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42030A - 一种自平衡两轮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平衡两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42030A
CN106542030A CN201610907553.4A CN201610907553A CN106542030A CN 106542030 A CN106542030 A CN 106542030A CN 201610907553 A CN201610907553 A CN 201610907553A CN 106542030 A CN106542030 A CN 1065420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damper
damper plate
top cover
inner cap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075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志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our Carriage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our Carriage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our Carriage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our Carriage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0755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42030A/zh
Publication of CN106542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20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B60L15/28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without contact making and breaking, e.g. using a transduc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00/00Type of vehicles
    • B60L2200/12Bi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00/00Type of vehicles
    • B60L2200/16Single-axle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20/00Electrical machine types; Structures or applications thereof
    • B60L2220/40Electrical machine applications
    • B60L2220/44Wheel Hub motors, i.e. integrated in the wheel hu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42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electric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50/00Driver interactions
    • B60L2250/12Driver interactions by confirmation, e.g. of the inpu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平衡两轮车,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左右两端部的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车体包括顶盖、内盖、底盖以及转动机构,所述顶盖、内盖以及底盖均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部件,所述内盖处于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所述内盖的中间横向位置固定设置有所述转动机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减震效果好且可进行GPS定位的自平衡两轮车。

Description

一种自平衡两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平衡两轮车。
背景技术
滑板车,一种户外活动用品,其具有一个供人站立的平台及平台下方安装的万向轮,该滑板车在人的作用下可朝前运动,为了增强娱乐性,有些滑板车上的平台还可相互转动。目前滑板车主要还是依靠人力驱动,当行程较运时,其使用起来就不是很适应,如果需要安装电力驱动系统,原有的滑板车由于自身的结构即板状的平板状结构的限制就无法与电力驱动系统很好的配合及使用该电力驱动系统。
电动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
目前的电动平衡车一般都具有一个操作杆;使用者站在平衡车的脚踏平台上对操作杆进行操作,从而前进、后退及停止,这样的控制也称“手控”。目前平衡车的脚踏平台一般是一块板状的平板,其在使用过程中始终是保持水平状态,无法相对转动,所以无法让使用者仅仅通过利用脚部即可对平衡车进行控制。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04029769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平衡两轮车,该自平衡两轮车包括顶盖、内盖、底盖、轮毂电机、转动机构、平衡控制机构;顶盖、内盖、底盖均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部件,内盖处于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内盖的中间横向位置固定有转动机构;内盖的左右两侧边缘位置固定有纵向设置的轮毂电机;平衡控制机构固定在底盖上并与电机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两个套管、一个主轴、两个卡簧;两个套管分别固定在内盖的左内盖和右内盖的内端,主轴固定在两个套管内并通过卡簧固定在内盖上。该自平衡两轮车的两个轮毂电机分别安装固定到由顶盖、内盖及底盖构成整个车体的两端部,且两个轮毂电机分别和车体是通过转轴刚性连接。整个车体包括两个部分,此两个部分由其中间位置的转动机构连接,并可通过此转动机构相互转动。此自平衡两轮车在跑动过程中,遇到稍微不平的路面时就会产生较大的颠簸,使用者无法正常控制自平衡两轮车,不仅容易对自平衡两轮车本身造成损坏,而且给使用者带来危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动平衡设备的风靡,越来越多的独轮或者双轮动平衡车被研制出来,自平衡两轮车主要是通过平衡模块和人们的操作来控制扭扭车前进和转弯,而且需要较高的操作能力,传统市面上的扭扭车通过内置电池来给两侧电动轮供电,因为体积很小,所以续航能力很差,而且每次用完之后都需要外接电源供电,十分不方便。
另外,目前市面上所有的自平衡两轮车的自动平衡系统,都是靠双脚来控制车身平衡,对于初学者不便于迅速上手体验,也不利于将来可遥控自平衡的发展。另外,市场上的自平衡两轮车的自动平衡系统,其结构复杂,整个平衡系统需要极其复杂的结构,因此制作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上手较慢。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减震效果好且可进行GPS定位的自平衡两轮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平衡两轮车,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左右两端部的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车体包括顶盖、内盖、底盖以及转动机构,所述顶盖、内盖以及底盖均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部件,所述内盖处于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所述内盖的中间横向位置固定设置有所述转动机构,其中:
所述顶盖包括左顶盖和右顶盖,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对称布置,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朝外的部分分别设置有左侧弧形凸起和右侧弧形凸起,所述第一车轮位于所述左侧弧形凸起下方,所述第二车轮位于所述右侧弧形凸起的下方,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中间位置均设置有第一空槽;
所述内盖包括左内盖和右内盖,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在与所述第一空槽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二空槽,所述第一空槽和第二空槽结合形成踏板空腔,所述踏板空腔内设置有踏板,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朝内的端头具有圆柱形的筒体;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两个套管、一个主轴以及两个卡簧,所述主轴为一圆柱形状的空心管,所述两个套管分别固定在内盖的左内盖和右内盖的内端,所述主轴固定在两个套管内并通过卡簧固定在内盖中的筒体内,所述主轴内设置有一扭曲复位用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伸出于所述主轴,并通过螺丝和定位柱与所述内盖锁紧,所述定位柱垂直设置在内盖下表面并向下延伸,所述定位柱中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弹性件两端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在定位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金属弹性件或由具有记忆功能的材料构成的非金属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长度大于所述主轴的长度,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伸出于所述主轴的两端,所述弹性件横截面的形状为与所述主轴内部的管壁相配合的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别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连接件包括主轴和支撑板,所述主轴设置在支撑板上且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轮或第二车轮中心轴孔上,所述支撑板通过其上设置的多个第一螺栓与所述内盖连接,所述第一螺栓由下至上依次贯穿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内盖,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板、第二减震板、第三减震板以及多个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减震板上方,所述第三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减震板下方且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减震板、第二减震板以及第三减震板分别通过第一导柱连接,所述第一导柱上端设置在所述内盖底部,且其上端设置有第一紧固螺母,所述第一导柱下端贯穿第二减震板并设置在第三减震板中,且通过第二紧固螺母与所述第二减震板和所述第三减震板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震板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减震板上表面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左顶盖靠近所述有右顶盖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上设置有第一上盖,所述第一凹槽中设置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GPS导航仪,所述GPS导航仪分别与控制器和所述供电电源相连,所述第一上盖与所述第一凹槽为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上盖与所述第一凹槽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防水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右顶盖靠近所述左顶盖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上设置有第二上盖,所述第二凹槽中设置有指纹扫描装置,所述指纹扫描装置包括指纹扫描仪,所述指纹扫描仪与所述供电电源相连,所述第二上盖中心位置设置有指纹扫描区,所述第二上盖与所述第二凹槽为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上盖与所述第二凹槽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防水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相互靠近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左侧提示板和右侧提示板,所述左侧提示板和右侧提示板分别与平衡控制机构连接,其中:所述左侧提示板为显示供电电源容量的提示板,所述右侧提示板为显示是否工作的提示板,在左侧提示板和右侧提示板上分别设置有左侧透明外罩和右侧透明外罩,所述左侧透明外罩与左侧提示板以及右侧透明外罩与右侧提示板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三防水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踏板中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上方设置第三上盖,所述第三上盖的上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的增加摩擦力的摩擦条,所述第三凹槽中设置有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包括第四减震板、第五减震板以及多个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四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五减震板上方,所述第五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底部,多个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均匀设置在所述第四减震板下表面与所述第五减震板上表面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凹槽上部圆周方向设置有环形安装凹部,所述环形安装凹部上端面设置有环形防水槽,所述环形防水槽的横截面为V形,所述环形防水槽内设置有第四防水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上盖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环形安装凹部相配合的安装凸部,所述安装凸部与所述环形安装凹部螺纹相连,所述安装凸部与所述环形安装凹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五防水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朝内的端头之间设置有一个限位轴,该限位轴处于右内盖内的长度要长于处于左内盖内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自平衡两轮车还包括平衡控制机构,所述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中均纵向设置有轮毂电机;所述平衡控制机构固定在底盖上并与所述轮毂电机连接,所述平衡控制机构包括供电电源、控制器、轮毂电机驱动电路、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红外光电传感器;所述供电电源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轮毂电机驱动电路、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红外光电传感器连接。
可选的,所述底盖外侧面设置有透明的装饰灯,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外侧面均设置有反光层,所述陀螺仪下方设有一个“U”形的陀螺仪脚踏板,该陀螺仪脚踏板安装在底盖上。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由于采用转动机构、平衡控制机构及顶盖、内盖、底盖均是由两个成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部件构成,这样其利用脚部的力驱动一侧或者两侧的顶盖、内盖、底盖一起扭转,这样进而使传感器发出信号给平衡控制机构,平衡控制机构依据内部的控制程序驱动轮毂电机运转,进而让使用者朝前或者朝后运动,这样实现“脚控”,其与“手控”存在明显区别,是一种特别的驱动方式;
2、在左顶盖和右顶盖朝外的部分分别设置左侧弧形凸起和右侧弧形凸起,左侧弧形凸起和右侧弧形凸起正好处于轮毂电机的正上方,并且轮毂电机处于内盖的左右两侧边缘位置,这样可使用较大尺寸的轮毂电机,相对电机安装在底盖底部的那种平衡车,其运动行程及速度优势明显;
3、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别通过连接件与车体相连,连接件包括主轴和支撑板,主轴设置在支撑板上且端部设置在第一车轮或第二车轮中心轴孔上,支撑板通过其上设置的多个第一螺栓与内盖连接,第一螺栓由下至上依次贯穿支撑板和内盖,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第一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板、第二减震板、第三减震板以及多个第一减震弹簧,第一减震板设置在第二减震板上方,第三减震板设置在第二减震板下方且位于支撑板上,第一减震板、第二减震板以及第三减震板分别通过第一导柱连接,第一导柱上端设置在内盖底部,且其上端设置有第一紧固螺母,第一导柱下端贯穿第二减震板并设置在第三减震板中,且通过第二紧固螺母与第二减震板和第三减震板固定连接,多个第一减震弹簧均匀设置在第一减震板下表面与第二减震板上表面之间,通过上述减震装置,可提高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的减震性能,可使该自平衡两轮车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在行走过程中遇到稍微不平的路面时不会产生较大的颠簸,确保使用者安全可靠的控制自平衡两轮车,提高了该自平衡两轮车的安全性能;
4、通过第一空槽和第二空槽结合放置踏板,这样整体减少整个设备的自身体积,同时踏板中设置有第二减震装置,通过上述踏板中设置第二减震装置,可使踏板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增强该自平衡两轮车的减震效果,进一步提高该自平衡两轮车的安全性能;
5、限位轴一端限位一端活动,为转动机构的运动提供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平衡两轮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自平衡两轮车中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踏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三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提供的自平衡两轮车中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提供的自平衡两轮车中指纹扫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提供的自平衡两轮车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提供的电动平衡车中主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自平衡两轮车,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左右两端部的第一车轮41和第二车轮42,车体包括顶盖1、内盖2、底盖3以及转动机构,顶盖1、内盖2以及底盖3均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部件,内盖2处于顶盖1及底盖3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内盖2的中间横向位置固定设置有转动机构,第一车轮41和第二车轮42中均纵向设置有轮毂电机4;其中:
顶盖1包括左顶盖11和右顶盖12,左顶盖11和右顶盖12对称布置,左顶盖11和右顶盖12朝外的部分分别设置有左侧弧形凸起15和右侧弧形凸起19,第一车轮41位于左侧弧形凸起15下方,第二车轮42位于右侧弧形凸起19的下方,左顶盖11和右顶盖12中间位置均设置有第一空槽16;
内盖2包括左内盖21和右内盖22,左内盖21和右内盖22在与第一空槽16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二空槽23,第一空槽16和第二空槽23结合形成踏板空腔,踏板空腔内设置有踏板5,左内盖11和右内盖12朝内的端头均具有圆柱形的筒体24;
转动机构包括两个套管61、一个主轴62以及两个卡簧63,主轴62为一圆柱形状的空心管,两个套管61分别固定在内盖2的左内盖21和右内盖22的内端,上述主轴62固定在两个套管61内并通过卡簧固定在内盖2中的筒体24内,主轴62内设置有一扭曲复位用的弹性件64,弹性件64的两端伸出于主轴62,并通过螺丝66和定位柱67与内盖2锁紧,且上述定位柱67垂直设置在内盖2下表面并向下延伸,上述定位柱67中设置有定位孔65,弹性件64的两端通过螺丝66固定设置在上述定位柱67中的定位孔65中;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反弹力实现自平衡两轮车的自动平衡系统的复位,通过上述弹性件的使用,该自平衡两轮车即可用一种更方便、更安全的方式让车身自动恢复水平的状态,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操作更加简单,更容易上手,结构简单,成本降低,设计新颖,更加适合推广与使用。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上述弹性件64为金属弹性件或由具有记忆功能的材料构成的非金属弹性件,弹性件64的长度大于主轴62的长度,弹性件64的两端分别伸出于主轴62的两端,弹性件64横截面的形状为与主轴内部的管壁相配合的弧形。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车轮41和第二车轮42分别通过连接件与车体相连,连接件包括主轴107和支撑板102,主轴107设置在支撑板102上且端部设置在第一车轮41或第二车轮42中心轴孔上,以第二车轮42为例,上述支撑板102通过其上设置的多个第一螺栓99与右内盖22连接,第一螺栓99由下至上依次贯穿支撑板102和右内盖22,上述第一螺栓99下端通过设置在支撑板102下方的第三紧固螺母98与支撑板固定连接,同时,第一螺栓99上端设置在右内盖22底部设置的第二空腔232中,且其上端设置有第四紧固螺母103,另外,第一螺栓99上端顶部与第二空腔232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第四减震弹簧101,同时,该第一螺栓99外设置有密封套104,支撑板102上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第一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板90、第二减震板92、第三减震板94以及多个第一减震弹簧91,第一减震板90设置在第二减震板92上方,第三减震板94设置在第二减震板92下方且位于支撑板102上,第一减震板90、第二减震板92以及第三减震板94分别通过第一导柱93连接,上述第一导柱93上端设置在右内盖22底部设置的第一空腔231中,且其上端设置有第一紧固螺母96,另外,第一导柱93上端顶部与所述第一空腔231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第三减震弹簧103,上述第一导柱93下端贯穿第二减震板92并设置在第三减震板94中,且通过第二紧固螺母95与第二减震板92和第三减震板94固定连接,多个第一减震弹簧91均匀设置在第一减震板90下表面与第二减震板92上表面之间,同时,第一减震板90中设置有导套97,第一导柱93设置在该导套97中,通过在支撑板上设置的第一减震装置,可使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以进一步提高该自平衡两轮车的减震性能。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上述自平衡两轮车可为电动自平衡两轮车,且还可包括平衡控制机构,同时,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中均纵向设置有轮毂电机4;平衡控制机构固定在底盖上并与轮毂电机4连接,平衡控制机构包括供电电源81、控制器82、轮毂电机驱动电路、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83、红外光电传感器;供电电源与控制器连接用于给控制器提供电源,控制器分别与轮毂电机驱动电路、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红外光电传感器连接,控制器82与轮毂电机驱动电路连接是让其驱动对应的部件进行工作,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83、红外光电传感器依次是检测车体的加速度变化、角度变化及车体上是否有使用者。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左顶盖11靠近有右顶盖12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113,第一凹槽113上设置有第一上盖111,第一凹槽113中设置有定位装置,可使该自平衡两轮车具有定位功能,安全可靠性提高,定位装置包括GPS导航仪114,GPS导航仪114分别与控制器82和供电电源81相连,第一上盖111与第一凹槽113为螺纹连接,第一上盖111与第一凹槽113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防水密封圈112,用于增强第一凹槽的防水性能,防止第一凹槽中的GPS导航仪114进水受潮,进而提高该GPS导航仪的使用寿命。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右顶盖12靠近左顶盖1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124,第二凹槽124上设置有第二上盖121,第二凹槽124中设置有指纹扫描装置,通过指纹扫描装置才可启动该自平衡两轮车,所以安全性能得到增强,指纹扫描装置包括指纹扫描仪125,上述指纹扫描仪125与供电电源81相连,第二上盖121中心位置设置有指纹扫描区122,第二上盖121与第二凹槽124为螺纹连接,第二上盖121与第二凹槽124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防水密封圈123,用于增强第二凹槽的防水性能,防止第二凹槽124中的指纹扫描仪进水受潮,进而提高指纹扫描仪的使用寿命。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左顶盖11和右顶盖12相互靠近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左侧提示板13和右侧提示板131,左侧提示板13和右侧提示板131分别与平衡控制机构连接,其中:左侧提示板13为显示供电电源容量的提示板,右侧提示板131为显示是否工作的提示板,在左侧提示板13和右侧提示板131上分别设置有左侧透明外罩14和右侧透明外罩141,左侧透明外罩14与左侧提示板13以及右侧透明外罩141与右侧提示板13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三防水密封圈(图中未示出),可分别提高左侧提示板13和右侧提示板131的防水性能。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踏板5中设置有第三凹槽55,第三凹槽55上方设置第三上盖53,上述第三上盖53的上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的增加摩擦力的摩擦条51,第三凹槽55中设置有第二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包括第四减震板52、第五减震板57以及多个第二减震弹簧56,第四减震板52设置在第五减震板57上方,第五减震板57设置在第三凹槽55底部,多个第二减震弹簧56均匀设置在第四减震板52下表面与第五减震板57上表面之间,可进一步提高该踏板的减震性能,进而使该自平衡两轮车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三凹槽55上部圆周方向设置有环形安装凹部58,环形安装凹部58上端面设置有环形防水槽59,环形防水槽59的横截面为V形,环形防水槽59内设置有第四防水密封圈(图中未示出),可进一步提高第三凹槽55的防水性能,第三上盖53下端设置有与环形安装凹部58相配合的安装凸部,安装凸部与环形安装凹部58螺纹相连,安装凸部与环形安装凹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五防水密封圈54,可进一步提高第三凹槽55的防水性能。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为了防止转动机构的偏移,左内盖21和右内盖22朝内的端头之间设置有一个限位轴7,该限位轴7处于右内盖22内的长度要长于处于左内盖21内的长度,这样一端起到限位的作用,另一端起到活动的作用。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该自平衡两轮车还包括太阳能充电装置,太阳能充电装置与供电电源81相连,太阳能充电装置包括分别与控制器82相连的第一太阳能电池组件17和第二太阳能电池组件18,第一太阳能电池组件17设置在左侧弧形凸起15上,第二太阳能电池组件18设置在右侧弧形凸起19上,该自平衡两轮车在外面行走的过程中即可充分利用太阳能对其进行连续充电,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底盖3外侧面设置有透明的装饰灯33,左内盖21和右内盖22外侧面均设置有反光层25,在夜晚或灯光较暗的情况下,通过该反光层即可提高该电动平衡扭扭的安全性能,陀螺仪83下方设有一个“U”形的陀螺仪脚踏板9,该陀螺仪脚踏板9安装在底盖3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左右两端部的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车体包括顶盖、内盖、底盖以及转动机构,所述顶盖、内盖以及底盖均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部件,所述内盖处于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所述内盖的中间横向位置固定设置有所述转动机构,其中:
所述顶盖包括左顶盖和右顶盖,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对称布置,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朝外的部分分别设置有左侧弧形凸起和右侧弧形凸起,所述第一车轮位于所述左侧弧形凸起下方,所述第二车轮位于所述右侧弧形凸起的下方,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中间位置均设置有第一空槽;
所述内盖包括左内盖和右内盖,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在与所述第一空槽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二空槽,所述第一空槽和第二空槽结合形成踏板空腔,所述踏板空腔内设置有踏板,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朝内的端头具有圆柱形的筒体;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两个套管、一个主轴以及两个卡簧,所述主轴为一圆柱形状的空心管,所述两个套管分别固定在内盖的左内盖和右内盖的内端,所述主轴固定在两个套管内并通过卡簧固定在内盖中的筒体内,所述主轴内设置有一扭曲复位用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伸出于所述主轴,并通过螺丝和定位柱与所述内盖锁紧,所述定位柱垂直设置在内盖下表面并向下延伸,所述定位柱中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弹性件两端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在定位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金属弹性件或由具有记忆功能的材料构成的非金属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长度大于所述主轴的长度,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伸出于所述主轴的两端,所述弹性件横截面的形状为与所述主轴内部的管壁相配合的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别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连接件包括主轴和支撑板,所述主轴设置在支撑板上且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轮或第二车轮中心轴孔上,所述支撑板通过其上设置的多个第一螺栓与所述内盖连接,所述第一螺栓由下至上依次贯穿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内盖,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板、第二减震板、第三减震板以及多个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减震板上方,所述第三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减震板下方且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减震板、第二减震板以及第三减震板分别通过第一导柱连接,所述第一导柱上端设置在所述内盖底部,且其上端设置有第一紧固螺母,所述第一导柱下端贯穿第二减震板并设置在第三减震板中,且通过第二紧固螺母与所述第二减震板和所述第三减震板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震板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减震板上表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顶盖靠近所述有右顶盖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上设置有第一上盖,所述第一凹槽中设置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GPS导航仪,所述GPS导航仪分别与控制器和所述供电电源相连,所述第一上盖与所述第一凹槽为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上盖与所述第一凹槽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防水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右顶盖靠近所述左顶盖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上设置有第二上盖,所述第二凹槽中设置有指纹扫描装置,所述指纹扫描装置包括指纹扫描仪,所述指纹扫描仪与所述供电电源相连,所述第二上盖中心位置设置有指纹扫描区,所述第二上盖与所述第二凹槽为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上盖与所述第二凹槽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防水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相互靠近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左侧提示板和右侧提示板,所述左侧提示板和右侧提示板分别与平衡控制机构连接,其中:所述左侧提示板为显示供电电源容量的提示板,所述右侧提示板为显示是否工作的提示板,在左侧提示板和右侧提示板上分别设置有左侧透明外罩和右侧透明外罩,所述左侧透明外罩与左侧提示板以及右侧透明外罩与右侧提示板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三防水密封圈。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中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上方设置第三上盖,所述第三上盖的上表面设置有彼此间隔的增加摩擦力的摩擦条,所述第三凹槽中设置有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包括第四减震板、第五减震板以及多个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四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五减震板上方,所述第五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底部,多个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均匀设置在所述第四减震板下表面与所述第五减震板上表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槽上部圆周方向设置有环形安装凹部,所述环形安装凹部上端面设置有环形防水槽,所述环形防水槽的横截面为V形,所述环形防水槽内设置有第四防水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盖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环形安装凹部相配合的安装凸部,所述安装凸部与所述环形安装凹部螺纹相连,所述安装凸部与所述环形安装凹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五防水密封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平衡两轮车还包括平衡控制机构,所述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中均纵向设置有轮毂电机;所述平衡控制机构固定在底盖上并与所述轮毂电机连接,所述平衡控制机构包括供电电源、控制器、轮毂电机驱动电路、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红外光电传感器;所述供电电源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轮毂电机驱动电路、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红外光电传感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平衡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外侧面设置有透明的装饰灯,所述左内盖和右内盖外侧面均设置有反光层,所述陀螺仪下方设有一个“U”形的陀螺仪脚踏板,该陀螺仪脚踏板安装在底盖上。
CN201610907553.4A 2016-10-18 2016-10-18 一种自平衡两轮车 Pending CN1065420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07553.4A CN106542030A (zh) 2016-10-18 2016-10-18 一种自平衡两轮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07553.4A CN106542030A (zh) 2016-10-18 2016-10-18 一种自平衡两轮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2030A true CN106542030A (zh) 2017-03-29

Family

ID=58369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07553.4A Pending CN106542030A (zh) 2016-10-18 2016-10-18 一种自平衡两轮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4203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5662A (zh) * 2018-05-29 2018-11-02 杨恒睿 一种踏板车
CN110171517A (zh) * 2019-05-09 2019-08-27 浙江阿尔郎科技有限公司 平衡车
CN110612229A (zh) * 2017-05-18 2019-12-24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以电动方式来驱动的车轮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80376U (zh) * 2011-03-30 2011-12-21 东莞易步机器人有限公司 自平衡两轮电动车的脚踏结构
US20130238231A1 (en) * 2012-02-12 2013-09-12 Shane Chen Two-Wheel, Self-Balancing Vehicle With Independently Movable Foot Placement Sections
CN104029769A (zh) * 2014-06-13 2014-09-10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平衡扭扭车
CN105501358A (zh) * 2016-01-20 2016-04-20 曹志锋 一种电动扭扭车的自动平衡系统
CN105539674A (zh) * 2016-03-07 2016-05-04 深圳市致信赢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平衡扭扭车
CN205292861U (zh) * 2015-12-25 2016-06-08 惠州市优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智能防盗电动平衡车
CN205589373U (zh) * 2016-03-04 2016-09-21 美国锐哲有限公司 电动平衡车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80376U (zh) * 2011-03-30 2011-12-21 东莞易步机器人有限公司 自平衡两轮电动车的脚踏结构
US20130238231A1 (en) * 2012-02-12 2013-09-12 Shane Chen Two-Wheel, Self-Balancing Vehicle With Independently Movable Foot Placement Sections
CN104029769A (zh) * 2014-06-13 2014-09-10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平衡扭扭车
CN205292861U (zh) * 2015-12-25 2016-06-08 惠州市优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智能防盗电动平衡车
CN105501358A (zh) * 2016-01-20 2016-04-20 曹志锋 一种电动扭扭车的自动平衡系统
CN205589373U (zh) * 2016-03-04 2016-09-21 美国锐哲有限公司 电动平衡车
CN105539674A (zh) * 2016-03-07 2016-05-04 深圳市致信赢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平衡扭扭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12229A (zh) * 2017-05-18 2019-12-24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以电动方式来驱动的车轮装置
CN108725662A (zh) * 2018-05-29 2018-11-02 杨恒睿 一种踏板车
CN110171517A (zh) * 2019-05-09 2019-08-27 浙江阿尔郎科技有限公司 平衡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22891B (zh) 新型电动平衡车
CN204952213U (zh) 电动平衡车
CN105539672A (zh) 一种电动平衡两轮车
CN105923082B (zh) 一种机电陀螺平衡独轮车
CN102358364B (zh) 自行车骑行辅助装置、用该辅助装置的自行车及辅助方法
CN106542030A (zh) 一种自平衡两轮车
CN206546664U (zh) 一种管理学教学用旋转展台架
CN103818502B (zh) 一种自平衡独轮电动车的便捷装配及防水结构
CN106080908B (zh) 集成自平衡独轮车的电动自行车
CN105539674A (zh) 一种电动平衡扭扭车
CN205829274U (zh) 一种自动调节角度的太阳能充电桩
CN205908098U (zh) 新型的遮阳棚
CN105833514B (zh) 一种机电陀螺平衡滑板车
CN106627832A (zh) 四轮全向转动巡检机器人底盘
KR20120034447A (ko) 자주식 자전거 주차대
CN206752352U (zh) 一种可调节高度智能限高杆
CN205598603U (zh) 一种电动滑板车
CN205354545U (zh) 一种清洁能源供电的户外广告装置
CN109911085A (zh) 重心可调的两轮自平衡底盘装置
CN204821880U (zh) 太阳能电动滑板车
CN206107484U (zh) 具有电机的轮子
CN208453162U (zh) 集成自平衡独轮车的电动自行车
CN108556992A (zh) 多功能滑板车
CN210979107U (zh) 一种智能挂载式摄像机移动装置
CN209848219U (zh) 一种智能室外健身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