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158C - 超小型记录及重播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超小型记录及重播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158C
CN1061158C CN93105932A CN93105932A CN1061158C CN 1061158 C CN1061158 C CN 1061158C CN 93105932 A CN93105932 A CN 93105932A CN 93105932 A CN93105932 A CN 93105932A CN 1061158 C CN1061158 C CN 106115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pattern
upper spider
cassette
balladeur t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31059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819A (zh
Inventor
崔道永
权锡河
朴建春
曹暎昊
徐在甲
大桥正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8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15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15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11B15/61Guiding record carrier on drum, e.g. drum containing rotating hea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11B15/66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 G11B15/665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by extracting loop of record carrier from container
    • G11B15/6653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by extracting loop of record carrier from container to pull the record carrier against drum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11B15/61Guiding record carrier on drum, e.g. drum containing rotating heads
    • G11B15/615Guiding record carrier on drum, e.g. drum containing rotating heads inside contain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75Guiding containers, e.g. loading, ejecting cassettes
    • G11B15/67563Guiding containers, e.g. loading, ejecting cassettes with movement of the cassette perpendicular to its main side, i.e. top loading
    • G11B15/67565Guiding containers, e.g. loading, ejecting cassettes with movement of the cassette perpendicular to its main side, i.e. top loading of the cassette with hold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75Guiding containers, e.g. loading, ejecting cassettes
    • G11B15/67581Guiding containers, e.g. loading, ejecting cassettes with pivoting movement of the cassette holder
    • G11B15/67584Guiding containers, e.g. loading, ejecting cassettes with pivoting movement of the cassette holder outside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4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 G11B23/08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 G11B23/087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using two different reels or cor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5/00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 G11B25/06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web-form record carriers, e.g. tape
    • G11B25/063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web-form record carriers, e.g. tape using tape inside container

Landscapes

  • Automatic Tape Cassette Changers (AREA)
  • Adjustment Of The Magnetic Head Position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AREA)
  • Unwinding Webs (AREA)
  •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AREA)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磁记录及重播装置包括:用于插入及取出盒带的跳杆、用于将盒带加载到旋转磁鼓上的带仓机构、及磁带加载机构,它设有走带部件用于当带仓机构坐入时将磁带完全加载到旋转磁鼓上。带仓机构包括接收盒带的带仓、用于在水平方向传送带仓的滑架及具有安装在其上的旋转磁鼓的上机架。由于消除了需根据机架在具有主、副机架的走带系统中的水平运动将盒带中的磁带加载到旋转磁鼓上的传统概念,能使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尺寸降到最小。

Description

超小型记录及重播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本发明总的涉及用于磁记录介质的一种记录及重播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用于小磁迹记录及重播装置的一种改进型驱动及控制系统。本发明当其作为摄像机的一部分时,尤其具有优势。同时还公开了根据本发明的操作方法。
磁记录及重播装置,诸如磁带录像机或盒式磁带录像机已是公知的。最普遍者是由JVC公司首推市场的VHS盒式磁带录像机。该系统使用装有1/2英寸宽的磁带的盒式带,并包括专用于将该盒式带加载入该装置或从其中卸载的结构。例如,磁记录与重播装置可包括一个插入磁带盒的磁带盒仓及驱动组件,它们利用将盒仓拉入到装置主机架中使该盒仓置于主走带机构上。此外,在该盒式磁带录像机中,还包括相对于装在主走带机构上的旋转磁鼓加载及卸载磁带的机构,及一个或多个使磁带沿一固定路径行走的装置。于是,当盒式磁带插入到盒仓中时,安装在主走带机构上的一个驱动电机就被操作,也即对传感带盒的位置作出响应,以使得盒仓置于主走带机构上。接着,在磁带加载到快速旋转磁鼓上后,利用一对磁极基体在磁带上进行视频信号的记录或重播录在磁带上的记录信号。
便携式摄像机使用了上述磁记录及重播装置。可以理解,在减少摄像机尺寸及重量,并尽可能增加使用者的便利方面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减少产品即摄像机的尺寸及重量方面的一个主要考虑问题是走带机构的尺寸。因而,多种减小了磁迹的摄像机,例如使用8mm盒式磁带的摄像机已被推广。应当指出,该种成品的外壳一般是由走带机构尺寸支配的。
多种改型的走带机构布置已经被提出或已实际被实施。例如,美国专利US4757397公开了一种走带机构,其中磁鼓头可占有多个位置,也即,磁鼓头对着带盒的第一位置,磁鼓头与带盒重叠的第二位置(相当于记录与重播位置)及磁鼓位置与盒仓相重合的第三位置。该第三位置是可能的,因为当装置处于其最紧凑构形时磁带盒不能被装入。
美国专利US4796115公开了一种磁带装载装置,它包括在其上安装磁鼓头的固定机架及在其上安装一对卷带盘的滑动机架。该滑动机架安装在固定机架上,以使得一对卷带盘能朝向旋转磁鼓头运动或从其返回。因而当带盒装入后,该对卷带盘与相应的一对磁带卷带盘相套合,带盒朝向磁鼓头运动并由一个磁带加载装置将带绕在磁鼓头上。应该指出,在该专利中所公开的部件布置形成了磁鼓头与带盒矩形外轮廓线的重叠。
这种布置的一种变型公开在美国专利US5124854中,该专利相当于日本专利公开文献,平2-281459,尤其是盒带装载装置包括一个用于将盒带移到记录/重播位置及从该位置移出的滑动机构,及一个设有内带仓及外带仓,用于将盒带装在滑动机构上的装载装置。在这个公开的装置中,外带仓可相对于滑动机构转动,以使得外带仓的运动产生滑动机构及内带仓的同时运动。
与这种盒带装载装置有关的优点及一些附带的问题可从对图1的考察中得到最好的了解。该磁记录及重播装置300包括一个装有磁鼓头311的固定机架310及在该固定机架310的每侧上装有支承件312。一个滑动机架320,装在固定机架310的上方,至少包括在机架320左侧的第二支承件321。一对卷带座322也作为机架320的一部分。一个带仓330,通过支承件312与固定机架310相连接,并通过支承件321与滑动机架320相连接,用于将盒带350接收到内带仓340中。带仓340一端的高度为滑动机架320的支承件321远端的高度,而另一端安装在带仓330的槽331中,以使得当盒带达到磁鼓头311时,引导盒带350装入到带仓330中。
在图1所示的装置中,在盒带350插入到带仓330中后,如果将带仓330压向下方,则由于绕带仓330与固定机架310的支承件312相交轴的转动使带仓330闭合,而这时滑动机架320相对于固定机架310运动,向内到达它的工作位置。
由于主机架结构比传统磁记录及重播装置中的简单,后者为一副机架在主机架上滑动,并且由于其操作比较简单,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尺寸不能得到优化。应该再次指出,因为整个装置的磁迹小于相对美国专利US4796115所讨论者,磁鼓头与盒带的外轮廓相重叠。
日本专利公开文献,平3-283127公开了另一种减小走带机构尺寸的布置,其中置放盒带的副机架及安装旋转磁鼓及各种走带部件的主机架,在磁带对旋转磁鼓的加载及卸载对彼此相对运动。
在传统的磁记录及重播装置中,常常利用设置分离驱动源或用于水平移动滑动机架的联锁装置,而使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因而需要许多的部件,作为多个部件数目的后果是装置的部件成本高。
本发明是由于希望克服这些现有技术中被发现的缺点而引发出来的。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记录及重播装置,其中使整体尺寸限制在盒带的尺寸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磁记录及重播装置,其中可使用单个电机来用作磁带的加载及磁带的走行。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磁记录及重播装置,其中整个装置的成本降至最低。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磁记录及重播装置,它能在完成装入盒带时,将旋转磁鼓完全送入到一个磁带盒的内空间中。这个目的可以利用首先将磁带盒中的磁带加载到上机架的旋转磁鼓上来实现。利用将一个机架划分出一个上机架,在其中设置了各个走带部件,并利用将各个走带部件布置在带盒的内空间中,以使得当上机架降落到下机架时,实现整个加载操作。
本发明另外的目的是提供磁记录及重播装置操作模式的控制方法。利用使磁带的加载及行走由单一驱动源操作从而使所需部件的数目能得以下降。
这些及其另外的本发明目的,特征及其优点公开在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或是说从其中明显地看出来。
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参照以下的附图描述:
图1:说明现有技术一种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侧视图;
图2A,2B及2C: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结构和选择的操作细节的侧向剖视图;
图3:装入在图2A至2C的磁记录及重播装置中的盒式磁带的平面剖视图;
图4:进一步解释适于优选使用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的盒带的平面图;
图5A至图5D: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相应工作状态的各个侧视概图;
图6A至6B:分别表示一个上机架及一个滑架操作前、后状态的平面图;
图7A及7B:分别表示一个带盒放置到滑架上前、后状态的平面图;
图8:展示根据本发明的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各个走带部件的一个下机架的平面图;
图9A至9B:展示图8的磁带加载系统及走带系统的平面图;
图10A及10B:说明用于本发明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一种加载装置工作状态的正视图;
图11A及11B:分别为说明用于本发明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可动衔铁装置工作状态的一个平面视图及一个主部件侧视图;
图11C:说明该可动衔铁装置一个工作状态平面图;
图12A至12C:展示根据本发明的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磁带及各走带部件之间每种工作模式位置关系特征的平面慨图;
图13A至13C:说明本发明的磁记录及重播装置各走带部件每个工作模式的工作状态的平面图;
图14:说明特别适用于图5A至5D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模式控制电路的一个主层次框图;
图15:说明适用于图14所示的磁记录及重播装置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本及支持步骤的流程图。
现在将参照图2至图4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2A,2B及2C各视图中所示的,一个记录及重播装置400包括利用转轴点463与下机架470相连接的,能使装置折合的一个盒带仓或上机架460。该带仓460设有一支承件461,它在盒带480插入到带仓460中时有利地支承盒带。一个旋转磁鼓462位于支承件461的一个中心线上。在下机架470内底部装有一对卷带盘471,在其上能方便地放置盒带480。可以理解,该装置400最好包括各种附加的机构,例如一个驱动电机和/或一个惰轮。
该优选实施例另外的细节将参照图3及图4来讨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注意到盒带480包括了非标准零部件(紧接下来将作详细的说明)。特殊的盒带构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文献3-283157及3-283158中已经公开,它们均作为本发明的参照文献。然而,对本发明的优点及特征更好的理解将通过对走带机构400及盒带480的同时讨论来获得。
如图4所示,盒带480的内部包括一个插入空间481,它能有利地围绕着装置400的磁鼓462。盒带480最好包括一对旋转件483,它们在一对弹簧484的推动下绕轴销486转动。旋转件483方便地支承着一对毂盘482,这些毂盘可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易理解的一系列方式选择性的定位。最好是在盒带480中设置用于控制毂盘482转动的锁定装置487。
如上面指出的,盒带480的构型使得围绕其磁带485的毂轮482的位置能被方便地改变。如图4所示,用于传统8mm摄像机走带机构中的盒带480的毂轮482之间的距离L1小于用于图2中磁记录及播装置的盒带480的毂盘之间的距离L2。因为盒带480必须靠近磁鼓462以便使走带机构400的磁迹减至最小,所以距离L2必须大于距离L1。
现在参照图2A,2B及2C来描述磁记录及重播装置400的操作。如图2A所示,带仓460相对于下机架470是打开的,并且盒带480被插入到带仓460中。应当指出,当盒带480被插入到带仓460内部时,最初经过空间481定向的盒带480的磁带485被导致与磁鼓462相接触。还需指出,磁鼓462固定于带仓460的支承件461上。该磁带485在响应将盒带480插入到带仓460中所施加的力时能方便地松绕。还应看到,如图2B,3及4所示的缠在磁鼓462上的磁带485占有定义为半加载位置的位置。
当带仓460如图2C及3地闭合时,盒带480的毂盘482与下机架470上的卷带轴471相套合。然后,还仅是半加载的磁带485能方便地被全加载,以便能进行记录及重播操作。可以理解,磁带的加载也即挂带操作可以响应一个或多个开关的操作被启动,如以下更详细讨论地。最好利用一个由经常使用的电机,例如驱动电机驱动的加载机构进行加载操作。整个动力传送装置也在下面更详细的讨论。
必须指出,走带机构400是这样构成的:如果带仓460在接收了盒带480后闭合时,盒带480就实际上自动地被加载了。卷带轴471,在一个例举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操作加载机构,使磁带485正转或反转。因而可以制成一种走带机构400,它具有的实际形状及尺寸基本上等于盒带480的形状与尺寸。此外,因为这种简单的构造,它减少走带机构的部件数目,制造成本也就显著地下降了。可以理解,这对制造厂家来讲就转化成相应的优点。并且有利地走带机构400无需单独的壳体,因为下机架470及带仓460能起到产品外壳的作用。
现在参照;图5至图15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尤其是参照图5A至5D及图6A和6B来描述本发明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这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可以理解,一般磁记录及重播装置是相对于贯穿磁鼓31的中心线对称布置的。例如由图6A可看到。因而除非另有必要,针对装置的侧视图的讨论将指示出由观察者从侧面看到的相同结构。
首先参见图5A至5D,这些图表示一个磁记录及重播装置1的侧视图,即盒带加载操作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走带机构1的状态图。更具体地,走带机构1包括一个跳杆10,它最好包括一对用轴11a与托架11相连接的臂10a。托架11有利地支承着与主机体(未出示)相连接的一个下机架60,接着又支承着一个上机架30,该机架上装有旋转磁鼓31,用于保持盒带20的盒带仓40,及一个支承带仓40并相对上机架30来回运动的滑动架50。
跳杆10有利地包括一个锁销10b,它的作用在下面再详细地描述,它处在与轴11a成对角线的位置上,以及一对弹簧件12,用于当跳杆10已被闭合及锁上以后阻止盒带20的运动。
上机架30有利地包括一个托架30a,在其中设有槽30b。最好在各个臂10a上有一个销10c伸入槽孔30b中,这样就使得上机架与跳杆10的运动同时地垂直移动。
如以上指出的,一个插放盒带20的盒带仓40,一个用以使带仓水平地前、后运动的滑架50,及一个装有旋转磁鼓31的上机架有利地设置在跳杆10及下机架60之间,最好在滑架50水平运动的时刻使盒带20中的磁带21首先加载到磁鼓31上,如图5C,7A及7B中所示。
再参照图5A,带仓40的一端用轴40a与滑架50相连接。带仓40的中心经由第一连杆41,销43及第二连杆并依此顺序连接到滑架50侧的托架50a中的槽50b上。因此带仓40可按预定的角度绕轴40a转动,以使得盒带的插入及取出成为可能。
最好在带仓40的一侧上设有开盖件44,这个部件可方便地绕轴44a向上及向下转动。在开盖件44的基本中间位置上设有槽44b,并使得带仓40侧的销40b插在其中并沿该槽44b导向运动。开盖件44的中间部分利用第三连杆45与滑架连接在一起,该连杆可方便地以预定角度倾斜。最好使第二连杆42及第三连杆45通过位于滑架50附近的一个弹簧件46相互连接。因此,当带仓40坐落在滑架50上时,开盖件44就绕轴44a转动,以使盒带20的盖20a打开,如图5B中所示。
滑架50的结构可参照图6A及6B得到最佳的理解,其中一对卷带轴底座51,52设置在滑架50的两侧上,在卷带轴底座51,52上分别装有供带轴及卷带轴53,54。可以看出,这种布置可使盒带20中的带盘(未示出)向前及向后移动,例如利用一个设在上机架30上的滑动机构作水平方向的运动,对此紧接在下面详细地说明。卷带轴底座51,52分别利用一对销51a,52a及一对销51b与滑架50相连接,后一对销51b,52b,52b设在卷带轴底座51、52与销51a、52a相对立的一侧上。销51b,52b座落在滑架50的槽50c,50d中。最好卷带轴底座51,52可通过弹簧体55在各自由槽50c,50d及销51a,52a所确定的运动范围内运动。
该滑动机构有利地包括位于上机架30一侧并绕轴32a转动的第一杆32,及基本位于第一杆32中间位置并绕轴33a转动的第二杆33。固定在滑架50下侧的销50e被压装在第一杆32自由端的槽32b中。固定在下机架30下侧的销30c被压装在第二杆33的槽33b中。第二杆33的一端及上机架30有利地利用一弹簧件34连接起来,以使得第一杆32及第二杆33可弹性地操作。可以看出,滑架50因而相对上机架取得两个稳定的位置,即完全插入及完全拉出的位置。
最好将旋转磁鼓31设置在上机架30的中部,以使得当滑架50移到完全插入位置并接近上机架30时,盒带20中的磁带21首先被加载到磁鼓31上。一对挡片30d,30e在磁鼓31的两侧伸出并固定在上机架30的上侧,它能方便地与装在滑架50上的卷带轴底座51,52相接触,以使得这些卷带轴底座51、52在弹簧件55作用下绕轴51a,52a作弹性移动。
图7A及7B表示盒带20在滑架50上的定位状态,当滑架50相对于上机架30完全地插入时,磁带21就被加载到旋转磁鼓31上。应当指出,如上所述地,盒带20的带盘可响应卷带轴底座51,52的转动而向对立的侧面转动。
再参照图6A及6B,设在滑架50底面上的轨道56及设在机架30上的销35,确定了滑架50相对于上机架30的运动。
再回到图5A至5D上,现在来描述下机架60,它有利地设有用于驱动以下要讨论的盒带20中磁带21的各个走带部件。如图5A至5D所示,在上机架30及下机架60的侧面,一对第四及第五连杆60a,60b的四个端部分别地利用销60c这样地连接;即第四及第五连杆60a,60b彼此十字相交。最好用一弹簧件61装在作为第四及第五连杆60a,60b中间的公共轴的轴销60d上并保持在连杆60a,60b上,以使得上机架30能够弹性地垂直运动。
现在来讨论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整体操作。如图5A及5B所示,当盒带20插入到带仓40中时,它位于跳杆10的内侧并且以一预定角度从滑架50伸出,再将带仓40压下并闭合,带仓40就绕轴40a转动并座落在滑架50上。最好使盒带20的带盘被导入装在滑架50上的供带盘轴及卷带盘轴53,54上,而在同时,开盖件44相对轴44顺时针转动,打开盒带20的盖20a,参见图5B。
然后,如图5C所示地,当带仓40被推入上机架30时,滑架50可方便地利用设置在上机架30上的滑动机构相对上机架30作水平运动。这就是如图6A及6B所示的,如果滑架50朝着上机架30侧,也就是朝磁鼓31方向移动了一个预定量,则为了响应施加在盒带仓40上的力,第一及第二杆件32,33,也就是滑动机构,彼此协同作用,用以响应弹簧件34的力,使得第一杆32顺时针转动,从而拉动滑架50。由于第二杆33同时地反时针转动,滑架50朝着上机架30,即磁鼓31运动。应该指出,位于滑架50底面上的轨道56由上机架30上的销35导向,于是,如图7A及7B所示地,在盒带20中的磁带21,当首先加载到上机架30的旋转磁鼓31上时,就能方便地保持在完全插入的位置上。
因为设置在滑架50上的卷带盘轴底座51,52与从上机架30上伸出在旋转磁鼓31两侧的一对挡片30b,30e相接触,则在该水平运动过程中,卷带盘轴底座51、52能方便地在弹簧件55的张力作用下绕轴51a,52a转离盒带20的中心线。由于卷带盘轴底座51、52在被滑架50的槽50c,50d限定的运动区域中调整,就使设在卷带盘轴底座51,52上的卷带盘53、54分别地彼此推向两侧,并且由此进而移动到旋转磁鼓31的侧面旁。
当跳杆10被推下并锁住时,如图5D所示,跳杆10可便利地相对轴11a向下运动并且推着上机架30的槽30b,因在该槽中插有销10c。其结果是:上机架30在分别设在第四及第五连杆60a,60b上的弹簧件61的控制下,弹性地向下垂直运动,并因此可座落在下机架60上。然后,跳杆10上的锁销10b被下机架60上装有的联锁装置108保持住。
转到图10A及10B上,现在来描述联锁装置108的操作,其中跳杆的锁销10b可方便地利用第七杆107的操作而脱开。在该讨论中,假设第七杆107是相对联锁装置108以线性方式移动的。第七杆107的真实操作在下面再详细地描述。
最好,联锁装置108包括一个装在下机架60上的托架109(如图5A所示地)该托架上装有一对第一及第二销109a,109b。与托架109平行的第一联锁件110可方便地绕销109a转动,而第二联锁件111可绕销109b转动。在第一及第二联锁件110,111各自下侧上的保持件110a,111a之间设有一个弹簧件112,最好第二联锁件111位于第七杆107的一端附近,并在跳杆10操作的同时弹性操作锁销10b的锁合与脱开。
应当指出,第二联锁件111操作一个转动件113,该转动件围绕与下机架60平行的轴113a转动,使得用于传感盒带20有或无的传感器S2受到转动件113的操作。这些部件的布置可从图8中清楚地看出。
最好,当弹簧件112上的张力释放后,并且第二联锁件111返回到竖直位置以响应跳杆10锁销10b的向下运动及接着推到第一联锁件110上时,跳杆10保持在联锁位置上,当第二联锁件111返回到其初始位置时,联锁件可方便地操作设置在下机架60上的转动件113。因此,转动件113转动并通过传感器S2指出盒带20是否存在,使得产生出一个信号S2。驱动电机70可方便地响应信号S2而被驱动,如以下更详细描述的。
可以理解,各个走带部件安装在下机架60上,用以控制磁带21的加载及运动。对这些部件现在将参照图8,9,11,12及13进行描述。
一个驱动电机70设置在下机架60的一侧上。驱动电机70可方便地响应模式控制信号作正向或反向的转动。模式信号的产生描述于下。驱动电机70的齿轮70a与动力传动齿轮71相啮合,后者用托架70b及杆71a以此顺序进行连接。最好齿轮70a可响应驱动电机70的转动方向在两个方向上绕轴71b自由转动,由此可选择地将驱动电机70的旋转力传送到磁带加载系统或是走带系统上。
在磁带加载系统中,如图9A所示的地,第一齿轮72与传动齿轮71相啮合,后者将来自驱动电机70的转动力传送到第一齿轮72,使该齿轮绕自己的轴转动,以及多个小齿轮73至77可有利地被第一齿轮72啮合及传动。因而,由驱动电机70产生的转动力可施加到一个环形齿轮90上,该齿轮安装在下机架60上并可自由地转动。
相对地,在磁带行走系统中,如图9B所示,第二齿轮78可方便地与传动齿轮71啮合,用来传送驱动电机70的转动力,由此使第二齿轮78绕自己的轴转动。最好使从动齿轮79与设在第二齿轮78上的皮带轮78a利用一个皮带80相连接起来。此外,一个过桥齿轮81,其上端与杆79a相连接,与从动齿轮79相啮合以使得响应驱动电机的转向,向左或向右转动,将驱动电机70的转动力传送到设在上机架30上的供带和卷带盘轴53,54上。在图9B中,过桥齿轮81直接地与供带盘轴53周面上的齿轮53a相啮合。最好过桥齿轮81与该轴周面上的齿轮54a经过辅助齿轮54b,54c相连接,以传送来自驱动电机70的转动力。
通过磁带加载系统传送驱动电机70转动力的环形齿轮与设在下机架60上的制导件91协同操作以使环形齿轮90方便地转动。
最好杆柱座92附设在制导件91上的轨道91a上。杆柱座92有利地包括一个制导柱92a及一个从该座伸出的斜柱92b。最好杆柱座92通过一个杆93与位于环形齿轮90一侧上的销90a相连接,杆93可以方便地使环状齿轮90沿制导件91的轨道91a运动一预定的量,也即一固定距离,并被一止挡91b挡住,以便使盒带20中的磁带21完全地加载到旋转磁鼓31上。
应当指出,图8的右侧示出:环形齿轮90设有第一转动臂94,它最好绕下机架60上的轴94a转动。第一转动臂94可支承一个中间柱94b,该柱倾斜一固定角度,及支承一个反绕柱94c,该柱是相对第一转动臂94垂直的。一个弹簧件94e连接着第一转动臂94及驱动电机70顶部的一个托架70b。此外,一个挡片94d连接在第一转动臂94的一端上。最好,挡片94d的位置可受到附设在环形齿轮90上的销90b弹性的调节。
当环形齿轮90反时针转动,而第一转动臂94同时弹性地绕轴94a顺时转动时,由销90b对第一转动臂94的位置调节作用被解除,以使得磁带21定位在驱动电机70的轴70c的方向上。
再参照图8,在环状齿轮90附近设置一个转动齿轮95,它可在环形齿轮90上伸出的齿轮件90c作用下绕轴95a转动。最好,旋转齿轮95的位置这样地调整,以使得旋转齿轮95不会反时针转到下机架60上的一个止挡60e上。
遭受到弹簧件96预定弹力的第三杆97的一侧利用销97a连接到旋转齿轮95上,在第三杆中部的槽97b由下机架60上伸出的销60f制导。从第三杆97另一端伸出的销97c插入并连接在第四杆98的槽98a中,因此第四杆98可绕轴98b转动。在第四杆98一端上的销98c插在第二转动臂99中间的槽99b中,该第二转动臂99绕其一端处的轴99a转动,以使得销98c及第二转动臂99连接起来并对弹簧件100作出响应。一个压轮101位于第二转动臂99的另一端。当旋转齿轮95在环形齿轮90上伸出的齿轮件90c的作用下转动了一个预定角度,并且第二转动臂99的压轮101压在驱动电机70的轴70c上时,第三及第四杆97、98相互锁合,以使磁带21行走。
一个凸轮槽齿轮102位于下机架(参见图8)环形齿轮90的左侧,该凸轮槽齿轮102与环形齿轮90相啮合以便围绕轴102a转动。在凸轮槽齿轮102的顶部表面上分别地设有第一及第二凸轮槽102b,102c。最好,第五及第六杆103,104可分别绕轴103a,104a转动,而从第五及第六杆103,104上向下伸出的制导销103b,104b插入在凸轮槽齿轮102上的第一及第二凸轮槽102b,102c中。在第五杆103的上面设有第三转动臂105,该臂可绕轴105a转动。第三转动臂105的位置可方便地由第五杆103一端上的销103c来调整。
最好,一个弹簧件106连接在第三转动臂105的轴105a与一止挡60g之间,该止挡位于下机架60上。此外,在第三转动臂105的一端上设有一供带柱105b。当第五杆103上的销103c已经脱开时,第三转动臂可方便地在弹簧件106的动力下反时针转动,以使得在供带柱105b的作用下将磁带21压到旋转磁鼓31的侧面上。应该注意到,第三转动臂105的位置可由制导件91上的止挡91c来调整。
在接近第六杆104的中间处有一凸出件104c,它在第六杆104转动时使停转传感器S1工作。通过第六杆104下端的销104d与之相连的第七杆107包括一对槽107a,107b可使第七杆向左或向右运动,参见图8,它们由下机架6.0上的一对销60h,60i制导。
如图8所示,用于选择地将驱动电机70的转动力传动到磁带加载系统及走带系统的传动齿轮71可方便地被装设在下机架60下右侧的位置控制装置调整。对该位置控制装置参照11A至11C,可得到最好的了解,其中一个驱动线圈114附设在下机架60的上表面上并和电路模块(未示出)相连接。在驱动线圈114的上方装有一个衔铁116,其上设有一个永久磁铁115,该磁铁相对于驱动线圈114具有一预定间隔。最好这样设置衔铁116 ;使衔铁116能在弹簧件117的作用下绕位于该衔铁一端的轴116a转动,而一个挡片116c设在由衔铁116一侧延伸出的臂杆116b的一端上,并且该挡片116c保持及固定在传动齿轮71的轴71b上,以便强制地调节传动齿轮71的位置。
图12A至12C表示一个初始的布置位置及在各个走带部件工作后的布置位置。这样的一个位置被定义为初始布置位量;在该位置上,下机架60被座位,也即盒带20中的磁带21首次被加载到上机架30的旋转磁鼓31上。可以理解,这些各个走带部件全部布置在由盒带20底部所确定的区域中。
图13A表示一个未加载停止模式(以下称为ULS),表示设在下机架60的上的各个走带部件的初始位置。如果驱动电机70在该ULS模式中反时针转动,则转动力经过传动齿轮71传送到磁带加载系统第一齿轮72并经过多个小齿轮73-77使装在制导件91上的环形齿轮90转动。可以理解,传动齿轮71被衔铁116的挡片116c保持着不能动。
如果如上所述地经过磁带加载系统使环形齿轮90反时针旋转,装设在制导件92的轨道91a上的柱座92就拉着磁带21一起沿轨道91a移动。其位置受到环形齿轮90的销91b调整的第一转动臂94弹性地绕轴94a顺时针转动,以便使磁带21被中间柱94b及反绕柱94c带动到与驱动电机70的轴70c相接触。因为与环形齿轮90啮合的凸轮槽齿轮102同时地顺时针转动,第五杆103的销103b被凸轮槽齿轮102的第一凸轮槽102b制导,以便运动到轴103a的右方。此外,因为被第五杆103一端的销103C保持的第三转动臂105在弹簧件106的力作用下绕轴105反时针转动,则磁带21就被设在第三转动臂105一端的供带柱105b推近旋转磁鼓31,并且其位置受到制导件91上的止挡91c的调整。
当第六杆104转动时,因为第六杆104的销104d受到凸轮槽齿轮102的第二凸轮槽102c的制导,停带传感器在第六杆104中间的凸出件104c的作用下被操作。
图9b表示操作停止模式。在该模式中,环形齿轮90反时针转动,并且柱座92的位置被调整。在此同时,伸出的齿轮件90c与旋转齿轮95啮合,使得旋转齿轮95顺时针转动。接着,第三及第四杆97、98在弹簧件96的作用下弹性地转动,并使第二转动臂99绕轴99a转动,因而使压轮101将磁带21压到驱动电机70的轴70c上,于是就使磁带21走行。
图13C表示播放(以下称为DB)模式,它所表示的位置是;在该位置上压轮101压在驱动电机70的轴70c上,如上所述。从图13C可以注意到:既使转动力还未从驱动电机70传出,各个走行部件的位置已经就绪。
换言之,为使驱动电机70的转动力传送到磁带行走系统,传动齿轮71的位置调节器必须首先被释放。然后,如图11C所示,对驱动线圈114供电,则在永久磁铁115与对置的驱动线圈的相互作用下,并受弹簧件117的作用使衔铁绕轴116a反时针转动,以使得传动齿轮71的位置调节器被释放。与此同时,驱动电机70反时针转动,并且传动齿轮与磁带行走系统的第二齿轮78相啮合,如虚线所示,而在同时,对驱动线圈114的供电中止,以使得在弹簧件117的转动力作用下使衔铁116顺时针转动,并被压紧到传动齿轮的轴71b上以调整其位置。
因此,如图9b所示,驱动电机70的转动力经由皮带80传递到与从动齿轮79相啮合的过桥齿轮81上,并且该过桥齿轮81可根据驱动电机70的转动方向、向左或向右转动。于是转动力能被选择地传送到供带盘轴及卷带盘轴53,654上。
以下来详细描述该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的模式控制电路。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磁记录及重播装置控制电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主要层次的框图。一个微处理机160用于根据一个键矩阵电路150输出的模式输出信号控制驱动电机70的操作,由此选择所需的工作模式,即播放,停止或取带。应该指出,只是当模式信号从键矩阵电路150传来并且当指示盒带放置到装置的主机架上的传感器S2,发出的信号S2存在时,该模式信号才被提供给微处理机160。还应指出;与门115可以用只当两种信号存在时才使微机工作的所有多种电路取代。
微处理机160的第一输出端经由一个主伺服集成电路(mainServo Ic)与驱动电机控制器175相连接。驱动电机70可响应微处理机160输出的一个起动控制信号START CTL方便地顺时针或反时针地驱动。最好,微处理机160的第二个输出端提供一个停止信号STOPCTL,用来使驱动电机70停止转动。
驱动电机控制器175的输出端接到驱动电机70。检测由驱动电机70产生的可变频率信号(以下称为FG信号)的FG信号检测器180将FG信号提供给一个放大器185,它能方便地将FG信号放大到最佳电平。放大器185与一个转换器190相连接,后者将由放大器185提供的放大后的呈模似形式的FG信号转换成数字式FG信号,该信号然后又提供给微处理机160。
必须指出,带有频率发生及相位信号发生电路的驱动电机是可方便地从市场得到的,这些电路通常作为单个印刷电路板部件。还应指出,FG检测器180可被一个相位检测器(未示出)取代。然而,因为FG检测器输出的输出脉冲数高于相位检测器输出的输出脉冲数,因而使用FG检测器180可得到优良的控制。
该微处理机160可有利地至少包括四个子电路,其为:
模式鉴别器161,它与键矩阵电路150的输出端相连接,用于鉴别由键矩阵电路150输出了何种模式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模式信号与装置现有状态相比较,及提供控制信号START CTL;
参照信号发生器162,它与模式鉴别器161的一个输出端相连接,用于根据模式鉴别器161鉴别的输入模式信号产生一个用来控制驱动电机工作的参照信号;
FG信号输出电路163,它与转换器190的输出端相连接,用于产生一个响应驱动电机70转动的数字FG信号;及
比较器164,它与参照信号发生器162及FG信号输出电路163相连接,用来将参照信号发生器162的输出与FG售输出电路163的输出进行比较,并用以产生一个停止控制信号STOP CTS,以便在获得选择的模式状态时停止驱动电机。主伺服IC170可有利地与比较器164的输出端相连接,以便控制驱动电机70,即当由此比较器164输出停止控制信号STOP CTS时,停止该电机的转动。
参照信号发生器162从停带传感器S1接收信号并对其响应,后者仅在停止模式时输出一个高电位信号,并以盒带输入传感器S2接收信号及对其响应,该传感器S2在ULS模式时输出高电位信号或是低电位信号,在播放模式时输出高电位信号,及在取带模式时输出低电位信号。
图15是表示对图14所示的磁记录与重播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控制方法包括:一个初始化程序P1,用于接收键矩阵电路150的输出,鉴别输出模式及将其与机构的现有模式相比较;一个驱动电机驱动程序P2,用于由驱动该驱动电机来产生FG信号(如果在初始化程序中所识别的输出模式被确定不同于机构的现有模式时);及一个驱动电机控制程序P3,用于利用来自停带传感器S1及盒带输入传感器S2的信号作为参照信号来驱动该驱动电机,直到环形齿轮被达到具有选择的工作模式特征的位置时为止,并然后在确定出现今的模式不同于在初始化程序中识别的机构现有模式时停止驱动电机。
初始化程序P1开始于步骤201,其用于确定是否由键矩阵电路150输入了一个模式信息及盒带是否已经输入到装置的主机架上。接着在程序步骤202时,确定输入的模式。在步骤203时,将机构当今模式与新输入之模式相比较。当现今模式与输入模式相同时,程序返回到步骤201。然而,当现今模式不同于输入模式时,程序控制到步骤204。
驱动电机驱动程序P2,其包括步骤204,用于将确定的输入模式的START CTL信号提供给主伺服IC170。然后用步骤205响应由步骤204输出给主伺服IC170的START CTL信号执行驱动电机70的顺时针或反时针转动。最后,步骤206执行将在步骤205使驱动电机70转动时产生的FG信号转换成数字式FG信号,并将其提供给微处理机160。
接着执行驱动电机控制程序P3。该驱动电机控制程序P3有利地包括五个子程序R1至R5。当现今机构模式为ULS模式及确定输入模式为PB模式时执行第一子程序R1。当现今机构模式为STOP模式并且确定出输入模式为PB模式时执行第二子程序R2。当现今机构模式为PB模式及确定的输入模式为STOP模式时执行第三子程序R3,而第四子程序R4是在现今机构模式为STOP模式及确定的输入模式为取带模式时执行。最后,当现今机构模式为PB模式及确定的输入模式为取带模式时执行第五子程序R5。
第一子程序R1包括步骤207,它用于确定机构模式是否是ULS模式及确定输入模式是否是STOP模式。如果回答是肯定,则执行步骤208,它用于确定停带传感器S1的输出是否由低态被触发成高态。然后,如果确定出现今机构模式是ULS模式及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停止模式时,则启动步骤209,用于对主伺服IC170提供STOP CTL信号,因为如果停带传感器S1的输出由低触发成高,则表示环状齿轮90已经转到相当于驱动电机70转动的STOP模式。在步骤210时,当STOP CTL信号输出到主伺服IC时由驱动电机控制器175对驱动电机170的驱动被停止。
最好,第二子程序R2包括一个步骤211,用于确定机构现今模式是否是为STOP模式及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否是PB模式。如果该确定是肯定的,则执行步骤212,以确定停带传感器S1的输出是否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如果确定出现今机构模式是STOP模式并且确定的输入模式是PB模式,则启动步骤213,用于当停带传感器S1的输出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时对FG信号输出电路163输出的FG脉冲进行计数。然后,执行步骤214,用来将FG脉冲的计数与用于PB模式的FG脉冲参照数相比较。在步骤209上,如果它们不相符时,驱动电机继续转动,直到参照FG脉冲数与所计的FG脉冲数相符时为止;如果用于PB模式的FG脉冲参照数与所计的FG脉冲数相等时,就将STOP CTS信号提供给主伺服IC170。最后,执行步骤210以停止驱动电机的驱动,来响应输出到主伺服IC170的STOP CTL信号。
第三子程序R3有利地包括步骤215,用于确定现今机构模式是否是PB模式及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否是STOP模式,及步骤216,用于确定停带传感器S1的输出是否由低态被触发成高态。如果确定出:当今机构模式是PB模式并且所确定的输入模式是STOP模式,则执行步骤209用以提供STOP CTL信号给主伺服IC170。应当指出。如果停带传感器S1的输出由低态被触发成高,它表示环形齿轮90已经转到相当于驱动电机70转动的STOP模式。在步骤210上,将STOP CTL信号传送给主伺服IC170,如上所述。
第四子程序R4有利地包括步骤217,用于确定当今机构模式是否是STOP模式及所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否相应于取带(εject)模式。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接着执行步骤218,用于确定盒带输入传感器S2的输出是否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如果确定出现今机构模式是STOP模式及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取带模式,则当盒带输入传感谢器S2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时,执行步骤219,用于对FG信号输出电路163输出的FG脉冲进行计数。接着执行步骤220,用来将所计的FG脉冲数与用于ULS模式的FG脉冲参照数相比较。然后,执行步骤209,如果它们不相同,则继续地转动驱动电机,直至用于ULs模式的FG脉冲参照数与所计的FG脉冲数相等时为止;如果FG脉冲参照数与所计的FG脉冲数相等时,则将STOP CTS信号提供给伺服IC170。最后,当STOP CTL信号提供给了主伺服IC170时,执行步骤210,用以停止驱动电机70的驱动。
第五子程序R5包括步骤221,用来确定当今机构模式是否是PB模式,及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否是取带模式。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则执行步骤218,用以确定盒带输入传感器S2的输出是否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如果确定出:现今的机构模式是PB模式且所确定之输入模式为取带模式,则当盒带输入传感器S2的输出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时,执行步骤219,用来对FG信号输出电路163的FG脉冲输出进行计数。然后执行步骤220,用来将所计数的FG脉冲数与ULS模式用的FG参照脉冲数相比较。然后执行步骤209及210,和前面讨论的一样。
表1表示作为该记录与重播装置控制基础的使用停带传感器S1及金带输入传感器S2的输出作为参照信号的一个例子。表1
停带传感器S1 盒带输入传感器S2
 ULS→Stop 结束参照信号         ×
 Stop→PB 开始参照信号         ×
 PB→Stop 结束参照信号         ×
 Stop→εJεCT     ×     开始参照信号
 PB→εJεCT     ×     结束参照信号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键矩阵电路150将信号提供给微处理机160。在初始化程序P1的步骤201上,当由键矩阵电路150传来的模式信号及盒带输入信号被收到时,控制送到程序步骤202,在其中确定装置的当前模式,这里的术语“模式”意在表示选择的状态,例如:PB状态,STOP状态或EJECJ状态,它们相应于在键矩阵电路150上按下的键。如果由步骤202确定了输入模式,则用步骤203将当前机构模式与确定的输入模式相比较。在此时,如果确定出现今的机构模式与确定的输入相同时,微处理机160无反应。然而如果确定出这些模式不相同时,依次执行驱动电机驱动程序P2及驱动电机控制程序P3。
这就是,如果由步骤203确定出当前的机构状态不同于确定的输入模式时,则在驱动电机驱动程序P2的步骤204上提供与所确定的输入模式相当的START CTL信号。然后在步骤205,根据由微处理机输出的START CTL信号,主伺服IC170利用控制与其相联的驱动电机控制器175使驱动电机70顺时针或反时针转动。当驱动电机70转动时,在步骤206上输出FG信号并将其反馈到微处理机160。
这就是,由FG信号检测器180检测由驱动电机70产生的FG脉冲,经放大器185将FG脉冲放大到最佳电平并将它输出到转换器190。转换器190将模拟量形式的正弦波FG信号转换成相同波形的数字式FG信号,并将其输出到微处理器160。然后微处理器160将由转换器190的FG脉冲输出经由FG信号输出电路163提供给比较器164。
如果由初始化程序P1的步骤203确定出现今的机构模式不同于确定的输入模式时,则用驱动电机控制程序P3的步骤207确定当今机构模式是否是ULS模式,及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否是STOP模式。如果确定出当今机构模式是ULS模式及确定的输入模式是STOP模式,则在步骤208确定微处理机160的参照信号发生器的停带传感器S1输出是否从低态被触发到高态。这里,停带传感器S1仅是在根据模式鉴别器161的STOP模式输出高态信号。
在此同时,如果停带传感器S1的输出由低态被触发到高态,则环形齿轮90转动并定位在相当于STOP模式的点上。然后执行步骤209,并将STOP CTL信号输出到主伺服IC170,及在步骤210停止驱动电机的转动。
另一方面,由驱动电机控制程序P3的步骤207确定现今机构模式是否是ULS模式及所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否是STOP模式。如果确定为“否”,则在步骤211确定现今机构模式是否是STOP模式及所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否是PB模式。
如果在步骤211上确定出现今机构模式是STOP模式及所确定的输入模式是PB模式,则在步骤212确定停带传感器S1是否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该停带传感器S1保持高态,因为现今的机构模式已经是STOP模式,并当相当于PB模式的键信号输入时,输出低态信号。因此如果在步骤212确定出停带传感器S1的输出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则在步骤213上对FG信号输出电路163的输出进行计数。然后,在步骤214上将相当于PB模式的FG参照脉冲数与在步骤213上所计的FG数进行比较。在此同时,如果确定出它们不相等,则驱动电机70转动到直至它们相等时为止,并且在步骤213、214继续执行对FG脉冲的计数。如果确定出:相当于PB模式的FG参照脉冲数等于所计的FG脉冲数,则由驱动电机70转动环状齿轮90,并表明环状齿轮90已定位在PB模式,因此在步骤209将STOP CTL信号输出到主伺服IC170。然后,如果在步骤209上STOP CTL信号已经传送给主伺服IC170,则在步骤210使驱动电机70转动。
在另一方面,在驱动电机控制程序P3的步骤211确定现今的机构模式是否是STOP模式及所确定的输入横式是否是PB模式,如果该确定为“否”,则在步骤215上确定现今的机构模式是否是PB模式,及所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否是STOP模式。
如果在步骤215上确定出现今机构模式是PB模式且所确定的输入模式是STOP模式,则在步骤216上确定微处理机160的参照信号发生器162的停带传感器S1的输出是否由低态被触发到高态。在此同时,如果停带传感器S1已由低态被触发成高态,则由驱动电机70的转动力使环形齿轮90转动并表明环形齿轮定位在STOP模式上。因此,执行步骤209并将STOP CTL信号传送给主伺服IC170,及在步骤210使驱动电机70停止转动。
另一方面,在驱动电机控制程序P3的步骤215确定现今机构模式是否是PB模式及所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否是STOP模式,如果该确定为“否”,则在步骤217确定现今机构模式是否是STOP模式及所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否是取带模式。
如果在步骤217上确定出现今机构模式是STOP模式及所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取带模式,则在步骤218确定盒带输入传感器S2输出是否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其理由是,在盒带输入传感器S2从高态被触发成低态的时刻为取带模式。在此时,在STOP模式及PB模式中盒带输入传感器S2总是输出高态信号,在ULS模式中输出高态或低态信号,及在取带模式中输出低态信号。由此如果在步骤218上确定出盒带输入传感器S2的输出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则在步骤219上对驱动电机70的FG信号输出电路163的FG脉冲输出进行计数,以便借助驱动电机70转向的反向持续地转换到ULS模式位置。
然后,在步骤220将相当于ULS模式的FG参照脉冲数与在步骤219所计的FG脉冲数相比较。在此时,如果确定出它们不相等,则使驱动电机70转动直到其相等时为止,并且在步骤219、220上持续执行对FG脉冲的计数。如果确定出相当于ULS的FG参照脉冲数与所计的FG脉冲数相等时,使环状齿轮90转动,直到环状齿轮90定位在ULS模式,因此,在步骤209上将STOP CTS信号输出到主伺服IC170。然后,如果在步骤209上已将STOP CTS信号输出到主伺服IC170,则在步骤210停止驱动电机70的转动。
另一方面,利用驱动电机控制程序的步骤217确定现今机构模式是否是STOP模式,以及所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否是取带模式,如果该确定为“否”,则由步骤221确定现今机构模式是否是PB模式及所确定的输入模式是否是取带模式。
如果在步骤221确定出现今机构模式是PB模式,则在步骤218确定盒带输入传感器S2的输出是否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因为盒带输入传感器S2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的时刻为取带模式。
在此时,在STOP模式及PB模式中盒带输入传感器S2总是输出高态信号,在ULS模式中输出高态或低态信号,在取带模式中输出低态信号。因此,如果在步骤218确定出盒带输入传感器S2的输出已由高态被触发成低态,则在步骤219上对驱动电机70的FG信号输出电路163输出的FG脉冲进行计数,以便利用驱动电机70转向的反向来持续地转换到ULS模式位置。
然后,在步骤220将相当于ULS模式的FG参照脉冲数与在步骤219所计的FG脉冲数相比较,如果确定出它们不相等,则使驱动电机70转动,直到它们相等时为止,并且继续执行步骤219、220,用于使相当于ULS模式的FG参照脉冲数等于所计的FG脉冲数,利用驱动电机的转动使环状齿轮90转动到指示环状齿轮90定位在ULS模式的位置点上,因此在步骤209将STOP CTS信号输出到主伺服IC170,并在步骤210停止驱动电机70的转动。
可以看出,以上所述的磁记录及重播装置促成了小型化的结构,其尺寸可与盒带的尺寸相当。该装置的尺寸能有利地减到最小程度,因为在完成盒带加载操作的时刻,旋转磁鼓已完全地收纳在盒带的内空间中。此外,该装置使用的部件数目减少了,因为由单一驱动源控制各走行部件成为可能。
显然地,从上述的公开与技术指导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对本发明作出另外的改型及变型。虽然这里专门描述的仅是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显然还可对此作出多种改型。

Claims (2)

1.一种磁记录及重播装置,用于通过盒式磁带装载机构在磁带上记录信号及重播所记录的信号,其中盒式磁带装进带仓中,以便磁带相对于磁鼓延预定的路径运行,
所述盒式磁带装载机构包括:
一个跳杆,可绕一预定角度旋转;
一个上机架,支撑着一个旋转磁鼓;
一个滑架,可操作地与所述上机架相连,当所述滑架已定位在所述旋转磁鼓附近时,使得所述滑架能将所述盒带送向所述旋转磁鼓及从所述旋转磁鼓返回;
一个下机架,可利用由一个弹簧件连接的一对连杆在操作上与所述上机架相连,以使得所述上机架及所述下机架之间可垂直地分离;
其中所述跳杆在操作上与上机架连接;及
其中所述跳杆的转动使所述上机架朝向或离开所述下机架的运动中的至少一种相对运动。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盒带仓包括一个开盖件,它可绕一个轴向上及向下转动,所述开盖件能响应所述带仓转动所述预定角度并朝向所述滑架的运动,从而在将所述带仓座落在所述滑架上的过程中将所述盒带的盖打开。
所述滑架海还包括:
第一杆,可绕位于所述上机架上的第一轴转过一预定角度;以及
第二杆,所述第二杆可响应所述第一杆的转动,在一个弹簧件作用下接着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可使所述滑架相对所述上机架向前及向后水平运动。
2.如权利要求1的磁记录及重播装置,包括一个带盘轴底座,可以在所述滑架朝上机架水平运动时,由一个从所述上机架的上表面伸出的下垂件使其绕自身的一个轴转动。
CN93105932A 1992-04-14 1993-04-14 超小型记录及重播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15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920006199 1992-04-14
KR6199/1992 1992-04-14
KR6199/92 1992-04-14
KR1019930005016A KR100188916B1 (ko) 1992-04-14 1993-03-29 자기기록 재생장치
KR5016/93 1993-03-29
KR5016/1993 1993-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819A CN1078819A (zh) 1993-11-24
CN1061158C true CN1061158C (zh) 2001-01-24

Family

ID=26629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31059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158C (zh) 1992-04-14 1993-04-14 超小型记录及重播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0188916B1 (zh)
CN (1) CN1061158C (zh)
ES (2) ES2119669B1 (zh)
WO (1) WO19930216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44896B2 (ja) * 1992-12-17 2002-01-07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テープレコーダーのハウジング装置
KR0147570B1 (ko) * 1993-07-26 1998-10-15 김광호 테이프 레코더의 리일 가이드 장치
KR950004175A (ko) * 1993-07-26 1995-02-17 김광호 아이들러 제어장치
KR0141235B1 (ko) * 1993-07-30 1998-07-15 김광호 테이프 레코더의 동력변환장치
KR0138354B1 (ko) * 1993-08-31 1998-05-15 김광호 자기기록 재생장치의 모드 복귀방법
US5511738A (en) * 1993-09-22 1996-04-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dler controlling apparatus of a magnetic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KR0138355B1 (ko) * 1993-09-22 1998-05-15 김광호 테이프 레코더의 테이프 되감기 장치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3856A (ja) * 1986-10-30 1988-05-18 Sony Corp テ−プカセツト装着装置
JPH01143061A (ja) * 1987-11-30 1989-06-05 Canon Inc カセット装着装置
JPH01162268A (ja) * 1987-12-18 1989-06-26 Canon Inc カセット装着装置
JPH01320665A (ja) * 1988-06-22 1989-1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セット装着装置
JPH02281459A (ja) * 1989-04-24 1990-11-19 Hitachi Ltd カセット装着装置
JPH02292771A (ja) * 1989-05-02 1990-12-04 Canon Inc 記録再生装置
EP0449658A2 (en) * 1990-03-30 1991-10-02 Sony Corporation Cassette loading arrangement
JPH03283157A (ja) * 1990-03-30 1991-12-13 Sony Corp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H03283158A (ja) * 1990-03-30 1991-12-13 Sony Corp テープカセ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3574A (en) * 1986-02-03 1989-0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rrangement of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US4985789A (en) * 1987-10-02 1991-01-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Signal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for use with cassette
JPH0449564A (ja) * 1990-06-19 1992-0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3856A (ja) * 1986-10-30 1988-05-18 Sony Corp テ−プカセツト装着装置
JPH01143061A (ja) * 1987-11-30 1989-06-05 Canon Inc カセット装着装置
JPH01162268A (ja) * 1987-12-18 1989-06-26 Canon Inc カセット装着装置
JPH01320665A (ja) * 1988-06-22 1989-1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セット装着装置
JPH02281459A (ja) * 1989-04-24 1990-11-19 Hitachi Ltd カセット装着装置
JPH02292771A (ja) * 1989-05-02 1990-12-04 Canon Inc 記録再生装置
EP0449658A2 (en) * 1990-03-30 1991-10-02 Sony Corporation Cassette loading arrangement
JPH03283157A (ja) * 1990-03-30 1991-12-13 Sony Corp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H03283158A (ja) * 1990-03-30 1991-12-13 Sony Corp テープカセ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119669B1 (es) 1999-05-16
WO1993021631A1 (en) 1993-10-28
ES2080672A2 (es) 1996-02-01
ES2080672R (zh) 1997-05-01
KR100188916B1 (ko) 1999-06-01
CN1078819A (zh) 1993-11-24
ES2119669A1 (es) 1998-10-01
KR930022307A (ko) 1993-11-23
ES2080672B1 (es) 1998-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158C (zh) 超小型记录及重播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US4426695A (en) Disc reproducing apparatus
US4819891A (en) Mode changing mechanism in tape recorder
US4481619A (en) Turntable apparatus
CN1097520A (zh) 盘重放设备
CN1129128C (zh) 磁记录/重放设备
JPH0887806A (ja)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EP0400949B1 (en) Disc loading apparatus
CN1028310C (zh) 旋转磁头磁带记录和/或重现装置
EP0637020A2 (en) Recording cassette mechanisms
CN1086833C (zh) 自动换向磁带录音机
US5251080A (en) Tape loading and biasing device for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US4422170A (en) Turntable apparatus
CN1539141A (zh) 用于读/写记录组件的带盒对接装置及其方法
JPS6369055A (ja)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のテ−プロ−デイング装置
JP3627811B2 (ja) トレイ上のディスクテーブルの回転支持構造
US20060146438A1 (en) Video cassette recorder
GB2171838A (en) Sound reproducing devices with external output shafts
EP0553703B1 (en) Reel driving apparatus for tape recorder
CN1258914A (zh) 用于盘驱动设备的头进给机构
JPS5830294Y2 (ja) 磁気記録装置
JP3053643B2 (ja) マルチデイスクプレーヤ
US5467234A (en) Idler controlling apparatus of a magnetic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JPH07118112B2 (ja) カセツト式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JPS62256256A (ja)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0124