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0780B - 加湿元件及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元件及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0780B
CN105980780B CN201480075130.XA CN201480075130A CN105980780B CN 105980780 B CN105980780 B CN 105980780B CN 201480075130 A CN201480075130 A CN 201480075130A CN 105980780 B CN105980780 B CN 1059807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torage portion
water storage
humidification
aque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51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0780A (zh
Inventor
龟石圭司
平井秀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80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07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07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07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加湿元件(2)具备:多个加湿体(20),其沿着第一方向排列;扩散构件(30),其与多个加湿体(20)接触;及壳体(10),其在内部收纳多个加湿体(20)及扩散构件(30),在壳体(10)形成有蓄水部(12),该蓄水部(12)设置在加湿体(20)的上方并蓄积水,在蓄水部(12)的底面形成有多个注水孔,在蓄水部(12)的底面的外侧形成有从注水孔部分向下方延伸的筒状的筒状壁面,筒状壁面的前端与扩散构件(30)接触,在蓄水部(12)的内侧的避开注水孔的位置形成有上下延伸的筒状的导水管(100),在导水管(100)的比蓄水部(12)的外壁低的位置形成有流入口,导水管(100)的下端成为贯通蓄水部(12)的底面的导水管开放孔。

Description

加湿元件及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湿元件及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生成加湿气氛的空气的设备包括自然蒸发式、电热式、喷水式、超声波式等。自然蒸发式的设备与其他方式相比有加湿能力变小的倾向。电热式的设备与其他方式相比有运行成本上涨的倾向。喷水式的设备与其他方式相比有加湿效率低且装置大型化的倾向。超声波式的设备与其他方式相比有初始成本升高的倾向。另外,有设备的寿命短且水中的杂菌及碳酸钙的微粉末容易飞散的倾向。
其中,自然蒸发式的加湿器与其他的方式相比容易抑制运行成本,因此尤其对长时间运转时的使用来说有益。另外,对于作为问题点的上述的加湿能力也进行了改善。
自然蒸发式的加湿器包含各种方式。其中,作为加湿能力高且适于长时间使用的加湿方式而存在“滴下式”,滴下式加湿器倾向使用于空气调节机等商务用的加湿装置。
作为滴下式加湿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使水从加湿部件的上部穿过多孔质构件而落下的方法和水槽的底面由多孔质构件形成的结构。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在水槽的底面具备多个注水孔的上部托盘和在上部托盘与加湿过滤器之间设置海绵状多孔质材料来清洗加湿过滤器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86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804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中,由于底面由多孔质构件形成,因此自来水含有的硬度成分、硅石、铁锈等蒸发残留物堆积于整个底面,伴随着时间经过,多孔质构件被堵塞,多孔质构件的通水流量减少,因此存在加湿能力下降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结构中,由于注水孔与海绵状多孔质材料接触,因此溶解在水槽内的水中的气体作为气泡而附着于海绵状多孔质材料,或者自来水含有的硬度成分、硅石、铁锈等蒸发残留物附着堆积于注水孔而将注水孔堵塞,从而海绵状多孔质材料的通水流量减少,因此存在加湿能力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实现水向多个加湿体的均匀供给及长期稳定的水供给的加湿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加湿体,其相互之间设有间隙地沿着第一方向排列;扩散构件,其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与多个加湿体接触;及壳体,其在内部收纳多个加湿体及扩散构件,在壳体形成有蓄水部,该蓄水部设置在加湿体的上方并蓄积水,在蓄水部的底面形成有多个注水孔,在蓄水部的底面的外侧形成有从注水孔部分向下方延伸的筒状的筒状壁面,筒状壁面的前端与扩散构件接触,在蓄水部的内侧的避开注水孔的位置形成有上下延伸的筒状的导水管,在导水管的比蓄水部的外壁低的位置形成有流入口,导水管的下端成为贯通蓄水部的底面的导水管开放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起到能够获取下述加湿元件的效果,该加湿元件能够实现水向多个加湿体的均匀的供给以及长期稳定的水供给。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将加湿装置的加湿元件部分进行放大的图。
图3是加湿元件的立体图。
图4是加湿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加湿元件的主视图。
图6是沿着图5所示的X-X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7是从下方观察蓄水部的仰视图。
图8是蓄水部周边部的剖视图。
图9是作为比较例而示出的蓄水部周边部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蓄水部周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蓄水部周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蓄水部周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蓄水部周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蓄水部周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蓄水部周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沿着图15所示的Z-Z线的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湿元件及加湿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没有通过该实施方式来限定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结构图。向该加湿装置1装入加湿元件2。在加湿元件2的通风上游侧或通风下游侧装入鼓风机5,该鼓风机5用于向加湿元件2送入室内的空气并再次向室内吹出。
加湿装置1具备:加湿元件2;与自来水管设备等供水水源连接而向加湿元件2输送加湿用的水的供水管3;将在加湿元件2中未用于加湿而残留的水向外部排出的排水管4;使空气流通过加湿元件2的鼓风机5;进行鼓风机5及供水系统的电磁阀(供水阀3a)的操作等的控制装置6;以及容纳排水等并向外部进行排水的排水盘7。
图2是将加湿装置1的加湿元件2部分进行放大的图。加湿元件2在排水盘7上直接设置一个或多个。各加湿元件2的顶部构造的两侧的棱角部由装架在分隔壁和主体箱体的正面侧内壁面上的导轨(未图示)等保持为能够插拔。在加湿元件2上连结有供水系统,在排水盘7上连接有排水管4,所述供水系统具备将加湿用的水进行供给或隔断的供水阀3a。
向加湿元件2输送加湿用的水的供水系统作为水路而构成,其除了包括调整向加湿元件2供给的水的压力和流量的供水阀3a之外,还包括防止灰尘向供水系统侵入的滤清器及送水用的供水管3。除了与供水水源侧连接的连接部之外的供水系统的各连接部分优选全部汇集于排水盘7内。
图3是加湿元件2的立体图。图4是加湿元件2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加湿元件2的主视图。图6是沿着图5所示的X-X线的向视剖视图。加湿元件2具备在相互之间设有间隙地沿着第一方向(图5中由箭头Y表示的方向)排列的多个平板状的加湿体20。扩散构件(扩散板)30与加湿体20的上部接触。扩散构件30以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多个加湿体20集中地与1个扩散构件30接触。
在加湿体20的上方存在对用于向加湿体20供给的水进行蓄积的蓄水部12和将来自供水管3的水向蓄水部12注入的供水口11。另外,在加湿体20的下方存在用于从加湿体20接受未用于加湿而残留的水并进行排水的排水部13及排水口13a。
加湿体20收纳并固定在壳体10的内部。供水口11、蓄水部12以及排水部13形成于壳体10。在壳体10上形成有将作为上部构造的蓄水部12与作为下部构造的排水部13连接的构造壁14。水从供水口11向蓄水部12蓄积,浸透扩散构件30而向加湿体20扩展,对流过加湿体20彼此的间隙的空气进行加湿。在加湿体20中未蒸发的过剩的水从下部的排水部13向壳体10的外部流出。
壳体10例如由ABS树脂、PS树脂或PP树脂等热塑性塑料的注塑成型等来形成。壳体10被分成2个构件即壳体10a和壳体10b。利用壳体10a、壳体10b夹入加湿体20,并使壳体10a及壳体10b的卡合部15对合,由此成为壳体10a与壳体10b一体化的构造。
在壳体10a、壳体10b上分别设有成为蓄水部12的部分、成为排水口13a的部分、以及向加湿体20导入被加湿空气的开口部10c。另外,在壳体10b设有用于向蓄水部12供给水的供水口11。在壳体10的内侧设有收纳加湿体20的收纳空间。
在壳体10中的与加湿体20接触的部分设有用于限制加湿体20的位置的定位突起17。加湿体20有时为在含水时软化并因水的重量而变形的部件,因此通过在与壳体10接触的加湿体20的外周部分限制加湿体20的位置,能够确保加湿体20之间的流路的尺寸而使空气均匀地流动。
由此,能抑制加湿元件2的压力损失的下降,并将加湿体20的整面作为加湿面有效地进行使用,因此与加湿体20歪斜变形的情况相比能够期待加湿量增加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蓄水部12也可以是与扩散构件30一体形成且收纳于壳体10的方式。
供水口11连接供水管3,并向蓄水部12供给水,因此设置在加湿元件2的上方且比加湿体20靠上面侧。供水口11的形状设为与供水管3对应的形状,为了避免容易脱落而可以遍及周长地形成凸状的带(倒钩(日语原文:かえし))或者利用软管夹箍进行捆扎等。
另外,在相对于加湿量而供水量过剩太多的情况下,未用于加湿而从排水部13流出的量多而浪费的水量增大,因此希望设置用于限制水量的机构(例如图3、4、6所示的节流部21)来调整流量。在调整流量时,需要能够供给比该加湿元件2的最大加湿量更多的流量。另外,供水口11只要是能够从加湿体20的上部供给水的构造即可,位置等不受制约,但考虑到从供水管3与供水口11的接缝发生漏水等的情况等而将供水口11配置在被加湿空气的上游侧,由此,因气流的流动而向上游侧飞溅的水也被向下游侧即加湿元件2侧引导,从而能够减小水向周围的飞散距离。
蓄水部12设置在加湿体20的上方。在蓄水部12的底面形成有多个注水孔12a。在蓄水部12的外侧形成有从注水孔12a部分向下方延伸的筒状的筒状壁面12b。在筒状壁面12b的前端形成有切口(连通口)12c。筒状壁面12b的前端与扩散构件30接触。在蓄水部12的内侧,在避开注水孔12a的位置形成有上下延伸的筒状的导水管100。在导水管100的比蓄水部12的上端低的位置形成有使水向导水管100的内部流入的流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导水管100的上端处于比蓄水部12的外壁的上端低的位置,上端侧的开口成为流入口。在导水管100的上端比蓄水部12的外壁的上端高的情况下,只要在比蓄水部12的外壁低的位置设置开口来作为流入口即可。
在蓄水部12与扩散构件30之间夹持板状的导水构件110。另外,蓄水部12与扩散构件30组合成一体,该一体部件被夹入在壳体10a与壳体10b之间而被保持。另外,在蓄水部12内可以设置检测蓄水部12的水位的水位检测传感器8。可以通过对检测到的水位进行反馈而由控制装置6控制供水阀3a的开闭。
扩散构件30由多孔质的板状原料形成。由于使水浸透该扩散构件30并向加湿体20供给水,因此其原料的表面优选为亲水性,藉由亲水性而使浸透性变得良好从而供水量增加。另外,扩散构件30由于与水接触,因此优选由通过难以因水而劣化的材料制作的多孔质原料来形成,关于难以因水而劣化的材料,例如树脂的话为PET树脂等聚酯或PP树脂、纤维素,金属的话为钛或铜、不锈钢等。另外,为了增加原料表面的亲水度而可以实施亲水化处理等。
加湿体20与扩散构件30同样地由多孔质的板状原料形成。优选的条件与扩散构件30同样,可以使用与扩散构件30相同的原料。在加湿体20的表面设有凸部40。通过凸部40来实现加湿体20彼此的间隔的保持。凸部40通过将夹具等向加湿体20进行压抵等并使该部分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通过将加湿体20上的凸部40的排列位置不同的两种加湿体20交替排列,由此具有将加湿体20的间隔保持为恒定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加湿体只要是间隔被保持为恒定即可,即便是使以恒定间隔形成有加湿体板厚量的切口的梳子(櫛)与加湿体啮合来保持间隔的构造、或者通过将波状的多个加湿体层叠成蜂巢状来保持间隔的构造,在功能上也没有问题。
扩散构件30的下端和加湿体20的上端以一部分接触的方式设置。若扩散构件30与加湿体20接触,则水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不停滞地流下,但是考虑到组装时的偏差、运输中的振动的影响,也可以将扩散构件30的下端与加湿体20的上端相互插入地连结。
接下来,说明从供水口11至加湿体20的水的流动。从供水口11供给的水向蓄水部12流入。流入到蓄水部12的水从蓄水部12的底面的多个注水孔12a流出,顺着具有切口12c的筒状壁面12b而由扩散构件30吸收,在扩散构件30的内部边扩展边流下而到达扩散构件30的下端。
由于扩散构件30的下端与加湿体20的上端接触,因此流下的水借助表面张力的作用而从该接触部顺着加湿体20流下。水向加湿体20的内部扩展,使加湿体20整体含水并流下,从而从加湿体20的下端滴下。此时,通过在加湿体20之间流通的空气而从加湿体20的表面夺取水分,作为被加湿后的空气而从加湿元件2排出。因此,从加湿体20的下端滴下排出的水量为从供水口11供给的水量减去作为加湿空气而从加湿体20夺取的水量所得到的水量。
在这一系列的水的流动中,说明蓄积于蓄水部12的水位与注水孔12a的关系。在向注水孔12a通水时存在流水阻力。简单来说,通过注水孔12a的流量Q1、蓄积于蓄水部12的水位h存在下式的关系。
Q1=ah+b (1)
在此,a、b:由注水孔12a的尺寸构成的与流水阻力相关的常数
例如,当供给水中含有的硬度成分及硅石、铁锈等蒸发残留物堆积于注水孔12a时,a、b变小,流过注水孔12a的流量Q1减少。另外,从供水口11供给的供水量Q、自开始供水起的时间t、水位变化h(t)存在以下的关系。
h(t)=(Q-b)/a×(1-exp(-a/A×t)) (2)
在此,A:蓄水部12的底面积
另外,在被供水并经过了足够时间的状态下,在式(2)中,而成为下式。
h=(Q-b)/a (3)
此外,将式(3)代入式(1)时,得到下述的关系。
Q1=ah+b=a×(Q-b)/a+b=Q (4)
即,使通过注水孔12a的流量Q1与来自供水口11的供水量Q相等来决定蓄积于蓄水部12的水位h。因此,供给水的硬度成分及硅石、铁锈等蒸发残留物因时间经过而堆积于注水孔12a时,a、b变小,根据式(3),蓄水部12的水位h升高,由此流量Q1即加湿量被控制成恒定。
这样,在从设置于加湿体20的上部的蓄水部12经由注水孔12a和扩散构件30供给水的加湿元件2中,具有即便时间经过也能将加湿量控制成恒定的功能,但是根据蓄水部12或壳体10的尺寸而存在应容许水位上升的上限值。另外,根据式(2),若a变小,则到达一定水位的状态之前的时间变长,因此从开始供水至加湿量稳定为止需要花费时间,这样的状态在加湿装置中不优选。因此,需要即使时间经过也能极力避免蒸发残留物堆积于注水孔12a。
图7是从下方观察蓄水部12的仰视图。图8是蓄水部12周边部的剖视图。图9是作为比较例而示出的蓄水部112周边部的剖视图。在图9所示的比较例中,在注水孔112a的下端形成有将注水孔112a的内表面向下方延伸而成的筒状壁面112b,但是在筒状壁面112b的前端未形成切口。
在供给的水中溶解有氧、氮等气体成分。尤其是在需要加湿的冬季,因水中温度低而溶解气体量多,成为超过了气体的溶解度的过饱和状态的情况较多。这种情况下,气体从水中游离而容易产生气泡91,但是气泡91的产生多在具有凹凸的表面部位。在图9中,由于筒状壁面112b的前端与扩散构件30接触,因此在扩散构件30与水接触的部位容易附着气泡91。产生的气泡91的体积逐渐增加,不久之后覆盖作为通水路的扩散构件30的表面,扩散构件30的通水流量减少,因此加湿量减少。
另一方面,在图8中,形成具有一部分侧面开口的切口12c的筒状壁面12b,筒状壁面12b的内部通过切口12c而向大气开放,因此,即使在气泡91附着于扩散构件30的情况下,气泡91也与大气接触,因此气泡91快速破灭,其结果是,容易保持良好的通水状态,能够实现稳定的加湿量的确保。
另外,在蓄水部12的上方形成有将壳体10的外部与蓄水部12连通的连通口18。由此,蓄水部12向大气压开放。另外,连通口18设置在比供水口11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蓄水部12的空间内始终保持为大气压,蓄水部12的底面部的水压成为水位的水柱压。因此,能够抑制供给压力的变动的影响而实现恒定的加湿量的确保。
接下来,对夜间等不需要加湿时的加湿运转的停止进行说明。例如在夜间等居室无人而不需要加湿的情况下,有时停止加湿装置1的加湿运转。在此,从卫生方面来说,将加湿元件2以湿润状态长时间放任不管的情况是不优选的。在空气中的细菌、霉菌附着于湿润部分而繁殖的情况下,再次开始加湿运转时,可能会向通过加湿元件2的表面的通风输送细菌及霉菌孢子并向居室内放出。作为这样的细菌、霉菌类的繁殖抑制方法,尽快使加湿元件2干燥是有效的。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在使加湿装置1停止时,通过来自控制装置6的控制而关闭供水阀3a之后使鼓风机5运转,进行使加湿元件2干燥的控制。在此,为了缩短加湿元件2的干燥时间,需要提前使蓄水部12内干燥。然而,由于蓄水部12为水槽形状,因此难以通风干燥。因此,在关闭了供水阀3a之后,使蓄水部12内的水迅速地向扩散构件30流出是至关重要的。
图10是示出蓄水部12周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在图10中,蓄水部12的底面以在注水孔12a部分成为最下位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关闭了供水阀3a之后,蓄水部12内的水朝向注水孔12a顺畅地流下。因此,蓄水部12内的水通过注水孔12a容易向外部流出,能够实现蓄水部12内的提前干燥。
图11是示出蓄水部12周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在图11中,蓄水部12的底面由曲面构成,并以在注水孔12a部分成为最下位的方式倾斜。需要说明的是,蓄水部12的底面也可以由平面和曲面构成。
另外,为了使水不容易停留,可以使蓄水部12的材料为PP、PTFE那样的疏水材料,或者不使用疏水材料而对表面实施疏水处理。此外,从卫生性的观点出发,可以对蓄水部12、扩散构件30、加湿体20、壳体10实施抗菌处理、防霉处理。
接下来,对用于抑制由于在蓄水部12产生的蒸发残留物而加湿量下降的情况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蓄水部12周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图13是示出蓄水部12周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在图12中,在蓄水部12的底部以包围注水孔12a的方式设置凸部70。在图13中,在蓄水部12的底部以包围注水孔12a的方式设置凹部80。
蒸发残留物16的比重大于水,因此蓄积、堆积于蓄水部12的底面。当蓄水部12内的水朝向注水孔12a流动时,堆积在底面的蒸发残留物16也朝向注水孔12a流动。在此,由于在蓄水部12的底部以包围注水孔12a的方式设有凸部70,因此蒸发残留物16由凸部70挡住而被抑制向注水孔12a的侵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底面的除水性良好并实现卫生性的提高,优选将凸部70的一部分进行分割并使水从该分割部流动。另外,当如图13那样设置凹部80时,比重大于水的蒸发残留物16进入凹部80,因此能抑制向注水孔12a的侵入,并且也能确保除水性。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凹部80的一部分进行分割而设置分割部。
图14是示出蓄水部12周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在图14中,在蓄水部12的底面设有成为蒸发残留物16的核的捕捉构件90。在水浸渍到蓄水部12内的状态下,水中的蒸发残留物16以上述捕捉构件90的成分为核而生长,向捕捉构件90表面析出、固定,因此能够抑制蒸发残留物16向注水孔12a的侵入。
捕捉构件90由对于供给水含有的碳酸钙、硅石、铁等而言成为它们的生长核的材料构成。例如,对于碳酸钙而言优选方解石、霰石等含有碳酸钙的物质,对于硅石而言优选石英等硅酸化合物,对于铁分而言优选铜原料。
捕捉构件90可以将各个成分分别配置于蓄水部12,也可以在将各个成分形成为粉末状进行混合、均匀化之后,通过粘合剂等使其凝固来使用。此外,为了使水不容易停留,可以使蓄水部12的材料为PP、PTFE那样的疏水材料,或者不使用疏水材料其本身而对表面实施疏水处理。此外,从卫生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对蓄水部12、扩散构件30、加湿体20、壳体10实施抗菌处理、防霉处理。
另外,上述的蓄水部12的底面倾斜、在蓄水部12的底面设置凸部70、凹部80、捕捉构件90的结构可以适当组合。
图15是示出蓄水部12周边部的一例的剖视图。图16是沿着图15所示的Z-Z线的向视剖视图。在图16中,导水管100由虚线表示。在蓄水部12的内侧形成有避开注水孔12a而上下延伸的筒状的导水管100。在导水管100的下端形成有贯通蓄水部12的底面的导水管开放孔12d。在蓄水部12的底面外侧形成有向下方突出而将导水管开放孔12d和筒状壁面12b的周围包围的围壁12e。筒状壁面12b的突出量与围壁12e的突出量相等,其前端均与扩散构件30抵接。
在蓄水部12与扩散构件30之间设有以嵌入围壁12e的内侧的大小形成的板状的导水构件110。在导水构件110的与注水孔12a对应的位置(俯视观察下与注水孔12a重叠的位置)形成有比筒状壁面12b的外径大的贯通孔110a。导水构件110与扩散构件30接触。
在蒸发残留物16侵入注水孔12a或者蒸发残留物成分附着堆积于注水孔12a的内表面的情况下,注水量减少。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水位h上升。由于导水管100的上端比蓄水部12的外壁低,因此在水位h上升时,不会从蓄水部12溢出而是向导水管100流入。
流入到导水管100的供给水在导水构件110的上方流动,从贯通孔110a向扩散构件30流下。若将贯通孔110a调整成适度的孔径,则没有遗漏地向各贯通孔110a分配供给水,向扩散构件30流下。通过该作用,即使在来自注水孔12a的注水量减少且水位h大幅上升的情况下,供给水也不会从蓄水部12溢出,能够向扩散构件30均匀地供水。在未设置导水构件110的情况下,较多的供给水从导水管开放孔12d的正下方部分向扩散构件30浸透,因此难以进行均匀的供水,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导水构件110使供给水在与注水孔12a对应的位置流下,能够实现均匀的供水。另外,通过利用围壁12e包围,供给水难以向外部泄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水管100形成在蓄水部12的外壁的附近,更具体而言,将外壁以包含于导水管100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但是也可以在从外壁分离的位置形成导水管100。
另外,在筒状壁面12b的前端形成的作为连通口的切口12c只要是使筒状壁面12b的内部与外部连通而使气泡逃散的结构即可,因此也可以不是切口而是作为孔来形成连通口。但是,由于容易产生气泡的是扩散构件30的表面,因此通过在更前端侧形成连通口而能够使气泡容易逃散。
根据如以上说明那样构成的加湿元件2及加湿装置1,能够实现水向多个加湿体20的均匀的供给。另外,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向加湿体20的水供给。另外,将加湿元件2形成为简易的结构,能够实现组装性的容易化。另外,能够实现加湿元件2的加湿量的增加。另外,能够实现卫生性的提高。
符号说明
1加湿装置,2加湿元件,3供水管,3a供水阀,4排水管,5鼓风机,6控制装置,7排水盘,8水位检测传感器,10、10a、10b壳体,10c开口部,11供水口,12蓄水部,12a注水孔,12b筒状壁面,12c切口(连通口),12d导水管开放孔,12e围壁,13排水部,13a排水口,14构造壁,15卡合部,16蒸发残留物,17定位突起,20加湿体,30扩散构件(扩散板),40凸部,70凸部,80凹部,90捕捉构件,91气泡,100导水管,110导水构件,112蓄水部,112a注水孔,112b筒状壁面。

Claims (4)

1.一种加湿元件,具有相互之间设有间隙地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加湿体,所述加湿元件的特征在于,具备:
扩散构件,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多个加湿体接触;及
壳体,其在内部收纳所述多个加湿体及所述扩散构件,
在所述壳体形成有蓄水部,该蓄水部设置在所述加湿体的上方并蓄积水,
在所述蓄水部的底面形成有多个注水孔,
在所述蓄水部的底面的外侧形成有从所述注水孔部分向下方延伸的筒状的筒状壁面,
所述筒状壁面的前端与所述扩散构件接触,
在所述蓄水部的内侧的避开所述注水孔的位置形成有上下延伸的筒状的导水管,
在所述导水管的比所述蓄水部的外壁低的位置形成有流入口,
所述导水管的下端成为贯通所述蓄水部的底面的导水管开放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蓄水部的底面的外侧形成有以包围所述导水管开放孔和所述筒状壁面的周围的方式向下方突出的围壁,
所述围壁的前端与所述扩散构件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元件还具备设置在所述蓄水部与所述扩散构件之间的板状的导水构件,
所述导水构件在俯视观察下的与所述筒状壁面重叠的部分形成有比所述筒状壁面的外径大的贯通孔。
4.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元件;及
鼓风机,其使空气通过所述加湿体之间。
CN201480075130.XA 2014-05-30 2014-12-09 加湿元件及加湿装置 Active CN1059807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3151 2014-05-30
JP2014113151 2014-05-30
PCT/JP2014/082554 WO2015182013A1 (ja) 2014-05-30 2014-12-09 加湿素子および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0780A CN105980780A (zh) 2016-09-28
CN105980780B true CN105980780B (zh) 2019-04-23

Family

ID=54698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5130.XA Active CN105980780B (zh) 2014-05-30 2014-12-09 加湿元件及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38406B2 (zh)
CN (1) CN105980780B (zh)
WO (1) WO20151820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36148B2 (ja) * 2016-06-17 2020-0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素子、加湿装置、空気調和機および換気装置
WO2020220421A1 (zh) * 2019-04-29 2020-11-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1854018B (zh) * 2019-04-29 2024-08-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30401A (ja) * 2001-10-23 2003-05-08 Sharp Corp 加湿装置
JP2007155182A (ja) * 2005-12-02 2007-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湿装置
CN201173531Y (zh) * 2008-01-25 2008-12-31 深圳市联创实业有限公司 应用多孔陶瓷的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78288A (zh) * 2010-11-22 2012-05-30 田志坚 一种高加湿效率的净化型空气加湿器
JP2014001866A (ja) * 2012-06-15 2014-01-09 Shimizu Corp 加湿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637A (ja) * 1983-06-28 1985-01-17 Nippon Soken Inc 水分蒸発器
US5226935A (en) * 1989-12-08 1993-07-13 Skandinavisk Miljo System A/S Air humidification apparatus
JP2005345047A (ja) * 2004-06-07 2005-12-15 Wetmaster Kk 気化式加湿器の殺菌方法及び殺菌式気化式加湿器並びにそのための銀イオン発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30401A (ja) * 2001-10-23 2003-05-08 Sharp Corp 加湿装置
JP2007155182A (ja) * 2005-12-02 2007-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湿装置
CN201173531Y (zh) * 2008-01-25 2008-12-31 深圳市联创实业有限公司 应用多孔陶瓷的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78288A (zh) * 2010-11-22 2012-05-30 田志坚 一种高加湿效率的净化型空气加湿器
JP2014001866A (ja) * 2012-06-15 2014-01-09 Shimizu Corp 加湿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182013A1 (ja) 2017-04-20
CN105980780A (zh) 2016-09-28
JP6038406B2 (ja) 2016-12-07
WO2015182013A1 (ja) 2015-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0780B (zh) 加湿元件及加湿装置
US20150096229A1 (en) Flowerpot with water distribution device
CN107076440A (zh) 加湿元件以及加湿装置
CN109312943A (zh) 加湿元件、加湿装置、空调机和换气装置
CN106489053B (zh) 加湿元件及加湿装置
KR20160069565A (ko) 가습형 공기청정기
JP2015183991A (ja) 加湿素子および加湿装置
JP2016176635A (ja) 加湿素子および加湿装置
JP6453570B2 (ja) 加湿素子および加湿装置
JP6223285B2 (ja) 加湿素子および加湿装置
CN201015362Y (zh) 水槽用溢出装置
WO2018220769A1 (ja) 加湿素子、加湿装置、空気調和機および換気装置
JP7186648B2 (ja) 加湿素子、加湿装置、換気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6461249B (zh) 加湿元件及具备它的加湿装置
JP2015183989A (ja) 加湿素子および加湿装置
JP6094355B2 (ja) 加湿装置
US20200386424A1 (en) Multiple-Water-Pans Humidifier
JP2015183990A (ja) 加湿素子および加湿装置
CN108496848B (zh) 一种功能管道笼具
JP2010019446A (ja) 貯水タンク及び加湿機
JP2015028399A (ja) 加湿素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加湿装置
CN110940016A (zh) 一种不用电的可持续加湿系统
CN205865271U (zh) 植物种植盒
CN203240694U (zh) 一种过滤加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