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86350B -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86350B
CN106486350B CN201510532211.4A CN201510532211A CN106486350B CN 106486350 B CN106486350 B CN 106486350B CN 201510532211 A CN201510532211 A CN 201510532211A CN 106486350 B CN106486350 B CN 1064863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area
stressor layers
lay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322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86350A (zh
Inventor
周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53221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863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86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6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86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63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01L21/26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using mas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8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衬底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表面分别具有栅极结构;在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一应力层;采用第一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一应力层内掺杂第一类型离子;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之后,在所述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二应力层;采用第二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二应力层内掺杂第二类型离子。改善所形成半导体结构的性能,提高可靠性。

Description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半导体器件正朝着更高的元件密度以及更高的集成度的方向发展。晶体管作为最基本的半导体器件目前正被广泛应用,因此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元件密度和集成度的提高,晶体管的栅极尺寸变得比以往更短。然而,晶体管的栅极尺寸变短会使晶体管产生短沟道效应,进而产生漏电流,最终影响半导体器件的电学性能。目前,现有技术主要通过提高载流子迁移率来提高半导体器件性能。当载流子的迁移率提高,晶体管的驱动电流提高,则晶体管中的漏电流减少,而提高载流子迁移率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提高晶体管沟道区中的应力,因此提高晶体管沟道区的应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晶体管的性能。
现有技术提高晶体管沟道区应力的一种方法为:在晶体管的源区和漏区形成应力层。其中,PMOS晶体管的应力层材料为硅锗(SiGe),由于硅锗和硅具有相同的晶格结构,即“金刚石”结构,而且在室温下,硅锗的晶格常数大于硅的晶格常数,因此硅和硅锗之间存在晶格失配,使应力层能够向沟道区提供压应力,从而提高PMOS晶体管沟道区的载流子迁移率性能。相应地,NMOS晶体管的应力层材料为碳化硅(SiC),由于在室温下,碳化硅的晶格常数小于硅的晶格常数,因此硅和碳化硅之间存在晶格失配,能够向沟道区提供拉应力,从而提高NMOS晶体管的性能。
然而,随着半导体器件尺寸的缩小,形成应力层的工艺难度增大,而且以应力层形成的晶体管源区和漏区性能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改善所形成半导体结构的性能,提高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衬底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表面分别具有栅极结构;在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一应力层;采用第一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一应力层内掺杂第一类型离子;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之后,在所述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二应力层;采用第二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二应力层内掺杂第二类型离子。
可选的,所述第一类型离子为P型离子;所述P型离子包括硼离子或铟离子。
可选的,所述第一应力层的材料为硅锗。
可选的,所述第二类型离子为N型离子;所述N型离子包括磷离子或砷离子。
可选的,所述第二应力层的材料为碳化硅。
可选的,还包括:在形成所述第一应力层之前,在所述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侧壁表面形成第一侧墙。
可选的,所述第一应力层的形成步骤包括:以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和第一侧墙为掩膜,在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衬底内形成第一开口;采用外延沉积工艺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一应力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墙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衬底和栅极结构表面形成第一侧墙膜;在所述第一侧墙膜表面形成第一图形化层,所述第一图形化层暴露出第一区域的第一侧墙膜;以所述第一图形化层为掩膜,回刻蚀所述第一侧墙膜,直至暴露出衬底表面为止,形成所述第一侧墙;在所述回刻蚀工艺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化层。
可选的,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之前,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衬底、第一应力层、栅极结构、第一侧墙和第二区域的第一侧墙膜表面形成第一保护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层的材料为氮化硅;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为20埃~50埃。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墙膜的材料为氮化硅。
可选的,还包括:在形成所述第二应力层之前,在所述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侧壁表面形成第二侧墙。
可选的,所述第二应力层的形成步骤包括:以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和第二侧墙为掩膜,在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衬底内形成第二开口;采用外延沉积工艺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形成第二应力层。
可选的,所述第二侧墙的形成步骤包括:在第一区域的衬底、第一应力层、第一侧墙、栅极结构和第二区域的第一侧墙膜表面形成第二侧墙膜;在所述第二侧墙膜表面形成第二图形化层,所述第二图形化层暴露出第二区域的第二侧墙膜;以所述第二图形化层为掩膜,回刻蚀所述第二侧墙膜和第一侧墙膜,直至暴露出衬底表面为止,形成所述第二侧墙;在所述回刻蚀工艺之后,去除所述第二图形化层。
可选的,所述第二侧墙膜的材料为氮化硅。
可选的,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注入工艺之前,在所述第二应力层、栅极结构、第二侧墙和第一区域的第二侧墙膜表面形成第二保护层。
可选的,所述第二保护层的材料为氧化硅;所述第二保护层的厚度为10埃~30埃。
可选的,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极层、以及位于栅极层侧壁表面的偏移侧墙;在形成第一应力层之前,在所述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轻掺杂区。
可选的,所述栅极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栅极层顶部表面的掩膜层。
可选的,所述衬底包括:基底、位于基底表面的鳍部、以及位于基底表面的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覆盖鳍部的部分侧壁表面;所述栅极结构横跨于所述鳍部表面,且所述栅极结构覆盖所述鳍部的部分侧壁和顶部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形成方法中,在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一应力层之后,首先进行第一注入工艺,以在所述第一应力层内掺杂第一类型离子。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中,所述第一应力层表面不具有掩膜层等其它材料层的覆盖,所述第一类型离子掺杂入第一应力层时不会受到阻碍;因此,所述第一注入工艺的能量能够减小,不仅减小了注入工艺的能耗,而且减小了第一应力层内受到过大的注入损伤,从而能够减小第一应力层内的缺陷,提高第一区域形成的晶体管的性能。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之后,再于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二应力层,并采用第二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二应力层内掺杂第二类型离子;能够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形成不同类型的晶体管。而且,在所述第二应力层内掺杂第二类型离子时也不会受到阻碍,则第二离子注入工艺的能耗减小,且第二应力层内受到的所述减少。因此,所形成的晶体管能够提高、可靠性提高。
进一步,所述第一区域用于形成PMOS晶体管,所述第一类型离子为P型离子;而所述第一应力层需要向沟道区提供较大的应力,因此所述第一应力层底部到衬底表面的距离较大,则所掺杂的第一类型离子的深度较深,使得所述第一注入工艺提供的能量较大。由于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中,所述第一应力层表面不具有过厚的材料层,避免了第一注入工艺的能量损耗,使得第一类型离子的注入范围更易控且精确。有利于提高所形成的PMOS晶体管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至图3是本发明一种在衬底内形成应力层的实施例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至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所述,随着半导体器件尺寸的缩小,形成应力层的工艺难度增大,而且以应力层形成的晶体管源区和漏区性能不良。
图1至图3是本发明一种在衬底内形成应力层的实施例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1,提供衬底100,所述衬底100包括PMOS区110和NMOS区120,所述PMOS区110和NMOS区120的衬底100表面分别具有栅极结构103。
请参考图2,在所述衬底100和栅极结构103表面形成第一侧墙膜104;回刻蚀PMOS区110的第一侧墙膜104,在PMOS区110的栅极结构103侧壁表面形成第一侧墙104a;以第一侧墙104a和栅极结构103为掩膜,在PMOS区110的栅极结构103两侧的衬底100内形成第一应力层105。
请参考图3,在PMOS区110的衬底100表面、第一应力层105表面和NMOS区120的第一侧墙膜104表面形成第二侧墙膜106;回刻蚀NMOS区120的第二侧墙膜106,在NMOS区120的栅极结构103侧壁表面形成第二侧墙106a;以第二侧墙106a和栅极结构103为掩膜,在NMOS区120的栅极结构103两侧的衬底100内形成第二应力层107。
所述第一应力层105用于形成PMOS晶体管的源区和漏区,所述第二应力层107用于形成NMOS晶体管的源区和漏区。在形成第二应力层107之后,需要在第一应力层105靠近顶部的区域内进行离子注入,以掺杂高浓度的P型离子;需要在第二应力层107靠近顶部的区域内进行离子注入,以掺杂高浓度的N型离子;所掺杂的高浓度的P型离子和N型离子用于减小源区和漏区表面的接触电阻。
在掺杂的高浓度的P型离子和N型离子之前,还会在PMOS区110的第二侧墙膜106表面和NMOS区120的第二应力层107表面形成氧化层108,所述氧化层108用于保护第二应力层107免受离子注入工艺的损伤。
然而,在PMOS区110中,所述第一应力层105表面覆盖有第一侧墙膜104,所述第一侧墙膜104表面还具有氧化层108。在对所述第一应力层105进行离子注入工艺时,注入的离子需要具有更大的能力以通过所述第一侧墙膜104,导致高浓度的P型离子的注入范围难以控制。而且,所述离子注入工艺需要提供更大的能力以掺杂高浓度的P型离子,不仅导致工艺消耗过大,而且容易对第一应力层105内部造成损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衬底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表面分别具有栅极结构;在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一应力层;采用第一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一应力层内掺杂第一类型离子;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之后,在所述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二应力层;采用第二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二应力层内掺杂第二类型离子。
其中,在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一应力层之后,首先进行第一注入工艺,以在所述第一应力层内掺杂第一类型离子。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中,所述第一应力层表面不具有掩膜层等其它材料层的覆盖,所述第一类型离子掺杂入第一应力层时不会受到阻碍;因此,所述第一注入工艺的能量能够减小,不仅减小了注入工艺的能耗,而且减小了第一应力层内受到过大的注入损伤,从而能够减小第一应力层内的缺陷,提高第一区域形成的晶体管的性能。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之后,再于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二应力层,并采用第二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二应力层内掺杂第二类型离子;能够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形成不同类型的晶体管。而且,在所述第二应力层内掺杂第二类型离子时也不会受到阻碍,则第二离子注入工艺的能耗减小,且第二应力层内受到的所述减少。因此,所形成的晶体管能够提高、可靠性提高。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4至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4,提供衬底200,所述衬底200包括第一区域210和第二区域220,所述衬底200的第一区域210和第二区域220表面分别具有栅极结构23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0用于形成PMOS晶体管,所述第二区域220用于形成NMOS晶体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0和第二区域220形成的晶体管为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所述衬底200包括:基底201、位于基底201表面的鳍部202、以及位于基底201表面的隔离层203,所述隔离层203覆盖鳍部202的部分侧壁表面;所述栅极结构230横跨于所述鳍部202表面,且所述栅极结构230覆盖所述鳍部202的部分侧壁和顶部表面。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形成的晶体管为平面晶体管,所述衬底为平面基底;所述平面基底为硅衬底、硅锗衬底、碳化硅衬底、绝缘体上硅衬底、绝缘体上锗衬底、玻璃衬底或III-V族化合物衬底,例如氮化镓衬底或砷化镓衬底等。
所述鳍部202能够平行排列,且平行的相邻鳍部202之间的距离为40纳米~70纳米;本实施例中,平行的相邻鳍部202之间距离为50纳米。由于相邻鳍部202之间的距离较小,提高了给后续形成介质层的工艺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201和鳍部202的形成步骤包括:提供半导体基底;刻蚀所述半导体基底,在所述半导体基底内形成若干沟槽,相邻沟槽之间的半导体基底形成鳍部202,位于鳍部202和沟槽底部的半导体基底形成基底201。所述半导体基底为单晶硅衬底、单晶锗衬底、硅锗衬底或碳化硅衬底,在本实施例中为单晶硅衬底。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鳍部202的形成步骤包括:采用外延工艺在基底201表面形成鳍部层;刻蚀所述鳍部层,在所述鳍部层内形成若干沟槽,相邻沟槽之间的鳍部层形成鳍部202。所述基底201为硅衬底、硅锗衬底、碳化硅衬底、绝缘体上硅衬底、绝缘体上锗衬底、玻璃衬底或III-V族化合物衬底,例如氮化镓衬底或砷化镓衬底等。所述鳍部层的材料为硅、锗、碳化硅或硅锗。
所述隔离层203用于隔离相邻的鳍部202。所述隔离层203的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低K介质材料(介电常数大于或等于2.5、小于3.9)、超低K介质材料(介电常数小于2.5)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层203的材料为氧化硅。
所述隔离层203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基底201和鳍部202表面形成隔离膜;平坦化所述隔离膜直至暴露出所述鳍部202的顶部表面为止;在平坦化所述隔离膜之后,回刻蚀所述隔离膜,暴露出部分鳍部202的侧壁表面,形成隔离层203。
所述隔离膜的形成工艺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物理气相沉积工艺,例如流体化学气相沉积(FCVD,Flowabl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工艺、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高深宽比化学气相沉积工艺(HARP);所述平坦化工艺为化学机械抛光工艺;所述回刻蚀工艺为各向异性的干法刻蚀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230为伪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230用于为后续形成的高k金属栅结构占据空间和位置。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230能够直接用于形成晶体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230包括栅极层231;所述栅极层231的材料为多晶硅。后续在衬底200表面形成暴露出栅极层231的介质层之后,通过去除所述栅极层231,能够在介质层内形成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形成高k栅介质层以及位于高k栅介质层表面的金属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层231的顶部表面还具有掩膜层233,所述掩膜层233为形成所述栅极层231的掩膜;且所述掩膜层233还能够在后续进行的第一注入工艺和第二注入工艺中,保护所述栅极层2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掩膜层233的厚度为100埃~200埃;所述掩膜层233的材料为氮化硅。
所述栅极结构230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隔离层203表面和鳍部202的侧壁和底部表面沉积栅极膜;对所述栅极膜进行平坦化;在所述平坦化工艺之后,在所述栅极膜表面形成掩膜材料膜;在所述栅极膜表面形成掩膜层233,所述掩膜层233覆盖需要形成栅极层231的部分栅极膜表面;以所述掩膜层233为掩膜,刻蚀所述栅极层231,之至暴露出鳍部202的侧壁和顶部表面以及隔离层203表面,形成栅极层23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230还包括:位于栅极层231和掩膜层233侧壁表面的偏移侧墙232。所述偏移侧墙232用于保护所述栅极层231的侧壁表面,并用于定义轻掺杂区相对于栅极层231的位置。所述偏移侧墙232的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后续的第一应力层之前,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所述栅极结构230两侧的鳍部202内形成轻掺杂区(LDD)。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区域210的鳍部202内形成的轻掺杂区内掺杂P型离子;在第二区域220的鳍部202内形成的轻掺杂区内掺杂N型离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230还包括:位于所述栅极层231和鳍部202表面之间的栅介质层234。所述栅介质层234的材料为氧化硅。所述栅介质层234用于在后续去除栅极层231时,保护鳍部202的侧壁和顶部表面。在后续去除栅极层231之后,能够去除或保留所述栅介质层234。
请参考图5,在所述衬底200和栅极结构230表面形成第一侧墙膜211。
所述第一侧墙膜211用于在第一区域210的栅极结构230侧壁表面形成第一侧墙;所述第一侧墙用于定义后续在第一区域210的衬底200内形成的第一应力层到所述栅极层231的相对位置和距离。
所述第一侧墙膜211的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墙膜211的材料为氮化硅。所述第一侧墙膜211的形成工艺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或原子层沉积工艺。所述第一侧墙膜211的厚度即后续形成的第一侧墙的厚度,从而决定了第一应力层与栅极层231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墙膜211的形成工艺为原子层沉积工艺,所述原子层沉积工艺具有良好的阶梯覆盖能力,能够使所形成的第一侧墙膜211紧密地覆盖与栅极结构230侧壁和顶部表面、以及鳍部202的侧壁和顶部表面。
请参考图6,回刻蚀所述第一区域210的第一侧墙膜211,在所述第一区域210的栅极结构230侧壁表面形成第一侧墙212。
所述第一侧墙212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一侧墙膜211表面形成第一图形化层,所述第一图形化层暴露出第一区域210的第一侧墙膜211;以所述第一图形化层为掩膜,回刻蚀所述第一侧墙膜211,直至暴露出衬底200表面为止,形成所述第一侧墙212;在所述回刻蚀工艺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化层。
所述第一图形化层为图形化的光刻胶层,所述图形化的光刻胶层采用涂布工艺和曝光显影工艺形成;所述回刻蚀第一侧墙膜211工艺为各向异性的干法刻蚀工艺,所述各向异性的干法刻蚀工艺的刻蚀方向平行于所述伪栅极结构203的侧壁表面;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化层的工艺为湿法去胶工艺或灰化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区域210形成所述第一侧墙212之后,在第二区域220的鳍部202和栅极结构230表面保留所述第一侧墙膜211。所述第二区域220的第一侧墙膜211能够在后续形成第一应力层的过程中,保护第二区域220的衬底200和栅极结构230。
而且,由于后续形成的第一应力层的底部到鳍部202顶部表面的距离较大,为了使第二区域220的第一侧墙膜211足以保护第二区域220的鳍部202和栅极结构230,所述第一侧墙膜211的厚度较厚,以避免在形成第一应力层213的过程中,第二区域220的第一侧墙膜211被过早消耗完。
请参考图7,在第一区域210的栅极结构230两侧的衬底200内形成第一应力层21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0用于形成PMOS晶体管;所述第一应力层213的材料为硅锗(SiGe);所述第一应力层213用于增加PMOS晶体管沟道区的压应力。所述第一应力层213形成于伪栅极结构203两侧的鳍部202内。
而且,由于PMOS晶体管的载流子为空穴,而空穴的迁移率低于电子,因此,所述第一应力层213侧壁与鳍部202的顶部表面呈“Σ”形,且所述第一应力层213的侧壁上具有向栅极结构230底部延伸的顶角,使得所述第一应力层213到PMOS晶体管的沟道区距离更近,所述第一应力层213能够向沟道区提供更大的应力。
所述第一应力层213的形成步骤包括:以第一区域210的栅极结构230和第一侧墙212为掩膜,采用各向异性的干法刻蚀工艺在所述栅极结构230和第一侧墙212两侧的鳍部202内形成凹槽;采用各向异性的湿法刻蚀工艺刻蚀所述凹槽的内壁,使所述凹槽的侧壁与鳍部202顶部表面呈“Σ”形,形成第一开口;采用选择性外延沉积工艺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一应力层213。
其中,所述各向异性的干法刻蚀工艺为:刻蚀气体包括氯气、溴化氢或氯气和溴化氢的混合气体,溴化氢的流量为200标准毫升每分钟~800标准毫升每分钟,氯气的流量为20标准毫升每分钟~100标准毫升每分钟,惰性气体的流量为50标准毫升每分钟~1000标准毫升每分钟,刻蚀腔室的压力为2毫托~200毫托,刻蚀时间为15秒~60秒。
所述各向异性的湿法刻蚀工艺为:刻蚀液包括碱性溶液,所述碱性溶液为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锂(LiOH)、氨水(NH4OH)或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所述第一应力层213的形成工艺为选择性外延沉积工艺;所述选择性外延沉积工艺包括:温度为500摄氏度~800摄氏度,气压为1托~100托,工艺气体包括硅源气体(SiH4或SiH2Cl2)和锗源气体(GeH4),所述硅源气体或锗源气体的流量为1标准毫升/分钟~1000标准毫升/分钟,所述工艺气体还包括HCl和H2,所述HCl的流量为1标准毫升/分钟~1000标准毫升/分钟,H2的流量为0.1标准升/分钟~50标准升/分钟。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在采用所述选择性外延沉积工艺形成第一应力层213时,还能够以原位掺杂工艺在第一应力层213内掺杂P型离子,用于形成第一区域210的第一源漏区。在其它实施例中,还能够通过在第一区域210的栅极结构230两侧的第一应力层213和鳍部202内进行离子注入,以形成第一源漏区。
请参考图8,在所述第一区域210的衬底200、第一应力层213、栅极结构230、第一侧墙212和第二区域220的第一侧墙膜211表面形成第一保护层214。
所述第一保护层214用于在后续对第一应力层213进行第一注入工艺时,用于保护第一区域210的衬底200、第一应力层213和栅极结构230表面,避免所述第一注入工艺造成注入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层214的材料为氮化硅;所述第一保护层214的材料与所述第一侧墙膜211、以及后续形成的第二侧墙膜的材料相同。后续在第二区域220的回刻蚀所述第二侧墙膜、第一保护层214以及第一侧墙膜211时,刻蚀工艺更容易进行,无需在刻蚀过程中对刻蚀气氛进行调整。
所述第一保护层214的形成工艺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或原子层沉积工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层214的形成工艺为原子层沉积工艺。
所述第一保护层214的厚度为20埃~50埃。所述第一保护层214的厚度不易过厚,否则会对后续的第一注入工艺造成妨碍,使第一注入工艺需要提供更大的能量。所述第一保护层214的厚度也不宜过薄,否则失去了保护第一区域210的衬底200、第一应力层213和栅极结构230的效果。
请参考图9,在形成第一保护层214之后,采用第一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一应力层213内掺杂第一类型离子。
通过在所述第一应力层213内掺杂第一类型离子,使第一应力层213用于形成第一源漏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区域210形成的晶体管为PMOS晶体管,所述第一类型离子为P型离子;所述P型离子包括硼离子或铟离子。
所述第一注入工艺用于在第一应力层213内靠近顶部表面的区域内掺杂P型离子,且所述P型离子的浓度较高,以此减小第一应力层213表面与后续形成的导电插塞之间的肖特基势垒,使所述第一应力层213表面的接触电阻减小。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之前,还包括:在所述第一保护层214表面形成第三图形化层(未图示),所述第三图形化层暴露出第一区域210的第一保护层214,所述第三图形化层用于作为所述第一注入工艺的掩膜;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之后,去除所述第三图形化层。所述第三图形化层能够为图形化的光刻胶层。
所述第一注入工艺的参数包括:工艺气体包括BF2,能量为3Kev~10Kev,剂量为1.0E15atoms/cm2~3.0E15atoms/cm2,注入角度为7°~20°,所述注入角度为注入方向与鳍部顶部表面法线之间的夹角。
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中,所述第一区域210的掩膜层233用于保护所述栅极层231,避免所述第一类型离子掺杂入第一区域210的栅极层231内,以此保证第一区域210和第二区域220的栅极层231刻蚀速率均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注入工艺在后续形成第二侧墙之前进行,则所述第一应力层213表面仅覆盖有第一保护层214,且所述第一保护层214的后较薄,所述第一保护层214不会阻碍第一注入工艺的进行。因此,所述第一注入工艺的能量能够减小,而且所述第一注入工艺的注入深度和注入范围能够得到精确控制,使得所形成的第一源漏区的电性能更稳定,所形成的PMOS晶体管的可靠性提高,且所形成的PMOS晶体管与NMOS晶体管之间的失配问题能够得到抑制。
请参考图10,在第一区域210的衬底200、第一应力层213、第一侧墙212、栅极结构230和第二区域220的第一侧墙膜211表面形成第二侧墙膜221。
所述第二侧墙膜221用于在第二区域220的栅极结构230侧壁表面形成第二侧墙;所述第二侧墙用于定义后续在第二区域220的衬底200内形成的第二应力层到所述栅极层231的相对位置和距离。
所述第二侧墙膜221的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墙膜221的材料为氮化硅;由于所述第一侧墙膜211、第一保护层214和第二侧墙膜221的材料均为氮化硅,则在后续形成第二应力层的过程中,刻蚀第一侧墙膜211、第一保护层214和第二侧墙膜221的工艺更易进行,无需在刻蚀过程中调节刻蚀气氛。
所述第二侧墙膜221的形成工艺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或原子层沉积工艺。所述第二侧墙膜221的厚度即后续形成的第二侧墙的厚度,从而决定了第二应力层与栅极层231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墙膜221的形成工艺为原子层沉积工艺,所述原子层沉积工艺具有良好的阶梯覆盖能力,能够使所形成的第二侧墙膜221紧密地覆盖与栅极结构230侧壁和顶部表面、以及鳍部202的侧壁和顶部表面。
请参考图11,回刻蚀所述第二区域220的第二侧墙膜221和第一侧墙膜211(如图10所示),直至暴露出衬底200表面为止,在所述第二区域220的栅极结构230侧壁表面形成第二侧墙222。
所述第二侧墙222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二侧墙膜221表面形成第二图形化层,所述第二图形化层暴露出第二区域220的第二侧墙膜221;以所述第二图形化层为掩膜,回刻蚀所述第二侧墙膜221和第一侧墙膜211,直至暴露出衬底200表面为止,形成所述第二侧墙222;在所述回刻蚀工艺之后,去除所述第二图形化层。
所述第二图形化层为图形化的光刻胶层,所述图形化的光刻胶层采用涂布工艺和曝光显影工艺形成;所述回刻蚀第二侧墙膜221工艺为各向异性的干法刻蚀工艺,所述各向异性的干法刻蚀工艺的刻蚀方向平行于所述栅极结构230的侧壁表面;去除所述第二图形化层的工艺为湿法去胶工艺或灰化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区域220形成所述第二侧墙222之后,在第一区域210的鳍部202和栅极结构230表面保留所述第二侧墙膜221。所述第一区域210的第二侧墙膜221能够在后续形成第二应力层的过程中,保护第一区域210的衬底200和栅极结构230。
请参考图12,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之后,在所述第二区域220的栅极结构230两侧的衬底200内形成第二应力层22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域220用于形成NMOS晶体管;所述第二应力层223的材料为碳化硅(SiC);所述第二应力层223用于增加NMOS晶体管沟道区的拉应力。所述第二应力层223形成于栅极结构230两侧的鳍部202内。
所述第二应力层223的形成步骤包括:以第二区域220的栅极结构230和第二侧墙222为掩膜,在第二区域220的栅极结构230两侧衬底200内形成第二开口;采用外延沉积工艺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形成第二应力层223。
其中,所述各向异性的干法刻蚀工艺为:刻蚀气体包括氯气、溴化氢或氯气和溴化氢的混合气体,溴化氢的流量为200标准毫升每分钟~800标准毫升每分钟,氯气的流量为20标准毫升每分钟~100标准毫升每分钟,惰性气体的流量为50标准毫升每分钟~1000标准毫升每分钟,刻蚀腔室的压力为2毫托~200毫托,刻蚀时间为15秒~60秒。
所述第二应力层223的形成工艺为选择性外延沉积工艺;所述选择性外延沉积工艺包括:温度为500摄氏度~800摄氏度,气压为1托~100托,工艺气体包括硅源气体(SiH4或SiH2Cl2)和碳源气体(CH4、CH3Cl或CH2Cl2),所述硅源气体或碳源气体的流量为1标准毫升/分钟~1000标准毫升/分钟,所述工艺气体还包括HCl和H2,所述HCl的流量为1标准毫升/分钟~1000标准毫升/分钟,H2的流量为0.1标准升/分钟~50标准升/分钟。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在采用所述选择性外延沉积工艺形成第二应力层223时,还能够以原位掺杂工艺在第二应力层223内掺杂N型离子,用于形成第二区域220的第二源漏区。在其它实施例中,还能够通过在第二区域220的栅极结构230两侧的第二应力层223和鳍部202内进行离子注入,以形成第二源漏区。
请参考图13,在形成第二保护层之后,采用第二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二应力层223内掺杂第二类型离子。
在一实施例中,在进行第二注入工艺之前,在所述第二应力层223、栅极结构230、第二侧墙222和第一区域210的第二侧墙膜221表面形成第二保护层。
所述第二保护层用于在进行第二注入工艺时,用于保护第二区域220的衬底200、第二应力层223和栅极结构230表面,避免所述第二注入工艺造成注入损伤。
所述第二保护层的材料为氧化硅。所述第二保护层的形成工艺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或原子层沉积工艺。所述第二保护层的厚度为10埃~30埃
通过在所述第二应力层223内掺杂第二类型离子,使第二应力层223用于形成第二源漏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区域220形成的晶体管为NMOS晶体管,所述第二类型离子为N型离子;所述N型离子包括磷离子或砷离子。
所述第二注入工艺用于在第二应力层223内靠近顶部表面的区域内掺杂N型离子,且所述N型离子的浓度较高,以此减小第二应力层223表面与后续形成的导电插塞之间的肖特基势垒,使所述第二应力层223表面的接触电阻减小。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注入工艺之前,还包括:在所述第二保护层表面形成第四图形化层(未图示),所述第四图形化层暴露出第二区域220的第一保护层214,所述第四图形化层用于作为所述第二注入工艺的掩膜;在所述第二注入工艺之后,去除所述第四图形化层。所述第四图形化层能够为图形化的光刻胶层。
所述第二注入工艺的参数包括:注入离子包括As,能量为1Kev~5Kev,剂量为8.0E14atoms/cm2~3.0E15atoms/cm2,注入角度为7°~20°。所述注入角度为注入方向与鳍部顶部表面法线之间的夹角。
在所述第二注入工艺中,所述第二区域210的掩膜层233用于保护所述栅极层231,避免所述第二类型离子掺杂入第二区域220的栅极层231内,以此保证第二区域220和第一区域210的栅极层231刻蚀速率均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0和第二区域220形成的晶体管为高k金属栅晶体管,所述晶体管采用后栅工艺形成。
在所述第二注入工艺之后,在所述衬底200表面和栅极结构230的侧壁和顶部表面形成介质膜;平坦化所述介质膜直至暴露出掩膜层233表面,在所述衬底200表面形成介质层,所述介质层覆盖所述栅极结构230的侧壁表面,且所述介质层表面与所述掩膜层233的顶部表面齐平。
在暴露出所述栅极层231之后,还包括:去除所述栅极层231并暴露出所述鳍部202的侧壁和顶部表面,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栅极沟槽;在所述栅极沟槽的侧壁表面、以及暴露出的鳍部202侧壁和顶部表面形成高k介质层;在所述高k介质层表面形成填充满所述栅极沟槽的金属栅。
所述高k介质层的材料为高k介质材料(介电常数大于3.9);所述高k介质材料包括氧化铪、氧化锆、氧化铪硅、氧化镧、氧化锆硅、氧化钛、氧化钽、氧化钡锶钛、氧化钡钛、氧化锶钛或氧化铝。
所述金属栅的材料包括金属或金属化合物;所述金属栅的材料包括铜、钨、铝或银;所述栅极层的材料还能够包括钽、钛、氮化钽、氮化钛、钛铝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在形成所述介质层之后,还包括: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暴露出所述第一应力层213表面;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形成第一导电插塞;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暴露出所述第二应力层223表面;在所述第二通孔内形成第二导电插塞。
综上,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一应力层之后,首先进行第一注入工艺,以在所述第一应力层内掺杂第一类型离子。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中,所述第一应力层表面不具有掩膜层等其它材料层的覆盖,所述第一类型离子掺杂入第一应力层时不会受到阻碍;因此,所述第一注入工艺的能量能够减小,不仅减小了注入工艺的能耗,而且减小了第一应力层内受到过大的注入损伤,从而能够减小第一应力层内的缺陷,提高第一区域形成的晶体管的性能。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之后,再于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二应力层,并采用第二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二应力层内掺杂第二类型离子;能够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形成不同类型的晶体管。而且,在所述第二应力层内掺杂第二类型离子时也不会受到阻碍,则第二离子注入工艺的能耗减小,且第二应力层内受到的所述减少。因此,所形成的晶体管能够提高、可靠性提高。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衬底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表面分别具有栅极结构;
在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一应力层;
在第一应力层的表面形成第一保护层;
形成第一保护层后,采用第一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一应力层的顶部区域内掺杂第一类型离子;
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之后,在所述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第二应力层;
在所述第二应力层的表面形成第二保护层;
形成第二保护层后,采用第二注入工艺在所述第二应力层的顶部区域内掺杂第二类型离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离子为P型离子;所述P型离子包括硼离子或铟离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力层的材料为硅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型离子为N型离子;所述N型离子包括磷离子或砷离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应力层的材料为碳化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形成所述第一应力层之前,在所述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侧壁表面形成第一侧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力层的形成步骤包括:以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和第一侧墙为掩膜,在第一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衬底内形成第一开口;采用外延沉积工艺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一应力层。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墙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衬底和栅极结构表面形成第一侧墙膜;在所述第一侧墙膜表面形成第一图形化层,所述第一图形化层暴露出第一区域的第一侧墙膜;以所述第一图形化层为掩膜,回刻蚀所述第一侧墙膜,直至暴露出衬底表面为止,形成所述第一侧墙;在所述回刻蚀工艺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化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艺之前,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衬底、第一应力层、栅极结构、第一侧墙和第二区域的第一侧墙膜表面形成第一保护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层的材料为氮化硅;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为20埃~50埃。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墙膜的材料为氮化硅。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形成所述第二应力层之前,在所述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侧壁表面形成第二侧墙。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应力层的形成步骤包括:以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和第二侧墙为掩膜,在第二区域的栅极结构两侧衬底内形成第二开口;采用外延沉积工艺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形成第二应力层。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墙的形成步骤包括:在第一区域的衬底、第一应力层、第一侧墙、栅极结构和第二区域的第一侧墙膜表面形成第二侧墙膜;在所述第二侧墙膜表面形成第二图形化层,所述第二图形化层暴露出第二区域的第二侧墙膜;以所述第二图形化层为掩膜,回刻蚀所述第二侧墙膜和第一侧墙膜,直至暴露出衬底表面为止,形成所述第二侧墙;在所述回刻蚀工艺之后,去除所述第二图形化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墙膜的材料为氮化硅。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注入工艺之前,在所述第二应力层、栅极结构、第二侧墙和第一区域的第二侧墙膜表面形成第二保护层。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层的材料为氧化硅;所述第二保护层的厚度为10埃~30埃。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极层、以及位于栅极层侧壁表面的偏移侧墙;在形成第一应力层之前,在所述栅极结构两侧的衬底内形成轻掺杂区。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栅极层顶部表面的掩膜层。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包括:基底、位于基底表面的鳍部、以及位于基底表面的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覆盖鳍部的部分侧壁表面;所述栅极结构横跨于所述鳍部表面,且所述栅极结构覆盖所述鳍部的部分侧壁和顶部表面。
CN201510532211.4A 2015-08-26 2015-08-26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Active CN1064863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32211.4A CN106486350B (zh) 2015-08-26 2015-08-26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32211.4A CN106486350B (zh) 2015-08-26 2015-08-26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6350A CN106486350A (zh) 2017-03-08
CN106486350B true CN106486350B (zh) 2019-09-27

Family

ID=58233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32211.4A Active CN106486350B (zh) 2015-08-26 2015-08-26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863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48581A (zh) * 2017-06-28 2019-01-04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9285778B (zh) * 2017-07-20 2021-11-12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09979986B (zh) * 2017-12-28 2022-04-15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0391299B (zh) * 2018-04-23 2023-07-14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1463202B (zh) * 2019-01-18 2023-08-18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2928019A (zh) * 2021-01-25 2021-06-08 杰华特微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用于半导体器件的漂移区的制造方法
CN113539809B (zh) * 2021-07-19 2023-07-04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0112A (zh) * 2006-10-26 2008-04-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60682A (zh) * 2009-06-05 2012-05-16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95331A (zh) * 2014-01-21 2015-07-22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CN104821277A (zh) * 2014-01-30 2015-08-05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0112A (zh) * 2006-10-26 2008-04-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60682A (zh) * 2009-06-05 2012-05-16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95331A (zh) * 2014-01-21 2015-07-22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CN104821277A (zh) * 2014-01-30 2015-08-05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6350A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86350B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06920776B (zh) 鳍式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CN106486375B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05719969B (zh) 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
CN106558614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9216454A (zh) 纳米线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6373924A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05513965B (zh)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CN105514041B (zh)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CN105551958B (zh)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CN105448736B (zh)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CN108962753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9427677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4752216B (zh)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CN105261566B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06449404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7591436B (zh) 鳍式场效应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10164767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06571298B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07591327B (zh) 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
CN106158643B (zh)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CN106328594B (zh)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CN109103102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3915344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06783742B (zh)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