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27215A -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27215A
CN106427215A CN201610642141.2A CN201610642141A CN106427215A CN 106427215 A CN106427215 A CN 106427215A CN 201610642141 A CN201610642141 A CN 201610642141A CN 106427215 A CN106427215 A CN 1064272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drive block
scanning
recording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421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27215B (zh
Inventor
铃木史子
田中宏和
佐佐木豪
土井司
关聪
山县真由子
高桥喜郎
高桥喜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427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272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272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272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001Mechanisms for bodily moving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parallel to the paper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32Print quality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dot disposition, e.g. for reducing white stripes or ban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9/00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 B41J19/14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with means for effecting line or character spacing in either direction
    • B41J19/142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with means for effecting line or character spacing in either direction with a reciprocating print head printing in both directions across the paper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43Block driv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在使用多个类型的墨的情况下,进行在抑制颗粒感的同时抑制各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的记录。

Description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有如下的记录设备,其中该记录设备使用具有排列有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元件列的记录头,通过驱动记录元件以将墨排出到记录介质上来记录图像,多个记录元件用于生成用以排出墨的能量。在这些记录设备中,还已知有针对单位区域进行多次记录扫描以形成图像的所谓的多遍记录。
另一方面,针对记录元件列内的多个记录元件的驱动方法,通常已知有所谓的时分驱动方法,其中在该时分驱动方法中,将多个记录元件分割成多个驱动块,并且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驱动块的记录元件。该时分驱动方法使得能够减少正同时驱动的记录元件的数量,由此使得能够提供驱动电源的大小得到抑制的记录设备。
在使用上述的多遍记录来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存在以下情况:由于各种原因,在针对单位区域的多次扫描中的一种扫描和另一种扫描之间发生墨的排出位置偏移。例如,在沿正方向和反方向往复扫描记录头的配置中发生记录介质的浮动(起皱)的情况下,墨排出方向在正方向和反方向之间略微偏移,因而在通过正向扫描进行了记录的区域和通过反向扫描进行了记录的区域之间存在墨排出位置偏移。
与此相对,日本特开2013-159017描述了用以抑制诸如上述的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等的两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配置。在该配置中,生成通过这两种扫描在相同像素区域中排出墨的记录数据,此外,进行上述的时分驱动,以使得在这两种扫描各自中各个驱动块所形成的点的着落位置彼此不同。现在,为了在沿正方向和反方向往复扫描记录头的情况下使各个驱动块所形成的点的着落位置不同,将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时的多个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描述为不同于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时的多个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此外,为了在仅沿一个方向扫描记录头的情况下使各个驱动块所形成的点的着落位置不同,将特定类型的扫描中的多个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描述为不同于另一特定类型的扫描中的多个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根据日本特开2013-159017,可以实现如下的记录:在使用多遍记录和时分驱动来进行记录时,抑制了两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
然而,日本特开2013-159017仅描述了对用以排出一种特定类型的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进行控制。换句话说,日本特开2013-159017没有提及在排出多个类型的墨的情况下如何设置各自排出墨的记录元件列之间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因此,尽管日本特开2013-159017可以在排出一个类型的墨的情况下抑制两个类型的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但在排出多个类型的墨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图像缺陷。
更具体地,日本特开2013-159017没有描述排出青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和排出品红色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之间的关系,因而可能无法抑制青色墨和品红色墨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此外,日本特开2013-159017没有描述排出点尺寸大的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和排出点尺寸小的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之间的关系,因而可能无法抑制点尺寸大的墨和点尺寸小的墨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
发明内容
期望如下:即使在排出诸如多个类型的颜色或多个点尺寸的墨等的多个类型的墨的情况下,也提供无图像缺陷的抑制了两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记录。
有鉴于上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其包括:沿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第一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一记录元件列,以及沿所述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与所述第一类型墨不同的第二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二记录元件列;扫描单元,用于执行以下扫描:所述记录头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扫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所述记录头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扫描,其中L≥1;生成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一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一记录数据,以及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二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二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二记录数据;驱动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关于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一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一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一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一驱动块的第一记录元件,以及关于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二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二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二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二驱动块的第二记录元件;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扫描单元的第K′次第一扫描和第L′次第二扫描中,基于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所述第一记录数据和所述第二记录数据,通过利用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和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和所述第二类型墨,其中,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有鉴于上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其包括:沿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第一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一记录元件列,以及沿所述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与所述第一类型墨不同的第二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二记录元件列;扫描单元,用于执行以下扫描:所述记录头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扫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所述记录头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扫描,其中L≥1;生成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一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一记录数据,以及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二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二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二记录数据;驱动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关于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一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一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一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一驱动块的第一记录元件,以及关于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二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二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二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二驱动块的第二记录元件;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扫描单元的第K′次第一扫描和第L′次第二扫描中,基于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所述第一记录数据和所述第二记录数据,通过利用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和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和所述第二类型墨,其中,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有鉴于上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记录方法,用于使用记录头来进行记录,所述记录头包括:沿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第一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一记录元件列;以及沿所述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与所述第一类型墨不同的第二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二记录元件列,所述记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扫描步骤,用于执行以下扫描:所述记录头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扫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所述记录头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扫描,其中L≥1;生成步骤,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一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步骤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一记录数据,以及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二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二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步骤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二记录数据;驱动步骤,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关于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一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一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一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一驱动块的第一记录元件,以及关于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二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二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二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二驱动块的第二记录元件;以及进行控制,以在所述扫描步骤的第K′次第一扫描和第L′次第二扫描中,基于所述生成步骤中所生成的所述第一记录数据和所述第二记录数据,通过在所述驱动步骤中驱动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和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和所述第二类型墨,其中,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有鉴于上述,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记录方法,用于使用记录头来进行记录,所述记录头包括:沿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第一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一记录元件列;以及沿所述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与所述第一类型墨不同的第二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二记录元件列,所述记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扫描步骤,用于执行以下扫描:所述记录头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扫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所述记录头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扫描,其中L≥1;生成步骤,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一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步骤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一记录数据,以及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二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二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步骤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二记录数据;驱动步骤,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关于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一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一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一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一驱动块的第一记录元件,以及关于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二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二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二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二驱动块的第二记录元件;以及进行控制,以在所述扫描步骤的第K′次第一扫描和第L′次第二扫描中,基于所述生成步骤中所生成的所述第一记录数据和所述第二记录数据,通过在所述驱动步骤中驱动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和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和所述第二类型墨,其中,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A~3C是根据实施例的记录头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中的记录控制系统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中的数据处理步骤的图。
图6A~6E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光栅化表的图。
图7A~7C是用于说明一般的时分驱动方法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多遍记录方法的图。
图9A~9E是用于说明多遍记录方法中的记录数据生成步骤的图。
图10是示出解码表的图。
图11A~11C是用于说明驱动顺序和墨着落位置之间的相关性的图。
图12A1~12E是用于说明记录数据、驱动顺序和墨排出位置之间的相关性的图。
图13A~13D是用于说明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图。
图14A~14D是用于说明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图。
图15A~15D是用于说明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图。
图16A~16D是用于说明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图。
图17A~17F是示出本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18A~18C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的图。
图19A~19C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的图。
图20A~20D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颜色分解表的图。
图21A~21E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利用一个颜色的墨所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22A~22D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利用多个颜色的墨所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23A~23D是示出比较例中的利用多个颜色的墨所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24A~24D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的图。
图25A~25D是用于说明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图。
图26A~26C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的图。
图27A~27D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利用多个颜色的墨所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28是示出驱动顺序的偏移量和点覆盖率之间的相关性的图。
图29A~29F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30A~30F是示出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的图。
图31A~31E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利用一个颜色的墨所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32A~32E是示出比较例中的利用一个颜色的墨所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33A~33D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利用多个颜色的墨所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34A~34D是示出比较例中的利用多个颜色的墨所记录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35A~35D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颜色分解表的图。
图36A~36C是用于说明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的图。
图37A~37D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颜色分解表的图。
图38A和38B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颜色分解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部分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记录设备100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部分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记录设备1000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在记录设备1000内配置台板2。在台板2中形成大量吸引孔34,使得可以吸引记录介质3并由此防止记录介质3上浮。吸引孔34连接至下方配置有吸引扇36的管。通过该吸引扇36进行工作来将记录介质3吸引至台板2。
滑架6由被配置成沿薄片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主轨5支承,并且被配置为能够在沿着X方向(交叉方向)的正方向和反方向上进行往复扫描(往复移动)。在滑架6上安装后面将说明的喷墨记录头7。在记录头7中可以使用包括利用加热元件的热喷射方法和利用压电元件的压电方法等的各种记录方法。滑架马达8是用于使滑架6沿X方向移动的驱动源。滑架马达8的转动驱动力由带9传递至滑架6。
记录介质3是通过从卷筒状介质23绕开来供给的。在台板2上沿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输送方向)输送记录介质3。记录介质3由夹紧辊16和输送辊11夹持,并且通过驱动输送辊11而被输送。在从台板2起的Y方向的下游,记录介质3由辊31和排出辊32夹持,并且经由转向辊33进一步卷绕到拾取辊24上。
图3A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头7的透视图。图3B是记录头7内的黑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K的放大图。图3C是记录头7内的青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C1和42C2的放大图。
从图3A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在记录头7内设置一个记录芯片43。在记录芯片43上形成有用于排出黑色墨的排出口列42K、用于排出青色墨的排出口列42C1和42C2、用于排出品红色墨的排出口列42M1和42M2、用于排出黄色墨的排出口列42Y、以及用于排出灰色墨的排出口列42G1和42G2总共八个排出口列42。
如图3B所示,黑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K是以如下状态形成的:排出口30b按600每英寸(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沿Y方向排列的列以在Y方向上偏移了1200每英寸(1200dpi)的方式排列。排出口30b能够排出约5微微升(以下称为“pl”)的墨。通过排出口30b将墨排出到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直径约为50μm。尽管为了简洁在图3B中仅示出六个排出口30b,但实际上排列有256排出口30b以构成排出口列42K。黄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Y也采用诸如图3B所示等的结构。
如图3C所示,青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C1形成有按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排列有排出口30b的列L_Ev、按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排列有排出口30c的列M_Ev和按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排列有排出口30d的列S_Od这三列。排出口30c能够排出约2pl的墨。通过排出口30c将墨排出到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直径约为35μm。此外,排出口30d能够排出约1pl的墨。通过排出口30d将墨排出到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直径约为28μm。
青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C2形成有按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排列有排出口30b的列L_Od、按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排列有排出口30c的列M_Od和按600dpi的记录分辨率排列有排出口30d的列S_Ev这三列。
现在,基于以下的配置条件来配置排出口列42C1和42C2内的列L_Ev、L_Od、M_Ev、M_Od、S_Ev和S_Od。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L_Od以相对于排出口列42C1内的列L_Ev向着Y方向的下游侧(图3C的上侧)偏移了1200dpi的方式配置。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M_Od以相对于排出口列42C1内的列M_Ev向着Y方向的下游侧(图3C的上侧)偏移了1200dpi的方式配置。注意,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M_Od以相对于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L_Od向着Y方向的上游侧(图3C的下侧)偏移了2400dpi的方式配置。
此外,排出口列42C1内的列S_Od和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M_Od以及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S_Ev和排出口列42C1内的列M_Ev被配置成各自在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排出口列42C1内的列S_Od以相对于排出口列42C2内的列S_Ev向着Y方向的下游侧(图3C的上侧)偏移了1200dpi的方式配置。
尽管为了简洁在图3C中仅示出三个排出口作为构成列L_Ev、L_Od、M_Ev、M_Od、S_Ev和S_Od的排出口,但实际上,各列形成有128个排出口。因此,利用排出相同量的墨的两个列(例如,S_Od和S_Ev)作为一列,形成包括256个排出口的该列。
此外,注意,品红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M1和42M2具有与如图3C所示相同的结构。此外,灰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G1和42G2具有与如图3C所示相同的结构。
现在,在排出口30b、30c和30d的正下方配置有记录元件(省略了图示)。通过驱动记录元件所产生的热能使得正上方的墨起泡,从而从排出口排出墨。在下文为了简化说明,将构成排出相同颜色和相同量的墨的列的多个排出口的正下方所形成的多个记录元件的列称为“记录元件列”。
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系统的示意结构的框图。主控制单元3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301,用于执行诸如计算、选择、判断和控制等的处理操作;只读存储器(ROM)302,用于存储CPU 301要执行的控制程序等;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03,用于对记录数据等进行缓冲;输入/输出端口304;等等。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313存储后面将说明的图像数据、掩码图案和不良喷嘴数据等。与输送马达(LF马达)309、滑架马达(CR马达)310和记录头7相对应的驱动电路305、306、307连接至输入/输出端口304。主控制单元300还经由接口电路311连接至作为主机计算机的个人计算机(PC)312。
图5是示出本实施例中CPU 301所执行的数据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在步骤401中,按600dpi的分辨率来输入从诸如数字照相机或扫描仪等的图像输入装置或者通过计算机处理所获取到的针对红色、绿色和蓝色(RGB)各自具有256灰度级(0~255)的原始图像信号。
在步骤402中,通过颜色转换处理A将步骤401中所输入的RGB原始图像信号转换成R′G′B′信号。
在下一步骤403的颜色转换处理B中,将R′G′B′信号转换成与各色墨相对应的信号值。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青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K)和灰色(G)这五个颜色。因而,转换之后的信号是与青色墨、品红色墨、黄色墨、黑色墨和灰色墨相对应的数据C1、M1、Y1、K1和G1。C1、M1、Y1、K1和G1各自具有256个灰度级(0~255)且分辨率为600dpi。具体的颜色处理B涉及如下:使用示出R、G和B的输入值与C、M和Y的输出值之间的关系的三维查找表(省略了图示)。针对不在该表的网格点内的输入值的输出值是通过根据周围的表网格点的输出值进行插值来计算的。将利用数据C1、M1、Y1、K1和G1中的代表数据C1来进行说明。
在步骤404中,对数据C1进行使用灰度校正表的灰度校正,由此获得灰度校正后的数据C2。
在步骤405中,通过误差扩散来对步骤404中所获得的数据C2进行量化处理,以获得具有五个灰度(灰度级0、1、2、3、4)且分辨率为600dpi×600dpi的数据C3。在本实施例中,数据C3还被称为灰度数据。尽管说明了这里使用误差扩散,但作为代替,可以使用抖动。
在步骤406中,根据图6A所示的排出口列光栅化表将灰度数据C3转换成排出口列所用的数据C4。在本实施例中,没有生成5pl排出口列所用的图像数据和2pl排出口列所用的图像数据,并且基于确定点配置的数量和位置的点配置图案,按“0”、“1”和“2”、“3”和“4”这五个灰度对1pl排出口列所用的图像数据进行光栅化。具体地,图像数据C4按600dpi×600dpi的分辨率包括三个类型的2位信息“00”、“01”和“10”。在本实施例中,数据C4还被称为“图像数据”。
现在,在特定像素中构成图像数据C4的2位信息是“00”的情况下,该信息表示的值(以下还称为“像素值”)是“0”。此外,在特定像素中构成图像数据的2位信息是“01”的情况下,该信息表示的值(像素值)是“1”。在特定像素中构成图像数据C4的2位信息是“10”的情况下,该信息表示的值(像素值)是“2”。这些像素值“0”、“1”和“2”表示针对像素区域的墨排出次数。
如上所述,数据C3的分辨率是600dpi×600dpi,因而图像数据C4的分辨率高于灰度数据C3的分辨率。更具体地,灰度数据C3规定了针对包括1个像素×2个像素的像素组的5个值的灰度级,也就是说规定了向与该像素组相对应的像素组区域的墨排出的总次数。另一方面,图像数据C4规定了针对构成一个像素组的两个像素各自的三个像素值,也就是说规定了向与两个像素相对应的各像素区域的墨排出次数。
图6B是示出在数据C3的灰度级(灰度值)是级别1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点配置图案的图。图6C是示出在数据C3的灰度级(灰度值)是级别2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点配置图案的图。图6D是示出在数据C3的灰度级(灰度值)是级别3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点配置图案的图。图6E是示出在数据C3的灰度级(灰度值)是级别4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点配置图案的图。注意,图6B~6E的各像素内所描述的“0”、“1”和“2”表示该像素的像素值。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像数据的浓度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如图6B所示灰度级是级别1的点配置图案中,如下所述规定点配置。在X方向上的点配置所用的像素中,在X方向上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上不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
例如,在图6B所示的点配置图案中的最左上方的像素处规定点的配置,此外,在与该像素邻接的位于最上端且作为从左侧起的第二个像素的像素处规定点的配置。根据该配置,即使图像数据具有低浓度,多个点也可以位于邻接位置,因而可以适当地抑制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
如图6C~6E各自所示,在灰度级是级别2、级别3和级别4的点配置图案中,以相同方式规定点配置,其中在该点配置中,在X方向上的点配置所用的像素中,在X方向上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上不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在数据C3是可再现的灰度级(级别0~4)中的除最小灰度值以外(除级别0以外)的情况下,可以生成位于邻接位置处的点的数量较大的数据C4。
然而,注意,本实施例中可应用的点配置图案不限于图6B~6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例如,可以规定如下的点配置图案,其中在该点配置图案中,在X方向上的点配置所用的像素中,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小于在X方向上不与其它点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
在步骤407中针对图像数据C4′进行后面所述的分配处理,并且生成用于规定各扫描中的针对各像素区域的青色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记录数据C5。此外,同样在步骤407中,分别生成品红色墨所用的记录数据M5、黄色墨所用的记录数据Y5、黑色墨所用的记录数据K5和灰色墨所用的记录数据G5。
在步骤408中将记录数据C5、M5、Y5、K5和G5发送至记录头,并且在步骤409中根据记录数据来排出墨。
PC 312可以进行步骤401~407的所有处理,或者步骤401~407的处理的一部分可以由PC 312来进行、并且其余部分可以由记录设备1000来进行。
注意,以下为了简洁,将仅说明青色墨所用的记录数据C5、品红色墨所用的记录数据M5和灰色墨所用的记录数据G5。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时分驱动和多遍记录来进行记录。将详细说明这两者各自的控制。
时分驱动
在使用如图3A~3C所示的排列有大量记录元件的记录头的情况下,通过同时驱动所有的记录元件并且以同一定时排出墨来进行墨排出,这将需要大容量的电源。作为用以减小电源的大小的方式,一般已知进行所谓的时分驱动,其中在该时分驱动中,将记录元件分割成多个驱动块,并且使得对各驱动块进行驱动以进行记录的定时在同一列中有所不同。该时分驱动方法使得能够减少同时驱动的记录元件的数量,因而可以减小记录设备所需的电源的大小。
图7A~7C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时分驱动的图。图7A是示出构成单个记录元件列22的128个记录元件的图,图7B是示出施加至这些记录元件的驱动信号的图,并且图7C是示意性示出正排出的实际墨滴的图。注意,在以下说明中,如图7A所示,将128个记录元件中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的记录元件编号为记录元件No.1,其中编号向着Y方向的上游侧以记录元件No.2、No.3、…、No.126、No.127的方式增加,并且记录元件No.128是Y方向的最上游侧的记录元件。
在本实施例中,将128个记录元件分类成第一分区~第八分区这八个分区,其中各分区包括Y方向上的16个连续记录元件。位于八个分区各自中的相同相对位置处的记录元件形成驱动块,因而将128个记录元件分割成驱动块No.1~驱动块No.16总共16个驱动块。
详细地,将第一分区~第八分区这八个分区各自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的记录元件视为属于驱动块No.1的记录元件。关于具体示例,记录元件No.1、记录元件No.17、…、记录元件No.113是属于驱动块No.1的记录元件。换句话说,满足记录元件No.(16×a+1)(其中,“a”是0~7的整数)的记录元件是属于驱动块No.1的记录元件。
此外,将第一分区~第八分区这八个分区各自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起的第2个记录元件视为属于驱动块No.2的记录元件。也就是说,记录元件No.2、记录元件No.18、…、记录元件No.114是属于驱动块No.2的记录元件。换句话说,满足记录元件No.(16×a+2)(其中,“a”是0~7的整数)的记录元件是属于驱动块No.2的记录元件。这适用于其它驱动块No.3~No.16。具体地,满足记录元件No.(16×a+b)(其中,“a”是0~7的整数)的记录元件是属于驱动块No.b的记录元件。
根据本实施例,按时分驱动来控制记录元件的驱动,以使得按照预设的驱动顺序,以彼此不同的定时顺次驱动属于不同驱动块的记录元件。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顺序设置被存储在记录设备1000内的ROM 302中,并且经由驱动电路307被发送至记录头7。将块启用信号按预定间隔发送至记录头7,并且将与块启用信号和记录数据的AND(与)相对应的驱动信号施加至记录元件。图7B示出利用按驱动块No.1、5、9、13、2、6、10、14、3、7、11、15、4、8、12、16的驱动顺序施加的驱动信号27来驱动属于各驱动块的记录元件。结果,如图7C所示,排出墨滴28。
多遍记录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多遍记录来进行记录,其中在该多遍记录中,通过多次扫描来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进行记录。图8是用于说明一般的多遍记录方法的图,其示出通过四次扫描来对单位区域进行记录的示例。根据本实施例的多遍记录方法涉及:交替进行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扫描(以下还称为“正”方向的扫描)和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的扫描(以下还称为“反”方向的扫描)。
将记录元件列22中所设置的记录元件沿Y方向分割成第一记录元件组、第二记录元件组、第三记录元件组和第四记录元件组。第一记录元件组包括记录元件No.97~128,第二记录元件组包括记录元件No.65~96,第三记录元件组包括记录元件No.33~64,并且第四记录元件组包括记录元件No.1~32。第一记录元件组~第四记录元件组各自在Y方向上的长度是L/4,其中记录元件列22的Y方向长度是L。
在第一次记录扫描(第一遍)中,从第一记录元件组向记录介质3上的单位区域211排出墨。该第一遍是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进行的。
接着,将记录介质3相对于记录头7从Y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了距离L/4。尽管为了简洁这里示出已将记录头7相对于记录介质3从Y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进行了输送,但相对于记录头7的相对位置关系与沿Y方向的下游侧进行了输送的记录介质3相同。
之后,进行第二次记录扫描。在第二次记录扫描(第二遍)中,在记录介质3上,从第二记录元件组向单位区域211并且从第一记录元件组向单位区域212排出墨。该第二遍是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进行的。
以下,交替进行记录头7的往复扫描和记录介质3的相对输送。结果,在进行了第四次记录扫描(第四遍)之后,从第一记录元件组~第四记录元件组各自向记录介质3的单位区域211上进行了一次墨排出。尽管这里说明了通过四次扫描来进行记录的情况,但可以通过不同次数的扫描以相同方式进行记录。
根据本实施例,在上述多遍记录方法中,通过使用具有n(n≥2)位信息的图像数据、具有m(m≥2)位信息的掩码图案、以及根据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各自中的多位信息所表示的值的组合来规定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解码表,根据图像数据来生成各扫描中要使用的1位记录数据。以下将说明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这两者包括2位信息的情况。
图9A~9E是示出使用各自具有多位信息的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来生成记录数据的处理的图。图10是示出诸如图9A~9E所示等的用于生成记录数据的解码表的图。
图9A是示意性示出特定单位区域内的16个像素700~715的图。尽管为了说明简单这里使用包括等同于16个像素的像素区域的单位区域来进行说明,但如参考图8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单位区域具有与32个记录元件相对应的大小,因而本实施例中的单位区域实际包括与Y方向上的32个像素等同的像素区域。
图9B是示出与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图像数据的示例的图。在构成与特定像素相对应的图像数据的2位信息是“00”、即像素值是“0”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中,向该像素的墨排出的次数是0次。在构成与特定像素相对应的图像数据的2位信息是“01”、即像素值是“1”的情况下,向该像素的墨排出的次数是1次。此外,在构成与特定像素相对应的图像数据的2位信息是“10”、即像素值是“2”的情况下,向该像素的墨排出的次数是2次。因此,图9B的图像数据中的例如像素703的像素值是“0”,因而向与像素703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的次数是0次。此外,例如像素700的像素值是“2”,因而向与像素700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墨的次数是2次。
图9C1~9C4是示出分别与第一次扫描~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要应用于图9B所示的图像数据的掩码图案的图。也就是说,将图9C1所示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应用于图9B所示的图像数据,由此生成第一次扫描中所使用的记录数据。同样,将图9C2~9C4所示的与第二次扫描、第三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MP3和MP4应用于图9B所示的图像数据,由此生成第二次扫描、第三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中所使用的记录数据。
图9C1~9C4所示的掩码图案中的各个像素具有被设置为“00”、“01”和“10”其中之一的2位信息。在2位信息是“10”的情况下,该信息表示的值(以下还称为“代码值”)是“2”。在2位信息是“01”的情况下,该信息表示的值(代码值)是“1”。在2位信息是“00”的情况下,该信息表示的值(代码值)是“0”。
通过参考图10的解码表可以看出,在代码值是“0”的情况下,与同该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值是“0”、“1”还是“2”无关地,不排出墨。也就是说,掩码图案中的代码值“0”对应于根本不容许墨排出(墨排出的容许次数是0次)。在以下说明中,掩码图案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还被称为“非记录容许像素”。
另一方面,通过参考图10中的解码表可以看出,在代码值是“2”的情况下,如果相应像素的像素值是“0”或“1”,则没有排出墨,但在“2”的情况下,排出墨。也就是说,代码值“2”对应于针对三个像素值容许一次墨排出(墨排出的容许次数是1次)。
此外,在代码值是“1”的情况下,如果相应像素的像素值是“0”,则没有排出墨,但如果相应像素的像素值是“1”或“2”,则排出墨。也就是说,代码值“1”对应于针对三个像素值(“0”、“1”和“2”)容许两次墨排出(墨排出的容许次数是2次)。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代码值“1”是用于设置利用构成掩码图案的2位信息所再现的容许次数中的最大容许次数的代码值。在以下说明中,掩码图案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或“2”的像素还被称为“记录容许像素”。
现在,基于以下的条件1和条件2来设置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具有m位信息的掩码图案。
条件1
现在,向图9C1~9C4所示的四个掩码图案各自的相同位置处的四个像素中的两个像素各自分配“1”和“2”中的一个代码值(记录容许像素),并且向其余的两个(即,4-2=2)像素分配代码值“0”(非记录容许像素)。例如,在图9C1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像素700分配代码值“2”,并且在图9C2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像素700分配代码值“1”。在图9C3和9C4的掩码图案中,分配代码值“0”。因而,像素700在图9C1和9C2所示的掩码图案中是记录容许像素,并且在图9C3和9C4所示的掩码图案中是非记录容许像素。
此外,在图9C4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像素701分配代码值“2”,并且在9C1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像素701分配代码值“1”。在图9C2和9C3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分配代码值“0”。因而,像素701在图9C1和9C4所示的掩码图案中是记录容许像素,并且在图9C2和9C3所示的掩码图案中是非记录容许像素。根据该结构,与特定像素的像素值是“0”、“1”还是“2”无关地,可以生成记录数据以在与该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中进行与该像素值相对应的排出次数的墨排出。
条件2
图9C1~9C4所示的掩码图案各自被配置成与代码值“1”相对应的记录容许像素的数量在各掩码图案中大致是相同数量。更具体地,在图9C1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四个像素701、706、711和712分配代码值“1”。在图9C2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四个像素700、705、710和715分配代码值“1”。此外,在图9C3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四个像素703、704、709和714分配代码值“1”。此外,在图9C4所示的掩码图案中,向四个像素702、707、708和713分配代码值“1”。换句话说,在图9C1~9C4所示的四个掩码图案中,存在与代码值“01”相对应的记录容许像素。同样,图9C1~9C4所示的掩码图案各自被配置成与代码值“2”相对应的记录容许像素的数量在各掩码图案中是相同数量。
尽管在上述说明中在掩码图案中配置与代码值“1”和“2”各自相对应的相同数量的记录容许像素,但实际上,大致相同的数量就足够了。因此,在通过使用图9C1~9C4所示的掩码图案将图像数据分配四次扫描来生成记录数据的情况下,可以使记录比率针对四次扫描大致相同。
图9D1~9D4是示出通过将图9C1~9C4各自所示的掩码图案应用于图9B所示的图像数据所生成的记录数据的图。例如,通过观看图9D1所示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记录数据中的像素700,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2”并且掩码图案的代码值是“2”,因而根据图10的解码表,针对像素700设置排出(“1”)。对于像素701,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1”并且掩码图案的代码值是“1”,因而设置排出(“1”)。对于像素704,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2”并且掩码图案的代码值是“0”,因而设置非排出(“0”)。
根据这样生成的图9D1~9D4所示的记录数据,在第一次扫描~第四次扫描中排出墨。例如,通过图9D1所示的记录数据可以看出,在第一次扫描中向与像素700、701和712相对应的记录介质上的像素区域排出墨。
图9E是示出图9D1~9D4各自所示的记录数据的逻辑和的图。通过根据图9D1~9D4所示的记录数据排出墨,与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接收到如图9E所示那么多次的墨排出。
例如,在图9D1和9D2所示的与第一次扫描和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记录数据中,针对像素700设置墨排出。因而,如图9E所示,向与像素700相对应的像素区域进行两次墨排出。此外,在图9D1所示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记录数据中,针对像素701设置墨排出。因而,如图9E所示,向与像素701相对应的像素区域进行一次墨排出。
将图9E所示的记录数据与图9B所示的图像数据进行比较,这表明生成了记录数据,以使得根据与图像数据的像素值相对应的排出次数来向各像素排出墨。例如,针对像素700、704、708和712,图9B中的图像数据的像素值是“2”,并且利用所生成的记录数据的逻辑和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数也是两次。根据该结构,可以基于具有多位信息的图像数据和掩码图案来生成多次扫描中的各次扫描所使用的1位记录数据。
往复扫描中的墨的排出偏移
接着,将详细说明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往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本实施例利用时分驱动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来抑制往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首先,将参考图11A~11C来针对特定颜色说明时分驱动控制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和沿Y方向延伸的同一列内的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之间的相关性。
图11A是示出时分驱动控制中的驱动顺序的示例的图。图11B是示出在按照图11A所示的驱动顺序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进行扫描(正向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1C是示出在按照图11A所示的驱动顺序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进行扫描(反向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注意,如图7A所示,记录元件No.沿Y方向的上游侧变大,因而在图11B和11C这两者的情况下,位于Y方向的最下游侧的位置处的点是记录元件No.1所形成的点,点位于从该位置起的越靠上游侧,形成该点的记录元件的记录元件No.越大,并且位于Y方向的最上游侧端部位置处的点是记录元件No.16所形成的点。
这里,如图11A所示,这里将说明按驱动块No.1、驱动块No.2、驱动块No.3、驱动块No.4、驱动块No.5、驱动块No.6、驱动块No.7、驱动块No.8、驱动块No.9、驱动块No.10、驱动块No.11、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3、驱动块No.14、驱动块No.15和驱动块No.16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的示例。在沿正方向进行扫描的情况下,较早驱动的记录元件所排出的墨滴被排出到X方向的上游侧。因此,在按图11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记录元件No.1~No.16的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如图11B所示,记录元件No.1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记录元件No.越大,点在X方向的下游侧偏移得越远,并且记录元件No.16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
另一方面,在沿反方向进行扫描的情况下,较早驱动的记录元件所排出的墨滴被排出到X方向的下游侧。因此,在按图11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记录元件No.1~No.16的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记录元件No.1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记录元件No.越大,点在X方向的上游侧偏移得越远,并且记录元件No.16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因而,在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时对驱动块进行驱动的顺序越早,所形成的点的位置将位于X方向的更上游侧。另一方面,在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时对驱动块进行驱动的顺序越早,所形成的点的位置将位于X方向的更下游侧。
因而,可以看出,即使驱动顺序相同,在扫描方向不同的情况下,根据时分驱动的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也将反转。现在,可以理解,如果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时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和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时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相反,则根据时分驱动的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的情况下将相同。例如,在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时按图11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记录元件No.1~No.16的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按驱动块No.16、驱动块No.15、驱动块No.14、驱动块No.13、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1、驱动块No.10、驱动块No.9、驱动块No.8、驱动块No.7、驱动块No.6、驱动块No.5、驱动块No.4、驱动块No.3、驱动块No.2和驱动块No.1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使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时的墨着落位置与沿正方向的情况相同。
有鉴于此,将针对记录数据和驱动顺序之间所进行的多个组合来说明往复扫描之间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偏移。图12A1~12E是用于说明记录数据和驱动顺序的组合的图。图12A1和12A2示出与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相对应的记录数据的示例,并且图12B1和12B2示出与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相对应的记录数据的另一示例。注意,图12A1~12B2中的实黑像素表示墨排出(记录数据是“1”)。图12C示出时分驱动的驱动顺序的示例,并且图12D示出时分驱动的驱动顺序的另一示例。图12E示出具有不同的记录数据和驱动顺序的四个组的内容。从图12E可以看出,设置了第一组~第四组这四组记录数据和驱动顺序。
对于第一组,使用图12B1和12B2所示的记录数据分别作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记录数据,其中正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图12C所示的驱动顺序,并且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图12D所示的驱动顺序。图12B1和12B2所示的记录数据是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连续(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较低)的数据。如上所述,正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图12C)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图12D)彼此相反,因而时分驱动中的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相同。
对于第二组,使用图12A1和12A2所示的记录数据分别作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记录数据,其中正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图12C所示的驱动顺序,并且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图12D所示的驱动顺序。图12A1和12A2所示的记录数据是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非连续(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较高)的数据。如上所述,正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图12C)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图12D)彼此相反,因而时分驱动中的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相同。
对于第三组,使用图12B1和12B2所示的记录数据分别作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记录数据,其中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都是图12C所示的驱动顺序。图12B1和12B2所示的记录数据是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连续(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较低)的数据。如上所述,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图12C)相同,因而时分驱动中的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相反。
对于第四组,使用图12A1和12A2所示的记录数据分别作为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记录数据,其中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图12C所示的驱动顺序。图12A1和12A2所示的记录数据是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非连续(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较高)的数据。如上所述,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图12C)相同,因而时分驱动中的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相反。
将参考图13A~16D来说明在记录数据和驱动顺序的四个组合中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发生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图13A~13D示出在第一组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图14A~14D示出在第二组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图15A~15D示出在第三组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并且图16A~16D示出在第四组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在图13A~16D各自中,“A”示意性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B”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1/2个点的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C”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1个点的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并且“D”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2个点的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在所有的例示中,内部具有纵线的圆形表示正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并且内部具有横线的圆形表示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
首先,将说明第一组。如图13A所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可以记录无点的缺失或重叠的理想图像。然而,如图13B、13C和13D所示,随着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的增大,点的缺失和重叠的程度增加。特别地,在往复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两个点大小的偏移的情况下,如图13D所示,在正记录的图像中直接发生约两个点大小的偏移,因而所获得的图像的图像质量明显低。因而,在往复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不存在偏移的情况下,第一组的设置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并且在往复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偏移的情况下,可能无法获得期望的图像质量。
接着,将说明第二组。如图14A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以与图13A的第一组相同的方式,可以记录无点的缺失或重叠的理想图像。此外,如图14D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两个点大小的偏移的情况下,不同于图13D中的第一组,可以获得缺失点和重叠点的程度相对较小的图像。这是因为,X方向上的记录数据的分散性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均高。然而,如图14B和14C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是1/2个点和1个点的情况下,以与图13B和13C相同的方式,记录了点的缺失和重叠明显的图像。因而,第二组的设置在往复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不存在偏移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并且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与第一组的设置相比还可以抑制图像质量的下降。然而,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对较小的情况下,第二组的设置无法抑制图像质量的下降。
接着将说明第三组。如图15A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存在略微的点的缺失和重叠。此外,在如图15D所示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以与图13D所示相同的方式,记录点的缺失和重叠的程度大的图像。另一方面,如图15B和15C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对较小的情况下,由于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的倾斜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记录与图13B、13C、14B和14C的情况相比点的缺失和重叠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的图像。也就是说,第三组的设置使得能够抑制由于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所引起的图像质量的下降。这是因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墨排出位置不同,因而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之间的距离根据驱动块而不同。因而,第三组的设置可以在X方向上的偏移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抑制图像质量的下降。
最后,将说明第四组。如图16A所示,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以与图15A的第三组相同的方式,存在略微的点的缺失和重叠。然而,如图16B和16C所示,以与图15B和15C所示的第三组相同的方式,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可以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点的缺失和重叠的程度的图像。此外,如图16D所示,即使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对较大的情况下,第四组的设置也使得能够记录点的缺失和重叠的程度小的图像。
因而,从根据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的设置所记录的图像可以看出,关于抑制由于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所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根据第四组的设置是更优选的,其中根据第三组的设置是次优选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进行时分驱动,以使得来自各驱动块的点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同。现在,在本实施例中,正方向的扫描和反方向的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彼此不相反。因而,如参考图11A~11C所示,可以使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所记录的点的排出位置不同。
本实施例中所应用的掩码图案
图17A~17F是示出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的图。注意,图17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图17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图17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并且图17D示出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此外,图17E示出作为在图17A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和图17C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1+MP3。此外,图17F示出作为在图17B的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和图17D的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2+MP4。在图17A~17F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从图17A~17F可以看出,使用X方向上为32个像素且Y方向上为32个像素总共1024个像素的设置了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配置作为掩码图案的重复单位,并且该重复单位在X方向和Y方向上重复。
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表示相应的多个掩码图案的代码值所表示的容许次数的计算和。例如,针对图17A所示的掩码图案MP1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码值是“2”(墨排出容许次数是1次),并且针对图17C所示的掩码图案MP3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码值是“0”(墨排出容许次数是0次),因而针对图17E所示的逻辑和掩码图案MP1+MP3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码值是“2”(墨排出容许次数是1次)。此外,例如,针对图17B所示的掩码图案MP2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码值是“1”(墨排出容许次数是2次),并且针对图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4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码值是“0”(墨排出容许次数是0次),因而针对图17F所示的逻辑和掩码图案MP2+MP4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码值是“1”(墨排出容许次数是2次)。
将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设置成满足上述的条件1和条件2。也就是说,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使得在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内的相同位置处的四个像素中,向两个像素各自分配代码值“1”和“2”,并且向其余的两个(即,4-2=2)像素分配代码值“0”(条件1)。此外,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使得在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中,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的数量大致相同,并且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的数量大致相同(条件2)。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抑制往复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生成记录数据,以在记录高浓度图像时,在正方向上的扫描(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和反方向上的扫描(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的情况下在相同像素区域中排出墨。有鉴于此,在掩码图案MP1~MP4中向像素分配代码值,使得在相同位置处的四个像素中,在掩码图案MP2和MP4中针对与掩码图案MP1和MP3中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相对应的反向扫描中的像素分配代码值“2”,并且在掩码图案MP2和MP4中针对与掩码图案MP1和MP3中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相对应的反向扫描中的像素分配代码值“1”。因此,在正输入高浓度图像(诸如像素值是“2”等)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可以生成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各自中向一个像素区域进行一次墨排出的记录数据。
对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进行设置,使得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以及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是在X方向上以交替方式出现的。更具体地,向掩码图案MP1~MP4中的像素分配代码值,使得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采用具有随机白噪声特性的配置,并且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采用具有随机白噪声特性的配置。
为了详细描述该情况,根据本实施例的逻辑和图案MP1+MP3向内部的1024个像素中的513个像素分配了代码值“1”,并且在这些像素中,被分配了代码“1”的119个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另一方面,在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513个像素中,被分配了代码“1”的119个像素在X方向上与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也就是说,在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513个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以及在X方向上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是相同数量。
例如,在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17E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向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17E的左侧)起的第3、4、7、11、13、14、16、17、20、21、22、24、26、27、28和32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另一方面,在逻辑和图案MP2+MP4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17F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向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17F的左侧)起的第1、2、5、6、8、9、10、12、15、18、19、23、25、29、30和31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
现在,在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17E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17E的左侧)起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第7、11、24和32个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也就是说,在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17E的上侧)的端部的行内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MP4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17F的上侧)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是4。
另一方面,在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17E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17E的左侧)起的第21和27个像素在X方向与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也就是说,在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17E的上侧)的端部的行内的像素中,在X方向与逻辑和图案MP2+MP4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17F的上侧)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是2。
针对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各行进行相同的计算,这表明:在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MP4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是119,并且在X方向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也是119。
同样,根据本实施例的逻辑和图案MP2+MP4向内部的1024个像素中的511个像素分配了代码值“1”,并且在这511个像素中,被分配了代码“1”的120个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另一方面,在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511个像素中,被分配了代码“1”的120个像素在X方向与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也就是说,在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和在X方向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是相同数量。
基于诸如上述等的条件来设置掩码图案MP1~MP4。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青色墨所用的图像数据C4、品红色墨所用的图像数据M4、黄色墨所用的图像数据Y4、黑色墨所用的图像数据K4和灰色墨所用的图像数据G4,全部使用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然而,注意,本实施例不限于该配置,并且对于青色墨所用的图像数据C4、品红色墨所用的图像数据M4、黄色墨所用的图像数据Y4、黑色墨所用的图像数据K4和灰色墨所用的图像数据G4,还可以应用其它掩码图案。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在本实施例中,在时分驱动控制中,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与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次彼此不同。后面将详细说明其原因。
图18A是示出本实施例中所执行的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示例的图。图18B是示出在按照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正向扫描中的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8C是示出在按照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反向扫描中的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
这里将说明如下示例:如图18A所示,针对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驱动块No.1、驱动块No.9、驱动块No.6、驱动块No.14、驱动块No.3、驱动块No.11、驱动块No.8、驱动块No.16、驱动块No.5、驱动块No.13、驱动块No.2、驱动块No.10、驱动块No.7、驱动块No.15、驱动块No.4和驱动块No.12的驱动顺序,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进行时分驱动。
如上所述,进行时分驱动,使得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来自各驱动块的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着落位置有所不同。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行往复扫描,正向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和反向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相同顺序。注意,不必局限于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在往复扫描中相同;反向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与正向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相反以使在进行诸如上述等的往复扫描的情况下墨排出位置不同,这就足够了。
在按照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记录元件No.1~No.16的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在正向扫描中,如图18B所示,从最初驱动的记录元件No.1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按记录元件No.9、6、14、3、11、8、16、5、13、2、10、7、15和4的顺序所形成的点位于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驱动的记录元件No.12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
另一方面,在反向扫描中,如图18C所示,从最初驱动的记录元件No.1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按记录元件No.9、6、14、3、11、8、16、5、13、2、10、7、15和4的顺序所形成的点位于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驱动的记录元件No.12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
因而,通过根据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驱动属于各驱动块的记录元件,可以使沿Y方向延伸的同一列内的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有所不同。
图19A是示出本实施例中所执行的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示例的图。图19B是示出在按照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正向扫描中的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9C是示出在按照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反向扫描中的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
这里将说明如下示例:如图19A所示,针对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驱动块No.5、驱动块No.13、驱动块No.2、驱动块No.10、驱动块No.7、驱动块No.15、驱动块No.4、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驱动块No.9、驱动块No.6、驱动块No.14、驱动块No.3、驱动块No.11、驱动块No.8和驱动块No.16的驱动顺序,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进行时分驱动。
在按照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记录元件No.1~No.16的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如图19B所示,从最初驱动的记录元件No.5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按记录元件No.13、2、10、7、15、4、12、1、9、6、14、3、11和8的顺序所形成的点位于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驱动的记录元件No.16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
另一方面,在反向扫描中,如图19C所示,从最初驱动的记录元件No.5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按记录元件No.13、2、10、7、15、4、12、1、9、6、14、3、11和8的顺序所形成的点位于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驱动的记录元件No.16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
因而,通过根据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驱动属于各驱动块的记录元件,可以使沿Y方向延伸的同一列内的灰色墨的着落位置在往复扫描之间有所不同。
现在,图19A中的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是相对于图18A中的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偏移了8个次序的顺序。更具体地,图18A的驱动顺序中的在驱动顺序上作为第9个~第16个的驱动块No.5、驱动块No.13、驱动块No.2、驱动块No.10、驱动块No.7、驱动块No.15、驱动块No.4和驱动块No.12的驱动顺序在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中各自向前移动了8个次序,而在驱动顺序上被设置为第1个~第8个。此外,图18A的驱动顺序中的在驱动顺序上作为第1个~第8个的驱动块No.1、驱动块No.9、驱动块No.6、驱动块No.14、驱动块No.3、驱动块No.11、驱动块No.8和驱动块No.16的驱动顺序在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中各自向后移动了8个次序,而在驱动顺序上被设置为第9个~第16个。
通过改变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中的驱动顺序以及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中的驱动顺序,即使记录数据规定了要将青色墨和品红色墨施加至与灰色墨相同的像素,灰色墨的着落位置相对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着落位置也可能发生偏移。这样使得能够抑制由于灰色墨以叠加在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相同的位置处的方式着落而产生的颗粒感。
将详细说明选择灰色墨作为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中的墨以具有与其它颜色的墨不同的驱动顺序的原因。图20A~20D是示出使用青色(C)、品红色(M)墨、黄色(Y)墨、黑色(K)墨和灰色(G)墨的系统中的颜色分解表的示例的图。图20A示出依次再现白色-青色-黑色各自所使用的各颜色的墨量,其示出所谓的青色线。图20B示出依次再现白色-品红色-黑色各自所使用的各颜色的墨量,其示出所谓的品红线。图20C示出依次再现白色-黄色-黑色各自所使用的各颜色的墨量,其示出所谓的黄色线。图20D示出依次再现白色-灰色-黑色各自所使用的各颜色的墨量,其示出所谓的灰色线。注意,在图20A~20D中,横轴与要再现的颜色相对应。越靠横轴的左侧,越接近白色,并且越靠右侧,越接近黑色。纵轴与各墨的输出信号值(0~255)相对应。
从图20A~20D可以看出,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墨用在作为青色线、品红色线和黄色线的各个主颜色线上,并且还用在灰色线上,这意味着这些颜色各自用在两个线上。另一方面,灰色墨是非彩色的,因而广泛地用在所有线中。也就是说,将灰色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墨中的任意墨同时使用的概率高。换句话说,使用灰色墨所再现的颜色的数量将大于使用青色墨所再现的颜色的数量、使用品红色墨所再现的颜色的数量和使用黄色墨所再现的颜色的数量中的任意数量。
有鉴于上述,在本实施例中,在多个颜色的墨中,最经常连同其它颜色的墨一起使用的灰色墨被设置为具有不同的驱动顺序,使得墨着落位置不同于其它颜色的墨。这样使得能够高效地覆盖纸面上的宽的颜色区域,并且还辅助改善颗粒感。
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图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图6B~6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和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来生成记录数据。此外,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照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而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照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因而,即使在使用多个颜色的墨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记录高浓度图像时的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首先,将说明在输入像素组600dpi×600dpi的所有像素处灰度级为级别4的灰度数据作为灰度数据C3的情况下、青色墨所形成的点的位置。图21A~21E是示出在输入灰度级为级别4的灰度数据的情况下、青色墨所形成的图像的图。
在图8的单位区域211内的所有像素组中、灰度数据的灰度值是级别4的情况下,如通过图6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可以理解,将生成针对600dpi×1200dpi配置中的所有像素的像素值为“2”的图像数据。因此,向与图17A~17F的掩码图案MP1~MP4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也就是说,在第一次扫描中向与图17A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在第二次扫描中向与图17B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在第三次扫描中向与图17C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并且在第四次扫描中向与图17D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
在这些扫描中,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是正向扫描,并且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是反向扫描,因而正向扫描中被排出青色墨的像素是图17E中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并且反向扫描中被排出青色墨的像素是图17F中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也就是说,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向所有的像素排出青色墨。
通过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如果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则针对正向扫描将在图21A所示的位置处并且针对反向扫描将在图21B所示的位置处排出青色墨并形成点。图21C示出图21A和21B的点配置以不存在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21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21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21C中可以看出,关于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的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在图21D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这在图21E中也成立,其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
因而,在作为图像整体进行观看的情况下,与图21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21.2μm、还是图21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42.3μm无关地,与图21C中的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相比,几乎不存在任何浓度变化。因而,从图21A~21E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可以在记录一个像素区域中记录两个点的浓度相对较高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接着,将说明在多个颜色的墨之间改变时分驱动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点的位置。图22A~22D是示出针对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并且针对灰色墨的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通过使用图6B~6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和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生成记录数据所形成的点配置的图。图22A示出青色墨的点配置,图22B示出品红色墨的点配置,并且图22C示出灰色墨的点配置。此外,注意,图22D示出图22A、22B和22C所示的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的点已重叠。
注意,为了简便,图22A~22D仅示出构成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各自的记录元件列的列S_Ev和列S_Od中的S_Ev所形成的点。图22A~22D中的内部具有纵线的圆形表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点,并且内部具有横线的圆形表示灰色墨的点。图22A~22D示出在针对600dpi×1200dpi配置的所有像素输入灰度级为级别4的灰度数据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点。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向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各自应用相同的点配置图案和掩码图案。因此,与青色墨相对应的记录数据C5、与品红色墨相对应的记录数据M5和与灰色墨相对应的记录数据G5被设置成向相同像素排出墨。
此外,用于排出青色墨的记录元件列和用于排出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因此,如在图22A和22B中可以看出,青色点和品红色点的配置相同。
另一方面,不同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所用的记录元件列的情况,用于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因此,图22C所示的灰色墨点的配置不同于图22A和22B所示的青色墨点和品红色墨点的配置。
因此,如在图22D中可以看出,青色、品红色和灰色已重叠的点配置可以充分覆盖记录介质的表面。这是因为,在青色墨点和品红色墨点的点配置稀疏的部位,灰色墨点的点配置密集,并且在青色墨点和品红色墨点的点配置密集的部位,灰色墨点的点配置稀疏。因而,可以避免所有墨的点配置叠加的情形,因此可以抑制颗粒感。
如上所述,通过本实施例,可以适当地抑制各颜色的墨的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此外,可以通过使经常与其它颜色同时使用的灰色墨的驱动顺序相对于其它颜色的墨的驱动顺序发生改变,来抑制由于多个颜色的墨的点配置叠加而产生的颗粒感。
比较例
接着,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比较例。在比较例中,使用第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图6B~6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和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来生成记录数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是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
不同于第一实施例,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与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相同。也就是说,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也是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
图23A~23D是示出针对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各自的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通过使用图6B~6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和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生成记录数据所形成的点配置的图。图23A示出青色墨的点配置,图23B示出品红色墨的点配置,并且图23C示出灰色墨的点配置。此外,注意,图23D示出图23A、23B和23C所示的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的点已重叠。
注意,以与图22A~22D相同的方式,为了简便,图23A~23D仅示出构成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各自的记录元件列的列S_Ev和列S_Od中的S_Ev所形成的点。图23A~23D中的内部具有纵线的圆形表示青色墨点和品红色墨点,并且内部具有横线的圆形表示灰色墨点。图23A~23D示出在针对600dpi×1200dpi配置的所有像素输入灰度级为级别4的灰度数据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点。
如上所述,在比较例中,向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各自应用相同的点配置图案和掩码图案。因此,与青色墨相对应的记录数据C5、与品红色墨相对应的记录数据M5和与灰色墨相对应的记录数据G5被设置成向相同像素排出墨。
此外,用于排出青色墨的记录元件列和用于排出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因此,如在图23A和23B中可以看出,青色点和品红色点的配置相同。现在,时分驱动控制中的点配置图案、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全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而图23A和23B所示的点配置与图22A和22B所示的点配置相同。
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用于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因而,图23C所示的灰色墨点的配置与图23A和23B所示的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点的配置并没有不同。
因此,如图23D所示,在青色、品红色和灰色重叠的情况下,所有点的配置彼此叠加。结果,比较例无法利用点充分覆盖记录介质的表面。因而,可能记录了颗粒感明显的图像。将图22D所示的通过第一实施例所记录的多个颜色的墨的点配置与图23D所示的通过比较例所记录的多个颜色的墨的点配置进行比较,这清楚地表明通过应用第一实施例可以抑制颗粒感。
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
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了排出青色墨的记录元件列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相同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但还可以进行其它配置。在第一实施例中一个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如下就足够了:在进行往复扫描的情况下,反向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正向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
优选地,第一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如下:在进行往复扫描的情况下,反向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正向扫描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以下将详细说明该点。在正向扫描时的扫描顺序是图24A所示的顺序、并且反向扫描时的扫描顺序是图24B所示的顺序的情况下,图24B的驱动顺序是图24A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
图24A所示的驱动顺序是驱动块No.1、驱动块No.2、驱动块No.3、驱动块No.4、驱动块No.5、驱动块No.6、驱动块No.7、驱动块No.8、驱动块No.9、驱动块No.10、驱动块No.11、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3、驱动块No.14、驱动块No.15和驱动块No.16的驱动顺序。
图24A所示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示例是驱动块No.2、驱动块No.3、驱动块No.4、驱动块No.5、驱动块No.6、驱动块No.7、驱动块No.8、驱动块No.9、驱动块No.10、驱动块No.11、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3、驱动块No.14、驱动块No.15、驱动块No.16和驱动块No.1的驱动顺序。按该顺序,驱动块No.2~驱动块No.16各自向前偏移了1个次序,并且使驱动块No.1位于最末。换句话说,该顺序是图24A的驱动顺序向前偏移了1个次序的顺序。
图24A所示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另一示例是驱动块No.3、驱动块No.4、驱动块No.5、驱动块No.6、驱动块No.7、驱动块No.8、驱动块No.9、驱动块No.10、驱动块No.11、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3、驱动块No.14、驱动块No.15、驱动块No.16、驱动块No.1和驱动块No.2的驱动顺序。按该顺序,驱动块No.3~驱动块No.16各自向前偏移了2个次序,并且使驱动块No.1和驱动块No.2位于最末。换句话说,该顺序是图24A的驱动顺序向前偏移了2个次序的顺序。
沿相同思路,驱动块No.9、驱动块No.10、驱动块No.11、驱动块No.12、驱动块No.13、驱动块No.14、驱动块No.15、驱动块No.16、驱动块No.1、驱动块No.2、驱动块No.3、驱动块No.4、驱动块No.5、驱动块No.6、驱动块No.7和驱动块No.8的驱动顺序也是图24A所示的驱动顺序偏移了8个次序后的偏移顺序。注意,图24B所示的驱动顺序是该顺序的相反顺序。因而,可以看出,图24B所示的驱动顺序是图24A所示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
图24C是示出在按照图24A所示的驱动顺序沿正方向进行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图24D是示出在按照图24B所示的驱动顺序沿反方向进行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在反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是正向扫描所用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的这种配置中,来自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中有所不同,但是以与平行的位置关系排出的。
图25A~25D是示意性示出在针对正向扫描按图24A所示的驱动顺序并且针对反向扫描按图24B所示的驱动顺序、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中的记录数据使用图12A1和12A2所示的记录数据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图像的图。图25A示意性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图25B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约1/2个点的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图25C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约1个点的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并且图25D示出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在X方向上存在约2个点的偏移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图像。在所有这些例示中,内部具有纵线的圆形表示正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并且内部具有横线的圆形表示反向扫描中所形成的点。
将图25A~25D与图14A~14D和图16A~16D进行比较,图25A~25D的图像相对于图14A~14D的图像在重叠和缺失点不太明显方面有所改善,尽管该改善不如图16A~16D那样明显。如上所述,图14A~14D是反向扫描的驱动顺序为正向扫描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的图像,而图16A~16D是反向扫描的驱动顺序为与正向扫描的驱动顺序相同的顺序的图像。因而,与反向扫描的驱动顺序为正向扫描的驱动顺序的相同顺序的情况相比,在反向扫描的驱动顺序是顺序发生偏移时的正向扫描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的情况下,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抑制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另一方面,从图16A~16D可以看出,反向扫描的驱动顺序是与正向扫描的驱动顺序相同的顺序的情况更为优选。
有鉴于以上几点,在各个记录元件列中,在本实施例中,反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需要不同于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如此,反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优选不同于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更优选地,该顺序与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相同。
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了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相对于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偏移了8个次序的配置,但可以进行其它配置。具体地,第一实施例中的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就足够了。
图26A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可执行的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的其它示例的图。图26B是示出在按照图26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正向扫描中的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图26C是示出在按照图26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反向扫描中的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
这里将说明如下示例:如图26A所示,针对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驱动块No.9、驱动块No.4、驱动块No.15、驱动块No.10、驱动块No.5、驱动块No.16、驱动块No.11、驱动块No.6、驱动块No.1、驱动块No.12、驱动块No.7、驱动块No.2、驱动块No.13、驱动块No.8、驱动块No.3和驱动块No.14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将图18A和图26A进行比较表明:图26A所示的驱动顺序不是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而是无特别相关性的顺序。
在按照图26A所示的驱动顺序对记录元件No.1~No.16进行时分驱动的情况下,如图26B所示,从最初驱动的记录元件No.9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按记录元件No.4、15、10、5、16、11、6、1、12、7、2、13、8和3的顺序所形成的点位于从X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驱动的记录元件No.14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
另一方面,在反向扫描中,如图26C所示,从最初驱动的记录元件No.9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侧,按记录元件No.4、15、10、5、16、11、6、1、12、7、2、13、8和3的顺序所形成的点位于从X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驱动的记录元件No.14所形成的点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侧。
图27A~27D是示出针对青色墨和品红色墨各自的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并且针对灰色墨的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26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通过使用图6B~6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和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生成记录数据所形成的点配置的图。图27A示出青色墨的点配置,图27B示出品红色墨的点配置,并且图27C示出灰色墨的点配置。此外,图27D示出图27A、27B和27C所示的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的点已重叠。其它方面与图22A~22D相同。
如上所述,按照与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不具有相关性的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来进行时分驱动。同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图27D和图23D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与灰色墨的驱动顺序是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相同的驱动顺序的情况相比,在使多个颜色的墨重叠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点配置覆盖记录介质的表面上的更宽面积。因此,可以抑制颗粒感。
因而,在使用多个颜色的墨的情况下用以抑制颗粒感的灰色墨的驱动顺序不限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并且该顺序可以是无特别相关性的顺序等。也就是说,只要灰色墨的驱动顺序不同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驱动顺序就足够了。
然而,注意,使灰色墨的驱动顺序相对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驱动顺序存在偏移以满足K是特别优选的,其中K是满足N/2-1≤K≤N/2+1的自然数,并且N表示时分驱动控制中的驱动块的数量。后面将详细说明其原因。
图28是示出在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驱动顺序是图18A所示的顺序并且灰色墨的驱动顺序是向前偏移了不同数量的顺序的情况下、进行时分驱动控制时的点覆盖记录介质的表面的百分比(覆盖率)的图。在图28中利用短语“不同顺序”来表示在将图26A所示的顺序用于灰色墨的驱动顺序来进行时分驱动控制的情况下的点的覆盖率。此外,注意,图28示出在向所有像素施加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中的每两个的情况下的覆盖率。
从图28可以看出,对于灰色墨的驱动顺序相对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驱动顺序偏移、或者是无特殊相关性的顺序的情况,与顺序相同(即,偏移为0)的情况相比,覆盖率更高。在偏移量是7、8或9的情况下,覆盖率特别高。
注意,第一实施例中的驱动块的数量是16(N=16),因而N/2-1是7,并且N/2+1是9。也就是说,在第一实施例中,上述的K是7、8和9其中之一。其原因被认为是:使灰色墨的驱动顺序相对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驱动顺序的偏移约为8(作为时分驱动分割数量的大致一半),这样使得从所有的驱动块所形成的灰色墨的点以及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点适当地分离。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灰色墨的驱动顺序需要是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驱动顺序不同的顺序,并且优选是偏移了上述不等式中所定义的K的顺序。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掩码图案MP1~MP4已被描述为设置成如下:作为掩码图案,在正向扫描所用的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和在反向扫描所用的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具有随机白噪声特性。因此,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MP1~MP4被设置成如下:在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以及在X方向上与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相同。同样,在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以及在X方向上与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也相同。
相反,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针对各像素设置了代码值的掩码图案,使得在反向扫描用的逻辑和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正向扫描用的逻辑和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上与正向扫描用的逻辑和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同样,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针对各像素设置了代码值的掩码图案,使得在正向扫描用的逻辑和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反向扫描用的逻辑和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上与反向扫描用的逻辑和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注意,将省略针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如参考图12A1~16D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利用作为与正向扫描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不同的顺序的反向扫描的驱动顺序,抑制了由于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所引起的图像质量的下降。然而,通过将图15A~15D与图16A~16D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记录诸如在各像素处分别形成一个点的图像等的相对较低浓度的图像的情况下,由于往返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所引起的图像质量的下降程度也根据记录数据、而不仅仅根据驱动顺序而不同。
在如图15A~15D所示、生成记录数据使得正向扫描中所记录的点和反向扫描中所记录的点在X方向上没有交替的情况下,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量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抑制图像质量的下降。然而,从图15D可以看出,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量大的情况下,即使驱动顺序彼此不相反,点的缺失和重叠也可能变明显。相反,如图16D所示,生成记录数据使得正向扫描中所记录的点和反向扫描中所记录的点在X方向上交替,这样即使在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少点的缺失和重叠。
有鉴于以上几点,在本实施例中生成记录数据,使得在记录低浓度图像的情况下,正向扫描中所记录的点和反向扫描中所记录的点交替,从而抑制记录低浓度图像时由于往复扫描之间的X方向上的偏移所引起的图像质量的下降。关于例如像素值是“1”的图像数据等的低浓度图像数据,如图10的解码表所示,仅在掩码图案内的设置了代码值“1”的像素处形成点。其原因是代码值“1”是代码值“0”、“1”和“2”中的容许最大墨排出次数的代码值。因此,为了在记录低浓度图像时交替生成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各自中所记录的点,可以使用用以在X方向上交替生成正向扫描所用的逻辑和图案和反向扫描所用的逻辑和图案中被设置了代码值“1”的像素的掩码图案。
图29A~29F示出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码图案。注意,图29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图29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图29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并且图29D示出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图29E示出作为在图29A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和图29C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中设置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1′+MP3′。此外,图29F示出作为在图29B的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和图29D的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中设置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2′+MP4′。在图29A~29F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码值“2”的像素。
图29A~29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与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的不同之处在于:图29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和图29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被设置成在X方向上交替生成。除上述设置条件外,图29A~29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与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相同。
为了详细说明上述设置,图29E所示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逻辑和图案MP1′+MP3′向内部的1024个像素中的512个像素分配了代码值“1”,并且所有这些像素、即被分配了代码“1”的512个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图29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另一方面,在图29E的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512个像素中,不存在沿X方向与图29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被分配了代码“1”的像素。
例如,在图29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29E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向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29E的左侧)起的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第15、第17、第19、第21、第23、第25、第27、第29和第31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另一方面,在图29F的逻辑和图案MP2′+MP4′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29F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向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29F的左侧)起的第2、第4、第6、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第22、第24、第26、第28、第30和第32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
现在,在图29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29E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向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29E的左侧)起的第3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并且在图29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MP4′中,向邻接的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29F的左侧)起的第2个像素和第4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也就是说,在图29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的最下游侧(图29E的上侧)的端部的行中,向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29E的左侧)起的第3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并且还向图29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MP4′内的在X方向的两侧邻接的像素分配代码值“1”。
这里,位于同一行内的、X方向上游侧(图29A~29F的左侧)端部的像素和X方向下游侧(图29A~29F的右侧)端部的像素被视为邻接。其原因在于:图29A~29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表示掩码图案的重复单位,并且这些掩码图案实际是在X方向上顺次重复使用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于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在与特定掩码图案的X方向下游侧(图29A~29F的右侧)端部的像素等同的二值数据内的区域的右侧,布置有与下一掩码图案的X方向上游侧(图29A~29F的左侧)端部的像素等同的二值数据。
因而,例如,关于作为图29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MP3′内的Y方向下游侧(图29E的上侧)端部的行中的从X方向上游侧(图29E的左侧)起的第1个像素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在图29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MP4′内,向Y方向下游侧(图29F的上侧)端部的行中的、在X方向的两侧邻接的从X方向上游侧(图29F的左侧)起的第32个像素和第2个像素分配代码值“1”。
此外,图29F所示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逻辑和图案MP2′+MP4′向内部的1024个像素中的512个像素分配了代码值“1”,并且所有这些像素、即被分配了代码“1”的512个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图29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另一方面,在图29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512个像素中,不存在沿X方向与图29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被分配了代码“1”的像素。
图30A~30F是示出本实施例中可以应用的其它掩码图案的图。注意,图30A示出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图30B示出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图30C示出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并且图30D示出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此外,图30E示出作为在图30A的与第一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1″和图30C的与第三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3″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1″+MP3″。此外,图30F示出作为在图30B的与第二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2″和图30D的与第四次扫描相对应的掩码图案MP4″中规定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逻辑和图案MP2″+MP4″。
关于图30A~30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以与图29A~29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相同的方式,图30E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和图30F所示的逻辑和图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被设置成在X方向上交替。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诸如图29A~29D和图30A~30D所示等的掩码图案(即,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在X方向上交替的逻辑和图案)来生成记录数据。
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图6B~6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以及图29A~29D和图30A~30D所示的掩码图案来生成记录数据,使得在逻辑和图案中代码值“1”在X方向上交替。此外,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照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而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照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因此,即使在使用多个颜色的墨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记录高浓度图像时的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抑制记录低浓度图像时的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
首先,将说明在输入像素组600dpi×600dpi的所有像素处灰度级为级别2的灰度数据作为灰度数据C3的情况下青色墨所形成的点的位置。将说明使用图29A~29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的情况。图31A~31E是示出在输入灰度级为级别2的灰度数据的情况下青色墨所形成的图像的图。
在图8的单位区域211内的所有像素组中、灰度数据的灰度值是级别4的情况下,如通过图6C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可以理解,将生成600dpi×1200dpi配置中的所有像素的像素值为“1”的图像数据。因此,如图10的解码表所示,向与图29A~29F的掩码图案MP1′~MP4′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也就是说,在第一次扫描中向与图29A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在第二次扫描中向与图29B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在第三次扫描中向与图29C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并且在第四次扫描中向与图29D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
在这些扫描中,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是正向扫描,并且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是反向扫描,因而正向扫描中被排出青色墨的像素是图29E中的灰色像素,并且反向扫描中被排出青色墨的像素是图29F中的灰色像素。
通过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如果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则针对正向扫描将在图31A所示的位置处并且针对反向扫描将在图31B所示的位置处排出青色墨并形成点。图31C示出图31A和31B的点配置以不存在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31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31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31C中可以看出,关于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的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在图31D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这在图31E中也成立,其中:要开始重叠的行中的点新出现,而要开始以无重叠的状态发生偏移的行中的点新重叠,由此抵消了浓度的变化。
因而,在作为图像整体进行观看的情况下,与图31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21.2μm、还是图31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侧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量是42.3μm无关地,与图31C中的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的情况相比,几乎不存在任何浓度变化。因而,从图31A~31E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掩码图案和驱动顺序,可以在记录一个像素区域中记录一个点的浓度相对较低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作为比较,将使用第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来说明在输入像素组600dpi×600dpi的所有像素处灰度级为级别2的灰度数据作为灰度数据C3的情况下、青色墨所形成的点的位置。图32A~32E是示出使用图17A~17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在输入灰度级为级别2的灰度数据的情况下青色墨所形成的图像的图。
在图8的单位区域211内的所有像素组中、灰度数据的灰度值是级别2的情况下,如通过图6C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可以理解,将生成600dpi×1200dpi配置中的所有像素的像素值为“1”的图像数据。因此,如图10的解码表所示,向与图17A~17F的掩码图案MP1~MP4内的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也就是说,在第一次扫描中向与图17A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在第二次扫描中向与图17B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在第三次扫描中向与图17C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并且在第四次扫描中向与图17D的灰色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区域排出青色墨。
在这些扫描中,第一次扫描和第三次扫描是正向扫描,并且第二次扫描和第四次扫描是反向扫描,因而正向扫描中被排出青色墨的像素是图17E中的灰色像素,并且反向扫描中被排出青色墨的像素是图17F中的灰色像素。
通过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如果在往复扫描之间不存在偏移,则针对正向扫描将在图32A所示的位置处并且针对反向扫描将在图32B所示的位置处排出青色墨并形成点。图32C示出图32A和32B的点配置以不存在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点配置。图32D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并且图32E示出点配置以在反向扫描中向着X方向的下游侧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叠加的情况。
在图32C中可以看出,与比较例相比,存在来自正向扫描的点和来自反向扫描的点以几乎完全重叠的状态记录的行、部分重叠的行和以几乎无任何重叠的状态所记录的行,其中上述各种状态混合存在。因此,在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如图32D所示,点的重叠和缺失与图32C所示的情况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变多,但可以记录差异小的图像。然而,在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变得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如图32E所示,重叠和缺失点变得明显,并且从视觉上可识别图像质量的下降。为了记录所设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低,因而在往复扫描之间的偏移大的情况下,无法抑制图像质量的下降。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通过实验可以确认,第二实施例可以抑制记录低浓度图像时的往复扫描之间的单个颜色墨的排出位置偏移。
接着,将说明在多个颜色之间在时分驱动中驱动块的驱动顺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点的位置。这里将说明使用图30A~30D所示的掩码图案MP1″~MP4″的情况。
图33A~33D是示出针对青色墨和品红色墨各自的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并且针对灰色墨的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通过使用图6B~6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和图30A~30D所示的掩码图案生成记录数据所形成的点配置的图。图33A示出青色墨的点配置,图33B示出品红色墨的点配置,并且图33C示出灰色墨的点配置。此外,图33D示出图33A、33B和33C所示的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的点已重叠。
注意,为了简便,图33A~33D仅示出构成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各自的记录元件列的列S_Ev和列S_Od中的S_Ev所形成的点。图33A~33D中的内部具有纵线的圆形表示青色墨点和品红色墨点,并且内部具有横线的圆形表示灰色墨点。图33A~33D示出在针对600dpi×1200dpi配置的所有像素输入灰度级为级别2的灰度数据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点。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向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各自应用相同的点配置图案和掩码图案。因此,与青色墨相对应的记录数据C5、与品红色墨相对应的记录数据M5和与灰色墨相对应的记录数据G5被设置成向相同像素排出墨。
此外,用于排出青色墨的记录元件列和用于排出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因此,如在图33A和33B中可以看出,青色点和品红色点的配置相同。
另一方面,不同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所用的记录元件列的情况,用于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因此,图33C所示的灰色墨点的配置不同于图33A和33B所示的青色墨点和品红色墨点的配置。
因此,如在图33D中可以看出,青色、品红色和灰色已重叠的点配置可以充分覆盖记录介质的表面。这是因为,在青色墨点和品红色墨点的点配置稀疏的部位,灰色墨点的点配置密集,并且在青色墨点和品红色墨点的点配置密集的部位,灰色墨点的点配置稀疏。因而,可以避免所有墨的点配置叠加的情形,因此可以抑制颗粒感。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使经常与其它颜色同时使用的灰色墨的驱动顺序相对于其它颜色的墨的驱动顺序发生改变,来抑制由于多个颜色墨的点配置叠加而产生的颗粒感。
作为比较,将说明在使用图30A~30D所示的掩码图案、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利用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对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全部进行时分驱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点的位置。
图34A~34D是示出针对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各自的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通过使用图6B~6E所示的点配置图案和图30A~30D所示的掩码图案生成记录数据所形成的点配置的图。图34A示出青色墨的点配置,图34B示出品红色墨的点配置,并且图34C示出灰色墨的点配置。此外,注意,图34D示出图34A、34B和34C所示的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的点已重叠。
注意,以与图33A~33D相同的方式,为了简便,图34A~34D仅示出构成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各自的记录元件列的列S_Ev和列S_Od中的S_Ev所形成的点。图34A~34D中的内部具有纵线的圆形表示青色墨点和品红色墨点,并且内部具有横线的圆形表示灰色墨点。图34A~34D示出在针对600dpi×1200dpi配置的所有像素输入灰度级为级别2的灰度数据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点。
如上所述,在比较例中,向青色墨、品红色墨和灰色墨各自应用相同的点配置图案和掩码图案。因此,与青色墨相对应的记录数据C5、与品红色墨相对应的记录数据M5和与灰色墨相对应的记录数据G5被设置成向相同像素排出墨。
此外,用于排出青色墨的记录元件列和用于排出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这两者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因此,如在图34A和34B中可以看出,青色点和品红色点的配置相同。点配置图案与图33A和33B相同。
此外,用于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因而,图34C所示的灰色墨点的配置与图34A和34B所示的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点的配置并没有不同。
因此,如图34D所示,在青色、品红色和灰色重叠的情况下,所有点的配置彼此叠加。结果,如与图33D相比较可以看出,利用点无法充分覆盖记录介质的表面。因而,可能记录了颗粒感明显的图像。将图33D所示的通过第二实施例所记录的多个颜色的墨的点配置与图34D所示的通过比较例所记录的多个颜色的墨的点配置进行比较,这清楚地表明通过应用第二实施例可以抑制颗粒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不仅可以在记录浓度高的图像的情况下、而且还可以在记录浓度低的图像的情况下,抑制往复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此外,经常连同其它颜色的墨一起使用的灰色墨被设置为具有与其它颜色的墨不同的驱动顺序,因而可以抑制由于多个颜色的墨之间点位置叠加而产生的颗粒感。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在一个逻辑和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所有像素在X方向的两侧与其它逻辑和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掩码图案,但可以进行其它配置。为了获得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一个逻辑和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两侧与其它逻辑和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数量大于在X方向上与其它逻辑和图案中被分配了代码值“1”的像素不邻接的像素的数量,这就足够了。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说明了排出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的配置。将说明驱动顺序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驱动顺序的第三实施例。将省略针对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本实施例使用青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K)、深灰色(DG)和浅灰色(LG)这六个墨。图35A~35D是示出使用青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K)、深灰色(DG)和浅灰色(LG)这六个墨的系统中的颜色分解表的示例的图。图35A是示出白色-青色-黑色的青色线的颜色分解表,图35B是示出白色-品红色-黑色的品红色线的颜色分解表,图35C是示出白色-黄色-黑色的黄色线的颜色分解表,并且图35D是示出白色-黑色的灰色线的颜色分解表。
从图35A~35D可以看出,青色墨、品红色墨和黄色墨用在各自的主颜色轴和灰色线上,而深灰色和浅灰色是非彩色的,因而广泛地用在所有轴中。也就是说,将深灰色和浅灰色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墨中的任意墨同时使用的概率高。因此,将这些灰色设置成具有不同的块驱动顺序,使得点配置不同于其它颜色的墨。这样使得能够高效地覆盖纸面上的宽的颜色区域,并且还辅助改善颗粒感。
在图35A~35D的各个线中,使用深灰色和浅灰色的方式具有相同的趋势。也就是说,首先,浅灰色逐渐增加以使亮度下降,之后随着引入深灰色,浅灰色减少,之后深灰色进一步增加以使亮度进一步下降。因而,始终存在同时使用深灰色和浅灰色的颜色区域,因此改变这两者的块驱动顺序并且使点配置偏移使得能够更高效地覆盖薄片面。
有鉴于以上几点,在本实施例中,关于作为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排出浅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和排出深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这三组记录元件列,使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具体地,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排出浅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
另一方面,图36A是示出本实施例中所执行的、排出深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中的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示例的图。图36B是示出在按照图36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正向扫描中的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图36C是示出在按照图36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反向扫描中的扫描期间驱动记录元件No.1~No.16的情况下形成点的方式的示意图。
现在,图36A所示的排出深灰色墨的驱动顺序是与图18A所示的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中的记录元件列处的驱动顺序相比、驱动顺序前移了4个次序的顺序。同样,图36A所示的排出深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是与图19A所示的排出浅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相比、驱动顺序后移了4个次序的顺序。
因而,使排出深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排出浅灰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以及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这三个驱动顺序不同,这样使得即使设置将这些墨应用于相同像素的记录数据,深灰色墨的着落位置、浅灰色墨的着落位置以及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着落位置也能够彼此偏移。因此,可以抑制颗粒感。
第四实施例
将说明驱动顺序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驱动顺序的第四实施例。将省略针对与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说明。本实施例使用青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K)、浅青色(LC)和浅品红色(LM)这六个墨。浅青色墨是色相与青色墨大致相同、但浓度低于青色墨的墨。浅品红色墨是色相与品红色墨大致相同、但浓度低于品红色墨的墨。
图37A~37D是示出使用青色(C)墨、品红色(M)墨、黄色(Y)墨、黑色(K)墨、浅青色(LC)墨和浅品红色(LM)墨这六个墨的系统中的颜色分解表的示例的图。图37A是示出白色-青色-黑色的青色线的颜色分解表,图37B是示出白色-品红色-黑色的品红色线的颜色分解表,图37C是示出白色-黄色-黑色的黄色线的颜色分解表,并且图37D是示出白色-黑色的灰色线的颜色分解表。
如图37A、37B和37D所示,使用青色和浅青色以及品红色和浅品红色的方式是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深灰色和浅灰色相同的方式。也就是说,首先,浅色墨(LC或LM)逐渐增加以使亮度下降,之后随着引入深色墨(C或M),浅色墨减少,之后深色墨进一步增加以使亮度进一步下降。因而,始终存在同时使用深色墨(C或M)和浅色墨(LC或LM)的颜色区域。
有鉴于以上几点,在本实施例中,关于作为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以及排出浅青色墨和浅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这两组记录元件列,使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具体地,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排出浅青色墨和浅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
因而,使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以及排出浅青色墨和浅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这两者不同,这样使得即使设置将这些墨应用于相同像素的记录数据,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着落位置以及浅青色墨和浅品红色墨的着落位置也能够彼此偏移。因此,可以抑制颗粒感。
第五实施例
将说明墨的驱动顺序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的墨的驱动顺序的第五实施例。将省略针对与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说明。本实施例使用青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K)和浅蓝色(LB)这五个墨。浅蓝色墨是色相与蓝色(作为通过将等量的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相加可再现的颜色)大致相同、但浓度低于蓝色的墨。
图38A和38B是示出在使用青色(C)墨、品红色(M)墨、黄色(Y)墨、黑色(K)墨和浅蓝色(LB)墨这五个墨的系统中的颜色分解表的示例的图。图38A是示出白色-蓝色-黑色的蓝色线的颜色分解表,并且图38B是示出白色-黑色的灰色线的颜色分解表。
如图38A和38B所示,使用青色、品红色和浅蓝色的方式是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深灰色和浅灰色相同的方式。也就是说,首先,浅蓝色(LB)逐渐增加以使亮度下降,之后随着引入深色墨(C或M),浅蓝色(LB)减少,之后深色墨进一步增加以使亮度进一步下降。
有鉴于以上几点,在本实施例中,关于作为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以及排出浅蓝色墨的记录元件列这两组记录元件列,使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具体地,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图18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针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这两者,排出浅蓝色墨的记录元件列按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图19A所示的驱动顺序进行时分驱动。
因而,使排出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以及排出浅蓝色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这两者不同,这样使得即使设置将这些墨应用于相同像素的记录数据,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着落位置以及浅蓝色墨的着落位置也能够彼此偏移。因此,可以抑制颗粒感。
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针对单位区域进行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的情况下、在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之间抑制了排出偏移的配置。因此,说明了以下:反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需要是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反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优选不同于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并且该顺序更优选与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相同。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配置,并且在针对单位区域通过沿一个方向的扫描来进行多次记录的情况下,本发明可用于抑制第一类型的扫描和第二类型的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例如,在多次扫描中、第一类型的扫描是前半部分的扫描、并且第二类型的扫描是后半部分的扫描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前半部分的扫描和后半部分的扫描之间的排出位置偏移。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类型的扫描时的驱动顺序需要是第一类型的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该驱动顺序优选是第一类型的扫描时的驱动顺序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并且该驱动顺序更优选是第一类型的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
其原因如下:如参考图11A~11C和其它附图所示,在使用相同的驱动顺序来进行往复扫描的情况下,在时分驱动控制下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是彼此反转的位置,并且在使用相同的驱动顺序来进行单向扫描的情况下,在时分驱动控制下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是相同位置。因而,可以理解,如下的墨着落位置相同:在例如单向扫描的情况下以第二类型的扫描时的驱动顺序与第一类型的扫描时的驱动顺序相反的状态进行时分驱动时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以及在往复扫描的情况下在正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和反向扫描时的驱动顺序是相同顺序的状态下进行时分驱动时来自各驱动块的墨着落位置。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尽管以上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使排出不同颜色的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彼此不同的配置,但还可以进行其它配置。例如,可以使排出不同点尺寸的墨的记录元件列的驱动顺序彼此不同。因此,墨着落位置在大的点尺寸和小的点尺寸之间发生偏移。此外,可以使列S_Ev和列S_Od的驱动顺序彼此不同。因此,墨着落位置可以在列S_Ev和列S_Od之间发生偏移。因而,本发明不限于排出不同颜色的墨的记录元件列之间的应用,并且可以在排出不同点尺寸的墨的记录元件列之间或者在以沿Y方向呈偏移的方式配置的记录元件列之间应用。
尽管以上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将相同的掩码图案应用于与不同颜色的墨相对应的图像数据的配置,但可以进行其它配置。也就是说,可以将不同的掩码图案应用于与不同颜色的墨相对应的图像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应用于各颜色的墨的掩码图案满足各实施例所述的条件,则可以获得各实施例的优点。
尽管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灰色墨的驱动顺序不同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驱动顺序的配置、使浅青色墨和浅品红色墨的驱动顺序不同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驱动顺序的配置、以及使浅蓝色墨的驱动顺序不同于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驱动顺序的配置,但可以进行其它配置。可以利用一个颜色的墨的驱动顺序不同于其它颜色的墨的驱动顺序的配置来获得本发明的优点。
尽管以上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利用表示针对各像素的墨排出容许次数的多位信息所配置的多值掩码图案的配置,但作为代替,还可以利用其它配置来执行本发明。例如,可以使用利用表示针对各像素的墨排出容许/非容许的1位信息所配置的二值掩码图案。
尽管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针对单位区域进行两遍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的配置以及针对单位区域对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其中之一进行两遍且对另一扫描进行一遍的配置,但还可以进行其它配置。即,只要针对单位区域进行K(K≥1)次正向扫描和L(L≥1)次反向扫描,就可以应用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正向扫描所用的K个掩码图案和反向扫描所用的L个掩码图案。
尽管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在针对单位区域的多次扫描之间输送记录介质期间进行记录的配置,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配置来实现本发明。也就是说,可以进行如下配置:在无需进行记录介质的输送的情况下,进行多次扫描以在单位区域上进行记录。
本发明不限于热喷射型喷墨记录设备。例如,本发明还可有效地应用于诸如用于使用压电元件来排出墨的压电型喷墨记录设备等的各种记录设备。
尽管在各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记录设备的记录方法,但还可以进行如下配置:将用以生成进行各实施例所述的记录方法的数据的图像处理设备、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与记录设备分开设置。无需说明,本发明还可广泛应用于作为记录设备的一部分所设置的配置。
此外,术语“记录介质”不限于一般的记录设备中所使用的纸张,而且还广泛包括能够接受墨的诸如布料、塑料膜、金属板、玻璃、陶瓷、木材和皮革等的任何材料。
此外,术语“墨”是指如下液体,其中当施加到记录介质上时,该液体用于形成图像设计或图案等,或者用于处理记录介质,或者用于处理墨(例如,使施加至记录介质的墨中的着色材料凝固或不可溶解)。
基于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设备、记录方法和程序,即使在排出诸如多个类型的颜色或多个点尺寸的墨等的多个类型的墨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无图像缺陷的、两个类型的扫描之间的墨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记录。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28)

1.一种记录设备,包括:
记录头,其包括:
沿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第一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一记录元件列,以及
沿所述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与所述第一类型墨不同的第二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二记录元件列;
扫描单元,用于执行以下扫描:
所述记录头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扫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
所述记录头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扫描,其中L≥1;
生成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
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一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一记录数据,以及
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二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二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二记录数据;
驱动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
关于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一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一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一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一驱动块的第一记录元件,以及
关于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二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二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二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二驱动块的第二记录元件;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扫描单元的第K′次第一扫描和第L′次第二扫描中,基于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所述第一记录数据和所述第二记录数据,通过利用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和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和所述第二类型墨,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还进行驱动,以使得:
关于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L′次第二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三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三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三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三驱动块的第三记录元件,以及
关于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L′次第二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四驱动块中的多个第四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四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四驱动块的第四记录元件,
所述多个第四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三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多个第三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以及
所述多个第四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多个第三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进行了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以及
所述多个第四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进行了偏移后的顺序的相反顺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多个第三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相同,以及
所述多个第四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与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所述多个第三驱动块和所述多个第四驱动块各自被配置成包括N个驱动块,其中N是满足N≥4的自然数,
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顺序偏移了M个次序后的顺序,其中M是满足N/2-1≤M≤N/2+1的自然数,以及
所述多个第四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所述多个第三驱动块的顺序偏移了M个次序后的顺序。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类型墨是第一颜色的墨,以及
所述第二类型墨是与所述第一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的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记录头还包括沿所述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与所述第一颜色和所述第二颜色不同的第三颜色的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三记录元件列,
所述生成单元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三颜色的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三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三颜色的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三记录数据,
所述驱动单元还进行以下操作:
关于所述第三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五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五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五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五驱动块的第五记录元件,以及
关于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L′次第二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六驱动块中的多个第六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六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六驱动块的第六记录元件,
所述控制单元还进行以下操作:在所述扫描单元的第K′次第一扫描和第L′次第二扫描中,基于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所述第三记录数据,通过利用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三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所述第三颜色的墨,
所述多个第五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相同的顺序,以及
所述多个第六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与所述多个第三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相同的顺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颜色和所述第三颜色各自是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其中之一,并且所述第二颜色是灰色。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颜色和所述第三颜色各自是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其中之一,并且所述第二颜色是浅青色和浅品红色其中之一。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颜色和所述第三颜色各自是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其中之一,并且所述第二颜色是浅蓝色。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类型墨是第一尺寸的点的墨,以及
所述第二类型墨是第二尺寸的点的墨,其中所述第二尺寸不同于所述第一尺寸。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和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沿所述预定方向呈偏移配置,使得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的记录元件位于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中的两个邻接记录元件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二图像数据各自被表示为与各像素的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的所述第一类型墨和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次数有关的n位信息,其中n≥2,以及
所述生成单元还进行以下操作:
基于所述第一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相对应的K+L个第一掩码图案来生成多组第一记录数据,其中K+L个第一掩码图案被表示为与各像素的针对所述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有关的m位信息,m≥2;以及
基于所述第二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相对应的K+L个第二掩码图案来生成多组第二记录数据,其中K+L个第二掩码图案被表示为与各像素的针对所述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有关的m位信息,m≥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关于通过K+L个第一掩码图案中与K次第一扫描相对应的K个第一掩码图案内的各像素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针对各像素区域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第一逻辑和图案、以及通过K+L个第一掩码图案中与L次第二扫描相对应的L个第一掩码图案内的各像素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针对各像素区域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第二逻辑和图案,在所述多个像素区域中的相同像素区域中,所述第一逻辑和图案中利用m位信息所表示的墨的排出容许次数和所述第二逻辑和图案中利用m位信息所表示的墨的排出容许次数各自是大于0的次数,并且是彼此不同的次数,
所述第一逻辑和图案是利用与针对各像素区域的K次第一扫描中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有关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以及
所述第二逻辑和图案是利用与针对各像素区域的L次第二扫描中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有关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关于通过K+L个第二掩码图案中与K次第一扫描相对应的K个第二掩码图案内的各像素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针对各像素区域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第三逻辑和图案、以及通过K+L个第二掩码图案中与L次第二扫描相对应的L个第二掩码图案内的各像素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针对各像素区域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第四逻辑和图案,在所述多个像素区域中的相同像素区域中,所述第三逻辑和图案中利用m位信息所表示的墨的排出容许次数和所述第四逻辑和图案中利用m位信息所表示的墨的排出容许次数各自是大于0的次数,并且是彼此不同的次数,
所述第三逻辑和图案是利用与针对各像素区域的K次第一扫描中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有关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以及
所述第四逻辑和图案是利用与针对各像素区域的L次第二扫描中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有关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关于通过K+L个第一掩码图案中与K次第一扫描相对应的K个第一掩码图案内的各像素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针对各像素区域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第一逻辑和图案、以及通过K+L个第一掩码图案中与L次第二扫描相对应的L个第一掩码图案内的各像素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针对各像素区域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第二逻辑和图案,对K+L个第一掩码图案进行设置,以使得:在所述第二逻辑和图案中利用m位信息表示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是该m位信息能够表示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最大排出容许次数的预定像素区域中,
在所述交叉方向的两侧与所述第一逻辑和图案中利用m位信息所表示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是该m位信息能够表示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最大排出容许次数的像素区域邻接的预定像素区域的数量大于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逻辑和图案中利用m位信息所表示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是该m位信息能够表示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最大排出容许次数的像素区域不邻接的预定像素区域的数量,
所述第一逻辑和图案是利用与针对各像素区域的K次第一扫描中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有关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以及
所述第二逻辑和图案是利用与针对各像素区域的L次第二扫描中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有关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关于通过K+L个第二掩码图案中与K次第一扫描相对应的K个第二掩码图案内的各像素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针对各像素区域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第三逻辑和图案、以及通过K+L个第二掩码图案中与L次第二扫描相对应的L个第二掩码图案内的各像素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针对各像素区域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的逻辑和所获得的第四逻辑和图案,对K+L个第二掩码图案进行设置,以使得:在所述第四逻辑和图案中利用m位信息所表示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是该m位信息能够表示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最大排出容许次数的预定像素区域中,
在所述交叉方向的两侧与所述第三逻辑和图案中利用m位信息所表示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是该m位信息能够表示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最大排出容许次数的像素区域邻接的预定像素区域的数量大于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与所述第三逻辑和图案中利用m位信息所表示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是该m位信息能够表示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最大排出容许次数的像素区域不邻接的预定像素区域的数量,
所述第三逻辑和图案是利用与针对各像素区域的K次第一扫描中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有关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以及
所述第四逻辑和图案是利用与针对各像素区域的L次第二扫描中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容许次数有关的m位信息所表示的。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还包括:
输送单元,用于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中的连续扫描之间,沿所述预定方向输送所述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记录元件和所述多个第二记录元件沿所述预定方向排列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并且所述多个第三记录元件和所述多个第四记录元件沿所述预定方向排列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扫描单元针对所述单位区域交替进行所述第一扫描和所述第二扫描。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K=L成立。
22.一种记录设备,包括:
记录头,其包括:
沿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第一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一记录元件列,以及
沿所述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与所述第一类型墨不同的第二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二记录元件列;
扫描单元,用于执行以下扫描:
所述记录头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扫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
所述记录头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扫描,其中L≥1;
生成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
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一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一记录数据,以及
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二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二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单元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二记录数据;
驱动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
关于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一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一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一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一驱动块的第一记录元件,以及
关于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二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二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二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二驱动块的第二记录元件;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扫描单元的第K′次第一扫描和第L′次第二扫描中,基于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所述第一记录数据和所述第二记录数据,通过利用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和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和所述第二类型墨,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还进行驱动,以使得:
关于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L′次第二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三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三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三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三驱动块的第三记录元件,以及
关于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L′次第二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四驱动块中的多个第四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四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四驱动块的第四记录元件,
所述多个第四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三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以及
所述多个第四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三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多个第三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进行了偏移后的顺序,以及
所述多个第四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进行了偏移后的顺序。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
(i)所述多个第三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以及
(ii)所述多个第四驱动块的驱动顺序是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的相反顺序。
27.一种记录方法,用于使用记录头来进行记录,
所述记录头包括:
沿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第一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一记录元件列;以及
沿所述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与所述第一类型墨不同的第二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二记录元件列,
所述记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扫描步骤,用于执行以下扫描:
所述记录头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扫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
所述记录头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扫描,其中L≥1;
生成步骤,用于进行以下操作:
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一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步骤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一记录数据,以及
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二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二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步骤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二记录数据;
驱动步骤,用于进行以下操作:
关于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一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一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一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一驱动块的第一记录元件,以及
关于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二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二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二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二驱动块的第二记录元件;以及
进行控制,以在所述扫描步骤的第K′次第一扫描和第L′次第二扫描中,基于所述生成步骤中所生成的所述第一记录数据和所述第二记录数据,通过在所述驱动步骤中驱动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和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和所述第二类型墨,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28.一种记录方法,用于使用记录头来进行记录,
所述记录头包括:
沿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第一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一记录元件列;以及
沿所述预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与所述第一类型墨不同的第二类型墨的能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第二记录元件列,
所述记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扫描步骤,用于执行以下扫描:
所述记录头针对记录介质上的单位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扫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
所述记录头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扫描,其中L≥1;
生成步骤,用于进行以下操作:
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一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步骤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一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一记录数据,以及
基于与通过排出所述第二类型墨而在所述单位区域中要记录的图像相对应的第二图像数据,来生成用于规定在所述扫描步骤的K+L次扫描各自中针对所述单位区域内的多个像素区域各自的所述第二类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组第二记录数据;
驱动步骤,用于进行以下操作:
关于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一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一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一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一驱动块的第一记录元件,以及
关于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所排列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扫描中与所述单位区域相对应的已分割到多个第二驱动块中的多个第二记录元件,对所述多个第二记录元件进行驱动,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时来驱动属于不同的第二驱动块的第二记录元件;以及
进行控制,以在所述扫描步骤的第K′次第一扫描和第L′次第二扫描中,基于所述生成步骤中所生成的所述第一记录数据和所述第二记录数据,通过在所述驱动步骤中驱动所述第一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和所述第二记录元件列的多个记录元件来向所述单位区域排出所述第一类型墨和所述第二类型墨,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驱动块的驱动顺序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块的驱动顺序。
CN201610642141.2A 2015-08-07 2016-08-05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Active CN1064272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7606 2015-08-07
JPJP2015-157606 2015-08-07
JPJP2015-178701 2015-09-10
JPJP2015-178700 2015-09-10
JP2015178701 2015-09-10
JP2015178700 2015-09-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27215A true CN106427215A (zh) 2017-02-22
CN106427215B CN106427215B (zh) 2018-04-03

Family

ID=57046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42141.2A Active CN106427215B (zh) 2015-08-07 2016-08-05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62214B2 (zh)
EP (1) EP3147121B1 (zh)
JP (1) JP6881912B2 (zh)
CN (1) CN10642721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85286A (zh) * 2017-06-23 2020-02-11 东伸工业株式会社 织物印刷方法和织物印刷设备
US11624902B2 (en) 2017-11-24 2023-04-11 Hamamatsu Photonics K.K. Wafer inspection method and waf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05974A (ja) * 2016-05-20 2017-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6643205B2 (ja) * 2016-07-29 2020-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914779B2 (ja) * 2017-08-10 2021-08-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EP3772020A1 (en) * 2019-08-01 2021-02-03 Canon Production Printing Holding B.V. Scanning inkjet printer
JP2022025489A (ja) * 2020-07-29 2022-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22025484A (ja) * 2020-07-29 2022-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3158397A (ja) * 2022-04-18 2023-10-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3663A (en) * 1992-03-31 1997-05-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693085A (zh) * 2004-04-30 2005-11-09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JP2006159798A (ja) * 2004-12-10 2006-06-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1130299A (zh) * 2006-08-23 2008-02-27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1332701A (zh) * 2007-06-29 2008-12-31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
US20090002417A1 (en) * 2007-06-28 2009-01-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therefor
CN104275935A (zh) * 2013-07-12 2015-01-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点记录装置和点记录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4731A (en) * 1993-09-30 1999-06-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ata recording using randomized variations to prevent visual artifacts due to non-uniformities in a printing apparatus
JPH09187969A (ja) 1996-01-10 1997-07-22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4028067B2 (ja) 1998-02-26 2007-12-2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記録ヘッドの駆動方法
JP2006224616A (ja) * 2005-02-21 2006-08-31 Canon Inc 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システム
JP4614388B2 (ja) 2005-04-01 2011-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ヘッド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4689353B2 (ja) * 2005-06-01 2011-05-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US20090015612A1 (en) * 2007-07-10 2009-0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JP2012040806A (ja) * 2010-08-20 2012-03-01 Canon Inc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5930743B2 (ja) 2012-02-03 2016-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記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3663A (en) * 1992-03-31 1997-05-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693085A (zh) * 2004-04-30 2005-11-09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JP2006159798A (ja) * 2004-12-10 2006-06-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1130299A (zh) * 2006-08-23 2008-02-27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US20090002417A1 (en) * 2007-06-28 2009-01-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therefor
CN101332701A (zh) * 2007-06-29 2008-12-31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
CN104275935A (zh) * 2013-07-12 2015-01-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点记录装置和点记录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85286A (zh) * 2017-06-23 2020-02-11 东伸工业株式会社 织物印刷方法和织物印刷设备
CN110785286B (zh) * 2017-06-23 2021-04-09 东伸工业株式会社 织物印刷方法和织物印刷设备
US11624902B2 (en) 2017-11-24 2023-04-11 Hamamatsu Photonics K.K. Wafer inspection method and waf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81912B2 (ja) 2021-06-02
CN106427215B (zh) 2018-04-03
US20170036465A1 (en) 2017-02-09
EP3147121B1 (en) 2020-12-02
US9862214B2 (en) 2018-01-09
EP3147121A1 (en) 2017-03-29
JP2017052271A (ja)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27215A (zh)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CN100482468C (zh)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打印控制装置和打印控制方法
CN101659149B (zh)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JP4280732B2 (ja) 記録装置、データ処理装置、マスク製造方法およびマスクパターン
CN102256798B (zh) 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
KR101104572B1 (ko) 화상 데이터 생성 장치, 화상 인쇄 장치, 및 화상 데이터 생성 방법
US8482826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5473420B2 (ja) データ生成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データ生成方法
JP4519876B2 (ja) データ処理装置、データ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137553A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CN106427212B (zh)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JP2011156731A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4366436B2 (ja) 記録装置、データ処理装置およびマスク製造方法
US20110019208A1 (en) Image data generating apparatus,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data generation method
JP5183688B2 (ja) データ処理装置およびデータ生成方法
JP5586938B2 (ja) データ生成装置、データ生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7757126B (zh) 记录头和喷墨记录设备
JP2022025489A (ja) 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CN102729641B (zh) 喷墨打印设备和喷墨打印方法
JP2016097638A (ja) 記録装置、記録システムおよび記録方法
JP2014141079A (ja) 記録制御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7077003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597159B2 (ja) データ処理装置、マスクパターン製造方法およびデータ処理方法
JP6032926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832133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