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1267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1267B
CN107531267B CN201680028203.9A CN201680028203A CN107531267B CN 107531267 B CN107531267 B CN 107531267B CN 201680028203 A CN201680028203 A CN 201680028203A CN 107531267 B CN107531267 B CN 1075312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lumn jacket
face
notch
clip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82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1267A (zh
Inventor
杉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1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1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2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在外柱(11a)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在通过切口包围了三方的状态下设置有一对夹子部(38),该一对夹子部在缩小了构成上托架的一对支撑板部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时挠曲,并弹性地支撑内柱(10a)的外周面。在外柱(11a)的宽度方向两侧面的各个设置有第一面及第二面(49a、49b),该第一面及第二面隔着一对夹子部(38、38)在上下方向上隔离,并且将作用于外柱(11a)的转矩传递到支撑板部的内侧面。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根据驾驶员的体格、运转姿势调节方向盘的位置的、带位置调节机构的转向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5年5月19日申请的特愿2015-102171号及2015年10月15日申请的特愿2015-203674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转向装置如图28所示,构成为,将方向盘1的动作通过转向轴2传递到转向齿轮单元,对左右的操纵轮3施加转角。转向齿轮单元基于转向轴2的旋转使拉杆6位移(按拉)。作为这种转向装置,即使在能根据驾驶员的体格、运转姿势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的转向装置中,以往也已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048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656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带位置调节机构的转向装置中,要求小型化、轻量化,并要求较高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的、带位置调节机构的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支撑托架及调节杆。转向柱通过将配置于后方的外柱的前端部以能在轴向上缓慢地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外嵌)于配置于前方的内柱的后端部而构成。上述支撑托架支撑固定在车身上,具备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上述外柱的前端部的一对支撑板部。上述调节杆在分别在宽度方向上插通形成于上述外柱的前端部的第一通孔(例如伸缩调节用长孔或圆孔)、分别形成于上述各支撑板部的第二通孔(例如倾斜调节用通孔或圆孔)的状态下配置。另外,在利用具备可伸缩机构的构造实施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通孔为在轴向上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在利用具备倾斜机构的构造实施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二通孔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相对于此,在只具备可伸缩机构和倾斜机构的任一方,不具备另一方的情况下,只使一方的通孔为长孔,另一方为圆孔。
在该方案中,在上述外柱的前端部至少形成一个至多个在该外柱的轴向上伸长的切口。另外,作为切口的形状,既能为在轴向上伸长的直线形状,又能为从轴向(前后方向)两端部关于圆周方向(上下方向)在相同方向上分别伸长的大致U字形状(コ字形状)。另外,设置一对夹子部,其与上述切口邻接,设置在上述外柱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在缩小了上述一对支撑板部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时挠曲,弹性地支撑上述内柱的外周面。另外,在上述外柱的宽度方向两侧面的各个上设置第一面及第二面,该第一面及第二面隔着上述一对夹子部在上下方向上隔离,并且,将作用于上述外柱的转矩(例如输入方向盘,通过转向轴、键锁定柱环、锁定单元传递的转矩)传递到上述支撑板部的内侧面。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其具有外柱和一部分被上述外柱包围的内柱;支撑托架,其安装于车身,并支撑上述转向柱;以及紧固机构,其具有通过上述支撑托架对上述转向柱进行紧固的第一状态和释放了上述紧固的第二状态。上述外柱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该第一面及第二面以在与轴向相交的第一方向上互相离开的方式配置,在上述第一状态下被上述支撑托架按压;夹子部,其配置于上述第一面与上述第二面之间,以与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独立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第一状态下被上述支撑托架按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能提供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的、带位置调节机构的转向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A-O-O-A放大剖视图。
图3是转向柱的立体图。
图4是从另一角度观察转向柱的立体图。
图5是转向柱的侧视图。
图6是从图5的左侧观察转向柱的端面图。
图7是从图5的右侧观察转向柱的端面图。
图8是图5的B-B放大剖视图。
图9是图5的C-C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图7的D-D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外柱的立体图。
图12是外柱的侧视图。
图13是从图12的左侧观察外柱的端面图。
图14是从图12的右侧观察外柱的端面图。
图15是从图12的下侧观察外柱的底面图。
图16是图12的E-E放大剖视图。
图17是图14的F-F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左右一对的辊的立体图。
图19是一方的辊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9的G-G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柱环的立体图。
图22是柱环的主视图。
图23是图22的H-H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滑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25是滑动部件的主视图(A)、后视图(B)、侧视图(C)、(A)的I-I剖视图(D)。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转向柱的侧视图。
图27是转向柱的放大剖视图。
图28是表示搭载在车辆上的转向装置的一例的大致立体图。
图29是表示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的一例的大致侧视图。
图30是图29的J-J剖视图。
图31是为了说明以往构造的转向装置的问题点而表示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一例]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中,参照图1~25进行说明。本例的转向装置具备方向盘1、转向轴2a、转向柱4a、紧固机构80、操纵力辅助装置(辅助装置、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5a以及转向齿轮单元7。
转向轴2a具有配置于比较靠前方的内轴8a和配置于比较靠后方的外轴9a。其中,“前后方向”相当于设置转向装置的车身的前后方向。
转向柱4a被支撑在车身15a上。例如,转向柱4a具有圆筒形状。取而代之,转向柱4a能具有圆筒形状以外的形状。转向柱4a内包转向轴2a的至少一部分。在转向柱4a的内侧插通转向轴2a。在转向柱4a的内侧通过未图示的多个转动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转向轴2a。转向轴2a的一部分以比转向柱4a的后端开口更向后方突出的方式配置。在转向轴2a的后端部分固定方向盘1。
在转向柱4a的前端部附近配置作为用于施加辅助力的动力源的电动马达32a(辅助装置5a)。电动马达32a被固定于转向柱4a的前端部的齿轮外壳12a支撑。内轴8a的一部分插入齿轮外壳12a内。内轴8a的前端部与操纵力辅助装置5a的预定轴结合。例如,在操纵力辅助装置5a中,通过扭杆等连结于预定轴的轴从齿轮外壳12的前端面突出。电动马达32a的输出转矩(辅助力)通过设在齿轮外壳12内的减速机施加在转向轴2a上。齿轮外壳12a通过下托架14a被支撑固定在车身15a上。
在本例中,转向装置具备用于根据驾驶员的体格、运转姿势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位置调节机构的一例)及用于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可伸缩机构(位置调节机构的一例)双方。也能取而代之,转向装置具备倾斜机构及可伸缩机构的一个,不具备另一个。
关于可伸缩机构,内轴8a和外轴9a能传递旋转力且能在轴向相对位移地组合。例如,转向轴2a具有花键卡合构造。通过内轴8a和外轴9a在轴向上相对位移(转向轴2a伸缩),能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另外,即使在受到了强力冲击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上述相对位移,转向轴2a的全长收缩。转向柱4a具有配置于比较靠前方的内柱10a和配置于比较靠后方的外柱11a。内柱10a将其一部分插入外柱11a,内柱10a能相对于外柱11a在轴向上相对移动。内柱10a的一部分被外柱9a包围。通过内柱10a与外柱11a的轴向的相对位置(相对于外柱11a的内柱10a的插入长度)变化,转向柱4a的全长变化。换言之,转向柱4a将配置于后方的外柱11a的前端部以能在轴向上缓慢地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于配置在前方的内柱10a的后端部,能使全长伸缩。转向柱4a通过上托架(支撑托架)17a支撑在车身15a上。外柱11a相对于上托架17a能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被支撑。支撑托架17a以在受到了强力的冲击的情况下能脱离(脱落)的方式通过卡定瓶盖套18a支撑在车身15a上。在此,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轴向”相当于转向轴2a的轴向或外柱11a的轴向。
关于倾斜机构,内柱10a的一端利用下托架14a并借助于齿轮外壳12被支撑在车身15a上。下托架14a以沿宽度方向(实质上与宽度方向平行)配置的倾斜轴16a为中心,摆动自如地支撑齿轮外壳12a。转向柱4a相对于车身15a能以在宽度方向上设置的倾斜轴16a为中心摆动位移地被支撑。外柱11a相对于上托架17a能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地被支撑。在此,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宽度方向”相当于设置转向装置的车身的宽度方向。另外,“上下方向”相当于设置转向装置的车身的上下方向。
本例的转向装置的基本结构如上所述。接着,详细地说明转向柱11a及其周边部分的结构。
在本例中,外柱11a通过在轴向上结合铝类合金、镁类合金等轻合金制的框体(主体部分、被夹持部主体)34和碳素钢板等铁类合金制的筒体(圆筒状部件)35而构成。取而代之,外柱11a能够为铝类合金、镁类合金等轻合金制,具有在轴向上排列配置于前半部的框体(主体部分、被夹持部主体)34和配置于后半部的筒体(圆筒状部件)35且一体地结合的结构。取而代之及/或者追加,外柱11a能具有其他材料及/或其他结构。框体34相对于上托架17a能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移动地被支撑。在框体34的下面形成在轴向上伸长的轴向切口36(第一切口部)。轴向切口36的前端部在框体34的前端面开口。另外,在框体34的下半部,在靠前端部分及靠后端部分分别形成在圆周方向上伸长的圆周方向切口37a、37b。前方侧的圆周方向切口37a以在圆周方向上与轴向切口36的靠前端部分相交的状态形成。后方侧的圆周方向切口37b以在圆周方向上与轴向切口36的后端部相交的状态形成。在框体34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由轴向切口36、圆周方向切口37a、圆周方向切口37b包围三方的夹子部38。
在各夹子部38、38中,通过轴向切口36及圆周方向切口37a、37b,三侧连续地开放,剩下的一侧与框体34连接。即,在夹子部38中,至少在沿轴向离开地排列的两侧和与轴向相交的第一方向(第一相交方向。在本例中大致为上下方向)中的一侧形成连续的非固定端。另外,在夹子部38中,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是固定端。换而言之,夹子部38具有悬臂梁构造,悬臂梁构造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固定端。夹子部38与框体34的其他部分相比,至少在宽度方向上的刚性低,能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使内径能弹性地扩缩)。例如,各夹子部38、38具有局部圆筒面状的内周面。夹子部38、38与轴向切口36的圆周方向两侧邻接地设置。夹子部38、38具有在轴向及圆周方向(或第一方向)伸长的形状。在各夹子部38、38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第一方向(在本例中大致为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以在宽度方向上突出的状态下设置平板状的伸出板部(伸出部)39、39。在各夹子部38、38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的下端部(比伸出板部39、39靠下方部分)形成受到紧固机构80的紧固力的作用面(第三面、第三作用面、按压面)40、40。例如,作用面40具有平坦面形状。追加地及/或取而代之,作用面40能具有平坦状以外的形状。另外,在本例中,第一方向与车身的宽度方向相交,并且与轴向正交。或者,第一方向能够相当于外柱11a的圆周方向。取而代之,第一方向能为在与相对于轴向正交不同的状态相交的方向。第二方向为与轴向及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紧固机构80的实质的紧固方向可以与第二方向一致。在本例中,第二方向大致与车身的宽度方向一致。取而代之及/或追加地,第二方向能够包括车身的宽度方向以外的方向。
外柱11a具有在第二方向(在本例中大致为车身的宽度方向)中的外柱11a的两侧之间桥接的加固桥部(加固部、加固构造、加固部件)41。加固桥部41在第二方向中的外柱11a的两侧之间实质上连续地延伸,以物理地连接第二方向中的外柱11a的两侧之间的方式设置。在本例中,在框体34的下方部分以从下方覆盖夹子部38、38的方式设置加固桥部41。加固桥部41与外柱11a一体地设置。加固桥部41具有加固板部42、一对连结部43a、43b。加固桥部41从轴向观察的形状具有大致U字形(コ字形)。加固板部42配置在夹子部38、38的下方,以在宽度方向及前后方向上伸长的状态设置。加固板部42具有配置在宽度方向中央的平板部(中央平板部)44和配置在宽度方向两侧且比平板部44靠下方的外侧平板部(下方延伸部)45、45。平板部44和外侧平板部45通过台阶部46连续地设置。加固桥部41具有曲轴形状的剖面。
在本例中,配置于比较靠前方的连结部43a以从加固板部42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外侧平板部45、45)向上方伸长的方式设置。连结部43a与框体34的前端部下面中、与圆周方向切口37a的前侧邻接的部分且隔着轴向切口36的圆周方向两侧部分连结。配置于后方侧的连结部43b在从加固板部42的后端部向上方伸长的状态下设置。连结部43b与框体34的后端部下面中、与轴向切口36的后端部的后侧邻接的部分连结。取而代之及/或追加地,加固桥部41能具有与上述不同的结构。
在本例中,外柱11a通过具备上述那样的加固桥部41,具有较高的扭转刚性。在加固桥部41与各夹子部38、38之间形成从宽度方向(第二方向)观察的形状大致为U字形(大致コ字型)的间隙(切口)47、47。各间隙47、47至少具有在轴向(外柱11a的轴向、转向轴2a的轴向)延伸的伸缩调节用长孔(第一通孔、轴向切口、第一切口部)21a、21a和与长孔21a、21a连续地设置且在与长孔21a、21a相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圆周方向切口(第二切口部)37a、37b。夹子部38、38与长孔21a、21a邻接地设置。长孔21a、21a形成存在于加固板部42中的与平板部44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的上面之间的空间。在长孔21a、21a上,在宽度方向(第二方向)插通调节杆24a。
在外柱11a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沿长孔21a、21a的轴向设置辊行驶用凹槽48、48。凹槽48、48设在长孔21a、21a的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凹槽48、48由设在各夹子部38、38的伸出板部39、39的下面、加固板部42的外侧平板部45、45的上面、各夹子部38、38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作用面40、40)及加固板部42的台阶部46、46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包围三方。换言之,凹槽48、48具有作为第一侧壁面的伸出板部39、39的下面、作为第二侧壁面的外侧平板部45、45的上面、作为第一底面的夹子部38、38的作用面40、40以及作为第二底面的台阶部46、46的外侧面。
外柱11a具有设在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各个的作用面(第一面、第一作用面、第一抵接面、转矩传递面)49a、作用面(第二面、第二作用面、第二抵接面、转矩传递面)49b。作用面49a和作用面49b在作为与轴向(外柱11a的轴向、转向轴2a的轴向)相交的方向的第一方向(第一相交方向)互相离开地设置。另外,在第一方向中,在作用面49a与作用面49b之间配置夹子部38(及作用面40)。在本例中,调节杆24a配置于第一方向中的作用面49a与作用面49b之间,夹子部38的作用面40配置于第一方向中的作用面49a与调节杆24a之间。另外,轴向切口36(长孔21a)配置于第一方向中的作用面49a与作用面49b之间。在本例中,作用于外柱11a的转矩(扭转方向的力)通过作用面49a及作用面49b传递到上托架17a中的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
在本例中,作用面49a配置在第一方向的内柱10a的外形的范围内。作用面49b配置在第一方向的内柱10a的外形的范围外。另外,作用面49b配置在外柱11a的筒体35的外形的范围外。另外,在第一方向,作用面49a配置在内柱10a的中心轴的比较靠附近,作用面49b从内柱10a的中心轴比较离开地配置。在外柱11a(框体34)的宽度方向两侧,在第一方向(或上下方向),在位于外柱11a的中心轴的附近的部分,以向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突条部50、50。突条部50以在外柱11a的轴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突条部50、50的前端(宽度方向外侧面)设置作用面49a、49a。在本例中,在突条部50、50的前后方向两侧部分(前部和后部)分别设置在宽度方向上凹的凹部51a、51b。作用面49a、49a具有在前后两端部及中间部分别连结在轴向伸长的两个直线部那样的形状。另一方面,下方侧的作用面49b设在加固板部42(外侧平板部45、45)的前端(宽度方向侧面)。作用面49a、49b均具有在外柱11a的轴向上伸长的形状,与夹子部38相比,具有在轴向大的长度。例如,作用面49a及作用面49b分别具有平坦面状。追加地及/或代替地,作用面49a及作用面49b能具有平坦状以外的形状。作用面49a、49b与夹子部38、38相比,具有在宽度方向(第二方向)高的刚性。
加固桥部41的连结部43a、43b的上端部分别与突条部50、50的前后方向两端部连续地连接。作用面49a、49b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彼此通过形成于连结部43a、43b的宽度方向两侧面的、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连续面(例如连续平坦面)52a、52b互相连续地连接。作用面49a、49b及连续面52a、52b大致形成为矩形框状。在本例中,作用面49a、49b及连续面52a、52b位于同一假想平面上,另外,位于比伸出板部39、39的宽度方向端面稍靠宽度方向外侧。
在外柱11a(框体34)的前端部内周面形成在圆周方向上伸长的卡定凹槽53。例如,在卡定凹槽53及轴向切口36内安装滑动部件54,该滑动部件54是聚酰胺树脂、聚缩醛树脂、聚四氟化乙烯树脂等滑动性优异的合成树脂制,使整体构成为大致C字形。代替地以及/或追加地,滑动部件54能够具有其他材料及/或其他结构。滑动部件54具有滑动部主体55、从滑动部主体55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延伸的、局部圆弧形状的一对支撑腕部56、56。滑动部主体55配置在轴向切口36内。支撑腕部56、56配置在卡定凹槽53内。在安装了滑动部件54的状态下,滑动部主体55的上面为位于与框体34的内周面相同假想圆筒面上、或向径向内侧稍微突出的状态。在滑动部主体55上形成在轴向上凹的一对凹部57、57。两个凹部57、57在宽度方向(圆周方向)上互相邻接地配置。滑动部主体55设定为在上下方向上的刚性比较低。
另外,在本例中,关于外柱11a的特别的基本结构,增加了从其他观点观察的情况下的简单的说明。在本例的外柱11a上,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轴向切口36的状态下与外柱11a一体地设置一对被夹持板部,在宽度方向上连结两被夹持板部的前端部(下端部)彼此(通过加固板部42相当部分)。另外,使两被夹持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分别大致为平坦面状的紧固面。在各紧固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连通至外柱11a的内周面的、大致U字形的间隙(切口)47、47,使由该间隙47、47包围的部分分别为夹子部38、38。另外,使各紧固面的上边及下边分别为作用面49a、49b。
如图1及图2所示,上托架(支撑托架)17a例如由刚、铝类合金等具有充分的刚性的金属板制构成。上托架17a具有安装板部58、一对支撑板部22a、22a。例如,安装板部58具有剖面大致L字形。代替地以及/或追加地,安装板部58能具有其他材料及/或其他形状。安装板部58在通常时支撑于车身15a。以基于二次碰撞等冲击,安装板部58向前方脱离,容许向外柱11a的前方位移的方式构成安装板部58。在安装板部58的后端缘以开口的状态形成一对卡定切口59、59。在卡定切口59、59上卡定通过螺栓或螺柱等固定部件固定于车身15a的卡定瓶盖套18a、18a。卡定瓶盖套18a、18a在各自的左右两侧面形成用于供卡定切口59、59的左右两侧边缘部卡合的卡定槽60、60,在中央部形成用于供两固定部件插通的通孔61、61。
支撑板部22a、22a以从安装板部55垂下的方式设置。另外,支撑板部22a、22a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外柱11a的前端部(框体34及加固桥部41)的状态互相平行的方式设置。一对支撑板部22a、22a配置于宽度方向(第二方向)的外柱11a的两侧。在支撑板部22a、22a上至少形成在上下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倾斜调节用长孔(第二通孔)23a、23a。长孔23a、23a设在沿宽度方向对置的位置(互相整合的位置)。另外,长孔23a、23a以与伸缩调节用长孔21a、21a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整合的方式设置。长孔23a、23a具有沿上下方向(第一方向)的长轴。支撑板部22a、22a以能使用紧固机构80紧固外柱11a(转向柱4a)的方式配置。紧固机构80具有调节杆24a、调节螺母25及调节杆26a等。在伸缩调节用长孔21a、21a和倾斜调节用长孔23a、23a中,在宽度方向上插通调节杆24a。
调节杆24a在宽度方向(调节杆24a的轴向、第二方向)具备配置在一端部的锚部27a、形成于另一端部的阳螺纹部以及形成于中间部的轴部62。在本例中,在轴部62上,以在宽度方向上隔离的状态能旋转地支撑一对辊63、63。辊63、63分别例如由金属制的辊主体64、64、聚酰胺树脂(尼龙)、聚四氟化乙烯树脂(PTFE)等合成树脂制或橡胶制等的弹性材料制的柱环65、65构成。代替地及/或追加地,辊63、63能具有其他材料及/或其他结构。各辊主体64、64如图18~20所示,大致具有圆筒状。在辊主体64、64的中央部形成能供轴部62插通的贯通孔66、66。在辊主体64、64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端部形成外向凸缘状的凸缘部67、67。在辊主体64、64的径向中间部,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多处(在图示的例子为四处)分别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凹的剖面大致圆弧状的除壁部68、68。柱环65、65如图21~23所示,具有圆筒状。柱环65、65的厚度尺寸比凸缘部67、67的在径向的高度尺寸大。在本例的柱环63、63中,在辊主体64、64的外周面中、从凸缘部67、67在宽度方向上离开的部分压入(外嵌)柱环65、65。取而代之,也能使用使一对辊在宽度方向上连续那样的在宽度方向上长的一个辊、或者也能使辊主体为合成树脂制或橡胶制。
在各伸缩调节用长孔21a、21a及各倾斜调整用长孔23a、23a插通调节杆24a,并且辊63、63配置在辊行驶用凹槽48、48内的状态下,辊63、63的宽度方向外端面位于比伸出板部39、39的宽度方向端面稍靠宽度方向外侧。
在调节杆24a的宽度方向一端侧设置锚部27a。在形成于一方的支撑板部22a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a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卡合锚部27a。在调节杆24a(轴部62)中,在从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支撑板部22a的外侧面在宽度方向上突出的部分的周围设置由驱动侧凸轮和被驱动侧凸轮构成的凸轮装置69及调节杆26a。在阳螺纹部螺纹结合螺母70。在紧固机构80中,基于调节杆26a的摆动操作,通过使凸轮装置69的驱动侧凸轮相对于被驱动侧凸轮相对旋转,凸轮装置69的宽度尺寸(调节杆24a的轴向的尺寸)扩缩。
在本例中,在上托架17a的安装板部58设置作为螺旋弹簧的倾斜弹簧(倾斜跳起弹簧或平衡弹簧)72A。在设于安装板部58的前端部的折弯部71A与凸轮装置69(被驱动侧凸轮)之间架设倾斜弹簧72A。通过倾斜弹簧72A,并借助于凸轮装置69对调节杆24a施加向上方的作用力。作用在调节杆24a上的作用力通过各辊63、63传递到构成各辊行驶用凹槽48、48的上边的各伸出板部39、39的下面,将外柱11a向上方按压。
在本例中,转向装置具备作为车辆用防盗装置的一种的转向锁定装置。在外柱11a中,在筒体35的靠前端部分形成在径向上贯通的锁定用透孔33a。如图10所示,在锁定用透孔33a的周围支撑固定锁定单元73,并且,将键锁定柱环74外嵌固定(压入)于转向轴2a。键锁定柱环74配置在转向轴2a的一部分且与锁定单元73在轴向上相位一致的部分。在锁定单元73中,若点火键断开,则锁定销75的前端部向外柱11a的内径侧位移,并与形成于键锁定柱环74的外周面的键锁定凹部76卡合。由此,转向轴2a实质上不能旋转。即,在键锁定时的转向轴2a的实质不能旋转的状态下,键锁定凹部76与锁定销75的前端部卡合。在锁定单元73上设定用于解除不能旋转的预定值(例如由键锁定条例规定的值。界限值)。相对于在通常的运转姿势的状态下操作方向盘1(参照图28)的程度的力,防止转向轴2a旋转。在以预定值以上的力使方向盘1(参照图28)旋转的情况下,相对于键锁定柱环74以及转向柱4a容许转向轴2a旋转。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例中,紧固机构80具有通过上托架(支撑托架)17a紧固外柱11a(转向柱4a)的第一状态(第一方式、第一模式)和释放该紧固的第二状态(第二方式、第二模式)。
在将方向盘1保持在期望位置时,在将方向盘1移动到期望位置后,紧固机构80的调节杆26a以调节杆24a为中心沿预定方向(一般为上方)摆动(转动)。其结果,凸轮装置69的宽度尺寸扩大,支撑板部22a、22b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缩小。通过支撑板部22a、22a的各内侧面,各辊63、63向宽度方向内侧被按压。通过支撑板部22a、22a的各内侧面将各辊63、63向宽度方向内侧面按压。通过各辊63、63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按压形成于各夹子部38、38的下端部(前端部)的作用面40、40(辊行驶用凹槽48、48的各底面)。各夹子部38、38向宽度方向内侧(向轴心)挠曲(弹性变形),内柱10a的外周面被夹子38、38弹性地夹持(保持)(在紧固方向(第二方向)上被紧固)。由此,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另外,若两夹子部38、38以某程度挠曲,则通过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将作用面49a、49b(及各连续平坦面52a、52b)向宽度方向内侧按压。即,在第一状态下,通过支撑板部22a、22a的各内侧面,借助于作用面49a、49b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夹持外柱11a(在紧固方向(第二方向)上被按压)。
另一方面,在进行方向盘1的位置调节时,调节杆26a与预定方向反向(一般为下方)地摆动(转动)。其结果,凸轮装置69的宽度尺寸缩小,两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扩大。由于由各支撑板部22a、22a产生的对各辊63、63的按压力下降,因此,夹子部38、38间的宽度尺寸弹性地扩大,保持内柱10a的外周面的力下降(释放紧固)。在该第二状态下,调节杆24a能在伸缩调节长孔21a、21a及倾斜调节用长孔23a、23a内动作的范围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
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在宽度方向(第二方向、紧固方向)中的外柱11a的两侧的各个上设置作用面49a、49a、作用面49b、49b及夹子部38、38的作用面40、40。作用面49a、49a及作用面49b、49b在紧固状态(第一状态)下直接按压上托架17a的支撑板部22a、22a。夹子部38、38的作用面40、40在紧固状态(第一状态)下通过辊63、63间接地按压支撑板部22a、22a。作用面(第一面)49a、作用面(第二面)49b及作用面(第三面)40实质上为互相独立的关系。作用面49a、49a及作用面49b、49b设于外柱11a的框体34,在从释放状态(第二状态)向紧固状态(第一状态)转移的过程中,相对于内柱10a的位置没有实质性变化、或者其位移量极小。夹子部38的作用面40在从释放状态(第二状态)向紧固状态(第一状态)转移的过程中,相对于内柱10a的位置以比较大的位移量变化(向内柱10a位移)(位移面)。在第一状态下,通过作用于作用面49a、49a的力,主要在外柱11a的中心轴的附近位置结合外柱11a和支撑板部22a、22a。在第一状态下,通过作用于作用面49b、49b的力,主要在从外柱11a的中心轴离开的位置结合外柱11a和支撑板部22a、22b。在第一状态下,通过作用于作用面40、40的力,主要通过夹子部38将内柱10a保持在外柱11a。因此,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同时且独立地实现外柱11a的强度确保和内柱10a的保持力确保,提供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的位置调节机构。
图29及图30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转向装置。在现有的转向装置中,为了能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相对于上托架17能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移动地支撑外柱11。在外柱11的前端部下面形成在该外柱11的轴向伸长的切口19。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切口19的状态下,一对夹子部20、20与外柱11一体地形成。另外,在夹子部20、20的互相整合的位置分别形成在前后方向上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另外,在上托架17上,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夹子部20、20的状态下,设置一对支撑板部22、22。在支撑板部22、22的一部分互相整合、并且在与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整合的部分形成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23。在通过上托架17的支撑板部22、22夹持了夹子部20、20的状态下,在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及倾斜调节用长孔23、23上沿宽度方向(从图30的右向左)插通调节杆24。在调节杆24的另一端螺纹结合调节螺母25。调节螺母25能通过调节杆26旋转。
在现有的转向装置中,基于调节杆26的操作使调节螺母25旋转。伴随调节螺母25与调节杆24的锚部27的间隔的变化,外柱11相对于上托架17固定或解除固定。另外,伴随夹子部20、20彼此的间隔,外柱11相对于内柱10固定或解除固定。在调节螺母25与锚部27的间隔扩大了的状态下,调节杆24在伸缩调整用长孔21、21的内侧能沿前后方向位移。在该能位移的范围(可伸缩调节范围)内,通过外柱11前后移动(相对于内柱10相对位移),能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另外,调节杆24能在倾斜调节用长孔23、23的内侧大致沿上下方向位移。在该能位移的范围(倾斜调节范围)内,能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此时,转向柱4能以倾斜轴16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位移。
操纵力辅助装置5的输出轴13的前端部通过自如接头28连结于中间轴29的后端部。在中间轴29的前端部通过其他自如接头30连结转向齿轮单元7的输入轴31。转向齿轮单元7具备未图示的架及小齿轮,在小齿轮上结合输入轴31。与小齿轮啮合的架在两端部连结拉杆6、6。基于架的轴向位移按拉这些拉杆6、6,从而能对操纵轮3(参照图28)赋予期望的舵角。操纵力辅助装置5通过电动马达32并借助于螺杆减速机向输出轴13沿预定的方向以预定的大小施加辅助转矩。
在现有的转向装置中,为了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通过借助于调节杆26的操作,若支撑板部22、22的内侧面与夹子部20、20的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力下降,则存在外柱11的后端部向下方倾斜的情况。该理由在于,在外柱11的后端部,通过外轴9并基于方向盘1的重量,向下方的力进行作用。在外柱11的内周面与内柱10的外周面之间为了与内柱10与外柱11之间的在轴向的相对位移,设置某程度的大小的间隙。
在该情况下,作为图31中以圆印表示的X部的、内柱10的后端缘部中的上端部和外柱11的内周面的接触部的接触状态为线接触。另外,作为图31中以圆印表示的Y部的、外柱11的前端缘部的下端部和内柱10的外周面的接触部的接触状态为线接触。其结果,为了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在使外柱11相对于内柱10相对位移时,容易产生钩挂(挖翘)。该现象的原因在于,使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的操作感下降,并且前后方向的操作负荷变大。尤其如图示的构造那样,在转向柱2上组合了操纵力辅助装置5的、柱类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柱类型EPS)的情况下,由于转向柱4的设置空间的制约,内柱10和外柱11的嵌合长设定得比较短。其结果,外柱11的倾斜角度容易变大,容易产生上述那样的问题。施加减小外柱与内柱的间隙等的精密加工、或对内柱的端部外周缘部施加倒角加工会导致加工成本上升之类的新问题。
如图10所示,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通过倾斜弹簧72A对调节杆24a向上方加力。该作用力F1通过各辊63、63传递到外柱11a的前端部(框体34)。在外柱11a上,即使在后端部施加基于方向盘1的重量将外柱11a的后端部向下方按的方向的力F2的情况下,也通过作用力F1将外柱11a向上方推起。其结果,能使外柱11a的倾斜为零或变小(能防止后端部向下方倾斜的情况)。另外,在外柱11a的内柱面中的上端部与内柱10a的外周面中的上端部之间确保间隙。因此,内柱10a的后端缘部中的上端部与外柱11a的内周面通过线接触而强力地接触。因此,能有效防止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时的钩挂(挖翘)的产生。
另外,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对调节杆24a施加的作用力通过各辊63、63传递到外柱11a(伸出板部39、39的下面)。为了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在使外柱11a相对于内柱10a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位移时,辊63、63沿伸出板部39、39的下面行驶(行走)。与通过调节杆直接对外柱加力的情况相比,能抑制在使外柱11a相对于内柱10a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位移时产生的摩擦阻力。另外,在不使用辊的结构中,为了确保滑动性,通过使树脂制套筒等介于调节杆与外柱之间的滑动接触部,能使滑动阻力降低。但是,由于调节杆的外周面与套筒以线接触进行接触,因此面压力变高,容易产生耐久性的问题。相对于此,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使用滚动接触,能避免这种问题。另外,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在辊63、63的外周面使用合成树脂制的柱环65、65,避免基于金属彼此的接触的滑动,辊63、63能有效地旋转。另外,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由于通过倾斜弹簧72A对调节杆24a施加作用力,因此,能在方向盘1的前后调节范围的全域中施加作用力。并且,通过辊63、63介于其间,能在进行了向上方的作用力的施加的状态下顺畅地进行前后位置的调节。
另外,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在外柱11a(框体34)的前端缘部的下端部设置滑动部主体55。滑动部主体55的上面与内柱11a的外周面接触。其结果,能防止外柱11a的前端缘部的下端部与内柱10a的外周面的接触方式为线接触。因此,能抑制在该部分的钩挂,防止前后位置调节时的滑动阻力过大。
本例的转向装置优选适用于转向柱4a的全长比较短的情况。即,即使在采用了柱EPS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时的钩挂(挖翘),在前后位置调节时得到较高的操作感,并且将操作负荷抑制得低。
在现有的转向装置中,存在例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组合防盗用的转向锁定装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有可能从外柱11的耐久性确保方面产生问题。转向锁定装置通过在形成于外柱11的一部分的锁定用透孔33的周围安装锁定单元(键锁定缸体)、在转向轴2的一部分安装键锁定柱环而构成。在拔出点火键的状态下,设于锁定单元的键锁定销和设于键锁定柱环的键锁定孔(凹部)卡合,阻止转向轴2相对于外柱10旋转。
在这种转向锁定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下,若勉强使方向盘1旋转,则转矩(扭转力)依次传递到转向轴2、键锁定柱环、锁定单元、外柱11及上托架17,最终被车身15支撑。尤其在外柱11与上托架17之间,将从外柱11中的、构成上托架17的一对支撑板部22、22通过按压力所作用的各夹子部20、20,从锁定单元传递的转矩传递到个支撑板部22、22。因此,存在夹子部20、20的根部的强度不足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若增大(增强)夹子部20、20的根部的厚度,则难以使夹子部20、20挠曲,存在无法充分地确保内柱10的保持力的可能性。
如图2及图3等所示,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在外柱11a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独立地设置夹子部38的作用面40和作用面49a、49b。夹子部38、38用于弹性地夹持内柱10a的外周面。另一方面,例如在使转向锁定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下以较大的力操作方向盘1等的情况下,作用于外柱11a的转矩通过作用面49a、49b传递到上托架17a的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夹子部38、38只要能只发挥夹持内柱10a的功能即可。因此,不需要在夹子部38、38上设定过高的强度。因此,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能使夹子部38、38在宽度方向上较大地挠曲等、相对于夹子部38、38设定期望的挠曲特性。另一方面,作用面49a、49b只要能只发挥传递转矩的功能即可。因此,不需要使外柱11a中的设置作用面49a、49b的部分较大地挠曲。因此,根据本例的转向装置,能独立地兼具外柱11a的强度确保和内柱10a的保持力确保。
另外,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为了将方向盘1保持在期望位置,使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与作用面49a、49b抵接(按压)。此时,为夹子部38、38通过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挠曲的状态。在外柱11a中,作用面49a、49b从夹子部38的作用面40实质独立,设有作用面49a、49b的部分与夹子部38相比具有充分高的刚性(弯曲刚性、挠曲特性)。另外,作用面49a和作用面49b以在与第二方向(紧固方向)相交的第一方向上互相离开的方式配置。尤其作用面49b的位置是第一方向的内柱10a的外形的范围外,另外,是外柱11a的筒体35的外形的范围外。因此,作用于外柱11a的转矩通过作用面49a、49b被吸收,防止该转矩传递到夹子部38。
[实施方式的第二例]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参照图26~27进行说明。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尤其用于夹持内柱10a的外周面的夹子部38a、38a的形状与第一例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相等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与正交于外柱11b的中心轴O11的假想平面相关的各夹子部38a、38a的剖面形状在夹子部38a、38a彼此间通过外柱11b的中心轴O11,并且关于与长孔(切口)21b、21b的中心轴O21正交的假想线V,具有对称形状。并且,各夹子部38a、38a的剖面形状是在轴向全长上恒定(关于前后方向对称的形状)。夹子部38a具有相对于沿与轴向相交的第一方向的对称轴实质对称形状及对称构造。在本例中,夹子部38a的作用面40具有相对于对称轴实质上对称的形状。即,轴向的作用面40的中心位于对称轴上。另外,在本例中,轴向上的、外柱11a的作用面49c及作用面49d的各中心与夹子部38a的中心一致。例如,轴向的作用面49c及作用面49d的各中心与夹子部38a的作用面40的中心一致。另外,在轴向中,伸缩调节用的长孔21a的中心与作用面49c、作用面49d及作用面40的各中心一致。
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在外柱11b的框体34a上形成在圆周方向上线状地伸长的圆周方向切口37c、37d。圆周方向切口37c、37d以使形成于框体34a的下面的轴向切口36的靠前后两端的部分在圆周方向上相交的方式设置。在框体34a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形成由轴向切口36、圆周方向切口37c和圆周方向切口37d包围三方的夹子部38a。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在夹子部38a与加固桥部41之间形成间隙47a(切口)。间隙47a从轴向观察的形状具有前后两端部被直角地折弯的大致U字(大致コ字形状)。作用于外柱11b的转矩通过作用面49c、49d传递到上托架17a(参照图2等)的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作用面49c、49d分别具有关于前后方向对称的形状。作用面49c、49d和连续平坦面52a、52b与矩形(四边)框状连续。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本例的转向装置中,为了将方向盘1(参照图29)保持在期望位置,通过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夹子部38a、38a挠曲。此时,不论在伸缩调节用长孔21b、21b内的调节杆24a(参照图2)的前后位置,都能防止应力集中在夹子部38a、38a的一部分。因此,不论从配置于伸缩调整用长孔21b、21b内的辊63、63作用于夹子部38a、38a(伸出板部39的下面及按压面40)的多个方向(上下方向、宽度方向(图27的左右方向)、旋转方向(绕中心轴O11))的负荷如何,均能防止在夹子部38a、38a上产生损伤等。通过夹子部38a、38a的挠曲量设定为互相相同,内柱10a的保持力稳定。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与上述第一例的情况相比,能较大地设计伸缩调节用长孔21b、21b的前后方向尺寸。在该情况下,与方向盘1的前后方向相关的调节长度变大。关于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一例的情况相同。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各要件能适当组合。另外,也存在不使用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的情况。本公开涉及多种公开的实施方式自身及与其他的多种组合及辅助的组合的全部的新的及非明显的特征及方式。所公开的内容及方法并未限定于特定的方式或技术或组合,另外,所公开的内容及方法并不要求具有一个以上的特定的优点或解决特定的课题。
外柱并未限定于连结了轻合金制的框体和铁类合金制的筒体的构造,可以使用使整体为铝类合金、镁类合金等的轻合金制的构造。转向装置可以具备倾斜调节机构和伸缩调节机构双方的机构的构造,也可以是只具备伸缩调节机构或倾斜机构的构造。可以将轴向切口的形成位置及加固桥部的形成位置相对于上述说明的方式,关于上下方向相反(形成于上方)。在缩小了一对支撑板部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时,可以不按压辊(旋转部件)地按压伸出板部的宽度方向端面。在该情况下,例如能使支撑板部在上下的作用面彼此之间向宽度方向内侧挠曲并按压。转向装置可以不具备转向锁定装置。在该情况下,作为作用于外柱的转矩,考虑例如在操纵时的反作用力、尤其动力辅助机构所附属的情况下,该操纵反作用力变大。
在一实施方式中,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支撑托架和调节杆。转向柱通过将配置于后方的外柱的前端部以能缓缓地在轴向上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外嵌)于配置于前方的内柱的后端部而构成。另外,上述支撑托架支撑固定于车身,具备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上述外柱的前端部的一对支撑板部。另外,上述调节杆在分别在宽度方向上插通形成于上述外柱的前端部的第一通孔(例如伸缩调节用长孔或圆孔)和分别形成于上述各支撑板部的第二通孔(例如倾斜调节用通孔或圆孔)的状态下配置。另外,在以具备可伸缩机构的构造实施该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通孔为在轴向上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在以具备倾斜机构的构造实施的情况下,上述第二通孔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相对于此,在只具备可伸缩机构和倾斜机构的任一方,不具备另一方的情况下,只使一方的通孔为长孔,另一方为圆孔。
在一例中,在上述外柱的前端部至少形成一至多个在该外柱的轴向上伸长的切口。另外,作为切口的形状,也能够为在轴向上伸长的直线形状,也能够为从轴向(前后方向)两端部关于圆周方向(上下方向)在相同方向上分别伸长的大致U字形状(コ字形状)。另外,在上述外柱中、关于圆周方向分别与该切口邻接的该外柱的轴向两侧部分设置在缩小了上述两支撑板部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时挠曲且弹性地夹持上述内柱的外周面的一对夹子部。另外,在上述外柱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中、隔着上述各夹子部在上下方向上隔离且比设置了这些各夹子部的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的刚性高的部分分别形成将作用于上述外柱的转矩(例如输入方向盘且通过转向轴、键锁定柱环、锁定单元传递的转矩)传递到上述各支撑板部的内侧面的一对转矩传递面。
在一例中,将形成于上述外柱的宽度方向侧面的一对转矩传递面中、在上下方向设于比上述各夹子部离上述外柱的中心轴远的一侧的一方的转矩传递面通过在上下方向覆盖上述两夹子部的状态下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一体设于上述外柱或作为不同体固定于上述外柱的加固板部的宽度方向侧面构成。
在一例中,在沿上下方向对置的上述各夹子部的前端部与上述加固板部之间形成上述第一通孔(例如在轴向上伸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
在一例中,在上述加固板部的前后两端部设置分别沿上下方向伸长的一对连结部。并且,通过这些两连结部和上述加固板部构成加固桥部。另外,在该加固桥部与上述各夹子部之间设置大致U字形的间隙。
在一例中,将上述各转矩传递面形成为在上述外柱的轴向上伸长的直线状的平坦面。另外,通过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一对连续平坦面使形成于上述外柱的宽度方向侧面的一对转矩传递面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彼此互相连续。并且,使这些转矩传递面和连续平坦面连续为矩形框状。
在一例中,能够使上述各夹子部为具有在上述外柱的轴向上伸长的形状。
在一例中,使关于与上述外柱的中心轴正交的假想平面的上述各夹子部的剖面形状为关于在这些两夹子部彼此之间通过上述外柱的中心轴并且与上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正交的假想线为对称(形状),并且,能够为在轴向全长上恒定(没有变化)。
在一例中,在上述外柱上形成用于供构成防盗用的锁定单元的锁定销插通的锁定用透孔。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兼具外柱的强度确保和内柱的保持力确保。即,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在外柱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独立地设置弹性地夹持内柱的外周面的夹子部和将作用于该外柱的转矩传递到支撑托架的支撑板部的内侧面的一对转矩传递面。因此,上述夹子部只要能只发挥夹持上述内柱的功能即可,由于不需要如现有构造那样确保强度,因此,能在宽度方向上较大地挠曲。另外,上述各转矩传递面只要能只发挥传递转矩的功能即可,不需要在宽度方向上较大地挠曲。其结果,根据本发明,能兼具上述外柱的强度确保和上述内柱的保持力确保。
符号说明
1—方向盘,2、2a—转向轴,3—操纵轮,4、4a—转向柱,5—操纵力辅助装置,6—拉杆,7—转向齿轮单元,8—内轴,9、9a—外轴,10、10a—内柱,11、11a、11b—外柱,12、12a—齿轮外壳,13—输出轴,14、14a—下托架,15、15a—车身,16、16a—倾斜轴,17、17a—上托架(支撑托架),18、18a—卡定瓶盖套,19—切口,20—夹子部,21、21a、21b—长孔(伸缩调节用长孔、切口),22、22a—支撑板部,23、23a—长孔(倾斜调节用长孔),24、24a—调节杆,25—调节螺母,26、26a—调节杆,27、27a—锚部,28—自如接头,29—中间轴,30—自如接头,31—轴(输入轴),32、32a—电动马达,33、33a—锁定用透孔,34、34a—框体(主体部分、被夹持部主体),35—筒体(圆筒状部件),36—轴向切口(第一切口部),37a、37b、37c、37d—圆周方向切口(第二切口部),38、38a—夹子部,39—伸出部(伸出板部),40—作用面(第三面、按压面),41—加固桥部(加固部),42—加固板部,43a、43b—连结部,44—平板部,45—外侧平板部(下方延伸部),46—台阶部(切口),47—间隙,48—辊行驶用凹槽,49a、49c—作用面(第一面、转矩传递面),49b、49d—作用面(第二面,转矩传递面),50—突条部,51a、51b—凹部,52a、52b—连续平坦面,53—卡定凹槽(凹部),54—滑动部件,55—滑动部主体,56—支撑腕部,57—凹部,58—安装板部,59—卡定切口,60—卡定槽,61—通孔,62—轴部,63—辊,64—辊主体,65—柱环,66—贯通孔,67—凸缘部,68—除壁部,69—凸轮装置,70—螺母,71A—折弯部,72A—倾斜弹簧,73—锁定单元,74—键锁定柱环,75—锁定销,76—键锁定凹部,80—紧固机构。

Claims (10)

1.一种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柱,其通过将配置于后方的外柱的前端部以能在轴向上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于配置于前方的内柱的后端部而构成;
支撑托架,其具备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上述外柱的前部的一对支撑板部,并被支撑在车身上;以及
调节杆,其分别在宽度方向上插通形成于上述外柱的前部的第一通孔以及分别形成于各上述支撑板部的第二通孔,
该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柱的前部至少形成在上述外柱的轴向上伸长的切口,
在与上述切口邻接且上述外柱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设置有一对夹子部,该一对夹子部在缩小了上述一对支撑板部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时挠曲,并弹性地支撑上述内柱的外周面,
在上述外柱的宽度方向两侧面的各个上设置有第一面及第二面,该第一面及第二面隔着上述一对夹子部在上下方向上隔离,并且,将作用于上述外柱的转矩传递到上述支撑板部的内侧面,
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的至少一个设于加固板部的宽度方向侧面,该加固板部设于上述外柱,并在覆盖上述一对夹子部的状态下在宽度方向上伸长,
在上述外柱上,在上述切口的靠前端部分形成在圆周方向上伸长的第一圆周方向切口,在上述切口的靠后端部分形成在圆周方向上伸长的第二圆周方向切口,上述第一圆周方向切口以在圆周方向上与上述切口的靠前端部分相交的状态形成,上述第二圆周方向切口以在圆周方向上与上述切口的靠后端部分相交的状态形成,
上述一对夹子部由上述切口、上述第一圆周方向切口以及上述第二圆周方向切口包围三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各上述夹子部的前端部与上述加固板部之间设置有上述第一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固板部的前后方向两端部设置有分别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一对连结部,
通过上述一对连结部和上述加固板部构成桥部,
在上述桥部与上述夹子部之间设置有大致U字形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具有在上述外柱的轴向上伸长的直线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第一面、上述第二面以及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一对连续平坦面形成矩形框状的连续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上述夹子部以在上述外柱的轴向上伸长的状态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正交于上述外柱的中心轴的假想平面相关的各上述夹子部的剖面形状相对于假想线对称,并且全长在轴向上恒定,其中,该假想线在两夹子部彼此之间通过上述外柱的中心轴,并且与上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正交。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柱上形成有锁定用透孔,该锁定用透孔用于供构成防盗用的锁定单元的锁定销插通。
9.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转向柱,其具有外柱和一部分被上述外柱包围的内柱;
支撑托架,其安装于车身,并支撑上述转向柱;以及
紧固机构,其具有通过上述支撑托架对上述转向柱进行紧固的第一状态和释放了上述紧固的第二状态,
上述外柱具有:
第一面及第二面,该第一面及第二面以在与轴向相交的第一方向上互相离开的方式配置,在上述第一状态下被上述支撑托架按压;
夹子部,该夹子部配置于上述第一面与上述第二面之间,以从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独立的方式设置,并在上述第一状态下被上述支撑托架按压;以及
加固部,其以覆盖上述夹子部的方式在与上述轴向及上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的上述外柱的两侧之间实质上连续地延伸,
上述外柱还具有切口,该切口配置于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上述第一面与上述第二面之间,
上述夹子部以与上述切口邻接的方式设置,
在上述外柱上,在上述切口的靠前端部分形成在圆周方向上伸长的第一圆周方向切口,在上述切口的靠后端部分形成在圆周方向上伸长的第二圆周方向切口,上述第一圆周方向切口以在圆周方向上与上述切口的靠前端部分相交的状态形成,上述第二圆周方向切口以在圆周方向上与上述切口的靠后端部分相交的状态形成,
上述夹子部由上述切口、上述第一圆周方向切口以及上述第二圆周方向切口包围三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紧固机构具有调节杆,
上述调节杆配置于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上述第一面与上述第二面之间。
CN201680028203.9A 2015-05-19 2016-05-18 转向装置 Active CN1075312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2171 2015-05-19
JP2015-102171 2015-05-19
JP2015-203674 2015-10-15
JP2015203674 2015-10-15
PCT/JP2016/064797 WO2016186147A1 (ja) 2015-05-19 2016-05-18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267A CN107531267A (zh) 2018-01-02
CN107531267B true CN107531267B (zh) 2019-03-19

Family

ID=57319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8203.9A Active CN107531267B (zh) 2015-05-19 2016-05-18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9363B2 (zh)
EP (1) EP3257722B1 (zh)
JP (1) JP6142969B2 (zh)
CN (1) CN107531267B (zh)
WO (1) WO20161861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59363B2 (en) 2015-05-19 2018-08-28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JP6142967B2 (ja) * 2015-05-19 2017-06-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093340B2 (en) * 2015-05-19 2018-10-09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JP6930198B2 (ja) * 2016-04-22 2021-09-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支持ブラケット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511788B2 (en) 2018-10-22 2022-11-29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and steering device
US11498605B2 (en) * 2018-11-15 2022-11-15 Nsk Ltd. Outer column and steering device
CN110356778B (zh) * 2019-08-19 2024-04-26 江苏冠超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链条组件及伸缩机
JP7484323B2 (ja) 2020-03-30 2024-05-1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484324B2 (ja) 2020-03-30 2024-05-1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2377701B (zh) * 2020-11-15 2022-03-22 广东南岭消防检测有限公司 一种消防水带用快速安全接头
KR20230135232A (ko) * 2022-03-16 2023-09-25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조향칼럼
CN115009348B (zh) * 2022-07-22 2023-10-3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动四向调节转向管柱结构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1761A (zh) * 2007-07-20 2010-08-11 Trw有限公司 转向柱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3368U (ja) 1981-08-31 1983-03-04 日産デイ−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ハンドル軸の位置調整装置
JP3855634B2 (ja) 2000-09-27 2006-12-1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505407B2 (en) * 2004-07-27 2013-08-13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US20070068311A1 (en) 2005-09-08 2007-03-29 Nsk Ltd. Steering apparatus
US7699344B2 (en) * 2006-02-21 2010-04-20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JP4525608B2 (ja) 2006-02-21 2010-08-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070795B2 (ja) * 2006-10-19 2012-11-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JP2008114788A (ja) 2006-11-07 2008-05-22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233150B2 (ja) 2007-04-03 2013-07-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265646A (ja) 2007-04-24 2008-11-06 Nsk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092880B2 (ja) * 2007-05-17 2012-12-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158475B2 (ja) 2007-07-24 2013-03-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273089B2 (ja) * 2009-05-22 2013-08-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509721B2 (ja) 2009-08-10 2014-06-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333417B2 (ja) * 2009-12-11 2013-11-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1157015A (ja) 2010-02-02 2011-08-18 Fuji K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8562020B2 (en) * 2010-06-16 2013-10-22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support apparatus
US9004534B2 (en) 2010-10-15 2015-04-14 Nsk Ltd. Steering apparatus for an automobile
EP2647544B1 (en) 2011-02-25 2015-09-30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JP5561253B2 (ja) 2011-07-20 2014-07-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26164B2 (ja) * 2011-07-26 2014-11-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WO2013047048A1 (ja) * 2011-09-29 2013-04-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26350B2 (ja) * 2011-11-07 2014-11-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985629B2 (en) * 2011-12-02 2015-03-24 Nsk Ltd. Steering apparatus
JP2014104871A (ja) 2012-11-28 2014-06-09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JP5999427B2 (ja) * 2012-11-28 2016-09-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4379430B (zh) * 2013-01-15 2017-06-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倾角可调式转向装置
US9254860B2 (en) 2013-02-13 2016-02-09 Nsk Ltd. Outer column and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CN105026242B (zh) 2013-04-03 2017-03-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伸缩式转向装置用外柱
US9180902B2 (en) * 2013-04-03 2015-11-10 Nsk Ltd. Telescopic steering apparatus and outer column
JP6493211B2 (ja) 2013-10-16 2019-04-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位置調節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028873B2 (ja) * 2013-10-31 2016-11-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5377668B (zh) * 2013-10-31 2017-06-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JP6447622B2 (ja) * 2014-03-03 2019-01-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アウタコラム及び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095670B1 (en) * 2014-03-13 2018-06-13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eering device
JP6048617B2 (ja) * 2014-04-08 2016-12-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JP5999287B2 (ja) * 2014-06-13 2016-09-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7148379B (zh) * 2014-11-04 2018-12-1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JP5958677B1 (ja) 2014-11-14 2016-08-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カム装置、並びに、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の組立方法
US10059363B2 (en) 2015-05-19 2018-08-28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JP6142967B2 (ja) 2015-05-19 2017-06-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093340B2 (en) * 2015-05-19 2018-10-09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EP3257725B1 (en) 2015-10-21 2019-11-06 NSK Ltd. Telescopic steering column and steer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1761A (zh) * 2007-07-20 2010-08-11 Trw有限公司 转向柱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42969B2 (ja) 2017-06-07
CN107531267A (zh) 2018-01-02
EP3257722B1 (en) 2019-03-27
US10059363B2 (en) 2018-08-28
WO2016186147A1 (ja) 2016-11-24
EP3257722A4 (en) 2018-07-04
JPWO2016186147A1 (ja) 2017-06-08
US20180022375A1 (en) 2018-01-25
EP3257722A1 (en) 2017-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1267B (zh) 转向装置
CN107614355B (zh) 转向装置
CN107614357A (zh) 可伸缩转向柱及转向装置
CN107614356B (zh) 可伸缩式转向装置
CN104254474B (zh) 外柱及转向柱装置
CN105358406B (zh) 位置调节式转向装置
CN102596601B (zh) 运输装置和车辆
JP7160159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支持ブラケット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112362A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9094313A (zh) 车辆后桥的车轮悬架
CN101934813B (zh) 车用转向柱以及具有该转向柱的车用转向装置
CN104379430B (zh) 倾角可调式转向装置
CN102971198A (zh) 转向装置
CN103025597A (zh) 转向柱的支承构造
CN108602524A (zh) 转向装置
CA2566022A1 (en) Steering shaft support structure and vehicle
CN103221292A (zh) 转向柱支承装置
DE102018201372A1 (de) Untersetzer von elektrischer servolenkvorrichtung
CN107428218A (zh) 悬架装置
CN108407881A (zh) 转向装置
CN106104046A (zh) 用于行程控制式的补偿调节装置的驱动单元的弹簧元件
DE102019104920A1 (de) Fahrradkettenrad
CN101855122B (zh) 转向设备
JP6963612B2 (ja) 可変なステアリング比を有する2つのステアリング用前輪とステアリング用ハンドルバーを備えるモータサイクル
CN107848560A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