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45C - 点火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点火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745C
CN1064745C CN97114667A CN97114667A CN1064745C CN 1064745 C CN1064745 C CN 1064745C CN 97114667 A CN97114667 A CN 97114667A CN 97114667 A CN97114667 A CN 97114667A CN 1064745 C CN1064745 C CN 106474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oke
shell
secondary winding
ignition coil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14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6343A (zh
Inventor
本馆尚司
伊藤嘉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oyo Dens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oyo Dens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oyo Denso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3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7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4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点火线圈装置50,包括一个用于装配在火花塞上的插塞头51,围绕着该插塞头51同心地配置的轭铁、次级线圈架63和初级线圈架55,以及包围着该火花塞、轭铁、次级线圈架和初级线圈架的外壳57。外壳57包括一个与其制成一体用来固定轭铁52的轭铁固定部分57b。次级线圈架53和外壳57是分离的构件。因此,次级线圈架的重量可以更轻。因而把线圈缠绕在线圈架上的工作就更方便进行。

Description

点火线圈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直接装配到发动机的火花塞上的点火线圈装置的改进。
一种点火线圈装置已在例如公开号为(昭)62-179364的日本实用新型中公开。该公开文件的图1所示,该点火线圈装置具有一种这样的结构,其中装配在火花塞3上的插塞头19由与其同心地配置的铁心15、一个次级线圈14以及一个初级线圈12所包围,该后者由一个带有底部的圆柱形外壳11所围绕,并且外壳11的内部用一种绝缘的合成树脂26密封。
初极线圈12被缠绕在外壳11的内侧。线圈架13具有一个与其内侧整体地设备的铁心15的圆柱部分16,而次级线圈14则缠绕在该线圈架的外侧。
然而,在该点火线圈装置中,由于线圈架13和铁心15是一个整体,因而(1)当缠绕在线圈架13上的次级线圈14产生大量的热量时,由于线圈架13与铁心15之间的材料不同而引起的热膨胀的不同将产生热应力,以及(2)线圈架13和铁心15总体比较重,因而当把次级线圈14缠绕到线圈架13上时,该线圈架就难于操作,并且使工作的灵活性变差。
为此,线圈架13和铁心15可以制成分离的构件。但是当把这两者制成分离的构件时,零件的数量也相应地增加了,从而又将引起点火线圈装置的成本增加和生产率的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点火线圈装置,其中轭铁不会受到来自在线圈架加热时的热量的影响,次级线圈的缠绕可以方便地进行,以及生产该点火线圈装置所需要的零件数量较少并由此可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点火线圈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用于装配在一个火花塞上的插塞头,围绕着该插塞头同心地配置一个轭铁、一个次级线圈架和一个初级线圈架,以及一个包围着该火花塞、该轭铁、该次级线圈架和该初级线圈架的外壳,其中该外壳包括一个与该外壳制成一个整体用来固定该轭铁的轭铁固定部分,以及该次级线圈架和该外壳是分离的构件。
在该点火装置中,由于次级线圈架被制成一个同整体地固定该轭铁的外壳相分离的构件,因而次级线圈架整体比较轻。因此,当把线圈缠绕在该线圈架上时,该线圈架就便于操作,次级线圈也容易缠绕,并且工作的灵活性很好。此外,由于次级线圈架和轭铁是分离的构件,即使当线圈受到励磁而使该线圈架达到高温时,轭铁也不易受到来自线圈架的热量的影响。而且,由于轭铁与外壳整体提供,组成点火线圈装置的零件数量就可以减少,从而使其生产成本降低并且生产率提高。此外,由于轭铁固定部分整体地形成在外壳上,故轭铁可以直接地连接在该外壳上。因此,轭铁在外壳中的位置可以可靠而方便地设定,并且在外壳和轭铁之间的关系不会变化。
如权利要求2所述,最好该外壳由一个环形的底面部分以及从该底面部分的内和外边缘向上直立的内圆柱部分和外圆柱部分组成。内圆柱部分固定该插塞头并且还具有上述的用来固定轭铁的轭铁固定部分。该初级线圈架和次级线圈架都装配在内圆柱部分与外圆柱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外壳可以用一种密封填料充满。
在该点火装置中,轭铁由外壳的圆柱部分固定,初级和次级线圈架都装配在外壳的内圆柱部分与外圆柱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因此,在具有简单结构的该点火线圈装置中,可以方便地实现初级和次级线圈架以及轭铁相对于外壳的定位。因此,可以可靠而方便地设定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与轭铁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且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当外壳注满密封填料时或者在点火线圈装置装配以后也不会变化。
现在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术语“前”,“后”,“左”,“右”表示从车辆司机来看的方向。
图1为示出一台小型摩托车的总体布置的侧视简图;
图2为示出该小型摩托车的发动机与燃油箱之间的关系的侧视简图;
图3为示出发动机与燃油箱之间的关系的顶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的电路图;
图5为从图2的箭头5方向看去的视图;
图6为沿图5的线6-6截取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剖视图;
图8为示出本发明点火线圈装置的装配步骤的视图;
图9为示出本发明点火线圈装置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安装步骤的视图;
图10为示出发动机与燃油箱之间的运作关系的视图。
图1示出了从侧向看去的一辆小型摩托车。该小型摩托车1具有一个车身骨架2,一个用于覆盖车身骨架2的车身罩11,一个前轮21,一个后轮22,一个骑手坐在其上的座位25,一个燃油箱26,一个动力装置31和一个后减震器47。
该车身骨架2具有一个上管3,一个用来支撑前轮21的前叉4,一个从上管3向下和向后延伸的下管5和一个从下管5的下端向后延伸的后车架6。前叉4由上管3所支承。
后车架6由一对从下管5的下端基本上水平地向后延伸的左右前车架件6a(图中只示出一个),一对从前车架件6a的后端向后和向上延伸的左右中车架件6b(图中只示出一个中车架件)以及用来把中车架件6b的后端连接在一起的后车架件6c组成。在平面图上整个看来该后车架6大体上为椭圆形。
车身罩11由用来遮盖上管3的前部和前轮21的上部的前罩12和前侧罩13,用来从前方遮盖骑手的腿部的腿防护罩14,用于骑手搁脚的脚踏板15,用于遮盖车身骨架2的后部两侧的地板罩16,用于遮盖车身骨架2的后部上端的后上罩17以及用于遮盖后轮22的上部的后翼子板24组成。
车座25通过一个铰链(未示出)连接在后上罩17上,所以它可以打开和合上。车座25盖在后上罩17的上部的一个开口上。
油箱26安装在脚踏板15之下的后车架6的前车架件6a上。
动力装置31是由2冲程强制空冷发动机32和无级变速器39组装而成的一个装置。无级变速器39把发动机32的输出功率传递给安装在无级变速器39上的后轮22上。
小型摩托车1的后悬挂装置是一种摆动臂型式的悬挂装置,其中动力装置31通过后缓冲器(减震器)47悬挂在车身骨架2的后部。
更准确地说,在后悬挂装置的细节方面,动力装置31的前部通过连杆机构41连接在中车架件6b上,使得它可在前后方向(该小型摩托车1的运行方向)摆动,而动力装置31的后部则通过后减震器47悬挂在中车架件6b上。
图2示出了燃油箱26与发动机32之间的关系。
连杆机构41由安装在中车架件6b上的支承件42,以其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在支承件42上的连杆43,以及可枢转地连接在连杆43的另一端上的枢轴44组成。该枢轴44连接在发动机32的气缸体(未示出)的上部。
发动机32具有一个可拆卸地安装在其前端上的点火线圈装置50。该点火线圈装置50设置在燃油箱26的后部的附近。标号27表示设在后上罩17的前部上的一个用来把燃油充满燃油箱26中的盖。
图3示出了将其后部沿斜对角切去的该燃油箱,因为点火线圈装置50设置在靠近燃油箱26处。
通过联接器71连接在点火线圈50上的外导线72被布线成使得它面向燃油箱26的斜角切去部分。因此,联接器71和外导线72决不会与燃油箱26的后端面26a接触。标号26b表示用来把燃油充满燃油箱26中的燃油注入孔。
图4是点火线圈装置50的电路图。
次级线圈54的第一线圈端54a通过次级线圈的正极接线端子64、用于防止无线电噪音的电阻器65、头接线端子66和插塞头51而连接在火花塞35上。其第二线圈端54b通过初级/次级线圈的负极接线端子68接地。
初级线圈56的第一线圈端56a通过初级线圈的正极接线端子67连接在电容放电点火(CDI)装置69上。其第二线圈端56b通过初级/次级线圈的负极接线端子68接地。
图5示出了没有充满密封填料时从图2的箭头5方向看去的放大的点火线圈装置50。
初级线圈正极接线端子67和初级/次级线圈负极接线端子68并排地配置并且插入联接器插座58中。
次级线圈正极接线端子64和头接线端子66并排地配置在次级线圈架53的接线端子板53b上。
图6是点火线圈装置50的剖视图。点火线圈装置50包括一个具有内圆柱部分57b的外壳57,一个固定在内圆柱部分57b的上部的插塞头51,一个固定在内圆柱部分57b的内侧的轭铁52,一个设置在内圆柱部分57b的外侧的次级线圈架53,以及设置在次级线圈架53的外侧的初线线圈架55。火花塞35(见图7)插入在插塞头51中,这在下面还要进一步说明。
外壳57由一种电绝缘树脂制成,它包括一个环形的底面部分57a以及从该环形底面部分57a的内和外边缘向上直立的内圆柱部分57b和外圆柱部分57c,该三部分整体地形成一个上敞口式壳。
内圆柱部分57b具有用于固定插塞头51的塞头固定件的功能和用于固定轭铁52的轭铁固定件的功能。也就是说,内圆柱部分57b可以把导电的插塞头51固定在其上部,而把轭铁52埋置在内圆柱部分57b的内侧。
初级线圈架55和安装在初级线圈架55内部的次级线圈架53都容纳在壳57的内圆柱部分57b与外圆柱部分57c之间的空间S中。也就是说,用电绝缘树脂制成的初级和次级线圈55,53与外壳57都是分离的零件。
次级线圈架53由圆柱部分53a和沿圆柱部分53a的顶部整体地横向延伸而形成的水平端子板53b组成。次级线圈54缠绕在圆柱部分53a的外侧上。用来固定头接线端子66的突出部53c在端子板53b上形成。头接线端子66连接在插塞头51的上端部分51a上。
初级线圈架55是圆柱形并且初级线圈56就缠绕在其外侧上。
由电绝缘树脂组成的密封填料59,通过外壳57的敞口的上部注入外壳57中(包括在内圆柱部分57b和外圆柱部分57c之间的空间S)。联接器插座58安装在外壳57的侧面。
标号53d表示用来把次级线圈54的第一和第二线圈端54a,54b缠绕在其上的线圈端缠绕部分。标号55a表示用来把初级线圈56的第一和第二线圈端56a,56b缠绕在其上的线圈端缠绕部分。
图7示出了安装在发动机32上的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50。
发动机32是强制空气冷却式发动机。也就是说,发动机32通过设置在其侧面上的一个风扇(未示出)产生的空气流流过由用于强迫空气冷却的发动机盖(风扇导片圈)36所包围的在气缸体33和气缸盖34周围的空间来冷却。火花塞35用螺纹拧入到气缸盖34中。气缸盖34具有两个在火花塞35旁边向上延伸的杆状支承突出部分34a、34a(图中只示出了一个)。这些杆状支承突出部分34a,34a是用来通过弹性安装件37把点火线圈装置50安装在发动机32上的构件。
弹性安装件37由易弯的材料例如橡胶制成。该弹性安装件37具有一个用于安装的整体的中央圆柱部分37a和一个从圆柱部分37a的底部向外延伸的平板部分37b。两个弹性地与两个杆状支承突出部分34a、34a相配合的的配合孔37c,37c(见图5)在圆柱部分37a上形成。当在顶视图上看时,配合孔37c大致地为T形孔,如图5中所示。杆状支承突出部分34a也大致地为与配合孔37c相匹配的T形突出部分。
发动机盖36具有围绕火花塞35的圆柱形管口部分36a。该管口部分36a与弹性安装件37的圆柱部分37a相配合并且将弹性安装件37固定。弹性安装件37的平板部分37b靠紧在气缸盖34上形成的多个冷却肋34b的顶端,并且实施发动机盖36的减震作用。
点火线圈装置50通过配合在圆柱部分37a中的外壳57而被安装在弹性安装件37中。由于点火线圈装置50安装在弹性安装件37中的结果,便使插塞头51也装配在火花塞35上。
标号61表示装配在外壳57上的弹性密封件。当火花塞35装入插塞头51中时,弹性密封件61可密封火花塞35的外侧。
下面将参看图8说明上述结构的点火线圈装置50的装配步骤。
(1)首先,把次级线圈54缠绕在次级线圈架53上,把初级线圈56缠绕在初级线圈55上。
(2)把次级线圈架53装配到初级线圈架55中(箭头(1))。
(3)把次级线圈架53已装在其上的初级线圈架55装配到在外壳57的内圆柱部分57b与外圆柱部分57c之间的空间S中(简头(2))。
(4)用卡扣配合把头接线端66固定在次级线圈架53的上部的固定突出部分53c上和插塞头51的上端部分51a上。
(5)如图4中所示,把次级线圈54的第一线圈端54a连接在次级线圈正极接线端子64上,把该线圈的第二线圈54b连接在初级/次级线圈负极接线端子68上。同样,把初级线圈56的第一线圈端56a连接在初级线圈正极接线端子67上,把该线圈的第二线圈端56b连接在初级/次级线圈负级连线端子68上。此外,抗无线电噪音的电阻器65连接在第二线圈正极接线端子64与头接线端子66之间。
(6)最后,在外壳57的内部充满密封填料59(见图5)并且由此实现了密封,装配工作至此完成。
下面将参看图9说明把上述结构的点火线圈装置50安装在发动机32上的步骤。
(1)首先,把火花塞35拧入气缸盖34中。
(2)把弹性安装件37装配在发动机盖36的管口部分36a上。
(3)把发动机盖36放在发动机32上并且把杆状支承突出部分34a,34a如箭头(4)所示压配合在配合孔37c,37c中,由此弹性安装件37即被连接在发动机32上。
(4)通过把外壳57装配到弹性安装件37的圆柱部分37a上,点火线圈装置50也就连接在弹性安装件37上(箭头(5))。因此点火线圈装置50也就安装在发动机32上。同时,插塞头51就与火花塞35相配合(箭头(6))。这样就完成了把点火线圈装置50装在发动机32上的安装工作。
对示于图8中的点火线圈装置50的装配步骤和示于图9中的点火线圈装置50的安装步骤的说明只是为了便于对本发明的点火线圈50的结构的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步骤。
下面将参照图4说明上述结构的点火线圈装置的工作。
当来自CDI装置69的低压通过以下的路线,即初级线圈正极接线端子67→初级线圈56→初级/次级线圈负极接线端子68施加时,在次级线圈54中产生的高压电流就沿以下路线流动:插塞头51→火花塞35→地面,并且使火花塞35产生火花而将发动机32点火(见图7)。
下面将说明当发动机32回转时在上述结构的发动机32与燃油箱26之间的关系。
图10(A)至图10(C)是用来示出该发动机与该燃油箱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当后减震器47(见图1)沿其伸出/退回的方向处于中间位置时,如图10(A)中所示,连杆机构41的枢轴44处于较高位置,点火线圈50处在高于燃油箱26的后端面26a的上端的位置。
当后减震器47由于连接在后减震器47的下端的无级变速器39被向下推动而完全伸出时,该无级变速器39就逆时针围绕连杆机构41的支承件42转动,而连杆43则围绕支承件42顺时针转动,如图中箭头所示。从而如图10(B)中所示,枢轴44的位置低于它在图10(A)中时的位置,发动机32在该图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而点火线圈装置50则位于与燃油箱26的后端面26a的上端的附近位置。
当后减震器47由于其下端被升高的结果而完全退回时,连接在该下端上的无级变速器39围绕枢轴44逆时针转动,而连杆43则围绕支承件42顺时针转动,如图中箭头所示。从而,如图10(C)中所示,枢轴44的位置将低于它在图10(A)中时的位置,发动机32在该图中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而点火线圈装置50则位于燃油箱26的后端面26a的上端的附近位置(稍低于图10(B)中的位置)。
由于火花塞35和点火线圈装置50安装在通过连杆机构41以这种方式可回转的发动机32上,火花塞35和点火线圈装置50的回转范围就变成与图10所示的后减震器的中间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的范围相对应的一个狭窄的范围。因此,就可以通过把燃油箱26设置在靠近发动机32的位置而有效地利用空间。
在上述最佳实施例中,杆状支承突出部分34a和配合孔37c的数量可以是能够稳定地安装弹性安装件37的任何数量,并不限于2个。
本发明可以产生下列有利的效果。
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点火线圈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用于装配在火花塞上的插塞头,围绕着该插塞头同心地配置的一个轭铁、一个次级线圈架和一个初级线圈架,以及一个包围着该火花塞、该轭铁、该次级线圈架及该初级线圈架的外壳,其中该外壳包括一个与该外壳制成一体用来固定该轭铁的轭铁固定部分,以及该次级线圈架与该外壳是分离的构件。
在该点火线圈装置中,由于次级线圈架的结构被制成一个同整体地固定轭铁的外壳相分离的构件,因而次级线圈架整体比较轻。因此,当把线圈缠绕在该线圈架上时,该线圈架就便于操作,次级线圈也容易缠绕,并且工作的灵活性很好。此外,由于次级线圈架与轭铁是分离的构件,即使当线圈受到励磁而使该线圈架达到高温时,轭铁也不易受到来自线圈架的热量的影响。而且,由于轭铁与外壳整体提供,所以组成点火线圈装置的零件数量就可以减少,从而使其生产成本降低并且生产率提高。
此外,由于轭铁固定部分整体地形成在外壳上,所以轭铁可以直接地连接在该外壳上。因而,轭铁在外壳中的位置可以可靠而方便地设定,并且在外壳与轭铁之间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
在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本发明中,该外壳由一个环形的底面部分以及从该底面部分的内和外边缘向上直立的内圆柱部分和外圆柱部分组成。该内圆柱部分固定该插塞头并且还具有上述用来固定该轭铁的轭铁固定部分。该初级线圈架和次级线圈架都装配在该内圆柱部分与外圆柱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该外壳可以用一种密封填料充满。
在该点火线圈装置中,轭铁由外壳的圆柱部分固定,初级和次级线圈架都装配在内圆柱部分与外圆柱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因此,在具有简单结构的该点火线圈装置中,可以方便地实现初级和次级线圈架以及轭铁相对于外壳的定位。因此,可以可靠而方便地设定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与轭铁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且,在它们之间的这种位置关系当对外壳注满密封填料时或者在点火线圈装置装配以后也不会产生变化。
内圆柱部分可以用作插塞头的固定件,也可以用作轭铁的固定件。因此,减少了形成固定件的数量,使固定结构变得简单并且外壳的尺寸可以减小。

Claims (2)

1.一种点火线圈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用于装配在火花塞上的插塞头,围绕着所述插塞头同心地配置的一个轭铁、一个次级线圈架和一个初级线圈架,以及一个包围着所述火花塞、所述轭铁、所述次级线圈架和所述初级线圈架的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与所述外壳制成一体用来固定所述轭铁的轭铁固定部分,以及所述次级线圈架与所述外壳是分离的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一个环形的底面部分以及从所述底面部分的内和外边缘向上直立的内圆柱部分和外圆柱部分,所述内圆柱部分是所述插塞头和所述轭铁的固定用构件,所述初级和次级线圈架都装配在所述内圆柱部分与所述外圆柱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以及所述外壳可以用一种密封填料充满。
CN97114667A 1996-07-12 1997-07-11 点火线圈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7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3841/96 1996-07-12
JP18384196A JP3602267B2 (ja) 1996-07-12 1996-07-12 点火コイル装置
JP183841/1996 1996-07-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343A CN1176343A (zh) 1998-03-18
CN1064745C true CN1064745C (zh) 2001-04-18

Family

ID=16142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146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745C (zh) 1996-07-12 1997-07-11 点火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602267B2 (zh)
CN (1) CN1064745C (zh)
TW (1) TW3705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87190B2 (ja) * 2004-02-04 2010-06-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ィック型点火コイル
TWI392599B (zh) * 2008-05-27 2013-04-11 南山國際有限公司 Vehicle Engine Ignition Enhancer
CN102501943B (zh) * 2011-11-03 2014-11-19 陈春 便捷控制型风动力冲锋舟
US10438740B2 (en) * 2016-02-26 2019-10-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gnition coi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51A (zh) * 1992-09-03 1994-03-23 福特汽车公司 点火线圈
CN1124327A (zh) * 1994-12-07 1996-06-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内燃机点火配电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51A (zh) * 1992-09-03 1994-03-23 福特汽车公司 点火线圈
CN1124327A (zh) * 1994-12-07 1996-06-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内燃机点火配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370590B (en) 1999-09-21
CN1176343A (zh) 1998-03-18
JPH1032128A (ja) 1998-02-03
JP3602267B2 (ja) 2004-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936C (zh)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组
CN1036258C (zh) 机动车
CN110316313B (zh) 电器件的配置结构
CN111391964B (zh) 跨骑型车辆
CN1046016C (zh) 点火线圈装置
CN1796184A (zh) 电动摩托车的线束结构
CN1224113A (zh) 轻便型发电机
CN1274663A (zh) 轻便小型两轮摩托车
CN1230322C (zh) 车辆的控制装置
CN101080566A (zh) 车用内燃机
CN1064745C (zh) 点火线圈装置
JP2017507845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制御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WO2003104070A2 (en) Motorcycle
CN1110625C (zh) 机动两轮车
CN1072145C (zh) 组合摆动式内燃机的起动马达的安装配置结构
CN1170716C (zh)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底板下构造
CN1069871C (zh) 起动马达的减速齿轮的安装结构
CN1162297C (zh)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
CN1123689C (zh) 机动二轮车的空气滤清器的吸气构造
WO2015152839A1 (en) Control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CN1075598C (zh) 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
CN1090116C (zh)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油箱设置构造
CN1098058A (zh) 两轮摩托车车罩
JP5546300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駆動型発電装置
CN1129706C (zh) 摩托车的排气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