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0876A - 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70876A
CN106470876A CN201580031542.8A CN201580031542A CN106470876A CN 106470876 A CN106470876 A CN 106470876A CN 201580031542 A CN201580031542 A CN 201580031542A CN 106470876 A CN106470876 A CN 1064708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driver
frame
roof structure
cab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15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崎龙
宫崎龙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70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08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1Tra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40Special vehicles
    • B60Y2200/41Construction vehicles, e.g. graders, excavators
    • B60Y2200/415Wheel loa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以例如管理驾驶室内的空调或降低驾驶室内的噪音,以便可以舒适地进行耕作为技术课题。本发明的作业车辆(1)具有:构成驾驶室(7)的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所述驾驶室(7)覆盖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和车顶结构(306),所述车顶结构(306)设置在驾驶室框架(300)的上端侧。将车顶结构(306)的内部分成前后两个室,在构成车顶结构(306)的前室的天花板的内顶盖(362)的上面侧设置吸声材料(444)。将吸声材料(444)收容在前室内。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用拖拉机或土木工程用的轮式装载机之类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农用拖拉机等作业车辆设置有覆盖位于行走机体上的操纵座椅的驾驶室(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和2等)。在专利文献1~3中所记载的驾驶室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和设置在驾驶室框架的上端侧的车顶结构。驾驶室框架形成组合了支柱(柱)和梁部件(梁)的所谓的框架结构,通过支柱和梁部件确保刚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76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453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对于这种驾驶室的结构,除了降低成本,还强烈要求容易上车和提高驾驶室内部的舒适性。例如,希望管理驾驶室内的空调或者降低驾驶室内的噪音,以便可以舒适地进行耕作。
另外,在带驾驶室的作业车辆上,在驾驶室的左右侧部设置有水平转动式的侧门。为了确保能见度,侧门通常由一块玻璃形成。因此,在带驾驶室的作业车辆上,当操作人员出入驾驶室时,一旦关闭由一块玻璃制成的大的侧门,驾驶室内的空气就被迅速压缩,驾驶室内部的压力升高,有的情况下很难关闭侧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是提供对上述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实施了改进的作业车辆。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作业车辆,具有:构成驾驶室的骨架的驾驶室框架,所述驾驶室覆盖行走机体上的操纵座椅;车顶结构,所述车顶结构设置在所述驾驶室框架的上端侧,其中,将所述车顶结构的内部分成前后两个室,在内顶板的上面侧设置吸声材料,所述内顶板构成所述车顶结构的前室的天花板,将所述吸声材料收容在所述前室内。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作业车辆中,具有封板,所述封板封闭形成于所述内顶板的天花板孔,在所述封板的上面侧粘合所述吸声材料。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中,具有侧门,所述侧门可打开和关闭地封闭所述驾驶室的左右侧部,在所述驾驶室的背面下侧设置内部气体释放部,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在关闭所述侧门时向外部释放所述驾驶室内的空气。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作业车辆中,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从外侧安装在所述驾驶室的背面下部,在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的下面侧设置释放口体。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根据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中,所述驾驶室框架具有左右一对前支柱、左右一对后支柱、连接所述前支柱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前梁部件、连接所述后支柱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后梁部件、以及连接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和所述后支柱的上端部之间的侧梁部件,利用所述梁部件的群组支撑所述车顶结构,使所述车顶结构的后室向所述后梁部件的后方突出,利用所述后梁部件支撑所述后室,在所述后室收容空调机。
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在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作业车辆中,在所述行走机体的左右一方具备尾管,所述尾管将搭载在所述行走机体上的发动机的废气向外部释放,在所述车顶结构的左右侧部中的所述尾管的相反侧形成使所述后室与外部连通的外部空气进气口。
技术方案7的发明是在根据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中,具有:液压外部提取机构,其向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行走机体上的工作机供给动作油;对所述液压外部提取机构进行手动操作的多个液压操纵杆;以及缆索部件,其对所述液压外部提取机构和各所述液压操纵杆进行连动连接,对安装在所述驾驶室框架上的盖板进行冲压和弯曲加工,在所述盖板上形成所述缆索部件用的锁住部,将所述锁住部焊接固定于所述驾驶室框架。
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在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作业车辆中,在所述锁住部形成插通所述缆索部件的嵌合孔,经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索环通过强制嵌合将所述缆索部件安装于所述嵌合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种作业车辆,具有:构成驾驶室的骨架的驾驶室框架,所述驾驶室覆盖行走机体上的操纵座椅;和车顶结构,所述车顶结构设置在所述驾驶室框架的上端侧,在该作业车辆中,将所述车顶结构的内部分成前后两个室,在内顶板的上面侧设置吸声材料,所述内顶板构成所述车顶结构的前室的天花板,将所述吸声材料收容在所述前室内,因此,可以通过所述吸声材料有效地吸收所述驾驶室内的上部侧附近的噪音。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具有封板,所述封板封闭形成于所述内顶板的天花板孔,在所述封板的上面侧粘合所述吸声材料,因此,只通过在所述内顶板上安装或拆卸所述封板,就可以在所述车顶结构内部简单地安装或拆卸所述吸声材料。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具有侧门,所述侧门可打开和关闭地封闭所述驾驶室的左右侧部,在所述驾驶室的背面下侧设置内部气体释放部,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在关闭所述侧门时向外部释放所述驾驶室内的空气,因此,当关闭所述侧门时,可以从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释放所述驾驶室内的空气,容易将所述驾驶室内保持在正压状态。其结果,可以顺利地关闭所述侧门。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从外侧安装在所述驾驶室的背面下部,在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的下面侧设置释放口体,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雨水等经由所述释放口体进入所述驾驶室内。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所述驾驶室框架具有左右一对前支柱、左右一对后支柱、连接所述前支柱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前梁部件、连接所述后支柱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后梁部件、以及连接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和所述后支柱的上端部之间的侧梁部件,利用所述梁部件的群组支撑所述车顶结构,使所述车顶结构的后室向所述后梁部件的后方突出,利用所述后梁部件支撑所述后室,在所述后室内收容空调机,因此,不用增加所述驾驶室的总高度就可以将所述空调机设置在所述车顶结构内部,并且可以避免例如由于将所述空调机收容在所述车顶结构的前室而导致限制了操作人员的前方视野的问题。另外,由于分成了所述前室和收容所述空调机的所述后室,因此,容易谋求提高所述后室的密封性。也有助于提高所述空调机的装配作业性。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所述行走机体的左右一方具备尾管,所述尾管将搭载在所述行走机体上的发动机的废气向外部释放,在所述车顶结构的左右侧部中的所述尾管的相反侧形成使所述后室与外部连通的外部空气进气口,因此,可以特别可靠地防止来自所述尾管的废气进入所述外部空气进气口的危险。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具有:液压外部提取机构,其向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行走机体上的工作机供给动作油;对所述液压外部提取机构进行手动操作的多个液压操纵杆;以及缆索部件,其对所述液压外部提取机构和各所述液压操纵杆进行连动连接,对安装在所述驾驶室框架上的盖板进行冲压和弯曲加工,在所述盖板上形成所述缆索部件用的锁住部,将所述锁住部焊接固定在所述驾驶室框架上,因此,可以利用形成在所述盖体上的所述锁住部支撑各所述缆索部件的长边中间部分,可以确实防止所述缆索部件彼此相互缠结,整齐地配置各所述缆索部件。也容易进行各所述缆索部件的布线作业本身。另外,可以将所述盖板用作所述驾驶室框架的加强件,可以提高整个所述驾驶室框架的刚性。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所述锁住部形成插通所述缆索部件的嵌合孔,经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索环通过强制嵌合将所述缆索部件安装于所述嵌合孔,因此,可以容易地向所述锁住部插通并安装所述缆索部件,可以减少组装工时。因此,可以提高所述缆索部件向所述锁住部的安装作业性。另外,由于所述索环是弹性材料制成的,因此可以确实保证所述锁住部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拖拉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拖拉机的俯视图。
图3是拖拉机的右侧视图。
图4是从右斜后方看拖拉机的立体图。
图5是行走机体的左侧面说明图。
图6是表示行走机体的详细结构的左侧面说明图。
图7是从左斜后方看行走机体的立体图。
图8是行走机体的右侧面说明图。
图9是表示行走机体的详细结构的右侧面说明图。
图10是从右斜后方看行走机体的立体图。
图11是驾驶室的左侧视图。
图12是驾驶室的俯视图。
图13是驾驶室的正视图。
图14是驾驶室的右侧视图。
图15是驾驶室的后视图。
图16是驾驶室的仰视图。
图17是驾驶室框架的左侧视图。
图18是驾驶室框架的俯视图。
图19是驾驶室框架的正视图。
图20是驾驶室框架的右侧视图。
图21是驾驶室框架的后视图。
图22是从左斜前方看驾驶室框架的立体图。
图23是从左斜后方看驾驶室框架的立体图。
图24是从左斜前方看驾驶室的防振支撑结构的立体图。
图25是从右斜后方看驾驶室的防振支撑结构的立体图。
图26是右前支柱和前梁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7是右后支柱和后梁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7是车顶结构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内顶板的立体图。
图30的(a)是前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b)是后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c)是右侧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d)是左侧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31的(a)是表示前梁部件、左侧梁部件和左前支柱的连接结构的说明图、(b)是表示前梁部件、右侧梁部件和右前支柱的连接结构的说明图。
图32的(a)是表示后梁部件、左侧梁部件和左后支柱的连接结构的说明图,(b)是表示后梁部件、右侧梁部件和右后支柱的连接结构的说明图。
图33的(a)是基座支架的侧视图,(b)是基座支架的背面立体图。
图34是表示加强框架的结构的驾驶室的左侧视图。
图35是表示加强框架的结构的左侧门的内面图。
图36是表示铰链的安装结构的驾驶室框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37是铰链的俯视剖视图。
图38是后玻璃的后视图。
图39是后玻璃的内面图。
图40是转动式手柄和被卡定块的立体图。
图41是转动式手柄和被卡定块的俯视剖视图。
图42是驾驶室的放大后视图。
图43是驾驶室框架背面侧的放大立体图。
图44是内部气体释放部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45是盘支撑板的正面立体图。
图46是从右斜前方看发动机和驾驶室的立体图。
图47是表示盘支撑板与制动踏板和制动阀的关系的右侧剖视图。
图48是车顶结构的放大左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作为作业车辆的拖拉机为例,根据附图就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考图1~图10就拖拉机1的概要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中的拖拉机1的行走机体2通过作为行驶部的左右一对前轮3和同样的左右一对后轮4支撑。拖拉机1被构成为通过由安装在行走机体2前部的作为动力源的共轨式柴油发动机5(下面简称为发动机)驱动后轮4和前轮3来前进和后退。发动机5被引擎盖6覆盖。在行走机体2的上面设置驾驶室7,在该驾驶室7的内部设置操纵座椅8和通过转向操作使前轮3的转向方向向左右移动的操纵手柄(方向盘)9。在驾驶室7的左右下部设置供操作人员上下车的踏板10。在驾驶室7的底部的下侧设置向发动机5供应燃料的油箱11。
行走机体2由具有前保险杠12和前车轴箱13的发动机架14以及可拆卸地固定在发动机架14后部的左右机身支架15构成。使前车轴16从前车轴箱13的左右两端侧可转动地向外突出。在前车轴箱13的左右两端侧通过前车轴16安装前轮3。在机身支架15的后部连接用于将来自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进行适当变速后传递到前后四个车轮3、3、4、4的变速箱17。在左右机身支架15和变速箱17的下面侧用螺栓固定向左右外侧伸出的仰视观察下呈矩形框板状的油箱支架18。实施方式的油箱11被分成左右两个。在油箱支架18的左右伸出部的上面侧分开地搭载左右油箱11。使左右后车轴箱19向外侧突出地安装在变速箱17的左右外侧面。在左右后车轴箱19中可转动地内插有左右后车轴20。在变速箱17通过后车轴20安装后轮4。左右后轮4的上方被左右后翼子板21覆盖。
在变速箱17的后部上面可拆卸地安装使例如旋耕机之类的工作机进行升降的液压升降机构22。旋耕机等工作机通过由左右一对下连杆23和上连杆24构成的三点连杆机构与变速箱17的后部连接。在变速箱17的后侧面向着后方突出地设置用于将PTO驱动力传递到旋耕机等工作机的PTO轴25。
在从发动机5的后侧面向后方突出设置的发动机出力轴(未图示)上以直接连接的方式安装飞轮26。通过在两端具有万向联轴器的动力传动轴29连接从飞轮26向后方突出的主动轴27和从变速箱17前面侧向前突出的主变速器输入轴28(参考图1、图7和图10)。在变速箱17内设置液压无级变速器、前进后退切换机构、行驶副变速器齿轮机构以及后轮差动齿轮机构。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经由主动轴27和动力传动轴29被传递到变速箱17的主变速器输入轴28,通过液压无级变速器和行驶副变速器齿轮机构进行适当的变速。然后,该变速动力通过后轮差动齿轮机构被传递到左右后轮4。
在从变速箱17的前面下部向前突出的前轮出力轴30上通过前轮驱动轴31连接有从内置有前轮差动齿轮机构(未图示)的前车轴箱13向后方突出的前轮传动轴(未图示)。变速箱17内的液压无级变速器和行驶副变速器齿轮机构形成的变速动力从前轮出力轴30、前轮驱动轴31和前轮传动轴经由前车轴箱13内的前轮差动齿轮机构被传递到左右前轮3。
下面参考图1~图4,就驾驶室7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在驾驶室7内的操纵座椅8的前方设置有转向柱32。转向柱32以嵌入仪表盘33的背面侧的状态竖立设置,上述仪表盘33设置于驾驶室7内部的前面侧。在从转向柱32的上面向上突出的手柄轴的上端侧安装俯视观察下基本上呈圆形的操纵手柄9。
在转向柱245的右侧设置使旋耕机等工作机强制移动到最高上升位置和最低下降位置的一键式升降杆34和用于对行走机体2进行制动操作的左右一对制动踏板35。在转向柱32的左侧设置用于对行走机体2的行进方向进行前进和后退切换操作的前进后退切换杆36(换向器杆)和用于对传递和切断动力用的离合器(未图示)进行分离操作的离合器踏板37。
在转向柱32的左侧,在前进后退切换杆36的下方设置沿着前进后退切换杆36延伸的防止误操作体38(换向器防护装置)。通过将作为防止接触部件的防止误操作体38设置在前进后退切换杆36的下方,从而可以防止操作人员在上下拖拉机1时无意中碰到前进后退切换杆36。在仪表盘33的背面上部侧设置内置有液晶面板的操作显示面板39。
在驾驶室7内的操纵座椅8前方的地板40上,在转向柱32的右侧设置控制发动机5的转速或车速的油门踏板41。此外,整个地板40的上面基本整体上形成平坦的表面。在隔着操纵座椅8的左右两侧设置边柱42。在操纵座椅8与左边柱42之间设置用于进行将左右两个后轮4保持在制动状态的操作的停车制动杆43、强制性地大幅度降低拖拉机1的行驶速度(车速)的超低速杆44(缓行杆)、用于切换变速箱17内的行驶副变速器齿轮机构的输出范围的副变速杆45以及用于对PTO轴25的驱动速度进行切换操作的PTO变速杆46。在操纵座椅8的下方设置用于接通和断开左右两个后轮4的差分驱动的差速锁踏板47。在操纵座椅8的后方左侧设置对PTO轴25进行反转驱动操作的反转PTO杆48。
在操纵座椅8与左边柱42之间设置用于放置坐在操纵座椅8上的操作员手臂和肘部的扶手49。扶手49与操纵座椅8分开单独构成,并且具备增加和降低拖拉机1的行驶速度的主变速杆50和手动调节改变旋耕机之类的工作机的高度位置的表盘式的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升降刻度盘)。此外,扶手49形成以后端下部为支点可以翻盖转动多个档位的结构。
在左边柱42上从前侧起依次设置有设定并保持发动机5的转速的油门杆52、对从PTO轴25向旋耕机等工作机的动力传递进行接通和切断操作的PTO离合器开关53以及用于对设置在变速箱17上面侧的液压外部提取阀430(分控阀,参考图42)进行切换操作的多个液压操纵杆54(SCV杆)。在此,液压外部提取阀用于向后装在拖拉机1上的前端装载机之类另外的工作机供应控制动作油。在实施方式中,根据液压外部提取阀430的数量(4连)设置了四个液压操纵杆54。
下面参考图11~图27就驾驶室7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覆盖处于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具有形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驾驶室框架300是大致箱形框架状,具有位于操纵座椅8的前方的左右一对前支柱301、位于操纵座椅8的后方的左右一对后支柱302、连接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前梁部件303、连接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后梁部件304以及连接前后排列的前支柱301和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间的左右侧梁部件305。在驾驶室框架300的上端侧,即由前梁部件303、后梁部件304和左右的侧梁部件305形成的矩形框上可拆卸地安装车顶结构306。
在各前支柱301的下端侧连接向左右内侧延伸的前下部板材307的左右外端侧。在左右两个前下部板材307的左右内端侧连接对仪表盘33进行固定支撑的纵向长的盘支撑板308,在左右两个前支柱301之间竖立设有盘支撑板308。另一方面,在左右两个后支柱302的下端部之间连接与后梁部件304平行地延伸的后中间梁部件309。在后中间梁部件309上连接向下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下部机架310的上端侧。在前后排列的前下部板材307和后下部机架310的下端侧连接向前后延伸的底部机架311的长边方向的各端部。
在各后支柱302的下端侧连接翼子板框架312的后端上部侧,所述翼子板框架312以按照后翼子板21的形状、在侧面观察下向前方且上方鼓起的方式弯曲。各翼子板框架312的前端下部侧与从所对应的前支柱301的下部起向后突出的侧架313的后端侧连接。在各侧架313上还连接前下部板材307的左右外端侧。在各翼子板框架312的左右外面侧以及与其对应的后下部机架310的左右外面侧安装左右后翼子板21。
在后中间梁部件309和左右后下部机架310上安装后盖板314,该后盖板314覆盖被后中间梁部件309和左右后下部机架310包围的区域。在后盖板314的下端侧和左右底部机架311上安装侧面观察下呈L形板状的座椅支撑板315。在座椅支撑板315上配置操纵座椅8。在左右翼子板框架312、后下部机架310和底部机架311上安装沿着后轮4的前部内面侧的鼓出形状的翼子板内板316。在左右翼子板内板316上配置边柱42。在左右前下部板材307、底部机架311的前部侧、侧架313和座椅支撑板315的前端侧安装并支撑地板支承板317。在左右地板支承板317上配置地板40。左右翼子板框架312的前端下部侧和与其对应的底部机架311的前后中间部由左右横向长的辅助机架318连接。
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前面侧、即被左右前支柱301、前梁部件303和左右前下部板材307包围的区域设置前挡玻璃321。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后面侧、即被左右后支柱302、后梁部件304和后中间梁部件309包围的区域设置后玻璃322。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左右侧面侧、即被前后排列的前支柱301和后支柱302、侧梁部件305、翼子板框架312以及侧架313包围的区域设置由透明玻璃形成的侧门323。各侧门323通过上下一对铰链324可打开和关闭地安装在所对应的后支柱302上。
正如通过前挡玻璃321、后玻璃322和左右侧门323的设置结构所明确的那样,各支柱301、302和各梁部件303、304、305位于驾驶室7(驾驶室框架300)的侧边部。因此,可以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前后左右侧面形成较大的窗户。在实施方式中,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前后左右侧面设置前挡玻璃321、后玻璃322和左右侧门323(透明玻璃材质)。其结果,确保操作人员的前后左右视野的同时确保驾驶室框架300的刚性。
如图22~图25所示,左右前下部板材307的前部侧通过作为防振部件的前防振橡胶体98与安装在左右机身支架15上的前部支撑台96连接。另外,在左右后下部机架310与底部机架311的连接部(对接部)设置向左右外侧伸出的基座支架327。左右基座支架327通过作为防振部件的后防振橡胶体99与安装在左右后车轴箱19上的后部支撑台97连接。因此,行走机体2通过多个防振橡胶体98、99对驾驶室7进行防振支撑。
如图11~图27所示,在驾驶室框架300上设置用于安装灯具部件的各种支撑杆331、335、338、343。即,在前梁部件303的长边中间部焊接固定左右一对前上层支撑杆331。各前上层支撑杆331是向着前斜上方突出的薄板形状。在各前上层支撑杆331上通过向前下方延伸的前安装件332安装作为灯具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前上层作业灯333。左右的前上层作业灯333用于照亮拖拉机1的前方。为了不妨碍操作人员的前方视野,使左右前上层作业灯333位于在正面观察下与前梁部件303重叠的位置。在车顶结构306的前部侧,形成向上凹陷的凹部334(也称为凸起部),以嵌入各前上层作业灯333。在将车顶结构306安装在驾驶室框架301的上端侧时,由于前上层作业灯333收纳在前部侧的各凹部334中,因此,车顶结构306与各前上层作业灯333不会干涉。
另一方面,为了不妨碍操作人员的前方视野,在左右后支柱302的上端侧焊接固定后上层支撑杆335的基端侧,该上层支撑杆335在俯视观察下向远离后梁部件304和左右侧梁部件305双方的左右外向的后方突出。在各后上层支撑杆335的前端侧通过向后延伸的后安装件336安装作为灯具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后上层作业灯337。左右的后上层作业灯337用于照亮拖拉机1的后方(工作机等)。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后上层支撑杆335设在各后支柱302的上端侧而不是后梁部件304上,从而更好地确保操作人员的后方视野,同时在左右后上层支撑杆335之间确保车顶结构306的后部侧的设置空间(收容空调机364的后部罩363的设置空间)。
在左右前支柱301的上下中间部焊接固定前中层支撑杆338的基端侧。在各前中层支撑杆338的前端侧安装作为灯具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前复合灯339和前中层作业灯340。为了防止前复合灯339和前中层作业灯340妨碍操作人员的前方视野,各前中层支撑杆338弯曲成,在俯视观察下向远离前梁部件303和左右侧梁部件305双方的左右外向的前方突出,并从长边中间部起向前延伸。前复合灯339用于向处于拖拉机1前方的车辆或人表示拖拉机1的车辆宽度和左右转动的意图,实施方式的前复合灯339由方向指示灯和车宽灯构成。左右的前中层作业灯340用于照亮拖拉机1的前方。在实施方式中,在各前中层支撑杆338的前端侧设置上下较长的安装支架341,在安装支架341的前面侧安装前复合灯339。在安装支架341的上端侧安装前中层作业灯340。此外,在左右前支柱301上,在前中层支撑杆的上方通过后视镜支杆341安装外后视镜342。为了不妨碍操作人员的前方视野,后视镜支杆341也是在俯视观察下向远离前梁部件303和左右侧梁部件305双方的左右外向的前方延伸。
在左右后支柱302的下部焊接固定上下较长的后下层支撑杆343的前面侧。在各后下层支撑杆343的后面侧安装作为灯具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后复合灯344和后下层作业灯345。为了防止后复合灯344和后下层作业灯345妨碍操作人员的后方视野,使各后下层支撑杆343在后视观察下从左右后支柱302向左右外向伸出。后复合灯344用于向拖拉机1后方的车辆或人表示拖拉机1的减速、停止、后退和左右转动等的意图,实施方式的后复合灯344由尾灯、刹车灯、倒车灯和方向指示灯构成。左右的后下层作业灯345用于照亮拖拉机1的左右侧。在实施方式中,在各后下层支撑杆343的前面侧安装后复合灯344。在后下层支撑杆343的上端侧安装后下层作业灯345。前复合灯339和后复合灯被设置在大致相同的垂直高度的位置。
此外,虽然没有具体的图示,但在实施方式中,将驾驶室框架300形成中空状,将该中空状的内部构成为插入电缆类用的配线通道。并且,从形成在各支柱301、302、梁部件303、304和支撑杆上的切口孔(未图示)拉出电缆,将该电缆与各灯具部件333、337、339、340、344、345连接。
如从上述的说明和图11~图27中可以明确的那样,作业车辆1具备覆盖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设置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上端侧的车顶结构306,在所述作业车辆1中,由于将安装灯具部件333、337、339、340、344、345的支撑杆331、335、338、343设置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上,因此,可以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上直接安装所述灯具部件333、337、339、340、344、345。因此,有助于改善生产线上的装配作业性,可以谋求降低成本。
另外,所述驾驶室框架300具有左右一对前支柱301、左右一对后支柱302、连接所述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前梁部件303、连接所述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后梁部件304以及连接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301与所述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间的侧梁部件305,在设置于所述各前支柱301的上下中间部的所述支撑杆338上安装作为所述灯具部件的前复合灯339和前中层作业灯340,在设置于所述各后支柱302下部的支撑杆343上安装作为所述灯具部件的后复合灯344和后下层作业灯345,因此,在所述各前支柱301侧的支撑杆338上可以集中安装前复合灯339和前中层作业灯340,在所述各后支柱302侧的支撑杆343上可以集中安装后复合灯344和后下层作业灯345。即,可以将所述各支撑杆338、343兼用做对于所述多个灯具部件339、340、344、345的支撑部件,有助于削减零部件数量。另外,也可以简化对于所述多个灯具部件339、340、344、345的电缆类的处理。也容易确保从所述驾驶室7内看前后左右的视野。
如从上述的说明和图11~图27中所明确的那样,作业车辆1具备覆盖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设置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上端侧的车顶结构306,在所述作业车辆1中,所述驾驶室框架300具有左右一对前支柱301、左右一对后支柱302、连接所述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前梁部件303、连接所述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后梁部件304以及连接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301与所述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间的侧梁部件305,由于在设置于所述前梁部件303的长边中间部的左右一对支撑杆331上分别安装前上层作业灯333,而在设置于所述各后支柱302的上端侧的支撑杆335上安装后上层作业灯337,因此可以在所述前梁部件303上直接安装所述前上层作业灯333,并且可以在所述后梁部件304上直接安装所述后上层作业灯337。因此,有助于改善生产线上的装配作业性,可以谋求降低成本。并且,由于无需在所述车顶结构306上安装所述各上层作业灯333、337或处理电缆类,因此,也可以简化将所述车顶结构306向所述驾驶室框架300的装配作业。在这点上也有助于改善生产线上的装配作业性。
另外,由于使所述的各前上层作业灯333位于在正面观察下与前梁部件303重叠的位置,因此,可以明显地降低所述各前上层作业灯333遮挡坐在操纵座椅8上的操作人员的前方视野的风险,可以更好地确保操作人员的前方视野。
下面参考图11~图23,就设置于驾驶室7的左右下部的踏板1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1~图23所示,在前后排列的前轮3与后轮4之间,在驾驶室7的左右下部侧悬挂设置操作人员上下车的踏板10。实施方式的踏板10具有多个踏板阶梯部351(在实施方式中是两层)和与这些踏板阶梯部351连接的前后侧板部352、353。多个踏板阶梯部351以越向下层离后轮4越远的方式沿前后方向错开彼此的位置。在实施方式中,下层侧的踏板阶梯部351位于比上层侧的踏板阶梯部351更向前方错开的位置。
这种情况下,前侧板部352在正面观察下形成大致L字形的形状。前侧板部352上的纵长部354的上端侧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件355上,所述支架件355焊接固定在各前支柱301的下端侧。在前侧板部352上的纵长部354的上下中间处固定上层侧的踏板阶梯部351的前端侧。在前侧板部352的下端水平部356固定下层侧的踏板阶梯部351的前端侧。前侧板部352的下端水平部356比纵长部更向前方伸出。
后侧板部353的上端侧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左右的翼子板框架312和底部机架311的辅助机架318上。在后侧板部353的上下中间部固定上层侧的踏板阶梯部351的后端侧。在后侧板部353的下端侧固定下层侧的踏板阶梯部351的后端侧。后侧板部353向前方斜下方倾斜,在上下中间部附近进一步向前弯曲。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将容易使上下驾驶室7的操作人员的移动方向向着后斜上方,所述后斜上方朝着操纵座椅8(通过各踏板阶梯部351的错位设置,可以将操作人员移动线路向操纵座椅8引导。因此,可以明显地改善上下驾驶室7的便利性。
如图13、图19、图22和图23所示,后侧板部353的左右方向宽度被设定成大于前侧板部352(纵长部35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当操作人员踏上各踏板阶梯部351时,前侧板部352(纵长部354)的存在不会碍事,在这方面也有助于改善上下驾驶室7的便利性。另外,由于后侧板部353较宽,因此,可以通过后侧板部353的存在有效地抑制后轮4的泥浆溅起。
如从上述的说明和图11~图23中所明确的那样,一种作业车辆1,具备:配备了发动机5的行走机体2、支撑所述行走机体2的左右一对前轮3和后轮4、覆盖所述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以及用于上下所述驾驶室7内的踏板10,其是在前后排列的所述前轮3与所述后轮4之间,在所述驾驶室7的左右下部侧悬挂设置所述踏板10的结构,所述踏板10具有多个踏板阶梯部351和与这些踏板阶梯部351连接的前后的侧板部352、353,由于所述多个踏板阶梯部351以越向下层离所述后轮4越远的方式在前后方向彼此错开位置,因此,形成使所述各踏板阶梯部351位于沿着朝向所述驾驶室7内外的操作人员移动的线路,可以明显地改善上下所述驾驶室7的便利性。
另外,由于所述后侧板部353的左右方向宽度被设定成大于所述前侧板部352(纵长部35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因此,当操作人员踏上所述各踏板阶梯部351时,所述前侧板部352的存在不会碍事,在这方面也有助于改善上下所述驾驶室7的便利性。另外,由于所述后侧板部353较宽,因此,可以通过所述后侧板部353的存在有效地抑制所述后轮4的泥浆溅起。
下面参考图1、图2、图11、图14、图28和图29就车顶结构306内外的空调结构进行说明。安装在驾驶室框架301的上端侧的车顶结构306具有作为外装部的外顶盖361、形成驾驶室7的天花板的内顶盖362以及向后梁部件304的后方突出的后部罩363。通过利用外顶盖361从上方覆盖内顶盖362和后部罩363,从而将车顶结构306的内部形成中空形状。因此,外顶盖361的后部侧也向后梁部件304的后方延伸。嵌入各前上层作业灯333的凹部334(膨出部)形成在外顶盖361的前部侧。
车顶结构306的内部通过内顶盖362和后部罩363被分成前后两个室。内顶盖362侧的空间对应前室,后部罩363侧的空间对应后室。在车顶结构306内部的后室侧(后部罩363侧)收容管理驾驶室7内的空调的空调机364。空调机364通过利用发动机5的冷却水的制暖和利用由发动机进行驱动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等的制冷,来调节驾驶室7内的空调(室内温度)。通过将空调机364设置在比后梁部件304更向后方突出的后部罩363侧,从而防止了驾驶室7的总高度超过必要高度。尤其是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后上层支撑杆335设置在各后支柱302的上端侧而不是后梁部件304上,从而很好地确保操作人员的后方视野,并且在左右的后上层支撑杆335之间确保了车顶结构306的后部侧的设置空间(收容空调机364的后部罩363的设置空间)。
后部罩363与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梁部件304连接。因此,后部罩363和空调机364由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梁部件304支撑。在后部罩363的周缘部安装密封件365。在内顶盖362和后部罩363上盖上并安装外顶盖361的状态下,密封件365与外顶盖361的内面侧紧密结合,车顶结构306内部的后室侧(后部罩363侧)形成密闭状态。
外顶盖361的左右侧部以向着左右内侧的斜下方切断的方式倾斜。在外顶盖361的左右侧部中,在将发动机5的废气向外部排出的尾管229(参考图1~图10)的相反侧的侧部形成使车顶结构306内部的后室侧(后部罩363侧)与外部连通的外部空气进气口366。这种情况下,尾管229在驾驶室7的前方右侧以从下方向着上方延伸的形式竖立设置(沿着右前支柱301延伸)。与此相对,外部空气进气口366形成在外顶盖361左侧部的后部侧(与后部罩363对应的地方)。外部空气进气口366通过形成在后部罩363的左侧壁部的连通口(未图示)从左侧方面对后部罩363内的空调机364。在外部空气进气口366安装格子状的通气框体367。这里没有详细的图示,在形成于后部罩363的左侧壁部的连通口上安装灰尘过滤器。另一方面,在与坐在操纵座椅8上的操作人员的后脑勺相对的内顶盖362的后部侧形成使后部罩363内与驾驶室7内连通的内部空气进气口368。在内部空气进气口368安装格子状的通气框体369。
在后部罩363内设置对形成在后部罩363的左侧壁部上的连通口进行打开和关闭的内外空气切换百叶板370。内外空气切换百叶板370被构成为通过驱动器371的驱动进行打开和关闭转动。若使内外空气切换百叶板370打开运动,后部罩363的连通口就被打开,通过驱动后部罩363内的空调机364,外部空气就被从外部空气进气口366经由连通口引导到后部罩363内。若使内外空气切换百叶板370关闭运动,后部罩363的连通口就被关闭,外部空气就不能从外部空气进气口366进入,通过驱动空调机364,驾驶室7内的空气被从内部空气进气口368引导到后部罩363内。在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内外空气切换百叶板370的开度(打开和关闭的程度)来调节向后部罩363内的空调机364引导的外部空气和内部空气的比例。
在形成在空调机364前面侧的调节空气出风口372连接从后室侧(后部罩363侧)向前室侧(内顶盖362侧)引导调节空气、俯视观察下呈两岔状的空调风道373的上游侧。空调风道373的上游侧位于内部空气进气口368的上方,贯通后部罩363的前面侧和内顶盖362的后面侧之后被左右分支成两岔状。空调风道373的两岔状的风道部374沿着由前梁部件303、后梁部件304和左右侧梁部件305构成的矩形框架、俯视观察下延伸成矩形形状。在空调风道373的各风道部374的中间部分设置调节挡板376,用于调节设置在内顶盖362的左右两个侧部的冷暖风出风口375与风道部374的连通状态。左右的调节挡板376被构成为通过驱动器377和推拉线378进行连动地转动。空调风道373的各风道部374的下游侧与设置在内顶盖362前部的除雾出风口379连通。在各出风口375、379设置用于调节改变来自空调机364的调节空气的风量和风向的翅片(未图示)。
若通过左右两个调节挡板376阻断向各风道部374的下游侧的流动(向各除雾出风口379的流动),来自空调机364的调节空气就仅从左右的冷暖风出风口375向驾驶室7内吹出。若通过左右两个调节挡板376阻断向左右的冷暖风出风口375的流动,来自空调机364的调节空气就仅从左右的除雾出风口379向驾驶室7内吹出。可以根据左右两个调节挡板376的转动角度调节来自冷暖风出风口375的调节空气的风量和来自除雾出风口379的调节空气的风量。
如图28和图48所示,在构成车顶结构306的前室的天花板的内顶盖362的上面侧设置吸声材料444。将吸声材料444收容在内顶盖362内。实施方式的吸声材料444例如由聚氨酯泡沫或软质聚氨酯、石膏板、玻璃纤维等制成。这种情况下,在内顶盖362上形成天花板孔445。在内顶盖362的天花板孔445的地方可拆装地安装封住天花板孔445的封板446。在封板446的上面侧利用粘合剂等粘住吸声材料444。通过以覆盖天花板孔445的方式将封板446安装在内顶盖362上,从而吸声材料444被收容在内顶盖362内(外顶盖361与内顶盖362之间)。
如从上述的说明和图1、图2、图11、图14、图28和图29中所明确的那样,一种作业车辆1,具有覆盖在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设置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上端侧的车顶结构306,在所述行走机体2的左右一方设置将搭载在所述行走机体2上的发动机5的废气释放到外部的尾管135,将所述车顶结构306的内部分成前后两个室,将空调机364收容在后室363侧,在所述车顶结构306的左右侧部中的所述尾管229的相反侧形成使所述后室363与外部连通的外部空气进气口366,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将来自所述尾管229的废气吸入所述外部空气进气口366的危险。
另外,所述驾驶室框架300具有左右一对前支柱301、左右一对后支柱302、连接所述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前梁部件303、连接所述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后梁部件304以及连接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301和所述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间的侧梁部件305,由于使所述车顶结构306的后室363比所述后梁部件304更向后方突出,由所述后梁部件304支撑所述后室363,在设置于所述各后支柱302的上端侧的支撑杆335上安装后上层作业灯337,因此,不增加所述驾驶室7的总高度就可以在所述车顶结构306内部设置所述空调机364,并且,由于在所述车顶结构306的前室362收容所述空调机364,因此可以避免限制操作人员的前方视野的问题。另外,通过将后上层作业灯337安装在设置于所述各后支柱302的上端侧的支撑杆335上,从而可以将所述车顶结构306的后室363侧的设置空间形成在所述两个后上层作业灯337用的所述支撑杆335之间,同时也可以很好地确保操作人员的后方视野。另外,由于划分了收容所述空调机364的所述后室363和所述前室362,因此,容易谋求改善所述后室363的密封性。也有助于改善所述空调机364的装配作业性。
如从上述的说明和图28及图48所明确的那样,一种作业车辆1,所述作业车辆1具有构成驾驶室7的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设置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上端侧的车顶结构306,所述驾驶室7覆盖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将所述车顶结构306的内部分成前后两个室,由于在构成所述车顶结构306的前室的天花板的内顶盖362的上面侧设置吸声材料444,在所述前室内收容所述吸声材料444,因此可以通过所述吸声材料444高效率地吸收所述驾驶室7内的上部侧附近的噪音。
另外,还具有封住形成在所述内顶盖362上的天花板孔445的封板446,由于将所述吸声材料444粘在所述封板446的上面侧,因此,只在所述内顶盖362上安装或拆下所述封板446,就可以容易地在所述车顶结构306内部安装或拆下所述吸声材料444。
下面参考图30(a)~(d)、图31和图32就梁部件303、304、305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支撑车顶结构306的矩形框架具有前梁部件303、后梁部件304和左右侧梁部件305。前梁部件303、后梁部件304和左右侧梁部件305相当于构成驾驶室框架300的框架部件。如图30(a)所示,前梁部件303由中空状(矩形横截面)的方管材料形成,向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如图31(a)(b)所示,前梁部件303的左右各端面焊接固定在前支柱301的上端侧面。
后梁部件304和左右的侧梁部件305都是由横截面为C字形(槽状)的钢材制成。后梁部件304向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左右的侧梁部件305向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在后梁部件304和各侧梁部件305的开口部插入沿各长边方向延伸的加强板304a、305a并焊接固定。因此,至少后梁部件304和各侧梁部件305的长边中间部形成如方管那样的中空状(矩形横截面)。
如图32(a)(b)所示,后梁部件304的左右各端面焊接固定在后支柱302的上端侧面。如图31(a)(b)所示,各侧梁部件305的前端面焊接固定在前支柱301的上端侧面。因此,在前支柱301的上端侧,前梁部件303的左或右的端面与左或右的侧梁部件305的前端面对接。在前梁部件303和左右的侧梁部件305的内侧焊接固定斜交叉式的加固支架319。由于加固支架319的存在,确保了前梁部件303与左右的侧梁部件305以及前支柱301的连接强度。
如图32(a)(b)所示,各侧梁部件305的后端面焊接固定在后支柱302的上端侧面。因此,在后支柱302的上端侧,后梁部件304的左或右的端面与左或右的侧梁部件305的后端面对接。在后梁部件304与左右的侧梁部件305的内侧也焊接固定斜交叉式的加固支架319。由于加固支架319的存在,确保了后梁部件304与左右的侧梁部件305以及后支柱302的连接强度。
如从上述说明和图30~图32所明确的那样,一种作业车辆1,具备覆盖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中的至少一根框架部件304、305形成横截面为C字形,将沿着所述框架部件304、305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加强板304a,305a焊接固定在所述框架部件304、305的开口部,从而将所述框架部件304、305的至少长边中间部形成中空状,因此,不使用前述现有的高成本的方管材料,也可以提高框架部件304、305进而提高驾驶室框架300的刚性,并且谋求降低成本。
下面参考图22~图25和图33(a)(b)就驾驶室7的后方下部侧的防振支撑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侧的左右对接部以向左右外侧伸出的方式安装基座支架327。这种情况下,如图22~图25和图33(a)(b)所示,在左右后下部机架310与底部机架311的连接部(对接部)设置向左右外侧伸出的基座支架327。并且,在从行走机体2的变速箱17向左右外侧突出的后车轴箱19上的后部支撑台97上通过作为防振部件的后防振橡胶体99连接基座支架327。在实施方式中,在底部机架311的后端上面焊接固定后下部机架310的下端面。并且,预先通过焊接将基座支架327安装在底部机架311的后端侧进行单元化。
基座支架327具有供安装后防振橡胶体99的基板件328、加强基板件328与底部机架311的连接强度的前后一对支撑件329和加强板片330。基板件328以向左右外侧伸出的方式焊接固定于底部机架311的后端下面侧。前后一对支撑件329连接基板件328的上面与底部机架311的后端侧。后支撑件329堵住中空状(矩形横截面)的方管材料即底部机架311的后开口端面。前支撑件329通过加强板片330支撑底部机架311的后端侧面。加强板片330以从侧方重叠的方式设置在后下部机架310与底部机架311的对接部。在加强板片330上形成面对后下部机架310与底部机架311的对接部的开口孔330a。由于开口孔330a的存在,能够在后下部机架310与底部机架311的对接部中将加强板片330盖住的部分与加强板片330焊接。
根据上述的结构,可以将带加强板片330的基座支架327预先安装在底部机架311上进行单元化,在此基础上将后下部机架310随后安装在底部机架311上进行焊接固定。并且,在将后下部机架310焊接固定在底部机架311上时,由于开口孔330a的存在,可以充分确保在底部机架311与后下部机架310的对接部中的将加强板片330盖住的部分的焊接长度。因此,既可以改善底部机架311和后下部机架310的接合操作性,又提高了底部机架311和后下部机架310的接合强度,进而可以谋求提高驾驶室框架300的刚性。
另外,由于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侧的左右对接部,以向左右外侧伸出的方式安装基座支架327,后车轴箱19从行走机体2的变速箱17向左右外侧突出,在后车轴箱19上的支撑座97上通过防振部件99连接基座支架327,因此,可以将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侧从其的左右更外侧进行支撑,可以防振且稳定地将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侧连接于行走机体2。
下面参考图34和图35,就驾驶室7后方下部侧的防振支撑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上所述,在驾驶室7的左右各侧部(驾驶室框架300的左右侧面侧)设置可打开和关闭地封闭此处的一块透明玻璃材质的侧门323。侧门323通过上下一对铰链324可打开和关闭地安装在所对应的后支柱302上。在侧门323的前部侧设置门锁部件400,用于将该侧门323切换到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通过操作设置在门锁部件400外面侧的把手400a,对门锁部件400进行锁定或解除锁定,从而侧门323被打开和关闭。在侧门323的内面侧设置用于提高该侧门323强度的侧面观察下为C字形的加强框架401。
加强框架401具有沿着侧门323的后缘侧延伸的纵框架部402、从纵框架部402的上端侧起沿着侧门323的上缘侧向前延伸的上横框架部403以及从纵框架部402的下端侧起以将侧门323分成上部和下部的方式向前延伸的下横框架部404。下横框架部404位于侧门323内面的上下中间部,相当于提高侧门323强度的前后较长的框架体。在实施方式中,加强框架401被定位成包围侧门323的上部侧。
加强框架401与门锁部件400和上下一对铰链324连接。在实施方式中,使下横框架部404的前端侧与门锁部件400连接。将下横框架部404与纵框架部402的拐角部与下铰链324的前端侧连接,将纵框架部402的上端侧与上铰链324连接。即,形成通过门锁部件400和上下一对铰链324以及加强框架401夹住侧门323的状态。上横框架部403的前端侧直接与侧门323的上端前部连接。此外,下铰链324与翼子板框架312通过气缸405连接。
在下横框架部404的前后中间部,即在下横框架部404中的、坐在操纵座椅8的操作人员的手可触及的部位设置抓持体406,通过用手握住来进行将门锁部件400向解除锁定的方向切换的操作。在此省略了具体图示,抓持体406通过内置于下横框架部404的金属丝部件与门锁部件400连动连接。例如,如果连下横框架部404一起握住抓持体406,门锁部件400就通过金属丝部件向解除锁定方向进行切换动作。其结果为门锁部件400被解除锁定。操作人员坐在操纵座椅8上不动,仅通过例如连下横框架部404一起握住抓持体406这一非常简单的动作,就可以解除门锁部件400的锁定。直接推一下侧门323,侧门323就顺畅地转动打开。
如从上述说明和图34及图35所明确的那样,一种作业车辆1,具有覆盖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可打开和关闭地封闭所述驾驶室7的左右侧部的侧门323,在所述侧门323的内面侧设置用于提高所述侧门323强度的侧面观察下为C字形的加强框架401,由于所述加强框架401具有沿着所述侧门323的后缘侧延伸的纵框架部402、从所述纵框架部402的上端侧起沿着所述侧门323的上缘侧向前延伸的上横框架部403以及从所述纵框架部402的下端侧起以将所述侧门323分成上部和下部的方式向前延伸的下横框架部404,因此,所述加强框架401被定位成包围所述侧门323的上部侧。因此,既确保所述驾驶室7侧方的视野,又将所述加强框架401用于所述侧门323自身的加强部件,可以谋求提高往往由一块玻璃形成的所述侧门323的刚性。另外,也可以将所述下横框架部404用作上下所述驾驶室7时的扶手。
另外,由于在将所述侧门323切换到锁定状态或解除锁定状态的门锁部件400和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上可打开和关闭地连接所述侧门323的上下一对铰链324上连接所述加强框架401,因此,可以通过所述门锁部件400和所述上下一对铰链324以及所述加强框架401夹住所述侧门323,可以简单且高强度地将所述加强框架401连接于所述侧门323。因此,可以谋求所述侧门323的安装作业的简便和降低制造成本。
如从上述说明和图34及图35所明确的那样,一种作业车辆1,具有覆盖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可打开和关闭地封闭所述驾驶室7的左右侧部的侧门323,在所述侧门323的前部侧设置将所述侧门323切换到锁定状态或解除锁定状态的门锁部件400,在所述侧门323的内面中的上下中间部设置用于提高所述侧门323的强度的前后较长的框架体404,在所述架体404的前端侧连接所述门锁部件400,在所述架体404中的坐在所述操纵座椅8的操作人员的手可触及的部位设置抓持体406,通过用手握住来将所述门锁部件400向解除锁定的方向进行切换操作,因此,操作人员坐在所述操纵座椅8上不动,仅通过例如连所述架体404一起握住抓持体406这一非常简单的动作,就可以解除所述门锁部件400的锁定,可以提高打开所述侧门323的操作性。
下面参考图36和图37,就可转动地支撑侧门323的铰链324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将侧门323可打开和关闭地连接于驾驶室框架300中的后支柱302的上下各铰链324具有设置在后支柱302上的铰链支撑件408和可横向转动地与铰链支撑件408枢接的铰链罩409。铰链罩409的前半部利用螺栓固定在侧门323的后缘侧。铰链支撑件408具有从后支柱302突出的平板部408a和形成在平板部408a的前端侧的枢支部408b。在铰链支撑件408的平板部408a安装与铰链罩409的内面后部侧抵接、作为用于限制侧门323的最大开启角度的止动部件的止动螺栓410。止动螺栓410在铰链罩409的内面后部侧设置金属制的接触板411。打开侧门323、使止动螺栓410的头部或前端部与铰链罩409的接触板411抵接的状态形成侧门323的最大开启角度。通过调节止动螺栓410的拧入量来改变铰链罩490的接触板411与止动螺栓410的抵接位置,调节侧门323的最大开启角度。
如从上述说明和图36及图37所明确的那样,一种作业车辆1,具有覆盖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可打开和关闭地封闭所述驾驶室7的左右侧部的侧门323,具有可打开和关闭地将所述侧门323连接于所述驾驶室框架300的铰链324,所述铰链324具有设置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上的铰链支撑件408和可横向转动地与所述铰链支撑件408枢接的铰链罩409,由于在所述铰链支撑件408上安装了与所述铰链罩409的内面侧抵接、限制所述侧门323的最大开启角度的止动部件410,因此仅通过利用了安装在所述铰链支撑件408上的所述止动部件410的简单结构,就可以实现限制所述侧门323的最大开启角度。因此,可以以低成本制造限制所述侧门323的最大开启角度的结构,可以谋求降低成本。
另外,所述止动部件410是拧入所述铰链支撑件408的止动螺栓,通过调节所述止动螺栓410的拧入量,可以改变与所述铰链罩409的抵接位置,调节所述侧门323的最大开启角度,因此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所述侧门323的最大开启角度的调节作业。
下面参考图38~图41就多档位地切换作为开关窗的后玻璃322的开关位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在驾驶室7的后侧部(驾驶室框架300的后面侧)设置可打开和关闭地封闭该部位的由一块透明玻璃制成的后玻璃322。后玻璃322通过左右一对合页413可打开和关闭地(可翻盖转动)安装在后梁部件304上。在驾驶室框架300中的后中间梁部件309上面的左右中间部通过螺栓固定用于决定后玻璃322的打开和关闭位置、作为被卡定部的被卡定块414。被卡定块414被形成为向着一方的后支柱302开口的俯视观察下的コ字形。
在后玻璃322内面的自由端侧安装转动式手柄415。转动式手柄415具有固定于后玻璃322内面的自由端侧的手柄基部416、从手柄基部416向前突出的转动轴部417以及从转动轴部417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手柄部418。在转动轴部417形成位于其长边方向隔开适当的间隔向下突出的多个卡合突起420a、420b。实施方式的卡合突起420a、420b有两个,被构成为通过各卡合突起420a与被卡定块414的卡合组合,可将后玻璃322的打开和关闭位置切换到包括完全关闭位置在内的四个档位。
即,在使转动轴部417后端侧的第一卡合突起420a以重合的方式与被卡定块414的驾驶室7内部侧的前侧面414a抵接的状态下,驾驶室7的后侧部通过后玻璃322被关闭(后玻璃322处于完全关闭位置)。在将第一卡合突起420a嵌入被卡定块414的コ字形的凹槽414b中的状态下,后玻璃322处于稍微离开驾驶室7的后侧部的最小半开位置。在使转动轴部417前端侧的第二卡合突起420b以重合的方式与被卡定块414的前侧面414a抵接的状态下,后玻璃322处于比最小半开位置离驾驶室7的后侧部更远的中间半开位置。在将第二卡合突起420b嵌入被卡定块414的凹槽414b的状态下,后玻璃322处于离驾驶室7的后侧部最远的最大打开位置。此外,开关窗并不局限于后玻璃322。另外,开关窗不局限于翻盖转动式,也可以是上下转动式或水平转动式。
在后玻璃322的外面上部侧设置用于清洁后玻璃322的雨刮器421(参考图38)。另一方面,在后玻璃322的内面上部侧安装雨刮器驱动箱422,所述雨刮器驱动箱422收容驱动雨刮器421的雨刮器电机(未图示)等(参考图39)。由于雨刮器421在后玻璃322的外面上部侧向外突出,因此在车顶结构306的后部罩363上形成向上凹陷的退避凹部423,当使后玻璃322较大地翻盖转动时,用于防止雨刮器421与后部罩干涉(参考图29)。如图38所示,在安装于后玻璃322的左侧部的固定支架424上设置反射板427。固定支架424与左侧的后支柱302通过气缸等的减震体(ダンパー体)425连接,后玻璃322的右侧部与右侧的后支柱302通过气缸等的减震体426连接(参考图39)。
如从上述说明和图38~图41所明确的那样,一种作业车辆1,具有覆盖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可打开和关闭地封闭所述驾驶室7的一侧部的转动式的开关窗322,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上安装决定所述开关窗322的打开和关闭位置的被卡定部414,在设置于所述开关窗322的自由端侧的转动式手柄415上安装通过所述转动式手柄415的转动操作选择性地与所述被卡定部414卡定或脱离的多个卡合突起420a、420b,因此,仅通过所述转动式手柄415的转动操作这一非常简单(一键式的)操作,就可以将所述开关窗322的打开和关闭位置切换到多个档位,可以简单地进行使所述开关窗322完全关闭或半开的打开和关闭作业。
下面主要参考图21、图23、图42和图43,就作为液压外部提取机构的液压外部提取阀430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2所示,构成为,在存在于变速箱17的上面后部侧的液压升降机构22的上面,在纵向排列设置作为液压外部提取机构的多个液压外部提取阀430,可以向可拆装地安装在行走机体2上的前端式装载机或悬臂式喷射装置等工作机供应动作油。各液压外部提取阀430是机械操作式的切换阀,通过作为缆索部件的推拉线431使各液压外部提取阀430和与其对应的液压操纵杆54连动连接。在实施方式中,通过推拉线431使各液压外部提取阀430的切换滑阀(切換スプール)和与其对应的液压操纵杆54连动连接。通过各液压操纵杆54的转动操作,所对应的液压外部提取阀430进行切换操作。如上所述,各液压操纵杆54被设置在左边柱42(参考图2)。此外,液压外部提取阀430的数量对应于根据需要安装的工作机用的液压设备的数量来决定,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液压外部提取阀430和液压操纵杆54被构成为可作为选项在出厂时安装或后装配。即,在拖拉机1上可装配前端式装载机或悬臂式喷射装置等工作机,一般是装配作为地面工作机的旋耕机,出场时不装配其他工作机,然而假设也使用其他的工作机,可以作为选项安装适当数量的液压外部提取阀430和液压操纵杆54。选项数量一般不超过四个,可应对大部分的工作机。
另一方面,如图21、图23、图42和图43所示,在位于操纵座椅8后方的后盖板314左右的一个侧部形成用于支撑各推拉线431的锁住部432。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后盖板314的右侧部进行冲孔加工,并且进行向后弯曲加工,从而形成锁住部432。在右侧的后下部机架310的左右内侧焊接固定上下一对三角块433。在上下两个三角块433和右侧的后下部机架310上焊接固定后盖板314的锁住部432的上下和右缘部。
在锁住部432形成插入推拉线431的嵌合孔434。嵌合孔434以与液压外部提取阀430相同的数量(在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在纵向排列设置于锁住部432。在各推拉线431的长边中间部分包覆嵌装软质弹性材料制成的环形的索环(グロメット)435。各推拉线431的长边中间部分经索环435通过强制嵌合被嵌入并固定于锁住部432的嵌合孔434。锁住部432的各嵌合孔434被推拉线431和索环435堵住。各推拉线431通过锁住部432的嵌合孔434被插入驾驶室7内部侧(被驾驶室框架300包围的区域内)。
如从上述说明和图21、图23、图42和图43所明确的那样,一种作业车辆1,具备:构成驾驶室7的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所述驾驶室7覆盖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液压外部提取机构430,其向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行走机体2上的工作机供给动作油;对所述液压外部提取机构430进行手动操作的多个液压操纵杆54;以及缆索部件431,其对所述液压外部提取机构430和所述各液压操纵杆54进行连动连接,其中,对安装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上的盖板314进行冲压和弯曲加工,在所述盖板314上形成所述缆索部件431用的锁住部432,将所述锁住部432焊接固定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上,因此,可以由形成在所述盖体314上的所述锁住部432支撑所述各缆索部件431的长边中间部分,可以确实防止所述缆索部件431彼此缠结,可以整齐地设置所述各缆索部件431。所述各缆索部件431的布线作业本身将变得更容易。另外,可以将所述盖板314用作所述驾驶室框架300(后下部机架310)的加强件,可以谋求提高整个所述驾驶室框架300的刚性。
另外,由于在所述锁住部432上形成插通所述缆索部件431的嵌合孔434,经弹性材料制成的索环435通过强制嵌合在所述嵌合孔434上安装所述缆索部件431,因此,可以一键式地向所述锁住部432插入安装所述缆索部件431,可以减少装配工时。因此,可以提高所述缆索部件431向所述锁住部432的装配作业性。而且,由于所述索环435由弹性材料制成,因此,可以可靠地确保所述锁住部432的密封性。
下面参考图21、图23和图42~图44,就用于管理驾驶室7内压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2~图44所示,在驾驶室7的背面下侧设置在关闭侧门323时向外部释放驾驶室7内的空气、作为内部气体释放部的内部气体释放箱436。在实施方式中,在位于操纵座椅8后方的后盖板314的左右另一个侧部(位于锁住部432的相反侧的左侧部)形成左右一对连通孔437(参考图21、图23、图43和图44)。在后盖板314的两个连通孔437的地方以从后方重叠的方式设置矩阵状地形成了排气孔的通风板438。用横截面为三角形的内部气体释放箱436从后方覆盖左右两个连通孔437和通风板438。内部气体释放箱436通过通风板438可拆装地固定在后盖板314的背面。即,内部气体释放箱436被从外侧安装在驾驶室7的背面下部。
内部气体释放箱436的前面侧向前开口。在内部气体释放箱436的下面侧形成左右一对开口439。在各开口439嵌入并固定由软质弹性材料制成的排气用的释放口体440。在各释放口体440上形成切口441。平时切口441是关闭的,保持驾驶室7内的气密性。当关闭侧门323时,由于驾驶室7内的空气被急剧压缩,驾驶室7的内压升高,因此,各释放口体440的切口441打开,驾驶室7内的空气被向外部释放(进行排气),驾驶室7内被保持在正压状态。
如从上述说明和图21、图23、图42~图44所明确的那样,一种作业车辆1,具备:覆盖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和可打开和关闭地封闭所述驾驶室7左右侧部的侧门323,其中,在所述驾驶室7的背面下侧设置内部气体释放部436,当关闭所述侧门323时,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436向外部释放所述驾驶室7内的空气,因此,当关闭所述侧门323时,可以从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436释放所述驾驶室7内的空气,容易将所述驾驶室7内保持在正压状态。其结果可以顺畅地关闭所述侧门323。
另外,由于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436被从外侧安装在所述驾驶室7的背面下部,在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436的下面侧设置释放口体440,因此,可以确实防止雨水等经过所述释放口体440进入所述驾驶室7内。而且,在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内部气体释放部436设置了多个释放口体440(这种情况下是两个),因此还具有容易应对驾驶室7内大的气压变化(内压变化)的优点。
下面参考图19、图22和图45~图47,就盘支撑板308及其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9、图22和图45所示,在与各前支柱301的下端侧连接的前下部板材307的左右内端侧连接对仪表盘33进行固定支撑的纵向长的盘支撑板308,在左右两个前支柱301之间竖立设置盘支撑板308。如从左右的前支柱301和前下部板材307的连接关系可以明确的那样,盘支撑板308是驾驶室框架300的组成部件之一,构成驾驶室框架300的加强件。另一方面,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前面侧,即被左右的前支柱301、前梁部件303和左右的前下部板材307包围的区域设置前挡玻璃321。如图46和图47所示,盘支撑板308位于与前挡玻璃321相比更靠驾驶室7内部侧的位置。前挡玻璃321覆盖盘支撑板308的前面侧。不形成切口就将前挡玻璃321设置在驾驶室7前部侧。
如图47所示,在盘支撑板308上不仅安装了上述的转向柱32和仪表盘33,还安装了对行走机体2的车轮3、4进行制动的制动阀254和操作制动阀254的制动踏板35。由盘支撑板308支撑制动阀254和制动踏板35。这种情况下,在前挡玻璃321和盘支撑板308双方形成前后贯通的通孔253、442。向该两个通孔253、442插入并固定制动阀254。使制动阀254的前端侧从两个通孔253、442向驾驶室7前方突出。此外,在前挡玻璃321的中间附近设置清洁前挡玻璃321的前雨刮器251(参考图46)。前雨刮器251的驱动轴252穿过前挡玻璃321被轴支撑在盘支撑板308的上部。在盘支撑板308的背面上部侧安装雨刮器驱动箱443,用于收容驱动前雨刮器251的驱动轴252的雨刮器电机(未图示)等(参考图47)。
如从上述说明和图19、图22以及图45~图47所明确的那样,一种作业车辆1,具备:构成驾驶室7的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所述驾驶室7覆盖行走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和覆盖所述驾驶室7前面侧的前挡玻璃321,其中,所述驾驶室框架300具有支撑位于所述操纵座椅8前方的仪表盘33的盘支撑板308,使所述盘支撑板308位于与所述前挡玻璃321相比更靠驾驶室7内部侧的位置,将所述盘支撑板308构成所述驾驶室框架300的加强件,因此既可以谋求提高整个所述驾驶室框架300的刚性,又可以通过所述盘支撑板308高强度地支撑所述仪表盘33。不形成切口就可以将所述前挡玻璃321安装在所述驾驶室7前部侧,可以降低所述前挡玻璃321的加工成本和用于确保密封性的成本。可以容易地形成所述驾驶室7的防风和防水结构。
另外,由于将对所述行走机体2的车轮3、4进行制动的制动阀254和操作所述制动阀254的制动踏板35安装在所述盘支撑板308上,因此,可以将作为可动部件的所述制动踏板35和所述制动阀254高强度地支撑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的加强件即所述盘支撑板308上。
另外,在所述前挡玻璃321和所述盘支撑板308上形成前后贯通的通孔253、442,在所述通孔253、442插入并固定所述制动阀254,使所述制动阀254的前端侧从所述通孔253、442向所述驾驶室7前方突出,因此,既可以容易地形成所述驾驶室7的防风和防水结构,又可以在将所述制动踏板35设置在所述驾驶室7内的基础上,使得从所述制动阀254到用于所述车轮3、4制动的制动机构容易地进行连接。
此外,本发明中的各部件的结构并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 拖拉机,2 行走机体,3 前轮,4 后轮,7 驾驶室,8 操纵座椅,300 驾驶室框架,301 前支柱,302 后支柱,303 前梁部件,304 后梁部件,304a、305a 加强板,305 侧梁部件,308 盘支撑板,321 前挡玻璃,327 基座支架,330 加强板片,330a 开口孔,400 门锁部件,401 加强框架,406 抓持体,408 铰链支撑件,409 铰链罩,410 止动螺栓,414 被卡定块,415 转动式手柄,420a 第一卡合突起,420b 第二卡合突起,430 液压外部提取阀,431推拉线,432 锁住部,436 内部气体释放箱,444 吸声材料。

Claims (8)

1.一种作业车辆,具有:构成驾驶室的骨架的驾驶室框架,所述驾驶室覆盖行走机体上的操纵座椅;和车顶结构,所述车顶结构设置在所述驾驶室框架的上端侧,其中,
将所述车顶结构的内部分成前后两个室,在内顶板的上面侧设置吸声材料,所述内顶板构成所述车顶结构的前室的天花板,将所述吸声材料收容在所述前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具有封板,所述封板封闭形成于所述内顶板的天花板孔,在所述封板的上面侧粘合所述吸声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具有侧门,所述侧门可打开和关闭地封闭所述驾驶室的左右侧部,
在所述驾驶室的背面下侧设置内部气体释放部,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在关闭所述侧门时向外部释放所述驾驶室内的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从外侧安装在所述驾驶室的背面下部,在所述内部气体释放部的下面侧设置释放口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所述驾驶室框架具有左右一对前支柱、左右一对后支柱、连接所述前支柱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前梁部件、连接所述后支柱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后梁部件、以及连接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和所述后支柱的上端部之间的侧梁部件,利用所述梁部件的群组支撑所述车顶结构,
使所述车顶结构的后室向所述后梁部件的后方突出,利用所述后梁部件支撑所述后室,在所述后室收容空调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在所述行走机体的左右一方具备尾管,所述尾管将搭载在所述行走机体上的发动机的废气向外部释放,在所述车顶结构的左右侧部中的所述尾管的相反侧形成使所述后室与外部连通的外部空气进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具有:液压外部提取机构,其向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行走机体上的工作机供给动作油;对所述液压外部提取机构进行手动操作的多个液压操纵杆;以及缆索部件,其对所述液压外部提取机构和各所述液压操纵杆进行连动连接,
对安装在所述驾驶室框架上的盖板进行冲压和弯曲加工,在所述盖板上形成所述缆索部件用的锁住部,将所述锁住部焊接固定在所述驾驶室框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在所述锁住部形成插通所述缆索部件的嵌合孔,经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索环通过强制嵌合将所述缆索部件安装到所述嵌合孔。
CN201580031542.8A 2014-06-26 2015-06-25 作业车辆 Pending CN1064708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1861A JP2016008037A (ja) 2014-06-26 2014-06-26 作業車両
JP2014-131861 2014-06-26
PCT/JP2015/068367 WO2015199182A1 (ja) 2014-06-26 2015-06-25 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70876A true CN106470876A (zh) 2017-03-01

Family

ID=54938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1542.8A Pending CN106470876A (zh) 2014-06-26 2015-06-25 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08037A (zh)
KR (1) KR102140429B1 (zh)
CN (1) CN106470876A (zh)
WO (1) WO201519918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1996A (zh) * 2017-11-28 2018-06-08 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装甲车辆的可快速拆装式翼子板
CN111278684A (zh) * 2017-12-18 2020-06-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拖拉机及作业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7977A (zh) * 2021-05-27 2021-10-2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车顶灯及车辆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2151A (ja) * 1992-03-23 1993-10-19 Kubota Corp 土工作業機
JP2002067657A (ja) * 2000-09-04 2002-03-08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空気調和機を取り付けるキャビンの構造
JP2006111157A (ja) * 2004-10-15 2006-04-27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キストラクタ構造
JP2008002067A (ja) * 2006-06-20 2008-01-10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作業車両
CN101284549A (zh) * 2007-04-12 2008-10-15 株式会社久保田 带舱室的行驶车辆
CN201646596U (zh) * 2009-12-16 2010-11-24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围隔音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55810U (zh) * 1987-04-01 1988-10-13
JP3549067B2 (ja) * 1995-03-03 2004-08-04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及びトレーラ間にかけ渡されるジャンパケーブルの取付構造
JP2004345367A (ja) 2003-05-20 2004-12-09 Yanmar Co Ltd 農作業車
JP2011111103A (ja) * 2009-11-30 2011-06-09 Iseki & Co Ltd 防振キャビン型作業車両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2151A (ja) * 1992-03-23 1993-10-19 Kubota Corp 土工作業機
JP2002067657A (ja) * 2000-09-04 2002-03-08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空気調和機を取り付けるキャビンの構造
JP2006111157A (ja) * 2004-10-15 2006-04-27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キストラクタ構造
JP2008002067A (ja) * 2006-06-20 2008-01-10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作業車両
CN101284549A (zh) * 2007-04-12 2008-10-15 株式会社久保田 带舱室的行驶车辆
CN201646596U (zh) * 2009-12-16 2010-11-24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围隔音垫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1996A (zh) * 2017-11-28 2018-06-08 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装甲车辆的可快速拆装式翼子板
CN108131996B (zh) * 2017-11-28 2023-10-20 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装甲车辆的可快速拆装式翼子板
CN111278684A (zh) * 2017-12-18 2020-06-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拖拉机及作业车辆
CN111278684B (zh) * 2017-12-18 2023-08-22 株式会社久保田 拖拉机及作业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08037A (ja) 2016-01-18
KR102140429B1 (ko) 2020-08-03
WO2015199182A1 (ja) 2015-12-30
KR20170020743A (ko) 2017-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55404B1 (ko) 작업 차량
WO2015147233A1 (ja) 作業車両
JP2007308031A (ja) 作業車の外気導入構造
CN106470876A (zh) 作业车辆
US11673447B2 (en) Cab for work vehicle and work vehicle
JP4404874B2 (ja) 作業車の空調構造
JP4681503B2 (ja) 作業車の空調用外気取り入れ構造
JP6346001B2 (ja) トラクタ
JP6309363B2 (ja) 作業車両
WO2016060022A1 (ja) 作業車両
JP6275568B2 (ja) 作業車両
JP2007308030A (ja) 作業車の空調構造
JP6216281B2 (ja) トラクタ
US20220144040A1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JP5351876B2 (ja) 作業車
WO2015147231A1 (ja) 作業車両
WO2015198999A1 (ja) 作業車両
JP2016008032A (ja) 作業車両
JP2016008030A (ja) 作業車両
JP6258796B2 (ja) 作業車両
JP6177176B2 (ja) 作業車両
JP6564226B2 (ja) 作業車両
JP2015193306A (ja) 作業車両
JP4681500B2 (ja) トラクタ
JP2015189449A (ja) 作業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