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1249B - 加湿元件及具备它的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元件及具备它的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1249B
CN106461249B CN201480080073.4A CN201480080073A CN106461249B CN 106461249 B CN106461249 B CN 106461249B CN 201480080073 A CN201480080073 A CN 201480080073A CN 106461249 B CN106461249 B CN 1064612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fication
humidification body
protrusion
water
humidify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00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1249A (zh
Inventor
高田胜
今井孝典
龟石圭司
藤冈良浩
平井秀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461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1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1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1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具有长期可靠性且容易装配的方法来维持构成加湿元件的加湿体彼此的间隔。一种加湿元件,在所述加湿元件中,平行地被配置的加湿体形成有多个凸部,凸部的表面为凸面而背面为凹面,在多个加湿体中的相邻的加湿体之间,一方的加湿体的凹面没有放入另一方的加湿体的凸面,加湿体彼此的间隔被这些凸部保持。

Description

加湿元件及具备它的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办公楼等中单独或者与空调和换气设备一起设置于天花板等而进行长时间运转的自然蒸发式的对室内加湿的加湿元件、及具备它的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生成加湿环境的空气的设备有自然蒸发式、电热式、水喷雾式及超声波式等。在这其中,自然蒸发式加湿器由于运行成本较少,因此特别是在长时间运转的场所被使用,关于作为其问题点的加湿能力也在不断地改善。自然蒸发式加湿器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分别存在优点和缺点。在这其中,特别是作为加湿能力高且适用于长时间的使用的加湿方式有“滴下式”或者“流下式”,这些形式被使用于特别是空调等业务用的加湿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5)。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07-657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10800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30554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532297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7-1674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使用了滴下式和流下式的加湿元件的加湿装置中,为了增加加湿量,或者为了减少每一面的加湿量而延长寿命,还有为了尽量减少压力损失,需要尽量宽的平板上的加湿体。加湿体使用用于使水蒸发的材料,一般而言为多孔性材料。水被供给于加湿体,并且在其周围使风吹过。然而,产品的大小因设置空间的问题等而被限制,因此需要使作为被加湿空气的流路的间隔保持恒定地设置多个加湿体。
保持加湿体彼此的间隔的方法有各种各样,
1)使加湿体通过已确定间隔的孔而垂下,从下方拉加湿体,通过给予张力而保持(例如专利文献1),
2)利用波状的加湿体(例如专利文献2),
3)在平板状的加湿体之间重叠波状的加湿体(例如专利文献3),
4)将梳状的间隔保持部件插入平板状的加湿体(例如专利文献 4),
5)贴上保持间隔的块状的加湿体(例如专利文献5),
等方法被采用。
然而,作为这些方法的共同问题,有如下这样的问题:因追加用于维持间隙的部件而导致材料费用增加和装配性恶化,因在作为风路的间隙部分追加部件而导致加湿元件的压力损失增加,在通过张力及粘接而确保间隙的方法中缺少长期可靠性等。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以往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具有长期可靠性且较容易装配的方法来维持加湿体彼此的间隔。并且,其目的还在于得到一种便宜且压力损失较低、加湿量较大且长期可靠性良好的加湿元件及具备它的加湿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加湿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加湿体,所述多个加湿体为平板状且由具有保水性和吸水性的多孔性构件构成,并且被配置在与被加湿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加湿体收纳部、供水口、储水部以及排水部,所述加湿体收纳部收纳并保持所述多个加湿体,所述供水口被注入水,所述储水部设置于所述加湿体的上方且储存来自所述供水口的水,所述排水部收集来自所述多个加湿体的下方的排水;以及扩散部件,所述扩散部件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储水部和所述多个加湿体双方都接触,并且从所述储水部向所述多个加湿体供给水,各加湿体形成有多个凸部,所述凸部的表面为凸面而背面为凹面,在所述多个加湿体中的相邻的加湿体之间,在一方的加湿体的所述凹面的部分没有放入另一方的加湿体的所述凸面的部分,所述加湿体彼此的间隔被所述多个凸部保持。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加湿元件通过形成于平板状的加湿体的多个凸部保持多个加湿体的间隔,因此不需要追加用于保持间隔的部件。因此,通过调整凸部的个数以及配置,不使平板状的加湿体之间的风路闭塞就能将加湿元件的压力损失抑制得较低。另外,凸部通过塑性变形形成,这样一来能在加湿体劣化之前保持形状。即,在到达加湿元件的更换时期之前的期间难以发生因间隔保持的不良而导致的恶化,长期可靠性较好。而且,只需将形成有多个凸部的加湿体堆积即可完成装配,作业性较好。通过这些工夫,能够得到一种便宜、压力损失较低且加湿能力较高的加湿元件、以及利用了该加湿元件的加湿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元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元件的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元件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加湿元件的X-X方向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加湿元件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体的形状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体的形状的其他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体的凸部的形状的例1~例 6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相邻的加湿体的凸部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相邻的加湿体的凸部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体的其他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体的另一个其他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体装入壳体时的说明图。
图15是收纳了加湿体层积品的壳体内没有突起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收纳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体层积品的壳体内具有突起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7是从加湿体层积方向看图16中所使用的2种加湿体的示意图,以及是表示从加湿体层积方向看的壳体内的突起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收纳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体层积品的壳体内具有突起的例子的其他的示意图。
图19是从加湿体层积方向看图18中所使用的2种加湿体的示意图,以及是表示从加湿体层积方向看的壳体内的突起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2种加湿体中的一方的加湿体的凸部的形状的平面示意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2种加湿体中的另一方的加湿体的凸部的形状的平面示意图。
图22是表示被层积后的加湿体的凸部的配置和压缩力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被层积后的加湿体的凸部的配置和压缩力的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加湿元件及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由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元件2的立体图,图2是配置加湿元件2后的加湿装置1的结构图,图3是加湿元件2的分解图,图4是加湿元件2的主视图,图5是图4的加湿元件2的X-X方向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加湿元件周边部的立体图。
加湿装置1配置有作为其核心的加湿元件2,加湿元件2的前段或者后段配置有用于向加湿元件2输送室内的空气、然后再向室内吹出空气的送风机5。
加湿装置1具有:加湿元件2;供水管3,所述供水管3与自来水设备等供水源连接且向加湿元件2输送加湿用的水;排水管4,所述排水管4将没有被加湿元件2用于加湿而残留的水向外部排出;送风机5,所述送风机5使空气流通过加湿元件2;控制装置6,所述控制装置6控制送风机5及供水管3的电磁阀的操作等;排水容器7,所述排水容器7接收来自排水管4的排水等并向外部排出。此外,在图 2中,虚线表示信号线,空心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6所示,加湿元件2一个或多个地直接设置在排水容器7上。各加湿元件2的顶部构造的两侧的棱角部由架设于隔断壁和主体箱体的正面侧内壁面的导轨(未图示)等可拔插地保持。加湿元件2与具有调整向加湿元件2供给的水的压力和流量的供水阀3a的供水系统连接,排水容器7与排水管4连接。
向加湿元件2输送加湿用的水的供水管3构成为如下水路:除了供水阀3a之外,还包含防止灰尘向供水管3侵入的过滤器8以及送水用的管。优选除了与供水源侧的连接部之外的供水管3的各连接部分全部集成在排水容器7内。
如图1、图3、图4及图5所示,加湿元件2以多个排列的平板状的加湿体20(加湿体层积品)作为中心,在其上方具有储存用于向加湿体20供给的水的储水部12以及将来自供水管3的水向储水部12 注入的供水口11,另外,在加湿体20的下方具有用于接收来自加湿体20的没有被用于加湿而残留的水并排出的排水部13、以及排水口 13a。
加湿体20被壳体10包入,所述壳体10使供水口11、储水部12、排水部13以及将加湿体20收纳并保持的加湿体收纳部17全部一体化。水从供水口11积存于储水部12,然后浸透扩散部件30并扩散至加湿体20,对流过加湿体20之间的间隙的空气加湿,过剩的水从下部的排水部13流出。
加湿元件2的壳体10由利用ABS树脂、PS树脂或PP树脂等热塑性的塑料所进行的注塑成型等形成,并且由具有构造壁14a、14b 的2个壳体零件10a、10b构成。将加湿体20由壳体零件10a和壳体零件10b夹入,通过使它们的卡合部15a、15b匹配,从而壳体零件 10a和壳体零件10b成为一体化的构造。壳体零件10a、10b分别设置有作为储水部12的部分、作为排水部13的部分、向加湿体20导入被加湿空气的开口部。另外,壳体零件10b设置有用于向储水部12供给水的供水口11。而且,壳体10的中央部设置有收纳并保持加湿体20 的加湿体收纳部17。通过由加湿体收纳部17限制加湿体20的外周的位置,使在重叠多个加湿体20的情况下的加湿体相互之间的错位消除。在加湿元件2的装配作业时,只需将预先层积了的加湿体20装入该加湿体收纳部17,加湿体彼此就不会错位,加湿体20之间的间隔由形成于加湿体20的凸部(会对这点进行后述)自然而然地被确保。
供水口11为了向储水部12供给水而设置在加湿元件2的上部,且相比于加湿体20靠上方侧。供水口11与供水管3连接。使供水口 11的形状为与供水管3匹配的形状,可以设置毛边或者用软管捆住等,使得不容易拔出。另外,在相对于加湿量而供水量过于过剩的情况下,由于没有被用于加湿而从排水部13流出的量较多且无用的水量增加,因此优选设置用于减少水量的机构(例如节流孔)来调节流量。在调节流量时,需要能够供给比其加湿元件2的最大加湿量多的流量。另外,供水口11只要是能够从加湿体20的上部供给水的构造,则对位置等没有限制,但考虑到在供水管3和供水口11的粘接点发生漏水的情况等,若配置于被加湿空气的上游侧,则能够使因气流的流动而飞溅至上游侧的水也被引导至下游侧,即加湿元件2侧,因此使水向周围的飞溅距离变小。
储水部12设置于加湿体20的上方,其底部安装有扩散部件30。例如在本例的情况下,储水部12通过使壳体零件10a和10b一体化,成为作为储水槽发挥功能的形状,通过在壳体零件10a和10b之间夹入扩散部件30,使扩散部件30配置于储水部12的底面。
壳体零件10a和10b所夹有的扩散部件30由多孔性的板状材料形成。扩散部件30使水浸透而向加湿体20输送水,因此材料的表面尽量为亲水性,则浸透性变好且送水量增加。作为其材料,只要是水能浸透而向加湿体20供给的材料即可,但由于经常与水接触,因此优选由不会因水劣化的材料,例如由树脂中的PET树脂等聚酯或PP树脂、纤维素、金属中的钛或铜、不锈钢等制作而成的多孔性板。
加湿体20与扩散部件30同样地由多孔性的板状材料形成。适宜的条件与扩散部件30相同,其材料优选由树脂中的PET树脂等聚酯或PP树脂、纤维素、金属中的钛或铜、不锈钢等制作而成的多孔性板。然而,若将相比于扩散部件30吸水性较好的材料使用于加湿体20,则在扩散部件30吸水后而使水充分扩散之前,加湿体20就吸收了水,因此有时不能向各加湿体20均匀地供给水。该情况能够通过使扩散部件30的铅垂方向的尺寸充分地变大等来应对。然而,在加湿元件整体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有限制的情况下,优选使用相比于扩散部件30吸水性稍低的材料。
如图7、图8所示,优选加湿体20设置1个以上供扩散部件30 插入的切口20a。借助该切口20a,能够防止与扩散部件30插入匹配时的错位。通过设置该切口20a,能够确定与扩散部件30的位置。切口20a的位置相对于加湿体20的重力方向设置于上侧的边缘。在流向加湿体20的空气的方向既定的情况下,优选如图8那样地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的长度将切口20a从加湿体20的中央设置于上游侧,则水从加湿体20的空气的上游侧被供给,由于与空气的接触时间变长,因此加湿量增加。
加湿体20设置有用于维持加湿体20彼此的间隔的凸部40。优选凸部40例如通过对平板上的加湿体20按压夹具等,使该部分塑性变形而形成。
通过粘接与加湿体20相同的材料片也能制作凸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粘接部在加湿元件2的加湿动作中经常浸在水中,而且在干燥时被干燥,处于干湿压力非常大的环境,因此容易产生长期可靠性的问题。而且,在欲解决该问题而较厚结实地设置了粘接层的情况下,粘接剂进入加湿体20的平坦部,从而妨碍水从加湿体20的上方向下方移动。相对于此,若由塑性变形形成凸部40,则不会妨碍水从加湿体20的上方向下方移动,能够使水的扩散性较好。
由平板状的加湿体20的塑性变形而形成凸部的方法能够非常简单地保持加湿体20的间隔,但另一方面凸部40的背面成为了凹面,因此需要一些对策。若平板上的全部的加湿体20的相同位置形成凸部 40的情况下,在相邻的加湿体20之间,一方的加湿体20的凸面嵌入另一方的加湿体20的凹面,从而不能够将加湿体20的间隔保持为所期望的间隔。因此,相邻的平板状的加湿体20的凸部40需要在重叠的方向上看时不处于相同位置,即需要以不重叠的方式错开位置。
只要在相邻的加湿体20之间凸部40的位置错开,则平板状的加湿体20的凸部40的位置以及数量原则上无论是怎样的位置和数量都没有问题。例如,准备凸部40的位置不同的2种加湿体20,通过使它们交替地层积,能够改变相邻的加湿体20的凸部40的位置。作为凸部40的位置的配置的模式,可以如图10、图11那样地结合2种加湿体20,也可以结合3种以上。另外,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准备1种如图12那样地凸部40没有旋转对称地配置的加湿体20,通过使其上下旋转而重叠,从而改变凸部的位置。
然而,凸部40自身向空气流路内突出,因此若无秩序地配置,则有可能使加湿元件2的压力损失变高。因此,如图13所示,对加湿体在与被加湿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划最少2根假想线a-a,优选形成于相同加湿体上的凸部40的位置配置在所述线上。另外,若假想线为1根,则即使在其中形成多个凸部40也不能保持加湿体20彼此的间隔,因此假想线需要2根以上。另外,通过在与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线上形成凸部40,相比于将相同数量的凸部40任意地配置的情况,能够使从流动方向上看的凸部40的投影面积最小化,因此能够降低压力损失。
凸部40的形状通过使材料塑性变形而得到,只要是其形状以及强度长期地稳定的形状,就没有特别的限制。然而,凸部40向加湿体 20之间的间隙的空气流路突出,因此会因形状而使压力损失增大或者因空气的流动而产生声音。因此,将更优选的凸部40的形状的例子在图9的例1至例6中示出。此外,在图9中,符号d表示凸部40的与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凸部40的宽度),符号h表示凸部40的与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宽度(凸部40的高度)。
从上述的观点出发,使凸部40的与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d尽量小,其形状也尽量是不具有角的、光滑的形状为宜。作为该形状,例如,有圆锥形(图9的例1、例2)、圆筒形(图9的例3)、在与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较长的椭圆筒形(图9的例4、例5)或者在与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翼状圆筒(图9的例6)等。
凸部40的高度h是确定被层积的加湿体20彼此的间隔的重要的尺寸。若加湿体20的数量较少,或者凸部40的高度h较低等,由此在作为使加湿体20重叠的加湿体层积品的整体的尺寸比壳体10的加湿体收纳部17的尺寸小的情况下,完成后的加湿元件2空出多余的间隙,能够作为加湿体20的间隔而成为凸部40的高度h以上的部分。这种情况,加湿体20的间隔一定会在高度h以上,但由于间隔的偏差较大,因此压力损失的偏差变得较大。另外,运送该加湿元件2以及搭载它的加湿装置1时等,因运送的振动,在加湿体收纳部17的内部加湿体20剧烈地移动而导致凸部40与周围接触,有发生未预期的凸部40的变形等的可能性。
探讨的结果是,为了应对这些,使由加湿量等确定的加湿体20 的规定数量为n,使壳体10的加湿体收纳部17在加湿体重叠方向上的尺寸为W(以下称为加湿体收纳部17的尺寸W),使加湿体20的厚度为t,使加湿体20的凸部40的高度为h,则优选调整为满足
h≥ (W/n)-t
的关系。这样一来,作为将加湿体20按规定数量重叠后的加湿体层积品的整体的尺寸((h+t)×n)一定在加湿体收纳部17的尺寸W 以上。接着,基于图14对这样的加湿体层积品向壳体10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在具有加湿体收纳部17的尺寸W以上的宽度(W+α)的加湿体层积品(参照图14(1))的层积方向上施加压力,使加湿体层积品的尺寸为W以下(参照图14(2))。在该状态下,将加湿体层积品插入壳体10的加湿体收纳部17,若除去施加的压力,则因加湿体层积品的弹性而尺寸复原,因此能够向壳体10没有松动地装入加湿体20(参照图14(3))。这样一来,加湿体20之间的间隙尺寸限于因各加湿体 20的凸部40的高度h和弹性而带来的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压力损失的偏差也变小。而且,由于在加湿体收纳部17的内部没有加湿体 20能够移动的间隙,因此不会因振动导致加湿体移动,从而也能够抑制运送中的变形等。
在上述那样地一定程度压缩而向壳体10内放入加湿体层积品的情况下,位于层积品的前端的加湿体20的凸部40的一侧的面和壳体 10的相向部形成与凸部40对应的间隙。另一方面,在位于该层积品的后端的加湿体20的凹部的一侧的面和壳体10的相向部处,加湿体 20的平面部分与壳体10完全地接触,该部分的面积不对加湿量作贡献。这样的状态在图15被示出。为了与其对应,可以采用例如图16 所示的这样的形态。即,壳体10的加湿体收纳部17的与加湿体重叠方向垂直的任意一面的内壁设置有突起16,加湿体20和壳体10内表面之间形成由该突起16而得到的空隙,从而最后端的加湿体20的凹部的一侧的面也变得有助于加湿,使加湿量更增加。这种情况,从加湿体20的层积方向看,若将突起16设置于与任一加湿体20的凸部 40都重叠的位置,则将加湿体层积品装入壳体10的方向被确定。在如图8那样地扩散部件30的位置从加湿体20的中心偏离地配置的情况下,由于需要确定方向而向壳体10安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能有效地利用。即,仅使壳体10的加湿体收纳部17的单侧的内壁具有突起16,只要调整壳体10的突起16的位置而使得当将加湿体层积品向错误的方向装入时壳体10的突起16和加湿体20的凸部40干涉,就能注意到装配时装错。
在使用了扩散部件30设置于加湿体20的大致中央部的图7所示的这样的加湿体20的加湿体层积品的情况下,由于不需要考虑加湿体层积品的左右,因此如图18所示,壳体10的加湿体收纳部17的内壁的两侧可以设置有在与加湿体层积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突起16。这种情况,从层积方向看,只要将突起16配置于与任一加湿体20的凸部 40都没干涉(或是不重叠)的位置,就能够不考虑加湿体层积品的方向而将其向壳体10安装。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除了加湿体20以外,结构是相同的,因此仅对有差异的部分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2 种加湿体中的一方的加湿体的凸部的形状的平面示意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2种加湿体中的另一方的加湿体的凸部的形状的平面示意图。在本方式中,通过使凸部40进入相邻的加湿体20的凸部40的背面的凹部而防止没有均匀地保持加湿体20彼此的间隔,因此不是像实施方式1那样地使凸部40的配置位置在相邻的加湿体 20之间不同,而是通过对凸部40的形状作工夫,使其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因此,在这里,像例如图20及图21所示的这样的椭圆形状那样地,准备具有凸部40的2种加湿体,这2种凸部40具有宽度不均匀而宽度为2种以上的形状。即,图20的加湿体20的凸部40以使图 21的加湿体20的凸部40的椭圆形状一部分旋转的状态形成,使得具有凸部40的最大宽度的方向与在相邻的加湿体20之间接触的凸部40 (在相向的另一方的加湿体处成为凹面的凹部)的方向错开。此外,使图21的加湿体20的凸部40与图20的加湿体的凸部40的中心在层积方向上为相同位置。这样一来,在被层积了的相邻的2个加湿体20 中,能够使一方的加湿体20的凸部40的凸面前端的一部分与另一方的加湿体20的不是凸部40的背侧的凹面的部分(平面部)接触,能够以凸部40不进入相向的凹部的方式保持加湿体20彼此的间隔。
此外,相邻的凸部形状之间的凸部40的上述旋转的量只要能够保持作为目的的加湿体20的间隔即可,并没有特别的限定。然而,若错开过大的角度,则妨碍在加湿体之间通过的空气的流动而使压力损失上升,因此旋转量(角度变化量)尽量小为宜。
像这样地不使凸部40的位置错开而使凸部40的形状变化,从而通过准备2种加湿体20(例如图20和图21这2种),有如下优点:加湿体的区分相比于实施方式1变得容易,提高作业中的识别性,难以取错加湿体等等。
另外,在使凸部40的位置错开而层积加湿体20的情况下,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支承上下的加湿体20彼此的接触点错开,因此有可能因加湿体20的自重而导致加湿体20自身弯曲,向阻塞流路的方向变形(参照图22)。然而,像实施方式2这样,在支承上下的加湿体20彼此的接触点的轴是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从上方来的载荷偏离而没有施加,因此有即使由自重引起的压缩力被施加,也难以堵塞各加湿体20之间的流路这样的优点(参照图23)。
附图标记说明
1加湿装置,2加湿元件,3供水管,3a供水阀,4排水管,5 送风机,6控制装置,7排水容器,8过滤器,10壳体,10a壳体零件,10b壳体零件,11供水口,12储水部,13排水部,13a排水口,15a、15b卡合部,16突起,17加湿体收纳部,20加湿体, 20a切口,30扩散部件,40凸部。

Claims (8)

1.一种加湿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加湿体,所述多个加湿体为平板状且由具有保水性和吸水性的多孔性构件构成,并且被配置在与被加湿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加湿体收纳部、供水口、储水部以及排水部,所述加湿体收纳部收纳并保持所述多个加湿体,所述供水口被注入水,所述储水部设置于所述加湿体的上方且储存来自所述供水口的水,所述排水部收集来自所述多个加湿体的下方的排水;以及
扩散部件,所述扩散部件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储水部和所述多个加湿体双方都接触,并且从所述储水部向所述多个加湿体供给水,
各加湿体形成有多个凸部,所述凸部的表面为凸面而背面为凹面,在所述多个加湿体中的相邻的加湿体之间,在一方的加湿体的所述凹面的部分没有放入另一方的加湿体的所述凸面的部分,
所述加湿体彼此的间隔被所述多个凸部保持,
在与形成所述加湿体收纳部的所述多个加湿体的层积方向垂直的相对的2个壁面的、从所述加湿体的层积方向看时与所述多个加湿体的所述凸部中任意凸部的位置都没有重叠的位置设置有突起,保持所述壁面和与所述壁面相向的所述加湿体的平坦部的间隔。
2.一种加湿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加湿体,所述多个加湿体为平板状且由具有保水性和吸水性的多孔性构件构成,并且被配置在与被加湿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加湿体收纳部、供水口、储水部以及排水部,所述加湿体收纳部收纳并保持所述多个加湿体,所述供水口被注入水,所述储水部设置于所述加湿体的上方且储存来自所述供水口的水,所述排水部收集来自所述多个加湿体的下方的排水;以及
扩散部件,所述扩散部件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储水部和所述多个加湿体双方都接触,并且从所述储水部向所述多个加湿体供给水,
各加湿体形成有多个凸部,所述凸部的表面为凸面而背面为凹面,在所述多个加湿体中的相邻的加湿体之间,在一方的加湿体的所述凹面的部分没有放入另一方的加湿体的所述凸面的部分,
所述加湿体彼此的间隔被所述多个凸部保持,
与形成所述加湿体收纳部的所述多个加湿体的层积方向垂直的相对的2个壁面中的1个壁面的、从所述加湿体的层积方向看时与所述多个加湿体的所述凸部中任意凸部的位置都重叠的位置设置有突起,从而保持所述壁面和与所述壁面相向的所述加湿体的平坦部的间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元件,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加湿体上的多个凸部的位置在所述相邻的加湿体之间不同,使得在所述一方的加湿体的所述凹面的部分没有放入所述另一方的加湿体的所述凸面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元件,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加湿体上的多个凸部的形状为所述一方的加湿体的所述凹面的部分以外的平面与所述另一方的加湿体的凸面的部分的一部分接触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元件,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壳体的所述加湿体收纳部的所述多个加湿体的层积方向尺寸为W,使所述加湿体的数量为n,使所述加湿体的厚度为t时,所述凸部的高度h为
h>(W/n)-t
的关系。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通过平板状的所述加湿体的塑性变形而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元件,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加湿体的多个所述凸部被配置在与所述被加湿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2根以上的线上。
8.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元件;
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向所述加湿元件输送空气;
供水管,所述供水管向所述加湿元件供给水;以及
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排出来自所述加湿元件的水。
CN201480080073.4A 2014-06-30 2014-12-09 加湿元件及具备它的加湿装置 Active CN1064612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3966 2014-06-30
JP2014-133966 2014-06-30
PCT/JP2014/082559 WO2016002103A1 (ja) 2014-06-30 2014-12-09 加湿素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1249A CN106461249A (zh) 2017-02-22
CN106461249B true CN106461249B (zh) 2019-05-21

Family

ID=55018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0073.4A Active CN106461249B (zh) 2014-06-30 2014-12-09 加湿元件及具备它的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34576B2 (zh)
CN (1) CN106461249B (zh)
WO (1) WO2016002103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391576B (sv) * 1975-03-11 1977-02-21 Svenska Flaektfabriken Ab Anordning for befuktning av genom en kammare strommande luft
JPH02213629A (ja) * 1989-02-13 1990-08-24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加湿器
JPH08193733A (ja) * 1995-01-17 1996-07-30 Hitachi Ltd 自然蒸発式加湿器
EP0727623A2 (en) * 1995-02-17 1996-08-21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Humidifier
WO1999001702A1 (en) * 1997-06-30 1999-01-14 Js Humidifiers Plc Humidifier
CN2389308Y (zh) * 1999-06-21 2000-07-26 金舟军 可加湿空调器
JP2009180434A (ja) * 2008-01-31 2009-08-13 Sharp Corp 加湿装置
CN103851734A (zh) * 2012-11-30 2014-06-11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加湿组件
CN103890496A (zh) * 2011-08-15 2014-06-25 元夏淵 自然蒸发加湿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7586A (en) * 1990-04-09 1991-08-06 Mehrholz John E Universally mounted humidifier
JP3275613B2 (ja) * 1995-03-01 2002-04-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IT1392073B1 (it) * 2008-12-04 2012-02-09 M I T A Materiali Isolanti Termotecnici Ed Antinquinamento S R L In Via Breve M I T A S R L Dispositivo di umidificazione adiabatico, particolarmente per raffreddatori ad aria.
JP3159566U (ja) * 2010-02-26 2010-05-27 株式会社アースクリーン東北 間接式気化式冷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391576B (sv) * 1975-03-11 1977-02-21 Svenska Flaektfabriken Ab Anordning for befuktning av genom en kammare strommande luft
JPH02213629A (ja) * 1989-02-13 1990-08-24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加湿器
JPH08193733A (ja) * 1995-01-17 1996-07-30 Hitachi Ltd 自然蒸発式加湿器
EP0727623A2 (en) * 1995-02-17 1996-08-21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Humidifier
WO1999001702A1 (en) * 1997-06-30 1999-01-14 Js Humidifiers Plc Humidifier
CN2389308Y (zh) * 1999-06-21 2000-07-26 金舟军 可加湿空调器
JP2009180434A (ja) * 2008-01-31 2009-08-13 Sharp Corp 加湿装置
CN103890496A (zh) * 2011-08-15 2014-06-25 元夏淵 自然蒸发加湿器
CN103851734A (zh) * 2012-11-30 2014-06-11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加湿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34576B2 (ja) 2017-11-22
JPWO2016002103A1 (ja) 2017-04-27
WO2016002103A1 (ja) 2016-01-07
CN106461249A (zh)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55858B2 (en) Liquid container for gas humidification and liquid storage device
CN106461249B (zh) 加湿元件及具备它的加湿装置
CN208671724U (zh) 翅片蒸发器及换热设备
CN105980780B (zh) 加湿元件及加湿装置
EP3128245B1 (en) Humidification element and humidifier
JP6169053B2 (ja) 加湿素子および加湿装置
CN208750990U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JP6890666B2 (ja) 加湿体ユニット及び加湿装置
KR20100031383A (ko) 온수장판용 보일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온수장판
JP5131039B2 (ja) 浴室換気空調装置
JP2015183991A (ja) 加湿素子および加湿装置
JP2015183992A (ja) 加湿素子および加湿装置
WO2018220769A1 (ja) 加湿素子、加湿装置、空気調和機および換気装置
JP7254048B2 (ja) 加湿素子、加湿装置、空気調和機および換気装置
JP7186648B2 (ja) 加湿素子、加湿装置、換気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223285B2 (ja) 加湿素子および加湿装置
JP7236872B2 (ja) 加湿素子、加湿装置、空気調和機および換気装置
JP6218688B2 (ja) 加湿素子および加湿装置
CN216132089U (zh) 一种空调
CN220966415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0463287U (zh) 湿膜组件、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WO2022221973A1 (zh) 一种气雾弹
JP2007017108A (ja) 加湿器
CN105805923B (zh) 一种空调排水管
CN117836564A (zh) 加湿元件、加湿装置、换气装置以及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