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49532B - 摆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摆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49532B
CN106549532B CN201610827196.0A CN201610827196A CN106549532B CN 106549532 B CN106549532 B CN 106549532B CN 201610827196 A CN201610827196 A CN 201610827196A CN 106549532 B CN106549532 B CN 1065495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onnecting rod
shell
output block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271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49532A (zh
Inventor
广崎弘志
大石雅之
横田周平
保科显
保科显一
大岛勇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49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95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495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95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摆动装置,能实现利用连杆将驱动齿轮的旋转变换为输出齿轮的摆动运动的摆动装置的小型化,且能提高对驱动齿轮进行定位的帽的组装精度。致动器(1)(摆动装置(1A))将马达(2)的旋转经由驱动力传递机构(4)传递至摆动机构(7),使输出部件(75)摆动。支承输出部件(75)的轴承部(17)具有限制输出部件(75)的摆动范围的限制部(173),并且在输出部件(75)设置有定位突起(754)。摆动机构(7)使用连杆(74)将连杆驱动齿轮(71)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摆动运动。连杆驱动齿轮(71)通过帽(73)相对于第一壳体(11)定位。第一壳体(11)的帽安装部(16)具有从内侧在三处与帽(73)抵接的定位部(163)。

Description

摆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连杆将由马达驱动的驱动齿轮的旋转变换为输出部件的往返摆动运动的摆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驱动各种部件的致动器中,使用如下机构:通过马达使驱动齿轮旋转,使与驱动齿轮连接的连杆伴随驱动齿轮朝向一个方向旋转而往返移动,并基于连杆的往返移动使输出齿轮摆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这种摆动机构的致动器(摆动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8795号公报
在使用与驱动齿轮连接的连杆的摆动装置中,采用将覆盖驱动齿轮的帽安装于壳体,通过该帽将驱动齿轮相对于壳体定位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由于齿轮轴不向驱动齿轮之上突出,因此能够使连杆的动作不受齿轮轴的妨碍。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提高驱动齿轮的组装精度,优选提高对驱动齿轮进行定位的帽的组装精度。因此,优选设置帽的定位结构。另一方面,为了摆动装置的小型化,需要使帽的定位结构节省空间。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课题是实现利用连杆将驱动齿轮的旋转变换为输出齿轮的摆动运动的摆动装置的小型化,并且提高对驱动齿轮进行定位的帽的组装精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摆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马达;连杆驱动齿轮,所述连杆驱动齿轮基于所述马达的旋转而旋转;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杆驱动齿轮连接;连杆从动齿轮,所述连杆从动齿轮与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连杆从动齿轮基于所述连杆驱动齿轮的旋转而摆动;输出部件,所述输出部件具有与所述连杆从动齿轮啮合的输出齿轮;壳体,所述壳体支承所述连杆驱动齿轮、所述连杆从动齿轮以及所述输出部件;以及帽,所述帽将所述连杆驱动齿轮相对于所述壳体定位,所述壳体具有从内侧与所述帽抵接的定位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将连杆驱动齿轮相对于壳体定位的帽与壳体的定位部抵接,因此帽的组装精度高。因此,通过帽定位的连杆驱动齿轮的组装精度高。并且,由于将壳体的定位部设置于帽的内侧,因此不必在帽的外周侧确保设置定位部的空间。因此,能够将摆动装置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帽具有包围所述连杆驱动齿轮的周壁,所述定位部在以所述连杆驱动齿轮的旋转中心为基准的至少三处等角度间隔地配置,所述定位部从内周侧与所述周壁抵接。如此一来,能够精确地定位帽。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定位部配置于环状凸部的内周缘,通过所述环状凸部与所述周壁抵接,以进行所述连杆驱动齿轮的轴线方向的定位。如此一来,能够精确地定位帽。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帽在所述周壁的外周侧具有凸台部,所述帽通过所述凸台部与所述壳体固定在一起。如此一来,能够精确地定位帽。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限制所述输出部件的摆动范围的限制部,所述输出部件具有与所述限制部抵接的定位突起。如此一来,能够通过使限制部与定位突起抵接而定位输出部件。因此,不必一边目视确认输出部件的摆动位置一边组装输出部件,输出部件的组装作业容易。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输出部件的基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所述轴承部贯通所述壳体。如此一来,输出部件能够经由轴承部将摆动运动传递至壳体外的部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轴承部具有圆筒部,所述限制部是在与所述输出齿轮的摆动范围对应的角度范围内形成于所述圆筒部的端面的突出部,所述定位突起从所述输出部件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如此一来,将定位突起载置于圆筒部的端面,并且使定位突起与圆筒部的周向的一端或者另一端抵接,从而能够规定输出部件的摆动位置。因此,输出部件的组装作业容易。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突出部在周向一端以及周向另一端具有台阶部。如此一来,输出部件的组装作业容易。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连杆从动齿轮的直径比所述输出齿轮的直径大。如此一来,能够将连杆从动齿轮的旋转增速地传递至输出齿轮。因此,能够在超过180°的角度范围内使输出齿轮摆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将连杆驱动齿轮相对于壳体定位的帽与壳体的定位部抵接,因此帽的组装精度高。因此,通过帽定位的连杆驱动齿轮的组装精度高。并且,由于将壳体的定位部设置于帽的内侧,因此不必在帽的外周侧确保设置定位部的空间。因此,能够将摆动装置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应用本发明的致动器的过滤器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图2的致动器拆卸第二壳体的状态的平面图以及局部立体图。
图4是从第二壳体侧观察到的差动齿轮机构与第一输出部件以及第二输出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第一壳体侧观察到的差动齿轮机构与第一输出部件以及第二输出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差动齿轮机构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一壳体以及摆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通过帽定位连杆驱动齿轮的状态的剖面立体图。
图9是输出部件以及轴承部的剖面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摆动机构的输出部件安装于第一壳体的轴承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变形例的差动齿轮机构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致动器
1A…摆动装置
2…马达
3A…第一输出部件
3B…第二输出部件
4…驱动力传递机构
7…摆动机构
10…壳体
11…第一壳体
12…第二壳体
13…凹部
14A…轴承部
14B…轴承部
15…凹部
16…帽安装部
17…轴承部
18…轴承部
20…端子部
21…端子销
22…小齿轮
30…配线取出部
31…凹部
32…端子销
33…扁平电缆
34…壁部
35…引导壁
40…减速齿轮组
41…第一齿轮
42…第二齿轮
43…第三齿轮
50…差动齿轮机构
50A…行星齿轮机构
51…支轴
52…驱动侧旋转体
53…第一输出侧旋转体
54…第二输出侧旋转体
55…行星齿轮
60A…轴体
60B…轴体
61A…第一被驱动齿轮
61B…第二被驱动齿轮
62…凹部
63…突起
71…连杆驱动齿轮
72…连杆从动齿轮
73…帽
74…连杆
75…输出部件
76…输出齿轮
100…过滤器驱动装置
111…端板部
112…侧板部
113…凸部
114、115、116…凹部
121…端板部
122…侧板部
123…钩
124…凹部
161…环状凸部
162…凹部
163…定位部
171…圆筒部
173…限制部
174…一端
175…另一端
200A…过滤器驱动轴
200B…过滤器驱动轴
300…摆动部件驱动轴
411…大径齿轮部
412…小径齿轮部
413…齿轮轴
421…大径齿轮部
422…小径齿轮部
423…齿轮轴
431…大径齿轮部
432…小径齿轮部
433…齿轮轴
521…驱动齿轮
522…大径部
523…小径部
524…太阳齿轮
525…轴孔
531…第一齿轮
532…圆筒部
533…行星架
534…端板部
535…支轴
536…壁部
537…凸部
538…圆形开口
541…第二齿轮
542…圆筒部
543…端板部
544…内齿齿轮
545…轴孔
546、547…凹部
711…轴体
712…圆形凸部
721…轴体
722…齿部
731…环状部
732…周壁
733…凸台部
734…缺口部
735…开口
751…第一部件
752…第二部件
753…圆板部
754…定位突起
755…轴体
L、L1、L2、L3…旋转轴线
D1…第二齿轮的外径
D2…第一齿轮与驱动齿轮的齿底径
D3…第一齿轮的外径
D4…驱动齿轮的齿底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致动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后文所述,本方式的致动器作为摆动装置起作用。
(整体结构)
图1是具有应用本发明的致动器的过滤器驱动装置的立体图。本方式的致动器1用于过滤器驱动装置100。过滤器驱动装置100具有:致动器1;被致动器1驱动的第一过滤器驱动轴200A以及第二过滤器驱动轴200B;以及摆动部件驱动轴300。致动器1使第一过滤器驱动轴200A和第二过滤器驱动轴200B交替旋转,并且使摆动部件驱动轴300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往返旋转(摆动),从而使安装于摆动部件驱动轴300的清洗部件(省略图示)摆动。基于第一过滤器驱动轴200A与第二过滤器驱动轴200B的旋转,组装于换气装置、空调装置等的吸气口、送风口的过滤器(省略图示)朝向图1所示的箭头A1、A2方向移动。通过摆动的清洗部件与移动的过滤器接触,附着在过滤器的异物被除去。
在本说明书中,XYZ这三轴是相互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的一侧用-X方向表示,另一侧用-X方向表示,Y轴方向的一侧用+Y方向表示,另一侧用-Y方向表示,Z轴方向的一侧用+Z方向表示,另一侧用-Z方向表示。Z轴方向是沿着作为致动器1的驱动源的马达2(参照图2)的旋转轴线L的方向。第一过滤器驱动轴200A与第二过滤器驱动轴200B的旋转轴线L1、L2以及摆动部件驱动轴300的旋转轴线L3与马达2的旋转轴线L平行。+Z方向是第一过滤器驱动轴200A、第二过滤器驱动轴200B及摆动部件驱动轴300从致动器1突出的方向(输出侧),-Z方向是与输出侧相反的一侧。
图2是应用本发明的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3(a)是表示从图2的致动器1将第二壳体拆卸的状态的平面图,图3(b)是将图3(a)的区域B放大的局部立体图。如图2所示,致动器1具有:壳体10;收容于壳体10的马达2;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0的第一输出部件3A及第二输出部件3B;基于马达2的旋转使第一输出部件3A以及第二输出部件3B旋转的驱动力传递机构4;以及基于马达2的旋转使摆动部件驱动轴300摆动的摆动机构7。驱动力从马达2向摆动机构7的传递是通过驱动力传递机构4的减速齿轮组40而进行的。
(壳体)
壳体10具有:配置于供第一过滤器驱动轴200A、第二过滤器驱动轴200B以及摆动部件驱动轴300设置的一侧(即,+Z方向侧)的第一壳体11;以及相对于第一壳体11配置于-Z方向侧的第二壳体12。壳体10整体呈在Z轴方向上较薄的大致长方体状。
第一壳体11具有:供马达2、第一输出部件3A、第二输出部件3B、驱动力传递机构4、摆动机构7组装的端板部111;以及从端板部111的外周缘朝向-Z方向立起的侧板部112。在端板部111的+Y方向侧的区域形成有圆形的凹部13。在凹部13组装有马达2。并且,在端板部111的靠-Y方向侧的区域、且靠-X方向侧的区域形成有将第一输出部件3A以及第二输出部件3B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14A、14B。轴承部14A、14B是贯通端板部111的轴孔,并在Y方向上并列配置。第一输出部件3A被轴承部14A支承为能够绕旋转轴线L1旋转。并且,第二输出部件3B被轴承部14B支承为能够绕旋转轴线L2旋转。第二输出部件3B以及轴承部14B相对于第一输出部件3A以及轴承部14A位于+Y方向侧。并且,在端板部111的相对于轴承部14A、14B靠+X方向侧的区域形成有凹部15,在凹部15组装有摆动机构7。
第二壳体12具有:与第一壳体11的端板部111在Z轴方向上相向的端板部121;以及从端板部121的外周缘朝向+Z方向立起的侧板部122。在第一壳体11的侧板部112的多处形成有凸部113。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12的侧板部122的与第一壳体11的凸部11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钩123。若使钩123与凸部113卡合从而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结合,则能够构成壳体10。
(配线取出部)
如图2、图3所示,第一壳体11具有配线取出部30,所述配线取出部30形成于位于侧板部112的+Y方向侧的边缘。配线取出部30具有朝向-Z方向开口的凹部31,在凹部31配置有多个端子销32。多个端子销32的一端在凹部31内朝向-Z方向突出。如图1所示,在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结合的状态下,凹部31露出到壳体10的外部。因此,能够将向马达2供电用的导线等与向凹部31内突出的端子销32连接。
如图2所示,在马达2的外周面设置有端子部20。端子部20具有多个端子销21。如图3(b)所示,在第一壳体11内,马达2的端子部20面对配线取出部30,从端子部20向配线取出部30穿绕扁平电缆33。马达2侧的端子销21与配线取出部30的端子销32经由扁平电缆33而连接,另外,在图3(a)中省略了扁平电缆33的图示。
如图3(b)所示,配线取出部30具有:位于凹部31的-Y方向侧的壁部34;以及从壁部34的+X方向侧的端部朝向马达2侧突出的引导壁35。引导壁35的朝向马达2侧的外周面呈圆弧状。从马达2的端子部20朝向配线取出部30的扁平电缆33以呈朝向+X方向凸出的形状的方式穿绕成弯曲的形状,并以与引导壁35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被引导。即,引导壁35的与扁平电缆33接触的部分是扁平电缆33损伤可能性小的形状(圆弧状的外周面)。
(驱动力传递机构)
如图2所示,在马达2的输出轴安装有小齿轮22。驱动力传递机构4具有:由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以及第三齿轮43构成的减速齿轮组40;以及获得经由减速齿轮组40传递来的马达2的旋转的差动齿轮机构50。第一齿轮41是驱动力传递机构4的输入齿轮,并具有:与小齿轮22啮合的大径齿轮部411;以及位于大径齿轮部411的-Z方向侧的小径齿轮部412。第二齿轮42具有:与第一齿轮41的小径齿轮部412啮合的大径齿轮部421;以及位于大径齿轮部421的-Z方向侧的小径齿轮部422。第三齿轮43具有:与第二齿轮42的小径齿轮部422啮合的大径齿轮部431;以及位于大径齿轮部431的+Z方向侧的小径齿轮部432。穿过第一齿轮41的旋转中心的齿轮轴413的+Z方向的端部被设置于马达2的-Z方向的端面的凹部(省略图示)支承。并且,穿过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43的旋转中心的齿轮轴423、433的+Z方向的端部被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端板部111的凹部114、115支承。另一方面,齿轮轴413、423、433的-Z方向的端部被设置于第二壳体12的端板部121的凹部(省略图示)支承。
作为减速齿轮组40的末级的齿轮的第三齿轮43具有两个输出齿轮。即,第三齿轮43的大径齿轮部431是将马达2的旋转传递至差动齿轮机构50的输出齿轮。另一方面,第三齿轮43的小径齿轮部432是将马达2的旋转传递至摆动机构7的输出齿轮。另外,作为将马达2的旋转传递至摆动机构7的输出齿轮,也可以使用直径与大径齿轮部431的直径相同的齿轮、直径比大径齿轮部431的直径大的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小径齿轮部432的齿数比大径齿轮部431的齿数少,能够增大将马达2的旋转传递至摆动机构7时的减速比。
图4是从第二壳体12侧(-Z方向侧)观察到的差动齿轮机构50与第一输出部件3A及第二输出部件3B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5是从第一壳体11侧(+Z方向侧)观察到的差动齿轮机构50与第一输出部件3A及第二输出部件3B的分解立体图。第一输出部件3A具有:被第一壳体11的轴承部14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体60A;以及设置于轴体60A的-Z方向侧的端部的第一被驱动齿轮61A。并且,第二输出部件3B具有:被第一壳体11的轴承部14B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体60B;以及设置于轴体60B的-Z方向侧的端部的第二被驱动齿轮61B。第一被驱动齿轮61A与第二被驱动齿轮61B的直径分别比轴体60A、60B的直径大。并且,轴体60A、60B分别具有在+Z方向的端面开口的凹部62,在凹部62的内周面沿周向排列有多个突起63。在将致动器1用于过滤器驱动装置100时,凹部62被用作为将第一过滤器驱动轴200A和第二过滤器驱动轴200B连接成不能绕旋转轴线L1、L2旋转的连接部。
差动齿轮机构50具有:与第一输出部件3A以及第二输出部件3B的旋转轴线L1、L2平行地延伸的支轴51;被支轴5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52、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以及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以及三个行星齿轮55(参照图5)。行星齿轮55保持于具有后述行星架533的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在将差动齿轮机构50组装于第一壳体11时,将支轴51的端部压入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端板部111的凹部116,从支轴51的根部側(第一壳体11侧)依次按照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以及驱动侧旋转体52的顺序进行组装。若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结合,则支轴51的另一方的端部被在与凹部116相向的位置设置于第二壳体12的端板部121的凹部124(参照图6)支承。
如图5所示,驱动侧旋转体52具有大径部522和小径部523,其中,所述大径部522在外周缘形成有驱动齿轮521,该驱动齿轮521与作为减速齿轮组40的末级的齿轮的第三齿轮43的大径齿轮部431啮合,所述小径部523从大径部522的中央朝向+Z方向突出。在小径部523的外周面形成有太阳齿轮524。如后文所述,太阳齿轮524与保持于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的行星齿轮55啮合。通过支轴51穿过通过大径部522与小径部523的中心的轴孔525,驱动侧旋转体52被支轴51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具有圆筒部532和行星架533,其中,所述圆筒部532的外周面形成有与第一输出部件3A的第一被驱动齿轮61A啮合的第一齿轮531,所述行星架533与圆筒部532一体形成。行星架533具有:封闭圆筒部532的-Z方向的端部的端板部534(参照图4);在圆筒部532的内周侧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三根支轴535;以及在周向上相邻的支轴535之间的三处呈圆弧状延伸的壁部536。支轴535以及壁部536从端板部534朝向+Z方向突出。在壁部536的+Z方向的端面形成有凸部537。行星齿轮55在能够旋转的状态下分别安装于三根支轴535。
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具有形成于端板部534的中央的圆形开口538(参照图4)。作为驱动侧旋转体52的小径部523中的没有形成太阳齿轮524的部分的圆筒状的基端部嵌合于圆形开口538。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通过驱动侧旋转体52的小径部523组装于支轴51。
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具有端板部543和圆筒部542,其中,所述端板部543在外周缘形成有与第二输出部件3B的第二被驱动齿轮61B啮合的第二齿轮541,所述圆筒部542从端板部543的外周缘朝向+Z方向立起。在圆筒部542的内周面形成有内齿齿轮544(参照图4)。通过支轴51穿过形成于端板部543的轴孔545(参照5),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被支轴51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在圆筒部532的内周面与行星齿轮55以及壁部536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间隙(参照图4)。将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组装于支轴51后,将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组装于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即,将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的圆筒部542插入圆筒部532的内周面与行星齿轮55以及壁部536的间隙。由此,形成于圆筒部542的内周面的内齿齿轮544与三个行星齿轮55啮合。行星齿轮55的支轴535的末端被形成于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的端板部543的凹部546支承。并且,从壁部536突出的凸部53与形成于端板部543的凹部547嵌合。若在组装完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后进一步将驱动侧旋转体52组装于支轴51,则太阳齿轮524被插入至三个行星齿轮55的内周侧,太阳齿轮524与行星齿轮55啮合。
差动齿轮机构50具有行星齿轮机构50A,所述行星齿轮机构50A由形成于驱动侧旋转体52的太阳齿轮524、形成于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的行星架533、保持于行星架533的三个行星齿轮55、以及形成于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的内齿齿轮544构成。在此,驱动侧旋转体52具有获取经由减速齿轮组40传递来的马达2的旋转的驱动齿轮521,因此设置于驱动侧旋转体52的太阳齿轮524作为行星齿轮机构50A的输入要素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具有行星架533的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具有与第一输出部件3A的第一被驱动齿轮61A啮合的第一齿轮531,具有内齿齿轮544的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具有与第二输出部件3B的第二被驱动齿轮61B啮合的第二齿轮541。而且,第一输出部件3A与第二输出部件3B均能够旋转。因此,行星齿轮机构50A的将旋转传递至第一输出部件3A与第二输出部件3B中的旋转负荷大的一方的部件作为固定要素起作用,将旋转传递至旋转负荷小的一方的部件作为输出要素起作用。即,本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机构50A基于第一输出部件3A与第二输出部件3B的旋转负荷的大小被切换至使第一输出部件3A旋转的第一状态和使第二输出部件3B旋转的第二状态。
即,第一状态是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成为行星齿轮机构50A的输出要素的状态,并是驱动齿轮521的旋转传递至第一齿轮531、第一输出部件3A通过与第一齿轮531啮合的第一被驱动齿轮61A而旋转的状态。在第一状态中,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成为行星齿轮机构50A的固定要素。并且,第二状态是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成为行星齿轮机构50A的输出要素的状态,并是驱动齿轮521的旋转传递至第二齿轮541、第二输出部件3B通过与第二齿轮541啮合的第二被驱动齿轮61B而旋转的状态。在第二状态中,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成为行星齿轮机构50A的固定要素。
图6是差动齿轮机构50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若将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以及驱动侧旋转体52组装到支轴51,则作为输入齿轮的驱动齿轮521与作为两个输出齿轮的第一齿轮531和第二齿轮541构成差动齿轮机构50的外周面。即,差动齿轮机构50的Z轴方向的尺寸由这三个齿轮的厚度决定。在本方式中,第二齿轮541的外径D1比其他两个齿轮(第一齿轮531、驱动齿轮521)的齿底径D2小。因此,与第一齿轮531啮合的第一被驱动齿轮61A具有膨出到第二齿轮541的外周侧的厚度,但是第一被驱动齿轮61A与第二齿轮541不干涉。
由于驱动力传递机构4具有减速齿轮组40和行星齿轮机构50A,因此,以规定的减速比将马达2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第一输出部件3A或者第二输出部件3B。若将马达2与第一输出部件3A之间的减速比作为第一减速比,将马达2与第二输出部件3B之间的减速比作为第二减速比,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减速比与第二减速比几乎相等。因此,能够以几乎相等的转矩驱动第一输出部件3A与第二输出部件3B。
(摆动机构)
图7是第一壳体11以及摆动机构7的分解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具有用于使摆动部件驱动轴300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的摆动机构7,并作为摆动装置1A起作用。摆动机构7具有:连杆驱动齿轮71;连杆从动齿轮72;定位连杆驱动齿轮71的帽73;连接连杆驱动齿轮71与连杆从动齿轮72的连杆74;以及获取传递来的连杆从动齿轮72的旋转(摆动)的输出部件75。输出部件75具有:形成有与连杆从动齿轮72啮合的输出齿轮76的第一部件751;以及与第一部件751一体旋转的第二部件752。第一部件751具有:在输出齿轮76的+Z方向侧形成为直径比输出齿轮76的直径大的圆板部753;以及从圆板部753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定位突起754。在输出齿轮76的中心安装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轴体755。
如上所述,在第一壳体11的端板部111的组装有第一输出部件3A、第二输出部件3B以及差动齿轮机构50的区域的+X方向侧形成有凹部15。在凹部15形成有帽安装部16和轴承部17、18。轴承部18位于帽安装部16的-Y方向侧,轴承部17位于轴承部18的-X方向侧。在帽安装部16安装有连杆驱动齿轮71与帽73。轴承部17将输出部件75的基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轴承部18对设置于连杆从动齿轮72的旋转中心的轴体721进行支承。
帽安装部16具有:环状凸部161;设置于形成在环状凸部161的中央的突出部的上端面的凹部162;以及形成于沿着环状凸部161的内周缘的三处的定位部163。在凹部162组装有设置于连杆驱动齿轮71的旋转中心的轴体711(参照图8)的端部。定位部163是与环状凸部161相比、朝向-Z方向的突出尺寸较大的突起状。定位部163以凹部162的中心(即,连杆驱动齿轮71的旋转中心)为基准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
轴承部17具有从端板部111朝向-Z方向立起的圆筒部171。在圆筒部171的内周侧形成有贯通端板部111的轴孔。在圆筒部171的外周面连接有环状凸部161。如图7所示,轴承部17具有形成于圆筒部171的-Z方向的端面的限制部173。限制部173是朝向-Z方向突出的突出部。限制部173在与输出齿轮76的摆动范围对应的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形成于圆筒部171的端面。在限制部173的周向的一端174以及周向的另一端175形成有台阶部。
图8是表示利用帽73将连杆驱动齿轮71定位的状态的剖面立体图(图3的C1-C1位置的剖面立体图)。连杆驱动齿轮71被组装于凹部162的轴体711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连杆驱动齿轮71的中央形成有朝向-Z方向突出的圆形凸部712。帽73具有:从与端板部111相反的一侧(-Z方向侧)与连杆驱动齿轮71的外周部抵接的环状部731;以及从环状部731的外周缘朝向端板部111侧延伸的周壁732。在环状部731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735,连杆驱动齿轮71的圆形凸部712嵌合于开口735。由此,连杆驱动齿轮71相对于帽73被定位,并且轴体711的上端被连杆驱动齿轮71定位。即,通过形成于帽73的开口735和形成于帽安装部16的凹部162构成将连杆驱动齿轮7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上下的轴承。
帽73通过周壁732的+Z方向的端面与环状凸部161的-Z方向的端面抵接而在Z轴方向上定位。而且,通过帽安装部16的定位部163在三点与周壁732的内周面抵接,在与Z轴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壳体11定位。定位部163将帽73定位在与凹部162同轴的位置。如上所述,由于形成于帽73的开口735的内周面作为连杆驱动齿轮71的轴承起作用,因此将帽73与凹部162同轴地定位,由此连杆驱动齿轮71通过帽73而定位在与凹部162同轴的位置。在帽73的周壁732的外周侧的两处形成有凸台部733。帽73通过凸台部733而螺纹固定于端板部111。
周壁732具有将周向的一部分切除的缺口部734。缺口部734面对作为减速齿轮组40的末级的齿轮的第三齿轮43的小径齿轮部432。小径齿轮部432经由缺口部734与连杆驱动齿轮71啮合。因此,马达2的旋转以规定的减速比减速并经由减速齿轮组40传递至连杆驱动齿轮71。
连杆从动齿轮72通过轴体721被轴承部18支承为能够旋转。连杆74的一端与连杆从动齿轮72连接,连杆74的另一端与连杆驱动齿轮71的圆形凸部712连接。若连杆驱动齿轮71旋转一周,则连杆74在X轴方向上往返一次,连杆从动齿轮72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往返旋转(即,往返摆动)。连杆从动齿轮72在周向的一部分范围内形成有齿部722。
图9是输出部件75以及轴承部17的剖面立体图(图3的C2-C2位置的剖面立体图)。并且,图10是表示将摆动机构7的输出部件75安装于第一壳体11的轴承部17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如图9所示,输出部件75的直径比输出齿轮76的直径大的部分被轴承部17支承为能够旋转。由于轴承部17贯通端板部111,因此输出部件75的+Z方向侧的端部朝向端板部111的+Z方向侧突出。因此,将上述的摆动部件驱动轴300(参照图1)与输出部件75连接,能够将输出部件75的摆动运动传递至摆动部件驱动轴300。
如图10所示,若将输出部件75安装于轴承部17,则输出部件75的定位突起754成为载置于圆筒部171的端面的状态。输出部件75能够在定位突起754与限制部173的周向的一端174抵接的位置和定位突起754与限制部173的周向的另一端175抵接的位置之间摆动。通过以使定位突起754与限制部173的周向的一端174或者另一端175抵接的方式组装输出部件75,能够容易地规定输出齿轮76的旋转位置。
摆动机构7的连杆从动齿轮72的直径比输出齿轮76的直径大,并且摆动机构7通过连杆从动齿轮72与输出齿轮76构成增速机构。在本方式中,以输出齿轮76的摆动角度为连杆从动齿轮72的摆动角度的倍数的方式设定两个齿轮的齿数。具体地说,输出齿轮76的摆动角度是220°,连杆从动齿轮72的摆动角度是110°。如此一来,通过使用增速机构,能够使输出齿轮76在超过180度的角度范围内摆动。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能够利用共通的马达2驱动第一输出部件3A和第二输出部件3B。并且,驱动力传递机构4被切换至驱动齿轮521的旋转传递至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的第一齿轮531的第一状态和驱动齿轮521的旋转传递至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的第二齿轮541的第二状态。如此一来,能够将马达2的驱动力切换传递至第一输出部件3A和第二输出部件3B中的任意一方,因此能够形成利用共通的马达2驱动第一输出部件3A和第二输出部件3B的结构,并且不必使马达2大型化。因此,能够将致动器1小型化。并且,由于能够根据第一输出部件3A与第二输出部件3B的旋转负荷的大小切换驱动力的传递目的地,因此能够先驱动旋转负荷小的一方,其结果是,若先驱动的一方的旋转负荷变大,则能够将驱动力的传递目的地切换至另一方从而驱动另一方。因此,能够利用共通的马达2交替地驱动第一输出部件3A和第二输出部件3B。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使用减速比大的行星齿轮机构50A,并且形成于第一输出部件3A的第一被驱动齿轮61A以及形成于第二输出部件3B的第二被驱动齿轮61B与形成于行星齿轮机构50A的输出要素的第一齿轮531以及第二齿轮541直接啮合。因此,能够缩小驱动力传递机构4的设置空间,并且能够扩大减速比。因此,马达2与第一输出部件3A、第二输出部件3B之间的减速比大,且能够实现小型的致动器。
并且,在本方式的驱动力传递机构4中,形成于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的第二齿轮541的外径比形成于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的第一齿轮531的齿底径小。因此,能够使与第一齿轮531啮合的第一被驱动齿轮61A朝向第二齿轮541的外周侧膨出。因此,能够确保齿轮之间的啮合宽度,并且能够实现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的薄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将差动齿轮机构50在Z轴方向上薄型化。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机构4能够通过将支轴51安装于第一壳体11,按照第二输出侧旋转体54、第一输出侧旋转体53以及驱动侧旋转体52的顺序将三个旋转体落入第一壳体11内而组装差动齿轮机构50。因此,驱动力传递机构4的组装容易。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机构4中,马达2与第一输出部件3A之间的减速比(第一减速比)和马达2与第二输出部件3B之间的减速比(第二减速比)大致相等,因此能够以大致相同的转矩驱动第一输出部件3A和第二输出部件3B。另外,优选第一减速比与第二减速比相同。若第一减速比与第二减速比相同,则能够以相同的转矩驱动第一输出部件3A和第二输出部件3B。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不仅交替地使第一过滤器驱动轴200A和第二过滤器驱动轴200B旋转,而且作为基于马达2的旋转使摆动部件驱动轴300摆动的摆动装置1A起作用。而且,在本方式中,构成摆动机构7的连杆驱动齿轮71通过帽73而定位于第一壳体11,通过形成于帽73的开口735和形成于帽安装部16的凹部162构成连杆驱动齿轮71的上下的轴承。而且,帽73与第一壳体11的定位部163抵接而被定位。如此一来,通过在第一壳体11设定定位部163,帽73的组装精度提高,通过帽73定位的连杆驱动齿轮71的组装精度高。而且,定位部163在帽73内侧设置于等角度间隔的三处,并从内周侧与帽73的周壁732在三处抵接。在这样的结构中,不必在帽73的外周侧确保设置定位部的空间,因此能够将摆动装置1A小型化。并且,帽73的定位作业容易。另外,定位部163也可以是四处以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摆动机构7中,将输出部件75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17设置于第一壳体11,轴承部17具有限制输出部件75的摆动范围的限制部173,并且在输出部件75设置有定位突起754。因此,通过使限制部173与定位突起754抵接,能够定位输出部件75的摆动位置。因此,不必一边目视确认输出部件75的摆动位置一边组装输出部件75,输出部件75的组装作业容易。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摆动机构7中,将输出部件75的基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17具有贯通第一壳体11的端板部111的轴孔。因此,输出部件75能经由轴承部17将摆动运动传递至设置于壳体10的外部的摆动部件驱动轴30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摆动机构7中,连杆从动齿轮72的直径比输出齿轮76的直径大,通过连杆从动齿轮72与输出齿轮76构成增速机构。因此,能够使输出齿轮76在超过180度的角度范围内摆动。
(变形例)
图11是变形例的差动齿轮机构的展开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驱动齿轮521、第一齿轮531以及第二齿轮541中,第二齿轮541的外径D1比其他两个齿轮的齿底径D2小,驱动齿轮521与第一齿轮531的齿底径D2以及外径相同,但是如图11所示,在变形例的差动齿轮机构50中,第二齿轮541的外径D1比第一齿轮531的齿底径D2小,并且,第一齿轮531的外径D3比驱动齿轮521的齿底径D4小。
如此一来,在变形例的差动齿轮机构50中,对于各个三个旋转体的齿轮(驱动齿轮521、第一齿轮531以及第二齿轮541),在Z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齿轮中的一方的外径设定为比另一方的齿底径小。如果是这样的尺寸设定,则不仅使与第一齿轮531啮合的第一被驱动齿轮61A朝向第二齿轮541的外周侧膨出,而且还能够使与驱动齿轮521啮合的大径齿轮部431朝向第一齿轮531的外周侧膨出。因此能够分别实现三个旋转体的薄型化,并且能够确保齿轮之间的啮合宽度。因此,能够将差动齿轮机构50在Z轴方向上薄型化,从而能够使致动器1在Z轴方向上薄型化。并且,由于能够使驱动齿轮521的直径大于第一齿轮531以及第二齿轮541的直径,因此能够扩大减速比。
并且,如此一来,如果外径按照驱动齿轮521、第一齿轮531、第二齿轮541的顺序变小,则在将差动齿轮机构50的零件组装于支轴51时,能够按照从直径小的零件的顺序进行组装。因此,驱动力传递机构的组装容易。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基于马达2的旋转使第一输出部件3A以及第二输出部件3B交替地旋转的差动齿轮机构50,使用了具有行星齿轮机构50A的部件,但是也可以使用将马达2的旋转分配到两个输出部件而使其旋转的其他差动机构。
(2)上述方式的致动器1用于过滤器驱动装置,使过滤器驱动轴旋转,但是致动器1还能够用于驱动其他驱动轴的装置。
(3)上述方式的致动器1作为使摆动部件驱动轴300摆动的摆动装置1A起作用,摆动部件驱动轴300驱动用于清洗过滤器的部件,但是也可以用作驱动除了清洗部件以外的摆动部件的摆动装置1A。

Claims (9)

1.一种摆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
连杆驱动齿轮,所述连杆驱动齿轮基于所述马达的旋转而旋转;
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杆驱动齿轮连接;
连杆从动齿轮,所述连杆从动齿轮与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连杆从动齿轮基于所述连杆驱动齿轮的旋转而摆动;
输出部件,所述输出部件具有与所述连杆从动齿轮啮合的输出齿轮;
壳体,所述壳体支承所述连杆驱动齿轮、所述连杆从动齿轮以及所述输出部件;以及
帽,所述帽将所述连杆驱动齿轮相对于所述壳体定位,
所述壳体具有从内侧与所述帽抵接的定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帽具有包围所述连杆驱动齿轮的周壁,
所述定位部在以所述连杆驱动齿轮的旋转中心为基准的至少三处等角度间隔地配置,所述定位部从内周侧与所述周壁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环状凸部,
所述定位部配置于所述环状凸部的内周缘,
通过所述环状凸部与所述周壁抵接,以进行所述连杆驱动齿轮的轴线方向的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摆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帽在所述周壁的外周侧具有凸台部,
所述帽通过所述凸台部与所述壳体固定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限制所述输出部件的摆动范围的限制部,
所述输出部件具有与所述限制部抵接的定位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摆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输出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
所述轴承部贯通所述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摆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具有圆筒部,
所述限制部是在与所述输出齿轮的摆动范围对应的角度范围内形成于所述圆筒部的端面的突出部,
所述定位突起从所述输出部件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摆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周向一端以及周向另一端具有台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从动齿轮的直径比所述输出齿轮的直径大。
CN201610827196.0A 2015-09-16 2016-09-18 摆动装置 Active CN1065495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2756 2015-09-16
JP2015182756A JP6634250B2 (ja) 2015-09-16 2015-09-16 揺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9532A CN106549532A (zh) 2017-03-29
CN106549532B true CN106549532B (zh) 2019-01-18

Family

ID=58367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27196.0A Active CN106549532B (zh) 2015-09-16 2016-09-18 摆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34250B2 (zh)
CN (1) CN1065495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221098A (ja) * 2018-06-22 2019-12-2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装置
CN218178708U (zh) * 2022-09-30 2022-12-30 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尺寸的光圈组件及具有其的舞台灯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32253A2 (en) * 2000-03-06 2001-09-12 Nhk Spring Co.Ltd. Lever apparatus
JP2004211642A (ja) * 2003-01-07 2004-07-29 Toshio Fukuda 発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充電装置
CN101034827A (zh) * 2007-03-13 2007-09-12 黄湘益 可作上下动作的步进马达
CN202405943U (zh) * 2011-12-14 2012-08-29 东明机电(深圳)有限公司 装备减速齿轮箱的罩极电机和减速齿轮箱
CN203098750U (zh) * 2013-02-28 2013-07-31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减速器、带减速器的电机及输出齿轮
CN204271822U (zh) * 2014-12-25 2015-04-15 罗伟盛 驱使玩具运动的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19597B2 (ja) * 2003-11-07 2009-08-26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装置、及びワイパモータ
JP4850606B2 (ja) * 2006-07-27 2012-01-11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ワイパ装置
JP5173668B2 (ja) * 2008-08-18 2013-04-03 株式会社ミツバ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2010098795A (ja) * 2008-10-14 2010-04-30 Nidec Sankyo Corp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962620B2 (ja) * 2013-09-13 2016-08-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32253A2 (en) * 2000-03-06 2001-09-12 Nhk Spring Co.Ltd. Lever apparatus
JP2004211642A (ja) * 2003-01-07 2004-07-29 Toshio Fukuda 発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充電装置
CN101034827A (zh) * 2007-03-13 2007-09-12 黄湘益 可作上下动作的步进马达
CN202405943U (zh) * 2011-12-14 2012-08-29 东明机电(深圳)有限公司 装备减速齿轮箱的罩极电机和减速齿轮箱
CN203098750U (zh) * 2013-02-28 2013-07-31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减速器、带减速器的电机及输出齿轮
CN204271822U (zh) * 2014-12-25 2015-04-15 罗伟盛 驱使玩具运动的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9532A (zh) 2017-03-29
JP2017060284A (ja) 2017-03-23
JP6634250B2 (ja) 2020-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45621B (zh) 致动器
US9850996B2 (en) Motor incorporating reducer
JP4737695B2 (ja) 指関節機構
JP6610780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426646B2 (ja) ロボットの手首構造
KR101408203B1 (ko) 유성기어 방식의 rv감속기
WO2006115257A1 (ja) 産業用ロボットの旋回部構造
US10906194B2 (en) Structure of joint of robot including drive motor and reduction gear
CN101070898A (zh) 波动齿轮装置
CN106549532B (zh) 摆动装置
EP3034907A1 (en) Reducer
CN109661528B (zh) 带电动机的波动齿轮减速器
TW201804099A (zh) 齒輪變速器
WO2018105281A1 (ja) 歯車伝動機構
JP2012223081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関節装置
KR20180090755A (ko) 조작기
JP3893302B2 (ja) 減速機及びギヤドモータ
JPWO2008136405A1 (ja) 回転駆動装置、ロボットの関節構造及びロボットアーム
JP6890192B2 (ja) 伝動装置、駆動ユニット及び可動ユニット
CN212935704U (zh) 齿轮传动马达
CN110242707B (zh) 传动装置
JP2009074611A (ja) 回転駆動装置、ロボットの関節構造及びロボットアーム
JP7074628B2 (ja) 遊星減速装置及び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22208659A1 (ja) 遊星歯車装置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3253667A (ja) 歯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