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40646B - 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40646B
CN106240646B CN201610323936.7A CN201610323936A CN106240646B CN 106240646 B CN106240646 B CN 106240646B CN 201610323936 A CN201610323936 A CN 201610323936A CN 106240646 B CN106240646 B CN 1062406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fixed
width direction
vertical beam
vehicl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239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40646A (zh
Inventor
藤森胜哉
中村邦彦
鬼原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240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40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406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406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以提高将前舱壁向左右的车体框架前部嵌合、固定时的工作效率为目的。将框状的前舱壁(15)从前方嵌合到设置在左右车体框架前部的左右的第1支架(32)间的固定位置上,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的第1螺栓(33)将前舱壁(15)的左右两侧部固定在左右的第1支架(32)上。此时,由于左右的第1支架(32)具有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张开,能够将前舱壁(15)引导至固定位置的引导部(32d),因此只要将前舱壁(15)从前方嵌入左右的第1支架(32)之间,即可由引导部(32d)自动将前舱壁(15)引导至固定位置,从而易于进行由第1螺栓(33)固定前舱壁(15)的工作。

Description

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为将框状的前舱壁从前方嵌合到设置在左右车体框架前部的第1支架间的固定位置上,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的第1螺栓将上述前舱壁的左右两侧部固定在上述左右的第1支架上。
背景技术
下列专利文献1至3公开了一种技术,将能够支承发动机的散热器等的框状的前舱壁事先组装,再用螺栓将该前舱壁固定在左右的前侧架的前端。如此,通过使前舱壁相对于前侧架能够安装和拆卸,使工作人员能够从拆卸下前舱壁形成的开口进入发动机室(设置发动机的舱室),从而易于进行对发动机的零件安装等工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63-78885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报第3266735号
【专利文献3】日本发明专利公报第432087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由于事先组装好的前舱壁具有相当大的重量,在用螺栓将其固定在前侧架的前端时,发生了对齐前侧架的螺栓孔和前舱壁的螺栓孔的工作效率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将前舱壁向左右的车体框架前部嵌合、固定时的工作效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将框状的前舱壁从前方嵌合到设置在左右的车体框架前部的左右的第1支架间的固定位置上,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的第1螺栓将所述前舱壁的左右两侧部固定在所述左右的第1支架上,所述左右的第1支架具有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张开,将所述前舱壁引导至所述固定位置的引导部。
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壁具有拥有闭合截面部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部横梁和下部横梁,以及拥有开放截面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竖梁和右竖梁,所述车体框架由左右的前侧架和从所述左右的前侧架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副车架安装支柱构成,用所述第1螺栓将所述下部横梁在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在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的下端所设置的所述第1支架上,再用从前方插入的第2螺栓将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固定在所述前侧架的前端上设置的第2支架上。
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隔着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被从前方固定在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的前端的左右的保险杠延伸部,将所述第2支架以从所述保险杠延伸部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侧架的前端上。
在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支架具有朝向后方且固定在副车架安装支柱上的第1表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固定在下部横梁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上的第2表面和朝向下方且支承保险杠表面的第3表面。
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4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部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插入所述左竖梁的下端和所述右竖梁的下端部构成箱型构造。
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5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上部横梁与位于所述左右的前侧架上方的所述左竖梁的上部以及所述右竖梁的上部构成闭合截面的门型构造。
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6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2螺栓固定的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的后表面,和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前侧架1和副车架安装支柱13构成本发明的车体框架。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将框状的前舱壁,从前方嵌合到设置在左右车体框架前部的左右的第1支架间的固定位置上,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的第1螺栓将前舱壁的左右两侧部固定在左右的第1支架上。此时,由于左右的第1支架具有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张开,能够将前舱壁引导至固定位置的引导部,因此只要将前舱壁从前方嵌入左右的第1支架之间,即可由引导部自动将前舱壁引导至固定位置,从而易于进行由第1螺栓固定前舱壁(15)的工作。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由于前舱壁15拥有具有闭合截面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部横梁16和下部横梁17,以及拥有具有开放截面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竖梁18和右竖梁19,因此能够在由闭合截面部确保前舱壁15强度的同时,由开放截面部实现轻量化。另外,车体框架由左右的前侧架和从所述左右的前侧架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副车架安装支柱(13)构成,用所述第1螺栓将所述下部横梁在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在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的下端所设置的所述第1支架上,用从前方插入的第2螺栓将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固定在所述前侧架的前端上设置的第2支架上,因此,不只是由4根螺栓即可牢固地固定前舱壁15,还能够由具有闭合截面的高强度的下部横梁17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左右的副车架安装支柱从而能够提高车体的强度。并且在被施加从前面碰撞的碰撞负载时,具有开放截面部的左右竖梁易于被压塌变形,因此能够确保其崩溃以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具有隔着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被从前方固定在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的前端的左右的保险杠延伸部,并将所述第2支架以从所述保险杠延伸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侧架的前端上,因此在最初用第2螺栓将前舱壁固定在第2支架上之后,在隔着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将保险杠延伸部固定在副车架安装支柱上时,能够避免第2支架、第2螺栓与保险杠延伸部互相干扰。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第1支架具有朝向后方,固定在副车架安装支柱的第1表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固定在下部横梁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上的第2表面和朝向下方,支承保险杠表面的第3表面,因此第1表面、第2表面和第3表面能够互相增强,提高第1支架的强度。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下部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插入左竖梁的下端和右竖梁的下端部构成箱型构造,因此能够提高被第1螺栓固定在第1支架上的前舱壁的下部的刚性。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因为位置高于左右的前侧架上方的左竖梁的上部和右竖梁的上部与上部横梁构成闭合截面的门型构造,因此能够提高前舱壁上部的刚性,能够更加坚固地支承机罩的前端或机罩锁。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由所述第2螺栓固定的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的后表面,和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左右竖梁的后表面和副车架安装支柱的前表面之间因毛细现象不易进水,因而能够防止生锈。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的车体前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方向2的向视图。
图3为前舱壁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给图1的内容安装上保险杠延伸部和保险杠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方向5的向视图。
图6为副车架安装支柱的前板和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7为图1的7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图7的8-8线的剖视图。
图9为图5的9-9线的剖视图。
图10为图2的10-10线的剖视图。
图11为从前面碰撞时的作用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前侧架(车体架);13:副车架安装支柱(车体架);15:前舱壁;16:上部横梁;17:下部横梁;18:左竖梁;19:右竖梁;20:保险杠延伸部;24a:车宽方向外表面;32:第1支架;32a:第1表面;32b:第2表面;32c:第3表面;32d:引导部;33:第1螺栓;35:第2支架;36:第2螺栓;α: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以坐在驾驶席上的乘员为基准来定义。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汽车的车体前部配置有用于支承发动机或变速器的左右一对的前侧架11、11,前侧架11、11于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前侧架11、11的车宽方向外侧还配置有左右一对的下梁12、12,其从图上未标示的前立柱的前端通过上梁向前下方延伸。从前侧架11、11的前端悬垂有副车架安装支柱13、13,在该副车架安装支柱13、13的下端悬挂着支承前悬架等的框状的副车架(图上未标示)的前端。前侧架11、11和副车架安装支柱13、13的连接部,通过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板状的连接部件14、14而与下梁12、12的前端连接。
支承发动机的散热器或空调的冷凝器的前舱壁(front bulkhead)15安装成,连接左右的前侧架11、11前端之间。前舱壁15是将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部横梁16和下部横梁17,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竖梁18和右竖梁19连接成四边框型,事先组装成子组件,然后再一并安装。因此,工作人员能够从拆卸下前舱壁形成的开口进入发动机室,从而易于进行对发动机的零件安装等工作
如图4和图5所示,从前舱壁15的左右竖梁18、19的前表面开始跨至连接部件14、14的前表面固定有左右一对的保险杠延伸部(bumper beam extension)20、20,左右的保险杠延伸部20、20的前表面上连接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2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即,从前面碰撞的碰撞负载输入保险杠21后,保险杠延伸部20、20被压塌从而能够吸收碰撞能量。
如图3所示,前舱壁15的上部横梁16由截面为“L”字形的前部部件22和截面为“L”字形的后部部件23结合构成四角型的闭合截面。前舱壁15的下部横梁17由截面为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的下部部件24和板状的上部部件25结合构成四角型的闭合截面。前舱壁15的左右竖梁18、19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连接上部横梁16和下部横梁17且截面为“L”字形的后部部件26、26,和结合在后部部件26、26的上半部的前表面上且截面为“L”字形的前部部件27、27,左右竖梁18、19的上部由于后部部件26、26和前部部件27、27的共同作用局部构成闭合截面。后部部件26、26的车宽方向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支承散热器等的支架28、28。
如上所述,前舱壁15由具有闭合截面部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部横梁16和下部横梁17,以及具有开放截面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竖梁18和右竖梁19构成,因此能够在由闭合截面部确保前舱壁15强度的同时,由开放截面部实现轻量化。并且因为位置高于左右的前侧架11、11上方的左竖梁18的上部和右竖梁19的上部与上部横梁16构成闭合截面的门型构造,因此能够提高前舱壁15上部的强度,更加坚固地支承机罩的前端或机罩锁。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下部横梁17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上部部件25比下部部件24短,在此处形成的向上开放的开口部中,从上方嵌合并固定左右竖梁18、19的下端。然后下部横梁17的下部部件24和左右竖梁18、19上连接有板状的间隔部件31、31的外周部,通过由下部部件24和左右竖梁18、19以及间隔部件31、31围成箱型结构,能够提高下部横梁17和左右竖梁18、19的连接部的强度。
如图7和图9所示,构成箱型结构的下部横梁17的面向车宽方向外端的副车架安装支柱13的前板13a上设置有第1支架32。第1支架32具有朝向后方且焊接固定在副车架安装支柱13的前板13a上的第1表面32a、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固定在下部横梁17的下部部件24的车宽方向外表面24a上的第2表面32b和朝向下方且支承保险杠表面(图上未标示)的第3表面32c,因此第1表面32a、第2表面32b和第3表面32c能够互相增强,提高第1支架32的强度。
从第1支架32的第2表面32b的前端向前方并且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突出有舌片状的引导部32d,在将前舱壁15从前方向左右的前侧架11、11上安装时,由左右的引导部32d、32d将前舱壁15的下部横梁17的车宽方向外表面24a、24a引导至第1支架32、32的第2表面32b、32b上的抵接位置上。在该状态下,通过将贯穿至第1支架32、32的第2表面32b、32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第1螺栓33、33螺纹连接在下部横梁17的内部所设置的焊接螺母34、34上,将前舱壁15的下部固定在左右的副车架安装支柱13、13的下端。
如图6和图10所示,前侧架11、11的前端,即构成副车架安装支柱13、13的前表面的前板13a、13a的上端,焊接有板状的第2支架35、35,通过将从后方贯穿前舱壁15的左右竖梁18、19的后部部件26、26的第2螺栓36、36螺纹连接在第2支架35、35的后表面所设置的焊接螺母37、37上,将前舱壁15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固定在左右的前侧架11、11的前端。
在这种状态下,副车架安装支柱13的前板13a的前表面和前舱壁15的左右竖梁18、19的后部部件26的后表面之间形成间隙α(参考图10)。间隙α的大小被设定为不会因毛细现象而进水的程度。由此,左右竖梁18、19的后表面和副车架安装支柱13、13的前板13a、13a的前表面的接触部分不易进水,因而能够防止生锈。
如图4和图5所示,左右的保险杠延伸部20、20和保险杠21被预先形成一体,各保险杠延伸部20被将其从前向后贯穿的8根螺栓固定在连接部件14和副车架安装支柱13的前板13a上。即,在贯穿保险杠延伸部20的5根螺栓38与连接部件14螺纹连接的同时,贯穿保险杠延伸部20和前舱壁15的左右竖梁18、19的后部部件26的3根螺栓39与副车架安装支柱13的前板13a螺纹连接,同时前舱壁15的后部部件26被夹持在保险杠延伸部20和副车架安装支柱13的前板13a之间被连带固定。
接着,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将作为子组件事先组装好的前舱壁15向车体安装时,如图9的箭头A所示,将前舱壁15从前方朝向后方接近固定位置,前舱壁15的下部横梁17的下部部件24的车宽方向外表面24a、24a,抵接左右的第1支架32、32的倾斜引导部32d、32d并被其引导,由此前舱壁15被顺畅地定位在固定位置上。在此状态下,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内侧插入的2根第1螺栓33、33贯穿左右的第1支架32、32的第2表面32b、32b和下部部件24的车宽方向外表面24a、24a,与焊接螺母34、34螺纹连接,由此将前舱壁15的下部固定在副车架安装支柱13、13的下部。
在此时,在下部横梁17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插入左右竖梁18、19的下端部构成箱型构造,因此能够提高被第1螺栓33、33固定在第1支架32、32上的前舱壁15的下部的强度。
接着,如图10所示,使从前方朝向后方插入的2根第2螺栓36、36贯穿前舱壁15的左右的后部部件26和左右的第2支架35、35,与焊接螺母37、37螺纹连接,由此将前舱壁15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固定在副车架安装支柱13、13的上部,即,左右的前侧架11、11的前端。
接着,如图4和图5所示,将被事先一体化的左右的保险杠延伸部20、20和保险杠21在前舱壁15的左右的后部部件26、26的前表面上和左右的连接部件14、14的前表面上定位,将各保险杠延伸部20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用5根螺栓38固定在连接部件14上,同时将各保险杠延伸部20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部分用3根螺栓39固定在副车架安装支柱13的前板13a上,由此固定保险杠延伸部20、20和保险杠21。此时,前舱壁15的后部部件26、26被夹持在副车架安装支柱13、13的前板13a、13a和保险杠延伸部20、20之间被一同固定。
如上所述,不只是由2根第1螺栓33、33和2根第2螺栓36、36牢固地固定前舱壁15,还能够由前舱壁15的具有闭合截面的高强度的下部横梁17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左右的副车架安装支柱13、13,从而能够提高车体的强度。
另外,由于第2支架35、35从保险杠延伸部20、20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因此在用第2螺栓36、36将前舱壁15固定在第2支架35、35上后,在将保险杠延伸部20、20隔着左右竖梁18、19固定在副车架安装支柱13、13上时,能够避免第2支架35、35及第2螺栓36、36,和保险杠延伸部20、20互相干扰。
然后如图11所示,在保险杠21上被施加从前面碰撞的碰撞负载时,构成“L”字形的开放截面部的左右竖梁18、19易于变形,不会妨碍保险杠延伸部20、20被压塌,因此能够确保对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实施方式中对第1支架32没有限定其形状,也可使其具有引导部32d。

Claims (8)

1.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
将框状的前舱壁(15)从前方嵌合到设置在左右的车体框架前部的左右的第1支架(32)间的固定位置上,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的第1螺栓(33)将所述前舱壁(15)的左右两侧部固定在所述左右的第1支架(32)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第1支架(32)具有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张开,将所述前舱壁(15)从前方向后方引导至所述固定位置的引导部(32d),
在将所述前舱壁(15)向所述左右的第1支架(32)安装时,将所述前舱壁(15)从前方朝向后方接近所述固定位置,所述前舱壁(15)从车宽方向内侧抵接所述左右的第1支架(32)的所述引导部(32d)并被其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舱壁(15)具有拥有闭合截面部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部横梁(16)和下部横梁(17),以及拥有开放截面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竖梁(18)和右竖梁(19),
所述车体框架由左右的前侧架(11)和从所述左右的前侧架(11)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副车架安装支柱(13)构成,
用所述第1螺栓(33)将所述下部横梁(17)在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在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13)的下端所设置的所述第1支架(32)上,
用从前方插入的第2螺栓(36)将所述左竖梁(18)和所述右竖梁(19)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固定在所述前侧架(11)的前端上设置的第2支架(35)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隔着所述左竖梁(18)和所述右竖梁(19)被从前方固定在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13)的前端的左右的保险杠延伸部(20),
将所述第2支架(35)以从所述保险杠延伸部(20)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侧架(11)的前端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架(32)具有朝向后方且固定在副车架安装支柱(13)上的第1表面(32a)、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固定在下部横梁(17)上的车宽方向外表面(24a)上的第2表面(32b)和朝向下方且支承保险杠表面的第3表面(32c)。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架(32)具有朝向后方且固定在副车架安装支柱(13)上的第1表面(32a)、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固定在下部横梁(17)上的车宽方向外表面(24a)上的第2表面(32b)和朝向下方且支承保险杠表面的第3表面(32c)。
6.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横梁(17)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插入所述左竖梁(18)的下端和所述右竖梁(19)的下端部构成箱型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上部横梁(16)与位于所述左右的前侧架(11)上方的所述左竖梁(18)的上部以及所述右竖梁(19)的上部构成闭合截面的门型构造。
8.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2螺栓(36)固定的所述左竖梁(18)和所述右竖梁(19)的后表面和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13)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α)。
CN201610323936.7A 2015-06-10 2016-05-16 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 Active CN1062406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7198A JP2017001515A (ja) 2015-06-10 2015-06-10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5-117198 2015-06-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40646A CN106240646A (zh) 2016-12-21
CN106240646B true CN106240646B (zh) 2019-07-23

Family

ID=57626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23936.7A Active CN106240646B (zh) 2015-06-10 2016-05-16 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01515A (zh)
CN (1) CN1062406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4323B2 (ja) * 2017-06-08 2020-09-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7697166A (zh) * 2017-10-26 2018-02-16 苏州紫荆清远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前端模块
JP7177819B2 (ja) * 2020-12-24 2022-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49241B1 (en) * 1990-03-30 1994-11-0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JPH05170135A (ja) * 1991-12-18 1993-07-09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DE4428101C2 (de) * 1994-08-09 2003-07-10 Daimler Chrysler Ag Rahmenkopf für einen Tragrahmen eines Lastkraftwagens
JP3688526B2 (ja) * 1999-08-26 2005-08-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4144340B2 (ja) * 2002-12-05 2008-09-0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4243833B2 (ja) * 2002-12-25 2009-03-2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メンバとバンパビームとの取り付け構造
JP4897305B2 (ja) * 2006-02-15 2012-03-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724162B2 (ja) * 2007-09-12 2011-07-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0149601A (ja) * 2008-12-24 2010-07-08 Toyota Motor Corp ラジエータサポート構造
JP5358196B2 (ja) * 2009-01-13 2013-12-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405506B2 (ja) * 2011-02-17 2014-0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支持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01515A (ja) 2017-01-05
CN106240646A (zh) 2016-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10980B2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5329575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
EP3556591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CN109863076B (zh) 汽车用车身构造
KR101855766B1 (ko) 엔진룸 보강유닛
JP4539366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US8991907B1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5752163A (zh) 车辆机舱总成及具有该车辆机舱总成的车辆
US9132861B2 (en)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10173731B2 (en) Side chassis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6240646B (zh) 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
JP4923406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JP2008201392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8075894A (ja) 車体後部構造
KR101526398B1 (ko) 차량용 카울 크로스 멤버 마운팅 조립체
KR101337963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충돌 완충 장치
US9162640B2 (en) Bumper cover fixing bracket of vehicle
JP2014144715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KR20140057699A (ko) 차량의 프런트 필러
JP5329577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
CN106274769B (zh) 用于车辆的保险杠支架
JP2015116960A (ja)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両の構造
JP2013111997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WO2020059249A1 (ja) 車体下部構造
KR101316329B1 (ko) 프레임 차량의 사이드멤버 결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