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7528A - 工具支架、研磨工具、研磨工具单元及磨体突出量调整方法 - Google Patents

工具支架、研磨工具、研磨工具单元及磨体突出量调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7528A
CN106457528A CN201580025886.8A CN201580025886A CN106457528A CN 106457528 A CN106457528 A CN 106457528A CN 201580025886 A CN201580025886 A CN 201580025886A CN 106457528 A CN106457528 A CN 1064575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ut
mill body
sleeve
shank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58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57528B (zh
Inventor
佐藤洋
佐藤洋一
松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ebec Technology Co Ltd
Taimei Chemic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ebec Technology Co Ltd
Taimei 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ebec Technology Co Ltd, Taimei Chemic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ebec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57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75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575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75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DTOOLS FOR GRINDING, BUFFING OR SHARPENING
    • B24D13/00Wheels having flexibly-acting working parts, e.g. buffing wheels; Mountings therefor
    • B24D13/14Wheels having flexibly-acting working parts, e.g. buffing wheels; Mountings therefor acting by the front 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9/00Machines or devices for polishing surfaces on work by means of tools made of soft or flexible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solid or liquid polish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33/00Honing machines or devi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33/08Honing tools
    • B24B33/085Honing tools in which the honing element consists of a deformable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DTOOLS FOR GRINDING, BUFFING OR SHARPENING
    • B24D13/00Wheels having flexibly-acting working parts, e.g. buffing wheels; Mountings therefor
    • B24D13/14Wheels having flexibly-acting working parts, e.g. buffing wheels; Mountings therefor acting by the front face
    • B24D13/145Wheels having flexibly-acting working parts, e.g. buffing wheels; Mountings therefor acting by the front face having a brush-like working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 Milling Processes (AREA)
  • Polishing Bodies And Polishing Tools (AREA)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 Gripping On Spindles (AREA)
  • Constituent Portions Of Griding Lathes, Driv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REA)

Abstract

研磨工具单元(1)具有刷状磨石(4)和工具支架(2)。工具支架(2)包括柄部(2a)、套筒(6)、齿轮螺杆(30)以及螺母(36)。螺母(36)螺合于齿轮螺杆(30)的螺栓部分(34)。刷状磨石(4)与螺母(36)的前侧连接而被工具支架(2)保持。齿轮螺杆(30)能相对于柄部(2a)及套筒(6)围绕轴线(L)相对旋转。通过限制螺母(36)围绕轴线(L)旋转而使齿轮螺杆(30)旋转,可使螺母(36)移动来对线状磨体(3)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工具支架、研磨工具、研磨工具单元及磨体突出量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磨体的研磨工具及具有保持该研磨工具的工具支架的研磨工具单元。
背景技术
在对金属等的成形件、冲压成形件、机械加工件实施飞边去除加工或研磨加工时,可采用将线状磨体的基端侧通过磨体支架捆绑而形成刷状的研磨工具。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研磨工具单元(研磨机用刷),其通过工具支架保持研磨工具,所述工具支架具有作为安装部的柄部以安装到加工机械。工具支架具有与柄部同轴的套筒,研磨工具以磨体支架插入套筒内且线状磨体的自由端从套筒的前端开口突出的状态保持于工具支架。磨体支架能在套筒内沿轴线方向移动,通过使磨体支架沿轴线方向移动来对线状磨体的从套筒突出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
在此,磨体支架利用固定螺钉固定于套筒的轴线方向上的期望位置处。即,在套筒的周壁上的轴线方向规定范围内形成有开口部,且在磨体支架上沿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贯通形成有螺纹孔。固定螺钉以其前端部抵接于周壁部的内周面的方式从开口部侧紧固,从而将磨体支架按压固定于周壁部的内周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509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磨体在加工动作中发生磨损。因此,磨体突出量有必要配合磨损的程度进行调整。在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研磨工具单元中,为了调整磨体突出量,不得不松开固定螺钉后使磨体支架沿轴线方向移动,之后再将固定螺钉紧固而将磨体支架固定于套筒,该调整作业耗费工时。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工具支架,其能容易地对从套筒突出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此外,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这样的工具支架以及研磨工具的研磨工具单元。此外,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保持于这样的工具支架的研磨工具。此外,在于提供一种能容易地调整从套筒突出的磨体突出量的磨体突出量调整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工具支架的特征在于具有:柄部;套筒,所述套筒在所述柄部的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柄部的前方;轴,所述轴在所述柄部的前方与所述柄部同轴地延伸;螺栓部分,所述螺栓部分在所述套筒的内侧且设于所述轴;螺母,所述螺母螺合于所述螺栓部分;以及螺母移动机构,所述螺母移动机构使所述螺母沿所述螺栓部分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移动,所述工具支架将具有磨体的研磨工具保持成所述磨体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套筒的前端开口突出的状态,且使所述研磨工具能与所述螺母一起移动。
根据本发明,能通过沿螺栓部移动螺母来调整研磨工具的磨体的从套筒突出的磨体突出量。因此,进行磨体突出量的调整作业时相比于松开或紧固固定螺钉的情况,调整作业变得容易。此外,螺母的轴线方向的移动量因轴与螺母的相对旋转的角度而被准确地限定。因此,能高精度地调整研磨工具的磨体突出量。
在本发明中,能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轴能相对于所述柄部以及所述套筒围绕所述轴线相对旋转,所述柄部与所述套筒被连接成不能相对旋转,所述螺母移动机构具有对所述螺母相对于所述套筒的相对旋转进行限制的螺母旋转限制机构。若是这样,则可通过相对于柄部使轴相对旋转来使轴与螺母相对旋转。因此,通过在将柄部固定于机床等的状态下使轴旋转,能沿轴线方向移动螺母来对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能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轴能在第一位置与从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轴线方向的后方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螺母移动机构具有:施力构件,在所述轴从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所述施力构件产生作用力以朝面向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对所述轴施力;以及运动转换机构,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将所述轴从所述第一位置经由所述第二位置返回所述第一位置的往复直线运动转换为所述轴的围绕所述轴线朝一个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旋转运动。若是这样,则能通过进行将轴朝后方压入的压入动作来使轴旋转,从而对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此外,若是这样,则当在加工动作中从加工对象的工件侧使研磨工具压入套筒内的力起作用时,能使研磨工具沿轴线方向后退,从而抑制研磨工具的破损或磨体的磨损。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能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柄部具有贯通所述柄部的冷却液导入孔,所述螺母移动机构具有: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以能在第一位置与从该第一位置朝所述轴线方向的后方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轴;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将所述移动构件朝所述第二位置施力;以及运动转换机构,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将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经由所述第一位置返回所述第二位置的往复直线运动转换为所述移动构件的围绕所述轴线朝一个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旋转运动,在向所述冷却液导入孔供给冷却液时,在所述冷却液的流体压力的作用下,所述移动构件抵抗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从所述第二位置朝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若是这样,则能通过从机床朝柄部供给冷却液来使轴旋转,从而对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能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螺母移动机构具有用于使所述轴相对于所述柄部相对旋转的操作机构。若是这样,则能通过操作构件的操作使轴旋转,从而对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
在本发明中,能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柄部与所述轴一体形成,所述套筒能相对于所述柄部以及所述轴围绕所述轴线相对旋转,所述螺母移动机构具有对所述螺母相对于所述套筒的相对旋转进行限制的螺母旋转限制机构。若是这样,则可通过相对于柄部使套筒相对旋转来使轴与螺母相对旋转。因此,通过在将柄部固定于机床等的状态下使套筒旋转,可沿轴线方向移动螺母,从而对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螺母移动机构具有用于使所述套筒相对于所述柄部相对旋转的操作构件。若是这样,则能通过对操作构件进行操作来使套筒旋转,从而对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磨体工具能与螺母一体地移动,能使所述螺母具有使所述研磨工具能装拆地连接的连接部。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研磨工具能与螺母一体地移动,能使所述螺母与所述研磨工具一体设置。
接着,本发明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工具支架和研磨工具,所述研磨工具具有磨体,且保持于所述工具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研磨工具单元,能容易地对研磨工具的磨体从工具支架的套筒突出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
此外,本发明的研磨工具的特征在于具有磨体和保持所述磨体的环状的磨体支架,在所述磨体支架的环状内周面形成有阴螺纹。
根据本发明,当使研磨工具保持于工具支架时,能使磨体支架作为工具支架的螺母起作用。
接着,本发明的磨体突出量调整方法的特征在于,使工具支架具有:柄部;套筒,所述套筒在所述柄部的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柄部的前方;轴,所述轴在所述柄部的前方与所述柄部同轴地延伸;螺栓部分,所述螺栓部分在所述套筒的内侧设于所述轴;以及螺母,所述螺母螺合于所述螺栓部分,使具有磨体的研磨工具以能与所述螺母一体移动的状态保持于所述工具支架,使所述螺母沿所述螺栓部分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移动,从而对所述磨体的从所述套筒突出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
根据本发明,通过沿螺栓部移动螺母来调整研磨工具的磨体的从套筒突出的磨体突出量。因此,进行磨体突出量的调整作业时相比于松开或紧固固定螺钉的情况,调整作业变得容易。此外,螺母的轴线方向的移动量因轴与螺母的相对旋转的角度而被准确地限定。因此,能高精度地调整研磨工具的磨体突出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研磨工具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第一纵剖图。
图4是图1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第二纵剖图。
图5是对图1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的调整动作的说明图。
图6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研磨工具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6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第一纵剖图。
图9是图6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第二纵剖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研磨工具单元的说明图。
图1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研磨工具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图11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第一纵剖图。
图14是图11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第二纵剖图。
图15是图11的研磨工具单元的凸轮部分的周边的局部立体图。
图16是对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的突出量调整构件的说明图。
图17是对图11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的调整动作的说明图。
图18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的研磨工具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图18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第一纵剖图。
图21是图18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第二纵剖图。
图22是图18的研磨工具单元的螺母与刷状磨石的连接动作的说明图。
图23是对图18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的调整动作的说明图。
图24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25是在从后方观察图24的研磨工具单元的情况下的立体分解图。
图26是在从前方观察图24的研磨工具单元的情况下的立体分解图。
图27是图24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纵剖图。
图28是图24的研磨工具单元的引导凸轮的周边的局部立体图。
图29是对图24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的调整动作的说明图。
图30是安装于工具支架的块构件的说明图。
图31是安装于工具支架的块构件的另一例的说明图。
图32是齿条设置夹具及齿条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研磨工具单元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单元的立体图。本例的研磨工具单元是安装于加工中心等机床来使用的。如图1所示,研磨工具单元1具有:工具支架2,所述工具支架2包括作为安装到机床的安装部的柄部2a;以及刷状磨石(研磨工具)4,所述刷状磨石4具有从工具支架2的与柄部2a相反的前端侧突出的线状磨体(磨体)3。以下,在磨体工具单元1的轴线L方向上,以从工具支架2突出有线状磨体3的一侧作为前方、以柄部2a一侧作为后方来对研磨工具单元1进行说明。
(工具支架)
工具支架2沿轴线L方向从柄部2a侧起同轴地具有柄头5和套筒6。柄头5包括:柄部2a;圆盘部7;以及连接圆盘部8,所述连接圆盘部8对圆盘部7与柄部2a之间进行连接。连接圆盘部8的外径尺寸比柄部2a的外径尺寸长且比圆盘部7的外径尺寸短。在圆盘部7设有两个沿半径方向延伸的贯通孔9。两个贯通孔9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在各贯通孔9拧入有施力螺钉10。在圆盘部7的前端的外周缘部分设有朝前方延伸且沿周向延伸的两个圆弧壁11。两个圆弧壁11被设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从两个圆弧壁11的间隙部12露出有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的一部分,所述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配置于圆弧壁11的内周侧。
套筒6包括: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筒部15;以及环状的凸缘16,所述凸缘16从筒部15的后端朝外周侧扩展。凸缘16形成为与筒部15同轴。在凸缘16的外周缘的后端部分嵌合有柄头5的圆弧壁11的前端部。筒部15的外周面包括:大径外周面部分15a,所述大径外周面部分15a具有恒定的外径尺寸且与凸缘16相邻;锥状外周面部分15b,所述锥状外周面部分15b与大径外周面部分15a的前端连续且朝前方外径尺寸变小;以及小径外周面部分15c,所述小径外周面部分15c与锥状外周面部分15b的前端连续且以恒定的外径尺寸延伸。在筒部15形成有两个槽状的导向孔17,所述导向孔17从大径外周面部分15a穿过锥状外周面部分15b而延伸至小径外周面部分15c。两个导向孔17分别沿轴线L方向延伸,且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在导向孔17内配置有连接螺钉18。
图2(a)是图1的研磨工具单元1的分解立体图,图2(b)是齿轮螺杆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研磨工具单元1的第一纵剖图,且是在不穿过导向孔17的位置处剖开的。图4是图1的研磨工具单元1的第二纵剖图,且是在穿过导向孔17的位置处剖开的。如图3所示,在柄头5设有沿轴线L方向贯通柄部2a、连接圆盘部8以及圆盘部7的头中心孔21。在头中心孔21的后端部分的内周面,即在头中心孔21的后端开口附近形成有螺纹部21a。在螺纹部21a中从后方拧入有环状螺钉22。在圆盘部7的前端面的中央处形成有朝后方凹陷的圆形凹部23。圆形凹部23的底面(后端面)位于连接圆盘部8。在圆形凹部23的底面的中央处形成有头中心孔21的前端开口。
设于圆盘部7的两个贯通孔9分别与圆形凹部23连通。即,各贯通孔9的内侧开口形成于圆形凹部23的环状壁面。圆盘部7的前端面设有与圆形凹部23同轴且包围圆形凹部23的头侧环状槽24。在头侧环状槽24中插入有第一O型环25。
套筒6的内径尺寸恒定。在凸缘16的后端面设有与套筒6的中心孔同轴且包围套筒6的中心孔的套筒侧环状槽26。在从轴线L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套筒侧环状槽26与头侧环状槽24形成在重叠的位置处。在套筒侧环状槽26中插入有第二O型环27。
如图2所示,在柄头5及套筒6的内周侧配置有与柄部2a及套筒6同轴配置的齿轮螺杆(轴)30。齿轮螺杆30具有沿轴线L方向贯通的螺杆中心孔30a。此外,如图2(b)所示,齿轮螺杆30从后方朝前方包括:小径部分31;齿轮螺杆按压用齿轮32;直径比小径部分31大的大径部分33;以及直径比大径部分33小的螺栓部分34。螺栓部分34具有比小径部分31大的直径且在其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34a。齿轮螺杆30形成为小径部分31和大径部分33中的大部分位于柄头5内,且螺栓部分34位于套筒6内。在螺栓部分34上螺合有螺母36。
齿轮螺杆30在大径部分33的外周面具有:一对平行面33a,所述一对平面33a夹着轴线L在两侧与轴线L平行地延伸;以及一对圆弧面33b,所述一对圆弧面33b使一对平行面33a间在周向上连续。如图2(a)及图4所示,在大径部分33处同轴地安装有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
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具有安装孔,在沿轴线L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安装孔具有与大径部分33嵌合的椭圆条形(日语:小判型)的平面形状。所谓椭圆条形是指具有平行的两边和连接两边之间的圆弧面的形状。如图4所示,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以在该安装孔中插入有大径部分33的状态安装于齿轮螺杆30。因此,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能与齿轮螺杆30一体地围绕轴线L旋转。此外,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与齿轮螺杆30能沿轴线L方向相对移动。在此,齿轮螺杆30的大径部分33和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构成齿轮螺杆操作机构(操作机构)35以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使齿轮螺杆30旋转。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是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来使齿轮螺杆30旋转的操作构件。
如图3所示,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的外周侧部分位于柄头5的圆盘部7与套筒6的凸缘16之间。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以在其后端面的外周侧部分与柄头5的圆盘部7之间夹设第一O型环25的方式与柄头5的圆盘部7抵接。此外,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以在其前端面的外周侧部分与套筒6的凸缘16之间夹设第二O型环27的方式与套筒6的凸缘16抵接。
齿轮螺杆30的齿轮螺杆按压用齿轮32插入于圆形凹部23。在此,如图3所示,设于圆盘部7的各贯通孔9内从内侧朝外周侧依次配置有金属制的球体41和螺旋弹簧42。此外,在各贯通孔9内的外周侧部分的内周面设有螺纹部,且从外周侧朝该螺纹部拧入有施力螺钉10。球体41通过因施力螺钉10的拧入而被压缩的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恢复力)按压于齿轮螺杆按压用齿轮32。藉此,齿轮螺杆30形成为不会无意中围绕轴线L旋转的状态。
齿轮螺杆30的小径部分31插入于柄部2a内。在固定于头中心孔21的环状螺钉22与齿轮螺杆30的小径部分31的后端面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45。
螺旋弹簧45将齿轮螺杆30支承于图3所示的轴线L方向的第一位置30A处。第一位置30A是圆形凹部23的底面与齿轮螺杆按压用齿轮32的后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的位置。在此,齿轮螺杆30能在第一位置30A与从第一位置30A朝轴线L方向的后方分离的第二位置30B之间移动。第二位置30B是齿轮螺杆按压用齿轮32的后端面与圆形凹部23的底面抵接的位置,且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若齿轮螺杆30从第一位置30A朝后方移动,则螺旋弹簧45被压缩而发挥对齿轮螺杆30朝轴线L方向的前方(朝第一位置30A的方向)施力的作用力。
齿轮螺杆30的前端、即螺栓部分34的前端位于比套筒6的前端开口6a靠后的位置处。在螺合于螺栓部分34的螺母36的前端侧部分处连接有刷状磨石4。
如图4所示,螺母36从后方朝前方具有大径筒部分51和直径比大径筒部分51小的小径筒部分52。大径筒部分51的外径尺寸对应套筒6的内径尺寸,螺母36以能在套筒6内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嵌入套筒6内。在大径筒部分51的内周面形成有与螺栓部分34螺合的阴螺纹51a。在螺母36的小径筒部分52形成有与轴线L正交且沿半径方向贯通的两个螺母侧螺纹孔53。两个螺母侧螺纹孔53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
(刷状磨石)
如图2所示,刷状磨石4具有线状磨体3和圆环状的磨体支架61,所述磨体支架61将上述线状磨体3的后端部分以捆绑状态保持。刷状磨石4是通过磨体支架61与螺母36同轴连接而保持于工具支架2的。如图3所示,刷状磨石4形成为在套筒6的内侧配置有磨体支架61,且线状磨体3的前端部分从套筒6的前端开口6a突出,刷状磨石4以能与螺母36一体地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保持于工具支架2。
磨体支架61具有与螺母36的大径筒部分51相同的外径尺寸。如图4所示,磨体支架61包括:环状的支架主体部62,所述支架主体部62具有能供齿轮螺杆30的螺栓部分34贯通的轴孔62a;以及螺母连接部(连接部)63,所述螺母连接部63是由从支架主体部62的外周缘部分朝后方延伸的圆环状壁构成的。螺母连接部63的轴线L方向的高度尺寸对应螺母36的小径筒部分52的高度尺寸,且螺母连接部63的内径尺寸对应小径筒部分52的外径尺寸。因此,螺母36的小径筒部分52与形成在螺母连接部63的内周侧的凹部嵌合。此外,在螺母连接部63设有与轴线L正交且沿半径方向贯通的两个支架侧贯通孔64。两个支架侧贯通孔64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
线状磨体3是使粘合性树脂浸渗到氧化铝长纤维等无机长纤维的集合线中并固化而成的。在此,在支架主体部62的前表面有多个线状磨体保持孔66分离地形成在轴孔62a的周围。多个线状磨体保持孔66在包围轴孔62a的圆形上以等角度间隔的方式排列。线状磨体3形成为以多根为一组地进行捆绑,且捆绑后的后端侧插入线状磨体保持孔66中,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磨体支架61。
当将刷状磨石4保持于工具支架2时,首先,将螺母36螺合于齿轮螺杆30的螺栓部分34并配置于套筒6内。接下来,使刷状磨石4从磨体支架61侧插入套筒6内,并在形成于螺母连接部63的内周侧的凹部处嵌合螺母36的小径筒部分52。之后,将连接螺钉18从套筒6的外周侧贯通各导向孔17,进而贯通支架侧贯通孔64,然后拧入螺母侧螺纹孔53。藉此,在套筒6内连接磨体支架61与螺母36。
这里,在贯通导向孔17及支架侧贯通孔64后将连接螺钉18拧入螺母侧螺纹孔53的状态下,连接螺钉18的帽部18a(连接螺钉18的外周侧的端部分)位于导向孔17内。因此,在螺母36欲围绕轴线L旋转的情况下,各连接螺钉18的帽部18a会从周向抵接于导向孔17的内周壁而阻止螺母36的旋转。即,连接螺母36和磨体支架61的两个连接螺钉18和导向孔17构成螺母旋转限制机构71,以限制螺母36围绕轴线L旋转。螺母旋转限制机构71允许螺母36沿轴线L方向移动。
(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
图5是对从工具支架2突出的刷状磨石4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的调整动作的说明图。研磨工具单元1的柄部2a经由工具支架(未图示)等而与加工中心的头连接。对工件的飞边去除加工或表面处理等研磨加工是通过驱动与头连接的研磨工具单元1围绕轴线L旋转来进行的。与头连接的研磨工具单元1的位置是由驱动控制加工中心的控制程序控制的。
在此,在线状磨体3的磨损量达到预先设定的磨损量的情况下,利用控制程序对加工中心进行驱动,从而使研磨工具单元1朝配置有齿条80的磨体突出量调整位置处移动。齿条80具有能与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啮合的齿部80a。
接着,使齿条80的齿部80a的延设方向R与研磨工具单元1的轴线L正交,且使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的齿部与齿条80的齿部80a啮合。然后,使研磨工具单元1朝齿部80a的延设方向R移动。藉此,使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旋转规定的旋转量。另外,也可以使齿条80朝延设方向R移动而使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旋转规定的旋转量,以代替使研磨工具单元1朝延设方向R移动。此外,也可以通过使研磨工具单元1及齿条80这两者都移动,来使研磨工具单元1与齿条80在延设方向R上相对移动,从而使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旋转规定的旋转量。
若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旋转,则齿轮螺杆30与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一体地旋转。在此,螺母36因螺母旋转限制机构71而被限制了围绕轴线L旋转。因此,螺母36随着齿轮螺杆30的旋转沿轴线L方向移动,从而使刷状磨石4沿轴线L方向移动。因此,能使线状磨体3从套筒6的前端开口6a突出与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的旋转量对应的移动量。
另外,通过将研磨工具单元1与齿条80的相对移动方向设为相反方向,能使线状磨体3朝套筒6的前端开口6a的内侧返回与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的旋转量对应的移动量。
(作用効果)
根据本例,能通过使从柄头2a与套筒6之间朝外部露出的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旋转而实施研磨工具单元1的线状磨体3的磨体突出量。因此,容易进行磨体突出量的调整作业。此外,刷状磨石4所连接的是螺母36,且螺母36的沿轴线L方向的移动量由齿轮螺杆30的旋转角度准确地限定。因此,能高精度地调整磨体突出量。
此外,在本例中,齿轮螺杆30能在第一位置30A与第二位置30B之间移动,且通过螺旋弹簧45而支承于第一位置30A。因此,当在加工动作中从加工对象的工件侧朝套筒6内按压刷状磨石4的力起作用时,能使刷状磨石4沿轴线L方向后退以抑制刷状磨石4的破损或抑制磨体的磨损。即,在加工动作中对刷状磨石4朝工具支架2侧按压的力起作用的情况下,该力经由螺母36传递至齿轮螺杆30。因此,齿轮螺杆30抵抗螺旋弹簧45的作用力而沿轴线L方向朝后方移动,从而释放来自工件侧的力。
此外,在本例中,磨体支架61具有以连接于36的状态供齿轮螺杆30贯通的轴孔62a。因此,即便不严格地设置磨体支架61的外径尺寸与套筒6的内径尺寸之间的尺寸容差,磨体支架61也不会在套筒6内倾斜。因此,磨体突出量不会发生偏差。此外,在磨体支架61的轴孔62a中插入有齿轮螺杆30,因此即便不严格地设置磨体支架61的外径尺寸与套筒6的内径尺寸之间的尺寸容差,也能容易地使磨体支架61的中心轴线与套筒6的中心轴线一致。因此,当旋转研磨工具单元1进行加工时,能抑制刷状磨石4发生振动。
此外,在本例中,磨体支架61配置于套筒6内,且被磨体支架61保持的多根线状磨体3围绕轴线L将贯通轴孔62a并延伸的齿轮螺杆30包围。因此,当使研磨工具单元1旋转来进行加工时,若线状磨体3欲朝外周侧退让,则会抵靠在套筒6的周壁的内表面上而使该退让被抑制,若线状磨体3欲朝内周侧退让,则会抵靠在齿轮螺杆30的外周面上而使该退让被抑制。藉此,位于外周侧的线状磨体3与位于内周侧的线状磨体3之间的退让容易度的差会消失。其结果是,位于外周侧的线状磨体3与位于内周侧的线状磨体3之间不会出现刚性的差,因此,能回避位于内周侧的线状磨体3相比于位于外周侧的线状磨体3的磨损减少的现象,从而能使线状磨体3的磨损变得均衡。
此外,在本例中,能够利用对螺母36与磨体支架61进行连接的连接螺钉18来限制螺母36的旋转。因此,能抑制零件数量。此外,在本例中,连接螺钉18的端部分位于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导向孔17内,因此,形成为允许螺钉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且不会因螺钉与套筒6之间的干涉而妨碍螺母36沿轴线L方向移动。
此外,在本例中,柄头5的头中心孔21及齿轮螺杆30的螺杆中心孔30a呈同轴配置且相互连通。因此,能通过经由这些孔供给切削油或空气来对加工部分进行冷却、润滑、清洗等。
(实施例2)
图6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单元100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本例的研磨工具单元100具有:工具支架102,所述工具支架102包括:作为安装到机床的安装部的柄部102a;以及刷状磨石(研磨工具)104,所述刷状磨石104具有从工具支架102的与柄部102a相反的前端侧突出的线状磨体103。
(工具支架)
工具支架102沿轴线L方向从柄部102a侧起同轴地具有柄头105和套筒106。柄头105包括:柄部102a;圆盘部107;以及圆形的第一连接圆盘部108和第二连接圆盘部109,所述第一连接圆盘部108和第二连接圆盘部109对圆盘部107与柄部102a之间进行连接。第一连接圆盘部108设于第二连接圆盘部109与柄部102a之间。第一连接圆盘部108的外径尺寸比柄部102a的外径尺寸长且比第二连接圆盘部109的外径尺寸短。此外,第一连接圆盘部108的轴线L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比第二连接圆盘部109的长度尺寸短。第二连接圆盘部109的外径尺寸比圆盘部107的外径尺寸短。
在圆盘部107设有从外周侧切去而形成的两个缺口部110。两个缺口部110呈180°旋转对称地设于轴线L周围。从各缺口部110朝外侧露出有第二齿轮113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齿轮113收纳于柄头105的内部。
套筒106包括: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筒部115;以及环状的凸缘116,所述凸缘16从筒部115的后端朝外周侧扩展。凸缘116形成为与筒部115同轴。在凸缘116的后端面抵接有柄头105的圆盘部107的前端面。凸缘116的外径尺寸与圆盘部107的外径尺寸相同。筒部115的外周面包括:后侧锥面外周面部分115a,所述后侧锥面外周面部分115a与凸缘116的前侧连续且朝前方外径尺寸变小;恒定直径外周面部分115b,所述恒定直径外周面部分115b与后侧锥面外周面部分115a的前端连续且以恒定的外径尺寸朝前方延伸;以及前侧锥面外周面部分115c,所述前侧锥面外周面部分115c与恒定直径外周面部分115b的前端连续且朝前方外径尺寸变小。在筒部115中,在恒定直径外周面部分115b形成有两个槽状的导向孔17。两个导向孔117分别沿轴线L方向延伸,且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在导向孔117内配置有连接螺钉118。
图7(a)是图6的研磨工具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图7(b)是从轴线L方向的后方观察的情况下的柄头105的立体图。图8是图6的研磨工具单元100的第一纵剖图,且是在不穿过导向孔117的位置处剖开的。图9是图6的研磨工具单元100的第二纵剖图,且是在穿过导向孔117的位置处剖开的。如图8所示,在柄头105上设有沿轴线L方向贯通柄部102a、第一连接圆盘部108、第二连接圆盘部109以及圆盘部107的头中心孔121。如图7(b)所示,在圆盘部107的前端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与圆盘部107同轴且朝后方凹陷的第一圆形凹部122。如图8所示,在第一圆形凹部122的中心部分形成有与圆盘部107同轴的大径凹部123和内径尺寸比大径凹部123小的小径凹部124。大径凹部123的底面位于第一连接圆盘部108与第二连接圆盘部109之间,且小径凹部124的底面位于第一连接圆盘部108。在小径凹部124的底面的中央处形成有头中心孔121的前端开口。
此外,如图7(b)所示,在圆盘部1 07的前端面上,夹着第一圆形凹部122在两侧形成有一对第二圆形凹部125。一对第二圆形凹部125呈180°旋转对称地设在轴线L周围。一对第二圆形凹部125在各自的中心部分具有朝前方突出的支轴126。此外,圆盘部107具有从前端部分的外周侧切去且与一堆第二圆形凹部125连通的缺口部110。两个缺口部110呈180°旋转对称地设在轴线L周围。在一对第二圆形凹部125之间,夹着第一圆形凹部122在两侧设有一对槽部127。一对第二圆形凹部125与一对槽部127设于围绕轴线L分离90°的位置处。一对槽部127的内周端与第一圆形凹部122连通。
如图7及图9所示,在第一圆形凹部122中收纳有第一齿轮112。在一对第二圆形凹部125中分别收纳有直径比第一齿轮112小的第二齿轮113。各第二齿轮113能旋转地支承于各支轴126。各第二齿轮113与第一齿轮112啮合。从圆盘部107的两个缺口部110分别朝外部露出有第二齿轮113的一部分。
如图8所示,在设于第一圆形凹部122两侧的一对槽部127中,从内周侧朝外周侧依次配置有金属制的球体128和螺旋弹簧129。球体128被螺旋弹簧129的作用力按压于第一齿轮112。
如图8所示,套筒106在凸缘116的后端面具有与套筒106的中心孔106b呈同轴且朝前方凹陷的套筒侧圆形凹部131。套筒侧圆形凹部131的内径尺寸比中心孔106b的内径尺寸长。因此,如图7所示,套筒侧圆形凹部131的底面形成为面朝后方的环状面131a。如图8所示,在套筒侧圆形凹部131中插入有环状板132,其中,所述环状板132具有轴孔132a。如图9所示,环状板132由两个有帽螺钉133固定于柄头105。两个有帽螺钉133从前方朝后方贯通环状板132,拧入同轴地设于第二圆形凹部125的支轴126的螺纹孔中。第一齿轮112及一对第二齿轮113位于柄头105与环状板132之间。
在此,如图8所示,套筒106具有内径尺寸恒定的恒定直径内周面部分106c,其中,所述恒定直径内周面部分106c位于形成有后侧锥面外周面部分115a和后侧锥面外周面部分115a的部位处。此外,在形成有前侧锥面外周面部分115c的部位处,套筒106具有内径尺寸比恒定直径内径周面部分106c短的小径内周面部分106c。
如图8及图9所示,在柄头105及套筒106的内周侧配置有与柄头105及套筒106同轴配置的齿轮螺杆(轴)135。齿轮螺杆135从后方朝前方依次具有大径部分136和直径比大径部分136小的螺栓部分137。螺栓部分137在外周面具有阳螺纹137a。齿轮螺杆135形成为大径部分136的大部分位于柄头105内,且螺栓部分137位于套筒106内。齿轮螺杆135具有沿轴线L方向贯通的螺杆中心孔138。在螺栓部分137上螺合有螺母142。
如图7所示,齿轮螺杆135在大径部分136的外周面具有:一对平行面136a,所述一对平面136a夹着轴线L在两侧与轴线L平行地延伸;以及一对圆弧面136b,所述一对圆弧面136b使一对平行面136a之间在周向上连续。在大径部分136处同轴地安装有第一齿轮112。
第一齿轮112具有安装孔,在从轴线L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安装孔具有与大径部分136嵌合的椭圆条形的平面形状,所述第一齿轮112以在所述安装孔中插入有大径部分136的状态安装于齿轮螺杆135。因此,第一齿轮112能与齿轮螺杆135一体旋转。此外,第一齿轮112与齿轮螺杆135能沿轴线L方向相对移动。这里,如图9所示,安装于大径部分136的第一齿轮112以及与第一齿轮112啮合的各第二齿轮113构成齿轮螺杆操作机构(操作机构)141,以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使齿轮螺杆135旋转。各第二齿轮113是用于使齿轮螺杆135旋转的操作构件。此外,如图8所示,收纳于柄头105的前端面的槽部127的球体128通过螺旋弹簧129的作用力按压于第一齿轮112。藉此,齿轮螺杆135形成为不会无意中围绕轴线L旋转的状态。
此外,齿轮螺杆135具有在大径部分136的后端面朝前方凹陷的凹部139。在凹部139内配置有螺旋弹簧140。螺旋弹簧140的前端部分与凹部139的底面(前端面)抵接,且后端部分与柄头105的小径凹部124的底面(后端面)抵接。
螺旋弹簧140将齿轮螺杆135支承于图8所示的轴线L方向的第一位置135A处。第一位置135A是柄头105的大径凹部123的底面与齿轮螺杆135的后端面(大径部分136)之间形成有间隙的位置。在此,齿轮螺杆135能在第一位置135A与从第一位置135A朝轴线L方向的后方分离的第二位置135B之间移动。第二位置135B是大径部分136的后端面与大径凹部123的底面抵接的位置。若齿轮螺杆135从第一位置135A朝后方移动,则螺旋弹簧140被压缩而发挥对齿轮螺杆135朝轴线L方向的前方(朝第一位置135A的方向)施力的作用力。
齿轮螺杆135的前端、即螺栓部分137的前端位于比套筒106的前端开口106a靠后的位置处。在螺合于螺栓部分137的螺母142的前端侧部分处连接有刷状磨石104。
如图9所示,螺母142从轴线L方向的后方朝前方依次具有环状的螺母主体部143和支架连接部(连接部)144。支架连接部144是由从螺母主体部143的前端的外周缘部分朝前方突出的环状壁构成的。螺母主体部143及支架连接部144的外径尺寸对应套筒106的恒定直径内周面部分106c的内径尺寸,螺母142以能在套筒106内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嵌入套筒106内。在螺母主体部143的内周面形成有与螺栓部分137螺合的阴螺纹143a。在支架连接部144设有与轴线L正交且沿半径方向贯通的两个螺母侧贯通孔145。两个螺母侧贯通孔145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
(刷状磨石)
刷状磨石104具有线状磨体103和圆环状的磨体支架150,所述磨体支架150将所述线状磨体103的后端部分以捆绑状态保持。刷状磨石104是通过磨体支架150呈同轴地与螺母142连接而保持于工具支架102的。如图8所示,刷状磨石104形成为在套筒106的内侧配置有磨体支架150,且线状磨体103的前端部分从套筒106的前端开口106a突出,刷状磨石104以能与螺母142一体地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保持于工具支架102。
如图9所示,磨体支架150呈圆环状且具有轴孔150a。此外,磨体支架150具有能与螺母142的支架连接部144嵌合的外径尺寸。磨体支架150的外径尺寸比套筒106的小径内周面部分106d的内径尺寸短。在磨体支架150上设有与轴线L正交且沿半径方向贯通的两个支架侧螺纹孔151。两个支架侧螺纹孔151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
线状磨体103是使粘合性树脂浸渗至氧化铝长纤维等无机长纤维的集合线中并固化而成的。在此,在磨体支架150的前表面,在轴孔150a的周围形成有圆环状的线状磨体保持孔152。线状磨体103以圆环状排列后捆绑,且这些线状磨体103的后端侧插入线状磨体保持孔152中,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磨体支架150。
当将刷状磨石104保持于工具支架102时,首先,将螺母142螺合于齿轮螺杆135的螺栓部分137并配置于套筒106内。接着,将刷状磨石104从磨体支架150侧插入套筒106内,并将磨体支架150插入支架连接部144。之后,经由套筒106的各导向孔117及螺母侧贯通孔145朝支架侧螺纹孔151中拧入连接螺钉118,在套筒106内连接磨体支架150与螺母142。
这里,在经由各导向孔117及螺母侧贯通孔145将连接螺钉118拧入支架侧螺纹孔151的状态下,各连接螺钉118的帽部118a(连接螺钉118的外周侧的端部分)位于导向孔117内。因此,在螺母142欲围绕轴线L旋转的情况下,各连接螺钉118的帽部18a会从周向抵接于导向孔117的内周壁而阻止螺母142的旋转。即,连接螺母142和磨体支架150的两个连接螺钉118和导向孔117构成螺母旋转限制机构155,以限制螺母142围绕轴线L旋转。螺母旋转限制机构155允许螺母142沿轴线L方向移动。
(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
研磨工具单元100的柄部102a是经由工具支架(未图示)等而与加工中心的头连接的。在线状磨体103的磨损量达到预先设定的磨损量的情况下,利用控制程序对加工中心进行驱动,从而使研磨工具单元100朝配置有齿条80的磨体突出量调整位置处移动。然后,与图5所示的情况同样地,使第二齿轮113的齿部啮合于齿条80的齿部80a,并在齿部80a的延设方向R上使研磨工具单元100与齿条80相对移动。藉此,使第二齿轮113旋转规定的旋转量。
若第二齿轮113旋转,则第一齿轮112旋转而带动齿轮螺杆135旋转。在此,螺母142因螺母旋转限制机构155而被限制了围绕轴线L旋转。因此,螺母142随着齿轮螺杆135的旋转而沿轴线L方向移动,从而使刷状磨石104沿轴线L方向移动。因此,能使线状磨体103从套筒106的前端开口106a突出与第一齿轮112的旋转量对应的移动量。另外,通过将研磨工具单元100与齿条80的相对移动方向设为相反方向,能使线状磨体103朝套筒106的前端开口106a的内侧返回与第一齿轮112的旋转量对应的移动量。
在本例中,也能获得与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单元1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例中,与齿轮螺杆135同轴配置的第一齿轮112与第二齿轮113啮合,因此,第一齿轮112能抑制欲与齿轮螺杆135一体旋转的惯性。在此,若使作用于第一齿轮112的惯性变小,则当研磨工具单元100的旋转开始时以及停止时,能防止以下情况:作用于第一齿轮112的惯性使第一齿轮112及齿轮螺杆135旋转,从而导致螺母142移动、磨体突出量变化。
此外,在本例中,只需在刷状磨石104的磨体支架150处形成支架侧螺纹孔151,就能与螺母142连接。藉此,能使刷状磨石104变简单,因此,能抑制作为消耗品的刷状磨石104的制造成本。
(实施例2的变形例)
在上述例中,为了抑制齿轮螺杆135的无意中转动而装设有对第一齿轮112的旋转进行抑制的机构。即,在圆盘部107中夹着第一圆形凹部122的两侧设置一对槽部127,在各槽部127配置球体128及螺旋弹簧129,通过螺旋弹簧129的作用力将球体128按压到第一齿轮112来抑制第一齿轮112的旋转。除了上述机构,也可以通过装设对啮合于第一齿轮112的第二齿轮113的旋转进行抑制的机构来抑制齿轮螺杆135在无意中旋转。图10是装设了对第二齿轮113的旋转进行抑制的机构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研磨工具单元的说明图。在图10中,表示将第一齿轮112以及第二齿轮113所在的部分从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剖开的情况下的截面。另外,除了对第二齿轮113的旋转进行抑制的机构外,本例的研磨工具单元100A与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单元100具有相同的结构。
如图10所示,在本例的研磨工具单元100A中,在配置有第二齿轮113的第二圆形凹部125的两侧设有一对槽部127A。在各槽部127A配置有球体128以及螺旋弹簧129。螺旋弹簧129在槽部127A内处于压缩状态,球体128通过螺旋弹簧129的作用力按压于第二齿轮113。藉此,第二齿轮113的旋转被抑制,因此,第一齿轮112的旋转被抑制,可防止齿轮螺杆135围绕轴线L在无意中旋转。
另外,在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单元100及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研磨工具单元100A中,虽然作为第二齿轮113设置有两个齿轮,但第二齿轮113也可以是一个。
(实施例3)
图1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研磨工具单元200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本例的研磨工具单元200具有:工具支架202,所述工具支架202包括作为安装到机床的安装部的柄部202a;以及刷状磨石(研磨工具)204,所述刷状磨石204具有从工具支架202的与柄部202a相反的前端侧突出的线状磨体203。
(工具支架)
工具支架202沿轴线L方向从柄部202a侧起同轴地具有柄头205和套筒206。柄头205包括:柄部202a;圆盘部207;以及第一连接圆盘部208和第二连接圆盘部209,所述第一连接圆盘部208和第二连接圆盘部209对圆盘部207与柄部202a之间进行连接。第一连接圆盘部208设于第二连接圆盘部209与柄部202a之间。第一连接圆盘部208的外径尺寸比柄部202a的外径尺寸长且比第二连接圆盘部209的外径尺寸短。此外,第一连接圆盘部208的轴线L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比第二连接圆盘部209的长度尺寸长。第二连接圆盘部209的外径尺寸比圆盘部207的外径尺寸短。
在圆盘部207设有两个沿半径方向延伸的螺纹孔210。两个螺纹孔210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在各螺纹孔210中拧入了具有螺纹部的凸轮销211。
套筒206包括: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筒部215;以及环状的凸缘216,所述凸缘216从筒部215的后端朝外周侧扩展。凸缘216形成为与筒部215同轴。在凸缘216的后端面抵接有柄头205的圆盘部207的前端面。凸缘216的外径尺寸比圆盘部207的外径尺寸稍短。在凸缘216上设有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四个套筒侧螺纹孔217。四个套筒侧螺纹孔217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90°旋转对称。在各套筒侧螺纹孔217中拧入有柄头固定螺钉218。
筒部215的外周面包括:后侧锥面外周面部分215a,所述后侧锥面外周面部分215a与凸缘216的前端连续且朝前方外径尺寸变小;恒定直径外周面部分215b,所述恒定直径外周面部分215b与后侧锥面外周面部分215a的前端连续且以恒定的外径尺寸朝前方延伸;以及前侧锥面外周面部分215c,所述前侧锥面外周面部分215c与恒定直径外周面部分215b的前端连续且朝前方外径尺寸变小。在筒部215中,从后侧锥面外周面部分215a到恒定直径外周面部分215b的范围内形成有两个槽状的导向孔219。两个导向孔219分别沿轴线L方向延伸,且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在导向孔219内配置有连接螺钉220。
图12是图11的研磨工具单元200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图11的研磨工具单元200的第一纵剖图,且是在不穿过导向孔219的位置处剖开的。图14是图11的研磨工具单元200的第二纵剖图,且是在穿过导向孔219的位置处剖开的。如图13所示,在柄头205上设有沿轴线L方向贯通柄部202a、第一连接圆盘部208、第二连接圆盘部209以及圆盘部207的头中心孔221。在头中心孔221的后端部分的内周面,即在头中心孔221的后端开口附近形成有螺纹部221a。在螺纹部221a中从后方拧入有环状螺钉222。在圆盘部207的前端面形成有在中心部分与圆盘部207同轴且朝后方凹陷的圆形凹部223。在圆形凹部223的底面的中央处形成有头中心孔221的前端开口。圆形凹部223的底面位于第一连接圆盘部208。
此外,从圆盘部207的前端面朝前方突出有圆环状壁224。圆环状壁224在圆形凹部223的开口缘中以包围该圆形凹部223的状态与圆盘部207同轴地形成。圆环状壁224的内径尺寸与圆形凹部223的内径尺寸相同,且圆形凹部223的环状内周面与圆环状壁224的环状内周面连续。圆环状壁224的外径尺寸比圆盘部207的外径尺寸短。
在圆环状壁224的环状前端面设有环状槽225。在环状槽225中插入有O型环226。此外,在圆环状壁224上设有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四个头侧螺纹孔227。四个头侧螺纹孔227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90°旋转对称。
套筒206在凸缘216的后端面与套筒206的中心孔206b同轴地具有朝前方凹陷的套筒侧圆形凹部231。套筒侧圆形凹部231的内径尺寸比中心孔206b的内径尺寸长。因此,套筒侧圆形凹部231的底面形成为面朝后方的环状面231a。在套筒侧圆形凹部231中从后方插入了具有轴孔232a的环状板232。
在套筒侧圆形凹部231中插入有柄头205的圆环状壁24。在此,套筒侧圆形凹部231的内径尺寸与圆环状壁224的外径尺寸对应,且圆环状壁224与套筒侧圆形凹部231嵌合。此外,在圆环状壁224的四个头侧螺纹孔227中经由套筒206的各套筒侧螺纹孔217拧入有柄头固定螺钉218。藉此,柄头205与套筒206连接在一起。
在柄头205与套筒206连接着的状态下,环状板232的后表面经由O型环226与柄头205的圆环状壁224的环状前端面抵接。藉此,由柄头205的圆环状壁224、圆形凹部223以及环状板232分隔出凸轮室234。如图14所示,在凸轮室234中突出有凸轮销211的前端部,所述凸轮销211被拧入柄头205的圆盘部207的螺纹孔210中。
如图14所示,套筒206具有内径尺寸恒定的恒定直径内周面部分206c,其中,所述恒定直径内周面部分206c位于形成有后侧锥面外周面部分215a和恒定直径外周面部分215b的部位处。此外,在形成有前侧锥面外周面部分215c的部位处,套筒206具有内径尺寸比恒定直径内周面部分206c短的小径内周面部分206d。
如图12所示,在柄头205及套筒206的内周侧配置有与柄头205及套筒206同轴的凸轮螺杆(轴)235。如图13所示,凸轮螺杆235具有沿轴线L方向贯通的螺杆中心孔235a。此外,凸轮螺杆235从后方朝前方具有凸轮部分238和直径比凸轮部分238小的螺栓部分239。
凸轮部分238在其外周面具有供凸轮销211的前端部滑动的凸轮241,其中,所述凸轮销211被拧入柄头205的圆盘部207的螺纹孔210中。螺栓部分239在外周面具有阳螺纹239a。如图14所示,凸轮螺杆235形成为凸轮部分238配置于凸轮室234且螺栓部分239位于套筒206内。在螺栓部分239上螺合有螺母242。
如图14所示,凸轮螺杆235在凸轮部分238的后端面具有朝前方凹陷的凹部237。在凹部237内配置有螺旋弹簧240。螺旋弹簧240的前端部分抵接于凹部237的底面(后端面),且后端部分抵接于环状螺钉222的前端面,其中,环状螺钉222被拧入柄部202a的中心孔中。
螺旋弹簧240对凸轮螺杆235朝图13所示的轴线L方向的第一位置235A施力。第一位置235A是凸轮部分238抵接于环状板232的位置,并且也是柄头205的圆形凹部223的底面(后端面)与凸轮螺杆235的后端面(凸轮部分238的后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的位置。在此,凸轮螺杆235能在第一位置235A与从第一位置235A朝轴线L方向的后方分离的第二位置235B之间移动。第二位置235B是凸轮部分238的后端面与圆形凹部223的底面抵接的位置。若凸轮螺杆235从第一位置235A朝后方移动,则螺旋弹簧240被压缩而发挥对凸轮螺杆235朝轴线L方向的前方(朝第一位置235A的方向)施力的作用力。
接下来,参照图15对形成于凸轮部分238的外周面的凸轮241进行详细说明。图15是凸轮螺杆235的凸轮部分238的周边的局部放大图。在凸轮部分238的外周面具有:多个后侧突部245,所述后侧突部245从该凸轮部分238的后侧部分朝外周侧突出;以及多个前侧突部246,所述前侧突部246从该凸轮部分238的前侧部分朝外周侧突出。后侧突部245与前侧突部246是在轴线L方向上分离设置的。轴线L方向的后侧突部245与前侧突部246之间的距离是能将凸轮销211的前端部插入的距离。多个后侧突部245是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地设置的。相邻的后侧突部245与后侧突部245之间的距离是能将凸轮销211的前端部插入的距离。多个前侧突部246也是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地设置的。相邻的前侧突部246与前侧突部246之间的距离是能将凸轮销211的前端部插入的距离。
在各后侧突部245中,面朝周向及前方的侧面形成为与凸轮销211滑动接触的凸轮面247。后侧凸轮面247具有:后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7a,所述后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7a沿轴线L方向延伸;后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7b,所述后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7b从后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7a的前端向前方朝着周向的一侧倾斜;以及后侧第二凸轮面部分247c,所述后侧第二凸轮面部分247c从后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7b的与后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7a相反一侧的端部沿轴线L方向朝后方延伸。后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7b面朝外周侧向后方倾斜。在周向上相邻的后侧突部245与后侧突部245之间,形成有朝前方开口的后侧圆弧面247d。
另一方面,在各前侧突部246中,从外周面朝外周侧突出的侧面形成为与凸轮销211滑动接触的前侧凸轮面248。前侧凸轮面248具有:前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8a,所述前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8a沿轴线L方向延伸;前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8b,所述前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8b从前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8a的前端向前方朝着周向的一侧倾斜;以及前侧第二凸轮面部分248c,所述前侧第二凸轮面部分248c从前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8b的与前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8a相反一侧的端部沿轴线L方向朝前方延伸。前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8b面朝外周侧向前方倾斜。在周向上相邻的前侧突部246与前侧突部246之间,形成有朝前方开口的前侧圆弧面248d。
这里,后侧突部245与前侧突部246的形成位置是在周向上错开的。藉此,后侧凸轮面247的后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7b形成为与两个前侧突部246之间的前侧圆弧面248d相对。此外,前侧凸轮面248的前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8b形成为与两个后侧突部245之间的后侧圆弧面247d相对。
在凸轮部分238配置于凸轮室234内的状态下,由凸轮部分238及凸轮销211构成运动变换机构250,所述运动变换机构250将凸轮螺杆235的在轴线L方向上的往复直线运动变换为凸轮螺杆235围绕轴线L朝一个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旋转运动。另外,凸轮螺杆235被螺旋弹簧240始终朝第一位置235A施力。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凸轮销211抵接于后侧突部245之间的后侧圆弧面247d。
如图14所示,凸轮螺杆235的前端、即螺栓部分239的前端位于比套筒206的前端开口206a靠后的位置处。在螺合于螺栓部分239的螺母242的前端侧部分处连接有刷状磨石204。
螺母242从轴线L方向的后方朝前方具有环状的螺母主体部251和支架连接部(连接部)252。支架连接部252是由从螺母主体部251的前端的外周缘部分朝前方突出的环状壁构成的。螺母主体部251及支架连接部252的外径尺寸对应套筒206的恒定直径内周面部分206c的内径尺寸,螺母242以能在套筒206内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嵌入套筒206内。在螺母主体部251的内周面形成有与螺栓部分239螺合的阴螺纹251a。在支架连接部252形成有与轴线L正交且沿半径方向贯通的两个螺母侧贯通孔253。两个螺母侧贯通孔253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
(刷状磨石)
刷状磨石204具有线状磨体203和圆环状的磨体支架255,所述磨体支架255将所述线状磨体203的后端部分以捆绑状态保持。刷状磨石204是通过磨体支架255呈同轴地与螺母242连接而保持于工具支架202的。如图13所示,刷状磨石204形成为在套筒206的内侧配置有磨体支架255,且线状磨体203的前端部分从套筒206的前端开口206a突出,刷状磨石204以能与螺母242一体地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保持于工具支架202。
如图14所示,磨体支架255呈圆环状且具有轴孔255a。此外,磨体支架255具有能与螺母242的支架连接部252嵌合的外径尺寸。磨体支架255的外径尺寸比套筒206的小径内周面部分206d的内径尺寸短。在磨体支架255上设有与轴线L正交且沿半径方向贯通的两个支架侧螺纹孔256。两个支架侧螺纹孔256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
线状磨体203是使粘合性树脂浸渗至氧化铝长纤维等无机长纤维的集合线中并固化而成的。在此,在支架主体部255的前表面有多个线状磨体保持孔257分离地形成在轴孔255a的周围。多个线状磨体保持孔257排列成包围轴孔255a的圆形。线状磨体203形成为以多根为一组地进行捆绑,且捆绑后的后端侧插入线状磨体保持孔中,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磨体支架255。
当将刷状磨石204保持于工具支架202时,首先,将螺母242螺合于凸轮螺杆235的螺栓部分239并配置于套筒206内。接着,将刷状磨石204从磨体支架255侧插入套筒206内,并将磨体支架255嵌入支架连接部252的环状壁内。之后,经由套筒206的各导向孔219及螺母侧贯通孔253朝支架侧螺纹孔256中拧入连接螺钉220,在套筒206内连接磨体支架255与螺母242。
这里,在经由导向孔219及螺母侧贯通孔253将连接螺钉220拧入支架侧螺纹孔256的状态下,各连接螺钉220的帽部220a(连接螺钉220的外周侧的端部分)位于导向孔219内。因此,在螺母242欲围绕轴线L旋转的情况下,各连接螺钉220的帽部220a会从周向抵接于导向孔219的内周壁而阻止螺母242的旋转。即,连接螺母242和磨体支架255的两个连接螺钉220和导向孔219构成螺母旋转限制机构259以限制螺母242围绕轴线L旋转。螺母旋转限制机构259允许螺母242沿轴线L方向移动。
(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
图16(a)是对图11的研磨工具单元200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的突出量调整构件的立体图,图16(b)表示突出量调整构件的凸起插入研磨工具单元200的套筒206内的状态,图16(c)表示从图16(b)所示的状态研磨工具单元200进一步朝接近突出量调整构件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图17是图11的研磨工具单元200的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的说明图。在图17中,取出凸轮螺杆235、凸轮销211、螺母242、刷状磨石204、连接螺钉220来进行表示。
研磨工具单元200的柄部202a是经由工具支架(未图示)等而与加工中心的头连接的。在线状磨体203的磨损量达到预先设定的磨损量的情况下,利用控制程序对加工中心进行驱动,从而使研磨工具单元200朝配置有突出量调整构件81的磨体突出量调整位置处移动。
在此,如图16(a)所示,突出量调整构件81具有圆盘部81a和圆柱形状的凸起81b,其中,所述凸起81b从圆盘部81a的中央突出。凸起81b的直径与凸轮螺杆235的直径大致相同,且凸起81b能插入套筒206内。凸起81b的前端面形成为与凸起81b的轴线正交的平坦面。
配置于磨体突出量调整位置的研磨工具单元200被加工中心配置为与突出量调整构件81的凸起81b同轴。接下来,研磨工具单元200被加工中心朝接近突出量调整构件81的方向移动。藉此,如图16(b)所示,形成为凸起81b从轴线L方向的前方插入套筒206内且在凸轮螺杆235的前端抵接有凸起81b的前端面的状态。在凸轮螺杆235的前端面抵接有凸起81b的前端面的时刻,凸轮螺杆235被螺旋弹簧240的作用力朝第一位置235A施力。因此,如图17(a)所示,凸轮销211位于后侧圆弧面247d。
之后,研磨工具单元200被加工中心进一步朝前方压入规定的距离。所谓规定的距离,是指第一位置235A与第二位置235B的分离距离,且是凸轮部分238的后侧圆弧面247d与前侧圆弧面248d的分离距离。在此,在使线状磨体203的前端抵接于凸起81b状态下,若将研磨工具单元200朝前方压入规定的距离,则凸轮螺杆235相对于柄头205及套筒206相对移动。即,如图17(b)所示,凸轮螺杆235抵抗螺旋弹簧240的作用力沿轴线L方向从第一位置235A朝第二位置235B移动。藉此,凸轮销211相对于凸轮螺杆235的凸轮部分238朝前方相对移动。然后,凸轮销211从后侧圆弧面247d朝前侧突部246侧移动,从而与前侧突部246的前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8b滑动接触。
之后,若如图16(c)所示将凸轮螺杆235配置于第二位置235B,则凸轮销211如图17(c)所示从前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8b经由前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8a到达前侧圆弧面248d。在此,凸轮销211通过头侧螺纹孔227固定于柄头205,且凸轮螺杆235能围绕轴线L旋转。因此,当凸轮销211与前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8b滑动接触时,凸轮螺杆235朝一侧旋转规定角度。
接下来,研磨工具单元200被加工中心朝从突出量调整构件81分离的方向移动。即,研磨工具单元200从图16(c)所示的状态变化为图16(b)所示的状态。藉此,可解除凸轮螺杆235与凸起81b的抵接。
在此,随着研磨工具单元200从突出量调整构件81分离,凸轮螺杆235通过螺旋弹簧240的作用力沿轴线L方向从第二位置235B朝第一位置235A移动。因此,如图17(d)所示,凸轮销211相对于凸轮螺杆235的凸轮部分238朝后方相对移动。
藉此,凸轮销211从前侧圆弧面248d朝后侧突部245侧移动,从而与后侧突部245的后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7b滑动接触。之后,如图17(e)所示,凸轮销211从后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7b经由后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7a到达后侧圆弧面247d。在此,凸轮销211通过头侧螺纹孔227固定于柄头205,且凸轮螺杆235能围绕轴线L旋转。因此,当凸轮销211与后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7b滑动接触时,凸轮螺杆235朝一侧旋转规定角度。
通过这些动作,凸轮螺杆235朝一个方向旋转后侧突部245的分离距离。在此,螺母242因螺母旋转限制机构259而被限制了围绕轴线L的旋转。因此,螺母242随着凸轮螺杆235的旋转沿轴线L方向移动,从而使刷状磨石204朝轴线L方向的前方移动。因此,能使线状磨体203从套筒206的前端开口206a突出与凸轮螺杆235的旋转量对应的移动量(磨体突出量P)。
根据本例,能通过将研磨工具单元200抵接于突出量调整构件81后压入的压入动作来调整磨体突出量,因此,其调整动作容易。
此外,在本例中,也能获得与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单元1相同的效果。即,在本例中,凸轮螺杆235也能在沿轴线L方向分离的第一位置235A与第二位置235B之间移动,且被螺旋弹簧240的作用力朝前方的第一位置235A施力。因此,当在加工动作中从加工对象的工件一侧朝套筒206内按压刷状磨石204的力起作用时,能使刷状磨石204沿轴线L方向后退以抑制刷状磨石204的破损或抑制磨体的磨损。即,在加工动作中对刷状磨石204朝工具支架202侧按压的力起作用的情况下,该力会经由螺母242传递至凸轮螺杆235。因此,凸轮螺杆235会抵抗螺旋弹簧240的作用力沿轴线L方向朝后方移动,从而释放来自工件侧的力。
此外,在本例中,与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单元200相同地,只要在刷状磨石204的磨体支架255上形成支架侧螺纹孔256,就能与螺母242连接。藉此,能使刷状磨石204变简单,因此,能抑制作为消耗品的刷状磨石204的制造成本。
另外,也可以配置平板形状的构件作为突出量调整构件,使线状磨体203的前端从轴线L方向并抵接于突出量调整构件,藉此,使凸轮螺杆235相对于凸轮销211相对移动,来进行磨体突出量的调整。
(实施例4)
图18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研磨工具单元300的立体图。如图18所示,本例的研磨工具单元300具有:工具支架302,所述工具支架302包括作为安装到机床的安装部的柄部301;以及刷状磨石(研磨工具)304,所述刷状磨石304具有从工具支架302的与柄部301相反的前端侧突出的线状磨体303。
(工具支架)
图19是图18的研磨工具单元300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图18的研磨工具单元300的第一纵剖图,且是在不穿过导向孔352的位置处剖开的。图21是图18的研磨工具单元300的第二纵剖图,且是在穿过导向孔352的位置处剖开的。如图19所示,工具支架302具有与柄部301一体形成的螺杆杆部(轴)305以及在螺杆杆部305的外周侧与螺杆杆部305同轴配置的套筒306、齿轮(操作构件)307、套筒平衡器308、棘轮盖309、解锁螺母310。
螺杆杆部305的后端部分形成为柄部301。螺杆杆部305的前侧部分形成为具有阳螺纹311a的螺栓部分311。在螺杆杆部305中的柄部301与螺栓部分311之间从后方朝前方设有大径部分312和外径尺寸比大径部分312长的檐部314。大径部分312的外径尺寸比柄部301及螺栓部分311稍长。大径部分312的外周面的后端部分设有螺纹部312a。螺栓部分311在形成有阳螺纹311a的区域具有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一对槽状平坦面313。槽状平坦面313以在周围呈180°旋转对称地设置。
如图20所示,齿轮307位于螺杆杆部305的大径部分312的外周侧。齿轮307具有轴孔307a和圆环状突部307b,其中,所述圆环状突部307b从轴孔307a的开口缘部分朝后方以恒定高度突出。此外,如图19及图21所示,齿轮307在圆环状突部307b所突出的环状后端面处具有多个凹部307c。凹部307c在圆环状突部307b的外周侧以恒定的角度间隔形成。通过在轴孔307a及圆环状突部307b的内周侧插入螺杆杆部305的大径部分312,齿轮307以能围绕轴线L相对于螺杆杆部305相对旋转的状态得到支承。
在齿轮307的前方配置有套筒306。如图20所示,齿轮307和套筒306是经由筒状的套筒连接部334连接的。在本例中,齿轮307、套筒连接部334以及套筒306是一体形成的。在套筒连接部334的外周面形成有朝内周侧凹陷的环状槽335。在环状槽335中插入有O型环336。
套筒306的中心孔306b具有恒定的内径尺寸。在套筒306内,螺杆杆部305的螺栓部分311沿前后方向延伸。螺栓部分311的前端、即螺杆杆部305的前端位于比套筒306的前端开口306a靠后的位置处。
在螺栓部分311上螺合有螺母341。在螺母341的环状内周面形成有与螺栓部分311螺合的阴螺纹341a。螺母341具有呈圆形的环状外周面。螺母341的外径尺寸与套筒306的内径尺寸对应,且螺母341以能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的状态嵌入套筒306的内周侧。如图21所示,在螺母341上设有两个沿半径方向延伸的螺母侧螺纹孔342。两个螺母侧螺纹孔342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
在螺母341的前端面设有圆形凹部343,所述圆形凹部343与螺母341呈同轴地朝后方凹陷。在圆形凹部343的轴线L方向的中途位置处设有朝外周侧凹陷的环状槽345,在该环状槽345中配置有O型环346。此外,在圆形凹部343中插入有螺旋弹簧347。
此外,如图22所示,在螺母341的前端面形成有槽部348,所述槽部348从夹着轴线L的一方的外周缘部分朝另一方的外周缘部分沿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在槽部348的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的后端部分处,沿槽部348形成有互相朝分离的方向凹陷的横槽部349(参照图21)。槽部348及横槽部349构成用于将刷状磨石304与螺母341连接的螺母侧连接部(连接部)350。刷状磨石304利用螺母侧连接部350与螺母341的前端部分连接。
在套筒306的周壁上形成有两个槽状的导向孔352。两个导向孔352分别沿轴线L方向延伸,且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在此,在螺母341的螺母侧螺纹孔342中,经由套筒306的各导向孔352拧入有旋转限制螺钉353。此外,旋转限制螺钉353的外周侧的端部分位于套筒306的导向孔352内。因此,在螺母341欲围绕轴线L旋转的情况下,各旋转限制螺钉353会从周向抵接于导向孔352的内周壁而阻止螺母341的旋转。即,两个旋转限制螺钉353和导向孔352构成螺母旋转限制机构354,以限制螺母341相对于套筒306围绕轴线L相对旋转。螺母旋转限制机构354允许螺母341沿轴线L方向移动。
如图20所示,套筒平衡器308呈筒状,且在上端部分及下端部分具有朝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分356、357。突出部分356、357的内径尺寸对应套筒连接部334及套筒306的外径尺寸。在下端部分的突出部分357的内周面部分形成有朝外周侧凹陷的环状槽358。在环状槽358中插入有O型环359。
套筒平衡器308以从外周侧覆盖套筒306的后侧部分及套筒连接部334的状态配置,且上端部分的突出部分356的内周面经由O型环336抵接于套筒连接部334。此外,套筒平衡器308的下端部分的突出部分357经由O型环359抵接于套筒306的外周面部分。
如图18及图20所示,棘轮盖309从后方至前方具有小径圆盘部360、直径比小径圆盘部360大的大径圆盘部361以及从大径圆盘部361的外周缘部分朝前方突出的环状壁部363。在小径圆盘部360及大径圆盘部361的中心处形成有供螺杆杆部305贯通的轴孔309a。此外,如图21所示,在小径圆盘部360及大径圆盘部361上形成有与轴孔309a平行的盖贯通孔362。在盖贯通孔362中,从后方朝前方依次配置有螺旋弹簧364和金属制的球体365。在环状壁部363的上端部分的与大径圆盘部361相邻的位置处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两个开口部366。两个开口部366被设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此外,在大径圆盘部361的前端面上与轴孔309a同轴地形成有直径比轴孔309a大的圆形凹部367。在大径圆盘部361的前端面的圆形凹部367的外周侧形成有环状槽368。在环状槽368中插入有O型环369。
棘轮盖309以覆盖齿轮307及套筒平衡器308的后侧部分的方式从后方固定于套筒平衡器308。在棘轮盖309固定于套筒平衡器308的状态下,形成为以下状态:齿轮307的圆环状突部307b插入大径圆盘部361的前端面的圆形凹部367,且齿轮307的后端面经由O型环369与大径圆盘部361的前端面抵接。此外,如图20所示,齿轮307形成为在轴线L方向上配置于套筒平衡器308与大径圆盘部361的前端面之间的状态,如图21所示,形成为齿轮307的一部分从环状壁部363的开口部366朝外部露出的状态。
如图20所示,解锁螺母310从后方朝前方具有:环状板部375,所述环状板部375沿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延伸;环状壁部376,所述环状壁部376从环状板部375的外周缘朝前方以恒定高度突出;以及环状的凸缘部377,所述凸缘部377从环状壁部376的前端缘朝外周侧扩展。在环状板部375的轴孔375a的内周面设有螺纹部375,该螺纹部375与螺杆杆部305的大径部分312的螺纹部312a螺合。
解锁螺母310通过将螺杆杆部305贯通环状板部375的轴孔375a并将螺孔375a的螺纹部375b螺合于螺杆杆部305的螺纹部312a而形成为固定于螺杆杆部305的状态。在解锁螺母310固定于螺杆杆部305的状态下,如图21所示,形成为以下状态:解锁螺母310覆盖棘轮盖309的小径圆盘部360和大径圆盘部361的环状后端面,且环状板部375抵接于小径圆盘部360。这里,若环状板部375与小径圆盘部360抵接,则环状板部375与插入棘轮盖309的盖贯通孔362的螺旋弹簧364的后端部抵接而使螺旋弹簧364压缩。因此,球体365会被螺旋弹簧364的作用力(恢复力)按压于齿轮307,并嵌入到形成于齿轮307的凹部307c(参照图19)。藉此,齿轮307及套筒306形成为不会无意中围绕轴线L旋转的状态。
(刷状磨石)
图22(a)是将刷状磨石304连接于螺母341的连接动作的说明图,图22(b)是从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观察与螺母341连接的刷状磨石304的情况下的侧视图。如图22所示,刷状磨石22具有线状磨体303和圆环状的磨体支架381,所述磨体支架61将所述线状磨体303的后端部分以捆绑状态保持。刷状磨石304是通过磨体支架381呈同轴地与螺母341连接而保持于工具支架302的。如图20所示,刷状磨石304形成为在套筒306的内侧配置有磨体支架381,且线状磨体303的前端部分从套筒306的前端开口306a突出,刷状磨石304以能与螺母341一体地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保持于工具支架302。
如图20所示,磨体支架381具有保持线状磨体303的支架主体382和用于将支架主体382连接于螺母341的支架侧连接部383。支架主体382呈圆筒状,且具有与螺母341的外径尺寸相同的外径尺寸。支架侧连接部383具有:连接筒部384,所述连接筒部384从支架主体382的环状后端面朝后方呈同轴突出;以及环状凸缘385,所述环状凸缘385从连接筒部384的后端缘朝外周侧扩展。
线状磨体303是使粘合性树脂浸渗至氧化铝长纤维等无机长纤维的集合线中并固化而成的。在此,在磨体支架381的前表面有多个线状磨体保持孔386分离地形成在磨体支架381的轴孔381a(中心孔)的周围。多个线状磨体保持孔386排列成包围支架主体382的轴孔381a的圆形。线状磨体303形成为以多根为一组地进行捆绑,且捆绑后的后端侧插入线状磨体保持孔386中,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磨体支架381。
此外,在支架主体382中,位于比线状磨体保持孔386靠后方的部分设有沿半径方向延伸的两个螺纹孔382a。两个螺纹孔382a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此外,各螺纹孔382a形成在与设于螺母的各螺母侧螺纹孔342相同的角度位置处。各螺纹孔382a沿半径方向贯通支架主体382。如图21所示,在各螺纹孔382a中,拧入有磨体支架旋转限制用螺钉344。
当将刷状磨石304保持于工具支架302时,使螺母支架341位于工具支架302的前端,并且使螺母侧连接部350从套筒306的前端开口306a向外侧露出。此外,如图22(a)所示,将刷状磨石304从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与螺母341连接。即,相对于螺母侧连接部350的一对横槽部349,一边从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插入支架侧连接部383的环状凸缘385,一边朝螺母侧连接部350的槽部348插入支架侧连接部383的连接筒部384。
在此,虽然连接筒部384的高度尺寸(轴线L方向的尺寸)与螺母侧连接部350的槽部348的深度尺寸(轴线L方向的尺寸)相等,但是环状凸缘385的厚度尺寸(轴线L方向的尺寸)比螺母侧连接部350的横槽部349的槽宽尺寸(轴线L方向的尺寸)短。因此,刷状磨石304能沿轴线L方向移动与环状凸缘385的厚度尺寸与横槽部349的槽宽尺寸的差相等的距离。即,如图22(b)所示,刷状磨石304以能在第一位置304A与第二位置304B之间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与螺母341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位置304A是指环状凸缘385抵接于横槽部349的前侧的侧面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304B是指环状凸缘385抵接于横槽部349的后侧的侧面的位置。此外,如图21所示,若刷状磨石304与螺母341连接,则插入螺母341的圆形凹部343中的螺旋弹簧347的前端部与刷状磨石304的环状凸缘385抵接而朝第一位置304A对刷状磨石304施力。因此,刷状磨石304以被朝第一位置304A施力的状态与螺母341连接。
此外,如图22(a)所示,沿轴线L方向观察,构成支架侧连接部383的连接筒部384和环状凸缘385的形状为圆形,并且支架侧连接部383包含于螺母侧连接部350的内侧。因此,刷状磨石304以能相对于螺母341围绕轴线L旋转的状态与螺母341连接。
接下来,使螺杆杆部305与套筒306相对旋转,从而使刷状磨石304的磨体支架与螺母341一起位于套筒306内。藉此,螺杆杆部305形成为插入磨体支架381的轴孔381a的状态。在此,螺杆杆部305的外径尺寸与磨体支架381的轴孔381a的内径尺寸对应,且螺杆杆部305以磨体支架381能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嵌合于轴孔381a。
之后,经由套筒306的导向孔352在磨体支架381的各螺纹孔382a中分别拧入磨体支架限制用螺钉344。然后,如图21所示,使各磨体支架旋转限制用螺钉344的前端面以与各槽状平坦面313隔开微小间隙的方式相对,其中,所述各槽状平坦面313设于螺杆杆部305的螺栓部分311。藉此,刷状磨石304形成为相对于螺杆杆部305围绕轴线L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即刷状磨石304形成为与螺杆杆部305一体旋转的构件。因此,当使柄部301(螺杆杆部305的后端部分)与加工中心的头连接之后使研磨工具单元300进行旋转时,刷状磨石304与柄部301一体旋转,能高精度地进行研磨加工。
此外,通过使各磨体支架旋转限制用螺钉34的前端面以与螺杆杆部305的各槽状平坦面313隔开微小间隙的方式相对,刷状磨石304形成为允许以螺杆杆部305作为导向件沿该螺杆杆部305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的状态。
另外,各磨体支架旋转限制用螺钉344的外周侧的端部分位于磨体支架381的各螺纹孔382a的内侧,且没有突出至磨体支架381的外周侧。此外,在本例中,将各磨体支架旋转限制用螺钉344用粘接剂固定于螺纹孔382a,且限制各磨体支架旋转限制用螺钉344沿半径方向移动。
(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
图23是对研磨工具单元300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的调整动作的说明图。研磨工具单元300的螺杆杆部305的后端部分(柄部301)是经由工具支架(未图示)等与加工中心的头连接的。对工件的飞边去除加工或表面处理等研磨加工是通过驱动与头连接的研磨工具单元300围绕轴线L旋转来进行的。与头连接的研磨工具单元300的位置是由驱动控制加工中心的控制程序控制的。
在此,在线状磨体303的磨损量达到预先设定的损耗量的情况下,利用控制程序对加工中心进行驱动,从而使研磨工具单元300朝配置有齿条80的磨体突出量调整位置处移动。齿条80具有齿部80a,所述齿部80a能与连接于套筒306的齿轮307啮合。
接着,使齿条80的齿部80a的延设方向R与研磨工具单元300的轴线L正交,且使齿轮307的齿部与齿条80的齿部80a啮合。然后,使研磨工具单元300朝齿部80a的延设方向R移动。藉此,使齿轮307旋转规定的旋转量。另外,也可以使齿条80朝延设方向R移动而使齿轮307旋转规定的旋转量,以代替使研磨工具单元300朝延设方向R移动。此外,也可以通过使研磨工具单元300及齿条80这两者都移动,来使研磨工具单元1与齿条80在延设方向R上相对移动,从而使齿轮307旋转规定的旋转量。
若齿轮307旋转,则套筒306与齿轮307一体旋转。在此,螺母341相对于套筒306围绕轴线L的相对旋转被螺母旋转限制机构354限制。另一方面,螺杆杆部305保持于加工中心,且螺杆杆部305的旋转被限制。因此,螺母341随着套筒306的旋转沿轴线L方向移动,从而使刷状磨石304沿轴线L方向移动。因此,能使线状磨体303从套筒306的前端开口306a突出与齿轮307的旋转量对应的移动量。
在此,刷状磨石304由于磨体支架旋转限制用螺钉344的前端面与螺杆杆部305的槽状平坦面313相对而被限制了围绕轴线L的旋转。因此,刷状磨石304一边相对于螺母341相对旋转,一边沿螺杆杆部305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
另外,通过将研磨工具单元300与齿条80的相对移动方向设为相反方向,能使线状磨体303朝套筒306的前端开口306a的内侧返回与齿轮307的旋转量对应的移动量。
在本例中,也能获得与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单元1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例中,刷状磨石304在螺母341上能在第一位置304A与第二位置304B之间移动,且通过螺旋弹簧364而支承于第一位置304A。因此,当在加工动作中从加工对象的工件侧朝套筒306内按压刷状磨石304的力起作用时,能使刷状磨石304沿轴线L方向后退以抑制刷状磨石304的破损或抑制磨体的磨损。
另外,在本例中,只要在螺杆杆部305形成沿轴线L方向贯通的杆部贯通孔,就能经由该贯通孔供给切削油或空气来对加工部分进行冷却等。
(实施例5)
图24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研磨工具单元500的立体图。如图24所示,本例的研磨工具单元500具有:工具支架502,所述工具支架502包括作为安装到机床的安装部的柄部502a;以及刷状磨石(研磨工具)504,所述刷状磨石504具有从工具支架502的与柄部502a相反的前端侧突出的线状磨体503。
(工具支架)
工具支架502沿轴线L方向从柄部502a侧起同轴地具有柄头505和套筒506。柄头505包括:柄部502a;圆盘部507;以及第一连接圆盘部508和第二连接圆盘部509,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圆盘部508和第二连接圆盘部509对圆盘部507与柄部502a之间进行连接。第一连接圆盘部508设于第二连接圆盘部509与柄部502a之间。第一连接圆盘部508的外径尺寸比柄部502a的外径尺寸长且比第二连接圆盘部509的外径尺寸短。此外,第一连接圆盘部508的轴线L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比第二连接圆盘部509的长度尺寸长。第二连接圆盘部509的外径尺寸比圆盘部507的外径尺寸短。
在第二连接圆盘部509设有两个沿半径方向延伸的螺纹孔510。两个螺纹孔510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在各螺纹孔510中拧入了具有螺纹部的凸轮销511。
套筒506具有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筒部515。筒部515的内径尺寸恒定。筒部515的后端部分处设有四个套筒侧贯通孔517。四个套筒侧贯通孔517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90°旋转对称。
在此,在柄头505的前端部分同轴地固定有环状构件524。环状构件524具有突出部分524a,所述突出部分524a从圆盘部507朝前方以恒定宽度突出。套筒506形成为其后端部分嵌在突出部分524a的外周侧。套筒506是通过贯通各套筒侧贯通孔517的固定螺钉518而固定于环状部件524的。
在各套筒侧贯通孔517的前方设有沿周向延伸的长孔519。此外,在筒部515设有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槽状的两个导向孔520。两个导向孔520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各导向孔520均形成在长孔519的前方。因此,在从轴线L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两个长孔519与导向孔520重叠。在导向孔520内配置有旋转限制螺钉521。
图25是在从后方观察图24的研磨工具单元500的情况下的立体分解图。图26是在从后方观察图24的研磨工具单元500的情况下的立体分解图。图27是图24的研磨工具单元500的纵剖图,且是在穿过导向孔520的位置处剖开的。如图25至图27所示,工具支架502在柄头505和套筒506的内侧具有环状构件524、轴525、引导凸轮526及螺旋弹簧(施力构件)527。此外,工具支架502具有螺母529,所述螺母529与设于轴525的螺栓部分553螺合。在本例中,螺母529与刷状磨石504一体设置。
如图26所示,在柄头505的前表面设有凹部531。在凹部531中插入并嵌合有环状构件524的后侧部分。在凹部531的中央处露出有头中心孔532的前端开口,其中,所述头中心孔532沿轴线L方向贯通柄部502a、第一连接圆盘部508、第二连接圆盘部509及圆盘部507。在凹部531的底面的头中心孔532的外周侧形成有四个环状构件固定用螺纹孔534。
如图27所示,头中心孔532从后方至前方依次具有第一中心孔部分536、内径比第一中心孔部分536大的第二中心孔部分537、内径比第二中心孔部分537大的第三中心孔部分538及内径比第三中心孔部分538大的第四中心孔部分539。因此,在头中心孔532的内周面形成有:第一环状朝前面532a,所述第一环状朝前面532a形成于第一中心孔部分536与第二中心孔部分537之间;第二环状朝前面532b,所述第二环状朝前面532b形成于第二中心孔部分537与第三中心孔部分538之间;以及第三环状朝前面532c,所述第三环状朝前面532c形成于第三中心孔部分538与第四中心孔部分539之间。
第一中心孔部分536贯通柄部502a。第一中心孔部分536是冷却液导入孔,以接受从柄部502a所连接的机床供给来的被加压过的冷却液。在此,形成于第二连接圆盘部509的螺纹孔510贯通至第四中心孔部分539。因此,拧入螺纹孔510的凸轮销511的前端部分朝第四中心孔部分539突出。
如图26所示,环状构件524具有:环状构件主体部541;筒部542,所述筒部542从环状构件主体部541的前表面的中央部分与环状构件主体部541同轴地朝前方突出;以及环状板部543,所述环状板部543从筒部542的前端朝内周侧突出。如图27所示,环状构件主体部541的中心孔541a具有比第三中心孔部分538的内径尺寸稍小的内径尺寸。中心孔541a的内周面与筒部542的内周面以没有台阶的方式连续。如图26所示,在环状构件主体部541设有沿轴线L方向贯通的四个贯通孔524c。
环状构件524形成为其后端部分嵌入柄头505的凹部531。此外,环状构件524通过四个环状构件固定用螺钉545固定于柄头505,其中,所述四个环状构件固定用螺钉545分别从前方插入各贯通孔524c后拧入柄头505的环状构件固定用螺纹孔534。若环状构件524固定于柄头505,则环状构件524具有从柄头505朝前方突出的突出部分524a。此外,若环状构件524固定于柄头505,则第三环状朝前面532c与环状构件524的后端面之间的空间(第四中心孔部分539)作为配置引导凸轮526的凸轮室而被隔出。
在突出部分524a的环状外周面形成有四个套筒固定用螺纹孔524b,所述四个套筒固定用螺纹孔524b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90°旋转对称。套筒506通过固定螺钉518固定于环状构件524,其中,所述固定螺钉518贯通各套筒侧贯通孔517而拧入套筒侧固定用螺纹孔524b。
如图25所示,轴525与柄部502a同轴地配置在柄头505、环状构件524以及套筒506的内周侧。轴525从后方朝前方依次具有凸轮支承部分551、檐部552以及螺栓部分553。如图27所示,引导凸轮526支承于凸轮支承部分551且与柄部502a同轴配置。
凸轮支承部分551具有轴侧冷却液导入孔555,所述轴侧冷却液导入孔555从凸轮支承部分551的后端面沿轴线L方向延伸规定的长度。此外,凸轮支承部分551具有冷却液导出孔556,所述冷却液导出孔556沿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延伸且与轴侧冷却液导入孔555的前端部分连通。此外,如图25所示,凸轮支承部分551包括:一对平行面557,所述一对平行面557将轴线L夹在中间平行地延伸;以及一对圆弧面558,所述一对圆弧面558在一对平行面557之间连接这一对平行面557。
檐部552的直径比凸轮支承部分551以及螺栓部分553大。此外,如图27所示,檐部552的外径尺寸比环状构件524的中心孔541a及筒部542的内径尺寸小,且比环状板部543的内径尺寸大。螺栓部分553的外径尺寸比环状板部543的内径尺寸小。螺栓部分553在外周面具有阳螺纹。
引导凸轮526整体形成为圆筒形状,且其外径尺寸比凸轮室(第四中心孔部分539)的内径尺寸小。引导凸轮526具有在中心沿轴线L方向贯通的轴插入孔561。轴插入孔561从后方朝前方具有小径孔部分561a和大径孔部分561b,所述大径孔部分561b的内径尺寸比小径孔部分561a的内径尺寸大。
如图25所示,从轴线L方向的后方观察时的轴插入孔561的形状(观察小径部分561a的情况下的形状)与沿轴线L方向观察时的轴525的凸轮支承部分551的形状对应。因此,若在凸轮支承部分551插入轴插入孔561后引导凸轮526被支承于轴525,则引导凸轮526形成为能在凸轮支承部分551上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且相对于525不能相对旋转的状态。从轴线L方向的前方观察轴插入孔561时轴插入孔561的形状(观察大径孔部分561b的形状)为圆形。在此,在凸轮支承部分551的外周侧配置有螺旋弹簧527。螺旋弹簧527的前端与檐部552抵接。螺旋弹簧527的后侧部分插入引导凸轮526的大径孔部分561b。螺旋弹簧527的后端与形成在小径孔部分561a与大径孔部分561b之间的环状朝前面561c(参照图27)抵接。
此外,引导凸轮526在其外周面具有凸轮562。图28是引导凸轮526的周边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8所示,凸轮562包括形成于多个后侧突部245的后侧凸轮面247和形成于多个前侧突部246的前侧凸轮面248。后侧凸轮面247包括后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7a、后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7b、后侧第二凸轮面部分247c以及后侧圆弧面247d。前侧凸轮面248形成有前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8a、前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8b、前侧第二凸轮面部分248c以及前侧圆弧面248d。沿半径方向拧入柄头505的凸轮销511的前端部在凸轮562中滑动。另外,凸轮562具有与实施例3的研磨工具单元200的凸轮241相同的形状,因此,对相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将环状构件524固定于柄头505时,从后方将轴525插入环状构件524中,从而使螺栓部分553形成为从环状构件524朝前方突出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檐部552位于环状构件524的环状构件主体部541及筒部542的内侧。此外,当将环状构件524固定于柄头505时,将凸轮支承部分551插入轴插入孔561,从而使引导凸轮526支承于轴525。随后,将轴525以及引导凸轮526插入头中心孔532,从而将环状构件524固定于柄头505。
如图27所示,在将环状构件524固定于柄头505的状态下,轴525的后端部分被插入头中心孔532的第二中心孔部分537中。藉此,第一中心孔部分536(冷却液导入孔)与轴侧冷却液导入孔555以及冷却液导出孔556连通。此外,冷却液导出孔556位于第三中心孔部分538的内周侧,且螺栓部分553位于套筒506的内周侧。螺栓部分553的前端位于比套筒506的前端开口506a靠后的位置处。轴525能相对于柄头505(柄部502a)、环状构件524以及套筒506围绕轴线L相对旋转。
此外,在环状构件524固定于柄头505的状态下,引导凸轮526配置于凸轮室(第四中心孔部分539)。此外,引导凸轮526被螺旋弹簧527朝与第三环状朝前面532c抵接的后侧位置(第二位置)526A施力。另外,在引导凸轮526配置于凸轮室后,通过拧入凸轮销511,使凸轮销511的前端部分插入引导凸轮526的凸轮562中。
在此,引导凸轮526能沿凸轮支承部分551在后侧位置(第二位置)526A与从后侧位置526A朝轴线L方向的前方分开的前侧位置(第一位置)526B之间移动。后侧位置526A是引导凸轮526与第三环状朝前面532c抵接的位置,也是凸轮销511与前侧突部246抵接的位置。前侧位置526B是引导凸轮526与环状构件524抵接的位置,也是凸轮销511与后侧突部245抵接的位置。另外,引导凸轮526在通常情况下被螺旋弹簧527朝后侧位置526A施力。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凸轮销511抵接于在前侧突部246之间的前侧圆弧面248d。
若引导凸轮526进行从后侧位置526A经由前侧位置526B返回至后侧位置526A的往复直线运动,则通过凸轮销511在凸轮562的前侧凸轮面248以及后侧凸轮面247上摩擦滑动,该往复直线运动被转换为引导凸轮526的围绕轴线L朝一个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运动。即,凸轮562与凸轮销511构成将引导凸轮526的往复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565。在此,若引导凸轮526旋转,则轴525与引导凸轮526一体地旋转。
(刷状磨石)
如图25所示,刷状磨石504具有线状磨体503以及对线状磨体503的后侧部分进行保持的磨体支架570。磨体支架570兼作工具支架502的螺母529。
磨体支架570呈筒状(环状)且具有供轴525贯通的轴孔570a。如图26所示,在磨体支架570的前表面,在轴孔570a的周围形成有多个线状磨体保持孔571。多个线状磨体保持孔571在包围轴孔570a的圆形上以等角度间隔的方式排列。线状磨体503是使粘合性树脂浸渗至氧化铝长纤维等无机长纤维的集合线中并固化而成的。线状磨体503形成为以多根为一组地进行捆绑,且捆绑后的后端侧插入线状磨体保持孔571中,并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磨体支架570。
如图27所示,在轴孔570a的内周面形成有阴螺纹572,所述阴螺纹572能将磨体支架570螺合于轴525的螺栓部分553。此外,在磨体支架570上设有与轴线L正交且沿半径方向贯通的两个螺纹孔573。两个螺纹孔573形成为围绕轴线L呈180°旋转对称。
当将所述刷状磨石504保持于工具支架502时,使磨体支架570螺合于轴525的支架部分553而位于套筒506的内侧。此外,在两个螺纹孔573中经由导向孔520拧入旋转限制螺钉521。
在将旋转限制螺钉521从导向孔520的外侧拧入各螺纹孔573的状态下,旋转限制螺钉521的帽部(旋转限制螺钉521的外周侧的端部分)位于导向孔520内。因此,在磨体支架570(螺母529)欲围绕轴线L旋转的情况下,各旋转限制螺钉521的帽部会从周向抵接于导向孔520的内周壁而阻磨体支架570的旋转。即,拧入磨体支架570中的两个旋转限制螺钉521和导向孔520构成旋转限制机构575以限制磨体支架570(螺母529)围绕轴线L旋转。螺母旋转限制机构575允许磨体支架570(螺母529)沿轴线L方向移动。
(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
图29是对图24的研磨工具单元500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的调整动作的说明图。研磨工具单元500的柄部502a是经由工具支架(未图示)等而与加工中心的头连接的。加工中心具有冷却液供给通路以朝与头连接的工具等供给冷却液。如图29(a)所示,在研磨工具单元500与加工中心连接的状态下,引导凸轮526被螺旋弹簧527朝后侧位置526A施力。
在由于加工动作导致线状磨体503的磨损量达到预先设定的磨损量的情况下,利用控制程序驱动加工中心,将来自头的加压过的冷却液C供给至研磨工具单元500。
来自加工中心的冷却液C被导入到柄头505的头中心孔532中。更详细而言,冷却液C从头中心孔532的第一中心孔部分536(冷却液导入孔)经由轴侧冷却液导入孔555以及冷却液导出孔556导入至第三中心孔部分538及第四中心孔部分539。如图29(b)所示,若冷却液C被导入至第四中心孔部分539,则会由于冷却液C的流体压力而导致引导凸轮526抵抗螺旋弹簧527的作用力从后侧位置526A(第二位置)朝前侧位置526B(第一位置)移动。
当引导凸轮526朝前侧位置526B移动时,与对实施例3的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进行说明的图17(c)至(e)所示的情况相同地,凸轮销511从凸轮562的前侧圆弧面248d朝后侧突部245侧移动后与后侧突部245的后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7b滑动接触。之后,凸轮销511从后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7b经由后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7a到达后侧圆弧面247d。在此,凸轮销511固定于柄头505,且引导凸轮526能围绕轴线L旋转。因此,当凸轮销511与后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7b滑动接触时,引导凸轮526朝一侧旋转规定角度。因此,轴525与引导凸轮526一起朝一侧旋转规定的角度。此外,磨体支架570(螺母529)因螺母旋转限制机构575而被限制了围绕轴线L的旋转。因此,磨体支架570(螺母529)随着轴525的旋转沿轴线L方向移动。其结果是,刷状磨石504朝轴线L方向的前方移动。
之后,若冷却液C的供给被停止,则被导入的冷却液C会经由引导凸轮526与凸轮室(第四中心孔部分539)之间等部件与部件之间的间隙向下方流动,到达刷状磨石504。此外,冷却液C从导向孔520向套筒506的外侧排出。在此,如图29(c)所示,若冷却液C的流体压力下降,则引导凸轮526会因螺旋弹簧527的作用力而从前侧位置526B(第一位置)返回至后侧位置526A(第二位置)。
当引导凸轮526返回至后侧位置526A时,与对实施例3的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进行说明的图17(a)至(c)所示的情况相同地,凸轮销511从后侧圆弧面247d朝前侧突部246侧移动后与前侧突部246的前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8b滑动接触。之后,凸轮销511从前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8b经由前侧第一凸轮面部分248a到达前侧圆弧面248d。在此,凸轮销511固定于柄头505,且引导凸轮526能围绕轴线L旋转。因此,当凸轮销511与前侧倾斜凸轮面部分248b滑动接触时,引导凸轮526朝一侧旋转规定角度。因此,轴525与引导凸轮526一起朝一侧旋转规定的角度。此外,磨体支架570(螺母529)因螺母旋转限制机构575而被限制了围绕轴线L的旋转。因此,磨体支架570(螺母529)随着轴525的旋转沿轴线L方向移动。其结果是,刷状磨石504朝轴线L方向的前方移动。
通过这些动作,磨体支架570(螺母529)在引导凸轮526从后侧位置526A经由前侧位置526B返回至后侧位置526A的期间朝前方移动与轴525旋转的旋转量对应的移动量。因此,通过从加工中心将冷却液C供给至研磨工具单元500,能使线状磨体503从套筒506的前端开口506a突出规定的磨体突出量P。
根据本例,没有必要为了进行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而采用齿条或突出量调整构件等。此外,没有必要为了进行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而使研磨工具单元500朝配置有齿条或突出量调整构件的磨体突出量调整位置处移动。因此,在加工中心中,在用自动工具更换装置将工具更换为研磨工具单元500之后,能一边向加工开始位置移动一边进行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因此,若采用本例的研磨工具单元500,则能提高加工动作的处理量。
另外,在磨体支架570的轴孔570a的内周面形成阴螺纹572能采用嵌入螺钉(insertion screw)。此外,在磨体支架570为铝制而轴525(螺栓部分553)为碳钢制等的情况下,能通过对轴孔570a的内周面实施铝阳极化处理来提高阴螺纹572的耐久性。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例1至3的研磨工具单元1、100、200中,也能采用以下结构:使工具支架2、102、202的螺母36、142、242与刷状磨石4、104、204的磨体支架61、150、255一体形成,使磨体支架61、150、255兼作螺母36、142、242。即,在研磨工具单元1、100、200中能采用实施例5所记载的刷状磨石504。这样一来,就能抑制研磨工具单元1、100、200中的零件数量。此外,在实施例5的研磨工具单元500中,也可以像各实施例1至3那样采用将刷状磨石4、104、204与螺母36、142、242连接的方式来替代刷状磨石504。
此外,在各实施例1至4中,也能在齿轮螺杆或凸轮螺杆等轴的前端部分安装对线状磨体的变位进行限制的块构件。图30(a)是块构件和在轴上固定该块构件的有帽螺钉的立体图,图30(b)是在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单元100中安装了块构件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如图30(a)所示,块构件401呈圆盘形状且在中央处具有中心孔401a。此外,块构件401在后端面具有与中心孔401a同轴的后侧凹部403。后侧凹部403呈能插入齿轮螺杆或凸轮螺杆等轴的前端部分的形状。在块构件401的后端面的外周缘部分处,形成有朝外周侧向前方倾斜的后侧锥面404。此外,块构件401在前端面具有与块构件401的中心孔401a同轴的前侧凹部405。前侧凹部405呈能插入有帽螺钉402的帽部的形状。在块构件401的前端面的外周缘部分处,形成有朝外周侧向后方倾斜的前侧锥面406。本例的块构件401相对于与轴线L正交的假想平面呈面对称。
如图30(b)所示,在将刷状磨石104保持于工具支架102时,在线状磨体103与齿轮螺杆(轴)135之间形成较大间隙的情况下,块构件401被安装于齿轮螺杆135的前端部分且配置于多个线状磨体103的内侧。
当将块构件401安装于齿轮螺杆135时,在包围齿轮螺杆135的线状磨体103的内周面插入块构件104。此外,在块构件401的后侧凹部403插入齿轮螺杆135的前端部分。之后,使有帽螺钉402的螺纹部从前侧贯通块构件401的中心孔401a后拧入螺纹部138a,该螺纹部138a形成于齿轮螺杆135的螺杆中心孔138的前端部的内周面。藉此,将块构件401固定于齿轮螺杆135的前端部分,使有帽螺钉402的帽部位于前侧凹部405内。在此,块构件401具有后侧锥面404。因此,即便在线状磨体103中含有中途折弯的线状磨体的情况下,也能将块构件401在不被折弯的线状磨体103钩住的情况下插入线状磨体103的内侧。
在齿轮螺杆135上安装有块构件401的状态下,当使研磨工具单元100旋转来进行加工时,若线状磨体103欲朝内周侧退让,则线状磨体103会抵靠块构件401而被抑制该退让(变位)。此外,若线状磨体103欲朝外周侧退让时,则线状磨体103会抵靠套筒106的周壁的内表面而被抑制该退让。因此,在位于内周侧的线状磨体103与位于外周侧的线状磨体103之间的退让容易度的差会消失。其结果是,在位于内周侧的线状磨体103与位于外周侧的线状磨体103之间不会出现刚性的差,因此,能回避位于内周侧的线状磨体103相比于位于外周侧的线状磨体103磨损减少,从而能使线状磨体103的磨损变得均衡。
另外,作为块构件,只要准备前侧锥面406的倾斜不同且轴线L方向的前侧锥面406的后端位置不同的多个块构件,就能通过更换块构件401来调整位置以控制线状磨体103的朝内周侧的举动。
图31(a)是块构件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31(b)是将本例的块构件安装于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单元100的状态下的说明图。如图31(a)所示,本例的块构件401A呈圆盘形状且在中央处具有中心孔401a。此外,块构件401A具有在中心孔401a的周围呈等角度间隔的多个贯通孔401b。贯通孔401b的数量与磨体支架150的线状磨体保持孔152的数量相同,且贯通孔401b的内径具有与线状磨体保持孔152的内径对应的尺寸。此外,块构件401A在后端面具有与中心孔401a同轴的后侧凹部403。后侧凹部403呈能插入齿轮螺杆或凸轮螺杆等轴的前端部分的形状。此外,块构件401A在前端面具有与块构件401A的中心孔401a同轴的前侧凹部405。前侧凹部405呈能插入有帽螺钉402的帽部的形状。
如图31(b)所示,当将块构件401A安装于齿轮螺杆135时,分别使插入磨体支架150的各线状磨体保持孔152中的一束线状磨体103贯通各贯通孔401b。此外,在块构件401A的后侧凹部403中插入齿轮螺杆135的前端部分。之后,从前侧使有帽螺钉402的螺纹部贯通块构件401A的中心孔401a后拧入螺纹部138a,该螺纹部138a形成于齿轮螺杆135的螺杆中心孔138的前端部分的内周面。藉此,将块构件401A固定于齿轮螺杆135的前端部分,使有帽螺钉402的帽部位于前侧凹部405内。
在齿轮螺杆135上安装有块构件401A的状态下,当使研磨工具单元100旋转来进行加工时,若线状磨体103欲朝内周侧退让,则线状磨体103会抵靠块构件401A的贯通孔401b内周侧的开口缘部分以及周壁面部分而被抑制了该退让(变位)。此外,若线状构件103欲朝外周侧退让,则线状磨体103会抵靠块构件401A的贯通孔401b外周侧的开口缘部分以及周壁面部分而被抑制了该退让(变位)。因此,在位于内周侧的线状磨体103与位于外周侧的线状磨体103之间的退让容易度的差会消失。其结果是,在位于内周侧的线状磨体103与位于外周侧的线状磨体103之间不会出现刚性的差,因此,能回避位于内周侧的线状磨体103相比于位于外周侧的线状磨体103磨损减少,从而能使线状磨体103的磨损变得均衡。
其次,在上述各实施例1至5中,线状磨体能采用尼龙、带磨粒的尼龙、带磨粒的橡胶、不锈钢、黄铜等制成。此外,也可以将在磨体支架上保持了环状磨石等的研磨工具保持于工具支架以构成研磨工具单元。
(齿条设置夹具)
在此,对齿条设置夹具进行说明。图32是齿条设置夹具及齿条80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图32中,例示了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单元100的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齿条设置夹具是用于将对实施例1、2、4的研磨工具单元1、100、300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的齿条80设置于磨体突出量调整位置的夹具。
齿条设置夹具85是通过折弯一定厚度的金属板而形成的。如图32所示,齿条设置夹具85具有被固定于磨体突出量调整位置的固定板部85a、从固定板部85a的外周缘部分朝上方延伸恒定宽度的纵板部85b、从纵板部85b的上端缘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安装板部85c。在固定板部85a上设有长孔85d,以供用于固定齿条设置夹具85的螺钉贯通。在安装板部85c的上表面安装有齿条80。齿条80在使其齿部80a从安装板部85c的与纵板部85b相反一侧的端缘朝外侧突出的状态下利用螺钉固定于安装板部85c。
在此,配置有齿条80的磨体突出量调整位置位于研磨工具单元100所连接的加工中心的可动区域内。因此,会存在因与头连接的研磨工具单元100对工件进行加工而产生的切屑或磨体粉附着于齿条80的情况。此外,在切屑或磨体粉附着于齿条80的状态下进行磨体突出量调整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切屑或磨体粉缠在第二齿轮113或齿条80上而使得这些部件陷入卡死状态等动作不良的状态。在此,当第二齿轮113和齿条80陷入动作不良状态时,若继续进行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则会导致磨体工具单元100或齿条80的损伤。
针对上述问题,由板金形成齿条设置夹具85,齿条设置夹具85的刚性低。因此,在第二齿轮113和齿条80陷入动作不良状态时继续进行磨体突出量调整动作的情况下,齿条设置夹具85会挠曲,且第二齿轮113与齿条80的啮合会解除。即,齿条设置夹具85具有在各研磨工具单元1、100、300与齿条80之间施加过度的力的情况下会发生退让的特性,因此,在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中不会使各研磨工具单元1、100、300以及齿条80损伤。
此外,齿条设计夹具85具有在受到过度的力时会发生退让的特性,因此,例如为了进行磨体突出量的调整动作,当使齿条80的齿部80a与各研磨工具单元1、100、300的各齿轮(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第二齿轮113、齿轮307)啮合时,即便齿条80与研磨工具单元1、100的套筒6、106或研磨工具单元300的套筒平衡器308等发生干涉,也能防止或抑制齿条80损坏各研磨工具单元1、100、300的情况。此外,齿条设置夹具85会挠曲,因此,即便齿条80与研磨工具单元1、100的套筒6、106或研磨工具单元300的套筒平衡器308等发生干涉而朝远离各研磨工具单元1、100、300的方向退让(变位),只要该干涉被解除,也会返回原来的状态。因此,能在干涉被解除之后使齿条80的齿部80a与各研磨工具单元1、100、300的各齿轮(齿轮螺杆操作用齿轮13、第二齿轮113、齿轮307)啮合。
(齿条的变形例)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32对齿条8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齿条80整体形成为矩形的板状,且沿其长度方向的一边具有齿部80a。齿条80被放置于齿条设置夹具85的安装板部85c而被固定。齿部80a位于安装板部85c的外侧。本例的齿条80在其上表面具有沿齿部80a以恒定宽度延伸的电镀磨石80b。
在采用具有电镀磨石80b的齿条80进行磨体突出量调整动作的情况下,如图32(a)所示,首先,形成使齿条80与研磨工具单元100的轴线L正交的姿势,使线状磨体103的前端非常轻微地接触电镀磨石80b。然后,使磨体工具单元100旋转而沿齿部80a移动。
藉此,线状磨体103被电镀磨石80b修整,其前端对齐。此外,通过线状磨体103的旋转,齿条80的上表面被清扫,因此,在齿条80上附着有切屑或磨体粉的情况下,切屑或磨体粉会被清除。在此,当线状磨体103清扫齿条80的上表面时,与此同时,线状磨体103的前端被位于比齿条80的上表面高的电镀磨石80b的上表面整平。因此,能防止或抑制因旋转的线状磨体103与齿条80的齿部80a接触而导致其边缘被研磨的情况。
之后,如图32(b)所示,使第二齿轮113的齿部与齿条80的齿部80a啮合。此后,使研磨工具单元100在齿部80a的延设方向上移动,藉此,使第二齿轮113旋转以对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
在此,在切屑或磨体粉附着于齿条80的状态下进行磨体突出量调整动作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切屑或磨体粉缠在第二齿轮113或齿条80上而使这些构件陷入卡死状态等动作不良的状态。对此,在本例中,在通过线状磨体103将切屑或磨体粉从齿条80除去后,使第二齿轮113的齿部与齿条80的齿部80a啮合。因此,能防止或抑制因切屑或磨体粉而导致第二齿轮113和齿条80陷入动作不良的状态、从而导致不能进行磨体突出量调整的情况。

Claims (12)

1.一种工具支架,其特征在于,具有:
柄部;
套筒,所述套筒在所述柄部的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柄部的前方;
轴,所述轴在所述柄部的前方与所述柄部同轴地延伸;
螺栓部分,所述螺栓部分在所述套筒的内侧且设于所述轴;
螺母,所述螺母螺合于所述螺栓部分;以及
螺母移动机构,所述螺母移动机构使所述螺母沿所述螺栓部分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移动,
所述工具支架将具有磨体的研磨工具保持成所述磨体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套筒的前端开口突出的状态,且使所述研磨工具能与所述螺母一起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能相对于所述柄部以及所述套筒围绕所述轴线相对旋转,
所述柄部与所述套筒被连接成不能相对旋转,
所述螺母移动机构具有对所述螺母相对于所述套筒的相对旋转进行限制的螺母旋转限制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具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能在第一位置与从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轴线方向的后方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螺母移动机构具有:施力构件,在所述轴从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所述施力构件产生作用力以朝面向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对所述轴施力;以及运动转换机构,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将所述轴从所述第一位置经由所述第二位置返回所述第一位置的往复直线运动转换为所述轴的围绕所述轴线朝一个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旋转运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具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柄部具有贯通所述柄部的冷却液导入孔,
所述螺母移动机构具有: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以能在第一位置与从该第一位置朝所述轴线方向的后方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轴;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将所述移动构件朝所述第二位置施力;以及运动转换机构,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将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经由所述第一位置返回所述第二位置的往复直线运动转换为所述移动构件的围绕所述轴线朝一个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旋转运动,
在向所述冷却液导入孔供给冷却液时,在所述冷却液的流体压力的作用下,所述移动构件抵抗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从所述第二位置朝所述第一位置移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具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母移动机构具有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用于使所述轴相对于所述柄部相对旋转。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柄部与所述轴一体形成,
所述套筒能相对于所述柄部以及所述轴围绕所述轴线相对旋转,
所述螺母移动机构具有螺母旋转限制机构,所述螺母旋转限制机构对所述螺母相对于所述套筒的相对旋转进行限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具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母移动机构具有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用于使所述套筒相对于所述柄部相对旋转。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母具有能装拆地连接所述研磨工具的连接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母与所述研磨工具一体设置。
10.一种研磨工具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支架;以及
研磨工具,所述研磨工具具有磨体,且保持于所述工具支架。
11.一种研磨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
磨体;以及
保持所述磨体的环状的磨体支架,
在所述磨体支架的环状内周面形成有阴螺纹。
12.一种磨体突出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工具支架具有:柄部;套筒,所述套筒在所述柄部的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柄部的前方;轴,所述轴在所述柄部的前方与所述柄部同轴地延伸;螺栓部分,所述螺栓部分在所述套筒的内侧设于所述轴;以及螺母,所述螺母螺合于所述螺栓部分,
使具有磨体的研磨工具以能与所述螺母一体移动的状态保持于所述工具支架,
使所述螺母沿所述螺栓部分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移动,从而对所述磨体的从所述套筒突出的磨体突出量进行调整。
CN201580025886.8A 2014-05-22 2015-05-13 工具支架、研磨工具单元及磨体突出量调整方法 Active CN1064575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6402 2014-05-22
JP2014106402 2014-05-22
PCT/JP2015/063775 WO2015178273A1 (ja) 2014-05-22 2015-05-13 工具ホルダ、研磨工具、研磨工具ユニットおよび砥材突き出し量調整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7528A true CN106457528A (zh) 2017-02-22
CN106457528B CN106457528B (zh) 2019-07-16

Family

ID=54553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5886.8A Active CN106457528B (zh) 2014-05-22 2015-05-13 工具支架、研磨工具单元及磨体突出量调整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14024B2 (zh)
JP (1) JP6557221B2 (zh)
CN (1) CN106457528B (zh)
DE (1) DE112015002410T5 (zh)
WO (1) WO201517827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65891A (zh) * 2018-01-10 2020-08-21 千贝克科技有限公司 研磨具支架以及研磨工具
CN116648329A (zh) * 2020-12-25 2023-08-25 千贝克科技有限公司 研磨具保持座的控制方法、研磨具保持座、及研磨工具
CN116900866A (zh) * 2023-09-13 2023-10-20 南京自控仪表有限公司 一种阀体加工用研磨装置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66679A1 (ja) * 2014-05-01 2015-11-05 株式会社ジーベックテクノロジー 回転工具、研磨工具および加工方法
JP6557221B2 (ja) * 2014-05-22 2019-08-07 株式会社ジーベックテクノロジー 工具ホルダ、研磨工具、研磨工具ユニットおよび砥材突き出し量調整方法
JP6388251B2 (ja) * 2014-09-01 2018-09-12 株式会社Ihi 仕上げ砥石ブラシと力制御仕上げ加工方法
JP6741272B2 (ja) * 2015-11-20 2020-08-19 株式会社ジーベックテクノロジー 工具ホルダおよび研磨工具ユニット
US20190022818A1 (en) * 2016-01-18 2019-01-24 Xebec Technology Co., Ltd. Working method for workpiece and polishing machine brush and tool holder used therefor
JP6652745B2 (ja) * 2016-02-15 2020-02-26 株式会社Ihi 加工工具ホルダと精密仕上げ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EP3241460A1 (de) * 2016-05-03 2017-11-08 Liechti Engineering AG Bürsteinrichtung zum bearbeiten von werkstücken
CN110475645B (zh) * 2017-03-29 2022-05-27 日东工器株式会社 手持式去毛刺机
TWI673137B (zh) * 2018-09-06 2019-10-01 心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拋光效果之刀桿
US20200078874A1 (en) * 2018-09-06 2020-03-12 The Tapmatic Corporation Tool Length Adjustment System
JP2020040177A (ja) * 2018-09-11 2020-03-19 日本ユニット株式会社 自動送出ブラシ
JP2020055090A (ja) * 2018-10-04 2020-04-09 正雄 西木 研掃用工具
US10675728B2 (en) * 2018-10-29 2020-06-09 Shin-Yain Industrial Co., Ltd. Cutter holder capable of polishing
CN110227928B (zh) * 2019-06-18 2024-04-05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拾取拧紧的复合夹头装置
JP6832555B1 (ja) * 2019-12-25 2021-02-24 株式会社ジーベックテクノロジー 表面テクスチャリング方法
CN114770285B (zh) * 2022-05-27 2024-04-09 瑞昌市金宇铜业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提拉杆表面毛刺打磨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2966A (ja) * 1990-12-05 1992-11-12 Toyota Motor Corp バリ取り機械のブラシ摩耗量補正装置
DE10058677A1 (de) * 2000-11-25 2002-06-06 Metabo Schleif Und Polieranlag Automatische Bürstmaschine
KR100799047B1 (ko) * 2006-10-23 2008-01-28 주식회사 한샘 대리석 광택기
EP1916058A1 (de) * 2006-10-24 2008-04-30 Mechanik Center Erlangen GmbH Bürstwerkzeug
CN101274414A (zh) * 2007-03-29 2008-10-01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毛刺去除装置以及毛刺去除方法
EP2522461A1 (en) * 2011-05-12 2012-11-14 Biesse S.p.A. Rotatable brush for the removal of a coating from a glass plate
CN104708522A (zh) * 2013-12-13 2015-06-1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研磨用刷以及使用该研磨用刷的机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9668A (ja) 1996-03-08 1997-09-16 Umehara Brush Seisakusho:Kk 工業用研磨ブラシのチャックへの取付構造
JPH09267271A (ja) 1996-04-02 1997-10-14 Aichi Steel Works Ltd ブラシヘッド
JPH11114760A (ja) 1997-10-16 1999-04-27 Tipton Mfg Corp ブラシ装置
US20030207657A1 (en) * 2001-03-20 2003-11-06 Stanley Domanski Tool and method for finishing an outside diameter surface of a cylindrical workpiece
JP3975073B2 (ja) * 2001-11-01 2007-09-12 株式会社ジーベックテクノロジー 研磨機用ブラシ
US6679766B2 (en) * 2002-04-16 2004-01-20 Robert Bosch Gmbh Diamond sleeve honing tool
JP4153401B2 (ja) 2003-10-10 2008-09-24 株式会社ジーベックテクノロジー 研磨機および研磨方法
JP4972492B2 (ja) * 2007-08-28 2012-07-11 株式会社ジーベックテクノロジー 研磨機用ブラシ
JP6325195B2 (ja) * 2013-03-08 2018-05-16 大明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シ状砥石の製造方法、線状砥材およびブラシ状砥石
WO2015166679A1 (ja) * 2014-05-01 2015-11-05 株式会社ジーベックテクノロジー 回転工具、研磨工具および加工方法
JP6557221B2 (ja) * 2014-05-22 2019-08-07 株式会社ジーベックテクノロジー 工具ホルダ、研磨工具、研磨工具ユニットおよび砥材突き出し量調整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2966A (ja) * 1990-12-05 1992-11-12 Toyota Motor Corp バリ取り機械のブラシ摩耗量補正装置
DE10058677A1 (de) * 2000-11-25 2002-06-06 Metabo Schleif Und Polieranlag Automatische Bürstmaschine
KR100799047B1 (ko) * 2006-10-23 2008-01-28 주식회사 한샘 대리석 광택기
EP1916058A1 (de) * 2006-10-24 2008-04-30 Mechanik Center Erlangen GmbH Bürstwerkzeug
CN101274414A (zh) * 2007-03-29 2008-10-01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毛刺去除装置以及毛刺去除方法
EP2522461A1 (en) * 2011-05-12 2012-11-14 Biesse S.p.A. Rotatable brush for the removal of a coating from a glass plate
CN104708522A (zh) * 2013-12-13 2015-06-1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研磨用刷以及使用该研磨用刷的机床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65891A (zh) * 2018-01-10 2020-08-21 千贝克科技有限公司 研磨具支架以及研磨工具
CN111565891B (zh) * 2018-01-10 2022-05-13 千贝克科技有限公司 研磨具支架以及研磨工具
CN116648329A (zh) * 2020-12-25 2023-08-25 千贝克科技有限公司 研磨具保持座的控制方法、研磨具保持座、及研磨工具
CN116900866A (zh) * 2023-09-13 2023-10-20 南京自控仪表有限公司 一种阀体加工用研磨装置及方法
CN116900866B (zh) * 2023-09-13 2023-11-21 南京自控仪表有限公司 一种阀体加工用研磨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78273A1 (ja) 2015-11-26
CN106457528B (zh) 2019-07-16
DE112015002410T5 (de) 2017-02-02
JPWO2015178273A1 (ja) 2017-04-20
JP6557221B2 (ja) 2019-08-07
US10414024B2 (en) 2019-09-17
US20170036323A1 (en) 2017-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7528A (zh) 工具支架、研磨工具、研磨工具单元及磨体突出量调整方法
US20080066592A1 (en) Machine tool
CN104708522A (zh) 研磨用刷以及使用该研磨用刷的机床
JP2017080851A (ja) 研磨装置、押圧ユニット、及び研磨方法
US8597086B2 (en) Tool holder
JP2010030011A (ja) 研削盤および研削盤のエクステンション・スピンドル交換方法
GB2397267A (en) Punching machine
JP2009039800A (ja) 面取り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具備する歯車加工機
US7192223B2 (en) Servo motor die tapping unit
CN110537022B (zh) 涡旋压缩机的制造方法
JP2004142059A (ja) バリ取り及び研磨・塗装剥離装置
US9469012B1 (en) Spherical lapping machine
JP3069242B2 (ja) 等速ジョイント軸部保持装置
US9573240B2 (en) Honing tool holder with integral in-process feed system
JP2011194491A (ja) ブラシ繰り出し装置
JP2005262360A (ja) ブラシ研磨装置
CN110014195B (zh) 齿轮加工装置
KR20170007917A (ko) 밸브스핀들 연마장치용 밸브스핀들 고정척
KR101603720B1 (ko) 래핑장치
KR20160125218A (ko) 절삭공구
JP2001328066A (ja) 加工装置用研磨ツール及び該研磨ツールを用いた研磨方法
KR101841403B1 (ko) 순환펌프가 구비된 실린더 블럭 래핑 가공장치
JPH07639U (ja) 内面研磨機
JP2004275631A (ja) ブラシユニット
KR20040086986A (ko) 곡면자동연마방법 및 그 연마 홀더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