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81720A - 压力阻尼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力阻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81720A
CN106481720A CN201610670043.XA CN201610670043A CN106481720A CN 106481720 A CN106481720 A CN 106481720A CN 201610670043 A CN201610670043 A CN 201610670043A CN 106481720 A CN106481720 A CN 1064817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oil
flowing
expansion
ru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700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野刚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ow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Corp filed Critical Sho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481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17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 B60G13/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 B60G13/08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hydraul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05Throttling passages in or on piston body, e.g. slo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9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with a single cylinder and of single-tub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16F9/46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 F16F9/464Control of valve bias or pre-stress, e.g. electromagnet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20Type of damper
    • B60G2202/24Fluid dam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10Damping action or damper
    • B60G2500/11Damp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液压阻尼装置包括气缸、分隔部、流道形成部、阀门部、旁路通道、节流部。流道形成部结合所述分隔部的移动形成有流道,所述流体流经该流道。阀门部控制在所述流道形成部的所述流道内的所述流体的流动。旁路通道形成所述流体的流动,所述流体的流动绕过在打开所述阀门部的同时流经所述流道的所述流体的所述流动。节流部在相对于阀座比压缩侧第二阀门更靠外的外侧,对流经旁路油道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

Description

压力阻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力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例如汽车)的悬挂装置设有压力阻尼装置,其可减少行驶期间由路面传递至车辆的振动。此外,在这种类型的压力阻尼装置之中,能够使产生的阻尼力发生变化的压力阻尼装置是已知的(例如,JP H0613392(Y2))。
专利文献1:JP H0613392(Y2)
发明内容
在能够使阻尼力发生变化的压力阻尼装置中,优选地,压力阻尼装置易于机械加工。
本公开的目的是使能够改变阻尼力的压力阻尼装置易于机械加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压力阻尼装置,其包括:气缸,其从一侧向另一侧延伸且容纳流体;分隔部,其设置为在气缸内沿轴向可移动且将气缸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流道形成部,其中结合分隔部的移动形成有流体流经的流道;阀门部,其控制流道形成部的流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旁路通道,其形成流体流,该流体流在打开阀门部的同时绕过流经流道的流体流;以及节流部,在相对于流道形成部比阀门部更靠外的外侧,该节流部对流经旁路通道的流体流动进行节流。
通过采用上述配置,因为实现了其中节流部在相对于流道形成部比阀门部更靠外的外侧对旁路通道中的流体流动进行节流的结构,所以能够改变阻尼力的压力阻尼装置易于机械加工。
根据本公开,能够改变阻尼力的压力阻尼装置易于机械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的总体配置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力改变部的概念图;
图4A至4C是阻尼力改变部的运作说明图;
图5A和5B是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液压阻尼装置的运作说明图;
图6是采用第一修改例的阀座的说明图;
图7是根据第二修改例的活塞组成部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的剖视图;
图9A和9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的运作说明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的剖视图;
图11A和11B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的运作说明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的剖视图;
图13A和13B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的运作说明图;
图14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的总体配置图;和
图15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的总体配置图。
符号说明
1 液压阻尼装置(压力阻尼装置的示例)
11 气缸(气缸的示例)
30 活塞组成部
31 壳体(分隔部的示例)
41 阀座(流道形成部的示例)
42 压缩侧第一阀门(内阀门部的示例)
43 压缩侧第二阀门(外阀门部的示例)
60 阻尼力改变部
60V 节流部(节流部的示例)
61 螺线管(驱动部的示例)
64 截止阀(突出构件的示例)
83 阻尼阀门(二通阀门的示例)
811 旁路油道(旁路通道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的总体配置图。
在以下描述中,在图1所示液压阻尼装置1的轴向上,图1中的下侧称为“一侧”,图1中的上侧称为“另一侧”。此外,液压阻尼装置1的径向上的中心称为“径向上的内侧”,径向上的外侧称为“径向上的外侧”。
[液压阻尼装置1的配置和功能]
如图1所示,液压阻尼装置1(根据本公开的压力阻尼装置)包括:气缸部10;杆部20,其设置为使得其另一侧突出到气缸部10的外部且其一侧可滑动地插入气缸部10;活塞组成部30,其设置于杆部20的一侧端;以及底阀部70,其设置于气缸部10的一侧端。
此外,尽管未示出,在四轮汽车、摩托车等中,液压阻尼装置1设置在车身和车轴之间以减低杆部20相对于气缸部10的振动移动。
接下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一般配置。
如图1所示,液压阻尼装置1包括:气缸11,其从一侧向另一侧延伸且容纳油(流体);壳体31(分隔部),其设置为在气缸11内沿轴向可移动且将气缸11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油室Y1(第一腔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腔室);阀座41(流道形成部),其中结合壳体31的移动形成有油流经的压缩侧油道416(流道);压缩侧第二阀门43(阀门部),其控制阀座41的压缩侧油道416内的油的流动;旁路油道471(旁路通道),其形成油的流动,该油的流动绕过在打开压缩侧第二阀门43的同时流经压缩侧油道416的油的流动;以及节流部60V,其在相对于阀座41比压缩侧第二阀门43更靠外的外侧(更具体地,在轴向的另一侧),对流经旁路油道471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下面将详细描述这些部件。
气缸部10包括:气缸11;外柱体12,其设置在气缸11外侧;和底部13,其设置在外柱体12的一侧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气缸11和外柱体12之间设有存储油的储存腔室R。
另外,气缸部10包括:杆导向件14,其设置在气缸11的另一侧端;和密封件15,其封闭外柱体12的另一侧端。
在本实施例中,杆部20包括:杆件21,其形成为沿轴向延伸;一侧安装部21a,其设置在杆件21的一侧端;和另一侧安装部21b,其设置在杆件21的另一侧端。
杆件21的一侧安装部21a保持住活塞组成部30。此外,将液压阻尼装置1联接至汽车等车身的联接件(未示出)安装在杆件21的另一侧安装部21b上。
活塞组成部30包括:壳体31;活塞部40,其设置在壳体31的径向上的内侧;和阻尼力改变部60,其设置在活塞部40的另一侧。
另外,将在后文详细描述活塞组成部30的各个部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活塞组成部30将气缸11内的空间分为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两者容纳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室Y1形成在活塞组成部30的一侧(将在下文描述的活塞环314),第二油室Y2形成在活塞组成部30的另一侧。
底阀部70设置在液压阻尼装置1的一侧端且将第一油室Y1和储存腔室R彼此分开。
[活塞组成部30的配置和功能]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30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力改变部60的概念图。
[壳体31]
如图2所示,壳体31是开口于一侧的中空构件。此外,壳体31包括设置在另一侧的杆连接部311、设置在一侧的保持部312、设置在杆连接部311的一侧的开口313、和设置在壳体31外圆周的活塞环314。另外,壳体31的外径小于气缸11的内径。而且,在径向的内侧,也是活塞部40的另一侧,壳体31形成壳体内腔室31Y。
杆连接部311是螺纹孔,其形成以沿轴向延伸。杆件21的一侧安装部21a固定在杆连接部311上。此外,杆连接部311设有密封件(未示出),其在杆连接部311和一侧安装部21a之间提供密封。
保持部312保持住固定件312L,固定件312L固定活塞部40和阻尼力改变部60,两者容纳在壳体31内。
开口313是大致面向径向的开口。此外,沿壳体31的圆周方向设置多个开口313。另外,多个开口313沿圆周方向等间距排列。
活塞环314设置为可滑动地接触气缸11的内圆周表面。活塞环314减少壳体31和气缸11之间的摩擦阻力。
[活塞部40]
活塞部40包括:阀座41;压缩侧第一阀门42,其设置在阀座41的另一侧;压缩侧第二阀门43,其设置在压缩侧第一阀门42的另一侧;膨胀侧第一阀门44,其设置在阀座41的一侧;膨胀侧第二阀门45,其设置在膨胀侧第一阀门44的一侧;密封件46,其设置在阀座41和壳体31之间;螺栓47;螺母48;和压缩侧中间阀门构件49,其设置在压缩侧第一阀门42和压缩侧第二阀门43之间。此外,在压缩侧第一阀门42和压缩侧第二阀门43之间形成压缩侧中间阀门腔室42Y,油流入压缩侧中间阀门腔室42Y中。
(阀座41)
阀座41是近似圆柱状的构件,其包括供螺栓47穿过的开口41H。此外,阀座41包括设置在另一侧的压缩侧第一环形部411、设置在另一侧的压缩侧第二环形部412、设置在另一侧的压缩侧第三环形部413、设置在一侧的膨胀侧第一环形部414、设置在一侧的膨胀侧第二环形部415、压缩侧油道416、膨胀侧第一油道417、和膨胀侧第二油道418。
压缩侧第一环形部411以近似环状形成在开口41H的径向的外侧。此外,压缩侧第一环形部411向轴向的另一侧突出。
压缩侧第二环形部412以近似环状形成在压缩侧第一环形部411的径向的外侧。此外,压缩侧第二环形部412向轴向的另一侧突出。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压缩侧第二环形部412的突出高度形成为与压缩侧第一环形部411的高度大致相同。
压缩侧第三环形部413以近似环状设在压缩侧第二环形部412的径向的外侧。此外,压缩侧第三环形部413向轴向的另一侧突出。压缩侧第三环形部413的突出高度大于压缩侧第二环形部412的突出高度。换言之,压缩侧第三环形部413的另一侧端处于另一侧的比压缩侧第二环形部412更靠上的位置。
膨胀侧第一环形部414以近似环状形成在开口41H的径向的外侧。此外,膨胀侧第一环形部414向轴向的一侧突出。
膨胀侧第二环形部415以近似环状形成在膨胀侧第一环形部414的径向的外侧。此外,膨胀侧第二环形部415向轴向的一侧突出。膨胀侧第二环形部415的突出高度大于膨胀侧第一环形部414的突出高度。换言之,膨胀侧第二环形部415的一侧端处于一侧的比膨胀侧第一环形部414更靠下的位置。
压缩侧油道416具有位于膨胀侧第二环形部415的径向外侧的一侧油口和位于压缩侧第一环形部411与压缩侧第二环形部412之间的另一侧油口。
膨胀侧第一油道417具有位于膨胀侧第一环形部414的径向内侧的一侧油口和位于压缩侧第三环形部413的径向外侧的另一侧油口。
膨胀侧第二油道418具有位于膨胀侧第一环形部414与膨胀侧第二环形部415之间的一侧油口和位于膨胀侧第一环形部414的径向内侧的另一侧油口。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膨胀侧第二油道418在阀座41内连接至旁路油道471(旁路通道)、与压缩侧油道416和膨胀侧第一油道417(流道)分开。
(压缩侧第一阀门42)
压缩侧第一阀门42由盘状金属板材构成。此外,压缩侧第一阀门42配置为能够与压缩侧第一环形部411和压缩侧第二环形部412接触。另外,当油朝向第二油室Y2流经压缩侧油道416时,压缩侧第一阀门42打开压缩侧油道416。而且,压缩侧第一阀门42始终打开膨胀侧第二油道418的另一侧。
(压缩侧第二阀门43)
压缩侧第二阀门43由盘状金属板材构成。此外,压缩侧第二阀门43配置为能够与压缩侧第三环形部413接触。另外,压缩侧第二阀门43配置为与压缩侧第一阀门42相比不易变形。在第一实施例中,压缩侧第二阀门43配置为至少在压缩侧第一阀门42开始打开时所施加的油压下不打开。而且,压缩侧第二阀门43(外侧阀门)相对于阀座41朝着径向的外侧比压缩侧第一阀门42(内侧阀门)更往外地延伸,且运作为当油流经旁路油道471(旁路通道)时闭合(将在下文描述)。
(膨胀侧第一阀门44)
膨胀侧第一阀门44由盘状金属板材构成。此外,膨胀侧第一阀门44配置为能够与膨胀侧第一环形部414接触。另外,当油朝向第一油室Y1流经膨胀侧第一油道417时,膨胀侧第一阀门44打开膨胀侧第一油道417。而且,膨胀侧第一阀门44配置为与膨胀侧第二阀门45相比不易变形。在第一实施例中,膨胀侧第一阀门44配置为至少在膨胀侧第二阀门45开始打开时所施加的油压下不打开。
(膨胀侧第二阀门45)
膨胀侧第二阀门45由盘状金属板材构成。此外,膨胀侧第二阀门45配置为能够与膨胀侧第二环形部415接触。另外,当油朝向第一油室Y1流经膨胀侧第一油道417时,膨胀侧第二阀门45打开膨胀侧第一油道417。而且,当油朝向第一油室Y1流经膨胀侧第二油道418时,膨胀侧第二阀门45打开膨胀侧第二油道418。
此外,当膨胀侧第一阀门44和膨胀侧第二阀门45打开时所施加的油压的设定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设定,也可采用其他设定。
在第一实施例中,螺栓47固定到杆件21的一侧端。此外,螺栓47与螺母48把阀座41、压缩侧第一阀门42、压缩侧第二阀门43、膨胀侧第一阀门44、膨胀侧第二阀门45和压缩侧中间阀门构件49夹在中间并保持住。
另外,螺栓47包括旁路油道417、形成于另一侧的相对部472、和形成于另一侧且处于径向外侧的比相对部472更靠外的位置的连接部473。
旁路油道471形成在螺栓47的另一侧的轴向上。此外,旁路油道471在螺栓47的一部分内沿径向贯穿螺栓47但并未沿轴向贯穿螺栓47。更具体地,旁路油道471与位于另一侧的调节腔室60Y(将在下文描述)连通且与位于一侧的开口491(将在下文描述)连通。
相对部472形成在与阻尼力改变部60的突出部642相对的位置。
连接部473与阻尼力改变部60的第二凸轮壳体63(将在下文描述)接触。此外,连接部473形成与阻尼力改变部60的连接位置。另外,连接部473包括多个开口473R。
(压缩侧中间阀门构件49)
压缩侧中间阀门构件49包括沿径向贯穿压缩侧中间阀门构件49的开口491。此外,开口491的径向内侧与旁路油道471连通。同时,开口491的径向外侧面向压缩侧中间阀门腔室42Y。
[阻尼力改变部60]
如图2所示,阻尼力改变部60包括螺线管61、设置于另一侧的第一凸轮壳体62、设置于一侧的第二凸轮壳体63、设置于第一凸轮壳体62和第二凸轮壳体63之间的截止阀64、和设置于截止阀64的另一侧的弹簧65。
(螺线管61)
控制单元(未示出)经由导线(未示出)控制螺线管。此外,螺线管61在通电时产生磁场。在第一实施例中,螺线管61通过产生的磁场将截止阀64移动至另一侧。
(第一凸轮壳体62)
第一凸轮壳体62包括形成于另一侧的凸缘部621和形成于一侧的圆柱部622。
凸缘部621通过压配至壳体31的内圆周而固定到壳体31上,并且螺线管61使其向另一侧压靠壳体31。
如图3所示,圆柱部622包括多个第一斜面部622L。多个第一斜面部622L连续地形成在第一凸轮壳体62的圆周方向上。
(第二凸轮壳体63)
如图3所示,第二凸轮壳体63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631、多个第二凹陷部632、多个第三凹陷部633、和多个第二斜面部634。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凹陷部631、第二斜面部634、第二凹陷部632、第一凹陷部631、第二斜面部634、第三凹陷部633、和第一凹陷部631分别依此顺序循环地排列在第二凸轮壳体63的圆周方向上。
另外,第一凹陷部631配置为使得距另一侧的规定基准(例如,第一凸轮壳体62的一侧端)的距离为距离L1,距离L1比基准到第二凹陷部632和第三凹陷部633的距离长。第二凹陷部632配置为使得距基准的距离为距离L2,距离L2比基准到第一凹陷部631的距离短。第三凹陷部633配置为使得距基准的距离为距离L3,距离L3比基准到第二凹陷部632的距离短。以这种方式,第一凹陷部631、第二凹陷部632、和第三凹陷部633分别配置为使得它们在一个方向上距离位于另一侧的基准的深度依次变浅。
此外,第一凹陷部631、第二凹陷部632和第三凹陷部633在圆周方向上的排列顺序并不限于上述顺序,并采用其他配置代替。
(截止阀64)
如图2所示,截止阀64包括设置在径向外侧的导引部641和设置于一侧的突出部642。此外,突出部642形成节流部60V,节流部60V对突出部642和螺栓47的相对部472之间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另外,截止阀64形成调节腔室60Y,调节腔室60Y为位于截止阀64和螺栓47之间的油流入的空间。而且,在第一实施例中,节流部60V设置在活塞部40的外侧端。
如图3所示,导引部641包括形成于另一侧的第一导引部6411和形成于一侧的第二导引部6412。
第一导引部6411包括斜面。此外,第一导引部6411的斜面形成为与第一凸轮壳体62的第一斜面部622L相合。第一导引部6411是在截止阀64向另一侧压靠第一导引部6411的状态下由第一凸轮壳体62导引的部分。
第二导引部6412包括斜面。此外,第二导引部6412的斜面形成为与第二凸轮壳体63的第二斜面部634、第二凹陷部632和第三凹陷部633相合。另外,第二导引部6412是在截止阀64向一侧压靠第二导引部6412的状态下由第二凸轮壳体63导引的部分。
(弹簧65)
如图2所示,对于弹簧65,其一侧与截止阀64接触,而其另一侧与第一凸轮壳体62接触。此外,弹簧65向截止阀64施加使截止阀64向一侧移动的力。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阻尼力改变部60中,螺线管61(驱动部)在轴向上驱动截止阀64(突出构件)而使其转动,同时,截止阀64以根据旋转量的规定突出量向旁路油道471(旁路通道)突出。此外,根据截止阀64在轴向上的突出量(位置),截止阀64改变突出部642和相对部472之间的间距(油的节流量)。因此,截止阀64对流经旁路油道471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将在下文予以描述。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三凹陷部633、第二凹陷部632、和第一凹陷部631朝向一侧的深度依次增加(见图3)。因此,在导引部641嵌入第一凹陷分631(图3中以单点划线标示)的状态下,突出部642向一侧的突出量达到最大值。此外,阻尼力改变部60形成突出部642和相对部472彼此接触的“闭合状态”且关闭旁路油道471。另外,在导引部641嵌入第二凹陷部632(图3中以实线标示)的状态下,阻尼力改变部60形成与闭合状态下相比油更易流经旁路油道471的“第一打开状态”。而且,在导引部641嵌入第三凹陷部633(图3中以双点划线标示)的状态下,阻尼力改变部60形成与第一打开状态下相比油更易流经旁路油道471的“第二打开状态”。
<阻尼力改变部60的运作>
图4A至4C是阻尼力改变部60的运作说明图。
接下来描述阻尼力改变部60中由于螺线管61的通电而使截止阀64转动(见图2)时的运作。
参照图4A示出的示例,将描述从导引部641的第二导引部6412嵌入第二凹陷部632的状态开始的运作。另外,如上所述,这种状态构成了第一打开状态。
此外,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螺线管61将截止阀64向另一侧移动。结果,如图4B所示,导引部641的第一导引部6411与第一凸轮壳体62的第一斜面部622L接触。此外,第一导引部6411在第一斜面部622L上滑动。结果,截止阀64整体在圆周方向上转动。
随后,阻尼力改变部60暂停螺线管61的通电。结果,截止阀64被弹簧65压向一侧(见图2)。此时,在图4C示出的示例中,第二导引部6412与第二斜面部634接触。此外,第二导引部6412在第二斜面部634上滑动,截止阀64整体在圆周方向上转动。
另外,最终,产生了导引部641嵌入第一凹陷部631的状态。如前所述,这种状态构成了闭合状态。
以类似方式,通过对螺线管61进行一次通电和暂停通电,截止阀64以事先确定的旋转量(角度)转动。此外,根据旋转量,截止阀64的导引部641移动至其他相邻的凹陷部(第一凹陷部631、第二凹陷部632、和第三凹陷部633)。
只有当截止阀64转动时螺线管61才通电。换言之,一旦截止阀64定位于预先确定的转动位置,螺旋管61就不需要通电。截止阀64的转动位置由与截止阀64啮合的第二凸轮壳体63和弹簧65维持。因此,对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与电驱动源(如螺线管61)相比,即使在未提供电源的状态下仍能维持截止阀64的状态。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运作>
图5A和5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运作说明图。
此外,在图5A和5B中,由实线标示压缩冲程期间的油的流动,由虚线标示膨胀冲程期间的油的流动。此外,图5A是示出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闭合状态的情形的示意图。图5B是示出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第一打开状态的情形的示意图。
首先将描述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闭合状态时的油的流动。此外,之后将按顺序分别描述压缩冲程和膨胀冲程期间。
(压缩冲程期间/闭合状态)
如图5A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当活塞组成部3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的一侧时,第一油室Y1内的油流经压缩侧油道416并在按压打开压缩侧第一阀门42的同时流出至压缩侧中间阀门腔室42Y。另外,已流出至压缩侧中间阀门腔室42Y的油在按压打开压缩侧第二阀门43的同时穿过壳体内腔室31Y和开口313并流出至第二油室Y2。
如上所述,在闭合状态下的压缩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油流经压缩侧油道416、压缩侧第一阀门42和压缩侧第二阀门43时形成的阻力产生。
此外,如图1所示,在底阀部70中,由于活塞组成部30移动至轴向的一侧,第一油室Y1内的油流出至储存腔室R。
(膨胀冲程期间/闭合状态)
如图5A中虚线箭头所示,当活塞组成部3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的另一侧时,第二油室Y2内的油流经开口313、壳体内腔室31Y和膨胀侧第一油道417,并在按压打开膨胀侧第一阀门44时流出至膨胀侧中间阀门腔室44Y。另外,已流出至膨胀侧中间阀门腔室44Y的油在按压打开膨胀侧第二阀门45的同时流出至第一油室Y1。
如上所述,在闭合状态下的膨胀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油流经膨胀侧第一油道417、膨胀侧第一阀门44和膨胀侧第二阀门45时形成的阻力产生。
此外,如图1所示,在底阀部70中,由于活塞组成部30移动至轴向的另一侧,储存腔室R内的油流入第一油室Y1。
接下来描述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第一打开状态时的油的流动。
如图5B所示,在第一打开状态下,存在截止阀64的突出部642与螺栓47的相对部472分开且节流部60V打开的状态。换言之,在液压阻尼装置1中,会产生经由旁路油道471的油的流动。
(压缩冲程期间/第一打开状态)
如图5B中实线箭头所示,当活塞组成部3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的一侧时,第一油室Y1内的油流入压缩侧油道416并在按压打开压缩侧第一阀门42的同时流出至压缩侧中间阀门腔室42Y。随后,压缩侧中间阀门腔室42Y内的油流经开口491、旁路油道471、调节腔室60Y、节流部60V、开口473R、壳体内腔室31Y和开口313并流出至第二油室Y2。以这种方式,在第一打开状态下,油流动以绕过按压并打开压缩侧第二阀门43的油的流动。
如上所述,在第一打开状态下的压缩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油流经压缩侧油道416和压缩侧第一阀门42时形成的阻力产生。此外,第一打开状态下形成的阻尼力小于闭合状态下形成的阻尼力。
(膨胀冲程期间/第一打开状态)
如图5B中虚线箭头所示,当活塞组成部3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的另一侧时,第二油室Y2内的油按顺序依次流经开口313、壳体内腔室31Y、开口473R、节流部60V、调节腔室60Y和旁路油道471。此外,旁路油道471内的油流入膨胀侧第二油道418并在按压打开膨胀侧第二阀门45的同时流出至第一油室Y1。以这种方式,在第一打开状态下,油流动以绕过按压打开膨胀侧第一阀门44的油的流动。
如上所述,在第一打开状态下的膨胀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油流经膨胀侧第二油道418和膨胀侧第二阀门45时形成的阻力产生。此外,第一打开状态下形成的阻尼力小于闭合状态下形成的阻尼力。
另外,如上所述,旁路油道471同时形成在压缩冲程期间绕过压缩侧第二阀门43的油的流动和在膨胀冲程期间绕过膨胀侧第一阀门44的油的流动。因此,简化了液压阻尼装置1的装置配置。
(压缩冲程期间和膨胀冲程期间/第二打开状态)
接下来描述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第二打开状态(导引部641嵌入第三凹陷部633的状态)时的油的流动。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打开状态下的油的流动与第一打开状态(导引部641嵌入第二凹陷部632的状态)下的油的流动相似。然而,在第二打开状态下,与第一打开状态相比,阻尼力改变部60中的节流部60V的节流量较小。因此,第二打开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小于闭合状态和第一打开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
如上所述,对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通过利用阻尼力改变部60调节旁路油道471内的油的流动,可以改变所产生的阻尼力的大小。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对旁路油道471中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的节流部60V形成在相对于阀座41比各阀门(压缩侧第一阀门42、压缩侧第二阀门43、膨胀侧第一阀门44、和膨胀侧第二阀门45)更靠外的外侧。因此,例如,与节流阀60V形成在相对于阀座41的各阀门的内侧的情形相比,更易于进行制造液压阻尼装置1时的机械加工。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在电控制下运作的阻尼力改变部60来切换流经旁路油道471的油的流动。另外,通过切换流经旁路油道471的油的流动,例如,压缩侧第一阀门42和/或压缩侧第二阀门43借助油的流动而打开。以这种方式,在第一实施例中,并不是通过电控制来直接操作压缩侧第一阀门42和压缩侧第二阀门43,而是通过借助电控制切换旁路油道471内的油的流动来间接控制压缩侧第一阀门42和压缩侧第二阀门43。
此外,虽然在阻尼力改变部60的节流部60V处调节的油的节流量设为三个阶段,即,第一实施例中的闭合状态、第一打开状态和第二打开状态,但可进一步在打开状态下设置多个阶段。
换言之,在节流部60V处调节的油的节流量可设为闭合状态和第一打开状态两个阶段。此外,在节流部60V处调节的油的节流量可设为除了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第一打开状态和第二打开状态以外还包括第三打开状态及更多状态的多个阶段。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活塞部40(阀座41、压缩侧第一阀门42、压缩侧第二阀门43、膨胀侧第一阀门44、和膨胀侧第二阀门45)设置在壳体31内部。因此,在活塞组成部30中,可很方便地以另一种类型的活塞部代替活塞部40。另一方面,壳体31和阻尼力改变部60可共用于活塞组成部30中。
-第一修改例-
接下来描述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
图6是采用第一修改例的阀座41的说明图。
在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中,阀座41的结构不同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阀座41的结构。具体地,如图6所示,根据第一修改例的阀座41具有包括第一结构部41A和第二结构部41B的分体式结构。
第一结构部41A为设置在图6中另一侧的部分,第二结构部41B为设置在图6中一侧的部分。此外,在第一修改例中,第一结构部41A和第二结构部41B接合在一起来一体地组成阀座41。
在第一结构部41A中,形成压缩侧油道416的另一侧部分和膨胀侧第一油道417的另一侧部分。压缩侧油道416形成为凹槽状。此外,压缩侧油道416配置为在第一结构部41A和第二结构部41B接合在一起时组成油道。另外,膨胀侧第一油道417形成为通孔。
在第二结构部41B中,形成膨胀侧第二油道418的一侧部分和膨胀侧第一油道417的一侧部分。第二结构部41B的膨胀侧第一油道417和膨胀侧第二油道418形成为通孔。此外,第二结构部41B的膨胀侧第一油道417配置为在第一结构部41A和第二结构部41B接合在一起时通过连接至第一结构部41A的膨胀侧第一油道417来组成单一油道。
此外,尽管未示出,第一结构部41A和第二结构部41B分别包括位于圆周方向上的定位部,如突出部和凹陷部。定位部确定第一结构部41A与第二结构部41B之间在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对于根据如上配置的第一修改例的阀座41,例如,压缩侧油道416可由已在模具中成形的突出条状部形成。因此,例如,可减少机械加工(如切削)所需的时间,故而更易于对液压阻尼装置1进行机械加工。此外,例如,由于第一结构部41A和第二结构部41B的分体式配置,更易于对液压阻尼装置1进行机械加工,例如:当将膨胀侧第一油道417和膨胀侧第二油道418切削为通孔时,工具插入角的自由度增加了。
此外,阀座41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两路分离,可采用将阀座41分离为三路或更多的配置。
-第二修改例-
接下来描述根据第二修改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
图7是根据第二修改例的活塞组成部30的说明图。
如图7所示,根据第二修改例的活塞组成部30包括活塞部40和设置在活塞部40和杆件21之间的阻尼力改变部60。换言之,根据第二修改例的活塞组成部30不包括壳体31。
即使采用未设有壳体31的结构,如第二修改例之情形,通过将节流部60V布置在相对于阀座41比各阀门(压缩侧第一阀门42、压缩侧第二阀门43、膨胀侧第一阀门44和膨胀侧第二阀门45)更靠外的外侧(轴向上的另一侧),也可更加容易地对液压阻尼装置1进行机械加工。
-第二实施例-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300的剖视图。
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将为与第一实施例的构件相似的构件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且下文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活塞组成部300的配置和功能]
活塞组成部300包括壳体31、设置在壳体31的径向内侧的活塞部240、和设置在活塞部240的另一侧的阻尼力改变部60。
接下来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一般配置。
如图8所示,液压阻尼装置1包括:气缸11,其从一侧向另一侧延伸且容纳油(流体);壳体31(分隔部),其设置为在气缸11内可沿轴向移动并将气缸11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油室Y1(第一腔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腔室);阀座241(流道形成部),其中,结合壳体31的移动形成油流经的压缩侧油道416(流道);压缩侧第二阀门43(阀门部),其控制阀座241的压缩侧油道416内的油的流动;旁路油道2471(旁路通道),其形成油的流动,该油的流动绕过在打开压缩侧第二阀门43的同时流经压缩侧油道416的油的流动;和节流部60V,其在相对于阀座241比压缩侧第二阀门43更靠外的外侧(更具体地,在轴向的另一侧),对流经旁路油道2471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以下详细描述这些部件。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300中,活塞部240的配置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部40的配置不同。以下详细描述活塞部240。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活塞部240的基本配置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部40的基本配置相似。然而,活塞部240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螺栓247、阀座241、膨胀侧第一阀门242、膨胀侧中间阀门构件249、和膨胀侧第二阀门243的配置。
阀座241包括压缩侧油道416和膨胀侧第一油道417,但不包括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膨胀侧第二油道418。
膨胀侧第一阀门242和膨胀侧第二阀门243的基本配置分别与压缩侧第一阀门42和压缩侧第二阀门43的基本配置大致相似,但是膨胀侧第一阀门242和膨胀侧第二阀门243设置在阀座241的一侧。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在膨胀侧第一阀门242和膨胀侧第二阀门243之间形成膨胀侧中间阀门腔室242Y,油流入该膨胀侧中间阀门腔室242Y。
膨胀侧中间阀门构件249包括膨胀侧开口2491,其沿径向穿过膨胀侧中间阀门构件249。
螺栓247包括旁路油道2471。旁路油道2471在螺栓247的一部分中沿径向贯穿螺栓247但并未沿轴向贯穿螺栓247。此外,旁路油道2471与位于轴向一侧的膨胀侧中间阀门构件249的膨胀侧开口2491连通并与位于另一侧的压缩侧中间阀门构件49的开口491连通。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运作>
图9A和9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运作说明图。
此外,在图9A和9B中,压缩冲程期间的油的流动由实线标示,膨胀冲程期间的油的流动由虚线标示。此外,图9A是示出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闭合状态的情形的示意图。图9B是示出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第一打开状态的情形的示意图。
首先描述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闭合状态时的油的流动。此外,之后按顺序分别描述压缩冲程期间和膨胀冲程期间。
(压缩冲程期间/闭合状态)
如图9A中实线箭头标示,压缩冲程期间活塞组成部300中的油的流动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30中的油的流动相似。
(膨胀冲程期间/闭合状态)
如图9A中虚线箭头标示,当活塞组成部3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的另一侧时,第二油室Y2内的油流经开口313、壳体内腔室31Y和膨胀侧第一油道417,并在按压打开膨胀侧第一阀门242的同时流出至膨胀侧中间阀门腔室242Y。另外,已流出至膨胀侧中间阀门腔室242Y的油在按压打开膨胀侧第二阀门243的同时流出至第一油室Y1。
如上所述,在闭合状态下的膨胀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油流经膨胀侧第一油道417、膨胀侧第一阀门242和膨胀侧第二阀门243时形成的阻力产生。
接下来描述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第一打开状态时的油的流动。
如图9B所示,在第一打开状态下,存在截止阀64的突出部642与相对部472分开且节流部60V打开的状态。换言之,在液压阻尼装置1中,会产生经由旁路油道2471的油的流动。
(压缩冲程期间/第一打开状态)
如图9B中实线箭头标示,压缩冲程期间第一打开状态下,活塞组成部300中的油的流动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30中的油的流动相似。
(膨胀冲程期间/第一打开状态)
如图9B中虚线箭头标示,活塞组成部30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的另一侧时,第二油室Y2内的油按顺序依次流经开口313、壳体内腔室31Y、开口473R、节流部60V、调节腔室60Y和旁路油道2471。此外,旁路油道2471内的油流入膨胀侧开口2491并在按压打开膨胀侧第二阀门243的同时流出至第一油室Y1。以此方式,在第一打开状态下,油流动以绕过按压打开膨胀侧第一阀门242的油的流动。
如上所述,在第一打开状态下的膨胀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油流经膨胀侧第二阀门243时形成的阻力产生。此外,第一打开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小于闭合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
(压缩冲程期间和膨胀冲程期间/第二打开状态)
接下来描述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第二打开状态时的油的流动。
在此情形下,第二打开状态下的油的流动与第一打开状态下的油的流动大致相似。但是,在第二打开状态下,阻尼力改变部60中节流部60V的节流量小于第二打开状态。因此,第二打开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小于闭合状态和第一打开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
如上所述,对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通过利用阻尼力改变部60调节旁路油道2471中的油的流动,可以改变所产生的阻尼力的大小。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对旁路油道2471内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的节流部60V,设在相对于阀座241比各阀门(压缩侧第一阀门42、压缩侧第二阀门43、膨胀侧第一阀门242和膨胀侧第二阀门243)更靠外的外侧。因此,例如,与节流部60V形成在相对于阀座241的阀门内侧相比,易于进行制造液压阻尼装置1时的机械加工。
-第三实施例-
图10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230的剖视图。
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将为与第一实施例的构件相似的构件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且下文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活塞组成部230的配置和功能]
活塞组成部230包括壳体31、设置在壳体31的径向内侧的第一活塞部80、设置壳体31的径向内侧(也为第一活塞部80的一侧)的第二活塞部50、和设置在的壳体31的内侧(也为第一活塞部80的另一侧)的阻尼力改变部60。
而且,在第三实施例中,在第一活塞部80和第二活塞部50之间形成中间油室M1,油流入该中间油室M1。
接下来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一般配置。
如图10所示,液压阻尼装置1包括:气缸11,其从一侧延伸至另一侧且容纳油(流体);壳体31(分隔部),其设置为在气缸11内可沿轴向移动且将气缸11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油室Y1(第一腔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腔室);第一阀座80S(流道形成部),其中,结合壳体31的移动形成油流经的流道;阻尼阀83(阀门部),其控制第一阀座80S的油道内的油的流动;旁路油道811(旁路通道),其形成油的流动,该油的流动绕过在打开阻尼阀门83的同时流经油道的油的流动;和节流部60V,其在相对于第一阀座80S比阻尼阀门83更靠外的外侧,对流经旁路油道811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以下详细描述这些部件。
[第一活塞部80]
如图10所述,第一活塞部80包括第一阀座80S。此外,第一阀座80S包括设置在另一侧的膨胀侧阀座81和设置在膨胀侧阀座81的一侧的压缩侧阀座82。另外,第一活塞部80包括设置在膨胀侧阀座81和压缩侧阀座82之间的阻尼阀门83、设置在压缩侧阀座82的外圆周上的第一密封件84、和螺栓85。
(膨胀侧阀座81)
膨胀侧阀座81为近似圆柱形的构件,其包括供螺栓85穿过的开口81H。此外,膨胀侧阀座81包括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旁路油道811、形成在另一侧的相对部812、形成在另一侧且位于比相对部812更靠外的径向外侧的连接部813、和形成在径向内侧的膨胀侧接触部814。
旁路油道811形成油路,该油路绕过当阻尼阀门83在与膨胀侧接触部814或压缩侧阀座82的压缩侧接触部822(将在下文描述)分开的方向上变形时流动的油的流动。
相对部812形成在与阻尼力改变部60的突出部642相对的位置上。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相对部812形成位于突出部642和相对部812之间的节流部60V。
连接部813与第二凸轮壳体63接触。此外,连接部813形成与阻尼力改变部60的连接位置。另外,连接部813包括多个开口813R。
膨胀侧接触部814为由台阶形成且面向一侧的环状表面。此外,膨胀侧接触部814形成位于阻尼阀门83的径向内侧且与阻尼阀门83的另一侧接触的部分。
(压缩侧阀座82)
压缩侧阀座82为近似盘状的构件,其包括供螺栓85穿过的开口82H。此外,压缩侧阀座82包括形成于开口82H的径向外侧的开口821和形成于比开口821更靠外的径向外侧的压缩侧接触部822。
开口821形成为沿轴向贯穿。在第三实施例中,在压缩侧阀座82的圆周方向设置多个开口821。
压缩侧接触部822朝向另一侧环形突出。此外,压缩侧接触部822形成位于阻尼阀门83的径向外侧且与阻尼阀门83的一侧接触的部分。
另外,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阀座80S中,在膨胀侧接触部814和压缩侧接触部822之间形成油结合活塞组成部230在轴向上的移动而流经的流道。
(阻尼阀门83)
阻尼阀门83由盘状金属板材构成,其包括供膨胀侧接触部814通过的开口83H。此外,通过变形,阻尼阀门83形成油在阻尼阀门83与膨胀侧阀座81的膨胀侧接触部814分开时流动的状态和油在阻尼阀门83与压缩侧阀座82的压缩侧接触部822分开时流动的状态。换言之,阻尼阀门83配置为使用单一构件(单一本体)来控制在压缩冲程期间结合活塞组成部230朝向一侧的移动而流动的油的流动(第一流动)和在膨胀冲程期间结合活塞组成部230朝向另一侧的移动而流动的油的流动(第二流动)。另外,在第三实施例中,阻尼阀门83安排在设有第一阀座80S的节流部60V的一侧。
第一密封件84提供压缩侧阀座82和壳体31之间的密封。
螺栓85与形成在膨胀侧阀座81的开口81H的内圆周上的内螺纹连接。此外,螺栓85保持住第一活塞部80和第二活塞部50的夹在膨胀侧阀座81和螺栓85的一侧端之间的各个部分。
[第二活塞部50]
如图10所示,第二活塞部50包括第二阀座51、设置在第二阀座51的另一侧的第二压缩侧阻尼阀门52、设置在第二阀座51的一侧端的第二膨胀侧阻尼阀门53、和设置在第二阀座51的径向外侧的第二密封件54。
第二阀座51包括大致沿轴向形成在径向外侧的多个第二压缩侧油道511和大致沿轴向形成在径向外侧的多个第二膨胀侧油道512。
第二压缩侧阻尼阀门52由盘状金属板材构成。此外,第二压缩侧阻尼阀门52使第二阀座51的第二压缩侧油道511的另一侧可打开和闭合且始终打开第二阀座51的第二膨胀侧油道512的另一侧。
第二膨胀侧阻尼阀门53由盘状金属板材构成。此外,第二膨胀侧阻尼阀门53使第二阀座51的第二膨胀侧油道512的一侧可打开和闭合且始终打开第二阀座51的第二压缩侧油道511的一侧。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运作>
图11A和11B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运作说明图。
此外,在图11A和11B中,由实线标示压缩冲程期间的油的流动,由虚线标示膨胀冲程期间的油的流动。此外,图11A是示出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闭合状态的情形的示意图。图11B是示出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第一打开状态的情形的示意图。
首先描述在阻尼力改变部60中形成闭合状态时的油的流动。此外,之后按顺序描述压缩冲程期间和膨胀冲程期间。
(压缩冲程期间/闭合状态)
当活塞组成部23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一侧时,如图11A中实线箭头标示,第一油室Y1内的油流入第二压缩侧油道511并在按压打开第二压缩侧阻尼阀门52的同时流出至中间油室M1。另外,已流出至中间油室M1的油通过开口821,并在按压打开位于压缩侧接触部822处的压缩侧阀座82的同时流经壳体内腔室31Y和开口313并流出至第二油室Y2。
如上所述,在闭合状态下的压缩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油流经第二压缩侧油道511和在第二压缩侧阻尼阀门52和压缩侧阀座82之间流动时形成的阻力产生。
此外,在闭合状态下,节流部60V在阻尼力改变部60内处于闭合状态。因此,在闭合状态下,未形成诸如以下描述的经由旁路油道811的油的流动。
(膨胀冲程期间/闭合状态)
当活塞组成部23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另一侧时,如图11A中虚线箭头标示,第二油室内的油流经开口313和壳体内腔室Y2,且相似按压打开位于膨胀侧接触部814处的阻尼阀门83的同时通过开口821流出至中间油室M1。此外,已流出至中间油室M1的油流入第二膨胀侧油道512。另外,已流入第二膨胀油道512的油在打开第二膨胀侧阻尼阀门53的同时流出至第一油室Y1。
如上所述,在闭合状态下的膨胀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油流经阻尼阀门83、第二膨胀侧油道512和第二膨胀侧阻尼阀门53时形成的阻力产生。
如上所述,当在阻尼力改变部60内形成闭合状态时,在第一活塞部80和第二活塞部50内皆产生阻尼力。
接下来描述当在阻尼力改变部60内形成第一打开状态时的油的流动。
如图11B所示,在第一打开状态下,存在节流部60已打开的状态。因此,在第一打开状态下,油流动以绕过油在按压打开阻尼阀门83的同时流经的通路。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活塞部50内的油的流动与上述闭合状态的情形相同。因此,以下主要描述第一打开状态下第一活塞部50内的油的流动。
(压缩冲程期间/第一打开状态)
如图11B中实线箭头标示,当活塞组成部23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一侧时,产生第二活塞部50中的油的流动。此外,油从第一油室Y1流出至中间油室M1。另外,已流出至中间油室M1的油流经开口821和旁路油道811至调节腔室60Y。而且,已流至调节腔室60Y的油通过节流部60V、开口813R、壳体内腔室31Y和开口313,并流出至第二油室Y2。
如上所述,在第一打开状态下的压缩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油流经如上所述的第二活塞部50内的第二压缩侧油道511和第二压缩侧阻尼阀门52时形成的阻力产生。此外,当油流经节流部60V时阻尼力改变部60中还可产生一定的阻尼力。
(膨胀冲程期间/第一打开状态)
如图11B中虚线箭头标示,当活塞组成部23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另一侧时,第二油室Y2内的油流经开口313、壳体内腔室31Y、开口813R和节流部60V并流入调节腔室60Y。此外,调节腔室60Y内的油流经旁路油道811和开口821并流出至中间油室M1。
另外,中间油室M1内的油可引起第二活塞部50中的油的流动。另外,中间油室M1内的油最终流出至第一油室Y1。
如上所述,在第一打开状态下的膨胀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当油流经如上所述的第二活塞部50内的第二膨胀侧油道512和第二膨胀侧阻尼阀门53时形成的阻力产生。此外,当油流经节流部60V时阻尼力改变部60中还可产生一定的阻尼力。
在如上所述的闭合状态下,油依次流经第一活塞部80和第二活塞部50。相比之下,在第一打开状态下,油主要流经第二活塞部50。因此,第一打开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小于闭合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
此外,如上所述,旁路油道811形成压缩冲程期间绕过阻尼阀门83的流动和膨胀冲程期间绕过阻尼阀门83的流动。因此,根据第三实施例,简化了液压阻尼装置1的装置配置。
此外,第二打开状态下的油的流动与如上所述的第一打开状态下的油的流动相似。然而,第二打开状态下的阻尼力小于闭合状态和第一打开状态下形成的阻尼力。
如上所述,即使对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通过利用阻尼力改变部60,可以改变所产生的阻尼力的大小。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类似地,节流部60V设在相对于第一阀座80S比阀门(阻尼阀门83)更靠外的外侧。因此,简化了制造液压阻尼装置1时的机械加工。
-第四实施例-
图12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330的剖视图。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将为与其他实施例的构件相似的构件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且下文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活塞组成部330的配置和功能]
如图12所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330包括壳体31、设置在壳体31的径向内侧的第三活塞部90、和设置在第三活塞部90的另一侧的阻尼力改变部160。
接下来描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一般配置。
如图12所示,液压阻尼装置1包括:气缸11,其从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并容纳油(流体);壳体31(分隔部),其设置为在气缸11内可沿轴向移动并将气缸11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油室Y1(第一腔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腔室);第三阀座91(流道形成部),其中,结合壳体31的移动形成膨胀侧第一油道915(流道),油流经该膨胀侧第一油道915;膨胀侧第一阀门93(阀门部),其控制第三阀座91的膨胀侧第一油道915内的油的流动;旁路油道951(旁路通道),其形成油的流动,该油的流动绕过在打开膨胀侧第一阀门93时流经膨胀侧第一油道915的油的流动;和节流部160V,其在相对于第三阀座91比膨胀侧第一阀门93更靠外的外侧,对流经旁路油道951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以下详细描述这些部件。
[第三活塞部90]
第三活塞部90包括第三阀座91、设置在第三阀座91的另一侧的压缩侧阀门92、设置在第三阀座91的一侧的膨胀侧第一阀门93、设置在膨胀侧第一阀门93的一侧的膨胀侧第二阀门94、螺栓95、和螺母96。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在膨胀侧第一阀门93和膨胀侧第二阀门94之间形成中间阀门腔室93Y,油可流入该中间阀门腔室93Y。
(第三阀座91)
第三阀座91为近似圆柱状的构件,其包括供螺栓95穿过的开口91H。此外,第三阀座91包括设置在另一侧的压缩侧环形部911、设置在一侧的膨胀侧第一环形部912、设置在膨胀侧第一环形部912的一侧的膨胀侧第二环形部913、压缩侧油道914、膨胀侧第一油道915和膨胀侧第二油道916。
压缩侧环形部911以近似环状形成于开口91H的径向外侧。此外,压缩侧环形部911朝向轴向的另一侧突出。
膨胀侧第一环形部912以近似环状形成于开口91H的径向外侧。此外,膨胀侧第一环形部912朝向轴向的一侧突出。
膨胀侧第二环形部913以近似环状形成于膨胀侧第一环形部912的径向外侧。此外,膨胀侧第二环形部913朝向轴向的一侧突出。另外,膨胀侧第二环形部913的突出高度高于膨胀侧第一环形部912。换言之,膨胀侧第二环形部913的一侧端位于比膨胀侧第一环形部912更靠外的外侧。
压缩侧油道914具有位于膨胀侧第二环形部913的径向外侧的一侧油口和位于压缩侧环形部911的径向内侧的另一侧油口。
膨胀侧第一油道915具有位于膨胀侧第一环形部912的径向内侧的一侧油口和位于压缩侧环形部911的径向外侧的另一侧油口。
膨胀侧第二油道916具有位于膨胀侧第一环形部912和膨胀侧第二环形部913之间的一侧油口和位于第三阀座91的开口91H处的另一侧油口。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膨胀侧油道916(连接流道)连接至旁路油道951(旁路通道,将在下文描述)、与第三阀座91内部的压缩侧油道914和膨胀侧油道915(流道)分开。
(压缩侧阀门92)
压缩侧阀门92由盘状金属板材构成。此外,压缩侧阀门92配置为能够与压缩侧环形部911接触。另外,当油朝向第二油室Y2流经压缩侧油道914时,压缩侧阀门92打开压缩侧油道914。而且,压缩侧阀门92始终打开膨胀侧第一油道915的另一侧。
(压缩侧第一阀门93)
膨胀侧第一阀门93由盘状金属板材构成。此外,膨胀侧第一阀门93配置为能够与膨胀侧第一环形部912接触。另外,当油朝向第一油室Y1流经膨胀侧第一油道915时,膨胀侧第一阀门93打开膨胀侧第一油道915。
而且,膨胀侧第一阀门93配置为与膨胀侧第二阀门94相比不易变形。在第四实施例中,膨胀侧第一阀门93配置为至少在膨胀侧第二阀门94开始打开时施加的油压下不打开。
(膨胀侧第二阀门94)
膨胀侧第二阀门94由盘状金属板材构成。此外,膨胀侧第二阀门94配置为能够与膨胀侧第二环形部913接触。另外,当油朝向第一油室Y1流经膨胀侧第一油道915时,膨胀侧第二阀门94打开膨胀侧第一油道915。而且,当油朝向第一油室Y1流经膨胀侧第一油道916时,膨胀侧第二阀门94打开膨胀侧第二油道916。
螺栓95与螺母96一起夹住并保持住第三阀座91、压缩侧阀门92、膨胀侧第一阀门93、和膨胀侧第二阀门94。此外,螺栓95包括旁路油道951。旁路油道951的一侧与壳体内腔室31Y连通,而其另一侧与膨胀侧第二油道916连通。另外,旁路油道951与阻尼力改变部160的阀门部1621相对。
(阻尼力改变部160)
阻尼力改变部160包括壳体161、设置在壳体161的内侧的螺线管61、设置在螺线管61的径向内侧的推杆162、和弹簧65。
壳体161保持住内侧上的螺线管61并固定到壳体31的另一侧。
推杆162包括其一侧端上的阀门部1621。阀门部1621设置为能够由于螺线管61而相对于旁路油道951进退。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阀门部1621形成节流部160V,其对阀门部1621和旁路油道951之间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
此外,阻尼力改变部160根据推杆162相对于螺栓95的进退量调节流经旁路油道951的油的流动的节流量。在第四实施例中,节流部160V形成截断流经旁路油道951的油的流动的闭合状态,或者形成允许流经旁路油道951的油的流动的打开状态。
另外,在打开状态下,根据供给螺线管61的电流量,通过调节推杆162朝向一侧的突出量,可以多个阶段调节节流部160V的节流量。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运作>
图13A和13B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运作说明图。
此外,在图13A和13B中,由实线标示压缩冲程期间的油的流动,由虚线标示膨胀冲程期间的油的流动。此外,图13A是示出在阻尼力改变部160中形成闭合状态的情形的示意图。图13B是示出在阻尼力改变部160中形成打开状态的情形的示意图。
首先描述阻尼力改变部160中形成闭合状态时的油的流动。此外,之后按顺序描述压缩冲程期间和膨胀冲程期间。
(压缩冲程期间/闭合状态)
如图13A中实线箭头标示,当活塞组成部33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的一侧时,第一油室Y1内的油流经压缩侧油道914并在按压打开压缩侧阀门92的同时流出至壳体内腔室31Y。此外,壳体内腔室31Y内的油通过开口313并流出至第二油室Y2。
如上所述,在闭合状态下的压缩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当油流经压缩侧油道914和压缩侧阀门92时形成的阻力产生。
(膨胀冲程期间/闭合状态)
如图13A中虚线箭头标示,当活塞组成部33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的另一侧时,第二油室Y2内的油流经开口313、壳体内腔室31Y和膨胀侧第一油道915并在按压打开膨胀侧第一阀门93的同时流出至中间阀门腔室93Y。另外,中间阀门腔室93Y内的油在按压打开膨胀侧第二阀门94的同时流出至第一油室Y1。
如上所述,在闭合状态下的膨胀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当油流经膨胀侧第一油道915、膨胀侧第一阀门93和膨胀侧第二阀门94时形成的阻力产生。
接下来描述阻尼力改变部160内形成打开状态时的油的流动。
如图13B所示,在打开状态下,存在推杆162的阀门部1621已与旁路油道951分开且节流部160V已打开的状态。
(压缩冲程期间/打开状态)
如图13B中实线箭头标示,打开状态下的压缩冲程期间的情况与闭合状态下的压缩冲程期间的情况相似。换言之,打开状态下的压缩冲程期间,类似地,阻尼力主要由油流经压缩侧油道914和压缩侧阀门92时形成的阻力产生。
(膨胀冲程期间/打开状态)
如图13B中虚线箭头标示,当活塞组成部330相对于气缸11移动至轴向的一侧时,第二油室Y2内的油流经开口313、节流部160V和旁路油道951。此外,旁路油道951内的油流入膨胀侧第二油道916并在按压打开膨胀侧第二阀门94的同时流出至第一油室Y1。以这种方式,在打开状态下,油流动以绕过按压打开膨胀侧第一阀门93的油的流动。
如上所述,在打开状态下的膨胀冲程期间,阻尼力主要由油流经膨胀侧第二油道916和膨胀侧第二阀门94时形成的阻力产生。另外,打开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小于闭合状态下产生的阻尼力。
如上所述,即使对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通过利用阻尼力改变部160,可以改变所产生的阻尼力的大小。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节流部160V类似地形成于相对于第三阀座91比阀门(压缩侧阀门92)更靠外的外侧。因此,简化了制造液压阻尼装置1时的机械加工。
-第五实施例-
图14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总体配置图。
此外,在第五实施例中,将为与上述实施例的构件相似的构件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且下文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首先概述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
如图14所示,液压阻尼装置1(压力阻尼装置)包括:气缸11,其由一侧延伸至另一侧且容纳油(流体);活塞部100(分隔部),其设置为在气缸11内可沿轴向移动且将气缸11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油室Y1(第一腔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腔室);阀座41(流道形成部),其中,结合活塞部件100的移动形成压缩侧油道416(流道),油流经该压缩侧油道416;压缩侧第二阀门43(阀门部),其控制阀座41的压缩侧油道416内的油的流动;旁路油道471(旁路通道),其形成油的流动,该油的流动绕过在打开压缩侧第二阀门43的同时流经压缩侧油道416的油的流动;和节流部60V,其在相对于阀座41比压缩侧第二阀门43更靠外的外侧,对流经旁路油道471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
如图14所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包括活塞部100,其替代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30,并且包括底阀部430,其替代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底阀部70。
活塞部100附接至杆件21的一侧端。此外,结合杆件21在一侧和另一侧的移动,活塞部100产生在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之间的油的流动以及在第一油室和储存腔室R之间的油的流动。
底阀部430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30共享同样的基本配置。另外,底阀部430设置在气缸11和外柱体12的一侧端。
此外,即使根据如上所述配置的第五实施例,液压阻尼装置1易于机械加工。
-第六实施例-
图15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总体配置图。
此外,在第六实施例中,将为与上述实施例的构件相似的构件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且下文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包括阻尼力产生单元530。阻尼力产生单元530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组成部30共享同样的基本配置。此外,阻尼力产生单元530设置为与气缸部10分开的单体并包括容纳油的第二气缸530C。
接下来描述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一般配置。
如图15所示,液压阻尼装置1(压力阻尼装置)包括:气缸11,其从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并容纳油(流体);活塞部100(分隔部),其设置为在气缸11内可沿轴向移动且将气缸11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油室Y1(第一腔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腔室);阀座41(流道形成部),其中,结合活塞部100的移动形成压缩侧油道416(流道),油流经该压缩侧油道416;压缩侧第二阀门43(阀门部),其控制阀座41的压缩侧油道416内的油的流动;旁路油道471(旁路通道),其形成油的流动,该油流绕过在按压打开压缩侧第二阀门43的同时流经压缩侧油道416的油的流动;节流部60V,其在相对于阀座41比压缩侧第二阀门43更靠外的外侧,对流经旁路油道471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
如图15所示,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中,在壳体31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外油室C1,在壳体31的另一侧形成有第二外油室C2。此外,第一外油室C1连接至与气缸11的第一油室Y1连通的连通口11P。此外,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二外油室C2连接至与气缸11的第二油室Y2连通的连通口12P。
此外,即使根据如上所述配置的第六实施例,液压阻尼装置1易于机械加工。
如上所述,即使在第二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不是通过电控制直接操作阀门,而是通过电控制切换油道中的油的流动来间接控制阀门。
此外,例如,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可配置为:基于由螺线管61和截止阀64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的电磁量,检测截止阀64的转动位置。此外,根据第二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也可类似地设置用于检测转动位置的结构。
如前文参考图3所述,第二凸轮壳体63的第一凹陷部631、第二凹陷部632和第三凹陷部633在轴向上的深度彼此不同。因此,导引部641嵌入的凹陷部不同,则截止阀64在轴向上的位置不同。此外,电感根据截止阀64相对于螺线管61的位置而变化。考虑到上述情况,在第一实施例中,可基于电磁量(如螺线管61中电流的量)的变化来间接检测截止阀64的转动位置。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力改变部60可应用于第四实施例。另外,如第一实施例所述,与通过接合分离构件而构成的阀座40类似的结构,可分别应用于根据第三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的阀座。而且,如第二修改例中的描述,未设有壳体31的结构可分别应用于第三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
另外,尽管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的液压阻尼装置1具有所谓的双管结构,但是液压阻尼装置1并不限于此,可具有所谓的三管结构。而且,根据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的底阀部70以及根据第五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的活塞部100,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可具有其他形状和结构,前提是具备如阻尼机构的功能。

Claims (7)

1.一种压力阻尼装置,其包括:
气缸,其由一侧向另一侧延伸且容纳流体;
分隔部,其设置为能在所述气缸内沿轴向移动且将所述气缸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流道形成部,其中,结合所述分隔部的移动形成有流道,所述流体流经该流道;
阀门部,其控制在所述流道形成部的所述流道内的所述流体的流动;
旁路通道,其形成所述流体的流动,所述流体的流动绕过在打开所述阀门部的同时流经所述流道的所述流体的所述流动;和
节流部,其在相对于所述流道形成部比所述阀门部更靠外的外侧,对流经所述旁路通道的所述流体的所述流动进行节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阻尼装置,其进一步包括:
突出构件,其通过驱动部在所述轴向上的驱动而转动,且根据旋转量以规定的突出量向所述旁路通道突出,其中
所述节流部根据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突出量来调节所述流体的节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流道形成部在其中具有连接流道,该连接流道连接至所述旁路通道、与所述流道分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阻尼装置,其进一步包括:
二通阀,其结合所述分隔部朝向所述一侧的移动而独自控制所述流体的第一流动,并结合所述分隔部朝向所述另一侧的移动而独自控制所述流体的第二流动,其中
所述二通阀设置在设有所述流道形成部的所述节流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部在其内侧容纳所述流道形成部和所述阀门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旁路通道结合所述分隔部朝向所述一侧的移动而形成所述流体的流动,该流体的流动绕过在打开所述阀门部的同时流经所述流道的所述流体的流动;所述旁路通道结合所述分隔部朝向所述另一侧的移动还形成在打开所述阀门部的同时流经所述流道的所述流体的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力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阀门部包括:内侧阀门部,其通过打开所述流道使所述流体流动,不管所述流体是否通过所述旁路通道流动;和外侧阀门部,其进一步朝向相对于所述流道形成部比所述内侧阀门部更靠外的径向外侧延伸,且在所述流体流经所述旁路通道时相对于所述流道闭合。
CN201610670043.XA 2015-08-25 2016-08-15 压力阻尼装置 Pending CN1064817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5806 2015-08-25
JP2015165806A JP2017044240A (ja) 2015-08-25 2015-08-25 圧力緩衝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1720A true CN106481720A (zh) 2017-03-08

Family

ID=58010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70043.XA Pending CN106481720A (zh) 2015-08-25 2016-08-15 压力阻尼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95008B2 (zh)
JP (1) JP2017044240A (zh)
CN (1) CN106481720A (zh)
DE (1) DE10201611502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1942A (zh) * 2017-03-31 2018-10-23 苏斯帕有限公司 流体阻尼器
RU2700637C1 (ru) * 2019-01-22 2019-09-18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Опорно-подвесные системы" (ООО Опорно-подвесные системы)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ий амортизатор
CN111065838A (zh) * 2017-10-04 2020-04-24 株式会社昭和 压力缓冲装置和衰减力产生机构
CN112283281A (zh) * 2020-10-22 2021-01-29 江苏大学 一种减振器用阻尼调节阀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04929A1 (ja) * 2014-01-09 2015-07-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体用振動減衰装置
US10239376B2 (en) * 2016-09-22 2019-03-26 Beijingwest Industries Co., Ltd. Hydraulic damper with an x-flow piston assembly
JP6777506B2 (ja) * 2016-11-14 2020-10-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補強部材および車両
JP7002266B2 (ja) * 2017-09-26 2022-02-04 Kybモーターサイクルサスペンション株式会社 懸架装置
KR20200017850A (ko) * 2018-08-09 2020-02-19 주식회사 만도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DE112019007311T5 (de) * 2019-07-31 2022-02-17 Hitachi Astemo, Ltd. Stossdämpfer und aufsitzfahrzeug
JP6692504B1 (ja) * 2019-07-31 2020-05-13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緩衝器及び鞍乗型車両
US20230256785A1 (en) * 2023-02-10 2023-08-17 Daniel J. Worley Electronically Adjustable Sway Bar Link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3839A (en) * 1981-11-06 1984-08-07 Tokico Ltd. Hydraulic damper
US4821851A (en) * 1987-08-21 1989-04-1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amper with optimized adjustable valving for vehicle ride control
US20070125610A1 (en) * 2005-11-21 2007-06-07 Thyssenkrupp Bilstein Suspension Gmbh Vibration damper having an amplitude-selective damping device
CN101093009A (zh) * 2007-07-23 2007-12-26 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泵式位移相关变阻尼减振器
CN102207159A (zh) * 2010-03-17 2011-10-05 Zf腓特烈港股份公司 带有与行程相关的减震力的减震器
CN103982584A (zh) * 2014-05-29 2014-08-13 张玉新 滑动活塞式振幅相关阻尼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1245A (ja) * 1981-11-06 1983-05-16 Kayaba Ind Co Ltd シヨツクアブソ−バにおける減衰力調整装置
US4624347A (en) * 1984-01-23 1986-11-25 Ford Motor Company Piston assembly for shock absorber
JPH0429144Y2 (zh) * 1985-11-21 1992-07-15
JPH0613392Y2 (ja) * 1988-08-02 1994-04-06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DE3925470C2 (de) * 1988-08-02 1996-04-18 Atsugi Motor Parts Co Ltd Stoßdämpfer mit einer Dämpfungsventilkonstruktion mit einer innerhalb eines großen Bereichs variablen Dämpfungscharakteristik
JPH0274636U (zh) * 1988-11-28 1990-06-07
JP2964148B2 (ja) 1989-04-20 1999-10-18 トキコ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H04266635A (ja) * 1991-02-20 1992-09-22 Tokico Ltd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装置
US5425436A (en) * 1992-08-26 1995-06-20 Nippondenso Co., Ltd. Automotive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utilizing variable damping force shock absorber
JPH08223994A (ja) * 1995-02-09 1996-08-30 Unisia Jecs Corp 減衰力特性変更手段駆動用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の駆動方法
JPH11173366A (ja) * 1997-12-11 1999-06-29 Toyota Motor Corp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FR2772447A1 (fr) 1997-12-11 1999-06-18 Toyota Motor Co Ltd Amortisseur comportant une soupape bidirectionnelle et un passage de limitation d'ecoulement parallele a la soupape
US6220409B1 (en) * 1999-05-06 2001-04-24 Tenneco Automotive Inc. Stroke dependent bypass
US6491145B2 (en) * 2000-08-18 2002-12-10 Krupp Bilstein Gmbh Regulable dashpot for motor vehicles,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such a dashpot
JP4038654B2 (ja) * 2001-12-12 2008-01-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US7320388B2 (en) * 2003-09-15 2008-01-22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Stroke dependent damping
JP4840557B2 (ja) * 2005-04-12 2011-12-2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4987283B2 (ja) * 2005-11-09 2012-07-25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および緩衝器
KR101876915B1 (ko) * 2013-10-28 2018-08-09 주식회사 만도 쇽업소버의 피스톤 밸브 어셈블리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3839A (en) * 1981-11-06 1984-08-07 Tokico Ltd. Hydraulic damper
US4821851A (en) * 1987-08-21 1989-04-1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amper with optimized adjustable valving for vehicle ride control
US20070125610A1 (en) * 2005-11-21 2007-06-07 Thyssenkrupp Bilstein Suspension Gmbh Vibration damper having an amplitude-selective damping device
CN101093009A (zh) * 2007-07-23 2007-12-26 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泵式位移相关变阻尼减振器
CN102207159A (zh) * 2010-03-17 2011-10-05 Zf腓特烈港股份公司 带有与行程相关的减震力的减震器
CN103982584A (zh) * 2014-05-29 2014-08-13 张玉新 滑动活塞式振幅相关阻尼阀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1942A (zh) * 2017-03-31 2018-10-23 苏斯帕有限公司 流体阻尼器
CN111065838A (zh) * 2017-10-04 2020-04-24 株式会社昭和 压力缓冲装置和衰减力产生机构
CN111065838B (zh) * 2017-10-04 2022-07-26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压力缓冲装置和衰减力产生机构
US11674558B2 (en) 2017-10-04 2023-06-13 Hitachi Astem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and damping force generation mechanism
RU2700637C1 (ru) * 2019-01-22 2019-09-18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Опорно-подвесные системы" (ООО Опорно-подвесные системы)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ий амортизатор
CN112283281A (zh) * 2020-10-22 2021-01-29 江苏大学 一种减振器用阻尼调节阀及方法
CN112283281B (zh) * 2020-10-22 2022-08-23 江苏大学 一种减振器用阻尼调节阀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95008B2 (en) 2019-05-21
JP2017044240A (ja) 2017-03-02
US20170058987A1 (en) 2017-03-02
DE102016115020A1 (de) 2017-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81720A (zh) 压力阻尼装置
CN103429929B (zh) 衰减力可变减震器
JP4427066B2 (ja) 減衰力可変式バルブ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CN105473887A (zh)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CN100402882C (zh) 阻尼力可变的阀以及利用该阻尼力可变的阀的减震器
CN105074266B (zh) 缓冲装置
CN104653690B (zh) 弹簧元件
CN105051403B (zh) 缓冲装置
CN110778636B (zh) 双向独立可控磁流变阻尼器
US20180266514A1 (en) Damping force adjustable shock absorber
US20090120749A1 (en) Vibration damper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three-pipe system for a vibration damper
KR102128148B1 (ko) 조향 모터의 댐핑 기구
US10352390B2 (en) Dampe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damper
JP2008267487A (ja) 減衰力調整式流体圧緩衝器
CN102287472B (zh) 串联型单筒磁流变油气弹簧
WO2015090589A8 (de) Regelbarer schwingungsdämpfer für kraftfahrzeuge
CN106246791B (zh) 压力阻尼装置和弹性构件
CN106460992A (zh) 用于车辆减振器的可变半径弹簧盘
WO2019021994A1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CN107023604A (zh) 阻尼力可变阀组件和包括其的阻尼力可变减振器
EP3078879B1 (en) Shock absorber
KR20210126125A (ko) 감쇠력 조정식 완충기
US20170350466A1 (en) Shock absorber
IT201800007584A1 (it) Ammortizzatore idraulico a smorzamento variabile, particolarmente per sospensione di veicolo.
WO2016013311A1 (ja) 圧力緩衝装置および減衰力発生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