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65228B - 索环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索环及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65228B
CN106165228B CN201480077559.2A CN201480077559A CN106165228B CN 106165228 B CN106165228 B CN 106165228B CN 201480077559 A CN201480077559 A CN 201480077559A CN 106165228 B CN106165228 B CN 1061652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tting portion
cylindrical portion
axis direction
main part
movabl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75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65228A (zh
Inventor
铃木通仁
葛谷直人
松冈干也
高须广贵
楠山博
楠山一博
宿利博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652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52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652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52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B60R16/0222Gromm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68Corrugate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through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e.g. into bui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ing Bodie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索环(1)包括波纹部(4)、以及连接在波纹部的一端部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具有:连接波纹部(4)的外表面(21a);以及外表面的相反侧的内表面(21b)。在外表面(21a)中,波纹部以从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距离不均等的方式连接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在外表面(21a)设置有第一外侧肋(24),该第一外侧肋(24)沿着从轴心位置(C1)到外缘的距离最大的方向(Y1)延伸,并以波纹部的外周面(4a)为基部,在内表面(21b)设置有第一内侧肋(27),该第一内侧肋(27)沿着与第一外侧肋相同的方向延伸,并连接于外缘,第一外侧肋与第一内侧肋在从外表面与内表面的对置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能够提高安装作业性。

Description

索环及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索环及线束。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进行建筑物内的布线、汽车的各装置间的连接,一般使用将多条电线捆束而成的线束。另外,已知如下构成:在使该线束贯通到形成于车身面板等的贯通孔中来进行布设时,以线束的保护、防水为目的,使索环的嵌合部嵌合于贯通孔,使线束插通在一体地连接于该嵌合部的筒状部的内部。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索环的安装方法:从将索环的嵌合部配置在从作业者观察的贯通孔的进深侧的状态起,作业者将索环的筒状部拉拽到近前侧,从而使嵌合部嵌合到贯通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1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筒状部的设定位置处于相对于嵌合部偏离的位置的索环的情况下,采用上述的安装方法时,从筒状部传递到嵌合部的外缘的力会不均匀,因此,有可能难以向贯通孔适当地装配索环。
此外,作为该问题的改良方法,提出了如下构成:在距筒状部的设置位置相对较远的嵌合部上的位置设置拉拽叶片,作业者在拉拽筒状部时,也同时拉拽该拉拽叶片,但是,这不仅会导致构造的大型化、复杂化,还使用两手进行安装作业,因此,安装作业性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安装作业性的索环及线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索环的特征在于,包括:筒状部,其将贯通在贯通孔中地配置的线束的电线插通在内部;以及嵌合部,其连接在所述筒状部的一端部,并与所述贯通孔嵌合,所述嵌合部具有:连接所述筒状部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外表面的相反侧的内表面,在所述外表面中,所述筒状部以从所述筒状部的轴心位置到所述嵌合部的外缘的距离不均等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嵌合部,在所述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外侧肋,所述第一外侧肋沿着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心位置到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的距离最大的方向延伸,并以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为基部,在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内侧肋,所述第一内侧肋沿着与所述第一外侧肋相同的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所述第一外侧肋与所述第一内侧肋在从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内表面的对置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
另外,在上述的索环中,优选的是,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的形状为长圆形,所述筒状部以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心位置从所述长圆形的重心在长轴方向偏离地配置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嵌合部,所述第一外侧肋沿着所述长圆形的所述长轴方向中的距所述外缘的距离较长的方向设置。
另外,在上述的索环中,优选的是,在以所述长圆形的长轴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位置,包括将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表面连接的至少一对第二外侧肋,所述第二外侧肋的延伸方向位于通过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心位置并平行于所述长圆形的短轴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外侧肋的延伸方向之间。
另外,在上述的索环中,优选的是,在以所述长轴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位置,包括将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表面连接的至少一对第三外侧肋,所述第三外侧肋的延伸方向位于通过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心位置并平行于所述长圆形的所述短轴的所述方向、与所述长轴方向中的所述第一外侧肋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向之间。
另外,在上述的索环中,优选的是,包括第二内侧肋,所述第二内侧肋设置在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内表面,沿着所述长圆形的短轴方向延伸,两端部与所述外缘连接,所述第一内侧肋以将所述第二内侧肋和所述外缘连接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上述的索环中,优选的是,所述嵌合部具有:主体部,其在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筒状部连接;槽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遍及所述主体部的外缘的全周地设置;以及唇部,其从所述槽部连接地设置,所述外表面以露出到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筒状部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内表面以露出到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是指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嵌合部的外形。
同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具备:电线,其在端部安装连接零件,并贯通在贯通孔中地配置;以及索环,其包括将所述电线插通在内部的筒状部、和连接在所述筒状部的一端部并与所述贯通孔嵌合的嵌合部,所述索环的所述嵌合部具有:连接所述筒状部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外表面的相反侧的内表面,在所述外表面中,所述筒状部以从所述筒状部的轴心位置到所述嵌合部的外缘的距离不均等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嵌合部,在所述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外侧肋,所述第一外侧肋沿着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心位置到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的距离最大的方向延伸,并以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为基部,在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内侧肋,所述第一内侧肋沿着与所述第一外侧肋相同的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所述第一外侧肋与所述第一内侧肋在从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内表面的对置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改善传递到嵌合部的外缘的拉拽力的不均等,能够顺畅地使嵌合部嵌合到贯通孔,因此,得到能够提高安装作业性这种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索环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轴向相反侧观察图1所示的索环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2中的索环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从轴向相反侧观察图3所示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的X方向的向视图。
图6是图5中的VI-VI剖视图,是说明将索环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向可动部件侧贯通孔嵌合的顺序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索环
2 可动部件侧嵌合部(嵌合部)
21 主体部
21a 外表面
21b 内表面
22 槽部
23 唇部
24 第一外侧肋
25a、25b 第二外侧肋
26a、26b 第三外侧肋
27 第一内侧肋
28 第二内侧肋
4 波纹部(筒状部)
4a 外周面
5 线束
7 可动部件侧贯通孔(贯通孔)
C1 轴心位置
C2 重心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索环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参照编号,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2,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索环的整体构成。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索环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从轴向相反侧观察图1所示的索环的立体图。
图1、2所示的线束5例如是为了进行建筑物内的布线、汽车的各装置间的连接,而将用于进行电源供给、信号通信的多个电线做成为束并作为集合零件的线束。线束5将上述的多个电线利用例如波纹管、树脂带等外装品汇集,在端部安装能够将上述的多个电线一次性连接的多芯连接器等连接零件,从而将上述的多条电线集合化。
有的状况下,将这样的线束5用作在2个区域间露出外部的环境下在这2个区域之间将电气设备彼此电气连接的布线。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在这样的状况下,外装在将露出到外部的线束5的电线捆束的部分的周围,出于线束5的保护和防水的目的而被应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这样的应用例,例示如下构成来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车辆的车身(车身侧面板8)、与经由铰接部等连结于车身的后门、行李箱盖、前排座用或后排座用的侧门等可动部件(可动部件侧面板6)之间应用索环1。
在这样在车辆的车身与可动部件之间架设线束5的情况下,线束5在车身的开口中的接近铰接部的一侧的部分架设在车身与可动部件之间。更具体而言,线束5通过在车身的开口的周缘部形成的车身侧贯通孔9而被拉出到外部,并且,通过在可动部件的周缘部中的接近车身侧贯通孔9的位置形成的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贯通孔)而被导入到可动部件内。线束5以具有松弛的状态架设在两孔间,伴随着可动部件的动作,线束5在车身与可动部件之间弯曲变形。
外装于该线束5的索环1由弹性体(橡胶等)等刚性较低的弹性材料形成。如图1、2所示,索环1一体地包括: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嵌合部);车身侧嵌合部3;以及波纹部4(筒状部)。
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是被构成为能够与形成于可动部件侧面板6的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嵌合的部件。车身侧嵌合部3是被构成为能够与形成于车身侧面板8的车身侧贯通孔9嵌合的环状的部件。此处,可动部件侧面板6及车身侧面板8分别是可动部件及车身的外板。
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及车身侧嵌合部3的轴线方向视的外缘形状分别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及车身侧贯通孔9为同种的长圆形,且为比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及车身侧贯通孔9大的形状(长圆形的长径及短径比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及车身侧贯通孔9的长径及短径大)。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及车身侧贯通孔9在图1、2的例子中是长圆形,但是,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孔。在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及车身侧贯通孔9的形状为长圆形以外的形状的情况下,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及车身侧嵌合部3的外缘形状也为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及车身侧贯通孔9同样的形状。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长圆形”能够定义为:由沿着长轴的对置的一对直线部分、和将该一对直线部分连接的大致圆弧状的曲线部分构成的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2所示的线束5及索环1的波纹部4的延伸方向、以及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及车身侧贯通孔9的贯通方向表现为“轴向”或“轴线方向”。另外,将图1、2所示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长圆形的长轴A1(参照图5)的延伸方向表现为“长轴方向”,将短轴A2(参照图5)的延伸方向表现为“短轴方向”。
波纹部4设置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与车身侧嵌合部3之间,在它们之间外装在线束5的电线部分的外周,被形成为能够将线束5插通在内部的筒形状。波纹部4被形成为在其长边方向大径部与小径部交替地相连的形状、换言之是纵剖面呈凹凸的形状,被形成为容易弯曲变形。此外,也可以将波纹部4的一部分沿着长边方向形成为直径一样的筒形状(例如圆筒形状),也可以将波纹部4全部置换为上述的筒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包含这些筒形状和波纹部4的波纹形状的、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与车身侧嵌合部3之间能够将线束5插通的部件统一表现为“筒状部”。
波纹部4的一个端部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表面21a连接,并从该外表面21a贯通到内表面21b侧。同样,波纹部4的另一个端部与车身侧嵌合部3的外表面连接,并从该外表面贯通到内表面侧。即,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和车身侧嵌合部3沿着波纹部4的轴线方向向相反方向开口。而且,形成了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内表面侧的开口通过波纹部4内到达车身侧嵌合部3的内表面侧的开口的空间。
波纹部4的轴向视的截面形状被形成得小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和车身侧嵌合部3的截面形状。换言之,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和车身侧嵌合部3在波纹部4的各端部向波纹部4的径向外侧扩大地形成。波纹部4的外径被形成得小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及车身侧嵌合部3的外径,遍及全长地恒定地形成。
线束5通过将索环1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嵌合到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而被安装到可动部件侧面板6,且在车身侧嵌合部3嵌合于车身侧贯通孔9并安装于车身侧面板8的状态下,贯通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索环1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波纹部4、车身侧嵌合部3、车身侧贯通孔9,不设在车身与可动部件间。
接下来,参照图3~6,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即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图3是示出图1、2中的索环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从轴向相反侧观察图3所示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的立体图,图5是图3所示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的X方向的向视图,图6是图5中的VI-VI剖视图,是说明将索环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向可动部件侧贯通孔嵌合的顺序的图。
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如图3~6所示,包括主体部21、槽部22、以及唇部23。
主体部21与波纹部4的一端部连接。主体部21具有:外表面21a,其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嵌合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时露出到车外侧;以及内表面21b,其露出到可动部件的内部侧(车内侧)。这些外表面21a及内表面21b如图6所示为单一的板状部件的一个及另一个主面。外表面21a与内表面21b在轴向对置配置,其中的外表面21a在主体部21的轴向的一端以向波纹部4及车辆侧嵌合部3的方向露出的方式设置,内表面21b以向其轴向相反侧露出的方式设置。主体部21在外表面21a与波纹部4连接。主体部21的轴线方向视下的外缘的形状为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同种的长圆形,且为比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大的形状(长圆形的长径及短径比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长径及短径大的形状)。主体部21是具有长圆形的底壁且侧壁在轴向延伸的有底的大致长圆筒形状的部件。
槽部22在主体部21的轴向的另一端(内表面21b侧的端部)遍及主体部21的外缘的全周设置。槽部22在与轴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呈环状设置。槽部22在轴向配置在主体部21与唇部23之间,比主体部21及唇部23的外周面向中央侧(轴向视为主体部的重心侧)凹陷地形成。槽部22的底面为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通过使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周缘部嵌入到槽部22,从而能够将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嵌合到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即,槽部22的底面的轴线方向视的形状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形状大致相同。
唇部23以槽部22为基准在轴向的主体部21的相反侧从槽部22连接并遍及槽部22的全周地设置。唇部23与槽部22同样,遍及主体部21的外缘的全周地呈环状设置。唇部23从槽部22的底面向外侧(从轴向视的主体部的重心离开的方向)突出地形成。唇部23与主体部21同样,轴线方向视的外缘形状为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同种的长圆形,且为比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大的形状(长圆形的长径及短径比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长径及短径大的形状)。优选的是,唇部23的轴线方向视的外缘形状形成得比主体部21大。当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安装到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时,唇部23的沿着槽部22设置的环状的面板侧端面23a与可动部件侧面板6的表面接触,能够将唇部23与可动部件侧面板6之间保持为水密。
此处,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也能够表现为轴向视的主体部21的外缘、或唇部23的外缘。此外,车辆侧嵌合部3也能够具有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主体部21、槽部22、及唇部23同样的构成,并利用这些构成要素嵌合于车辆侧贯通孔9。省略说明对于车辆侧嵌合部3的构成的细节。
此外,如图3、4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波纹部4以其轴向与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正交的方式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连接。换言之,波纹部4和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以波纹部4的轴向、与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及内表面21b的法线方向(即外表面21a与内表面21b的对置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连接。同样,波纹部4和车辆侧嵌合部3也以其轴向正交的方式连接。但是,波纹部4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及车辆侧嵌合部3的连接关系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以波纹部4的轴向相对于外表面21a倾斜的方式将波纹部4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波纹部4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及车身侧嵌合部3连接等表现中所使用的“连接”这种表达包含: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车身侧嵌合部3、及波纹部4由同一材料一体地成形的状态,或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车身侧嵌合部3、及波纹部4被形成为独立部件并在之后相互粘接的状态等多种形态。
另外,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从波纹部4的内周面沿着轴向向远离波纹部4的方向突出地设置有长条板状的线束固定片29。对于线束固定片29,通过在线束固定片29与插通于波纹部4的线束5的电线的外周抵接的状态下与线束5一起从其外周侧卷绕带等,从而能够将线束5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中,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中,波纹部4与主体部21以从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距离不均等的方式连接。更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波纹部4与主体部21以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长圆形的重心位置C2(长圆的中心位置)在长轴方向偏离地配置的方式连接。换言之,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长圆形的长轴A1上,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配置在与重心位置C2不同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中,波纹部4偏心地连接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
而且,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样波纹部4偏心连接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索环1中,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设置有以波纹部4的外周面4a为基部的第一外侧肋24。第一外侧肋24沿着从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距离最大的方向延伸地形成。更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第一外侧肋24沿着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长圆形的长轴方向中的、距外缘的距离较长的方向Y1设置。此外,第一外侧肋24优选其延伸方向的末端处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附近,优选末端朝向外缘更接近地形成。第一外侧肋24能够以使其基部侧与波纹部4的外周面4a连接、并使其末端侧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连接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并且在以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长圆形的长轴A1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位置,设置有将波纹部4的外周面4a和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连接的一对第二外侧肋25a、25b。第二外侧肋25a、25b的延伸方向Y2a、Y2b以长轴A1为对称轴而线对称,且位于通过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并平行于长圆形的短轴A2的方向(图5所示的直线A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外侧肋24的延伸方向Y1之间。换言之,第二外侧肋25a、25b的延伸方向Y2a、Y2b被设定为:在第一外侧肋24在波纹部4侧受到拉拽力的状况(例如波纹部4在图5的右方向被拉伸的状况)下,与第一外侧肋24同样在波纹部4侧受到拉拽力。另外,第二外侧肋25a、25b的延伸方向Y2a、Y2b被设定为:在从基部即波纹部4的外周面4a进一步向轴心侧延长时,在轴心位置C1交叉。
另外,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并且在以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长圆形的长轴A1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位置,且在与第二外侧肋25a、25b不同的位置,设置有将波纹部4的外周面4a和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连接的一对第三外侧肋26a、26b。第三外侧肋26a、26b的延伸方向Y3a、Y3b位于通过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并平行于短轴方向的方向(图5所示的直线A3的延伸方向)、与长轴方向中的第一外侧肋24的延伸方向Y1的相反侧的方向Y4之间。在图3~6的例中,第三外侧肋26a、26b的延伸方向Y3a、Y3b被设定为直线A3的延伸方向的一个方向及另一个方向。换言之,第三外侧肋26a、26b的延伸方向Y3a、Y3b被设定为:在第一外侧肋24在波纹部4侧受到拉拽力的状况(例如波纹部4在图5的右方向被拉伸的状况)下,与第一外侧肋24相反地从波纹部4受到压缩力。另外,第三外侧肋26a、26b的延伸方向Y3a、Y3b被设定为:在从基部即波纹部4的外周面4a进一步向轴心侧延长时,在轴心位置C1交叉。
第一外侧肋24、第二外侧肋25a、25b、及第三外侧肋26a、26b从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在轴向以大致恒定宽度的厚度突出,并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一体地形成。此外,第二外侧肋25a、25b及第三外侧肋26a、26b只要设置有至少一对即可,也可以分别设置有两对以上。另外,也可以是不设置第二外侧肋25a、25b及第三外侧肋26a、26b的一方或两方的构成。
另一方面,如图4、6所示,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主体部21的内表面21b,设置有与第一外侧肋24沿着同方向延伸并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连接的第一内侧肋27。第一内侧肋27在轴向视下与第一外侧肋24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换言之,第一外侧肋24与第一内侧肋27在从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与内表面21b的对置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另外,在该内表面21b,设置有沿着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长圆形的短轴方向延伸且两端部与外缘连接的第二内侧肋28。第一内侧肋27以将第二内侧肋28和外缘连接的方式设置。即,第一内侧肋27与第二内侧肋28在轴向视下呈大致丁字状地连接。第一内侧肋27及第二内侧肋28从主体部21的内表面21b在轴向以大致恒定宽度的厚度突出到唇部23的端面的位置,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一体地形成。
接下来,参照图6,说明将索环1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向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嵌合的顺序。在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中,在将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嵌合到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时,首先,暂时将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整体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插入到可动部件的内部侧。接下来,当由作业者把持波纹部4并向车外侧(车身侧嵌合部3的方向)拉拽时,在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中,如上所述,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重心位置C2错开,因此,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主体部21的、从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距离较短(图5的Y4方向)的部分先被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拉出到车外。由此,成为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内周面配合到主体部21先被拉出的部分的槽部22的状态。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示出此时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位置关系。
当从该状态起进一步由作业者拉拽波纹部4时,如图6所示,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在施加于波纹部4的拉拽力的作用下,受到以槽部22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配合的部分为旋转中心的旋转力F。在该旋转力F的作用下,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主体部21的、从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距离较远(图5的Y1方向)的部分被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拉出到车外。其结果是,成为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内周面配合于槽部22的整体的状态,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嵌合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在图6中以实线示出此时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位置关系。
接下来,说明上述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向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嵌合动作的、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的作用效果。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如上所述,包括:波纹部4,其将线束5的电线插通在内部,该线束5贯通在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中地配置;以及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其连接在波纹部4的一端部,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嵌合。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具有:与波纹部4连接的外表面21a;以及该外表面21a的相反侧的内表面21b。在外表面21a中,波纹部4以从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距离不均等的方式连接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而且,在外表面21a设置有第一外侧肋24,该第一外侧肋24沿着从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距离最大的方向Y1延伸,并以波纹部4的外周面4a为基部,在内表面21b设置有第一内侧肋27,该第一内侧肋27沿着与第一外侧肋24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连接,第一外侧肋24与第一内侧肋27在从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与内表面21b的对置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更详细而言,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形状为长圆形,波纹部4以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从该长圆形的重心位置C2在长轴方向偏离地配置的方式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主体部21)连接,第一外侧肋24沿着长圆形的长轴方向中的距外缘的距离较长的方向Y1设置。
通常,在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重心位置C2不一致的构成、即波纹部4相对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偏心地连接的构成中,波纹部4所受到的拉拽力难以传递到距轴心位置C1最远的外缘的部分,因此,有时索环1的装配困难。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中,沿着从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距离最大的方向Y1在外表面21a设置有第一外侧肋24,并且,在内表面21b设置有第一内侧肋27。利用该构成,波纹部4的外表面4a与第一外侧肋24直接连接,第一外侧肋24与第一内侧肋27经由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及内表面21b连接,并且,第一内侧肋27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直接连接。由此,来自波纹部4的拉拽力从波纹部4的外表面4a传递到第一外侧肋24,接下来,从第一外侧肋24经由主体部21的外表面21a及内表面21b传递到第一内侧肋27,进一步,从第一内侧肋27传递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因此,容易将来自波纹部4的拉拽力传递到以往拉拽力最难传递的、距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最远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部分。由此,能够改善传递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拉拽力的不均等,能够使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顺畅地嵌合到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另外,在索环1的安装作业时,能够减小作业者拉拽波纹部4的力和距离。其结果是,作业者能够简便地使索环1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嵌合到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因此,能够提高索环1的安装作业性。
此外,在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对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偏心地连接波纹部4的构成的索环1中,作为用于使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向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嵌合容易的现有方法,已知例如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表面21a上与波纹部4并列设置拉拽叶片的构成。在该构成中,通过作业者将该拉拽叶片与波纹部4一起拉拽,从而使传递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拉拽力均匀化,能够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但是,在该构成中,存在如下问题:嵌合部会大型化、复杂化,而且,成为用两手进行的安装作业,因此,作业的工序数变多。在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中,如上所述利用第一外侧肋24及第一内侧肋27的功能,仅通过作业者用单手拉拽波纹部4的工序,就能够使索环1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嵌合到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因此,能够缩短安装作业的工序数。另外,不需要为了进行安装作业而设置拉拽叶片等专用部件,因此,能够使索环1小型化、简化。
同样,在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对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偏心地连接波纹部4的构成的索环1中,作为用于使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向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嵌合容易的现有方法,还已知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与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之间涂布润滑剂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中,能够利用如上所述设置第一外侧肋24及第一内侧肋27这种构造的特征来使嵌合作业容易,因此,能够期待减少润滑剂的涂布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在以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长圆形的长轴A1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位置,包括将波纹部4的外周面4a和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表面21a连接的一对第二外侧肋25a、25b。这些第二外侧肋25a、25b的延伸方向Y2a、Y2b位于通过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并平行于长圆形的短轴A2的方向(图5的直线A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外侧肋24的延伸方向Y1之间。
利用该构成,除了能够经由第一外侧肋24之外,还能够经由一对第二外侧肋25a、25b,使拉拽力高效率地传递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传递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拉拽力的不均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表面21a上,独立地设置有第一外侧肋24、一对第二外侧肋25a、25b、一对第三外侧肋26a、26b。利用该构成,能够将除了这些肋的设置部分之外的主体部21的轴向的厚度保持为较薄的状态,能够确保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挠性。由此,即使由于肋的追加而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刚性局部提高,也能够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向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嵌合时,适当地使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挠曲变形,能够抑制索环1的安装作业性恶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在以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长圆形的长轴A1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位置,包括将波纹部4的外周面4a和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表面21a连接的一对第三外侧肋26a、26b。这些第三外侧肋26a、26b的延伸方向位于通过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并平行于长圆形的短轴A2的方向(图5的直线A3的延伸方向)、与长轴方向中的第一外侧肋24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向Y4之间。
在波纹部4偏心地连接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中,当波纹部4被拉拽时,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表面21a中,配置第一外侧肋24及一对第二外侧肋25a、25b的部分在轴向被拉拽,另一方面,隔着波纹部4的相反侧的部分被按压。因此,在例如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大型化的情况等刚性降低的情况下,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被按压的部分有可能挠曲变形。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如上述构成那样包括一对第三外侧肋26a、26b,从而能够保持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中的因波纹部4的拉拽而被按压的部分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挠曲变形而将拉拽力高效率地传递到外缘侧。由此,能够进一步简便地使索环1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嵌合到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包括第二内侧肋28,该第二内侧肋28设置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内表面21b,沿着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长圆形的短轴方向延伸,其两端部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连接。第一内侧肋27以将该第二内侧肋28、和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连接的方式设置。
在进行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向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的嵌合作业时,当波纹部4被向车外侧拉拽时,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刚性较低的情况下,有可能在短径缩小的方向发生挠曲变形。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由于如上所述包括第二内侧肋28,从而能够保持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短轴方向的刚性,能够抑制挠曲变形。另外,通过将第一内侧肋27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内侧肋28,从而能够将第二内侧肋28作为第一内侧肋27的基部,因此,不需要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内另行设置成为第一内侧肋27的基部的要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中,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具有:主体部21,其在波纹部4的轴线方向的一端与波纹部4连接;槽部22,其在主体部21的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遍及主体部21的外缘的全周地设置;以及唇部23,其从槽部22连接地设置。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表面21a以露出到轴线方向的波纹部4侧的方式设置于主体部21,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内表面21b以露出到外表面21a的轴线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式设置于主体部21。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是指从轴线方向观察时的外形。利用该构成,能够使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适当地嵌合到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束5如上述说明的那样,具备:电线,其在端部安装连接零件,贯通在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及车身侧贯通孔9)中地配置;以及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其外装在该电线的周围。线束5利用设置在索环1上的第一外侧肋24和第一内侧肋27的功能,在线束5的配置作业时,能够简便地使索环1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嵌合到可动部件侧贯通孔7,因此,能够提高索环1的安装作业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上述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示出的,并非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形态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上述实施方式、其变形如果包含在发明的范围、主旨中,则同样包含在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等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构成:在索环1所具备的2个嵌合部中的、一个的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设置有第一外侧肋24、一对第二外侧肋25a、25b、一对第三外侧肋26a、26b、第一内侧肋27、及第二内侧肋28,但是,另一个车辆侧嵌合部3也可以采用设置有同样的肋的构成。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也可以是在车辆侧嵌合部3设置有第一外侧肋24、一对第二外侧肋25a、25b、一对第三外侧肋26a、26b、第一内侧肋27、及第二内侧肋28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构成:第一内侧肋27的两端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及第二内侧肋28连接,第二内侧肋28作为第一内侧肋27的基部而发挥功能,但是,也可以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内另行设置成为第一内侧肋27的基部的构成要素。例如,也可以使波纹部4从内表面21b在轴向进一步延长,使第一内侧肋27的一端与该延长部分连接,即,与波纹部4直接连接,将波纹部4作为第一内侧肋27的基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为长圆形的构成,但是,只要以在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表面21a中从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到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的距离不均等的方式将波纹部4连接于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即可,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为圆形,且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从该圆形的重心偏离(偏心)地连接。另外,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为长圆形,且以波纹部4的轴心位置C1与该长圆形的重心位置一致的方式连接。并且,可动部件侧嵌合部2的外缘形状也可以是如上述的长圆、圆、椭圆那样至少以2个对称轴呈线对称的形状以外的外缘形状。作为这样的形状,可以举出例如长圆的对置的曲线部分的曲率不同的形状、直线部分的短径连续地变化的形状等。

Claims (13)

1.一种索环,其特征在于,
包括:
筒状部,其在内部插通贯通在贯通孔中地配置的线束的电线;以及
嵌合部,其连接在所述筒状部的一端部,并与所述贯通孔嵌合,
所述嵌合部具有连接所述筒状部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外表面的相反侧的内表面,
在所述外表面中,所述筒状部以从所述筒状部的轴心位置到所述嵌合部的外缘的距离不均等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嵌合部,
在所述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外侧肋,所述第一外侧肋沿着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心位置到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的距离最大的方向延伸,并以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为基部,
在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内侧肋,所述第一内侧肋沿着与所述第一外侧肋相同的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
所述第一外侧肋与所述第一内侧肋在从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内表面的对置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内侧肋,所述第二内侧肋的两端部与所述嵌合部的外缘连接,所述第一内侧肋将所述第二内侧肋和所述嵌合部的外缘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环,
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的形状为圆形,
所述筒状部以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心位置从所述圆形的重心偏离地配置的方式偏心地连接于所述嵌合部,
所述第一外侧肋沿着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心位置到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的距离最大的方向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
述的索环,
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的形状为长圆形,
所述筒状部以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心位置从所述长圆形的重心在长轴方向偏离地配置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嵌合部,
所述第一外侧肋沿着所述长圆形的所述长轴方向中的距所述外缘的距离较长的方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索环,
在以所述长圆形的长轴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位置,包括将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表面连接的至少一对第二外侧肋,
所述第二外侧肋的延伸方向位于通过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心位置并平行于所述长圆形的短轴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外侧肋的延伸方向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索环,
在以所述长轴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位置,包括将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表面连接的至少一对第三外侧肋,
所述第三外侧肋的延伸方向位于通过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心位置并平行于所述长圆形的所述短轴的所述方向、与所述长轴方向中的所述第一外侧肋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向之间。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索环,
所述第二内侧肋,沿着所述长圆形的短轴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4~5的任一项所述的索环,
所述第二内侧肋,沿着所述长圆形的短轴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1~2的任一项所述的索环,
所述嵌合部具有:
主体部,其在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筒状部连接;
槽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遍及所述主体部的外缘的全周地设置;以及
唇部,其从所述槽部连接地设置,
所述外表面以露出到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筒状部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内表面以露出到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是指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嵌合部的外形。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索环,
所述嵌合部具有:
主体部,其在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筒状部连接;
槽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遍及所述主体部的外缘的全周地设置;以及
唇部,其从所述槽部连接地设置,
所述外表面以露出到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筒状部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内表面以露出到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是指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嵌合部的外形。
10.如权利要求4~5的任一项所述的索环,
所述嵌合部具有:
主体部,其在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筒状部连接;
槽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遍及所述主体部的外缘的全周地设置;以及
唇部,其从所述槽部连接地设置,
所述外表面以露出到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筒状部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内表面以露出到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是指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嵌合部的外形。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索环,
所述嵌合部具有:
主体部,其在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筒状部连接;
槽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遍及所述主体部的外缘的全周地设置;以及
唇部,其从所述槽部连接地设置,
所述外表面以露出到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筒状部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内表面以露出到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是指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嵌合部的外形。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索环,
所述嵌合部具有:
主体部,其在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筒状部连接;
槽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遍及所述主体部的外缘的全周地设置;以及
唇部,其从所述槽部连接地设置,
所述外表面以露出到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筒状部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内表面以露出到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是指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嵌合部的外形。
13.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
具备:
电线,其在端部安装连接零件,并贯通在贯通孔中地配置;以及
索环,其包括将所述电线插通在内部的筒状部、和连接在所述筒状部的一端部并与所述贯通孔嵌合的嵌合部,
所述索环的所述嵌合部具有连接所述筒状部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外表面的相反侧的内表面,
在所述外表面中,所述筒状部以从所述筒状部的轴心位置到所述嵌合部的外缘的距离不均等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嵌合部,
在所述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外侧肋,所述第一外侧肋沿着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轴心位置到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外缘的距离最大的方向延伸,并以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为基部,
在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内侧肋,所述第一内侧肋沿着与所述第一外侧肋相同的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嵌合部(2)的所述外缘,
所述第一外侧肋与所述第一内侧肋在从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内表面(21b)的对置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内侧肋,所述第二内侧肋的两端部与所述嵌合部的外缘连接,所述第一内侧肋将所述第二内侧肋和所述嵌合部的外缘连接。
CN201480077559.2A 2014-03-27 2014-11-14 索环及线束 Active CN1061652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5311 2014-03-27
JP2014065311A JP6262051B2 (ja) 2014-03-27 2014-03-27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PCT/JP2014/080225 WO2015145861A1 (ja) 2014-03-27 2014-11-14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5228A CN106165228A (zh) 2016-11-23
CN106165228B true CN106165228B (zh) 2018-10-26

Family

ID=54194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7559.2A Active CN106165228B (zh) 2014-03-27 2014-11-14 索环及线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96042B2 (zh)
JP (1) JP6262051B2 (zh)
CN (1) CN106165228B (zh)
DE (1) DE112014006524B4 (zh)
WO (1) WO20151458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1438B2 (ja) * 2017-04-25 2019-12-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6979910B2 (ja) * 2018-03-23 2021-12-1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グロメット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7243502B2 (ja) * 2019-07-16 2023-03-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US11014512B2 (en) * 2019-09-18 2021-05-25 Fca Us Llc Vehicle having grommet assembly
JP2021061679A (ja) * 2019-10-07 2021-04-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041112B2 (ja) * 2019-10-29 2022-03-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7117337B2 (ja) * 2020-02-03 2022-08-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154173A (ja) * 2022-04-06 2023-10-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54601A (ja) * 2008-12-24 2010-07-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JP2013158171A (ja) * 2012-01-31 2013-08-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JP2013258801A (ja) * 2012-06-11 2013-12-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及びグロメット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05750B1 (en) * 2005-10-31 2006-09-12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Low insertion force grommet
JP5191178B2 (ja) 2007-07-04 2013-04-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5136192B2 (ja) * 2008-05-09 2013-02-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5581187B2 (ja) * 2010-11-25 2014-08-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グロメッ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54601A (ja) * 2008-12-24 2010-07-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CN102239617A (zh) * 2008-12-24 2011-11-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索环
JP2013158171A (ja) * 2012-01-31 2013-08-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JP2013258801A (ja) * 2012-06-11 2013-12-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及びグロメット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06817A1 (en) 2017-04-20
WO2015145861A1 (ja) 2015-10-01
CN106165228A (zh) 2016-11-23
DE112014006524B4 (de) 2021-11-18
JP2015188295A (ja) 2015-10-29
US9896042B2 (en) 2018-02-20
DE112014006524T5 (de) 2016-12-15
JP6262051B2 (ja) 201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65228B (zh) 索环及线束
JP4783141B2 (ja) 防水グロメット
JP6681026B2 (ja) プロテ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6654731B (zh) 一种堵头连接器及其屏蔽套
WO2017221675A1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7169424A (ja) グロメット
US10930413B2 (en) Shield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wire harness
JP2017229206A (ja) ケーブルガイドのガイド端、ケーブルガイド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1061679A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1223756A (ja) ケーブル用グロメット
JP2012075253A (ja) 電線の防水装置及び防水方法、制御装置、建設用機械
JP2013187979A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WO2019153515A1 (zh) 一种电力连接器
EP3537548A3 (en) Vibration limiting compression protrusions
JP2011200001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用のグロメット
US1644306A (en) Cable connecter
AU2017100846A4 (en) Easily-assembled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a leading-out wire of a motor
JP2021090305A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564251B2 (ja) 端末覆い体
JP2016039760A (ja) グロメットおよび設置板
KR20200037958A (ko) 체결음을 발생시키는 차량용 그로밋
CN217215916U (zh) 车门线束过孔护套及汽车
CN103299497A (zh) 护环及其安装方法
AU2017100833A4 (en) Highly-sealed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a leading-out wire of a motor
JP5761165B2 (ja) グロメ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