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1734A - 加湿组件 - Google Patents
加湿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51734A CN103851734A CN201210507245.4A CN201210507245A CN103851734A CN 103851734 A CN103851734 A CN 103851734A CN 201210507245 A CN201210507245 A CN 201210507245A CN 103851734 A CN103851734 A CN 1038517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umidification
- wind guide
- guide component
- assembly
- diaphrag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湿组件,属于通风换气领域。本发明的加湿组件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中的加湿芯体,设置在该外壳的进风侧的第一导风部件,以及设置在该外壳的出风侧的第二导风部件,该加湿芯体包括:加湿体,用于向该加湿体供水的供水单元,以及用于固定该加湿体的固定单元,该加湿体包括:朝向进风侧的第一侧面,以及朝向出风侧的第二侧面,其特征在于,该加湿体的第一侧面的法线A1与第一导风部件的轴线B1所成角度M的范围是5°至45°。通过本发明的加湿组件可以降低加湿组件的高度,节省安装空间,使得本发明的加湿组件可以安装在吊顶或者地板夹层的空间比较小的房屋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风装置的加湿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全热交换器的加湿组件。
[背景技术]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根本,随着人们对通风换气质量的要求的提高,目前,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通风换气装置,如全热交换器等。在中国的华北及冬季室外环境非常干燥的地区,对于仅安装了全热交换器的建筑,如果长期运行全热交换器进行新风换气,会造成室内环境空气相对湿度持续降低,使建筑物内的人感觉不适。因此需要设置加湿组件来调节室内的湿度。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设置加湿组件的方案有:1、全热交换器与独立的加湿组件搭配;2、全热交换器内部设置加湿组件,形成带加湿功能的全热交换器。但现有的加湿组件的工作原理多为电加热蒸汽式,耗电大,且由于加热源安装在水中,存在水电之间绝缘失效而造成短路和触电的风险。
另外,还有一种加湿原理为等焓加湿的汽化式加湿装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加湿膜片式加湿装置,参见日本特开平3-230037号公报。加湿膜片式的加湿装置包括:加湿板(也称加湿膜片)、水槽部和框体。另一类是湿膜式加湿装置,参见中国专利CN202328597U。湿膜式加湿装置包括:湿膜、分水器和湿膜框架。
以下,将加湿膜片式加湿装置和湿膜式加湿装置统称为加湿芯体。将加湿板和湿膜统称为加湿体。将水槽部和分水器统称成供水单元,其用于向加湿体供水。将框体和湿膜框架统称为固定单元,其用于保持加湿体。在进行通风换气时,室外的干燥空气通过加湿体,将加湿体上的水分带走,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湿度。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加湿体的朝向进风侧的侧面与风的流向垂直。
采用等焓加湿原理的汽化式加湿没有短路和触电的风险,但是,因为加湿芯体通常设置在房屋的吊顶或者地板的夹层中,所以对于吊顶或者地板夹层的空间比较小的房屋,无法安装高度过大的加湿芯体。如果减小加湿芯体的高度,则会造成加湿面积的减小,从而影响加湿效果。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加湿组件。
[解决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加湿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该壳体中的加湿芯体,设置在该壳体的进风侧的第一导风部件,以及设置在该壳体的出风侧的第二导风部件,该加湿芯体包括:加湿体,用于向该加湿体供水的供水单元,以及用于固定该加湿体的固定单元,该加湿体包括:朝向进风侧的第一侧面,以及朝向出风侧的第二侧面,本发明的加湿组件的特征在于,该加湿体的第一侧面的法线A1与该第一导风部件的轴线B1所成角度M的范围是5°至45°。
[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加湿组件通过将加湿体倾斜放置,可以使室外空气在通过加湿体时,增加空气与加湿体的接触时间,使空气与加湿体充分接触,提高了加湿膜片上水分汽化的效率,从而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另外,也可以在保持加湿效果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加湿体的高度,从而节省安装空间,使得本发明的加湿组件可以安装在吊顶或者地板夹层的空间比较小的房屋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加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加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再一加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芯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角度M与加湿能力比例RW、阻力比例RF的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膜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加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参照图1描述本发明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加湿组件包括:壳体1、加湿芯体2、第一导风部件3和第二导风部件4。加湿芯体2设置在壳体1中,第一导风部件3设置在壳体1的进风侧,第二导风部件4设置在壳体1的出风侧。加湿芯体2包括:加湿体21,用于向加湿体21供水的供水单元,以及用于固定加湿体21的固定单元。加湿体21包括:朝向进风侧的第一侧面5,以及与第一侧面5相对的朝向出风侧的第二侧面6。加湿体21的第一侧面5的法线A1与第一导风部件3的轴线B1所成的角度M的范围是5°至45°。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将加湿体21倾斜放置,使加湿体21朝向进风侧的第一侧面5的法线A1与第一导风部件3的轴线B1成特定的角度M。这样,在室外新风通过加湿体21的时候,风速会减慢,从而增加空气与加湿体21的接触时间,使空气充分加湿,以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
另外,为了减小风阻,轴线B1指向第一侧面5的水平方向的中部,轴线B2指向第二侧面6的水平方向的中部。
本发明对加湿体21的朝向出风侧的第二侧面6的法线A2与第二导风部件4的轴线B2所成的角度N并未做限制,本发明的加湿组件也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结构,即,法线A2与轴线B2所成的角度为0°,这样,可以减小出风侧的风阻。另外,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结构,即,角度M是45°,角度N是45°。
[实施例1]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芯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至图6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组件包括:壳体1、加湿芯体2、第一导风部件3和第二导风部件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部件3和第二导风部件4是用于连接风管和壳体1的连接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部件3和第二导风部件4也可以是风管本身或其他部件。加湿芯体2设置在壳体1中,第一导风部件3设置在壳体1的进风侧,第二导风部件4设置在壳体1的出风侧。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进风侧和出风侧相对地设置。
加湿芯体2包括:加湿体21,用于向加湿体21供水的供水单元,以及用于固定加湿体21的固定单元。在本实施例中,加湿体21由多个彼此平行的加湿膜片15构成,供水单元由供水槽16构成,固定单元包括框架11和三个连接条17。供水槽16垂直穿过多个加湿膜片15,并安装在加湿膜片15上(参见图6)。
加湿体21包括:朝向进风侧的第一侧面5,以及与第一侧面5相对的朝向出风侧的第二侧面6(参见图5)。加湿体21的第一侧面5的法线A1与第一导风部件3的轴线B1所成的角度M的范围是5°至45°。优选的,该角度M是12°。
表1示出了角度M与加湿能力比例RW、阻力比例RF的关系。
[表1]
角度M | 0° | 5° | 12° | 18° | 45° |
加湿能力比例RW | 1 | 1.13 | 1.26 | 1.37 | 1.68 |
阻力比例RF | 1 | 1 | 1 | 1.32 | 1.99 |
其中,加湿能力W是指,单位时间内从加湿体21蒸发到空气中的水的质量。加湿能力W可以是单位时间内供水单元向加湿体21供水量Q1(kg/h)与单位时间内从加湿体21中流出的水量Q2(kg/h)之差。即,
[式1]W=Q1-Q2
加湿能力比例RW是指,角度M为特定值时的加湿能力WM与角度M为0°时的加湿能力W0的比值。即,
[式2]RW=WM/W0
阻力比例RF是指,角度M为特定值时的风阻FM与角度M为0°时的风阻F0的比值。即,
[式3]RF=FM/F0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角度M与加湿能力比例RW、阻力比例RF的关系示意图。其中,实线示出了角度M与加湿能力比例RW的关系。虚线示出了角度M与阻力比例RF的关系。由图7可见,从加湿能力W和阻力F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最优选的角度M为12°。比较优选的角度M的范围是5°至45°。当角度M小于5°时,加湿能力比例RW过小,因此效果不好。当角度M大于45°时,阻力比例RF过大,因此效果也不好。
通过将加湿体21倾斜设置,可以降低风在加湿芯体2中的流动速度,从而使室外的干燥空气更充分地与加湿体21中的水分接触,这样,可以使室外空气经过加湿体21时带走更多的水分,从而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或者,在保持原有加湿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加湿膜片15的高度,从而降低整个加湿组件的高度。这样可以节省安装空间,将加湿组件安装在吊顶或者地板夹层的空间比较小的房屋中。另外,也可以在保持原有加湿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加湿膜片15的数量。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用大约为现有结构一半数量的加湿膜片15就可以获得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的加湿效果。从而降低了成本。
为了减小风阻,提高风量,第一导风部件3的轴线B1指向加湿体21的第一侧面5的水平方向的中部,第二导风部件4的轴线B2指向加湿体21的第二侧面6的水平方向的中部(参见图5)。
为了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壳体1内还可以设置导流风道7(参见图4和图5)。导流风道7位于第一导风部件3和加湿体21的第一侧面5之间,导流风道7的进风口8朝向第一导风部件3,导流风道7的出风口9朝向加湿体21的第一侧面5。导流风道7的出风口9与加湿体21的第一侧面5的形状和面积均相同。导流风道7的轴线与第一导风部件3的轴线B1平行(参见图5)。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使从第一导风部件3进入壳体1的室外空气全部进入加湿芯体2,使进入壳体1的室外空气都能得到加湿,从而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
为了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壳体1内还可以设置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位于第一导风部件3和导流风道7的进风口8之间(无图示),对从第一导风部件3进入壳体1的室外空气进行加热,使室外空气的温度升高,从而使室外空气在通过加湿芯体2时,吸收更多的水分,以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膜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加湿膜片15包括本体18和吸水部19。吸水部19位于加湿膜片15的上部。在加湿膜片15的上部设有安装槽20。供水槽16可以经由安装槽20安装在加湿膜片15的吸水部19上。供水槽16的一个侧壁卡在吸水部19和安装槽20的第一侧边22之间形成的缝隙中。吸水部19可以将供水槽16中的水吸出,并且经由吸水部19与本体18连接的部分将水渗到整个加湿膜片15的本体18上。
安装槽20的第一侧边22位于加湿膜片15的水平方向的中部。吸水部19与本体18连接的部分位于第一侧边22的正上方。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使从供水槽16中吸出的水经由加湿膜片15的中央向两边渗透,从而实现了将水向两个方向同时渗透的效果,使渗水面积最大,从而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
在加湿膜片15的靠近进风侧的一侧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有两个用于设置连接条17的槽17a,在加湿膜片15的靠近出风侧的一侧的中部设置有一个用于设置连接条17的槽17b。通过这样的构造,可以在加湿膜片15的靠近进风侧的一侧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有两个连接条17(参见图6),在加湿膜片15的靠近出风侧的一侧的中部设置有一个连接条17(未示出)。连接条17与加湿膜片15的表面垂直,用于保持多个加湿膜片15,使多个加湿膜片15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
因为在加湿膜片15的出风侧只设置了一个连接条17,所以在空气产生的紊流扑打加湿膜片15时,可以使加湿膜片15微微震动,从而激发加湿膜片15上水分更好的汽化,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基本结构相同,以下仅就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进行描述。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加湿芯体2采用湿膜式加湿。如图9所示,加湿芯体2包括:加湿体21,用于向加湿体21供水的供水单元,以及用于固定加湿体21的固定单元。加湿体21包括:朝向进风侧的第一侧面5,以及朝向出风侧的第二侧面6。在本实施例中,加湿体21由湿膜25构成,供水单元由分水器26构成,固定单元由湿膜框架27构成。湿膜25和分水器26设置在湿膜框架27中,分水器26设置在湿膜25的顶部,分水器26将水洒在湿膜25上。当室外空气经过湿膜25时,可以将湿膜25上的水分带走,从而获得加湿空气的效果。
本发明的加湿组件在使用时,可以通过风管将第一导风部件3与通风装置连接,将第二导风部件4与室内连接。即,将加湿组件设置在通风装置的出风侧。也可以通过风管将第一导风部件3与室外连接,将第二导风部件4与通风装置连接。即,将加湿组件设置在通风装置的进风侧。同时,将供水单元与水路连接,水路包括电磁阀13和水管14(参见图4)。水路的结构为现有技术,而非本发明的发明点,因此不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优选地,将加湿组件设置在通风装置(全热交换器)的出风侧,这样室外空气可以先在通风装置中进行热交换,使空气的温度升高,从而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
以上,已参照详细或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变更及修正。
[工业实用性]
通过本发明的加湿组件可以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使得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加热后的相对湿度能达到40%以上。或者在保持原有加湿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加湿膜片的数量,从而降低成本。并且,可以降低加湿组件的高度,节省安装空间,使得本发明的加湿组件可以安装在吊顶或者地板夹层的空间比较小的房屋中。
[附图标记列表]
1 壳体
2 加湿芯体
3 第一导风部件
4 第二导风部件
5 加湿体的第一侧面
6 加湿体的第二侧面
7 导流风道
8 导流风道的进风口
9 导流风道的出风口
11 加湿膜片的框架(固定单元)
15 加湿膜片
16 供水槽(供水单元)
17 连接条(固定单元)
17a、17b 槽
18 加湿膜片的本体
19 加湿膜片的吸水部
20 加湿膜片的安装槽
21 加湿体
22 安装槽的第一侧边
25 湿膜
26 分水器(供水单元)
27 湿膜框架(固定单元)
[引证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日本专利 特开平3-230037
中国专利 CN202328597U
Claims (9)
1.一种加湿组件,包括:外壳(1),设置在该外壳(1)中的加湿芯体(2),设置在该外壳(1)的进风侧的第一导风部件(3),以及设置在该外壳(1)的出风侧的第二导风部件(4),
该加湿芯体(2)包括:加湿体(21),用于向该加湿体(21)供水的供水单元(16、26),以及用于固定该加湿体(21)的固定单元(17、27),
该加湿体(21)包括:朝向进风侧的第一侧面(5),以及朝向出风侧的第二侧面(6),
其特征在于,
该加湿体(21)的第一侧面(5)的法线A1与该第一导风部件(3)的轴线B1所成角度M的范围是5°至4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M是1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体(21)由多个彼此平行的加湿膜片(15)构成,所述供水单元由穿过该多个彼此平行的加湿膜片(15)的供水槽(16)构成,所述固定单元包括用于保持该多个彼此平行的加湿膜片(15)的多个连接条(17),
该加湿膜片(15)包括本体(18)和吸水部(19),该吸水部(19)位于该加湿膜片(15)的上部,该加湿膜片(15)的上部设有安装槽(20),该供水槽(16)设置在该安装槽(20)中,该吸水部(19)伸入该供水槽(16)中,该安装槽(20)的第一侧边(22)位于该加湿膜片(15)的水平方向的中部,该吸水部(19)与该本体(18)连接的部分位于该安装槽(20)的第一侧边(22)的正上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体(21)由湿膜(25)构成,所述供水单元由设置在该湿膜(25)顶部的分水器(26)构成,所述固定单元由湿膜框架(27)构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连接条(17)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两个该连接条(17)设置在所述加湿膜片(15)的靠近进风侧的一侧的上部和下部,另一个该连接条(17)设置在该加湿膜片(15)的靠近出风侧的一侧的中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部件(3)的轴线B1指向所述加湿体(21)的第一侧面(5)的水平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4)的轴线B2指向该加湿体(21)的第二侧面(6)的水平方向的中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部件(4)的轴线B2与所述加湿体(21)的第二侧面(6)的法线A2平行。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1)内还设置有导流风道(7),该导流风道(7)的进风口(8)朝向所述第一导风部件(3),该导流风道(7)的出风口(9)朝向所述加湿体(21)的第一侧面(5),并且该出风口(9)与该加湿体(21)的第一侧面(5)的形状和面积均相同,该导流风道(7)的轴线与该第一导风部件(3)的轴线B1平行。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1)内还设置有导流风道(7),该导流风道(7)的进风口(8)朝向所述第一导风部件(3),该导流风道(7)的出风口(9)朝向所述加湿体(21)的第一侧面(5),并且该出风口(9)与该加湿体(21)的第一侧面(5)的形状和面积均相同,该导流风道(7)的轴线与该第一导风部件(3)的轴线B1平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507245.4A CN103851734A (zh) | 2012-11-30 | 2012-11-30 | 加湿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507245.4A CN103851734A (zh) | 2012-11-30 | 2012-11-30 | 加湿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51734A true CN103851734A (zh) | 2014-06-11 |
Family
ID=50859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07245.4A Pending CN103851734A (zh) | 2012-11-30 | 2012-11-30 | 加湿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851734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56805A (zh) * | 2014-12-10 | 2015-03-25 | 刘喜祥 | 一种加湿器 |
CN106247513A (zh) * | 2016-09-14 | 2016-12-21 | 深圳沃海森科技有限公司 | 高效空调机的加湿器 |
CN106461249A (zh) * | 2014-06-30 | 2017-02-2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加湿元件及具备它的加湿装置 |
CN107355938A (zh) * | 2017-08-10 | 2017-11-17 | 法空空气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 一种净化新风系统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25094U (zh) * | 1992-04-10 | 1992-12-16 | 及兰平 | 被动式空气加湿器 |
US5250232A (en) * | 1990-10-17 | 1993-10-05 | Bemis Manufacturing Company | Humidifier |
CN1134186A (zh) * | 1994-08-18 | 1996-10-23 | Ff西里·诺明西斯有限公司 | 强化蒸发与热传输 |
CN2440176Y (zh) * | 2000-09-29 | 2001-07-25 | 北京亚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斜置式上淋纯净加湿器 |
JP2002174440A (ja) * | 2000-12-08 | 2002-06-21 | Shinwa Controls Co Ltd | 傾斜濡れ壁型加湿装置 |
CN202328597U (zh) * | 2011-11-04 | 2012-07-11 | 艾尔康居(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新风系统加湿器及新风系统 |
CN202511411U (zh) * | 2012-04-16 | 2012-10-31 | 苏日娜 | 自挥发式加湿器 |
-
2012
- 2012-11-30 CN CN201210507245.4A patent/CN10385173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50232A (en) * | 1990-10-17 | 1993-10-05 | Bemis Manufacturing Company | Humidifier |
CN2125094U (zh) * | 1992-04-10 | 1992-12-16 | 及兰平 | 被动式空气加湿器 |
CN1134186A (zh) * | 1994-08-18 | 1996-10-23 | Ff西里·诺明西斯有限公司 | 强化蒸发与热传输 |
CN2440176Y (zh) * | 2000-09-29 | 2001-07-25 | 北京亚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斜置式上淋纯净加湿器 |
JP2002174440A (ja) * | 2000-12-08 | 2002-06-21 | Shinwa Controls Co Ltd | 傾斜濡れ壁型加湿装置 |
CN202328597U (zh) * | 2011-11-04 | 2012-07-11 | 艾尔康居(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新风系统加湿器及新风系统 |
CN202511411U (zh) * | 2012-04-16 | 2012-10-31 | 苏日娜 | 自挥发式加湿器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61249A (zh) * | 2014-06-30 | 2017-02-2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加湿元件及具备它的加湿装置 |
CN106461249B (zh) * | 2014-06-30 | 2019-05-2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加湿元件及具备它的加湿装置 |
CN104456805A (zh) * | 2014-12-10 | 2015-03-25 | 刘喜祥 | 一种加湿器 |
CN106247513A (zh) * | 2016-09-14 | 2016-12-21 | 深圳沃海森科技有限公司 | 高效空调机的加湿器 |
CN107355938A (zh) * | 2017-08-10 | 2017-11-17 | 法空空气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 一种净化新风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13155B2 (ja) | 直冷式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熱交換天井板 | |
CN203068706U (zh) | 用于机房、基站冷却及节能的水帘新风系统 | |
CN104075396B (zh) | 用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空气智能调湿系统及其方法 | |
CN103851734A (zh) | 加湿组件 | |
CN103868160A (zh) | 集加湿、新风及空气处理一体的节能空调及新风焓值控制法 | |
CN201637022U (zh) | 一种空气处理机 | |
CN203980561U (zh) | 一种机房用自然冷源节能系统 | |
CN102878634A (zh) | 一种泳池专用除湿机的节能控制方法 | |
CN203261994U (zh) | 一种箱体式孵化机 | |
CN107101297B (zh) | 利用空气能、地热能及太阳能的集中式空调系统 | |
CN201561508U (zh) | 一种蒸发冷却空调新风机组 | |
CN207849570U (zh) | 一种带有加湿器的空调 | |
CN207334994U (zh) | 一种机房恒湿机 | |
CN202630285U (zh) | 湿膜加湿器 | |
CN202040926U (zh) | 湿膜加湿器 | |
CN202532630U (zh) | 电器设备机房节能降温装置 | |
CN103234769B (zh) | 节能型空调装置性能试验台 | |
CN110553310B (zh) | 一种空调送风系统 | |
CN215863777U (zh) | 一种双路出风除湿机 | |
CN215295203U (zh) | 温湿度处理一体化空调系统 | |
CN110925901B (zh) | 一种房屋调湿系统及利用其实现房屋调湿的方法 | |
CN204987324U (zh) | 一种利用自身余热运行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组 | |
CN203797807U (zh) | 集加湿、新风及空气处理一体的节能空调 | |
CN210197588U (zh) | 一种新风除湿机组 | |
CN202254206U (zh) | 一种带有加湿功能的全热交换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