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5740B - 头盔 - Google Patents

头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5740B
CN106455740B CN201480078636.6A CN201480078636A CN106455740B CN 106455740 B CN106455740 B CN 106455740B CN 201480078636 A CN201480078636 A CN 201480078636A CN 106455740 B CN106455740 B CN 1064557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body
foot
normal line
head
shock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86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55740A (zh
Inventor
请川武史
铃木昭吉
崔成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ley Productions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lley Production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4358346&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6455740(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ley Productions Ltd filed Critical Valley Production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55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57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557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57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BHATS; HEAD COVERINGS
    • A42B3/00Helmets; Helmet covers ; Other protective head coverings
    • A42B3/04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helmets
    • A42B3/10Linings
    • A42B3/12Cushion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BHATS; HEAD COVERINGS
    • A42B3/00Helmets; Helmet covers ; Other protective head coverings
    • A42B3/04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helmets
    • A42B3/06Impact-absorbing shells, e.g. of crash helmets
    • A42B3/062Impact-absorbing shells, e.g. of crash helmets with reinforc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BHATS; HEAD COVERINGS
    • A42B3/00Helmets; Helmet covers ; Other protective head coverings
    • A42B3/04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helmets
    • A42B3/10Linings
    • A42B3/14Suspension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CMANUFACTURING OR TRIMMING HEAD COVERINGS, e.g. HATS
    • A42C5/00Fittings or trimmings for hats, e.g. hat-bands
    • A42C5/02Sweat-bands

Landscapes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头盔,其能够在得到高透气性和高散热性、并且能够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地发挥冲击吸收能力。在所述吊网(4)的脚部(7)上设置比所述头部固定带(5)更接近头顶侧且横跨形成于至少两个脚部(7)间的间隔部分的悬架部(10、14),并在该悬架部(10、14)上设置吸收来自于所述帽体的外部的冲击的冲击吸收部(11、15)。

Description

头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盔。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头盔具备硬质的帽体以及佩戴体,该佩戴体是由与人的头部相接触的吊网、头部固定带、以及环带类等构成。
而且,在以往的头盔中,是将泡沫塑料制成的冲击吸收垫片安装于帽体的内表面,来提高对人的头部的保护性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由于当利用泡沫塑料制成的冲击吸收垫片来覆盖帽体的内表面时,会使帽体与人的头部之间仅留少许空隙,从而导致帽体内部的透气性差。并且,由于泡沫塑料具有较高的保温性能,从而导致帽体内部的散热困难。因此,若要通过泡沫塑料制成的冲击吸收垫片来获得保护性能,则会在帽体内部产生蓄热或蒸热,从而产生失去使用时的舒适性的问题。
另外,没有设置泡沫塑料制成的冲击吸收垫片的头盔,由于其确保了透气性和散热性,所以使用时的舒适性比较高。
但是,在没有设置泡沫塑料制成的冲击吸收垫片的情况下,虽然当受到来自于帽体垂直上方位置的落下物等的冲击时,能够通过吊网得到对冲击力的缓和,但当使用者跌倒或坠落时受到的来自于头顶侧以外的方向的冲击力几乎不能被吸收,存在着得不到充分的保护性能的问题。
另外,关于帽体内部没有设置冲击力吸收垫片的头盔,还存在有在构成佩戴体的头部固定带的外周面(与帽体的内表面相对的面)上设置多个缓冲用构件的现有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3117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昭33-12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采用专利文献2中出现的头盔结构来得到充分的保护性能的情况下,作为设置于头部固定带上的缓冲用构件,需要考虑采用具有充分的冲击吸收能力的缓冲用构件。
但是,近年来头盔中所采用的头部固定带能够与吊网相互独立地进行位置调节。即,虽然吊网被固定在帽体内部的规定的位置上,但头部固定带根据使用者的头部形状和/或帽体的形状,不仅能够调节周长还能够调节相对吊网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
因此,在专利文献2中出现的头部固定带的外周面上设置缓冲用构件的结构,伴随着头部固定带相对于吊网的位置调节,缓冲用构件相对于帽体的位置也会移动。因而,即使缓冲用构件具有充分的冲击吸收能力,也无法在必要的位置上吸收冲击。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得到高透气性、高散热性、使用时具有高舒适性且能够通过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地发挥冲击吸收能力从而具有高保护性能的头盔。
为达到此目的,本发明的头盔具备覆盖人的头部的帽体、在该帽体的内侧与人的头部相接触的吊网、以及戴在人的头部外周的环状头部固定带,所述吊网具备多个脚部,该多个脚部以相对于所述帽体的内表面存在有规定的空隙的方式从形成于头顶部的脚部连结部以放射线状延伸,并且所述多个脚部的下端部装卸自如地连结于帽体,在该脚部的内侧下部配置有所述头部固定带,所述头盔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吊网的脚部设置有悬架部,该悬架部位于比所述头部固定带靠头顶侧的位置,且横跨形成于至少两个脚部间的间隔部分,并在该悬架部上设置有冲击吸收部,该冲击吸收部形成于所述吊网的局部,该冲击吸收部与所述帽体相接触而吸收来自该帽体的外部的冲击,并且未设置有该冲击吸收部的所述脚部连结部不会与该帽体接触,而是形成了所述空隙。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吊网的脚部上设置悬架部并在悬架部上设置冲击吸收部,能够经由悬架部在所需的位置上配置冲击吸收部,并且在不利用妨碍透气性和/或散热性的泡沫塑料制成的冲击吸收垫片来覆盖帽体内部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充分的冲击吸收能力。而且,通过将设置有悬架部的吊网的脚部连结于帽体,即便调节头部固定带的上下位置,冲击吸收部的配设位置也不会移动,从而能够在必要的位置上可靠地吸收冲击。而且,由于利用悬架部使得能够对帽体设置局部性的冲击吸收部,所以能够简单地确保帽体内部的透气用空隙。
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使用时兼具高舒适度和高保护性的头盔。
另外,吊网是沿着头部的形状以脚部弯曲的状态设置于帽体内部。另外,从帽体上卸下后的状态下的吊网因其各脚部间的间隔扩大而变得扁平。此时,若悬架部处于连结2个脚部的状态时,则会因该悬架部而使吊网从帽体卸下时的脚部间的间隔不能扩大而难以变得扁平,以至保管时等占用空间。
因此,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悬架部能够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脚部。据此,当吊网从帽体上卸下时,可以解除悬架部对脚部的连结状态,使吊网顺利地变得扁平。由此,对从帽体上卸下的吊网进行保管等处理时将变得容易。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吊网的所述悬架部具备沿着彼此相邻的2个所述脚部间的间隔部分延伸的延出部,所述冲击吸收部设置于所述延出部上。由此,由于仅需设定延出部的延出长度就能将冲击吸收部配置在所需的位置上,所以能够提升冲击吸收部配设位置在设计上的自由度。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部具备筒状构造部,该筒状构造部对于沿轴线方向施加的冲击力具有规定的冲击吸收能力,且所述冲击吸收部被设置为使该筒状构造部的轴线朝向所述帽体的内表面的姿势。
由于构成冲击吸收部的筒状构造部是筒状,所以能够在保持轻量的同时,在其轴线方向上获得相对于冲击力最大的冲击吸收能力。而且,通过将冲击吸收部设置为使其筒状构造部的轴线朝向所述帽体的内表面的姿势,使筒状构造部能够相对于来自帽体的外部的冲击发挥充分的冲击吸收能力。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脚部具备朝向所述帽体的内表面突出的突起,该突起具有与如下空隙对应的突出量,所述空隙为所述脚部与所述帽体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隙。
虽然公知各脚部具有通过其自身的挠曲和/或伸展的变形来缓和来自帽体的外部的冲击的作用,但如果由于冲击负载而使脚部和帽体的内表面相接触时,则不能充分地发挥脚部对冲击的缓和作用。与其相比,本发明能够利用所述突起在脚部与帽体的内表面之间可靠地形成空隙,并且,能够利用突起的突出量简单地设定该空隙的大小。由此,能够防止由冲击负载引起的脚部和帽体的内表面的接触,从而能够防止脚部所具有的冲击缓和作用的下降。
另外,优选地,所述突起具有吸收来自所述帽体的外部的冲击的能力。所述突起从脚部突出并且与帽体的内表面抵接。因此,来自帽体的外部的冲击经由该突起传递到人的头部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由于突起具有能够吸收冲击的能力,所以能够减轻从突起传递到人的头部的冲击。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帽体具备在该帽体的下边缘侧内表面连结所述吊网的脚部的连结部,
当将与人的头部中心轴相吻合地从所述帽体的头顶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直线作为第1标准线,将与该第1标准线正交并通过与所述连结部相对应的高度位置而沿所述帽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作为第2标准线,将与所述第1标准线正交并通过与所述连结部相对应的高度位置而沿所述帽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作为第3标准线,将所述第1标准线、所述第2标准线以及所述第3标准线的交点作为标准点时,将如下区域作为前头部保护区域,所述区域由与从所述帽体的所述标准点以向所述第2标准线的左右分别倾斜25°的角度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的一对直线之间相对应的帽体的周向范围、以及与从所述帽体的所述标准点以向所述第2标准线的上方倾斜35°的角度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的直线和所述第2标准线之间相对应的帽体的高度方向范围构成,将如下区域作为后头部保护区域,所述区域包括由与从所述帽体的所述标准点以向所述第2标准线的左右分别倾斜30°的角度的方式而向后方延伸的一对直线之间相对应的帽体的周向范围、以及与从所述帽体的所述标准点以向所述第2标准线的上方倾斜35°的角度的方式向后方延伸的直线和所述第2标准线之间相对应的帽体的高度方向范围构成,在分别与所述前头部保护区域和所述后头部保护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经由所述悬架部设置有所述冲击吸收部。
所述前头部保护区域位于帽体的前侧,是具有周向范围和高度方向范围的近乎矩形的区域;所述后头部保护区域位于帽体的后侧,是具有周向范围和高度方向范围的近乎矩形的区域。在本发明中的前头部保护区域以及后头部保护区域被认为是以下一种区域:例如当使用者朝前方或后方跌倒时,地面经由头盔施加于人的头部的前头部或者后头部的冲击力的区域。
通过使前头部保护区域以及后头部保护区域分别形成为具有上述构成的区域,并在前头部保护区域和后头部保护区域上分别经由所述悬架部设置所述冲击吸收部,能够可靠地获得当使用者向前方或后方跌倒时等对人的头部的保护性能。并且,由于在前头部保护区域和后头部保护区域以外的区域中能够简单地形成透气用空隙,所以能够可靠地获得透气性和/或散热性。
进一步优选地,将如下区域作为侧头部保护区域,所述区域由与从所述帽体的所述标准点以向所述第3标准线的前后分别倾斜30°的角度的方式而向左右侧分别延伸的一对直线之间对应的帽体的周向范围、以及与从所述帽体的所述标准点以向所述第3标准线的上方倾斜50°的角度的方式而向左右侧分别延伸的直线和所述第3标准线之间对应的帽体的高度方向范围构成,在与所述侧头部保护区域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吸收来自所述帽体的外部的冲击的其他的冲击吸收部。
侧头部保护区域位于帽体的两侧,是具有周向范围和高度方向范围的近乎矩形的区域。本发明中的侧头部保护区域被认为是以下一种区域:例如当使用者向侧方跌倒时,地面经由头盔施加于人的头部侧部的冲击力的区域。
使侧头部保护区域形成为具有上述构成的区域,并在侧头部保护区域上经由所述悬架部设置所述其他的冲击吸收部,能够可靠地获得当使用者向侧方向跌倒时等对人的头部的保护性能。并且,由于能够在前头部保护区域和侧头部保护区域之间以及后头部保护区域和侧头部保护区域之间分别确保充分的透气用空隙,所以还能够可靠地获得透气性和散热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吊网(hammock)的安装状态的示意性斜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吊网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吊网的展开状态的斜视图。
图4A是表示前头部保护区域、后头部保护区域以及侧头部保护区域的帽体的模式性侧视图。
图4B是表示前头部保护区域以及侧头部保护区域的帽体的模式性正视图。
图5是帽体的模式性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头盔1是由:硬质的帽体2(图中虚线表示)、以及设置于帽体2内部与人的头部相接触的佩戴体3构成。佩戴体3是由:吊网4、头部固定带5、以及图示省略的环带类(颚带等)构成的。
吊网4以合成树脂(例如聚烯烃卡合成树脂等)为材料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一体成型,并与人的头部相接触使人的头部与帽体2间形成规定的空隙。
头部固定带5由与吊网4相同的材料形成,并被固定于人的头部的外周。在头部固定带5的后头部侧设置有能够根据人的头部尺寸而调节周长的尺寸调节构件6。
接着,对吊网4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以及图3所示,吊网4具有从头顶部以放射线形延长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8根)脚部7,以及将各脚部7的上端连结为一体的环状的脚部连结部8。在各脚部7的下端设置有与其形成为一体的卡合部9,该卡合部9能够与设置于帽体2的下端部内表面的无图示的卡合用突起(将脚部7连结于帽体2的连结部)卡脱自如地卡合。
如图1所示,当各脚部7安装于帽体2的内部时,各脚部7形成为与人的头部相对应的弯曲形状;当各脚部7从帽体2内部卸下的状态时(安装于帽体2之前的状态,或是由于替换等而从帽体2卸下的状态),则形成如图2以及图3所示的略微扁平的形状。
在前头部侧相邻的两个脚部7之间,以及在后头部侧相邻的两个脚部7之间,分别设置有第1悬架部10。在第1悬架部10上设置有下垂支承于受该第1悬架部10的下缘侧的第1冲击吸收部11。
第1悬架部10形成为带状,其一端与一方的脚部7连结为一体且朝向另一方的脚部7延长。在第1悬架部10的另一端形成有卡合孔13。卡合孔13可以装卸自如地与形成于另一方的脚部7的卡合爪12卡合。
如图1所示,通过将第1悬架部10的卡合孔13与脚部7的卡合爪12相卡合,第1悬架部10可横跨形成于脚部之间的间隔部分,且设置于比头部固定带5更往上的地方。
当将第1悬架部10的卡合孔13从脚部7上的卡合爪12卸下时,可以使吊网4如图2以及图3所示变为扁平。由此,将吊网4从帽体2卸下且以扁平状保管时等则不会出现占体积的现象。另外,在将第1悬架部10的一端连结于一方的脚部7的状态下,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一体成型也变为可能。
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连结了第1悬架部10的各脚部7以及位于该第1悬架部10的外侧的脚部7之间分别设置有第2悬架部14。第2悬架部14形成为倒V字型的带状,其两端与各个脚部7一体连结。
在第2悬架部14上设置有第2冲击吸收部15以及头部固定带连结部16。第2冲击吸收部15被设置于第2悬架部14的上边缘向上方延长的第1延出部17的上端。第1延出部17沿相邻的两个脚部7之间的间隔部分延长。如图3所示,第1延出部17形成为使第2冲击吸收部15与帽体2的内表面抵接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平滑的弯曲形状)。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头部固定带连结部16由从第2悬架部14的下边缘向下方延长的第2延出部18以及连接设置于第2延出部18的下端的舌片部19构成。在舌片部19上沿上下方向并列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为3个)连结孔20,该连结孔20能够被插卸自如地插入设置于头部固定带5上的无图示的铆钉状的连结构件的突起部。
通过选择性地使用连接孔20,头部固定带5能够相对于吊网4上下移动。由此,能够调节头部固定带5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从而对应使用者头部的形状。
第1冲击吸收部11是由:以相互之间存在可以透气自如的空隙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为6个)筒状构造部21、以及将各筒状构造部21的底部相互连结的板状的基部22构成。
基部22具备从外周边缘经由曲面而立起的凸缘部23,即使外周边缘与人的头部相接触,也不会因角部等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并且,基部22具备多个通孔24,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能够适度地挠曲。
筒状构造部21形成为多角筒状(本实施方式为六角筒状)并且具备通过轴线方向的坍塌来吸收冲击力的能力。如图1所示,第1冲击吸收部11设置为将筒状构造部21的轴线朝向帽体2的内表面的姿势。
通过将第1冲击吸收部11配设于前头部侧以及后头部侧,能够使筒状构造部21具有对人的头部充分的保护性能。另外,各第1冲击吸收部11分别配设于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帽体2的前头部保护区域32以及后头部保护区域33上,详细后述。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2冲击吸收部15上单独设置有多角筒状(本实施方式为六角筒状)的筒状构造部25,其经由基部26被连结在第1延出部17的上端。由此,成为适合设置于间隔较窄的脚部7之间并在脚部7之间的间隔位置上起到吸收冲击的作用。如图3所示,由于第1延出部17的形状(平滑的弯曲形状),第2冲击吸收部15的筒状构造部25的轴线如图1所示朝向帽体2的内表面,由此,通过轴线方向的坍塌来吸收冲击力。
并且,在帽体2的侧头部一侧,设置有第3冲击吸收部27(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其他的冲击吸收部)。另外,第3冲击吸收部27分别配设于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帽体2的侧头部保护区域34上,详细后述。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3冲击吸收部27设置于从脚部连结部8向下延长的第3延出部28的下端。第3延出部28在侧头部侧的两个脚部7之间延伸,并如图3所示,形成为使第3冲击吸收部27与帽体2的内表面抵接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平滑的弯曲形状)。
第3冲击吸收部27由:以相互之间存在着可以透气自如的空隙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为3个)筒状构造部29,以及相互连结各筒状构造部29底部的板状的基部30构成。第3冲击吸收部27的筒状构造部29形成为与第1冲击吸收部11所具备的筒状构造部21同样的多角筒状(本实施方式为六角筒状)。第3冲击吸收部27的基部30除了是与第3冲击吸收部27的筒状构造部29的配设位置相对应的形状以外,其余也与第1冲击吸收部11所具备的基部相同。
另外,如图1所示,脚部7具备向帽体2的内表面突出的突起31。突起31具有与脚部7和帽体2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隙对应的的突出量。并且,突起31形成为筒状,具有通过坍塌等变形来吸收来自帽体2外部的冲击的能力。
安装于帽体2上的脚部7的头顶侧离帽体2的内表面比该脚部7的下端离帽体2的内表面更远。与此相对应地,当在脚部7上设置多个突起31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的,位于上方的突起31的突起量比位于下方的突起31大。
通过在脚部7上设置突起31,能够维持脚部7和帽体2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隙充分地被确保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由冲击负载而引起的脚部7与帽体2的内表面的接触,能够充分地发挥脚部7所具有的冲击缓和作用。
并且,通过脚部7的突起31能够可靠地维持与吊网4相接触的人的头部与帽体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隙的状态,所以,能够充分地确保帽体2内部的透气性。并且,由于突起31自身也具有吸收冲击的能力,所以从脚部7经由突起31传递到人的头部的冲击也能够得以缓和。
如上所述,通过将第1冲击吸收部11、第2冲击吸收部15以及第3冲击吸收部27设置于吊网4上,即便是调节头部固定带5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第1冲击吸收部11、第2冲击吸收部15及第3冲击吸收部27相对帽体2的位置和/或抵接姿势也基本不会变化。
同时,通过将上述构成的第1冲击吸收部11、第2冲击吸收部15以及第3冲击吸收部27设置于吊网4上,而使得在帽体2上的所需位置上能够可靠地吸收冲击。因此,不需要设置例如泡沫塑料制的冲击吸收垫片就能够在得到具备高透气性和/或发高散热性的同时,获得充分的冲击吸收能力。
在此,对帽体2上的第1冲击吸收部11以及第3冲击吸收部27的优选的配设位置进行说明。第1冲击吸收部11配设于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前头部保护区域32和后头部保护区域33上。第3冲击吸收部27配设于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侧头部保护区域34上。
前头部保护区域32以如下的方式被设定。首先,如图4A所示,设置与人的头部中心轴(无图示)相吻合的从帽体2的头顶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虚拟的第1标准线A,并设置与第1标准线A成正交的虚拟的第2标准线B。第2标准线B通过设置于帽体2的下端部内表面的无图示的卡合用突起(将脚部7连结于帽体2的连结部)所对应的高度位置并向帽体2的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当多个卡合用突起彼此在高度位置上不同时,优选地在与位于最下方的卡合用突起相对应的高度位置上设定第2标准线B。
其次,将第1标准线A与第2标准线B的交点设定为标准点P。如图5所示,设置从此标准点P向第2标准线B的左右分别以25°的角度θ1倾斜并向前方延伸的一对虚拟的直线f1、f2。将此直线f1、f2与帽体2交叉的点之间的范围作为周向范围Fw。并且,如图4A所示,设置从标准点P向第2标准线B的上方以35°的角度θ2倾斜并向前方延伸的虚拟的直线f3。将此直线f3和第2标准线B与帽体2的交叉点之间的范围作为高度方向范围Fh。然后,将由周向范围Fw与高度方向范围Fh构成的近乎矩形的范围设定为图4B所示的前头部保护区域32。
后头部保护区域33设定如下。如图5所示,设置从标准点P向第2标准线B的左右分别以30°的角度θ3倾斜并向后方延伸的一对虚拟的直线r1、r2。将此直线r1、r2与帽体2交叉的点之间的范围作为周向范围Rw。并且,如图4A所示,设置从标准点P向第2标准线B的上方以35°的角度θ4倾斜并向后方延伸的虚拟的直线r3。将此直线r3和第2标准线B与帽体2交叉的点之间的范围作为高度方向范围Rh。然后,将由周向范围Rw与高度方向范围Rh构成的近乎矩形的范围设定为在图4A中示出了一部分的后头部保护区域33。
侧头部保护区域34设定如下。首先,如图4B所示,设置与第1标准线A成正交的虚拟的第3标准线C。
第3标准线C通过与设置于帽体2的下端部内表面的无图示的卡合用突起(将脚部7连结于帽体2的连结部)相对应的高度位置向帽体2的左右方向延伸。另外,当多个卡合用突起彼此在高度位置上不同时,与前述的设定第2标准线B的情况一样,优选位于最下方的卡合用突起所对应的高度位置上设定第3标准线C。
其次,如图5所示,设置从标准点P向第3标准线C的前后分别以30°的角度θ5倾斜并向侧方延伸的在左右两侧一对虚拟的直线s1、s2。将此直线s1、s2与帽体2交叉的点之间的范围作为周向范围Sw。并且,如图4B所示,设置从标准点P向第3标准线C的上方以50°的角度θ6倾斜并向后方延伸的虚拟的直线s3。将此直线s3和第3标准线C与帽体2交叉的点之间的范围作为高度方向范围Sh。然后,将由周向范围Sw与高度方向范围Rh构成的近乎矩形的范围设定为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侧头部保护区域34。
如上所设定的前头部保护区域32、后头部保护区域33以及侧头部保护区域34是以下的特定区域:当头盔1的使用者跌倒时被设想承受冲击的范围。另外,在前头部保护区域32与后头部保护区域33分别配设第1冲击吸收部11,通过在侧头部保护区域34上配设第3冲击吸收部27,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性能。
另外,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可以将除了前头部保护区域32和后头部保护区域33以及侧头部保护区域34以外的区域作为透气用的空隙进行利用。具体来讲,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第1冲击吸收部11与第3冲击吸收部27之间的包含头顶部在区域上,形成有比较宽的空隙,充分地确保了帽体2内部的透气性。
另外,虽然优选地将第1冲击吸收部11以及第3冲击吸收部27的大小尺寸设定成分别能够被收纳在各保护区域32、33、34内,但本发明的冲击吸收部的大小尺寸并不仅限于此。即,第1冲击吸收部11与第3冲击吸收部27的大小尺寸分别为不会使帽体2与吊网4之间的空隙过度狭窄的尺寸,并且,只要不突出到吊网4的内侧(人的头部侧),即便具有伸出到与各保护区域32、33、34相对应的位置的外侧的大小尺寸也是可以的。并且,如第2冲击吸收部15(参照图1),只要在不妨碍帽体2内部的透气性的大小尺寸内,即使设置于除了前头部保护区域32和后头部保护区域33以及侧头部保护区域34以外的区域上,也基本不影响使用时的舒适度且能带来更高的保护性能。
此外,在此实施方式中,虽将第1冲击吸收部11、第2冲击吸收部15以及第3冲击吸收部27的筒状构造部21、25、29设置为多角筒状,但筒状构造部21、25、29并不仅限于多角筒状,也可以为圆筒状。并且,筒状构造部21、25、29的数量以及大小尺寸可以适当地设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具备8个脚部7的吊网4,但脚部7的数量不仅限于此。例如,虽然无图示,但具备4个脚部的吊网也可以适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在吊网4上设置第1冲击吸收部11、第2冲击吸收部15以及第3冲击吸收部27的例子,但也可以仅设置位于帽体2的前头部侧与后头部侧的第1冲击吸收部11。由此,由于人的头部与帽体2之间可以形成更宽的空隙,所以可以在进一步提高使用时的舒适度的同时,还能够实现轻量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将第1悬架部10的一端与脚部7连结为一体的例子,但也可以设置为第1悬架部10的两端都可以与脚部7装卸自如,将第1悬架部10与脚部7分开设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横跨形成于2个脚部7之间的1个空隙的第1悬架部10,但当第1悬架部是与脚部7分开设置时,虽无图示,也可以将具有横跨形成于三个以上的脚部7之间多个空隙的长度的第1悬架部设置于在头部固定带5上方的位置,并在此第1悬架部上设置前述第1冲击吸收部11。这种情况下,虽无图示,还可以进一步使第1悬架部形成为环状,并将其中一部分与任一脚部7可装卸自如地连结,在环状的第1悬架部上的与脚部7之间的间隔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所述的第1冲击吸收部1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头盔是在吊网的脚部上设置在比头部固定带更接近头顶侧的位置上的且横跨至少形成于2个脚部之间的间隔部分的悬架部,通过在悬架部上设置吸收来自帽体的外部的冲击的冲击吸收部。所以,能够在得到高透气性和/或高散热性的同时,能够在最适合的位置充分地发挥冲击吸收能力。
符号的说明
1 头盔
2 帽体
4 吊网
5 头部固定带
7 脚部
10 第1悬架部(悬架部)
11 第1冲击吸收部(冲击吸收部)
14 第2悬架部(悬架部)
15 第2冲击吸收部(冲击吸收部)
16 头部固定带连结部
17 第1延出部(延出部)
21、25 筒状构造部
27 第3冲击吸收部(其他冲击吸收部)
31 突起
32 前头部保护区域
33 后头部保护区域
34 侧头部保护区域
A 第1标准线
B 第2标准线
P 标准点
Fw、Rw、Sw 周向范围
Fh、Rh、Sh 高度方向范围。

Claims (8)

1.一种头盔,其具备覆盖人的头部的帽体、在该帽体的内侧与人的头部相接触的吊网、以及戴在人的头部外周的环状头部固定带,所述吊网具备多个脚部,该多个脚部以相对于所述帽体的内表面存在有规定的空隙的方式从形成于头顶部的脚部连结部以放射线状延伸,并且所述多个脚部的下端部装卸自如地连结于帽体,在该脚部的内侧下部配置有所述头部固定带,所述头盔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吊网的脚部设置有悬架部,该悬架部位于比所述头部固定带靠头顶侧的位置,且横跨形成于至少两个脚部间的间隔部分,
并在该悬架部上设置有冲击吸收部,该冲击吸收部形成于所述吊网的局部,该冲击吸收部与所述帽体相接触而吸收来自该帽体的外部的冲击,并且未设置有该冲击吸收部的所述脚部连结部不会与该帽体接触,而是形成了所述空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盔,其特征在于,
所述吊网的所述悬架部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盔,其特征在于,
所述吊网的所述悬架部具备沿着彼此相邻的2个所述脚部间的间隔部分延伸的延出部,所述冲击吸收部设置于所述延出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盔,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部具备筒状构造部,该筒状构造部对于沿轴线方向施加的冲击力具有规定的冲击吸收能力,且所述冲击吸收部被设置为使该筒状构造部的轴线朝向所述帽体的内表面的姿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盔,其特征在于,
所述吊网的所述脚部具备朝向所述帽体的内表面突出的突起,该突起具有与如下空隙对应的突出量,所述空隙为所述脚部与所述帽体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盔,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具有吸收来自所述帽体的外部的冲击的能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盔,其特征在于,
所述帽体具备在该帽体的下边缘侧内表面连结所述吊网的脚部的连结部,
当将与人的头部中心轴相吻合地从所述帽体的头顶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直线作为第1标准线,将与该第1标准线正交并通过与所述连结部相对应的高度位置而沿所述帽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作为第2标准线,将与所述第1标准线正交并通过与所述连结部相对应的高度位置而沿所述帽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作为第3标准线,将所述第1标准线、所述第2标准线以及所述第3标准线的交点作为标准点时,
将由与从所述帽体的所述标准点以向所述第2标准线的左右分别倾斜25°的角度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的一对直线之间相对应的帽体的周向范围、以及与从所述帽体的所述标准点以向所述第2标准线的上方倾斜35°的角度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的直线和所述第2标准线之间相对应的帽体的高度方向范围构成的区域作为前头部保护区域,
将由与从所述帽体的所述标准点以向所述第2标准线的左右分别倾斜30°的角度的方式而向后方延伸的一对直线之间相对应的帽体的周向范围、以及与从所述帽体的所述标准点以向所述第2标准线的上方倾斜35°的角度的方式向后方延伸的直线和所述第2标准线之间相对应的帽体的高度方向范围构成的区域作为后头部保护区域,
在分别与所述前头部保护区域和所述后头部保护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经由所述悬架部设置有所述冲击吸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盔,其特征在于,
将由与从所述帽体的所述标准点以向所述第3标准线的前后分别倾斜30°的角度的方式而向左右侧分别延伸的一对直线之间对应的帽体的周向范围、以及与从所述帽体的所述标准点以向所述第3标准线的上方倾斜50°的角度的方式而向左右侧分别延伸的直线和所述第3标准线之间对应的帽体的高度方向范围构成的区域作为侧头部保护区域,
在与所述侧头部保护区域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吸收来自所述帽体的外部的冲击的其他的冲击吸收部。
CN201480078636.6A 2014-05-01 2014-09-12 头盔 Active CN1064557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4819A JP5878202B2 (ja) 2014-05-01 2014-05-01 産業用安全帽
JP2014-094819 2014-05-01
PCT/JP2014/074251 WO2015166598A1 (ja) 2014-05-01 2014-09-12 ヘルメ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5740A CN106455740A (zh) 2017-02-22
CN106455740B true CN106455740B (zh) 2019-07-19

Family

ID=54358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8636.6A Active CN106455740B (zh) 2014-05-01 2014-09-12 头盔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878202B2 (zh)
KR (1) KR102207958B1 (zh)
CN (1) CN106455740B (zh)
MY (1) MY185624A (zh)
WO (1) WO20151665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42817A3 (en) 2011-07-27 2014-09-17 Bauer Hockey Corp. Sports helmet with rotational impact protection
US10477909B2 (en) 2013-12-19 2019-11-19 Bauer Hockey, Llc Helmet for impact protection
US9961952B2 (en) 2015-08-17 2018-05-08 Bauer Hockey, Llc Helmet for impact protection
WO2018183469A1 (en) * 2017-03-29 2018-10-04 Park & Diamond Inc. Helmet
JP6883337B2 (ja) * 2017-04-10 2021-06-09 株式会社谷沢製作所 ヘルメット
CN107114845B (zh) * 2017-06-21 2019-10-22 新沂市棋盘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涡卷弹簧驱动的安全帽
CN107296317B (zh) * 2017-06-21 2020-05-08 东营红星劳保用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阻尼万向节的安全帽
US20190166944A1 (en) * 2017-12-06 2019-06-06 Titon Corp. Mechanical shock abatement system incorporating sacrificial systems
CN108813780A (zh) * 2018-07-30 2018-11-16 安徽省旌德飞迅安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式智能安全帽
CN216589223U (zh) 2021-09-30 2022-05-24 广州三点一物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头戴式散热装置
CA3235883A1 (en) * 2021-10-21 2023-04-27 David Winston Aiken BENNETT Safety helme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28647A (en) * 1976-07-27 1978-10-18 Esab Ab Helmet
US5337420A (en) * 1992-11-03 1994-08-16 Haysom Elbert 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unting and locating a helmet comfortably on the head of a person, and combination resulting therefrom
US5930840A (en) * 1996-03-01 1999-08-03 Arai; Michio Pad for interior body of helmet and interior body thereof
WO2012059081A2 (de) * 2010-11-05 2012-05-10 Schuberth Gmbh Schutzanordnung für den körper eines lebewesens, insbesondere schutzhelm
JP2013091882A (ja) * 2011-10-27 2013-05-16 Tanizawa Seisakusho Ltd ヘルメット用ハンモックの固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1055B2 (ja) 1995-05-18 2000-02-21 東レ株式会社 ヘルメット
JP5591984B1 (ja) * 2013-07-19 2014-09-17 株式会社谷沢製作所 ヘルメッ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28647A (en) * 1976-07-27 1978-10-18 Esab Ab Helmet
US5337420A (en) * 1992-11-03 1994-08-16 Haysom Elbert 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unting and locating a helmet comfortably on the head of a person, and combination resulting therefrom
US5930840A (en) * 1996-03-01 1999-08-03 Arai; Michio Pad for interior body of helmet and interior body thereof
WO2012059081A2 (de) * 2010-11-05 2012-05-10 Schuberth Gmbh Schutzanordnung für den körper eines lebewesens, insbesondere schutzhelm
JP2013091882A (ja) * 2011-10-27 2013-05-16 Tanizawa Seisakusho Ltd ヘルメット用ハンモックの固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66598A1 (ja) 2015-11-05
CN106455740A (zh) 2017-02-22
MY185624A (en) 2021-05-26
KR20160146711A (ko) 2016-12-21
JP2015212433A (ja) 2015-11-26
KR102207958B1 (ko) 2021-01-26
JP5878202B2 (ja) 2016-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5740B (zh) 头盔
US8060951B2 (en) Low profile protective helmet
JP2016023400A (ja) 緩衝ヘルメット
US20140331393A1 (en) Wrestling headgear
US8966672B2 (en) Fastener for low profile protective helmet internal suspension padding
US20210204631A1 (en) Facemask System
JP2021105247A (ja) ヘルメット
US20020189004A1 (en) Headguard to reduce injury severity to the wearer
US20160242486A1 (en) Impact diverting helmet system
JP5591984B1 (ja) ヘルメット
JP3131987U (ja) 衝撃吸収帽子
JP2016075021A (ja) ヘルメット
JP6236243B2 (ja) ヘルメット用ハンモック
KR20030010919A (ko) 헬멧
JP2016145439A (ja) 3点ハンモック装着型ヘルメット
JP2021147731A (ja) ヘルメット
JP5808872B1 (ja) 3点ハンモック装着型ヘルメット
JP6335043B2 (ja) 産業用安全帽
JP6247143B2 (ja) ヘルメット
JP7203404B2 (ja) ヘルメットの衝撃吸収構造
JP6611506B2 (ja) ヘルメット用ハンモック
JP6385877B2 (ja) ヘルメット
US20110283430A1 (en) Blunt force protection ball cap technology
JP7363020B2 (ja) 衝撃を吸収する構造、およびヘルメット
JP6236566B2 (ja) ヘルメット用ハンモ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