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9608B - 光纖連接構造、光纖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光纖連接構造、光纖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9608B
TWI579608B TW104129156A TW104129156A TWI579608B TW I579608 B TWI579608 B TW I579608B TW 104129156 A TW104129156 A TW 104129156A TW 104129156 A TW104129156 A TW 104129156A TW I579608 B TWI579608 B TW I5796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refractive index
index matching
matching material
fi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9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6162A (zh
Inventor
山口敬
松田貴治
瀧澤和宏
Original Assignee
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6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6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96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96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3Adjustment or alignment devices for alignment prior to splic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262Optical details of coupling light into, or out of, or between fibre ends, e.g. special fibre end shapes or associated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264Optical coupling means with optical elements between opposed fibre ends which perform a function other than beam splitt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 G02B6/3818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of a low-reflection-loss type
    • G02B6/382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of a low-reflection-loss type with index-matching medium between light 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33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 G02B6/3846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with fibre stub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33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 G02B6/3855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anchoring or fixing the fibre within the ferrule
    • G02B6/3858Clamping, i.e. with only elastic deform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2Optical fibres with cladding with or without a coating
    • G02B6/02042Multicore optical fib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6Semi-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the mechanical means keeping the fibres aligned allow for removal of the fib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Description

光纖連接構造、光纖連接器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將光纖之間光連接之光纖連接構造、光纖連接器。
發明背景
在現場容易進行對光纖前端之組裝作業的光連接器有所謂的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就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來說,迄今已知的是具有內插固定於套圈之短形光纖(裸光纖。以下,也稱為內藏光纖)、及設置在與套圈之對合用前端面為相反之後側之機械接合型的夾持部者(參考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1-33731號公報之圖2~圖5)。
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之夾持部具有:座構件、蓋構件、及賦予前述蓋構件朝向座構件彈性勢能之板彈簧。在夾持部之座構件與蓋構件之間配置有內藏光纖之後端部。也可將從與套圈側相反之後側插入到夾持部之座構件與蓋構件之間的其他光纖(例如光纖心線。以下,也稱為插入光纖)對合連接於在內藏光纖後端。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是將內藏光纖後端部、與對合連接於內藏光纖後端之插入 光纖的前端部藉由板彈簧之彈性而把持固定於夾持部之座構件與蓋構件之間,而組裝於插入光纖前端。
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中,亦在內藏光纖與插入光纖之對合連接部設置矽氧系聚矽氧潤滑脂等之液狀折射率匹配劑而減少接續損失(參考例如日本特開2011-33731號公報之圖16(c))。
又,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中也有提案如下:在內藏光纖後端設置由高分子材料構成之透光性的固形折射率匹配材,並且將前端對接於該固形折射率匹配材之插入光纖與內藏光纖透過固形折射率匹配材而光連接(參考例如日本特開2011-33731號公報之圖7(a)、(b)等)。
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之內藏光纖之後端面(與露出於套圈之接合端面之前端相反之後端側的端面)一般是作成垂直於內藏光纖之光軸的平坦面。另一方面,插入光纖是在現場進行利用其前端部之被覆去除之裸光纖露出及裸光纖前端之切割後,從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之夾持部之後側插入到夾持部而使裸光纖前端對合於內藏光纖後端。插入光纖之裸光纖(以下,也稱為插入側裸光纖)之切割是使用專用之切割器(切斷機)進行,在裸光纖形成垂直於其光軸之平坦且鏡面狀的前端面。可是,有時候無法正確地進行在現場之插入側裸光纖的切割,並且在插入側裸光纖前端形成凹凸。
在內藏光纖與插入光纖之對合連接部設置液狀折射率匹配劑之構成,可藉由液狀折射率匹配劑而嵌埋形 成有凹凸之插入側裸光纖前端與對接插入側裸光纖前端之內藏光纖後端面之間,其結果可降低接續損失。
可是,此時,插入側裸光纖前端之凹凸的凸部對接於內藏光纖後端面外周之邊緣部而產生邊緣部之缺口,成為內藏光纖後端之機械特性劣化的原因。又,因上述之缺口而產生的破片可能會夾在內藏光纖與插入側裸光纖之間而成為對合連接的障礙。
在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之內藏光纖後端設置固形折射率匹配材的構成可使固形折射率匹配材發揮緩衝層的功能。因此,上述構成中,藉利用固形折射率匹配材而嵌埋形成有凹凸之插入側裸光纖前端與內藏光纖後端面之間,可實現低損失之光連接。又,作為緩衝層功能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可有效地助於防止因插入側裸光纖前端之凸部的對接而產生之內藏光纖後端面外周邊緣部的缺口。
可是,在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之內藏光纖後端設置固形折射率匹配材的構成是當空氣介於插入側裸光纖前端之特別是芯部(或者模態場徑部分)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之間時,會大幅影響接續損失,無法進行光連接。因此,該構成中,必須將插入側裸光纖前端壓抵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而確實地密接。可是,保有插入側裸光纖前端對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之密接,而將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組裝於插入光纖前端,會因為插入光纖1之未予期的拉伸等而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離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時,不得不重新作業。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課題而提供一種光纖連接 構造、光纖連接器,其是可容易實現防止在夾持部內之光纖之間的對接造成之光纖的缺口,及提升以夾持部將光纖之間光連接並把持固定之作業的效率。
發明概要 援用記載
本案根據2014年9月11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4-185447號主張優先權,並援用其內容。
本發明之第1態樣是一種光纖連接構造,將第1光纖、與透過附設在前述第1光纖之前端面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而光連接於前述第1光纖之第2光纖把持固定在座構件與蓋構件之間,前述第2光纖之前端是抵接於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或者與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離間配置,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全體與前述第2光纖前端配置在設置於座構件與蓋構件之間的液狀折射率匹配劑中。
本發明之第2態樣是在上述第1態樣之光纖連接構造中,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形成為部分球狀,並且前述部分球狀之頂部位於前述第1光纖前端之光軸上。
本發明之第3態樣是一種光纖連接器,具有:光纖固定部;固定於前述光纖固定部之第1光纖;夾持部,將前述第1光纖之自前述光纖固定部延伸之延伸部把持固定在座構件與可對前述座構件開闔之蓋構件之間;附設於前述第1光纖之延伸部前端面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及液狀折射率匹配劑,設置於前述座構件與前述蓋構件之間而嵌埋前述固 形折射率匹配材,且構造成:透過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插入於前述夾持部之座構件與蓋構件之間而前端配置於前述液狀折射率匹配劑中之第2光纖可光連接到前述第1光纖。
本發明之第4態樣是在上述第3態樣之光纖連接器中,前述光纖固定部是內插固定有前述第1光纖之套圈,且前述夾持部之座構件是一體地設置於前述套圈。
本發明之第5態樣是在上述第3或第4態樣之光纖連接器中,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形成為部分球狀,且前述部分球狀之頂部位於前述第1光纖前端之光軸上。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態樣,藉由設置在第1光纖前端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可防止第2光纖前端往第1光纖前端的直接對接,而因為直接對接造成之第1光纖前端外周的缺口。
又,於液狀折射率匹配劑中配置固形折射率匹配材與第2光纖前端的構成是即使第2光纖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離間,也可透過液狀折射率匹配劑而實現固形折射率匹配材與第2光纖前端之間的光連接。因此,未必需要使第2光纖前端密接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其結果是,可實現提升以夾持部使光纖之間光連接並且把持固定的作業效率。
1‧‧‧光纖
1a‧‧‧插入側裸光纖
1A‧‧‧具有空孔之光纖
1b‧‧‧被覆部
1c‧‧‧前端面
1d‧‧‧凸部
1e‧‧‧芯部
1g‧‧‧空孔
1h‧‧‧芯部
1i‧‧‧護套部
2‧‧‧光纖
10‧‧‧光連接器
19a‧‧‧校準槽
20‧‧‧殼體
22‧‧‧光纖
30‧‧‧附夾持部之套圈
31‧‧‧套圈
31a‧‧‧接合端面
31b‧‧‧光纖孔
32‧‧‧內藏光纖
32a‧‧‧內藏光纖後端面
32c‧‧‧芯部
32d‧‧‧護套部
33‧‧‧夾持部
34‧‧‧凸緣部
35‧‧‧座側元件
35a‧‧‧插入居間用凹處
35F‧‧‧對向面
36‧‧‧蓋側元件
36a‧‧‧插入居間用凹處
37‧‧‧彈簧
37a‧‧‧槽縫
37b‧‧‧前側彈簧部
37c‧‧‧後側彈簧部
37d‧‧‧側部開口部
37e‧‧‧背側連續部
38‧‧‧光纖定位溝
38a‧‧‧校準槽
38b‧‧‧被覆部收納溝
38c‧‧‧被覆部收納溝
320‧‧‧具有匹配材之光纖
321‧‧‧固形折射率匹配材
322‧‧‧後側延伸部
323‧‧‧液狀折射率匹配劑
331‧‧‧元件部
351‧‧‧對向面
361‧‧‧第1蓋側元件
361f‧‧‧對向面
362‧‧‧第2蓋側元件
362f‧‧‧對向面
40‧‧‧插入居間構件
40a‧‧‧前端部
41‧‧‧插入居間構件
42‧‧‧插入居間構件
411‧‧‧插入居間構件
412‧‧‧插入居間構件
413‧‧‧插入居間構件
70‧‧‧光纖連接器
70A‧‧‧具有引線之連接器
71‧‧‧座側元件
72a‧‧‧裸光纖
72b‧‧‧被覆部
720‧‧‧光纖
73‧‧‧光纖
73a‧‧‧裸光纖
73b‧‧‧被覆部
74‧‧‧光纖固定部
75‧‧‧校準槽
76‧‧‧彈簧
76a‧‧‧槽縫
720‧‧‧具有匹配材之光纖
81‧‧‧蓋側元件/第1推壓元件
82‧‧‧蓋側元件/第2推壓元件
83‧‧‧蓋側元件/第3推壓元件
D‧‧‧厚度
E‧‧‧蕭氏硬度
L1‧‧‧距離
L2‧‧‧距離
LP‧‧‧直線
P1‧‧‧點
P2‧‧‧點
R1‧‧‧區域
圖1是顯示本發明之光纖連接器之1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之構造的截面圖。
圖2是用以說明圖1之光連接器之附夾持部之套圈(光纖 連接器)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3是將圖1之光連接器之附夾持部之套圈(光纖連接器)之各元件的對向面並列配置,並顯示其概略構造的說明圖。
圖4A是顯示圖2之附夾持部之套圈之夾持部的截面(與校準槽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截面)構造中,插入居間構件岔入元件間之狀態圖。
圖4B是顯示圖2之附夾持部之套圈之夾持部的截面(與校準槽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截面)構造中,從元件間抽出插入居間構件而將插入光纖(詳細來說是插入光纖之裸光纖)把持固定於元件間之狀態。
圖5A是顯示設置於圖2之附夾持部之套圈之座構件(座側元件)的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及液狀折射率匹配劑之附近的構造圖。
圖5B是顯示在液狀折射率匹配劑中將插入光纖前端對接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之狀態圖。
圖5C是顯示在液狀折射率匹配劑中將插入光纖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離間配置之狀態圖。
圖6A是顯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器的平面圖。
圖6B是顯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器的側截面圖。
圖7是用以說明本發明之1實施形態例所使用固定折射率匹配物質之物性的較佳範圍圖。
圖8是顯示作為對第1光纖光連接之第2光纖使用之具有空孔之光纖的截面(垂直於光纖長邊方向之截面)構造之一例的横截面圖。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參考圖式說明實施本發明之1實施形態。
圖1所示之光連接器10是將本發明之光纖連接器具體實現化之一實施形態。圖1所示之光連接器10具有附夾持部之套圈30收納於套筒狀之殼體20的構成,且前述附夾持部之套圈30是夾持部33組裝於套圈31之後側(與前端之接合端面31a為相反側。圖1中右側)的構成。
如圖1、圖2所示,附夾持部之套圈30具有下述構成:套圈31;作為內插固定在形成於套圈31之光纖孔31b之光纖的內藏光纖32(第1光纖);及夾持部33。
如圖1、圖3所示,內藏光纖32具有延伸於套圈31之後側的部分。又,如圖3所示,內藏光纖32之延伸於套圈31之後側之部分的前端面(後端面32a)附設有由透光性高分子材料構成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
以下,將在後端面32a附設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光纖(內藏光纖32)也稱為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
如圖1所示,附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是把持固定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後端部、及透過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後端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而與內藏光纖32光連接之其他光纖1(第2光纖)的前端部,而維持光纖1、32之 間的光連接狀態。
附夾持部之套圈30作為用以將光纖1、32之間光連接之光纖連接器的功能。又,將附夾持部之套圈30收納於殼體20之光連接器10也可以當作光纖連接器。
圖1、圖2例示之附夾持部之套圈30之套圈31(套圈本體)是由例如氧化鋯陶瓷、玻璃等構成之毛細管狀之單心用套圈。套圈31之光纖孔31b是貫通套圈31之內側的貫通孔。
套圈31可使用用於例如SC形光連接器(SC形光連接器(JIS C 5973所制定之F04形光連接器。SC:Single fiber Coupling optical fiber connector),MU形光連接器(JIS C 5973所制定之F14形光連接器。MU:Miniature-Unit coupling optical fiber connector)等之單心用光連接器的套圈。
如圖1、圖3所示,內藏光纖32(在此為裸光纖)具有對位於套圈31前端之對合接合用之接合端面31a的前端面。內藏光纖32前端面與套圈31之接合端面31a研磨完成。
內藏光纖32是藉由黏著劑之黏著等而將內插於光纖孔31b之部分固定設置於套圈31。
套圈31在附夾持部之套圈30中,是發揮作為固定內藏光纖32(第1光纖)之光纖固定部的功能。
如圖1、圖2所示,附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是具有將對分構造之元件部331收納保持在以金屬板加工形成之截面C形延伸之彈簧37之內側的構成,且對分構造之 元件部331是由細長形狀之座側元件35(座構件)與沿著座側元件35延伸之蓋側元件36(蓋構件)構成。彈簧37發揮賦予蓋側元件36朝座側元件35之彈性勢能的賦予勢能構件的功能。
夾持部33之蓋側元件36由第1蓋側元件361、及隔著第1蓋側元件361而配置在與套圈31及凸緣部34相反之側(後側)的第2蓋側元件362所構成。以下,也將第1蓋側元件361稱為前側元件,將第2蓋側元件362稱為後側元件。
該等蓋側元件(前側元件361及後側元件36)發揮藉由彈簧37之彈性而將插入於蓋側元件與座側元件35之間的光纖1、32推入座側元件35之推壓構件的功能。
作為從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套圈31於後側延伸之部分的後側延伸部322插入夾持部33之座側元件35與前側元件361之間。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後端配置於附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圖1、圖3中左右方向)上對應於前側元件361中央部的位置。
內藏光纖32是從配置於夾持部33之座側元件35與前側元件361之間的後端延伸到對位於套圈31之接合端面31a之前端面之短型光纖。
如圖3、圖5A所示,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後端部嵌埋於設置在夾持部33之座側元件35之與前側元件361對向之側的透光性之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例如矽氧系聚矽氧潤滑脂)中。
附夾持部之套圈30包含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與液狀折 射率匹配劑323。
圖1~圖3所例示之夾持部33之座側元件35是從外插固定於套圈31之後端部之環狀凸緣部34延伸到後側(圖1、圖3中右側)的延伸部。
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後側延伸部322收納在校準槽38a,校準槽38a是在附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上延伸形成於座側元件35之與推壓元件36對向之對向面35f。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後側延伸部322藉由內藏光纖32之剛性而可維持對校準槽38a的收納狀態。內藏光纖32之垂直於其光軸之截面(以下,也稱為横截面)方向的一部分收納在校準槽38a。內藏光纖32之在其横截面方向中未收納於校準槽38a的部分從座側元件35突出於前側元件361側。
圖3、圖5A所示之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是附著設置於夾持部33之座側元件35在附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圖1、圖3、圖5A~圖5C中左右方向)上對應於前側元件361中央部的位置。
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具有不論與座側元件35之校準槽38a朝鉛直方向延伸之朝向等、在常溫(20±15℃)連接朝向,對光連接器10之夾持部32不流動而安定維持對於座側元件35之附著狀態的黏度。
圖3、圖5A中,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是堆高設置於座側元件35之與前側元件361對向之側。
如圖3、圖5A所示,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是其全體嵌埋於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液狀 折射率匹配劑323也進入座側元件35之校準槽38a而嵌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全體,並且覆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後側(圖3、圖5A~圖5C中右側)全體。又,圖3、圖5A中,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不僅是嵌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也嵌埋內藏光纖32之後端部。
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不論在常溫(20±15℃)下連接朝向,可安定維持對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的附著狀態。
如圖1、圖2所示,光連接於內藏光纖32之光纖1是從與套圈側(前側)相反之後側插入到附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的元件35、36間。以下,將光纖1也稱為插入光纖。
插入光纖1是使用稱為光纖心線、光纖素線且將樹脂被覆材包覆(被覆)於裸光纖之構成的被覆光纖。插入光纖1(被覆光纖)在除去前端部之被覆而使裸光纖1a(以下,也稱為插入側裸光纖)露出的狀態下,從殼體20之後側(與套圈31之接合端面31a所位在之前側為相反側的端部)插入到附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的元件35、36間。
插入到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之插入光纖1是例如圖5B所示,將其前端(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對接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前端對接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插入光纖1可透過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而實現與內藏光纖32之光連接。如圖5B所示,插入光纖1之前端在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對接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插入光纖1之 前端在對接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時,會成為嵌埋於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的狀態。
附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藉彈簧37之彈性,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後端部與光連接到內藏光纖32之插入光纖1之前端部把持固定於元件35、36間,藉此可安定維持內藏光纖32與插入光纖1之光連接狀態。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後端部與插入側裸光纖1a之間把持固定在座側元件35與前側元件361之間。
插入到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之插入光纖1的插入側裸光纖1a是插入到座側元件35之校準槽38a(參考圖3~圖4B)。座側元件35之校準槽38a是在藉由彈簧37之彈性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後端部與光連接於內藏光纖32之插入光纖1之前端部把持固定在元件35、36間時,用以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後端部與插入側裸光纖1a精密地定位校準,以使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光軸高精度地對位於內藏光纖32後端的光軸。校準槽38a是用以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後側延伸部322與插入側裸光纖1a定位校準成可對合之溝。
又,就光連接器10之附夾持部之套圈30而言,亦可如圖5C所示,將插入到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之插入光纖1前端(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有距離地配置在後側,而實現插入光纖1與內藏光纖32之光連接。此種情況下(如圖5C所示之光纖連接構造之情況),插入光纖1是透過存在於插入光纖1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 材321之間的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及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而與內藏光纖32光連接。
圖3、圖5A所例示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形成為覆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全體之部分球狀(部分球形之層狀)。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從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突出之突出尺寸最大的頂部位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中之光軸的假想延長線上。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亦可為沿著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以大略均等之厚度延伸而覆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層狀。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形成為: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中覆蓋內藏光纖32之芯部32c(或者模態場徑)端面之部分的厚度為覆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部分的最大厚度(或者全體均等的厚度)。
再者,圖5A中,符號32d顯示內藏光纖32之護套部。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覆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芯部32c(或者模態場徑)部分的厚度D(參考圖5A)宜為20~60μm(20μm以上、60μm以下),且宜為20~50μm(20μm以上、50μm以下)。
更具體而言,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厚度D是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位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內藏光纖32光軸之延長線上之部分之附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的尺寸。
再者,附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與內藏光纖32之其後端面32a中之光軸方向一致。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厚度D是指位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光軸延長線上之固形折射 率匹配材321的被覆厚度。
在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覆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部分確保20μm以上之厚度可賦予有效地確保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緩衝性。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的厚度比60μm大時,藉由其彈性變形,會變得容易在插入光纖1產生不小心地撓曲。因此,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厚度宜為60μm以下。
如圖5C所示,在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使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隔著距離配置在後側之插入光纖1與內藏光纖32光連接時,插入光纖1前端(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距離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的離間距離L1(以下,也稱為光纖端面間距離)最大宜為100~150μm。
光纖端面間距離L1是指裸露在插入光纖1之前端面1c(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面)之插入側裸光纖1a之芯部1e與內藏光纖32之芯部32c後端之間的離間距離。光纖端面間距離L1更具體而言是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的光軸位置、與內藏光纖32之後端面32a之光軸位置之間的距離。
再者,圖5B、圖5C中,符號1f表示插入側裸光纖1a之護套部。
又,此種情況下,插入光纖1前端(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間的距離L2(參考圖5C。以下,也稱為匹配材光纖間距離)宜為100μm以下,更宜為50μm以下,尤宜為20μm以下。
匹配材光纖間距離L2具體而言是指:在插入側裸光纖1a 之其前端面的光軸位置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頂部中位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內藏光纖32光軸之延長線上之點,在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光軸方向上的離間距離。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與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之間使用折射率彼此相同之匹配劑。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及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必須具有折射率匹配性。此種情況下之折射率匹配性是指連接用透光性材料(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及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之折射率與光纖(插入光纖1之裸光纖及內藏光纖)之折射率接近的程度。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及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之折射率若是接近光纖之折射率者則無特別限定,但由於從避免菲涅耳反射造成的傳送損失的觀點來看,與光纖之折射率差宜在±0.1以內,更宜為±0.05以內。再者,插入光纖1之裸光纖1a與內藏光纖32之折射率彼此不同時,該等光纖之折射率之平均值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折射率的差宜在上述範圍內。
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設置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的手法沒有特別限定。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亦可為已指使例如液狀高分子材料塗布(包含印刷、噴附、靜電塗布等)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塗膜固化之樹脂膜,藉由CVD法(化学氣相蒸鍍。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或PVD法(物理氣相蒸鍍。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形成之蒸鍍膜(樹 脂膜)等。
層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亦可是將從膜母材(高分子膜)切出適合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尺寸的小片黏貼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者。為了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附設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亦可使用從多數形成例如部分球狀之部分之膜母材切出之部分球狀之小片。
又,利用靜電塗布等將液狀高分子材料塗布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可解決對於從膜母材切出之小片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的定位,而且亦可形成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材質可舉:例如丙烯酸系、環氧系、乙烯系、二氧化矽系、橡膠系、胺基甲酸乙酯系、甲基丙烯酸系、奈綸系、雙酚系、雙醇系、聚醯亞胺系、氟化環氧系、氟化丙烯酸系等之高分子材料。
上述高分子膜可將由如此之高分子材料構成之黏接材作成膜狀來使用,其中從耐環境性、黏著性方面來看,一般而言亦可適當地使用矽氧系、丙烯酸系之黏接材。
插入側裸光纖1a、內藏光纖32為石英系光纖。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是硬度比石英系光纖更低的軟質層。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是作為緩衝層的功能:將插入光纖1之裸光纖1a前端對合時,可緩和對合造成的衝撃力,而防止內藏光纖32後端及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缺口等之損傷。
如圖7所示,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蕭氏硬度E(依據JIS K 6253)宜為30~85(30以上、85以下)。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蕭氏硬度E過低的話(例如圖7之區域R3內),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對接造成之衝撃力的緩和效果則不足。蕭氏硬度E若為30以上,可防止衝撃力。
蕭氏硬度E若為30以上,即使因為例如在校準槽19a內之光纖2、22端部之位置調整、或溫度或濕度的變動,對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施加大的力道時,也可充分得到入側裸光纖1a前端對接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造成之衝撃力的緩和效果,並且可防止內藏光纖32後端及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缺口等的損傷。
又,若令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蕭氏硬度E為30以上,可防止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產生成為損失增加之原因的皺形成等的變形。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蕭氏硬度E若過高(例如區域R4),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有凹凸時(參考圖5B、圖5C等),對於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追隨變形會變得不足,在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容易發生與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模態場徑部分有距離之處。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若令其蕭氏硬度E為85以下,則可充分地對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追隨變形,並且可容易地實現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對模態場徑部分(包含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中之芯部1e)的密接。又,蕭氏硬度E85以下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藉追隨變形密接於插入側裸 光纖前端面1c,藉此,即使溫度或濕度有變動,也難以離開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模態場徑部分,可安定地保持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對於模態場徑部分的密接。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厚度D(圖5A參考)宜比10μm大。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厚度D宜為20~60μm(20μm以上、60μm以下)。
如圖7所示,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若過薄(例如區域R5),則無法充分的發揮緩和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往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對合造成的衝撃力的效果,但若使厚度D為20μm以上,則可充分地發揮作為用以緩和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往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對接時之衝撃力的緩衝層功能。
又,藉由使厚度為20μm以上,則可充分的對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追隨變形,對於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密接有利。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具有如下傾向:若過厚(例如圖7之區域R6),則壓抵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的變形會較大,且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對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垂直於其光軸之方向的位置或朝向難以安定,並且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校準精度降低。又,若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過厚,則將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壓抵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後,也會因為作用於光連接器10之振動等的外力或溫度變化等,而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位置(垂直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光軸之方向的位置)、朝向、校準精度會容易變動。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厚度D若為20~60μm,則在保持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位置、朝向、校準精度的安定性這點是有利的。
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位置、朝向的安定性也會受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硬度的影響。
圖7中,若令蕭氏硬度E85且厚度40μm之點P1、與蕭氏硬度E30且厚度60μm之點P2連結的直線為直線LP時,相較於厚度比直線LP大之側的區域(區域R7等),在包含直線LP且厚度較之小之側的區域(區域R1等)中,難以引起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位置、朝向的不安定化。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的蕭氏硬度E為30~85、厚度D為20~60μm以下,圖7中,可適合使用除了區域R7之外的區域(區域R1)之蕭氏硬度E及厚度D的匹配材。即,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可適當使用圖7中以(蕭氏硬度E:30,厚度:20μm),(蕭氏硬度E:85,厚度:20μm),(蕭氏硬度E:85,厚度:40μm),(蕭氏硬度E:30,厚度:60μm)所包圍之範圍內的匹配材。
在圖7所示之區域R1內且蕭氏硬度E在45以上、80以下之區域R2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適合使用於插入光纖1(具體而言為插入側裸光纖1a)為具有空孔之光纖1A(參考圖8)之情況。
圖8是例示垂直於具有空孔之光纖1A之長邊方向(光軸 方向)之截面構造的一例。如圖8所示,具有空孔之光纖1A是具有複數個在導波方向上連續之空孔1g的光纖。多孔光纖(Holey Fiber,HF)有多披覆孔支援光纖(Hole-Assisted Fiber,HAF)等。圖8所例示之具有空孔之光纖1A具有芯部1h,即包圍其周圍之護套部1i,並於護套部1i形成有複數之空孔1g。複數之空孔1g均等配置於芯部1i的周圍。
插入側裸光纖1a為具有空孔之光纖1A時,藉由具有空孔之光纖1A前端往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按壓,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表面成為具有因應於空孔1g開口之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凹凸的形狀。即,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一部分會進入在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開口之空孔1g,並且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表面形成凹凸形狀。其結果是,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難以對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滑動,相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位置(垂直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光軸之方向的位置)、朝向、校準精度會安定化。
若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硬度過低,即使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一部分進入在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開口之空孔1g,也不會有效地賦予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對內藏光纖32後端之位置(垂直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光軸方向的位置)、朝向、校準精度之安定化。
另一方面,當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硬度過高時,使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一部分進入在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開口之空孔1g變困難,結果不能有效地賦予插入側裸 光纖1a前端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位置(垂直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光軸之方向的位置)、朝向、校準精度安定化。
在插入側裸光纖1a使用具有空孔之光纖1A時,使用圖7所示之區域R1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也無妨。
可是,在插入側裸光纖1a使用具有空孔之光纖1A時,本發明人檢討的結果是,掌握到藉使用圖7所示之區域R2(蕭氏硬度E為45以上、80以下)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在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位置(垂直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光軸之方向的位置)、朝向、校準精度安定化的點,可得到特別高的效果。
再者,內藏光纖後端面32a是除了圖5A~圖5C所示之垂直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光軸之平坦面以外,也可使用經過PC研磨(PC:Physical Contact)之面。即使是經過PC研磨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的情況也適合使用圖7所示之區域R1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此種情況下,於插入側裸光纖1a使用具有空孔之光纖1A時,適合使用圖7所示之區域R2(蕭氏硬度E為45以上、80以下)的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
例示於圖1~圖4B之附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的座側元件35是與凸緣部34一體形成之塑膠製或者金屬製的構件。可是,附夾持部之套圈30亦可為例如塑膠製之座側元件35藉由射出成形、黏著固定、嵌合固定等而與金屬製之凸緣部34一體化的構成。
如圖1、圖2所示,彈簧37形成為將其延伸方向作 為長邊方向的細長形狀。圖1、圖2所示之彈簧37因形成於長邊方向(延伸方向)之中央部之槽縫37a而具有在槽縫37a前側(套圈31側)之前側彈簧部37b、及在槽縫37a後側之後側彈簧部37c。
如圖2所示,於彈簧37形成含括其長邊方向全長延伸之側部開口部37d。槽縫37a是從面向彈簧37之側部開口部37d的兩端,在彈簧37中,經由其內側之元件部331而朝向位於與側部開口部37d相反之部分(背側連續部37e)沿著彈簧37之周方向延伸形成2支。彈簧37之前側彈簧部37b與後側彈簧部37c僅透過確保在2支槽縫37a之間的背側連續部37e而聯繫,發揮各自獨立之彈簧的功能。
如圖1、圖2所示,構成蓋側元件36之2個元件(前側元件361與後側元件362)中,後側元件362是全體收納在彈簧37之後側彈簧部37c之內側而藉由後側彈簧部37c之彈性,與座側元件35之後端部一併保持。另一方面,前側元件361收納在彈簧37之前側彈簧部37b之內側與後側彈簧部37c之內側,而藉由彈簧37之彈性與座側元件35一併保持。
如圖1、圖2所示,以下將由插入光纖1之被覆材被覆之部分稱為被覆部1b。
如圖1、圖3所示,在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35f,形成有由已述之校準槽38a、及用以收納插入光纖1之被覆部1b且定位之被覆部收納溝38b構成之光纖定位溝38。校準槽38a形成於與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35f之前側元件361對向之部分。被覆部收納溝38b從校準槽38a後端往後側延伸形成。
可將插入光纖1從殼體20之後端開口部送入而插入光纖定位溝38。藉由該送入,可將預先在插入光纖1露出之插入側裸光纖1a往校準槽38a插入。
校準槽38a是做成連接於貫通套圈31之光纖孔31b而從座側元件35之前端(圖3中座側元件35之左端)沿著其延伸方向(長邊方向)延伸形成。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後側延伸部322收納於校準槽38a。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後端(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配置在校準槽38a之長邊方向中央部(圖示例中從長邊方向中央稍微偏離前側(套圈31側)的位置)。
被覆部收納溝38b從校準槽38a之後端(與套圈31側之前端相反之側的端部)沿著座側元件35之延伸方向而延伸形成到座側元件35之後端。
如圖4A、圖4B所示,圖示例之校準槽38a為V溝,但不限定於此,亦可為例如圓溝(截面半圓狀之溝)、U溝等。
如圖3所示,被覆部收納溝38b為了收納比插入光纖1之裸光纖1a粗的被覆部1b且將之定位,相較於校準槽38a,溝寬及深度加大。
如圖1、圖3所示,圖示例之光連接器10之夾持部33具有也在後側元件362之對向面362f形成被覆部收納溝38c的構成。形成於後側元件362之對向面362f之被覆部收納溝38c是形成於與座側元件35之被覆部收納溝38b對應的位置。
被覆部收納溝38b、38c之前端部形成為前端細的錐狀, 可將從夾持部33後側插入到光纖定位溝38之插入光纖1前端(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圓滑地導入至校準槽38a。
再者,夾持部可使用在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後側元件362之對向面之其中一者或兩者形成有被覆部收納溝的構成。夾持部之元件35、352之被覆部收納溝38b、38c任一者皆形成為在夾持部33之後端開口。被覆部收納溝38b、38c為V溝,但不受限於此,亦可為例如圓溝(截面半圓狀之溝)、U溝、角溝等。
如圖4A所示,光連接器10之夾持部33之一對元件35、36(座側元件35與蓋側元件36)間被插入元件35、36之間的板狀插入居間構件40稍微推開,可將插入光纖1之已露出的裸光纖1a及被覆部1b從夾持部33後側插入到光纖定位溝38(推入)。以下,將此時之夾持部33之狀態稱為開放狀態。又,以下,亦將有插入居間構件40插入夾持部33之一對元件35、36的光連接器10也稱為具有插入居間構件的光連接器。
插入居間構件40反抗夾持部33之彈簧35之彈性而維持一對元件35、36間的開放狀態。
如圖4A所示,插入居間構件40從彈簧37之側部開口部37d插入到夾持部33之一對元件35、36間。又,插入居間構件40插入到貫通光連接器10之套筒狀之殼體20(參考圖1)之較厚部分之插入居間構件插通孔(圖示略),並且也使前端部40a(參考圖4A)插入到夾持部33之一對元件35、36間。
如圖4A、圖4B所示,插入居間構件40是以未到達元件35之光纖定位溝38之插入深度而插入夾持部33之一對元件35、36間,因此不妨礙插入光纖1往光纖定位溝38之插入作業。
如圖2所示,插入居間構件40對應於蓋側元件36之2個元件(前側元件361與後側元件362),而分別插入前側元件361與座側元件35之間、以及後側元件362與座側元件35之間。也就是說,插入居間構件40對應於蓋側元件36之2個元件361、362,在具有附夾持部之套圈30之前後方向(圖1左右方向)中互異之位置,插入共2支於套圈33之一對元件35、36間。
圖2中,在安插於前側元件361與座側元件35之間的插入居間構件40記為符號41,將安插於後側元件362與座側元件35之間的插入居間構件4記為符號42。
如圖2所示,在附夾持部之套圈之夾持部33的元件35、36,形成有插入居間構件40之前端部40a可插脫地插入之插入居間用凹處35a、36a。插入居間用凹處35a、36a從元件35、36之對向面凹入而形成於前側元件361之對向面361f及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35f之彼此對應的位置、與後側元件362之對向面362f及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35f之彼此對應之位置。在附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的元件部331,形成於元件35、36之對向面之彼此對應之位置之插入居間用凹處35a、36a成對形成於附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之2處。
如圖4A、圖4B所示,各插入居間用凹處35a、36a從面向彈簧37之側部開口部37d之元件35、36側面向光纖定位溝38延伸形成,且分別在面向彈簧37之側部開口部37d之元件35、36側面開口。從面向彈簧37之側部開口部37d之元件35、36側面延伸的延伸尺寸設定成各插入居間用凹處35a、36a不到達光纖定位溝38的方式。2支插入居間構件41、42分別可插脫地插入元件35、36之對向面之彼此對應之位置的成對插入居間用凹處35a、36a。
插入居間構件40在與前端部40a相反之基端側具有朝殼體20(參考圖1)之外側突出的部分,並且可將該部分作為用以從光連接器10拉出插入居間構件40之拉出操作用之拉出操作部來使用。
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可藉由插入居間構件40往元件35、36間之插脫(詳細來說是插入居間構件40往成對之插入居間用凹處35a、36a的插脫)而開闔。
插入居間構件40只要是可對抗夾持部33之彈簧35之彈性而維持一對元件35、36間之開放狀態,且可從一對元件35、36間拉出操作的構成即可,不限定於如上述之板狀,可為例如柔軟的片狀或桿狀。
光連接器10為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
要將光連接器10安裝(組裝)在插入光纖1之前端部,如圖2、圖4A所示,是藉由插入於元件35、36間之插入居間構件40而使夾持部33為開放狀態(即具有插入居間構件之光連接器的狀態)。接著,將裸光纖1a已露出之插入光纖1 從殼體20之後端開口部往夾持部33之元件部331的光纖定位溝38送入,並且將插入側裸光纖1a往校準槽38a插入。
插入側裸光纖1a往校準槽38a插入,藉此光纖1a之前端插入到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
使插入光纖1對合連接於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後端時,藉由插入光纖1從夾持部33後側的推入,而將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壓抵於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後端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而且,在維持著藉由插入光纖1來自夾持部33後側之推入力而維持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對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對合狀態的情況下,可完全抽出夾持部33插入到元件35、36間之插入居間構件40(參考圖4B)。
藉此,可得到如下的光纖連接構造:插入光纖1插入到光纖定位溝38之部分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後側延伸部322在彼此光連接狀態下,藉由夾持部33之彈簧35的彈性,而把持固定在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又,其結果是,可藉限制插入光纖1從夾持部33之抽出,將光連接器10安裝(組裝)於插入光纖1之前端部。
就夾持部33而言,以下,也將插入光纖1插入到光纖定位溝38之部分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後側延伸部322把持固定在一對元件35、36間的狀態稱為光纖把持狀態。
插入光纖1是在現場進行其前端部之被覆除去(裸光纖1a之露出)及切除後插入到光纖定位溝38。
插入光纖1之裸光纖1a之露出長度L(參考圖1)設定為:僅以使裸光纖1a前端到達光連接到內藏光纖32之預期位置 之長度,將插入光纖1送往光纖定位溝38時,裸光纖1a收納在光纖定位溝38之校準槽38a,並且被覆部1b收納在光纖定位溝38之被覆部收納溝38b、38c。因此,使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到達對於內藏光纖32之預期位置後,從夾持部33抽走插入居間構件40,使夾持部33為光纖把持狀態時,插入側裸光纖1a把持固定在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後側延伸部322以及前側元件361與座側元件35之間,插入光纖被覆部1b把持固定在後側元件362與座側元件35之間。
蓋側元件36之與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351對面的對向面(在此為前側元件361之對向面361f。參考圖3)與校準槽38a對面的部分為確保高平面度之平坦面。且從開放狀態之夾持部33抽走插入居間構件40時,插入側裸光纖1a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後側延伸部322之間藉由夾持部33之彈簧35的彈性而壓附於校準槽38a,並且藉由校準槽38a而精密地定位(校準)。其結果是,插入側裸光纖1a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後側延伸部322之間在互為光連接的狀態下,把持固定在前側元件361與座側元件35之間。
插入光纖1是使用裸光纖1a外徑與內藏光纖32外徑相同的光纖。
再者,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在例如內藏光纖32之其後端面32a與內藏光纖32側面(周面)之間形成有倒角部時,亦可在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以外設置於倒角部。可是,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不設置於內藏光纖32側面。又,設置在內藏光纖32側面更後側之固形折射率 匹配材321的設置範圍限定在內藏光纖32側面之假想延長線的範圍內。
如圖5B所示,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有時候並非是平坦地而是存在凹凸。
圖5B顯示將在前端面1c有凹凸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在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對接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的狀態。
圖5B中,即使在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存在有凹凸,內藏光纖32及插入側裸光纖1a之芯部32c、1e(或者模態場徑部分)之間藉由作為緩衝層功能之軟質的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而嵌入,藉此可實現低損之光連接。
又,例如,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無法完全埋住存在於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之芯部1e(或者模態場徑部分)的凹部,並且在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外面存在與凹部內面分開之處時,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埋入凹部內面及與凹部內面分開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外面之間。因此,此種情況下也可實現低損失之光連接。
裸光纖之切割一般是在裸光纖側面形成劈開用之初期缺口後,使裸光纖從初期缺口劈開。
當在裸光纖形成存在凹凸之切割面(劈開面)時,在切割面外周部,具有容易形成從切割面中垂直於光纖光軸之假想平面突出之突出尺寸較大之凸部1d的傾向。
又,凸部之從裸光纖之切割面中垂直於光纖光軸之假想平面突出的突出尺寸最大為20μm左右。
圖5B所示之插入側裸光纖1a中,在前端面1c(切割面)外周部形成凸部1d,凸部1d是前端面1c之複數個凸部中,前端面1c中垂直於裸光纖1a光軸之假想平面突出之突出尺寸最大。
如圖5B所示,設置在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部分球狀的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隨著些微的彈性變形,抵接於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中包含芯部1e(或者模態場徑部分)之中央部區域。可是,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不抵接於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外周部。因此,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會避免與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外周部之凸部1d的接觸,或者僅壓附於凸部1d中位於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中央部側的部分。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可避免埋入圖5B所示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外周部之凸部1d全體。
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相較於以均一厚度覆蓋例如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全體之層狀的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在抵接、密著於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中包含芯部1e(或者模態場徑部分)之中央部區域的觀點是有利的。
又,如前述,覆蓋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芯部32c(或者模態場徑)之部分的厚度為20~50μm(20μm以上、50μm以下),可幾乎沒有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外周部之凸部1d對合於內藏光纖32的可能性。
從更確實地避免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外周部之 凸部1d對接於內藏光纖32的觀點來看,宜使覆蓋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芯部32c(或者模態場徑)之部分的厚度為30μm以上。
即便是假設插入光纖1前端之凸部1d對接於內藏光纖32後端而在插入光纖1及內藏光纖32之至少一方產生缺口,插入光纖1前端之凸部1d對內藏光纖32後端之抵接位置會位於偏離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與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接合界面之處,因此難以發生因為缺口而產生之碎片會夾入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與插入側裸光纖1前端之間的狀況。
如前述,插入側裸光纖1a即使是使光纖1a之前端配置於在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其後側隔離的位置(參考圖5C),亦可進行與內藏光纖32之光連接。
如圖5B所示,使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在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對合連接於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後端(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光連接器10的組裝是如前所述,藉由來自插入光纖1之夾持部33後側之推入力而維持在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對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對接的狀態的情況下,藉由抽去插入居間構件40而使開放狀態之夾持部33為光纖把持狀態。本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10中,在作業時,即使因插入光纖1之未予期的拉伸等,而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後側有距離(圖5C的狀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間是藉由液狀折 射率匹配劑323而嵌埋。因此透過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間的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可確保插入光纖1(具體而言插入側裸光纖1a)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間的光連接。
光連接器10在往插入光纖1之組裝作業中,即使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後側有距離,也不需要使作業重來。
光連接器10及附夾持部之套圈30確保插入光纖1(具體而言插入側裸光纖1a)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間的光連接,而可有效率地進行組裝到插入光纖1前端部之作業。
又,光連接器10及附夾持部之套圈30在插入光纖1(具體而言插入側裸光纖1a)對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對合連接,該等光纖1、320在夾持部33之把持固定結束後,因為某些原因(例如插入光纖1之未予期拉伸等),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後側有距離,仍可維持插入光纖1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光連接狀態。
光連接器10及附夾持部之套圈30在長期下可安定維持插入光纖1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之光連接狀態,並可提升長期信賴性。
如圖5A~圖5C所示,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後端之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藉由插入光纖1往光纖定位溝38送入(前進)而接近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時,隨著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的接近,可使從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間的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的 移動順利。
隨著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接近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從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間,被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推出而移動。位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頂部附近之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沿著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外面而可順利地往離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頂部附近之處移動。這可持續到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抵接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前。
因此,在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後端使用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構成,可在例如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抵接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前,因為隨著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前進之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的移動,在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頂部附近,可將存在於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之異物或氣泡從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以及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頂部附近與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間排除。
而且,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在頂部抵接於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的芯部1e(或者模態場徑部分)後,隨著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進一面彈性變形,一面漸漸擴大對於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的抵接範圍。其結果是在具有匹配材之光纖320後端使用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構成,可有效地防止或抑制異物或氣泡進入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與抵接於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插入側裸光 纖1a前端之間。
(其他實施形態)
圖6A、圖6B顯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器70。
如圖6A、圖6B所示,光纖連接器70是所謂的機械接合。
光纖連接器70是將細長形狀之座側元件71(座構件)、與沿著該座側元件71長邊方向配列設置成1列之3個蓋側元件81、82、83(蓋構件),收納保持在以將金屬板加工而成之截面C形延伸之彈簧76的內側的構成。彈簧76可發揮賦予蓋側元件81、82、83朝向座側元件35之彈性勢能之賦予勢能構件的功能。
圖6B所示之3個蓋側元件81、82、83分別發揮藉由彈簧76之彈性而將配置在座側元件71之間的光纖(後述之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第2光纖73)壓入座側元件71之推壓構件的功能。
以下,也將蓋側元件81、82、83稱為推壓元件。
如圖6B所示,光纖連接器70藉著將例如彼此前端之間對合之光纖720、73把持固定在推壓元件81、82、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藉此可維持光纖720、73之間的光連接狀態。光纖720、73使其前端彼此可光連接地配置在位於3個推壓元件81、82、83中位於其配列之中央之第2推壓元件82與座側元件71之間,而彼此光連接。
圖6A、圖6B是顯示將光纖72(以下,也稱為第1光纖)之前端部把持固定在位於3個推壓元件81、82、83中 位於其配列之一端之第1推壓元件81與座側元件71之間的狀態。第1推壓元件81藉由彈簧76之彈性而將第1光纖72把持固定在座側元件71之間。
配置在第1推壓元件81與座側元件71之間的第1光纖72的前端附設有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圖6B所例示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形成為部分球狀。
以下,也將在光纖(第1光纖72)前端附設有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者稱為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
圖6B中,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前端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配置在3個推壓元件81、82、83中位於該配列之中央之第2推壓元件82與座側元件71之間。又,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前端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是整體埋入附著設置於座側元件71之與第2推壓元件82對向之側的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是堆積設置在座側元件71之與第2推壓元件82對向之部分。
3個推壓元件81~83可藉由插入居間構件40往座側元件71之間的插脫而個別地對座側元件71開闔。
圖6A中,在插入於第1推壓元件81與座側元件71之間的插入居間構件40記上符號411,在插入於第2推壓元件82與座側元件71之間的插入居間構件40記上符號412,在插入到第3推壓元件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的插入居間構件40記上符號413。
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在使用插入居間構件41、42使第1、第2推壓元件81、82打開座側元件71之狀態下, 可插脫到第1、第2推壓元件81、82與座側元件71之間。
光連接到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之第2光纖73(其他的光纖。以下,也稱為插入光纖)之前端部配置於第2、第3推壓元件82、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第2光纖73在使用插入居間構件42、43,使第2、第3推壓元件82、83打開座側元件71之狀態下,可插脫於第2、第3推壓元件82、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
圖6A、圖6B中,第1光纖72及第2光纖73具體而言是稱為單心之光纖心線、光纖素線的被覆光纖。
第1光纖72及第2光纖73是除去前端部之被覆材而在裸光纖72a、73a露出之狀態下插入到座側元件71與推壓元件81~83之間。
在第1光纖72及第2光纖73之前端部露出之裸光纖72a、73a配置在光纖連接器70之第2推壓元件82與座側元件71之間。第1光纖72之裸光纖72a被被覆材被覆之部分之被覆部72b配置光纖連接器70之第1推壓元件81與座側元件71之間。第2光纖73之裸光纖73a被被覆材被覆之部分之被覆部73b配置於光纖連接器70之第3推壓元件81與座側元件71之間。
又,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具體而言是附設在露出於第1光纖72前端部之裸光纖72a之前端面。
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從裸光纖72a前端面突出之突出尺寸最大之部分的頂部是作成位於裸光纖72a 之前端面之光軸上而設置於裸光纖72a前端。
如圖6A、圖6B所示,光纖連接器70使座側元件71長邊方向作為長邊方向延伸且全體形成為細長形狀。
如圖6B所示,在座側元件71之與第2推壓元件82對向之面,校準槽75延伸形成於連接器長邊方向。
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前端部的裸光纖72a及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收納在校準槽75。在插入光纖73露出之裸光纖73a收納於校準槽75,而將前端對接於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前端(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校準槽75可將插入光纖73之裸光纖73a對合連接於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前端地定位校準。
使用光纖連接器70將第2光纖73光連接於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的方法(光纖連接部之組裝方法)可例示以下3個(第1~第3方法)。
第1方法中,使用將插入到第1、第2推壓元件81、82與座側元件71之間的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前端部把持固定在第1推壓元件81與座側元件71之間的光纖連接器70(具引線(pigtail)之連接器70A)。又,具有引線之連接器70A如圖6B所示,具有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前端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全體埋入附設在座側元件71之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的構成。具有引線之連接器70A包含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與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
第1方法(光纖連接部之組裝方法)中,將第2光纖73插入到使用具有引線之連接器70A之座側元件71與 插入居間構件42、43而打開座側元件71之第2、第3推壓元件82、83之間,並且將第2光纖73之前端對合於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前端(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第2光纖73將其前端在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對接於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前端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其次,在保持上述對接之狀態下,從第2推壓元件82及第3推壓元件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抽出插入居間構件40。
藉此,可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前端部之裸光纖72a及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與插入光纖73前端部之裸光纖73a把持固定在第2推壓元件82及第3推壓元件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其結果是光纖連接器70可實現維持了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與插入光纖73之光連接狀態之光纖連接構造。
插入光纖73經由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前端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而與第1光纖72光連接。
第1方法中,具有引線之連接器70A之第1推壓元件81與座側元件71之間維持第1光纖72之把持固定。
如圖6A、圖6B所示,光纖連接器70之彈簧76形成為令連接器長邊方向為長邊方向延伸之細長形狀。彈簧76藉由形成於其長邊方向2處之槽縫76a,分別區分成可做為賦予蓋側元件(推壓元件)朝向座側元件71彈性勢能之彈簧之功能的3個區域(個別彈簧區域)。槽縫76a是從垂直彈簧76之其長邊方向之C形横截面中面向開口部之兩端,各自在彈簧76周方向上延伸形成。彈簧76之3個個別彈簧區域確保 對應於3個蓋側元件81、82、83。3個蓋側元件81、82、83可分別獨立地對座側元件71開闔。
因此,具有引線之連接器70A之第1推壓元件81不會受到第2、第3推壓元件82、83對座側元件71開闔的影響,可安定維持將第1光纖72把持固定在座側元件71之間的狀態。
具有引線之連接器70A之其連接器長邊方向(光纖連接器70長邊方向)中從第2推壓元件82到第1推壓元件81側之部分,可發揮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具體而言第1光纖72)把持固定之光纖固定部74的功能。圖6A、圖6B所示之具有引線之連接器70A之光纖固定部74具體而言是把持固定第1光纖72之被覆部72b。
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之把持在光纖固定部74之部分固定於座側元件71。
又,連接器長邊方向中,光纖連接器70之從光纖固定部74到第2推壓元件82側之部分可發揮將插入光纖73前端部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前端部之裸光纖72a及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一起把持固定之夾持部77的功能。
第2方法中,使用在光纖連接器70,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及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圖6B參考)中僅追加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之構成的連接器(以下,也稱為具有液狀匹配劑之連接器)。
具有液狀匹配劑之連接器具有從已述之具有引線之連接器70A僅省略了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的構成。
第2方法中,例如,以具有液狀匹配劑之連接器 之蓋側元件81、82、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藉由插入居間構件411、412、413插入居間而開放之狀態,從連接器長邊方向兩側將光纖720、73插入蓋側元件81、82、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接著,在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將第2光纖73前端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前端對接。其次,從光纖連接器70抽出插入居間構件411、412、413,將光纖720、73把持固定於蓋側元件81、82、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
再者,第2方法中,光纖720、73往蓋側元件81、82、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插入在把持固定之步驟不受限於上述。
光纖720、73是例如首先就第2光纖73而言,亦可在往蓋側元件81、82、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插入、把持固定結束後,進行往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之蓋側元件81、82、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插入、把持固定。
第3方法中,使用未設有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0及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圖6B參考)之光纖連接器70。
第3方法中,首先,以使光纖連接器70之蓋側元件81、82、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藉由插入居間構件411、412、413之插入居間而開放的狀態,作為從連接器長邊方向兩側插入到蓋側元件81、82、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之光纖720、73彼此對接的狀態。接著,在光纖720、73之間的對接處填充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參考圖6B),而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前端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全體與第2光纖73前端(裸光纖73a前端)嵌埋於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
其次,從光纖連接器70拔掉插入居間構件411、412、413,將光纖720、73把持固定於蓋側元件81、82、83與座側元件71之間。
第1~3之方法中,即使第2光纖73成為其前端在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中與具有匹配材之光纖72前端離間配置的狀態,也可透過液狀折射率匹配劑323及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而將第2光纖73與第1光纖72光連接。
插入光纖73前端(裸光纖73a前端)與第1光纖72前端(裸光纖72a前端)之間的距離宜與已述之光連接器10中之光纖端面間距離L1(參考圖5C)相同。
又,插入光纖73前端(裸光纖73a前端)與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間的距離宜與已述之光連接器10中之匹配材光纖間距離L2(參考圖5C)相同。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與第1光纖72前端(裸光纖72a前端)之間的距離(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之厚度)宜與已述之光連接器10中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的厚度D相同。
再者,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可在不脫離其主旨的範圍內做適當變更。
圖3、圖5A~圖5C中,內藏光纖32使用形成了與後端之光軸垂直之後端面32a(後側延伸部322之前端面。以下也稱為垂直後端面)之光纖。圖6B所示之第1光纖之後端面也與第1光纖之中央之光軸垂直形成。
使用光連接器之內藏光纖、機械接合(例如圖6A、圖6B所示之光纖連接器)而與第2光纖光連接之稱為第1光纖之 安裝固形折射率匹配材的光纖,以下也稱為匹配材附設對象光纖。安裝匹配材附設對象光纖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的前端面亦可為例如對垂直於中央之內藏光纖光軸之假想垂直面傾斜7~9度左右的傾斜面(平坦面。以下也稱為傾斜前端面)。
在傾斜前端面附設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時,部分球狀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於傾斜前端面,其頂部設置成傾斜前端面中位於正交於匹配材附設對象光纖光軸位置之直線上的凸形。可是,此種情況也是固形折射率匹配材之相對於匹配材附設對象光纖前端面的厚度D是指位於匹配材附設對象光纖前端面中央之光軸之延長線上的被覆厚度。
光連接於匹配材附設對象光纖之第2光纖的前端面在匹配材附設對象光纖前端面為垂直後端面或者經過PC研磨之部分球面狀的情況下,垂直於其中央之插入側裸光纖光軸而形成。又,匹配材附設對象光纖前端面為傾斜前端面時,第2光纖之前端面宜以與匹配材附設對象光纖之傾斜前端面之對垂直於其中央之光軸之假想垂直面的傾斜角度大略一致的傾斜角度,作為對垂直於第2光纖前端之光軸的假想面傾斜之平坦的傾斜面。
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是不論匹配材附設對象光纖之前端面的構成,可適當使用圖7所示之區域R1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又,於第2光纖使用具有空孔之光纖1A時,則不論匹配材附設對象光纖前端面的構成,可適當使用圖7所示 之區域R2(蕭氏硬度E為45以上、80以下)之固形折射率匹配材321。
光纖連接器之光纖固定部只要是可將第1光纖固定於座構件者即可,不限定於在上述之實施形態說明者。
附夾持部之套圈之夾持部之元件部是如上述,不限定於由固定在套圈31固定之座側元件35、前側元件361、後側元件362之2構件構成之蓋側元件36而構成者,蓋側元件亦可使用由1構件構成之構成。
又,不限定於校準槽形成於座側元件之構成,亦可使用在蓋側元件形成有校準槽之構成。
用以收納附夾持部之套圈之光連接器的殼體沒有特別限定,可使用例如SC形光連接器、所謂的SC2形光連接器(SC形光連接器省略了把手者)、在與MU形光連接器相同的殼體形成插入居間構件插通孔之構成等。
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然例示了預先使插入居間構件插入居間於元件間,並使元件間為開放狀態之構成的光連接器(具有插入居間構件之光連接器),但光連接器不限定於此,亦可使用如下之構成:插入居間構件未插入於附夾持部之套圈之夾持部之元件間,進行插入光纖往元件間之插入作業時,插入居間構件插入元件間,進行使元件間為開放狀態之作業。
雖然已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並已在上述說明,但該等是例示本發明,應理解不可考慮作為限定者。追加、省略、置換及其他之變更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之下進 行。因此,本發明並非視為被前述之說明限定者,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所限制。
31‧‧‧套圈
31a‧‧‧接合端面
31b‧‧‧光纖孔
32‧‧‧內藏光纖
32a‧‧‧內藏光纖後端面
320‧‧‧具有匹配材之光纖
321‧‧‧固形折射率匹配材
322‧‧‧後側延伸部
323‧‧‧液狀折射率匹配劑
34‧‧‧凸緣部
35‧‧‧座側元件
35f‧‧‧對向面
36‧‧‧蓋側元件
361‧‧‧第1蓋側元件
361f‧‧‧對向面
362‧‧‧第2蓋側元件
362f‧‧‧對向面
38‧‧‧光纖定位溝
38a‧‧‧校準槽
38b‧‧‧被覆部收納溝
38c‧‧‧被覆部收納溝

Claims (6)

  1. 一種光纖連接構造,具有:第1光纖,具有後端面,該後端面設置有由透光性的高分子材料構成的固形折射率匹配材;第2光纖,透過前述第1光纖之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而光連接於前述第1光纖;夾持部,具有座構件及可相對前述座構件開闔之蓋構件,並將前述第1光纖的後端部及前述第2光纖的前端把持固定在前述座構件及前述蓋構件之間;及液狀折射率匹配劑,設置在與前述蓋構件對向之前述夾持部的前述座構件側,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作為緩衝層而發揮功能,使形成有凹凸的前述第2光纖的前述前端與前述第1光纖的前述後端面之間的部分嵌埋於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是形成為前述第1光纖之芯部的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的厚度在覆蓋前述第1光纖之前述後端面的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全體中為最大,前述液狀折射率匹配劑具有不論連接構造的朝向,都相對前述夾持部不流動而安定維持對於前述座構件之附著狀態的黏度,前述第2光纖之前述前端是抵接於前述固形折射率 匹配材或者與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離間配置,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全體與前述第2光纖的前述前端一起嵌埋於前述液狀折射率匹配劑中。
  2. 如請求項1之光纖連接構造,其中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形成為部分球狀,並且前述部分球狀之頂部位於前述第1光纖前端之光軸上。
  3. 一種光纖連接器,具有:光纖固定部;第1光纖,具有後端面,該後端面設置有由透光性的高分子材料構成的固形折射率匹配材,並具有自前述光纖固定部延伸之延伸部,且固定於前述光纖固定部;第2光纖,透過前述第1光纖之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而光連接於前述第1光纖;夾持部,將前述第1光纖之自前述光纖固定部延伸之延伸部把持固定在座構件與可對前述座構件開闔之蓋構件之間;固形折射率匹配材,附設於前述第1光纖之延伸部前端面;及液狀折射率匹配劑,設置於前述座構件與前述蓋構件之間而嵌埋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全體,且構造成:透過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插入於前述夾持部之前述座構件與前述蓋構件之間而前端配置於前述液狀折射率匹配劑中之前述第2光纖可光連接到前述第1光纖, 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作為緩衝層而發揮功能,使形成有凹凸的前述第2光纖的前述前端與前述第1光纖的前述後端面之間的部分嵌埋於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是形成為前述第1光纖之芯部的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的厚度在覆蓋前述第1光纖之前述後端面的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全體中為最大,前述液狀折射率匹配劑具有不論連接構造的朝向,都相對前述夾持部不流動而安定維持對於前述座構件之附著狀態的黏度。
  4. 如請求項3之光纖連接器,其中前述光纖固定部是內插固定有前述第1光纖之套圈,且前述夾持部之前述座構件是一體地設置於前述套圈。
  5. 如請求項3之光纖連接器,其中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形成為部分球狀,且前述部分球狀之頂部位於前述第1光纖前端之光軸上。
  6. 如請求項4之光纖連接器,其中前述固形折射率匹配材形成為部分球狀,且前述部分球狀之頂部位於前述第1光纖前端之光軸上。
TW104129156A 2014-09-11 2015-09-03 光纖連接構造、光纖連接器 TWI5796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5447A JP6383617B2 (ja) 2014-09-11 2014-09-11 光ファイバ接続構造、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6162A TW201616162A (zh) 2016-05-01
TWI579608B true TWI579608B (zh) 2017-04-21

Family

ID=55454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9156A TWI579608B (zh) 2014-09-11 2015-09-03 光纖連接構造、光纖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568683B2 (zh)
EP (1) EP3196683A4 (zh)
JP (1) JP6383617B2 (zh)
CN (1) CN106605159B (zh)
AU (1) AU2015313404B2 (zh)
CA (1) CA2959467C (zh)
MY (1) MY182913A (zh)
TW (1) TWI579608B (zh)
WO (1) WO20160390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10854B2 (en) * 2014-01-20 2017-11-07 Kyocera Corporation Optical fiber holding component, receptacle-equipped pigtail, patch cord, and optical module
CA2942644C (en) * 2014-03-17 2020-08-04 Fujikura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connector, optical connector, and optical fiber insertion device
JP6057940B2 (ja) * 2014-04-01 2017-01-1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JP5927229B2 (ja) * 2014-04-22 2016-06-0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受け側光ファイバ付き光ファイバ接続構造体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US20210405293A1 (en) * 2020-06-24 2021-12-30 Precision Optics Corporation,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the end of an optical fiber bundle to reduce light reflecti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35483A (en) * 2004-03-25 2005-11-01 Toshiba Kk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method
TWI242659B (en) * 2001-02-28 2005-11-01 Asahi Glass Co Ltd Method for coupling plastic optical fibers
CN101210981A (zh) * 2006-12-27 2008-07-02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光连接器
TW200941054A (en) * 2007-11-20 2009-10-0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Optical connector, method of attaching optical connector to coated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 connecting component
JP2011033731A (ja) * 2009-07-30 2011-02-17 Fujikura Ltd 光コネクタ
CN102841411A (zh) * 2012-09-05 2012-12-26 武汉隽龙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光滤波功能的sc型光纤连接器及其制造工艺
TW201346370A (zh) * 2012-04-20 2013-11-16 Corning Cable Sys Llc 光纖托架、光纖光學模組以及處理光纖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38919B1 (fr) * 1983-01-05 1987-01-09 Telecommunications Sa Dispositif de raccordement rapide des extremites de fibres optiques
EP0122169B1 (fr) * 1983-03-11 1990-06-13 Alliance Technique Industrielle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raccordement de fibres optiques
JPS6338905A (ja) * 1986-08-04 1988-02-19 Toray Ind Inc コ−テイング被膜を有する光フアイバ−
US5138681A (en) * 1988-04-18 1992-08-1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Optical fiber splice
ES2055868T3 (es) * 1989-11-20 1994-09-01 At & T Corp Dispositivo de empalme de fibras opticas.
JP3154230B2 (ja) * 1997-07-11 2001-04-09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JP2000121863A (ja) * 1998-10-20 2000-04-2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部、光ファイバ心線接続部及び光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心線
US20030185520A1 (en) * 2002-03-26 2003-10-02 Bookbinder Dana 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optical fibers
WO2005003827A1 (ja) * 2003-07-01 2005-01-13 Hitachi Cable, Ltd. 光ファイバ、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及び光コネクタ
JP2007225722A (ja) * 2006-02-21 2007-09-06 Hitachi Cable Ltd 光コネクタ
US7393143B2 (en) 2006-02-21 2008-07-01 Hitachi Cable, Ltd. Opt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optical fibers
JP4915243B2 (ja) * 2007-01-15 2012-04-1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
JP2009122451A (ja) * 2007-11-15 2009-06-04 Hitachi Chem Co Ltd 光学接続構造
JP4968123B2 (ja) * 2008-03-10 2012-07-04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
US7903912B2 (en) * 2008-03-10 2011-03-08 Hitachi Cable, Ltd. Optical connector
EP2299305A4 (en) * 2008-06-13 2017-11-15 Fujikura, Ltd. Connection method, connection tool, and connection jig for optical fiber
US20100124394A1 (en) * 2008-11-19 2010-05-20 David Wayne Meek Process for connecting fibers and connected optical assembly
WO2010092654A1 (ja) * 2009-02-12 2010-08-1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コネクタ
US9946032B2 (en) 2012-04-20 2018-04-17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Fiber optic modules having a fiber tray, optical-to-optical fiber optic connectors, and methods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42659B (en) * 2001-02-28 2005-11-01 Asahi Glass Co Ltd Method for coupling plastic optical fibers
TW200535483A (en) * 2004-03-25 2005-11-01 Toshiba Kk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method
CN101210981A (zh) * 2006-12-27 2008-07-02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光连接器
TW200941054A (en) * 2007-11-20 2009-10-0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Optical connector, method of attaching optical connector to coated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 connecting component
JP2011033731A (ja) * 2009-07-30 2011-02-17 Fujikura Ltd 光コネクタ
TW201346370A (zh) * 2012-04-20 2013-11-16 Corning Cable Sys Llc 光纖托架、光纖光學模組以及處理光纖的方法
CN102841411A (zh) * 2012-09-05 2012-12-26 武汉隽龙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光滤波功能的sc型光纤连接器及其制造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39096A1 (ja) 2016-03-17
EP3196683A1 (en) 2017-07-26
EP3196683A4 (en) 2018-05-09
TW201616162A (zh) 2016-05-01
CA2959467A1 (en) 2016-03-17
AU2015313404B2 (en) 2018-08-23
CN106605159B (zh) 2019-04-02
AU2015313404A1 (en) 2017-03-16
CA2959467C (en) 2019-03-12
JP2016057532A (ja) 2016-04-21
CN106605159A (zh) 2017-04-26
JP6383617B2 (ja) 2018-08-29
US20160077286A1 (en) 2016-03-17
MY182913A (en) 2021-02-05
US9568683B2 (en) 2017-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9608B (zh) 光纖連接構造、光纖連接器
JP6475974B2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光結合構造
US7534051B2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optical fiber connecting method, and connector converter
JP5401197B2 (ja) 光コネクタ
TWI594031B (zh) 光纖連接器
US8408814B2 (en) Optical connector
JP6764854B2 (ja) フェルール、及び、光ファイバ付きフェル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027781B2 (ja) 光コネクタおよび光接続構造
JPWO2019131098A1 (ja) 光コネクタおよび光接続構造
US9164245B2 (en) Optical connector
WO2017159710A1 (ja) 光ファイバ付きフェルール、及び光ファイバ付きフェル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17086390A1 (ja) 光コネクタ、光ファイバ接続装置、光コネクタ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JP2007033491A (ja) 多心光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07003775A (ja) 光コネクタ
TWI642982B (zh) 光纖接續構造體及光纖的接續方法
JP2017173612A (ja) 光コネクタフェルール、光コネクタ及び光結合構造
JP2010113048A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部品及び接続方法
JP2009122594A (ja) 光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