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2701A - 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2701A
CN101332701A CNA2008101291189A CN200810129118A CN101332701A CN 101332701 A CN101332701 A CN 101332701A CN A2008101291189 A CNA2008101291189 A CN A2008101291189A CN 200810129118 A CN200810129118 A CN 200810129118A CN 101332701 A CN101332701 A CN 101332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element
recording
record
group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291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2701B (zh
Inventor
广泽进
森山次郎
神田英彦
川床德宏
筑间聪行
坂本敦
田中宏和
林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32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27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27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270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32Print quality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dot disposition, e.g. for reducing white stripes or banding
    • B41J2/2135Alignment of do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9/00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 B41J19/14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with means for effecting line or character spacing in either direction
    • B41J19/142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with means for effecting line or character spacing in either direction with a reciprocating print head printing in both directions across the paper width
    • B41J19/145Dot misalignment cor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001Mechanisms for bodily moving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parallel to the paper surfa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 G06K15/1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using ink jet print h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k Jet (AREA)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设备。该记录设备以块为递增单位通过时分驱动记录头上的多个记录元件来进行记录,包括: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记录数据;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记录元件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倾斜有关的信息;改变单元,用于基于所获得的信息,以记录元件为递增单位,来改变要提供给记录元件组的、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记录数据的主扫描方向存储位置,其中组由记录元件的各块中的连续记录元件组成;以及确定单元,对于各扫描,确定以块为递增单位对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的驱动顺序,其中,基于由改变单元改变了主扫描方向存储位置的记录数据和由确定单元所确定的驱动顺序,来进行记录。

Description

记录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记录数据从设置在记录头上的墨排出口排出墨滴以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喷墨记录设备具有包括墨排出口阵列和相应排列的记录元件的记录头。记录元件为加热器和压电装置等用于排出墨滴的能量生成单元。重复如下记录扫描,从而将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记录头,同时在记录区域中排出墨滴,并且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副扫描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
有这样一种结构:可以从记录头的各墨排出口列(记录元件列)的所有墨排出口同时排出墨滴,由于这种结构所需的电源容量的原因,因而从喷墨记录设备的电源的增加成本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构是困难的。因此,以多路复用式时分来驱动记录元件以回避该问题。可以如下说明时分驱动。在各墨排出口列中,将记录元件分成多个组,并且将各组中的记录元件分配成不同块。同时或大体上同时驱动属于相同块的记录元件,并且顺序驱动各块的记录元件,其中在各块的记录元件之间存在间歇,一个周期所有记录元件都被驱动过。在主扫描方向上重复这样,从而在记录区域中进行一次主扫描的记录。
这里,对于喷墨记录设备,由于记录头的安装误差或记录头的组装误差,可能将记录头以倾斜方式安装到喷墨记录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与该倾斜相对应的点形成位置的偏差,该偏差还被称为“倾斜移位”。现参考图30和31说明该倾斜移位。
图30示出将记录头理想地安装到喷墨记录设备并且没有倾斜移位的状况下在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在图30中,与通过箭头B所表示的副扫描方向平行安装记录头11,并且,记录头11沿着通过箭头A所表示的主扫描方向在记录介质12上从左向右移动,从而进行记录。沿着箭头B从图中的底部向顶部输送记录介质,图的顶部为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图的底部为副扫描方向的上游侧。
这里,假定记录头11具有128个墨排出口13,其中相应地配置记录元件(未示出)。将这些记录元件分成8组(组0到组7),每一组具有16个记录元件。将各组的记录元件分配成不同块,并且顺序驱动这些组,其中在相同块中的记录元件之间存在间歇。这里,通过从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开始按顺序取16个记录元件,将记录元件分成组0到组7。另外,从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开始在各组中取记录元件,在各组中分配块1到15。因此,以驱动顺序为块0、块1、块2......块15的周期,驱动这些组中的记录元件。
只要没有倾斜移位,就在相同列(具有一个像素宽度的区域)内形成通过块1到块15中的记录元件的一个周期的驱动所形成的点。图30示出下面的情况下在记录介质12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按照块0到块15的顺序驱动记录元件,并且将三列即第一列到第三列的记录数据分配给这些记录元件。因此,将通过各组的记录元件一个周期的驱动所形成的点置于相同列内,并且可以获得高记录质量的图像。
另一方面,图31示出利用与图30中的相同结构记录图像时发生了倾斜移位的情况下的点的布局。如图31所示,在主扫描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移位形成由分配成相同块的记录元件所形成的点。此外,存在形成于列的外部位置处的点,其中这些点本应形成于所述列内。例如,在组2中,从块0到3的四个点形成于列的外部位置处,其中这四个点本应形成于所述列内。因此,倾斜移位导致点形成于它们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位置处,从而导致图像质量差。
因此,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利用包括用以检测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的方法的结构对倾斜移位进行校正,并且基于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改变记录头的排出定时。日本特开2004-09489说明了一种利用时分驱动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根据倾斜移位,通过改变从记录缓冲器读出的记录数据的位置,来改变记录头的排出定时。
参考图32和33说明日本特开2004-09489中所述的倾斜移位校正方法。该喷墨记录设备具有与图30所示的相同结构,将设置在记录头11上的记录元件分成8组即组0到组7,各组均具有16个记录元件,并且向各组的记录元件分配块编号0到15。以驱动顺序为块0、块1、块2......块15的周期,驱动这些组中的记录元件。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对于下面的例子进行说明:使用记录头11的所有墨排出口13在第一列到第三列这三列的区域中形成点,以记录图像。
另外,假定对于记录介质12顺时针方向倾斜地安装记录头11,由于发生了倾斜移位,因而在由记录头11的两端处的墨排出口13所形成的点位置之间,在主扫描方向上产生了约一列的移位。
图32是示出分配成组0到组7的记录元件的喷嘴编号、驱动编号、记录数据和点位置的图。注意,图32中的点布局示意性示出在没有倾斜移位的情况下在记录介质12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另外,喷嘴编号是假想分配给记录元件的编号,按照从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开始的顺序向记录元件分配0到127。
对于日本特开2004-09489所述的结构,根据倾斜移位,对于各组都改变从记录缓冲器读出的记录数据的位置。如果存在一列的倾斜移位,则如图32所示,使从原始列沿主扫描方向改变一列,读出分配给组4到组7的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
具体地,将记录数据分配给组0到组3的记录元件,从而使得在第一列到第三列的区域中形成点。另一方面,由于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的改变,因而将记录数据分配给组4到组7的记录元件,从而使得在第二列到第四列的区域中形成点。
图33示出通过如参考图32所述改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在记录介质上实际所形成的点的布局。在图33中,记录介质12上组4到7的位置处所示的白色圈表示在不进行上述校正的情况下由分配给组4到7的记录元件的第一列的记录数据所形成的点的位置。由于根据日本特开2004-09489的倾斜移位校正,因而在从通过白色圈所表示的位置开始在主扫描方向上向右偏移一列的位置处,形成组4到7的点。因此,从图33可以看出,对于副扫描方向的下游和上游侧的相同块中的点,可以抑制主扫描方向上的移位量。
然而,根据日本特开2004-09489号公报的校正方法改变了组内所有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因此,在改变了记录数据读取位置的组中可能存在这样的点:这些点落在它们本应所处的列的外部。例如,检查组4的第一列,我们可见:如果不进行倾斜移位校正,则块12到15的4个点位于第一列中,并且块0到11的其余12个点位于第一列的左侧。根据该倾斜移位校正,对于该组内的所有记录元件,将第一列的记录数据分配给第二列的记录定时,因而块12到15的4个点将位于第二列中,而不是位于它们本应所处的第一列中。
此外,根据记录头的倾斜量,即使在点本应所处的列的外部位置处存在所述点,也可能存在不进行校正的组,如组1到3。
因此,对于根据日本特开2004-09489的校正方法,虽然可以减轻倾斜移位对于图像质量下降的影响,但是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在点本应形成的区域的外部位置处形成所述点。另外,如果记录头的倾斜量小,则出现下面的情况:存在不进行校正的组,对于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位置处的这些点没有进行校正。因此可以明白:根据相关技术的倾斜移位校正方法在可以抑制图像质量下降的程度上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设备,通过该记录设备可以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其具有记录元件列,其中在所述记录元件列中,设置有多个记录元件,并且将所述记录元件列中分散位置处的记录元件作为块;扫描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扫描;时分驱动单元,用于以块为递增单位,驱动所述记录元件;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记录数据;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记录元件列相对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倾斜有关的信息;改变单元,用于基于所获得的信息,以各个记录元件为递增单位,来改变要提供给记录元件组的、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记录数据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存储位置,所述组由所述记录元件列中的各块中的连续记录元件组成;以及确定单元,用于对于各扫描,确定以所述块为递增单位对所述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的驱动顺序,其中,基于由所述改变单元改变了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存储位置的记录数据,并基于由所述确定单元所确定的所述驱动顺序,来进行记录。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其具有记录元件列,其中在所述记录元件列中,设置有多个记录元件,并且将所述记录元件列中分散位置处的记录元件作为块;扫描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扫描;时分驱动单元,用于以块为递增单位,驱动所述记录元件;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记录数据;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记录元件列相对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倾斜有关的信息;读取单元,能够基于所获得的信息,读取所述存储单元中与主扫描方向存储位置不同的记录数据,以大体上同时驱动属于相同块的记录元件;以及确定单元,用于对于各扫描,确定以所述块为递增单位对所述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的驱动顺序,其中,基于与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读取位置不同的记录数据,并基于由所述确定单元所确定的所述驱动顺序,来进行记录。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设备具有对于各记录元件可以独立改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或存储位置的结构,从而可以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倾斜校正中的喷嘴编号、块、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中的点布局的图;
图3是可适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的外部透视图;
图4是可适用本发明的记录头的说明图;
图5是可适用本发明的记录头的说明图;
图6A和6B是可适用本发明的记录头的墨排出口面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可适用本发明的控制电路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ASIC的框图;
图9是示出第一记录存储器中的记录数据的布局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写入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中的块驱动顺序数据的例子的图;
图11是用于驱动记录头的驱动电路的图;
图12是示出块使能信号的驱动定时的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测试图案的例子的图;
图15A和15B是示出存在倾斜移位的情况下的测试斑纹(test patch)和此时的点阵列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上游侧点和下游侧点之间的主扫描方向移位的图;
图17A和17B是用于说明具有均匀记录浓度、不具有黑色或白色条纹(streak)的测试斑纹的图;
图18是示出在校正值存储单元以表形式所设置的校正信息的图;
图19是示出逆时针方向的倾斜移位校正中的喷嘴编号、块、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
图20是示出逆时针方向的倾斜移位校正中的点布局的图;
图21是示出在进行分散驱动时倾斜移位校正中的喷嘴编号、块、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
图22是示出在进行分散驱动时倾斜移位校正中的点布局的图;
图23是示出在进行分散驱动时倾斜移位校正中的点布局的图;
图2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ASIC的框图;
图25是以重叠方式示出四遍(four-pass)记录的各扫描中的点布局图案的图;
图26是在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不均匀的情况下通过四遍记录的扫描所形成的点布局图案的图;
图27是相对于逆时针方向的倾斜移位在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对于记录介质的输送量所确定的驱动块偏移值的图;
图29是以重叠方式示出只进行倾斜校正情况下的各扫描的点布局图案的图;
图30是用于说明不存在倾斜移位的情况下的点布局的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存在倾斜移位的情况下的点布局的图;
图32是示出根据日本特开2004-09489的倾斜移位校正中的喷嘴编号、块、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
图33是示出根据日本特开2004-09489的倾斜移位校正中的点布局的图;
图34是用于说明创建测试斑纹的过程的图;
图35是说明HV转换的操作的图;
图36是示出第二记录存储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7是示出保持在第二记录存储器中的记录数据的布局的示意图;
图38是示出第三记录存储器的结构的图;
图39是示出数据选择电路的记录数据的选择的流程图;
图40是示出利用单个锁存单元进行控制的情况的流程图;
图41是示出从第三存储器读取记录数据的定时的图;
图42是示出在累计次数为22时的定时生成传输数据的示意图;
图43是示出在累计次数为34时的定时生成传输数据的示意图;
图44是示出在四遍记录中在记录介质上的相同区域中所形成的点的布局的图;
图45是示出当改变驱动开始块时在四遍记录中在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的图;
图46是示出当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不均匀时在四遍记录中在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的图;
图47是示出当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不均匀时在三遍记录中在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的图;
图48是示出在驱动块偏移值存储单元中所设置的驱动块偏移信息的图;
图49是示出在驱动块偏移值存储单元中所设置的驱动块偏移信息的图;
图50是示出在驱动块偏移值存储单元中所设置的驱动块偏移信息的图;
图51是示出每一扫描使各组的倾斜移位校正值轮换的情况下的驱动块偏移信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定义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在此所使用的术语“记录”不仅是指形成字符和形状等有意义的信息,而且还宽泛地包含在记录介质上或通过加工记录介质本身来形成无论是否有意义的图像、图样和图案等。这不局限于显现这些图像、图样和图案等以便可为人眼感知的情况。
另外,术语“记录介质”不局限于普通记录设备中所使用的纸张,并且广泛包括纺织品、塑料薄膜、金属板、玻璃、陶瓷、木头和皮革等能够接收墨的物品。
此外,与以上给出的“记录”的定义一样,应该对术语“墨”进行宽泛解释,并且“墨”是指这样的液体:通过将“墨”提供在记录介质上,可以形成图像、图样和图案等,或者加工记录介质,或者对墨进行处理。墨的处理的例子包括提供至记录介质的墨中的着色剂的凝固或不溶解化等。
此外,除非特别说明,否则“记录元件”(还称为“喷嘴”)统指喷墨口、与喷墨口连通的液体通道和用于生成排出墨所使用的能量的元件。
第一实施例
记录设备的结构
参考图3说明本发明可适用的喷墨记录设备。喷墨记录设备100包括:自动送给单元101,用于将纸张等记录介质自动给送进设备主单元中;和输送单元103,用于一次将一张从自动送给单元101所给送的记录介质输送至预定记录位置,然后从该记录位置将该记录介质输送至排出单元102。喷墨记录设备100还包括:记录单元,用于在输送至记录位置的记录介质上进行想要的记录;和恢复单元108,用于对记录单元进行恢复处理。
记录单元包括由滑架轴104支持以可在通过箭头X所表示的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滑架105、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到滑架105上的记录头11(未示出)。
以与滑架105啮合的方式在滑架105上设置滑架盖106,以使得将记录头11引导至滑架105上的预定安装位置。此外,还将头设置杆107设置成与记录头11的容器保持器113啮合,从而使得对记录头11加压,以将记录头11设置在预定安装位置。
在滑架105上部的头设置杆轴和滑架105的啮合部分处设置通过弹簧加压的头设置板(未示出),以使得头设置板可在头设置杆轴上转动。头设置板的弹簧力能够使得头设置杆107对记录头11加压,从而将记录头11安装到滑架105。
记录头的结构
图4和5示出可适用本实施例的记录头11。记录头11是侧面喷射类型的气泡式喷射记录头,其在与加热器基板大体垂直的方向上排出墨滴。记录头11包括记录元件单元111、墨供给单元112和容器保持器113。另外,记录元件单元111包括第一记录元件114、第二记录元件115、第一板116、电子配线带118、电接触板119、以及第二板117。另外,墨供给单元112包括墨供给部件120、流路形成部件121、接合橡胶122、过滤器123、以及密封橡胶124。
接着说明记录元件单元111。按照如下顺序组装记录元件单元111:通过接合第一板116和第二板117形成板接合体125,并且将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安装在板接合体125上。此外,按照如下顺序进行组装:电子配线带118的分层(layering)、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的电连接、以及电连接部分等的密封。
由于第一板116影响墨滴的排出方向,因而第一板116需要具有平面精度,并且由厚度为0.5到1.0mm的氧化铝(Al2O3)材料构成第一板116。在第一板116中形成墨供给开口126,用于向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供给墨。
第二板117是厚度为0.5到1mm的单个板状部件,并且具有外型尺寸大于粘着并固定到第一板116的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的窗状开口127。将第二板117分层,并利用粘合剂将其固定到第一板116,从而形成板接合体125。
通过粘着到在开口127中所形成的第一板116的表面,来固定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然而,此时的安装精度本身难以确保,并且加之粘合剂的运动等使得精确安装十分困难。这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头的组装误差的一个因素。
具有由多个墨排出口形成的墨排出口列141到144的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是已知结构,该结构作为侧面喷射类型的气泡喷射基板而被熟知。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具有由在厚度为0.5到1mm的硅基板中形成的用作墨流路的沟状贯通口(groove-shaped through-opening)形成的墨供给开口和作为以交错方式排列的能量生成器的加热器列,其中,在墨供给开口的两侧各有一列加热器。此外,与加热器列垂直的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的边缘具有电极部分,在电极部分处,在基板的两个外侧设置有与加热器连接的连接垫。
采用TAB带作为电子配线带118。TAB带是由带基材(基材膜)、铜箔配线和覆盖层构成的分层部件。
从与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的电极部分相对应的装置孔的两个连接边伸出内部引线129作为连接端。电子配线带118使其覆盖层侧通过利用热硬化型环氧树脂粘合层粘到第二板117的表面来进行固定,并且电子配线带118的基材膜用作平滑封口面(capping face),其中,记录元件单元111的封口部件与该平滑封口面接触。
利用热超声波接合(thermosonic bonding)或各向异性导电带(anisotropic electroconductive tape),电连接电子配线带118和这两个记录元件114和115。在TAB带的情况下,使用热超声波接合的内部引线接合(inner lead bonding,ILB)是适合的。利用记录元件单元111,对电子配线带118的引线和第一记录元件114与第二记录元件115的柱形凸起进行内部引线接合。
在电子配线带118与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的电连接之后,利用第一密封剂130和第二密封剂131密封该电连接部分,用于防止由于墨造成的腐蚀,并且还用于防止外来冲击。第一密封剂130主要密封安装的记录元件的周围,并且第二密封剂131密封电子配线带118与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之间的电连接部分的正面。
图6A示出记录头11的墨排出口面140上的墨排出口13的阵列。包括多个墨排出口13的阵列的墨排出口列141、142、143和144,每一均具有128个墨排出口13的阵列,分别排出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墨滴。
注意,例如,可以将记录头11配置成每一种颜色的墨排出口列141、142、143和144均包括在副扫描方向上交替设置的两列墨排出口13,或者可以采用下面的结构:在该结构中,黑色墨排出口列141具有较其它颜色的墨排出口列142、143和144更多的墨排出口13。
注意,本发明中下面的说明涉及一个墨排出口列(例如,黑色墨排出口列141),但是对于其它墨排出口列可以以相同方法进行倾斜移位校正。
图6B示出具有由128个墨排出口13构成的墨排出口列141的记录头11。墨排出口列141的上侧的墨排出口13处于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假想从该墨排出口13开始朝向上游侧,分配喷嘴编号0到127。此外,从较小喷嘴编号侧开始,将墨排出口13分成组0到组7,每一组均具有16个墨排出口13,此外,各组均具有与从较小编号侧开始分配成块1到块15的墨排出口相对应的记录元件。对被分配了块编号的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从而记录图像。
记录设备的框图
图7是示出喷墨记录设备100的控制电路的结构的框图。对于记录设备100,附图标记201表示CPU,并且202表示存储CPU201执行的控制程序的ROM。首先将以光栅为递增单位从主机200所接收的记录数据存储在接收缓冲器203中。对存储在接收缓冲器203中的记录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少来自主机200的传输数据量,并且将其存储在下面解释的第一记录存储器204中。HV转换电路205对存储在第一记录存储器204中的记录数据进行HV转换处理,并将其存储在第二记录存储器211(图8)中。
图9示意性示出第一记录存储器204中的记录数据的布局。存储在第一记录存储器204中的记录数据通过与128个记录元件对应的地址000到0FE垂直相关。第一记录存储器204水平对应于打印分辨率的大小×记录介质的大小,并且,在打印分辨率为例如1200dpi并且记录介质的大小为8英寸的情况下,这是能够记录水平方向上9600个点的数据的存储区域。
在图9中,具有地址000的b0保持喷嘴编号为0的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而具有相同地址000的b1保持喷嘴编号0的下一列的记录数据,其中,要记录在下一列中的数据被保持在地址000的水平方向上。另外,地址0FE以相同方法保持喷嘴编号为127的记录数据。
因此,第一记录存储器204中的相同地址保持相同喷嘴编号的数据。然而,实际上,将地址000到0FE的b0的数据记录为第一列,接着,将地址000到0FE的b1的数据记录为第二列。因此,HV转换电路205对按照光栅顺序存储在第一记录存储器204中的记录数据进行HV(Horizontal-Vertical,水平-垂直)转换,从而按照列顺序将记录数据存储在第二记录存储器211中。
现参考图35说明HV转换的操作。对于本实施例,以16×16为递增单位进行HV转换。首先,读出保持在第一记录存储器204的地址N+0到N+1E的b0中的数据,并且将其写到第二记录存储器211中的地址M+0。接着,读出保持在地址N+0到N+1E的b1中的数据,并且将其写到第二记录存储器211中的地址M+2。以相同方法,从M+0到M+1e,重复该操作16次,从而以16×16为递增单位完成HV转换。按照从组0到组7的顺序,以时分驱动组为递增单位,进行利用本实施例的HV转换。
图36示意性示出第二记录存储器211的结构。在进行记录操作时进行HV转换,因此第二记录存储器211具有两个存储体(two-bank)结构,其中16列作为一个存储体,从而使得向第二记录存储器211的写操作和从第二记录存储器211的读取操作为互斥操作。因此,如果使用存储体0来写入,则从存储体1进行读取,并且,如果使用存储体1来写入,则从存储体0进行读取。另外,图37示出保持在第二记录存储器211中的记录数据。与128个记录元件相对应,保持第二记录存储器211中的记录数据。
图8是ASIC 206的内部框图。将说明对记录元件进行时分和顺序驱动的结构。数据重排电路212是用于对记录数据进行重排的电路。该电路取出保持在与128个记录元件相对应的第二记录存储器211中的记录数据,并且同时将该记录数据集合到要记录的各块的7比特的记录数据中,其中,将所述7比特的记录数据写到第三记录存储器213。
图38是示出第三记录存储器213的结构的图。在图38中,地址0到F按顺序保持从块0到块15的记录数据。块0保持从组0到组7的b0数据,并且,以相同方法,块1保持从组0到组7的b1数据。第三记录存储器213具有三个存储体(three-bank)结构,其中,16列作为一个存储体,从而使得写操作和读取操作为互斥操作。
当使用存储体0来写入时,从存储体1和存储体2进行读取,当使用存储体1来写入时,从存储体2和存储体0进行读取,并且当使用存储体2来写入时,从存储体0和存储体1进行读取。后面将说明为什么本实施例使用两个存储体进行读取的原因。
回到图8,传送次数计数器216是用于对记录定时信号的数量进行计数的计数器电路,并且对于每一记录定时信号将传送次数计数器216增大1。传送次数计数器216从0到15进行计数,然后返回到0。传送次数计数器216计数第三记录存储器213的存储体值,并且每当传送次数计数器216计数16时,将存储体值增大+1。
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将用于驱动从块编号0到15这16个分割块的记录元件的顺序存储在地址0到15。例如,如果从块0开始顺序进行驱动,则从地址0到15,按照顺序0→1→2→......15存储块编号。
例如,利用基于光学线性编码器所生成的记录定时信号作为触发器,记录数据传送电路219将传送次数计数器216增大1。数据选择电路215根据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值和传送次数计数器216所计数的存储体值,从记录定时信号开始,读出存储在第三存储器213中的记录数据。根据保持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的校正值,对记录数据进行校正,并且,与数据传送CLK生成器218所生成数据传送CLK信号(HD_CLK)同步,将经过该校正的记录数据传送给记录头11。
图10示出写到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址0到地址15的块驱动顺序数据的例子。在图10中,将表示块0和块1的块数据存储在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址0和地址1。以相同方法,将表示块2到块15的块数据顺序写在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址2到15。
数据选择电路215以记录定时信号作为触发器,从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址0读出块数据0000(表示块0的数值),作为块使能信号。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与块数据0000相对应的记录数据,并且将该记录数据传送给记录头11。
以相同方法,在下一记录定时信号时,数据选择电路215从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址1读出块数据0010(表示块1的数值)作为块使能信号。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与块数据0010相对应的记录数据,并且将该记录数据传送给记录头11。
随后,以相同方法,以随后的记录定时信号作为触发器,数据选择电路215从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址2到15读出块数据。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与各个块数据相对应的记录数据,并且将记录数据传送给记录头11。
因此,数据选择电路215从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址0到15读出块数据,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与各个块数据相对应的记录数据,并且将记录数据传送给记录头11,从而记录一列。
图11是用于驱动记录头11的驱动电路的图。记录头11具有128个记录元件15,其中,将这些记录元件分成16个块以进行驱动,从而驱动被分配成相同块的16个记录元件。根据HD_CLK信号314将记录数据信号313串行传送给记录头11。在16比特的移位寄存器301处接收记录数据信号313,在锁存信号312的前沿以16比特锁存器302进行锁存。通过四个块使能信号310表示块块指定,从而选择在解码器303处所展开的指定块的记录元件15。
根据通过与门305的加热器驱动脉冲信号311仅驱动通过块使能信号310和记录数据信号313两者所指定的记录元件15,从而排出墨滴,并且进行图像记录。
图12示出块使能信号310的驱动定时。未示出的分割块选择电路可以基于存储在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中的块驱动顺序数据,生成块使能信号310。因此,如图12中的块使能信号310所示,设置分割块选择电路,以使得由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所生成的块驱动顺序指定从块0开始到块15的16个块的顺序。因此,利用单向记录和双向记录的往返扫描,表示驱动定时的块使能信号310以块0→1→2→......→15的驱动顺序来驱动记录头11。注意,生成块使能信号310,从而使得在1个周期中等间隔地指定各块。
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
接着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倾斜移位校正。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进行点倾斜移位校正,因此不特别局限于用于检测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的任一方法,然而,以下对于使用光学传感器获得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的结构,将利用图13和随后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3是示出点倾斜移位校正的示意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11,记录用于检测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的测试图案。
接着,在步骤S12,使用光学传感器测量所记录的测试图案的各测试斑纹的光学特性,并且获得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对于本实施例,测量来自测试斑纹的反射光学浓度作为光学特性。基于与在步骤S13所获得的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确定校正信息,其中,将该校正信息设置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
在步骤S14,基于设置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的校正信息,改变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
在步骤S15,将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
接着对于在步骤S11中所进行的测试图案的记录和与步骤S12的光学特性测量中的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的获得进行说明。这里,获得在墨排出口列141的上游侧由墨排出口13所形成的点与在墨排出口列141的下游侧由墨排出口13所形成的点之间在主扫描方向上的移位量,作为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
图14示出在步骤S11在记录介质12上所形成的测试图案的例子,其中,由7个测试斑纹401到407构成根据本实施例的测试图案。记录在测试斑纹附近的数字“0”和“+1”等用于识别各个测试斑纹,并且各个测试斑纹的记录都是可任意选择的。
参考图34说明各测试斑纹的记录过程。这里,为了简化说明,仅示出三个排出口列作为上游侧墨排出口列和下游侧墨排出口列。在第一记录头扫描时,由上游侧的三个墨排出口记录副扫描方向3个点×主扫描方向4个点的点图像411,其中,在图34的上侧可见,在主扫描方向上有4个点的空白,随后,输送记录介质12,并且在第二次记录头扫描时,在第一次记录头扫描时未记录的副扫描方向3个点×主扫描方向4个点的空白区域中,由下游侧的三个墨排出口记录副扫描方向3个点×主扫描方向4个点的点图像412。注意,当记录测试斑纹时,由于扫描方向上的差异,因而记录不同扫描方向上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扫描可能导致点形成位置的偏移,因此最好是在相同方向上进行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扫描的记录。
在这7个测试斑纹中,对于标准测试斑纹404,在利用第一次扫描所记录的两个点图像411之间,利用第二次扫描记录点图像412。另一方面,对于测试斑纹405、406和407,在用于记录点图像412的第二次扫描时,延迟下游侧墨排出口13的驱动定时。也就是说,记录点图像412,以使得在这两个点图像411之间的区域,使点图像412向右偏移1/2个像素、1个像素和3/2个像素。另一方面,对于测试斑纹403、402和401,在用于记录点图像412的第二次扫描时,加快下游侧墨排出口13的驱动定时。也就是说,记录点图像412,以使得在这两个点图像411之间的区域,将点图像412向左偏移1/2个像素、1个像素和3/2个像素。
图15A和15B是示出倾斜移位情况下的测试斑纹404和测试斑纹404的点阵列的图。如果存在倾斜移位,则测试斑纹404表现如图15A所示的黑色条纹409和白色条纹410。与图15B中的黑色条纹409和白色条纹410相对应,存在点重叠的部分413和没有点的部分414。如果存在倾斜移位,则在上游侧点408和下游侧点415之间存在主扫描方向移位L,如图16所示。对于测试斑纹404,在第一次扫描所记录的两个点图像411之间记录第二次扫描时的点图像412。因此,从图15B可见,由于点图像411和点图像412之间的重叠点部分或没有点的部分,因而如图15A所示,产生具有黑色条纹409和白色条纹410的测试斑纹。这样,倾斜移位导致标准测试斑纹404中的白色和黑色条纹。
接着说明在上游侧点和下游侧点之间在主扫描方向上存在移位量的情况下用于获得倾斜量的方法。将对于下面的情况进行说明:这7个测试斑纹中的“-2”测试斑纹402是均匀图像记录浓度,并且没有黑色条纹也没有白色条纹,如图17A所示。
对于测试斑纹402,加快第二次扫描的下游侧墨排出口的驱动定时,并且记录点图像412,以使得在这两个点图像411之间,在主扫描方向上各向左偏移一个像素。因此,如果不存在倾斜移位,则在空白空间区域的左侧,上游侧点408和下游侧点415将会重叠,导致黑色条纹,另外,由于既不存在上游侧点也不存在下游侧点,因而在空白空间区域的右侧应该出现白色条纹。然而,由于存在倾斜移位,因而在上游侧点408和下游侧点415之间出现主扫描方向上的移位L,如图16所示。由于加快下游侧墨排出口13的驱动定时,因而点的位置偏移抵消了该移位L,结果产生具有均匀记录浓度的测试斑纹。因此,可以理解:上游侧点408和下游侧点415之间在主扫描方向上的移位L为L=1个像素,并且发生了主扫描方向上的顺时针倾斜移位。
如上所述,从延迟或加快了下游侧墨排出口的驱动定时的多个测试斑纹中,选择具有均匀记录浓度的图像,从而获得主扫描方向上的点的移位量,作为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注意,对于使用光学传感器的光学测量,可以检测具有高反射光学浓度,作为点布局均匀且不具有黑色或白色条纹的测试斑纹。
另外,对于本实施例,利用光学传感器选择点布局非常均匀的测试斑纹,并且检测记录该测试斑纹时上游侧点和下游侧点之间在主扫描方向上的移位量,并且作为与倾斜移位(倾斜量)有关的信息获得该移位量。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该结构,并且可以做出如下配置:例如,测量各片的光学特性,检测具有最高和次高反射光学浓度的测试斑纹,并且计算这两个测试斑纹的反射光学浓度的差,并且,如果反射光学浓度的差为预定值或更大,则使用具有最高反射光学浓度的测试斑纹的移位量,而不改变地作为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然而,如果该差小于预定值,则使用具有最高反射光学浓度的测试斑纹的移位量和具有次高反射光学浓度的测试斑纹的移位量的平均值。另外,还可以做出如下配置:基于来自具有最高反射光学浓度的测试斑纹的两侧其中一侧的测试斑纹的光学特性数据,通过线性近似或多项式近似获得近似直线或近似曲线,并根据这两条直线或曲线的交点获得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
在步骤S13,基于在步骤S12中通过测量光学特性所检测到的、对于主扫描方向的点布局移位量,将校正信息设置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根据本实施例的校正信息是对于组0到组7各组的、要改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的记录元件的数量(校正值)。以表形式将该校正信息设置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如图18所示。对于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如果发生“-2”的倾斜移位,则设置校正值以使得:对于基准组0设置0,对于组1设置2,同样,对于组2设置4,对于组3设置6,对于组4设置8,对于组5设置10、对于组6设置12,以及对于组7设置14。
注意,可以预先以多个表保持对于各种倾斜量的组的校正值。另外,可以做出如下配置:对于基准组0校正值为0,根据倾斜量确定组7的校正值,并且通过简单计算确定中间组的校正值。
另外,对于本实施例,作为校正值为0的基准说明了组0,但是也可以是其它组。例如,如果假定将组4作为基准,则设置校正值,以使得:对于组0设置-8,对于组1设置-6,对于组2设置-4,对于组3设置-2,对于组5设置2、对于组6设置4、以及对于组7设置6。
在步骤S14,基于如上所述设置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的校正信息,改变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并且,在随后的步骤S15中,基于改变了读取位置的记录数据,将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
图1是示出组0到组7的记录元件的喷嘴编号、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在图1中,记录数据表示分配给各记录元件的第一到第三列中的记录数据的读取定时,并且点布局示意性示出以下情况下在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布局:在没有倾斜移位的定时的情况下进行记录。在改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倾斜移位,则点位置如图1所示,但是,如后面所述,倾斜移位使得点处于它们本应形成的列中。
从图1中的记录数据部可知,本实施例中,对于从具有块编号0的各组中的记录元件开始,校正值所指定的数量的记录元件改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例如,在组1中,设置校正值2,并且,将从块0到块1这两个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从作为原来的位置的第一到第三列的定时改变成第二到第四列的定时。以相同方法,对于组2直到块3、对于组3直到块5、以及对于组4直到块7,使得记录数据读取位置偏移一列,以改变成第二到第四列。以相同方法,对于组5直到块9、对于组6直到块11、以及对于组7直到块13,使得记录数据读取位置偏移一列,以改变成第二到第四列。
图2示出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倾斜移位校正在记录介质12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图2中的白色点表示根据本实施例在不进行倾斜移位校正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点的位置。如果存在倾斜移位,则存在这样的点,这些点形成于它们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如图2所示。以与组编号相对应的递增方式,位于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的这些点的数量为组1中的块0到1的两个点、以及组2中的块0到3的四个点等等。如果发生这类倾斜移位,则对于从记录头的一端到另一端的各组,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形成点的数量增加。因此,对于各组,必须根据点的数量,确定要偏移点位置的点。此外,根据倾斜量,甚至对于相同组内的点,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的数量也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倾斜量越大,设置给相同组的校正值越大,并且记录数据读取位置偏移的记录元件的数量增加。
对于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结构是这样的:对于各记录元件,可以在主扫描方向上改变分配给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也就是说,对于本实施例,根据倾斜量,可以使得改变要记录的列位置的点的数量各组间相互不同。
例如,在发生倾斜量为“-2”的倾斜移位的情况下,对于组2,在块0到块3这四个点本应形成的位置的外部形成这四个点。然而,对于组2设置校正值4,因此将分配给块0到3的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偏移一列。另外,对于组3设置校正值6,因此分配给块0到5的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偏移一列。因此,对于各记录元件可以改变分配给这些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因此,可以根据倾斜量,通过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偏移,仅对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进行校正。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即使从记录头的一端到另一端,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的数量增加,从记录头的一端到另一端也增加各组的校正值,因此,可以仅偏移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
如上所述,由于倾斜移位,因而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的数量各组间相互不同,但是,本实施例中,针对各组设置校正值,并且可以改变与根据校正值的记录元件的数量相对应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因此,利用本实施例,可以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
注意,尽管以上对于可以对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所有点进行校正的配置进行了说明。然而,根据倾斜量,可能存在不能进行校正的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各组中设置可校正点的数量最大的校正值,由此进行倾斜移位校正。
下面是对于用于执行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的设备结构的例子的说明。
图41是示出用于从第三存储器213进行记录数据读取的定时的时序图。注意,在图41中,累计次数是表示从基准开始的记录定时信号的数量的时间轴的指示符。另外,传送次数计数器值是这样的值:对于每一记录定时信号,传送次数计数器216将该值增大1,如前所述,并且,在从0计数到15时,返回到0。此外,触发器信号下的四方框中的数字表示在该定时要传送的块编号。
这里,以淡灰色填充的四方框表示本应记录在第一列中的记录数据,没有填充的四方框表示本应记录在第二列中的记录数据,并且以深灰色填充的四方框表示本应记录在第三列中的记录数据。
本实施例中,校正值存储单元217已对于组0设置了0,对组1设置了2,对组2设置了4,对组3设置了6,对组4设置了8,对组5设置了10,对组6设置了12,以及对组7设置了14,作为各组的校正值。参考图41,设置了校正值0的组0在累计次数0到15期间记录第一列的记录数据。另外,设置了校正值2的组1随着记录定时移位了两个累计次数,在累计次数2到17期间记录第一列的记录数据。
接着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在倾斜移位校正中生成记录数据的处理。首先,数据选择电路215在累计次数0到15的定时,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来自存储体0和存储体2的数据,在累计次数16到31的定时读取来自存储体1和存储体0的数据,在累计次数32到47的定时读取来自存储体2和存储体1的数据,并且在累计次数48到63的定时读取来自存储体1和存储体0的数据。因此,数据选择电路215根据累计次数,读出来自存储体0、1和2其中两个的数据。
例如,为了读取来自存储体0和存储体2的数据,在累计次数0时,读出作为块0的记录数据的地址0的记录数据(存储体0)和地址20的记录数据(存储体2)(参见图41)。以相同方法,为了读取来自存储体1和存储体0的数据,在累计次数22时,读出作为块6的记录数据的地址16的记录数据(存储体1)和地址6的记录数据(存储体0)。
图42是示意性示出在累计次数22的定时生成传送给记录头11的记录数据(传送数据)的示意图。在图42中,要传送的记录数据b0是与组0的累计次数相对应的块的记录元件数据。这里,要传送的块是6,因此相当于组0的块6的记录数据,即,要从记录头11的seg6记录的数据。另外,b7是组7的块6的记录元件数据,因此相当于要从记录头11的seg118记录的数据。
图39是示出数据选择电路215的记录数据的选择的流程图。将参考该流程图说明用于在累计次数22的定时生成传送数据的方法。
在输入记录定时信号时(步骤S301),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的存储体1的地址16读出记录数据,并且由内部第一锁存单元(未示出)临时保持该数据(步骤S302)。接着,以相同方法,从存储体0的地址6读出记录数据,并由内部第二锁存单元(未示出)临时保持该数据(步骤S303)。
接着,将组0的校正值与传送次数计数器的值进行比较(步骤S304)。根据本实施例的组0的校正值为0,并且在与传送次数6进行比较时,满足条件0≤6,因此将地址16的数据b0保持在第三锁存单元(步骤S305)。
从组0到组7执行类似处理。例如,对于组4,校正值为8,并且传送次数为6,因而不满足步骤S304的条件,因此,将地址6的数据b4保持在第三锁存单元(步骤S306)。从组0到组7如此进行处理,从而创建传送数据b0到b7。
回到图42,组0到组3的传送数据b0到b3是在累计次数22时本应记录的记录数据,即,第二列的记录数据。相反,组4到组7的传送数据b4到b7是应该在16次前即第一列记录的记录数据。通过记录数据传送电路219将所生成的记录数据与在数据传送CLK生成器218所生成的HD_CLK一起发送给记录头11。
图43是示出在累计次数34的定时生成传送给记录头11的记录数据(传送数据)的示意图。在累计次数34的定时,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作为块2的记录数据的地址22和地址12的记录数据。
参考示出记录数据的选择的图39中的流程图,从组0到组7的校正值与传送次数计数器值进行的比较,示出组0和1满足步骤S304的校正值和传送次数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组0和组1的传送数据b0和b1,选择地址21的记录数据,并且对于形成组2到组7的传送数据,选择地址11的记录数据。
对于本实施例,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取2个存储体的数据,由第一和第二锁存单元各保持其中一个,并且进行数据选择,而且将所选择的数据作为传送数据,并且进行第三次锁存。可以利用单个锁存单元执行相当于上述控制的控制。
图40是示出仅利用单个锁存单元进行控制的情况的图。在输入记录定时信号时(步骤S401),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的存储体1的地址16读出记录数据(步骤S402)。接着,将组0的校正值与传送次数计数器的值进行比较(步骤S403)。根据本实施例的组0的校正值为0,并且在与传送次数为6进行比较时,满足条件0≤6,因此将地址16的数据b0保持在锁存单元(步骤S404)。从组0到组7执行类似处理,并且在步骤S404,仅对满足步骤S403中的条件:校正值≤传送次数计数器值的组的数据进行锁存。
接着,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的存储体0的地址16读出记录数据(步骤S405)。这里,对于不满足步骤S403中的条件的组进行锁存(步骤S406)。也就是说,对满足条件:校正值>传送次数计数器值的组的数据进行锁存。从组0到组7如此进行与此类似的处理,从而创建传送数据b0到b7。
对于累计次数22的定时,在步骤S404,仅对地址13的数据b0到b3进行锁存,并且在步骤S406,对地址3的数据b4到b7进行锁存。
对于本实施例,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两个存储体的数据。然而,在第一列,读出存储体0的记录数据和作为前一列的数据的存储体2的记录数据,但是,由于这是紧接开始进行记录之后的列,因而在前一列没有数据。因此,丢弃从存储体2读出的数据,并且在第一列的记录操作中不使用该数据。以相同方法,对于第四列,读出存储体0的记录数据和作为前一列的数据的存储体2的记录数据,但是,由于这是已完成了记录的列,因而没有进行记录的数据。因此,丢弃从存储体0读取的数据,并且在第四列的记录操作中不使用该数据。
如上所述,可以根据设备的结构,对于各记录元件,改变分配给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如上所述。因此,通过获得倾斜量和根据该倾斜量设置各组的校正值,可以仅对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进行校正。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
如上所述,对于上述结构,可以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然而,对于本实施例,采用下述结构允许降低点的颗粒性(graininess)。注意,将省略对于已说明了的结构的说明,并且主要说明与上述结构的不同。
首先,说明点的颗粒性(为上述结构的问题)。图44示出:在多遍记录设备中利用四遍记录实现上述倾斜移位校正的情况下,利用记录头的四次扫描在记录介质12的相同区域中所形成的点的布局。在四遍情况下,每次扫描的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为喷嘴总数的1/4,因此,在一次扫描时,相同区域具有通过两组墨排出口所形成的点。如图44所示,相同区域具有所形成的两个不同带,其中,对于四次扫描使用墨排出口组的不同组合。这里,参考图49,带0首先具有在扫描1中由组6的墨排出口所形成的点。此外,通过扫描2中的组4的墨排出口、扫描3中的组2的墨排出口、以及扫描4中组0的墨排出口,形成点以使得在该区域上重叠。以相同方法,带1具有在扫描1中由组7的墨排出口、扫描2中由组5的墨排出口、扫描3中由组3的墨排出口、以及扫描4中的组1的墨排出口所形成的点。
图29以重叠方式示出图44中的扫描的点布局图案。通过该附图可见,在相同带0和带1中,这两个带都具有相同列中所包含的点,但是在带0和带1之间点布局图案不同。也就是说,在以多遍记录实现上述倾斜移位校正的情况下,在带之间点布局不同,这可能导致更明显的颗粒性。
因此,对于本实施例,采用这样一种结构:设置驱动块偏移值,以使得带的点的布局图案相同,并且改变各扫描的驱动块的顺序。利用该结构,使得各带的点的布局图案相同,并且导致降低颗粒性。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倾斜移位“-2”的情况做出下面的说明。
首先,图24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ASIC 206的内部块。对于本实施例,以第一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07、第二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08和驱动块偏移值存储单元210取代图8中的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第一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07将表示块0和块1的块数据分别存储在地址0和地址1。以相同方法,将块数据分别顺序存储在表示块2到块15的地址2到地址15。也就是说,以与图8中的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相同的方法配置第一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07。
接着,图48示出设置在驱动块偏移值存储单元210中的驱动块偏移信息。这里,检测到的倾斜移位为“-2”,因此,对于扫描1设置0作为驱动块偏移值,对于扫描2设置4作为驱动块偏移值,对于扫描3设置8作为驱动块偏移值,以及对于扫描4设置12作为驱动块偏移值,并且以相同方法,对于扫描5设置0作为驱动块偏移值,对于扫描6设置4作为驱动块偏移值,对于扫描7设置8作为驱动块偏移值,以及对于扫描8设置12作为驱动块偏移值。
如果驱动块偏移值为0,则将存储在第一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07中的块数据和地址之间的关系也保持在第二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08。也就是说,如果驱动块偏移值为0,则按照块0→1→2→......→15的顺序来驱动记录头11的记录元件。
另一方面,如果驱动块偏移值为4,则在第二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08,将块4的块数据存储在地址0,并且将块5的块数据存储在地址1。因此,改变第一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07中的地址和块数据之间的关系,以使得按照块4→5→6→......→3的顺序来驱动记录头11的记录元件。注意,如果驱动块偏移值是其它值,改变第一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07中的地址和块数据之间的关系,并且改变记录元件的驱动开始块。
下面是参考图23对于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的控制流程的说明。图23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的流程图。注意,在图23中,步骤S21到S23分别对应于图13中的步骤S11到S13。
首先,在步骤S21,记录用于获得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的测试图案,在步骤S22,使用光学传感器测量各测试斑纹的光学特性,并且获得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假定在该步骤中根据光学特性的测量结果检测到倾斜移位为“-2”。
在步骤S23,根据所获得的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确定校正信息,并将该校正信息设置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如前所述,像图18一样设置该校正信息。也就是说,在倾斜移位为“-2”的情况下,对于基准组0设置校正值0,对于组1设置校正值2,对于组2设置校正值4,对于组3设置校正值6,对于组4设置校正值8,对于组5设置校正值10,对于组6设置校正值12,以及对于组7设置校正值14。
在步骤S24,基于设置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的校正信息改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
在步骤S25,基于所获得的关于倾斜移位的信息,在驱动块偏移值存储单元210中设置各扫描的驱动块偏移值。
在步骤S26,基于各扫描的驱动块偏移值改变记录元件的驱动开始块,并且按照该驱动顺序,在步骤S27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在步骤S28,对于是否将所有图像都记录在记录介质上进行判断,如果没有,则流程返回到步骤S26,并且在改变反映各扫描的驱动块偏移值的驱动开始块时,继续进行记录,直到所有记录结束为止。
图45示出在进行改变驱动开始块的记录的情况下利用四次扫描记录在进行倾斜移位校正“-2”时在记录介质12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此外,图25以重叠方式示出图45中的四遍记录的扫描的点布局图案。从这些附图可见,由于上述倾斜移位校正,因而带具有包括在相同列内的点,此外,对于本实施例,基于各扫描的驱动块偏移值改变了记录元件的驱动开始块,因此可以在相同带内使得利用各扫描所形成的点布局相同。
如上所述,对于本实施例,根据倾斜量针对各组设置校正值,并且可以对位于点本应位于的列的外部的点的位置进行校正,从而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的下降。此外,基于各扫描的驱动块偏移值改变记录元件的驱动开始块,这允许使得在相同带中各扫描所形成的点图案相同,从而使得能够降低颗粒性。
第一实施例的补充
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的手动检测
对于第一实施例,说明了了这样一种配置:为了获得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利用光学传感器检测在主扫描方向从上游侧和下游侧墨排出口13所形成的点的移位量。然而,本实施例的应用不局限于具有光学传感器的喷墨记录设备,并且可以应用于不具有光学传感器的喷墨记录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从图1 4所示的7个测试斑纹中,用户根据目测选择没有黑色或白色条纹的均匀测试斑纹,并且将关于所选择的测试斑纹的信息(例如,“-2”等)输入PC等主机,将该信息传送给喷墨记录设备。或者,用户可以从设置给喷墨记录设备的输入单元,设置所选择的测试斑纹的信息。
此外,考虑到光学传感器发生故障的情况,用于使用光学传感器检测倾斜量的模式以外,甚至可以对具有光学传感器的喷墨记录设备的结构设置用户根据目测检测倾斜量的模式。
逆时针倾斜移位校正
对于第一实施例,对于记录头在顺时针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的倾斜移位的校正方法进行了说明。然而,在记录头逆时针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这里将就下面的情况进行说明:下游侧的点相对于上游侧的点在主扫描方向上向左发生了一个像素的移位(“+2”)。将省略对于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对于该倾斜移位校正,对于组0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设置校正值14,对于组1设置校正值12,对于组2设置校正值10,对于组3设置校正值8,对于组4设置校正值6,对于组5设置校正值4,对于组6设置校正值2,并且对于组7设置校正值0。
图19是示出组0到组7的记录元件的喷嘴编号、驱动顺序、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从各组中具有更早排出顺序的记录元件开始,对分配给通过校正信息所指定的数量的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进行偏移。也就是说,对于组0的块0到13的记录元件、组1的块0到11的记录元件、组2的块0到9的记录元件、组3的块0到7的记录元件、组4的块0到5的记录元件、组5的块0到3的记录元件、以及组6的块0到1的记录元件,将记录数据从第二列改变成第四列。
图20示出通过图19所示的倾斜移位校正在记录介质12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对于本实施例,对于各组设置校正值,并且同样利用逆时针倾斜移位校正,改变与根据该校正值的数量的记录元件相对应的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因此,同样利用逆时针倾斜移位校正,可以仅对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进行校正,并且可以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
分散驱动中的倾斜移位校正
对于喷墨记录,利用在记录元件中使用加热器或压电装置的能量来提供墨,从而排出墨滴并记录图像。对于这些喷墨记录方法,从特定墨排出口排出墨滴,这使得相邻的墨排出口的喷嘴部分受到压力波等的影响,导致这样一种现象(串扰):来自相邻墨排出口的墨排出变得不稳定。因此,优选时分驱动(分散驱动),在时分驱动中,顺序驱动非相邻位置处的记录元件,从而使得相邻墨排出口不连续排出墨。
在利用这种分散驱动类型的时分驱动进行倾斜移位校正的情况下,对于组0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设置校正值0,对于组1设置校正值2,对于组2设置校正值4,对于组3设置校正值6,对于组4设置校正值8,对于组5设置校正值10,对于组6设置校正值12,以及对于组7设置校正值14。
图21和22是用于说明在进行这种分散驱动类型时分驱动时所进行的倾斜移位校正的图。图21是示出这些组的记录元件的喷嘴编号、块、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图22示出通过图21所示的倾斜移位校正在记录介质12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
对于分散驱动类型时分驱动,驱动顺序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顺序,因此改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的记录元件不同。然而,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法,从各组中具有更早排出顺序的记录元件开始,对分配给通过校正值所指定的数量的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进行偏移。
从图22可知,根据本实施例,对于各组设置校正值,并且同样利用分散驱动结构,改变与根据该校正值的数量的记录元件相对应的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因此,对于各组,在主扫描方向上,可以仅对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进行偏移,并且可以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
小于一列的倾斜移位校正
将针对下游侧的点相对于上游侧的点在主扫描方向上向右发生1/2像素的移位的情况,对于倾斜移位小于第一实施例的倾斜移位(“-1”)的校正方法进行说明。
对于“-1”的倾斜移位校正,对于组0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设置校正值0,对于组1设置校正值1,对于组2设置校正值2,对于组3设置校正值3,对于组4设置校正值4,对于组5设置校正值5,对于组6设置校正值6,并且对于组7设置校正值7。从各组中具有更早排出顺序的记录元件开始,对分配给通过校正值所指定的数量的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进行偏移。也就是说,对于组1的块0的记录元件,对于组2的块0到1的记录元件、对于组3的块0到2的记录元件、对于组4的块0到3的记录元件、对于组5的块0到4的记录元件、对于组6的块0到5的记录元件、以及对于组7的块0到6的记录元件,将记录数据从第二列改变成第四列。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能够对小于一列的微小倾斜移位进行校正。另外,如果倾斜量如此小,则可以通过设置校正值,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应用于小于一列的倾斜移位校正,从而使得各组中偏移记录时间读取位置的记录元件的数量更少。
通过改变记录数据的存储位置的倾斜移位校正
以上对于本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在主扫描方向上改变由来自第三记录存储器213的校正值所指定的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以进行倾斜移位校正。然而,可以做出不设置第三记录存储器的配置,在根据经过HV转换处理的记录数据从各列读出数据时,基于校正信息来改变数据读取位置。
另外,可以做出这样一种配置:基于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将记录存储器的记录数据存储位置从第三记录存储器改变到另一记录存储器。也就是说,利用在存储位置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将记录数据存储在分开设置的记录存储器中的配置,使得在主扫描方向上对与各组中的校正值相对应的数量的点进行偏移,并且以众所周知的方式从记录存储器读出记录数据,从而实现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
当然,还可以做出这样一种结构:在用于存储后处理(post-processing)记录数据的记录存储器,在对从主机所传送的并进行了展开的记录数据进行HV转换处理时,基于校正信息改变记录数据的存储位置。
其它结构
尽管以四遍记录作为例子说明了本实施例,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可适用于其它次数的套印,从而获得相同的优点: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并且还抑制颗粒性。
另外,对于记录介质输送量可以确定驱动块偏移值,如图28所示。根据图28,对于基准记录介质输送量0,不改变驱动块,并且设置偏移值0。对于其它记录介质输送量,设置驱动块偏移值,以使得由各扫描所形成的点图案在相同带内相同。
第二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是这样一种配置:对于各扫描的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不均匀的结构,进行倾斜移位校正,并改变各扫描的驱动开始块。注意,本实施例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法进行倾斜移位校正,并且是这样一种结构:以组为递增单位,根据倾斜量,改变待改变读取位置的记录元件的数量。
在进行三遍记录的情况下,不能使得各扫描的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为记录头的喷嘴的总数128的1/3。由于以16个喷嘴为递增单位来保持各组,因此重复以与48个喷嘴、48个喷嘴和32个喷嘴相对应的量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在各扫描的记录介质的输送量这样不均匀的情况下,在由组3的墨排出口在扫描1中形成点的带中,在扫描2中由组0形成点,在扫描3中由组2形成点,并且在扫描4中以组0形成点。
图50示出对于驱动块偏移值存储单元210所设置的驱动块偏移信息。这里,对于扫描1设置0作为驱动块偏移值,对于扫描2设置6,对于扫描3设置12,并且,对于扫描4设置6,对于扫描5设置12,对于扫描6设置0,对于扫描7设置6,对于扫描8设置12,以及对于扫描9设置0。利用与此相同的重复,对于随后的扫描设置驱动块偏移值。
如果各扫描的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不均匀,则设置驱动块偏移值,以使得前一扫描的倾斜移位校正值和驱动块偏移值的和与下一扫描的倾斜移位校正值与驱动块偏移值的和在相同带是相等的。
现倾斜移位校正值用于改变由各组中的值所指定数量的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例如,对于设置的倾斜移位校正值为4的组,改变在排出中具有最早顺序的4个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以从在排出顺序中为第五的记录元件开始,依次驱动记录元件。另外,驱动块偏移值改变各扫描的驱动开始块。例如,如果设置4作为驱动块偏移值,则将该扫描中首先驱动的记录元件偏移四个块。也就是说,将首先驱动的记录元件偏移倾斜移位校正值和驱动块偏移值的和。因此,通过倾斜移位校正值和驱动块偏移值的和确定各带中首先驱动的记录元件。这意味着:该和在各带之间均相同的设置能够在连续扫描中使得相同带中的点布局图案相同。
注意,可以做出如图51所示的配置,其中,对于各扫描轮换各组的倾斜移位校正值,并且设置驱动块偏移值,以使得倾斜移位校正值和驱动块偏移值的和在各带内相等。
图47示出在三遍记录中以与48个喷嘴、48个喷嘴和32个喷嘴相对应的量对于各扫描输送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在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位置。从图47可见,各带的点包含在相同列内,并且在相同带中,可以形成相同的通过各扫描所形成的点图案。
因此,即使在对于各扫描记录介质输送量不均匀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利用驱动块偏移和倾斜移位校正改变驱动开始块,抑制点的颗粒性。应该理解,套印的数量和记录介质输送量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上述值。
因此,在对于各扫描记录介质输送量不是均匀的结构中,可以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的下降,并且可以降低点的颗粒性。
第二实施例的补充
这里,在对于各扫描记录介质输送量不均匀的另一结构中,对于用于进行倾斜移位校正、并改变各扫描的驱动开始块的配置进行说明。注意,本实施例是进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倾斜移位校正的结构,并且能够以组为递增单位,根据倾斜量改变读取位置将被改变的记录元件的数量。
在四遍记录的情况下,如第一实施例所述,可以将各扫描的记录介质输送量设置为喷嘴总数的1/4,即32个喷嘴,因此,可以将各扫描的记录介质输送量配置成重复一次32个喷嘴的输送。因此,具有在扫描1中由组6的墨排出口所形成的点的带具有依次在扫描2中由组4、在扫描3中由组2、以及在扫描4中由组0所形成的点。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基于各扫描的驱动块偏移值改变记录元件的驱动开始块,能够使得相同带内由各扫描所形成的点图案相同。
然而,通常,对于喷墨记录设备,利用夹持在输送辊和喷射辊之间的记录介质进行记录,但是,在对记录介质的前边缘和后边缘进行记录时,利用仅由这些辊的其中一个所保持的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发生输送量误差。另外,记录介质的后边缘离开输送辊的瞬间是这样一种状态:由于输送齿轮的空隙,因而容易发生输送量的误差。有一种众所周知的方法,通过该方法,与在记录介质的前边缘和后边缘进行记录的瞬间、以及记录介质的后边缘脱离离开输送辊的瞬间时的正常量相比,通过减小记录介质输送量,可以减轻这种输送量误差对于图像质量的不利影响。
因此,即使在进行四遍记录的情况下,由于上述原因,因而可以在进行记录的过程中改变记录介质输送量。将对于记录介质输送量改变以下的32个喷嘴、32个喷嘴、32个喷嘴、16个喷嘴的情况下的倾斜移位校正进行说明。
图48示出对于驱动块偏移值存储单元210所设置的驱动块偏移信息。这里,对于扫描1设置0作为驱动块偏移值,对于扫描2设置4,对于扫描3设置8,并且对于扫描4设置12,对于扫描5设置0,对于扫描6设置4,对于扫描7设置8,对于扫描8设置12,以及对于扫描9设置0。可以利用与此相同的重复,对于随后的扫描设置驱动块偏移值。
图46示出在利用所设置的驱动块偏移值进行四遍记录时,在记录介质输送量不均匀的情况下,即,32个喷嘴、32个喷嘴、32个喷嘴和16个喷嘴,在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此外,图26以重叠方式示出在各扫描中所形成的点图案。从图26可见,对于各带,不能使得在各扫描所形成的点布局图案完全相同,并且图像的颗粒性差。然而,点布局图案不象图29所示的、完全不进行倾斜移位校正的情况那样分散,并且与图29所示的点布局图案相比,可以减轻点颗粒性。
因此,利用驱动块偏移值的倾斜移位校正同样也可应用于记录介质输送量在记录过程中改变的结构。另外,如上所述,即使在相同带内各扫描的点布局图案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尽可能地使点布局抑制,可以减轻点颗粒性。
尽管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7)

1.一种记录设备,包括:
记录头,其具有记录元件列,其中在所述记录元件列中,设置有多个记录元件,并且将所述记录元件列中分散位置处的记录元件作为块;
扫描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扫描;
时分驱动单元,用于以块为递增单位,驱动所述记录元件;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记录数据;
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记录元件列相对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倾斜有关的信息;
改变单元,用于基于所获得的信息,以各个记录元件为递增单位,来改变要提供给记录元件组的、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记录数据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存储位置,所述组由所述记录元件列中的各块中的连续记录元件组成;以及
确定单元,用于对于各扫描,确定以所述块为递增单位对所述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的驱动顺序,
其中,基于由所述改变单元改变了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存储位置的记录数据,并基于由所述确定单元所确定的所述驱动顺序,来进行记录。
2.一种记录设备,包括:
记录头,其具有记录元件列,其中在所述记录元件列中,设置有多个记录元件,并且将所述记录元件列中分散位置处的记录元件作为块;
扫描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扫描;
时分驱动单元,用于以块为递增单位,驱动所述记录元件;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记录数据;
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记录元件列相对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倾斜有关的信息;
读取单元,能够基于所获得的信息,读取所述存储单元中与主扫描方向存储位置不同的记录数据,以大体上同时驱动属于相同块的记录元件;以及
确定单元,用于对于各扫描,确定以所述块为递增单位对所述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动的驱动顺序,
其中,基于与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读取位置不同的记录数据,并基于由所述确定单元所确定的所述驱动顺序,来进行记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为各组确定用于开始驱动的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为各组确定所述驱动顺序,使得对于各组所述驱动顺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送单元,用于在副扫描方向上输送所述记录介质,
其中,在连续扫描之间所述输送单元输送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不均匀。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不连续地驱动所述记录元件列中相邻位置的记录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从包括所述记录元件列一端处的所述记录元件的组向包括所述记录元件列另一端处的所述记录元件的组,对于各组利用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在不同存储位置读出的所述记录数据所驱动的所述记录元件的数量增加。
CN2008101291189A 2007-06-29 2008-06-30 记录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27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72741A JP5031462B2 (ja) 2007-06-29 2007-06-29 記録装置
JP2007-172741 2007-06-29
JP2007172741 2007-06-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2701A true CN101332701A (zh) 2008-12-31
CN101332701B CN101332701B (zh) 2010-09-22

Family

ID=39791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2911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2701B (zh) 2007-06-29 2008-06-30 记录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84342B2 (zh)
EP (2) EP2343191B1 (zh)
JP (1) JP5031462B2 (zh)
CN (1) CN10133270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0381A (zh) * 2012-09-14 2014-03-26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6427215A (zh) * 2015-08-07 2017-02-22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CN106610799A (zh) * 2015-10-27 2017-05-03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印刷的数据拆分延迟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72455B2 (ja) * 2007-06-29 2012-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649338B2 (ja) * 2010-06-16 2015-0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882660B2 (ja) 2011-10-11 2016-03-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10166763B2 (en) * 2014-06-18 2019-01-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6452501B2 (ja) * 2015-03-06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1240396B2 (en) * 2020-03-25 2022-02-01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data transfer control device and image data transfer control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66142B2 (ja) 1987-02-04 1997-10-22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自動焦点検出装置
US5124803A (en) * 1991-02-25 1992-06-23 Ecr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digital, angled halftone screens using pixel candidate lists and screen angle correction to prevent moire patterns
JP2648265B2 (ja) * 1992-01-17 1997-08-27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60968A (ja) 1993-08-31 1995-03-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0674993A3 (en) * 1994-03-31 1997-06-25 Hewlett Packard Co Arrangement, control circuit and method for electronically correcting the misalignment of pens in color jet printers.
US5812176A (en) * 1995-11-02 1998-09-22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rray-formed recording elements
US6350004B1 (en) * 1998-07-29 2002-02-2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pensating for skew in an ink jet printer
US6983101B1 (en) * 1999-03-31 2006-01-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image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JP2001205789A (ja) * 2000-01-24 2001-07-3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DE60217034T2 (de) * 2001-09-17 2007-10-11 Fujifilm Corp. Bildaufzeichnungs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JP4208488B2 (ja) * 2002-06-06 2009-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111451B2 (ja) * 2004-10-08 2008-07-02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閾値マトリクス生成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06247905A (ja) * 2005-03-08 2006-09-21 Canon Inc 記録装置、記録装置のデータ処理方法、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KR100694120B1 (ko) * 2005-06-01 2007-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라인 프린팅 방식 잉크젯 화상형성장치 및 인쇄 화질 향상방법
JP5058523B2 (ja) * 2005-06-28 2012-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方法、記録装置
US7850268B2 (en) * 2005-06-28 2010-12-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5027999B2 (ja) * 2005-07-08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7038649A (ja) * 2005-07-08 2007-02-1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KR20080006112A (ko) * 2006-07-11 2008-0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경계 영역의 선명도를 개선하는 하프토닝 방법 및 장치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0381A (zh) * 2012-09-14 2014-03-26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3680381B (zh) * 2012-09-14 2016-06-1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6427215A (zh) * 2015-08-07 2017-02-22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US9862214B2 (en) 2015-08-07 2018-0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reducing discharge position deviation of discharged ink, and recording method for the same
CN106610799A (zh) * 2015-10-27 2017-05-03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印刷的数据拆分延迟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43191A3 (en) 2011-11-30
CN101332701B (zh) 2010-09-22
US20090002777A1 (en) 2009-01-01
JP2009006678A (ja) 2009-01-15
US8184342B2 (en) 2012-05-22
EP2008830A2 (en) 2008-12-31
EP2343191B1 (en) 2013-03-13
EP2343191A2 (en) 2011-07-13
JP5031462B2 (ja) 2012-09-19
EP2008830B1 (en) 2012-12-12
EP2008830A3 (en)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2702B (zh) 记录设备
CN101332701B (zh) 记录设备
CN101885267B (zh) 记录设备
JP4765577B2 (ja) 液滴吐出装置及び液滴吐出方法
CN101332703B (zh) 打印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6452501B2 (ja)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3042827B (zh) 打印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6447098B2 (en) Printing in selected record mode with reduced displacement of raster lines
JP2013032027A (ja) 記録装置
WO2003004280A2 (en) Improved uniformity ink jet system
JP2009039958A (ja) 記録装置
US6824244B2 (en) Multi-channel recording head, image recording method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5341322B2 (ja) 記録装置
JP2009028901A (ja) 記録装置
JP2003225999A (ja)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6163975A (ja) 記録装置及び設定方法
JP2012056125A (ja)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1422984A (zh) 液体喷射装置和打印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