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32809B -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32809B
CN106132809B CN201580014983.7A CN201580014983A CN106132809B CN 106132809 B CN106132809 B CN 106132809B CN 201580014983 A CN201580014983 A CN 201580014983A CN 106132809 B CN106132809 B CN 1061328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side
side cam
cam
bracket
slo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49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32809A (zh
Inventor
冈田伸治
都丸裕
都丸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132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2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32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28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在为了调节转向盘的位置而将调节杆(18a)摇动时,可以防止被驱动侧凸轮(32a)与跟被驱动侧凸轮(32a)卡合的倾动用长孔(25b)之间产生碰撞声。在支撑板部(24b)的外侧面中的倾动用长孔(25b)的前后方向两侧缘部设置随着从倾动用长孔(25b)的前后方向两内侧缘向前后方向离开而向着朝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的托架侧倾斜面部(37)。在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内侧面中的、卡合凸部(33a)的前后两侧部分设置随着从卡合凸部(33a)向前后方向离开而向朝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的凸轮侧倾斜面部(38)。

Description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该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至少具备用来相应于驾驶者的体格、驾驶姿势调节转向盘的上下位置的倾动机构。
背景技术
图10表示机动车用的操舵装置的1例。这样的操舵装置,在转向轴5沿轴向插通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转向柱6上,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万向联轴节7中间轴8的后端部相连,进而,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另外的万向联轴节7与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相连。而且,转向盘1支撑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在操作时,当转向盘1的旋转被传递到输入轴3时,随着输入轴3的旋转,构成转向单元2的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4被推拉而对前车轮赋予操舵角度。
在机动车用的操舵装置中,相应于驾驶者的体格、驾驶姿势,组装了用来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动机构、用来调节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而且,在此操舵装置中还组装了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来以电动马达17作为辅助动力源降低对转向盘1进行操作所需的力。倾动机构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即,将转向柱6通过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9支撑在车身10上,以使转向柱6能够以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枢轴(倾动轴)11为中心进行摇动位移,而且,将转向柱6的靠后端的部分能进行上下位移地支撑在被支承于车身10的支撑托架12上。伸缩机构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即,通过把外柱13与内柱14伸缩自如地组装成伸缩式望远镜状来构成转向柱6,通过把外轴15与内轴16借助花键卡合等以能够传递扭矩及能伸缩的方式进行组合来构成转向轴5,而且,将外柱13以能进行前后方向的位移的方式支撑在支撑托架12上。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宽度方向”如无特别说明则是指车身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而且,“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如无特别说明则是指车身的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
在组装有倾动机构、伸缩机构的机动车用的操舵装置中,除了电动式的,根据调节杆的操作,切换能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的解锁状态和把转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锁定状态。图11表示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1例,通过调节杆18使凸轮装置20的轴向尺寸扩展和收缩,从而切换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在此装置中,根据凸轮装置20的轴向尺寸的扩展和收缩,来进行固定在外柱13a上的位移托架21是否能够相对于支撑托架12a进行相对位移,以及是否可进行外柱13a与内柱14a的滑动(轴向的相对位移)的切换。另外,这样的凸轮装置的具体的构造记载在日本特开2002-87286号公报等中。
外柱13a在下面形成有狭缝22,使狭缝22的前端部在周向透孔开口,该周向透孔形成在外柱13a的前端缘或外柱13a的靠前端部分的除了上端部的部分,由此,使前半部的内径能够弹性地扩展和收缩。在将狭缝22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的部分设有构成位移托架21的一对被夹持部23。
在把转向盘1的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锁定状态下,一对被夹持部23被构成支撑托架12a的左右一对支撑板部24紧紧夹持。在支撑板部24上形成有以枢轴11(参照图10)为中心的局部圆弧形的倾动用长孔25,在被夹持部23上形成有向外柱13a的轴向伸长的伸缩用长孔26。在倾动用长孔25与伸缩用长孔26的内侧插通调节棒19。在调节棒19的一端部(图11的右端部)设有锚固部28,锚固部28与形成在一对支撑板部24中的一个(图11的右侧)支撑板部24上的一个倾动用长孔25卡合,并且卡合成仅能够沿着此一个倾动用长孔25位移,即,阻止了其旋转的状态。在与调节棒19的另一端部(图11的左端部)螺纹接合固定的螺母29和一对支撑板部24中的另一个(图11的左侧)支撑板部24的外侧面之间,从螺母29侧依次配置了推力轴承30与凸轮装置20。
凸轮装置20具备驱动侧凸轮31与被驱动侧凸轮32。被驱动侧凸轮32能沿调节棒19的轴向位移地支撑在调节棒19靠另一端部分。设置在被驱动侧凸轮32的内侧面的卡合凸部(凸台部)33与形成在另一个支撑板部24上的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卡合,由此,实际上阻止了调节棒19相对于被驱动侧凸轮32的相对旋转。驱动侧凸轮31在能相对于调节棒19相对旋转而且阻止了轴向位移的状态下支撑在调节棒19的另一端部。驱动侧凸轮31通过调节杆18被旋转驱动。
当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或前后位置时,通过使调节杆18向规定方向(一般为下方)摇动来使驱动侧凸轮31旋转驱动。通过驱动侧凸轮31的旋转驱动,如图12(A)所示,使设置在驱动侧凸轮31的内侧面(图11的右侧面、图12的下侧面)的凸部34与设置在被驱动侧凸轮32的外侧面(图11的左侧面、图12的上侧面)的凹部35卡合,凸轮装置20的轴向尺寸收缩。其结果,被驱动侧凸轮32与锚固部28的彼此相向的内侧面的相互间隔扩大,一对支撑板部24的内侧面与构成位移托架21的一对被夹持部23的外侧面的抵接压力的表面压力降低,在外柱13a的前端部嵌插了内柱14a的后端部的部分的内径弹性地扩大,作用在外柱13a的前部内周面与内柱14a的后部外周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降低。在此解锁状态下,在调节棒19能在倾动用长孔25与安装在伸缩用长孔26的内侧的弹性套筒27的内侧进行位移的范围内,可以对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进行调节。
将转向盘1移动到所希望的位置后,当把调节杆18向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一般为上方)摇动时,如图12(B)所示,驱动侧凸轮31旋转驱动,驱动侧凸轮31的凸部34的前端面与设置在被驱动侧凸轮32的外侧面的台阶部36卡合,从而,凸轮装置20的轴向尺寸扩大。其结果,被驱动侧凸轮32与锚固部28的彼此相向的内侧面的相互间隔收缩,一对支撑板部24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收缩,支撑板部24的内侧面与被夹持部23的外侧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上升,在外柱13a的前部嵌插了内柱14a的后部的部分的内径弹性地收缩,作用在外柱13a的前部内周面与内柱14a的后部外周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上升。在此锁定状态下,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被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
在这样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场合,为了使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顺畅地进行,必须使卡合凸部33能够在设于另一个支撑板部24的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的内侧顺畅地位移(升降)。为此,必须使卡合凸部33的前后方向宽度比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的前后方向宽度稍小。这样,当使卡合凸部33的前后方向宽度比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的前后方向宽度小时,成为在卡合凸部33的前后方向两侧面与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的前后方向两侧面之间夹着间隙的状态,卡合凸部33能在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的内侧以调节棒19为中心稍稍旋转与此间隙的大小相应的量。
当把调节杆18向下方摇动时,通过驱动侧凸轮31的凸部34的前端面与被驱动侧凸轮32的台阶部36的摩擦,被驱动侧凸轮32的卡合凸部33,在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的内侧对被驱动侧凸轮32施加使其以调节棒19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向的力。当从此状态开始进一步使调节杆18向下方摇动时,凸部34被设置在台阶部36与凹部35的连续部的倾斜面39引导着向凹部35滑落移动。此时,在驱动侧凸轮31上不仅作用惯性力,还作用一对被夹持部23的弹性恢复力,以及调节杆18的自重,驱动侧凸轮31成为朝旋转方向被加载的状态。而且,通过从驱动侧凸轮31向被驱动侧凸轮32施加的反力,被驱动侧凸轮32向与驱动侧凸轮3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2的左方)猛烈旋转。通过这样的被驱动侧凸轮32的旋转,卡合凸部33的前后方向两侧面与倾动用长孔25的前后方向两侧面猛烈碰撞,可能会发出对听觉有害的金属声(碰撞声)。尤其是,在外柱13a通过铝合金等轻合金的模制成形进行制造的情况下,一对被夹持部23的弹性恢复力大,碰撞声大。
在日本特开2003-112633号公报中,记载了在被驱动侧凸轮的内侧面中的将卡合凸部围住的部分设置凹部,将被驱动侧凸轮的内侧面与支撑板部的外侧面仅在被驱动侧凸轮的靠外径的部分抵接的构造。但是,此构造也是在转向盘的位置调节时随着调节杆的操作使被驱动侧凸轮向与驱动侧凸轮相反的方向旋转,可能会发出金属声。在英国专利第2411453号公报中,记载了使沿着倾动用长孔的前后两侧缘形成的突壁部,与跟被驱动侧凸轮的内侧面卡止的凹部进行卡合的构造。但是,在此构造中,为了使转向盘的上下位置的调节顺畅地进行,必须使凹部的前后方向宽度大于突壁部的前后方向宽度。因此,此构造,由于在凹部的前后方向两侧面与突壁部的前后方向两侧面之间存贮间隙,所以也可能会因被驱动侧凸轮的旋转导致在被驱动侧凸轮与倾动用长孔之间产生对听觉有害的金属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872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126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英国专利第24114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形而提出,目的是实现这样的构造,即,能够在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中为了进行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而摇动调节杆时,防止被驱动侧凸轮与倾动用长孔之间发生碰撞声。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具备:转向柱、位移托架、通孔、支撑托架、一对倾动用长孔、调节棒、锚固部、被驱动侧凸轮、驱动侧凸轮、调节杆。
所述转向柱为筒状,能以沿宽度方向配置的枢轴(倾动轴)为中心进行摇动位移地支撑在车身上,该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该转向柱的内侧,在转向轴的后端部支撑固定着转向盘。
所述位移托架设置在上述转向柱的轴向中间部。所述通孔沿宽度方向贯通该位移托架地设置在上述位移托架上。
所述支撑托架支撑在车身上,具备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上述位移托架的一对支撑板部。所述倾动用长孔以向上下方向伸长的方式设置在上述一对支撑板部的各自的相互匹配的部分;
所述调节棒沿宽度方向插通上述通孔及上述倾动用长孔。所述锚固部在上述调节棒的一端部设置在从上述支撑板部中的一个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与上述倾动用长孔中的设置在该一个支撑板部上的一个倾动用长孔卡合,且仅能沿该一个倾动用长孔进行位移。
所述被驱动侧凸轮,在靠上述调节棒的另一端的部分,以能相对于上述调节棒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套在从上述支撑板部中的另一个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所述被驱动侧凸轮具有内侧面、卡合凸部、外侧面和被驱动侧凸轮面;该卡合凸部设于该内侧面,以能沿上述倾动用长孔中的被设置在上述另一个支撑板部上的另一个倾动用长孔进行位移的方式与该另一个倾动用长孔卡合;该被驱动侧凸轮面设于该外侧面,是在圆周方向上的凹凸面。
所述驱动侧凸轮以阻止了向该调节棒的另一端侧的位移的状态嵌套在上述调节棒的另一端部,而且能以该调节棒为中心旋转,具有内侧面和驱动侧凸轮面,该驱动侧凸轮面是在圆周方向上的凹凸面,设于该内侧面,与上述被驱动侧凸轮面卡合。
所述调节杆具有与上述驱动侧凸轮结合的根端部,通过以上述调节棒为中心摇动来对上述驱动侧凸轮进行旋转驱动。所述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能够通过上述驱动侧凸轮的旋转驱动来改变上述被驱动侧凸轮面与上述驱动侧凸轮面的卡合状态,从而切换到能进行上述转向盘的位置调节的解锁状态和能保持该转向盘的位置的锁定状态。
尤其是,本发明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在上述另一个支撑板部的外侧面中的、上述另一个倾动用长孔的前后两侧缘部中的至少一个侧缘部形成有托架侧倾斜面部,该托架侧倾斜面随着从该另一个倾动用长孔向前后方向离开而向朝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而且,在上述被驱动侧凸轮的内侧面中的、在将上述卡合凸部与上述另一个倾动用长孔卡合的状态下与上述托架侧倾斜面部相向的部分设有凸轮侧倾斜面部,该凸轮侧倾斜面部设置成与上述托架侧倾斜面部靠近并相向或与上述托架侧倾斜面部抵接的状态,而且该凸轮侧倾斜面部随着从该卡合凸部向前后方向离开而向朝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优选为,上述托架侧倾斜面部分别设置在上述另一个支撑板部的外侧面中的、上述另一个倾动用长孔的前后两侧缘部。而且,优选为,上述凸轮侧倾斜面部也分别设置在上述被驱动侧凸轮的内侧面中的、与各个上述托架侧倾斜面部相向的部分。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使上述托架侧倾斜面部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度的形状。而且,上述凸轮侧倾斜面部也可以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度的形状。另外,在此情况下,优选为,上述规定的倾斜角度为4度~8度。进而,优选为,上述托架侧倾斜面部及上述凸轮侧倾斜面部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上述托架侧倾斜面部与上述凸轮侧倾斜面部中的至少一个倾斜面部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局部圆弧形。在此情况下,优选为,该至少一个倾斜面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上述截面形状中的局部圆弧形的切线相对于前后方向的角度为4度~8度。
本发明适合适用于上述转向柱中的、至少位移托架为铝合金、镁合金等轻合金制成的场合。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上述转向柱可以由配置在前侧的内柱和配置在后侧的外柱构成,该外柱具有能与上述内柱的后端部进行轴向位移地嵌合在上述内柱的后端部的前端部。在此情况下,上述外柱可以为铝合金、镁合金等轻合金制成的,在上述前端部具有沿轴向伸长的狭缝。而且,上述位移托架可以由设置在上述外柱的外周面中的、将上述狭缝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的部分的一对被夹持部构成。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优选为,通过将上述调节杆向下方摇动来切换到上述解锁状态,通过将上述调节杆向上方摇动来切换到上述锁定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当为了进行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而摇动调节杆时,可以防止被驱动侧凸轮与倾动用长孔之间发生碰撞声。即,在本发明的场合,在将被驱动侧凸轮的卡合凸部与设置在配置凸轮装置那侧的支撑板部上的倾动用长孔卡合的状态下,设置在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的托架侧倾斜面部与设置在被驱动侧凸轮的内侧面的凸轮侧倾斜面部靠近并相向或与设置在被驱动侧凸轮的内侧面的凸轮侧倾斜面部抵接。通过这样的构成,当进行调节杆的解除操作,将使被驱动侧凸轮旋转的力施加到此被驱动侧凸轮上时,凸轮侧倾斜面部,会骑(搁浅)在托架侧倾斜面部中的、从支撑板部的外侧面内形成该托架侧倾斜面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开始在宽度方向上深度较浅侧的上面。换言之,托架侧倾斜面部与凸轮侧倾斜面部的抵接部,向着使支撑板部的内侧面与被驱动侧凸轮的外侧面的间隔扩大的方向错动。此时,驱动侧凸轮跟被驱动侧凸轮相接近的方向,与随着凸轮侧倾斜面部骑到托架侧倾斜面部上而施加到被驱动侧凸轮上的朝宽度方向外侧的力的方向对峙,因此,被驱动侧凸轮向支撑托架那一方被推压,凸轮侧倾斜面部与托架侧倾斜面部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变高。其结果是,作用在此抵接部的摩擦变大,抑制了被驱动侧凸轮的卡合凸部在倾动用长孔的内侧的旋转,因此可以防止碰撞声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侧面图。
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
图3是图2的b-b截面图。
图4是表示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拿出的、从宽度方向外侧观察另一个支撑板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拿出的、从内侧面那侧观察被驱动侧凸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B)是表示从侧方观察被驱动侧凸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与图4同样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与图5(B)同样的图。
图8是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表示托架侧倾斜面部与凸轮侧倾斜面部的卡合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第5例表示托架侧倾斜面部与凸轮侧倾斜面部的卡合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具备现有的伸缩机构及倾动机构的机动车用的操舵装置的局部剖侧面简图。
图11是表示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现有构造的1例的截面图。
图12是用来说明现有构造的1例中的凸轮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1例)
图1~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另外,包含本例在内,本发明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特征为,当为了进行转向盘1(参照图10)的位置调节,而将调节杆18a向作为锁定解除方向的下方摇动时,防止设置在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内侧面的卡合凸部33a的前后方向两侧面,与倾动用长孔25b的前后方向两侧面之间发生碰撞声。
本例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基本具备转向柱6a、位移托架21a、通孔26a、支撑托架12a、倾动用长孔25a、25b、调节棒19a、锚固部28、被驱动侧凸轮32a、驱动侧凸轮31与调节杆18a。
本例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除了用来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动机构,还组装了用来调节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为此,转向柱6a整体上为筒状,由配置在后侧的外柱13b和配置在前侧的内柱14a构成。外柱13b及内柱14a是通过铝合金、镁合金等轻合金的模制成形制造的。另外,转向柱6a可以由公知的其它任意的材料来形成,但是,尤其是在外柱13b为轻合金制成的场合适合使用本发明。
为了构成伸缩机构,通过将外柱13b的前端部与内柱14a的后部以能滑动的方式进行嵌合,从而使转向柱6a的全长能够伸缩。而且,外柱13b以能够进行前后方向的位移的方式支撑在支撑托架12a上。构成机动车用的操舵装置的转向轴5a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转向柱6a的内侧。通过将外轴15a与内轴16a借助花键卡合等而能够传递扭矩而且能伸缩地进行组装来构成转向轴5a。转向盘1支撑固定在转向轴5a(外轴15a)的后端部。
转向柱6a能以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枢轴(倾动轴)11a为中心进行摇动位移地制成在车身10(参照图10)上。在本例中,内柱14a的前端部与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9的后端部相连,转向柱6a经壳体9及枢轴11a支撑在车身上。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将内柱14a的前端部仅通过枢轴11a支撑在车身10上的构造。
而且,外柱13b能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移地支撑在支撑托架12a上。在外柱13b的前端部上面以沿轴向伸长的状态形成狭缝22a,外柱13b的前部的内径能够弹性地扩展和收缩。在外柱13b的外周面中的前端部上面、将狭缝22a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的部分设有构成位移托架21a的一对被夹持部23a。在被夹持部23a上形成有沿外柱13b的轴向伸长的伸缩用长孔26a。即,在本例的场合,此伸缩用长孔26a相当于通孔。另外,本发明可以适用于仅具备倾动机构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构造,在此情况下,包含位移托架的转向柱由单一部件构成,形成在位移托架上的通孔仅由圆孔来构成。
支撑托架12a为钢、铝合金等具有足够的刚性的金属板制成的,具有支撑在车身10上的安装板部40,和在从安装板部40下垂的状态下相互平行地设置的一对支撑板部24a、24b。倾动用长孔25a、25b在沿上下方向伸长的状态下,更具体来说,在沿着以枢轴11a为中心的圆弧方向或此圆弧的切线方向伸长的状态下,形成在支撑板部24a、24b的各自的相互匹配的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相向的位置),且与伸缩用长孔26a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匹配的部分。
调节棒19a插通到倾动用长孔25a、25b和安装在伸缩用长孔26a的内侧的弹性套筒27的内侧。在调节棒19a的一端部(图2的右端部、图3的上端部)中的、从支撑板部24a、24b中的一个(图2的右方、图3的上方)支撑板部24a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设有锚固部28a。锚固部28a仅能在倾动用长孔25a、25b中的、形成于一个支撑板部24a的一个倾动用长孔25a中沿着此一个倾动用长孔25a位移,即,在锚固部28a与一个倾动用长孔25a之间具有间隙,而且,在阻止了锚固部28a旋转的状态下进行卡合。
在调节棒19a上,在与调节棒19a的另一端部(图2的左端部、图3的下端部)螺纹接合固定的螺母29与支撑板部24a、24b中的另一个(图2的左方、图3的下方)支撑板部24b的外侧面之间,从螺母29侧开始依次设有推力轴承30和凸轮装置20a。凸轮装置20a由驱动侧凸轮31与被驱动侧凸轮32a构成。被驱动侧凸轮32a通过烧结金属板、钢板冲压成形等来制造,以能相对于调节棒19a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套在调节棒19a的轴向中间部中的靠另一端部分,且从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被驱动侧凸轮32a能进行轴向位移地支撑在调节棒19a上。被驱动侧凸轮32a具有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面与外侧面。在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内侧面设有卡合凸部(凸台部)33a,通过卡合凸部33a与倾动用长孔25a、25b中的、设置在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的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卡合,来阻止被驱动侧凸轮32a相对于调节棒19a的相对旋转。即,卡合凸部33能够借助卡合凸部33与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之间的间隙在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中沿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位移,但是在阻止了以调节棒19a为中心的旋转的状态下进行卡合。
卡合凸部33a的前后方向宽度比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的前后方向宽度稍小,即,小到使卡合凸部33a能沿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顺畅地位移的程度。在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外侧面设有作为在圆周方向上的凹凸面的被驱动侧凸轮面41。被驱动侧凸轮面41通过在圆周方向上反复配置凹部35、阶梯面36、倾斜面39(参照图12)来构成。
驱动侧凸轮31由烧结金属板、钢板的冲压成形等来制造,在能够以调节棒19a为中心旋转,且阻止了向调节棒19a的另一端侧的位移的状态下嵌套在调节棒19a的另一端部。即,在本例中,驱动侧凸轮31能够相对于调节棒19a相对旋转,但是在阻止了轴向位移的状态下,通过调节棒19a进行支撑。驱动侧凸轮31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面。在驱动侧凸轮31的内侧面设有作为在圆周方向上的凹凸面的驱动侧凸轮面42。驱动侧凸轮面42通过(参照图12)在圆周方向上相等间隔的多处设置凸部34来构成。
调节杆18a具有与驱动侧凸轮31结合的根端部,通过以调节棒19a为中心摇动,从而对驱动侧凸轮31进行旋转驱动。通过驱动侧凸轮31的旋转驱动,借助被驱动侧凸轮面41与驱动侧凸轮面42的卡合状态改变,来切换能进行转向盘1的位置调节的解锁状态和能保持转向盘1的位置的锁定状态。
在本例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中,在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的外侧面中的、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的前后方向两侧缘部,设有随着从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的前后方向两侧缘向前后方向离开(朝向前方或后方)而向朝着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的托架侧倾斜面部37。即,托架侧倾斜面部37,从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的外侧面中的、除了形成有托架侧倾斜面部37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开始的宽度方向的深度,在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的前后方向两侧缘最深,而随着从此前后方向两侧缘朝前后方向离开而变浅。托架侧倾斜面部37,例如可以通过对另一个支撑板部24b进行冲压的冲裁加工而与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同时地形成。或者,也可以在形成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之后,通过对另一个支撑板部24b进行冲压加工等来形成。
而且,在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内侧面中的卡合凸部33a与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卡合时与托架侧倾斜面部37相向的部分,即卡合凸部33a的前后两侧部分,设有随着从卡合凸部33a向前后方向离开而朝向宽度方向外侧(驱动侧凸轮31侧)的方向倾斜的凸轮侧倾斜面部38。即,凸轮侧倾斜面部38的宽度方向的深度在卡合凸部33侧最浅,随着从卡合凸部33向前后方向离开而变深。凸轮侧倾斜面部38可以在形成被驱动侧凸轮32的同时形成。
在本例中,在使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卡合凸部33a与设于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的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卡合的状态下,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的托架侧倾斜面部37与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凸轮侧倾斜面部38抵接而没有间隙。但是,也可以把被驱动侧凸轮32a配置成,使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的托架侧倾斜面部37和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凸轮侧倾斜面部38稍稍隔开间隙靠近并相向。
当进行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或前后位置调节时,通过把调节杆18a向下方摇动,从而使驱动侧凸轮31旋转驱动,使凸轮装置20a的轴向尺寸缩短,成为解锁状态。由此,被驱动侧凸轮32a与锚固部28a的彼此相向的内侧面的相互间隔扩大。其结果是,支撑板部24a、24b的内侧面与被夹持部23a的外侧面的抵接压力的表面压力降低,外柱13b的前端部的内径弹性地扩大,作用在外柱13b的前部内周面与内柱14a的后部外周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降低。在此解锁状态下,在调节棒19能在倾动用长孔25a、25b和安装在伸缩用长孔26a内侧的弹性套筒27的内侧进行位移的范围内,可以对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进行调节。
把转向盘1移动到所希望的位置后,当把调节杆18a向上方摇动时,凸轮装置20a的轴向尺寸扩大,成为锁定状态。由此,被驱动侧凸轮32a与锚固部28a的彼此相向的内侧面的相互间隔收缩,进而,支撑板部24a、24b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收缩。其结果是,支撑板部24a、24b的内侧面与被夹持部23a的外侧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上升,在外柱13b的前端部处嵌插了内柱14a的后端部的部分的内径弹性地收缩,作用在外柱13b的前部内周面与内柱14a的后部外周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上升。在此锁定状态下,将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
在本例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中,当把调节杆18a向下方摇动时,可以有效防止在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卡合凸部33a的前后方向两侧面,与设置在另一个支撑板部24b上的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的前后方向两侧面之间产生对听觉有害的金属声(碰撞声)。即,在本例的情况下,设置在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的外侧面的托架侧倾斜面部37与设置在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内侧面的凸轮侧倾斜面部38抵接。为此,当通过把调节杆18a向下方摇动,借助作用在凸部34与倾斜面39之间的摩擦力而从驱动侧凸轮31向被驱动侧凸轮32a施加旋转方向的力时,凸轮侧倾斜面部38的至少一部分,会骑到(搁浅到)托架侧倾斜面部37中的、从除了另一个支撑板部24b中形成有该托架侧倾斜面部37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开始沿宽度方向深度较浅那侧上。换言之,托架侧倾斜面部37与凸轮侧倾斜面部38的抵接部会在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的内侧面与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外侧面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上错动。此时,驱动侧凸轮31与被驱动侧凸轮32a相接近的方向,和随着凸轮侧倾斜面部38向托架侧倾斜面部37骑上去而施加到被驱动侧凸轮32a上的朝宽度方向外侧的力的方向相向,因此,被驱动侧凸轮32a被另一个支撑板部24b那一方被推压,托架侧倾斜面部37与凸轮侧倾斜面部38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变高。其结果是,作用在托架侧倾斜面部37与凸轮侧倾斜面部38的抵接部的摩擦变大,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卡合凸部33a在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的内侧的旋转受到抑制,因此可以防止碰撞声产生。
在本例中,托架侧倾斜面部37及凸轮侧倾斜面部38的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优选为4度~8度,更优选为5度~7度,进一步优选为约6度。在此倾斜角度不足4度而过小的情况下,托架侧倾斜面部37与凸轮侧倾斜面部38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无法足够高,作用在此抵接部的摩擦不能足够大。其结果是,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卡合凸部33a在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的内侧的旋转得不到抑制,卡合凸部33a的前后方向两侧面与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的前后方向两侧面之间可能会产生碰撞声。对此,在此倾斜角度超过8度的过大的情况下,另一个支撑板部24b中的、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的前后方向两侧缘部的壁厚变得过小,可能无法确保此前后方向两侧缘部的强度。另外,在图3~图5中,夸张地表示了托架侧倾斜面部37及凸轮侧倾斜面部38的倾斜角度。
而且,为了把转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把调节杆18a向上方摇动,而使凸轮装置20a的轴向尺寸扩大时,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凸轮侧倾斜面部38将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的托架侧倾斜面部37向宽度方向内方推压。即,基于调节杆18a的操作使凸轮装置20a产生的推压力,如图5(B)中的粗箭头所示,被施加到另一个支撑板部24b上的沿前后方向离开的两处位置,而且,被分散地施加到相对于宽度方向(调节棒19a的轴向)倾斜的方向。因此,可以把凸轮装置20a产生的推压力,有效地用作使另一个支撑板部24b向宽度方向内方进行弹性变形的力,换言之,可以把凸轮装置20a产生的推压力有效地用作由一对支撑板部24a、24b将位移托架21a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并使外柱13a的前端部内径弹性地缩径的力。其结果是,无需使调节杆18a的操作力无益地变大,就可以将转向盘1的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进而,在本例的场合,由于在施加推压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的力的反力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内侧面设有卡合凸部33a,因此,在此部分加大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壁厚。为此,尽管设有凸轮侧倾斜面部38,也可以充分确保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强度。
而且,在本例中,凸轮侧倾斜面部38设置在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内侧面中的、卡止凸部33a的前后两侧部分,被驱动侧凸轮32a的内侧面的形状前后对称。因此,当把被驱动侧凸轮32a组装到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的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b中时,不需要考虑前后方向上的方向性,可以使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组装作业性良好。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外柱的下面设置位移托架及狭缝。而且,也可以通过把配置在后侧的内柱的前端部与配置在前侧的外柱的后端部以能滑动的方式进行嵌合来构成转向柱。
而且,在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将调节杆向上方摇动而切换到解锁状态,通过向下方摇动来切换到锁定状态。但是,在如本例那样构成为通过将调节杆向下方摇动来切换到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在驱动侧凸轮不仅作用惯性力、一对被夹持部的弹性恢复力,而且还作用调节杆自身的自重,成为驱动侧凸轮向旋转方向被加载的状态,因此,被驱动侧凸轮和倾动用长孔的前后方向两侧面的碰撞变得更加激烈,碰撞声变大,所以,更大发挥了本发明的效果。
(实施方式的第2例)
图6~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在本例的转向盘的场合,仅仅在另一个支撑板部24c中的、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c的前侧缘部,设有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托架侧倾斜面部37a。而且,在被驱动侧凸轮32b的内侧面中的、卡合凸部33a的前侧部分,设有随着从卡合凸部33a向前方离开而向着朝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的凸轮侧倾斜面部38a。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时,当把调节杆18a向下方摇动时,凸轮侧倾斜面部38a骑到(搁浅到)托架侧倾斜面部37a中的、从除了另一个支撑板部24c中形成有该托架侧倾斜面部37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开始沿宽度方向深度较浅那侧上。换言之,托架侧倾斜面部37a与凸轮侧倾斜面部38a的抵接部,在另一个支撑板部24c的内侧面与被驱动侧凸轮32b的外侧面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上错动。此时,由于驱动侧凸轮31与被驱动侧凸轮32a相接近的方向,和随着向凸轮侧倾斜面部38的托架侧倾斜面部37骑上去而使被驱动侧凸轮32a从支撑托架12a的另一个支撑板部24b离开的方向相向,因此,被驱动侧凸轮向另一个支撑板部24b那一方被推压,托架侧倾斜面部37a与凸轮侧倾斜面部38a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变高,作用在此抵接部的摩擦变大。其结果是,被驱动侧凸轮32b的卡合凸部33a在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c的内侧的旋转得到抑制,防止了在卡合凸部33a的后侧面与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c的后侧面之间产生碰撞声。
另外,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将托架侧倾斜面部仅仅设置在另一个倾动用长孔的后侧缘部,而且,将凸轮侧倾斜面部设置在被驱动侧凸轮的内侧面中的、卡合凸部的后侧部分。其它的部分的构成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3例~第5例)
图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第5例。在图9(A)所示的第3例中,在另一个支撑板部24c中的、另一个倾动用长孔25c的前后方向两缘部设有截面形状为局部圆弧形的托架侧倾斜面部37b。另一方面,在图9(B)所示的第4例中,在被驱动侧凸轮32c的内侧面中的、卡合凸部33a的前后方向两侧部分设有截面形状为局部圆弧形的凸轮侧倾斜面部38b。在图9(C)所示的第5例中,组合了第3例的另一个支撑板部24c与第4例的被驱动侧凸轮32c。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第5例中,对于托架侧倾斜面部37b及凸轮侧倾斜面部38b的倾斜角度,优选为,这些倾斜面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截面形状中的局部圆弧形的切线相对于前后方向的角度被被限定成4度~8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第5例中,在将调节杆18a向下方摇动的状态下,可以将作用在托架侧倾斜面部与凸轮侧倾斜面部的抵接部的摩擦力抑制成较小,可以顺畅进行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其它的部分的构成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相同。
附图标记说明
1 转向盘
2 转向齿轮单元
3 输入轴
4 转向横拉杆
5、5a 转向轴
6、6a 转向柱
7 万向联轴节
8 中间轴
9 壳体
10 车身
11、11a 枢轴
12、12a 支撑托架
13、13a、13b 外柱
14、14a 内柱
15、15a 外轴
16、16a 内轴
17 电动马达
18、18a 调节杆
19、19a 调节棒
20、20a 凸轮装置
21、21a 位移托架
22、22a 狭缝
23、23a 被夹持部
24、24a~24c 支撑板部
25、25a~25c 倾动用长孔
26、26a 伸缩用长孔
27 弹性套筒
28、28a 锚固部
29 螺母
30 推力轴承
31 驱动侧凸轮
32、32a~32c 被驱动侧凸轮
33、33a 卡合凸部
34 凸部
35 凹部
36 台阶部
37、37a、37b 托架侧倾斜面部
38、38a、38b 凸轮侧倾斜面部
39 倾斜面
40 安装板部
41 被驱动侧凸轮面
42 驱动侧凸轮面

Claims (9)

1.一种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所述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具备:转向柱、位移托架、通孔、支撑托架、一对倾动用长孔、调节棒、锚固部、被驱动侧凸轮、驱动侧凸轮以及调节杆,
所述转向柱为筒状,能以沿宽度方向配置的枢轴为中心进行摇动位移地支撑在车身上,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该转向柱的内侧;
所述位移托架设置在所述转向柱的轴向中间部;
所述通孔沿宽度方向贯通该位移托架地设置在所述位移托架上;
所述支撑托架支撑在车身上,具备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所述位移托架的一对支撑板部;
所述一对倾动用长孔以向上下方向伸长的状态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支撑板部的相互匹配的部分;
所述调节棒沿宽度方向插通所述通孔及所述倾动用长孔;
所述锚固部在所述调节棒的一端部设置在从所述支撑板部中的一个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与所述倾动用长孔中的设置在该一个支撑板部上的一个倾动用长孔卡合,且仅能沿该一个倾动用长孔进行位移;
所述被驱动侧凸轮,在靠所述调节棒的另一端的部分,以能相对于所述调节棒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套在从所述支撑板部中的另一个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所述被驱动侧凸轮具有被驱动侧凸轮宽度方向内侧面、卡合凸部、被驱动侧凸轮宽度方向外侧面和被驱动侧凸轮面;该卡合凸部设于该被驱动侧凸轮宽度方向内侧面,以能沿所述倾动用长孔中的被设置在所述另一个支撑板部上的另一个倾动用长孔进行位移的方式与该另一个倾动用长孔卡合,且所述卡合凸部的前后方向宽度比所述另一个倾动用长孔的前后方向宽度稍小;该被驱动侧凸轮面设于该被驱动侧凸轮宽度方向外侧面,是在圆周方向上的凹凸面;
所述驱动侧凸轮以阻止了向该调节棒的另一端侧的位移的状态嵌套在所述调节棒的另一端部,而且能以该调节棒为中心旋转,具有驱动侧凸轮宽度方向内侧面和驱动侧凸轮面,该驱动侧凸轮面是在圆周方向上的凹凸面,设于该驱动侧凸轮宽度方向内侧面,与所述被驱动侧凸轮面卡合;
所述调节杆具有与所述驱动侧凸轮结合的根端部,通过以所述调节棒为中心摇动来对所述驱动侧凸轮进行旋转驱动,
所述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能够通过所述驱动侧凸轮的旋转驱动来改变所述被驱动侧凸轮面与所述驱动侧凸轮面的卡合状态,切换到能进行所述转向盘的位置调节的解锁状态和能保持该转向盘的位置的锁定状态,所述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另一个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所述另一个倾动用长孔的前后两侧缘部中的至少一个侧缘部形成有托架侧倾斜面部,该托架侧倾斜面部随着从该另一个倾动用长孔向前后方向离开而向朝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所述托架侧倾斜面部从所述另一个支撑板部的外侧面中的、除了形成有该托架侧倾斜面部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开始的宽度方向的深度,在所述另一个倾动用长孔的前后方向两侧缘部中的至少一个侧缘部最深,而随着从所述另一个倾动用长孔的前后方向两侧缘部中的至少一个侧缘部朝前后方向离开而变浅,而且,
在所述被驱动侧凸轮宽度方向内侧面中的、在将所述卡合凸部与所述另一个倾动用长孔卡合的状态下与所述托架侧倾斜面部相向的部分设有凸轮侧倾斜面部,该凸轮侧倾斜面部设置成与所述托架侧倾斜面部靠近并相向或与所述托架侧倾斜面部抵接的状态,而且该凸轮侧倾斜面部随着从该卡合凸部向前后方向离开而向朝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所述凸轮侧倾斜面部的宽度方向的深度在所述卡合凸部侧最浅,随着从所述卡合凸部向前后方向离开而变深,
当进行所述调节杆的解除操作,借助作用在所述驱动侧凸轮面与所述被驱动侧凸轮面之间的摩擦力而从所述驱动侧凸轮向所述被驱动侧凸轮施加旋转方向的力时,通过所述托架侧倾斜面部与所述凸轮侧倾斜面部的抵接,来抑制所述卡合凸部在所述另一个倾动用长孔的内侧的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侧倾斜面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另一个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所述另一个倾动用长孔的前后两侧缘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侧倾斜面部与所述凸轮侧倾斜面部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的倾斜角度为4度~8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侧倾斜面部与所述凸轮侧倾斜面部中的至少一个倾斜面部的截面形状为局部圆弧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面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所述截面形状中的局部圆弧形的切线相对于前后方向的角度为4度~8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柱中的、至少位移托架为轻合金制成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柱由配置在前侧的内柱和配置在后侧的外柱构成,所述外柱具有能够进行轴向的位移地嵌合在所述内柱的后端部的前端部,
所述外柱为轻合金制成的,在所述前端部具有沿轴向伸长的狭缝,
所述位移托架由一对被夹持部构成,该一对被夹持部设置在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中的、将所述狭缝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的部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通过向下方摇动而切换到所述解锁状态,通过向上方摇动而切换到所述锁定状态。
CN201580014983.7A 2014-04-08 2015-02-26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Active CN1061328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9169 2014-04-08
JP2014-079169 2014-04-08
PCT/JP2015/055587 WO2015156050A1 (ja) 2014-04-08 2015-02-26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2809A CN106132809A (zh) 2016-11-16
CN106132809B true CN106132809B (zh) 2018-09-04

Family

ID=54287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4983.7A Active CN106132809B (zh) 2014-04-08 2015-02-26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86864B2 (zh)
EP (1) EP3130525B1 (zh)
JP (1) JP6048617B2 (zh)
CN (1) CN106132809B (zh)
WO (1) WO20151560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63164B2 (en) * 2015-02-27 2018-05-08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Steering device
US10059363B2 (en) * 2015-05-19 2018-08-28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US10093340B2 (en) 2015-05-19 2018-10-09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JP6613820B2 (ja) * 2015-11-02 2019-12-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90031225A1 (en) * 2016-02-04 2019-01-31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CN113677586B (zh) * 2019-04-18 2024-03-2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12407026A (zh) * 2019-08-20 2021-02-26 Trw操舵系统波兰有限责任公司 转向柱组件
JP2022189046A (ja) * 2021-06-10 2022-12-22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92785A1 (en) * 1996-02-27 1997-09-03 Delphi France Automotive Systems Clamping device for a steering colum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94719Y2 (ja) 1991-09-06 1999-05-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016976B2 (ja) * 1992-11-04 2000-03-06 東海理研株式会社 郵便はがき仕分棚
GB2273338A (en) 1992-12-02 1994-06-15 Torrington Co Steering column clamping mechanism.
JP3016976U (ja) 1995-04-14 1995-10-17 黒田精工株式会社 回転工具ホルダにおける位置決めピン
FR2745777B1 (fr) 1996-03-06 1998-04-30 Lemforder Nacam Sa Dispositif antirotation de corps d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3116837B2 (ja) * 1996-09-26 2000-12-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の防水構造および防水方法
JP5195824B2 (ja) 2000-02-15 2013-05-1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782928B2 (ja) 2000-09-12 2006-06-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チルト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3112633A (ja) 2001-10-04 2003-04-15 Koyo Se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GB0404078D0 (en) 2004-02-24 2004-03-31 Nsk Steering Sys Europ Ltd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steering apparatus
JP3116837U (ja) 2005-09-16 2005-12-22 永豐 陳 ガラス戸
JP5076673B2 (ja) 2006-12-15 2012-11-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183628A (ja) 2007-01-26 2008-08-14 Sumitomo Electric Hardmetal Corp 工具ホルダ付き切削工具
JP2011121064A (ja) 2009-12-08 2011-06-23 Olympus Corp 遠心鋳造装置
JP5478287B2 (ja) 2010-02-04 2014-04-23 三菱重工プラスチック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の金型取付部材および金型取付方法
GB201110277D0 (en) 2011-06-17 2011-08-03 Trw Ltd A clamp assembly for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DE102011056674B3 (de) 2011-10-19 2012-12-06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KR101595737B1 (ko) * 2012-10-26 2016-02-19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JP2015020623A (ja) * 2013-07-19 2015-02-0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92785A1 (en) * 1996-02-27 1997-09-03 Delphi France Automotive Systems Clamping device for a steering colum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56050A1 (ja) 2015-10-15
JPWO2015156050A1 (ja) 2017-04-13
CN106132809A (zh) 2016-11-16
EP3130525A4 (en) 2017-03-29
JP6048617B2 (ja) 2016-12-21
EP3130525A1 (en) 2017-02-15
US20170029011A1 (en) 2017-02-02
EP3130525B1 (en) 2018-04-25
US10086864B2 (en) 2018-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2809B (zh)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5358406B (zh) 位置调节式转向装置
CN105026243B (zh) 伸缩式转向装置及外柱
CN107614357A (zh) 可伸缩转向柱及转向装置
CN104379430B (zh) 倾角可调式转向装置
CN107531267B (zh) 转向装置
CN103153751B (zh) 转向柱装置
EP2899097A2 (en) Steering apparatus
CN105416380A (zh) 倾斜转向装置
CN102438879A (zh)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CN102112362A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2438878A (zh)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CN101934813B (zh) 车用转向柱以及具有该转向柱的车用转向装置
CN105813919B (zh) 伸缩转向装置用外柱和伸缩转向装置
CN109070927A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US9604661B2 (en)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US20190047606A1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N109476335A (zh) 转向装置
CN108290599B (zh) 方向盘的上下位置调节装置
JP5317811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ロック構造
KR20160027507A (ko) 조향장치용 래칫 구조체
JP6623715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JP637986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66716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5273595U (zh) 伸缩转向装置用外柱和伸缩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