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53310B - 一种空调送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送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53310B
CN110553310B CN201910859892.3A CN201910859892A CN110553310B CN 110553310 B CN110553310 B CN 110553310B CN 201910859892 A CN201910859892 A CN 201910859892A CN 110553310 B CN110553310 B CN 1105533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pipe
water
dehumid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5989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53310A (zh
Inventor
彭克俭
李洪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HUNAN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1085989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533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53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3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53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33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3/00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3/12Tube and panel arrangements for ceiling, wall, or underfloor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送风系统,其包括:空气源热泵、水循环系统、作为送风终端向室内输送空气并通过热辐射调节室内温度的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地暖系统、送风系统、用于回收室内的空气并将空气输送给送风系统的地板回风系统、用于排出室内空气的排风系统以及反馈信号控制器。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能量来源,能有效提高该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节约能源,地暖系统和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承担室内的冷热负荷和湿负荷,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均匀、空气龄短,且室内竖向垂直温度梯度和水平温度梯度均能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通过反馈信号控制器有效地调节各机组的运行状态,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送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技术起源于欧洲,由于其具有建筑施工周期短,对周围环境影响小,且建筑材料回收率高等特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农村住宅建筑中。调查研究表明,装配式建筑的生命周期能耗范围为7.33GJ/m3至13.34GJ/m3,且在回收过程可中可减少16%至24%的建筑能耗。伴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关于装配式建筑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将太阳能电池组件与装配式建筑屋顶相集成,可充分发挥屋面预制构件的作用,大大减少了人工和材料成本。另外,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轻钢装配式建筑墙体热桥热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估,并通过一种可视化热桥的红外热成像方法以及一种互补实验方法,可以有效确定通过装配式建筑外墙的热损失。此外,对GF+1F高度结构的轻钢装配式住宅建筑进行热分析发现,该结构住宅建筑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隔热效果。而且还考虑了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性并控制室内的湿度,不存在冷凝的威胁。还有,对多层装配式住宅建筑改造方案中采用的综合设计方法进行评估,并提出装配式建筑改造所要遵循的标准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能耗、减少CO2排放和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高室内人员的健康和舒适度。
但现有研究多侧重于装配式建筑的形式、结构的稳定性、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鲜有关于装配式建筑送风系统及暖通空调设备与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的研究。特别是农村装配式住宅建筑,在冬夏两季仍主要采用分体式空调进行制冷和采暖,而在过渡季节则全部采用传统的开窗通风的方式来调控室内的温湿度和空气的新鲜度。该送风方式不仅无法保证良好的舒适性和室内空气品质,而且能耗高,无法充分利用轻钢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将暖通空调设备集成于装配式建筑中实现真正的舒适、高效、节能。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送风系统,旨在解决装配式建筑与新风空调设备的一体化程度低且室内环境质量差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送风系统,其包括:
空气源热泵,所述空气源热泵用于产出设定温度的水;
水循环系统,所述水循环系统用于驱动所述空气源热泵产出的水,并按设定管路循环流动;
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所述空气源热泵、所述水循环系统以及所述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成循环回路,所述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作为送风终端向室内输送空气,并通过热辐射调节室内温度;
地暖系统,所述空气源热泵、所述水循环系统以及所述地暖系统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成循环回路,所述地暖系统通过地板热辐射来调节室内温度;
送风系统,所述送风系统与所述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通过送风管路连接,所述送风系统用于输送新鲜空气;
地板回风系统,所述地板回风系统与所述送风系统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地板回风系统用于回收室内的空气并将回风输送给所述送风系统;
排风系统,所述排风系统用于排出室内空气;以及,
反馈信号控制器,所述空气源热泵、所述水循环系统、所述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所述地暖系统、所述送风系统以及所述地板回风系统均与所述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
优选地,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分水器、集水器以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互相换热的水路和风路,所述风路与所述送风系统通过管路连接;其中,所述空气源热泵的出口与所述分水器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且所述空气源热泵的进口与所述集水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分水器的出口与所述水路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水路的出口与所述集水器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分水器、所述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所述地暖系统以及所述集水器依次连接。
优选地,所述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包括设置有多个通风孔的分区送风孔板、多个静压室、多个红外线传感器以及侧墙毛细辐射管网,所述静压室上开设有与所述送风系统连通的送风口,其中,所述分区送风孔板嵌入墙壁上,所述静压室设置于所述墙壁内且所述静压室与所述分区送风孔板连接,所述红外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分区送风孔板的外表面,所述侧墙毛细辐射管网设置于所述静压室内;所述侧墙毛细辐射管网的进口与所述分水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侧墙毛细辐射管网的出口与所述集水器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分水器、所述侧墙毛细辐射管网以及所述集水器依次连接。
优选地,所述送风系统包括新风空气过滤器、风机以及湿度调节装置,所述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加湿模块以及除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两端开口的加湿管,所述除湿模块包括两端开口的除湿管,所述除湿管、所述新风空气过滤器、所述换热器的风路、所述风机以及所述加湿管通过管路依次连接,且所述加湿管的出风口与所述静压室的送风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风机、所述加湿模块、所述除湿模块分别与所述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水泵,所述加湿管内设置有加湿喷淋器,所述水泵的进口与自来水管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水泵的出口与所述加湿喷淋器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水泵与所述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
优选地,所述除湿模块还包括第一储罐和第一喷淋泵,所述除湿管内设置有除湿液槽以及除湿喷淋器,所述除湿液槽包括设置于所述除湿管的进风口端的除湿液循环槽以及设置于所述除湿管的出风口端的除湿液收集槽,所述除湿液循环槽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除湿液收集槽设置有出液口,所述第一储罐的进口与所述除湿液收集槽的出液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除湿液循环槽的出液口、所述第一喷淋泵以及所述除湿喷淋器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喷淋泵与所述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
优选地,所述除湿模块还包括再生管、除湿液泵、再生液泵以及室内排风管,所述室内排风管与所述再生管的进风口连接,所述室内排风管上设置有再生聚光板;所述除湿模块还包括第二储罐和第二喷淋泵,所述再生管内设置有再生液槽以及再生喷淋器,所述再生液槽包括设置于所述再生管的进风口端的再生液循环槽以及设置于所述再生管的出风口端的再生液收集槽,所述再生液循环槽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再生液收集槽设置有出液口,所述第二储罐的进口与所述再生液收集槽的出液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再生液循环槽的出液口、所述第二喷淋泵以及所述再生喷淋器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储罐的出口、所述再生液泵以及所述除湿液循环槽的进液口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储罐的出口、所述除湿液泵以及所述再生液循环槽的进液口通过管路依次连通,所述第二喷淋泵、所述除湿液泵以及所述再生液泵分别与所述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
优选地,所述地板回风系统包括回风管以及回风空气过滤器,所述回风管的一端设置有回风进风口,所述回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风路的进风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回风空气过滤器设置于所述回风管内。
优选地,所述地暖系统包括地板辐射管网以及采暖地板,所述地板辐射管网设置于所述采暖地板的下表面,所述分水器的出口与所述地板辐射管网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且所述集水器的进口与所述地板辐射管网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分水器、所述地板辐射管网以及所述集水器依次连接。
优选地,所述排风系统包括排风管以及设置于所述排风管的顶端的自然通风帽,所述风管设置于房顶,所述风管外表面上设置有排风聚光板。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能量来源,能有效提高该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有效的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冬季通过地暖系统和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给室内升温,不仅可节约室内建筑面积,而且竖向垂直温度梯度和水平温度梯度均能达到很小,室内温度分布均匀,能更有效地降低室内热负荷。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均匀、空气龄短,且室内竖向垂直温度梯度和水平温度梯度均能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
通过反馈信号控制器监测室内温度、湿度和压力的变化,有效地调节各机组的运行状态,调控夏季白天送风系统的状态、调控夏季夜间制空气源热泵的启停、调控过渡季节送风系统的启停,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进而实现降低能耗的目的。
过渡季节和冬季采用独立的排风系统,避免因开窗通风不及时造成的室内空气质量差、氧含量低以及气压大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全年运行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夏季工况下的运行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冬季工况下的运行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过渡季工况下的运行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除湿模块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室内气流组织平面图;
图7为本发明的侧墙通风孔板分区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排风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除湿管;11:除湿喷淋器;12:第一喷淋泵;13:第一储罐;14:除湿液循环槽;15:除湿液收集槽;
2:再生管;21:再生喷淋器;22:第二喷淋泵;23:第二储罐;24:再生液循环槽;25:再生液收集槽;
3:室内排风管;31:再生聚光板;
4:再生液泵;
5:除湿液泵;
51:大厅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52:共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53:书房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
61:侧墙分区送风孔板;62:回风进风口;63:回水干管;64:供水干管;
71:排风管;72:自然通风帽;73:排风聚光板;74:绝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接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送风系统,如图1所示,空调送风系统包括:利用电能驱动压缩机工作来产出设定温度的水的空气源热泵,用于驱动空气源热泵产出的水并使水按设定管路循环流动的水循环系统,作为室内送风终端向室内输送空气并通过热辐射来调节室内温度的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空气源热泵、水循环系统以及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成循环回路,空气源热泵产出的水在循环系统的输送下进入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水在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中进行完热量交换后再通过水循环系统输送回空气源热泵。空调送风系统还包括通过地板热辐射来承担冬季室内热负荷的地暖系统,空气源热泵、水循环系统以及地暖系统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成循环回路,空气源热泵产出的水在循环系统的输送下进入地暖系统,水在地暖系统中进行完热量交换后再通过水循环系统输送回空气源热泵。空调送风系统还包括用于输送新鲜空气的送风系统,送风系统与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之间通过管路连接。空调送风系统还包括用于回收室内的空气并将空气输送回送风系统的地板回风系统,地板回风系统与送风系统通过管路连接,便于循环利用室内空气。空调送风系统还包括用于排出室内空气的排风系统。
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能量来源,能有效提高该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节约能源,地暖系统和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承担室内的冷热负荷和湿负荷,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均匀、空气龄短,且室内竖向垂直温度梯度和水平温度梯度均能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通过反馈信号控制器有效地调节各机组的运行状态,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本发明有效地提高了装配式建筑与新风空调设备的一体化程度,且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室内环境质量。
其中,空调送风系统的反馈信号控制器,其用于监测室内温度、湿度、压力、人员等参数,调控夏季白天风机的送风状态、调控夏季夜间制冷机组的启停、调控过渡季节风机的启停,调节静压室上部风口的开关状态等,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进而实现降低装配式住宅建筑能耗的目的;空气源热泵、水循环系统、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地暖系统、送风系统以及地板回风系统均与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使整个空调送风系统处于反馈信号控制器的监管下,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在通过反馈信号控制器设定相应的数值,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而且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进而有效地降低了机组的能耗。
其中,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水循环系统包括分水器、集水器以及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可以互相换热的水路和风路,优选为板式换热器,风路与送风系统通过管路连接,水路为片状的水循环管路,水路设置于风路的风管内,当风路通风时,流动的空气会与片状的水管外表面接触并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改变流动的空气的温度;其中,空气源热泵的出口与分水器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且空气源热泵的进口与集水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分水器的出口与水路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水路的出口与集水器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分水器用于从空气源热泵处收集水并将水输送到各个管路,分水器还提供水流动所需要的正压;集水器用于从各个水循环的终端收集水并将收集的水再送回空气源热泵,集水器还提供水流动所需要的负压;集水器和分水器同时工作并相互配合,从而保障水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另外,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包括设置有多个通风孔的分区送风孔板61、多个静压室、多个红外线传感器以及侧墙毛细辐射管网。静压室上开设有与送风系统连通的送风口,其中,详见图7,分区送风孔板61嵌入墙壁上,静压室设置于墙壁内且静压室与通风孔连接,红外线传感器设置于分区送风孔板61的外表面,侧墙毛细辐射管网设置于静压室内;侧墙毛细辐射管网的进口与分水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侧墙毛细辐射管网的出口与集水器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优选地,如图6所示,把建筑整面非承重侧墙作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可以应用于大厅侧墙、书房侧墙、客房侧墙以及主卧侧墙,作为大厅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51和书房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53,另外,再次参阅图6,主卧与客房可以共用一套共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52,共墙的墙面均为侧墙分区送风孔板61,静压室设置于墙壁内并与侧墙分区送风孔板61的通风孔连通,送风时,空气可以通过不同面的侧墙分区送风孔板61输送的房间内,室内所需风量均通过机械通风的方式由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送入室内。窗户与其所在的侧墙为一个整体,只具备采光和视觉作用,不可人为开窗通风,以保证房间的气密性。除了作为孔板风口的侧墙外,其余侧墙均为固-液相变墙体,相变材料敷设于墙体内部的保温层上。如图6所示,分区送风孔板61对整面通风侧墙进行横向等间距分区,并且每个分区后面都设置静压室独立送风,输送过来的风通过静压室的缓冲后再送入室内,位于静压室上部的送风口为可调节的格栅式风口,其开关状态由设置于分区送风孔板61外表面的红外线传感器控制,当检测到正对该分区孔板前侧有人时,送风口的格栅开启,进而开始送风,若无人时,则格栅自动关闭,该区域不送风,减少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侧墙毛细辐射管网铺设于静压室内,侧墙毛细辐射管网优选为相互并联的U形PP-R弹性塑料管,水由分水器输送到顶部供水干管64后再送入各U形支管,再由顶部的回水干管63收集并返回集水器,有效的提高了侧墙毛细辐射管网与空气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送风系统包括新风空气过滤器、风机以及湿度调节装置,新风空气过滤器用于过滤新风中的杂质,保证输送到室内的空气的纯净度,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加湿模块以及除湿模块,加湿模块和除湿模块单独对空气进行处理且不同时运行,加湿模块包括两端开口的加湿管,除湿模块包括两端开口的除湿管1,除湿管1、新风空气过滤器、换热器、风机以及加湿管通过管路依次连接,且加湿管的出风口与静压室的送风口通过管路连接,风机与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反馈信号控制器可用于控制风机的状态,实现对风机的实时开启或关闭,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
其中,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加湿模块还包括水泵,加湿管内设置有加湿喷淋器,水泵的进口与自来水管通过管路连接,水泵的出口与加湿喷淋器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水泵与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当反馈信号控制器检测到空气需要加湿时会开启水泵以及相应的阀门,自来水通过加湿喷淋器喷洒到加湿管内形成水雾,空气与水雾接触,水分子混入空气中并随着空气进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的湿度。
如图5所示,除湿模块还包括第一储罐13和第一喷淋泵12,除湿管1内设置有除湿液槽以及除湿喷淋器11,除湿喷淋器11设置于除湿管1的顶部,除湿液槽设置于除湿管1的底部,除湿液槽的槽口向上,且槽口的中心正对着除湿喷淋器11的喷淋口,以便于除湿喷淋器11喷洒的液体能完全掉落到底部的除湿液槽中,除湿液槽包括设置于除湿管1的进风口端的除湿液循环槽14以及设置于除湿管1的出风口端的除湿液收集槽15,除湿液循环槽14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除湿液收集槽15设置有出液口,第一储罐13的进口与再生液收集槽25的出液口通过管路连接,除湿液循环槽14的出液口、第一喷淋泵12以及除湿喷淋器11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第一喷淋泵12与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
除湿模块还包括再生管2、除湿液泵5、再生液泵4以及室内排风管3,室内排风管3的一端与室内侧墙顶部的排风口连接,另一端与再生管2的进风口连接,室内排风管3上设置有再生聚光板31,再生聚光板31用于聚集太阳光加热室内排风管3内的空气以提高排风的吸湿能力,除湿模块还包括第二储罐23和第二喷淋泵22,再生管2内设置有再生液槽以及再生喷淋器21,再生喷淋器21设置于再生管2的顶部,再生液槽设置于再生管2的底部,再生液槽的槽口朝上,且槽口的中心正对着再生喷淋器21的喷淋口,以便于再生喷淋器21喷洒的液体能完全掉落到底部的再生液槽中,再生液槽包括设置于再生管2的进风口端的再生液循环槽24以及设置于再生管2的出风口端的再生液收集槽25,再生液循环槽24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再生液收集槽25设置有出液口,第二储罐23的进口与再生液收集槽25的出液口通过管路连接,再生液循环槽24的出液口、第二喷淋泵22以及再生喷淋器21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第二储罐23的出口、再生液泵4以及除湿液循环槽14的进液口通过管路依次连通,第一储罐13的出口、除湿液泵5以及再生液循环槽24的进液口通过管路依次连通,第二喷淋泵22、除湿液泵5以及再生液泵4与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
优选地,本发明中再生液优选为氯化钙的饱和水溶液,当输送的空气需要除湿时,再生液泵4从第二储罐23内抽取再生液并输送到除湿液循环槽14中,接着,第一喷淋泵12从除湿液循环槽14中抽取再生液并输送到除湿喷淋器11,通过除湿喷淋器11喷洒到除湿管1内形成水雾,新风通过除湿管1时与再生液接触,新风中的水分被再生液吸收,再生液失效后被除湿液收集槽15收集并流入第一储罐13内储存。优选地,除湿管1进风口处的再生液吸收水分不彻底,再生液并未失效,未失效的再生液被除湿液循环槽14收集并继续循环使用。除湿液泵5从第一储罐13内抽取除湿液并输送到再生液循环槽24中,接着,第二喷淋泵22从再生液循环槽24中抽取除湿液并输送到再生喷淋器21,通过除再生淋器喷洒到除湿管1内形成水雾,室内排风管3输送来的热空气通过再生管2时与除湿液接触,干燥的热空气会带走除湿液中的部分水份,使除湿液再还原成饱和状态而恢复成再生液,再生液被再生液收集槽25收集并流入第二储罐23内储存。优选地,再生管2进风口处的除湿液恢复不彻底,除湿液并未完全饱和,未饱和的除湿液被再生液循环槽24收集并继续循环处理。第二储罐23内储存的再生液再被除湿管1利用而形成循环过程,除湿模块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额外添加除湿剂便能正常运行,节省了使用开支,减少了工作量。
如图8所示,排风系统包括排风管71以及设置于排风管71的顶端的自然通风帽72,排风管71设置于房顶,排风管71的部分管壁采用透明的排风聚光板73,用于加热排风管71内的空气,热空气的升力提高了排风系统的排风能力,排风管71与房顶间采用绝热层74隔离,避免室外温度影响室内温度,自然通风帽72用于增强排风系统的排风能力。夏季夜间送风时,空气源热泵处于停机状态,输送的空气为湿度控制装置和过滤器处理过的新风,并通过排风系统将室内空气排出,充分利用夜间自然冷量资源来降低室内温度,有效地降低了夏季的制冷能耗。过渡季节和冬季利用排风系统的自然通风帽72排风,可有效利用自然风形成的热压和动压实现无动力排风,降低风机的运行负荷。
具体地,如图2所示,夏季制冷时,通过地板回风系统回收利用室内冷空气,地板回风系统包括回风管以及回风空气过滤器,回风管的一端设置有回风进风口62,回风进风口62设置有片状格栅遮挡,回风管的另一端与风路的进风口通过管路连接,回风管内设置有回风空气过滤器,用于过滤回风中的杂质,室内空气在地板回风系统的作用下输送回送风系统中,并与新风混合继续输送到室内,充分利用回风中存留的冷量,以降低能耗。
如图3所示,冬季取暖时,通过地暖系统与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辐射向室内辐射热量来提高室内温度,地暖系统包括地板辐射管网以及采暖地板,地板辐射管网设置于采暖地板的下表面,分水器的出口与地板辐射管网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且集水器的进口与地板辐射管网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空气源热泵产出低温热水并通过分水器将低温热水输送到底板辐射管网中,低温热水完成热辐射后再由集水器收集并输送回空气源热泵,低温热水辐射的热量通过取暖地板送入室内,低温热水辐射的热量不会太高,在提高了室内温度的同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伤。
如图4所示,过渡季通风时,空气源热泵处于停机状态,水循环系统不工作,新风由湿度控制装置和过滤器处理后通过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输送到室内,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和湿度,并通过排风系统将室内空气排出,降低室内的气压,保障室内人员的舒适度。
本发明通过将暖通空调系统的风管、孔板风口、水管、送风及空气处理设备集成于轻钢装配式建筑的地板和侧墙中,实现暖通空调系统与装配式建筑的一体化,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便于系统使用后期设备的维护和检修。通过将非承重墙作为孔板送风口实现大风量、小温差、低风速置换送风,室内风速、温度均匀稳定,空气龄短,换气效率高且能量利用率高,有效地保证室内的空气品质和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性。将通风侧墙进行分区,实现对室内人员的定区域的精准送风,有效地减少室内的非必要送风,降低了能耗。冬季采用低温地板加侧墙辐射采暖系统,约了室内建筑面积,而且竖向垂直温度梯度和水平温度梯度很小,室内温度分布均匀,有效地降低了室内热负荷。通过监测室内温度、湿度和压力的变化,调控夏季白天风机的送风状态、调控夏季夜间制冷机组的启停、调控过渡季节风机的启停,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有效地降低了能耗。
需要理解的是,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路线和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凡是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的各种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送风系统包括:
空气源热泵,所述空气源热泵用于产出设定温度的水;
水循环系统,所述水循环系统用于驱动所述空气源热泵产出的水,并按设定管路循环流动;
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所述空气源热泵、所述水循环系统以及所述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成循环回路,所述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作为送风终端向室内输送空气,并通过热辐射调节室内温度;所述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包括设置有多个通风孔的分区送风孔板、多个静压室、多个红外线传感器以及侧墙毛细辐射管网,所述静压室上开设有与所述送风系统连通的送风口,其中,所述分区送风孔板嵌入墙壁上,所述静压室设置于所述墙壁内且所述静压室与所述分区送风孔板连接,所述红外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分区送风孔板的外表面,所述侧墙毛细辐射管网设置于所述静压室内;其中,所述分区送风孔板对整面通风侧墙进行横向等间距分区,并且每个所述分区后面都设置所述静压室独立送风,位于所述静压室上部的送风口为能够开关的格栅式风口,所述格栅式风口的开关状态由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控制;当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控制检测到正对所述分区送风孔板的前侧有人时,所述格栅式风口开启,进而开始送风,当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控制检测到正对所述分区送风孔板的前侧无人时,所述格栅式风口关闭;
地暖系统,所述空气源热泵、所述水循环系统以及所述地暖系统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成循环回路,所述地暖系统通过地板热辐射来调节室内温度;
送风系统,所述送风系统与所述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通过送风管路连接,所述送风系统用于输送新鲜空气;
地板回风系统,所述地板回风系统与所述送风系统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地板回风系统用于回收室内的空气并将回风输送给所述送风系统;
排风系统,所述排风系统用于排出室内空气;以及,
反馈信号控制器,所述空气源热泵、所述水循环系统、所述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所述地暖系统、所述送风系统以及所述地板回风系统均与所述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分水器、集水器以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互相换热的水路和风路,所述风路与所述送风系统通过管路连接;其中,所述空气源热泵的出口与所述分水器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且所述空气源热泵的进口与所述集水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分水器的出口与所述水路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水路的出口与所述集水器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分水器、所述侧墙分区孔板冷暖系统、所述地暖系统以及所述集水器依次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毛细辐射管网的进口与所述分水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侧墙毛细辐射管网的出口与所述集水器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分水器、所述侧墙毛细辐射管网以及所述集水器依次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系统包括新风空气过滤器、风机以及湿度调节装置,所述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加湿模块以及除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两端开口的加湿管,所述除湿模块包括两端开口的除湿管,所述除湿管、所述新风空气过滤器、所述换热器的风路、所述风机以及所述加湿管通过管路依次连接,且所述加湿管的出风口与所述静压室的送风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风机、所述加湿模块、所述除湿模块分别与所述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水泵,所述加湿管内设置有加湿喷淋器,所述水泵的进口与自来水管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水泵的出口与所述加湿喷淋器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水泵与所述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模块还包括第一储罐和第一喷淋泵,所述除湿管内设置有除湿液槽以及除湿喷淋器,所述除湿液槽包括设置于所述除湿管的进风口端的除湿液循环槽以及设置于所述除湿管的出风口端的除湿液收集槽,所述除湿液循环槽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除湿液收集槽设置有出液口,所述第一储罐的进口与所述除湿液收集槽的出液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除湿液循环槽的出液口、所述第一喷淋泵以及所述除湿喷淋器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喷淋泵与所述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模块还包括再生管、除湿液泵、再生液泵以及室内排风管,所述室内排风管与所述再生管的进风口连接,所述室内排风管上设置有再生聚光板;所述除湿模块还包括第二储罐和第二喷淋泵,所述再生管内设置有再生液槽以及再生喷淋器,所述再生液槽包括设置于所述再生管的进风口端的再生液循环槽以及设置于所述再生管的出风口端的再生液收集槽,所述再生液循环槽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再生液收集槽设置有出液口,所述第二储罐的进口与所述再生液收集槽的出液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再生液循环槽的出液口、所述第二喷淋泵以及所述再生喷淋器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储罐的出口、所述再生液泵以及所述除湿液循环槽的进液口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储罐的出口、所述除湿液泵以及所述再生液循环槽的进液口通过管路依次连通,所述第二喷淋泵、所述除湿液泵以及所述再生液泵分别与所述反馈信号控制器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回风系统包括回风管以及回风空气过滤器,所述回风管的一端设置有回风进风口,所述回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风路的进风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回风空气过滤器设置于所述回风管内。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暖系统包括地板辐射管网以及采暖地板,所述地板辐射管网设置于所述采暖地板的下表面,所述分水器的出口与所述地板辐射管网的进口通过管路连接,且所述集水器的进口与所述地板辐射管网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分水器、所述地板辐射管网以及所述集水器依次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系统包括排风管以及设置于所述排风管的顶端的自然通风帽,所述风管设置于房顶,所述风管外表面上设置有排风聚光板。
CN201910859892.3A 2019-09-11 2019-09-11 一种空调送风系统 Active CN1105533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59892.3A CN110553310B (zh) 2019-09-11 2019-09-11 一种空调送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59892.3A CN110553310B (zh) 2019-09-11 2019-09-11 一种空调送风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3310A CN110553310A (zh) 2019-12-10
CN110553310B true CN110553310B (zh) 2021-06-22

Family

ID=68740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59892.3A Active CN110553310B (zh) 2019-09-11 2019-09-11 一种空调送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533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1150A (zh) * 2021-02-08 2021-05-11 苏州大学 一种辐射式制冷制热的被动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16499Y (zh) * 2007-02-07 2008-02-06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太阳能梯级利用式空调系统
CN202024423U (zh) * 2011-04-12 2011-11-02 西安工程大学 转轮式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混合型空调机组
CN203928219U (zh) * 2013-10-25 2014-11-05 宋波 一种户式辐射末端空调系统
CN108917042A (zh) * 2018-04-21 2018-1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空调及加湿装置的调节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66002B2 (en) * 2016-11-09 2020-12-15 Climate Master, Inc. Hybrid heat pump with improved dehumidification
CN107313520B (zh) * 2017-06-24 2019-01-25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通风墙体的双层相变储能辐射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16499Y (zh) * 2007-02-07 2008-02-06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太阳能梯级利用式空调系统
CN202024423U (zh) * 2011-04-12 2011-11-02 西安工程大学 转轮式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混合型空调机组
CN203928219U (zh) * 2013-10-25 2014-11-05 宋波 一种户式辐射末端空调系统
CN108917042A (zh) * 2018-04-21 2018-1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空调及加湿装置的调节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3310A (zh) 201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6574B (zh) 变制冷剂流量的辐射空调系统
CN103512116B (zh) 一种户式辐射末端空调系统及控制系统
CN109373610B (zh) 一种太阳能及地下水联合供能的供热及供冷系统
CN203744430U (zh) 一种顶棚辐射空调系统
CN202149540U (zh) 一种恒温恒湿恒氧空气调节器
CN211822914U (zh) 一种多功能太阳能和低峰蓄热蓄冰智能空气系统
CN203980561U (zh) 一种机房用自然冷源节能系统
CN102878634A (zh) 一种泳池专用除湿机的节能控制方法
CN110553310B (zh) 一种空调送风系统
CN113483395B (zh) 低能耗住宅用环境控制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3017273B (zh) 用于农村住宅的供热通风空调系统
CN207422535U (zh) 毛细管网土壤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
CN202166135U (zh) 一种综合实现防结露的辐射新风空调系统
CN109827311A (zh) 一种变风量全屋健康舒适空气管理系统
CN212108844U (zh) 基于转轮式热回收、间接蒸发冷却及机械制冷的空调机组
CN209588310U (zh) 一种变风量全屋健康舒适空气管理系统
CN110068145A (zh) 空气源热泵热风机
CN202166137U (zh) 一种变水温实现防结露的辐射空调系统
CN205505265U (zh) 一种转轮除湿空调系统
CN211345645U (zh) 基于太阳能供热和蒸发冷却的农村用供暖通风空调系统
CN110925901B (zh) 一种房屋调湿系统及利用其实现房屋调湿的方法
CN209495427U (zh) 一种建筑用通风系统
CN209763367U (zh) 一种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单元式空气处理设备
CN210463336U (zh) 水电站调温除湿空调系统
CN115507463A (zh) 一种在房间墙体上安装的梯级除湿窗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Peng Kejian

Inventor after: Li Hongqiang

Inventor before: Li Hongqia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1

Address after: No. 889, jingwan Road, Changsha, Hunan 410004

Applicant after: HUNAN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410000 Shanmen, Lushan South Road, Yuelu District,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UNAN University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