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85365A - 中冷器聚风板 - Google Patents

中冷器聚风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85365A
CN106585365A CN201611185619.XA CN201611185619A CN106585365A CN 106585365 A CN106585365 A CN 106585365A CN 201611185619 A CN201611185619 A CN 201611185619A CN 106585365 A CN106585365 A CN 1065853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air cooler
charge air
gathering plate
sealing st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8561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德银
边艳明
麻金贺
何延刚
吴孟兵
朱帅
张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118561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85365A/zh
Publication of CN106585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853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冷器聚风板,包括:本体,为带有通风口的框架,框架的四周向朝向进气格栅的方向延伸;本体包括左侧边和右侧边,左侧边的边缘断面和右侧边的边缘断面均为“凸”形;左密封条,边缘断面为“凹”形;右密封条,边缘断面为“凹”形。本发明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通过设置本体通风口的四周向侧前方延伸,一方面增加了中冷器进风面积,另外向前方延伸减小了通风口与进气格栅间隙,并在中冷器聚风板通风口左侧边缘包覆TPE左密封条及右侧边缘包覆TPE右密封条,与进气格栅紧密贴合,减少了冷风向四周逸出,增加了中冷器的进风面积,提升了中冷器的冷却效果,同时又改善了整车前部气体流场,降低了整车风阻系数。

Description

中冷器聚风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中冷器聚风板。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车型中,中冷器与散热器并排布置在前端模块上,冷风吹过进气格栅后进入中冷器以带走中冷器内高温气体的热量,从而对高温气体进行降温。但进气格栅根据造型需要,往往使得中冷器进风面积不足,且中冷器与前部格栅之间间隙较大,冷风通过进气格栅吹到中冷器表面后一部分冷风容易向四周分散流动,不能有效通过中冷器芯体,导致中冷器散热量不足引起整车发动机进气温度高;另外,四散逃逸的冷空气还会增加整车的风阻系数。
因此,如何确保在现有的进气格栅造型下增加中冷器进风量,并且又能降低整车风阻系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冷器聚风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高中冷器的进风量,降低整车风阻系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冷器聚风板,其中,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为带有通风口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四周向朝向进气格栅的方向延伸;所述本体包括左侧边和右侧边,所述左侧边的边缘断面和所述右侧边的边缘断面均为“凸”形;
左密封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左侧边缘,所述左密封条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左密封条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左侧边的“凸”形边缘配合;
右密封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右侧边缘,所述右密封条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右密封条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右侧边的“凸”形边缘配合。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左侧边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左密封条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一定位孔中,以将所述左密封条与所述本体固定成型。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定位孔为圆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数量是七个,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径为1.5mm。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右侧边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右密封条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二定位孔中,以将所述右密封条与所述本体固定成型。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定位孔为圆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数量是九个,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径为1.5mm。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孔,所述本体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本体通过所述固定孔和所述限位块与中冷器固定。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固定孔为腰形孔,所述固定孔的数量是两个,且两个所述固定孔之间的距离为100mm。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限位块整体为四棱台状,用于与中冷器上的安装槽配合限位,所述限位块包括前端面、后端面、左端面和右端面,所述前端面和所述后端面均为斜面,所述左端面和所述右端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限位块的横断面为上宽下窄。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本体为PP材料加30%的滑石粉一体注塑成型。
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左密封条和所述右密封条的材质均为TPE。
本发明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通过设置本体通风口的四周向侧前方延伸,一方面增加了中冷器进风面积,另外向前方延伸减小了通风口与进气格栅间隙,并在中冷器聚风板通风口左侧边缘包覆TPE左密封条及右侧边缘包覆TPE右密封条,与进气格栅紧密贴合,减少了冷风向四周逸出,增加了中冷器的进风面积,提升了中冷器的冷却效果,同时又改善了整车前部气体流场,降低了整车风阻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隐去了左密封条的侧视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4中的A-A向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侧视图;
图7为图6中的B-B向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正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与中冷器装配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C-C向剖视图;
图11为图9中D-D向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与中冷器及进气格栅装配后的一个角度的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与中冷器及进气格栅装配后的另一个角度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本体 11-左侧边 111-较厚部分 112-较薄部分 12-右侧边 13-第一定位孔15-固定孔16-限位块 17-通风口 161-前端面 162-后端面 2-左密封条 3-右密封条 4-中冷器 5-螺栓 6-进气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冷器聚风板,包括本体1、左密封条2和右密封条3。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隐去了左密封条的侧视图,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4中的A-A向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侧视图,图7为图6中的B-B向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7,本体1为带有通风口17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四周向朝向进气格栅的方向延伸;所述本体1包括左侧边11和右侧边12,所述左侧边11的边缘断面和所述右侧边12的边缘断面均为“凸”形。左密封条2固定在所述本体1的左侧边11缘,所述左密封条2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左密封条2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左侧边11的“凸”形边缘配合。右密封条3固定在所述本体1的右侧边12缘,所述右密封条3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右密封条3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右侧边12的“凸”形边缘配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本体1朝向进气格栅的通风口17的四周向前延伸设计,减小了中冷器聚风板与进气格栅之间的间隙,其中可设置左侧边11向侧前方延伸,以增加中冷器的进风面积。
左侧边11的边缘断面为“凸”形,即沿本体1的左边缘内侧与外侧分别向板厚度方向洗薄0.7mm,形成较厚部分111和较薄部分112。优选的是,左侧边11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13,形成在较薄部分112上。所述左密封条2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一定位孔13中,以将所述左密封条2与所述本体1固定成型。该第一定位孔13可以是圆孔,所述第一定位孔13的数量是七个,且所述第一定位孔13的孔径为1.5mm。
右侧边12的边缘断面也为“凸”形,其结构与左侧边11的边缘断面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优选的是,右侧边12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右密封条3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二定位孔中,以将所述右密封条3与所述本体1固定成型。该第二定位孔可以是圆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数量是九个,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径为1.5mm。
优选的是,本体1为PP材料加30%的滑石粉一体注塑成型,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能够实现减重的效果。左密封条2和所述右密封条3的材质均为TPE,其密封性好,通用性强。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正视图,参照图8,进一步地,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孔15,所述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16,所述本体1通过所述固定孔15和所述限位块16与中冷器4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本体1的顶部设计了两个宽度为7mm、长度为12mm的腰形孔,即上述固定孔15,孔距为100mm;本体1的底部设计了两个限位块16。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与中冷器装配后的状态示意图,图10为图9中C-C向剖视图,图11为图9中D-D向剖视图。
优选地,所述限位块16整体为四棱台状,用于与中冷器4上的安装槽配合限位,所述限位块16包括前端面161、后端面162、左端面和右端面,所述前端面161和所述后端面162均为斜面,所述左端面和所述右端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限位块16的横断面为上宽下窄。
参照图9至图11,中冷器聚风板通过四点定位安装在中冷器4上,本体1利用两个M6螺栓5穿过本体1上部的两个腰形孔固定在中冷器4的上气室上,本体1下部的两个限位块16插在中冷器4的下气室上的两个安装槽里。试验证明当限位块16与安装槽的前后间隙小于0.1mm时,车辆行驶时两者振动碰撞产生的异响噪声即可忽略。因此,可设置所述限位块16与中冷器4安装槽的设计状态为单边间隙为0.1mm。为了满足设计功能要求且实际工艺也易于实现,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方案:本体1上部的固定孔15设计成腰形孔,总长度为12mm,上下调节距离与中心位置为2.5mm;本体1下部的限位块16的前端面161和后端面162均是斜面,与垂直方向倾角为7度,限位块16的横截面呈现上宽下窄。沿高度方向向上2.5mm,则限位块16宽度L单方向增加0.3mm,沿高度方向向下2.5mm,则限位块16宽度L单方向减小0.3mm。显而易见,将限位块16相对于安装槽向上移动2.5mm时,可以使得限位块16的前端面161、后端面162与安装槽的间隙h最大增加0.3mm,将限位块16相对于安装槽向下移动2.5mm时,可以使得限位块16的前端面161、后端面162与安装槽的间隙h最大减小0.3mm;由于限位块16的横截面呈现上宽下窄,上下移动中冷器聚风板即可调整限位块16与矩形的安装槽的间隙h大小,既满足了设计功能要求,又降低了加工精度及加工成本。采用该种安装方式既能保证安装可靠又减少了安装时间。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与中冷器及进气格栅装配后的一个角度的状态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与中冷器及进气格栅装配后的另一个角度的状态示意图。
安装时,将中冷器聚风板下部的两个限位块16向下放入中冷器4下气室的两个矩形的安装槽内,将两个M6螺栓5穿过中冷器聚风板的上部的两个腰形孔后,拧入中冷器4上气室的带有内螺纹的安装孔内,在中冷器聚风板上部腰形孔的调节范围内,尽可能将中冷器聚风板下移,使得两个限位块16卡在两个矩形的安装槽内,以确保两者之间无间隙或者间隙小于0.1mm。
参考图12和图13,中冷器聚风板与进气格栅6安装到整车上后,中冷器聚风板的左密封条2、右密封条3与进气格栅6相贴合后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避免了冷却空气向四周逸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主要为了解决三个问题:一、针对现有技术中中冷器进风面积小导致的中冷器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中冷器聚风板,通过该中冷器聚风板不仅可以增加中冷器进风面积,而且可以增加冷风聚风效果,使得冷风尽可能多地通过中冷器,增加了中冷器散热量;二、通过设置中冷器聚风板,有效地阻止了冷风向四周逸出,优化了前部气体流场,从而降低了整车风阻系数;三、通过在中冷器聚风板的顶部设置固定孔15,在底部设置限位块16的安装方式,缩短了安装时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中冷器聚风板通过进行创新结构设计,对中冷器聚风板的本体1通风口17的四周向侧前方延伸设计,一方面增加了中冷器进风面积,另外向前方延伸减小了通风口17与进气格栅6间隙,并在中冷器聚风板通风口17的左侧边缘包覆TPE左密封条2及右侧边缘包覆TPE右密封条3,目的是与进气格栅6紧密贴合以减少冷风向四周逸出。增加了中冷器4的进风面积,提升了中冷器4的冷却效果,同时又改善了整车前部气体流场,降低了整车风阻系数。
在安装方式方面,中冷器聚风板通过四点定位安装在中冷器4上,本体1上部的固定孔15设计成腰形孔,总长度为12mm,上下调节距离与中心位置为2.5mm;所述聚风板本体1下部的限位块16的前端面161、后端面162均是斜面,与垂直方向倾角为7度,横截面呈现上宽下窄。沿高度方向向上2.5mm,则限位块16宽度L单方向增加0.3mm,沿高度方向向下2.5mm,则限位块16宽度L单方向减小0.3mm,由于安装限位块16横截面呈现上宽下窄,上下移动中冷器聚风板即可调整安装限位块16与矩形定位槽的间隙h大小,既满足了设计功能要求,又降低了加工精度及加工成本。采用该种安装方式既能保证安装可靠又减少了安装时间。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为带有通风口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四周向朝向进气格栅的方向延伸;所述本体包括左侧边和右侧边,所述左侧边的边缘断面和所述右侧边的边缘断面均为“凸”形;
左密封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左侧边缘,所述左密封条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左密封条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左侧边的“凸”形边缘配合;
右密封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右侧边缘,所述右密封条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右密封条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右侧边的“凸”形边缘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边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左密封条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一定位孔中,以将所述左密封条与所述本体固定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为圆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数量是七个,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径为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边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右密封条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二定位孔中,以将所述右密封条与所述本体固定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孔为圆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数量是九个,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径为1.5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孔,所述本体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本体通过所述固定孔和所述限位块与中冷器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为腰形孔,所述固定孔的数量是两个,且两个所述固定孔之间的距离为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整体为四棱台状,用于与中冷器上的安装槽配合限位,所述限位块包括前端面、后端面、左端面和右端面,所述前端面和所述后端面均为斜面,所述左端面和所述右端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限位块的横断面为上宽下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PP材料加30%的滑石粉一体注塑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密封条和所述右密封条的材质均为TPE。
CN201611185619.XA 2016-12-20 2016-12-20 中冷器聚风板 Pending CN1065853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85619.XA CN106585365A (zh) 2016-12-20 2016-12-20 中冷器聚风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85619.XA CN106585365A (zh) 2016-12-20 2016-12-20 中冷器聚风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85365A true CN106585365A (zh) 2017-04-26

Family

ID=58599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85619.XA Pending CN106585365A (zh) 2016-12-20 2016-12-20 中冷器聚风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8536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3409A (zh) * 2017-07-03 2017-09-08 重庆隆鑫发动机有限公司 聚风板及其安装构造
CN109624693A (zh) * 2018-12-19 2019-04-16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雪结构
WO2020029705A1 (zh) * 2018-08-08 2020-02-13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主动进气格栅导风结构、导风装置及汽车
CN113242808A (zh) * 2018-12-19 2021-08-10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正面模块的壳体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2422A (zh) * 2009-12-09 2011-06-15 小岛冲压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用导风板以及密封构造
DE102012112460A1 (de) * 2012-12-18 2014-06-1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ühlsystem für eine gekapselte Brennkraftmaschine
CN203739629U (zh) * 2014-01-24 2014-07-30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进气导风机构
CN204458011U (zh) * 2015-02-09 2015-07-0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式中冷器
CN105150802A (zh) * 2015-09-28 2015-12-16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重卡空调进风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2422A (zh) * 2009-12-09 2011-06-15 小岛冲压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用导风板以及密封构造
DE102012112460A1 (de) * 2012-12-18 2014-06-1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ühlsystem für eine gekapselte Brennkraftmaschine
CN203739629U (zh) * 2014-01-24 2014-07-30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进气导风机构
CN204458011U (zh) * 2015-02-09 2015-07-0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式中冷器
CN105150802A (zh) * 2015-09-28 2015-12-16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重卡空调进风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3409A (zh) * 2017-07-03 2017-09-08 重庆隆鑫发动机有限公司 聚风板及其安装构造
WO2020029705A1 (zh) * 2018-08-08 2020-02-13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主动进气格栅导风结构、导风装置及汽车
CN109624693A (zh) * 2018-12-19 2019-04-16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雪结构
CN113242808A (zh) * 2018-12-19 2021-08-10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正面模块的壳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85365A (zh) 中冷器聚风板
US10720680B2 (en) Tray assembly for automobile use, battery pack body for automobile use and automobile
US8365854B2 (en) Dual air duct for front end of vehicle
US8348312B2 (en) Front end structures and lower grille assemblies for vehicles
CN108569264B (zh) 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
US20150252716A1 (en) Air guide structure for an engine compartment of a vehicle
CN211642106U (zh) 一种汽车下导风板及其安装结构
US12054032B2 (en) Motor vehicle
CN105658026A (zh) 一种电子终端
JP6255988B2 (ja) 車両の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JPH07103819B2 (ja) 自動車のインタークーラ冷却空気導入装置
US10913347B2 (en) Upper structure of engine
KR101443198B1 (ko) 범퍼 모듈
EP3591328B1 (en) A heat exchanger module with protective grid for directing and distributing air
CN211519426U (zh) 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432729U (zh) 雷达配置构造
CN206637813U (zh) 一种挂机空调的后盖板
CN106121803A (zh) 散热器
CN216833506U (zh) 一种降低车辆前部轮胎刹车系统温度的发动机下护板
CN217259921U (zh) 一种带导风板的保险杠格栅
CN210116473U (zh) 车身总成以及汽车
CN2833142Y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气缸体
CN215815510U (zh) 一种用于汽车变压器的放置箱
CN218825393U (zh) 一种vpx机箱结构
CN109383634B (zh) 车辆前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