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64174A - 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364174A CN106364174A CN201610584966.3A CN201610584966A CN106364174A CN 106364174 A CN106364174 A CN 106364174A CN 201610584966 A CN201610584966 A CN 201610584966A CN 106364174 A CN106364174 A CN 1063641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tallation portion
- pipe
- lid
- pressing component
- printing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ortability, i.e. hand-held printers or laptop printers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印装置,能够通过比以往简单的操作来按压管。打印装置(1)具备主体壳体(11)、安装部(40)、传送部(65~69)、打印部(61)以及盖体(12)。盖体枢轴支撑于主体壳体,并能够移动至将主体壳体的安装面(111)闭塞的关闭位置和将主体壳体的安装面敞开的打开位置。打印装置还具备按压部件(41、46),该按压部件是设置于盖体的与主体壳体相对一侧的面即相对面(123)的部件,在盖体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从安装部退避,在盖体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配置在安装部内而能够将安装于安装部的管向第二方向按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对作为筒状的打印介质的管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能够对管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装置具备用于使管的传送状态稳定的管引导件。管引导件具备按压部和弹簧部,所述按压部将管推压至引导板而进行左右方向的引导,所述弹簧部经由按压部将管推压至盒支架的底面而进行上下方向的引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2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打印装置中,在用户安设管时,需要操作管引导机构的退避杆和头移动杆这两方,较繁琐。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比以往简单的操作来按压管的打印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打印装置具备:主体壳体,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安装面;安装部,是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并供作为筒状的打印介质的管安装的凹部,所述凹部比所述安装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一侧的第二方向凹陷;传送部,能够对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管进行传送;打印部,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并能够对由所述传送部传送的所述管进行打印;排出部,具有能够将由所述打印部打印过的所述管向外部排出的开口;盖体,枢轴支撑于所述主体壳体,并能够移动至将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安装面闭塞的关闭位置和将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安装面敞开的打开位置;以及按压部件,设置于所述盖体的与所述主体壳体相对一侧的面即相对面,在所述盖体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情况下从所述安装部退避,在所述盖体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配置在所述安装部内而能够将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管向所述第二方向按压。
在本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用户在将盖体配置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将安装部的第二方向的面作为基准面而使管以沿着安装部的基准面的方式配置再将盖体配置在关闭位置这样的简单的操作,从而能够利用按压部件将配置于安装部的管向第二方向按压。按压部件通过将配置于安装部的管向第二方向按压,能够更切实地使管沿着基准面。因此,与不具备按压部件的情况相比,打印装置能够对适当的位置进行打印。在打印装置中,在盖体部件设置有按压部件,因此与以往的打印装置相比,按压部件的设计的自由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前上方观察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从右前上方观察盖体12位于打开位置的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
图3是主体壳体11的俯视图。
图4是放大图3的主体壳体11的俯视图中排出部16附近的图。
图5是从左前上方观察省略了盖体12、提手部18以及打印头61等的图示的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
图6是将图5的主体壳体11的立体图中刷子162、163的图示省略并放大排出部16附近的图。
图7的(A)是辊部件19(第一姿势)的主视图。(B)是辊部件19(第二姿势)的主视图。
图8是从主体壳体11拆卸的盖体12的立体图。
图9是第一按压部件41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二按压部件46的剖视图。
图11是从右前上方观察第一检测部33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一检测部33的俯视图。
图13是第一检测部33的主视图。
图14是从右前上方观察开闭杆71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的开闭机构70的立体图。
图15是开闭杆71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的开闭杆71的剖视图。
图16是开闭杆71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的开闭机构70的俯视图。
图17是开闭杆71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的开闭杆71的剖视图。
图18是开闭杆71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的开闭机构70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装置1的概要]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打印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述的说明中,将图中以箭头示出的方向作为上下、左右、前后方向。
如图1至图3所示,打印装置1具备带打印部50(在下文中称为“打印部50”)以及管打印部60(在下文中称为“打印部60”)。打印装置1能够通过打印部50对作为带状的打印介质的带进行打印。打印装置1能够通过打印部60对作为筒状的打印介质的管9(参照图3)进行打印。
打印装置1具备包括主体壳体11、盖体12以及锁定机构13的长方体状的机壳10。主体壳体11是在上方具有安装面111的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的箱状部件。本例的安装面111与水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并由遮断光(即没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盖体12是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上侧的板状部件。盖体12枢轴支撑于主体壳体11,并能够移动至将主体壳体11的安装面111闭塞的关闭位置(参照图1)和将主体壳体11的安装面111敞开的打开位置(参照图2)。盖体12的移动方向通过图2的箭头Y1示出。在下述的说明中,以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为基准,说明机壳10、盖体12以及设置于盖体12的部件的结构。锁定机构13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前端部上侧。锁定机构13将相对于主体壳体11关闭的盖体12的前端部卡定来限制盖体12的敞开。如图1所示,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盖体12覆盖安装面111。用户在打开盖体12时,操作锁定机构13来解除盖体12的卡定,使盖体12从锁定机构13向上侧转动。如图2所示,在盖体12相对于主体壳体11打开的情况下,安装面111向上方露出。
如图1至图6所示,机壳10在侧面具备排出口14、供给部15的开口151、排出部16的开口161、用户接口部17以及提手部18。在本例中,机壳10的侧面实质上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侧面。
如图1至图3所示,排出口14是用于将带排出至机壳10的外部的开口。排出口14是设置于机壳10的前表面的右上部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供给部15具有能够将管9引导至机壳10的内部的开口151。开口151是设置于机壳10的右表面的后侧上部且在上下方向上稍长的矩形状。排出部16具有能够将管9向机壳10的外部排出的开口161。开口161是设置于机壳10的左表面的后侧上部且在上下方向上稍长的矩形状。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排出部16的开口161的前侧设置有向后侧延伸的具有挠性的纤维状的刷子162。在排出部16的开口161的后侧设置有向前侧延伸的具有挠性的纤维状的刷子163。刷子162以及刷子163通过具有粘合性的带而粘贴于主体壳体11的左表面。刷子162以及刷子163通过横跨开口161而配置,使从开口161进入机壳10内部的光减少。
用户接口部17包括显示部以及操作部。在本例中,显示部是表示打印装置1的动作状态的多个LED。操作部是包括电源按钮以及开始按钮的多个操作按钮。用户接口部17设置于机壳10的前表面上的排出口14的右侧。提手部18是用户在搬运打印装置1时握持的部件。提手部18架设于机壳10的左表面以及右表面且能够经由主体壳体11的上侧而向前后两侧转动。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机壳10在上表面具备窗口部121以及窗口部122。在本例中,机壳10的上表面相当于盖体12的上表面。窗口部121以及窗口部122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呈俯视矩形状地形成。窗口部121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设置在与后述的安装部20对应的位置(即在俯视视角下盖体12的右部)。窗口部122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设置在与后述的色带安装部30对应的位置(即在俯视视角下盖体12的左部)。用户能够经由窗口部121确定安装于安装部20的带盒80。用户能够经由窗口部122确认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90。
参照图2至图18对机壳1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以及图3所示,打印装置1在机壳10的内部具备打印部50以及打印部60。在比主体壳体11的安装面111靠下侧的位置上设置有省略图示的控制基板以及电源部。控制基板是具备省略图示的CPU、ROM、RAM以及CGROM等的基板,控制打印装置1的各种动作。例如,控制基板控制打印部50以及打印部60的各打印动作。本例的控制基板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内部的右后部且沿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延伸。电源部与安装在主体壳体11内的电池(省略图示)连接或者经由电缆与外部电源(省略图示)连接,将电源供给至打印装置1。本例的电源部设置于控制基板的前侧。
[2.带打印部50]
打印部50具备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安装部20、退避部21、退避部22以及传送路径23(参照图3)。安装部20是能够装卸带盒80的部位。带盒80是俯视矩形状的箱状体。带盒80是例如层压式带盒。安装部20是以在俯视视角下与带盒80大致对应的开口形状形成的向上方开口的凹部。本例的安装部20设置于安装面111的右部且后述的安装部40的前侧。
退避部21是从安装部20的前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比安装面111更向下方凹陷的部位。退避部22是从安装部20的后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比安装面111更向下方凹陷的部位。在盖体12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用户能够从上方将带盒80相对于安装部20装卸。用户通过将握持带盒80的手指插入于退避部21以及退避部22,容易将带盒80相对于安装部20装卸。传送路径23是从安装部20的右前部连续地向前方延伸的槽部。传送路径23的前端部与排出口14连接。
如图3所示,打印部50还具备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打印头52、压印盘辊53、可动传送辊54、压印盘支架(省略图示)、切刀(省略图示)以及切刀电动机(省略图示)等。打印头52是设置于安装部20的右前部的具备发热体(省略图示)的热敏头。压印盘辊53是与打印头52相对而能够旋转的辊。可动传送辊54是与带驱动轴55相对而能够旋转的辊。压印盘辊53以及可动传送辊54被压印盘支架的前端支撑为能够旋转。压印盘支架配置于安装部20的右侧,并能够随着盖体12的开闭而移动至工作位置和退避位置。切刀能够切断位于传送路径23的带。切刀电动机是驱动切刀的电动机。
[3.管打印部60]
如图2所示,打印部60具备色带安装部30、退避部31、退避部32、供给部15、安装部40、排出部16、第一按压部件41、第二按压部件46、第一检测部33(参照图3)、第二光学传感器95(参照图4)以及导向部件128。色带安装部30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并能够装卸色带盒90的部位。色带盒90是能够容纳墨带的箱状体。色带安装部30是设置在主体壳体11内的相对于打印头61(后述)与安装部40侧相反一侧的位置的比安装面111更向下方凹陷的凹部。色带安装部30以在俯视视角下与色带盒90大致对应的开口形状形成。本例的色带安装部30设置于安装面111的左部且安装部40的前侧。即,安装部20以及色带安装部30以彼此在左右方向上并列的方式沿后述的传送方向配置。
退避部31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并从色带安装部30的右部向右方延伸设置的比安装面111更向下方凹陷的部位。退避部32是从色带安装部30的左前部向左前方延伸设置的比安装面111更向下方凹陷的部位。用户在打开盖体12的状态下能够从上方将色带盒90相对于色带安装部30装卸。这时,用户通过将握持色带盒90的手指插入于退避部31以及退避部32,容易将色带盒90相对于色带安装部30装卸。
供给部15是设置于安装部40的一端部(右端部)的具有开口151并比安装面111更向下方凹陷的凹部。供给部15具有闭塞供给部15的凹部的海绵状的清洁器152。如图2所示,清洁器152具有右侧视正六边形的对角线状的三条切缝。三条切缝中的切缝153沿上下方向延伸,切缝153的上端到达清洁器152的上端。在管9安装于安装部40时,管9从切缝153的上端向下方插入。管9以三条切缝的交点与管9的截面的中心大致一致的姿势被清洁器152夹持。清洁器152使从打印装置1的外部供给的管9的姿势稳定。清洁器152擦去附着在作为打印面的管9的表面上的尘埃。
安装部40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并供管9安装的凹部。安装部40是从供给部15延伸到排出部16的比安装面111更向下方凹陷的凹部。如图5所示,安装部40具有基准面401、第一侧面402以及第二侧面403。基准面401是安装部40的下方的面(底面)。基准面401是大致水平的平面。第一侧面402是安装部40的后侧的侧面。第二侧面403是安装部40的前侧的侧面。第一侧面402以及第二侧面403与基准面401大致垂直。在本例的打印装置1中,用户通过使管9沿基准面401安装而进行管9的上下方向的定位。
将安装部40的延伸设置方向称为传送方向。在传送方向上,将从供给部15朝向排出部16一侧称为传送方向下游侧。将从排出部16朝向供给部15一侧称为传送方向上游侧。本例的排出部16位于比供给部15稍靠前侧的位置。在传送方向上,在供给部15和后述的打印头61之间,安装部40稍向左前侧倾斜地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在传送方向上,在打印头61和排出部16之间,安装部40稍向右前侧倾斜(即,比与开口161的延伸设置面正交的方向即左右方向更向前方倾斜)地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在传送方向上,打印头61和排出部16之间的传送方向以图3以及图4的箭头Y2示出。能够在本例的安装部40中安装管9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即管9的横截面)的外径比与传送方向正交的安装部40的开口截面小的管9。
退避部22的后端部在供给部15的左侧与安装部40在空间上相连。色带安装部30的后端部在排出部16的右侧与安装部40在空间上相连。用户在打开盖体12的状态下能够从上方将管9相对于安装部40装卸。这时,用户通过将握持管9的手指插入于退避部22以及色带安装部30中的至少一个,容易将管9相对于安装部40装卸。用户以使管9从供给部15延伸到排出部16的方式将管9沿传送方向安装于安装部40。
排出部16是具有开口161并设置于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比安装面111更向下方凹陷的凹部。在排出部16设置有辊部件19。如图6以及图7所示,辊部件19具备板部件191、辊192以及支撑部193。板部件191是将一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撑于支撑部193的板状的部件。板部件191能够以轴195为中心而转动到向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姿势(参照图7(A))和向从排出部16朝向外部的左方延伸的第二姿势(参照图7(B))。辊部件19的转动方向通过图7(A)的箭头Y3示出。板部件191在第一姿势下的右上端侧具有限制部194。限制部194是与轴195的距离比轴195和支撑部193之间的最短距离长的部分。限制部194通过与支撑部193抵接,限制板部件191从第一姿势向右方(图7(A)中逆时针)转动。板部件191的第一姿势下的左上端侧的形状是与轴195的距离为轴195和支撑部193之间的最短距离以下的主视圆弧状的形状。辊192能够转动地支撑于板部件191的另一端部。在板部件191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移动时,辊192向左方(图7A中顺时针)转动。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安装部40未安装管9的情况下,板部件191是第一姿势。在安装部40安装有管9并从排出部16排出管9的情况下,如图3以及图4所示,辊192的下端与管9接触,板部件191成为第二姿势。
如图2所示,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设置于盖体12的相对面123。相对面123是与主体壳体11相对一侧的面。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在盖体12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分别从安装部40退避。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分别配置在安装部40内并能够将安装于安装部40的管9向下方按压。
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按压部件41配置在图3的P1所示的位置。如图3所示,第一按压部件41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在传送方向上相对于打印头61(后述)配置于排出部16的相反侧(即供给部15侧)。更详细地说,如果将供给部15和传送辊66(后述)的大致中间位置设为中心M1,则第一按压部件41在传送方向上配置在与传送辊66和中心M1的大致中间对应的位置。
如图8以及图9所示,第一按压部件41具备转动轴42、臂部43、第一施力部件44以及辊45。臂部43是在俯视视角下沿传送方向延伸的矩形状。臂部43被盖体12的支撑部124支撑为一端部431在相对面123侧能够转动。臂部43的转动轴42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沿与传送方向大致正交方向延伸。支撑部124是与盖体12的相对面123垂直地延伸设置的部位。臂部43的另一端部432位于一端部431的左下方。即,另一端部432位于比一端部431靠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如图9所示,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另一端部432配置在安装部40内。臂部43具备引导部433,该引导部433相对于将一端部431和另一端部432相连的边而向相对面123侧延伸。盖体12具备与相对面123大致垂直地延伸设置的板状的一对引导部125、126。引导部125、126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沿传送方向延伸。臂部43的引导部433配置在一对引导部125、126之间。臂部43被引导部125、126引导,以转动轴42为中心转动。
第一施力部件44对臂部43的另一端部432向远离相对面123的方向施力。远离相对面123的方向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是下方。第一施力部件44是具有螺旋部以及从螺旋部向径向外侧延伸设置的两个横臂部的扭转弹簧。第一施力部件44的一个横臂部固定于臂部43,另一个横臂部固定于盖体12。第一施力部件44进行施力以使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的臂部43向下方向(在图9中是逆时针方向)旋转。
辊45以能够向图9中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臂部43的另一端部432。即,辊45以能够沿传送方向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臂部43的另一端部432。辊45的宽度通过考虑能够打印的管9的直径而确定。辊45的宽度是在水平面上与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在本例中,辊45的宽度比能够打印的管9的最小径长。在安装部40安装有管9的状态下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辊45与安装于安装部40的管9接触,将管9向下方按压。
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按压部件46配置在图3的P2所示的位置。第二按压部件46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的传送方向上相对于打印头61(后述)而配置于排出部16侧。更详细地说,第二按压部件46在传送方向上设置在处于打印头61和传送辊67(后述)之间的与安装部40对应的位置。第二按压部件46是俯视大致正方形状并在主视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的部件。
如图8以及图10所示,第二按压部件46具备按压部47、支撑部48以及第二施力部件49。按压部47在盖体12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从安装部40退避,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配置在安装部40内。按压部47在远离相对面123一侧(即下方)具备辊471。辊471能够向图10中顺时针方向旋转地支撑于按压部47。即,辊471被支撑为能够沿传送方向旋转。在本例中,与辊45同样地,辊471的宽度比管9的最小径长。支撑部48是在下方具有开口481的箱状,并且以从开口481露出按压部47的下端侧的状态将按压部47支撑为能够在与相对面123交叉的方向上移动。本例的支撑部48将按压部47支撑为能够在与相对面123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第二施力部件49对按压部47向远离相对面123一侧(即下方)施力。第二施力部件49是压缩螺旋弹簧。在安装部40安装有管9的状态下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辊471与安装于安装部40的管9接触,将管9向下方按压。
在安装部40安装有管9并且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按压部件46按压管9的载荷设定为比第一按压部件41按压管9的载荷小。
如在图3中虚线所示地,第一检测部33在传送方向上配置在比打印头61靠供给部15侧处,并构成为能够光学性地检测在安装部40是否安装有管9。更详细地说,第一检测部33在传送方向上设置在供给部15和传送辊66(后述)的中心M1与传送辊66之间。
如图11至图13所示,第一检测部33具备转动轴34、转动部件35、施力部件36以及第一光学传感器37。如图12所示,转动轴34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且在安装面111上的比安装部40的宽度方向W1上的中心M2靠箭头Y5所示的方向(斜后左方)的位置上向上方延伸的轴。本例的转动轴34相对于安装部40配置于后述的打印头61侧的相反侧(即后述的传送辊65侧)。
转动部件35具备检测部件351、检测部352以及抵接部353。检测部件351是被转动轴34支撑为一端部354能够转动且另一端部355配置在安装部40内的板状的部件。如图12所示,本例的转动轴34相对于检测部件351的另一端部355而配置于排出部16侧。如图13所示,检测部件351的下方向的宽度W2(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安装部40的下方向的宽度W3(上下方向的长度)窄且比安装部40的下方向的宽度W3的一半宽。检测部件351的下方向的宽度W2的中心M3位于比安装部40的下方向的宽度W3的中心M4靠下方向处。在安装部40未安装管9的情况下,检测部件351的另一端部355配置在比中心M2靠箭头Y6所示的方向(斜前右方)的位置。检测部352是设置于检测部件351的下方的板状的部位。检测部352配置于安装部40的下方。抵接部353是从一端部354向与俯视检测部件351的延设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板状的部位。检测部件351、检测部352以及抵接部353一体地成形。施力部件36对转动部件35向俯视顺时针方向施力。施力部件36是弹簧。
第一光学传感器37设置在从主体壳体11内的安装部40退避的位置且比安装面111靠下方的位置。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本例的第一光学传感器37设置在处于安装部40的下方的位置。由于安装面111以及安装部40由遮断光的材料形成,因此进入到机壳10内部的干扰光不易到达第一光学传感器37。第一光学传感器37是能够光学性地检测转动部件35的位置的传感器。第一光学传感器37具备受光部以及发光部。
在安装部40未安装管9的情况下,检测部件351配置成横跨安装部40。检测部件351的另一端部355与安装部40的第二侧面403抵接。这时,如图11所示,检测部352的前端(转动轴34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配置在第一光学传感器37的受光部和发光部之间。第一光学传感器37的受光部在未接收到发光部所发出的光的情况下输出断开(OFF)信号。在安装部40安装有管9的情况下,检测部件351的另一端部355与管9的后侧侧面抵接。这时,检测部352配置在从第一光学传感器37的受光部和发光部之间退避的位置。第一光学传感器37的受光部接收到发光部所发出的光而输出接通(ON)信号。打印装置1在第一光学传感器37输出了接通信号的情况下,判断为在安装部40安装有管9。打印装置1在第一光学传感器37输出了断开信号的情况下,判断为在安装部40未安装管9。
如图4所示,第二光学传感器95在传送方向上相对于打印头61配置于排出部16侧,并构成为能够光学性地检测在安装部40是否安装有管9。更详细地说,第二光学传感器95在传送方向上设置在传送辊67(后述)和排出部16之间。第二光学传感器95具备受光部96以及发光部97。受光部96配置在安装部40的前侧的侧面即第二侧面403上。发光部97配置在处于与受光部96相对的位置的第一侧面402上。如上所述,安装部40在比打印头61靠排出部16侧处沿比与排出部16的延设面正交的方向更向前方倾斜的箭头Y2所示的方向延伸设置。由此,如图4所示,受光部96位于左侧视时的设置有排出部16的开口161的范围R的外侧。考虑降低从开口161进入到机壳10内部的光给予第二光学传感器95的检测结果的影响,优选为,安装部40在比打印头61靠排出部16侧处由不易反射光的颜色(例如黑色)形成。
本例的盖体12具有窗口部122。考虑从窗口部122进入到机壳10内部的光给予第二光学传感器95的检测结果的影响,如图8所示,盖体12具有肋127。肋127从盖体12的相对面123向远离相对面123一侧延伸设置。本例的肋127与相对面123大致垂直地延伸设置。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肋127配置在图3的P3所示的位置。肋127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闭塞窗口部122和第二光学传感器95之间的光路。本例的盖体12还在相对面123具有导向部件128。导向部件128是与相对面123大致垂直地延伸设置的凸部。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导向部件128配置在处于传送辊67(后述)和排出部16之间的安装部40内。在盖体12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导向部件128从安装部40退避。在安装部40安装有管9的状态下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导向部件128抑制管9远离基准面401而向盖体12侧移动(上浮)的情况。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打印部60还包括打印头61、色带卷取轴63、传送辊65、传送辊66、传送辊67、传送辊68、传送辊69、开闭机构70、切断部100、驱动电动机(省略图示)等。打印头61以及色带卷取轴63分别从色带安装部30的底面向上方竖立设置。打印头61设置于主体壳体11,并能够对被传送辊65~69传送的管9进行打印。打印头61是设置于色带安装部30的后部的具有发热体(省略图示)的热敏头。打印头61能够使用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90供给的墨带而对管9进行打印。打印头61能够移动至工作位置和退避位置。打印装置1在接收到对管9进行打印的指示时,使打印头61向工作位置(在图2中虚线所示的位置)移动。在打印头61位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打印头61配置于安装部40的内侧并接近传送辊65。打印装置1在管9的打印处理结束时使打印头61向退避位置(在图2中实线所示的位置)移动。在打印头61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打印头61配置于安装部40的前侧并远离传送辊65。色带卷取轴63是使色带卷取卷筒(省略图示)能够旋转的轴。
传送辊65、传送辊66、传送辊67、传送辊68以及传送辊69构成为能够将安装于安装部40的管9沿传送方向传送。传送辊65是与打印头61相对而能够旋转的辊。传送辊66是与传送辊68相对而能够旋转的辊。传送辊67是与传送辊69相对而能够旋转的辊。传送辊68、传送辊69配置于色带安装部30的后侧,并能够与开闭杆71(后述)的姿势相对应地移动至工作位置(在图2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和退避位置(在图2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在传送辊68、传送辊69位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传送辊68、传送辊69分别配置于安装部40的内侧并接近传送辊66、传送辊67。在传送辊68、传送辊69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传送辊68、传送辊69分别配置于安装部40的前侧并远离传送辊66、传送辊67。驱动电动机(省略图示)是对传送辊65、传送辊66、传送辊67以及色带卷取轴63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机。
如图14至图18所示,开闭机构70具备开闭杆71、连结部件72、连结部件73、滑动件74、臂部75以及臂部76。连结部件72、连结部件73以及滑动件74构成通过增力构造而增大输出的肘杆式机构。开闭机构70能够通过将开闭杆71切换至关闭位置(参照图14至图16)和打开位置(参照图17以及图18)而将臂部75以及臂部76的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臂部75以及臂部76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传送辊68以及传送辊69位于工作位置。在工作位置上,传送辊68以及传送辊69分别以预定的压力压接于传送辊66以及传送辊67。在臂部75以及臂部76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传送辊68以及传送辊69位于退避位置。在退避位置上,传送辊68以及传送辊69分别远离传送辊66以及传送辊67。在下述的说明中,以图14至图16所示的开闭杆71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为基准而对开闭机构70的结构进行说明。
开闭杆71安装于在安装部40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比安装面111更向下方凹陷的凹部113。开闭杆71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的部件。开闭杆71具备轴孔711、尾部712以及凹部713。轴孔711是设置于开闭杆71的右端部的主视圆形状的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孔。在轴孔711插通有支撑于支撑部82的轴821。支撑部82是将与水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的基板81(参照图14)的后端部向上方弯折而成的部位。轴821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开闭杆71被轴821支撑为能够向图2以及图15的箭头Y4方向转动。开闭杆71被施力部件77向主视顺时针方向施力。施力部件77是一端固定于支撑部82且另一端固定于开闭杆71的扭转弹簧。尾部712是设置于开闭杆71的右端的部位。凹部713是设置于开闭杆71的左端部的下表面的向上方呈拱形凹陷的部位。凹部713是用户在操作开闭杆71时以手指操作的部位。
连结部件72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部件。连结部件72具有轴721、引导部722以及连接部723。轴721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被支撑部88支撑为能够转动。支撑部88是将基板81的右后端部向上方弯折而成的部位。支撑部88是主视左方敞开的钩状。引导部722是设置于连结部件72的上表面的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部位。引导部722是主视左方敞开的钩状。连接部723是设置于连结部件72的左端部并与连结部件73的右端部连接的部位。
连结部件73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部件。连结部件73具有连接部731以及连接部732。连接部731是设置于连结部件73的右端部并与连结部件72的连接部723连接的部位。连接部732是设置于连结部件73的左端部并与滑动件74的右端部连接的部位。
滑动件74是在俯视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的板状部件。滑动件74具有连接部741、引导孔742以及引导孔743。如图15以及图17所示,连接部741是设置于滑动件74的右端部并与连结部件73的连接部732连接的部位。连接部741是主视下方敞开的钩状。如图16以及图18所示,引导孔742以及引导孔743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在引导孔742以及引导孔743分别插入有凸部83以及凸部84。凸部83以及凸部84从基板8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
如图14、图16以及图18所示,臂部75是从滑动件74的左方延伸设置到前方的俯视右方敞开的钩状的部件。臂部75具备轴孔751、支撑部752以及抵接部753。轴孔751是设置于臂部75的右前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俯视圆形状的孔。在轴孔751插通有从基板81向上方延伸的轴85。臂部75被轴85支撑为能够转动。支撑部752是设置于轴孔751的左方并支撑传送辊69的部位。抵接部753是设置于臂部75的右后端的下表面的向下方突出的凸部。臂部75被施力部件(省略图示)向俯视顺时针方向施力,抵接部753与滑动件74的左端抵接。
臂部76是设置于滑动件74的连接部741的前方的俯视L字状的部件。臂部76支撑传送辊68并以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上摆动的方式支撑于主体壳体11。臂部76具备轴孔761、支撑部762、抵接部763以及抵接部764。轴孔761是设置在臂部76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俯视圆形状的孔。在轴孔761插通有从基板81向上方延伸的轴86。臂部76被轴86支撑为能够转动。支撑部762是设置于轴孔761的左方并支撑传送辊68的部位。抵接部763是在臂部76的右后端与滑动件74连接的部位。抵接部764是在臂部76的右后端部与臂部76的位置对应地抵接于第一检测部33的抵接部353的部位。臂部76被施力部件87向俯视顺时针方向施力。
对开闭机构7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开闭杆71被用户从图14至图16所示的关闭位置向主视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开闭杆71的尾部712的下表面与连结部件72的上表面的左部抵接。开闭杆71被施力部件77向主视顺时针方向施力。因此,与未设置施力部件77的情况相比,用户能够以较小的力操作开闭杆71。连结部件72与开闭杆71抵接并且以轴721为中心向主视逆时针方向转动。连结部件73随着连结部件72的转动而向主视顺时针方向转动。滑动件74被连结部件73向左方按压而向左侧移动。臂部75随着滑动件74的移动而以轴85为中心向俯视逆时针方向转动。臂部76随着滑动件74的移动而以轴86为中心向俯视逆时针方向转动。臂部76的抵接部764与转动部件35的抵接部353抵接。转动部件35随着臂部76的转动而向俯视逆时针方向转动。
在开闭杆71移动至图17以及图18所示的打开位置的情况下,连结部件72、连结部件73以及滑动件74主视上在大致一条直线上排列。这时,在连结部件72、连结部件73以及滑动件74仅作用有大致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开闭杆71在打开位置上不从连结部件72、连结部件73以及滑动件74承受作用力。因此,在开闭杆71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即使用户将手从开闭杆71放开,通过开闭机构70的作用,开闭杆71也不会自动地向关闭位置移动。如图18所示,在开闭杆71移动至打开位置的情况下,传送辊68以及传送辊69位于退避位置(第一位置)。转动部件35的检测部件351位于从安装部40退避的位置。在转动部件35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检测部352从第一光学传感器37的受光部和发光部之间退避。在转动部件35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光学传感器37的受光部能够接收发光部所发出的光。
在开闭杆71被用户从图17以及图18所示的打开位置向主视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开闭杆71的尾部712的上表面与连结部件72的引导部722抵接。开闭杆71在与连结部件72抵接时从连结部件72承受主视逆时针方向的作用力。施力部件77对开闭杆71向主视顺时针方向施力而起到作为缓和开闭杆71从连结部件72承受的作用力的缓冲器的功能。连结部件72与开闭杆71抵接并且以轴721为中心向主视顺时针方向转动。连结部件73随着连结部件72的转动而向主视逆时针方向转动。滑动件74被连结部件73向右方拉伸而向右侧移动。臂部75随着滑动件74的移动而以轴85为中心向俯视顺时针方向转动。臂部76随着滑动件74的移动而以轴86为中心向俯视顺时针方向转动。转动部件35随着臂部76的转动而向俯视顺时针方向转动。此后,臂部76的抵接部764与转动部件35的抵接部353分离。
在开闭杆71移动至图14至图16所示的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开闭杆71与连结部件72抵接,限制主视视角下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因此,在开闭杆71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即使用户将手从开闭杆71放开,通过开闭机构70的作用,开闭杆71也不会自动地向打开位置移动。在开闭杆71移动至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传送辊68以及传送辊69位于工作位置。转动部件35的检测部件351的另一端部355位于配置在安装部40内的工作位置。在转动部件35位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检测部352配置在第一光学传感器37的受光部和发光部之间。在转动部件35位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光学传感器37的受光部无法接受到发光部所发出的光。
切断部100设置在比排出部16靠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且比色带安装部30靠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切断部100具备省略图示的切刀、承接板以及切刀电动机。切刀以及承接板隔着安装部40而相对配置。切刀能够通过向承接板移动而将位于安装部40的管9推抵到承接板并进行切断。切刀电动机是驱动切刀的电动机。
[4.管打印部60的打印动作]
打印部60按照控制基板的控制而执行下述的打印动作。打印部60的驱动电动机使传送辊65、传送辊66、传送辊67以及色带卷取轴63旋转。随着传送辊65、传送辊66以及传送辊67的旋转,位于安装部40内的管9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这时,位于机壳10的外部的打印前的管9经由供给部15从机壳10的右表面拉入到安装部40内。随着色带卷取轴63的旋转,拉出色带盒90内的墨带。
打印头61使用所拉出的墨带,将字符(例如文字、图形、数字以及符号等)打印在所传送的管9上。本例的打印头61在经过其后侧的管9的前表面上正像打印字符。因此,管9的前表面是管9的打印面。使用完毕的墨带在色带盒90内被卷取。打印后的管9从传送辊65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并经由排出部16从主体壳体11排出。这时,管9以其打印面朝向前方的方式从机壳10的左表面的开口161向左方排出。
打印部60的切刀电动机驱动切刀在比排出部16靠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处切断管9。被切断的管9以与传送辊65的旋转速度相对应的距离量从排出部16向左方抛出,掉落在省略图示的排出区域中。
在打印装置1中,安装面111、主体壳体11、安装部40、打印头61、盖体12以及相对面123分别是本发明的安装面、主体壳体、安装部、打印部、盖体以及相对面的一例。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一按压部件以及第二按压部件的一例。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是本发明的多个按压部件的一例。传送辊65、传送辊66、传送辊67、传送辊68以及传送辊69是本发明的传送部的一例。开口161以及排出部16分别是本发明的开口以及排出部的一例。上方以及下方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的一例。转动轴42、臂部43以及第一施力部件44分别是本发明的转动轴、臂部以及第一施力部件的一例。按压部47、支撑部48以及第二施力部件49分别是本发明的按压部、支撑部以及第二施力部件的一例。辊45以及辊471是本发明的辊的一例。
[5.本发明的作用效果的一例]
在打印装置1中,用户在将管9安装于打印装置1的情况下将盖体12配置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将安装部40的下方的面作为基准面401,使管9以沿着安装部40的基准面401的方式配置,将盖体12配置在关闭位置。打印装置1能够通过上述的简单的操作而利用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将配置于安装部40的管9向下方向按压。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通过将配置于安装部40的管9向下方按压,能够使管9更切实地沿着基准面401。因此,与不具备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的情况相比,打印装置1能够对适当的位置进行打印。由于在打印装置1中在盖体12设置有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因此与以往的打印装置相比,按压部件的设计的自由度较高。
打印装置1具备由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构成的多个按压部件。与按压部件是一个的情况相比,打印装置1能够在不增加用户的操作的情况下更切实地将配置于安装部40的管9向下方向按压。
多个按压部件包括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相对于打印头61配置于排出部16的相反侧的第一按压部件41。打印装置1能够将由第一按压部件41向下方按压的管9供给至打印头61。与不具备第一按压部件41的情况相比,打印装置1能够稳定地在管上打印。
多个按压部件包括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相对于打印头61配置于排出部16侧的第二按压部件46。打印装置1能够通过第一按压部件41和第二按压部件46在相对于打印头61传送方向上游侧以及下游侧这两方将安装于安装部40的管9向下方按压。打印头61能够更稳定地对适当的位置进行打印。
第一按压部件41具备转动轴42、臂部43以及第一施力部件44,所述转动轴42在相对面123侧支撑于盖体12,所述臂部43被转动轴42支撑为一端部431能够转动,并且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另一端部432配置在安装部40内,所述第一施力部件44对臂部43的另一端部432向远离相对面123一侧施力。从完成打印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管9以与基准面401相匹配地被定位的状态传送至打印头61。因此,相对于打印头61配置于排出部16的相反侧的第一按压部件41优选为能够将管9比较牢固地向下方按压的结构。打印装置1通过第一施力部件44所施力的臂部43,能够对安装于安装部40的管9施加足够的载荷使得管9沿基准面401配置。
第二按压部件46具备按压部47、支撑部48以及第二施力部件49,所述按压部47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配置在安装部40内,所述支撑部48将按压部47支撑为能够在与相对面123交叉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施力部件49对按压部47向远离相对面123一侧施力。相对于打印头61配置于排出部16侧的第二按压部件46优选为在空间关系上紧凑的结构。由于按压部47以能够在与相对面123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支撑部,因此能够将第二按压部件46形成为紧凑的结构。这种情况下的打印装置1能够通过紧凑的结构的第二按压部件46而将安装于安装部40的管9向下方按压。在本例中,特别是,第二按压部件46的俯视视角下的空间比较小,因此也能够设置在图3的P2所示的传送辊65和传送辊67之间这样的比较狭窄的空间中。由于第二按压部件46在接近打印头61的P2的位置上将管9向下方按压,因此打印头61能够更稳定地对适当的位置进行打印。
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分别在远离相对面123一侧的端部具备能够沿安装部40的延伸设置方向旋转的辊45以及辊471。辊45以及辊471将配置于安装部40的管9向下方按压并且能够降低管传送时的管9和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之间的摩擦。因此,打印装置1能够降低由管传送时的管9和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管9的传送迟滞、卡阻(堵塞)发生的可能性。
在安装部40安装有管9且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按压部件46按压管9的载荷比第一按压部件41按压管9的载荷小。由于第二按压部件46按压管9的载荷比第一按压部件41按压管9的载荷小,因此打印装置1能够抑制管传送时的卡阻并且能够切实地按压管9。
第一按压部件41优选在传送辊66的上游附近与管9接触。在与第一检测部33的关系中,优选为,在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按照从传送方向上游侧起第一按压部件41、第一检测部33、传送辊66、打印头61的顺序进行配置。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利用第一按压部件41将管9牢固地向下方推压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第一检测部33来检测是否安装有管9。从顺畅地传送管9的观点出发,第二按压部件46优选配置在打印头61和传送辊67之间。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改变。例如也可以适当地施加下述的(A)以及(B)的变形。
(A)打印装置1的结构也可以适当改变。在打印装置1中,也可以省略打印部50。打印装置1具备打印部60和打印部50的情况下的打印部50相对于打印部60的配置也可以适当改变。
(B)打印装置1具备至少一个按压部件即可。按压部件的配置以及结构也可以适当改变。例如,打印装置1也可以具备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中的任一个。按压部件也可以在远离相对面123一侧的端部不具备辊。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考虑了降低按压部件和管9之间的摩擦的形状或者结构。例如,按压部件的远离相对面123一侧的端部也可以是带有圆角的形状。在安装部40安装有管9且盖体1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的第一按压部件41以及第二按压部件46按压管9的载荷也可以分别适当改变。
Claims (8)
1.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壳体,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安装面;
安装部,是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并供作为筒状的打印介质的管安装的凹部,所述凹部比所述安装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一侧的第二方向凹陷;
传送部,能够对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管进行传送;
打印部,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并能够对由所述传送部传送的所述管进行打印;
排出部,具有能够将由所述打印部打印过的所述管向外部排出的开口;
盖体,枢轴支撑于所述主体壳体,并能够移动至将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安装面闭塞的关闭位置和将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安装面敞开的打开位置;以及
按压部件,设置于所述盖体的与所述主体壳体相对一侧的面即相对面,在所述盖体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情况下从所述安装部退避,在所述盖体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配置在所述安装部内而能够将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管向所述第二方向按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按压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按压部件包括第一按压部件,该第一按压部件在所述盖体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打印部配置于所述排出部的相反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按压部件包括第二按压部件,该第二按压部件在所述盖体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打印部配置于所述排出部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具备:
转动轴,在所述相对面侧支撑于所述盖体;
臂部,被所述转动轴支撑为所述臂部的一端部能够转动,在所述盖体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臂部的另一端部配置在所述安装部内;以及
第一施力部件,对所述臂部的另一端部向远离所述相对面一侧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具备:
按压部,在所述盖体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配置在所述安装部内;
支撑部,将所述按压部支撑为能够在与所述相对面交叉的方向上移动;以及
第二施力部件,对所述按压部向远离所述相对面一侧施力。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在远离所述相对面一侧的端部具备能够沿所述安装部的延伸设置方向旋转的辊。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部安装有所述管且所述盖体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按压部件按压所述管的载荷比所述第一按压部件按压所述管的载荷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46594A JP6358184B2 (ja) | 2015-07-24 | 2015-07-24 | 印刷装置 |
JP2015-146594 | 2015-07-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64174A true CN106364174A (zh) | 2017-02-01 |
CN106364174B CN106364174B (zh) | 2019-12-10 |
Family
ID=57878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584966.3A Active CN106364174B (zh) | 2015-07-24 | 2016-07-22 | 打印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358184B2 (zh) |
CN (1) | CN10636417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34741A (zh) * | 2019-03-01 | 2020-09-0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薄片引导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89711A1 (ja) | 2018-03-29 | 2019-10-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
JP7105688B2 (ja) | 2018-03-29 | 2022-07-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
JP7073846B2 (ja) * | 2018-03-29 | 2022-05-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カートリッジ、テープガイドおよび印刷装置 |
JP7142565B2 (ja) | 2018-12-26 | 2022-09-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7213678B2 (ja) | 2018-12-26 | 2023-01-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カートリッジのセット |
JP7456204B2 (ja) | 2020-03-11 | 2024-03-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31504A (en) * | 1993-01-14 | 1995-07-11 | Esselte Dymo N.V. |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cassette |
JP2002254716A (ja) * | 2001-02-28 | 2002-09-11 | Canon Ntc Inc | チューブ押さえ機構 |
CN1799850A (zh) * | 2004-12-27 | 2006-07-1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有与带切割操作相关的消除轧带的控制器的带打印机 |
JP2009090530A (ja) * | 2007-10-09 | 2009-04-30 | Canon Finetech Inc | 印刷装置 |
JP2010284851A (ja) * | 2009-06-10 | 2010-12-24 | Brother Ind Ltd | 印字装置 |
JP2013111756A (ja) * | 2011-11-25 | 2013-06-10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2015030111A (ja) * | 2013-07-31 | 2015-02-16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および切断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027489A1 (en) * | 2010-07-30 | 2012-02-02 | Yaw Horng Yap | Printer with coupled media feed and print head activation mechanism |
-
2015
- 2015-07-24 JP JP2015146594A patent/JP6358184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7-22 CN CN201610584966.3A patent/CN10636417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31504A (en) * | 1993-01-14 | 1995-07-11 | Esselte Dymo N.V. |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cassette |
JP2002254716A (ja) * | 2001-02-28 | 2002-09-11 | Canon Ntc Inc | チューブ押さえ機構 |
CN1799850A (zh) * | 2004-12-27 | 2006-07-1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有与带切割操作相关的消除轧带的控制器的带打印机 |
JP2009090530A (ja) * | 2007-10-09 | 2009-04-30 | Canon Finetech Inc | 印刷装置 |
JP2010284851A (ja) * | 2009-06-10 | 2010-12-24 | Brother Ind Ltd | 印字装置 |
JP2013111756A (ja) * | 2011-11-25 | 2013-06-10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2015030111A (ja) * | 2013-07-31 | 2015-02-16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および切断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34741A (zh) * | 2019-03-01 | 2020-09-0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薄片引导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
CN111634741B (zh) * | 2019-03-01 | 2023-12-2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薄片引导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64174B (zh) | 2019-12-10 |
JP6358184B2 (ja) | 2018-07-18 |
JP2017024324A (ja) | 2017-0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64174A (zh) | 打印装置 | |
US6443645B1 (en) | Printer with cutter blades for printing on rolled paper and slipsheet | |
JP6328963B2 (ja) | カッター付きプリンタ | |
JP2008114607A (ja) | プリンタ | |
JP5124245B2 (ja) | 固体インクプリンタ及びその固体インク送給系 | |
US20010039893A1 (en) | Printer | |
JP2000118059A (ja) | プリンタ | |
US8810166B2 (en) |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6364170B (zh) | 能够提供提高的用于输送打印介质的输送性能的打印机 | |
JP6264146B2 (ja) | 搬送装置 | |
KR20090084717A (ko) | 프린터 | |
JP4998626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7375436B2 (ja) | 記録装置 | |
JP4968347B2 (ja) | プリンタおよび紙押さえ機構 | |
JP2007161349A (ja) | 記録装置 | |
JP4821228B2 (ja) | 記録装置 | |
US11685177B2 (en) | Recording device | |
JP7302332B2 (ja) | ヘッド加圧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
JP7400367B2 (ja) | 印刷装置 | |
JP7334488B2 (ja) | 印刷装置 | |
WO2022038964A1 (ja) |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 |
JP4900357B2 (ja) | 印刷装置 | |
JP7043309B2 (ja) | プリンタ | |
JP7127264B2 (ja) | 給紙装置 | |
JP3618819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該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が内蔵された情報処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