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64547A - 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64547A
CN106364547A CN201610571698.1A CN201610571698A CN106364547A CN 106364547 A CN106364547 A CN 106364547A CN 201610571698 A CN201610571698 A CN 201610571698A CN 106364547 A CN106364547 A CN 1063645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external screw
screw thread
thread groove
b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716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64547B (zh
Inventor
裵在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L Mand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nd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ndo Corp filed Critical Mand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364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64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64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64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42Conversion of rotational in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 B62D5/0445Screw drives
    • B62D5/0448Ball nu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04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worm type
    • B62D3/06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worm type with screw and nut
    • B62D3/08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worm type with screw and nut using intermediate ball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2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 F16H25/2204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with b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披露一种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包括:一滚珠螺母,其通过电动机所传送的旋转力而旋转,并在滚珠螺母的内周围表面形成内螺纹槽;以及一齿杆,其具有一包括外螺纹槽的外螺纹槽形成部,外螺纹槽形成在外螺纹槽形成部的外周围表面,齿杆通过滚珠耦接至滚珠螺母,其中,外螺纹槽具有彼此连接的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滚珠和所述第一弯曲部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与所述滚珠和所述第二弯曲部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所形成的接触角从外螺纹槽形成部的中间部朝着相对端部逐渐减小,从而减小滚珠在齿杆内的外螺纹槽的中间进行滚动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以及分散施加在齿杆内的外螺纹槽的相对端部内的滚珠的载荷。

Description

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尤其特别地,涉及一种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其中:一齿杆的外螺纹槽形成部的中间部根据驾驶员的转向而向左和向右滑动,该中间部可以减小产生在滚珠和外螺纹槽之间的摩擦,从而降低噪音,并且有效地将电动机的助力转送至齿杆;所述齿杆的外螺纹槽形成部的相对端部可以减小借助垂直载荷而施加在滚珠上的载荷,以避免滚珠的损坏,并且提高滚珠的耐用性,从而在减少与所述齿杆的外螺纹槽形成部内的滚珠的摩擦的同时,减小施加在所述滚珠上的载荷。
背景技术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所述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的局部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所述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包括:一主动单元120(driving unit),其由一电控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简称ECU)所控制,所述主动单元120用于产生助力,所述电控单元通过一安装在转向柱110上端的扭矩传感器111而判断方向盘113的转向程度;一齿杆130,所述齿杆130根据所述方向盘113的转向程度而驱动(move)连接至车轮131的横拉杆133;以及一从动单元140(driven unit),其可以接收主动单元120的旋转力,并且将所接收到的旋转力转化为一轴向移动力,以及将该轴向移动力传送至所述齿杆130。
此处,所述主动单元120包括:一电动机121,其由所述电控单元所控制;一主动皮带轮123,其固定在所述电动机121的轴上;以及一传送带125(driving belt),其绕在所述主动皮带轮123上。
进一步,所述从动单元140包括:一滚珠螺母141,其设置在一齿条罩(rackhousing)内,所述滚珠螺母141围绕并支撑所述齿杆130;以及一从动皮带轮143,其耦接至所述滚珠螺母141的外周围表面。
连接至所述电动机121的轴的所述主动皮带轮123和耦接至所述滚珠螺母141的所述从动皮带轮143彼此平行设置,所述传动带125耦接至所述主动皮带轮123和所述从动皮带轮143,以将所述电动机121的旋转力传送至所述齿杆130。所述齿杆130通过所述滚珠螺母141的操作而向左和向右移动,从而产生一辅助力。
一内螺旋螺纹槽201形成在所述滚珠螺母141的内周围表面,该内螺旋螺纹槽201具有一特式拱形状的横截面(Gothic arc shaped cross-section)。一外螺旋螺纹槽203形成在所述齿杆130的外周围表面,该外螺旋螺纹槽203具有一特式拱形状的横截面。在所述内螺纹槽201和所述外螺纹槽203之间嵌有多个滚珠210。所述滚珠210与所述内螺纹槽201和所述外螺纹槽203接触的同时,所述滚珠210通过滚动而移动,并通过一中间通道205而循环,其中所述中间通道205通过滚珠螺母141和分别耦接至所述滚珠螺母141的相对内侧的端盖220而形成。
同时,所述齿杆的外螺纹槽形成部的中间部根据驾驶员的转向而向左和向右滑动,并且频繁地与滚珠接触,这样会增加摩擦,从而产生噪音,并且妨碍将所述电动机的助力有效地传送至所述齿杆。
进一步而言,当驾驶员转向至最大时,所述齿杆的外螺纹槽形成部的相对两端移入至所述滚珠螺母,横拉杆的变化角度相应的增加,从而施加在所述齿杆的相对两端上的载荷变得更大。由于这个原因,施加在所述滚珠上的载荷也增加,从而造成滚珠的刮痕(scratch),并且降低滚珠的耐用性。
发明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其中,齿杆的外螺纹槽形成部的中间部可以根据驾驶员的转向而向左和向右滑动,该中间部可以减少滚珠和外螺纹槽之间所产生的摩擦,从而减小噪音,并且有效地将电动机的助力转送至齿杆。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其中所述齿杆的外螺纹槽形成部的相对端部可以减小借助垂直载荷而施加在滚珠上的负载,以避免滚珠的损坏,并提高滚珠的耐用性,从而在减少与所述齿杆的外螺纹槽形成部内部的滚珠的摩擦的同时,减小施加在所述滚珠上的载荷。
本发明的方面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下文的描述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其他未述的方面。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其包括:一滚珠螺母,其通过电动机所传送的旋转力而旋转,并且在所述滚珠螺母的内周围表面形成一内螺纹槽;以及一齿杆,其具有一外螺纹槽形成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具有一外螺纹槽,所述外螺纹槽形成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外周围表面,所述齿杆通过滚珠耦接至滚珠螺母,其中所述外螺纹槽具有一第一弯曲部和一第二弯曲部,两者彼此相互连接,所述滚珠和所述第一弯曲部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与所述滚珠和所述第二弯曲部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形成接触角,所述接触角从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中间部朝着相对端部逐渐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中间部频繁地与滚珠接触,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中间部在所述齿杆向左和向右滑动的同时,可以减少滚珠和外螺纹槽之间所产生的摩擦,从而减小噪音,改善驾驶员的转向感,以及有效地将电动机的助力传送至所述齿杆。
另外,被施加一较大垂直载荷的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相对端部可以减小借助垂直载荷而施加在滚珠上的载荷,以避免滚珠的损坏,并且提高滚珠的耐用性,从而在减少与所述齿杆的外螺纹槽形成部内的滚珠的摩擦的同时,减小施加在所述滚珠上的载荷。
附图说明
结合参考以下的附图和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减小他的目的、特性和优势,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所述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的局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的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的滚珠的接触角,在所述滚珠和一外螺纹槽之间产生摩擦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的滚珠的接触角,载荷被传送至滚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参考附图,将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在添加附图标记给每一附图中的组件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显示在不同的附图中,但是它们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此外,在本发明的下文描述中,如果并入本文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会使本发明的主题变得不清楚,那么将其省略。
另外,在描述本发明的组件时,可以使用术语,例如第一、第二、A、B、(a)、(b)等类似词。这些术语仅是为了将一结构组件与其他结构组件区别出来,并且一相应结构组件的属性、次序、顺序等不应受限于该术语。应当指出,当在说明书中描述一个组件与另一个组件“连接”“耦接” “接合”时,虽然说明第一个组件可以直接地与第二个组件“连接”“耦接”“接合”,一第三个组件也可能在第一个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连接”“耦接”“接合”。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的透视图。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的剖面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的滚珠的接触角度,在所述滚珠和一外螺纹槽之间产生摩擦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的滚珠的接触角度,载荷被传送至滚珠的示意图。
参见图1、图2及上述附图,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其包括:一滚珠螺母330,其通过电动机(参见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121)所传送的旋转力而旋转,并且在所述滚珠螺母330的内周围表面形成一内螺纹槽334;以及一齿杆301,所述齿杆301具有一外螺纹槽形成部310,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具有一外螺纹槽314,所述外螺纹槽314形成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外周围表面,所述齿杆301通过多个滚珠450耦接至滚珠螺母330,其中所述外螺纹槽314具有一第一弯曲部410a和一第二弯曲部410b,两者彼此相互连接,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410a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与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410b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形成接触角,所述接触角从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所述中间部朝着相对端部逐渐减小。
所述外螺纹槽314形成在所述齿杆301上,这样所述滚珠螺母330通过所述滚珠450耦接至所述齿杆301,而且所述外螺纹槽314具有特式拱形状(Gothic arc shape)的横截面,其中第一弯曲部410a和第二弯曲部410b相互连接。所述内螺纹槽334具有特式拱形状的横截面,其与所述外螺纹槽314相对应,所述内螺纹槽334形成在所述滚珠螺母330的内周围表面。
进一步而言,所述滚珠螺母330通过一轴承(图中未示)而设置在一齿条罩(图中未示)内,所述轴承耦接至所述滚珠螺母330的外周围表面的一侧。所述滚珠螺母330通过螺母皮带轮(参见图2的附图标记207)而接收所述电动机121的旋转力,以滑动耦接至所述滚珠螺母330内部的齿杆301,其中,所述螺母皮带轮耦接至所述滚珠螺母330的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侧。
所述齿杆301连接至横拉杆(参见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133),所述横拉杆连接至车轮(参见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131)。当驾驶员转动方向盘(参见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113)时,所述齿杆301接收到所产生的旋转力以进行线性运动,从而使车轮131转向。
进一步而言,所述齿杆301包括具有外螺纹槽314的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其中,从所述齿杆301的外周围表面的一端开始且沿着所述齿杆301形成所述外螺纹槽314。
当所述齿杆301滑动时,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所述滚珠螺母330、所述滚珠450之间产生摩擦,尤其特别地,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中间部频繁地产生摩擦。当所述齿杆301滑动时,连接至所述齿杆301相对两端的横拉杆133的角度发生变化,这样,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相对端部、所述滚珠螺母330以及所述滚珠450上施加载荷。
于是,这样形成所述齿杆301的外螺纹槽形成部310:所述滚珠450和所述外螺纹槽314的第一弯曲部410a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与所述滚珠450和所述外螺纹槽314的第二弯曲部410b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形成接触角,所述接触角从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所述中间部朝着相对端部逐渐减小,从而在减少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中间部的摩擦的同时,减小施加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相对端部上的载荷。
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包括一第一截面411、第二截面412以及第三截面413。
所述第一截面411是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中间部,且位于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中间。这样形成所述第一截面411:在所述第一截面411内与所述滚珠450的接触角大于在所述第三截面413内与所述滚珠450的接触角,所述第一截面411具有一长度,该长度为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长度的20%至30%。
由于所述滚珠螺母330通常耦接至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中间部,而且当驾驶员转向的同时,所述齿杆301向左和向右滑动,因此,所述第一截面411会频繁地与所述滚珠450接触。亦即,在所述第一截面411内频繁地产生摩擦。
所述第三截面413为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相对端部,且位于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相对两端。这样形成所述第三截面413:在所述第三截面413内与所述滚珠450的接触角小于在所述第一截面411内与所述滚珠450的接触角,所述第三截面413具有一长度,该长度为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长度的20%至30%。
当所述第三截面413滑入至所述滚珠螺母330时,连接至所述齿杆301的相对两端的所述横拉杆133的角度发生变化,而且增加了施加在所述齿杆301的相对两端上的载荷。因此,在所述第三截面413内,增加施加在所述滚珠450上的载荷。
也就是说,当驾驶员转向且所述齿杆301向左和向右滑入至所述滚珠螺母330时,所述横拉杆133的内球接头(图中未示)的角度发生变化,同时在所述齿杆301的相对两端上施加载荷,其中所述横拉杆133连接至所述齿杆301的相对两端。随着所述齿杆301的向左和向右移动的增加,所述横拉杆133的变化角度也增加,并且施加在所述齿杆301的相对两端上的载荷也增加。
在这方面,由于在所述齿杆301的左右移动增加的情况下,所述齿杆301的相对两端被施加较大载荷以使所述第三截面413耦接至所述滚珠螺母330的内侧,因此,作用在所述滚珠450上的载荷也增加,这样会损坏所述滚珠450或降低所述滚珠450的耐用性。
所述第二截面412位于所述第一截面411和所述第三截面413之间。相较于所述第一截面411,所述第二截面412并非频繁地与所述滚珠450相接触,而且在第二截面412内作用在所述滚珠450上的载荷小于在第三截面413内作用在所述滚珠450上的载荷。
这样形成所述外螺纹槽314:所述第一弯曲部410a和所述第二弯曲部410b的曲率半径从所述第一截面411朝着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第三截面413逐渐地增大,并且接触角相应地逐渐地减小。
也就是说,所述滚珠450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曲部410a和所述第二弯曲部410b之间的接触点从所述第一截面411朝着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第三截面413变得彼此更加靠近,其中,所述滚珠450耦接至所述外螺纹槽314以进行滚动运动。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410a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与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410b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所形成的接触角逐渐地减小。
因此,当所述滚珠450向左和向右滑动所述齿杆301时所产生的摩擦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第一截面411内减小,并且作用在所述滚珠450上的载荷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第三截面413内减小。
结合图5和图6,将给出以下具体描述。图5绘示了当向左和向右滑动所述齿杆301的作用力F2为恒定时,随着所述接触角A增大,向左和向右滑动所述齿杆301的作用力F1减小。
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第一截面411内,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410a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与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410b 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所形成的接触角A为大于90度且小于120度。
当所述滚珠螺母330是通过所述滚珠450的滚动运动而旋转时,所述齿杆301向左和向右滑动,并且作为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中间部的第一截面411相应地频繁接触所述滚珠450。
如图5中(A)所示,在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410a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与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410b 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所形成的接触角A为120度的情况下,即使所述滚珠450向左和向右滑动所述齿杆301的作用力F1较小,也会产生一向左和向右滑动所述齿杆301的作用力F2,由于所述滚珠450向左和向右滑动所述齿杆301的作用力F1较小,因此与滚珠450的摩擦也较小。
相反地,如图5中(C)所示,在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410a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与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410b 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所形成的接触角A为40度的情况下,由于当所述滚珠450向左和向右滑动所述齿杆301的作用力F1较大时产生向左和向右滑动所述齿杆301的作用力F2,因此,所述滚珠450向左和向右滑动所述齿杆301的作用力F1较大,以至与所述滚珠450的摩擦也增大。
也就是说,随着所述接触角A增大,向左和向右滑动所述齿杆的作用力F2减小,与所述滚珠450的摩擦也相应地减小,转向时与所述滚球450频繁接触的所述第一截面411具有大于90度小于120度的所述接触角A。
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第一截面411内,随着所述接触角A增大,所述滚珠450与所述外螺纹槽314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减小。当所述接触角A大于120度时,所述横拉杆133的角度变化所引起的载荷增加并且被传送至所述齿杆301,于是,作用在所述滚珠450上的载荷增加,并且产生所述滚珠450的噪音,所述滚珠450也受损。
当所述第一截面411的接触角A小于90度,可能无法获得本发明的效果,所述滚珠450和所述外螺纹槽314之间所产生的摩擦显著增加。因此,理想的是所述第一截面411的接触角A为大于90度小于120度。在这种情况下,当所述滚珠450进行滚动运动时,可能会减小所述滚珠450和所述外螺纹槽314之间接触所引起的摩擦,并且由于这一点而减小噪音,以及有效地传送助力。
图6绘示当所述横拉杆133的角度变化所引起的作用力F4为恒定时,所述接触角A减小,作用在所述滚珠450上的作用力F3减小,其中在所述齿杆301上施加作用力F4。
所述第三截面413为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相对端部。当驾驶员转向至最大时,所述第三截面413滑入至所述滚珠螺母330。在这种状态下,车轮的转向角为最大化,连接至所述齿杆301的横拉杆133的角度变化至最大。因此,在所述齿杆301的相对两端上施加较大载荷,并且将较大垂直载荷传送至所述滚珠450。
如图6中(A)所示,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410a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与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410b 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所形成的接触角A为120度,作用在所述滚珠450上的作用力F3使所述滚珠450与所述齿杆301的外螺纹槽314接触,当将所述横拉杆133的角度变化所引起的作用力F4传送至所述齿杆301的相对两端时,所述作用力F3变大,这可能造成所述滚珠450的损坏,并且降低所述滚珠450的耐用性。
相反,如图6中(C)所示,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410a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与所述滚珠45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410b 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所形成的接触角A为40度,作用在所述滚珠450上的作用力F3使所述滚珠450与所述齿杆301的外螺纹槽314接触,当将所述横拉杆133的角度变化所引起的作用力F4传送至所述齿杆301的相对两端时,所述作用力F3变小,这可以避免所述滚珠450的损坏,并且提高所述滚珠450的耐用性。
也就是说,可以清楚看出,当将所述横拉杆133的角度变化所引起的作用力F4施加在所述齿杆301上时,作用在所述滚珠450上的作用力F3从图6中(A)至(C)减少。因此,在所述第三截面413中,作用在所述滚珠450上的作用力F3减小,所述第三截面413具有大于40度小于90的接触角A。
如上所述,随着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310的第三截面413的接触角A减小,作用在所述滚珠450上的作用力F3也减小。如果所述接触角A小于40度,那么当所述齿杆301向左和向右滑动时,所述滚珠450和所述外螺纹槽314之间的摩擦增加,并且噪音也增加,以至驾驶员有种不舒服感,而且也不能够有效地传送所述电动机的助力。
进一步而言,当所述第三截面413的接触角A大于90度时,可能无法获得本发明的效果,所述齿杆301施加在所述滚珠450上的作用力F3显著增加。因此,理想的是所述第三截面413的接触角A为大于40度且小于90度。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减少从所述齿杆301传送至所述滚珠450的载荷,并且避免所述滚珠450的损坏,从而提高所述滚珠450的耐用性。
因此,理想的是,所述第一截面411具有大于90度且小于120度的接触角A,所述第三截面413具有大于40度且小于90度的接触角A。
因此,所述第一截面411具有一恒定接触角度A,其范围为90度至120度,当所述滚珠450进行滚动运动时,随着所述恒定接触角度增大,所述滚珠450和所述外螺纹槽314接触所引起的摩擦可能进一步减少。
所述第三截面413具有一恒定接触角度A,其范围为40度至90度,随着所述恒定接触角度减小,从所述齿杆301传送至所述滚珠450的载荷可能进一步减少,从而改善所述滚珠450的耐用性。
所述第二截面412具有一恒定接触角度A,其介于所述第一截面411的接触角A和所述第三截面413的接触角A之间,或者所述第二截面412具有一接触角A,其从所述第一截面411朝着所述第三截面413逐渐地减小。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二截面412具有一接触角A,其介于所述第一截面411的接触角A和所述第三截面413的接触角A之间。所述第二截面412具有一接触角A,其从所述第一截面411朝着所述第二截面412逐渐地减小,以及从所述第三截面413朝着所述第二截面412逐渐地增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所述接触角A从所述第一截面411朝着所述第二截面412急剧减小,那么当所述滚珠450进行滚动运动时,可能会产生停顿感。因此,理想的是,所述接触角A从所述第一截面411朝着所述第二截面412逐渐地减小。
另外,理想的是,所述接触角A从所述第三截面413朝着所述第二截面412逐渐地增大。
根据本发明具有上述形状和结构的实施例,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中间部频繁地与滚珠接触,并且在所述齿杆向左和向右滑动的同时,可以减少所述滚珠和所述外螺纹槽之间所产生的摩擦,从而减小噪音,改善驾驶员的转向感,以及有效地将所述电动机的助力传送至所述齿杆。
另外,被施加一较大垂直载荷的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相对端部可以减小借助垂直载荷而施加在滚珠上的载荷,以避免滚珠的损坏,并且提高滚珠的耐用性,从而在减少与所述齿杆的外螺纹槽形成部内的滚珠的摩擦的同时,减小施加在所述滚珠上的载荷。
甚至如上文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有组件是以单个单元结合而成,或是以单个单元结合地进行操作,本发明的实施例不仅仅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情况下,在所有结构组件中,至少两个组件可以选择性结合和操作。
尽管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说明了用途,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能够理解不同的修改、补充和替代,这些修改、补充和替代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在本发明中所披露的实施例意在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并且该些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要根据附属的权利要求,例如所有的技术想法包括等同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来进行解释。

Claims (7)

1.一种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滚珠螺母,所述滚珠螺母通过一电动机所传送的旋转力而旋转,并且在所述滚珠螺母的内周围表面形成一内螺纹槽;以及
一齿杆,所述齿杆具有一外螺纹槽形成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具有一外螺纹槽,所述外螺纹槽形成在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外周围表面,所述齿杆通过所述滚珠耦接至所述滚珠螺母,
其中,所述外螺纹槽具有一特式拱形状的横截面,所述哥特式拱形状的一第一弯曲部和一第二弯曲部彼此连接,所述滚珠和所述第一弯曲部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与所述滚珠和所述第二弯曲部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正交线形成接触角,所述接触角从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中间部朝着相对端部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形成的外螺纹槽内,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从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中间部朝着相对端部逐渐地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具有:一第一截面,所述第一截面与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中间部对应;第三截面,所述第三截面与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相对端部对应;以及第二截面,所述第二截面位于所述第一截面和所述第三截面之间,所述第一截面的接触角具有一恒定接触角度,所述恒定接触角度的范围为90度至120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截面的接触角具有一恒定接触角度,所述恒定接触角度的范围为40度至90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形成的所述第二截面的接触角为从所述第一截面朝着所述第三截面逐渐地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截面的接触角具有恒定接触角度,所述恒定接触角度介于所述第一截面的接触角和所述第三截面的接触角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所述的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截面具有一长度,所述长度为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长度的20%至30%,并且,所述第三截面具有一长度,所述长度为所述外螺纹槽形成部的长度的20%至30%。
CN201610571698.1A 2015-07-20 2016-07-20 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063645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102257 2015-07-20
KR1020150102257A KR102349870B1 (ko) 2015-07-20 2015-07-20 랙구동형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64547A true CN106364547A (zh) 2017-02-01
CN106364547B CN106364547B (zh) 2018-12-11

Family

ID=57739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71698.1A Active CN106364547B (zh) 2015-07-20 2016-07-20 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20874B2 (zh)
KR (1) KR102349870B1 (zh)
CN (1) CN106364547B (zh)
DE (1) DE102016008416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30321B2 (en) * 2016-02-19 2020-11-10 Goodrich Corporation Actuator ball screw for improved load sharing
CN111940562B (zh) * 2020-05-26 2022-05-17 韶山市天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小型悬臂式智能卷筒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68996A (ja) * 2002-08-08 2004-03-04 Nsk Ltd ボールねじ
CN1607342A (zh) * 2003-10-14 2005-04-20 株式会社福贝斯 滚珠螺杆机构、对螺母与滚珠循环件之间的接合部进行机加工的方法,及电动力转向装置
WO2007063770A1 (ja) * 2005-11-30 2007-06-07 Coo Space Co., Ltd. 転がり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203793407U (zh) * 2014-01-28 2014-08-27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旋转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850926A1 (de) * 1978-11-24 1980-06-04 Koyojidoki K K Kugelumlauf-lenkung
US5094119A (en) * 1991-03-29 1992-03-10 Robec, Inc. Flexible ribbed, no-backlash ball nut
FR2676520B1 (fr) * 1991-05-16 1993-12-03 Transrol Dispositif vis-ecrou a roulement a jeu ou precharge reglable.
JP3515126B2 (ja) * 1996-06-21 2004-04-05 Thk株式会社 ボールねじ装置
JP2004263728A (ja) * 2003-02-18 2004-09-24 Koyo Seiko Co Ltd ボールねじ装置
JP4388320B2 (ja) * 2003-06-30 2009-12-24 Ntn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ボールねじ
WO2005026580A1 (ja) * 2003-09-11 2005-03-24 Ntn Corporation ボールねじナ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349060A (ja) * 2005-06-16 2006-12-28 Ntn Corp ボールねじ
JP2007155010A (ja) * 2005-12-06 2007-06-21 Nsk Ltd ボールねじ装置
JP2008275095A (ja) * 2007-05-01 2008-11-13 Ntn Corp ボールねじ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05727B2 (ja) * 2010-10-04 2014-05-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ボールねじ装置、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車両用操舵装置
US8950282B2 (en) * 2011-01-31 2015-02-10 Meggitt-Usa, Inc. Ball screw assembly with enhanced radial load capacity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JP2014105802A (ja) * 2012-11-28 2014-06-09 Jtekt Corp ボールねじ、およびボールねじを有す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4002286A1 (de) * 2013-02-28 2014-08-28 Mando Corporation Elektrische Servolenkungsvorrichtung vom Kugelumlaufspindeltyp
JP6189640B2 (ja) * 2013-05-29 2017-08-30 Ntn株式会社 電動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2117546B1 (ko) 2014-02-28 2020-06-02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전자클러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68996A (ja) * 2002-08-08 2004-03-04 Nsk Ltd ボールねじ
CN1607342A (zh) * 2003-10-14 2005-04-20 株式会社福贝斯 滚珠螺杆机构、对螺母与滚珠循环件之间的接合部进行机加工的方法,及电动力转向装置
WO2007063770A1 (ja) * 2005-11-30 2007-06-07 Coo Space Co., Ltd. 転がり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203793407U (zh) * 2014-01-28 2014-08-27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旋转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49870B1 (ko) 2022-01-11
DE102016008416B4 (de) 2023-11-09
CN106364547B (zh) 2018-12-11
US10220874B2 (en) 2019-03-05
DE102016008416A1 (de) 2017-01-26
KR20170010522A (ko) 2017-02-01
US20170021857A1 (en) 2017-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36099B2 (en) Rack-driven steering apparatus and rack-driven auxiliary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3171615B (zh)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US20140311263A1 (en) Worm and wheel power steering gearbox
US10507865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CN107031700A (zh) 转向装置
US7413051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EP2942548B1 (en) Ball screw mechanism and steering device
US20090260468A1 (en) Steering device and movement converting device used therefor
CN107074265A (zh) 转向轴和用于制造机动车辆的伸缩式转向轴的异形空心轴的方法
CN104684789B (zh) 滚珠丝杠传动机构以及具有该传动机构的动力转向系统
CN107042842A (zh) 转向装置和惰轮的配置的方法
CN103492758A (zh) 直线移动导向机构
US20170008555A1 (en) Power stee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all screw for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106364547B (zh) 齿条辅助型助力转向装置
CN107107950A (zh) 动力转向装置
US9975163B2 (en) Method of making shaft
CN207292114U (zh) 一种汽车循环球式转向器
US9377092B2 (en) Ball screw deflector
JP2006007837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2207483B1 (ko) 전동식 파워 스티어링
US10822018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for use with vehicles
KR100854782B1 (ko) 순환형 볼 스크류 전동식 조향장치
CN210454942U (zh) 一种可变传动比的汽车转向器
JP2022101764A (ja) 操舵装置
JP6716972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outh Korea Gyeonggi Do Ping Ze Pu rose

Patentee after: Hanna Wandu Co.,Ltd.

Address before: South Korea Gyeonggi Do Ping Ze Pu rose

Patentee before: MANDO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