为适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尺寸的小片粘合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为了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朝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附属设置,例如也能够使用从形成有多个部分球状的部分的薄膜基材切出的部分球状的小片。
另外,基于静电涂覆等的液态高分子材料朝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涂覆能够对从薄膜基材切出的小片相对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精密的定位进行消除,并且也能够形成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
作为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材质,能够举出例如丙烯酸系、环氧类、乙烯系、硅胶系、橡胶系、聚氨酯系、甲基丙烯酸系、尼龙系、双酚系、二醇系、聚酰亚胺系、氟化环氧系、氟化丙烯酸系等高分子材料。
作为上述高分子薄膜,能够将由这样的高分子材料构成的粘着材料以薄片状使用,其中从耐环境性、粘合性方面考虑一般能够适当地使用硅胶系、丙烯酸系的粘着材料。
插入侧裸光纤1a、内置光纤32是石英系光纤。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是与石英系光纤相比硬度格外低的软质层。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在抵接了插入光纤1的裸光纤1a前端时,作为对由抵接产生的冲击力进行缓和而防止内置光纤32后端以及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的缺口等损伤的缓冲层发挥功能。
如图7所示,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邵氏硬度E(根据JIS K6253)优选为30~85(30以上、85以下)。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邵氏硬度E若过低(例如图7的区域R3内),则无法充分地得到由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的抵接引起的冲击力缓和效果。若邵氏硬度E为30以上,则能够防止冲击力。
若邵氏硬度E为30以上,则例如即使在由于调心槽19a内的光纤2、22端部的位置调整、温度、湿度的变动而在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施加了较大的力的情况下,也可充分地得到由入侧裸光纤1a前端朝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抵接而产生的冲击力缓和效果,从而能够防止内置光纤32后端以及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的缺口等损伤。
另外,若使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邵氏硬度E成为30以上,则能够防止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产生成为损失增加的原因的褶皱形成等的变形。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邵氏硬度E若过高(例如区域R4中),则在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1c存在凹凸的情况下(参照图5B、图5C等),相对于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的跟随变形不充分,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容易产生从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的模场直径部分隔离的地方。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若其邵氏硬度E为85以下,则能够相对于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产生充分的跟随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对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的模场直径部分(包括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的芯部1e)的紧贴。另外,邵氏硬度E85以下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跟随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变形并紧贴于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从而即使有温度、湿度的变动,也难以从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的模场直径部分离开,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持相对于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的模场直径部分的紧贴。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厚度D(参照图5A)优选大于10μm。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厚度D优选为20~60μm(20μm以上,60μm以下)。
如图7所示,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若过薄(例如区域R5),则无法充分地发挥由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朝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抵接而产生的冲击力缓和效果,但若厚度D为20μm以上,则能够充分地发挥作为对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朝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抵接时的冲击力进行缓和的缓冲层的功能。
另外,通过使厚度成为20μm以上,相对于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能够产生充分的跟随变形,有利于相对于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的紧贴。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若过厚(例如图7的区域R6),则按压了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变形变大,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相对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与其光轴垂直方向的位置、朝向难以稳定,从而存在相对于内置光纤32后端的调心精度降低的趋势。另外,若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过厚,则在将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按压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之后,由于作用于光连接器10的振动等外力、温度变化等,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相对于内置光纤32后端的位置(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光轴垂直方向的位置)、朝向、调心精度容易变动。
若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厚度D为20~60μm,则有利于保持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相对于内置光纤32后端的位置、朝向、调心精度的稳定性。
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相对于内置光纤32后端的位置、朝向的稳定性也受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硬度的影响。
图7中,若将连结邵氏硬度E85且厚度40μm的点P1与邵氏硬度E30且厚度60μm的点P2的直线设为直线LP,则与比直线LP厚度厚的一侧的区域(区域R7等)相比,对于包括直线LP而与其相比厚度薄的一侧的区域(区域R1等)而言,难以产生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相对于内置光纤32后端的位置、朝向的不稳定化。
对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而言,邵氏硬度E为30~85、厚度D为20~60μm以下,且能够适当地使用图7中除了区域R7之外的区域(区域R1)的邵氏硬度E以及厚度D的匹配件。即,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能够适当地使用处于由图7中(邵氏硬度E:30,厚度:20μm)、(邵氏硬度E:85,厚度:20μm)、(邵氏硬度E:85,厚度:40μm)、(邵氏硬度E:30,厚度:60μm)围起的范围内的匹配件。
在图7所示的区域R1内即邵氏硬度E为45以上、80以下的区域R2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适用于插入光纤1(具体而言,插入侧裸光纤1a)为带空孔的光纤1A(参照图8)的情况。
图8表示带空孔的光纤1A的与长边方向(光轴方向)垂直的截面构造的一个例子。如图8所示,带空孔的光纤1A是具有多个相对于导波方向连续的空孔1g的光纤。作为带空孔的光纤(Holey Fiber,HF),有空孔辅助光纤(Hole-Assisted Fiber,HAF)等。
图8所例示的带空孔的光纤1A具备芯部1h、和包围其周围的包层部1i,在包层部1i形成有多个空孔1g。多个空孔1g被均衡配置于芯部1i的周围。
在插入侧裸光纤1a为带空孔的光纤1A的情况下,由于带空孔的光纤1A前端朝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按压,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表面成为具有与空孔1g开口的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对应的凹凸的形状。即,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一部分进入在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开口的空孔1g,在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其结果,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难以相对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滑动,从而相对于内置光纤32后端的位置(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光轴垂直方向的位置)、朝向、调心精度稳定化。
在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硬度过低的情况下,即使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一部分进入在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开口的空孔1g,也不会有效地有助于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相对于内置光纤32后端的位置(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光轴垂直方向的位置)、朝向、调心精度的稳定化。
另一方面,在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硬度过高的情况下,难以使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一部分进入在插入侧裸光纤前端面1c开口的空孔1g,其结果,未有效地有助于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相对于内置光纤32后端的位置(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光轴垂直方向的位置)、朝向、调心精度的稳定化。
在插入侧裸光纤1a使用带空孔的光纤1A的情况下也不妨碍使用图7所示的区域R1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
其中,在插入侧裸光纤1a使用带空孔的光纤1A的情况下,本发明者的研究的结果,可知通过使用图7所示的区域R2(邵氏硬度E为45以上,80以下)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在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相对于内置光纤32后端的位置(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光轴垂直方向的位置)、朝向、调心精度的稳定化方面可得到特别好的效果。
此外,如图5A~图5C所示,内置光纤后端面32a除了与内置光纤32后端的光轴垂直的平坦面以外,也可以使用进行了PC研磨(PC:Physical Contact)的面。在进行了PC研磨的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情况下,适于图7所示的区域R1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使用。在该情况下,在插入侧裸光纤1a使用带空孔的光纤1A时,适于图7所示的区域R2(邵氏硬度E为45以上,80以下)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使用。
图1~图4B所例示的带夹紧部的套箍30的夹紧部33的基座侧元件35是与凸缘部34一体形成的塑料制或金属制的部件。其中,作为带夹紧部的套箍30,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嵌件成形、粘合固定、嵌合固定等将塑料制的基座侧元件35与金属制的凸缘部34一体化的结构。
如图1、图2所示,弹簧37被形成为使其延伸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细长形状。图1、图2所示的弹簧37通过被形成于长边方向(延伸方向)的中央部的狭缝37a,具有从狭缝37a向前侧(套箍31侧)的前侧弹簧部37b、和从狭缝37a向后侧的后侧弹簧部37c。
如图2所示,在弹簧37形成有遍及其长边方向全长延伸的侧部开口部37d。狭缝37a以从面临弹簧37的侧部开口部37d的两端朝向弹簧37中经由其内侧的元件部331而位于与侧部开口部37d相反位置的部分(背侧连续部37e)沿着弹簧37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两条。弹簧37的前侧弹簧部37b与后侧弹簧部37c仅经由被确保于两条狭缝37a间的背侧连续部37e连接,分别作为独立的弹簧发挥功能。
如图1、图2所示,构成盖侧元件36的两个元件(前侧元件361与后侧元件362)中的后侧元件362整体被收纳于弹簧37的后侧弹簧部37c的内侧而通过后侧弹簧部37c的弹性与基座侧元件35的后端部一并被保持。另一方面,前侧元件361被收纳于弹簧37的前侧弹簧部37b的内侧与后侧弹簧部37c的内侧,通过弹簧37的弹性与基座侧元件35一并被保持。
如图1、图2所示,以下将由插入光纤1的被覆件覆盖的部分称为被覆部1b。
如图1、图3所示,在基座侧元件35的对置面35f形成有由已叙述的调心槽38a、和用于收纳插入光纤1的被覆部1b而定位的被覆部收纳槽38b构成的光纤定位槽38。调心槽38a被形成于基座侧元件35的与对置面35f的前侧元件361对置的部分。被覆部收纳槽38b从调心槽38a后端朝后侧延伸形成。
能够从壳体20的后端开口部将插入光纤1送入并插入光纤定位槽38。通过该送入,能够将在插入光纤1预先引出的插入侧裸光纤1a朝调心槽38a插入。
调心槽38a以与贯通套箍31的光纤孔31b连续的方式从基座侧元件35的前端(图3中基座侧元件35的左端)沿着其延伸方向(长边方向)延伸形成。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后侧延出部322被收纳于调心槽38a。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后端(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被配置于调心槽38a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图示例中,从长边方向中央向前侧(套箍31侧)稍偏离的位置)。
被覆部收纳槽38b从调心槽38a的后端(与套箍31侧的前端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沿着基座侧元件35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至基座侧元件35的后端。
如图4A、图4B所示,图示例的调心槽38a是V槽,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圆槽(截面半圆状的槽)、U槽等。
如图3所示,被覆部收纳槽38b为了将比插入光纤1的裸光纤1a粗的被覆部1b收纳并定位,与调心槽38a相比使槽宽度以及深度变大。
如图1、图3所示,图示例的光连接器10的夹紧部33具有:在后侧元件362的对置面362f也形成有被覆部收纳槽38c的结构。被形成于后侧元件362的对置面362f的被覆部收纳槽38c被形成于基座侧元件35的与被覆部收纳槽38b对应的位置。
被覆部收纳槽38b、38c的前端部被形成为先端逐渐变细的锥状,从而能够将从夹紧部33后侧插入了光纤定位槽38的插入光纤1前端(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顺利地导入调心槽38a。
此外,作为夹紧部,能够使用在基座侧元件35的对置面、后侧元件362的对置面的一方或者双方形成有被覆部收纳槽的结构。夹紧部的元件35、352的被覆部收纳槽38b、38c均以在夹紧部33的后端开口的方式形成。被覆部收纳槽38b、38c是V槽,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圆槽(截面半圆状的槽)、U槽、方槽等。
如图4A所示,光连接器10的夹紧部33的一对元件35、36(基座侧元件35与盖侧元件36)间通过插入元件35、36间的板状的插入部件40稍微被压开,能够将插入光纤1的引出完毕的裸光纤1a以及被覆部1b从夹紧部33后侧插入(压入)光纤定位槽38。以下,将此时的夹紧部33的状态称为打开状态。另外,以下,也将使插入部件40挤进夹紧部33的一对元件35、36而成的光连接器10称为带插入部件的光连接器。
插入部件40抵抗夹紧部33的弹簧35的弹性而维持一对元件35、36间的打开状态。
如图4A所示,插入部件40以从弹簧37的侧部开口部37d挤进夹紧部33的一对元件35、36间的方式插入。另外,插入部件40插入对光连接器10的筒状的壳体20(参照图1)的壁厚部分进行贯通的插入部件插通孔(省略图示),使前端部40a(参照图4A)挤进夹紧部33的一对元件35、36间。
如图4A、图4B所示,插入部件40以未到达元件35的光纤定位槽38的插入深度插入夹紧部33的一对元件35、36间,因此不妨碍插入光纤1朝光纤定位槽38的插入作业。
如图2所示,插入部件40与盖侧元件36的两个元件(前侧元件361与后侧元件362)对应,分别插入前侧元件361与基座侧元件35之间以及后侧元件362与基座侧元件35之间。换句话说,插入部件40与盖侧元件36的两个元件361、362对应,在带夹紧部的套箍30的前后方向(图1左右方向)上相互不同位置且在夹紧部33的一对元件35、36间共计插入两个。
图2中,对插入前侧元件361与基座侧元件35之间的插入部件40标注附图标记41,对插入后侧元件362与基座侧元件35之间的插入部件4标注附图标记42。
如图2所示,在带夹紧部的套箍的夹紧部33的元件35、36形成有供插入部件40的前端部40a以能够插脱的方式插入的插入用凹处35a、36a。插入用凹处35a、36a在前侧元件361的对置面361f以及基座侧元件35的对置面35f的相互对应的位置与后侧元件362的对置面362f以及基座侧元件35的对置面35f的相互对应的位置,从元件35、36的对置面凹陷而形成。在带夹紧部的套箍30的夹紧部33的元件部331,被形成于元件35、36的对置面的相互对应的位置的一对插入用凹处35a、36a被形成于带夹紧部的套箍30前后方向的两个位置。
如图4A、图4B所示,各插入用凹处35a、36a从面临弹簧37的侧部开口部37d的元件35、36侧面朝向光纤定位槽38延伸形成,分别在面临弹簧37的侧部开口部37d的元件35、36侧面开口。各插入用凹处35a、36a以为到达光纤定位槽38的方式设定从面临弹簧37的侧部开口部37d的元件35、36侧面的延伸尺寸。
两个插入部件41、42分别以能够插脱的方式插入元件35、36的对置面的相互对应的位置的一对插入用凹处35a、36a。
插入部件40在与前端部40a相反的基端侧具有向壳体20(参照图1)的外侧突出的部分,能够将该部分作为用于将插入部件40从光连接器10拔出的拔除操作用的拔除操作部而使用。
夹紧部33的元件35、36间通过插入部件40对元件35、36间的插脱(详细而言插入部件40朝一对插入用凹处35a、36a的插脱)能够开闭。
作为插入部件40能够抵抗夹紧部33的弹簧35的弹性而维持一对元件35、36间的打开状态,并且只要是能够进行从一对元件35、36间的拔除操作的结构即可,不限定于上述那样的板状,例如也可以是柔软的片状或者杆状。
光连接器10是现场组装式光连接器。
为了将光连接器10安装(组装)于插入光纤1的前端部,如图2、图4A所示,通过挤进元件35、36间的插入部件40使夹紧部33成为打开状态(即带插入部件的光连接器的状态)。而且,将引出裸光纤1a完毕的插入光纤1从壳体20的后端开口部朝夹紧部33的元件部331的光纤定位槽38送入,将插入侧裸光纤1a朝调心槽38a插入。
通过插入侧裸光纤1a朝调心槽38a插入,将光纤1a的前端插入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
在将插入光纤1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后端对接连接的情况下,通过从插入光纤1的夹紧部33后侧的压入将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按压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后端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而且,通过从插入光纤1的夹紧部33后侧的压入力来保持维持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相对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对接状态,将挤进夹紧部33的元件35、36间的插入部件40全部拔除(参照图4B)。
由此,可得到插入光纤1的插入光纤定位槽38的部分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后侧延出部322在相互光连接状态下,通过夹紧部33的弹簧35的弹性被把持固定于夹紧部33的元件35、36间的光纤连接构造。另外,其结果,通过限制插入光纤1从夹紧部33拔出,能够在插入光纤1的前端部安装(组装)光连接器10。
针对夹紧部,以下,将插入光纤1的插入光纤定位槽38的部分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后侧延出部322把持固定于一对元件35、36间的状态称为光纤把持状态。
插入光纤1在现场进行其前端部的被覆除去(裸光纤1a的引出)以及切割后插入光纤定位槽38。
将插入光纤1的裸光纤1a的引出长L(参照图1)设定为,在以使裸光纤1a前端达到与内置光纤32光连接的所期望位置的长度将插入光纤1朝光纤定位槽38送入时,将裸光纤1a收纳于光纤定位槽38的调心槽38a,将被覆部1b收纳于光纤定位槽38的被覆部收纳槽38b、38c。因此,在使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达到相对于内置光纤32的所期望位置后,在从夹紧部33拔除插入部件40而使夹紧部33成为光纤把持状态时,插入侧裸光纤1a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后侧延出部322共同被把持固定于前侧元件361与基座侧元件35之间,插入光纤被覆部1b被把持固定于后侧元件362与基座侧元件35之间。
盖侧元件36的与基座侧元件35的对置面351对面的对置面(此处前侧元件361的对置面361f。参照图3)的与调心槽38a对面的部分是确保了较高的平面度的平坦面。在从打开状态的夹紧部33拔除插入部件40时,插入侧裸光纤1a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后侧延出部322通过夹紧部33的弹簧35的弹性被按压于调心槽38a,通过调心槽38a而精密地定位(调心)。其结果,插入侧裸光纤1a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后侧延出部322在相互光连接的状态下被把持固定于前侧元件361与基座侧元件35之间。
作为插入光纤1,使用裸光纤1a外径与内置光纤32外径相同的光纤。
此外,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例如在内置光纤32的后端面32a与内置光纤32侧面(圆周面)之间形成有倒角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内置光纤后端面32a以外也设置倒角部。其中,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未设置于内置光纤32侧面。另外,设置于比内置光纤32侧面更靠后侧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设置范围限定于内置光纤32侧面的假想延长的范围内。
如图5B所示,也存在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1c不平坦而存在凹凸的情况。
图5B示出在前端面1c存在凹凸的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在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抵接的状态。
图5B中,即使在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1c存在凹凸,作为缓冲层发挥功能的软质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埋入内置光纤32以及插入侧裸光纤1a的芯部32c、1e(或者模场直径部分)彼此之间,由此能够实现低损失的光连接。
另外,例如,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不埋入存在于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1c的芯部1e(或者模场直径部分)的凹部,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外表面存在从凹部内面离开的位置的情况下,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埋入凹部内面与从凹部内面离开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外表面之间。因此,该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低损失的光连接。
一般裸光纤的切割在裸光纤侧面形成了劈开用的初始伤后,使裸光纤从初始伤劈开。
在裸光纤形成了存在凹凸的切割面(劈开面)时,存在容易在切割面外周部形成有从切割面的与光纤光轴垂直的假想平面的突出尺寸大的凸部1d的趋势。
另外,凸部的从裸光纤的切割面的与光纤光轴垂直的假想平面的突出尺寸最大为20μm左右。
对于图5B所示的插入侧裸光纤1a而言,在前端面1c(切割面)外周部形成有前端面1c的多个凸部中的从前端面1c的与裸光纤1a光轴垂直的假想平面的突出尺寸最大的凸部1d。
如图5B所示,被设置于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伴随着若干的弹性变形而与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1c的包含芯部1e(或者模场直径部分)的中央部区域抵接。但是,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不与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1c外周部抵接。因此,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避免与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外周部的凸部1d的接触或者仅被按压于凸部1d的位于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1c中央部一侧的部分。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能够避免埋入图5B所示的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外周部的凸部1d整体。
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例如与以均匀的厚度覆盖内置光纤后端面32a整体的层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相比,在朝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1c的包含芯部1e(或者模场直径部分)的中央部区域的抵接、紧贴这方面有利。
另外,如已叙述的那样,使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覆盖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芯部32c(或者模场直径)的部分的厚度成为20~50μm(20μm以上,50μm以下),从而能够使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1c外周部的凸部1d与内置光纤32抵接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对于更可靠地避免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1c外周部的凸部1d与内置光纤32抵接的方面而言,优选使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覆盖内置光纤后端面32a的芯部32c(或者模场直径)的部分的厚度成为30μm以上。
即使假设插入光纤1前端的凸部1d与内置光纤32后端抵接而在插入光纤1以及内置光纤32的至少一方产生缺口,插入光纤1前端的凸部1d相对于内置光纤32后端的抵接位置位于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与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的接合界面偏离的场所,因此难以产生由缺口产生的碎片被夹在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与插入侧裸光纤1前端之间之类的故障。
如已叙述的那样,插入侧裸光纤1a在将光纤1a的前端配置于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向其后侧离开的位置的情况下(参照图5C),也能够进行与内置光纤32的光连接。
如图5B所示,对于使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在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后端(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对接连接的光连接器10的组装而言,如已叙述的那样,通过来自插入光纤1的夹紧部33后侧的压入力维持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的相对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抵接状态,通过插入部件40的拔除使打开状态的夹紧部33成为光纤把持状态。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而言,在作业中,即使由于插入光纤1的未预期的拉动等,而导致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朝后侧离开(图5C的状态),也可将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埋入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之间。因此,经由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之间的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能够确保插入光纤1(具体而言插入侧裸光纤1a)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之间的光连接。
光连接器10在朝插入光纤1的组装作业中,即使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朝后侧离开,也不需要重新进行作业。
光连接器10以及带夹紧部的套箍30确保插入光纤1(具体而言插入侧裸光纤1a)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之间的光连接,从而可高效地进行组装于插入光纤1前端部的作业。
另外,对于光连接器10以及带夹紧部的套箍30而言,在插入光纤1(具体而言插入侧裸光纤1a)相对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对接连接、这些光纤1、320被夹紧部33的把持固定的结束后,即使由于某些原因(例如插入光纤1的未预期的拉动等),导致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朝后侧离开,也能够维持插入光纤1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光连接状态。
光连接器10以及带夹紧部的套箍30长期能够稳定维持插入光纤1与带匹配件的光纤320的光连接状态,从而能够提高长期可靠性。
如图5A~图5C所示,带匹配件的光纤320后端的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在由于插入光纤1朝光纤定位槽38的送入(前进)而接近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时,能够使伴随着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的接近的、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从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之间的移动顺利。
伴随着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朝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接近,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通过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从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之间被推出而移动。位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顶部附近的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能够沿着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外表面朝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顶部附近离开的场所顺利地移动。这继续至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抵接之前。
因此,对于在带匹配件的光纤320后端使用了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结构而言,例如在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抵接之前,由于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的伴随着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的前进的移动,能够将在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顶部附近存在于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的异物、气泡与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共同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顶部附近与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之间排除。
另外,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在顶部与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1c的芯部1e(或者模场直径部分)抵接后,伴随着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进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且扩大相对于插入侧裸光纤1a的前端面1c的抵接范围。其结果,在带匹配件的光纤320后端使用了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结构有效地有助于防止、抑制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与同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抵接的插入侧裸光纤1a前端之间进入异物、气泡。
(其他的实施方式)
图6A、图6B表示本发明的他的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器70。
如图6A、图6B所示,光纤连接器70是所谓的机械接头。
光纤连接器70是将细长形状的基座侧元件71(基座部件)、以及沿着该基座侧元件71长边方向以一列排列设置的三个盖侧元件81、82、83(盖部件)收纳保持于将金属板加工而成的以截面C形延伸的弹簧76的内侧的结构。弹簧76作为将盖侧元件81、82、83朝向基座侧元件35进行弹性施力的施力部件发挥功能。
图6B所示的三个盖侧元件81、82、83分别作为通过弹簧76的弹性将被配置于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的光纤(后述的带匹配件的光纤720、第2光纤73)压入基座侧元件71的按压部件发挥功能。
以下,也将盖侧元件81、82、83称为按压元件。
如图6B所示,光纤连接器70例如通过将使相互的前端彼此对接的光纤720、73把持固定于按压元件81、82、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能够维持光纤720、73彼此的光连接状态。光纤720、73使其前端在三个按压元件81、82、83中的位于其排列的中央的第2按压元件82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以相互能够光连接的方式配置,从而相互光连接。
如图6A、图6B示出在三个按压元件81、82、83中的位于其排列的片端的第1按压元件81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对光纤72(以下,也称为第1光纤)的前端部进行了把持固定的状态。第1按压元件81利用弹簧76的弹性在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对第1光纤72进行把持固定。
在被配置于第1按压元件81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的第1光纤72的前端附属设置有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图6B所例示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被形成为部分球状。
以下,也将在光纤(第1光纤72)前端附属设置有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光纤称为带匹配件的光纤720。
图6B中,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前端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配置于三个按压元件81、82、83中的位于这些的排列的中央的第2按压元件82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另外,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前端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全体埋入附着于基座侧元件71的与第2按压元件82对置的一侧而设置的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堆积于基座侧元件71的与第2按压元件82对置的部分而设置。
三个按压元件81~83通过插入部件40朝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的插脱,能够相对于基座侧元件71分别独立地开闭。
图6A中,对插入第1按压元件81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的插入部件40标注附图标记411,对插入第2按压元件82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的插入部件40标注附图标记412,对插入第3按压元件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的插入部件40标注附图标记413。
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在使用插入部件41、42而使第1、第2按压元件81、82相对于基座侧元件71打开的状态下,能够在第1、第2按压元件81、82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插脱。
与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光连接的第2光纤73(其他的光纤。以下也称为插入光纤)的前端部被配置于第2、第3按压元件82、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第2光纤73在使用插入部件42、43而使第2、第3按压元件82、83相对于基座侧元件71打开的状态下,能够在第2、第3按压元件82、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插脱。
图6A、图6B中,第1光纤72以及第2光纤73具体而言是单纤芯的光纤芯线、光纤素线之类的被覆光纤。
第1光纤72以及第2光纤73在除去前端部的被覆件而引出裸光纤72a、73a的状态下被插入基座侧元件71与按压元件81~83之间。
在第1光纤72以及第2光纤73的前端部引出的裸光纤72a、73a被配置于光纤连接器70的第2按压元件82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在光纤连接器70的第1按压元件81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配置有第1光纤72的裸光纤72a由被覆件覆盖的部分亦即被覆部72b。在光纤连接器70的第3按压元件81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配置有第2光纤73的裸光纤73a由被覆件覆盖的部分亦即被覆部73b。
另外,带匹配件的光纤720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具体而言附属设置于在第1光纤72前端部引出的裸光纤72a的前端面。
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以距裸光纤72a前端面的突出尺寸最大的部分亦即顶部位于裸光纤72a的前端面的光轴上的方式被设置于裸光纤72a前端。
如图6A、图6B所示,光纤连接器70将基座侧元件71长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延伸,作为整体形成为细长形状。
如图6B所示,在基座侧元件71的与第2按压元件82对置的面沿连接器长边方向延伸形成有调心槽75。
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前端部的裸光纤72a以及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被收纳于调心槽75。在插入光纤73引出的裸光纤73a收纳于调心槽75而使前端与带匹配件的光纤72前端(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抵接。调心槽75能够使插入光纤73的裸光纤73a以相对于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前端能够对接连接的方式进行定位调心。
作为使用光纤连接器70而在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光连接第2光纤73的方法(光纤连接部的组装方法),能够例示出以下三种(第1~第3方法)。
第1方法中,使用将插入第1、第2按压元件81、82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的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前端部把持固定于第1按压元件81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的光纤连接器70(带尾纤的连接器70A)。另外,带尾纤的连接器70A如图6B所示,具有使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前端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整体埋入在基座侧元件71附属设置的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的结构。带尾纤的连接器70A包括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和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
第1方法(光纤连接部的组装方法)中,在带尾纤的连接器70A的基座侧元件71与使用插入部件42、43而相对于基座侧元件71打开的第2、第3按压元件82、83之间插入第2光纤73,使第2光纤73的前端与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前端(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抵接。第2光纤73使其前端在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与带匹配件的光纤72前端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抵接。接下来,保持上述抵接状态,将插入部件40从第2按压元件82以及第3按压元件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拔除。
由此,能够在第2按压元件82以及第3按压元件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把持固定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前端部的裸光纤72a以及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与插入光纤73前端部的裸光纤73a。其结果,光纤连接器70能够实现维持了带匹配件的光纤720与插入光纤73的光连接状态的光纤连接构造。
插入光纤73经由带匹配件的光纤72前端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与第1光纤72光连接。
第1方法中,带尾纤的连接器70A的第1按压元件81与基座侧元件71维持第1光纤72的把持固定。
如图6A、图6B所示,光纤连接器70的弹簧76被形成为使连接器长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而延伸的细长形状。弹簧76通过被形成于其长边方向两个位置的狭缝76a,划分为分别作为将盖侧元件(按压元件)朝向基座侧元件71进行弹性施力的弹簧发挥功能的三个区域(个别弹簧区域)。狭缝76a分别从面临弹簧76的与其长边方向垂直的C形横截面的开口部的两端沿弹簧76周向延伸而形成。弹簧76的三个个别弹簧区域与三个盖侧元件81、82、83对应而被确保。三个盖侧元件81、82、83能够分别独立地相对于基座侧元件71开闭。
因此,带尾纤的连接器70A的第1按压元件81不受到第2、第3按压元件82、83相对于基座侧元件71的开闭的影响,而能够稳定维持在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把持固定第1光纤72的状态。
带尾纤的连接器70A的其连接器长边方向(光纤连接器70长边方向)上从第2按压元件82向第1按压元件81侧的部分作为对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具体而言第1光纤72)进行把持固定的光纤固定部74发挥功能。具体而言,图6A、图6B所示的带尾纤的连接器70A的光纤固定部74对第1光纤72的被覆部72b进行把持固定。
带匹配件的光纤720的被光纤固定部74把持的部分相对于基座侧元件71被固定。
另外,连接器长边方向上从光纤连接器70的光纤固定部74向第2按压元件82侧的部分作为能够将插入光纤73前端部与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前端部的裸光纤72a以及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一起把持固定的夹紧部77发挥功能。
第2方法中,使用在光纤连接器70仅追加了带匹配件的光纤720以及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参照图6B)中的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的结构的连接器(以下,也称为带液态匹配剂的连接器)。
带液态匹配剂的连接器具有从已叙述的带尾纤的连接器70A仅省略了带匹配件的光纤720的结构。
第2方法中,例如在通过插入部件411、412、413的插入使带液态匹配剂的连接器的盖侧元件81、82、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成为打开的状态下,从连接器长边方向两侧将光纤720、73插入盖侧元件81、82、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而且,在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带匹配件的光纤720前端抵接第2光纤73前端。接下来,从光纤连接器70拔除插入部件411、412、413,在盖侧元件81、82、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把持固定光纤720、73。
此外,第2方法中的光纤720、73的朝盖侧元件81、82、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的插入,把持固定的顺序不限定于上述。
光纤720、73也可以例如首先针对第2光纤73,结束了朝盖侧元件81、82、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的插入、把持固定之后,进行带匹配件的光纤720朝盖侧元件81、82、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的插入、把持固定。
第3方法中,使用未设置带匹配件的光纤720以及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参照图6B)的光纤连接器70。
第3方法中,首先,通过插入部件411、412、413的插入使光纤连接器70的盖侧元件81、82、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成为打开的状态下,从连接器长边方向两侧插入盖侧元件81、82、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的光纤720、73成为相互抵接的状态。接下来,在光纤720、73彼此的抵接的位置处填充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参照图6B),将带匹配件的光纤72前端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整体与第2光纤73前端(裸光纤73a前端)埋入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
接下来,从光纤连接器70拔除插入部件411、412、413,在盖侧元件81、82、83与基座侧元件71之间把持固定光纤720、73。
在第1~第3方法中,第2光纤73即使成为其前端在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中从带匹配件的光纤72前端离开配置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第2光纤73与第1光纤72经由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23以及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而光连接。
插入光纤73前端(裸光纤73a前端)与第1光纤72前端(裸光纤72a前端)之间的距离优选与已叙述的光连接器10的光纤端面间距离L1(参照图5C)相同。
另外,插入光纤73前端(裸光纤73a前端)与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之间的距离优选与已叙述的光连接器10的匹配件光纤间距离L2(参照图5C)相同。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与第1光纤72前端(裸光纤72a前端)之间的距离(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厚度)优选与已叙述的光连接器10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的厚度D相同。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
在图3、图5A~图5C中,作为内置光纤32,使用形成了与后端的光轴垂直的后端面32a(后侧延出部322的前端面。以下,也称为垂直后端面)的光纤。图6B所示的第1光纤的后端面也与第1光纤的中央的光轴垂直地形成。
以下,将使用光连接器的内置光纤、机械接头(例如图6A、图6B所示的光纤连接器)与第2光纤光连接的第1光纤之类的安装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的光纤称为匹配件附属设置对象光纤。安装有匹配件附属设置对象光纤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的前端面例如也可以是相对于与中央的内置光纤光轴垂直的假想垂直面以7~9度左右倾斜的倾斜面(平坦面。以下,也称为倾斜前端面)。
在倾斜前端面附属设置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的情况下,部分球状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在倾斜前端面,其顶部设置在位于倾斜前端面的与匹配件附属设置对象光纤光轴位置正交的直线上的凸形。其中,该情况下,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相对于匹配件附属设置对象光纤前端面的厚度D是指位于匹配件附属设置对象光纤前端面中央的光轴的延长上的覆盖厚度。
与匹配件附属设置对象光纤光连接的第2光纤的前端面在匹配件附属设置对象光纤前端面为垂直后端面或者被PC研磨了的部分球面状的情况下,与其中央的插入侧裸光纤光轴垂直地形成。另外,在匹配件附属设置对象光纤前端面为倾斜前端面的情况下,第2光纤的前端面优选成为以相对于与匹配件附属设置对象光纤的倾斜前端面的中央的光轴垂直的假想垂直面的倾斜角度大体一致的倾斜角度,相对于与第2光纤前端的光轴垂直的假想面而倾斜的平坦的倾斜面。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能够与匹配件附属设置对象光纤的前端面的结构无关而适当地使用图7所示的区域R1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另外,在第2光纤使用带空孔的光纤1A时,能够与匹配件附属设置对象光纤前端面的结构无关而适当地使用图7所示的区域R2(邵氏硬度E为45以上、80以下)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1。
作为光纤连接器的光纤固定部,只要能够使第1光纤相对于基座部件固定即可,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内容。
带夹紧部的套箍的夹紧部的元件部不限定于如上述那样,由在套箍31固定的基座侧元件35、以及由前侧元件361、后侧元件362两个部件构成的盖侧元件36构成的部件,作为盖侧元件也能够使用由一个部件构成的结构。
另外,不限定于调心槽被形成于基座侧元件的结构,也能够使用在盖侧元件形成有调心槽的结构。
作为收纳带夹紧部的套箍的光连接器的壳体未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在与SC型光连接器、所谓的SC2形光连接器(从SC型光连接器省略抓手的部件)、MU型光连接器相同的壳体形成插入部件插通孔的结构等。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预先在元件间插入有插入部件并使元件间成为打开状态的结构的光连接器(带插入部件的光连接器),但作为光连接器并不局限于此,能够使用在未在带夹紧部的套箍的夹紧部的元件间插入有插入部件而进行插入光纤朝元件间的插入作业时,可进行在元件间插入插入部件而使元件间成为打开状态的作业的结构。
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通过上述内容进行了说明,但这些是本发明的例示的内容,应该理解为不限定本发明。能够不从本发明的范围脱离地进行追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的变更。因此,本发明未被上述的说明限定,而通过技术方案的范围来限制。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第2光纤(插入光纤);1A…第2光纤(插入光纤、带空孔的光纤);10…光纤连接器(光连接器);20…壳体;30…带夹紧部的套箍;31…光纤固定部(套箍);31a…接合端面;31b…光纤孔;32…第1光纤(内置光纤);32a…前端面(后端面);320…带匹配件的光纤;321…固态折射率匹配件;323…液态折射率匹配剂;33…夹紧部;35…基座部件(基座侧元件);35f…对置面;36…盖部件(盖侧元件);361…盖部件(盖侧元件、前侧元件);361f…对置面;362…盖部件(盖侧元件、后侧元件);362f…对置面;37…弹簧;38a…调心部(调心槽);40、41、42…插入部件;70…光纤连接器(机械接头);71…基座部件(基座侧元件);72…第1光纤;720…带匹配件的光纤;73…第2光纤(插入光纤);74…光纤固定部;77…夹紧部;81…盖部件(第1按压元件);82…盖部件(第2按压元件);83…盖部件(第3按压元件)。

Claims (5)

1.一种光纤连接构造,
在基座部件与盖部件之间把持固定有第1光纤及第2光纤,该第2光纤经由在所述第1光纤的前端面附属设置的固态折射率匹配件而与所述第1光纤光连接,
所述第2光纤的前端被配置为,与所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抵接或从所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离开,
所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整体与所述第2光纤前端被配置于在基座部件与盖部件之间设置的液态折射率匹配剂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被形成为部分球状,所述部分球状的顶部位于所述第1光纤前端的光轴上。
3.一种光纤连接器,其具有:
光纤固定部;
第1光纤,其被固定于所述光纤固定部;
夹紧部,其在基座部件与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开闭的盖部件之间对所述第1光纤的从所述光纤固定部延伸出的延伸部进行把持固定;
固态折射率匹配件,其被附属设置于所述第1光纤的延伸部前端面;以及
液态折射率匹配剂,其被设置于所述基座部件与所述盖部件之间并埋入所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
构成为:插入所述夹紧部的基座部件与盖部件之间并在所述液态折射率匹配剂中将配置了前端的第2光纤能够经由所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而与所述第1光纤光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中,
所述光纤固定部是内插固定有所述第1光纤的套箍,
所述夹紧部的基座部件与所述套箍被一体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中,
所述固态折射率匹配件被形成为部分球状,所述部分球状的顶部位于所述第1光纤前端的光轴上。
CN201580047963.XA 2014-09-11 2015-08-19 光纤连接构造、光纤连接器 Active CN1066051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5447A JP6383617B2 (ja) 2014-09-11 2014-09-11 光ファイバ接続構造、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JP2014-185447 2014-09-11
PCT/JP2015/073207 WO2016039096A1 (ja) 2014-09-11 2015-08-19 光ファイバ接続構造、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05159A true CN106605159A (zh) 2017-04-26
CN106605159B CN106605159B (zh) 2019-04-02

Family

ID=55454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7963.XA Active CN106605159B (zh) 2014-09-11 2015-08-19 光纤连接构造、光纤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568683B2 (zh)
EP (1) EP3196683A4 (zh)
JP (1) JP6383617B2 (zh)
CN (1) CN106605159B (zh)
AU (1) AU2015313404B2 (zh)
CA (1) CA2959467C (zh)
MY (1) MY182913A (zh)
TW (1) TWI579608B (zh)
WO (1) WO20160390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10854B2 (en) * 2014-01-20 2017-11-07 Kyocera Corporation Optical fiber holding component, receptacle-equipped pigtail, patch cord, and optical module
CN106104338B (zh) * 2014-03-17 2018-09-25 株式会社藤仓 光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光连接器以及光纤插入装置
JP6057940B2 (ja) * 2014-04-01 2017-01-1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JP5927229B2 (ja) * 2014-04-22 2016-06-0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受け側光ファイバ付き光ファイバ接続構造体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WO2021262673A1 (en) * 2020-06-24 2021-12-30 Precision Optics Corporation, Inc. Method for treating the end of an optical fiber bundle to reduce light reflection, an optical fiber bundle and an optical fiber with the treated end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09A (zh) * 1991-08-29 1993-03-10 明尼苏达州采矿制造公司 光纤接续装置
JP2000121863A (ja) * 1998-10-20 2000-04-2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部、光ファイバ心線接続部及び光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心線
JP2007225722A (ja) * 2006-02-21 2007-09-06 Hitachi Cable Ltd 光コネクタ
US7376315B2 (en) * 2003-07-01 2008-05-20 Hitachi Cable, Ltd. Optical fiber, optical fiber connecting method, and optical connector
CN101210981A (zh) * 2006-12-27 2008-07-02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光连接器
CN102308237A (zh) * 2009-02-12 2012-01-04 株式会社藤仓 光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38919B1 (fr) * 1983-01-05 1987-01-09 Telecommunications Sa Dispositif de raccordement rapide des extremites de fibres optiques
DE3482500D1 (de) * 1983-03-11 1990-07-19 Alliance Tech Ind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optischer fasern.
JPS6338905A (ja) * 1986-08-04 1988-02-19 Toray Ind Inc コ−テイング被膜を有する光フアイバ−
DE69009688T2 (de) * 1989-11-20 1994-10-06 At & T Corp Anordnung zum Spleissen von Lichtwellenleitern.
JP3154230B2 (ja) * 1997-07-11 2001-04-09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US6985666B2 (en) 2001-02-28 2006-01-10 Asahi Glass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coupling plastic optical fibers
US20030185520A1 (en) * 2002-03-26 2003-10-02 Bookbinder Dana 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optical fibers
US7314317B2 (en) * 2004-03-25 2008-01-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method
US7393143B2 (en) 2006-02-21 2008-07-01 Hitachi Cable, Ltd. Opt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optical fibers
JP4915243B2 (ja) * 2007-01-15 2012-04-1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
JP2009122451A (ja) * 2007-11-15 2009-06-04 Hitachi Chem Co Ltd 光学接続構造
JP5297025B2 (ja) * 2007-11-20 2013-09-2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及び該光コネクタの被覆付き光ファイバへの装着方法
US7903912B2 (en) * 2008-03-10 2011-03-08 Hitachi Cable, Ltd. Optical connector
JP4968123B2 (ja) * 2008-03-10 2012-07-04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
CN102057307B (zh) * 2008-06-13 2015-07-22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连接方法、连接工具及连接用夹具
US20100124394A1 (en) * 2008-11-19 2010-05-20 David Wayne Meek Process for connecting fibers and connected optical assembly
JP5401197B2 (ja) * 2009-07-30 2014-01-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コネクタ
US9946032B2 (en) 2012-04-20 2018-04-17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Fiber optic modules having a fiber tray, optical-to-optical fiber optic connectors, and methods thereof
US9201201B2 (en) * 2012-04-20 2015-12-01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Fiber trays, fiber optical modules, and methods of processing optical fibers
CN102841411B (zh) * 2012-09-05 2014-07-23 武汉隽龙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光滤波功能的sc型光纤连接器及其制造工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09A (zh) * 1991-08-29 1993-03-10 明尼苏达州采矿制造公司 光纤接续装置
JP2000121863A (ja) * 1998-10-20 2000-04-2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部、光ファイバ心線接続部及び光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心線
US7376315B2 (en) * 2003-07-01 2008-05-20 Hitachi Cable, Ltd. Optical fiber, optical fiber connecting method, and optical connector
JP2007225722A (ja) * 2006-02-21 2007-09-06 Hitachi Cable Ltd 光コネクタ
CN101210981A (zh) * 2006-12-27 2008-07-02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光连接器
CN102308237A (zh) * 2009-02-12 2012-01-04 株式会社藤仓 光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79608B (zh) 2017-04-21
AU2015313404A1 (en) 2017-03-16
EP3196683A1 (en) 2017-07-26
AU2015313404B2 (en) 2018-08-23
EP3196683A4 (en) 2018-05-09
TW201616162A (zh) 2016-05-01
MY182913A (en) 2021-02-05
JP2016057532A (ja) 2016-04-21
US20160077286A1 (en) 2016-03-17
WO2016039096A1 (ja) 2016-03-17
US9568683B2 (en) 2017-02-14
CA2959467A1 (en) 2016-03-17
CA2959467C (en) 2019-03-12
CN106605159B (zh) 2019-04-02
JP6383617B2 (ja) 2018-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05159A (zh) 光纤连接构造、光纤连接器
JP5401197B2 (ja) 光コネクタ
CN102508340B (zh) 多纤光纤插座和插头组件
US8408814B2 (en) Optical connector
US20070116408A1 (en) Optical imaging probe connector
US8371762B2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with resisting blocks
JP7027781B2 (ja) 光コネクタおよび光接続構造
US9304263B2 (en) Fiber optic connector assembly
US8727635B2 (en) MPO trunk concatenation adapter
JP6057940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US20080175540A1 (en) Optical Connector Suitable for Field Assembly
US20120076458A1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JP2004126371A (ja) 光コネクタプラグ及び光コネクタプラグ用組立体
JP6506157B2 (ja) 光コネクタ、光ファイバ接続装置、光コネクタ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TW201610494A (zh) 光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光連接器、及光纖插入裝置
JP4192751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US7873248B2 (en) Ferrule for optical connector
US20210199900A1 (en) Small Form Factor Multi-Fiber Connector
JP2010250230A (ja) 光コネクタ
JP2013015790A (ja) 光コネクタ
CN102116906B (zh) 光纤耦合连接器及光传输装置
CN103901552A (zh) 光纤连接器
JP2009009086A (ja) 光コネクタ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コネクタ
JP2005181832A (ja) 光コネクタ接続構造及びガイドピ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